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共12篇)
历史文献 篇1
历史文献是指各种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相比历史遗迹、口碑传说等其他类型的历史资料, 具有更丰富、更完整、更系统的特点。历史文献是人们借以了解和把握真实历史的主要依据, 也是我们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的主要材料。随着历史教育改革的推进, 历史文献正越来越受到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根据高中历史新课标编写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4个版本, 均引述了大量历史文献;新课标在各模块的“教学活动建议”中, 也均提出了大量与史料教学相关的具体建议, 仅历史必修Ⅰ中提出的8条教学活动建议中, 与史料教学活动相关的就有4条。在近年高考历史试卷中, 历史文献也被大量运用, 尤以主观题为甚。因此, 运用历史文献开展历史教学不仅十分必要, 而且大有可为。但从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看, 一些教师运用历史文献进行教学的自觉性还不高, 运用中也存在着盲目性、随意性、单一性和粗放性的倾向。笔者认为, 要改变上述现象, 首先应从充分认识历史文献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入手。
一、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文献, 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度和领悟度, 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发挥长知拓识的作用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重复性。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往往由于立场、角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释。在历史教学中, 借助历史文献这一通往过去的媒介, 教师就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推理和想象, 体验、理解和感悟, 从而更好地认识历史, 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一) 运用历史文献突出重要史实
那些反映历史基本面貌的、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史实是历史教学的主干知识。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历史,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和把握这些重要史实。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 为了突出那些重要史实, 往往在正文中就引用历史文献资料对它们进行相对完整和具体的阐述。以朱汉国主编的人教版中学历史教材为例, 教材正文引用历史文献资料时,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转述或概述, 如教材在讲到秦朝对工商业的管理时, 转述了秦律中的《均工律》;二是直接引用, 如教材在阐述战国时墨子的思想主张时, 对墨子提出的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 就直接引用了历史文献的原文。又如, 教材在阐述工业革命对人口职业结构的影响时, 也直接引用迪恩和科尔编著的《英国经济的增长》一书中“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以加深学生对重要史实的理解和领悟。
(二) 运用历史文献印证、解释历史
除正文以外, 教材还辟有“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材料阅读与思考”等栏目, 摘选历史文献资料以印证、解释历史。首先是印证。如必修第二册专题二第三课“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中, “资料卡片”栏目摘引的两则文献资料的作用就是印证:一则引自《清朝续文献统考·征榷考》, 用来印证教材正文“各级政府用苛捐杂税勒索民族工业, 其中以厘金的危害为最大, 极大地加重了民族工业的负担”的说法;另一则引自1946年7月8日《解放日报》, 是对教材正文“抗战胜利后……美货汹涌而至, 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说法的印证。其次是解释。如必修第一册专题三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中, “资料卡片”栏目摘引的容闳《我在美国和中国的生活记忆》的一段材料, 就用于解释《资政新篇》未能实行的原因。
(三) 运用历史文献释疑解难
教材中的疑点、难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 教师要想方设法向学生讲明讲透。如在教学必修第一册专题一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 为解决“宗法制的特点”这一难点, 教师可以选用杨宽《西周史》中的一段材料:“……按照宗法制度, 周王自称天子,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 称为天下的大宗,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族长, 又是天下政治上的共主, 掌有统治天下的权力。天子的众子或者分封为诸侯, 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对天子为小宗, 在本国为大宗, 是国内同宗贵族的大族长, 又是本国政治上的共主, 掌有统治本国的权力。诸侯的众子或者分封为卿大夫, 也由嫡长子继承, 对诸侯为小宗, 在本家为大宗, 世袭官职, 并掌有统治封邑的权力。卿大夫也还分出有‘侧室’或‘贰宗’。”[1]通过对该文献资料的分析, 学生很容易理解宗法制的核心和特点以及它的目的和作用。
二、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文献,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和真实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引趣激学的作用
(一) 运用历史文献补充细节, 使学生感受历史的鲜活、形象与生动
如在讲述康熙亲征大败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乌兰布通战役时, 可以引用魏源《圣武记》中的材料:“八月……我军进击, 大战于乌兰布通。贼骑数万阵山下, 依林阻水, 以万驼缚足卧地, 背加箱垛, 蒙以湿毡, 环列如栅。士卒于垛隙发矢铳, 备钩距, 谓之‘驼城’。我师隔河而阵, 以火器为前列, 遥攻中坚, 声震天地。自晡至暮, 驼毙于炮, 颓且仆, 阵断为二。步骑争先陷阵, 左翼兵又绕山横击, 遂破其垒……”通过这段文字, 学生能感受战场壮阔的情景:一边是数万负隅顽抗的叛军, 一边是英勇善战的清军;两军激战, 声震天地……又如, 在教学“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时, 可引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一段对当时都城东京城的描述, 使学生对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有更加具体、生动而真切的了解。
(二) 运用历史文献营造氛围, 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感受和体验历史
在教学选修3第五单元第一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时, 可选用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一段文字:“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 这里就豁然开朗了, 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现在他逝世了, 在整个欧洲和美洲, 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 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 但未必有一个私敌。”[2]这段文字会让学生产生犹如身处追悼会现场, 正在聆听恩格斯讲话的感受, 油然而生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
(三) 运用历史文献还原真相, 使学生把握历史的真实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有时会产生一些错觉。例如, 在比较“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的相同点时, 对“两者都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这一结论, 学生都表示不能接受, 雅尔塔会议怎么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了呢?于是, 笔者展示了雅尔塔协定中关于苏联在结束欧洲战事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 (1) 外蒙古 (蒙古人民共和国) 的现状须予维持; (2) 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恶果以前权益须予恢复 (其中包括库页岛南部吉林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 苏联在大连港的优越权须予保证) 。这样一补充, 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有时, 即便对一些看似毫无争议的人与事, 学生也会产生错误认识, 如有一些学生就佩服希特勒。为了让学生端正认识, 以往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采取说理的方式, 但效果往往不理想。笔者认为, 要纠正学生错误的情感离不开理性辨析历史是非的基础, 通过史料, 让学生走进历史、接触历史、改变想法。于是, 笔者引导学生以“什么是法西斯专政”为题, 共同搜寻相关历史文献, 通过阅读铁证如山的史实, 揭开希特勒人类公敌的真面目。
三、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文献,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发挥启思益智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和运用历史文献, 以利于学生发展历史思维的能力。
(一) 依托历史文献进行感知和想象,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时, 可以先引用16世纪的一则英国民歌材料:“机间宽又长, 织机二百张, 织工二百人, 排列成长行。……旁有一大屋, 女工共百人。……外面一间屋, 童工一百五, 并坐捡细毛, 不敢怨劳苦。都是穷苦人, 终日不休息, 清晨到深夜, 各得一便士。……又有一大厅, 五十剪毛工, 施展好手艺, 天衣全无缝。又有八十人, 洗呢更浆呢。染工又八十, 呢绒着颜色。二十擀制匠, 整呢折成匹。”[3]然后让学生依据材料展开想象, 以同一身份进入手工工场, 去感受当时处于资产阶级残酷的统治政治、经济压迫下工人们的生活处境, 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为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创造条件。
(二) 依托历史文献进行分析和概括,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选修3第二单元第一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时, 笔者引入《论语·季氏》的一段材料:“殷因夏礼,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 虽百世, 可知也。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 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 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 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 三世希不失矣。”[4]学生通过归纳和概括, 从中得出孔子对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基本态度:孔子持一种因袭论的政治观点, 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保守主义的态度, 因而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现象极为不满。
(三) 依托历史文献进行比较和综合,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洋务运动”时, 我们就可以利用下面的材料。
【材料一】就洋务运动本身的实践来看, 它基本上是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 它是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中国封建主义摧残下的一个受封建性和买办性控制的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婴儿。[5]
【材料二】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具有进步性的运动。它是独立的封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期历史的必然表现。它揭开了封建中国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它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斗争, 实际是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这种发展的斗争。它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也反映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同正走向没落、垂死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矛盾。[6]
让学生结合上述材料, 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的观点, 就能使学生对“洋务运动”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学习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去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或现象) ,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文献,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发挥改教促学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7]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真正体现了学生课堂活动的主体地位, 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新课标明确提出, 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文献, 意味着将历史学习视为一项探究过去的活动, 以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从知识的静态预设性向知识的动态生成性的转变,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向主动探究式转变。
(一) 巧设问题, 引导学生围绕历史文献资料展开探究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一则或数则历史文献资料, 并根据所选资料层层设问, 组织学生讨论, 启发学生思维, 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在教学选修教材4专题一第三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时, 笔者选用了《资治通鉴》中关于唐太宗与大臣在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进行一番争论的材料, 并设问: (1) 根据上述材料, 讨论中出现了哪三种意见? (2) 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 (3) 唐太宗处理这一问题的决策过程, 反映出贞观之治的什么特点?在探讨中, 学生围绕文献资料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交流中走向共识与理解, 在探究中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建构。
(二) 巧立辩题, 引导学生依据历史文献资料加以论证
教师在教学中, 结合教学内容, 围绕可能引起学生观点分歧对立的一些历史人物或事件, 巧立辩论主题, 组成辩论双方, 组织学生依据历史文献资料展开辩论。如在教学“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时, 可以组织“秦始皇功过辩”;在教学“辛亥革命”时, 可以组织“辛亥革命成败辩”, 等等。在组织学生辩论时,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条件和教学的时间安排, 采用不同的方法。合适的做法是, 教师选取并向学生提供一些来源不同的历史文献资料, 引导学生去分析历史文献资料的内容, 从中引出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如果条件允许, 时间又比较充裕, 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历史文献的目录, 让学生自己在历史文献中找论据。甚至还只提供辩题, 让学生自己搜索文献, 收集论据, 展开辩论。
(三) 巧选课题, 引导学生搜索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研究
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众多, 在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 让学生选取若干主题, 尝试类似于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 收集、运用历史文献资料, 进行课题研究。此法能从根本上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掌握开启历史知识宝库的钥匙,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尽管在对课题的研究中, 学生显得稚嫩不成熟, 研究成果也比较肤浅, 但课题研究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者, 更是成了参与者、研究者, 从中有益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可贵精神。
此外,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它始终以人为中心, 以追问历史对于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 致力于将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情精髓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代, 以期使受教育者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 理解人生意义与目的, 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 实现人生价值。历史文献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宝贵素材, 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文献, 还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养德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杨宽.西周史[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3]世界近现代史 (上)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论语·季氏[M].北京:和平出版社, 2004.
[5]牟安世.关于洋务运动的几个问题[J].吉林大学学报, 1981 (3) .
[6]徐泰来.也评洋务运动[J].历史研究, 1980 (4) .
[7]邵瑞珍.布鲁纳的课程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历史文献 篇2
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
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故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兼具政论片、文献片、纪实片之长,将展现历史、刻画人物、阐述理论融为一体,以人带史、以事论理,主题鲜明突出,故事真实感人,表现手法新颖,是一部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很强的经典电视片,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优秀电视片。
历史文献 篇3
一、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文献,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度和领悟度,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发挥长知识的作用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重复性。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往往由于立场、角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释。在历史教学中,借助历史文献这一通往过去的媒介,教师就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推理和想象,体验、理解和感悟,从而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一)运用历史文献突出重要史实
那些反映历史基本面貌的、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史实是历史教学的主干知识。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历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和把握这些重要史实。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为了突出那些重要史实,往往在正文中就引用历史文献资料对它们进行相对完整和具体的阐述。以朱汉国主编的人教版中学历史教材为例,教材正文引用历史文献资料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转述或概述,如教材在讲到秦朝对工商业的管理时,转述了秦律中的《均工律》;二是直接引用,如教材在阐述战国时墨子的思想主张时,对墨子提出的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就直接引用了历史文献的原文。又如,教材存阐述工业革命对人口职业结构的影响时,也直接引用迪恩和科尔编著的《英国经济的增长》一书中“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以加深学生对重要史实的理解和领悟。
(二)运用历史文献印证、解释历史
除正文以外,教材还辟有“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材料阅读与思考”等栏目,摘选历史文献资料以印证、解释历史。首先是印证。如必修第二册专题二第三课“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中,“资料卡片”栏目摘引的两则文献资料的作用就是印证:一则引自《清朝续文献统考·征榷考》,用来印证教材正文“各级政府用苛捐杂税勒索民族工业,其中以厘金的危害为最大,极大地加重了民族工业的负担”的说法;另一则引自1946年7月8日《解放日报》,是对教材正文“抗战胜利后……美货汹涌而至,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说法的印证。其次是解释。如必修第一册专题三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中,“资料卡片”栏目摘引的容闳《我在美国和中国的生活记忆》的一段材料,就用于解释《资政新篇》未能实行的原因。
(三)运用历史文献释疑解难
教材中的疑点、难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教师要想方设法向学生讲明讲透。如在教学必修第一册专题一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为解决“宗法制的特点”这一难点,教师可以选用杨宽《西周史》中的一段材料:“……按照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族长,又是天下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天下的权力。天子的众子或者分封为诸侯,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是国内同宗贵族的大族长,又是本国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本国的权力。诸侯的众子或者分封为卿大夫,也由嫡长子继承,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世袭官职,并掌有统治封邑的权力。卿大夫也还分出有‘侧室’或‘贰宗’。”通过对该文献资料的分析,学生很容易理解宗法制的核心和特点以及它的目的和作用。
二、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文献,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和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引趣激学的作用
(一)运用历史文献补充细节,使学生感受历史的鲜活、形象与生动
如在讲述康熙亲征大败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乌兰布通战役时,可以引用魏源《圣武记》中的材料:“八月……我军进出,大战于乌兰布通。贼骑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背加箱垛,蒙以湿毡,环列如栅。士卒于垛隙发矢镜,备钩距,谓之‘驼城’。我师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遥攻中坚,声震天地。自晡至暮,驼毙于炮,颓且仆,阵断为二。步骑争先陷阵,左翼兵又绕山横击,遂破其垒……”通过这段文字。学生能感受战场壮阔的情景:一边是数万负隅顽抗的叛军,一边是英勇善战的清军;两军激战,声震天地……义如,在教学“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时,可引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一段对当时都城东京城的捕述,使学生对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有更加具体、生动而真切的了解。
(二)运用历史文献营造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感受和体验历史
在教学选修3第五单元第一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时,可选用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一段文字:“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段文字会让学生产生犹如身处追悼会现场,正在聆听恩格斯讲话的感受,油然而生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
(三)运用历史文献还原真相,使学生把握历史的真实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些错觉。例如,在比较“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的相同点时,对“两者都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这一结论,学生都表示不能接受,雅尔塔会议怎么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了呢?于是,笔者展示了雅尔塔协定中关于苏联在结束欧洲战事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2)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恶果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其中包括痒页岛南部吉林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苏联存大连港的优越权须予保证)。这样一补充,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有时,即便对一些看似毫尤争议的人与事,学生也会产生错误认识,如有一些学生就佩服希特勒。为了让学
生端正认识,以往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说理的方式,但效果往往不理想。笔者认为,要纠正学生错误的情感离不开理性辨析历史是非的基础,通过史料,让学生走进历史、接触历史、改变想法。于是,笔者引导学生以“什么是法西斯专政”为题,共同搜寻相关历史文献,通过阅读铁证如山的史实,揭开希特勒人类公敌的真面目。
三、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文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发挥启思益智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和运用历史文献,以利于学生发展历史思维的能力。
(一)依托历史文献进行感知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时,可以先引用16世纪的一则英周民歌材料:“机间宽义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列成长行。……旁有一大屋,女工共百人。……外面一间屋,童工一百五,并坐捡细毛,不敢怨劳苦。都是穷苦人,终日不休息,清晨到深夜,各得一便士。……又有一大厅,五十剪毛工,施展好手艺,天衣全无缝。又有八十人,洗呢更浆呢。染工又八十,呢绒着颜色。二十擀制匠,整呢折成匹。”然后让学生依据材料展开想象,以同一身份进入手工工场,去感受当时处于资产阶级残酷的统治政治、经济压迫下工人们的生活处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为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创造条件。
(二)依托历史文献进行分析和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选修3第二单元第一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时,笔者引入《论语·季氏》的一段材料:“殷因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白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学生通过归纳和概括,从中得出孔子对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基本态度:孔子持一种因袭论的政治观点,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保守主义的态度,因而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现象极为不满。
(三)依托历史文献进行比较和综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洋务运动”时,我们就可以利用下面的材料?
