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共10篇)
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 篇1
预激属于房室传导的一种异常现象, 通过附加通道下传冲动, 使心室的一部分甚至全部不过早兴奋, 导致心室部分肌肉激动提前, 以上现象被称作“预激”, 若同时存在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则为预激综合征[1]。作为较少见的心律失常, 预激主要以心电图检查进行确诊。仅出现预激本身则无需进行治疗, 当同时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时, 则采取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一般治疗方法[2]。小儿预激综合征并发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多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初次发病多见于儿童[3]。除此之外, 由于儿童具有特殊的生理特点, 与成人不尽相同, 因此治疗方案亦与成人存在差别。为探讨小儿预激综合征并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 笔者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5例预激综合征并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的临床资料, 现将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5例预激综合征并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的临床资料, 男13例, 女22例;年龄0~5岁, 平均 (2.37±1.28) 岁;其中新生儿患儿21例, 1岁以内患儿5例, 1~5岁患儿9例;入院原因:因心律失常入院确诊患儿19例, 因新生儿肺炎、手足口病等感染性疾病入院确诊患儿16例;临床表现:其中气促心悸28例, 突发面色苍白27例, 烦躁不安9例, 呕吐14例, 腹痛8例, 肢冷大汗11例, 拒食8例, 头昏头晕6例。
1.2 临床表现
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1) 节律规则, 心率较快, 160~220次/min; (2) 呼吸困难、出汗且多尿; (3) 胸内具有较为强烈的跳动感或者心悸; (4) 病情发作骤起骤停, 发作停止时, 因窦性心律恢复间歇时间过长, 患儿可能出现昏厥现象; (5) 血压下降, 脉搏快而细, 颈静脉未见炮波现象, 心音规则一致; (6) 若持续时间较长, 则可引起头昏、晕厥、心绞痛, 引发严重的循环障碍, 严重者甚至出现休克、心衰; (7) 刺激迷走神经末梢, 50%~80%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会中止。
1.3 心电图表现
全部患儿的第1次心电图是于病情发作后进行及时检查的结果, 所有心电图均显示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其中逆向型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患儿7例, 心电图表现为:心率240次/min, QRS波群快而整齐宽大畸形, 时限达130 ms, 各导联未见P波, 以上表现与室性心动过速无法鉴别, 但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特点仍存在:患儿的一般情况较好, 未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 QRS波群形态一致, 未出现融合波, 心律绝对整齐。通过积极的治疗复律后, 再次进行心电图检查, 全部显示为预激综合征, 并且在住院期间有5例患儿多次反复发作, 均出现明显室上性心动过速现象, 表现为顺向型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其他患儿均具有典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特征:QRS波群整齐一致且快速, 时限为50~60 ms, 频率为220~280次/min, 于a VF、V1、Ⅱ、Ⅲ上能够见到明显的逆行P波, 出现以上特征则为顺向型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通过治疗复律后再次进行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结果显示为典型预激综合征患儿5例, 其他病例心电图显示正常但仍有典型的预激图形, 如第1次心电图检查显示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通过积极的药物复律后, 窦性心律时未出现预激波, 患儿再次发作治疗复律后才表现出预激综合征的特征。
1.4 治疗方法
患儿发生心律失常后, 对其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监控, 给予密切心电监护, 首先利用迷走神经刺激法, 给予新生儿与婴儿冰水敷面, 对能够配合的儿童进行会厌部刺激, 若以上方法未见效, 则采取药物复律法。通过心电图检查, 确诊为顺向型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患儿给予者胺碘酮进行转律, 尤其合并心力衰竭的患儿应该选用该转律药物。超过2岁的患儿最大剂量为30~40μg/kg, 低于2岁的患儿给药最大剂量为20~30μg/kg, 第1次给药量为最大剂量的一半, 剩余药物分两次给予, 每间隔8小时进药1次, 若第1次给药后患儿8 h内复律好转, 则给予8~12μg/ (kg·d) 的地高辛进行维持, 口服, 2次/d。洋地黄转律无效的患儿或者经心电图检查确诊逆向型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者选用心律平, 第1次剂量为1 mg/kg, 通过静脉缓推的给药方式给药, 于10 min内给药完成, 若半小时未转律好转, 则重复给药, 给药最大剂量为5 mg/kg, 若重复给药超过3次仍未复律好转则为无效, 若复律好转则进行口服, 除此之外, 传导阻滞者及合并心力衰竭者禁用心律平。作为药物治疗无效时的急救措施, 直流电同步电击复律很少使用。若心律失常患儿本身存在感染性疾病, 则需同步治疗。
2 结果
药物治疗转律效果:在住院期间患儿心律失常多次反复发作, 3例逆向型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患儿给予心律平, 心律均转律好转, 其余顺向型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患儿, 均给予胺碘酮, 亦均转律成功;但多数患儿在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反复发作次数均超过3次, 其中2例心律失常多次反复发作, 采用心律平与胺碘酮联合应用均转律成功。
3 讨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属于预激综合征发病的重要的并发症之一, 同时亦为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可导致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体征与症状, 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 甚至危及患儿生命[4]。因此, 积极有效地治疗预激综合征并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改善其预后。
