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互动

2024-12-16|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话语互动(共10篇)

话语互动 篇1

一.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话语沟通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师生话语沟通之间存在代沟

师生话语沟通之间存在代沟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教学方法陈旧。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主体传授知识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模式虽然有一定的优点, 但是, 单一的知识获得方式使得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 严重影响学生思维发挥能力, 从而导致师生之间不能有效进行沟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相应的信息反馈, 很难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极易变成老师一个人的课堂。

(2)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多采用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 缺乏师生间必要的教学互动, 不利于小学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这种情况的出现急需引起教师的重视,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多下一些功夫, 抓住课程改革的大方向, 不断推陈出新, 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总结出合适的教学方法。

(3) 对小学语文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认识不够。某些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授课对象是小学生, 他们由于年龄较小, 往往自制力差, 课堂上注意力不易集中, 教师一味赶教学进度, 缺乏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导致教学效果很差。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点, 借助有效的师生互动引起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采用讨论、分析等师生互动的手段, 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又可激发小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主动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知识的动力, 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师应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的特殊性引起重视, 改善目前教学手段、措施不能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的现状。

2.师生互动中话语沟通中缺乏情感交流

深厚的师生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 学生们才能喜欢上教师的课。但是, 有部分教师却忽略了这点, 不懂得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进行情感互动。有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以一个严厉的态度要求学生, 有的学生犯了一个小错误, 某些教师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该学生提出批评甚至体罚学生, 而不是采用温和的语气加以指导, 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 激发学生自我改进的意识。下面我们举一个经典的例子:

教师:今天李某某同学又把“竟然”的“竟”写成了“尽”, 这个问题我都不知道和他说过多少遍了, 他还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李某某, 你回家把这个词语抄一百遍, 明天拿给我看!

教室里一片安静, 没有人敢说话。

教师:你们都记着, 以后再犯这样的错误, 跟他一样, 罚抄一百遍。

从这个例子我们能看出这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和学生的情感交流, 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指责学生, 导致整个课堂上没有学生敢发言, 也没有人敢对老师的错误提出异议。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也有害于师生之间对语文学习的相互沟通。

二.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进行话语沟通的建议

解决师生之间话语沟通问题的根本方法应该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出发, 理顺小学教师、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真正实现“生成式教学”。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预设, 使得课堂教学不生动, 很难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1.通过提问中的话语沟通师生互动

用提问的方式进行互动。要求教师意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 通过有效的提问, 发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激发、交流、对话等作用, 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比如在教《荷花》这篇课文时, 教师开场要求学生从四点介绍作者叶圣陶:姓名—时代—国别—工作。针对这种问题, 学生不能单纯地回答“是”或“不是”去解决, 学生必须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 了解写作背景, 这种提问方式考察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应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等特点, 融小学生语文教学于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以提问的方式挖掘教材的课程资源, 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使得师生互动得以跳出形式化的框架。

2.课堂讨论中的话语沟通师生互动

课堂讨论时师生围绕教学内容, 就某个问题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言语信息交流的一种教学方式。积极有效的讨论要求教师不仅要发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 还要引导学生抓住课堂重点。

三.总结

我们要切实高效地保证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 跨过阻碍师生互动交流的鸿沟, 使师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相互沟通与交流, 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 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我们要多与学生家长沟通, 共同帮助学生摆脱学习困境, 让他们重新建立自信。从教师自身方面的角度来看, 每个老师都要依据我国的教育法、教学大纲来帮助和指导学生, 不断加以引导学生,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

师生互动中的话语沟通探析 篇2

1. 通过师生互动话语沟通,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通过课堂上开展的师生互动以及师生间的话语沟通,教师可以细致地掌握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情况,同时加以适当的方法引导,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

2. 通过师生互动话语沟通,拉近师生间距离,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开展师生互动以及话语沟通,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威严形象,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朋友的定位与学生开展深层的交流,在学习和生活上帮助学生成长,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助于师生间的关系培养,对于形成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很有效果。

3. 通过师生互动话语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开展个性化教学。通过课堂和课外的师生互动以及话语沟通,教师可以迅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而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在师生互动中加强话语沟通效果的方法建议

1. 祛除误区,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教师要主动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从学习和生活上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

2. 成立教学方案研发小组,开展多样化的话语沟通。课堂成立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方案研发小组,积极地开展对外交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大教学方案、方法的创新力度,开展多样化的话语沟通课堂。

(1) 设立兴趣小组,开展讨论教学。设立兴趣小组,鼓励兴趣一致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并开展小组的自主探索。加强教师对小组课题的引导,以及不同兴趣小组间的经验交流,开展讨论教学。讨论教学是现在师生互动教学中话语沟通的一种主要形式,一般是指就某个问题展开师生间、学生间言语信息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是先由老师给出问题,或者各兴趣小组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学生围绕着问题进行自主发言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实时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同时要加以目的性的引导,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

(2) 开设选修课,培养学生兴趣。建立选修课制度,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期间开设与语文教学有关的选修课,比如写作、阅读类的课程。在宽松、愉快的师生互动氛围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学到了知识,也增加了师生间的默契度。

(3) 加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解决师生互动中话语沟通不畅的有效方法。

互动型英语课堂的教师话语策略 篇3

课堂教师话语研究是课堂教学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课堂教学研究是指对发生在语言课堂中教与学过程的研究, 其研究成果对于教师、研究者、语言学家来说是很重要的。这种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 起初注重的是语言教学法的研究, 后来逐步转向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 重点是对教师话语、师生互动分析和语篇分析的研究。

教师话语是教师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教师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Nunan指出: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两者都是至为关键的, 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与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而且因为它本身还起着目的语使用的示范作用, 是学生语言输入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师话语在《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中的定义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采用的一种语言。为了达到与学生交际的目的, 教师往往把语言简化, 使它带有许多外国话的特征或其他简化语言的特征。

众所周知, 大班教学直接面临的问题是学生人数众多、水平参差不齐、课堂控制难度加大, 同时一些在小班教学中方便有效的方法却难以在大班教学中开展。所以, 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很多教师选择“教师讲, 学生听”的演说型教学方法。由此, 导致了课堂沉默现象的产生与蔓延, 这显然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方法。那么, 在新形势下, 教师应该掌握怎样的话语策略以优化学习者课堂学习效率呢?

一、把握教师话语策略原则, 注重质量与互动

1. 注重教师话语的质量

Hannkason认为: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会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Walsh认为, 教师控制课堂讨论的话题、内容、过程和参加者, 学习者会得到教师的暗示, 教师也会随时修正自己的话语。教师话语在第二语言教学课堂中不仅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更是学习者重要的语言输入来源。中国大多数的外语学习者因为没有便捷的外语环境, 因此对课堂的依赖性更大。教师话语的使用得当与否对学习者的输出和交际能力都将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在实际的语言教学课堂中, 教师话语往往局限于问答形式, 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反应时间, 特别是在大班教学时, 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 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的连贯性, 限制了学习者语言输出的机会, 教师话语占据了课堂的绝大多数时间。这种重教师话语数量而轻学习者学习质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为了使教师话语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话语应更加注重质量而非数量。

2. 注重教师话语的互动性

Krashen在“输入假设”中提出“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认为对语言输入的理解是语言习得最基本的途径。因此, 语言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为学习者尽可能地提供可理解性的输入, 而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课堂中, 教师话语则成为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最直接、最丰富的来源。Long的“互动假设”在肯定了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的同时, 特别强调了意义协商对语言习得的促进作用, 认为“双向交际”比“单向交际”更有利于语言习得, 在双向交际中进行意义协商, 从而提高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Swain的“输出假设”认为学习者必须通过有意义语言运用才能使自己的目标语的准确性达到本族语的水平, 因此, 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之外, 学习者还必须有机会输出语言才能使自己的语言准确性和流利性达到本族语的水平。新的英语教学理念强调听说领先, 在课堂上教师提供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 学习者把握机会输出语言, 教师和学习者都采取有效的交际策略使自己的语言被对方理解, 当交流出现障碍时, 鼓励意义协商。Picaetal认为教师不应把注意力全放在语言准确性上, 而应该注重调节互动结构, 特别是应该主动核实和确认学习者理解与否, 并激励学生澄清和确认不清楚的地方。

