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实务论文(精选10篇)
保险实务论文 篇1
黑龙江垦区的农作物保险,无论从实务技术,还是在实务制度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农作物保险被视为保险业的尖端和难点。农作物保险的运行有着特殊的规律,为了巩固农作物保险的经营成果,使农作物保险健康稳定发展,必须把农作物保险实务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笔者对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实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提出了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实务完善与发展的建议,希望对垦区农作物保险实务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经历了风雹基金、互助合作和公司化运作三个阶段,为我国农作物保险的全面试办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建设了农作物保险服务网络
黑龙江垦区自1991年开始试办农作物互助保险,2005年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监会批准,成立了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经历了二十年的实践,农作物保险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成立后,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到2009年底,公司下设2个分公司、11个中心支公司。其中在广东设立了1个分公司,在黑龙江省设立了1个分公司和11个中心支公司、在94个农场设立了保险社、在5个县(市)设立了支公司、在68个县(市)设立了营销服务部、在2000多个村(农场居民组)成立了基层会员组织,发展会员100余万,在黑龙江省建立了十分健全的农作物保险服务网络。
(二)发挥了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职能
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已经成为垦区经济和社会稳步发展不可或缺的安全网。从1991年至2004年累计承保农作物2.65亿亩,累计赔付10.8亿元,使9 510万亩受灾农田迅速恢复生产,148万户家庭农场直接受益。2005年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成立后,五年时间,共承保粮食作物1.9亿亩,累计支付农业保险赔款23亿元,使91万受灾农户得到及时赔付,占参保总户数的50%以上,户均得到赔偿近3 000元,保障了农场职工生产和生活稳定,发挥了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
(三)形成了防灾服务体系
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立足于灾前预防,建立了以人工增雨防雹为主的防灾服务体系,公司配备了357门高炮、135部火箭发射装置、8部气象雷达、36台气象卫星云图接收机,配备了1 200多名作业指挥人员,建立了完备的防灾减灾体系。据2007年统计,全系统增雨防雹作业395次,发射炮弹12391发、火箭300枚,增雨量10-33毫米,受益面积累计452万公顷,防雹受益面积171万公顷,减损增效3亿元,已累计为农户减少经济损失14亿多元。
(四)建立了农作物保险实务制度
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建立了三方承担共同筹集保险费制度,解决了农作物保险高额费率带来的保费负担问题。基本做法是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种植保险的保险费由中央财政补助保费的65%,垦区农场补助10%,农户缴纳25%;制定了“三到户”、“三公开”的承保理赔制度,即:承保到户、定损到户、理赔到户,承保内容公开、损失测定公开、赔款兑现公开;建立了保险公估制度,实行核灾定损员、保险分社、保险社、公司“四方”共同核灾定损制,确保准确率达95%以上;建立了再保险制度,与巴黎再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公司等七家再保险公司签订了再保险协议。
二、完善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实务的建议
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在试办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赔付率高、巨灾风险不能得到有效分散、保障水平低等,这些问题影响了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的稳定与发展。通过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提出完善农作物保险实务的几点建议。
(一)因地制宜科学设计,保证农作物保险稳定发展
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作物保险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安全的稳定器和助推器,得到了国家、各级政府和农民的高度重视,政策性农作物保险也由理论探讨阶段进入了实施试点阶段,为农作物保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黑龙江垦区的农作物保险是我国农作物保险的一面旗帜。但值得注意的是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的试办经验,不可能完全适应于全国的每一个地区。农作物保险具有区域性,农作物保险标的具有生命性,农作物生产所面临的风险具有区域性、季节性、伴发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农作物生产制度不同,农作物保险的实务操作技术和实务制度也应当有所区别。因此,在不同地区开办农作物保险时,必须从不同角度认识农作物保险的时空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开办区域农作物保险的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
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目前分别在黑龙江省、广东垦区设立了分公司和中心支公司,开办了农作物保险业务,迈出了垦区农作物保险走向全国的第一步。但是,黑龙江垦区与上述两个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各有异同。
黑龙江垦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自然灾害以涝灾、旱灾、病虫害、风灾、霜冻、雹灾、水灾为主,采用家庭农场生产方式,农作物生产全部机械化,实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程度高,科技成果投入量大,经济发展环境优越。
黑龙江省农区的自然条件与黑龙江垦区基本一致,但生产条件、生产方式与经济条件相差悬殊。大部分农区仍然采用分散式经营方式,机械化水平比较低,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也相对较低,抗灾能力弱,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受到限制。
广东垦区与黑龙江垦区都实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但广东垦区以经济作物生产为主,打造了鲜明的食品农业品牌。从粤东汕头到粤西湛江是上千公里的亚热带地区,有100多万亩甘蔗林、50万亩橡胶树、10万亩剑麻、50万亩亚热带名优水果。自然灾害以台风、暴雨、洪涝、干旱、泥石流为主,发生频率之高、强度之大居全国前列。例如,2006年3月15日以后的3个台风与热带风暴,使广东119个县受灾,受灾人口超过1 0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多亿,其中农业、农村与农民的损失超过100亿元。
因此,农作物保险的实务技术和实务制度应当因地制宜进行设计,审慎经营,保证农作物保险稳定发展,吸取以往农作物保险试办的经验教训,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农作物保险试办成果。
(二)适应经济发展需求,适度设计保障水平
农作物保险的保障水平反映了农作物保险经济补偿的程度,保障水平的设计不能脱离社会经济条件,这是农作物保险经营的基础。黑龙江垦区的农作物保险主要承保直接物化种植成本(见表1),但是,农作物生产除了直接物化成本外,还有相当比例的间接成本,例如,养老金缴费支出、文教卫生公安政法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各项发展基金支出以及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支出等,其综合成本比较高。现阶段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的保障水平有些偏低,保险金额为每公顷平均直接物化成本的70%、平均综合成本的40%。
黑龙江垦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80亿斤,商品率高达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在新农村建设中,建立与完善了“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有力牵动了垦区经济的发展,2009年垦区生产总值达到545.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2,777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4,862元,全年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0,936元,居民储蓄总额达到183.71亿元,人均储蓄额11,013元,排在全国农业产区的前列。因此,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的经济基础比较好,抗灾能力比较强,为了促进粮食生产与保障粮食安全,建议政府加大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的支持力度,适当提高保障水平,满足农场职工对农作物保险的保障需求。
(三)建立农作物巨灾保险制度,促进农作物保险稳定经营
根据1993-2002年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10年的经营资料分析(见表2-1),农作物保险严重亏损,1998年赔付率最高达到156.6%,1996年赔付率最低77.6%,平均赔付率111.9%,十年中有七年赔付率超过了100%。但1998年发生了全国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垦区农作物受灾面积135.61万公顷,受灾比例达到68%,1994年发生了严重的涝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了121.79万公顷,受灾比例67%,2002年旱灾、涝灾、病虫害都非常严重,受灾面积达到126.13万公顷,受灾比例64.5%,如果将1998、1994、2002年认定为巨灾年份,从资料中剔除,七年的平均赔付率为97.8%。
黑龙江垦区巨灾风险十分频繁、突发性强、危害严重,造成保险责任准备金缺乏有效积累,作为互助性质的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难以承受巨大的赔款支出,必须强烈呼吁政府建立农作物巨灾保险制度。在巨灾风险发生年份运行巨灾保险方案,保证农作物保险经营稳定,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坚固的农作物保险保障体系。
农作物巨灾保险制度在实务方面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巨灾风险的认定标准与巨灾保险的补偿标准。美国的大灾保险对我国建立农作物巨灾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大灾的标准是当农作物减产超过实际历史产量的50%以上。具体做法:当减产超过实际历史产量的50%以上时,以60%的价格水平进行赔偿。要求农民每种作物交50美元的手续费,在一个地区最多交200美元,用来补贴政府在农业保险方面的管理费用。政府对大灾的保护率相当于正常年景亩收入的30%。农民必须在参加了大灾保险的基础上,才能购买其他的农作物保险。
(四)树立周期性经营理念,客观评价农作物保险经营成果
