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业现代化

2024-09-29

建筑产业现代化(共12篇)

建筑产业现代化 篇1

住房和城 乡建设部《 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都对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现代化的实质是指:“全社会范围,一系列现代要素以及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它具有三大核心指标:第一是经济因素;第二是现代因素;第三是科技因素。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这三大核心,结合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总结了九个方面问题,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正式步入“新常态”。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发展要从过去依靠规模扩张、低价劳动成本、低价土地政策、不注重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向依靠质量提高效益型转变,经济发展动力要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样一个“大转换”。面对新的形势,建筑业如何适应“新常态”,选择什么样的途径和目标,更好地把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创新驱动、增强内生动力,实现稳中求进,需要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

一、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实现国家“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发挥支柱产业作用所采取的正确选择

长期以来, 从国家宏 观政策面上的有关描述中比较多见的是“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也有专家提出了“建筑产业化”。2013年以来,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郑一军会长指示,中建协项目管理委员会曾就建筑业这个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问题进行了课题研究,并于2014年提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必然性、迫切性 , 从建筑业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看,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站在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看,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应对新技术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挑战的需要;就建筑业现状和发展看,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要求。为什么不提工业化,除了以上这三个方面观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工业生产与建筑业有着重大的区别,国家在产业划分上也非常明确地将工业与建筑业并列为第二产业。因为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和一次性的特点,产品固定、人员流动。而工业产品大多是产品流动、人员固定,而且具有重复生产的特性。所以,建筑业不可能全部照搬工业化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来建造建筑产品。但建筑业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和建造方式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急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向现代产业转变。这既符合党和国家早就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总体目标,又符合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四个全面”的总体要求。

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改变城乡面貌、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14年生产总值高达17.7万亿元,接近GDP7%。但过去30多年建筑业是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和低价劳动力发展的行业,加上市场经济不成熟及法律法规方面缺陷等因素,制约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和障碍仍然严重存在。一是建筑业生产能力过剩,恶性竞争,严重存在“三低一高”的现象,(即产值利润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产业集中度低、市场交易成本高)。二是建筑业生产方式落后。工程建设过程中资源浪费大、污染物排放多。三是近年来国家财政基本上没有给建筑业资金投入,致使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四是职业教育严重滞后,操作工人业务素质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建筑产品快速发展形势的要求。其发展还没有真正转移到依靠集约化管理和技术进步与质量效益型的良性轨道上,还很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面对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形势,建筑业首要的任务是必须以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务实地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二、进一步深入研讨、正确认识和把握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内涵和目标

最近有些媒体在报道中,简单地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提法替换过去倡导的建筑工业化,甚至出现一些误导的解读。为了更好地认知“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容和本质,有必要进一步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等相关内涵和特征与目标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全面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奠定理论基础。

首先,要深入研究探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产业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概念。通常讲产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产业自身建立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基础上,使产业的生产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上的先进水平。目前,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研究还在起步当中,尚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就建筑产业构成要素而言,我们认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特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生产资料现代化。即产业所使用的主要生产设备和工具、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它是产业体系和产业升级是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比如砼施工从原来的现场人工拌合到搅料机搅拌,再到商品砼的全机械化泵送,其本身就是手工作业到半机械化再到机械化的一个转变。

二是产业组织结构现代化。产业现代化需要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结构,它是在先进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管理设立不同专业资质,建立起来具有相互协调发展的行业结构体系。但目前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还很不适应发展趋势,比如设计、施工、材料生产等各自独立。

三是产业 劳动力现 代化。产业现代化要求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实质性提高。产业现代化对于劳动力要求不是指个别的、单独的劳动力,而是要求有一个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和技能工人比重合理的劳动力组织结构。

四是产业各项管理现代化。生产设备和机具的现代化必然要求管理的现代化,否则就不能发挥现代设备和生产技术的作用。管理现代化表现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人员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五是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现代化。一个产业是否现代化,关键在一些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要量化。要通过国内外、各行业的指标体系纵横向对比,以当代国际上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为参照系,制定并反映到我国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上。这里包括:衡量建筑业的经济效益、科技进步、资源消耗、装配化程度及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等指标。

其次,要深入研究把握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关键途径。

建筑产业现代化又是一个涵盖范畴广泛、内涵丰富、指标多元、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所以它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增添新的内容、展现新的特征。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找出推进的途径,当前我们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造过程精益化。就是要用精益建造的系统方法,控制建筑产品的生成全过程。(包括精益规划、精益设计、精益管理、精益生产和精益供应等),在保证质量、最短工期、减小资源消耗的条件下,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科学规划、设计深化、管理细化,向用户提交满足使用要求为目标的现代建造模式。

二是务实推进建筑预制装配化。建筑预制装配化是建筑业用现代化生产方式改造和代替传统手工操作和施工现场湿作业建造建筑产品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推进建筑预制装配化必须有设计系列标准化、部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机械化、项目管理信息化做技术支撑。

三是项目管理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工程项目管理必须将国际化与本土化、专业化进行有机融合,把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通过统一科学的组织管理来加以综合协调,以项目利益相关者基本满意为标志,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四是企业高管职业化。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高端管理人才是具有较高社会价值认同度的职业阶层。建设一支懂法律、守信用、善经营、作风硬、业务精、敢担当的企业高层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是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五是产业工人技能化。随着建筑科技含量的提高,复杂的技能型操作工序将大幅度增加,对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急需要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与等级考核持证工作,促使农民工向有一定专业技能水平的高素质新型产业工人转变。

六是全产业链集成化。借助于信息技术集成化管理,实现建筑规划设计、新型材料生产、物资设备采购、工程项目施工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更加优化组合,采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有效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效用价值。

七是产品优质绿色化。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面对来自建筑节能环保方面的更大挑战,2013年国家出台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在政策层面导向上进一步表明了通过绿色建造来大力发展向社会提供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优质建筑产品。

最后, 要深入研 究、规划设计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依据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推进途径,我们认为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应概括为:以人文、绿色、科技创新发展为理念,以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为先导,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以部件工厂化生产为途径,以保障质量安全为红线,以现代项目管理为核心,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广泛运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将建筑产品全过程的融资开发、规划设计、施工生产、管理服务以及新材料、新设备的更新换代等环节集成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系统,依靠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通过精益化建造,实现为用户提供舒适、低碳、绿色、经济、美观和满足需求的优质建筑产品。最终把建筑业打造成为具有对国民经济较高贡献率的支柱产业、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绿色低碳产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惠民产业、较高人本素质的诚信产业,管理先进和高科技水平的现代产业。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目标是要实现技术、管理、效益的三者统一。一方面,产业现代化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武装产业,促使传统产业由落后技术向先进技术转变;另一方面,要求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一定要带来较好的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没有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创新,绝不是真正的现代化;没有较高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现代化。

三、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突出转变行业发展方式和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这个主题

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建筑业先后经历了第一轮、第二轮承包经营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直至企业改组改制改革,为建筑业企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对大多数骨干企业来说,经过近20多年来的改制,应该说已经建立了比较合理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了没有规模不大、没有主业不稳、没有投资不富、没有专业不优、没有海外不亮、没有品牌(实力)不强的几大板块,较好地实现人才强企、科技兴企、主业固企、多元利企、品牌亮企的发展战略,为推进和实现建筑业产业现代化领军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形成,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能力不强,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创新机制不健全,尤其是“人力资本”没有进行相应的匹配。所以,面对当前“新常态”,建筑业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关键是抓住一个“转”字,注重一个“升”字。

第一,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从国家层面,下一轮企业改革的重点是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三者责、权、利对称,实现“适度集权、合理分权、系统监控”,并通过新一轮的企业改制兼并、重组、构建母子公司体系,再造企业管理流程,优化股本结构,引导大型龙头企业做强、做优,打造区域行业建筑航母。同时要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以混合所有制为主流模式的非公有经济、职工股权与国有经济和央企股权互渗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市场化的经营机制,真正形成现代企业制度。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值得注意,比如股权多元化,混合经济,人力资源入股,发挥外部董事作用,董事会改议事制为投票制。

从行业主管部门层面,就是通过市场准入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定不同企业资质的门槛设置,实行不同企业资质的市场划分,并通过新一轮企业资质就位,进一步提高建筑行业产业集中度,促使大型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集团,推动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从而使不同类型企业按不同条件上升到新的市场竞争层次和高度,实施差别化发展,防止产业结构盲目雷同,统筹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企业发展格局。

从企业层 面来讲, 重点是实现以资产经营带动生产经营,资本向产业链上下游转移,走强强联合、强弱联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发展之路。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建筑企业在转型升级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形势和市场变化来调整产业结构,不要顾此失彼为转型而转型,总的思路是要紧跟在“新常态”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围绕新的市场需求,与资本市场、建筑产品开发等有机结合,形成新的业务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层次,拉长产业链条。具体讲:首先要解放思想,树立大建筑业的概念,依靠大市场,谋求大发展。要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从注重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拓展,既要积极与交通、电力、水利、邮电、通信等大型施工企业实现强强联手,同时又要审时度势,积极与地方中小企业实行强弱合作,打造地域板块,尽快形成涵盖诸多领域、具有各类施工能力的大建筑业格局,实现产业融合和跨产业方向发展。其次要有智慧大脑的思维,超前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打造智慧企业。比如说现在就要从过去注重“建房”向包括基础设施、第三产业服务、再造城镇文化的“建城”转变。这一转型已不是未来,而是现在。最后要有国际化的眼光,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从国内向国外发展,积极开拓境外市场。

第二,坚持多元化发展,实现经营与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目前我们大多数建筑企业同行之间的竞争趋于同质化,而且垫资、欠款严重,企业单靠传统的生产经营,可以说生存空间有限。一个有前瞻性战略思维的企业经营者,就必须掌握前沿经营管理模式,积极开辟新的渠道。

首先是在经营方式上,要坚持一体化和多元化发展战略。所谓一体化就是要依托工程总承包的优势,从勘察、设计、材料采购、施工管理、项目调试方面,做强做优主业。多元化发展就是在做强做优主业的同时,有条件的可向非建筑领域渗透发展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化经营、信息化管理、工厂化生产、现代化建造、集团化发展、国际化跨越。

其次在生产方式上,积极走预制装配化道路,着力提高现代化建造能力。大力推进和实现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机械装配化、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在有条件的区域可以建立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化的建筑预制工厂化示范基地建设。

在资本运营上,除了目前开展的房地产业务外,可效仿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发展道路,树立不为所有但可共享的思维,选择某一银行建立银企联盟,推进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以财团的 金融资本 采取BT、B O T、P P P等模式支持总承包业务冲刺和抢占高端市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在经营总量上,要以稳增长、控风险、调结构、促发展为原则,坚持适度规模经营,控制产能过剩、无限扩张,管理跨度失控。特别是要注意规避市场风险和企业盲目扩揽工程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从而引导企业升级。

第三,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科技先导转型升级。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迅猛发展,工程项目日趋大型化、复杂化和国际化。建筑企业必须站在全球化、信息化的高度,在“新市场、强业主、多投资、大项目、高科技”中创新发展项目管理模式,增强在高端市场的拓展能力,以适应国际工程承包领域新趋向。

