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科学管理

2024-08-07

应用科学管理(共12篇)

应用科学管理 篇1

0 引言

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 经济早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里, 国际竞争国内化, 国内竞争国家化。积极参与竞争, 尽快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科学管理, 也可以说是现代化的管理。何为现代化, 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就是民主、理性和科学, 这是不同于以往社会的专制、愚昧和迷信。一切事物都以理性思考和科学依据为考量。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也是如此, 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或者科学的经营管理所建立的基础是科学的研究和理性的决策。抛弃任何主观臆断和猜想, 一切建立在对客观条件的分析和研究基础之上, 而做到这些, 离不开对组织内外情况的掌握, 离不开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研究方法进行对信息的搜集和分析。

1 概述

1.1 管理和科学管理

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及创新等手段, 整合各种资源, 进而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而科学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是指通过重新设计工作流程, 对员工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使效率与生产量最大化。

1.2 统计与统计调查

统计是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而统计调查是指根据调查的目的, 按照调查的要求, 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 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一部分, 是统计中资料搜集和数据采集的过程。

2 统计的任务与服务

2.1 企业综合型管理统计要建立四种信息:

(1) 现场统计信息。生产经营过程中间环节有关劳动、质量、消耗、生产运行状况、设备利用等方面的现场记实资料;

(2) 定期综合信息。定期统计的供应、生产、产出、销售和分配方面的综合资料;

(3) 历史统计资料。本企业生产经营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历年统计台帐资料, 本厂各专业统计历史资料;

(4) 分析预测信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主要经营效益指标完成趋势的预测模型。

2.2 管理统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企业, 服务的内容包括:

(1) 日常综合应用服务。向有关科室核算站和企业核算中心提供信息服务, 为本车间提供指标进度资料;向核算中心提供信息资料和为本专业领导提供信息服务;

(2) 决策咨询服务。提供与企业某项决策相关的预测资料和其他方面的经济信息, 并提出选择决策方法的建议;

(3) 上报资料服务。科室核算站和企业核算中心还要依法向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提供制度规定的统计信息。

3 统计在各项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借助统计实现信息流的传递和交流, 发挥管理职能, 其作用如下:

3.1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 企业人力资源数量与素质统计。企业必须清楚自身人力资源的总量及总体状况如何, 因此必须对人员数量、素质进行统计测量。

(2) 绩效考核统计。主要包括对员工工作效率与产生效益的统计, 需要建立考核指标进行考核, 以便对员工工作情况做出评价, 作为进行奖惩和晋升的依据。

(3) 薪酬统计。薪酬管理是指对员工薪酬的形式、结构、水平、等级和标准等内容进行制定和调整。企业在掌握员工薪酬状况时, 不可避免地需对员工的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等级等进行统计和研究。

(4) 工作分析。所谓工作分析就是借助科学的手段与技术, 分解、比较与综合每个职务同类岗位工作的结构因素及相互关系, 确定岗位工作的要素特点、性质与要求。其内容包括:调查、分析、评价工作过程中的相关信息。

(5) 招聘录用过程。企业招聘录用, 包括发布信息、收集简历、评价测试、录用建档等内容, 从信息搜集与评价分析的角度来讲, 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统计过程。

(6) 劳动关系管理中的统计。这项工作中涉及到的统计主要是对劳动合同的管理, 对劳动关系及劳动关系变动数据的统计和管理。

3.2 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1) 在项目管理中, 其统计学特征就是数据性, 通过统计学完成项目管理中的搜集、汇总和计算等工作, 最终形成统计数据;

(2) 统计工作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计量、变更、结算等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 进而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剩余项目实施计划, 指导施工。

3.3 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数理统计是现代质量管理的最重要的应用工具,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以数理统计为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推广应用, 整个质量管理过程大量采用抽样检验、指标测量、分布统计、数据分析研究等统计学方法。标准化的质量, 全部指标以数据为标准, 用数字说话。在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之后, 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仍是以数理统计作为其核心工具, 以统计信息作为质量检验与质量改进的唯一依据。

4 要建立科学的统计系统

建立一套符合自己企业实际的真正为自身效益服务的统计系统, 把统计调查的科学观念、严谨求实作风与管理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将统计调查的各种方法灵活充分的应用, 以统计为基础进行理性的管理。具体流程如下:

4.1 统计调查系统的建立

统计调查系统是一套全方位、实时的进行信息收集的系统, 这套系统要达到的要求是信息触角延伸至经营管理的每个角落, 搜集到企业各方面的实时信息。调查系统所采用的调查手段或途径避免单一化, 保证灵活多样。

4.2 构建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统计系统的基础, 是一个量度工具, 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能够把企业各方面的信息转化为数据指标的形式, 使人对企业运行情况一目了然。设计指标体系要经过科学的研究和调查, 在此基础上进行指标的定义, 包括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 由概念性的东西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工具。还要一层层、一步步进行分解, 由大的指标细分出小的指标, 形成树状或网状指标结构, 最终结成一个衡量体系。

4.3 建立评价体系

只有对企业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和评价, 才能知道各方面的运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要想知道企业真正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就必须在统计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 就必须建立企业统计综合评价系统。评价体系以指标数据为依据, 设定一定的评价标准。

4.4 统计分析系统

统计分析系统是为企业的咨询决策服务的, 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 进而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评估和预测, 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科学的统计分析, 需要利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学中有大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在分析的基础上, 还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定期报告制度, 将分析结果整理成分析报告定期向上级领导汇报, 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5 总结

统计的应用推广在管理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科学管理的实现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统计系统, 在应用中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5.1 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确保

在统计系统中, 要想统计的功能得到切实发挥, 避免决策的失误, 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首先必须要保证的, 若统计信息可信度不大, 其他一切活动都没有意义。因此除对基层统计人员加强教育培训, 避免操作失误之外, 还要进行数据的检验, 对原始数据的搜集过程要不定期抽样检查, 消除人为作假。

5.2 统计系统各部分要兼容

企业的统计系统, 除按照上述4个系统分类外, 还会按照部门或职能分为:会计系统、生产系统、营销系统等不同的系统, 各系统的兼容性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各个系统融合统一为一个整体才能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融通。

5.3 不要只搞形式不重内容

统计的最终作用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 是用于实践活动的, 因此必须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 不搞形式主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应用于实践, 抓住统计的本来意义。

统计的终极目的是在企业中建立一个类似于人体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 是企业信息传递、分析、反馈网络的触角延伸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 从而实现企业自身情况以及外部情况最迅速、最敏锐的感知。

参考文献

[1]刘红.浅析人力资源管理中统计应用[J].开发研究, 2009 (4) :179.

[2]张宏平.事论企业管理统计的三个基本点[J].上海统计, 1995 (1) :25.

[3]王静.项目管理中计划统计应用探讨[J].市场研究, 1999:21-22.

[4]张华.企业统计在管理中的应用[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9) :15.

[5]李国柱.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与管理统计[J].上海统计, 1997 (12) :18.

[6]张绍淇.论管理统计在生产中的作用[J].管理世界, 1990 (1) :32-33.

[7]孙萍, 李春静.科学合理的统计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统计与管理, 2011 (05) .

[8]钱玉.统计方法在企业中的实践[J].职业圈, 2007 (02) .

[9]马宝萍, 王海燕.统计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09) .

应用科学管理 篇2

姓名:

岗位:

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60分)

1.毒性药品的管理品种,由()会同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定。毒性药品的包装容器上必须印有()标志。

2.医疗单位供应和调配毒性药品,凭医生签名的正式处方。国营药店供应和调配毒性药品,凭盖有医生所在的医疗单位公章的正式()。每次处方剂量不得超过()日极量。

3.对处方未注明“生用”的毒性中药,应当付()品。取药后处方保存()年备查。

4.擅自生产、收购、经营毒性药品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没收其全部毒性药品,并处以警告或按非法所得的5至()倍罚款。5.精神药品分为()精神药品和()精神药品。

6.国家对麻醉药品药用原植物以及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实行()。7.()负责全国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监督管理工作。8.麻醉药品定点生产企业应当将麻醉药品()和制剂分别存放。

9.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使用单位应当设立专库或者专柜储存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专库应当设有()设施并安装报警装置;专柜应当使用()。专库和专柜应当实行()人()锁管理。

10.药品、食品中含有兴奋剂目录所列禁用物质的,生产企业应当在包装标识或者产品说明书上用中文注明()字样。

11.特殊药品库设()小时监控设施,并设有()小时监控记录,值班人员要严格按照记录内容认真填写。

12.由车间领料员(2人)按照需料送料单及车间主任签发的“毒性药品领用卡”定量向库房保管人员领取,领用量应为()批的使用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毒性药品的收购、经营,由国营药店、医疗单位单位负责;配方用药由各级医药管理部门指定的药品经营负责。

()2.调配毒性药品处方时,必须认真负责,计量准确,按医嘱注明要求,并由配方人员及具有药师以上技术职称的复核人员签名盖章后方可发出。

()3.单位、个人可以进行麻醉药品药用原植物的种植。

()4.药品生产企业需要以第二类精神药品为原料生产普通药品的,应当将需求计划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向定点批发企业或者定点生产企业购买。

()5.单位和个人可以向体育运动参加者提供或者变相提供兴奋剂。

()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什么是医疗用毒性药品?

2、请列举我厂生产哪些品种使用到精神性药品,该精神性药品的名称是什么?以及我厂所使用到的医疗用毒性药品有哪些?

3、储存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专库应当符合什么要求?