二、采取恰当的教师话语策略, 优化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提高教师话语的互动性, 应采取恰当的教师话语策略以促进互动型课堂的建立, 优化课堂教学效率。近20多年来, 语言学家们对英语课堂的研究结果表明:课堂内学习者的成功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所使用的语言以及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课堂互动有关。Ellis认为, 教师对管理课堂互动负有最终的责任。利用意义协商, 采用师生互动, 共同把话题展开、推进、结束, 以达到学习者理解、接受的目的。

1. 掌握适当的话轮转换策略

人们日常会话的基本单位是话轮, 话轮是Sacks等人提出的理论概念。Harris这样描述话轮:说话人连续的谈话, 在其说话之前之后都以沉默为标志。观察发现, 特别是在大班教学中, 教师出于种种因素, 不把话轮施与学生, 更加导致沉默课堂的产生。为了营造互动性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把握话轮分配技巧。例如, 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写作技巧中的“topic sentencesupporting details”的做法, 训练学生发言时“Each contributes one piece of viewpoint”, 即每个人说出一条自己的看法, 按照先说出观点, 再利用不超过三句的论据支持该论点。这个方法一来可以有效地控制每个学生发言的时间, 二来可以把机会提供给更多的同学, 同时还有助于训练学生缜密的思维和简练准确的表达。因为相对于沉默课堂, 还有一种需要调控的课堂是, 有的学生每次积极发言, 但每次发言都很长, 反反复复, 教师如果经常打断他们, 容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 而不阻止的话, 又占用了太多课堂时间, 因此这一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发言的效率。

2. 言语反馈策略的选择

Goffman认为, 言语反馈是交际者在讲话人的激发下发出的能够表明该交际者对当前的言语行为发生的位置及其所属的认识的言语行为。这种反馈具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通过反馈和讲话人建立某种一致或共存的关系;二是由于反馈与当时的言语相关从而获得了局部的意义。总的来说, 根据听话人所作出的反馈中所体现的对于讲话人和或讲话内容和观点的态度, 我们基本上可以把听话人所作出的言语反馈划分为支持性言语反馈和非支持性言语反馈。在课堂教学中, 支持性言语反馈表现为教师 (听话人) 为支持和或帮助学生 (当前讲话人) 完成其言语行为和话轮, 表明自己对于该学生以及他所讲内容和或观点的支持性态度, 不以取得话轮为目的。而与此不同的是, 非支持性言语反馈则是教师 (听话人) 为了取得话轮或者是对学生 (当前讲话人) 所表达的内容和或观点表示不同意或反对。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宜多采用支持性言语反馈, 尽量把话轮分配给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自由地表达。基于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论”, 交际者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以免损害面子, 在大班课堂上, 发言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 需要很多的勇气, 因此教师不宜选择非支持性反馈, 驳回学生的观点, 取得话轮。

英语课程是教育行政部门、学生最重视的基础课程之一, 因此, 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有效调控和优化话语策略, 活跃教学氛围, 创造互动型课堂, 更好地培养语言人才。

参考文献

[1]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2]Nunan, 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A Textbook for Teachers.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Inc, 1991.

[3]戴炜栋.试论影响外语习得的若干重要因素.外国语, 1994 (4) .

[4]桂诗春, 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5]李悦娥, 范宏雅.话语分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6]李侦.试析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9 (5) .

话语互动 篇4

摘 要基于对中学英语课堂的初步观察,我们发现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多少、目标语使用量与质量及对学生语言输出反馈处理方式皆可影响课堂互动。话语量超标可成“一言堂”,目标语使用只在学生可理解时会促进外语思维,教师若不给予学生自我修正契机可阻碍学生语言学习认知机制启动,而对学生语言输出的不当处理可触发负面情感,使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对话。

关键词教师话语 课堂互动 目标语 中介语

为促成课堂交流,教师要同时对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进行调整,这些调整名为教师话语[1]。于是,对教师话语研究一直汇集两大阵营:语言调整和师生互动[2]。早期教师话语研究聚焦教师对学生讲解时如何进行言语调整,以便学生能理解授课内容。进入互动交际教学纪元,研究开始更关注教师话语是否能促成课堂互动。

一、英语教师话语对课堂互动的影响

首先,从话语量看,教师话语量超标时留给学生的发言很少,互动就可能无从谈及。语言学习从行为主义的PPP模式转入建构主义的交际教学是革命性突破。PPP类教师占主导的课堂中,教师大多时间在讲解课堂学习内容、提问并提供答案;而交际为目的的语言学习课堂上,教师力图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表述出疑问等)中达成教学目标。

其次,选用母语还是目标语作为教师话语语码同样可影响课堂互动。传统教学模式下,外语教学者惯用母语课堂教学,典型表现为逐句逐字翻译学习内容,使得学生似理解透彻,但语言交流能力薄弱。新理念提倡教师和学生直接用目标语,认为正是目标语运用调整之意义协商中外语习得才得以实现。但关键之处在意义协商,否则便无从产生课堂互动,无从真正习得。Kim & Elder认为[3],当前大量研究倾向于将教师母语运用的多少作为判定课堂语言环境理想与否的主指标,这可能是在忽略是否达成意义协商。

最后,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处理,包括及时与否、适当与否都会是双刃剑,会促进也会阻碍学生认知机制的运行,会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也可以诱发学生负面感受。学生课堂目标语表述需要及时而适当的鼓励,同理,对语误的反馈也应适当而有效。Long, Pica, Gass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互动性反馈有利于二语习得[4]。也就是说,对学生的反馈旨在使学生注意到甚至理解与吸纳,否则会是无效反馈。

二、课堂观察结果

鉴于我国外语基础教育涉及中学教师话语作用文献不足,本文设计通过课堂观察对初中英语教师话语进行调查,借以初步探索教师课堂话语是否会影响课堂互动效果。

我们组织西安外国语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士研究生分别对我国27个初中英语课堂(陕西境内24所)进行观察,时长45分钟。课堂观察量表针对教师课堂话语量、课堂目标语运用量和教师对学生课堂言语的处理方式设计。

纵观27个课堂观察报告,首先,教师话语量均值为53%,而在课堂占据60%以上话语时间的教师占总体教师人数的42%,可见,半数课堂一半时间是教师自己讲解。其次,接近三分之一的教师大半课堂用汉语讲解。最后,12个课堂中教师力图鼓励每个发言者,13个课堂中教师在学生问题回答正确后才表扬学生,2个课堂上教师很少对学生提出表扬。更正学生语误时,13位教师自己更正,同学更正出现在8个课堂上,让语误学生自己更正的只有6位教师,2位教师对学生语误不做任何处理。

有四个课堂引起了我们特别关注,观察者不约而同地用了“沉默”“被动”来描述这四个课堂,可见课堂互动效果欠佳。教师课堂话语时间约占60%~80%,而其中3位教师母语使用量高达40%~70%。一位教师很少表扬学生,另三位则在确认学生问题回答正确后再表扬。对于学生语误,一位教师索性不予理睬,另三位则选择教师更正,四位中只有一位偶尔让同学更正。

其中一个课堂(C18)的观察结果尤耐人寻味。教师工作语言选用的是英语(90%), 而教师话语比例亦最高达80%,对于学生语误则是教师“立即”更正,很少表扬学生。英语为工作语言说明其学科知识的牢靠,但只是急于“推出”教授内容,缺乏课堂互动意识,自然很难挤出时间让学生表述。

相对而言,这四个课堂教师话语比例居高,且母语使用频繁。在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反馈上,教师表扬更正不及时及自己更正为共性。可谓教师主导型课堂。

三、教师课堂话语与课堂互动

我们的观察与部分国际外语课堂观察结果趋向一致。Walsh总结以往研究,不少外语课堂教师操控、讲解大部分时间,决定讲解内容、步骤、何时互动、学生何时参与、哪些学生可以参与发言。大多时间教师提问,问题答案教师事先知晓[5]。教师讲述时不断修正自身语言,却不给学生自我修正时间。教师提问学生未能应答时,教师虽给出语言提示,但却会自己去“填空”出答案。Brown特别提出内置动机、中介语和语言策略三大原理[6]。达成成就、实现自我是最为深层之动机所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可启动此内置动机。而随着对自我成就的日渐欣赏,学生会生成自我奖励系统,即当课堂参与让自我实现了目标语表述思想情感愿望时,学生就很少需要外界(老师或同学)的评价来刺激自己参与课堂互动与学习。