对于存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儿, 首先应该进行心电图检查, 通过心电图检查判断患儿折返激动的方向为逆向型还是顺向型[5,6,7,8,9]。顺向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心室激动的顺序的方向与正常激动一致, 旁路逆传, 房室结前传, 旁路逆传, 逆向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结逆传, 旁路前传, 折返激动由旁路下传至心室, 从而形成宽大畸形连续的QRS波群[9,10,11,12]。临床治疗上, 顺向型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患儿给予者首选西地兰进行转律, 洋地黄转律无效的患儿或者经心电图检查确诊逆向型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者选用心律平, 药物治疗转律效果:在住院期间患儿心律失常多次反复发作, 3例逆向型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患儿给予心律平, 心律均转律好转, 其余顺向型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患儿, 均给予胺碘酮, 亦均转律成功;但多数患儿在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反复发作次数均超过3次, 其中2例心律失常多次反复发作, 采用心律平与胺碘酮联合应用均转律成功。
综上所述, 小儿预激综合征并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进行转律药物选择时, 心电图显示逆向型首选心律平, 顺向型则首选胺碘酮, 两种药物均可起到较好的转律效果, 然而亦均存在较高的复发率, 因此转律后的病因治疗以及维持治疗不容忽视。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预激综合征并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5例预激综合征并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心电图表现, 结合其他辅助检查, 总结病例的特点以及治疗情况。结果:在住院期间患儿心律失常多次反复发作, 3例逆向型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患儿给予心律平, 心律均转律好转, 其余顺向型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患儿, 均给予胺碘酮, 亦均转律成功;但多数患儿在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反复发作次数均超过3次, 其中2例心律失常多次反复发作, 采用心律平与胺碘酮联合应用均转律成功。结论:小儿预激综合征并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进行转律药物选择时, 心电图显示逆向型首选心律平, 顺向型则首选胺碘酮, 两种药物均可起到较好的转律效果, 然而亦均存在较高的复发率, 因此转律后的病因治疗以及维持治疗不容忽视。
关键词:预激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小儿,心律平,胺碘酮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非药物疗法 篇2
马医生对小强的父母说:根据小强以往身体健康和这次心电图检查正常,初步判定小强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良性的,不犯病时跟正常人一样,如若犯病就要看急诊。因为阵发性心动过速若长时间得不到治疗,会引起心力衰竭甚至猝死。马医生还特别给他们介绍了几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再犯病时不妨一试。
1.刺激咽喉法:犯病时用筷子或小勺或手指伸向咽喉部,反复刺激,使患者产生恶心、呕吐样发作,多数患者可以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2.低头或弯头试验:在家人的协助下,让患者的头部尽量向后伸弯,或者向下弯腰,头部尽量弯至最低位置,有时可终止心动过速。
3.冷水试验:用一盆冷水或冰水,让患者屏气后,把颜面浸入冷水中,或浸入-4°的冰水中。通过患者的颜面温度感受器,反射,性地刺激迷走神经,抑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4.侧转颈运动:犯病时坐在椅子上,先将头向右侧偏转5次,然后再向左侧偏转5次。侧转时尽量转向侧后方,反复进行数次可恢复正常窦性心律。转颈时不能太快,速度要匀称,一般每分钟转动15-20次。侧转颈运动时最好双手握着一个牢固的物体,保持身体稳定,防止眩晕摔倒。
5.按压颈动脉窦试验:让患者平卧,然后用左手垫在患者颈部,让患者头向后仰并歪向左侧,以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置于右侧下颌关节角下,当触到颈动脉明显搏动时,在此部位用力向颈椎方向按压,每次按压不超过15秒,无效时暂停1-2分钟后再按压。通常先按压右侧,无时效再按左侧,但绝不能同时按压两侧,以免有阻断脑血流的危险。70岁以上的人,有脑血管病或颈动脉阻塞者,不宜采用此法。
6.乏萨氏、苗氏试验:让患者深吸一口气,将声门紧闭憋着气,直至不能坚持为止,然后再用力作呼气动作,将吸入的气体全部呼净,此称为乏萨氏(Valsalva’a)试验。无效时,让患者深呼一口气,将声门紧闭憋气,直至不能坚持时为止,然后再用力作吸气动作,此称为苗氏(Muller’a)试验。
7.压迫眼球法:让患者平卧位,用拇指及食指慢慢压迫眼球上部,以产生疼痛为止。如无效可同时慢慢压迫双侧眼球,每次压迫时间可持续10-15秒。如反复压迫无效可改换其它方法。此方法有引起视网膜剥离的危险,尽量少用。
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收治的97例经RFCA治疗的PSVT患儿97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65例, 女32例;年龄3~ 15岁, 平均 (7.1±1.8) 岁;平均体重 (32.4±8.9) kg;所有患者均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及RFCA治疗, 射频消融术后平均随访 (27±11) 个月。纳入标准:1房室折返或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呈反复性发作, 发作时存在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2房速呈持续性无休止发作, 伴心脏轻度扩大,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 排除标准: 1未行心内电生理、心脏彩超和心电图检查;2心脏彩超提示各室腔大小、结构及功能异常;3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病史;4未取得患儿监护人的书面同意。