《特殊药品管理办法培训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卫生部; 2.毒药; 3.处方,二; 4.炮制,二; 5.10 6.第一类、第二类 7.管制

8.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9.原料药

10.防盗、保险柜、双、双 11.“运动员慎用” 12.24、24 13.一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简答题:

1、医疗用毒性药品(以下简称毒性药品),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

2、精神性药品为咖啡因,生产的品种是小儿氨咖黄敏胶囊、复方氨酚烷胺片。医疗用毒性药品有三氧化二砷,轻粉;

3、该专库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安装专用防盗门,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二)具有相应的防火设施;

应用科学管理 篇3

关键词:7S;管理;绩效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12-02

一、7S管理概述

7S是日本企业独特的管理理念,是指在生产、组织、管理现场对人员、材料、设备、方式、信息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是日語外来词,首字母均为S,所以日本人称之为5S。近年来,人们对这一活动认识日益深入,丰富了其内涵,补充了“安全(Safety)、节约(Save)”等内容,演变为7S。7S管理模式,保证了舒适、整洁的学习、办公环境,良好的工作秩序,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本要求。机房管理是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软硬件相关的扎实的基础知识,也需要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二、7S管理理念在机房管理中的应用

1.整理是对机房的软件、硬件、网络、线路设备等分别进行管理,将不需要的工具清理出机房,根据“设备最少,功能最全”的原则,清理不必要、可有可无的教学应用软件,既可提高机器的运行速率,又可减少维护之时间、成本。

2.整顿是指合理安排交换机、电脑桌、电脑、桌椅等设备,交换机应该放在机柜内,用不同颜色的号码管标志,便于辨认和维护;主机箱采用架空布线的方式,便于清扫,整洁美观;为了防止学生随意移动显示器,可以在显示器后部增加卡口固定其位置。管理人员应该建立工作簿,给每台机器编号,详细记录每台机器的配置以及平时容易出现故障的机器号,便于维修、维护。

3.清扫包括地面、桌面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的清扫,机房人员流动性很大,极易带来灰尘、垃圾等,若不定期清扫,过多的灰尘会影响散热,使电路板短路,降低机器使用性能,影响教学秩序。需定期用毛刷、洗耳球对主机内部件进行清扫。

4.清洁是对前三项活动的深入,要求学生在进入机房之前带上布质脚套,避免将灰尘带入机房,若是发现桌面有垃圾、污渍,及时报告老师,迅速清理,禁止在机房喝饮料、抽烟等,使机房保持最佳状态,给师生营造良好、愉悦的学习环境。

5.素养是7S的核心,要着重提高管理员、学生的素养,这是培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①提高管理员素养。管理员应一专多能,养成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的良好职业习惯,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用7S管理理念和流程对各个评价项进行评价、改进。②提高学生的素养。体现在学生应该遵守机房管理和使用规则,禁止安装盗版软件,防止病毒的传播,禁止私自拆、换、卸软硬件等,保持整洁卫生,不在机房乱吃零食,禁止乱扔垃圾等。

6.安全包括硬件安全、软件安全、网络安全。为保证硬件的正常运行,要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并建立备用库,用以存放常用器件和易损器件,确保损坏器件及时更换;建立设备定期检查、维修制度。为了防止火灾事故发生,禁止学生乱动电源、电线。注意防雷、防震,保证硬件良好的使用性能。为了防止对软件进行破坏,可以采用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一是安装还原卡,可解决病毒传播、木马攻击、操作者破坏和删除系统的操作,对CMOS参数的修改破坏等。使用还原卡,可将计算机的系统分区和需要保护的分区保护起来,将还原卡设定为下次启动或过一定时间后对系统自动还原,避免系统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系统紊乱而不得不重装的麻烦。二是利用还原软件,与使用还原卡相比,可以降低成本。常用的还原软件如“冰点还原”、“还原精灵”、“还原大师”等,通过简单的操作,可同时保护多个逻辑盘,支持DOS、Windows操作系统,允许用户自己选择“自动还原”还是“手动还原”。随着因特网的普及,病毒种类日益增多,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出一个高效的减少网络病毒传播的方式,即将机房网络设置成独立局域网,将它与外网的连接隔断,从硬件层面减少了病毒传播的几率。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有因特网操作,需要学生从外网下载软件或素材,鉴于此,笔者在内外网节点相接处设置一台Network Server,并配备两张网卡。利用Server上的软件ISA server 2010在此环境设置访问规则,一张网卡设为外部网卡,一张网卡设为内部网卡,可防止外部攻击,代理上网。若课程需要连接外网,就用访问规则,若不需要,就禁用。实践证明此法非常有效。

7.节约是指合理安排上机时间,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空间。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上机班次表,可解决人多机少的弊端,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利用过时、淘汰设备,发挥它们的最大功效。

三、总结

机房管理涉及到制度、技术、维护等方面,因此有必要采取规范的管理理念和流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机房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全新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对设备管理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实践表明,7S管理理念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提高了机房的使用绩效、规范了教学秩序、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在机房管理中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雅云.浅说学校计算机机房管理[J].科技信息,2008,(6).

[2]谢小璐.浅析高校机房管理中常见问题及对策[J].管理视野,2011,(97).

[3]黄爱仪.浅析高校计算机管理办法的创新和探索[J].科技信息,2010,(3).

[4]孟晓蓓.高效计算机中心机房管理与维护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8,(1).

[5]周桂梅.学校计算机机房管理探究[J].科技信息市场,2009,(6).

配置管理应用框架的设计及应用 篇4

一、CMDB的作用和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英国商务部出版的《I T I L服务支持》一书这样定义CMDB:“它是一种包含每一个配置项 (CI, Configuration Item) 全部关联细节, 以及配置项之间重要关联细节的数据库”。CMDB是真实环境中服务资产在软件系统中的逻辑体现, 目的是有效管理资产, 并对其他的服务管理流程实现支持。CMDB也常被用于帮助服务提供商在故障产生时能够迅速定位到故障位置, 并分析出受影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所以CMDB对IT部门尤为重要。

CMDB核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信息化:改变手工维护难题, 软件化管理配置信息, 达到一处维护、四处调用的目的, 实现IT架构的信息化。

标准化:解决配置信息的命名、记录、填写规范不一致等问题, 建立标准化的配置视图。

平台化:解决配置信息大量分散在多个文件或系统, 从而导致一份配置文件可能多人或多部门维护的混乱局面, 信息将不受限于个人或部门, 真正属于企业所有, CMDB将成为唯一合法的配置信息平台。

服务化:为面向服务的运维提供信息基础, IT架构信息以服务的形式提供任何流程、任何部门、任何人员相关信息, 信息更加真实、及时、方便、科学、规范。

尽管CMDB如此重要, 但是反观企业的实践, 我们会发现在配置管理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的问题。

一是建设伊始贪多求快, 把组织中的所有部门及相关系统、组件信息都加入到CMDB的管理当中, 希望在短期内让CMDB发挥作用。初期不加区别地将所有来自CI的数据全部输入到CMDB, 而CMDB模型过于精细, 如不考虑配置信息的可用性和有效性, 后期CMDB维护的工作量将过大且成本过高, 出现管理失控, 信息无法维护的问题。

二是应用场景不明确。CMDB部署之后, 不清楚如何有效利用采集到的数据信息, 导致用户觉得CMDB没有作用, 最终会变为元数据的倾销库。

三是缺乏流程建设上的投入。没有建立与CMDB相关的管理流程和策略, 数据得不到及时的更新, 信息不准确, 有效性差。

四是难以获得部门内部同事的理解和支持。整个部门对CMDB的作用不清晰, 数据的管理者与使用者之间缺乏共识。如果成员不了解CMDB的真正价值, 要让他们支持建设包含所有属性和关系的CMDB将会很困难。

二、配置管理应用框架

仔细分析CMDB建设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 我们会发现很大原因还是在于CMDB是ITIL标准引入的一个新概念。建设初期整个运维团队的人员往往对CMDB的作用缺乏直观认识, 加之各家厂商对CMDB核心地位的过度渲染, 因此很容易变成盲目为实现ITIL标准而建CMDB。在这种情况下, CMDB的建设不再作为提升运维管理的手段, 而变成最终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个目标, 人们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CI颗粒度以及各种关系的设计和讨论上, 而忽视了为什么要建设CMDB以及如何使用等根本问题。因此往往刚开始的时候, 整个IT部门采用“搞运动”的方式建设出一个“完美”的CMDB,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 由于CMDB所起的作用不大, 加上数据维护的复杂性, 最终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鸡肋”。

事实上, 从技术实现方面来说CMDB就是存储配置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CI和Relationship数据。在数据库技术普及的今天, 要保存一个企业的各种CI和Relationship信息是没有任何技术难度的。但是, 对于企业的运维人员来说, 真正需要的不是这些单调的数字, 而是基于存储数据反映出来的信息, 例如了解某个应用系统IT组件的依赖关系, 查询设备维保服务到期信息等根据。如果我们把CMDB的基础数据比作一粒粒珍珠的话, 那么各种应用信息视图则是把这些珍珠串成美丽项链的线圈。要想珍珠不会被掩埋在泥沙中 (无用的CI数据) , 我们必须找到那些“线圈”, 也就是日常运维工作对CMDB的应用。如果我们能够在CMDB构建之前, 对日常运维工作使用CMDB的需求进行分析, 就能够对配置项的范围和颗粒度进行取舍, 确保CMDB内容的实用性, 既能避免盲目贪多带来的工作浪费, 又可以避免过于求稳而看不到效果。

从业务需求出发, 按照“自顶向下”的模式设计应用架构和数据架构是最常用的IT工作方法, 我们认为可以按照如下的分层模型来描述CMDB的应用, 整个配置管理应用体系自上而下分为管理视图层、应用服务层、数据管理层和数据集成层等4层面。

管理视图层主要负责向最终运维人员提供所需的运维信息。从用户的角度来说, 实际上就是通过管理门户以交互式查询、报表或者数据接口等形式获取多套直观的技术视图。

应用服务层主要是根据日常运维管理应用的需要, 通过各种应用组件对CMDB里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完成信息的组织和分析, 为管理视图提供直接的数据服务。

数据管理层的核心功能是实现对CMDB数据的集中管理, 包括配置项元数据定义、关系模型管理、CI基础数据管理等工作, 确保CMDB数据的可用性和一致性。

数据集成层采用紧耦合的联邦数据模式, 把不同来源、格式、特点性质的运维配置数据有机地集中, 这些数据源可能是自动发现工具、审计工具, 也可能是手工维护的数据源。各个运维管理数据源与CMDB管理系统之间通过接口同步、数据抽取、导入等方式相互之间分享数据, 通过统一的接口为企业运维提供全面的CMDB数据共享。

对CMDB模型管理, 必须基于运维应用组件的技术要求, 才可以确定CMDB中所覆盖数据的范围和颗粒度, 也就是明确配置项的分类定义、属性定义、关系定义等, 在此基础上才能明确所需要的数据如何获取和更新。可以说运维应用组件的梳理是CMDB规划构建的核心工作, 根据IT生命周期的划分, 可以分别根据在规划、建设、运营和优化等不同阶段日常运维管理工作要求进行梳理。

