建筑工程产业(精选12篇)
建筑工程产业 篇1
摘要:以浙江景宁英川镇洋口村板栗园区为例, 分析了其实施板栗产业的基本情况, 对提升板栗产业,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启示。
关键词:板栗产业,提升工程,浙江景宁
1 引言
近年来, 景宁畲族自治县立足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以板栗为主的高效生态林业, 着力“产业基地园区化、加工经营园区化”, 大力推进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建设, 以加快“林业产业强县”建设进程。目前, 板栗园面积达到了0.37万hm2, 发展板栗产业有力地促进了景宁畲族自治县域经济的发展, 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而且使县级财政收入、生产总值大幅增长。本文以英川镇黄洋口村板栗园区为例, 对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如何实施板栗产业提升工程, 进行了简单回顾。
2 黄洋口村基本概况
2.1 地域特征
英川镇黄洋口村位于景宁畲族自治县西南山区, 海拔430m, 距县城53km, 全村有600多人, 属高山丘陵地区, 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村中山峦叠嶂, 群峰林立, 高耸入云。
2.2 气候条件
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暖湿润, 雨量充沛, 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 极端最高气温为41.4℃, 极端最低气温为-5.3℃。年平均降雨量为1 900mm, 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 春季多雨高湿, 梅雨期和台风期多暴雨, 夏秋多干旱。年无霜期为241~196d,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728.5h。由于地形、海拔差异, 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海拔升高的递减率为0.5℃/100m, 降雨量的递增率为26.5mm/100m, 无霜期的递减率为4.9d/100m。由于季风交替和季风活动的不稳定性, 常有暴雨、冰雹、大风和“倒春寒”、“五月寒”等灾害性天气出现。
2.3 资源情况
全村林业用地面积为347.9hm2, 占总面积的70%。英川镇黄洋口村处于山区, 靠山、养山、吃山, 坚持做好“山”的文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 黄洋口村为了发展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曾积极推动高山蜜梨、木本药材等地方特色产业开发, 然而, 由于种植习惯、技术和基础条件诸多方面存在缺陷, 难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的经营格局, 没有产生经济效益。随后, 黄洋口村及时调整了产业发展方向, 在县农业开发公司以及英川镇人民政府30多名科技人员共同参与下, 对全村经济条件、资源状况, 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评估, 最终根据黄洋口村的气候条件与资源状况, 确定板栗种植作为该村的主导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 英川镇黄洋口村板栗产业已经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成为全市知名的“板栗之村”。到目前为止, 全村板栗种植面积超过80hm2, 产量超过20万kg, 产值达200多万元, 人均增收3 000多元, 其收入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70%左右。
2.4 土壤土质
土壤属山地红黄壤, 土壤深度一般在1m以上, 带石砾沙性, 土壤蓄水防涝能力强, 土壤肥沃透气性好, 微酸性pH值一般在5.5左右, 极宜板栗生长。本区域板栗栽培面积较大, 栽培历史悠久, 品种资源优势明显, 栗农栽培经验丰富, 农村劳动力充足以及优越的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 为板栗产业发展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提升具体措施
3.1 标准化生产
黄洋口村80hm2板栗基地, 按照技术标准, 实施统一修剪、深翻、施肥、病虫害防治 (物理、生物) 、采收、储藏等管理。
3.2 改良品种
通过高枝换种技术, 对那些果小、长毛果等劣势板栗树, 换接紫油魁、魁栗等优良品种, 大幅提高其单位面积产量、质量, 色泽油亮, 颗粒饱满, 提高板栗的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3 建设基础设施
开辟15km林间道路, 建造20个蓄水池 (每年7月至8月干旱季节发挥了积极作用) , 安装太阳能杀虫灯120个 (平均667m2安装1个) 。
3.4 组建合作组织
采取自愿原则, 成立黄洋口板栗专业合作社, 80%以上村民参与。以黄洋口板栗专业合作社为基础, 成立了上下贯通的科研、示范、推广体系, 黄洋口村板栗的栽培管理真正走上了标准化、无害化、科学化的轨道。
3.5 积极申报注册商标
通过省级森林食品认证和省级绿色食品认证, 并注册“奇梦”商标, 提高知名度, 扩展销售渠道, 深受外地、本地客商青睐, 产品销往杭州、温州等大城市。
3.6 综合利用
修剪下来的板栗树是做香菇很好的原材料, 栗莆刺可以作为沼气池材料, 而沼渣又可以作为种板栗肥料, 这样综合利用, 村庄整洁, 节省成本, 形成良性循环。
3.7 板栗树下养禽
利用广阔板栗基地, 进行林下养鸡。在板栗基地喂养的鸡吃的是青草, 喝的是泉水, 全天在板栗基地跑, 鸡肉非常香, 深受市民的青睐, 价格达20元/kg, 鸡蛋1.8元/只;同时, 鸡粪又是板栗树很好的肥料, 如此形成了板栗树与家禽的良性互动。
4 几点启示
4.1 辐射带动作用
以英川镇黄洋口村80hm2板栗园区为示范, 提高了核心园区现代化生产的装备水平, 提高了对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能力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技术水平。在九龙、澄照、大均、沙湾、英川、红星、鹤溪等乡镇 (街道) 辐射带动种植板栗1 333.3hm2, 提高了生产效益。
4.2 绿化荒山、荒地
现在种植板栗的地方, 过去都是荒山荒地或者种粮不高产的荒坡地, 通过林分改造、改梯建园、改土施肥、种植板栗、栗粮间作和生物治理, 提高了耕地质量, 增加了植被和森林覆盖率, 减少了水土流失, 改善了生态环境, 步入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4.3 推动主导产业上档升级
发展板栗产业, 既有利于开发山区资源, 发挥山区优势, 增加山区人们的经济收入, 又有利于丰富果品种类, 满足市场和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需要, 促进农民增收。
4.4 物理、生物防治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
通过英川镇黄洋口村80hm2板栗园区建设, 物理、生物防治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 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将进一步改善生态平衡, 形成生产经营良性循环态势;建设农业园区, 大多农户都精耕细作, 广泛使用农家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 减少了化学肥料的投入, 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同时, 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最大限度地保护, 真正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5 发展板栗产业前景广阔
解决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的需要, 立足景宁畲族自治县现有板栗种质资源优势及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山地资源等优势, 抓住机遇, 适时发展板栗产业,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拓展农产品出口创汇的路子, 成为广大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二是很好地解决了农村偏远山区农业遭受野生动物如野猪、猴子、野兔等破坏, 而面临庄稼绝收的问题;三是结合退耕还林, 能充分发挥经济林特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是提高森林覆盖率, 保持水土, 发挥其生态效益。因此, 发展板栗对调整农村农业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生态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蔡荣, 虢佳花, 祁春节.板栗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果菜, 2007 (1) :52~53.
[2]柳世君, 方玲, 陈金平, 等.信阳板栗产业发展思路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 2005 (4) :392~394.
[3]柳世君.信阳市做大做强板栗产业[N].河南科技报, 2004-06-12 (1) .
[4]信阳市人民政府.信阳年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2:60~77.