1.2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PSVT患儿的临床资料, 统计其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观察RFCA手术成功率, 并发症及复发率。 所有患儿术前未曾服用抗心律失常药或停药至少5个半衰期以上, 依据心内电生理检查, 确定PVST发作类型及消融靶点, 手术方法参照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3], RFCA成功标准参照文献[4]。
2结果
在97例患儿中, AVRT患者66例 (68.0%) , 其中左侧旁道38例 (57.6%) , 右侧旁道28例 (42.4%) ;AVNRT患者31例 (32.0%) ;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率为95例 (97.9%) ;6例在随访过程中复发 (6.3%) , 复发时间最短6 d, 最长7个月, 平均4.7个月。 本组小儿RFCA治疗效果详见表1。
注:AVRT: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在首次RFCA治疗失败的2个病例中, 1例为AVRT患儿, 因与HIS束距离较近放弃治疗;另1例为AVNRT患儿, 因在RFCA术中出现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 而终止手术放弃治疗。 6例复发患者中AVNRT患儿占3例, 复发率为9.7%;AVRT占3例, 复发率为4.5%, 其中右侧旁道型AVRT患儿2例 (66.7%) , 左侧旁道型1例 (23.3%) 。 6例复发患者给予再次射频消融手术治疗, 随访6个月, 未见复发。
患儿术后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生感染、 肺损伤、 瓣膜损伤、假性动脉瘤、瓣膜反流等, 无死亡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1例AVNTR患儿术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术后经对症治疗后好转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目前一直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病情控制良好。
3讨论
在儿科心律失常患儿中, 以PVST最为常见, 约占儿科心律失常的90%[5]。 AVRT和AVNRT是PVST最常见的两种形式, 以AVRT为主, 随着年龄增长AVNRT呈增加趋势[1]。 持续或频繁的心动过速, 可导致心脏扩大, 心功能减退, 严重危害患儿身心健康, 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以往主要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为主, 虽可控制症状, 但无法根治。 自1987年国外首次将RFCA应用于临床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并取得成功, 1991年我国首次将RFCA用于治疗儿童预激综合征以来, RFCA在我国取得迅猛发展并逐渐成为快速型心律失常病根治的首选方法。 但由于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性, 部分PVST患儿有自行缓解趋势, 且儿童心脏容积小, 血管细, 房室结发育不成熟等, 使儿童期患儿进行RFCA治疗有别于成人。
本研究中接受RFCA治疗的66例AVRT患儿中, 右侧旁道28例, 最小年龄为1岁, 国内有研究报道最小年龄仅4个月的患儿安全的接受了手术[6];左侧旁道38例, 最小年龄6岁, 可见左侧旁道型患儿明显多于右侧旁道型。 右侧旁道型患儿消融时导管经下腔静脉进入右房, 消融导管贴靠于右侧房室沟处, 因静脉较粗, 所以即使年幼儿, 仍可完成消融操作, 因此对于较年幼的右侧旁道型AVRT患儿可试行RFCA治疗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而左侧旁道型消融时, 常采用心室侧消融, 而年幼儿动脉较细, 消融导管头端较难在动脉内打弯, 因此左侧旁道消融适用于较年长患儿。 与左侧旁道消融相比, 右侧旁道消融耗费时间较长, 复发率高, 可能由于导管贴靠三尖瓣不牢所致, 严重者还可损伤三尖瓣, 造成三尖瓣反流和瘢痕形成[7,8]。
本研究中的PVST患儿射频消融术即刻成功率为97.9%, 优于Hafez等[9]报道的88.3%的成功率。 本研究中复发的6例患儿中, AVNRT和ANRT的复发率为9.7%和4.5%, 可见AVNRT复发较AVRT多见, 与以往研究相似[10]。 AVNRT复发率较高的原因可能由于儿童慢旁通道距HIS希氏术较近, 一般多采用较低消融能量、短时、多次消融的方法避免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另外AVNRT可存在多旁道, 因此较难彻底消融。 AVRT复发患儿则以右旁道多见, 可能由于导管贴靠不牢、以致插入点距房室沟较远导致无法彻底消融。
Lee等[11]研究显示, 在PVST的长期随访中, 其复发率是4.7%;Komura等[12]在长达4年的随访中PVST复发率是12.9%。 在本研究中, 对所有患儿进行长期随访, 发现PVST的复发率仅为6.2%。 可见RFCA疗程短、创伤小、无痛苦、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儿童PVST的治疗, 完成根治心律失常的目标, 避免长时间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困扰和外科开胸手术的痛苦。
摘要:目的 评估经导管射频消融术 (RFCA) 治疗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VST) 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PSVT患儿。其中男65例, 女32例, 手术时平均年龄 (7.1±1.8) 岁, 平均体重 (32.4±8.9) kg。射频消融术后平均随访 (27±21) 个月。分析RFCA术的治疗情况。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97例患儿中,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患儿66例 (68.0%) , 其中左侧旁道38例 (57.6%) , 右侧旁道28例 (42.4%)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患儿31例 (32.0%) 。射频消融即刻成功95例 (97.9%) , 其中6例在随访过程中复发 (6.2%) 。复发患儿给予再次射RFCA治疗, 随访半年, 未见复发, 术后随访所有患儿无消融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RFCA可安全有效治疗小儿PSVT。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怎么办 篇4
压迫眼球以手指压迫一侧或两侧眼球约10秒钟,待心跳有暂停现象时,再慢慢减压。在压迫眼球时,避免用力过猛。有青光眼或高度近视者禁用,以免引起眼内压力更高或发生视网膜剥离的危险。
如采用上述各种措施心跳仍未减慢,则应立即送患者到医院诊治,并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下列不同的药物治疗:
维拉帕米它是目前被认为控制室上性心动过速最有效的首选药物。适用于血压偏高,无旁路前向传导的预激综合征、心功能良好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如静脉推注的速度过快,偶可致心搏骤停的危险,因此,推注时务必注意心跳及血压,有旁路前向传导预激综合征的患者禁用。