根据IT生命周期阶段和管理目标的不同, 可以把CMDB应用划分为架构标准、IT资产管理、技术环境、开发转换、交付支持等几大类组件。

架构标准主要是基于CMDB存储的数据对整个IT环境中的设备品牌、型号、软硬件配置、高可用性和连续性配置等信息进行统计汇总, 通过与技术架构基线标准进行比对, 了解IT规划设计的合规性情况。

IT资产管理对IT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通过跟踪IT资产的使用状态、资产成本和关联合同等信息, 及时了解资产的使用情况。技术环境主要展示服务应用所运行的环境。通过对CI之间关联关系的分析, 获取和业务系统相关的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服务器、网络、存储、通信链路、机房机架等CI信息和依赖关系, 既能够便于运维人员了解各个业务系统的技术架构并快速定位问题, 也能够方便各类监控系统以及机房管理系统从多种逻辑维度展现系统的整体运行状况。

开发转换组件最主要是和变更进行关联, 通过对因特定CI变更受到影响的设备、系统、应用范围进行评估, 既可以分析系统建设或者变更可能带来的风险, 同时也便于从财务角度对项目的成本/收益进行评估, 明确工作的目标。

交付支持指的是在CMDB与IT运维服务流程进行关联的基础上, 通过CI实现流程之间信息的整合和共享, 为日常运维服务中的故障定位、工作计划安排、成果评估等提供决策支持信息。该类关联通常包括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服务级别管理、可用性和连续性管理、容量管理、供应商管理等流程模块, 其中服务台和事件管理、问题管理以及变更管理是CMDB中使用信息记录最多的功能模块。需要强调的是, 交付支持组件需要在CI与流程关联的基础数据上进行分析。对于企业数据中心的运维来说, 由于IT环境往往都是基于业务应用进行组建和管理的, 因此除了基于单个CI的各类关联信息展示以外, 我们建议以应用系统为单位建立综合视图, 定位出支撑该应用服务的各种关键CI, 把与这些CI相关的基本信息, 项目和供应商信息, 容量、可用性与连续性等要求, 以及各种事件、问题、变更历史汇总在一起, 便于运维人员及时排查问题和发现隐患。

三、配置管理应用框架在CMDB构建中的应用

本文所提出的配置管理应用框架, 最主要是希望在创建CMDB时, 为用户提供一个简单可操作的工作方法。下文将结合这个应用框架介绍如何分步构建一个实用的CMDB。

(一) 推动企业配置管理策略认知

企业策略是企业管理的行动指南和共同纲领, 能够使内部人员在认识上形成统一, 减少不必要的沟通成本。配置管理实施的前提是要在企业或IT部门层面给出指导性、方向性的策略。由于配置管理需要所有IT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而且对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要求严格, 需要管理人员切实执行应该履行的职责, 因此必须在各个使用主体内部形成统一认识。如果简单依靠行政命令或者说教方式来推动配置管理策略的认知和执行, 往往很难达成目的。引入配置管理应用框架, 可以用具象化的各种应用让利益相关者直观理解建设收益并获得他们的支持, 吸引大家一起参与关于流程、人员、活动以及KPI (关键绩效指标) 等各要素的讨论, 从而确保后续的流程能够在管理策略指引下稳健、有效地执行。

(二) CMDB模型的设计

一旦完成对配置管理应用的梳理, 就可以根据各类应用的需求对CMDB进行设计。CMDB所涉及的设计主要包括CI分类 (范围和颗粒度) 、CI属性和CI关系几部分工作。

CI分类的设计就是明确哪些对象可以作为CI, 一般都遵循三级分类方式:一级分类确定管理范围, 二级分类是对一级分类的细化, 三级分类决定配置管理的颗粒度。通常一级、二级分类都比较容易确定, 但是在三级分类的设定上往往存在较大的争议, 一般的做法是判断该类对象是否影响到服务使用或者业务, 存在影响即可纳入配置项。但是这个标准由于过于抽象, 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分歧。使用运维应用框架后, 配置项分类的定义能够比较简单的界定为那些需要在运维应用中以单一记录显示的对象。

CI属性定义就是对配置项的各种属性进行筛选, 选择所需要的各种属性进行信息记录和更新。如果将大量的属性纳入到CMDB中, 那么将需要进行大量信息的维护, 这无疑会增加维护成本。然而如果属性过少, 维护工作减轻, CMDB的有效性却大大降低。传统的CMDB设计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 属性选择往往取决于设计人员个人的经验, 很容易造成属性的缺失或者过载。引入配置管理应用框架后, 所有的配置项属性选择只要把握好一个原则, 即所有属性必须是来源于应用框架的需求, 是被应用框架直接或者间接使用的必要元素。根据本文所提的应用框架, 配置项属性可能来源于以下几类应用需求, 见表1所列。

除了CI分类和属性定义, CMDB设计的另外一项关键工作就是CI之间关系的定义, 这也是配置管理和传统IT资产管理建设的一个关键区别。关系的设定决定了在以后使用过程中对配置项的快速定位与影响度分析的有效性。配置项之间的关系种类会有很多, 常见的关系包括组件、依赖、影响、连接等。不同的CI之间会有不同的关系类型, 相同的两个CI对象之间也可能有不同的关系。尽管很多ITIL的实践把CI关系简化成层次结构型, 但这属于一种理想化的情况, 更多情况是整个IT环境更接近于网状关联的模型。虽然网状模型能够以更灵活的方式来建立CI对象之间的关系, 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 但是这种过多的关联分支也会对快速定位强相关CI对象的需求带来干扰。社会学有三度影响为强连接的说法, 即个人所说所做可能影响朋友 (一度) 、朋友的朋友 (两度) 、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三度) 。同样, 在配置管理框架中, 我们同样可以基于业务服务建立起一个属于某个业务或者服务的三度空间, 将关联关系影响严格控制在3层以内, 按照“业务→IT应用→IT系统→IT组件”的顺序找到对业务有影响的关系, 忽略那些对不影响业务的关系类型。

(三) CMDB技术平台的设计和选择

毫无疑问, 无论是CMDB本身的设计, 还是各种配置管理应用的实现, 都需要通过一个灵活的技术平台。无论是采用成熟产品平台还是自主开发的模式, CMDB技术平台都应该基于配置管理应用框架的业务需求, 做好如下几个技术关键点的设计。

1. 提升CMDB模型的管理能力和可扩展性。

利用元数据管理实现对CI关系的扩展和定制能力是最核心的一个技术基础。这一方面是因为配置管理应用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所需要的CI数据和属性会不断丰富。另一方面, CMDB数据采用联邦数据模式, 外部数据源的属性定义、数据格式等也会不断变化, 因此在CMDB技术实现上必须通过灵活的方式进行应对。

2. 提供能够与运维流程数据保持一致性的控制手段, 同时提供可视化的展现视图, 让用户能够方便地使用和查看所关注的信息。

因此不仅要做好变更与配置数据更新之间的强耦合, 同时需要在各个流程中实现和配置项之间的关联。另外, 最好支持图形化的展现界面, 为用户带来更直观的感受和体验。

3. 根据应用框架的需求, 实现与多个外部系统信息数据集成能力的目标。

CMDB相关的原始数据可能以不同格式存储在不同的运维管理系统中, 如应用程序、数据库、平面文件、消息队列、电子数据表和其他文档。在数据时效上, 有的为自动配置发现或者审计的结果, 有的为人工盘点或者录入的信息。在数据流向上, 有的为单向输出信息, 有的为单向输入信息, 更多的系统需要实现与CMDB的双向同步。CMDB的数据集成引擎必须能够处理各种数据类型或格式, 同时支持准实时或者手动更新。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 CMDB与各个外部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 常规是由各个厂商之间相互协商并定制接口方式。这种接口很容易由于产品的升级甚至开发队伍的稳定性原因导致难以持续维护。目前由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起草, 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发布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 (IT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Standards) 中的“服务管理:技术要求”部分, 对配置信息接口 (目前包括3类:配置项基础数据接口、配置项特征数据接口和配置项关系接口) 的技术实现形式给出了规范要求, 建议对今后的CMDB管理系统构建进行借鉴。

四、结束语

应用科学管理 篇5

【摘 要】科学,而不是单凭经验办事;和谐,而不是合作;合作,而不是个人主义;以最大限度的产出,取代有限的产出,每人都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获得最大的成功。

【关键词】科学管理;工作效率;工商管理;最大的成功

0 引言

科学管理理论讲述了应用科学方法确定从事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概括为:科学,而不是单凭经验办事;和谐,而不是合作;合作,而不是个人主义;以最大限度的产出,取代有限的产出,每人都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获得最大的成功,就是用高效率的生产方式代替低成本的生产方式,以加强劳动力成本控制。作业管理

1.1 为作业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在泰勒看来,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要工作适合于他,就都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他经过观察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差别不是在智能,而是在意志上的差异。第一流的工人是适合于其作业而又努力工作的人,不是像有些人所理解的是一些体力和智力超过常人的“超人”。

1.2 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

采用科的方法能够对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劳动和休息的时间进行合理的搭配,同时对机器安排和作业环境等进行改进,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因素,把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标准的作业条件。

1.3 实行激励性的工资制度

它包括三部分:①通过工时研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确定“工资率”即工资标准。②差别计件工资制,即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用不同的工资率,如果工人达到或超过定额,就按高的工资率付给报酬,通常是正常工资的125%,以表示鼓励;如果工人的生产没有达到定额,就将全部工作量按低的工资率付给,为正常工资的80%,并发给一张黄色的工票以示警告,如不改进就将被解雇。③“把钱给人而不是职位”,即工资是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人的工作类别支付。这样做的目的是克服工人磨洋工的现象,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组织管理

2.1 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传统的凭经验工作的方法

泰勒认为,劳动生产率不仅受工人的劳动态度、工作定额、作业方法和工资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管理人员组织、指挥的影响。为此,泰勒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

计划职能归管理当局,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其主要任务是:①进行调查研究,以便为制定定额和操作方法提供依据。②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工具。③拟订计划、发布指示和命令。④把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

执行的职能由工作现场的工人和工长从事,他们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和指示,使用标准工具,从事实际的操作。泰勒把这种职能的分工作为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使分工理论进一步拓展到管理领域。