【材料一】就洋务运动本身的实践来看,它基本上是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它是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中国封建主义摧残下的一个受封建性和买办性控制的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婴儿。
【材料二】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具有进步性的运动。它是独立的封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期历史的必然表观。它揭开了封建中国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它与封建顽同势力的斗争,实际是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这种发展的斗争。它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也反映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同正走向没落、垂死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矛盾。
让学生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的观点,就能使学生对“洋务运动”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学习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去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现象),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文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改教促学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真正体现了学生课堂活动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文献,意味着将历史学习视为一项探究过去的活动,以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从知识的静态预设性向知识的动态生成性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向主动探究式转变。
(一)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历史文献资料展开探究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一则或数则历史文献资料,并根据所选资料层层设问,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在教学选修教材4专题一第二三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时,笔者选用了《资治通鉴》中关于唐太宗与大臣在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进行一番争论的材料,并设问:(1)根据上述材料,讨论中出现了哪三种意见?(2)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3)唐太宗处理这一问题的决策过程,反映出贞观之治的什么特点?在探讨中,学生围绕文献资料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走向共识与理解,在探究中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建构。
(二)巧立辩题,引导学生依据历史文献资料加以论证
教师存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围绕可能引起学生观点分歧对立的一些历史人物或事件,巧立辩论主题,组成辩论双方,组织学生依据历史文献资料展开辩论。如在教学“中周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时,可以组织“秦始皇功过辩”;在教学“辛亥革命”时,可以组织“辛亥革命成败辩”,等等。在组织学生辩论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条件和教学的时间安排,采用不同的方法。合适的做法是,教师选取并向学生提供一些来源不同的历史文献资料,引导学生去分析历史文献资料的内容,从中引出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如果条件允许,时间又比较充裕,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历史文献的目录,让学生自己在历史文献中找论据。甚至还只提供辩题,让学生自己搜索文献,收集论据,展开辩论。
(三)巧选课题,引导学生搜索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研究
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众多,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选取若干主题,尝试类似于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收集、运用历史文献资料,进行课题研究。此法能从根本上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掌握开启历史知识宝库的钥匙,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尽管在对课题的研究中,学生显得稚嫩不成熟,研究成果也比较肤浅,但课题研究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者,更是成了参与者、研究者,从中有益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可贵精神。
浅谈历史文献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篇4
一、历史文献是基于历史发展本身的, 是开发和实际运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方法
专家布鲁纳指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既要知晓学生们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和对教材的规划, 又要想尽办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学习乐趣, 激发他们自身内在的学习动力。同时, 他还指出, 学习本身的兴趣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关键, 也是最根本的动机, 那些奖罚、竞赛的方式都是外在的, 不重要的。历史教科书中大量的历史表格、参考文献都是学生们历史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为它们本身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唯一性,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所以, 在实际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们要从根本上、从意识上重视这些文献和图片, 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学好历史。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过程, 需要着重积累学生们的历史认知及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因为这一阶段有着独特的条件, 有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感。海量的历史文献用真实的证据向人们展示着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历史现象等, 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总结, 更容易理顺人类历史进展过程, 借鉴古人的历史经验教训, 继续传承好的历史遗产。历史文献具有很强的真实性, 能让我们更客观地认知历史的真面目。它是一种特殊的空间理念, 随着时光的倒流、历史事实的回顾, 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 扩大了学生们的想象空间。所以, 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分析历史文献的内容, 让学生们更深入的认识历史原貌, 认清历史真面目, 要在学习中创新, 不能一味的认同别人的看法。
二、历史文献的解说、理解和实际使用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互动的重要纽带
历史不可逆, 它不会再上演, 无形又无色, 不能直接看见或是触摸到。人们认知历史的唯一途径, 就是要借助于相关的历史文献, 具体包括历史古迹、文字图表、文物文献等, 人们通过对这些资料的重复观察和再造情景的想象, 摆脱时间空间的约束, 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知, 进一步形成历史理念和历史常规。在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过程中, 要秉承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目标, 让同学们通过学习历史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学会做人做事、学习创新, 在鼓励学生们创新和社会实践的时候要借鉴历史教学过程中的的新理念。因此,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历史资料的特殊作用, 指导学生们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献内容, 知道文献背后的具体原因、具体特征、事件性质和造成的后期影响, 提取并深度分析文献的有效知识让文献本身变的生动有趣, 让学生们对文献产生情感,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可以纵向串联或者横向比对, 更深层次地发掘有趣的知识亮点。老师在教学中, 要指引学生们设身处地地考虑文献资料的事发境地, 把历史文献看成是活的有生命的东西, 而不单单是表格文字或是某件文物, 等等, 学生们要想象着这些文献是有思想感觉、有情感意识的, 并最终和文献达成共鸣。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带领和鼓励学生们以实际历史文献内容作为依据, 整编出一些小的历史话剧, 要学生们在饰演角色的过程中, 深入感知文献发生的年代背景。重视并利用这些着重交流、亲身感受、深层想象的教学策略, 能为历史教研的开发增加新的力量。
三、使用历史文献的作用在于能够提升教师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历史文献:三国时代的地名对照 篇5
七星关:今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传诸葛亮祭旗处。
·
九江郡:治寿春。辖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区,魏改淮南郡。
·
下邳:国名(国与郡级别性质一样,国的行政首脑称相)治所在今江苏睢宁西北,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
上郡:治所在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
·
上党郡:治所在壶关,辖晋东南。
·
上庸郡:汉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
·
山阳:今河南焦作东,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即此地。
·
广陵郡:治所在今扬州西北,当时属于徐州管辖。
·
小沛:即沛县的别称。
·
子午道:从长安东南的杜陵穿秦岭到汉中的通道,南口在今安康。
·
天水郡: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东汉时曾叫汉阳郡,魏又改为天水。
·
五原郡:治所为九原,在今内蒙包头西北,吕布为五原人。
·
五丈原:在今陕西歧山南,斜谷口西。
·
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即今太原市西南。
·
中山:汉时郡、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
·
长坂:在今湖北当阳东北。
·
长沙郡:当时治所在临湘,即今湖南临湘。
乌林:孙刘破曹处,今湖北洪湖县东南,长江北岸的乌林矶。
·
巴东郡:汉末刘璋设,治鱼复,即今四川奉节东。
·
巴郡:原来的巴郡在刘璋时被一分为三,分巴东、巴西和巴郡,巴西治閬中(今阆中),巴郡治江州(今重庆)
·
左冯翊:汉时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三辅,即把京师附近地区归三个地方官分别管理。左冯翊、右扶风既是官名,也是行政区名。魏改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
·
右扶风:见上条。魏改扶风郡,治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
·
右北平:治平刚,在今辽宁凌源西南。公孙瓒曾领此郡。
·
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为交州和交址郡治所。
·
平原:有时称郡有时改国,治所均在今平原县西南。
·
东平国:治无盐,即今山东东平。
·
东郡:辖鲁西和豫东北,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
东莞郡:汉末设,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北。
东海郡:治郯(今山东郯城北),陶谦时为徐州治所在郯,后迁到彭城。
·
北地郡:治富平,今宁夏吴忠西南。
·
北海郡:有时称国,治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
卢龙塞:即今河北喜峰口。
·
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西南。
·
白马:在今河北滑县,当时在黄河南岸,与北岸黎阳津相对。
·
白帝城:在四川奉节白帝山上,是东汉处公孙述建,他自以为是白帝,故命名。
·
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
·
永昌郡:辖今云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治不韦,即今云南保山东北。
·
弘农郡:治弘农县,即旧函谷关地,在今河南灵宝北。辖黄河以南,宜阳以西。
·
辽东郡:治襄平,即今辽阳。
·
辽西郡:治阳乐,即今辽宁义县西。
(六-八划)
·
西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屯兵处,在今甘肃天水西南。
·
西河郡:汉时西河郡辖今内蒙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地区。治兹氏,即今汾阳。
·
扬州:汉扬州包括江苏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国时魏、吴各有扬州,吴扬州治建业,魏扬州治寿春。
·
夷陵:在今湖北宜昌东南。吴后改西陵,晋又改夷陵。
·
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
·
延津:今河南延津,当时在黄河以南。从延津东北至滑县的渡口,也统称延津。
·
合浦郡:治合浦,在今广西合浦东北。
·
会稽郡:治三阴,即今绍兴,辖浙江的钱塘江以南和福建。后吴又增设临海、建安等郡,辖地缩小。
·
交州:东汉交州治番禺,即今广州,辖今两广及越南北部。吴分交州为交州和广州,广州治番禺,交州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交州辖今越南北部和两广的雷州半岛和钦州地区。
·
齐郡:治临淄(在今山东临淄)。
·
朱崖郡:孙吴时设置,治徐闻,在今雷州半岛的徐闻县西,称海南岛为朱崖洲。
·
并州:东汉和魏治晋阳,辖今山西大部以及内蒙、河北各一部。
·
米仓道:从汉中沿着濂水谷道和巴江谷道到四川巴中的道路。
·
江夏郡:汉时治安陆(今湖北云梦),辖今河南、湖北各一部,三国时魏吴各有江夏,魏在上旭(今云梦西南),吴在武昌(今鄂城)。
·
江州:即今重庆嘉陵江北岸。
·
汜水关: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也就是虎牢关,演义里把一个关两个称呼误以为两个关。
·
汝南郡:治上蔡,即今上蔡西北。
·
安定郡: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北。
·
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北。
·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
·
阳平关:汉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白马河与汉水交接处,蜀汉的阳平关在在汉阳平关南,今宁强西北。
·
阴平郡:曹操时设立,治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后被蜀汉占有。邓艾灭蜀时经过的阴平道是指从今文县穿越岷山山脉,经过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
·
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沮水、漳水之间。
赵国:即邯郸郡,治邯郸。
·
苍梧郡:治光信(今广西梧州),辖梧州及湖南、广东一部分。
·
赤壁:一般认为是今湖北蒲沂西北的赤壁山,也有说武汉以南的赤矶山。苏东坡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误作赤壁,又被称为东坡赤壁。
·
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是冀州和魏郡的治所。
·
吴郡:治吴县(今苏州),辖今苏南浙北,包括杭州在内。
·
庐江郡:治所在舒城,即今安徽庐江西南。
·
庐陵郡:孙策时设置,治庐陵(在今江西泰和)。
·
沛国:治相县,在今安徽,和沛县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
·
汶山郡:治汶江,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北。
·
陆口:即蒲沂口,蒲矶口,陆水入长江处,鲁肃、吕蒙屯兵处。
·
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南,魏移到襄武,即今陇西。
·
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
·
陈国:献帝时改陈郡,治陈县,即今淮阳。
·
陈留郡:治陈留,在今开封东南陈留城。
·
昭陵郡:吴开始设置,治昭陵,即今湖南邵阳。晋为避司马昭讳改邵陵郡。
·
青州:辖今山东东北部和河北的一小部分,治临淄。
·
青溪:吴在建业城东南开运河,从钟山西南经今市区入秦淮河。
·
武乡:诸葛亮封武乡侯,在汉中东北。
·
武昌:原名鄂县,今湖北鄂城,孙权时改。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
武都郡:治下辨道,在今甘肃成县西。
·
武陵郡:治临沅(今湖南常德西),辖今鄂西南、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分。
·
郁林郡:
治布山,在今广西桂平西。辖今广西大部。
芒砀山:在河南永城东北,分芒山和砀山,演义中张飞一度在此落草。
昌邑郡:汉昌邑郡或国、山阳郡是同一概念,治昌邑,在今山东巨野东南。山阳郡和献帝被废后居的山阳县不是一个概念。
·
昌黎郡:魏始设置,治昌黎,(今辽宁义县)。
·
金城郡:辖今甘肃兰州以西和青海一部分,治允吾(今甘肃永靖西北),汉的金城县是指今兰州,不在金城郡辖内。
京城:今江苏镇江,209-211年孙权从吴移治此。东晋开始改叫京口。
兖州:辖今山东西南和河北东部,治昌邑。
河内郡:辖今河南的西北部,治怀县,在今河南武陡西南。
河东郡:辖今晋西南地区,治蒲坂,关羽为河东人。
河间郡:有时是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河南郡:治洛阳,东汉时郡的首脑称河南尹。
泸水:今雅砻江下游及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后的一段。
油口:又叫油江口。赤壁战后硫备曾驻军于此,在湖北公安北,是古油水入长江口。
·
定襄郡:治今内蒙和林格儿西北。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东北。
房陵郡:东汉房陵郡,魏改新城郡,治房陵,即今湖北房县。
建业:今南京。
建宁郡:原叫益州郡,刘备时改,治昧县(今云南曲靖)。
建安郡:孙吴时分会稽设置,浙江、福建由此开始分治。治建安,在今福建建瓯。
始兴郡:孙吴分桂阳郡设置,治曲江,在今广东韶关南。
始安郡:孙吴分零陵郡设置,治始安,在今广西桂林。
沓中:姜维屯兵处,在今甘肃舟曲西、岷县南。
(九划以上)
城阳郡:治莒县,即今山东莒县。
荆州:辖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贵州、两广各一部分。原治汉寿,在今湖南常德,刘表治襄阳,后吴魏各有一部分,吴治江陵,魏治襄阳。
勃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辖今天津及河北、山东各一部分。
南阳郡:治宛城。
南郡:治江陵,孙吴曾移治公安。
荥阳郡:曹魏时始设置,讨董卓时尚未有荥阳郡,更无荥阳太守的称呼。
赵郡:在今河北邯郸一带,治邯郸。
临川郡:孙吴在今江西抚州一带分豫章郡设临川郡,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东南。
临渝:又称渝关,即今山海关。
幽州:辖今河北北部、辽宁大部北京市和海河以北的天津市,治所就在今北京城西南。
信都郡:又称广川国,治信都县,在今河北邢台西南。
济阴郡:治定陶(今定陶西北)
济南郡:治东平陵,即今山东章丘西,晋移历城(今济南)。
泰山郡:治奉高,在今山东泰安东北。
桂阳郡:治彬县,即今湖南彬州,辖今湘南粤北。
常山郡:治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夏口:汉水入长江处,也称汉口、沔口、鲁口。孙吴在蛇山上筑夏口城。
·
柴桑:在今九江西南,孙权在赤壁之战前驻柴桑,他的治所仍在吴,只是把柴桑作为临时指挥部。
逍遥津:在今安徽合肥东北。
徐州:治郯城,在今山东,曹魏时移彭城。
胶东郡:有时是国,治即墨,在今山东平度东南。
·
高阳郡:治高阳,即今河北高阳。西汉初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是高阳乡,在今河南,与高阳郡无关。
益州:辖今四川、陕南、甘肃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云贵大部。本来治雒(今广汉北),刘焉时移绵竹(今德阳东北),再移成都。
益州郡:治滇池,在今云南晋宁东,益州郡和益州是两个概念。蜀汉改为建宁郡。
凉州:辖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各一部分。原治陇县(今甘肃张家川),曹魏移姑臧(今武威)。
琅邪国:治开阳,即今山东诸城,诸葛亮是琅邪人。
梓潼郡:刘备称帝前分广汉郡设梓潼郡,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
斜谷道:秦岭太白山发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汉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这两条河谷开辟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谷道,斜谷的北口在今陕西眉县西南。
清河国:治甘陵,在今山东临清东。
涿郡:治涿县,即今河北涿县。
·
淮阳郡:治宛丘,即今河南淮阳。
淮南国:治寿春(今安徽寿县),辖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
渔阳郡:治渔阳,在今北京密云西南。
涪陵郡:治涪陵(今四川彭水),刘备始设置。
梁国:治雒阳(今河南商丘南)。
博陵郡:治博陵县(今河北蠡县),建安末废。曹魏时又改博陵县为博陆县。
博望: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
葭荫:在今四川广元西南,蜀汉改汉寿。
健为郡:治武阳(今四川彭山东),辖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各一部。
街亭:在今甘肃庄浪东南。
颖川郡:辖今河南中部,治阳翟(今河南禹县)。
鲁郡:治鲁县(今山东曲阜)。
敦煌郡:治敦煌县,在今敦煌西。
渭桥:汉时在长安附近有渭桥,中渭桥在今咸阳东十公里处,东渭桥在灞水入渭水处,西渭桥在今咸阳南。
零陵郡:辖今湘南桂北,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当时的零陵县在今广西全州。
蜀郡:治成都,辖地北到松潘,南至宜宾。
雍州:东汉末始设置,曹魏时辖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及宁夏、青海各一部分。
·
鄱阳郡:汉末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就在今江西鄱阳。
谯郡:曹操在建安末年分沛国设谯郡,治谯县,即今安徽亳州市。曹操是谯县人。
黎阳津:在今河南浚县东,是古黄河北岸的重要渡口,与南岸白马津相对。
豫章郡:治南昌(即今南昌),原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孙吴划分了几个郡,辖地缩小。
冀州:治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辖今河北中部、南部和山东、河南各一小部分。
襄平:在今辽宁辽阳。
馆藏历史文献数字化实践初探 篇6
[关键词]历史文献;数字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0)05-0049-04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Digital Practice
of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DocumentsLiu Congming
(Library,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causes of the issue of duplication on digitization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were analyzed,and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such as cooperation,themes and characteristics to avoid redundant construction were proposed.By comparison,a detailed analysis between two digital modes was given,and the corresponding digital processes by some examples was discussed.A digital process which is appropriate to historical documents combining with the digital practic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library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were summarized.At last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digital process was pointed out.