1.教师课堂话语量与课堂互动

学生课堂有机会表述是互动之先决条件。教师课堂话语量多少很大程度透视着学生是否实际参与着课堂互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界将教师占据约三分之二课堂话语时间定义为教师话语超标。而我们的观察中42%的教师课堂话语量达到60%以上。教师话语量超标者夯实了教师的课堂权利,把握着课堂决策权。诚然,课堂权利的移交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潜在风险[7]。教师话语超标则规避了权利移交给学生的风险,这些外语教师因此感到安全,涵盖课堂管理及课堂教学层面的安全。对此,Cullen认为,要求权威教师中心国度的教师减少教师话语不现实[8]。话语超标教师往往不顾及互动对学生外语习得的建构,只要不是初学者,教师就不该占用大部分话语时间,而应尽量让学生发言[9]。语言学习乃学生认知机制运转起来后的产物:学生在困惑于自我如何表述疑问及思想之过程中启动记忆库、筛选可利用资源、汲取新输入资源、不断调整言语方式。学生融入课堂才有实质上的互动,学生融入学习才会有效习得语言。

2.课堂目标语用量与课堂互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外语课堂是否应用母语讲解一直是焦点与争议所在。支持者认为学生世界知识以母语建构,借用母语提供认知便利;反对者坚持学生是在目标语可理解性输入输出过程中自然习得语言知识。1990年,Duff & Polio对加州大学的研究发现,二语教师课堂母语量跨度自0%到90%[10]。我们此次外语教师课堂母语量区间同为0%到90%,三分之一教师半数以上时间用汉语,这对课堂英语作为目标语的互动显然难为促进之力。

不可否认,教师目标语的全面运用对外语教师乃一大挑战。由于缺乏对目标语日常用语的了解与掌控,即使坚持采用目标语,不少外语教师表达时多难以简易到让中学生理解。因此,教师学科知识的加强及目标语交流能力的提升是根本保障。外语课堂上教师的目标语运用很可能转为有效输入,学生聆听中理解、消化、吸收,转化为他们自己表述时的目标语表达式。意识到这点,教师课堂用语就会尽量采用合适的目标语。

事实上,教师课堂目标语表述不一定会被学生表达时运用,也不一定会促成外语课堂互动。C18课堂上的教师百分之九十话语为英语,但学生课堂参与并不积极,因为单是英语讲解并不能保证其语言就可理解。目标语话语可理解是,学生有吸收表达式的可能,语言习得才可能。教师只要尽量不破坏课堂目标语思维的连贯性即可,因为课堂话语的一大作用是搭建学生目标语思维环境,以便让学生逐渐形成目标语思维习惯乃至能力。

3.教师课堂反馈与课堂互动

教师课堂反馈的研究热点是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反馈。在外语课堂上只表扬对的并不恰当,忽略了中介语现象及其功能。发展中的外语能力是学生过渡性进展,期间的语误属自然现象,不可逾越。教师应视学生是否有愿望参与、是否开始参与、表述是否有进步等适时表扬。这里用鼓励一词更为恰当,它考虑到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常能调动学生积极情感因素。在我们观察中,此类鼓励学生的课堂只占四成,而典型缺乏互动的四个课堂中教师基本都很少表扬或只表扬对的。可以推断,在中学外语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情感方面考虑不足,调动学生语言功能的前提是调动起其积极情感。

我们观察中特别关注了教师是如何处理学生语误的。两个课堂教师未做任何处理,六位教师偶会让语误学生自己更正,八位教师有时会发动同学更正。半数以上(十三位)教师自己更正,常常是即刻更正。四个典型学生参与不积极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语误一位不处理,其他三位都采取了教师即刻更正法。可见,学生被允许自我调整表述方式的机遇很少,老师常缺乏容忍度,干脆自己给个答案。

教师往往误以为对学生语误的即刻教师纠正理所当然会引起语误学生甚至其他学生的注意,甚至一定会被学生理解和吸收。即使学生在教师纠误后作出重复等回应,也并不表明其注意到了,更莫说理解,学生往往只是通过重复来摆脱语误引发的尴尬与紧张[11]。更重要的是,语言学习是学生自己学得的,不是教师教得的。自我真正认识到语误所在再加以修改,以后的适当表述才可以保障,才会真正达到学习目的,而且增长了学生的自我成就感,更能激发和维持其自我或内置学习动机。学生开始学着用目标语理解其他文化、表达自我思维,进而帮助其形成更理性的世界观及目标语表述方式。

课堂互动是两人或多人间的语言情感交流。教师一味自说自话,即便有提问也完全由自己掌控,这样的课堂没有发生师生或生生互动。教师话语需要尽量少,同时应尽量鼓励学生参与对话。作为外语课堂,教师话语中大量采用母语,显然不利于学生外语思维的构建,但机械地大量甚至全部采用外语,不考虑学生理解与否,同样很难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对话。在课堂话语中尽量多地融入学生话语,简单地看关乎教师话语量多少,实质上更关乎教师课堂话语的处理方式或质量。教师的适当鼓励对学生语误的建构性处理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积极的外语学习情感,另一方面可搭建起学生语言运用(包括质疑性、调整修改性表述)平台。学生课堂目标语运用的最大化有利于其外语学习,是提高外语表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Ellis,Rod 1995,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 Cots,J.M. & Díaz,J.M.2005.Constructing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linguistic knowledge through non-native-speaking teacher talk. In E.Llurda(Ed.),Non-native language teachers.Perceptions,challenges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fession(pp.85-105).New York:Springer.

[3] Kim,Sun Hee Ok & Catherine Elder.2005.Language choices and pedagogic functions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a cross-linguistic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eacher talk[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9,4(2005).

[4] Nassaji,Hossein 2009.Effects of Recasts and Elicitations in Dyadic Interaction and the Role of Feedback Explicitness[J].Language Learning,2.

[5] Walsh,Steve 2002. Construction or Obstruction:teacher talk and learner involvement in the EFL classroom[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6.

[6] Brown,H.D.2003.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7] Wajnryb,Ruth,Marion Williams & Tony Wright.2011.Classroom Observation Tasks:A Resource Book for Language Teachers and Trainers[M].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and Teaching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Cullen,Richard 1998.Teacher Talk and the Classroom Context[J].ELT Journal,3.

[9] Armstrong,David G.,Henson,Kenneth T.& Savage,Tom V.2009.Teaching Today: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 (8th ed.)[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 De La Campa,J.C.& Nassaji,Hossein 2009.The Amount, Purpose,and Reasons for Using L1 in L2 Classrooms[J].Foreign Language Analysis,4.

[11] Yoshida,Reiko 2010.How Do Teachers and Learners Perceive Corrective Feedback in the Japanese Language Classroom?[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

[作者:海春花(1963-),女,河南南阳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王红香(1981-),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张怀斌(1965-),男,陕西白水人,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西安外国语学校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张立昌(1956-),男,陕西乾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博士。]

话语互动 篇5

然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课堂互动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教育专家的关注。教师话语(teacher talk)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也是学生信息输入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话语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话语的质和量、提问方式、师生间的互动以及教师反馈性话语也可能会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就像Nunan(1991:190)所说,“随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教学理念的推进,作为学生语言习得过程中话语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的教师话语,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Hakansson(1986:83-89)在其研究中也指出,教师话语的质量和数量会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

1 教师话语相关理论

1.1 定义

教师话语是教师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来传授知识和组织教学所使用的语言。因此,在课堂互动中教师话语肯定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张强(2007)也指出,教师话语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和实施教学时所使用的语言,包括课堂用语、教学用语、交际用语和反馈用语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既是促进课堂互动和传递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又是针对教学内容的一种言语输入(刘旭东,2009),是学生接触所学目的语的重要途径,因此它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学,教师需要不断地修饰自己所使用的语言来达到与学生互动的目的,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掌握目的语。Nunan(1991)也指出,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是因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与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也因为它本身还起目的语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入的又一重要途径。

1.2 教师话语的类型

语言交流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交互式的沟通过程。在这样的交互式课堂中,教师话语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一方面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话语,包括课堂常规用语、指示和提问用语、语言修饰、师生交流用语及教师反馈用语等;另一方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话语,包括课文分析,对学习者的课堂回答做出的反馈等等。