实现新时期企业转型升级最根本的是依靠科技进步,最关键的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在于推动了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材料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管理方法的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抉择。住建部针对行业实际,也提出“完善以工法和专有技术成功示范工程为抓手的技术转移与推广机制”。1989年,原建设部开启工法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加强企业施工技术管理与工艺革新。30多年来,广大企业运用标准化管理流程、信息化管理手段、精细化管理方式,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较好地实现了工程建设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目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先后有1500多项优秀项目管理成果发布,2476项施工新技术和新工艺提炼编制评为国家级工法或专利,形成了企业自有知识产权,有力促进了建筑业科技创新和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当前要特别强调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的驱动支撑。一是要始终坚持把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两轮驱动作为企业领先的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和引进高端管理人才,创新研发技术含量大、应用价值高的国家级工法与新产品,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健全完善政府规划、行业指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参加、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产、学、研、政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广应用以“十项新技术”和国家级工法创新成果为主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方法。依托“高、大、难”和“新、特、尖”的工程项目,重点研发解决复杂关键技术,注重建筑用材上适时更新换代,加快促进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和BIM技术的应用。随着各种新兴信息技术不断涌现,BIM、云计算、虚拟现实、移动技术、协同环境、大数据体系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影响日益显著,特别是能够大幅度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优化、集成效益,实现目标动态控制精度和“智慧管理”,构建行业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四是建立科技进步创新评价和激励机制。中国建筑业协会设立的中国建设工程施工技术成果创新奖,已作为建筑业申报国家级科学技术奖的重要依据。对在工程建设中开展科学研究、施工技术与工艺创新、工法开发应用有重大突破、填补国内空白、推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企业给予表彰激励,促进建筑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第四,树立“品牌”发展战略,促进企业管理创新转型升级。

实现管理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建筑业凭借过去的投资拉动的规模型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未来发展必然要以增强内生动力的管理效益型方式来取代。“管理为纲,纲举目张”,说明企业一切经营活动都要通过管理来实现。管理创新未来将更加注重思维创新,也可以说是创新“智慧大脑”。因为思维决定行动,只有创新的思维,才能产生创新的管理行动,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最终体现在管理创新能力上,包括企业影响力、诚信度和综合实力。企业发展靠市场,市场开拓靠诚信,诚信提升靠管理,管理进步靠创新。市场需求是管理创新的牵动力,有效的机制是管理创新的推动力,科技进步是管理创新的驱动力,全员参与是管理创新的原动力。

管理创新转型,就是要面向企业转型升级,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员发展的创新意识,积极推动管理方式与企业员工和工程项目实际紧密结合。比如,有的企业建立的生产人力负荷动态监控系统,能随时了解每个团队特别是班组和每个岗位的生产负荷情况,以便根据项目规模、性质和工期,整合现有资源,科学合理地调配人力,有效避免人力忙闲不均,使有限资源达到充分利用。管理创新是深层次的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以市场为需求、企业为主体、员工为核心、机制为动力、科技为支撑完整有效的创新管理模式,来引领企业专业化、集约化、精细化、品牌化的跨越式发展与整体转型升级。

第五,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实现人才强企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这一要求对于提升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是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素质支撑,也是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迫切需求。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增长靠各种生产要素起作用,包括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劳动资源、人力资源。第二次产业革命之后转入现代经济增长,主要靠人力资本。它与物质资本最大的不同是,不但不损耗而且还由于其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更新和提高产生“回报递增”。所以,加强人才培养对企业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当前,建筑业企业急需两方面人才,一是复合型的高端管理人才,二是一线操作技能产业工人。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使保障机制长效化。首先,要下气力做好劳动务工人员职业培训和关键技能工种考核认定工作,保证劳务人员就业稳定、技术精湛、分配公平、收入增加。其次,通过学习培养使管理人才不断充实专业知识、社会知识和国际化知识,提高沟通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掌控统筹能力。当然,最根本还是要建立公平合理的用人机制、奖惩机制和利益机制,让干事业的人有平台、让进步的人有阶梯、让成功的人有机会、让能干的人有发展、让奉献的人不吃亏,切实为建立新时期建筑产业队伍,营造关爱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氛围和环境。

建筑产业现代化 篇2

促进和实现

建筑产业现代化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吴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指出建筑业应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建筑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2013年,全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已高达15.9万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21%,建筑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所占比例近7%。可以说,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而且得到了全社会的公认。但是我们要看到,建筑业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面对新的形势,按照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建筑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选择什么样的路径、确立什么样的目标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长期以来,从国家宏观政策面上的有关描述中比较多见的是向“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转型,也有专家提出了新型产业化等。去年底,全国政协组织专家座谈会时又提出了“建筑产业化”,一时间人们对此热议较多,即使业内的一些专业人士对于建筑业发展方向也语焉不详。2013年,根据郑一军会长指示,中建协项目管理委员会就建筑业这个 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问题进行了课题研究。前不久,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了深化建筑业改革要把“加快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工作重点。应该说“建筑产业现代化”命题的定位较为科学,既符合党和政府早就提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总目标,又符合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有利于建筑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强化和发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及其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本文综合“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课题研究做如下探讨。

一、建筑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

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建筑产品表现为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房屋以及公共设施等建筑物和构筑物。它们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进行物质生产和提供服务的手段,是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综观人类发展历史,特别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历史,建筑业演变的进程是从原始建筑业到传统建筑业,再进展到现代建筑业,这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轨迹的必然规律。

(一)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发展演变规律的客观要求

在远古的人类祖先,并没有建筑的概念,出于生存的本能需要,人类只能在自然环境中寻求遮风避雨的场所。原始建筑是在原始社会的巢居和穴居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形式是利用固体材料来建造空间,以满足于人的居住和规避自然灾害的需要。按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观点,人类在原始社会后期曾经有过三次社会大分工,奠定了人类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基本格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期间,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催生了原始建筑业,并且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

传统建筑业形成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化的过程中。研究表明,在奴隶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筑业能够提供水利、交通、军事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以满足国家统治和社会生产的需要。在封建社会的进化过程中,传统建筑业在设计、材料、估价、营造及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造就了一批能工巧匠与建筑神话。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传统建筑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现代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材料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均取得较大突破,使得建造摩天大楼和特大型建筑成为可能。以建筑材料为例,工业革命前一直以 木、砖、石为主,工业革命直接引起建筑材料方面的技术变革,通过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实现的体育场、飞机库、火车站,带来了崭新的建筑空间形式。同时,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快速聚集,需要兴建大量基础设施和各类房屋建筑,进而促使原来分散的工匠组合成为专业化的建筑承包商。

由原始建筑业向传统建筑业,再向现代建筑业变迁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一些规律性:在施工生产方面,从手工劳动走向机械化操作;从简单工艺走向复杂工艺;从个人的直接经验走向依靠科学技术;从低产出走向高效率;从粗放型管理走向集约化管理。在企业经营方面,从小规模走向大规模;从单一生产走向多元化经营;从封闭走向全球化开放。

总之,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是由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发展演变的过程,这就说明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应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挑战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世界产业和经济格局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突出表现在,许多重要科技领域都已经取得或正酝酿着重大突破,科技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融合更加紧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相 互促进和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一系列重大科技与管理成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做法,也是在全球产业变革中必争的高地。

目前,我国产业整体上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无论是扩大就业还是改善人民生活,都不能没有传统产业,但传统产业只有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才有出路。如果我国不能紧紧把握住这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抢占先机,就会继续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劳动力基数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战略机遇期乃至更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持之以恒地大力发展建筑业这样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包容性强、弹性大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全面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应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解决社会就业、消除穷困、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建设和谐家园等意义极为重大。

(三)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中全会再次强调:“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 新型国家”。这就为新时期建筑业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和实现产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在旧中国,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民族工业的有所发展,建筑业也有能力承包一些高层及规模较大的建筑(如上海的17层中国银行大楼工程)。但总的说来,建筑业还很薄弱,尤其是规模经营不成体系。

建国后,建筑业是伴随着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成长壮大起来的。在国民经济恢复期以及从156项重点项目建设到“六五”计划前,建筑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稳定发展国民经济、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努力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行业运行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城乡基本建设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建筑业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完成了规模宏大的基本建设任务,为改变城乡面貌、改善人居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为了筹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先后建成了一大批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的重点工程项目,在一些建造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此外,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又成为了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

与此同时,目前制约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和障碍仍然严重存在。一是建筑业生产能力过剩,恶性竞争,严重存在 “三低一高”的现象,(即产值利润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产业集中度低、市场交易成本高)。二是建筑业生产方式落后。工程建设过程中资源浪费大、污染物排放多。三是近二十多年来国家财政基本上没有给建筑业资金投入,致使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四是职业教育严重滞后,操作工人业务素质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建筑产品快速发展形势的要求。总的结论,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其发展还没有真正转移到依靠集约化管理和技术进步的良性轨道上。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当前及今后的一个时期将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新的任务,建筑业使命光荣。为了把建筑业打造成为具有对国民经济较高贡献率的产业、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低碳绿色产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民生产业、具有较高产业素质的诚信产业,就必须全面促进和加快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二、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首先要弄清和明确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为了更好地认知“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容和本质,有必要对“现代建筑业”、“产业现代化”等相关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奠 定理论基础。

(一)现代建筑业的特征

现代建筑业与传统建筑业的区别在于:现代建筑业更加强调以知识和技术为投入元素,即应用现代建造技术、现代生产组织系统和现代管理理念所进行的以现代集成建造为特征、知识密集为特色、高效施工为特点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链长的产业组织体系。

现代建筑业是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先进建造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和全球供应链系统而产生的,主要有以下特征:

1、充分应用和吸收当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施工工艺、装备、材料高技术化,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贡献率较高,并呈现出建筑业与服务业既分工又融合的特点;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建筑产品全寿命期业务流程,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模式;

3、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利于保护环境的低碳绿色特色;

4、建立起与现代建造技术相适应、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

5、具有满足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6、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能迅速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

产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产业自身建立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基础上,使产业的生产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上的先进水平。

1、产业现代化的特征

产业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概念,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产业现代化的水平越来越高。

从目前产业构成要素而言,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劳动资料现代化。即产业所使用的主要生产设备和工具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它是产业和产业体系是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产业结构现代化。产业现代化需要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结构,它是在先进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建立起来具有相互协调发展的结构体系。

(3)产业劳动力现代化。产业现代化要求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实质性提高。产业现代化对于劳动力要求不是指个别的、单独的劳动力,而是要求有一个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及技能工人比重合理的劳动力结构。

(4)产业管理现代化。生产设备和工具的现代化必然要求管理的现代化,否则就不能发挥现代设备和生产技术的 作用。管理现代化表现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人员和管理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5)技术经济指标现代化。一个产业是否现代化,关键在一些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上反映出来。例如,主要产业的产品质量和数量,劳动生产率,产值利润率,技术装备率,物质消耗水平,资金运用情况以及产业集中度等。

总的来讲,产业现代化首先是技术与经济的统一。一方面,产业现代化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产业,促使传统产业由落后技术向先进技术转变;另一方面,要求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定要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没有先进科学技术,绝不是现代化;没有经济效益,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现代化。