普罗帕酮适用于预激综合征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本品对心肌收缩有轻度抑制作用,因此心功能较差者慎用。
西地兰适用于心功能不全心动过速的患者。有旁路前向传导预激综合征的患者禁用。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非药物疗法 篇5
王医生对小勇的父母说:根据小勇以往身体健康和这次心电图检查正常,初步判断小勇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良好的,不犯病时跟正常人一样,如若犯病就要看急诊。因为阵发性心动过速若长时间得不到治疗,会引起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王医生还特别给他们介绍了几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再犯病时不妨一试。
一、刺激咽喉法
犯病时用筷子或小勺或手指伸向咽喉部,反复刺激,使患者产生恶心、呕吐样发作,多数患者可以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二、低头或弯头试验
在家人的协助下,让患者的头部尽量向后伸弯,或者向下弯腰,头部尽量弯至最低位置,有时可终止心动过速。
三、冷水试验
用一盆冷水或冰水,让患者屏住气后,把颜面浸入冷水中,或浸入-4℃的冰水中。通过患者的颜面温度感受器,反射性地刺激迷走神经,抑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四、侧转颈运动
犯病时坐在椅子上,先将头向左侧偏转5次,然后再左侧偏转5次。侧转时尽量转向侧后方,反复进行数次可恢复正常窦性心律。转颈时不能太快,速度要匀称,一般每分钟转动15~20次。侧转颈运动时最好双手握着一个牢固的物体,保持身体稳定,防止眩晕摔倒。
五、按压颈动脉窦试验
让患者平卧,然后用左手垫在患者颈部,让患者头向后仰并歪向左侧,以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置于右侧下颌关节角下,当触到颈动脉明显搏动时,在此部位用力向颈椎方向按压,每次按压不超过15秒,无效时暂停1~2分钟后再按压。通常,先按压右侧,无效时,再按左侧,但绝不能同时按压两侧,以免有阻断脑血流的危险。70岁以上的人,有脑血管病或颈动脉阻塞者,不宜采用此法,否则有弄巧反掘之忧。
六、乏萨氏、苗氏试验
让患者深吸一口气,将声门紧闭憋着气,直至不能坚持为止,然后再用力作呼气动作,将吸入的气体全部呼净,此称之为“乏萨氏(VaIsaIa’a)试验”。无效时,让患者深呼一口气,将声门紧闭憋气,直至不能坚持时为止,然后,再用力作吸气动作,此称之为“苗氏(Muller’a)试验。”
七、压迫眼球法
让患者平卧位,用拇指及食指慢慢压迫眼球上部,以产生疼痛为止。如无效,可同时慢慢压迫双侧眼球,每次压迫时间可持续10~15秒。如果反复压迫无效,可改换其他方法。此方法有引起视网膜剥离的危险,尽量少用。
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 篇6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自2010年8月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12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其中男76例, 女49例。手术均顺利, 术后住院3~7 d治愈出院。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术前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做好深入细致的术前准备, 保证射频消融术的顺利进行, 取得最佳疗效, 确保患者的安全。
2.1.1 心理护理
术前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 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知识, 解除患者产生的疑虑, 并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加强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避免对心脏手术恐惧, 造成心理压力, 使其消除思想顾虑并主动配合, 术前签订了手术协议书[2]。
2.1.2 术前准备
术前护理记录患者的病史、身高、体质量、病史、过敏史。进行检测心电图、胸透、心脏彩超、生物频谱、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尿常规、大便常规等。有利于预防术后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的发生, 按规定做碘过敏试验。术前1 d练习床上大小便, 以减轻和防止术后因为紧张和身体部位的变化, 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 术前对因紧张不能入眠者, 可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以保证充足睡眠。采用75%乙醇或清水擦拭皮肤, 保持皮肤的清洁, 防止负极片与导致皮肤灼伤, 并防止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皮肤感染。术前禁食6 h, 禁水2 h, 进入导管室前排空尿液。
2.2 术中护理
患者进入导管室后, 护士积极自我介绍, 与患者沟通, 消除紧张。暴露手术部位前做好保暖工作。协助患者采取适当体位, 左下肢静脉建立通路, 以便手术者在患者右边进行手术, 血压监测放在左臂。连接氧气和心电图监控, 密切监测心电图的变化, 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变化[3]。
2.3 术后护理
患者回病房后, 给予氧气吸入, 应用心电图监测心率、心律变化及记录, 每小时监测血压1次, 监测4 h。静脉穿刺是沙袋压迫和限制穿刺侧身体活动6 h。动脉穿刺或凝血功能异常的部位压缩包扎绷带为“8”字, 患者平卧8~12 h, 伸直手术下肢制动, 但脚关节可以伸展运动;密切观察足背动脉脉搏、肤色、体温、感觉、伤口有无渗血等。嘱患者咳嗽时按下穿刺点, 如穿刺有湿热的感觉, 立即报告医务人员。术毕即可进食, 多食清淡易消化食物, 避免食用易产气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豆浆等, 充足的水分可以稀释血液, 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2.4 出院指导
72 h后不参加体力活动, 逐渐恢复正常活动。指导患者出院后, 避免长时间静坐, 以免发生下肢静脉血栓, 术后1、3、6、12个月到医院审查。
3 讨论
射频消融术是目前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最佳治疗方法, 也与术前准备充分, 术中术后严密的观察和与护理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变化, 系统有针对性的护理,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郭新英, 张一平, 孔芙蓉.介入治疗及护理[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05-105.
[2]苏红颜, 余同珍.射频消融术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2, 9 (5) :85-85.