1.2.1 教师提问

教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有计划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在教师课堂话语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什么时候提问,怎么提问,提问什么性质的问题等等。

对于教师提问来说,教师提问什么样的问题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教师对语篇的控制以及让学生接触语篇的方式。提问的目的,问题的类别、问题的准备、问答过程的控制、问题的反馈等对提问的有效性都有着制约和影响。

1.2.2 语言修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修饰自己的话语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输入效果。Nunan(1991:91)指出,"教师的语言修饰使得课堂话语更加具有可理解性,因此对于语言习得就具有更大的价值。”

1.2.3 教师反馈

教师反馈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表述做出反应、给予评价或纠错等。Ur指出(1998:242),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反馈通常是指为改善、提高学生的学习,对其某一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所做出的回应。Vigil和Oller(1976:281)从反馈的来源、性质及涉及的领域三方面进行了划分,分为来自外部的外反馈、发自内心的内反馈;肯定性反馈、否定性反馈;认知方面的反馈和情感方面反馈。来自教师的外反馈会影响学习者的内部情感反馈(Stevick,1999:243),肯定性反馈有助学习者形成暂时的肯定影响,否定性反馈(包括否定性评语和教师直面纠错)对语言学习起负面作用。总之,无论是肯定性的还是否定性的反馈,都具备一个共同点,即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根据Krashen等(1985)的情感过滤假说,即使学习者获得了大量的、合适的信息输入并不等于他们就能掌握目的语。情感因素中焦虑、自信、动机直接影响着输入的信息到达语言习得机制。因此,教师必须通过策略性的话语反馈来激发学生者的学习兴趣,降低或消除不同的情感障碍。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本研究对象是浙江省杭州市某初级中学一位优秀英语教师,所教授的班级是初一年级某班,共26名学生。通过对其课堂互动中的师生话语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了解课堂互动中师生话语权的比重对学生学习英语的作用。因此,该文着重从教师提问方式、教师言语修饰、教师反馈语等方面来研究教师话语是否能够促进课堂教学。

2.2 研究方法

该文通过录像的方式,对该教师一节英语课进行全程录像,然后进行课堂语言的整理(包括教师话语和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话语)来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检验教师话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3 结果与分析

3.1 教师提问话语

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话语和提问方式并不是随意的,而且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有效的提问话语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教学。例如:

S1:Where does he…

T:Picture?Picture?one,two,three…(The teacher mentionsstudents to tell which picture they choose)

S1:Where does he live…

T:In picture?

S1:Picture one

在这个片段,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所提供的图片进行会话,但是该学生忘记提及自己所涉及话题属于哪一个图片,因此该教师不断地用问句做出提醒,而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从而使该学生主动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我们还可以在下面的片段中发现教师提问方式的重要性。

T:Ok.Very good.These are my pen pals,as you know.Theyar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But one of my friends is missing.Let'sshare(The teacher plays the video,a Japanese carton)who he is orwho is he?Watch carefully.Ok.(after playing the video)Who cantell me?

S:Japan(some students say).Japanese(some students say)

T:Who is he?Can you tell me?Who is he?Hand up(Theteacher uses hand gesture to indicate students to answer his ques-tion)S1:He is a Japanese.

S1:He is a Japanese.

T:Urm…I think…My question is who is he?Or what's hisname?Ok?(The teacher walks around the class and use hand ges-ture with smile)S:Labixiaoxin(All the students say)

S:Labixiaoxin(All the students say)

3.2 教师修饰话语

教师的言语修饰,不仅能够使学生注意教师的授课重点,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例如:

上例中,由于学生在口头表达中错误地使用动词的形式,而该教师并没有直接说出答案,只是通过重复来强调动词speak应该使用第三人称单数,在教师修饰性话语的影响下,学生自觉地改正了自己的失误。又如:

T:Ok.Everybody,say after me.Language(pronounce it slowlyand clearly)

S:languageT:language(m

T:language(more slowly)

S:language

T:lan…

T:lan…

S:lan…

T:guage (when pronouncing it, the teacher write its phonetics on the blackboard)

S: guage

T:(language (as a whole)

S:language

(repeat the pronunciation of language three times)

T:What language does he speak?(The teacher pronounces thesentence much more slowly)

S:What language does he speak?(all read after the teacher)

T:He speaks French(the teacher pronounces the sentencemuch more slowly)S:He speaks French(all read after the teacher)

S:He speaks French(all read after the teacher)

在学生发音困难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非常活跃的气氛下随着教师的指导来纠正言语上的失误,从而避免对学生情感的影响。

3.3 教师反馈话语

在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应该如何作出反馈。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Richards&Rodgers(2010:76)说到,“在对学习者给出反馈的时候,教师应该遵循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首先,父母很少纠正孩子的错误,但是当孩子逐渐长大时,父母就不能容忍更多的言语错误。同样,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不应该打断学生来纠正错误,因为这将打断学习者的思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应该逐渐地对学习者的言语错误进行修饰。”例如:

S2:Where is he from?She from(correct her own pronuncia-tion)(the teacher nods to support her)S1:She is from Singapore.Singapore.(correct her own pro-

S1:She is from Singapore….Singapore.(correct her own pro-nunciation)

T:Singapore(assure the girl's pronunciation with smile)S2:Where does she live?

S2:Where does she live?

S1:She lives in Singapore…city.T:city(The teacher corrects the pronuncia

T:city(The teacher corrects the pronunciation and pronouncesit slowly and clearly)

S1:city

S2:What…language…does she speak?(The student has a dif-ficult in pronouncing the word language,the teacher helps her withsmile)S1:She speakspeaks Chinese or English.(the girl corrects

S1:She speak…speaks Chinese or English.(the girl correctsher own pronunciation of speak,the teacher wait patiently withoutinterruption)

T:and English.(induce students to use"and")boys(turn tonext group)

从这可以看出,教师应该容忍初级阶段的学生的言语失误,并且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纠正自己的言语失误。我们必须谨记,不能批评或者嘲笑学生的错误,因为教师没有任何责备地面带微笑的反馈不仅能够鼓励学生的语言学习,而且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此外,这还能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从而更加有利于教学。又如:

S2:What language does he speak?

S1:He speaks English.

T:Ok.Very good.Excellent!(clap.All the students are clap-ping)You and…please!(turn to next group)

对于学生良好的表现,该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满足感,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积极进行课堂参与的信心和勇气,另一方面,也使得课堂师生互动的环境更加活跃,有利于师生友好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下面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4 结束语

总之,教师课堂话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左右,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教师应该着重研究课堂互动中教师话语的输出及其质量,主动地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主动用目的语进行话题陈述,从而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动力。

参考文献

[1]Hakansson G.Quantitative studies of teacher talk[M]//Kaspor G.Learning,Teach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Foreign Lan guage Classroom.Aarhus:Aarhus University Press,1986:83-89.

[2]Krashen S,Terrell T.The Natural Approach:Language Acquisi tion in the Classroom[M].Oxford:Pergamon,1985.

[3]Nunan 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A Textbook for Teachers[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Inc,1991:91-190.

[4]Richards C J,Rodgers S T.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UP,2010.

[5]Steviek E W.Affect in learning and memory:From alchemy to chemistry[M]//Arnold 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6]Ur P.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Practice and Theor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7]Vigil N,Oller J.Rule fossilization:A tentative model[J].Language Learning,1976(26).

[8]刘旭东.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话语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9(1):4l-45.

[9]王银泉.教学方法和非语言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48-49.

[10]张强.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中教师话语功能特征的分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7(7):17-21.