2、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目前,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研究还在起步当中,尚没有统一标准。在此,我们给出的定义也只是一己之见。建筑产业现代化应是:以人文绿色创新发展为理念,以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为先导,以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以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手段,以工程项目管理创新为核心,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广泛运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将建筑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融投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施工生产、管理服务以及新材料、新设备的更新换代等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系统,依靠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水平和社会与经济效益,全面实现为用户提供满足需求的低碳绿色建筑产品。

就现阶段而言,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

1、最终产品绿色化。上世纪80年代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传统建筑业资源消耗大,建筑能耗大、扬尘污染物排放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低。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面对来自建筑节能环保方面的更大挑战,去年国家启动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在政策层面导向上表明了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建筑。

2、建筑生产工业化。建筑生产工业化是指用现代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代替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建筑产品。但不能把建筑生产工业化叫做建筑工业化,这是因为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和一次性的特点,建筑产品固定,人员流动,而工业产品大多是产品流动,人员固定,而且具有重复生产的特性。我们提倡用工业化生产方式,主要指在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有大量的构部件可以通过工业化(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它能够最大限度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资源消耗,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消除污染物排放,以合理的工时及价格来建造适合各种使用要求的建筑。建筑生产工业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部分: 一是建筑设计标准化。设计标准化是建筑生产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包括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建筑体系的定型化、建筑部品的通用化和系列化。建筑设计标准化就是在设计中按照一定的模数标准规范构件和产品,形成标准化、系列化的部品,减少设计中随意性,并简化施工手段,以便于建筑产品能够进行成批生产。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建筑产业化现代化的基础。

二是中间产品工厂化。中间产品工厂化是建筑生产工业化的核心。它是将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需要的中间产品(包括各种构配件等)生产由施工现场转入工厂化制造,以提高建筑物的建设速度、减少污染、保证质量、降低成本。

三是施工作业机械化。机械化既能对目前已形成的钢筋砼现浇体系的质量安全和效益得到提升,更是推进建筑生产工业化的前提。它将标准化的设计和定型化的建筑中间投入产品的生产、运输、安装,运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方式来完成,从而达到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有效缩短工期。

3、建造过程精益化。用精益建造的系统方法,控制建筑产品的生成过程。精益建造理论是以生产管理理论为基础,以精益思想原则为指导(包括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精益设计和精益供应等系列思想),在保证质量、最短的工期、消耗最少资源的条件下,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以向用户移交满足使用要求工程为目标的新型建造模式。

4、全产业链集成化。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用整体综合集成的方法把工程建设的全部过程组织起来,使设计、采购、施工、机械设备和劳动力实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组合,采用工程总承包的组织管理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效用价值。

5、项目管理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工程项目管理必须将国际化与本土化、专业化进行有机融合,将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通过统一的、科学的组织管理来加以综合协调,以项目利益相关者满意为标志,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6、管理高管职业化。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高端管理人员是具有较高社会价值认同度的职业阶层。努力建设一支懂法律、守信用、会管理、善经营、作风硬、技术精的企业高层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是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7、产业工人技能化。随着建筑业科技含量的提高,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减少,复杂的技能型操作工序将大幅度增加,对操作工人的技术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急需要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持证,促进有一定专业技能水平的农民工向高素质的新型产业工人转变。

(三)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不断深化 改革、制定有效措施、稳妥务实推进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经济改革是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促进和实现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筑业是最先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进入市场的,但30多年来,反而觉得路子越走越窄,究其原因没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主要问题之一。建筑业要促进和实现产业现代化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按照《决定》强调的核心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最迫切的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出重拳破解阻碍建筑业发展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包括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取消招投标制度中不合理的附加条款和各类名目繁多的保证金,拒绝“最低价”中标,合理定期公布贴近市场经济实际的工程造价指数等,切实为建筑业实现产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攒足后劲。

1、首先要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加强产权制度改革。要从规划设计、项目审批、融投资、建材生产、施工承包、工程监理及市场准入等方面,整合资源、科学设置、合理分工,鼓励支持企业间兼并重组与股权多元化,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和跨国经营。这就要求有关主管部门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建筑法》和相关企业资质标准的修订,尽快出台《建筑市场管理条例》,使之真正成为发挥政府作用和规范建筑市场的有力抓手。

2、注重做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强调人文绿色创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创新设计,注重传承中华民族建筑文化,既要吸收国外先进的建设文明成果,更要避免洋垃圾侵蚀。特别是要把发展绿色建筑作为最终产品。绿色建筑是通过绿色建造过程实现的,包括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施工、绿色技术和绿色运维。

3、强调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驱动支撑。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的巨大作用在于推动了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材料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管理方法的深度创新。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首先是健全完善行业创新体系,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依托“大、精、尖”工程技术与管理创新,解决复杂技术难题,形成先进工艺。近几年来,中国建筑业协会高度重视促使企业在工程建设中,充分利用标准化管理流程、信息化管理手段、精细化管理方式,加强工法开发,研发技术含量大、应用价值高的新技术,据统计,截止2013年全国先后有1000多项优秀管理成果发布,2400多项施工新技术评为国家级工法或国家专利,形成了企业自有知识产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项目管理的优化升级,较好地实现了建筑产品全寿命期内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的目标。

4、大力推进建筑生产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强调建筑产 品生产的全寿命期集成化。建筑产品的生成涉及多个阶段、多个过程和众多的利益相关方。建筑产业链的集成,在建筑产品生产的组织形式上,需要依托工程总承包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提倡用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建造建筑产品,彻底改变目前传统的以现场湿作业为主的施工方法。

5、加强建筑产品生产过程的中间投入。无论是建筑材料、设备还是施工技术,都应当具有节约能源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自然环境的功能。这就需要全行业关注,各企业重视正本清源,切实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项目管理创新水平。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BIM技术的出现,信息技术已成为建筑业走向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助推力量,特别是建筑企业信息化和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必将成为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7、以世界先进水平为标杆,科学制定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标准。要通过国内外、各行业指标体系的纵横向对比,以当代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作为参照系,制定并反映在我国建筑业进步与转型升级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上。

总之,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一个涵盖范畴广泛、内涵丰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变化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展现新的特征。

三、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工程项 目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深度创新

工程项目是建筑业技术、资源组合和管理工作的落脚点。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不仅要在深化建筑业改革上下功夫,而且必须以工程项目管理深度创新为立足点,促使其良性互动、协同推进。

1、着力提升“项目生产力理论”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既是我国建筑业企业学习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又是广大学者专家运用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理论结合行业实际研究创建的产物,已成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行动指南,但任何理论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必须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为“项目生产力理论”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全面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既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同时其本身又必须在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中进行检验。建筑业能否实现转型升级,能否实现管理集成化和精细化,能否提升工程质量安全及风险管理能力,能否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都将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成果的检验提供了标准,从而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实践、认识、创新、再实践、再创新”的螺旋式上升。所以,解放和发展建筑生产力,要以提升项目生产力为目标,依据市场 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配置资源和实现效益最大化为导向,深入研究建筑产业现代化赋予的新内涵,探讨其理论创新与调整建筑生产关系的范围和目标,科学把握理论前沿走向与实践发展路径。

2、大力推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当前建筑业企业要在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EPC)和项目管理服务(PM)模式的同时,高度重视BOT、BT、EPC、DB、DBO等工程融资实施模式的广泛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在资本运营、建筑设计、物资采购、新技术应用和施工管理等一体化方面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发展趋势表明,需要承包商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广泛的服务内容。大型建筑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建筑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趋势,构建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融投资、工程设计、采购、施工、竣工投产全过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着力提升全过程综合承包能力。

3、积极创造项目资源组合方式创新。建筑产品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全产业链流程中,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多个过程,需要技术、人才、资金、设备等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立体空间中,资源的组合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创造不同的产业价值。因此,要善于把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现代项目管理体系之中,推动管理流程和项目组织方式的变革,创造新价 值。同时,为了改变建筑产品同质化现象,应当建立全球供应链网络,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在全产业链上进行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打造新型的产业链形态,创造新的产业竞争力。

4、全面推广项目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项目管理优化升级。我国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现代化道路。近年来,各种新兴信息技术不断涌现,BIM、云计算、虚拟现实、移动技术、协同环境、大数据体系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影响日益显著,特别是能够大幅度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优化、集成效益,实现目标动态控制精度和“智慧管理”。因此,要加快企业和项目层面信息化建设,着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尽快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

5、研究探讨项目利益形成机制创新。在项目全寿命期内,项目是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众多利益相关主体的集合体。在一定条件下,这些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会产生较大的冲突和内耗,特别是对于日渐涌现的大型复杂项目、项目群,利益主体增多,利益需求多样化,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如果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必将影响到项目的实施效率,甚至 导致项目失败。所以,利益相关者满意已经成为评价现代项目管理成功的标志。因此,要依据制度经济学、现代组织理论、合作竞争理论的原理,探讨推进工程项目管理合作共赢、和谐发展新机制的形成。例如,在项目部内部,可积极探索“项目模拟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方式。

6、扩展企业文化与项目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建设是除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管理之外的重要资源,建筑业发展的文化创新趋势,既包括企业内部文化、又包括建筑产品的文化内涵。企业文化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效率,项目文化则是企业文化的细化和延伸。项目管理创新应该注重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文化塑造,其实质是对社会文化的传承。首先要引导施工现场设计、监理、劳务分包等不同企业文化,通过共同的项目价值观和战略思维来吸引和凝聚参与项目管理的员工;其次要注重培育不辱使命的奉献精神,融入项目团队建设;再次,要凸显生态文明建设,使之融入项目全过程管理;同时更要注重项目细化管理各项制度建设,强化项目部与劳务两个层次以项目文化为纽带的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管理,通过项目文化建设创新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软实力。

四、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和政策扶持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 筑产业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必须紧紧依靠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政策的扶持。特别是在现阶段,政府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利于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规划纲要和政策措施。从多年的实践看,不管是“建筑工业化”、还是“住宅产业化”以及今天提出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对我国建筑业来说,从技术、投资、管理等层面都没有什么问题,最关键的还是缺少政府主导和政策支持的长效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市场经济也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根据《决定》精神和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理论,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具有引导性、弥补性、规制性作用。

这是因为,往往市场配置资源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不能很好解决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政府的引导性作用就在于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市场准入标准等来解决和平衡有关问题。

再就是由于环境局限性、信息不对称、竞争不彻底、自然优势垄断等因素,市场有时也不能有效解决公共产品供给、分配公平等问题,需要政府发挥协调作用。但最关键的还是 市场机制有时会损害公平和公共利益,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为市场制定提供规则、营造环境,实施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所以,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政府需要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宏观决策和把握,充分运用“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两只手共同推进。

1、首先是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建筑产业现代化重要性和全新性的认识。要看到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给建筑业带来的不单是发展方式的转变,而是对全行业一次观念上的革新和洗礼,特别是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领导,强化综合协调,从行政体制改革、企业资质管理、项目规划设计、审批监管制度以及融资和税收等方面,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并成立推进领导小组,加强实施监管,切实抓紧、抓实、限期抓出成效。