[Keywords]historical documents;digitization;practice
历史文献是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的重要馆藏。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长期以来存在着“藏”与“用”的矛盾,网络环境下这一矛盾日益突出。图像处理技术、存储技术以及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为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为馆藏历史文献的数字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历史文献数字化选题策略分析
历史文献的数字化并不是将所有的历史文献都数字化,更不可能同时将其数字化,必须对历史文献进行筛选,所以资源的选择问题是历史文献数字化首要解决的问题。从近年来历史文献数字化实践来看,多数图书馆主要是将具有馆藏特色、较高保存价值以及使用频率高的历史文献进行了数字化。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在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美国记忆”项目,就是将其馆藏的反映美国200年来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文献进行数字化[1]。又如,1997年,国家图书馆将其具有馆藏特色的地方志、拓片、甲骨文等历史文献进行数字化,之后逐步形成以自建资源为主的特色历史文献资源库。
自上个世纪末历史文献大规模数字化以来,在规模和数量上取得了相当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影响历史文献数字化发展的问题。例如,在古籍数字化进程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统一规划,项目集中在一些大型丛书或现成的汇编之上,而一些虽有价值但需要花费较大力气开发的古籍项目则鲜有人顾及[2]。如此的重复建设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不利于历史文献的开发、研究与利用。选题重复问题是学者们早就提出的需要注意的问题,但由于多种原因,确实出现了一些重复数字化的问题,例如多家齐上图像版《四库全书》[3],而且多数没有进一步的深层次开发,只是简单的重复建设。笔者认为,资源选题重复问题主要集中在《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大部头的历史文献。之所以重复,首先由于这部分历史文献属于热门文献,利用者研究者较多,无论是商业机构还是收藏机构都希望将其数字化;其次这部分历史文献数量大规格比较统一,数字化难度较小比较容易统一模板。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建议与其大家都争着搞《四库全书》,不如规避重复,另辟蹊径,打造特色精品,填补空白[4]。通过笔者多年的实践分析认为,在历史文献数字化选题时应采取以下策略:
11 主题原则
历史文献不同于一般的传统资源,各个图书馆收藏的种类范围有所不同。根据馆藏特点积极开展主题建设,不仅避免了历史文献数字化选题重复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数量较少但用户需求的历史文献。清华大学图书馆根据馆藏历史文献的特点,积极开展主题建设,收集了中国古代机械史典籍以及清华大学中国工程发明史编辑委员会抄录的卡片等历史文献,建成“机械史数字图书馆”[5]。将馆藏的中国古代重要水利典籍、民国时期水利著作以及有关中国水利史的研究论著等历史文献数字化,建成“水利史数字图书馆”[6]等主题鲜明的历史文献数字资源库。
12 特色原则
围绕特色进行历史文献数字化,在避免重复建设的同时还可建设特色数字化资源。北京大学图书馆具有丰富的善本古籍、普通古籍、金石拓片等珍贵的历史文献,充分考虑馆藏历史文献的特点,逐步将这些历史文献进行数字化,并建设成为包括古文献目录、图像、全文数据库在内的“秘籍琳琅——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古文献资源库”,以便用户通过网络检索、浏览[7]。
13 合作原则
广泛开展合作是解决历史文献数字化选题重复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历史文献数字化过程中,如果能够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统筹规划,可以有效避免选题重复问题。2002年,由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共同牵头的CADAL项目[8],为国内众多高校图书馆馆藏历史文献的数字化提供了建设平台。各个参建图书馆,首先按照标准格式填写拟数字化清单,然后由指定图书馆进行资源查重,并返回正式数字化清单。按照剔除重复的正式清单进行数字化,有效地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建设。
遵循主题原则、特色原则进行历史文献数字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但也需要注意整个过程的标准规范问题,以及数字资源的发布利用平台的选择等相关问题,否则由于标准的不统一,将会给资源的整合造成不必要的困难,甚至需要重新进行数字化。在一定程度上,广泛开展合作更加有利于历史文献的数字化。
2010年5月第30卷第5期馆藏历史文献数字化实践初探May,2010Vol30 No52 历史文献数字化深度开发问题
解决了历史文献数字化的选择问题之后,摆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历史文献的深度开发问题。加强历史文献数字化的深度开发,意味着对资源开发者在技术和思路上提高了要求,这将有效地限制诸多数字产品开发商的一拥而上、匆忙上阵,从而减少因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9]。对目前正在进行的历史文献数字化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3]。
历史文献数字化的深度开发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技术,从形式到内容多方面对历史文献进行数字化,不仅从利用形式上下功夫,更应该从历史文献的内容上进行深层次挖掘。有学者认为,今后至少可从三方面进行深度开发:提供基于超文本的立体阅读环境,建立强大的智能化检索系统,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数据和信息分析[9]。因为历史文献数字化目的和作用,不仅是通过数字化减少研究人员查找历史文献的时间,更是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提供深层次的知识与内容服务。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以重要的农业典籍《齐民要术》为主要信息源,搜集与其相关的综合性信息,如多个版本典籍、作者信息、相关著作、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纸资料等,以建设专题特色数据库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其目的是尝试建设一个农业古籍数字化模型[10],从而进行古籍数字化基于知识层次的深度开发与利用。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历史文献数字化深度开发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在“清华大学水利史数字图书馆”[6]历史文献资源库建设时,不仅将有关水利史的历史文献进行数字化,同时将这些历史文献中有关黄河、运河的全图提炼出来形成图像资源库,并对其进行标题、名称、来源等项目著录,研究者无需在原始文献中查找,可以直接使用,目前已经完成清代黄河全图79幅和运河全图107幅。
3 历史文献数字化操作主体问题
在馆藏历史文献的数字化操作时,操作主体将直接决定并影响历史文献数字化的整个过程,目前主要存在以数字化加工机构为主体的外包模式,以图书馆为主体的自建模式以及二者共同为主体的混合模式。
31 外包模式
在馆藏历史文献的数字化操作时,将全部数字化工作外包给数字化加工机构,以数字化加工机构为主体的外包模式,是早期图书馆数字化操作时的一种选择。外包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譬如,无需购买数字化设备以及引进专业人员,仅需支付数字化的费用;只需少许人员与外包单位人员配合即可,由于长期从事数字化工作,数字化效率较高;承担较少的风险,无需承担技术升级更新的费用。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作为历史文献的拥有者,无法在资源数字化过程中积累经验;无法介入数字化过程,在质量和数字化流程中控制较少;相关标准规范必须事先制定,临时调整困难;数字化服务提供方对资源与用户需求了解少;文献资源必须进行传递与交接,需要完善的交接流程。
32 自建模式
近年来随着图书馆人才技术力量的发展,有些图书馆根据自身特点,开始以图书馆自身为主体,并承担全部的数字化工作,形成独具特色的自建模式。自建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譬如,能够在建设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资源数字化的研究提供第一手依据;能够完全控制整个数字化流程,及时调整数字化过程的标准、规范,为数字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确保原始资源与数字资源的安全,确保数字化流程的正常进行;能够直接参与到资源制作的全过程,能够对资源数字化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然而自建模式也有一些不足,在数字化之前就需要对设备与软件进行大量调研;数字化技术与经验需要不断积累,数字化开始阶段数字化效率较低;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以及人员的管理。清华大学图书馆,2003年依托CADAL项目组建了资源数字化中心,几年来,参与并完成“水利史”、“机械史”、“清华文库”等多项历史文献数字化项目。在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历史文献数字化经验的同时,形成了一条完善的数字化生产线,目前拥有4台FB6080E零边距扫描仪、1台AV3800高速扫描仪、1台PS7000页面向上扫描仪。近期将再次启动CADAL项目的二期历史文献数字化项目的建设。
当然,在历史文献的数字化操作时,还有一些图书馆将部分特殊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外包,其余文献的数字化工作自己承担,形成数字化操作的混合模式。
在讨论历史文献数字化操作主体时,有学者认为主要有三类机构,即大学教学和研究机构;各类图书馆,尤其是大学图书馆;各种商业性机构[11],并分析认为主体多元化是数字化工作中的混乱现象之一。通过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历史文献数字化实践,笔者认为,由于历史文献的特殊性,多数历史文献比较珍贵,而且由于历时较久,不太适合打包装运,比较适合采取以图书馆为主体的自建模式。外包模式比较适合数字化规模巨大,资源交接相对简单的项目。至于混合模式,在操作时需要考虑标准规范的统一,否则容易造成标准的不统一,给资源的整合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其实随着历史文献数字化的深度开发,究竟谁是历史文献数字化工作的主体,自然不需要争论,因为历史文献数字化深度开发需要多方专家学者的力量才能逐步得以实现[9],图书馆作为专业的历史文献研究机构,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献,同时又有众多历史文献的研究者,理应在历史文献数字化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历史文献数字化工作的主体,至于科研机构主要是利用这些数字化资源进行研究,而一些商业机构也只能是历史文献数字化工作中数字化加工服务的提供者和参与者。
4 历史文献数字化操作流程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数字化的流程设计取决于操作模式的选择。下面讨论几种典型的数字化流程。
41 适用于外包模式的数字化流程
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实施数字图书馆项目时,将数字化流程划分为以下6个步骤[12]:(1)资料准备;(2)签订数字化合同;(3)数字化加工;(4)质量检查;(5)存档;(6)组织成用于Web输出的材料。
该流程是典型的外包模式下的数字化流程,正如“美国记忆”项目负责人里基•欧韦在项目介绍时所言,将数字化外包给数字化服务机构,选择这些承包人的标准是成本和成品质量,而不是转换方法[13]。由此可见该流程主要关注数字化成本与数字资源的质量问题,至于如何数字化以及数字化过程的技术与经验问题就不去过问,对于采取外包模式的单位是一个不错的参考。
42 适用于自建模式的数字化流程
国内一些机构将数字化流程总结如下,主要包括文献整理;扫描;OCR识别(如果需要实现全文检索,可采用OCR技术);图文编辑;图文质量;重新装订以及备份等环节,并要求支持工序反馈,形成一个质量控制系统[14]。该流程比较全面地考虑了数字化过程涉及到的每一个环节,比较适合自建模式的数字化。在扫描环节采用高速扫描仪,也就是要将文献拆分与重新装订,但由于历史文献不仅珍贵,而且纸质比较脆,在数字化时不宜进行拆装,可见历史文献的数字化不太适合该流程。当然对一些适宜拆装的现代文献,如此操作可以提高数字化效率。
我们在历史文献数字化实践中,总结形成下面的数字化流程,主要包括以下5个环节(见图1):
(1)资源选择:主要进行历史文献的选择与查重工作;
(2)资源扫描:采用适当的扫描仪将历史文献进行扫描;
(3)图像处理:主要包括前期图像处理(包括图像纠偏、去污等),图像格式的转换(由于不同用途需要的图像格式等不同);
(4)资源制作:主要进行目录制作、元数据著录、电子书制作,为资源的发布利用准备;
(5)后期处理:主要是针对合格的数字资源进行存储与备份,对于适合发布的资源进行发布利用。
从该数字化流程图可以看出,我们在数字化流程设计时比较注重数字化过程中具体的环节以及数字资源的质量控制问题。操作人员能够完全控制整个数字化过程,可以对每一个环节进行跟踪,并对数字化环节及时调整。当然,我们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流程设计中没有将数字化成本考虑进去,以及还需要将用户反馈环节列入其中,构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数字化流程。
图1 数字化流程图
5 结 语
历史文献数字化是一个实践问题,从数字化选题到数字化操作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与总结。历史文献通过数字化,一方面,可以减少对原始文献的接触使用,有利于历史文献的长久保存,实现了它的文物价值;另一方面,有利于历史文献的开发利用,实现了它的学术价值。历史文献数字化不仅解决了历史文献面临着“藏”与“用”的矛盾,同时也为历史文献的开发、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About the Collections(American Memory from the Library of Congress)[EB/OL].http:∥memory.loc.gov/ammem/about/about.html,2009-12-10.