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19例, 女11例;年龄16~76岁。病史45分钟~30年, 首发3例, 复发27例。发作持续时间45分钟~14天。
1.2 临床表现
心悸、气促30例, 呼吸困难15例, 低血压 (<90/60 mm Hg) 6例, 血压测不到4例, 心率160~220次/min。宽QRS波型3例, 窄QRS波型27例。合并有冠心病6例, 病毒性心肌炎1例, 先天性心脏病2例。
1.3 治疗方法及转归
入院后吸氧, 输液, 立即做16导联心电图一套, 同时给予心电监护。低血压者静滴阿拉明。首次应用三磷酸腺苷二钠 (ATP) 10~20mg静脉注射5例, 成功转复4例。异搏定5mg生理盐水10ml稀释后缓慢静注8例, 成功转复5例。食道调搏转复3例。电复律3例, 成功3例。西地兰0.4mg用生理盐水10ml稀释后缓慢静注, 复律8例。静滴阿拉明后复律5例。自动复律1例。按压颈动脉窦复律1例。
2 讨论
2.1 诊断与鉴别诊断
PSVT起病突然、反复发作, 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本组无器质性心脏病21例 (70%) , 与以往报道相一致[1]。临床上主要与窦性心动过速及宽的QRS波的室速鉴别。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心率绝对整齐, 心率少于150次/min, 心电图有明显规则的P波可鉴别。QRS波宽的PSVT, 有时可误诊为室速。对于后者, 一般室律多不规则, 偶有室上性激动下传到心室发生所谓心室夺获, 此一心搏QRS间期较窄, 畸形不明显并提前出现, 胸导联QRS波形表现为V1呈QR或R而V6呈RS、QS或R或者V1、V6皆呈QS, 而且室速多见于有心脏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这些为我们诊断提供参考[2,3]。如果诊断仍困难, 有条件单位做食道心电图, 食道心电图可看到明显的P波及P波与QRS波之间关系, 如果P波与QRS相关, 则可诊断为PSVT, 否则为室速。同时可以用食道调搏超速抑制给与复律, 可谓一举两得[4,5]。对一时难鉴别起源部位的宽QRS波心动过速, 也可选用对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的药物如心律平、乙胺碘呋酮。也可以先试用利多卡因静脉注射试复律。虽然利多卡因对PSVT几乎无作用, 但对于室速来说往往有效, 而且在宽QRS快速心律失常来说90%为室性心律失常[6]。
2.2 ATP应用
射频消融是治疗PSVT最为安全有效的手段, 有效率达到98%以上, 已得到医学界公认[7]。但对于基层医院来说, 应用药物及电复律治疗PSVT是大多数医院常用方法。而ATP能够有效复律, 而且疗效确切、副作用少, 可重复使用, 已得同行公认[8]。但为了提高转复率, 提高安全性, 使用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从小剂量开始, 一般先用5~10mg, 未能复律时再用到20mg。本组病例用量一般为10mg, 4例均于用药后1~2分钟复律;1例用到20mg, 连用两次, 后未能复律而放弃, 改用异搏定5mg用生理盐水20ml稀释缓慢静注而复律。 (2) 因ATP在体内6秒钟内即分解失效, 所以静推的速度要快, 一般不用稀释而直接静注, 最好用上肢的静脉, 静注完毕, 必须快速输液, 以利于ATP迅速到达心脏而发挥作用。这是ATP转复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3) 休克、有冠心病的患者填用。
2.3 复律方法的选择
PSVT复律方法, 主要有: (1) 兴奋迷走神经方法如刺激咽喉、压迫颈动脉窦等; (2) 直流电同步电复律; (3) 药物复律如用ATP、西地兰、异搏定、心律平、阿拉明升压药等; (4) 食道调搏复律等。具体采用何种方法, 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如果患者为首发、年轻、一般情况好, 可先试行兴奋迷走神经复律。如未能复律, 可以立即静注ATP或异搏定进行复律。只要方法得当, 往往都能复律, 而且副作用较少, 安全的效, 尤其适用于门诊、急诊患者的复律治疗[9]。本组资料中, 应用兴奋迷走神经复律方法5例, 4例复律成功。如果患者年龄大, 持续时间长, 或合并有冠心病或其他心脏器质性疾病, 此时多属危重, 往往有低血压、心力衰竭及水电解质紊乱等, 药物复律往往难以奏效, 此时应给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建议用电复律, 电量用50~100焦耳即可[10]。本组有3例进行电复律, 均一次成功。其中有1例发作时间已14天, 入院时血压低, 出现全心衰竭, 用100焦耳直流电同步复律成功, 患者病情迅速好转, 择期行射频消融术而治愈, 至今无复发。入院时休克患者, 可以给予静滴阿拉明升血压, 同时静脉注射西地兰0.4~0.8mg, 进行复律, 如无效也应首选采用电复律。如果患者在发生宽QRS波心动过速时伴有严重临床血流动力学障碍的表现, 甚至发生阿斯综合征, 应首选紧急同步直流电复律。对于长时间发作且用药物不能纠正的宽QRS波心动过速, 也应作为同步直流电复律的指征。
参考文献
[1] 吴垣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门诊治疗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11;27 (13) :1936~1936
[2] 张洪燕, 晏雄伟.宽QRS波心动过速的心电图avR四步诊断法[J].中国医药导刊, 2011;13 (6) :1082
[3] 林兆英.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临床心电图鉴别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4 (3) :97
[4] 陈志萍, 傅一明.危重心律失常的监护与治疗[J].新医学, 1999;30 (9) :545~546
[5] 景秀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54例食道调搏电生理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1;8 (22) :170~171
[6] 石毓澍, 陈新, 周金台.心脏电生理学进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64~168
[7] 黄朝亮, 曹佑德, 陈光瑞, 等.经导管消融治疗陈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69例分析.中国医药导刊, 2011;13 (07) :1190~1191
[8] 高建平.三磷酸腺苷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19 (5) :786
[9] 首云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诊体会[J].求医问药, 2012;10 (3) :215