话语互动 篇6

1 互动式元话语

Hyland(2005)[1]将元话语视为广义概念,指用来协商语篇互动意义的自反表达形式,帮助作者表达态度和立场,促进读者共同参与构建语篇。他主张元话语是显示读者和作者互动的话语,旨在建立共同联系,顺利实现作者观点的表达及与读者的交流。引导元话语涉及作者组织篇章的方式及对读者知识的评估。互动元话语显示作者和读者的互动关系。本质上说元话语具有评估性和参与性,体现读者和作者亲疏关系,表达作者态度,显示读者参与程度(徐赳赳2010)[5]。Hyland(2005)[1]将互动元话语分为五个子范畴:模糊语(hedges)、增强语(boosters)、态度标记词(attitude markers)、自称语(self mentions)和介入语(engagement markers)。

2 商业广告中的互动元话语资源

商业广告最终目的是建立与消费者的某种关系,影响其思想观念并激发其消费欲望。只有有足够的创意,消费者才会实施购买行为。作为广告创意的表现形式,广告语言对广告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网站上选取实际商业广告语篇,基于Hyland互动式元话语理论,分析广告语篇中作者如何使用互动元话语实现与消费者的互动,激发其消费欲望。

2.1 模糊语

模糊语用于减弱对命题的肯定程度,表示作者采用间接方式表达命题信息(Hyland,2005[1];徐赳赳,2010[5]),如generally,about,probably等。商业广告旨在引导劝说消费者实施消费行为。广告撰写人不仅要通过使用增强语加深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良好印象;而且需要运用适当语言,既不引起消费者对过度推销的反感,又为自身留有余地,不向消费者绝对承诺,提供协商空间以免生成纠纷。如:

例1 The clients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program may include FDA approved medication,proprietary herbal supplements,a custom meal plan and detailed exercise programs.

(自http://www.franchiseopportunities.com/Zor_992527/Dr_G_s_Weight_Loss_Wellness.htm)

例2 In the past,IPL treatments were aimed at the relatively wealthy public.No+Vello has introduced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is market,by bringing affordable treatments within the price range of everyone.

(自http://www.franchiseopportunities.com/Zor_1009813/No_Vello_USA.htm)

例1为一美体机构加盟广告,向消费者描述加盟项目。模糊语may的参与使商家的承诺变得不绝对,从而为加盟活动的开展和执行留有了余地和可选择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商家使用模糊语进行宣传更倾向于维护自身利益。例2是来自一家美容机构,展现了商家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力,实现了服务的亲民化和大众化。Relatively放在wealthy public前表明相对而言此项服务为贵族提供。模糊语的相对意义表现出商家对此行业之前发展情况的客观分析,排除明显的主观情绪。这种措辞易让消费者建立企业客观公正的形象,减少对企业过度虚假宣传的负面印象。

2.2 增强语

增强语用于肯定和加强命题,如definitely,indeed,in fact等。它强调产品或服务的特有优势或强大功效,增加广告文本的可信性和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如:

例3 We are fortunate to work with an successful management team and franchise concept in 18|8. that 18|8 is the next big solid franchise opportunity.

(自http://www.Franchiseopportunities.com/Zor_953552/18_8_Fine_Men_s_Salons.htm)

例3是美发沙龙的加盟广告,extremely作为副词增强语修饰successful,强调公司管理团队的高度职业化及加盟理念的成功性。There is no question直接强调了加盟的明智性,似乎给加盟商吃了一粒定心丸,增加其对企业的信心。

2.3 态度标记词

态度标记词指作者对命题的情感态度,传递赞同、反对、惊奇等重要信息(Hyland,2005[1])。商业广告作为一种营销手段,需要向消费者展示产品或服务的优质性,以此得到认同。如:

例4 The Glamour Nail–Nail Art Vending Machine allows users to print amazing nail art directly on to their nails...The quality of images and photos printed on to nails is .Customers love using Glamour Nail!

(自http://www.franchiseopportunities.com/Zor_1021466/Glamour_Nail.htm)

例4是一种美甲机的促销广告。通过使用amazing商家明确生动的展现出产品作用于消费者身上的效果,展现了商家对自身产品质量的认可。情感体验的分享会增强消费者对商品的认同感及购买欲望。

除了词汇元话语资源外,近些年标点也逐渐进入元话语研究范围之内。标点元话语指的是标点、括号和下划线等体现元话语特征的标记(徐赳赳,2006)[7]。Hyland和Tse(2004)[4]认为元话语可以把单调的零散的篇章组成相互关联的、读者所喜爱的篇章,还可把篇章跟语境联系起来表达作者的人际意义,提高篇章可信度,提高读者兴趣。如上例中的感叹号直接表达商家态度,充分体现对自身产品的自信,同时把这种赞同通过叹号传递给消费者,实现隐性沟通。

2.4 自称语

自称语指作者在语篇中使用第一人称谈及自己,是一种明确的自我表达方式(Hyland,2005)[1]。例5是美容按摩公司的加盟广告,商家要为潜在加盟商提供完善的创业加盟指导及支持。商家需要将自己塑造成经验丰富的指导者或可仿效的成功范例。自称语的使用,既可实现自我形象的树立,又可促进与潜在消费者的互动。

例5 provide training at headquarters and in your spas through manuals,video and supporting materials,through training organizations staff and through multi-media and Internet based content.

(自http://www.franchiseopportunities.com/Zor_873351/MassageLuXe.htm)

通过第一人称复数形式we及其所有格形式our,商家与加盟商构建了一个平等的对话关系。一方面体现企业团队优势,展示其拥有良好的专业团队,具备完善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也充分表现出企业自身的规模和特色,让消费者充分了解企业的综合性及完善的创业支持,最终提升其可靠性。

2.5 介入语

根据Hyland(2005)[1]的理论,介入语是引起读者注意进而将读者引入语篇的一种显性手段,关注读者的介入与参与。此文中我们主要分析介入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you及其所有格your。广告撰写人通过使用这类元话语,实现与潜在消费者的模拟对话,增进亲密感,促使消费者接纳产品。如:

例6 Start off as small as desire,and expand business at own pace.Work full-time or part-time.(引自http://www.franchiseopportunities.com/Zor_739492/The_Back_Rubber.htm)

例6是一款按摩椅的广告。文中第二人称代词you及其所有格your是主要介入语。一般情况下,如果受众认为这类商品和服务与自身关系密切,就会给予广告内容更多关注(付晓丽,2009)[8]。商家通过借助介入性人称代词直接与消费者构建虚拟对话,让消费者感觉为自己量身定制,这种相关性恰恰迎合了消费者心理从而促动消费。

3 结束语

该文以实例分析互动元话语在英语商业广告中的应用,体现出其在整个语篇互动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互动元话语不仅支持命题内容增加其可信性,同时辅助商家与潜在消费者建立对话关系,实现虚拟互动。

文章着重对互动元话语进行功能分析。由于范例数量有限,研究有一定局限性。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分析为广告撰稿人提供相对有效的语言策略,实现商业广告的说服功能,同时提高消费者对广告的欣赏力和鉴别力。

摘要:元话语是作者组织语篇的重要手段。根据Hyland(2005)[1]理论,作为元话语重要的次范畴,互动元话语对将读者引入语篇,实现作者和读者的良性互动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模糊语、增强语、态度标记词、自称语、介入语五方面探讨其在英语商业广告中的应用,展现广告如何实现与消费者的互动及劝说功能。

关键词:元话语,互动元话语,英语商业广告,互动,劝说功能

参考文献

[1]Hyland K.Metadisc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 in writing[M].London:Continuum,2005.

[2]Williams M J.Style:Ten Lessons in Clarity and Grace[M].Boston:Scott Foresman,1981.

[3]Vande Kopple W.Some exploratory discourse on metadiscourse[J].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1985(36).

[4]Hyland K,Polly T.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A reap praisal[J].Applied Linguistics,2004,25(2).

[5]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崔敏,冯彦.商业广告语篇中的人际资源探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8(3).

[7]徐赳赳.关于元话语的范围和分类[J].当代语言学,2006(4).