[2]吴家驹.中文古籍数字化的进展与主要成果述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9):178-183.
[3]李国新.中国古籍资源数字化的进展与任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1):21-26.
[4]潘德利.中国古籍数字化进程和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02,(7):117-120.
[5]清华大学机械史数字图书馆[EB/OL].http:∥elib.lib.tsinghua.edu.cn:9080/machined/htm/index.jsp,2009-12-17.
[6]清华大学水利史数字图书馆[EB/OL].http:∥hstc.lib.tsinghua.edu.cn/waterdb/index.jsp,2009-12-10.
[7]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古文献资源库读者检索系统[EB/OL].http:∥rbdl.calis.edu.cn/pages/Introduction.htm,2009-12-10.
[8]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EB/OL].http:∥www.cadal.zju.edu.cn/index.action,2009-12-10.
[9]徐清,等.古籍数字化资源的深度开发[J].图书情报工作,2007,(3):95-97.
[10]曹玲.农业古籍数字化整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
[11]陈得媛.古籍数字化工作统筹协调机制的构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5):47-51.
[12]彭绪庶,蒋颖.资源数字化标准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182.
[13]肖燕.图书馆职业英语系列•图书馆职业英语阅读[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184.
历史文献 篇7
《镇江沦陷记》手抄稿的第一次现身是在1996年秋季上海朵云斋的拍卖会上。由于其价值没有得到确认, 最终流拍。1997年春, 北京中国书店海王村拍卖有限公司又一次征集到这部手稿, 经专家鉴定为张怿伯的重要纪念物, 具有较高价值。后来又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价值确定后, 引起世人高度关注。为了记住那个血雨腥风的冬季的伤城之痛, 镇江市派出了竞购小组, 带着镇江人民的近10万元捐款参加, 但最终被他人以11.5万元拍得, 创造了抗战文献拍卖价格的最高纪录。第三次是2007年12月在北京亮马河饭店的拍卖, 镇江企业家童财宝决心买回赠送给国家收藏, 最终以107万元巨资夺得, 并无偿捐赠给了镇江博物馆, 完成了手稿回归镇江之梦。
《镇江沦陷记》不仅是一部抗战纪实作品, 而且是一部重要的抗战文献, 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1.《镇江沦陷记》翔实记录了镇江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在日寇铁蹄之下沦陷的情形, 这种来自国内的类似抗战史料并不多见。近年来, 抗战史料一再升温, 《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魏特琳日记》等一批揭露日军罪行的史料一再受到关注, 但是国内相关史料并不多。书中张怿伯所记非常翔实, 其在书中表明“所说无不根据真确事实。其无稽谣言, 及非可靠人之传说, 概不拦入。”[1]34而且, 为了防止“报上记载常多摭拾浮词, 而忽略了胪举事实”以至于有些人“以为敌人未必真有这样坏, 认为报上所说, 无非反宣传”, 张怿伯竭尽所能列举受害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非常严谨。而且, 作者在当时也将自己所思所想随时记录下来, 这些对研究杀戮之下和在沦陷区生活中国人心理状态等,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
2.《镇江沦陷记》表明了日军不仅在南京进行了大屠杀, 在镇江等城市也进行了大屠杀。正如后来张怿伯在书中写道:“敌军在南京暴行, 由外人传出不少消息, 报纸叠有记载, 世人多已知晓。至敌军在镇种种暴行, 亦殊不亚于南京, 但消息传布于外者, 却甚少。”[1]45张怿伯详细记录了侵华日军先镇江后南京的暴行铁证。《镇江沦陷记》初版的主要内容包括:“沦陷前之种种”、“一二·八日寇陷镇江”、“劫掠”、“奸淫”、“烧杀及伤害污辱”、“其他种种”、“笔者的感想”以及“杂录”等8章, 再版时增印了第9部分“逃亡后之所闻镇江消息”, 对日寇罪行进行揭露和控诉。此书不仅再一次有力批驳了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论调, 同时还证明了日军在中国许多地方都进行了类似的穷凶极恶的烧杀淫掠。此书是日军暴行的又一铁证, 而且对深化日军侵华战争进程与南京大屠杀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3.《镇江沦陷记》也从揭露了国民政府的腐败和应对抗战的无能, 加深了大家对当时历史的认识。作者在开始时就记录了退下的伤兵凄惨的情况, 当时已是深冬, “而兵士犹着单夹衣者, 触目皆是, 瑟缩如猬, 凄楚可怜”, “饥寒交迫, 无食无住, 踯躅街头, 无人过问”[1]7。笔者还反思了以前国民政府在国防动员中的医院救治演习、劝募捐赠棉被、构筑工事、训练壮丁等事情, 批评了“做事专赶热闹, 实际上一点不考究”的作风。笔者还批评了国府大员逃难还要摆阔、讲舒服, 连汽车都要运走, 而百姓连船都坐不上等现象。
4.《镇江沦陷记》也反映了日军内部鲜为人知的种种细节, 丰富和深化了大家对历史的认识。笔者也在书中记录了日军中士兵厌战思乡的情形。“兵有写有‘中日快快和平’于怀中簿上, 旋即涂去, 似畏别人看见者。有时闲谈, 自怀中取出其妻照片, 给人阅看, 称道其家庭乐事者……种种谈吐, 其希望和平, 厌战思乡之情, 不期自然流露。”[1]45《镇江沦陷记》不仅真切地描述了镇江人民遭受屠杀的凄惨情形, 也顾及了日军士兵中厌战反战情绪, 比较全面地展现和丰富了敌我双方的心理状态, 更加深化了这段历史。
5.《镇江沦陷记》反映了作为知识分子和实业家的张怿伯坚韧的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民族气节。张怿伯记录了当时情形后自费出版、免费邮寄, 并希望“诸君自己看过, 请再送别人, 递次传观, 以期普及, 面广宣传”。作者在补白处和末页上写道:“国仇家恨, 永志不忘。”“我们对于日本的深仇大恨, 过去、现在, 真数不尽。这次再不彻底雪耻争存, 还想同他妥协么?抗战到底, 胜不用说, 即使战败, 忠义正气, 与天地长存, 民族精神不死, 将来仍会复国。如果中途屈服, 弃战言和, 甘心做亡国奴, 志气消沉, 虽生犹死, 那就永无复国之望, 子子孙孙, 千秋万代, 永远堕下了十八层阿鼻地狱。”[1]4这不啻为一篇抗日檄文, 字字句句都是血泪, 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也跃然纸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近代历次磨难中生生不息, 就是凭借的这种民族精神。从中可见, 《镇江沦陷记》是一部具有很高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历史文献。
参考文献
赣南客家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篇8
一、客家文献具有厚重的历史
人类历史源远流长。不可否认, 对于历史的认识与研究必然有助于寻找人类今后的方向, 人类必须不断从历史中汲取生存的意义与真谛, 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 客家学就已经被提出。90年代初期, 对于客家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家重视的课题, 客家学被列为二级学科备受瞩目。客家学不仅具有历史性政治性, 还具有艺术性以及宗教家族性, 客家文献的记载对于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影响深远。
文献作为考证历史、鉴证发展的重要依据, 对于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历史绵延至今, 墓葬、遗址、遗存物件等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凭证, 但仅仅如此却远远不够, 文字记载的整理与订正真正弥补了以上不足, 文字记载的详尽与否决定了文献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客家文献作为客家人的历史资料, 不仅记载了客家人的民风民俗、建筑, 宗教、文化等, 更重要的是记载了客家人的历史变迁以及政治演变, 使客家历史更加清晰完整, 使客家人在悠久岁月中的痕迹更加明朗。
我国现在约有客家人六千多万, 赣南是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 也是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从历史的角度看, 赣南曾是客家民系形成, 赣州地区位于赣江上游, 江西省南部, 故称赣南。中原汉人南迁的中转站与聚散地, 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赣南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辖区, 首先是于东晋时期, 由中原到达鄂豫南部及有1市17县。赣南“七山一水一分田, 还有一分是道亭”的环境在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收集、整理与挖掘客家文献是探讨和研究这一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二、赣南客家文献的收集
赣南客家文献指的是古今一切记载赣南客家的社会史料总称。它包括赣南本地人对赣南客家情况所作的著述、口述、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资料载体和反映赣南客家情况的外地人的著述、口述、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资料载体。有关赣南客家的存世书本文献为数不多, 主要集中在赣南各个县市的地方志中, 如《赣县志》、《寻乌县志》、《瑞金县志》、《安远县志》、《会昌县志》、《大余县志》、《信丰县志》、《于都县志》、《上犹县志》、《定南县志》、《龙南县志》、《兴国县志》、《南康县志》、《石城县志》等[1]25。此外, 这类文献资料还散见于一些专门志、诗文集或笔记当中。这些文献内容丰富, 研究价值较大, 但因缺乏整理成零散状态, 故而保存利用不够。1986年, 赣州地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写了《赣州府志》, 为赣南客家研究提供了原始可靠的信息。1999年, 赣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再次编纂了《赣州市志》, 该书分为上下两册, 为赣南客家文献融入了现代化的元素。
近年来, 随着客家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赣南客家文献的考察, 著述逐年增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罗勇教授在客家文化形成因素中对赣南客家的探讨、著名学者曾祥裕考辨赣南风水文化源起时所作的梳理、钟俊昆教授客家山歌文化研究中的阐释, 以及部分高校学者的客家编著中的一些文字。综观这些文献, 其研究视角相对集中, 主要围绕民俗、宗教、艺术等领域而展开, 将赣南客家原始典籍本身的研究放在辅助地位。但这些研究为我们收集赣南客家文献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具体经验和方法。
1.对赣南客家文献的收集要注重特色化。客家是在中原战乱时, 部分汉民族人民从中原迁徙到闽粤赣边区, 在与当地原住居民的交流融合为一体后, 形成独特的民系[2]23。这种特殊的经历促使客家人在保留中原习俗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新的因素, 自19世纪初年起, “客家问题”作为华南地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以来, 学界关于客家历史的研究, 时起时伏地已持续了近两个世纪之久, 时下渐成世界范围的研究热潮。赣南客家文献的整理就是要抓住客家文化的精髓, 把有关赣南独特的环境对客家民系影响的载体挖掘出来, 形成独具特色的赣南文献研究。
2.对赣南客家文献的收集要有针对性。赣南客家文献主要散见于客家源流、客家民俗、客家人物、客家民居、客家饮食、客家艺术、客家方言和客家传说等诸多载体之中[3]。面对这么一个包罗万象的复杂系统, 我们对赣南客家文献的收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而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涉及自然的就要针对性地搜集赣南水文地质等方面的资料, 涉及人文的则要综合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载体, 兼收并蓄。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纲举目张, 有抓有放, 收放自如。
3.对赣南客家文献的收集方式应该多样化。赣南客家文献不仅限于书本载体, 还有客家碑铭、楹联、建筑、习俗、传说、歌谣、舞蹈和生生不息的客家人本身。这种文献的独特性使我们的收集必须走出书房、广泛走访、实地考察才可能获得第一手资料, 使文献收集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 还要将网络征集和读者互动、社会征集等方式运用到收集与整理工作中来, 使文献整理最大限度地动员民众参与, 获得社会各界最广泛的支持。
4.对赣南客家文献的收集要以关注社会民生精神需要为导向。“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文, 典籍也;献, 贤也”[4]。意思是:“文”指典籍文章;“献”指的是古代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和自己的经历。这是古代封建制度下人们的理解。在今天, 文献早已是大众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文献的内容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 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也要凸显这一时代的风貌。因此, 我们对赣南客家文献的收集着眼于文献本身对社会民生的精神塑造作用, 满足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切不可迎合那些低级、庸俗、迷信的趣味而工作。
5.对赣南客家文献的收集要确保真实性。众多的文化典籍中, 文献作为历史见证的重要依据, 必须确保其真实性。客家文献更是具有客家的独特性以及传承性。对于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必须做到有理有据, 对于客家的传统与文化绝不容许有半点差错, 求真求实才能确保客家历史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三、赣南客家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文献收集之后还有一个整理的过程。为了便于整理, 我们可以将赣南客家文献分为以下几类: (1) 有关赣南客家形成的空间条件类文献; (2) 有关赣南客家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类文献; (3) 有关赣南客家精神生活、民俗风尚等的制约因素类文献; (4) 有关赣南客家物质生产和生活产生的限制性与封闭性论述的文献[5]32; (5) 有关诗文集、碑铭、家族谱、楹联中有关赣南客家阐述的文献, 分类的目的是整合。
1.立足于赣南客家文献的生态价值, 保持文献的原生态。赣南客家文献的整合研究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 其成果将为赣南客家及至整个客家研究奠定基础, 保持文件的原生态是打好基础的根本。对收集来的材料, 一定要仔细甄别, 去伪存真, 着眼于赣南客家文献的生态价值, 实现材料的可持续利用。
2.以原始版本为依托, 对文献进行提炼和概括, 精详校注。对赣南客家文献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出版对于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都将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因此, 文献整合具有较高的要求。文献整理光保持资料的原生态远远还不够, 我们还要对文献进行适度提炼和概括, 汇聚名家研修心得, 辅以当代最为通行又较为可靠的材料阐幽发微, 达到雅俗共赏之效。
3.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 建立赣南客家文献数字化资源库。数字化的突出优势是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的分类保存, 还可以通过信息关联实现与读者互动、信息的及时更新。随着计算机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当代传媒手段的不断扩张, 数字化资源库已成为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赣南客家文献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 其资源库的数字化不仅有利于它自身的传播和发展, 还更利于推进赣南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进程, 促进和丰富客家研究的内容, 为建设独具风格的赣南苏区增姿添彩。
“逢山必有客, 有客必住山。”赣南客家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意义, 对这种资源的收集应重视内容的特色化、方式的多样化、理念的人性化, 整理要着眼于信息的整合及可持续发展, 尽可能提升文献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实现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关.近代华北集市的发展[J].近代史研究, 2010 (1) .
[2]郑丽鑫.客家文化浅析[J].福建, 2006 (0) .
[3]黄文杰.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6.