2.2 职能工长制

这是根据工人的具体操作过程,进一步对分工进行细化而形成的。在泰勒看来,一位“全面”的工长应该具备九种品质:智能、专门的或者技术的知识、手脚灵巧和有力气、机智老练、有干劲、刚毅不屈、忠诚老实、判断力和一般常识、身体健康。要找到一个具备上述三种品质的人并不太困难,但要找到一个能具备上述七或八种品质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了使工长能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还必须把管理的工作再加以细化,使一个工长只承担一种管理职能。泰勒设计出8个职能工长,来代替原来的一个职能工长。这8个工长,4个(工作命令工长、工时成本工长、工作程序工长、纪律工长)在计划部门,4个(工作分派工长、速度工长、修理工长、检验工长)在车间。管理原则

对人的劳动的每种要素规定一种科学的方法;用以代替陈旧的凭经验管理的方法。科学地挑选工人,然后进行训练、教育,发展他们的技能。与工人合作,保证所有工作都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来进行。在管理和工人之间,工作的分配和责任的分担几乎是均等的,管理者当局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各种工作都承揽下来。科学管理的展望

进而言之,依靠科学量化的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毕竟有如“螺丝壳里做道场”,成效总是有限的。今天我们已经知道,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两者的有效结合,单独强调某一方面都是错误的。科学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狭义的方法,需基于稳定的科技技术和业务流程。一旦生产技术有所改变,标准动作和流程又得相应变化,要想提高效率,只得重新做一番研究和分析。而事实上,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流程和方法的变化也越来越快。就此意义而言,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生产流程再造,而这正是当今盛行“流程再造”的根本原因。在今天,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调动员工的主动积极性,才能真正快速地提升效率。而如果死抱着科学管理那一套,无疑有些抱残守缺之嫌。比如今天按需定量的生产方式,比如今天微软、Google对员工的柔性管理,就远非当初泰勒所能想像的。

【参考文献】

应用科学管理 篇6

关键词 初中;化学实验室;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9-0159-02

1 前言

实现初中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科学管理,可以为初中化学实验的有效进行打好基础。但是就目前来讲,实验室管理人员因对化学实验室的管理规范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实验室管理处于无序状态,甚至会造成一些安全隐患的存在。因此,做好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是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室建设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

2 加强初中化学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有很多实验内容需要借助实验室才能实现,这些实验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真实情境,也引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室已经成为学生探索化学规律、积累化学知识的重要场所。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能够亲身观察化学现象,提高自身操作动手能力,以直观的方式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应该从制定完善的管理规范入手,以制度来规范化学实验操作程序,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室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知识概括能力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

化学学科的实验性要求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这符合初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他们在实验学习的过程中充满好奇,进行化学实验也会有效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要使实验顺利进行,就必须做好实验器具的准备工作。良好有序的实验器具准备,是保障教师教学中的演示及学生的实验顺利开展的前提,促进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实验取得预期效果。相反,则学生动手操作就无法顺利进行,或导致学生实验失败,挫伤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积极性。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多采取分组实验的形式来观察化学现象,他们在小组中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然后进行知识的积累与总结。如果实验器具不完备、实验药品有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效果,也就失去了化学实验的意义。

3 初中化学实验室管理策略

完善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 從目前来看,许多学校的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在整个学校管理工作中还比较薄弱。要保障化学实验教学有效进行,达到目标要求,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化学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在制度的规范引领下,才能促使化学实验室工作有序进行,保证学生化学实验的效果。学校建立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要充分结合化学教学工作的实际,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使制度规范做到细致明确有效,并根据化学实验中易发生的问题,不断对制度进行优化与完善。例如,遵照化学实验的特点与学生操作实验的实际,建立完善《化学实验室仪器使用规则》《化学实验室使用规则》《化学药品的使用规则》《化学实验操作程序规则》《实验管理人员管理职责》等。此外,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对仪器与药品的使用做好相应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制度以后,要通过严格遵守相关使用规定,使实验室管理工作规范有序,避免仪器损坏等事故的发生[1]。

制定化学实验室管理目标 化学实验室管理要为提升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和化学素质提供有效保障。对负责化学实验室管理人员与化学实验教师来说,在开展实验室管理工作时,要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一是加大对实验仪器的维护力度,确保仪器的数量与质量可靠,避免仪器的损坏;二是要提高实验仪器的使用效率和使用频率,按照化学实验课的计划,精心安排与布置,使实验仪器发挥其最大效能,保障师生能通过仪器顺利完成化学实验教学;三是高度重视安全管理,避免因发生事故造成教学的中止或是危害师生安全的现象发生;四是要采取得力措施,保障实验室的财产安全,这也是实验室管理中的重要目标内容[2]。

做好化学仪器及药品的管理工作 搞好化学仪器的管理与存放工作。由于化学实验所使用的仪器种类与数量相当繁多,实验室存放的仪器非常庞杂,所以化学实验室实验员要根据实验的需要对仪器进行调配,在实验前要根据实验的需要保证仪器的完好与数量。实验员要对化学仪器进行分类,根据仪器的种类、用途及规格进行存放。要对存放化学仪器及药品的橱柜进行编号。根据仪器的不同用途及药品的种类分别存放至不同的实验橱柜。例如,要将金属器材与药品分开存放,保证仪器不受酸碱的腐蚀,注意保持金属器材的通风。对于玻璃仪器的存放应该根据其规格的大小分类存放,规格相同的存放在实验柜的同一层中。同时,玻璃仪器要注意采取清洗与擦拭干净后再进行存放,对于成套搭配的玻璃仪器不能随意组合,对常用的玻璃仪器,如试管、酒精灯等,要注意存放在水槽内。要将试管架、铁架台在实验桌上固定牢固,为下次实验做好准备。

化学药品的存放一定要科学与安全。因为初中化学药品种类繁多,并且一些药品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管理人员要根据药品的特点进行管理,对于易变质的药品要实行精密维护措施,对于危险药品要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存放的位置要做到方便取拿,并且要避免药品变质造成损失。作为化学实验室管理员,要充分了解药品的特性,根据药品的种类不同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橱柜。为了方便使用,可以将药品贴好显示药品的名称、浓度、酸度等属性的标签,切勿混淆造成事故的发生[3]。

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安全防范工作是化学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如在学期初,学生第一次进入化学实验室时,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实验室安全使用制度。并且对学生的座次进行编排,在以后进入化学实验室做实验时,都按第一次安排的座次就座,这样可以便于对学生进行管理。实验室管理员要做好与教师的交接工作,通过任课教师向学生强调安全教育内容,向学生详细说明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要让学生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实验,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对于一些在实验中发生有毒气体散发与引发燃烧、爆炸的实验,一定要严格遵守实验安全管理规定,落实好安全防范措施。实验过程中如果有突发性情况发生,学生要及时向老师汇报,切勿擅自进行处理。在实验结束后,任课教师要对实验室进行周密检查,要确认酒精灯等其他火源是否熄灭,电源是否已经切断等。

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对实验教学至关重要,如果工作疏忽,可能发生火灾等危险事故。管理员一定要加强安全管理理念,及时提醒师生每个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管理员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和处理事故隐患,万一有安全事故发生,必须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及时处理,确保师生生命和实验器材的安全。

4 小结

总之,初中化学实验室管理工作要以做好安全工作为前提,通过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地做好化学仪器及药品的管理工作,确保化学实验的有效进行。在管理实践中注意根据实际不断改善与修订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化学实验程序,确保师生安全有效地完成化学实验,促进学生化学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罗萍.浅谈初中化学实验室的管理[J].中学时代,

2014(11).

[2]周国良.化学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3(10).

标杆管理及其应用 篇7

一、标杆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标杆管理 (Benchmarking)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在美国学习日本运动中, 首先开辟标杆管理先河的是施乐公司。施乐公司将标杆管理定义为“一个将产品、服务和实践与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或是行业领导者相比较的持续流程。”标杆管理后经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 (APQC) 对其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 定义为“标杆管理法是一个系统的、持续性的评估过程, 通过不断地将企业流程与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企业相比较, 以获得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绩效的信息。”标杆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方法, 具有以下特征:

1. 应用的主动性。

标杆管理是一种有目标的学习过程, 能够带动组织从被动的、比较封闭的适应性学习向主动的、相对开放的创造性学习的转变。实施标杆管理, 组织主动的向他人学习, 主动与标杆对象进行比较, 借鉴与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 改善自身不足, 从而提高竞争力。

2. 较大的实效性。

标杆管理是以现实世界上存在的先进组织的经营活动为标杆对象, 是具体的和可以实现的。通过实现标杆管理活动, 组织可以迅速获得某一方面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技能, 在节约大量研究费用或实践费用的同时, 直接汲取最有价值的核心观念, 增加了获取竞争优势的可能性, 因而具有较大的实效性。研究表明, 标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节省30%-40%的开支。例如, 福特汽车公司瞄准日本马自达公司的会计支付管理, 引入“无票据系统”, 公司在原来雇佣500人的基础上, 成功的裁减了200人。

3. 广泛的适用性。

标杆管理可以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组织以及组织的各个方面, 开展不同性质的标杆管理。它的使用范围已从最初度量制造部门的绩效发展到应用于企业不同的业务职能部门, 甚至超出了企业范畴, 即使是非盈利组织也可以使用。现在, 标杆管理已在库存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组织绩效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 过程的渐进性、持续性。

对标杆管理策略落实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渐进过程, 企业可以从初级到高级, 分阶段确定基准, 循序渐进的改进管理。此外, 标杆管理是一种持续地找寻和运用最佳管理实践的方法, 它并非是一次性的工作, 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每循环一次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 从而使得企业在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上得到持续改进, 产生螺旋式上升的效应。

二、标杆管理的内容

标杆管理的内容是指企业需要改善或希望改善的方面。根据标杆管理的内容的不同层面将其分为产品标杆管理、过程标杆管理、组织标杆管理、战略标杆管理等四种类型。

1. 产品标杆管理。

这种标杆管理的重点是产品, 是企业的产品在质量、功能、档次等各个方面赶上或超过竞争对手的标杆管理。是一种采用最早、应用最广泛的标杆管理。如1976年以后, 一直保持着世界复印机市场垄断地位的美国施乐公司遭到了来自国内外尤其是日本竞争者的全方位挑战。佳能、NEC等公司以施乐公司的成本价销售产品并且能够获胜, 同时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50%, 开发人员减少50%, 这样使得施乐公司的市场份额从80%锐减至35%。面对竞争对手高质低价, 施乐公司决定研究这种低价是由低成本造成的还是有别的原因。他们检查了日本机器的运转性能并将其拆卸成零部件逐件进行检验分析, 结果发现日本产品成本确实比自己低得多。于是, 施乐公司放弃了原有的产品预算标准, 改之以日本低成本作为自己的目标, 取得了巨大的实效, 阻止了市场份额的进一步下滑。