话语互动 篇7

话语这个概念最早是在语言学中出现的, 它具备一定的交际目的。在上个世纪的时候, 话语这个概念就已经走出语言学的范围, 并不断地扩展到其它的领域, 所以其意义也具有了一定的变化, 目前可抽象概括为基于词语表达的具有一定的实践功能以及特定的知识价值的思想主体, 譬如政治话语等。也就是说话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了新的更为广阔的力度, 即社会与历史的维度。其实一直以来权利与话语是不可分割的, 权利是由话语来实现的, 话语是一种展现权利的工具, 同时也是权利掌握的一个关键。在我们的社会群体中社会各个阶层基于自身利益的实现, 均会通过话语权来实现自己在这方面的主动权, 只是不同的时期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方式, 在现代社会我们的话语权的展示渠道与方法比以前丰富多了,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以及媒体等实现我们这一方面的权利。不过在社会中不同的社会阶层由于其自身的素质或者社会地位方面的不同, 话语表达的渠道以及方式是不同的, 也就是因为如此不同的阶层的话语表达所以出现了强弱之分。通常情况是位于社会上层的人员具有较多的社会资源以供其利用, 同时他们具备较强的知识素质等, 在行使话语权方面是比较强大的, 社会底层的人员则不同, 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是很有限的, 所以其表达的意愿往往不被关注, 处于被压制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普及, 这就意味着不同阶层的话语权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在网络环境下社会上的各个阶层的话语表达呈现多元开放的趋势, 由于网络的普及应用, 社会阶层结构的表达权开始呈现一种动态性的变化, 在这个背景下网络话语权具有了权利与权力的双重属性, 也就意味着社会各个阶层的言论更加趋于自由化以及多元化。话语主体从社会的上层开始倾向于社会的底层部分, 国家以及政府方面也开始关注普通民众的意愿, 不过目前多数相关学者对于网络言论的社会舆论层面的代表性是持有不同意见的, 而且存在一定的质疑。

二、网络话语权和刑事司法联系互动的必要性

首先是自由开放性。网络属于一个虚拟的平台, 而且由于网络技术属于一个新兴的事物, 所以相关的制约机制在各个国家都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这就是说网络可以形成一个虚拟化的社会系统, 但是在这个社会系统中是没有相关的制衡的力量来规制其中的社会成员的言行, 他们可以在上面任意妄为而不受到惩戒, 每个人可以在上面自由的发表言论, 虽然有诸多的问题, 但是它始终是民主实现的另外一个途径, 维护了人们的话语权, 也拓展了他们的话语权的展现方式。

其次是网络暴力性。正是由于它本身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以及制衡的力量, 所以在现实中不敢实施的言行,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实施。

其三是匿名与虚拟性。网络创建的初衷是自由、开放以及平等, 这也就意味着个体在网络上的身份是受到保护的, 也就是隐匿性。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化的社会, 在这个虚拟的社会里行为主体只是一个符号, 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而行事, 在这里身份角色的界限是模糊的, 一个人可以扮演多种角色, 而且这些角色是其现实生活中可能不会发生的, 或者说是当下情景中是不能够发生的, 也就使得网络社会关系呈现出一种隐匿与松散的性质, 就是由于这些特性, 无论是社会中的个体或者是群体均变得大胆而开放起来, 他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拓展自己的民主空间, 同时在这个平台上的言行可以逃避法制以及舆论力量的压力。因为在网络中个体仅仅是一个符号, 虽然说可以依靠网民的道德责任来解决, 但是通常情况是他们为了避开现实的惩戒压力而寻求网络释放, 道德是很难发挥作用的。

其四是主体的平民性。在过去社会上的声音多是社会精英等上层社会的声音, 多数群体人员的话语权是被淹没的, 现在由于互联网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态, 也就是说话语传播又回归到人性方面上来了。网络话语权已经与普通民众结下了情缘, 进一步彰显其社会性, 正是由于网络话语权的出现使得社会不同的阶层出现了界限消解的现象, 也就是说对于社会界限它具有一定的模糊以及解体的作用, 从而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以及和谐发展。

其五是泛化与分散性。在网络世界里现实的力量变得异常的微弱。网络传播的传统方式被打破, 传播空间在时空上变得失去了界限, 在这个没有时空界限的网络社会里所形成的舆论就会出现泛化的特点。德国的一位学者曾经这样说, 在传统社会里人们往往出于害怕被社会所孤立, 就会对强势的意见采取趋同的心理, 从而形成一种主导性的舆论。而在网络社会则不是这样的运行机制, 在这个时代里, 个体是趋向于追求自由以及个性的, 所以他们会借助网络寻求同盟军, 并且呈现出不同的舆论团体, 也就使得舆论失去了主导性的力量, 舆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变得泛化而分散, 呈现出不同的舆论主体, 由于他们的力量不相上下, 也就导致了舆论的多元化, 在这些众多的舆论力量里, 不乏具有一些偏失者的舆论。诺依曼曾经指出舆论的过于分散是不利于社会整合的, 而且很可能导致社会的崩溃。而偏失者的舆论导向很明显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是一个负向发展的能量, 如果被一些人所利用则会给社会以及国家带来很大的危害。

其六情绪化特性。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一部分人由于现实社会的压力, 便在网络中寻求一些发泄的途径, 就会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 甚至是一些偏激的言论, 这是形成舆论情绪化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很不幸的是网络在信息传播方面是比较高效的, 所以这些情绪化的言论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迅速的传播, 在这些信息中有一部分个体对于事物的鉴别能力是比较弱的, 就会产生一种错误的思想共鸣, 而加强这种不当的舆论, 最终使得这一言论失去控制。

三、网络话语权与司法刑事两者之间的联系互动

首先网络话语权的开放性与刑事司法活动的封闭性的互补。我们知道网络话语权是开放性的, 所以说在处理相关的舆情危机的时候就需要实施公开化以及透明化。公开化的舆论是化解其危机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不过司法刑事则不同, 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以及封闭性, 所以说通常情况下需要与社会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以避开一些社会舆论等的不适当的干预,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司法事务。所以说一旦遇到舆论危机, 司法这种具有封闭性的系统就会露出一定的缺陷, 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化解其中的危机, 所以需要结合两者进行干预事件危机。

其次是网络话语权与刑事司法活动二者具有共同的目标。无论是网络舆论还是司法刑事活动, 他们均指向公平与正义。网络舆论虽然没有统一的舆论观点, 但是其绝大多数出发点以及归宿是良好的, 绝大多数是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与维护, 具体说就是揭露社会的事实真相。通常情况下司法刑事机关是被视为社会上的公平以及正义的第一个防线, 它们以实现社会公平以及正义为根本目标。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 网络平台以及网络话语权的实现是有利于司法公正的, 它也是社会正义体系构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网络舆论以及网络话语权的实现可以促进司法以及刑事活动的公正性。通过网络舆论以及网络话语权的实现, 可以把一些社会案件公诸于众, 从而增强司法刑事活动的透明度以及公开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 有利于抵制司法以及刑事活动内部的不公正处理以及不当的干预。在处理社会案件时可以促进实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有效的统一, 当社会事件遭遇到不公正的审理的时候网络舆论就会发挥其一定的积极性的作用, 从而实现司法刑事活动的队伍的纯洁性以及活动的廉洁性。

其三是独立的刑事司法权可以对民众的网络舆论起到维护以及矫正的作用。刑事司法对于民众来说是一个话语权表达的法治方面的保障。刑事司法权的独立性的加强可以促进其相关机构能够公正公平的行使职权, 从而避免刑事司法成为网络话语权的压制性工具, 真正实现网络民众的话语权利。我们知道网络话语具有很强的情绪性, 而通过相关的法律途径以及理性的鉴证, 可以矫正网络话语的错误行为, 从而使得网络话语权的作用的发挥朝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其四充分行使网络话语权可以提高刑事司法机关的舆论办事能力。社会的发展意境把普通的民众推向了舆论的边缘, 在这个时代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任何一个人都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就使得舆论事件的不断的升级, 在客观上要求相关的机关部门作出一定的问题处理。由于这些事件的范围涉及的比较广, 而且责任具有一定的弥散性等特点, 促使刑事司法机关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办事能力, 更加独立和更加理性的处理这一事件, 促使他们做出更公正合理的措施, 因为这些事件涉及的众多的普通民众, 刑事司法部门则会更加的谨慎对待, 更加冷静的分析, 同时把这一事件公开化, 以增强其社会公信力以及部门工作的透明度, 在网络舆论以及网络话语权方面给予一定的解决。

四、司法网络和刑事司法互动平台的构建

现实生活中公众对司法活动, 尤其是刑事司法广泛关注, 持续地发表着言论, 然而, 从司法主体方面, 却很少做出及时的回应。把司法主体的网络回应平台与网民的网络平台进行有效对接无疑是网络话语权与司法刑事互动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当下即使在公正上已经没有任何瑕疵的司法裁决, 出于社会公众对司法腐败的痛恨, 经过公民网络的相互传播, 也会引起网民的质疑。及时、公开、透明是防患网民非理性表达的最好办法, 法院应当转变观念, 建立网络咨询台, 通过司法网络平台揭开自己的神秘面纱, 避免因网民质疑司法公正而产生不必要的猜疑与对抗。我们知道和谐司法的打造, 是需要公众与司法主体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及相关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消除误解和疑问。针对这一问题司法网络平台的建立, 无疑可以解决公众与司法机关交流平台缺失。通过它, 法院可以积极主动地依法公开必要的信息, 良性引导公众舆论, 以互动来促民主, 寻求公正。

参考文献

[1]关英彦.网络舆论与司法如何良性互动[J].人民日报, 2011 (14) .