[4]郭育艳.20世纪中西文献学发展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 2006.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传播途径述论 篇9
一、朝廷赐书与国家藏书有条件的开放
封建王朝为了宣扬所谓的教化, 经常向臣民或书院赐书, 这是早期历史文献传播的途径之一。如《左传·定公四年》载, 周公长子伯禽封于鲁时, 周王曾“分之土田陪敦, 祝、宗、卜、史, 备物典策, 官司彝器。”其中的“典策”当是指国家收藏的典籍。又如《后汉书·窦融传》载, 光武帝赐窦融“以外属图及太史公《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传》。”但早期的朝廷赐书, 数量还是非常有限的, 以至于刘秀赐外戚窦融《史记》时只赐几篇, 这大概与当时图书的制作不易, 复本较少有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纸的普遍运用, 国家拥有的书籍的复本也就多了, 因而赐书的数量也就相当可观了。如《陈书·江总传》载, 江总“笃学有辞采, 家传赐书数千卷, 总昼夜寻读, 未尝辍手。”江总一家拥有赐书数千卷, 当时朝廷赐书数量之多, 由此可见一斑。唐宋以后, 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出现, 国家的藏书也越来越丰富, 因而朝廷赐书也更加大方了, 如宋真宗咸平四年 (1001) , 赐岳麓书院诸经释文义疏及《史记》、《玉篇》、《唐韵》等。元仁宗时, “有进《大学衍义》者, 命詹事王约等节而译之, 帝曰:‘治天下, 此一书足矣。’因命与《图像孝经》、《列女传》并刊行, 赐臣下。”[1]536明永乐十五年, “颁五经四书、《性理大全》于两京六部、国子监及天下府、州、县学”[2]419。清康熙四十六年 (1687) 赐白鹿洞书院《十三经注疏》121册, 《二十一史》511册。这是历史文献由上而下的一条传播途径, 它有利于文献向民间的传播。但这条传播途径毕竟是有限的, 因为朝廷的赐书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毕竟都有一个限制, 靠这条途径传播的文献也大都以儒家经典和各种法典为主, 其他文献则相对较少, 这也是朝廷赐书的用心所在。
历史文献自上而下传播的另一种形式是国家藏书有条件的开放。我国历代政府都比较重视文化典籍的收藏和管理, 建有藏书之策, 置管理之官。据《吕氏春秋·先识》记载:“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 执而泣之。夏桀迷惑, 暴乱愈甚, 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 “殷内史向挚, 见纣之愈乱迷惑也, 于是载其图法, 出亡之周。”这说明夏、商时期, 国家已经有了藏书的机构和管理藏书的官员。西周时期藏书之策进一步得到完善, 有所谓太史之掌、小史之掌、内史之掌、外史之掌、御史之掌等。据《史记》记载, 老子就曾经担任过周守藏室之史。秦汉以后, 国家藏书机构更加完备。如汉代“其储之地, 外有太常、太史、博士, 内有延阁、秘室、兰台、东观及仁寿阁、文德殿、华林园、观文殿诸所。”[3]卷48宋代则有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等三馆。并且历代统治者为了搜罗图书, 往往以国家的名义向民间征集, 并采取种种奖励措施鼓励百姓献书, 如隋朝建立之后, 牛弘上书请开献书之路, 于是朝廷下诏:“搜访异本, 每书一卷, 赏绢一匹, 校写既定, 本即归主。”[4]908宋代统治者更是屡次下诏求书, 如乾德四年 (966) 闰八月, “诏求亡书。凡吏民有以书籍来献者, 令史馆视其篇目, 馆中所无则收之。献书人送学士院试问吏理, 堪任职官, 具以名闻。”[5]178这样一来, 国家的藏书逐渐丰富, 复本也越来越多, 从而为其对外开放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古代国家藏书一般都对读者有条件地开放。如《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孔子明王道, 干七十余君莫能用, 故西观周室, 论史记旧闻, 兴于鲁, 而次《春秋》。”这说明西周王室藏书是允许一般士人阅读的。后来的封建王朝也延续了这种做法, 《后汉书·黄香传》云:“初除郎中, 元和元年肃宗诏香诣东观, 读所未尝见书。”《梁书·张缵传》载, 张缵“起家秘书郎, 时年十七。……秘书郎有四员, 宋齐以来, 为甲族起家之选, 待次入补, 其居职例数十百日, 便迁任。缵固求不徙, 欲遍观阁内图籍。尝执四部书目曰:‘若读此毕, 乃可言优仕矣。’如此数载, 方迁太子舍人。”到了宋代, 国家藏书则允许部分朝廷官员外借, 据《麟台故事》卷二《书籍》载, 政和四年 (1114) , 措置点检秘书省官言:“三馆秘阁, 自崇宁四年借出书籍未还者四千三百二十八册、卷, 久不拘收。诏自今省官取借书籍, 并申本省长、贰判状权借, 依限拘收。”清乾隆皇帝也提倡国家藏书向臣民开放, 并于乾隆四十一年 (1776) 六月下诏曰:“四库所集, 多人间未见之书, 朕勤加采访, 非徒广金匮石室之藏, 将以嘉惠艺林, 启牖后学……翰林原许读中秘书, 即大臣官员中有嗜古勤学者, 并许告之所司, 赴阁观览, 第不得携取出外, 致有损失。”[6]3乾隆四十九年 (1784) 二月又下诏, 允许普通士子赴南方三阁 (指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 , 阅读与传抄。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除周代国家藏书和清代南方三阁藏书允许一般士人借阅外, 能借阅国家藏书的人一般都是主管图书的官员, 如太史令、秘书郎等, 或者是居高位重者, 一般人是不能随便借阅国家藏书的, 这才有了西晋左思欲作《三都赋》:“自以所见不博, 求为秘书郎。”[7]2376因此, 我们把这种国家藏书的开放称作有条件开放。虽然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但比起完全不开放, 把图书束之高阁要强得多, 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文献的传播。
二、民间赠书与相互借阅
我国古代由于图书制作和搜集不易, 许多藏书家往往对藏书珍爱有加, 秘不示人。但也一些有远见的学者或藏书家往往把自己的藏书无偿地赠予他人或供别人借阅, 从而促进了历史文献的传播和文化的发展。
私赠图书现象在我国历史上屡见不鲜, 如汉末著名学者蔡邕藏书近万卷, 当他发现王粲是一位好学之士时, 便把家中的藏书近千卷赠予王粲, 据《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闻粲在门, 倒屣迎之。粲至, 年既幼弱, 容状短小, 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 有异才, 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 尽当与之。’”后来他果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据《太平御览》卷61引《博物志》云:“蔡邕有书万卷, 汉末年载数车与王粲。”这场赠书佳话也被后世传为美谈, 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陈书·孔奂传》载:“ (孔奂) 好学, 善属文, 经史百家, 莫不通涉。沛国刘显时称学府, 每共奂讨论, 深相叹服, 乃执奂手曰:‘昔伯喈 (蔡邕字) 坟素悉与仲宣 (王粲字) , 吾当希彼蔡君, 足下无愧王氏。’所保书籍, 寻以相付。”而宋代学者晁公武之所以能写出著名的目录学著作——《郡斋读书志》, 更是得力于当时的四川转运使井度的慷慨赠书, 对此, 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序》里有详细的叙述, 其曰:“南阳公 (指井度) 天资好书, 自知兴元府至领四川转运使, 常以俸之半传录。时巴蜀独不被兵, 人间多有异本。闻之未尝不力求, 必得而后已。历二十年, 所有甚富。即罢, 载以舟, 即庐山之下居焉。宿与公武厚, 一日贻书曰:‘某若且死, 有平生所藏书, 甚秘惜之, 雇子孙稚弱, 不自树立。若其心爱名, 则为贵者所夺;若其心好利, 则为富者所售, 恐不能保也, 今举以付子。他日, 其间有好学者, 归焉。不然, 则子自取之。’公武惕然从其命, 书凡五十篋, 合吾家旧藏, 除其复重, 得二万四千五百卷有奇。”
除了赠书以外, 一些开明的藏书家也往往把自己的藏书借给他人阅读或转录, 据《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载:“崔氏聚书至万卷, 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 日数十帙, 慰祖亲自取与, 未尝为辞。”另据《晋书·儒林传》记载:“范平家世好学, 有书七千卷, 远近来读者, 恒有百余人。”不仅如此, 范平的孙子范蔚甚至还为读书者筹办衣食。而宋代的宋敏求家有藏书三万余卷, 由于其性格豁达, 肯借书于人阅读, 士大夫喜读书者为了便于借书, 便纷纷在他家附近的春明坊租房居住, 结果使春明坊一带的房屋价格高出别处一倍多。到了明清时期, 有更多的开明人士意识到藏书家应当把自己的藏书与公众共享, 并付诸行动。如明末藏书家李如一就持“天下好书, 当与天下读书人共之”的观念, 所以他“遇秘册, 必贻书相问;有求假, 必朝发夕至。”[8]243清代乾隆时期山东藏书家周永年特著《儒藏说》, 提出了公共的藏书思想, 即组织开放的图书阅览室, 为天下好学之士提供方便。他说:“果使千里之内, 有儒藏数处, 而异敏之士, 或裹粮而至, 或假馆以读, 数年之间, 可以略窥古人之大全, 其才之成也, 岂不事半功倍哉!”[9]49为了实现这一理想, 他相约同乡好友桂馥, 一起出资买田地, 设立公共儒藏处, 名曰“借书园”, 并将自己辛苦收集的五万卷图书藏在借书园中, 供四方学人阅览传抄, 以广流传。上述开明人士的做法, 与那些把所藏之书居为奇货的藏书家大不相同, 有利于文献的传播, 并为人们学习文化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可以称得上是功德无量。
三、书肆贸易
书肆是古代进行图书交易的地方, 也是历史文献传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但书肆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 已无从考证。现在见诸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书肆出现在西汉后期, 当时, 称为会市, 据《太平御览》卷954引《三辅黄图》说:“元始四年, 起明堂、辟雍, 为博士舍三十区, 为会市, 列槐树数百行, 诸生朔望会此市, 各持其郡所出物及经书, 相与买卖, 雍雍揖让, 论议槐下, 侃侃雍雍如也。”到了东汉, 书肆更为普遍, 许多贫寒之士经常到书肆中阅读, 据《后汉书·王充传》载:王充, “家贫无书, 常游洛阳市肆, 阅所卖书, 一见辄能诵忆, 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又据《太平御览》卷614引司马彪《续汉书·荀悦传》曰:“荀悦年十二, 能读《春秋》。贫无书, 每至市间阅篇牍, 一见多能诵记。”不过这一时期书肆所卖之书, 大都是卖书之人自己抄写或雇人抄写的, 所以当时社会有“佣书”一职。
到了唐代, 书肆所卖图书开始有雕版印刷的本子, 柳玭《柳氏家训·序》云:“中和三年癸卯夏, 銮舆在蜀之三年也。余为中书舍人, 旬休, 阅书于重城之东南, 其书多阴阳杂说、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 又有字书、小学, 率雕版印纸, 浸染不可尽晓。”进入宋代, 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与推广, 书肆买卖更加兴旺, 书肆遍布各地, 人们购买书籍也更加方便,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所载:“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 万姓交易……殿后资圣门前, 皆书籍、玩好、图画之类。”别据魏泰《东轩笔录》卷三载:北宋文学家穆修, “晚年得《柳宗元集》, 募工镂版, 印数百帙, 携入京相国寺设肆卖之。”这是宋代京都开封的书肆买卖情况, 而当时福建的建阳与浙江的杭州等地, 书肆贸易更是盛况空前, 特别是前者, 以至于时人有“福建本几遍天下”之说[10]116, 而其对历史文献的传播和对文化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对此, 元代吴澄总结说:“宋三百年间, 锓板成市, 版本布满乎天下上, 而中秘所储, 莫不家藏而人有……无汉以前耳授之艰, 无唐以前手抄之勤, 读书者事半而功倍, 宜矣。”[11]卷34明代的书肆规模更大, 买卖更加方便, 据曹溶《流通古书约》所述:“近来雕版盛行, 烟煤塞眼, 挟资入贾肆, 可立致数万卷。”而著名学者顾炎武也经常游历书肆中, “或与平日所闻不合, 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偶有遗亡, 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12]230清代的书肆主要集中在北京琉璃厂一带,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九云:“京师为人文荟萃之区, 二百余年, 厂甸书肆如林。”当时琉璃厂一带书肆鳞次栉比, 全国各地的书籍都汇集于此, 交易量更是前代书肆所不及。
历史文献 篇10
关键词:清代,蒙古文历史文献,整理研究
历史上,蒙古族曾使用回纥蒙古文、八思巴蒙古文、托忒蒙古文和斯拉夫蒙古文,并用上述文字书写了很多文化典籍。其中回纥蒙古文的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所以回纥蒙古文典籍数量也最多。在清代,回纥蒙古文受到清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长足发展,不仅《实录》、《方略》、《表传》等大型官书均有蒙古文版本,而且刊印了很多私人著述。迄今,流传下来的清代回纥蒙古文文献有10余部,成书时间跨度为清初至晚清。这些蒙古文文献从不同角度和各个层面反映历代蒙古社会变迁与清朝统一蒙古各部及统治蒙古地区的历程,具有其他文献史料难以替代的重要价值。清代主要蒙古文历史文献如下:
1.《蒙古源流》,成书于1662年,作者为鄂尔多斯蒙古贵族萨冈彻辰。
该书记述了从成吉思汗到林丹汗的蒙古史,其中元代以后至17世纪中叶的蒙古史部分尤为详细。《蒙古源流》与《蒙古秘史》、《黄金史》并列为“蒙古文三大史书”。1766年蒙古喀尔喀部亲王成衮扎布将《蒙古源流》进献乾隆皇帝,随后被译成满文,再译成汉文,并收入《四库全书》。《蒙古源流》版本众多,流传甚广。1816年俄国人施密特获得一种《蒙古源流》抄本,1829年在圣彼得堡出版,抗日战争期间北京文殿阁书庄出版该书影印本;1961年由蒙古国纳森巴勒珠尔将蒙古国国家图书馆藏本校勘出版,1981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翻印出版;1928年德国海涅什从乌兰巴托带回影印本,1955年在柏林出版;1927年汪睿昌在他主办的北京蒙文书社出版乾隆时期汉译本;民国初年,内蒙古喀喇沁右翼旗官员汪国钧抄录并汉译原藏于该旗王府版本,1940年日本藤冈胜二将此书译成日文在东京出版;比利时人田清波搜集三种抄本,1956年在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影印出版;1954年在鄂尔多斯鄂托克旗发现一种写本,1962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将此书影印出版;1933年海涅什将满文译本转写成拉丁文文本在莱比锡出版,1940年日本江实把这个满文泽本在东京影印出版;1933年沈曾植、张尔田注释整理文津阁汉译本,以《蒙古源流笺证》刊行;1981年道润梯步根据蒙古文殿本进行翻译校注,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乌兰博士《蒙古源流研究》一书,该书被学术界称赞为国际领先水平的文献学研究之作。
2.《黄金史》,罗藏丹津著,成书于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
该书记载了自蒙古起源到17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尤其是抄录了《蒙古秘史》某一传抄本的大部分内容,因而它是人们如今唯一能看到的《蒙古秘史》蒙古文原文的史书。《黄金史》现成为孤本,珍藏于蒙古国乌兰巴托国立图书馆,是1926年札姆扬公从喀尔喀车臣汗部发现的。1937年蒙古科学委员会将此抄本分上下两册在乌兰巴托出版。1952年美国哈佛大学柯立甫教授写序由哈佛燕京学社影印重版了乌兰巴托版《黄金史》。1957年在乌兰巴托出版了新蒙文转写本。1984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乔吉先生校注《黄金史》。1990年蒙古国影印出版了《黄金史》原抄本,终于使这一珍贵文献的原件形式得以公开。《黄金史》引起各国学者的浓厚兴趣,研究成果相继问世。1973年苏联学者沙斯季娜将《黄金史》译成俄文并进行注释,在莫斯科出版。1979年旅居美国的蒙古族学者札奇斯钦出版《蒙古黄金史译注》,这是目前比较好的译注本之一。
3.《黄史》,1651—1662年之间成书,作者不详。