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医院门急诊收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作为实验对象。纳入标准: (1) 门急诊收治; (2) 12导联检查确诊; (3) 未合并房颤, 未出现休克、严重心功能不全, 无需抢救室电复律治疗; (4) 无手术治疗需求; (5) 知情同意。入选对象114例, 据病例号, 随机对照分组, A组、B组各入选对象57例。A组, 其中男27例、女30例, 年龄18~75岁、平均 (46.7±12.1) 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37例,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20例, 其中左侧游离壁旁路 (LL) 11例、左侧间隔旁路 (LS) 5例, 右侧游离壁旁路 (RL) 3例、右侧间隔旁路 (RS) 1例。有心脏器质性疾病10例。有发病史18例。急性期病程 (34.7±11.5) min。复发者病程 (5.6±1.2) 个月。合并其他基础疾病35例。有明确诱因42例。B组, 其中男28例、女29例, 年龄18~78岁、平均 (47.8±11.3) 岁。AVNRT41例, AVRT16例, 其中LL10例、LS 5例, RL1例。有心脏器质性疾病11例。有发病史16例。急性期病程 (35.6±11.5) min。复发者病程 (6.0±1.9) 个月。合并其他基础疾病36例。有明确诱因41例。两组对象年龄、性别、病种、急性期病程、发病史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入院后, 急诊急救,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低流量吸氧, 控制出入量, 心理支持, 安抚患者。A组:给予胺碘酮 (可达龙, 国药准字H19993254) , 入院后, 立即用药, 3~5 mg/kg胺碘酮+5%葡萄糖20 m L, 静脉推注, 心电监护, 10 min内心电图无好转, 则追加150 mg, 同时采用静脉泵用药, 速率0.50~1.00 mg/min, 严密监护, 据表现改善情况调整剂量, 若10~15 min好转, 则持续静脉应用30 min, 总剂量控制在750 mg之内, 若出现房颤, 需立即进行抢救, 电复律纠正, 住院治疗, 对于出现心功能不全者, 可安排口服胺碘酮, 3次/d, 200 mg/次, 而后视疗效、不良反应考虑是否追加或减量, 反应较好者, 减量治疗, 最小剂量50 mg/d, 持续3周。B组:给予普罗帕酮 (国药准字H31020492) , 5~10 mg+0.9%氯化钠注射液20 m L, 微量泵给药, 10 min左右输注完毕, 若无好转追加, 若好转, 立即停止用药。
1.3 观察指标
复率时间,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0 min心率下降次数。
1.4 疗效判定
显效:30 min内复律, 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 心电图好转;有效:31~60 min内复律, 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 心电图好转;无效:未达到显效、有效标准。
1.5 统计方法
以WPS xls数据表录入数据,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描述统计, 采用柯尔莫哥罗夫-斯米尔诺夫 (KolmogorovSminmov) 检验法进行正态性检验, 服从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 若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统计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描述统计,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B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复律时间 (18.3±10.2) min, 高于B组 (15.3±6.3) min, A组30 min心率下降 (97.3±17.2) 次/min, 高于B组 (83.5±20.8) 次/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出现低血压2例、头晕/恶心1例, 发生率5.26%, B组出现低血压5例、头晕/恶心4例、新发心律失常3例、QT离散度扩大1例, 合计13例, 发生率22.8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急诊科常见病, 可见于任何年龄段, 小儿、重体力劳动、少锻炼者、老年人较多见, 相当一部分无病史, 当然该病也与原发器质性心脏病关系密切。情绪激动、重体力劳动、脱水、缺氧等都可能诱发该病, 吸烟、饮酒也可能与该病有关[2]。该次研究中有明确诱因83例。急诊治疗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需要积极控制原发病、诱因, 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考虑到患者常伴有气促等症状表现, 并发低氧血症, 还需吸氧治疗, 以缓解呼吸道症状, 减轻缺氧损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还可能并发休克、房颤, 需抗休克、复律治疗, 恶性房颤者死亡风险明显增加, 该次研究排除此类患者[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存在多种类型, 心电图可明确诊断, 心电图可指导用药, 评估疾病严重程度[4]。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心率过速为主要表现, 积极降低心率非常必要, 需注意的是心率高并不表示心律失常。心率控制是否及时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若持续发作超过1 h, 心力衰竭、休克风险成倍增加, 若能在30 min~1 h内复律, 患者预后较好、复发率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方法包括刺激迷走神经末梢、静脉推注用药、口服药物、直流电电复律等, 其中静脉用药适应证广, 起效速度更快, 迷走神经末梢电刺激适合青年人群, 也存在一定非风险, 电复律适用于休克、心脏骤停者。该次研究显示, 胺碘酮、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均较好, 60 min内复律效果在80%以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其他学者研究基本相同。尹延伟等[5]一项Meta分析显示, 中国人群使用胺碘酮、心律平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0.84 (0.40~1.78) 与不良反应1.17 (0.76~1.7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另一项研究Meta研究显示静脉注射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相近, 但胺碘酮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普罗帕酮[6]。从复律时间来看, 胺碘酮效率不如普罗帕酮, 但降心率效果更好, 这可能与药物作用机制差异有关, 胺碘酮主要通过延长心房与心室肌纤维动作电位时程 (APD) 与有效不应期 (ERP) 起效, 适应证广, 疗程持续作用好, 使用灵活, 随着心率的增加, 抗心律失常效果明显增强, 价格低廉, 可携带出院, 更受欢迎[7]。
从不良反应情况来看, 不同学者研究存在一定的差异, 该次研究显示胺碘酮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普罗帕酮, 不良反应发生绿与剂量有关。胺碘酮使用过程中, 通过监护、规范用药, 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普罗帕酮剂量控制难度大[8]。
综上所述, 易搏定、可达龙治疗普通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均较好, 多数患者可快速复律, 前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可作为首选治疗药物, 治疗期间需做好监护, 随时准备抢救。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2015[R].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6:1-4.