[2]赵露.论网络舆论与刑事司法关系的现状[J].今日南国, 2009 (2) .

[3]袁琼, 吕雪梅.网络话语权与互联网舆论监控机制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 2010 (11) .

[4]吕美香.走进网络话语权[J]现代企业教育, 2009 (8) .

[5]尹振国.论网络舆论对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的负面影响[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10 (2) .

[6]冯越.网络舆论怎样干预司法审判——以两起热门刑事案件为例[J].今传媒, 2010 (2) .

[7]赵云泽, 付冰清.当下中国网络话语权的社会阶层结构分析[J].国际新闻界, 2010 (5) .

[8]刘阳.网络舆论干预司法公正的现象和危害[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0) .

话语互动 篇8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材包含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教师要有很好的话语沟通能力在互动中将这些内容和情感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接受。在新的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下,小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已经成为常用的教学方式,互动交流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培养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

由于小学教学中师生年龄之间的差距较大,使得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间各自的语言互动方式相似度不高,这就导致教师以自己熟悉的语言沟通方式在与学生进行互动,但此时的学生并不知道老师是在与他们互动,这就错过了一个互动点,也就成了教师自己的独角戏,就没能达到师生之间语言沟通的目的。在现代网络世界中,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的更新速度也快。学生交接并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比教师要快,可能教师新了解到一些网络用语,想用在语文课堂与学生的话语沟通中以达到与学生进行语言互动的目的,但是教师刚了解的这些“新词”却已经被更新的词代替了。这样在课堂上教师用他所了解的新词语与学生进行互动就不能产生与学生之间的共鸣,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影响课堂效率。

(二)盲目互动和互动方式单一

在注重师生运用话语沟通进行互动教学的新形势下,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能彻底的理解互动教学的意义是什么,教学中有些课程并不适合以互动教学的方式来进行,但教师盲目的一味的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抗拒的心理,使教学成果和质量严重下降。传统的互动是教师指定某位学生回答问题或朗诵课文,这并没有做到话语沟通之间的互动。这种单一的互动方式有较强的选择性,使部分学生的互动、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严重影响互动结果,没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到了学习效率。

(三)互动意识淡薄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的,教师一味地给学生讲解书本知识,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受这种旧教育形式的影响,老师会在语文课堂上不自觉地想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小学生对这一点不了解,所以这种现象在小学教学中发生较多。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大,也没有形成良好的纪律性,导致他们在课堂上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与课程无关的地方,加上老师在上课期间缺乏互动意识,使得课堂上缺少师生互动环节,学生大部分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在学习上,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不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三、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语言互动的方法

(一)增加对学生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师要理解小学生的心理,和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之间的共同话题。小学生喜欢看动画,教师就可以用最近热门的动画来与学生进行互动,当然教师不能只是知道动漫的名字,还要了解一些内容,这样才能和学生进行语言沟通上的互动。比如讲到《小熊住山洞》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运用动画《熊出没》中的熊大熊二来与学生进行互动,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教师要了解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孩子,他们的想象力比较丰富,教师也可以充分运用这一点。例如在讲《春雨的色彩》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说出他们认为的颜色和原因,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二)丰富互动方式和内容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问一答的互动方式,这种互动方式过于乏味枯燥。小学生因为年纪较小,在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状态。这就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丰富的互动方式和内容。互动方式可以有动作互动,情景互动,语言互动等。

(三)强化互动意识

提高小学生与语文教师双方互动的积极性,不仅要提高老师的互动意识,也要加强老师对互动时机的把握能力。教师要善于在恰当的时间恰当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属于日常互动,而日常中的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等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行为的过程,所以互动是双方共同的事。在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在进行课文或诗的朗诵,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古诗《望天门山》等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朗诵,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和作用,提高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意识。

四、总结

美国企业简介的互动式元话语分析 篇9

关键词:元话语;美国企业简介;人际互动一、引言

元话语作为话语分析的一个领域,近年来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元话语的最初研究始于学术领(Swales,1990),后来逐渐扩展到经济、教育和广告等各个领域。国内学者(曹凤龙, 2009; 周岐军, 2014)对比分析不同文化下大学生论文写作中元话语的使用状况。此外,对新闻评论的元话语研究也有一些研究(柳淑芬, 2013; 黄勤, 2014)。鉴于对企业简介中的元话语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运用Hyland的人际元话语分析模式,探索互动式元话语在美国企业简介中的使用情况及分布特征。互动式元话语包括:模糊语,如might, perhaps, about等;表强调的词语,in fact, definitely;表态度的词语,unfortunately, surprisingly;作者自称语,I, we;表关系建立的词,如consider, note, you等。

二、语料收集和研究方法

为了探索互动式元话语在美国企业简介中的分布特征和使用情况,本文从2015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随机选取25个美国企业简介组成一个小型语料库,语料总字数为9274,平均每篇为370字。为了提高语料的效度和信度,所选取的公司包括能源、零售、航空、保险业等各领域。本研究参照Hyland的分类标准,首先使用Antcoc工具,运用其检索功能,查找出所要分析的元话语词,为了使得数据更加精确,还使用了人工统计的方法来核对数据。

三、结果和讨论

通过对数据库的语料进行分析统计,在所选取的25篇企业简介中,互动式元话语出现的频率为532。其中,作者自称语所占比例最高,为70.5%,表强调和表态度的元话语分别占2.8%和3.0%,模糊语为13.2%,表建立关系的元话语占10.5%。

互动式元话语的作用是作者建立和读者的关系。从上述数据中可以得知企业简介中运用较多的互动式元话语,从而拉近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使得读者更容易被作者所写内容吸引。通过互动式元话语的使用,企业能更好地实现和读者地交流,达到宣传自身、劝说读者的作用。

(一)表模棱两可的词语

在美国企业简介中,模糊标记语所占比例很大,仅次于作者自称语。在一些特殊语境下,模糊标记语通过表达模糊语义,实现人际互动功能。一方面,模糊暗示语可以发挥诱导作用,引导读者去更深入地了解企业;另一方面,模糊语可以保护作者自己,使其处于进退自如的地位。例如,It’s in these areas where at least 75 percent...(John Deere)这句中的例句中的 “at least”是表示模棱两可的词,它们一般出现在数字的前面,用来表示说话人对一些不确定性的规避。因为市场变幻莫测,公司也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这些词的使用让读者感觉此公司更谦虚,提升了公司形象。

(二)表强调的词语

表强调的元话语可以使作者更加肯定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增强语气,如 “must”, “uniquely”, “in fact”。在表达一些重要信息时,企业简介中就会出现表强调的元话语来引起读者的注意,让对方关注这类重要信息。此外,强调标记语降低了话语被否定的可能性,从而加强对读者的说服作用。这类元话语在语料库中占元话语的比例为2.8%。在We purchase all branded pharmaceuticals only directly from the product’s manufacturer这句中,“only”说明企业对自己所购药品的严格要求。通过使用这些元话语,公司提升了自己在消费者中的形象。

(三)表态度的元话语

表态度的元话语表明作者的情感和态度。通过这类元话语的使用,作者可以很清楚地向作者展示自己的态度,达到宣传自己公司的目的。但是,我们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态度标记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原因是公司简介是一种客观性很强的文体。在所选取的语料中,表态度的元话语出现16次,所占比例为3.0%。例如,New York Life proudly sponsors ERGs,此句中的“proudly” 说明了作者对自己公司的肯定,这些都间接地宣传了公司,吸引更多消费者。

(四)作者自称语

作者自称语是指作者使用第一人称语,如 “we”, “our”, “us”, “I”等词来表达自己在文中的存在。作者自称语在美国企业简介中大量使用,几乎每个企业简介中都会多次出现作者自称语,所占比例为70.5%。通过使用此元话语,作者可以更直接地把自己融入到语篇中和读者进行交流。使用最多的作者自称语 “we” 实际上既表示公司,同时也包括公司的所有员工,体现了这个公司的包容性,因此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

(五)表关系建立的元话语

表建立关系的元话语指作者在话语中明确提及读者,把读者也作为话语参与者,引起读者的注意,如使用 “you”, “your”。此外,还使用一些介入语,如 “you can see that”等,来引起读者的注意,把读者融入到话语中,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实现了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例如, 在It's You, It's Me, It's All of Us! 这一句中就出现了两次这样的元话语,使得企业简介加受到读者青睐。

四、结语

元话语的使用增进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有效交流,因此在一些语篇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以Hyland的元话语分析模式为框架,对收集的美国企业简介中的互动式元话语进行了分析。经过分析发现,美国企业简介中较多地使用互动式元话语,说明企业简介具有很强的人际互动功能。各类元话语的使用都有助于实现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希望本研究能提高我们对企业简介中元话语的关注,同时为中国企业英文简介提供一定的借鉴,以期中国企业在设计企业简介时能有效地运用元话语实现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本研究所选取的语料数量有限,所得到的研究结果还需要在更大的语料库中进行验证。此外,鉴于元话语分类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对语料中元话语数量统计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对研究结果造成一些影响。

参考文献:

[1]Hyland, K. (2005). Metadiscourse: Exploring writing in interaction. London: Continuum.