2. 过程标杆管理。

通过对某一过程的比较, 发现领先企业赖以取得优秀绩效的关键因素。诸如在某个领域内独特的运行过程、管理方法和决窍等, 通过学习模仿, 改进融合使企业在该领域赶上或超过竞争对手的标杆管理。营销的标杆管理、生产管理的标杆管理、人力资源的标杆管理、仓储与运输的标杆管理等均属此类。

3. 组织标杆管理。

它是一种通过对不同的企业组织系统 (包括不同企业的机构设置, 各机构的职能和效率等) 进行对比衡量, 以便学习和创造更为高效和更具有应变能力的组织系统, 进而赶上或超越竞争对手的标杆管理。例如, 湖南华狮啤酒公司以丹麦嘉士伯啤酒集团物流组织模式 (职能集中型的组织结构) 为标杆, 对其物流组织结构进行变革。变革后的物流组织结构改变了过去仓储、库存和运输职能分离, 将物料管理、成品管理、运输管理、订单管理、客户管理等物流基本职能都纳入物流部门的管理之中, 使物流的各项职能实现一体化管理。

4. 战略标杆管理。

它是通过不同企业间的各种战略进行比较研究, 来确定成功关键战略要素, 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更有效地制定或修订战略服务, 以便赶上竞争对手的标杆管理。通过战略标杆管理, 企业可以明确本企业所处的地位, 从而制定适合本企业的有效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并通过与竞争对手对比分析来制定战略实施计划, 以及选择相应的策略与措施。例如, 海尔在学习国际先进同行的经营战略基础上, 创造了富有远见的发展战略, 如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等等。

三、标杆管理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

1. 确定标杆管理的内容。

企业应根据市场信息、竞争态势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 通过全方位的比较分析, 确定需要改进、能够改进的产品、流程、组织系统或者战略。对所选择的标杆管理内容要能够带动或促进企业竞争力或工作效率的提高。

2. 组建标杆管理团队。

由于标杆管理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 所以组建一个强有力的标杆管理小组是十分必要的。标杆管理小组应由企业高层领导负责, 以保证标杆管理活动有始有终的进行。团队成员的挑选应考虑业务专长、沟通能力、影响力、信用、团队精神、参与意愿等因素。所有成员应分工协作, 分担责任, 共享信息, 以确保标杆管理的成功实施。

3. 选择标杆瞄准的对象。

杆标瞄准对象, 是企业标杆管理想要模仿和超越的对象, 它可以是本组织内部的最佳组织, 也可以是竞争对手或行业内外的最佳组织。通过收集大量分析数据来确定企业标杆, 对标杆管理的成效起着决定作用。

4. 确定绩效评估标准。

绩效评估标准能使对绩效具有重要意义的方方面面得到量化。应确定一套客观地反映经营管理绩效的多指标体系, 用于衡量所选择的程序或职能和绩效比较。

5. 数据收集、分析比较。

在确定标杆管理指标体系内容后, 需要开展调研, 以收集支持指标体系内容的数据。通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确定企业标杆管理项目与标杆对象绩效水平上的差距, 找出产生差距的原因以及标杆对象取得最佳绩效的关键成功因素, 明确追赶的目标。

6. 制定实施方案。

在明确标杆对象最佳实践的基础上, 找出弥补自己和标杆对象之间差距的具体途径, 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 并进行实施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实施方案应明确实施重点和难点, 预测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偏差, 确定对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考核标准。

7. 方案实施与监督。

为确保方案达到预期目标, 在实施过程中应将实施情况不断与标杆对象的最佳实践进行比较, 监督偏差的出现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以努力达到最佳实践水平, 努力超过标杆对象。

8. 评估与再标杆。

在一项标杆管理完成后, 必须对实施结果与当初确定的目标进行比较, 评价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的有效性, 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重新审视需要改进的新领域, 提出新的基准目标, 进入新的标杆管理程序, 以持续改进本企业的经营绩效。

四、标杆管理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高层管理者的全力支持与全员参与。

标杆管理能否取得成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和支持。高层管理者在标杆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提供各种必要的资源支持, 还要对企业实施的标杆管理项目进行积极的宣传, 加强对员工的标杆管理培训, 让全体员工认识到实施标杆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明确标杆管理目标, 了解实施流程。同时还要创造出一个员工充分参与的环境, 使标杆管理实施方案在这种环境中有效运行。

2. 标杆对象的选择要恰当。

标杆对象的选择可以是本组织内部的最佳组织, 也可以是竞争对手或行业内外的优秀企业。如产品的标杆管理中, “基准”企业多为竞争对手, 在某些情况下, 为本行业的领袖企业, 因为同行业的产品、服务和工作流程基本相同, 有利于相互学习和补充。但多数情况下, 理想的比较目标是来自完全不同行业的优秀企业, 因为与自己的竞争对手比较, 双方都会感到有压力, 竞争对手的信息不易获得, 而寻找行业外的优秀企业来做比较对象, 通常可以得到更新、更实用的信息, 制定的战略在本行业内不易被模仿, 能够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比如美孚石油公司在实现微笑服务方面就以丽嘉—卡尔顿宾馆为标杆对象。此外, 在选择标杆对象时企业应根据自身规模、资源、技术、管理水平、环境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基准”企业, 实事求是地确定改进目标。有实力的企业最好以优秀的企业为目标, 以利于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短期内达到理想的效果。实力较弱, 能力不足的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状况, 进行系统规划, 从低级到高级分阶段确立目标, 选择在比较主题方面的绩效高于自己, 但于一定时期内能够赶上甚至超越的企业作为典范。

3. 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统。

进行标杆管理的关键是寻找比较目标, 竞争情报具有重要的作用。组织必须具备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统, 搞好信息的搜寻与分析工作。获取信息资料往往是件很困难的工作, 特别是从竞争对手那儿获得难度更大, 因此, 必须与标杆对象合作, 实施信息共享, 也可聘用专业顾问, 通过他们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此外, 在考察自己的标杆对象时, 应深入到生产服务第一线, 通过了解标杆企业的生产运作、客户管理等可以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通过观察一线员工是如何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问题, 以及如何满足顾客要求, 就可以获得有效的工作流程、态度和行为的第一手资料。

4. 学习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应用科学管理 篇8

关键词:科学管理思想,企业管理,应用研究

科学管理体系, 主要是来源于美国一位在企业运作的管理过程中经过多年经验所总结出来的一门学科, 这门学科的面世, 极大的促进了现代社会企业的管理发展, 使得企业发展更有科学性, 更有效率, 以下主要对这种模式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

1 科学管理制度

科学管理思想, 主要是通过目前为大众所清楚知晓的条文和法规来作为基础建立的, 这门学科极其适用于人类在各个行业的活动过程中, 它囊括了企业整体业务活动并细化到个人的行为等, 这项管理学科, 最为根本的目的就是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 而更高的工作效率也是每个参与工作的人和企业能够得到共同富裕的一个基础, 工作效率完全可以和个人所得酬劳所结合起来, 从而不断的发展和提高工作效率, 将极高的报酬所得与较低投入的劳动力所结合起来, 使得生产发展不断扩大, 但是要达到这样的超高效率, 就必须要使用科学管理思想运用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来代替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 针对这一管理模式, 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基本的管理制度:

(1) 要对企业中的工种提出更为科学的操作方法建议, 使得工人能够利用利用有限的时间, 来提高工作的效率, 在工人的工作过程中, 不断的研究工人各个环节是否合理, 如果有存在着重复的情况, 就将多余的环节去除, 精简工作的工序或者环节, 并且根据每一个环节都制定出一个科学的时间标准, 从而根据劳动时间来制定出科学的劳动数量。

(2) 在选择工人的过程中, 要使用科学方法来进行筛选、培养, 将合适的员工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并且使用最为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在工作上的能力和技巧, 使得员工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的成长。

(3) 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 必须要制定极为科学的工作流程, 并且将所有工作环节能够运用到的环节和材料完全规范标准化, 使得作业的方式和手法完全形成固定的模式, 便于管理和整体提升。

(4) 对员工施行带有激励性质的酬劳制度, 例如超额完成任务工作的工作人员, 就给予较高的酬劳, 或者以计件的方式来提高工资, 但是一些没有完成额定任务的工作人员, 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例如降低一定的工资比例等等。

(5) 管理和劳动分离。企业的管理人员与劳动人员的工作必须要经过科学合理的安排, 使得两者之间的工作能够极为有效的合作起来, 保证了所有的工作都能够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规范标准来进行, 以上这几点其实已经在现代社会企业中被广泛的运用, 社会的不断变革, 就会使得企业最终有极大程度的提高, 促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展, 从而出现高工资、高效率、高利润、低成本的经营模式出现。

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科学管理思想, 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把科学化管理思想中的标准和科学引导入管理中, 更为核心的做法是要将科学管理思想中的精神融入到管理模式当中去, 这是企业能否高效的施工管理主要因素。但是许多的工作人员都明显的认为雇员和雇主始终是处在两个对立面上的人, 这与科学管理思想中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事实上, 在科学管理思想中, 雇员与雇主这两者之间的利益事实上是完全相同的, 甚至对于雇主来说, 他追求的不再仅仅是利润, 更多追求的是企业的发展, 正式这个缘故才将雇主与雇员这两者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 雇员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不仅能够得到较高的薪酬, 还能够在企业运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发挥自身的才能, 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雇员自身的心理上的需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工作人员与企业拥有者, 这两者必须要通力合作, 才能够使得以上几点实现, 让企业达到运营达到较高的绩效, 从这点可以看出, 雇员与雇主两者的相互协助, 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和个人在发展过程中都极为重要的一点。只有双方都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企业利润之上, 就能够促使两者更为紧密的合作, 不断合作攻克各种难题, 两者结合的力量, 必然能够促使企业获得比以往更为丰厚的利润, 也使得员工的工资得到了提高, 在这样良性循环的发展之下, 企业才能够蒸蒸日上, 不断扩大发展规模。