《黄史》集中反映了蒙古割据时代的历史,与其他蒙古编年史不同,侧重记载达延汗第十一子格埒森札后裔及其事迹,其中对格埒森札世系谱的记载尤为详细,为研究喀尔喀社会制度史提供了难得的资料。《黄史》在世上流传的版本有4种。1891年俄国科学院拉德洛夫从蒙古国获得一部《黄史》抄本,这是最早发现的《黄史》,现收藏在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此后,俄国波兹德涅耶夫发现2部《黄史》抄本,一部收藏于列宁格勒东方研究所,另一部收藏于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图书馆。1957年苏联学者沙斯季娜将上述3种抄本进行校勘、俄译并作注释出版。蒙古国乌兰巴托国立图书馆藏有一部藏式贝叶装抄本《黄史》,这是《黄史》几种抄本中最古老的抄本,1959年德国海西希将其作为《蒙古宗教与宗教历史文献》一书的附录刊布于世。1983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乌力吉图将上述4种抄本进行校勘后由民族出版社以蒙古文出版,这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4.《阿萨拉克齐史》,成书于1677年,作者为喀尔喀贵族善巴,阿萨拉克齐是善巴的蒙文意译。
该书侧重记载了喀尔喀蒙古谱系及佛教传入喀尔喀地区的历史,是一部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阿萨拉克齐史》至今仅发现一部抄本,原件珍藏于蒙古国国立图书馆。1960年蒙古国普尔赉胶印刊布于乌兰巴托。1983年德国汉斯·莱尼尔·肯培将普尔赉这部胶印本译成德文在威斯巴登出版。1984年北京的巴根对蒙古国科学院内部发行的油印本作注释,由民族出版社出版。2009年我国学者乌云毕力格出版《〈阿萨喇克其史〉研究》,对原文进行汉文译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该书的了解和使用。
5.《恒河之流》,成书于1725年,作者是清代著名学者衮布扎布。
该书记载了孛端察儿以后,尤其是成吉思汗以后蒙古汗统和成吉思汗后裔诸台吉系谱。作者反对蒙古汗统源于印藏说。《恒河之流》只有一部抄本流传至今,原件收藏于俄罗斯科学院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图书馆,是俄国扎姆察拉诺在1910年从内蒙古阿巴嘎旗发现的。1960年俄国普齐科夫斯基将这部史书在莫斯科影印出版。1980年内蒙古的乔吉据莫斯科影印本,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书蒙古文版校注本。1761年佚名《恒河之流》的藏译本,以抄本形式流传于世,现收藏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1980年内蒙古乔吉出版了《恒河之流》蒙古文校勘本,并介绍作者的生平及著述。
6.《金轮千辐》,成书于1739年,作者为内蒙古札鲁特旗高僧答哩麻固什。
此书主要特点和价值在于,它详细记载了蒙古诸部的起源和发展变化,诸如察哈尔万户八鄂托克、内喀尔喀五部、唐兀惕等部的变迁,是现存其他文献所不记载的。《金轮千辐》有3种不同抄本。1925年苏联蒙古学家B·番克拉托夫最早从内蒙古搜集到一部用毛笔书写的《金轮千辐》抄本,今收藏在列宁格勒东方研究所;1940年丹麦蒙古地理考察队的噶伦别茨从内蒙古科左后旗发现《金轮千辐》的抄本,并把其全部拍照下来带到丹麦,现藏于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1958年该馆特请德国海西希整理馆藏《金轮千辐》抄本,以照相影印形式在哥本哈根出版;内蒙古社科院图书馆藏有一部《金轮千辐》的抄本,是乾隆三十二、三十五年所抄。1987年内蒙古社科院乔吉先生将此抄本与哥本哈根抄本进行校勘注释后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成为第一部校勘注释本《金轮千辐》。
7.《水晶珠》,成书年代为1775年,作者是内蒙古巴林人拉西彭楚克。
该书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元朝历史,这在清代诸书中并不多见。该书还对蒙古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时间作了较多的考辨,因而被称为一部史学评论著作。《水晶珠》在蒙古地区广为流传,1924年蒙古国经籍院在乌兰巴托首次出版《水晶珠》。1926年北京蒙文书社再版此书。1942年“蒙疆政府”资助在张家口石印出版四子王旗保存之抄本。1911年比利时传教士田清波从鄂尔多斯获得《水晶珠》抄本,1946年德国海西希将此抄本在北京辅仁大学影印出版。1959年美国哈佛大学柯立甫将田清波获得的鄂尔多斯抄本以及与张家口石印版一起列为《蒙古古典之三》,在哈佛燕京学社影印出版。1985年内蒙古的胡和温都尔将哈佛影印版重新校勘后,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以蒙古文版出版,成为该书的第一部校勘本。
8.《金鬘》,又称《黄金念珠》,1818年成书,作者为内蒙古阿巴哈纳尔左翼旗的纳塔。
《金鬘》是一部内容丰富的蒙古政教史,详细记述了蒙古与西藏、清朝与西藏的宗教关系。书中还记载了蒙古文字的由来和发展过程。目前流传于世的《金鬘》手抄本有4种:蒙古国岗登寺图书馆藏抄本,是一部完整的抄本;丹麦国哥本哈根市皇家图书馆藏3种不同抄本;内蒙古图书馆藏抄本,是一部残本,但“尾跋”完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抄本,笔迹清晰、保存完整。1989年乔吉先生以上述4种抄本的第四抄本为底本,并与其他抄本对校作注,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成为国内外第一部《金鬘》校勘注释本。
9.《宝贝念珠》,成书于1841年,作者为喀尔喀土谢图汗部协理台吉戈拉登。
此书详细记载了清朝统一蒙古各部与在蒙古地区特别是喀尔喀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的过程。该书还比较具体地记载了中俄划界、通商贸易情况。1879年俄国学者波兹德涅耶夫是最早发现《宝贝念珠》,并将《宝贝念珠》中1636—1736年,一百年间与蒙古有关的内容译成俄文并作注释,1883年在俄国刊布。该书流传至今的抄本有数种,分别收藏在蒙古国乌兰巴托国立图书馆和国立大学图书馆。1960年蒙古国纳逊巴拉珠尔将国立图书馆藏两种抄本进行校勘后,在乌兰巴托出版。我国学者长期以来对此书了解甚少,直到1999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阿尔达扎布先生对纳逊巴拉珠尔校勘本进行注释,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1 0.《水晶鉴》,成书于1850年,作者是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极右寺大喇嘛金巴道尔吉。
《水晶鉴》是一部从古代到19世纪20年代的蒙古编年史巨著,是研究清代蒙古史不可多得的史料。该书比较具体地反映了清代蒙藏关系、满蒙关系和蒙古内部关系。书中还记载了西藏、蒙古、内地和一些国外的地理风情,这是其他蒙古编年史很少记载的内容。《水晶鉴》多种抄本在蒙古地区和国外广为流传: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藏5种抄本,均为残本;蒙古国乌兰巴托国立图书馆藏4种抄本,其中一部为完整抄本,其余均属残本;丹麦哥本哈根市皇家图书馆藏4种抄本,其中书一本为完整抄本,其余属残本。德国海西希1962年把第一抄本影印出版;内蒙古社科院图书馆藏有三种抄本,其中一部为完整抄本,其余均属残本;内蒙古图书馆藏三种抄本,其中一部为完整抄本。1984年已故蒙古史专家留金锁先生将内蒙古社科院图书馆的三种抄本和内蒙古图书馆的一部完整抄本进行校勘,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成为国内外第一部校勘本《水晶鉴》。
最早收集、整理和利用蒙古文文献者为俄国人。早在1816年俄国人施密特获得一种《蒙古源流》抄本,1829年在圣彼得堡出版。1883年俄国人波兹德涅耶夫将《宝贝念珠》译成俄文并作注释,在俄国刊布,俄国著名学者符拉基米尔佐夫在撰写《蒙古社会制度史》时引用过这部史料。《蒙古源流》、《黄史》、《恒河之流》、《金轮千辐》、《水晶珠》、《水晶鉴》、《宝贝念珠》等蒙古文文献都被俄国人发现或收集并带到俄国整理、翻译、出版。德国、丹麦、比利时等其他西方国家的学者也都先后收集、整理和出版了上述文献。
髋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 篇11
【关键词】 髋痹;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损害;髋关节骨关节炎;肢体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虚邪瘀
髋痹是以髋部疼痛、麻木、酸困、屈伸不利,甚则强直等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1]。髋痹为肢体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历代文献对髋痹论述较少且散乱。本文通过对髋痹的文献进行研究和系统梳理,以便能使髋痹理论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1 髋痹的病名
古代文献中无髋痹之名,多以症状出现于各论著之中。“髋”字历代文献出现较少,多为胯、髀、股等所替代,故古代文献中的所论述的髀痛、胯痛、股痛等多与本病有关。如早于《黄帝内经》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有“股内痛”“鱼股痛”等描述。《内经》论有“腰股痛”“股胫足膝中痛”等表现。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则有“髀痹”病名。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等论有“腰胯疼痛”。元·朱震亨《脉因证治》等论有“腰髀痛”。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等论有“腰胯痛”。清·张璐《张氏医通》论有“大股痛”。《中国风湿病学》等论有“股阴痹”。现代娄多峰最早提出髋痹之名。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首次完善“髋痹”理法方药。临床上依其发病特点,髋痹还有不同称谓。
1.1 股 痛 股,特指大腿,而股骨及股骨头是髋关节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古代文献中的“股痛”就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也是最早以此症状来称呼本病。早在《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就有“股内痛”;《阴阳十一脉灸经》论有“鱼股痛”。《内经》论述有“腰股痛”“阴股引髀而痛”等。《丹台玉案》列有“股痛门”。《张氏医通》在“腿痛”中论有“大股痛”。《中国风湿病学》《风湿病诊断治疗学》等将本病称为“股阴痹”。
1.2 髀 痹 髀,指大腿,股胯部。髀痹是本病最早的名称,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其曰:“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医学纲目》从之。另外,《灵枢·胀论》《脉因证治》《医醇賸义》论有“腰髀痛”。《经历杂论》论有“髀骨痛”。《丁甘仁医案》《痹痿专辑》论有“腰髀痹”。
1.3 胯 痛 胯,指腰和大腿之间的部分。古代文献多将“胯”与“髋”通称,如胯骨即髋骨等。因此,胯痛是本病的最主要症状,也多以此症状来称呼本病。《太平圣惠方》《儒门事亲》《普济方》《证治准绳》等论有“腰胯疼痛”。《证治准绳》《张氏医通》论有“腰胯痛”。
1.4 环跳风 《痹痿专辑》把发于髋关节的痹病称为环跳风。《痹病论治学》将西医学的髋关节肥大性关节炎称为环跳风。环跳风作为病名,多为民间俗称,是本病出现的以环跳穴部位症状为主的特殊表现,因此也可以作为特殊痹之一[5]。
1.5 髋 痹 髋,髀上也。古代文献无髋痹之名。娄多峰提出髋痹之名,在《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的“下肢痹病”中论有本病[6],并列有髋痹医案8例。娄玉钤在《中华中医药杂志》中首次把髋痹作为肢体痹之一进行论述[3]。《中医风湿病学》最早独立章节对髋痹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调护预防等进行论述,完备其理法方药[1]。其后多被采用[7]。
2 髋痹的病因病机
髋痹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感受外邪,或劳损外伤,导致髋部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闭阻,筋骨失养而致。
2.1 感受外邪 气运太过或不及,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痹阻经脉,髋部气血瘀阻,而致本病;或居住潮湿,或素体虚弱,外感风寒湿等邪,邪侵髋部,经脉受阻,而致髋痹。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水不及,湿乃大行,……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腨?足病。”“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太平圣惠方》曰:“脚膝腰胯被冷风攻击,疼痛不得行走。”宋代《圣济总录》曰:“盖肾主腰脚,其经为寒邪冷气所客,注于腰脚,则膝胫髀胯腰脊冷痛。”金张从正《儒门事亲》曰:“夫妇人腰胯疼痛,两脚麻木,恶寒喜暖者,《内经》曰乃是风寒湿痹。”《证治准绳》曰:“因伤于寒湿,流注经络,结滞骨节,气血不和,而致腰胯痛。”“足跗热起渐至腰胯,……皆是湿热为病。”明·孙文胤《丹台玉案》曰:“脾经受湿,下流于股,则肉酸疼;肝经受寒,下及于股,则筋挛急痛;肾经受寒,下注于股,则骨髓冷痛。”清·喻昌《医门法律》曰:“因风寒湿三气,混合入于阴股。”李用粹《证治汇补》曰:“臂髀腰脚骨热肿者,行步艰难者,湿热成痹也。”《张氏医通》曰:“湿气伤肾,肾不生肝,肝风挟湿,流走四肢,肩髀疼痛。”“寒湿流注于足少阳之经络,则为腰胯痛。”顾世澄《疡医大全》曰:“寒湿气袭于经络血脉之中为痛,痛于两臂、两股、腰背、环跳之间。”
2.2 正气亏虚 先天禀赋不足,或房事不节,或年老体虚,肝肾亏虚,肾精亏少,骨髓化源不足,精血不充,筋骨失养而致髋痹。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肾主腰脚,肾虚弱则为风邪所乘,风冷客于髀枢之间,故痛也。”《太平圣惠方》曰:“肾脏虚冷,气攻腰胯疼痛,羸弱无力。”“夫腰胯疼痛者,由气血肤腠虚疏,而受风冷故也;肾主腰脚,肾脏虚弱,为风邪所乘,风冷客于腰胯之间,故令疼痛耳。”《圣济总录》曰:“劳伤之人,肾气既衰,阳气不足,寒湿内攻,经络拘急,所以腰髋强直而痛,不能俯仰也。”金·李杲《东垣试效方》曰:“足太阳膀胱之脉,……腰似折,髀不可以曲,是经气虚,则邪客之,痛病生矣。”清·钱秀昌《伤科补要》曰:“血虚气弱,下部腰胯膝腿疼痛,筋骨痠软无力,步履艰难。”林佩琴《类证治裁》曰:“阴虚者体羸,足心及股胫热痛。”马培之《马培之医案》曰:“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在肾者,腰脊强痛,痛引股腿,日久精血衰夺,筋骨不荣。”刘恒瑞《经历杂论》曰:“恐惧伤肾,腰髀虚痛
nlc202309090642
喜按。”
2.3 痰瘀气滞 饮食不节,过食或嗜食辛辣香燥膏粱厚味,或过度饮酒,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津液不化,湿聚成痰,痰湿痹阻而致髋痹;或郁怒忧思,气机不利,气滞血瘀,经络痹阻,而致痹;或慢性劳损,或髋部骨折、跌仆闪挫局部血脉受损,离经之血阻于经脉,瘀血痹阻而发病。《太平圣惠方》曰:“伤折后,脚膝腰胯被冷风攻击,疼痛不得行走。”《圣济总录》曰:“伤寒后风虚气滞,攻腰胯疼痛,坐卧艰难。”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曰:“恶血注之,股外肿。”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痰饮伏在胸膈上下,忽然颈项、胸背、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作痛,走易不定。”《丹台玉案》曰:“妇人产后或患股痛,乃恶血流于经络也。”《医门法律》曰:“忽患胸背、手脚、腰胯痛不可忍,牵连筋骨,坐卧不宁,走移无定,乃痰涎伏在胸膈上下,变为此疾……风寒湿三痹之邪,每借人胸中之痰为相援。”《证治汇补》曰:“髀枢左右一点痛起,延至膝骭肿大,恶寒,夜剧者,痰也。”
综上所述,本病病因不外“虚邪瘀”[8]三个方面。主要病机是经脉痹阻,气血不畅,筋骨失养。病位在髋部,与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本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常形成虚实夹杂之证。虚多为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实多为风寒湿痹、血瘀痰浊等。病邪日久不祛,侵入骨骱者,可见骨蚀、骨痿、畸形;内舍脏腑者,可出现脏腑痹。