建筑工程产业 篇2
打造健康旅游品牌
腾冲县立足自身旅游资源,以“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对旅游产业发展进行再分析、再认识,确立了建设“世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和“世界腾冲,天下和顺”的形象定位,着力抓好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加快实施旅游文化产业提质工程,打造健康旅游品牌。
一、树立大产业发展意识。成立了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旅游文化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重大项目责任考核制、试点工作督查制、领导挂钩督办制和现场办公会议制;在项目推进中坚持一个项目有一个班子抓落实、一笔经费作保障、一个责任状进行考核、一个现场办公会保推进。
二、旅游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一是世纪金源国际高尔夫旅游度假村快速推进;二是红塔五星级酒店前期工程完成顺利;三是腾越翡翠城项目工程全面开工;四是火山景区综合配套项目及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五是热海养生阁及温泉酒店项目顺利进行;六是和顺古镇综合配套项目的古镇温泉酒店项目现已开工建设,220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正在进行扫尾工作,三个牌楼和图书馆、文昌宫、抗战馆的灯光及监控系统安装工程已完成;七是腾冲云
四、不断强化旅游行业管理。一是分别在“春节”、“十一”期间联合工商、公安等部门开展景区安全检查,旅游服务质量专项治理、旅行社规范经营等系列活动,对外公布投诉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并依法查处了一批导游违规出团、降低服务质量等违规行为;二是以A级景区、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车辆为依托,强化规范整顿工作,确保旅游市场秩序不留死角;三是强化了行业自律,成立了旅游协会,制定了自律公约,并倡导行业普遍遵守。
五、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全面加强全县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以实施新的《旅行社管理条例》为契机,加强旅行社业主及导游的培训,贯彻实施好新条例;二是举办“导游大赛”、“微笑之星”等活动,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技能。全年共面向导游、景区讲解员、酒店、餐厅、购物等服务人员培训15期,共3031人次。
工程机械产业升级路径 篇3
总体上,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竞争力在逐步提升。从国际竞争来看,2015年中国工程机械产品进出口总额223.4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89.78亿美元,同比下降4.11%;进口额33.67亿美元,同比下降21.4%,贸易顺差为156.11亿美元,比2014年增加1.05亿美元,中国工程机械在境外主要市场上的份额在持续上升。从国内来看,市场占有率也是不断上升。混凝土机械本土品牌市场份额从10%上升至90%,挖掘机市场仍然以外资品牌为主导,但是随着国内厂商实力的增强,自主品牌挖掘机也在逐步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虽然取得上述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行业营业收入持续下滑。从2012年开始,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结束了20年的高增长,销售收入出现下降,2015年市场销量继续收缩,其中挖掘机、装载机和起重机销售分别下降37.7%、51.1%和29.6%,并且单机价格也明显下滑,造成行业营收大幅下降,总体处于亏损状态。
2.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仍然较弱。一是国产主机在质量方面还是逊于外资品牌,比如装载机,国产品牌使用两三年就需要大修,而一些高端品牌可以用七八年,甚至十年。二是核心技术并未完全掌握,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行业大部分利润贡献给了外资高端零部件配套商。三是国内企业研发投入不够。卡特彼勒2012年的研发投入达到25亿美元,而三一集团的研发费用达到50亿元人民币就已经是国内之最。
3.产业链协同水平低。全球领先的整机企业不仅拥有巨大的生产规模和销售收入,而且在产业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它们与供应商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供应商关系,而是一种生产网络中控制中心与职能者之间的协同关系。与之相反,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产业协同水平低。调查显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大中型企业在供应链各业务环节的集成运作方面,现场物流环节的集成运作覆盖率仅为38.1%,在物流、加工配送、财务结算等方面的业务协同覆盖率仅在30%左右,对于供应链物流动态运转层面的集成应用还相对缺乏。因此,随着产品全球营销网络的渗透和产品营销模式的创新,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大中型企业亟需加强产供销集成,提升产业链的协同水平。
4.同业之间恶性竞争。部分制造企业采取了降价、延长保修期、低首付的销售政策,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增加了行业整体的经营风险,影响中国挖掘机械行业发展。造成这种恶性竞争的原因,一是产能严重过剩,二是市场机制不规范。
工程机械产业竞争力升级途径
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竞争力升级既要解决当前行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也要考虑到全球工程机械产业格局带来的竞争压力以及存在的机遇,主要途径有:
1.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攻克核心技术瓶颈。产品技术水平是制约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中国与它们的平均差距在15年左右,主要表现在产品使用可靠性、整机寿命、外观质量及信息化技术水平。虽然在柴油机等领域中国与国外先进企业开展了合资、合作生产,但关键核心技术和品牌依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中国仍未摆脱“打工式”的加工制造地位。要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困境,必须加大自主研发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克服技术瓶颈,打造自己的品牌。
2.开展跨国并购重组,补齐短板。采用并购重组等方式收购在本企业某些短板业务上具有优势的企业,可加速技术转移,并实现规模经济,这也是跨国工程机械企业发展中经常采用的战略。虽然工程机械行业整机及零部件厂商高度垄断,行业排位前三名的企业实力很强难以实现并购,但是还有一些边缘性的企业有较好的技术储备,由于市场开拓不力或经营不善,在全球工程机械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处于亏损的边缘,是中国企业收购的理想对象。
3.拓展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近年来,国内市场需求增速放缓,企业需放眼全球市场。“走出去”战略一方面能够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业务覆盖范围,减少全球需求疲软对行业的冲击,另一方面,国际化战略也能给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
4.加强售后市场业务建设,结合互联网金融,形成集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业务模式。工程机械产业链除了整机和零部件的生产制造,还有相当一部分附加价值集中在售后市场业务,包括产品营销、租赁、服务支持、产品再创造等。国内企业想要成为国际领先企业,必须进行业务结构优化。一是调整业务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改变工业企业以往粗放式生产模式,创新企业管理系统,提倡零库存、高效率的生产理念,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提供金融投资服务,与经销商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业务模式,建立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综合性企业。二是发展融资租赁业务。成立金融租赁部门或投资子公司,发展融资租赁业务,降低应收账款比率,减少坏账风险。
政策建议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为促进工程机械产业升级,应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_鼓励开放式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应当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解决基础技术薄弱的问题。可以考虑设立科技专项来解决发动机设计、液压件密封、金属热处理等关键问题,提高配套件的质量水平,夯实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产业技术基础。严格保护专利所有权,鼓励自主创新。另外,也要继续鼓励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中心,发挥外资研发的技术外溢效应。
2.营造公平有效的市场环境。一方面,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监管体系。由政府牵头,行业协会辅助,制造企业和经销商共同参与,出台自上而下的行业监督管理细则。严格把守行业进入和退出门槛,建立恶性竞争的预警机制,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引导市场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以国家资本入股方式,支持鼓励合适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组建跨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联盟,避免盲目竞争,增强行业竞争力。
3.加大金融机构支持装备制造业力度。首先要加大对工程机械产业的信贷支持。工程机械是高成本、有一定经营风险的行业,银行往往对工程机械行业持警惕态度,应该在规范信贷审查、加强风险防控的基础上加大信贷支持额度。其次,加强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开发适合不同工程机械公司的信贷产品。最后,扩宽工程机械公司的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上市等途径进行直接融资,发行企业债、票据等,发展链式金融、融资租赁,不断创新融资模式。
4.鼓励企业并购重组,但要对外资机构并购国内企业进行合规审查。鼓励国内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开展并购重组。特别是在当前产能过剩、企业恶性竞争的背景下,通过收购合并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用。另外,还要通过金融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并购有一定技术含量但当前经营困难的国外整机或零部件制造公司,扩大经营范围,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要允许外国企业参与国内企业的并购重组,但要避免外资企业对自主品牌的恶意收购,需对外资并购进行反垄断审查以及对是否存在恶意收购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问讯。
中国建筑产业化 篇4
2014年6月, 住房城乡建设部启动建筑产业化系列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的直接领导下,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院结合建筑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及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特点, 构建了建筑产业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 并组织全国50多家设计、科研、施工、构件生产和住宅开发等建筑产业化领域的领军企业, 完成了建筑产业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 (第一批) 图集的编制工作。2015年2月, 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通知, 第一批9项建筑产业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发布实施。