[2]郭雪娅, 张小卫, 白锋.酷似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一例[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3, 29 (3) :239-240.
[3]周承操, 冼树标, 何建文.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对比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 (5) :76-77.
[4]黄岸佳, 韩群英.胺碘酮治疗急性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3, 33 (增刊1) :122-124.
[4]王红英.射频消融术及心内电生理检查发生误诊的原因分析[J].中外医疗, 2014 (5) :178-179.
[5]尹延伟, 许瑞佳, 胡爱民, 等.中国人群使用心律平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Meta分析[J].循证医学, 2013, 13 (3) :152-156.
[6]王少波, 梁锦军, 黄从新.静脉注射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的Meta分析[J].疑难病杂志, 2013, 12 (1) :2-5.
[7]叶赞凯, 马坚, 张澍, 等.83例小儿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 2013, 28 (1) :33-36.
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 篇9
【关键词】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型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041-01
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脏功能出现问题以致供血不足,血液输出量无法达到机体需求,从而引发心力衰竭。此病发病危险性大,病程长,经常伴有快速型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症[1]。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型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进一步降低患者心脏射血功能, 增大心肌耗氧量, 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本次研究挑选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所收治的56例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挑选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所收治的56例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为18~62岁,平均年龄为( 34.1±1.9) 岁,NYHA 分级显示8例Ⅰ级,10例Ⅱ级,6例Ⅲ级,4例Ⅳ级。观察男18例,女10例,年龄为22~65岁,平均年龄为(38.4±2.5) 岁,NYHA 分级显示6例Ⅰ级,12例Ⅱ级,7例Ⅲ级,3例Ⅳ级。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都接受常规治疗,再增加其他药物治疗。
对照组增加西地兰治疗,具体方法为:0.6g西地兰加入到25ml的7%葡萄糖注射液中,混匀后采用静脉注射。若12min内临床症状没有显著改善,可按原剂量再次注射以治疗[2]。
观察组增加胺碘酮治疗,具体方法为: 180mg 胺碘酮加入到25ml生理盐水,混匀后采用静脉注射,维持15min。注射后35min,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状况。若心律没有显著改善,可再注射1 次。若无显著疗效,可以适当增加剂量,但最好不超过320mg。
1.3疗效评价
症状基本缓解,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根据 NYHA 心功能分级标准,达Ⅰ级或Ⅱ级以上,成对室性早搏数(下降85% 以上)与频发性室性早搏数(下降75%以上)都有显著下降,定为显效。症状出现转好,心功能有所改善,但没有达到Ⅰ级,频发室性早搏数( 下降60% )与连发性室性早搏数( 下降75% )都出现下降,定为有效。症状没有消退,心功能也未有显著改善,早搏数也没有下降,定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疗效
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2.2 比较用药前后两组患者心率变化状况
与用药前比较,用药后两组患者的心率都显著下降,观察组用药后 20min、80min 和 140min 的心率都比对照组要低,其中用药后140min 的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心力衰竭属于严重性较大的心血管疾病,其合并症就是快速型室上性心动过速。在治疗此病当中,尚未找到安全性高且治疗效果显著的救治方法,一般以让患者心律达到正常为主要救治措施[3]。
临床上一般采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为胺碘酮。它可对钠-钾通道实施有效阻碍,延长心房、心室及房室结的动作电位时间与有效不应期。此药还会对α受体产生抑制作用,让周围血管扩张,增强灌装动脉灌注,以实现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目的[4]。心力衰竭可诱发血流动力学产生恶化性变化,从而严重损伤心脏功能。所以,改善患者心脏功能的核心就是适时调节血流动力学[5]。
本次研究表明,运用胺碘酮治疗的观察组疗效显著比对照组要好,用药140min 后,观察组心率明显比对照组要低,由此可见,采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型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显著,是首选的治疗药物。
综上所述,采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型室上性心动过速疾病,让治疗效果与治疗质量得到很大地提高,用药后的患者的不同时段的心率得到显著改善,值得大力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陈志华.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型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23(08):136-137.
[2]石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型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4,09(11):154-155.
[3]茹扎·毛拉吐尔地.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型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33(49):74.
[4]杜志春.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型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23(06):162-163.