2、要围绕建筑业发展总目标,着眼长远,结合编制《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为主题,在国家层面上研究制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纲要》,内容应涵盖产业规模与结构、科技进步与节能减排、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国际市场拓展、工程承包主体行为规范、从业人员管理、市场准入与监管、信用体系建设等配套措施方面。要力争将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中的关键内容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和科技公关计划,并进行专题研究。同时要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 资源丰富的特点,结合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稳步实施,持续改进,以切实解决制约建筑产业现代化化发展中的难点问题。

3、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标准、程序、监管等方面的规范性建设,建立完整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政策体系。产业政策应包括: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业财税、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贸易、产业人才。标准体系应包括:技术标准、生产标准、管理标准。标准化是实现产业现代化的基础,通过产业政策和规范标准,完善产业链聚集生产要素,整合社会资源,培育规范无形市场,为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打造战略联盟和平台,以确保建筑产业现代化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地。

4、制定培育扶持骨干企业和适应产业现代化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具体实施计划。要集成各种市场资源,尽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同时要扩大建筑生产工业化示范基地,有计划、有侧重的给予扶持。当前,首先要重视解决住宅产业化的成本和市场问题,据调研,凡是用“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干的项目基本上无利可图,甚至亏本,所以没有市场。这样下去产业现代化的深度和空间都将受到制约,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建筑产业现代化 篇3

第三届“现代建博会”规模将再创新高,共设5个室内展场和一个大型室外展场,展览面积达70000平方米,展位数量3500个。现场设置装配式建筑样板房,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现代建筑节能、新型建材,暖通空调及新能源设备,集成房屋、门窗幕墙,全装修、绿色装饰材料,现代建筑装备,房地产、现代建筑技术与服务等八大展区,分类更详尽,全面涉及行业上下游产业链。

与前两届相比,第三届“现代建博会”全新升级,更加符合科技、环保、工业化的现代建筑产业发展趋势。

特点一:专设国际展区,引进亚洲、欧美最新现代建筑体系

本届展会专设10000平米的国际化展馆,重点展出亚洲和欧美地区先进的现代建筑技术。以日本、新加坡为代表的亚洲展团再次重磅登场,带来预制装配技术、易建管理体系等内容。本届展会又一大特色是意大利、德国等欧美地区展团将以高端构件生产装备、高端建筑机械及“废物集成管理技术”等世界高端技术理念完美诠释科技环保的欧美现代建筑体系。

特点二:400家绿色建材企业,率先推广绿色建筑标准的全面执行

“十二五”期间,国家抓紧推动绿色建筑发展,计划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力争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现代建博会”成功引进了国内外知名绿色建材企业超过400家,全面推广绿色、环保的可再生建材和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特点三:“未来之家”开启全装修时代,展现智能化家居带来的新潮体验

2013年沈阳市大幅提高商品住宅全装修建设比例,力争新开工产业化工程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全部采用全装修方案,整体厨房等全装修方式大规模应用。本届博览会以现代建筑全装修为展出重点,打造超过1000平米的“未来之家”概念区,突出智能化家居概念。另外,现场将展示一套98m2样板房,1:1还原全装修商品房,标准体现“菜单式装修”方式,即整体浴室、整体厨房、整体家居都可用预制的方式选购。

特点四:装配式市政项目,引领现代城市建设工业化潮流

现代建筑产业已经延伸到市政建设上,为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绿色环保需求,沈阳市市政项目现已采用现代建筑技术,材料和零件提前在工厂预制好,运送到建设地点后,现场进行拼装,类似搭积木,既省时又环保。“现代建博会”倡导新型建筑工业化,用于市政的装配式检查井、过街天桥、方砖等建筑部品,在博览会现场都将能够看到。

特点五:国内外龙头企业汇聚,合作商机潜力无限

建筑产业现代化 篇4

1 建筑产业现代化、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1 技术标准制度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水平不断提高。然而, 在我国建筑施工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是由于我国国家制度体系仍存有缺陷, 制度体系建立不完善, 导致我国建筑行业存在许多漏洞, 这些问题将直接导致建筑行业中出现严重问题, 从而建筑行业在人们心中降低信任感, 不利于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制度体系应当加快完善, 使得建筑行业在建筑施工遇到问题时有法可依。我国制度体系的不完善, 建筑施工过程中, 建筑工作人员由于对利益的追求, 将导致建筑施工工程出现故障问题, 如若发现不及时, 将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安全问题, 对于生命财产造成更大的威胁, 对国家建筑行业发展带来阻碍。

1.2 管理方式不成熟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建筑行业不断发现完善。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建筑管理方式尤为重要, 合理健全的建筑管理方式对于建筑施工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 我国目前建筑施工工程中, 传统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已不相适应。由于建筑产业现代化应用和信息化应用在我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可以借鉴的经验非常缺乏, 所以, 现代化、信息化在建筑行业的应用需要继续摸索并不断进步。建筑施工工作人员在对现代化、信息化运用的过程中, 要积极创新、大胆创造, 对管理方式进行合理改善, 使得管理方式趋于成熟, 带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产业信息化稳定持续发展。

1.3 施工人员素质水平较低

在我国建筑行业施工过程中, 由于我国建筑施工工作人员具有流动性大、人员不固定等特征, 所以,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导致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不一, 建筑施工人员一般缺乏建筑专业基础知识, 不能很好的应用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产业信息化。从而, 将会导致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 现代化、信息化的建筑产业不能得到良好的应用, 不能有效的激发建筑产业良性发展。当施工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时, 由于施工工作人员素质水平较低, 不能对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并很快解决。所以, 建筑工程将出现较大安全隐患。在施工过程中, 施工人员应当增强对自身素质文化建设, 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信息化发展。

2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信息化进程

2.1 建立健全建筑施工制度体系

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 仍然注重技术标准体系的健全, 国家陆续出台相应政策来面对现代化、信息化在我国建筑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但是, 由于我国技术施工过程中制度体系仍然不够完善, 之中仍存有许多内容缺失的地方。比如, 在制度体系中缺乏对建筑产业现代化、信息化生产过程、验收环节、检测标准等全过程的详细技术标准制度指引。我国应当加大对技术标准制度体系的研究力度, 加快建立国家、建筑行业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信息化发展规划, 明确建筑产业发展目标, 统筹协调发展, 推进建立和完善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产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

2.2 加快管理方式创新

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产业信息化在我国发现初期, 传统管理模式不适应发展的要求。我国各相关责任部门应当加大对传统管理方式的改革力度, 在建筑产业所有管理方式模式下,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管理方式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产业信息化, 使得其在建筑产业中应用程度的不断加深, 加快经济建设, 提高建筑产业水平程度。

2.3 提高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我国目前就业人员与市场管理与技术人员所需不相适应, 加强我国建筑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 提高工程建设队伍的素质, 提高施工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这些对于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产业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应当重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技能培训, 增强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培训力度, 为我国建设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产业信息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施工工作人员自身应当具有敬业责任心, 明确法律法规,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制度。工作人员应当掌握基本技术要领, 积极参加技能培训训练, 增强专业素养, 不断学习新技能, 为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产业信息化工作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3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 建筑产业趋向于现代化和信息化。但是, 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产业信息化进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我国应当重视建筑产业时代化和建筑信息化发展, 明确建筑产业发展目标, 建立健全完善的技术标准制度, 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为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张新忱, 苏小军, 白建瑞等.信息化在建筑施工中的发展趋势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1) .

[2]张毅, 王虹儿.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民居, 2013 (21) :187-188.

建筑产业现代化 篇5

现代化

编者按: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促进“机器换人”,减少建筑施工污染、实现环境友好,对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建筑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年第二季度,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经过40多天的走访、调研,对该省建筑工业化进行摸底,为2015年,浙江省全面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进行了分析。

为全面推进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今年6月,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先后走访了多家企业,实地考察了工业化产业园、生产基地、建筑产业化研发生产基地。还远赴长沙、合肥,考察了长沙远大住工的建筑工业化成果,参观了该公司PC部品生产厂和承建的保障房工地,考察了中德合资项目的生产厂房和承建的保障房项目。参加了宁波市建协组织的建筑产业现代化专题研讨会,总体情况如下:

一、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规划目标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模式,将房屋建造全过程联接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实现开发建设、设计研发、生产加工、施工装配、咨询服务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的效率、效益和质量。

随着人口红利逆转、资源日益紧缺、成本持续上升、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建筑业高能耗、高污染、高事故的现状已经不可持续。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建筑业要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转变,通过整合设计、生产、施工、服务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确保提升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和工程建设整体质量,降低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实现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因此,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也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999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深圳、沈阳、绍兴等7个城市相继被确定为国家试点城市。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加快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建筑体系,发展建筑工业化基地,开展建筑工业化建筑示范试点。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无论旧城改造还是新城建设都要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俞正声主席主持召开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题研究建筑产业化工作。《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指出,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目前全国有40家开发企业联盟型及部品生产企业型企业列入试点基地。试点城市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在加强领导、政策支持、标准制定、项目示范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2012年,浙江省政府以办公厅152号文件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意见》,确定了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要求到2015年,建筑工业化建造体系初步形成,建筑工业化技术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建筑工业化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建筑工业化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浙江省预制装配式建筑(PC建筑)开工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以上,保障性住房单体建筑预制装配化率(PC率)达到30%。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正式起步,预示着浙江省建筑业转型升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 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起步较早,中间虽有起落,但一直未中断探索和实践,近几年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引起国家建设主管部门的重视。各企业分别被命名为全国住宅产业化基地,绍兴市被列入“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精工钢构、亚厦装饰也被列入本专业国家级试点企业。在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浙江省以绍兴地区的PC结构和杭州地区的钢结构两种结构体系为主导,并呈现以下特点:

(一)已有成型的生产流水线企业

合肥建设一条年产50万平方米的叠合板装配式结构体系生产线。随后,又建成占地150亩的省内首条叠合板装配式结构体系生产线,设计可年产装配式住宅40万平方米。整条生产线完全按照目前德国最先进的技术进行设计制造。目前,该公司在合肥有60万平方米的保障房正在建设,在绍兴也有35万平方米的保障房项目,在上海还有两个项目。另有300亩地的轻钢结构项目正在实施,并有产品出口。

(二)产业技术日趋成熟

通过“三板(内外墙板、屋面板)”关键技术研发、装配式民用钢结构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研发、配套设备集成技术研发等,形成集装配式钢结构、装配式楼板、预制化墙板、整体式厨卫等技术于一体的绿色建筑模式,实现了钢结构住宅建筑的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

面对缺乏产品标准的困难,许多企业不等不靠,自行制定企业标准。加强以PC构件为主导的产品研发,组建PC构件项目课题组,编制了《装配整体式住宅混凝土构件制作、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和《预制混凝土外墙板》企业标准。

绍兴市成立了新型建筑工业化研究中心,中心日常运营在绍兴市建筑业管理局的指导下进行。围绕新型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相关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涉及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试点示范项目、应用奖励等政府相关事宜由研究中心向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目前中心已开展相关工作。

(三)示范项目加快实施

钢结构产业则充分发挥其位居全国前列的优势,大力推动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钱江世纪城人才专用房项目建筑总面积66万平方米。