建筑产业化是国家推进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必然要求, 是工程建设领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途径, 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当前, 加快建筑产业化健康快速发展, 是国家工程建设领域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 是新常态下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一大亮点。但是, 建筑产业化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或多或少制约了行业发展。
纵观国外的建筑产业化历程, 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中后期已经相继完成以建筑工业化为最主要特征的建筑产业化, 有效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建筑业高效生产和工程质量的高度统一问题, 取得了非常好的实施效果。尽管各国在发展建筑产业化的历史背景、产业政策、经济背景以及发展的内容等方面不尽相同, 但其中还是存在很多的共通性, 我们可以从中有所借鉴。
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有关资料 篇5
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有关资料
日期:2004-12-31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讲话精神和具体要求,为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2003年10月份起,我部在认真调研、多次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2003年底,我部组织五位院士对《规划》进行了论证,并充分征求了有关部门以及粮食主产省农业部门的意见,经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评估后,对《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2004年4月2日,国务院第46次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规划。目前,《规划》实施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二、《规划》实施的战略考虑
在当前形势下,实施《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粮食需求将保持长期增长态势。因此,需要采取更直接、更明确、更有力的综合性措施保护和恢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确立长远目标,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形成粮食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考虑到粮食主产区地方财力有限、种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等因素制约,国家应出台支持粮食主产区改善基本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综合性措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规划》从建设区域、建设内容、建设步骤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设计,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方案和明确的建设目标。《规划》的实施,将对我国粮食产业发展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关键是要从根本上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粮食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多品种粮食供给保障能力、优质专用粮食市场竞争能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就目前情况看,这七方面能力都需要进一步保护和提高,但当务之急是保护和提高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粮食发展科技支撑能力。针对这些问题,《规划》设计了良种育繁、病虫害防控、标准粮田建设、提高农机装备能力、粮食加工转化五大类项目,通过这五类项目在粮食主产区的配套实施,最终实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总体目标。
三是促进主产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前几年,由于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主产区农民增收困难,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高。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规划》在提出增加政府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的同时,突出了高产和优质的目标,并把粮食加工与粮食生产结合起来,注重增强粮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综合效益。因此,《规划》的实施对项目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来源:农业部
作者:
三、《规划》的基本内容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紧紧把握新时期粮食产业发展的特点,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调动和发挥粮食主产区政府和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以产业化理念统领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粮食产业发展,突出改善基础条件,加快科技进步,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加工转化能力,全面增强我国粮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规划》的建设思路
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13个粮食主产省区,择优选择441个县、43个农场,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技术集成与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粮食生产和加工转化的有效衔接,系统构建从生产到加工的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逐步形成粮食产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规划》的建设目标
《规划》提出,到2007年末,建设以万亩连片为基准的标准粮田5000万亩;项目县(场)标准粮田良种更新覆盖率达到100%;标准粮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平均单产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8%以上,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0亿公斤以上;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00元,力争扩大农民就业岗位百万人以上。2008-2010年,力争再新建标准粮田1亿亩。
(四)《规划》的建设重点
1.优质专用良种育繁项目。目前,13个主产省区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年均可以提供精选加工后的商品种65万吨左右,仅占种子需求总量的49.2%,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为此,《规划》在设计优质专用良种育繁项目时,把重点放在了完善种子生产基础条件,提高专用新品种开发能力,创新良种配套集成技术之上。具体建设内容:①完善和建设一批良种选育和技术创新中心;②完善提高一批粮食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扩建和改造其原原种扩繁设施,补充建设一批专业化原种及良种繁育基地;③续建部级种子质量检测中心,新建一批质量检测分中心;④建设一批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通过项目建设,构建功能完备的良种育繁、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体系,促进种质创新、品种选育、良种扩繁、配套技术的有机结合,使标准粮田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辐射区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
2.病虫害防控项目。我国病虫害防控基础装备落后、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应急防治能力弱的问题十分突出。全国现有病虫监测站400个,平均100万公顷耕地约3.1个,每7个县才有1个监测站。韩国平均每100万公顷有检测站98.4个,约为我国的32倍;日本100万公顷有检测站59.8个,约为我国的19.3倍。我国目前有100多种重要病虫害,而现有监测条件只能满足监测15~20种。为此,《规划》在设计病虫害防控项目建设时,把重点放在了提高综合病虫害防控能力和应急减灾能力方面。具体建设内容:①完善和提升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分中心、区域站;②建立技术创新与支撑基地,包括微生物制剂研发创制实验室、有害生物天敌昆虫繁育基地、有害生物预警数字化技术基地。通过项目建设,使项目县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装备水平和防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灾害平均损失率由5%下降到3%以下。
3.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由于农田基本建设欠帐严重,我国粮田地力衰退、污染严重、基础设施老化、抗灾能力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我国粮食主产区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1.5亿亩,受农药污染的耕地面积近1.35亿亩;粮食主产区粮田土壤有机质普遍下降0.5个百分点。为此,《规划》设计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的重点是完善基础设施,培育基础地力,加强质量监控,使项目区耕地达到高产稳产标准。具体建设内容:①粮田基础设施,包括塘坝等水源及其配套设施、田间排灌渠系、土地平整和机耕道、田间道路等;②地力培肥改良田间工程,包括深耕深松、秸秆还田、配肥站建设等;③地力监测与配套设施。包括粮田地力与墒情监测站、环境质量监测站等。通过项目建设,使项目区耕地达到高产稳产粮田标准,平均单产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8%,实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8亿公斤左右。
4.提高农机装备能力项目。目前,我国农业技术装备落后、应用水平低的问题十分突出。2002年我国万亩耕地大型拖拉机拥有量约4.6台,而印度2000年约为6.3台;而且配套能力低,我国平均每台拖拉机所能承担的作业项目不到1.5种,耕、种、收三项作业的平均机械化水平仅为30%,其中水稻机栽水平仅为6%,玉米机收水平只有1.7%。为此,《规划》确定的提高农机装备能力项目,重点是加强农机装备建设、提高技术集成和标准化应用水平、完善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具体建设内容:①增加粮田作业大型动力机械,配备秸秆还田机、免耕施肥精量播种机、专用联合收获机等新式农业机械装备;②以国家投入农机装备为龙头,以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组建多种形式的县、乡、村基层农机作业服务队或生产联合体,完善农机服务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地、县)—农户三级农机推广服务体系。通过项目建设,使项目区粮食作物的机械化生产水平由现在的35%提高到50%左右,亩均生产成本降低10~20元,节省种子和化肥20%~30%。