农作物保险是以自然灾害发生的或然率为依据进行风险分散的保险活动,由于农作物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周期性,决定着农作物保险在宏观经营上具有周期性特点。在周期内任何年份的经营结果与所在周期中的其他年份都具有不可比性,只有周期性经营才是稳定的、客观的结果。加拿大农作物保险从1958至1993年的35年中,累计保费收入64.82亿加元,累计赔付67.16亿加元,累计亏损2.33亿加元,被认为收支基本平衡。体现了不以盈利为目的,支持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原则,受到农民的欢迎。
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1993-2002年十年的平均赔付率111.9%(见表2-1),亏损严重,但十年的资料周期相对较短,还无法分析出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的周期效果,如果将资料的年限延长就不难得出所要的结论(见表2-2)。
从1993-2009年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十七年的经营资料分析(见表2-1、2-2),农作物保险基本处在亏损状态,但亏损程度较轻,平均赔付率100.2%,2008年赔付率最低54.0%,十七年中有八年赔付率超过了100%。剔除1998年巨灾年份,十六年平均赔付率96.7%。剔除1998、1994、2002年巨灾年份,十四年平均赔付率90.7%。从经营周期角度分析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体现了收支平衡,不以盈利为目的政策性保险的特点。
从表中不难看出,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自成立以来,在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支持下,农作物保险业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农作物保险必须树立长期与动态的经营理念,具有稳定的心态,在大灾之年发生严重亏损的情况下建立信心。
摘要: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无论从实务技术,还是在实务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赔付率高,巨灾风险不能得到有效分散,保障水平低,对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的稳定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农作物保险实务技术和实务制度应当因地制宜科学设计,保障水平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农作物巨灾保险制度,树立周期性经营理念,完善农作物保险实务,促进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作物保险实务,保障,保险制度,经营
参考文献
[1]黑龙江保监局调研组.潜在风险分析及监管策略优化选择[J].黑龙江金融,2008(12).
[2]赵汴,汤剑锋.构建广东农业保险体系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7(4).
[3]朱俊生,庹国柱.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的财政补贴困境[N].中国保险报,2007-12-3.
[4]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统计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2009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农场经济管理,2010(3).
[5]鹿生伟.美国农作物保险体制的发展及运行机制考察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1996(6).
[6]财政部农财司赴加考察组.对加拿大政府发展农作物保险事业的考察[J].农村经济与社会,1994(8).
[7]孟春.中国农作物保险试点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保险实务论文 篇2
一、单项选择题15分
二、填空题10分
三、名词解释15分
四、简答题35分
三、名词解释3.信用货币P8-9
四、简答题2.货币的发展经历了哪几种形态?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采用的货币形态是什么?P7-9
三、名词解释 2.企业信用P223.银行信用P24 5.消费信用P27
四、简答题1.银行信用的含义及特点?P24、24-253.消费信用的含义及种类?P27、27-284.决定和影响利息率的主要因素?P37-39
五、计算题 1.教材第35页单利法例题。2.教材第35页复利法例题。
三、名词解释3.货币政策P71
四、简答题3.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有哪些?P68-694.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有哪些?P69-70
7.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各有哪些?P73-75、75-76
五、计算题 1.教材第58页派生存款例题。
三、名词解释1.金融市场P856.金融工具P85
四、简答题 1.金融市场有哪几种功能?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P87-88、88
5.外汇市场的主体有哪些?P109-110
三、名词解释2.股票P129
四、简答题2.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策略?P126-129 4.股票价格的分类?P134-1366.证券投资风险的来源?P124-126
五、计算题2.教材第122页到期收益率例题。3.教材第123页持有期收益率例
三、名词解释3.直接标价法P1584.间接标价法P159
三、名词解释1.外汇交易P1883.套汇P18911.交易风险P20612.欧式期权和美式期权P20413.外汇期权交易P203
四、简答题3.外汇期货与远期外汇交易的区别。P200-201 6.企业防范外汇风险的一般方法P208-214?
五、计算题1.教材第190页直接套汇例题、教材第215页习题1(答案:9000港币)。
3.教材第193页例题。5.教材第198页例题。6.教材第212页例题。
三、名词解释 1.国际结算P2163.汇票P230 9.跟单托收P236
四、简答题2.票据的特点?P2285.信用证的种类?P239-241
三、名词解释4.保险P250
四、简答题3.风险管理的方法有哪几种?其中最简单、最常用、最彻底的方法是什么?P247-249、2475.保险的职能有哪些?P252-254
三、名词解释 1.保险合同P256 6.保险标的P264
四、简答题4.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P275-28
三、名词解释5.人身保险P30810.再保险P335
四、简答题6.人身保险的条款?P321-3238.责任保险的种类?P329-333
五、计算题1.教材第297页例题。4.教材第339页例题。
三、名词解释2.保险展业P346
保险实务论文 篇3
关键词: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审计实务探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保险公司内部的审计体系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各保险公司均设立了专门的内部审计管理部门进行审计管理工作,从而使得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以及质量控制、风险防范等均得到了显著地提升[1]。尽管如此,许多保险公司无论是公司总部还是其分支机构均存在着以下诸多问题。
1.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1 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
我国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不健全首先体现在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够上。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程度对于其工作职能所发挥出来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是保证其内部审计效果的前提和基础。然后,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所设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大多受到了公司经理室等各级部门的领导和管理,以至于造成了许多内部审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资源配置不合理,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等情况。甚至于出现公司内部的审计工作完全交由其财务管理部门承担,从而缺乏系统化、独立化的审计工作的开展。试想一下,一旦公司内部审计的工作缺少了充分的自由性和独立性,领导层的过分干涉便容易造成审计结果被选择性地进行上报甚至被篡改,长远发展下去便容易造成该部门形同虚设,该项工作收不到实际效益的情况[2]。其次便是公司内部
审计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保险公司内部考核的标准不一,以至于内部审计的结果便缺乏真实性和客观性依靠。甚至有些保险公司将其内部审计人员划分为一般意义上的行政人员,这样一来,便更难拥有科学化、系统化的业务考核指标对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进行考核,内部审计人员的任职资格与专业素质也难以得到统一化、标准化的选拔,从而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1.2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欠缺
尽管许多保险公司已经设立了内部审计这一部门,然而对其工作的效果作用的认识却存在着严重的认识缺失和重视不够,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要么存在着同公司财务人员职能划分不明确的归责误区,从而使其缺乏专业化的内部审计工作[3]。要么便是内部审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不到位,从而使其业务能力难以达到公司的要求,跟不上公司发展前进的步伐。除了公司内部审计人员业务能力素质的缺乏之外,内部审计技术手段落后,审计的方式单一等对于公司内部审计处理实务的工作的开展同样具有较大得限制作用。特别是一些公司对于内部工作的审计检查方式甚至仍旧停留在传统的人工查账的方式上,对于新兴的电子计算机式信息化的抽样检查以及非现场化的审计软件进行的數据信息分析统计等技术的运用严重不到位。这种手段落后,方式陈旧以及人员素质低下的审计监督方式难以及时发现并揭露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风险问题,亟需加以解决优化。
2.加强和改善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在增强了公司风险防范意识,改善了公司内部经营管理活动的同时也存在着审计机制不健全以及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方面的缺陷,以上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内部审计职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4]。本章节便从完善内部审计的体制以及强化内部监管机制和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入手对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加强和完善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2.1 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提升审计质量
一个合理健全的内部审计体制是促进保险公司实现合理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首要保证,为此便要求保险公司对于其内部的审计部门实现独立的工作自由以及客观的审计目标。从而保证保险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一个独立的,业务的展开以及经费的运用独立于其他各个部门以外自由完成审计的部门。从而保证在保险公司的内部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以保证其内部审计处理实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在公司内部为审计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确保审计部门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其工作所需要的业务财务记录能够及时如实地获取,即其工作能够得到公司各部门的配合与支持。最后为了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真实准确性,可以建立严格的审计结果考核体系,从而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业绩进行相应的考核。