绍兴市重点推行PC结构体系。目前从事建筑工业化的企业达到近30家,已落实多个项目试点,总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

浙江省新型建筑工业化“1010工程”项目建设进展良好,截至8月底,“1010工程”基地总占地面积5286亩,已有9个基地开工建设,占地面积3766亩,“1010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67.68万平方米,已有9个项目开工建设,建筑面积48.88万平方米。

(四)更多企业正在跟进

随着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浙江省许多企业认识到,这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路径,抓住机遇开展了大规模的投入和建设。

在德清县临杭工业区启动了建筑工业化创新基地,计划总投资30亿元以上,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500余亩,定位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产业发展平台,以PC预制结构、钢结构、装饰产品部件和建筑机械四大应用领域为主,力争打造成国家级建筑工业化基地。

目前,建筑产业现代化正在乘势而起。但是,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对传统建筑业的一场颠覆,不仅仅关系到施工安装企业,还涉及设计、定额、造价、招投标、监理、物流、咨询服务等各个层面,需要全行业统筹目标和路径。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虽然已经起步,但形势不容乐观,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总体进展缓慢。实现省政府下达的目标,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企业也面对着不少困难,存在很多困扰。

1.政策法规还不完善

国家层面尚未出台相关的行业制度体系和技术标准,设计、定额、造价、招投标、监理、物流、咨询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规范。

尤其是验收标准的缺失,严重制约建筑产业现代化建设。作为产业现代化中的制造方式--建筑工业化,目前先行企业采取的自定标准、主管部门组织技术论证的方法只能是权宜之计,企业标准毕竟不能替代行业标准,否则将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调研反映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需要从设计、生产及施工高度契合协调,但现有行业管理制度专业细分,客观上增加了新的生产方式推广的难度。

2.政策扶持缺乏力度

浙政办发2012-152号文件中虽然提出了一些政策,但缺乏具体实施办法。相比于绍兴市、宁波市和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等地方政府出台的推广措施和扶持政策,省级层面的政策支持明显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其次,政策落地涉及许多职能部门,单靠建设主管部门一己之力难以成效。

如果没有责任制以及强有力的考核相配套,好政策将会陷入画饼充饥的尴尬境地。

3.产业基础比较薄弱

浙江省众多中小建筑企业是市场实施主体,他们的理念、实力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要求距离甚远。目前,该省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极其不平衡,受土地、资金、人才三大因素制约,除绍兴、杭州外,其他地区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尚未将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39家特级企业中大部分尚未介入这一领域。已经开展建筑工业化工作的企业,生产规模不大,同时还需要在研发设计、构件生产、安装施工三个环节的协调配套上下功夫。由于浙江省先进设备制造业不够发达,PC构件生产线设备制造、模具设计加工、配套五金材料等支撑体系未形成产业链。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尚未建立。

4.专业人才极度缺乏

推行建筑产业现代化,适用人才缺乏是个大问题。

首先,专业做建筑工业化的设计人才极缺,这类人才的短缺将成为一个瓶颈。其次,部品生产和现场装配的工艺流程应由产业工人来完成,传统建筑业中的农民工将无法胜任。三,按照建筑工业化方式建设的项目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现行项目经理的知识结构、管理理念、专业能力都需要重新培训方能适应。

5.产品缺少市场认可

无论钢结构体系还是PC结构体系,都是一种新型结构体系,一个新产品,市场对其质量、价格有一个评估、接受的过程。试点项目反映,成本要比原来略高,质量上使用的是企业标准,使得业主、消费者不愿接受。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建筑工业化前期投资资金巨大,但市场有多大,近期有多大,远期有多大,企业心中无数,因而不敢放开手脚。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在浙江省的推进,应尽快得到解决。

三、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对策措施

最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结合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一)纳入地方发展规划

要结合浙江省建筑强省发展的总目标,着眼长远,将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中的关键内容纳入省、市“十三五”规划,尤其是建筑强市必须作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同时根据浙江省建筑业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结合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稳步实施,持续改进。

建立联动工作机制,由建设主管部门牵头,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参与,落实责任制,统筹协调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

(二)完善服务监管机制

要尽快建立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以法律手段保障和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

探索建立PC部品准用证制度和质量认证制度,逐步建立起企业自控、行业管理、政府监督相结合的建筑质量管理机制。实行建筑产品全过程的追踪管理,完善质量追溯机制,推行产品部品质量终身负责制。制定产业现代化项目的招投标、施工图审查、取费结算、建设监理、质量安全监督、工程验收管理办法,明确工程预决算方法,编制配套定额,逐步建立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管理制度。

(三)加快标准体系建设

引导企业在提升钢结构和PC结构两种生产方式技术水平基础上,鼓励互相融合、科研集成,为建立标准化部品构件体系创造条件。组织有关专家,尽快出台浙江省统一的、不同结构体系的设计、生产、施工、验收标准及相关图集,技术规范和产品推广应用目录。

依靠成熟的技术和过硬的质量引导市场信心,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制定激励扶持政策

从土地供应、税收减免、容积率奖励、工程总承包建设、财政补贴、绿色审批、信贷支持等方面研究制定产业扶持政策。

明确在现有各类经济(高新)开发区内优先安排产业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将符合条件的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有关科研支持、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政策,并从节能专项资金中重点支持产业现代化投资项目。明确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各类保障房项目、公建项目及农房改造、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领域,率先推广应用PC构件和钢结构。优先将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评定为绿色建筑。省、市政府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企业开展产业现代化技术集成研究、标准编制和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建设,引导更多骨干企业加入到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创建中。

(五)加强专业人才培训

建筑企业推行建筑工业化后,原有的技能岗位和专业要求发生很大变化,需要一大批由现场操作转为车间操作的技术工人,这是培养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契机。

建筑产业现代化 篇6

尽管獐子岛“8亿元巨亏疑云”间接地挫伤了PE/VC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但在业内看来,中国农业发展已经走到了转型机遇期,私募机构投资规模化的逻辑主线没有改变。农业PE“国家队”的成立,在改变以往行政色彩浓厚的支农方式的同时,也弥补了市场化机构的“盲区”。而以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地方性涉农资产交易平台正在崛起。

市场化PE仍看好“三农”

近年来,新希望集团设立多期农业产业基金,包括鼎晖、弘毅、达晨等PE均披露了多起农业领域投资,表明了私募机构对农业领域投资的青睐。

最新数据显示,在整个VC/PE市场整体走向好转的大环境下,农业领域融资市场呈现了回暖的趋势。据CVSource(投中数据终端)统计显示,2014年三季度披露了4起农业VC/PE投资案例,环比增长33.33%;投资金额为5.116亿美元,环比上升216.39%,平均单笔融资规模为1.279亿美元。

2014年11月发生的獐子岛“8亿元巨亏疑云”在为A股市场蒙上一层阴影的同时,也间接地挫伤了PE/VC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加之前年农业类公司成为IPO财务核查的重灾区,财务造假风险和经营风险等原因,已使PE/vc对农业投资的热情在2010年达到峰值后逐渐下滑。

不过,在业内看来,虽然面临着种种问题,但农业投资的大趋势依然没有改变。中国农业发展已经走到了转型机遇期,一方面,农业生产正从分散化的小农经济向规模化种植和养殖集中;另一方面,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为农业投资提供了新机遇。

“农产品电商的背后应具有一种立足于产品本身的匠人精神,扎根到产业链的最深处,做足一端,挖掘核心价值。”天使投资人、乐博资本创始合伙人乔顺昌表示,农民应耕种好土地,培育出更好的产品,这才是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趋势。

农业PE“国家队”运营顺畅

长期以来,国家的支农措施以发放各种补贴为主,这种“撒胡椒面”式的支农方式效率很低。

成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改变以往行政色彩浓厚的支农方式,实行支农的市场化运作,是国有资金支持“三农”的重要道路。

在此形式下,作为农业PE“国家队”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应运而生。该基金于2012年12月正式成立,是我国第一只国家级农业产业基金,由国务院批复成立。农发基金首期规模40亿元,由财政部联合中国信达、中信集团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发起设立,四家发起人各出资10亿元。

据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董事长吴文军介绍,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既不同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纯商业投资,也不同于传统的财政无偿投入,基金通过向被投资企业提供资金、经营管理咨询、资本市场融资等一条龙服务,在深入挖掘农业产业投资的价值基础上,获取稳定投资回报实现自身商业可持续。从基金的投资策略上来说,为体现国家对农业领域的政策扶持,基金坚持“安全、稳健”的投资理念,以价值型投资为主,追求长期增值。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农基金投资9个项目,总投资额14.47亿元。基金所投企业的营业收入较上年总体增长18.55%,净利润较上半年总体增长54.45%。据此估算,基金2013年年度投资账面年化收益率约为9.43%,增值率约为34.17%,设立首年就实现盈利。

在地方政府层面,各地纷纷设立农业扶贫开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河北省为例,2014年12月,河北省政府下发通知称将设立农业扶贫开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资金规模不超过5亿元。引导基金明确以河北省内的农业创业企业作为其主要投资领域,支持企业对象包括实收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或者出资人首期出资在1000万元以上,并承诺在注册后2年内总出资额达到5000万元以上,且以货币出资等。

地方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升级

除了各级政府和民间资本以市场化方式直接投资农业企业外,搭建涉农产权交易平台也成为资本市场服务“三农”的重要内容。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便是山东省政府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新窗口。

“在农村产权交易以及相关衍生服务方面,齐鲁农交中心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为‘三农’融资搭建了一个综合化、一站式服务平台,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山东省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李永健曾告诉本报记者。

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总裁李英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很多农交中心还局限在产权交易上,相应的衍生服务没有涉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齐鲁农交中心不仅具有5项交易品种,省政府批文中还可以开展相关的配套服务尤其是金融服务,这在全国同类交易市场中算是一个创新。

万事开头难,农村金融工作更是如此。虽然齐鲁农交中心2014年的总收入不及一些“高大上”金融机构的零头,但该中心着力加快分机构铺设,努力开拓各项业务,实现了各项业务的良好开局。

在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该中心建立了完善的交易规则、管理制度和风险防控体系,围绕交易品种和配套服务范围,健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规则》、《集体林权交易规则》等10多项交易规则和操作细则,提前完成了潍坊市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全覆盖的建设目标,与聊城市、滨州市等5个地市有关部门(单位)进行了对接,并达成了合作意向。

在具体业务开展方面,一是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业务量稳步增加。截至目前,各分机构共提报信息2040条,其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信息1797条,其它相关信息243条。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610宗,涉及土地流转面积5000余亩,涉及交易金额6500万元。

建超集团扬帆建筑产业现代化 篇7

施工速度快:由于构配件采用工厂预制的方式, 建筑过程可以同时在现场和工厂展开, 绝大部分工作已经在工厂完成, 现场安装的时间很短。尤其是对天气依赖较大的混凝土施工过程, 工厂化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采用快速养护的方法较现浇方式养护时间大大压缩。预制装配式建造方式与现场现浇方式相比, 节约工期一般可达到30%以上;

施工质量提高:工厂化预制生产的构配件, 设备精良、工艺完善、工人熟练、质控容易, 施工质量大大提高;