5.粮食加工转化项目。我国是粮食大国,但粮食深加工率不到10%;食品加工用粮只占粮食产量的2%,而发达国家食品加工用粮占粮食产量的比重高达70%。为此,《规划》明确粮食加工转化项目的重点是培育粮食加工企业、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具体建设内容是按照相关行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4种粮食作物加工业发展方向和目标,重点扶持食品加工、精深加工等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通过项目建设,使粮食加工转化率由现在的20%-30%提高到40%左右,初步测算,可扩大就业岗位百万个以上。
四、全力做好《规划》实施工作
今年,我部把组织实施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作为中心工作,围绕增粮和增收这条主线,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各项措施,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相关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背景、意义和建设重点等内容,为工程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积极宣传各地在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引导各地加强粮食生产。
二是认真组织实施。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我部专门研究制定了具体方案,发布了项目申报指南。在地方申报的基础上,按照规划确定的选建标准,落实了项目建设地点,合理安排了项目规模和建设布局。目前,我部已将下达我部10亿元优粮工程国债资金和部内整合资金1.5亿元下达各地,国家发展改革委大型商品粮基地整合资金、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整合资金也基本落实到位。
三是严格项目管理。进一步完善了项目建设和评审标准,围绕《规划》实施中每个阶段和环节的重点工作,强化了监督检查,加强了追踪调研,确保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运用遥感监测等现代信息手段,及时掌握各地工程建设情况,为中央及时提供了准确、科学的决策信息。
四是搞好指导服务。今年以来,以《规划》为指导,围绕重点地区、主要作物,抓住关键环节和农时,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田间管理。围绕优质粮食产业带建设,做好以提供良种和配套技术为重点的各项服务。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在粮食主产区推广了50个优质高产高效品种和10项主推技术,加强对主产区种粮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建筑工程产业 篇6
构建立体化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体系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了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在文化资源数字化方面,提出要完成中华字库工程,加快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建设;在文化生产数字化方面,提出要完成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建立数字内容生产、转换、加工平台,形成覆盖网络、手机以及适用于各种终端的数字出版内容供给体系,开展电子书包实验;在文化传播数字化方面,提出要加快推进出版发行数字化改造,建设规模化数字出版物投送平台。
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的新闻出版科技创新工程中,明确列出了六项重大工程,除了上述四大工程之外,还有电子书包研发工程和国家数字出版服务管理平台项目,在31个重大项目中,还有国家学术论文数字化发布平台等多个重大数字出版工程。发改委刚刚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规划了文化信息资源库工程。科技部会同中宣部、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
国家立项的数字出版重大工程,从文化资源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传播数字化三个维度,分别解决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技术装备、版权保护、信息传输、应用展示、资源整合、公共服务等关键问题,事实上构成了立体化的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体系,其目标就是为了全面推动新闻出版行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与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2012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会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两个轮子,两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尤其是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我们最近开展了一次新闻出版行业最大规模的科技、信息化、标准化调查,结果表明:新闻出版单位科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与其他行业相比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亟待加强,标准化建设任重道远。数字出版是数字技术催生的出版新业态,没有数字技术,就没有数字出版。在此我强烈呼吁新闻出版单位一定要重视科技,喜欢科技,应用科技。
新闻出版转型升级是个系统工程
传统出版单位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是个系统工程。做数字出版难,出版数字化全面推进更难,恐怕需要十年、二十年的工夫。这就要求传统新闻出版单位必须持续不懈地坚决推进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资源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传播数字化三个维度,还是在企业内部生产流程、产品研发、市场销售、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没有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新闻出版转型升级绝不可能。
知识服务和平台建设是数字出版的关键
在数字出版时代,传统新闻出版单位转型升级的目标是信息服务提供商,这一点大家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是与谷歌、百度等互联网公司,亚马逊、当当等电子商务企业,新浪、搜狐等新媒体企业,方正、同方等技术公司,中国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商相比,脱胎于传统新闻出版单位的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核心竞争力是完全不同的。
传统新闻出版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就是知识的加工整理、深度挖掘,构建以领域本题为基础的知识库,并向全世界用户提供知识服务。国际上爱思唯尔和施普林格的成功转型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要提供知识服务,必须建立数字出版平台。数字出版,平台为王。建设数字出版平台是从内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需要。没有平台,提供信息服务无从谈起。建设数字出版平台也是数字环境下企业生存的需要,平台是互联网条件下新闻出版单位的一种生存方式。传统新闻出版单位一定要重视知识服务和平台建设。
我们相信,只要政府部門、科研机构、技术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终端制造商等数字出版产业链上的各家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既不越位,也不错位,一定可以打造数字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务实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篇7
一、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实现国家“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发挥支柱产业作用所采取的正确选择
长期以来, 从国家宏 观政策面上的有关描述中比较多见的是“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也有专家提出了“建筑产业化”。2013年以来,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郑一军会长指示,中建协项目管理委员会曾就建筑业这个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问题进行了课题研究,并于2014年提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必然性、迫切性 , 从建筑业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看,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站在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看,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应对新技术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挑战的需要;就建筑业现状和发展看,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要求。为什么不提工业化,除了以上这三个方面观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工业生产与建筑业有着重大的区别,国家在产业划分上也非常明确地将工业与建筑业并列为第二产业。因为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和一次性的特点,产品固定、人员流动。而工业产品大多是产品流动、人员固定,而且具有重复生产的特性。所以,建筑业不可能全部照搬工业化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来建造建筑产品。但建筑业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和建造方式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急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向现代产业转变。这既符合党和国家早就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总体目标,又符合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四个全面”的总体要求。
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改变城乡面貌、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14年生产总值高达17.7万亿元,接近GDP7%。但过去30多年建筑业是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和低价劳动力发展的行业,加上市场经济不成熟及法律法规方面缺陷等因素,制约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和障碍仍然严重存在。一是建筑业生产能力过剩,恶性竞争,严重存在“三低一高”的现象,(即产值利润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产业集中度低、市场交易成本高)。二是建筑业生产方式落后。工程建设过程中资源浪费大、污染物排放多。三是近年来国家财政基本上没有给建筑业资金投入,致使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四是职业教育严重滞后,操作工人业务素质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建筑产品快速发展形势的要求。其发展还没有真正转移到依靠集约化管理和技术进步与质量效益型的良性轨道上,还很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面对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形势,建筑业首要的任务是必须以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务实地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二、进一步深入研讨、正确认识和把握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内涵和目标