3 髋痹的主要表现
“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素问·气交变大论》)“尻股膝髀腨?足病。”“股胫足膝中痛。”(《素问·至真要大论》)“股胫淫泺。”(《灵枢·厥病》)“阴股引髀而痛。”(《灵枢·经筋》)“髀枢中痛不可举。”(《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足髀不可举。”“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髀筋瘈,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针灸甲乙经》《医学纲目》)“髀枢脚痛。”“髀中痛不得行。”“髀枢膝骨痹不仁。”“腰脊股臀尻阴寒痛。”(《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腰胯疼冷。”(《外台秘要》)“腰胯疼痛,筋脉拘急,行动难。”“腰胯疼痛,羸弱无力。”“腰胯间疼痛不可忍。”“腰胯及胁肋疼痛不可忍。”“腰胯疼痛,四肢少力。”“腰胯疼痛,行步不得。”“腰胯连两胁,疼痛如打。”“腰胯连脚膝,晓夜疼痛不可忍。”(《太平圣惠方》《普济方》)“脚膝腰胯……疼痛不得行走。”(《太平圣惠方》)“膝胫髀腰脊冷落。”(《圣济总录》《普济方》)“腰髋强直而痛,不能俯仰。”“膝胫髀胯腰脊冷痛,肌肉不仁。”“腰胯疼痛,坐卧艰难。”(《圣济总录》)“髀枢股?痛。”“脚股筋急,髀枢不仁。”“腰髋疼,脚膝不遂。”“筋挛楚酸,髀枢痛。”“腰脊强引腹痛,阴股热。”“股外肿。”“腰髋疼脊强不得转。”(《针灸资生经》)“颈项、胸背、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作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妇人腰胯疼痛,两脚麻木,恶寒喜暖。”(《儒门事亲》《普济方》)“腰似折,髀不可以曲。”(《东垣试效方》《医学纲目》《马培之医案》)“腰胯不能动移。”(《永乐大典》引《风科集验方》)“背手脚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走易不定。”“腰胯肋下,结气刺痛。”“冷气连腰胯痛。”“腰胯冷痛。”“冷滞风气,攻刺腰胯疼痛。”(《普济方》)“腰背以下腿股瘫痪,寸步不能,日夜抽掣,伏床不起。”(《解围元薮》)“腰、膝、臂、髀大骨痛。”(《明医指掌》)“足跗热起,渐至腰胯,或麻痹痿软。”(《证治准绳》)“腰胯湿热作痛。”(《寿世保元》)“两股上连腰胯疼痛。”(《丹台玉案》)“胸背、手脚、腰胯痛不可忍,牵连筋骨,坐卧不宁,走移无定。”(《医门法律》)“臂髀腰脚骨热肿者,行步艰难……髀枢左右一点痛起,延至膝骭肿大,恶寒,夜剧。”(《证治汇补》)“足心及股胫热痛,左尺细数,或两尺数盛。”(《张氏医通》《类证治裁》)“肩髀疼痛,拘急浮肿。”“痛自腰胯以至足胫,或上或下,或红或肿。”“大股痛,痛而喜按……痛不可按。”(《张氏医通》)“痛于两臂、两股、腰背、环跳之间。”(《疡医大全》)“腰痛连环跳穴痛痹……腰髀环跳悉痛,脉涩,烦劳即发。”(《杂病源流犀烛》)“腰胯膝腿疼痛,筋骨痠软无力,步履艰难。”(《伤科补要》)“胯久痛。”(《春脚集》)“腰脊强痛,痛引股腿。”(《马培之医案》)“腰髀虚痛喜按。”(《经历杂论》)“肿痛,以肘臂股膝内侧为甚。”“肩肘、腕指、髀枢、膝膑、踝趾诸关节,游走作痛。”“髀膝、肩肘关节较常受累,而髀膝疼痛常较肩肘为重。”(《临证会要》)“筋骨疼痛,腰胯痠痛。”(《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髋痹的表现进行了描述。综合文献所述,髋痹的主要症状有:髋部疼痛、麻木、酸困、屈伸不利,甚则强直等;髋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疼痛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行走活动后可加重,多为针刺样痛、钝痛、酸痛不适;病程久者多伴患肢肌肉萎缩、肌力下降、感觉减退、走路跛行。根据其证候特点,西医学的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损害、髋关节骨关节炎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髋关节滑膜炎等出现髋痹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1]。
4 历代医家对髋痹的论述
在《内经》之前,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对本病就有描述:“〔少〕阳眽(脈)……是少阳
〔眽(脈)主〕治。其所产病:……脾(髀)[外]廉[痛],[□痛],鱼股痛,[膝外廉]痛。”是现存文献对本病的最早论述。《内经》对本病也有相关论述。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灵枢·经筋》曰:“足太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其病……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灵枢·厥病》曰:“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并强调肾经与髋部关系密切,如《灵枢·经脉》曰:“足少阴肾之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太平圣惠方》首次详论“腰胯疼痛”。《针灸资生经》在“足杂病”中论有“跟、股、胫、腿、髀枢”等。《脉因证治》在“腰痛”中附有“腰胯重痛”曰:“腰胯痛,脉大者,肾虚;脉涩者,痰血。”“腰胯重痛:因,风寒湿流注经络,结凝骨节,气血不和而痛;痰积趁逐经络,流注搏于血内,亦然。”另肩背痛附有腰髀痛:“因:小肠经气,小肠心痛及腑;外有肺风、肺寒、骨虚而致。”明·朱橚《普济方》承《圣济总录》曰:“盖肾主腰脚,其经为寒邪冷气所客,注于腰脚,则膝胫髀腰脊冷落。”《证治准绳》详论“腰胯痛”曰:“腰痛,足太阳膀胱经也;胯痛,足少阳胆经之所过也。……有痰积郁滞经络,流搏瘀血,内亦作痛。”龚廷贤《寿世保元》论有“腰胯湿热作痛”。《丹台玉案》设“股痛门”论述曰:“股居一身之下,众阴之所归,而其所以作痛者,三经受病也。足太阴脾经主肉,足厥阴肝经主筋,足少阴肾经主骨。”“股痛之脉,沉迟者多,浮大因风热。”
nlc202309090642
5 髋痹相关问题
5.1 髋痹与骶痹 两者均可出现骶胯部疼痛。骶痹以骶部疼痛、酸沉为主要表现,有些骶痹可连及臀腿[9],但主要病位在骶部;髋痹以髋部疼痛、麻木、酸困、屈伸不利,甚则强直等为主要表现,主要病位在髋部。但在部位上,骶与髋相邻,功能相关,联系密切,因而病变时易合并出现。两者应注意区分。
5.2 髋痹与腿痹 两者均可出现髋部疼痛。腿痹主要病位在整个腿部,是以腿部症状为主,有些腿痹可连及髋足;髋痹主要病位在髋部,是以髋部症状为主。两者病位不同,不难鉴别。但在部位上,髋也是腿的一部分,因而病变时易合并出现。髋痹进一步发展可为腿痹。
5.3 髋痹与肾痹 两者均可出现髋部疼痛。肾痹病变部位在肾在骨,受累部位广泛,多由骨痹不已,进一步发展,内舍于肾所致[10],故多伴有骨痹的症状;而髋痹病位主要在髋部,较肾痹局限,是以髋部症状为主。但两者发病都与肾虚相关,因此,可有部分相同症状。髋痹有时可视为肾痹一部分,部分髋痹进一步发展可为肾痹。
5.4 髋痹与经筋痹 两者都可出现髋部疼痛。髋部经筋痹有明确的压痛点,多在经筋走行之上;髋痹疼痛部位局限在髋部筋骨关节[11]。因此,两者不难鉴别。
6 髋痹的治疗
6.1 髋痹的治疗原则 本病初起,外邪痹阻,气滞血瘀,邪盛正实,治以祛邪通络、活血化瘀为原则。久病迁延或体虚之人,多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邪少正虚,治以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兼祛邪通络为原则。另外,本病治疗应重视针灸、理疗等,适当功能锻炼。伴发髋部经筋痹者,应兼顾
治疗。
6.2 历代医家对髋痹的论治
6.2.1 秦汉晋唐时期 《内经》提出针刺治疗本病。《伤寒论》的当归四逆汤可治寒入经络,以致腰股、腿足疼痛或麻木。《针灸甲乙经》承《内经》针灸治疗本病曰:“风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阖中,以圆利针,大针不可。”“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主之。”“髀枢中痛,不可举,以毫针,寒留之,以月生死为痏数,立已;长针亦可。腰胁相引痛急,髀筋瘈,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备急千金要方》《圣济总录》《医学纲目》从之。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针灸治疗本病曰:“阳辅、阳交、阳陵泉主髀枢膝骨痹不仁。”“扶承主腰脊股臀尻阴寒痛。”“丘墟主腕不收,坐不得起,髀枢脚痛。”“环跳、束骨、交信、阴交、阴舍主髀枢中痛不可举。”“临泣、三阴交主髀中痛不得行。”“涌泉、然谷主凡髀枢中痛不可举。”《针灸资生经》从之。王焘《外台秘要》用生石解酒治疗“腰胯疼冷,风痹脚弱”。
6.2.2 宋金元时期 《太平圣惠方》专列“治腰胯疼痛诸方”12首:用独活散“治冷滞风气攻刺,腰胯疼痛”。虎骨散“治腰胯连脚膝,晓夜疼痛不可忍”。熟地黄散“治腰胯及胁肋疼痛不可忍”。狗脊丸“治肾脏虚冷,气攻腰胯疼痛”。牛膝丸“治腰胯疼痛,四肢少力”。木香丸“治久冷,腰胯疼痛”。萆薢丸“治腰胯疼痛,筋脉拘急,行动难”。巴戟丸“治风冷,腰胯疼痛,行步不得”。并外用熨方治疗本病;用淋熨虎骨汤“治伤折后,脚膝腰胯被冷风攻击,疼痛不得行走。煎十余沸,渐渐淋熨痛处,立效”。《圣济总录》用芫花散“治伤寒后风虚气滞,攻腰胯疼痛”。《针灸资生经》承《备急千金要方》针灸治疗本病曰:“腰俞治腰髋疼。”“跗阳治……髀枢股?痛。”“浮郄治髀枢不仁。”“白环俞治腰髋疼,脚膝不遂。”“京骨治筋挛楚酸,髀枢痛”,“委中治……风痹髀枢痛。”“合阳治腰脊强引腹痛,阴股热。”“殷门治……恶血注之股外肿。”《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用控涎丹“治痰饮伏在胸膈上下,忽然颈项、胸背、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作痛,走易不定”。《普济方》《医门法律》从之。《儒门事亲》曰:“妇人腰胯疼痛,……先可服除湿丹七八十丸,量虚实以意加减;次以禹功散投之,泻十余行,清冷积水,青黄涎沫为验;后以长流水同生姜、枣煎五苓散服之,风湿散而血气和也。”《脉因证治》对于“腰胯重痛”的治疗“宜流湿,散风寒,逐痰积,气血自然湍流也,除湿丹……禹功散”。
6.2.3 明清时期 《普济方》承《太平圣惠方》列有狗脊丸、萆薢丸、应痛丸、牛膝丸、独活散、虎骨散、木香丸、熟地黄散、巴戟丸等“腰胯疼痛”方剂14首。明·解缙《永乐大典》引《风科集验方》用万灵丹“腰胯不能动移”。沈之问《解围元薮》用花龙丸治“风湿,腰背以下腿股瘫痪”。《证治准绳》辨证论治“腰胯痛”曰:“若因伤于寒湿,……而致腰胯痛者,宜除湿丹,或渗湿汤加芍药、青皮、苍术、槟榔;有痰积郁滞经络,……用导痰汤加槟榔、青皮、芍药,实者禹攻散;湿热腰胯作疼,宜清湿散。”用加味二妙丸治“疼痛,……足跗起热渐至腰胯”。《寿世保元》用清热胜湿汤“治腰胯湿热作痛者”。《丹台玉案》列有4首方剂治疗股痛:用舒筋调荣汤、蠲痛神异膏“治一切股痛”;和荣汤“治两股上连腰胯疼痛”;另有一首外洗方剂治疗股痛。并详细论述“股痛”治疗须认真辨证,才能避免误治,曰:肝脾肾经“其痛各有所属也,而可以一概治之乎?设使筋挛急痛,误以为湿而用燥剂治之,则燥尽其血,而筋失所养,其痛愈甚,必投以养血之剂,则筋自舒而不挛急矣;使骨髓冷痛,误以为湿,而用燥药治之,则燥尽其髓,而骨空虚,其空愈加于痛,必投之以补髓之剂,则骨气充而无所苦矣;使肉内酸痛,单用热药,而不用燥剂,肉得热而融活,固有微效,而湿留于中,何时而去,必以热药为向导,而以燥剂君之,以血药佐之,则湿可去而血亦不枯,此万全之法也。若妇人产后或患股痛,乃恶血流于经络也,要当以热药为向导,而以活血之剂君之,以行气之药佐之则愈。若误以为湿,而投燥剂,则不惟股中之血易干,而一身之血亦病矣。若误以为寒,而投热药,则血得热而行,犹为庶几然,大热之剂,亦未可轻用,慎之慎之”。对后世论治本病具有指导意义。《医门法律》用通痹散治“因风寒湿三气,混合入于阴股”。《张氏医通》辨证论治“大股痛”曰:“大股痛,痛而喜按者,肝肾虚寒而湿气痹着也,四斤丸二方选用;痛不可按者,败血也,川芎肉桂汤,或舒筋三圣散,酒调服;妇人产后多有此证,宜加穿山甲、桃仁;虚人,十全大补汤加附子、穿山甲;有湿热者,痛虚心肿,而沉重不能转侧,二妙散加羌、防、升、柴、术、草之类,或除湿汤、渗湿汤选用。”“肩髀疼痛,拘急浮肿,《金匮》乌头汤加羌活、官桂。”“湿热者,痛自腰胯以至足胫,或上或下,或红或肿,小便赤涩,脉濡大而数,当归拈痛汤。”《疡医大全》用蠲痛五汁膏治“痛于两臂、两股、腰背、环跳之间”。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承《临证指南医案》曰:“腰痛连环跳穴痛痹者,宜沙苑子、桂枝、茯苓、桑寄生、炒杞子、炒茴香;腰髀环跳悉痛,……下焦空虚,脉络不宣,所谓络虚则痛者,宜归身、小茴、桂枝、木防己、牛膝、萆薢、沙苑子、生杜仲。”并用除湿汤“治腿股、膝膑、胫足病之因于湿者”。《伤科补要》用健步虎潜丸治“腰胯膝腿疼痛”。《类证治裁》承《张氏医通》曰:“阴虚者体羸,足心及股胫热痛,左尺细数,或两尺数盛,虎潜丸去陈皮加肉桂;阳虚者足浮肿无力,大便泻,右尺虚大,或两尺浮迟,脾与命火俱衰。先用补中益气汤加炮姜,再用八味丸。”孟文瑞《春脚集》用补胯丸“治胯久痛属虚者”。《马培之医案》曰:“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腰脊强痛,痛引股腿,……独活汤、安肾丸主之。”《经历杂论》曰:“恐惧伤肾,腰髀虚痛喜按,法当甘咸补肾。”
nlc202309090642
6.2.4 近现代时期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用舒筋活血洗药方“治筋骨疼痛,腰胯痠痛”。现代张梦侬《临证会要》对于“髀膝、肩肘关节较常受累,而髀膝疼痛常较肩肘为重”者,治以“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兼补肝肾。因病邪深入,非辛温重剂不能为功。但虑药重伤正,当以丸剂缓图,此重剂轻投之法”。施维智善于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认为“股骨头部位属髀枢,为气血罕到之处,一旦损伤更难调治,所以,应采用温补肝肾,益气养血的治则”。薛盟对于“痛处多在腰髋臂腿大关节部位,运动功能受限”者“治宜扶助阳气,宣痹通络,方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焦树德对于“腰胯疼痛,大腿伸屈不利,下蹲困难者”的肾虚督寒证,用补肾强督治尪汤加泽兰、白芥子、苍耳子、苍术、五加皮治疗。马在山擅长治疗红斑狼疮引起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于儿童股骨头骨骺坏死分为肾阳虚证、脾虚寒证、心脾两虚证三型治疗;并创制Ⅰ、Ⅱ号马氏骨片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袁浩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不连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娄多峰论治风湿病》单列髋痹进行论治,并附有医案。《中国现代名医验方荟海》用活血养骨汤“治股骨头骨骺无菌性坏死症”。坐骨神经痛外熨方“治髀区坐骨神经疼痛”。
7 髋痹的转归预后
髋痹病程较长,病情复杂。本病的转归及预后与体质强弱、发病原因等因素有关。病初多以邪实为主,病多轻浅,及时治疗则预后较好;若未及时正确治疗,病情则由轻转重,迁延难愈,甚则发展为骨痿、骨蚀致人残疾,或出现脏腑器质性病变,预后较差。《东垣试效方》曰:“久则髓减骨枯,骨枯发为骨痿。”
8 结 语
髋痹病位在髋部,与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其致病因素总不外“虚邪瘀”三个方面。本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主要病机是经脉痹阻,气血不通,筋骨失养。多因感受外邪,或劳损外伤等因素而诱发。髋痹的治疗,应当辨清虚实。病之初属实,表现为气滞血瘀、经脉痹阻,治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及早施治,预后良好。病久则邪入骨骱,侵及脏腑,而致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治以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兼祛邪通络。若出现骨质破坏,功能受限,或脏腑器质性病变,预后较差。因此,本病应早期积极正确治疗。髋痹作为常见风湿病之一,在临床中经常遇到,且往往与其他疾病并存,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梳理,对髋痹的认识更加系统化,便于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另外,根据规范化研究,髋痹作为一级病名(风湿病——痹病)[12]和二级病名(肢体痹)下面的三级病名,有待进一步规范。
9 参考文献
[1]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21-226.