2.2 加强内部审计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尽管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为增强保险公司风险防范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仍旧不可忽视当前保险市场中所存在的手续费等支付方式的违规操作以及财务数据的伪造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同保险公司内部的监控不合理以及内部审计工作的失实等存在密切关联。为此便需要进一步强化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管力度,通过合理运用保险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促进公司进一步建设的发展,从而实现防范风险的最终目标。以上目标具体可以通过在保险公司内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加强监督管理部门对审计报告所作出的汇总分析等渠道来实现。通过做好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工作实现对各个部门工作的监督约束,从而提高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通过对审计工作所得出的审计报告进行汇总性的分析实现分支机构风险隐患的防范再结合有关方面的审计监管监督对公司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情况进行实时的把握和及时的调整,最终保证公司内部上下工作的规范性操作。
2.3 丰富内部审计方法,提高审计队伍素质
内部审计制度的合理,监督机制的健全是使得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拥有十足保障的前提和基础,而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增强,工作态度的提高则是保证内部审计处理实务得以圆满完成的关键因素。根据保险公司内部审计的具体工作要求来看,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同时具备经济学以及企业管理学和法律学等众多专业的知识,同时具备相应的数据搜集记录以及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为此保险公司内部可以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培训的重点包括对财产保险以及内部审计控制风险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为公司培养出一批优秀专业的内部审计人才。此外还需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通过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保证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再次需要不断强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落实制度,通过将具体的责任同相关负责人结合起来进行考核的方式避免出现违规操作,渎职的情况出现。
参考文献:
[1] 库立伟.内部控制审计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7(13):42-43.
[2] 杨毅.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审计[J].现代商业.2011,7(06):237.
[3] 朱英梅.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浅议[J].理财.2011,27(07):74-75.
保校合作,共育保险实务专业人才 篇4
1.1 行业人才需求
保险业作为社会的稳定器, 在发达国家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中国的保险业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更多地依赖于经过短期培训“半路出家”的保险代理人去开拓市场, 各公司人才竞争激烈。我国保险行业于2004年12月11日开始对外开放, 大量国外经营主体进入, 分支机构开设, 新业务领域开拓, 给我国保险行业带来发展机遇;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带来了对保险高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专家预测: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 按照历年发展趋势, 到2010年, 中国将成为全球十大保险市场之一。
1.2 区域人才需求
湖北地处我国中部, 经济总量在全国位居中游, 属于保险欠发达地区;孝感地处武汉经济圈, 保险发展水平更低。保险公司、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的从业人员的持证率低, 有保险专业背景的更低, 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湖北及孝感市保险业的快速发展。
根据保险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高职院校的服务目标,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本地保险行业经过广泛调研, 在保险公司支持下, 于2005年申请增设保险实务专业, 培育保险专业人才, 满足保险行业发展对保险实务技能人才的需求。
2 保校合作
最真实的职教情景, 最有效的职业教育资源不是在学校, 而是在企业。专业拟开设之初, 没有盲目进行试验室建设, 而是本着服务于人才培养给企业带来利益原则, 与孝感本地十家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建立本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和学生实习基地, 共同培育保险实务专业人才。
2.1 专业开设调研
在保险公司协作下, 完成对孝感地区保险公司的人才需求调查, 获得保险市场对保险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 确定开设保险实务专业。
2.2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依托保险公司, 保校合作, 共同商定保险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立足本地, 面向湖北, 辐射全国保险企业与保险中介企业, 培养熟练掌握产险、寿险专业知识, 具有展业、承保、理赔、组训等操作技能, 从事保险营销、保险中介、保险经营管理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2.3 课程与资格证书确定
在保险公司协作下, 结合其他院校保险实务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确定了以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保险市场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等为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体系;学生毕业前通过考试取得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等职业资格证书。
2.4 教师实践
组织本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在保险公司进行内勤岗位实训, 熟悉保险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与岗位任务;教师在取得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后, 在保险公司顶岗进行保险营销实践锻炼, 提高实践技能, 取得真实案例, 为教学组织提供丰富的现实资料;在实践过程中, 取得行业最新数据, 为科研提供真实依据, 保证科研的真实性和创新性。
2.5 学生实训实习
学生在教学时间参加校内学习, 假期在保险公司进行实习锻炼, 根据教学实训安排分三阶段在保险公司进行专项实训, 提高职业技能, 在第三学期实训阶段组织学生参加保险代理人职业资格考试, 第四学期挂职保险公司进行保险营销实务, 走出校门即能上岗胜任工作。
2.6 服务企业
为保险公司员工培训提供场地, 学历进修提供考试信息与学习辅导;产品推介会提供人力支持, 专场报告会出谋划策, 协同完成寿险、学生平安险销售工作。
3 合作效果
(1) 保险实务三届学生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率100%。
(2) 学生就业能力有效提升, 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技能人才;毕业生受到社会欢迎, 就业率高, 两届毕业生就业率100%, 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100%。
(3) 毕业生质量高, 受到单位好评, 就业职务晋升快;实习生评价好, 单位认同度高。
(4) 学生肯定实训对成长的帮助。2005—2007级三届同学普遍认为, 在校全面学习了保险理论、保险市场营销、核查理赔等专业知识。
4 存在问题
保险实务专业开办以来, 保校合作关系和谐, 合作效果得到保险公司与学生的一致肯定, 在实训过程中, 有机地提升了学生理论知识, 强化了实践能力, 培育了保险行业后备人才。
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 也存在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4.1 学生深感自我矛盾
(1) 企业实训过程中, 学生有学习的热情, 向往岗位工作, 进入实训岗位又不愿意以主人翁身份主动工作, 进不了工作状态, 仅仅限于完成实训指导教师交办的任务。
(2) 实训时间安排在保校双方充分协商基础上确定, 一般选择在保险公司半年与年终考核之际, 公司内勤人员工作任务繁重, 学生参加实训既能全面了解公司运作, 也能参与很多关键事务处理, 得到全面锻炼。而这段时间也是学生参加英语等级考试的准备时期, 学生患得患失, 重视校内考试, 忽视学校安排的实训。
(3) 学生对各自将来的职业定位在内勤岗位, 反而又对学校与保险公司出于安全考虑和学生将来发展而安排在内勤岗位实训不配合, 一味希望提高将来自己不会从事的保险营销技能, 从而在实训时间内错失许多学习保险产品知识、提高保险营销技能的机会。
4.2 实训与就业分离性
保险公司产品特殊, 经营管理与其他行业比较差别也大。在接受学生实训时, 保险公司本着对学生安全负责与防止带来经营管理风险的原则, 一般将学生安排在城区网点的内勤岗位实训, 不安排学生从事保险代理实训。
(1) 经过几年的保校合作, 保险专业学生的内勤事务处理能力确实得到提升。临近毕业实习, 保险公司根据保险人才成长路径和招聘的一般规律在学校招聘学生时, 所提供的岗位一般是外勤岗位, 岗位本身性质与可能带来的薪酬与学生的期望相距甚远, 从而无人问津。
(2) 学生毕业时往往选择在其他保险公司就业, 而不一定在所实训公司就业, 给以后的合作带来消极影响。
5 对策措施
5.1 校内教学要有针对性与差别化
校内教学组织突破常规, 将保险实务专业与其他专业进行差别管理, 第一学年每周安排一个上午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保险公司晨会, 熟悉保险产品, 感受行业气氛;周末与保险公司员工一起进行市场调研与客户拜访, 掌握展业技巧, 锻炼心理抗压能力。
结合保险行业经营管理实际状况, 设计与组织课程教学, 教学内容针对结合工作, 强化营销课程, 融入“陌拜、展业、签单、理赔、核查、回访”等业务工作, 督促学生自我训练, 更好地锻炼综合素质。
在第三学期组织学生取得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后, 第四学期尝试允许部分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加入保险公司从事保险营销工作;在尝试成功后允许全班同学选择保险公司从事保险营销;结合学生认知心理与保险行业成长规律, 有意识地进行就业教育与挫折教育, 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岗位工作, 指导学生做出现实的职业规划。
5.2 保校合作长期化与多样化
目前的保校合作尚属于浅层合作——实习基地建设, 学生实训, 有必要提升合作层次, 深入为企业服务, 在“相互支持, 互惠双赢”的基础上持久合作。
(1) 员工请进来:
将懂业务、会操作、有实践经验的保险公司员工请进来, 作为辅导员或客座教师, 对学生进行行业氛围与理念熏陶, 指导实践教学, 引导同学自主进行准保险人“魔鬼训练”与“晨会”。
(2) 讲座引进来:
引进财险理赔实务讲座, 寿险理赔实务讲座, 新产品推介进校园活动, 让学生在讲座与活动中拓宽知识面, 增加处理保险现场事务的经验积累。
(3) 教师走出去:
教师主动参加企业保险产品研发, 参与保险企业风险防范研究, 为保险公司开拓的学生团体保险提供推广与营销支持。
(4) 学生选进去:
对接受学生实训实习的保险公司, 允许优先挑选所需的专业人才;配合保险公司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在保险公司实习就业至少坚持两年时间。
尽管保险的作用与功能得到了社会的逐渐认可, 保险是“21世纪朝阳产业”已成为共识, 但保险行业“风气不良、地位不高、薪酬方式特殊、成长缓慢”所带来的社会认同度差, 直接影响了专业入口, 对专业发展带来了直接后果:出口宽阔通畅, 入口狭窄。保险实务专业前途光明, 道路曲折, 发展过程艰辛, 需要锲而不舍地探索有效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康.构建基于“双赢”机制的校企合作模式[J].中国培训, 2008 (6) :15.
[2]李梦卿.校企合作模式的一些有益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 2009 (4) :12-13.
保险实务实验报告要求 篇5
要求:一份完整的团体人身保险险种设计方案,要考核保险产品开发人员、展业人员、承保人员及理赔人员各个环节。
设计内容:
标题
取一个贴切、吉祥、富有创意的方案名称,给客户以亲切感不致产生厌恶情绪. 寿险公司简介
(1)该公司成立的时间、地点、公司性质和注册资本金情
况.(2)该寿险公司的发展历程、发展思路、服务理念、业
务规模、信誉等级.(3)该寿险公司的服务承诺. 团体风险状况分析
什么团体,是企业还是学生,他们面临哪些风险,保哪些责任? 保险产品组合方案
主险、附加险,保障责任的范围,特色是什么?
保险金额确定和保险费交付方式,保险费率考虑哪些因素?出险报案方式,保险金给付方式。
保险产品推销方案
是专业代理人还是兼业代理人推销?
设计原则: 满足需求 因地制宜 多方效益
保险实务论文 篇6
关键词:保险理赔实务专业,高职学生能力模型,课程体系建设
保险理赔实务专业是个年轻的专业。湖南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系2003年率先开设该专业以来, 已累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人数达1300人, 不少毕业生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来选拔人才。当然,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 既有成绩, 也有不足。例如, 在对毕业生进行调查时, 用人单位反映部分学生刚毕业时表现出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岗位实操技能低、理赔估损出错率高等问题;毕业时间较长的学生则表现出学习积极性差、自主学习能力弱、职业道德欠缺、擅自离职等问题。笔者认为, 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专业培养目标准确定位、重新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两方面进行。
基于岗位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
(一) 保险理赔人才的能力结构
保险理赔岗位主要包括接报案类 (10%) 、事故调查类 (60%) 、理赔服务质量控制类 (30%) 。具体主要有接报案、案件调度、查勘、定损、复勘、核价、核损、核赔、未决管理、理算等岗位, 其能力结构如下:
核心业务处理能力
(1) 接报案处理能力:能够及时处理查勘、定损、紧急救援、委托、被委托等调度任务, 跟踪和督促查勘定损人员完成派工任务; (2) 事故现场调查取证能力:迅速赶赴现场进行事故调查、取证, 对事故的真实性负责, 判定保险责任, 缮制查勘报告; (3) 事故损失确定能力:准确判断事故车辆的损失大小、估算汽车修理费用、对二手机动车估价、确定事故赔款额。
业务辅助工具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每日处理大量的案件, 必须借助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 汽车驾驶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计算机应用是现代办公人员的必备能力, 如在查勘平台中进行查勘信息录入、事故责任判定、上传照片等操作, 在定损平台中进行修理、更换零配件清单录入、核定维修工时费等操作。
综合协调管理能力
在事故理赔过程中涉及的人物与事件是形形色色的, 随时会有各种意外状况出现, 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和应急能力;保险理赔人员在案件理赔处理过程中要与各方面的人员进行交流与协调, 如在理赔现场向客户告知理赔程序, 解释保险责任和事故损失确定的依据, 确定损失时必须与投保人、修理厂一同协商处理。所以, 较强的管理沟通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必需的。
自学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
保险理赔工作不光强调业务经验的积累, 同时也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 在岗的一线工作人员与业务工作接触最为紧密, 自主学习和思考创新是自身发展的必经途径。
(二) 高职保险理赔实务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对保险理赔人才的能力结构分析, 保险理赔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能够驾驶车辆和拍照询问, 还要能够解决保险事故现场和事故车辆损失确定时的疑难杂症, 是一个专业技术要求高、综合素质要求高的工作。因此,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高技能型的综合性人才, 而不是“流动的照相机”。这样的定位才与我国高职教育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
在与许多保险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时, 他们经常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保险理赔一线工作人员易得, 但保险理赔一线管理人员难得。与此同时, 我们也看到部分成长较快的学生在毕业2~3年后成为公司的基层管理人员。所以, 在这个特定的行业中, 根据行业人才需求, 我们可以把专业培养目标拔高一筹, 即“基层技术型管理人才”, 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兼顾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与管理协调能力的培养。
基于高职学生能力模型的学生能力现状分析
(一) 高职学生的能力模型
高职学生的能力由三个能力模块层组成, 各层中能力模块的多少和比例不同, 形成不同的能力结构, 表现出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性。
基本能力模块层包括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基本能力层是人才能力结构建立的基础, 其能力面越广、能力强度越大, 总体能力的可塑性越大。
综合职业能力模块层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公关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创业能力等, 这些能力构成了综合职业能力模块层的主体。除此之外, 还应包括职业道德、责任感、敬业精神、行为习惯等。这一层能力是高职教育阶段能力培养的重点。
职业岗位能力模块层包括对岗位任务的理解能力、技术应用和技术分析能力、对操作工艺与操作技能的把握能力等, 是针对具体岗位的能力。这一层的能力模块是活动模块, 随岗位的转移、工作内容的变化而重新组合并补充完善。
基本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共同组成高职学生的能力结构系统, 三者有机联系, 相互影响。基本能力发展得越好, 职业能力发展的条件就越充分。同时, 职业能力的发展也会促进基本能力的发展。理想的能力架构应该是基本能力扎实深厚, 综合职业能力高度整合, 职业岗位能力娴熟、针对性强。
(二) 高职保险理赔实务专业学生的能力现状
由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社会认同度比一般综合性大学低, 所招学生能力素质相对较低, 普遍表现为基本能力模块层的能力面较窄、能力强度不大, 总体能力的可塑性小, 尤其是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学能力弱。综合职业能力模块层中的组织管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公关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创业能力等, 本应是高职教育阶段能力培养的重点, 但是, 反观我们近几年所制定的课程体系, 主干课程几乎全是围绕工作岗位设置, 教师在授课时强调的也是岗位知识与技能。这就使第三层职业岗位能力模块层建筑在一个不稳定的根基上, 致使整体学习效果始终很难达到理想状态, 知识的迁移性差, 学生毕业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表现出后劲不足、缺乏自信。
因此, 必须针对高职保险理赔实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基层技术型管理人才”, 在高职学生现有能力的基础上, 重新构建和优化高职保险理赔专业的课程体系。
高职保险理赔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一) 高职保险理赔实务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结合以上分析, 专业培养策略应该是巩固与提高基本能力, 重点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模块化培养职业岗位能力。具体内容如下:基本能力培养目标不变;综合职业能力目标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公关协调能力、职业道德、责任感等;职业岗位能力目标主要包括核心业务处理能力、业务辅助工具操作能力。
(二)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基础能力培养模块开设的课程有:思想政治教育、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块开设的课程有:管理学基础、公共关系学、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沟通原理与技巧、礼仪训练、社会心理学、逻辑学。
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模块依据岗位分工的变化开设的课程有: (1) 公共模块:汽车专业课程 (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文化、汽车材料与汽车配件、汽车构造、汽车专业英语) 、保险专业课程 (主要包括经济学基础、会计学、风险管理、保险原理、保险相关法律法规、财产保险实务) 、汽车驾驶。 (2) 活动模块1:车险理赔外勤岗位 (保险公估外勤实务、道路交通事故勘查与处理、事故汽车修理评估、生产实训) ;活动模块2:车险理赔内勤岗位 (保险公估实务内容实勤、保险文书写作、生产实训) ;活动模块3:车险销售岗位 (保险营销、消费心理学、生产实训) 。
(三) 高职保险理赔课程体系的改进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块课程增加或调整:增加管理学基础、公共关系学、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 把礼仪课程改为礼仪训练。
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课程分为公共模块与活动模块,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质与意愿选择活动模块。
汽车专业课程进行整合, 如整合《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理》两门课程, 形成《汽车构造》与《汽车维修》课程;整合《机械基础》和《机械识图》两门课程, 形成《汽车机械基础》课程, 避免了内容重叠, 突出了实践技能。
保险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增加《经济学基础》、《会计学》、《风险管理》等课程。