最近有些媒体在报道中,简单地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提法替换过去倡导的建筑工业化,甚至出现一些误导的解读。为了更好地认知“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容和本质,有必要进一步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等相关内涵和特征与目标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全面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奠定理论基础。
首先,要深入研究探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产业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概念。通常讲产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产业自身建立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基础上,使产业的生产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上的先进水平。目前,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研究还在起步当中,尚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就建筑产业构成要素而言,我们认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特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生产资料现代化。即产业所使用的主要生产设备和工具、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它是产业体系和产业升级是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比如砼施工从原来的现场人工拌合到搅料机搅拌,再到商品砼的全机械化泵送,其本身就是手工作业到半机械化再到机械化的一个转变。
二是产业组织结构现代化。产业现代化需要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结构,它是在先进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管理设立不同专业资质,建立起来具有相互协调发展的行业结构体系。但目前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还很不适应发展趋势,比如设计、施工、材料生产等各自独立。
三是产业 劳动力现 代化。产业现代化要求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实质性提高。产业现代化对于劳动力要求不是指个别的、单独的劳动力,而是要求有一个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和技能工人比重合理的劳动力组织结构。
四是产业各项管理现代化。生产设备和机具的现代化必然要求管理的现代化,否则就不能发挥现代设备和生产技术的作用。管理现代化表现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人员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五是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现代化。一个产业是否现代化,关键在一些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要量化。要通过国内外、各行业的指标体系纵横向对比,以当代国际上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为参照系,制定并反映到我国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上。这里包括:衡量建筑业的经济效益、科技进步、资源消耗、装配化程度及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等指标。
其次,要深入研究把握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关键途径。
建筑产业现代化又是一个涵盖范畴广泛、内涵丰富、指标多元、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所以它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增添新的内容、展现新的特征。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找出推进的途径,当前我们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造过程精益化。就是要用精益建造的系统方法,控制建筑产品的生成全过程。(包括精益规划、精益设计、精益管理、精益生产和精益供应等),在保证质量、最短工期、减小资源消耗的条件下,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科学规划、设计深化、管理细化,向用户提交满足使用要求为目标的现代建造模式。
二是务实推进建筑预制装配化。建筑预制装配化是建筑业用现代化生产方式改造和代替传统手工操作和施工现场湿作业建造建筑产品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推进建筑预制装配化必须有设计系列标准化、部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机械化、项目管理信息化做技术支撑。
三是项目管理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工程项目管理必须将国际化与本土化、专业化进行有机融合,把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通过统一科学的组织管理来加以综合协调,以项目利益相关者基本满意为标志,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四是企业高管职业化。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高端管理人才是具有较高社会价值认同度的职业阶层。建设一支懂法律、守信用、善经营、作风硬、业务精、敢担当的企业高层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是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五是产业工人技能化。随着建筑科技含量的提高,复杂的技能型操作工序将大幅度增加,对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急需要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与等级考核持证工作,促使农民工向有一定专业技能水平的高素质新型产业工人转变。
六是全产业链集成化。借助于信息技术集成化管理,实现建筑规划设计、新型材料生产、物资设备采购、工程项目施工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更加优化组合,采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有效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效用价值。
七是产品优质绿色化。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面对来自建筑节能环保方面的更大挑战,2013年国家出台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在政策层面导向上进一步表明了通过绿色建造来大力发展向社会提供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优质建筑产品。
最后, 要深入研 究、规划设计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依据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推进途径,我们认为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应概括为:以人文、绿色、科技创新发展为理念,以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为先导,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以部件工厂化生产为途径,以保障质量安全为红线,以现代项目管理为核心,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广泛运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将建筑产品全过程的融资开发、规划设计、施工生产、管理服务以及新材料、新设备的更新换代等环节集成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系统,依靠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通过精益化建造,实现为用户提供舒适、低碳、绿色、经济、美观和满足需求的优质建筑产品。最终把建筑业打造成为具有对国民经济较高贡献率的支柱产业、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绿色低碳产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惠民产业、较高人本素质的诚信产业,管理先进和高科技水平的现代产业。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目标是要实现技术、管理、效益的三者统一。一方面,产业现代化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武装产业,促使传统产业由落后技术向先进技术转变;另一方面,要求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一定要带来较好的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没有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创新,绝不是真正的现代化;没有较高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现代化。
三、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突出转变行业发展方式和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这个主题
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建筑业先后经历了第一轮、第二轮承包经营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直至企业改组改制改革,为建筑业企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对大多数骨干企业来说,经过近20多年来的改制,应该说已经建立了比较合理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了没有规模不大、没有主业不稳、没有投资不富、没有专业不优、没有海外不亮、没有品牌(实力)不强的几大板块,较好地实现人才强企、科技兴企、主业固企、多元利企、品牌亮企的发展战略,为推进和实现建筑业产业现代化领军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形成,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能力不强,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创新机制不健全,尤其是“人力资本”没有进行相应的匹配。所以,面对当前“新常态”,建筑业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关键是抓住一个“转”字,注重一个“升”字。
第一,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从国家层面,下一轮企业改革的重点是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三者责、权、利对称,实现“适度集权、合理分权、系统监控”,并通过新一轮的企业改制兼并、重组、构建母子公司体系,再造企业管理流程,优化股本结构,引导大型龙头企业做强、做优,打造区域行业建筑航母。同时要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以混合所有制为主流模式的非公有经济、职工股权与国有经济和央企股权互渗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市场化的经营机制,真正形成现代企业制度。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值得注意,比如股权多元化,混合经济,人力资源入股,发挥外部董事作用,董事会改议事制为投票制。
从行业主管部门层面,就是通过市场准入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定不同企业资质的门槛设置,实行不同企业资质的市场划分,并通过新一轮企业资质就位,进一步提高建筑行业产业集中度,促使大型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集团,推动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从而使不同类型企业按不同条件上升到新的市场竞争层次和高度,实施差别化发展,防止产业结构盲目雷同,统筹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企业发展格局。