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新生儿PSVT病例系我科1999年7月至2007年7月间收治, 通过临床表现或心电监护发现, 并全部经心电图证实;其中男14例 (63.6%) , 女8例 (36.6%) ;发病日龄:生后1~7d2例 (9%) , 7~28d20例 (91%) ;发作诱因:感染性疾病17例 (77%) , 其中肺炎15例, 感染性腹泻2例;经心脏彩超证实伴有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房间隔缺损) 1例 (4.5%) , 有围产期窒息、缺氧病史者1例 (4.5%) , 病因不明4例 (18%) 。
1.2 症状和体征
(1) 症状:主要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或伴有吃奶差或拒乳, 本组病例中有20例出现以上表现 (91%) , 另外2例无明显临床表现, 为睡眠过程中心电监护发现; (2) 体征:呼吸<40次/min1例 (4.5%) , 呼吸>40次/min21例 (95.5%) , 心率210~240次/min3例 (13.6%) , 心率>240次/min19 (86.4%) 例, 且心律匀齐;伴有血压下降者2例 (9%) , 余20例正常;有心力衰竭表现者1例;1例听诊发现心脏杂音 (超声心动证实为室间隔缺损) 。
2 治疗方法
(1) 发现后均立即给予吸氧、镇静等一般处理, 所有病例先给予冰水袋或冰水浸湿的毛巾敷面, 每次10~15s, 应用过程中监测血压及心电图变化, 无效者隔3~5min重复, 不超过3次, 经以上处理, 有2例患儿心动过速终止 (10%) , 心电图图示窦性心律出现, 其余20 (90%) 例未转复。
(2) 冰水敷面无效病例立即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 三磷酸腺苷 (ATP) :10例患儿给予ATP快速静脉注射, 剂量为每次0.2~0.4mg/kg, 一般1~2mg/次, 无效者间隔3~5min可重复2次, 其中7例患儿心电监护心率骤然下降, 心电图提示转为窦性心律, 有效率70%;3例于重复应用3次后仍未复律, 改为静脉注射心律平治疗;在7例显效患儿中, 有1例于复律后20min左右再次出现室上速后给予心律平治疗。 (2) 心律平:13例患儿 (其中包括3例应用ATP治疗后未复律及1例复律后再次出现PSVT者) 给予心律平治疗, 剂量为1~1.5mg/kg溶于10%葡萄糖10mL内静推5~10min, 无效者间隔30min重复2次, 经处理后有12例患儿转复成功 (92%) 。 (3) 地高辛:2例患儿 (包括1例心力衰竭者) 给予地高辛静脉注射, 方法为首剂用饱和量 (20~30ug/kg) 的一半静脉注射, 余量分2次, 间隔6~8h给予, 约2h后复律成功。
3 讨论
PSVT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 其特点是突然发作及突然终止, 其出现可能短暂仅数秒钟即消失, 亦可经久不止, 甚至有绵延数年者, 是儿科常见的心律失常急症之一, 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儿[2]。新生儿出生时心脏传导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出生后继续发育并逐步完善, 故新生儿PSVT多为功能性及暂时性少数较严重病例及发作时间较长者可引起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因此, 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本组病例中17例 (77%) 有感染性疾病, 1例有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 , 1例有围产期缺氧窒息病史, 提示感染性疾病为新生儿PSVT的主要病因。可应用物理方法及药物治疗等, 本组病例中应用物理方法者给予冰水敷面, 此方法为通过副交感神经纤维制止心动过速的发生, 经处理后仅2例复律成功, 提示新生儿时期的PSVT物理方法复律成功率较低;通过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者复律成功率高, 本组病例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ATP、心律平及地高辛;ATP终止PSVT发作的主要机制可能是: (1) 不仅增强迷走神经张力, 而且通过延缓或阻滞房室结的前向传导而中止折返环路; (2) 可减慢房室传导, 抑制窦房结、心房及浦倾野纤维的自律性, 从而转复PSVT; (3) 抑制Ca2+内流和K+外流, 延长A-H间期[3];关于ATP的副作用, 文献报道可产生多种瞬间心律失常, 最严重的是长间歇心脏停搏, 导致阿斯综合征发作, 发生瞬间心律失常的机制可能是一过性高浓度ATP对迷走神经的强烈兴奋作用, 高度抑制窦房结功能及房结交界处的前向传导, ATP代谢产物腺苷对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外的直接抑制作用[3,4,5], 本组资料中未见严重心律失常发生;心律平是高效速效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属Ic类膜抑制剂, 作用机制是抑制心肌细胞钠通道, 降低动作电位O相最大上升速度和幅度, 延长不应期, 减慢传导速度并阻断折返, 还可提高心肌的阈电位, 降低心肌的自律性和兴奋性, 可用于各类异位心律, 1989年9月广州第二次全国小儿临床会议16省市代表讨论, 建议将心律平作为我国儿科临床治疗各类异位心律首选药物, 心律平对传导系统有一定抑制作用, 最常见的是P-R间期延长, 使用时需严密心电监护, 若出现I度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者减量或停用, 本组病例始用心律平复律成功率达92%, 并未见明显副作用, 提示该药物对治疗新生儿PSV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PSVT合并心衰者药物转复首选地高辛静脉注射, 本药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抑制房室传导的作用, 因其作用慢, 且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 易出现危及生命的毒性作用, 近来有人主张不用此药, 但此药静脉应用作用时间长, 比腺苷或心律平更能有效地预防PSVT早期复发, 在某些患者可通过静注地高辛后重复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来克服其起效慢的缺点。
为提高PSVT的转复率, 减少瞬间心律失常的发生, 应尽量在心电监护下进行, 如无此条件可边听诊边治疗, 并备好抢救药品如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时应立即停止用药, 并应具备相应抢救条件。
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多样, 易与多种疾病混淆, 且症状可为暂时性, 这就要求我们临床医生必须在工作中仔细观察, 尤其是对存在上述各种因素的病儿认真进行心脏听诊、心电监护及心电图检查, 并积极寻找、治疗原发病。
参考文献
[1]宁寿葆.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489.
[2]林利, 杜忠东.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J].中国临床医生, 2004, 32 (11) .
[3]蒋文平.ATP纠正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评价[J].中华内科杂志, 1985, 24 (5) :277.
[4]阮兢, 杨沛林, 董阳深.三磷酸腺苷治疗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J].新医学, 1999, 30 (5)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