增设选修课并增设保险理赔技能竞赛选修课, 鼓励学生参加竞赛, 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通过上述调整, 课程体系明显表现出基础课程增加, 对学生基本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力度加大, 岗位能力模块注重灵活和简便, 全面培养学生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基本形成。当然, 要培养出业精、技勤、守规的优秀学生, 仅仅改革课程体系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该从其他方面同步进行改进。如针对学生基本能力培养, 需要每一位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教学,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教研室应该积极鼓励本专业学生参加校园活动, 指导学生参加校外专业活动, 为其创造职场学习的机会, 使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锻炼;加快专业实训室建设, 实现岗位核心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促进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专业教师应该尽快熟悉保险理赔业务, 真正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 .
[2]叶取源.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 2002, (11) .
保险实务论文 篇7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 社会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强调了应用性、针对性、适用性等方面的特征。也强化了高校要有服务社会的意识, 要有市场观念。工学结合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形成良好的职业品格和职业习惯, 以工助学, 为农村特别是家庭困难的子女提供入学机会, 帮助他们成为有用人才。工学结合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 技能型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也是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 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 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 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 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对于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各国都有一些自己习惯的称呼, 如: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或“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 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 我国则称之为“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教学实施的需要、就业导向的需要、学费补充的需要, 也是资源扩充的需要。前两个需要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需要, 后两者为派生性需要, 这四个需要形成了推动“工学结合”的四股驱动力。实施“工学结合”必须有正确的出发点、制定工学一体化方案、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因此我院把职业教育统一到“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上来, 紧紧围绕市场发展的需求, 建立起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习就业结合、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2 保险实务专业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
保险业是金融业中蒸蒸日上的黄金产业。中国保险市场的迅猛扩张让各公司的人才储备越发捉襟见肘, 保险专业人才成为“稀缺资源”。随着国内金融市场逐步向国外机构开发, 外资保险公司正在成为国内保险业“人力资源抢夺战”的又一支主力军。保险业作为朝阳产业, 不仅需要经验丰富的专家, 更需要有活力的青年在理论和实践上为行业发展添砖加瓦, 提升行业素质。保险专业大学毕业生有系统的理论知识, 有工作的热情和活力, 但是缺乏从微观和宏观上对行业的把握和认知。因此, 大学毕业生要想顺利入行, 并尽快成长为稀缺人才, 必须尽早培养“稀缺”的素质———经验。
2.1 必要性。
保险实务人才培养的难点和重点是从业经验、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由于从业经验的不足特别是没有足够的人脉关系和客户积累, 所以尽管应届毕业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涨的工作热情还是改变不了该岗位的留存率低的局面, 从而造成保险实务岗位优秀人才的匮乏。保险实务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过去人们对保险业务人才的认识相当狭隘, 实际上保险业务人才包括市场开发、产品设计、保险精算、展业、承保到客户服务、理赔等有关保险业务的专业人士。学生应掌握各类保险的险种、费率、承保、理赔等保险知识同时要对所学知识能够进行分析和运用;应掌握金融投资知识及国家保险法规和政策, 具有收集、分析社会经济信息的能力;掌握公司资金运营的基本知识;具有独立或合作从事一定保险业务的能力, 如保险咨询, 费率计算, 保险合同订立、承包、理赔等工作。具有市场调查、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能力, 能够运用多种方式实施保险理财计划。掌握计算机应用和网络基本知识, 具备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保险企业管理的能力。
保险实务专业很多课程都需要实践或顶岗实践来完成, 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相比较为微观, 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形式多种多样, 有一年分为三学期, 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 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 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 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 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 因为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融人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 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 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 并给予相应学分。保险实务专业很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 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通过到企业顶岗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 用来补充学费, 实现家庭零负担或少负担, 也是勤工俭学的极好形式。工学结合体现了“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无论是工还是学 (读) 都把学生作为行动主体, 手脑并用、学中做、做中学, 有利于人的协调发展;体现了从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 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 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 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 从学科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体现了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观。通过工学结合, 学生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在企业的氛围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体会到了社会的竞争压力, 勤奋与敬业的重要性, 团结协作的必要性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性。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之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促进学生零距离上岗。
2.2 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可行性。
职业技术学院对保险实务专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保证。以笔者所在单位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保险实务专业为例, 该系自2004年成立以来, 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该系保险实务专业近年来招生良好, 引进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职员工队伍。该系先后联系并建立了多个实习实训基地, 为实行“2+1”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实训基地平台。保险实务专业在2005级保险实务专业已进行了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试点工作,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一切为保险实务专业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提供了较好条件。
3 对保险实务专业“工学结合”的思考。
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院校2006年16号文件的办学精神和学院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改革精神, 结合金融保险企业对高职金融保险人才的需求特点, 本专业提出了实习、试用、就业三位一体的“2+1”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学生在前两学年完成专业应知知识的教学, 从第五学期开始进入实战阶段。即在第四学期结束完成单位意想性招聘, 并安排暑期实习, 第五学期开始毕业综合实践, 同时完成实习和试用, 第六学期完成顶岗实践并顺利完成就业。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把学生的培养融入到企业员工的培养计划中, 使学生有机会和企业共同成长, 从而实现企业中学生身份和员工身份的有机融合。
3.1 健全机制, 促进校企合作良性互动。