2 科学管理应用的现状

科学管理理论对我们当代企业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金融危机与内需不旺的双重压迫之下, 国内企业所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日趋增大, 如何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中生存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早在几年前就提出的“两个转变”正是科学管理思想的一种体现。然而经过几年的实际运作, 我国的企业经营状况非但没有根本性改观, 适得其反, 企业整体赢利能力反倒大幅度下滑, 原因何在, 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意识水平, 建立起公平高效的管理制度, 提高竞争力是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 而不应把原因简单归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科学管理的许多思想和做法至今仍被许多国家参照采用, 最强有力的主张之一就是制造业的成本会计和控制, 使成本成为计划和控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现在我国企业仍存在低质量, 高成本, 低效率, 高能耗现象。曾经有人提出向管理要效益, 的确, 好的管理可以出效益, 但在实践层次上, 我国企业还很有差距, 这也是强调科学管理的原因所在。

3 科学管理思想对当代中国企业的价值

在过去, 有效完成工作的知识只是以师傅传给徒弟的形式存在, 没有人对如何更有效完成工作进行分析, 也就是没有人真正对工人的生产效率负责,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正是由于科学管理通过工作分析与工作执行的分离, 工人和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协调代替分歧、最大的产出代替有限制的产出, 才能够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管理。

4 结论

综上所述, 既然科学管理思想中有着极高的利用价值, 我们就需要在企业在运作的过程中, 不断的将科学管理的思想融入到管理模式当中去, 这不仅能够促使工作进步, 还能够更好的分析出工作的科学化。尤其是在雇员和雇主这两者合作的过程中, 通过科学管理思想的方法来更好的分配工作, 将企业运营得的利润不断的提高, 使得两者都能够从中获得较高的报酬, 这是能够不断促进企业发展最为科学的思想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史炜.新经济形式下的市场战略管理[J].现代商业, 2009 (24) .[1]史炜.新经济形式下的市场战略管理[J].现代商业, 2009 (24) .

[2]王志红.对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建议[J].民营科技, 2008 (2) .[2]王志红.对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建议[J].民营科技, 2008 (2) .

定置管理技术在现场管理的应用 篇9

物料定置是一个生产厂生产管理水平的有效验证手段。它可以验证生产计划组织水平,资金管理水平,现场目视化管理水平,员工素质等多方面。但是许多企业对定置管理技术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缺少规范的流程和动态管理方式。

1、定置管理的概念

定置管理理论,最早是由日本的清水千里教授提出来的,而它的基础理论来源于美国的工业工程学(IE)。包括其狭义理解就是:物品按规定的位置摆放;其广义理解是:研究企业在生产活动中人、物、场所三者关系的一门科学。即不仅要通过“5S”活动,使生产现场的物品实现摆放标准化,而且要通过人机工程学的研究,使物品的摆放既能方便生产,又能减轻劳动强度,为在规定的时间里,用最低的成本(劳动)制造出用户满意的产品,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2、定置管理的步骤

2.1 进行工艺分析

生产作业离不开工艺。工艺记录着整个产品的实现过程,是生产的核心要素。因此,最优化的工艺是生产一切改善的核心。而在定置过程中以工艺为核心的最好体现就是物料的摆放序列以产品的工艺实现顺序为依据进行实施,这样的工艺路线和搬运路线最能减少浪费。这样定置的实施工作才最为合理。因此进行定置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符合现场的工艺改善,然后依据优化后的工艺进行定置工作。

2.2 进行现场实地分析

作业现场是定置管理的实体所在,并且定置管理要遵循三现主义——现场、现实、现物。因此对现场的所有物品状态进行识别和分析,才是定置管理工作的核心所在。在识别和分析的过程中,要以优化的工艺为参考内容,要将人与物协调的结合。人与物的结合要根据现场作业的实际情况,不管是物料还是工具的位置应使作业者立即拿到或做到得心应手,减少不必要的寻找等动作浪费。而要做到人与物的完美结合,就需要利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分析现状,设计定置方案。除了人和物,还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对现场中“物”的流动规律和状态变化进行分析,依据优化的工艺对整个作业现场主体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发现问题所在。

2.3 定置方案设计

通过科学的工艺优化和详细的现场调研,接下来就是对作业现场及物品进行科学、合理定置的统筹安排。定置管理设计主要包括定置图设计、物流和信息流方案的设计。并且根据作业现场情况的不同,定置图设计、信息流和物流方案的设计在现场中起到的作用也不相同。

布局定置图设计的思想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场的空间,以最为紧凑的方式摆放现场的物料;单一流向和看得见的搬运路线;最大的操作方便和最小的不愉快;最短的运输距离和最少的搬运次数;切实的安全防护措施;最小的改进费用和统一的标准;最大的灵活性及协调性。布局定置图绘制的原则有:①现场中的所有物均应绘制在图上;②定置图绘制以简明、扼要、完整为原则,物形为大概轮廓、尺寸按比例,相对位置要准确,区域划分清晰鲜明;③生产现场暂时没有,但已定置并决定制作的物品,也应在图上表示出来,准备清理的无用之物不得在图上出现;④定置物可用标准信息符号或自定信息符号进行标注,并均在图上加以说明;⑤定置图应按定置管理标准的要求绘制,但应随着定置关系的变化而进行修改。

信息流和物流方案是在定置图设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方案设计。好的物流和信息流方案能更好的利用现场的空间,减少现场作业者不必要的搬运、寻找和路线迂回等浪费,提高整体的作业效率。信息流应建立在物流之前,比如物料的取用看板,当作业者把将要使用的物料中的看板提供给配送者,配送者依据使用情况进行配送;产品生产序列信息提前提供给配送者,配送者按生产情况准时配送。这些信息流和物流的互相流转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现场,固化定置管理方案。并且可以控制人员的不良作业习惯。

整体的定置方案(包括定置图和信息流和物流方案)设计完毕后,最重要的工作是要设计制作简明、形象、美观的定置示板图用于悬挂或张贴于定置区域旁,作为目视化管理的实体依据,也是以后现场定置改善的依据。它是定置图的艺术表现。标牌是指示定置物所处状态、标志区域、指示定置类型的标志,包括建筑物标碑,货架、货柜标牌,原材料、在制品、成品标牌等。它们都是实现目视管理的手段。示板图中内容应与蓝图一致。示板图和标牌的底色宜选用淡色调,图面应清洁、醒目且不易脱落。各类定置物、区(点)应分类规定颜色标准。并且可以模块化制作,方便今后的示板图更改。

2.4 定置实施

定置实施是理论付诸实践的阶段,也是定置工作的最后输出。其包括以下步骤:

2.4.1 现场整理整顿

生产现场中凡与生产无关的物,都要清除干净。还原现场最初的本质。但要本着能转变利用便转变利用,不能转变利用时,可以变卖,化为资金的原则,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4.2 按定置图实施定置

在定置图由技术人员和现场作业负责人双方确定后,按照定置图的要求,将生产现场的工位器具、料架等物品进行搬、转、调整并喷涂地标予以定位。定置的物要与图相符,位置要正确,摆放要整齐,贮存要有器具。可移动物,如推车、电动车等也要定置到适当位置,以体现定置图的严肃性。

2.4.3 放置或粘贴定置物信息标签

现场调整完毕后,需要马上放置或粘贴定置物信息标签,以便为作业者和物流配送人员提供准确的现场的定置物信息,迅速使生产快速有效的正常运行。

2.5 定置检查与更新

任何技术的成果最终都要归结于管理。定置管理的重要原则就是持之以恒和不断改善。因此,首先必须要建立定置管理的检查、考核制度、制订检查与考核办法,井按标准进行奖罚,以实现定置故长期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然后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定置更新流程,因为生产现场是一个动态的有机体,动态的来管理定置才能并使之不断发展。定置考核的基本指标是定置率,它表明生产现场中必须定置的物品已经实现定置的程度。其计算公式是:

定置率=实际定置的物品个数(种数)/定置图规定的定置物品个数(种数)×100%。

2.6 应用实例

这是某车厂的某分装作业区的现状图片:

整个区域占地大约270平方米。通过对现场的实地勘察,和对工艺文件进行分析,发现整个区域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3.6.1上线标准件、箱体分装标准件存放区距离作业点远,作业走动多,距离远,动作浪费。

2.6.2 箱体支架采用中铁箱存放,取用不便;20升气筒的托架存放器具横梁间距太窄,取用不便;紧固带利用中铁箱存放,线旁在库过多。

2.6.3 气管、气筒、上车踏板等零部件没有按工序流畅化的原则进行定置,分散于流水线三个侧边,工人需2次以上翻越流水作业台才能获得相应的物料,完成单位作业。

2.6.4 线旁托盘达12个之多,影响了作业现场通畅化,构造了现场管理目视盲区,为物料的浪费提供了条件,同时截断了物流通道。

因为该区域定置的问题十分明显,所以需要较大的调整。首先统计该区域的各种物料,进行分类,然后按照定置原则分别定置。将标准件(可放到塑料盒的零件)按工艺要求合理定置到货架的各个位置,需要强调的是将需单独分装的零件按工艺顺序定置在分装人的周围,大大减少了作业人反复步行拿取零件的作业浪费。非标准件(放置在专用货架的零件)按照工艺要求进行重新排布,可实现人员作业的顺畅化生产,减少不必要的迂回。并且根据人机工程学原理重新设计制作新的工位器具和分装工作台,明显的改变的作业者作业的不便和不好的习惯,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物流配送效率。

本次定置工作通过全面定置,共定置零件95零件定置率达100%。而通过对现场的整理整顿和重新设定部分物料的数量,将现场物料的资金占用数由之前的175383.54元降低到122246.9元,资金占用降低了30.3%。并且为现场节约面积64平方米,节约面积23.7%.