[2]李满意,娄玉钤,潘宏伟.肢体痹的源流及临床意
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9):54-60,72.
[3]娄玉钤.风湿病命名与分类的规范化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9):840-844.
[4]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5]娄玉钤,李满意.特殊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49-57.
[6]娄高峰,娄玉钤,娄万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234-241.
[7]娄玉钤,李满意.常见风湿病患者临床440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4.
[8]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9]王颂歌,李满意,娄玉钤.骶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8):58-61,66.
[10]李满意,娄玉钤.肾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
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5):56-64.
[11]李满意,娄玉钤,陈传榜,等.经筋痹的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2(8):37-41.
[12]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病名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55-60,69.
收稿日期:2016-08-20;修回日期:2016-09-10
历史影像与历史意识 篇12
关键词:历史影像,历史意识,《阳光灿烂的日子》
一、《阳光灿烂的日子》属于姜文
在第六代导演群体的作品中, 记录生命个体的成长经历, 表现青春期独有的焦灼与轻狂的, 是司空见惯的, 这也是这一代导演在创作特色上的最大共同点。姜文虽然不愿意被划入到第六代的阵营中, 然而他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却仍然是一个关于青春成长和个体经验的故事。《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 原小说充满了青春期的混乱无序和对性的好奇与窥探心理, 因无知而猜忌、而嫉妒, 进而引发出无边的焦躁和易怒情绪, 加上王朔文学特有的痞气和流氓气, 营造出一个看似自由不羁实则毫无智性和理性的青春世界, 年少的无理和轻狂及对知识和理性的疏远, 令这部小说怎么看都和阳光、灿烂、美好等字眼挨不上边。而到了电影中, 改换了的片名大张旗鼓地将那段青春岁月定性为“阳光灿烂的”, 导演有意加上玩避孕套、作弄老师、跳烟囱等情节以增添影片的趣味和浪漫气息, 甚至导演急切地在影片一开始便试图奠定本片的风格基调, 雄壮浑厚、豪情满怀的男声歌唱贯穿整个开头段落, 流畅而充满动感的镜头运动和快速剪辑展示着那个时代的精神状态, 画面中明黄尘土飞扬和大红旌旗招展, 阳光是如此灿烂, 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好时代来到了。因此, 原小说事实上只提供了一个故事的核, 关于时代、关于历史本身的认识等观念层面上的内容则多半已经被导演置换掉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 《阳光灿烂的日子》属于姜文, 而不是王朔。
二、《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成功地处理“文革”题材的影片
在中国制作与“文革”有关的电影, 对微妙的尺度应把握准确。《阳光灿烂的日子》之所以能取得骄人的成绩,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影片颠覆了自新时期以来由《泪痕》、《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小街》、《天云山传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芙蓉镇》、《活着》、《蓝风筝》、《霸王别姬》等一系列影片确立的对“文革”进行或温和或尖锐的批判姿态和反思精神, 而是将充满无知与盲目的非理性, 同时又表现得轰轰烈烈的社会与时代置于故事背景中, 正面表现“文革”时期北京某部队大院里的一群孩子逃离家庭和学校的管束, 远离人类的知识和精神生活, 在闲逛、打架、滋事和“拍婆子”的混沌中成长的经历。影片主动放弃了前辈电影人围绕“文革”进行的关于社会历史的沉重思考, 而以一种个人化的浪漫主义怀旧情绪、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的青春乌托邦梦想及完全世俗化的情感经验, 冲击着90年代中期年轻观众的观影经验和历史想象。对此, 台湾电影界的资深人士焦雄屏的看法颇具代表性, “姜文对青春的回顾绝不像第五代导演有那么多沉痛和反省, 他的喟叹是对青春的恍惚和留恋, 是对青春骤然消失的怅惘, 然后更多的是对青春及那个时代的讴歌, 与第五代导演的中年民族伤痕南辕北辙。他在片中几乎没有触及‘文革’, 但这等年轻、这等激情却是‘文革’初期的底色”[1]。可以说,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个有关青春成长的故事, “文革”是成长的背景, 然而影片却与“文革”的历史无关。这一叙事策略无疑使影片彻底摆脱了反思历史和政治的沉重枷锁, 尽情表现世俗化的情感经历和体验, 尤其青春期的情感体验, 更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忘记的生命中的一部分。以世俗化的叙事策略躲避宏大的社会历史主题, 消解历史的深度, 这与90年代中期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大众文化在心理需求上是完全契合的。
三、有关《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批评
《阳光灿烂的日子》无疑是一个成功地处理“文革”题材的案例, 但有关本片的批评意见不绝于耳。有人对影片中表现出的对待历史的态度提出了质疑, “阳光是灿烂美丽的, 然而阳光又是温暖愚昧的, 它过分的明亮给人的感觉就是黑暗。《阳光灿烂的日子》很美, 可不是那个年代的美, 而是电影创造的美, 颠覆已有的书写并非它的用意, 它的目的是想把历史倒过来读”[2]。另有学者则给予了更为尖锐的批评, “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快四十岁的成年人, 并不是向我们讲述一个谎言的故事, 一个有关谎言的产生、运作过程, 人们如何和谎言生活在一起的情况, 而是力图把它们表现得真实, 把谎言的生活变成真实的生活, 把没有阳光的岁月变成阳光灿烂的日子”[3]。还有论者在肯定其外部电影形态的同时批评其思想内核上的缺陷, “谢晋的好莱坞经典电影模式、陈凯歌的新电影技巧都被弃用, 运用了大量现代商业电影的技巧, 在这种电影技巧成功运用的背后, 我们能够发现作者暗含的对‘文革’本质的遗忘倾向, ‘文革’在影片中不再有以往电影中压抑痛苦的表象。我们民族是否已经再没有勇气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历史?‘文革’是否真的应该被看成‘阳光灿烂的日子’?可能对于影片中的孩子们来说是这样, 可对于整个民族来说是这样的吗?这值得深思”[4]。上述批评意见都指向影片思想内涵上的不足, 表达了对导演举重若轻地处理“文革”题材的态度的不满。然而, 有些指责则属于持论过苛, 如认为没有勇气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历史的批评就显得不尽公允。事实上, 影片以青春期的孩子视角解读历史, 承继了原小说的叙事视点, 这也是本片在艺术构思上的一个独特之处。问题在于《阳光灿烂的日子》采用了非成人化的视点回忆“文革”, 但同时在影片的思想内涵上又表现出了只有未成年人才有的那种无知无畏的思想倾向。与同样关注青少年生存状态的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四百下》等相比, 本片在思想意识上显得有些玩世不恭, 这才是真正为人们诟病的地方。假如我们将本片与田壮壮的《蓝风筝》作一比较, 就会发现, 这两部同样通过未成年人的视角表现“文革”岁月的影片, 前者以一种无限温情和感怀的姿态, 对那个时代里年少轻狂的青春岁月进行了深切的缅怀;后者则充满了肃杀的历史气氛, 孩童的天真烂漫与成人世界的肮脏丑陋构成了极具情感张力的反差, 并由此生发出对社会及时代的无尽反思, 毫无疑问, 两部影片在拍摄完毕之后的反应也是不同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叙事视角问题也颇可疑。马小军的视角在故事内部属于未成年人, 然而自始至终伴随着影片的中年男声旁白则不时地提醒着观众, 影片其实是一个中年男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对自己放浪形骸的年少时光的模糊记忆, 有时候这种回忆的真实性甚至会被自己推翻, 进而陷入到真实与幻想交杂不清的境地之中。特别是在莫斯科餐厅过生日时马小军拿酒瓶捅刘忆苦的那个段落, 导演以画面的戏剧性回放与清楚地表示难以准确讲述历史的旁白, 无情地推翻了先前的电影讲述, 对一本正经的观众进行了一番戏耍, 而此前一系列故事情节因此无法继续保持真实性。成年的马小军坦白了自己对过去的遗忘和讲述真实的困难, 这一举动既消解了讲述者自身情感经历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又暗含了导演在对待“文革”问题上采取的局外人式冷眼旁观态度。这样, 旁白代表的主观叙事视角就成了导演为精心设计叙事圈套必需的一个工具。作一个不恰当的比喻, 导演事前就挖好了一个陷阱, 然后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骗取观众的信任, 正当观众完全进入这个叙事氛围之中后, 一下子就掉进导演的陷阱里了。本片旁白起到的作用就在于此。没有旁白, 单靠画面、叙事上的自我否定是很难表现的。此外, 偏黄的暖色调太阳光照明, 仰拍镜头、运动镜头的大量运用, 镜头剪辑的酣畅淋漓, 环境音响的细腻设计, 斗志昂扬的革命歌曲和舒缓优美的《乡村骑士》歌剧音乐的使用, 本片对于各种电影技巧的娴熟运用, 不仅令影片颇具观赏乐趣, 还显示出演员出身的姜文在导演方面的非凡才华。
然而, 对各类电影技巧的娴熟运用与精神内涵中历史意识的欠缺, 是本片在艺术创作上的一个奇特的矛盾。在视听形态上, 影片各部分的艺术表现都令人赞叹, 然而暴露出来的诸如历史意识不健全等问题, 却令人担忧。毋庸置疑, 姜文并不打算在影片中对“文革”的历史进行一丁点的冷静审视, 他固执地恪守着“拍东西越主观越好”的创作信条, 试图展示出一个连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彻彻底底主观化了的历史图景。在这个主观得几欲迷失自我的历史图景中, 非理性的生命激情, 放浪不羁的青春情怀, 成为导演心目中最崇高的表现对象。生命的激情、昔日的情怀固然有艺术表现的必要, 但仅仅满足于激情的释放和情怀的抒写, 却不是真正的艺术家应有的追求。严肃的、有强烈历史意识和人道情怀的艺术家, 必定是个追求情感表现和现实关注两者平衡的人。如何面对“文革”历史, 是批判, 是反思, 还是选择遗忘, 依据各人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 必然会有各自不同的态度和看法。然而, 高明的艺术家绝不会仅仅根据个体的感受看待和判断社会历史问题, 即使这样的认识角度可能会显得与众不同。对严肃的艺术家来说, 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决定他必须站在他所属的民族和社会立场上, 就某个问题发表看法。姜文在创作中的努力创新是有目共睹的, 然而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导演处女作中流露出主观化的倾向。虽然影片选择强烈地表达个人感受而淡化对历史本身的关注, 这一点显然与以往任何一部涉及“文革”历史的影片都截然不同, 但社会批判和历史批判意识的淡薄。再看姜文的另一部作品《太阳照常升起》, 这部同样涉及“文革”历史的影片, 继续实践着导演的创作理念, 以更主观化、个人化的叙事策略考验着观众, 显然, 姜文是准备在个人化的创作风格中继续下去了。
参考文献
[1]程青松, 黄鸥.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2:89.
[2]尹鸿, 何建平, 主编.百年电影经典.东方出版社, 2001:1027.
[3]崔卫平.幽深的, 没有阳光的日子———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叙事分析.书屋, 2002 (7) .
【历史文献】推荐阅读:
文献历史档案10-04
知识文献大全:历史常识08-13
历史文献学试题十套06-02
看了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有感07-27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10-11
观看历史文献记录片《信仰》的学习体会报告07-15
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文献检索参考课题05-24
引用文献07-15
文献计量05-12
文献分布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