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行业的参与, 企业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职业教育。企业参与是实施“双元制”职教办学模式、实行工学结合的关键环节, 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障, 也是校企双方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增强各自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工学结合过程中需要解决学校与企业目标利益不一致的矛盾。学校与企业是两个具有不同第一追求目标的机构.学校以育人为第一目标, 追求社会效益, 而企业则以赢利为第一目标, 追求经济效益。因此, 除了运用市场行为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为企业创造价值外, 国家还需要制定更为具体的操作性更强的政策、法规或制度。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此外, 还有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的身份、学校和企业的职责、学生的劳动保护和劳动报酬等。这些问题都应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学校也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经常以联谊会等形式与企业密切关系, 共同制订、修订培训计划, 总结经验, 解决问题, 主要落实“三配合”校内与校外实训场地配合、专业知识老师与经验丰富师傅配合、教学管理与工作管理配合。
3.2 学院内涵建设。
3.2.1 制定保险实务专业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根据保险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开发教学内容;利用高校保险教研室与保险公司的领导和业务精英进行的保险专业“2+1”教学改革论证会为契机, 承担课题研究, 根据保险服务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职业资格标准, 制定了保险实务专业很多课程的标准, 改革原来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2.2 教学组织与教学方式改革。
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推行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的未来不同岗位选择, 增加专业选修课和其他专业可选课程, 满足学生不同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专业课模块化, 并将每个模块授课时间集中, 以便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顶岗实习, 采取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 积极与保险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参照保险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的过程, 又是学生学的过程,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参加到学习过程中来, 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引导的作用。教学强调学习要与将来所从事的工作相关联, 即面向技术运用, 培养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 (理论) , 还必需获得实践技能并会运用这些技能, 发展职业关键能力。反对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 提倡教师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实现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场所不仅在学校, 还安排学生到工作现场学习、实践。同时还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工学结合创造重要条件。
3.2.3“双证书”制度。
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为了强化职业能力训练, 促进就业, 保险类专业应重视职业技能和能力考核, 将考核与保险代理从业人员、保险经纪从业人员、保险公估从业人员、人身保险从业人员等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 真正实现“双证”制教育。实行课证融合, 不断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
3.2.4 改革考试方式, 实施面向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估。
在制定实习实训考核标准和手段的基础上, 不断淡化考试分数, 而代之以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及经营各种真实与模拟项目中的业绩作为评价方式及考核的分数, 并将这种评价方式应用于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评价上。
4 结语
4.1 树立正确的出发点, 将满足教学实施需要和就业导向需要放在首位。
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特别强调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职业学校的学生只有到岗位上去真正地工作和实践, 才能增强实践能力, 培养岗位职业技能;只有通过工作环境的熏陶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4.2 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4.3 健全组织机构, 配备骨干力量。
学校建立对专业教师安排与专业对口的实习、试用、就业岗位的奖励制度,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并把这一项内容列入年终考核。我院由教务处、学生处和就业办共同组建了半工半读试点工作小组, 由院长亲自负责领导。从组织上保证了试点的推进。
4.4 加强安全教育。
加强对学生安全教学的基础上, 通过购买保险以及和家长签定安全承诺书的形式来规避一定的安全风险, 同时, 学校对安全责任有明确的态度。
摘要:工学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趋势, 是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途径, 是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 形成校企统一的办学实体是我院保险实务专业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黄尧.学习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 .
[2]行水“.十一五”开局关键词[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6) .
[3]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 (教职成[2006]4号)
保险实务论文 篇8
一、以行业标准设置培养目标, 建设使用于行业从业标准的课程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是为了培养适应本地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体系。因此, 必须将保险理论与实务的教学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并参照金融行业的用人标准来构建本课程体系。通过对金融企业的调研和金融企业的招聘信息我们可以归纳出, 金融行业 (本文特指保险业) 在录用基层业务员、内勤人员等技术员工的时候都比较强调以下的几点:1.具有高中以上的学历水平, 个人形象佳;2.担任学生干部, 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3.专业成绩良好, 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素养;4.熟悉计算机操作, 熟练运用办公软件。针对行业最新动态提出不同的需要, 可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做出改变, 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
市场的需求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风向标, 作为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保险学原理与实务》, 应该在研究金融行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及用人标准后, 增加所学知识的针对性, 培养学生领悟、理解保险市场的能力, 从而达到社会需求的目的。
(一) 总体思路
以现有金融企业员工就业状况为切入点, 研究这些企业在员工培养方面遇到的困难, 特别是新员工入职后面临的迫切需要, 归纳出金融行业基层岗位的用人标准。在课程教学中把这些问题和解决方法加入到课堂教学中, 动态调整现有的金融类专业的教学内容, 最后按照行业标准进行考核和评价, 使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能很快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 研究内容和目标
1. 深入企业做好行业人才标准调研。
通过对各类型金融行业员工进行调研, 归纳出不同金融机构所需人才的标准, 汇总相同点与不同点。
2. 与就业指导部门联系, 找出新入职的高职毕业生在金融机构新员工培训中遇到的困难。
分析新员工的知识能力结构与行业标准之间的差距, 找出差距存在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方案, 反馈到课堂教学。
3. 构建符合行业标准的金融类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调研结果, 对高职院校现有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评价与改革, 以行业标准为导向进行课程整合和开发, 从而构建符合行业标准的金融类专业课程体系。
三、《保险学原理与实务》教学改革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基础, 《保险学原理与实务学》课程的建设目标应该是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体系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建设与改革, 体现课程的时代性与前沿性。本文主要在前期研究基础上, 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提出一些创新性的建议。
(一) 模拟工位教学
《保险学原理与实务》在教学上理论知识较难阐述, 需通过动手带动学习积极性, 运用模拟工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保险运作的流程, 加深各岗位工作的认识, 掌握保险岗位工作的基本技能,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操作技能培训为具体目标, 构建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分阶段练习—>实验室全过程仿真模拟实训—>课外实习相连接的教学运行机制。通过保险合同签订和履行的环境模拟、业务角色扮演, 使学生对保险业务流程有感性认识, 使课堂教学和业务实践科学地衔接和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的能力, 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上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校企互助式教学
校企联动, 互助式教学。一方面, 学校利用企业自身培训课堂为学校定向培养具有银保客户经理资质的教师;学校充分利用企业人才方面的特定需求, 将企业需求与培养目标结合起来, 从而实现人才培养高速、高效、高质的目标。另一方面, 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的软、硬件等有利条件, 将企业的一些培训任务放在学校课堂, 加强低年级学生职业感知。
摘要:本文从分析财经类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入手, 提出了以行业需求为标准构建保险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 对地方性高校保险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构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认为《保险学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应该体现课程的时代性与前沿性, 提出了模拟工位教学以及校企互助式教学等创新性教学方式。
关键词:行业标准,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于晓红.基于行业标准的金融本科专业课程群构建研究[J].科技向导, 2013 (23) .