[2]Vande Kopple & William J. (1985). Some exploratory discourse on metadiscourse.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6, 82-93.

[3]高健. 元话语研究—理论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话语互动 篇10

随着媒介社会化的发展,网络媒介被赋予了强大的“去中心”、反权威和开放、平等的解放性文化力量,研究者们纷纷对新兴的网络文化欢呼:“网络世界里是没有中心的,可以说在网络世界里人人都是中心……”[1]

不少“去中心化”的电子乌托邦主义者乐观地认为,网络媒介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去中心”的文化和政治、话语范式,单纯地依靠媒介技术便可达到哈贝马斯笔下的“公共领域”或者“公民社会”。其错误在于对“工具理性”的盲目憧憬,误解了哈氏对于“公共空间”“公民社会”的注解:“公共议题的普遍接近可能性,理性的非支配性的辩论……”

此外,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从自我异化的“去中心性”出发,深刻地指出,“网络文化中的中心和权威采取了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介文化与社会中的形式,然而无损于它作为一种集中化媒介文化的社会政治本质”[2]。同时,他们还认为,“网络技术为专制主义者提供了最好的技术实现方式,甚至成为专制主义者和霸权主义者最有力的技术工具”[3]。不得不承认,拜读此类学者的论文,有种醍醐灌顶,发人深省的感觉,在媒介技术麻痹人们批判意识、奴化受众的时代尤其需要这样的声音,但对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持完全悲观的否定态度,有意或者特意忽略网络技术本身是兼负“去中心性”和异化的“去中心性”双重体征的复杂体的概念,无疑有些以偏概全。

2 官方话语体系与民间话语体系良性互动化进程

2.1 官方话语体系、民间话语体系的关系

客观地把当下中国分为官方话语体系和民间话语体系是尊重事实,而不是强调对立。相反,若站在官方的立场上,一味地突出话语体系的一致性,不尊重客观事实,则会适得其反——丧失话语权。当然,两个话语体系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存在一定的对立性,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官方话语体系方面来说,主要有政治惯性、宣传需要等,从民间话语体系方面来说,主要有情绪化解读、多元无知、感染机制等。目前,官方话语体系居于主导地位是中国话语体系的显著特征,官方话语体系要在充分认同民间话语体系的前提下,积极引导、疏通,以起到解释、规范的作用。官方话语体系与民间话语体系不断互动、融合,两者融合、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反之则低。

2.2 反思民间话语体系

媒介化社会是碎片化的社会,海量的信息淹没了“主动的受众”,被感知的事实永远比事实本身更重要。由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们的传播习惯和惯性越来越偏向于私人化、娱乐化和个性化,而对于社会公共事务则缺乏耐心、丧失兴趣。而最为严重的是民间话语体系对官方话语体系的认同感缺失,往往表现为在面对公共事务时围观现象严重,参与度不高,仅仅只是作为旁观者存在;一旦官方话语体系出现失语状态时,谣言不胫而走,治而不止;情绪化表达泛滥,易形成群集化现象;媒介暴力现象严重,虚假的、煽动性的所谓的民意、舆情干预司法独立和社会公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严重失衡是认同感缺失的土壤。

技术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裕在极大满足人们生存、生理需求的同时,弱化了人们对于精神的需求,人们变得漠视自由公正,对文学、艺术等越来越失去兴趣。人们最喜欢的文学体裁是新闻和小说,此类文本具有较强的信息性、娱乐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于资讯或者情感的需求,但深刻考察其艺术性和思想深度,由于此类文本自身的传播特性和要求而显得戏剧化、浅薄化。特别是在这个泛娱乐化盛行的自媒体时代,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本来就让人们的空闲时间所剩不多,而仅剩的不多的能够用来思考的时间也被冗余、浅薄、同质化的信息所割裂了。

2)民间话语体系内部的话语权集中和异化的“去中心性”泛滥。

正如批判电子乌托邦主义者的学者们所认同的那样,一方面,网络文化存在话语表达上的去中心化和话语传播上的中心化悖论,“去中心性”的实质在于表达的被感知和被接受,然而多数网民的自由言论被淹没在“众生喧哗”声中,销声匿迹。如巴拉巴西所强调的那样,万维网的连接具有有向性或者“适航性”的分隔结构,并不是每个页面都能平等地被链接和阅读到,即使是搜索引擎能覆盖到的页面,也只是网络中很有效的一部分[4],如冰山一角,其余大量的页面仍只能隔绝在网络丛林的黑洞之中。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也在信息渠道和信息传播上存在“去中心性”和中心性的悖论,网络的中心性分布特征并非符合正态分布而是符合幂律分布。大众能发言并不意味着削弱权威的力量,网络中的传统权威方式并没有消失而是发生了转变和重构。

3)感染机制与多元无知机制共同作用下的网络环境是认同感缺失的催化剂。

情绪化表达是当前网络文化的显著特征,网民之间的对骂;不同粉丝群体之间的人身攻击、人肉搜索……俨然把网络空间变成了一个泄私愤、报私仇的场所。网络虚拟空间存在一定的“安全阀”功能,但是由于情绪感染机制的存在,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容易导致众人的负面情绪互联、揉杂,最终引发现实的、破坏性的行为。

2.3 官方话语体系、民间话语体系良性互动模式(如图1)

1)官方话语体系与民间话语体系以公共议题空间为纽带,形成一个双向互动的良性系统,三者统一在媒介社会化的发展进程中。两个话语体系形成良性的互动系统。其中,公共议题空间不同于德国学者哈贝马斯笔下的“公共领域”空间,而单指由公共事务或议题汇集形成的虚拟空间。

2)官方话语体系对于公共议题具有提出、解释、规范的作用,其自身具有限制因素(国家机密、政治惯性等),公共议题空间也对官方话语体系具有诸多限制因素(公共性、讨论的可能性、群众基础等),这些因素或者是公共议题本身具有,也可能由民间话语体系带来。

3)民间话语体系对公共议题空间具有意见发表、公开讨论、建议提出等以及部分官方话语体系对于公共议题的作用。其自身具有限制因素(个人立场、群体利益、信息缺失、传播能力的局限等),公共议题空间反之亦对民间话语体系具有诸多限制因素(公共性、建设性、针对性等),这些因素同样是公共议题本身具有,或者由官方话语体系带来。

4)整个系统良性运作的重要一环在于官方话语体系与民间话语体系的沟通、对话。

摘要:网络具有赋权、“去中心性”、异化的“去中心性”等特性,电子乌托邦主义者缺乏对“工具理性”的辨析、批判精神,而批判学者则在对媒介技术的惶恐中失声沉默……网络技术和文化复杂的体征使传统的话语体系在媒介社会化的语境下解构与重建,客观形成了官方话语体系和民间话语体系两个对立统一体。文章分析了两个话语体系的良性互动化进程。

关键词:去中心性,异化的去中心性,话语体系重构

参考文献

[1]田科瑞.网络时代的民主[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9-53.

[2]徐翔.异化的“去中心”——审视电子乌托邦[J].南京社会科学,2010(10):120-126.

[3]Steve Lawrence and C.Lee Giles,“Searching The World Wide Web”,Science,Vol.280,1998:98-10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分子蒸馏下一篇:人流分析论文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