从企业层 面来讲, 重点是实现以资产经营带动生产经营,资本向产业链上下游转移,走强强联合、强弱联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发展之路。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建筑企业在转型升级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形势和市场变化来调整产业结构,不要顾此失彼为转型而转型,总的思路是要紧跟在“新常态”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围绕新的市场需求,与资本市场、建筑产品开发等有机结合,形成新的业务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层次,拉长产业链条。具体讲:首先要解放思想,树立大建筑业的概念,依靠大市场,谋求大发展。要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从注重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拓展,既要积极与交通、电力、水利、邮电、通信等大型施工企业实现强强联手,同时又要审时度势,积极与地方中小企业实行强弱合作,打造地域板块,尽快形成涵盖诸多领域、具有各类施工能力的大建筑业格局,实现产业融合和跨产业方向发展。其次要有智慧大脑的思维,超前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打造智慧企业。比如说现在就要从过去注重“建房”向包括基础设施、第三产业服务、再造城镇文化的“建城”转变。这一转型已不是未来,而是现在。最后要有国际化的眼光,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从国内向国外发展,积极开拓境外市场。
第二,坚持多元化发展,实现经营与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目前我们大多数建筑企业同行之间的竞争趋于同质化,而且垫资、欠款严重,企业单靠传统的生产经营,可以说生存空间有限。一个有前瞻性战略思维的企业经营者,就必须掌握前沿经营管理模式,积极开辟新的渠道。
首先是在经营方式上,要坚持一体化和多元化发展战略。所谓一体化就是要依托工程总承包的优势,从勘察、设计、材料采购、施工管理、项目调试方面,做强做优主业。多元化发展就是在做强做优主业的同时,有条件的可向非建筑领域渗透发展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化经营、信息化管理、工厂化生产、现代化建造、集团化发展、国际化跨越。
其次在生产方式上,积极走预制装配化道路,着力提高现代化建造能力。大力推进和实现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机械装配化、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在有条件的区域可以建立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化的建筑预制工厂化示范基地建设。
在资本运营上,除了目前开展的房地产业务外,可效仿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发展道路,树立不为所有但可共享的思维,选择某一银行建立银企联盟,推进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以财团的 金融资本 采取BT、B O T、P P P等模式支持总承包业务冲刺和抢占高端市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在经营总量上,要以稳增长、控风险、调结构、促发展为原则,坚持适度规模经营,控制产能过剩、无限扩张,管理跨度失控。特别是要注意规避市场风险和企业盲目扩揽工程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从而引导企业升级。
第三,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科技先导转型升级。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迅猛发展,工程项目日趋大型化、复杂化和国际化。建筑企业必须站在全球化、信息化的高度,在“新市场、强业主、多投资、大项目、高科技”中创新发展项目管理模式,增强在高端市场的拓展能力,以适应国际工程承包领域新趋向。
实现新时期企业转型升级最根本的是依靠科技进步,最关键的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在于推动了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材料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管理方法的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抉择。住建部针对行业实际,也提出“完善以工法和专有技术成功示范工程为抓手的技术转移与推广机制”。1989年,原建设部开启工法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加强企业施工技术管理与工艺革新。30多年来,广大企业运用标准化管理流程、信息化管理手段、精细化管理方式,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较好地实现了工程建设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目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先后有1500多项优秀项目管理成果发布,2476项施工新技术和新工艺提炼编制评为国家级工法或专利,形成了企业自有知识产权,有力促进了建筑业科技创新和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当前要特别强调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的驱动支撑。一是要始终坚持把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两轮驱动作为企业领先的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和引进高端管理人才,创新研发技术含量大、应用价值高的国家级工法与新产品,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健全完善政府规划、行业指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参加、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产、学、研、政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广应用以“十项新技术”和国家级工法创新成果为主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方法。依托“高、大、难”和“新、特、尖”的工程项目,重点研发解决复杂关键技术,注重建筑用材上适时更新换代,加快促进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和BIM技术的应用。随着各种新兴信息技术不断涌现,BIM、云计算、虚拟现实、移动技术、协同环境、大数据体系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影响日益显著,特别是能够大幅度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优化、集成效益,实现目标动态控制精度和“智慧管理”,构建行业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四是建立科技进步创新评价和激励机制。中国建筑业协会设立的中国建设工程施工技术成果创新奖,已作为建筑业申报国家级科学技术奖的重要依据。对在工程建设中开展科学研究、施工技术与工艺创新、工法开发应用有重大突破、填补国内空白、推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企业给予表彰激励,促进建筑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第四,树立“品牌”发展战略,促进企业管理创新转型升级。
实现管理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建筑业凭借过去的投资拉动的规模型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未来发展必然要以增强内生动力的管理效益型方式来取代。“管理为纲,纲举目张”,说明企业一切经营活动都要通过管理来实现。管理创新未来将更加注重思维创新,也可以说是创新“智慧大脑”。因为思维决定行动,只有创新的思维,才能产生创新的管理行动,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最终体现在管理创新能力上,包括企业影响力、诚信度和综合实力。企业发展靠市场,市场开拓靠诚信,诚信提升靠管理,管理进步靠创新。市场需求是管理创新的牵动力,有效的机制是管理创新的推动力,科技进步是管理创新的驱动力,全员参与是管理创新的原动力。
管理创新转型,就是要面向企业转型升级,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员发展的创新意识,积极推动管理方式与企业员工和工程项目实际紧密结合。比如,有的企业建立的生产人力负荷动态监控系统,能随时了解每个团队特别是班组和每个岗位的生产负荷情况,以便根据项目规模、性质和工期,整合现有资源,科学合理地调配人力,有效避免人力忙闲不均,使有限资源达到充分利用。管理创新是深层次的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以市场为需求、企业为主体、员工为核心、机制为动力、科技为支撑完整有效的创新管理模式,来引领企业专业化、集约化、精细化、品牌化的跨越式发展与整体转型升级。
第五,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实现人才强企转型升级。
我国通信工程产业对策分析 篇8
我国通信工程专业是源于电机系电机工程专业, 并由有线电、无线通信、电子技术等专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产业。在20世纪的初期, 我国的多所大学就曾经先后建立过“无线电门”和“电讯组”, 建国以后, 我国高等学校在苏联高等教育的基础上, 对各高校的电机系和电机工程专业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为现代通信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积蓄着雄厚的力量。
通信工程在我国真正地进入快速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 这个时期从美、日、英等发达国家吹过来的信息革命这股飓风, 为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 也是从这时起, 通信工程专业有了它现在的名称。大量的技术成果如:晶体纤维生长与晶体光纤器件的研究, 光纤高温传感器、光纤环形腔的细度及环形激光器的研究, 窄线宽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及相关技术等都走在了世界的前沿。
2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人类社会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网络通信已广泛地应用于政治、军事、经济及科学等各个领域, 它改变了传统的事务处理方式, 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 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因此, 信息在网络通信中的安全性、可靠性日趋受到通信网络设计者与网络用户的重视。
鉴于信息安全开始对国家安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需要准确认识信息安全的基本问题与表现方式, 清晰了解保障信息安全所依赖的信息网络化的客观规律,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以便真正发挥作用, 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通信工程中的网络通信安全。网络通信安全一般是指网络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实用性、占有性,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 反映在物理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四个不同的层面中。而现在网络通信的安全问题可以大体分为:内网通信安全和网络间信息传播安全两个方面。
3解决对策
3.1内网通信安全
3.1.1 采用安全交换机
由于内网的信息传输采用广播技术, 数据包在广播域中很容易受到监听和截获, 因此需要使用安全交换机, 利用网络分段及VLAN的方法从物理上或逻辑上隔离网络资源, 以加强内网的安全性。
3.1.2 操作系统的安全
从终端用户的程序到服务器应用服务、以及网络安全的很多技术, 都是运行在操作系统上的, 因此, 保证操作系统的安全是整个安全系统的根本。除了不断增加安全补丁之外, 还需要建立一套对系统的监控系统, 并建立和实施有效的用户口令和访问控制等制度。