保险实务论文 篇9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 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 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 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 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通常, 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 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 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 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 在案例教学中, 由于所使用的案例既不是编出来讲道理的故事, 也不是写出来阐明事实的事例, 而是为了达成明确的教学目的, 基于一定的事实而编写的故事, 它在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保险实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根据该课程的性质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以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结果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结合其他教学方法, 正确合理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保险实务》课程中, 就是将保险理论和实际保险问题有效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 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 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 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1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保险实务》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类保险产品, 同时要能够充分运用保险产品销售技巧, 并且能够开展保险产品销售与保险理赔业务。为今后学生能够完成保险业务员、核保员、定损员、理赔员、客服员和公司经理等岗位工作任务, 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 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主要包括特定的教学对象、明确的教学目的、具体追求的教学效果和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及其控制。同时也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要求高, 在高职保险课程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案例教学法", 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在保险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 实施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有针对性地搜集、精选大量地理赔案例的基础上, 结合所要讲述的原理和观点, 选择合适地典型案例, 提出问题, 进行启发诱导, 组织讨论, 继而推出课程内容。其实这一系列的实施进展顺利与否主要取决于案例的选择。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有很多种, 如课堂讨论法和讲解分析法。那么在教学实践中要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在讲授家庭责任风险管理的方法时, 主要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法, 引入一个案例:某先生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 全职在家的太太和一个儿子, 独立经营着附近的一家饭店, 最近还新购置了私家车。为了给家人一个安心稳健的生活环境, 李先生委托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为其制定一套综合的风险管理方案。要求学生为其制定一套风险管理方法。接下来根据学生所制定的一套关于该先生的家庭成员、车、房、饭店等的全方位的风险管理, 再推出家庭风险管理的方法。由于案例是来自于保险的实际业务, 真实性、趣味性较强, 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启发, 使学生在实际问题的分析过程理解所要讲述的保险理论, 增强感性认识, 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 再从实际回到理论, 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老师发挥主导作用, 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 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法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学生的能力的超前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再如在讲授保险产品销售中的挖掘保险客户需求的课程内容时, 首先对保险客户有个初步的认识,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单身期间、成家立业期、退休规划期。即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收入层次客户的保险需求进行认知。在此基础上, 接下来, 要求学生根据投保演示中的"保险需求分析话术", 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结论:正确挖掘客户的需求是顺利完成销售活动的保证。在此次案例教学法中, 要求学生从健康方面、意外保障方面、子女教育金方面、爱心和责任方面、储蓄养老方面、以及理财方面着手分析并制定一项保险客户需求方案。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保险代理人要明确需求的可创造性。在整个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 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导向的地位。
2 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心得与体会
案例教学法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案例教学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利于课程内容的掌握;同时能打破传统的"填鸭蛋式"教学, 由"要我学", 变为"我要学", 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教学效果较好, 被高职院校作为教改的主要方向, 广泛被应用并推广使用。
若要使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取得预期的结果, 教师的课前准备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因此教师的充分准备至关重要。首先, 教师要精选择案例;其次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运用理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理解, 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当然在案例教学中, 要根据课程内容、学生具体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素质而确定;同时在采用案例教学法中不能排斥其他的教学方法, 应该与其他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相结合运用。并利用理论分析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 加深和巩固巩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 应随着高等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 教师根据学校的规定和具体情况, 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 即学生成绩的考核, 平时及中期的考核所占的权重相对要大, 以此杜绝平时不爱学习, 期末突击的现象。
综上所述, 案例教学法是《保险实务》课程重要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之一。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的、比较成功的经验, 加大案例教学法的推广及应用, 通过对各种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讲解,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新竹.案例教学法在保险课程教学中地应用[M].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9.
[2]杨国林.谈"案例"课型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经济职业学院学报, 2004.
保险实务论文 篇10
我国加入世贸后的十几年来, 保险业迅猛发展, 但诚信缺失仍然是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对此, 国家着力提高从业队伍素质, 大力发展保险高等职业教育, 实施人才兴业战略。笔者所在的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将医药教育与社会产业链相结合, 开设了医疗保险实务专业, 致力于为我国健康保险产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行业失信频发, 反映出保险教育还存在薄弱环节, 为了探寻保险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改革路径, 课题组选择与我院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具有教学合作关系的多家保险企业及其销售人员开展调研。试图了解保险职业诚信的客观状况, 获知行业对职业诚信教育的认知与期待, 帮助行业在高职人才培养阶段寻求问题的突破点, 促进校企互动。
二、方法设计
(一) 对象