3、结语

定置管理技术,作为精益生产现场管理的基础,对生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完整的系统的定置,可以为生产的稳定运行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并且可以作为现场管理的依据。是最为实际的现场管理技术。

参考文献

[1]清水千里:《定置管理入门》

全面预算管理应用和管理创新探索 篇10

一、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是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保障

济三煤矿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具体包括矿、职能部门、执行单位、班组四级联动体系, 其中矿级由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常务管理, 对职能部门和执行单位进行监督和考核;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分管范围内预算项目的日常管理, 对执行单位进行监督和考核, 向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上报预算汇总资料;执行单位负责本单位预算项目的管理和控制, 对内部各班组进行监督和考核, 向职能部门上报预算资料;班组负责预算指标的使用和管控, 对个人预算执行管理和控制, 向单位负责人上报预算执行情况。班组是预算管理的前沿, 是预算组织的末端, 同时也是预算管理应用和创新探索的源头。

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设在财务科, 随着预算领域由财务预算向生产预算、资本预算、薪酬预算拓展, 控制类型由成本费用的单一控制向覆盖所有经营指标控制转变, 由关注财务结果预算向更加关注过程控制预算转变, 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相应转变为由财务科牵头, 人力资源科、计划科、机电科、环保节能科、内部考核市场管理办公室等部门组成联合办公的预算管理模式。

二、科学合理的编制方案是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宪法

济三煤矿的预算编制以公司考核指标、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内部市场定额标准等基础资料为依据, 以分级滚动编制、上下互动沟通、刚性弹性结合等方式方法为原则, 力争资源配置的科学合理, 明确经审议通过的预算编制就是矿井内部“有法可依”的“法”, 各单位要严格执行, 切实围绕预算开展日常经营活动。

预算编制过程充分体现了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全面预算管理理念, 预算管理的领域向全方位推广, 控制范围向全过程延伸, 操作流程向全员参与规范, 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编制方法。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根据公司下达的年度预算考核指标, 以商品煤产量为基础变量, 以商品煤完全成本为价值目标, 严格可控成本费用管理, 压缩非生产性支出, 产生下达预算拟定编制方案。各预算执行单位根据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征求各班组及个人预算建议, 编制上报本单位预算方案, 经归口职能部门审核汇总后, 上报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 形成上传预算拟定编制方案。经过对两套方案的比对分析, 在保证公司预算考核指标的刚性预算情况下, 对差异较大的预算项目进行弹性调整, 根据内部市场定额和标准, 财务科牵头, 人资科、计划科、机电科、环保科、内考办等部门共同参与沟通和交流, 特殊预算项目指标现场走访调研核实, 确保内部各单位对矿井预算编制方案的认可和支持, 拟定编制方案呈报矿预算管理领导小组审批, 经管理领导小组平衡协调修订后, 作为最终的预算编制方案, 由全面预算办公室上报公司, 并在矿信息平台发布, 作为济三煤矿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纲领。

三、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平台、底线、渠道和利器

1. 分级授权的预算审批是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平台

分级授权是一个广泛应用于预算管理、协作沟通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信息平台, 也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根据矿井四级联动预算管理模式, 预算审批的分级授权要做到以降本提效为中心, 以资金管理为重点, 以成本控制为手段, 与职工经济利益相结合, 按照预算编制方案全方位全过程实施管控, 确保严格执行预算政策, 及时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 从而使经营者、职工与企业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共同体。

2. 有法必依的预算执行是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底线

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以财务科作为牵头部门, 以财务管控为核心, 采用联合办公的管理模式, 监督指导职能部门和执行单位预算执行的全过程管理, 重点围绕资金链条, 以生产预算的商品煤产量为基础变量, 以商品煤完全成本为价值目标, 与企业对标管理、内控管理、内部市场定额、内部专项审计和精细化管理相结合, 与预算执行单位绩效考核挂钩, 明确内部各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作为预算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充分调动各单位预算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 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 把企业管理的方法策略全部融会贯通于预算执行的“全过程”, 最终形成“全员”参与和“全方位”推广的预算管理局面。预算执行实行“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滚动预算控制目标, 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管理过程, 预算执行要以事实发生的主客观因素为依据, 适时应用预算调整, 严格预算预警控制, 加大预算分析力度。

3. 市场导向的预算调整是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渠道

预算调整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流程按照预算审批的分级授权制度执行。预算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而预算就是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时期的计划, 即用财务数字或非财务数字来计量预期的结果, 预算不准确是常态。笔者就预算调整分两种情况予以论述, 一种是主观因素影响, 没有合理解释的调增因素, 属于预算预警范围;能够合理解释的调增因素, 需要全面预算办公室的综合考评, 采取联合办公的方式, 对调增因素产生的边际效益进行测算, 结果上报预算管理领导小组, 建议对执行预算的创新成果实施奖励。另一种是客观因素影响, 属于预算调整的范围, 比如材料市场价格上扬, 采场环境造成的生产不均衡, 公司行文修订的政策因素等, 根据公司年度整体战略目标的完成情况, 在预算年度指标考核中做为剔除因素, 酌情执行预算调整。

4. 实时监控的预算预警是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利器

预算预警机制分为预算内、超预算和预算外三部分, 共同前提是不得影响矿井正常的生产经营。其中, 预算内预警是执行单位实际发生占预算60%时, 提示预警, 实际发生占预算数90%时, 紧急预警。超预算预警是执行单位实际发生占预算数100%以上, 预算外预警是执行单位随机增加的预算项目, 在确保不影响矿井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 酌情控制预警系统的开启状态。对后两者按照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 客观因素产生的超预算, 属于预算调整的范围。主观因素没有合理解释的超预算, 属于预算预警范围, 根据预算预警制度规定进行处罚;能够做出合理解释的超预算, 由全面预算办公室予以综合考评, 采取联合办公的方式, 对超预警预算产生的边际效益进行测算, 结果上报预算管理领导小组, 建议对执行预算的创新成果实施奖励。各单位对实际完成比预算指标偏差±10%以上的项目, 以及预算外预警项目要进行详实精确的预算分析。

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脉搏、灵魂和归宿

1. 详实精确的预算分析是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脉搏

预算分析是全面预算管理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预算管理机制作用发挥的关键。

预算分析的步骤为: (1) 收集内容真实、数字准确的基础资料; (2) 通过数据间的比较分析, 挖掘潜在的矛盾因素; (3) 根据重要性原则, 把握关键, 重点分析; (4) 通过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5) 对改进措施的执行过程跟踪管控; (6) 收集跟踪管控的基础资料, 实现全面预算的PDCA闭环管理.

通过预算执行, 将预算执行的结果划分为主、客观因素分析。主观因素造成的预算节超, 超额部分不能做出详实精确的预算分析, 严格执行奖罚制度;能够对超额部分做出详实精确的分析, 并证明超预算的使用初衷是为了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并通过检验产生了良好绩效, 可以作为预算管理理念的工作亮点, 在全矿范围内推广应用, 建议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2. 奖惩分明的预算考核是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灵魂

预算考评包括对组织单位、职能部门和执行单位的考评, 执行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考评结果对各班组执行奖惩兑现。组织单位即上述联合办公部门, 负责拟定切合实际的月度考核、季度兑现管理办法, 作为考核兑现的依据, 即企业内部的“执法必严”。预算执行奖励激励固然重要, 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考核机制才是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灵魂。预算考评必须做到客观公正, 对违规现象更要严惩不贷。

3. 提升绩效的预算流程是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归宿

协同管理在建筑管理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建筑工程;协同管理;应用;研究

协同管理主要是指将两个及以上组织、人以及事物间的关系有效地协调好,使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共识,即相互配合某项目标完成的过程。从管理学角度而言,协同管理的其本质在于局部力量分散后的合理组合与重新排列,并且利用局部力量进行协调配合,从而完成某项工作任务。

1、当前国内建筑项目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1)管理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虽然建筑项目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筑项目组织内部较为混乱,比如建设目标不明确,部门之间的关注点和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不同的组织或者个人有其自己的计划和打算,并且各方之间的矛盾非常的尖锐,甚至无法调解。第二,建筑项目经理部门比较关注非事务性主题文,以致于协调会议常常被职能部门领导个人意愿所干扰,严重偏离了主要议题。同时,相关信息数据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 以正确的方式和方法传达至正确的位置,以致于很多人为此而抱怨,或多、或不及时等。第三,建筑项目经理部门应有的争执明显不足,但其潜意识中却片面地认为人们总是不敢、不习惯于争执,或者将该整治公开拿出来讨论,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和思想观念上的问题。

(2)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筑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部分参加人员或者组织介入其中,因缺少对该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组织规则等内容的全面认识而造成上述问题。建筑项目计划方案制定与决策做出时,没有认真听取基层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经理仅靠自己所为的经验而武断地做出了不科学的决策,加之对施工人员的具体情况不了解,因此难免会造成计划与实际不相符的现象。其次,建筑目标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尤其是表达方式上的冲突,加之各参加者均从自身利益出发,因此那么会造成混乱现象。建筑项目管理人员未能及时做出合理的解释,以致于目标不够透明。最后,由于炎症缺乏对建筑项目组织的结构明确定义和划分,因此人们并不清楚其职责范围。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同期项目优先级未能做到明确、具体,以致于项目资源发生冲突。同时,建筑信息数据的传达不全面,信息数据的来源渠道、处理等,都存在着一定的故障和问题,比如未能按层次、级别以及专业等对其进行优化和完善,可能会造成相关信息分析评价问题。