施工环境改善:由于大部分工作在工厂完成, 并且工厂根据现场需要陆续提供构配件, 因此现场施工环境大大改善, 噪音、垃圾、粉尘等污染大大降低, 既保护了工程施工人员, 也保护了工地周围的人员;

劳动条件改善:由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提高, 建筑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 劳动条件可以提高, 施工安全有了更好的保障。在计划周密, 管理有序的情况下, 没有了抢工的必要, 现场建筑工人也可以按照正常的上班时间进行工作, 保护了建筑工人的合法权益;

资源能源节约: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 工业化方式每平米建筑面积的水耗降低64.75%, 能耗降低37.15%, 人工减少47.35%, 垃圾减少58.89%, 污水减少64.75%, 对资源节约的贡献非常显著;

成本节约:通过大规模、标准化生产, 预制构件的成本可以大大降低, 再加上建造过程时间、人工、能源的节约, 后续质量成本的降低, 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可以比传统的施工方式节约成本, 从而为开发商、客户和建造公司带来经济利益。

为顺应时代发展, 响应国家号召, 建超集团在福建省率先吹响了向建筑产业现代化进军的号角。在福建省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 现已形成全预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三大体系, 产品包括:外墙板、内墙板、叠合板、阳台、楼梯、预制梁、预制柱等, 产品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公共建筑、特种行业 (如变配电站、水厂、污水处理厂) 、市政设施等。建超集团时刻以福建省首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自警自律, 以福建省首栋预制装配式民用建筑1#试点楼为平台, 开展了一系列推进工作:

技术整合:1.2015年1月, 建超集团与台湾润泰集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润泰集团以系统化的装配技术和先进性的工艺理念, 为建超集团的业务开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建超集团组织人员对接集构件设计、生产、运输、安装为一体化的工作, 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为全面掌握装配式专业技术奠定基础。集团以年产能满足2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生产能力为基础, 配合润泰集团完善的工艺技术, 必将在推进海西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镌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推动与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合作, 从源头保障高质量的设计方案;3.在建超1#试点楼的建筑施工过程中, 与金强 (福建) 建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福泰高科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内外墙领域开展积极的合作探讨, 以试点楼为载体, 探索了多种型材的结合方式, 延伸了装配式工艺链条。

产业交流:1.2015年6月9日, 在建超绿建科技园举办“福建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现场观摩会”, 与会各级领导对于建超集团的施工工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并对今后的工作开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2.2015年6月12日, 全省各县市质监站领导莅临建超集团, 实地参观了车间和工地, 对装配式建筑工艺的质量和精准度表示认可, 并针对建筑产业现代化转型可能遇见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3.2015年6月26日, 建超集团协办了第五届中国 (国际) 预制混凝土技术论坛, 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专家共聚建超绿建科技园, 有条不紊的生产车间、干净整洁的施工现场均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

市场推广: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今天, 建超集团所推广的装配式建筑益发突显优势, 在建筑市场上日益受到青睐。建超集团从大局出发, 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系统化的装配施工技术为基础, 积极联合各方企业探讨合作方案。与中铁一局集团厦门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保持良好的技术、业务互动, 共同为海外市场布局。与福建建工集团签署市场战略合作协议, 为共同推进海西建筑产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艺总结:以建超1#试点楼为主体, 生产车间、装配团队及时与润泰技术顾问团队针对车间生产和施工现场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集团定期召集检测、设计等部门举行商讨会, 总结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做好工程总结, 为今后的设计、生产、施工提供可鉴案例, 积攒宝贵的工程经验。

建筑产业现代化 篇8

一是建筑观念现代化。就是从笔者认为过去的“经济适用兼顾美观”向新的“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变。

二是建筑生产方式工业化。大力推进建筑施工方式的转变,从过去的秦砖汉瓦,向工厂化生产、智能式施工转变。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时、环保,有利于解决建筑物的渗漏、起鼓等质量通病。

三是建筑管理方式信息化。即通过信息化手段,使建筑管理的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应通过BIM技术提高工程质量,用互联网、O2O来拓展建筑产业。应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建筑企业在勘察设计、生产施工、运营维护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鼓励企业加快推广信息领域的最新成果,加大BIM技术、智能化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信息统筹技术在建筑业中的研发、应用和推广。鼓励建筑企业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平台营销自己的建筑产品。

四是建筑产品标准、绿色化。建筑产品向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建筑、智能化建筑发展。结合标准体系和绿色节能等要求,加快研究制定基础性通用标准、标准设计和计价定额,构建部品与建筑结构相统一的模数协调系统,研发相配套的计算机软件,实现建筑部品、住宅部品、构配件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鼓励企业确立适合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技术、产品和装配施工标准,尽快形成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产品标准和施工工法,并纳入省级或国家级标准体系。

五是建筑队伍现代化。应将建筑农民工转变为专业的建筑工人。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劳动力已从富余变为短缺,在建筑领域尤其如此。

建筑产业现代化带动了整个建筑业发展模式和发展业态的改革和创新,笔者认为应做好三方面的融合。

一是建筑业与信息化相融合,形成一系列施工技术和管理制度创新。“互联网”带来行业新发展。利用互联网,不少装饰企业实现了从工装到家装跨界发展,建立了电商平台营销建筑产品。家庭装饰可以在互联网上订购,然后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应通过BIM技术使建筑施工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二是建筑业与机械工业相融合,实现了施工机械化。这是建筑工业化的核心,即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改良工具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施工技术的科技含量,降低劳动强度,降低工程安全质量事故发生率,降低施工成本。

建筑产业现代化 篇9

其实, 我们大可不必羡慕邻国, 因为中国也已经有了自己的产i化、装配式住宅, 长期优良的建筑、灵活多变的户型结构将不再是无法实现的命题

记者也有幸在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以下简称“标准院”) 主办的’•互联网+13IM技术与百年住宅论坛”上了解到中国长寿化、人性化住宅建设方式转型的实践, 见证了“中国百年住宅产业联盟■”的成立中国住宅产业现代化正在从只注重外主体的“青铜时代’‘向主体、.内装并重的“白银时代”边进

2015年9月3«t_l,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在《中国建设报》发表题为《建百年住宅是最大的节能减排鰍文章, 文章强调:"要抓 (!•:I?年fi•:宅的发展货机.促进住宅内装部品工业化。过去, 住宅建设往往只重主体而轻内装。寧实上, 老百姓所关心的, 恰恰是e内空间和舒适度。全面实现内装工业化、部品化.足提a仆:宅fc寿命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长期粗放型生产方式会导致住宅的平均寿命比较短, 造成F大的社会财力和能源资源的浪费大, 因此中W房地产业胁会在2 (U2年提出了百年住宅设想, 并选定了实施项目。

建设“百年住宅”, 其目的在于努力贯彻坏境保护、低碳减排等宏观政策, 借鉴丨3外先进技术体系.M终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和技术发展水平的住宅建造技术体系, 促进新型居住性能优良和经久耐用的高品质住宅的升级, 带动开发建设企业支撑技术的转型, 引领我B住宅产业化发展。

年住宅中国发展历程

201 0年,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提出我国应建设“百年住宅”

2 0 1 2年5月1 8日,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和日本日中建筑住宅产业协会签署了“中国住宅示范项目”合作意向书, 就促进中日两国在住宅建筑领域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开发百年住宅示范项目等内容达成一致意见, 并委托标准院作为技术支禕单位, 负责示范项目的组织实施和设计研发工作

2 U15年9月2 4日, 标准院与绿地集团联合多家设计施工部品企业共同打造的首个百年住宅示范项目, 绿地崴廉公馆成功通过验收并被授予“中国百年住宅示范项目”的称号该项目的成功实践, 不仅对全面推进住宅产北化, 实现行业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同时还对装配式内装的实施路径, 产业链的协同模式, 研发技术路线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2 0 1 5年I I月1日, 由中国房地产协会和标准院共同发出倡议, 成立中国百年住宅产业联盟

一路走来.百年住宅提高的不只是住宅的长期优良性, 更是更新了人们对产业化的认识以及对装配内装的认可■■百年住宅为工程建设行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高速增长道路, 成为建筑设计企业的另一经济增长点, 不仅是对目前市场上过剩产能的整合, 更是关注建筑安全、提高建设质量的重要抓手, 同时也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百年住宅—房地产建设行働“互綱+”

所谓“百年”并非只是单纯意义上的建筑年限达到u>〇年, 因为对于混合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来说, 其物质寿命长达100年是相当容易的;这里的‘‘百年”指的是建筑在住宅空间、结构形式上, 能够不断满足居住者对建筑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变化需求, 并长达“百年'

众所周知, 中国的住房建设正由数S型转入质M型的崭新阶段, 当今以人为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正在深入人心, 但是中国住宅建设至今未能完全摆脱粗放式的开发模式, 住宅产品的平均寿命远低于欧美及日本等国家, 住宅部品的制造未能做到精细化和品质化, 百姓追求的高水平居住未能得到改善„

中国百年住宅产业联盟的成立, 将彻底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 用百年住宅理念概括建筑领域各种提法, 核心是推进住宅产业生态化, 通过标准化的设计、工业化的生产、装配式的施工以及一体化的管理逐步取代传统的住宅生产方式, 将住宅建设由建造的粗糙概念转为制造的精细概念, 打造百年住宅。

中国的百年住宅建设项目是以标准院为研发设计支持单位, 选定绿地集团、亿达集团、新城地产、宝业集团等地产1商进行合作, 进行百年住宅建设的技术研发及示范建设工作。标准院的执行总建筑师刘东卫曾说过, 百年住宅项目将克服以往住宅的寿命短、耗能大、质最通病严重和二次装修浪费等问题。

“中国百年住宅产业联盟”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政、产、学、研、商”相结合, 联盟成员包括开发建设、设计研发、大专院校、施工、部品生产等国内外机构, 共同开展项目实践、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对外合作等工作, 实现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可以说百年住宅构建着中国房地产建设行业的“互联网+”。

合作模式的变革

住宅产业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规划设计的环节要W穿项目:1的始终。住宅项目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产品, 而这个产品则是由众多小产品构成, 包括建筑的结构支撑体和其内部的管线及内装填充体每一•个细小的部件都要纳入设计师的视野, 设计师的地位变得举足轻重。

由此带来的合作模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打破r目前国内大多数设计院的操作流程, 设计师在项目开展之初就要建立4结构方和部品商的联系, 在综合考虑所有模块的基础上设计出最终的图纸。这对设计师的要求提高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 不仅要求对全局的把控, 甚至需要边研发边设计, 这对设计院的人才储备也提出了挑战。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管理认为:“合作厂商联盟形成了一个新的模式称为‘链接资源’, 从几个方面促成住宅产业化从青铜时代走向白银时代。”苏州科逸住宅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曹祎杰表示:“作为部品商, 清楚地感觉到跟标准院的合作过程发生f e大的转变, 已经脱离了以往的设计建造模式, 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装配式结构与部品—模块化的建设形式

在曰本, 建房子如同搭积木, 提供材料的企业不仅提供产品, 更配套有安装等服务, 如此既可提高施工速度, 在稳定性, 精细化程度等方面也有大幅度提升.标准院副院长曹彬认为:“日企的优势在于其产品为一整套解决方案, 并善于关注市场需求的转变, 在不断的研发中不断促进产品升级, ”