调研对象分为两部分, 其一是与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存在教学合作的保险公司的各职能部门;其二是这些企业中的保险代理人。受到院校教学合作机构数量限制, 调研范围存在局限, 但调研对象均活动在行业一线, 并在校企合作中积极参与保险人才培养, 其理念表达具有代表性, 在促进保险院校教学改进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本次调研向企业内营销、人事、核保、理赔、客服等职能部门发放问卷61 份, 回收问卷61 份, 回收有效率100%。发放代理人问卷275 份, 回收有效问卷253 份, 回收有效率为92%。
(二) 方法
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 结合电话拜访、实地走访的综合调研方法。自行设计《保险行业职业诚信教育认知调查问卷》, 并区分为企业部分及代理人部分。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从职业诚信的实施状况出发, 结合关联因素, 筛选设置调查指标, 最终落实于行业对校企合作院校职业诚信教育方面的期待。我们对两类问卷的初稿, 就近在两家实习单位及代理人岗位实习的医疗保险专业学生中进行小范围预测后, 对问卷作出适当修改, 结合行业敏感度, 重点完善表意方式和可答性, 对问卷数据使用SPSS11.0 软件进行处理。
三、调研结果
(一) 企业问卷结果及分析
1.职业诚信水平的关联因素。该部分调查项目为单项选择, 设置七个可能与职业诚信水平相关联的因素, 由企业对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作出评价。关于学历层次, 26.2%的部门认为对职业诚信素质的影响非常重要, 54.1%的部门认为重要, 11.5%的部门认为不太重要, 8.2%的部门认为完全不重要。所有调查对象均认为社会责任意识、管理服从意识、法律意识及抗挫折能力对职业诚信素质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关于大学期间的诚信档案记录, 93.4%的部门认为非常重要, 6.6%的部门认为重要。62.3%的部门认为保险知识储备对职业诚信素质水平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7.7%的部门认为有重要影响。在走访中, 大多数部门认为, 学历层次与诚信素质并不完全成正比, 但国家对代理人条件提升至大专层次, 是符合行业对提升人才综合水平的迫切需要, 也是一种导向性要求, 而且具有高等教育经历, 对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具有良性促进作用。另外, 保险专业知识储备至关重要, 一部分失信问题是从业者对专业知识的领悟差, 操作失误导致的。
2.对员工职业诚信基本评价。该部分为多项选择, 主要了解企业对员工职业诚信度的认知概况, 当被问及“影响员工职业自律的外部因素”时, 就单项因素, 80.3%的部门选择了“经济收入”因素, 60.6%的部门选项中包含“保险展业困难”因素, 67.2%的部门选项中包含“保险技术难度高”的因素, 同时选择以上三项因素的部门占26.2%。在“销售误导”, “员工失信”的主观原因方面, 68.9%的部门倾向于“业务知识不牢固”, 18.0%的部门倾向于“急于完成工作任务”, 13.1%的部门选择“个人道德素质差”。以上调查说明, 企业对失信问题已经较为客观的看待, 改变了过去单纯从道德角度对保险人员进行诟病的片面认识, 开始意识到保险技术环节及业务能力等因素对诚信的影响作用。
3.职业诚信继续教育措施。在被调查对象中, 所有的部门均认为必要的奖惩措施是有效的诚信教育方式, 其中, 62.3%的部门认为奖励的干预作用较大, 27.9%的部门认为惩戒的干预作用较大, 9.8%的部门认为奖励与惩戒同等重要。在与集中培训相辅助的经常性教育措施中, 52.5%的部门经常采取“参与社会活动”方式, 72.1%的部门经常采取典型教育方式, 50.8%的部门经常采取“评比”方式, 这其中, 41.0%的机构经常采取两项措施, 16.4%的机构经常采取三项措施。结果说明针对职业诚信教育, 保险企业已经认识到单一培训模式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开始创新方式, 综合应用多种手段。
4.企业对高职院校职业诚信教育的期待。该部分主要了解企业对人才素质、知识、能力培养方面的期待, 为增强调查结果的可视性, 我们对被选超过50%的要素进行统计并整理, 以表格形式说明企业希望学校重点培养的相关要素内容, 结果如表1 所示。
在针对一些重点因素的进一步调查中获知, 行业希望高校在人才培养阶段要从工作环境出发, 重点提高职业诚信的践行能力。例如, 要加强学生的专业价值观念教育, 深化学生对职业的热爱与忠诚意识;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能够应对工作中的各种非理想状况。被访部门还认为学校应当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法律教育, 通过承袭中华传统美德提高荣辱意识, 通过加强法律教育, 提高工作敏感度, 提升岗位自律和业务自查能力。
(二) 代理人问卷结果及分析
1.代理人从业背景。在工作年限方面, 37.9%的代理人工作3年以上, 44.7%的代理人工作1 年以上3 年以下, 17.4%的代理人工作不足一年, 入职3 年以下的代理人占到62.1%, 反映出该群体脱落率较高。众所周知, 工作年限越短, 对行业的认可度则越低, 也就越难树立对企业的忠诚意识。115.4%的人选择保险是认为该行业具有发展前景, 21.3%的人认为有挑战性, 30.8%的人出于就业压力, 32.5%的人是看到他人的成就, 想尝试一下。该部分数据说明, 多数人的从业理由不尽成熟。
2.职业诚信教育经历。对于“在校期间印象最深刻的职业诚信教育经历”, 50.2%的人选择公共基础课, 17%的人选择校园诚信教育活动, 26.1%的人选择专业教学活动, 6.7%的人选择不清楚。当问及“专业课教师是否经常强调职业诚信”时, 15.4%的人选择经常强调, 40.7%的人选择有时强调, 32.8%的人选择很少强调, 11.1%的人选择未强调。在诚信教育内容方面, 仅有4.3%的人表示“符合需求”, 26.1%的人认为“太高调, 与社会现实不符”, 42.3%的人认为“太空泛, 与工作实际结合差”, 27.3%的人认为“太单调, 缺乏灵活性”。该部分表明, 专业教师在职业诚信与教学的融合上还有所欠缺, 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对职业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尚不丰富, 应用力不强。
3.职业诚信行为评价。保险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本身就给保险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对于守信问题, 14.2%的人选择完全有信心遵守, 85.5%的人选择愿意遵守, 但缺乏信心, 在这部分人中, 28.9%的人认为职业诚信脱离社会现实, 难于把握。53.5%的人认为工作环节太复杂, 难以把握;17.6%的人感觉难以排除利益诱惑。
对于成功拓展业务的原因, 28.1%的人选择“客户从周围人群中获知对自己的高度评价”;37.5%的人认为是自己能够有效指导客户选择产品或协助赔付。其余34.4%的人则是由于客户是熟人等原因。可见, 保险公司与代理人也都已经开始注意到改变自身公众形象对于成功推销保险的重要性2。在问及“实事求是介绍产品保障的理由”时, 49.8%的人选择“一旦夸大无法兑现, 会损害个人形象”, 31.6%的人选择“不想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 18.6%的人选择“一旦夸大无法兑现, 会面临处罚”, 这表明从业者已经逐渐将职业诚信与个人评价及企业形象联系起来。
4.职业诚信教育期待对于“参加职业诚信教育的目的”, 仅有12.6%的人选择“完成公司要求”, 另外的29.2%的人选择“防止出错”, 27.3%的人选择“提高个人修养”, 30.9%的人选择“提升职业能力”。由此可见, 大部分的代理人希望通过职业诚信教育获得工作能力及品质意志的提升。在教育措施方面, 与定期集中培训相比, “参与社会服务”获得76.7%的被调查者的支持, “典型示范教育”获得58.9%的支持, 传统的“考核奖励”也得到49.4%的支持;在教育内容方面, 59.3%的人希望在内容上更具体, 有针对性;对于典型教育, 与反面警示相比, 67.5%的人表示更愿意接受同行中的正面典型教育;75.5%的人希望增强挫折教育内容。
四、对保险高职教育工作的启迪
(一) 深化激发学生主观能动力, 着重诚信度要素培养
职业诚信是保险业生存与发展的自我价值追求, 我们亦在调查中发现从业者有遵从职业诚信的内在愿望, 高职教育阶段应当深化激发学生对职业诚信的主观能动力。首先要牢固职业价值观念,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 “用人单位在选择一名符合他们要求的大学毕业生时首要看重的是工作态度”3, 即从是否具备岗位责任意识角度考虑的。其次是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终生学习能力, 积极吸收环境中的正向资源并转化为人格动力, 自觉抵制客观不利因素。在教育措施方面, 整理有助于加强诚信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素, 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职业理念、自主的人格内涵、丰富的知识储备、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 引导他们因尊重自我而奉行诚实劳动, 因爱岗而敬业, 进而对企业诚信, 对社会诚信。
(二)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 深化职业教育的践行效果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从业者对职业诚信是认同并向往的, 但会出于各方面的因素难以完好践行。这也反映出大学诚信教育的社会适应功能欠佳, “诚信教育内容与丰富的人生实践相脱节, 只注重课堂教育和考试, 缺乏实践或有实践却大多流于形式, 不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4因此, 职业诚信教育应当结合实际工作环境, 改变空泛地高调倡导,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 根据岗位内容设置训练项目, 对在营销、承保、理赔等容易出现失信的重点环节, 增加情境模拟教学和实践历练, 提高学生对实际任务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和对环境状况的应变能力及抗挫折能力, 加强专业教学中对职业诚信的渗透, 力争实现职业诚信教育的全面跟进, 深化诚信教育的践行效果。
(三) 整合教育资源, 丰富诚信教育的实施路径
保险职业诚信的培育是复杂的工作, 需要在时间上具备全程性、在空间上具备全局性, 在认知上要充分重视高职阶段对于职业诚信的基础培养作用, 积极在从业前阶段培植诚信素养, 提升职业技能, 在环境上要改变封闭的教室授课模式, 开放教育环境, 整合校园、社会及行业等多种教育资源, 形成丰富的教育路径。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完善诚信教育课程体系, 积极发挥大学素质教育功能, 从基础诚信素质和职业诚信素质两方面着手, 通过各类教育资源的共同作用, 引导学生完成从合格社会人向优秀保险职业者的递进。
注释
1吴海波, 孙明才, 刘友成.江西寿险代理人从业情况调研报告[J].上海保险, 2010 (11) :41-46
2盛思鑫.组织、工作与情感异化:一项对厦门保险代理人的调查[J].社会, 2010 (2) :74-100
3朱生玉.大学生就业力调查——基于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23) :81-85
【保险实务论文】推荐阅读:
保险资产管理实务07-04
保险实务实训报告10-23
保险经纪理论与实务笔试题11-09
金融保险实务名词解释及简答09-03
纳税实务论文05-28
实务课程论文11-03
网络新闻实务论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