3.1.3 使用代理网关
使用代理网关的好处在于网络数据包的变换不会直接在内外网络之间进行, 内部计算机必须通过代理网关, 进而才能访问到Internet, 这样操作者便可以比较方便地在代理服务器上对网络内部的计算机访问外部网络进行限制。
3.1.4 使用密钥管理
在现实中, 入侵者攻击Internet目标的时候, 90%会把破译普通用户的口令作为第一步。以Unix系统或Linux系统为例, 先用“fjnger远端主机名”找出主机上的用户账号, 然后用字典穷举法。
如果这种方法不能奏效, 入侵者就会仔细地寻找目标的薄弱环节和漏洞, 伺机夺取目标中存放口令的文件shadow或者passwd。然后用专用的破解DES加密算法的程序来解析口令。
在内网中系统管理员必须要注意所有密码的管理, 如口令的位数尽可能的要长;不要选取显而易见的信息做口令;不要在不同系统上使用同一口令;输入口令时应在无人的情况下进行;口令中最好要有大小写字母、字符、数字;定期改变自己的口令:定期用破解口令程序来检测Shadow文件是 安全。没有规律的口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3.2网络间信息传播安全
所谓的网络信息传播安全主要是指网络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应保持信息本身的完整性、可用性和机密性。信息网络的通信是由通信协议堆栈完成的, 通信协议大致可分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和物理层, 采用通信协议分层的方式对网络通信进行安全控制可满足信息网络安全通信的需要, 保障信息传输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接下来, 我们就保证信息传播安全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探讨。
3.2.1 采用数字签名技术
所谓“数字签名”就是通过某种加密算法生成一系列符号及代码组成电子密码进行签名, 来代替书写签名或印章, 对于这种电子式的签名还可进行技术验证, 其验证的准确度是一般手工签名和图章的验证而无法比拟的。它能验证出文件的原文在传输过程中有无变动, 确保传输电子文件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不可抵赖性。这样数字签名就可用来防止有人修改信息等情况的发生, 可以进一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 强化身份识别功能和不可抵赖性, 同时数字签名技术还可以提高交易的速度和准确性。
3.2.2 数字集群系统网络技术
数字集群系统的信息安全主要涉及用户鉴权、加密、分级用户管理、日志管理、虚拟专网。数字集群系统分为专网运营和共网运营两种方式, 数字集群网络对于网络的容量、通信覆盖率、呼叫建立成功率等都有更高的要求。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经常应用于应急通信, 因此其业务量具有突发性, 拥塞控制对于数字集群通信网络也就尤其的重要。拥塞控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数字集群网络的网络结构还具备更高的抗灾变能力, 对于重点地区进行基站的双覆盖, 由于数字集群系统担负着应急通信的重大使命, 因此通常其社会效益要重于经济效益, 因此有必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来提升网络的可靠性。
3.2.3 采用量子密码信息加密技术
量子密码术是密码学与量子力学结合的产物, 这种加密方法是用量子状态作为信息加密和解密的密钥。量子的一些神奇性质是量子密码安全性的根本保证。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三大类量子密码实现方案:一是基于单光子量子信道中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方案;二是基于量子相关信道中Bell原理的方案;三是基于两个非正交量子态性质的方案。
量子密码的研究进展顺利, 某些方面尤其是量子密钥分发已经逐步趋于实用, 面对未来具有超级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机, 现行基于解自然对数及因子分解困难度的加密系统、数字签章及密码协议都将变得不安全。而量子密码术则可达到经典密码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可以说, 量子密码是保障未来网络通信安全的一种重要的技术, 我们即将进入到一个量子信息时代。
4结语
通信工程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我国通信事业的未来, 我们只有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我国的通信事业达到新的巅峰。
摘要:讨论了我国通信工程产业建设和发展的现状, 概述了在研究开发方面, 推广应用方面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就;重点对通信工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可行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通信工程,发展现状,网络安全,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先红.数字签名原理及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张镇九, 量子计算和通信加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张焕国, 刘玉珍.密码学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建筑工程产业 篇9
1 建筑产业现代化、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1 技术标准制度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水平不断提高。然而, 在我国建筑施工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是由于我国国家制度体系仍存有缺陷, 制度体系建立不完善, 导致我国建筑行业存在许多漏洞, 这些问题将直接导致建筑行业中出现严重问题, 从而建筑行业在人们心中降低信任感, 不利于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制度体系应当加快完善, 使得建筑行业在建筑施工遇到问题时有法可依。我国制度体系的不完善, 建筑施工过程中, 建筑工作人员由于对利益的追求, 将导致建筑施工工程出现故障问题, 如若发现不及时, 将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安全问题, 对于生命财产造成更大的威胁, 对国家建筑行业发展带来阻碍。
1.2 管理方式不成熟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建筑行业不断发现完善。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建筑管理方式尤为重要, 合理健全的建筑管理方式对于建筑施工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 我国目前建筑施工工程中, 传统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已不相适应。由于建筑产业现代化应用和信息化应用在我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可以借鉴的经验非常缺乏, 所以, 现代化、信息化在建筑行业的应用需要继续摸索并不断进步。建筑施工工作人员在对现代化、信息化运用的过程中, 要积极创新、大胆创造, 对管理方式进行合理改善, 使得管理方式趋于成熟, 带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产业信息化稳定持续发展。
1.3 施工人员素质水平较低
在我国建筑行业施工过程中, 由于我国建筑施工工作人员具有流动性大、人员不固定等特征, 所以,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导致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不一, 建筑施工人员一般缺乏建筑专业基础知识, 不能很好的应用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产业信息化。从而, 将会导致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 现代化、信息化的建筑产业不能得到良好的应用, 不能有效的激发建筑产业良性发展。当施工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时, 由于施工工作人员素质水平较低, 不能对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并很快解决。所以, 建筑工程将出现较大安全隐患。在施工过程中, 施工人员应当增强对自身素质文化建设, 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信息化发展。
2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信息化进程
2.1 建立健全建筑施工制度体系
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 仍然注重技术标准体系的健全, 国家陆续出台相应政策来面对现代化、信息化在我国建筑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但是, 由于我国技术施工过程中制度体系仍然不够完善, 之中仍存有许多内容缺失的地方。比如, 在制度体系中缺乏对建筑产业现代化、信息化生产过程、验收环节、检测标准等全过程的详细技术标准制度指引。我国应当加大对技术标准制度体系的研究力度, 加快建立国家、建筑行业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信息化发展规划, 明确建筑产业发展目标, 统筹协调发展, 推进建立和完善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产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
2.2 加快管理方式创新
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产业信息化在我国发现初期, 传统管理模式不适应发展的要求。我国各相关责任部门应当加大对传统管理方式的改革力度, 在建筑产业所有管理方式模式下,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管理方式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产业信息化, 使得其在建筑产业中应用程度的不断加深, 加快经济建设, 提高建筑产业水平程度。
2.3 提高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我国目前就业人员与市场管理与技术人员所需不相适应, 加强我国建筑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 提高工程建设队伍的素质, 提高施工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这些对于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产业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应当重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技能培训, 增强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培训力度, 为我国建设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产业信息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施工工作人员自身应当具有敬业责任心, 明确法律法规,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制度。工作人员应当掌握基本技术要领, 积极参加技能培训训练, 增强专业素养, 不断学习新技能, 为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产业信息化工作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3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 建筑产业趋向于现代化和信息化。但是, 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产业信息化进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我国应当重视建筑产业时代化和建筑信息化发展, 明确建筑产业发展目标, 建立健全完善的技术标准制度, 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为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张新忱, 苏小军, 白建瑞等.信息化在建筑施工中的发展趋势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1) .
[2]张毅, 王虹儿.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民居, 2013 (21) :187-188.