针对目前中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情况, 中国的百年住宅项目也树立了“生产r业化、部品标准化、施工装配化”的核心理念, 其采用的“S l t t宅内装修体系”.即把“S”部分的结构支撑体和“I”部分的管线及内装填充体有效分离.使住宅兵备结构耐久性、室内空间灵活性以及填充体可更新性等特质。

百年住宅首先指主体结构百年, 山东万斯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波认为:“主体结构、装修、设备管线是建设项目的三驾马车, 其中后两者已基本实现产业化.如果主体结构不能实现产业化装配, 必然造成建筑产业链的断裂__1;体结构要涉及四类问题, 第一•必须做到安全、坚实并抗震;第二应追求高品质结构以期与高档部品相匹配;第三以工业化代替民工手工劳动, 以顺应未来低端体力劳动者匮乏的趋势;第四运用集成技术提高装配式精度, 解决建筑外墙保温、防火及防水等建筑质量难题。可以说, 主体结构的机械化装配是百年住宅的‘刚需V

支撑体是建筑的骨架, 填充体则构成建筑的血肉。整体厨房、浴室及其他部品以一定标准有机整合在支撑物里, 不仅有利于使用中的更新和维护, 更可实现可持续居住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方太集团作为整体厨房的提供商, 仅去年就装配完成近4 0万套厨房。所谓整体厨房是按人们所期望的功能以橱柜为载体, 将燃气具、电器、用品、柜内配件依据相关标准.科学合理地集成一体, 形成空间布局最优、劳动强度最小并逐步实现操作智能化和娱乐化的集成化厨房。方太集团副总裁陈浩认为:“将零售和工程枱装修全部分开, 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体验, 免去了消费者设计装修的烦恼, 也避免了改动房屋结构等过程造成的破坏与污染。而对于开发商, 扩展装修业务的链条也能够带来与客户建立终生关系的可能。”

卫生间漏水是传统建筑常见的问题, 而用工业化的整体卫浴代替传统装修, 不仅在速度上可比传统湿作业装修快2 4倍, 而且排水盘和整体墙板的拼装工艺保证了卫生间永不漏水。同时, 由于采用了干式施工, 不受季节影响, 无噪音, 无建筑垃圾, 节能环保。曹祎杰认为:‘对于传统建筑的大空间来讲.每一个影响生活的小问题都需要水、电、暖等多专业协同配合解决, 但如果将卫生间作为独立的小产品, 相同的问题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就是整体卫浴跟建筑产业化的契合点。”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以预制为特征的装修模式便会成型, 即在搭建主体结构的过程中预制墙体、地板、隔板、卫生间等所有部件, 建成一层支撑体随即装配一层部品, 直至最终封顶。可以说, 模块化将彻底变革装修的道路c

标准化—百年住宅的指向针

任何一个行业要蓬勃发展都不能忽视标准的作用, 标准是保证产业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百年住宅项目中, 不同企业的不同部品产品之间的数据体系、接口等要素都不相同, 不以统一的标准进行衔接就无法在标准化上提高整合程度, 更无法实现模块化的建筑形式, 使得住宅产业化成为一纸空谈。

海尔家居集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柏烨认为:“标准化施工不仅可以避免重复测量、明确施工步骤、缩短施工周期、减少施工成本, 更可以降低后期的监测和维修难度.并大大节省维修成本,

标准院在百年住宅的彳示准方面已经制定了初步计划, 并组织r各专业领域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了标准的编制之中, 借以推动全社会加深对百年住宅的理解陈沾认为:“百年住宅的标准$制i家部委牵头, 产业联盟组织编写, 而各企业则应嫌一_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 并做好产业间的配合, 从而史好地切入标准化”

年住宅:任重道远

中国的发展速度超出f人类发展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2tws年举办的北京奧运会与2m a年举办的h海世博会带来了丨1内建筑业的高速发展期.M然建筑产业化的起步比日本晚了近4〇年, 但是结合中闲的国情可以判断未来必将以高速发展的态势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我国的产业化发展应在吸收P I外先进的研发理念、制选神念、饤押坪念坫础上, 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自主研发, 而非照搬m外的先进技术, 遵循中[1消费者的需求促供今n满意的产品。荇理认为:“a筑安令关系国计民生, 应本着实业精神踏实苦干, 树立中国制造的品牌。”

百年住宅在推动过程中遇到的M大问题便是联盟成立的本意, 在产业链的协同h没有做到步调一致通过绿地崴廉公怕的项目可以5到, 百姓对百年住宅的反响很积极, 丨H同时也会发现全产业链思路不--定1f之前设想的完全吻合, 《带來的役A变革还未完全被理解并认同, 设计瞭与部品企业的磨合也呈现复杂的形势。标准院稗院长表示:“联盟所提的‘政、产、商、学、研’中, ‘政’是指政府, 希屮我们的努乃能够给政府一些回馈, 也希望政府能够茁视产业链协问的发嵌, 重视百年住宅的建设, 以实现项目的有效推动=”

百年住宅, 我们期待中国建筑的长期优良性, 期待中国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产业现代化 篇10

从国外的经验看, 政府支持和完善的制度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 虽然我国出台了多个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政策规定, 并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是针对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详细、系统的政策制度研究与制定仍然不足。目前制度的不完善仍然是制约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再加上目前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都是针对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的, 这就对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通用化、标准化和体系化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和保证。通用的现代化建筑标准和体系仍然在起步阶段, 成套的标准化体系建设落后, 没有形成适用范围广泛的模数标准和成套技术标准, 难以大范围推广形成规模效益, 降低成本。因此, 标准体系是建筑产业现代化推广和发展的又一瓶颈。

传统陈旧的技术在我国建筑业仍被大量采用, 建筑产业技术的发展仍以单项技术推广应用为主, 有效、集成的现代化建筑技术上的缺乏制约了建筑产业发展的真正现代化。此外, 由于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相应的管理经验较少, 管理措施主要是借鉴国外经验, 具有我国或者地方特色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管理方法仍不成熟, 管理水平很难支撑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不仅需要通过完善建筑产业现代化体系、促进社会专业化生产来提高建筑品质, 更应同时关注建筑产业现代化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影响, 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具备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宏观条件和技术支撑体系, 政府还需为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文件, 使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相协调。从国家层面来说, 需尽快建立和完善与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发展政策体系。在相关财税制度、土地制度、行政审批制度等方面加强创新, 使之更加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在地方层面, 需尽快建立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组织体系, 研究出台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发展规划”和“发展导则”, 制定和落实各项激励措施和保障措施, 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

建筑产业现代化 篇11

关键词: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088-04

一、引盲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与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自然、社会历史过程…。农业现代化就是把建立在感性经验和手工工具基础上的传统农业转变成为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管理方法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是指对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根据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调配,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及就业结构的调整。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三农”问题亟待解决,内需不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与当前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而农业现代化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产业结构调整是优化城乡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城镇化则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刘易斯(1954)提出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他指出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低收入劳动力,工业部门只需支付传统农业部门维持生存相应的工资便可以获得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这使得农业劳动力不断地流向城市,实际上点明了发展城市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钱纳里等(1975)指出城市化是生产结构变化的结果,也是某种程度上分散的发展过程,此过程受未来收入和对就业的期望,以及政府支出的分配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迪克西特(1977)以长期技术进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前提,指出通过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资本积累可以提高边际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村就业水平。杨文举(2007)提出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认识到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二者之间的长短期关系,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加大城镇基础设施投入等建议。胡培兆(2003)指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然会使农村人口比例合理地减少,而农村人口的合理减少又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以多养少”的外部经济条件强化。因此,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必需的”。目前国内学者对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以理论分析为主,多以其中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建立三者之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拟解决以下问题: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何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是否会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程度如何。

三、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机理

(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理

城镇化过程使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这种就业结构的转换本身就是产业结构变化与调整的直观体现。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的过程是潜在消费需求转变成现实消费需求的过程,随着需求的扩大和经济密度地提高,社会的分工和需求的层次不断变化升级,刺激着产业结构的发展与变化。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会形成一种“示范效应”,非城镇居民则会形成一种“追赶效应”,这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一方面加速了农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另一方面则带动了产业结构由一产向二三产业的转换。农业现代化则通过两个途径影响着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大量的农业机械、化肥等工业制品和物流、金融、科技等相关服务,这些需求直接促进了与之相关的二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使得农业生产效率持续提高,将促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以城镇化为中介间接地影响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反馈机制

产业结构调整受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明显,并且具有显著的反馈效应。随着二三产业逐步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将持续增加,这种结构调整升级对劳动力需求的拉动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同时,二三产业的发展建立在资本积累、产业聚集的基础之上,资本的趋利性使其不断向城镇集中,产业则因为规模效应向集群方向拓展,这使得城镇化不仅是人口的集聚,更实现了经济与产业的集聚,城镇体系趋于完善。正是因为有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吸引,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减少,客观上要求农业生产必须提高生产效率,打破原有的“以多养少”的格局,从而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二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先进的农机设备和科学技术的推广,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根本,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保障。

四、实证分析

(一)变量与数据的选择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代表性,选择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UR)来衡量城镇化水平,劳均农用机械总动力(AP)来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Is)来衡量产业结构。本文的研究以新疆为例,数据为1970年至2007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自历年《新疆统计年鉴》和《新疆五十年》。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样本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为LnUR、LnAP、LnlS。

(二)单位根检验

由于非平稳序列可能会产生虚假回归现象,所以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我们采用ADF单位根法来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水平。

从表1可知:LNUR、LNAP、LNIS在5%的水平三个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实际上在10%的显著水平上仍然是非平稳的。进一步对其一阶差分进行ADF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原假设被拒绝,即序列是平稳序列。这说明三个时间序列均为一阶单整1(1)。

(三)基于Johansen检验的协整分析

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篇12

一、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规划目标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模式,将房屋建造全过程联接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实现开发建设、设计研发、生产加工、施工装配、咨询服务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的效率、效益和质量。

随着人口红利逆转、资源日益紧缺、成本持续上升、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建筑业高能耗、高污染、高事故的现状已经不可持续。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建筑业要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转变,通过整合设计、生产、施工、服务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确保提升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和工程建设整体质量,降低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实现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也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999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深圳、沈阳、绍兴等7个城市相继被确定为国家试点城市。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加快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建筑体系,发展建筑工业化基地,开展建筑工业化建筑示范试点。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无论旧城改造还是新城建设都要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俞正声主席主持召开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题研究建筑产业化工作。《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指出,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目前全国有40家开发企业联盟型及部品生产企业型企业列入试点基地。试点城市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在加强领导、政策支持、标准制定、项目示范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2012年,浙江省政府以办公厅152号文件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意见》,确定了我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要求到2015年,建筑工业化建造体系初步形成,建筑工业化技术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建筑工业化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建筑工业化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全省预制装配式建筑(PC建筑)开工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以上,保障性住房单体建筑预制装配化率(PC率)达到30%。这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正式起步,标志着我省建筑业转型升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