2、协同管理在现代建筑管理实践中的有效应用

基于以上对当前建筑管理中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播种认为建筑管理实践中的协同管理理念和模式应用的目的在沟通机制的建立以及上下级部门的协作、监督。 建筑管理过程中,为加强对潜在问题的共同分析,确保信息资料的共享,或因信息闭塞而造成项目管理问题,有效应用协同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第一,建筑项目管理人员与承包商的有效协同合作。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技术交底和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应尽可能地促使承包商对项目建设总目标、阶段目标以及各自建设目标和施工方案进行明确,及时做出有效的解释、说明,增加建筑项目管理透明度。同时,还培训了很多的参加人员与管理人员,使他们能够尽快地适应建筑项目施工建设工作。建筑项目管理人员,应加强思想重视, 从理念上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强调各参与方的利益统一性和整体性。建筑项目招标与合同签订过程中,注意对承包商的帮助,尤其是要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料、了解项目状况,做好决策服务工作。协调管理理念实际应用过程中,为减少各参与方的争执与矛盾,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各管理人员应当对承包商进行鼓励,尽可能地扫清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以免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建筑项目内部应加强协同合作。建筑工程项目经理与技术专家应加强沟通与协作,这对于建筑企业而言显得至关重要,然实践中可以看到,上述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沟通方面的问题比较多。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技术专家对工程施工状况不了解,其工作的重点主要是技术方案的变化与否,对现实中的社会变化以及心理层面的影响并不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目经理应当加强管理引导,立足全局视角,有效发挥技术人员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将施工建设方案能够有效地落实到实处。协同管理模式应用过程中,要求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体系,并且要对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并因此应当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套完善的流程,强化沟通渠道建设。基于建筑项目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实践中应注意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激发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同时,还要以建筑项目为注意对象,建立稳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团队。实践中,因经理部自身的临时性特点,特别是矩阵制组织形式,成员仍保持着传统的专职性,缺乏对现代双重身份的忠诚度。在协同管理应用过程中,项目组织内部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员工进行绩效考评,在此过程中需注意的是要将各种不可控制或者不确定性的因素彻底的去除,以免对整体考评结果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三,建筑项目经理与业主之间的协同合作。建筑项目经理对该工程项目总建设目标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尤其要准确体会业主的意图,不断分析和研究合同及相关文件资料内容。 同时,还要让业主能够投入到建筑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去,随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于及时改正,这也建筑项目经理与业主之间的协同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业主在委托建筑项目管理任务后,项目经理应对前期的策划和决策进行解释,必要时还要提供全面详细的资料信息。 建筑项目经理难免会遇到业主方下属的相关部门,各方均可能会对项目建设做出一定的指导或给出意见。 在此过程中,项目经理应认真听取上述意見和建议,耐心解释和说明,不可完全按照上述部门与个人的意愿对项目建设直接指导或产生影响。

结语: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 国内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需各方面信息的相互交流,而传统模式下的管理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建筑业发展之需求,加之项目规模不断的扩大, 每一个项目信息量都在增加,如何确保各项目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成为当前最为重要的问题。协同管理模式下的建筑管理过程中,建立了统一的服务平台,对各方面的信息都进行了合理处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降低企业交流成本。建筑工程项目各参与方应当协同合作,因为建筑项目具体一点的复杂性特点,而且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建筑管理并非静态管理形式,而是各参与方之间的动态管理过程,这有这样才能有效兼顾各方利益。

【参考文献】

[1]杨永明 严广乐.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4).

[2]彭苏勉 姜阵剑.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06).

[3]张宏宇.协同管理在建筑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2).

应用科学管理 篇12

梅耶的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学习、教学和评估理论的精品陈列室,能帮助读者快速地浏览积淀了上百年理论的精华。当然这其中不排除一些理论似曾相识,正因为经典所以才被反复强调,但是很有可能这些理论精华在脑中是存放杂乱的,而《应用学习科学》一书精心布置了展厅,整理了各种科学理论,帮助读者在脑中组织重构,并且有投入到这种科学探索之中的冲动。难怪梅里尔把这本书称为“冰激凌顶”,也就是冰激凌最诱人的那个部分,让读者忍不住进行更多的阅读和研究。

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科学?

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学习者知识的变化。这一定义表明学习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学习是发生在学习者身上的一种变化;学习者的知识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学习者的经验引起的。

学习科学的目标在于就如何开展学习,建立有实证依据的模式。学习科学之所以是一种基于研究的理论,是因为它建立在实证依据的基础上而不以专家的意见、口号或引文为转移。

——摘自《应用学习科学——心理学大师给教师的建议》,第14~18页

梅耶在书中总结了学习的三个组成部分,其中核心部分是“学习必然要让学习者发生改变”,那么紧接着要问的是“学习改变了什么”以及“如何开展学习”?这也就是学习科学是需要研究的。学习科学之所以被称之为科学,其标志就在于实证依据,之后所提到的教学科学和评估科学也是这个道理。在梅耶看来,学习、教学和评估要更有效,一定要破除主观臆断,去真实情境中寻找依据,这才是科学的精神。

让我们步入学习的展厅,来看看这一展区的珍品陈列。先看第一个问题,学习改变了什么?目前我们普遍达成的共识是,学习不仅仅表现在外显的行为上,更需要引起学习者心智结构的变化,这也解释了学习的三种隐喻的演进。隐喻一:学习即增强反应,还记得桑代克那只猫和它的迷笼吗?饥饿驱使它不断地抓咬猛扑,终于在无数次的尝试后它碰到了那个门栓,得到了食物,之后它就会越来越熟练。隐喻二:学习即知识记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是教育心理学课的必学知识。隐喻三:图式同化,说起图式同化,我们所熟悉的专家可能是皮亚杰。但实际上,巴特莱特做的研究很有意思,他找来10个英国的大学生,进行了一个类似于“传声筒”游戏的实验,他把一个故事讲给第一个学生听,后面的学生依次将故事传递过去,然后要求第10个学生复述故事,结果发现故事变短了。这说明学习者对故事进行了钝化(丢弃故事的细节)和锐化(突出他们认为重要的部分),并且用自己熟悉的经验对其进行合理化。这再次证明了皮亚杰的结论“学习是一种图式同化的建构过程”。

其次,如何开展学习。这里有几条学习的铁律。1.双重通道原则。人有两条主要加工通道,即言语和图示,相比于言语,图示有优势效应,也就是说人们更容易记住以图示呈现的信息,当然,如果两者并用会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2.信息加工容量有限。在经过一系列的相关实验论证后,乔治·米勒认为人的注意广度是7,七加减二是人瞬时记忆的极限,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切块学习会有效的原因。3.主动加工。在阅读时,学生每读完一段文字后进行总结能更好地促进学习,维特洛克的生成学习理论对比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因为这样就激发了学习者积极参与认知加工。

此外,动机和元认知对于学习来说也非常重要,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知道动机的重要性,可是不见得所有的教师都能讲全所有的动机。梅耶提到了基于兴趣的动机、基于信念的动机、基于归因的动机、基于目标的动机和基于社交伙伴的动机。我们只有全面了解这些动机,才能从各个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动机。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一项对高考状元的研究发现,所有的高考状元都习惯对自己的学习进行阶段性的反省认知,其中一个外显的证据是他们中的很多人热衷于画思维导图。

什么是教学与教学科学?

教学是教育者为促进学生学习而对学习环境加以操控的过程。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其一,教学是教学者发出的行为;其二,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科学是关于如何帮助人学习的科学研究。它之所以具有科学性,是因为这些教学原则是可以验证的。

教学科学的目标是提出实证依据的教学设计原则,指出有效运用教学方法的边界条件,例如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将特定的知识传授给特定的学习者。

应用教学方法的主要标准是其效果是否有实证依据。评估教学方法是否会产生意义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进行对照实验,比较使用特殊教学方法的学习者和没有使用特殊教学方法的学习者,其学习结果有什么不同。

——摘自《应用学习科学——心理学大师给教师的建议》,第52~54页

教学是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营造。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很重要的,其核心是“学生发生了什么改变”,那么如何能够看出这种改变,就需要有应用和检测。目前教学设计专家达成的共识是,强调不同类型的知识要用不同的方式来教学和评价。所以,梅耶在书中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五种知识类型,分别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信念性知识,这就比以往教育心理学提的是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划分得更为细致了。在如何开展教学这部分,梅耶在书中特别提到了学习的三种认知加工要求,即无关认知加工(与教学目标没有关系的加工)、基础认知加工(初步认知加工)、生成认知加工(深层认知加工)。对于这三种加工方式,我们的策略不同。首先,要尽量减少无关认知加工,其原则有明确期望、聚焦要义、标记结构、空间邻近和时间邻近。其次,调节基础认知加工,其原则有切块呈现、提前准备、调整通道,比如切块呈现就是要把复杂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来学习,这样对学习就没有那么困难了。最后,促进生成认知加工,其原则有多媒体、人性化、具体化和抛锚式,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总结这三种加工方式的原则,有效的教学就是要让学习过程经历选择(关注新信息)一组织(对新信息进行梳理)—整合(与长时记忆的旧信息相联系)三个步骤。梅耶还给出了每个步骤的具体教学策略:促进选择的教学策略有明晰目标、前置问题、后置问题和强调重点;促进组织的教学策略有总概述、小标题、联系词、绘图表;促进整合的教学策略有具体先导和具体示范,也就是把新旧知识相关联,比如在关于电路运行的课程中加上水流系统的隐喻,因为学生对水流很熟悉,有助于促进他们对电流的理解。

什么是评估与评估科学?

评估涉及确定学习者学习到了什么,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以及与学习相关的学习者的个性特征。我们实施一项评估时,要设法描述学习结果(即知识)、学习过程(即建构知识的认知过程)或者学习特征(即建构知识的能力)。

如你所见,要在教育中应用学习科学,有效的评估工具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要开发有实证依据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原理,那么就必须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总之,教育评估要将“证据”纳入“有实证依据的实践”之中。教育研究面临的一个基本挑战是开发有效的评估工具——测验,以便能够真正了解学习者学到了什么。

——摘自《应用学习科学——心理学大师给教师的建议》,第93~94页

评估在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受到重视,今天人们开始不再盲目地学、盲目地教,而是希望能够有根据地学、有根据地教,而这个根据很大程度上来自评估。我们都知道评估有三种,即预评估(教学前)、形成性评估(教学中)和总结性评估(教学后),作为一项评估工具,比如测验要关注四个指标,即信度、效度、客观性和参照性。当然,虽然测验在全世界来看,还是最重要的评估方式。但如果想要搞清楚学习和教学究意是怎么回事,包括是什么在起作用,什么时候起作用和如何起作用,我们还需要多样化的评估手段,比如实验。运用随机对照实验可以研究是什么在起作用?运用析因实验可以研究什么时候起作用;运用观察分析,可以研究如何起作用。

综上所述,学习科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学习科学、教学科学和评估科学,称为科学的标准是一样的,就是基于证据。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应用学习科学下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学习和教学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依据。比如威特海默在其经典著作《创造性思维》一书中做了一系列的迁移实验,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解为例,如下图所示,机械学习(控制组)的方式和意义学习(实验组)的方式不同,直接就这题来看,两者的教学效果没有什么太大区别,经过学习后,学生都能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当给学生下面这两道题时,两者就有很大的区别了,控制组的学生在给左边的平行四边形作了一条垂线后就束手无策了,右边的他们更是觉得没有学过。而实验组的学生能重新调整形状,求出这两道题的答案,完成学习的迁移。相信未来学习科学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让我们的学习者能学得更有效。

两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上一篇:规模决策下一篇:高三普通班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