建筑工程产业 篇10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是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学技术部批准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设立的奖项, 旨在促进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繁荣发展,推动地理信息资源和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应用系统的实用化、市场化运行,对进一步规范地理信息产业,提高我国地理信息工程的科技含量、管理水平和实施效益,鼓励打造优质工程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本次获奖项目均代表了中国地理信息行业在不同工程领域的最高水平。
国网信通产业集团承建的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电网营配调数据采录管控及应用支撑项目利用一体化采集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将坐标、属性、照片通过采集工具进行关联和自动命名,利用拓扑关系编制算法,提高数据的合格率和标准化程度,实现数据处理和数据质量检查的自动化。项目采录覆盖国网冀北电力所辖唐山、张家口、秦皇岛、承德、廊坊区域城市高压用户及线路、农村高压专变户采录工作及市区(包括县公司城区)范围低压用户的营配调数据采录及低压表箱标识消缺,共涉及98 398 km2范围,高压用户14.56万户,低压居民用电户约233.29万户。
建筑工程产业 篇11
“草儿化成奶,牛儿家家买,牵着奶牛奔小康,富民强区齐喝彩。”这是唐山市丰润区奶农自编的顺口溜。丰润区有着饲养奶牛的传统,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非常适宜奶牛生长,还是全国主要的玉米产区,玉米年产量30万吨左右,充足的秸秆和牧草资源保证了饲草和饲料的供给。同时,地处连接东北、辐射华北的重要通道,近邻京津唐等主要消费市场,奶产品销售非常便利。为此,自2002年以来,丰润区委、区政府确立了“奶业富民强区”的目标,积极引进广东乐百氏、上海均瑶、内蒙古蒙牛三大乳业巨头投资建厂,带动了丰润奶业产业化飞速发展。到2007年底,全区奶牛存栏12.65万头,鲜奶产量34.84万吨,实现奶业纯收入9.72亿元,农业人口人均1520元。丰润区被确定为全国奶业重点发展区域、全国奶牛科技入户示范区、河北省唯一的国家级奶业标准化示范区、中国奶业之乡和全国牛奶生产强县区。
丰润奶业,给河北省奶业发展起到了龙头示范作用,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为继续引领全省乃至全国奶业发展,把“中国奶业之乡”做大做强,笔者通过深入实际调研论证认为实施“七大工程”,是推进丰润奶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一、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工程
发展产业化,必须先强壮龙头。从丰润来看,一是要重点扶持蒙牛、均瑶、乐百氏三个大型乳品企业,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要发挥企业的品牌、技术优势,提高乳品企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二是积极引导区内营佳等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更新设备,扩规模、创品牌、提质量增品种,实现自身发展的二次飞跃。三是进一步优化招商投资环境,争取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業到丰润落户,提高市场带动能力。
二、实施奶源基地建设工程
奶源基地是鲜奶供应的源头。具体地讲,就是要做好五个方面,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资金、信贷、土地等方面予以扶持,激发奶农扩大奶牛养殖的积极性。二是鼓励有养殖基础的村集体、个体业主、经济实体,投资建设奶牛养殖小区或规模奶牛场。三是抓好奶牛养殖的标准化生产。对新建的规模化养殖场区,进行标准化生产,对已建成的规模场区,进行标准化改造,提高奶牛养殖质量。四是加快机械化挤奶厅建设,解决手工挤奶造成的细菌指数超标和污染问题。五是引导乳品加工企业培育自己的奶源基地,在保证自身供应的同时,起到示范全区作用。
三、实施奶牛品种改良工程
良种是提高奶牛质量的重要载体,必须把奶牛品种改良放在突出位置。一是加强奶牛冷配行业管理。加快标准化改良站点建设,对奶牛冷配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技术水平,规范从业行为。二是搞好性控冻精冷配技术的推广示范应用奶牛胚胎移植和克隆技术,加快优种母犊繁育,加速优种奶牛核心群的形成。三是落实国家奶牛良种冻精补贴项目加快现有基础母牛的改良,增加优质细管冻精的使用率、覆盖率。
四、实施奶牛保护工程
动物疫情影响奶业健康发展,必须实施奶牛保护工程,构筑强有力的安全屏障。一是完成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动物防疫协防员的作用,促进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开展常年性、程序化免疫,确保口蹄疫等重大疫病的免疫密度和防疫率达到100%。三是在规模养殖场区建立兽医化验室,定期对布病和结核病进行检测,确保奶牛养殖安全。四是适时启动奶牛保险业务,逐步建立、健全奶牛养殖业风险保障机制。
五、实施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工程
饲草饲料是奶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科学调整,充足供应。一是加快专用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的引进、应用,使之逐步适应丰润奶牛科学喂养需求。并加大执法力度,严禁劣质饲料、添加剂充斥市场,维护奶农利益。二是在规模养殖场区,推广使用TMR(全混日粮)机解决精饲料配比不合理问题,并扩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三是针对庭院散养户,通过发放专项补贴的形式,鼓励奶农发展牧草种植和秸秆青贮,增强奶牛体质,提高产奶量。
六、实施奶业市场规范工程
建立公平、竞争、有序的鲜奶收购市场,是提高奶业组织化程度、纳入良性循环的纽带。一是要强化市场监管。工商、农牧等相关部门协调联动,规范生鲜奶的各个生产环节,打击掺杂使假、压级压价等不法经营行为。二是争取与农业部乳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依托其权威检测技术及相关设备,对原料奶市场开展第三方检测,为打击掺杂使假行为提供科学依据,从源头上控制原料奶质量。三是组建奶业协会,采取行业自律的方式,规范鲜奶收购行为,协调好企业与奶牛养殖场户问的利益关系,提高奶业组织化水平。
七、实施科技培训工程
推进奶业产业化,离不开奶业相关人员素质的提高,必须广泛开展科技培训。要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专业培训与综合培训相结合,培训奶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与培训农民相结合,企业培训与行政培训相结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奶业科技培训活动。科技培训活动要坚持经常,培训力量要优中选优,培训方式要因人而宜,确保培训效果,为奶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建筑工程产业 篇12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手段,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装配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定制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回收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其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是建筑观念现代化。就是从我们过去的“经济适用兼顾美观”向新的“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的观念转变。
第二是建筑生产方式工业化。大力推进建筑施工方式的转变,从过去的秦砖汉瓦,向工厂化生产、智能式施工转变。从手工生产,主要是肩扛手抬,到大机械重装备,特别是现场停止搅拌混凝土之后,泵送机等一系列建筑机械产品得到了迅速发展,再到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时、环保,有利于解决建筑物的渗漏、起鼓等质量通病。
第三是建筑管理方式信息化。即通过信息化手段,使建筑管理的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建筑产业的现代化。要通过BIM技术提高工程质量,用互联网、O2O来拓展建筑产业。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建筑企业在勘察设计、生产施工、运营维护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鼓励企业加快推广信息领域的最新成果,加大BIM技术、智能化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信息统筹技术在建筑业中的研发、应用和推广。鼓励建筑企业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平台营销自己的建筑产品。
第四是建筑产品标准、绿色化。建筑产品向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建筑、智能化建筑发展。结合江苏现行标准体系和抗震设防、绿色节能等要求,加快研究制定基础性通用标准、标准设计和计价定额,构建部品与建筑结构相统一的模数协调系统,研发相配套的计算机软件,实现建筑部品、住宅部品、构配件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鼓励企业确立适合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技术、产品和装配施工标准,尽快形成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产品标准和施工工法,经评审后优先推荐纳入省级或国家级标准体系。
第五是建筑队伍要现代化。即现代化的职业工人,要把建筑农民工转变为专业的建筑工人。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劳动力已从富余变为短缺,在建筑领域尤其如此。建筑业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新生代务工人员对传统建筑业的“脏、难、苦、险”心存排斥,建筑劳动力资源缩水,建筑队伍后继乏人,熟练的建筑工人已成为稀缺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实施建筑工业化,使建筑工人真正成为现代化的职业工人,从而解决建筑业后继无人的问题。
第六是建筑市场国际化。按照江苏省“三个国际化”的战略部署,要提高建筑行业企业、市场和人才的国际化水平,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鼓励建筑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水平。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并购国外先进建筑行业企业,整合国际相关要素资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省内大型成套设备、建材、国际物流等建筑相关产业发展。
建筑产业现代化带动了整个建筑业发展模式和发展业态的改革和创新。
一是建筑业与信息化相融合,形成了一系列施工技术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互联网”带来行业新发展。利用互联网,不少装饰企业实现了从工装到家装跨界发展,建立了电商平台营销自己的建筑产品。家庭装饰可以在互联网上订购,然后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目前已在50个城市展开。南通三建搭建了电商平台——筑客网。由扬子晚报社、泰州市建筑业协会、江苏省建安建设集团联手中国江苏网共同打造了建筑行业从业者自己的网上家园——“泥瓦匠”互联网平台。该平台将重点关注和反映建筑业基层员工的工作环境、文化生活、继续教育、劳动权益,为泥瓦匠们打造一个网络世界的精神家园。BIM技术得到广泛运用。通过BIM技术使建筑施工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二是建筑业与机械工业相融合,实现了施工机械化。这是建筑工业化的核心,即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改良工具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施工技术的科技含量,降低劳动强度,降低工程安全质量事故发生率,降低施工成本。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实际上是工厂化、流程化、智能化,实现工地的事情工厂来做、空中的事情地上来做、手工的事情机械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