我省建筑产业现代化起步较早,中间虽有起落,但一直未中断探索和实践,近几年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引起国家建设主管部门的重视。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分别被命名为全国住宅产业化基地,绍兴市被列入“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精工钢构、亚厦装饰也被列入本专业国家级试点企业。在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我省以绍兴地区的PC结构和杭州地区的钢结构两种结构体系为主导,并呈现以下特点:

(一)已有成型的生产流水线企业

以宝业集团、杭萧钢构、精工钢构、亚厦装饰、东南网架等为代表的企业走在全省的前列。

宝业集团与日本大和房屋合作,共同研发了“密柱支撑钢结构低层工业化住宅体系”,2013年10月,双方合资的第一条轻钢装配式结构体系生产线建成投产。2011年9月,宝业集团与德国西伟德集团公司合作,在合肥建设了一条年产50万平方米的叠合板装配式结构体系生产线。随后,又建成了占地150亩的省内首条叠合板装配式结构体系生产线,设计可年产装配式住宅40万平方米。整条生产线完全按照目前德国最先进的技术进行设计制造。目前,公司在合肥有60万平方米的保障房正在建设,在绍兴也有35万平方米的保障房项目,在上海还有两个项目。另有300亩地的轻钢结构项目正在实施,并有产品出口。

2009年,由杭萧钢构设计、施工的全国最大的钢结构住宅示范工程——武汉世纪家园竣工,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由11栋22-24层的高层建筑住宅组成,是我国第一个完全国产化的高层钢结构住宅建筑项目。杭萧钢构除在萧山兴建了住宅钢结构构件生产基地外,在桐庐又兴建了住宅钢结构配套三板体系生产基地。目前杭萧钢构年生产规模初步达到1000万平方米、产值300亿元,成为引领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二)产业技术日趋成熟

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企业多项技术走在全国前列,产业技术日趋成熟。

精工钢构的“精工集成建筑体系”改变了传统建筑分专业各自设计的模式,将建筑的各大组成分为多个产品子项,对各子系统的建筑、结构、水、电、暖通进行一体化的产品设计,以实现建筑的各功能要求。集成建筑通过建筑产品的一体化、标准化,将大部分的建筑产品通过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并将零散的材料实现工厂的单元化集成生产。从设计、制造、运输安装都利用建筑信息化(BIM管理平台)进行管理运营。

亚厦装饰“木制品设计制作安装一体化”体系,实现了装饰用木制品生产自动化、节能环保化、设计制作安装一体化。

东南网架研发的“装配式绿色低碳民用钢结构建筑体系”,通过“三板 ( 内外墙板、屋面板 )”关键技术研发、装配式民用钢结构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研发、配套设备集成技术研发等,形成集装配式钢结构、装配式楼板、预制化墙板、整体式厨卫等技术于一体的绿色建筑模式,实现了钢结构住宅建筑的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

面对缺乏产品标准的困难,许多企业不等不靠,自行制定企业标准。省天和建材集团加强以PC构件为主导的产品研发,组建PC构件项目课题组,编制了《装配整体式住宅混凝土构件制作、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和《预制混凝土外墙板》企业标准。

宝业集团已经完成企业标准《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设计规程》、《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构件制作、施工、验收规程》的编制,2013年3月,经省建设厅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通过技术论证,已完成备案工作。精工钢构整体装配式外墙系统、屋面系统等技术规程也已通过省建设厅论证,准予在全省推广应用。

绍兴市采取“宝业集团 + 高校”模式,成立了新型建筑工业化研究中心,中心日常运营在绍兴市建筑业管理局的指导下进行。围绕新型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相关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由宝业集团主导进行;涉及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试点示范项目、应用奖励等政府相关事宜由研究中心向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目前中心已开展相关工作。

(三)示范项目加快实施

杭州市萧山区充分发挥其钢结构产业位居全国前列的优势,大力推动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钱江世纪城人才专用房项目建筑总面积66万平方米,杭萧钢构、东南网架、省建工集团承建的一期一组团约计38万平方米,全部采用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建造。东南网架为该项目申报的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示范工程获批2013年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获得国家专项资金补助2400万元。此外,正在筹建的恒达钢构办公楼、远大住工(浙江)公司临江产业化园项目也是萧山区装配式钢结构体系示范项目。

绍兴市以宝业集团为引领,重点推行PC结构体系。目前从事建筑工业化的企业达到近30家,已落实多个项目试点,总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

浙江省天和建材集团利用预制构件制造的专业优势,与有关房地产企业合作,生产PC部品,进入建筑工业化制造商行列。

全省新型建筑工业化“1010工程”项目建设进展良好,截止8月底,“1010工程”基地总占地面积5286亩,已有9个基地开工建设,占地面积3766亩,“1010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67.68万平方米,已有9个项目开工建设,建筑面积48.88万平方米。

(四)更多企业正在跟进

随着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我省许多企业认识到,这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路径,抓住机遇开展了大规模的投入和建设。

浙建集团在德清县临杭工业区启动了建筑工业化创新基地,计划总投资30亿元以上,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500余亩,定位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产业发展平台,以PC预制结构、钢结构、装饰产品部件和建筑机械四大应用领域为主,力争打造成国家级建筑工业化基地。目前,省二建钢结构生产制造基地作为首个入园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中天建设集团将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企业未来核心竞争力来打造,建立了中天建设产业现代化有限公司,在德清县签下了400亩土地的转让协议,作为中天集团的第一个生产基地,也是集团的示范基地,目前,厂房正在建造中,预计明年PC生产线试生产。同时,还准备在北京、西安等地再建四个产业化基地。

广厦建设集团于2013年底成立了浙江森铂瑞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研发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的科技公司。公司生产基地设在嘉善县魏塘工业园区。计划总投资8.3亿元。一期投资4.6亿元,占地120亩。建成后厂房规模23000平方米,三条生产线,主要生产住宅PC构件、内外墙板、楼板、阳台、叠合板。年产量达30万立方米。

杭州市引进了湖南远大住工,成立了远大住宅工业(浙江)有限公司,该公司的现代建筑产业园计划年内建成投产,并开建1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项目。

在宁波,由东部新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和宁波建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普利凯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3.3亿元,注册资本1亿元,占地120亩,地处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普利凯品牌钢筋混凝土叠合楼板、墙板、预制楼梯及阳台等系列建筑预制构件产品。现已成为宁波市新型建筑工业化试点企业、浙江省新型建筑工业化示范基地。目前,公司正在申报国家级建筑工业化示范基地。

目前,建筑产业现代化正在乘势而起。但是,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对传统建筑业的一场颠覆,不仅仅关系到施工安装企业,还涉及设计、定额、造价、招投标、监理、物流、咨询服务等各个层面,需要全行业统筹目标和路径。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虽然已经起步,但形势不容乐观,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总体进展缓慢。实现浙江省政府下达的目标,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企业也面对着不少困难,存在很多困扰。主要是:

(一)法规政策还不完善。国家层面尚未出台相关的行业制度体系和技术标准,设计、定额、造价、招投标、监理、物流、咨询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规范。尤其是验收标准的缺失,严重制约建筑产业现代化建设。作为产业现代化中的制造方式——建筑工业化,目前先行企业采取的自定标准、主管部门组织技术论证的方法只能是权宜之计,企业标准毕竟不能替代行业标准,否则将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调研反映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需要从设计、生产及施工高度契合协调,但现有行业管理制度专业细分,客观上增加了新的生产方式推广的难度。

(二)政策扶持缺乏力度。浙政办发2012﹝152﹞号文件中虽然提出了一些政策,但缺乏具体实施办法。相比于绍兴市、宁波市和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等地方政府出台的推广措施和扶持政策,省级层面的政策支持明显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其次,政策落地涉及许多职能部门,单靠建设主管部门一己之力难以成效。如果没有责任制以及强有力的考核相配套,好政策将会陷入画饼充饥的尴尬境地。

(三)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我省众多中小建筑企业是市场实施主体,他们的理念、实力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要求距离甚远。目前全省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极其不平衡,受土地、资金、人才三大因素制约,除绍兴、杭州外,其他地区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尚未将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39家特级企业中大部分尚未介入这一领域。已经开展建筑工业化工作的企业,生产规模不大,同时还需要在研发设计、构件生产、安装施工三个环节的协调配套上下功夫。由于我省先进设备制造业不够发达, PC构件生产线设备制造、模具设计加工、配套五金材料等支撑体系未形成产业链。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尚未建立。

(四)专业人才极度缺乏。推行建筑产业现代化,适用人才缺乏是个大问题。首先是专业做建筑工业化的设计人才极缺,这类人才的短缺将成为一个瓶颈。其次,部品生产和现场装配的工艺流程应由产业工人来完成,传统建筑业中的农民工将无法胜任。再者,按照建筑工业化方式建设的项目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现行项目经理的知识结构、管理理念、专业能力都需要重新培训方能适应。

(五)产品缺少市场认可。无论钢结构体系还是PC结构体系,都是一种新型结构体系,一个新产品,市场对其质量、价格有一个评估、接受的过程。试点项目反映,成本要比原来略高,质量上使用的是企业标准,使得业主、消费者不愿接受。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建筑工业化前期投资资金巨大,但市场有多大,近期有多大,远期有多大,企业心中无数,因而不敢放开手脚。

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在我省的推进,应尽快得到解决。

三、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对策措施

最近住建 部出台的《 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结合我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一)纳入地方发展规划。要结合我省建筑强省发展的总目标,着眼长远,将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中的关键内容纳入省、市“十三五”规划,尤其是建筑强市必须作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同时根据我省建筑业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结合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稳步实施,持续改进。建立联动工作机制,由建设主管部门牵头,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参与,落实责任制,统筹协调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

(二)完善服务监管机制。要尽快建立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以法律手段保障和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探索建立PC部品准用证制度和质量认证制度,逐步建立起企业自控、行业管理、政府监督相结合的建筑质量管理机制。实行建筑产品全过程的追踪管理,完善质量追溯机制,推行产品部品质量终身负责制。制定产业现代化项目的招投标、施工图审查、取费结算、建设监理、质量安全监督、工程验收管理办法,明确工程预决算方法,编制配套定额,逐步建立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管理制度。

(三)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在提升钢结构和PC结构两种生产方式技术水平基础上,鼓励互相融合、科研集成,为建立标准化部品构件体系创造条件。组织有关专家,尽快出台省内统一的、不同结构体系的设计、生产、施工、验收标准及相关图集,技术规范和产品推广应用目录。依靠成熟的技术和过硬的质量引导市场信心,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制定激励扶持政策。从土地供应,税收减免、容积率奖励、工程总承包建设、财政补贴、绿色审批、信贷支持等方面研究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明确在现有各类经济(高新)开发区内优先安排产业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将符合条件的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有关科研支持、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政策,并从节能专项资金中重点支持产业现代化投资项目。明确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各类保障房项目、公建项目及农房改造、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领域,率先推广应用PC构件和钢结构。优先将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评定为绿色建筑。省、市政府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企业开展产业现代化技术集成研究、标准编制和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建设,引导更多骨干企业加入到我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创建中。

上一篇:校园无线网络应用研究下一篇:学生生产安全教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