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利益冲突

2024-09-20

防止利益冲突(精选12篇)

防止利益冲突 篇1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 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更为广泛, 高校产生利益冲突的现象越来越多, 使高校成为了腐败犯罪新的高发区。深入研究高校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和产生的原因, 建立健全有效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机制, 是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重要举措和预防性策略。

关键词:高校,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建设

廉政范畴的利益冲突, 作为一个政治学概念, 是指国家公职人员的私人利益与其行使公共权力、履行公共职责时所代表的公共利益相冲突、相违背、相矛盾的情境、状态和行为。利益冲突的本质, 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虽然利益冲突行为并不一定等同于腐败, 但是腐败发生的背后肯定有利益冲突的存在, 而且很多腐败问题往往是利益冲突直接导致的。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 同样受到内外环境变化的深刻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高校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 高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尤其是不少高校投入巨资发展新校区, 从而使高校产生利益冲突的现象越来越多, 一些高校的领导干部为了私利, 利用监管缺失, 制度不完善等管理漏洞贪污受贿, 滥用职权。目前高校已经成为了腐败犯罪新的高发区。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发表的中国教育蓝皮书指出, 据统计, 2005~2010年, 高校职务犯罪案件数占全国教育系统案件数的比例约为1/4, 其中82%的案件集中在基建、采购、财务、招生、后勤服务等部门和环节。

这些腐败案件的背后大都存在各种形式的利益冲突问题。这些腐败现象严重影响学校健康持续发展。因此, 要防范高校廉政风险, 深入研究高校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和产生的原因, 建立健全有效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机制, 是加强高校廉政建设, 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重要举措和预防性策略。

一、高校产生利益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

从大量的案件情况来看, 高校中的利益冲突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是交易型利益冲突, 即高校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 直接从利益相关者那里收取实体性的或非实体性的私人利益。这类冲突多为权钱交易, 也是最常见和多发的利益冲突类型。如, 高校基建维修项目管理负责人利用权力或职务便利直接指定发包人, 然后接受施工方给予的好处, 从中谋取一己私利, 损害学校利益;学校采购工作人员受人所托, 利用职务之便采用暗箱操作, 然后接受委托人给予的好处。

二是影响型利益冲突, 即高校公职人员利用职权的影响力, 直接地或间接地实现自己的或亲属的私人利益。此类冲突也较常见。如, 学校采购管理人员对招标采购施加一定的影响, 帮助特定的投标者中标;学校房产管理者利用职务之便, 不公开、不公正地分配房源, 为特定人谋取好处。

三是复合型利益冲突。即高校公职人员利用公权力的影响力, 在执行公务过程中以公共角色的身份参与私人事务, 从而为自己、亲属或利益相关者谋取私人利益。如, 学校工作人员或其特定关系人, 与其本人服务或受其管理的对象发生参股投资或买卖、租赁、承包等交易行为。

四是集体型利益冲突。即以集体的形式运用整个部门拥有的公共权力将公共资源转化为集体利益从而使集体成员获利。典型的如单位私设“小金库”。

上述这些高校利益冲突尽管表现形式各异, 但有着共同的本质:公共权力行使主体以自己或者特定关系人的私人利益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侵犯, 亦即公共权力的变异。实践证明, 利益冲突是腐败之源。

二、高校利益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

高校利益冲突产生的成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方面:一是高校在防止利益冲突上普遍还未引起重视存在着还未引起重视, 还未纳入到高校反腐倡廉建设中, 还未认识到防止利益冲突对到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的战略意义。部分干部对发生在身边的利益冲突现象不以为然或不够重视, 不少人认为利益冲突情形并不构成违规违纪, 与腐败搭不上边;有的则认为主要只有依赖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否认防止利益冲突的必要性。二是高校受到市场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高校中少数党员干部不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法纪观念不强, 攀比心理作祟, 被社会中的不正之分、潜规则渗透失去是非辨别能力, 在面临利益冲突时更易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三是重人情、讲关系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导致发生利益冲突的重要人文根源。中国是个注重讲究人情的国家, 正所谓“熟人好办事”。比如在高校招生考试、录取环节, 工程项目、教学设备采购中, 总有一些人想办法找门路、拉关系、行贿或寻租。在学校掌握人、财、物实权中的公职人员就成为他们拉拢的主要对象, 一旦这些人为人情和私利所困, 就可能影响到他们履行公共职责。

客观原因方面:一是目前国内防止利益冲突的法律制度不完善。针对领导干部的许多意在防止利益冲突的“不准”规定散见于各种法规中, 如回避制度、事项报告制度、从业限制规定等制度很不系统, 难以实施。因而现行制度未能适应学校利益多元化的发展形势, 加上这些预防利执行中没有配套的惩罚性条款, 所以缺乏系统性操作性。处理利益冲突问题不及时或失之于宽。二是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不完善。由于高校利益多元化的发展形势, 学校与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 但高校并未随之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机制, 使得掌管学校基建、采购、招生、后勤的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在直接参与基建、采购等相关业务活动中, 对具体公务的处理具有较大的决定权和影响力, 有机会在公共权力的行使过程中优先考虑私人利益。在高校目前内部监督的模式下, 即单靠内部审计和纪检部门很难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发生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三是高校没有独立教育、审查和监督及处理利益冲突的机构, 因为利益冲突具有私人性质, 对于存在高风险的管理岗位人员的一些信息难以全面掌握, 高校大量的职务犯罪案例以说明仅依靠公职人员的行政职责和道德是不能防止利益冲突的。

三、建立健全高校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方向与路径

由于权力具有两重性, 即公共性和自利性, 因此, 权力始终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能使人高尚, 也能使人堕落。掌权者正确对待权力, 就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 就能促使自己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 从而造福社会;如果掌权者缺乏正确的权力观, 就会滥用权力去牟取私利, 从而滑向腐败的深渊, 祸国殃民。任何社会、任何单位都存在利益冲突, 利益冲突是难免的, 关键是要防止利益冲突恶化。预防腐败的有效制度安排就是要加强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建设。因此, 高校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要求, 通过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制度, 让高校公职人员对制度心存敬畏、自觉钻进“笼子”里, 从而构筑起高校防止利益冲突的“防火墙”, 将隔开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行为。

一是要制定1个高校防止利益冲突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要结合高等教育行业的特点和实际, 对于高校如何厘定公与私的利益边界, 对高校公职人员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追求哪些利益正当、追求哪些利益不正当, 作出具体明晰的界定指导, 使高校公职人员能够始终依循一个合理规范的利益规则。具体而言, 指导意见要对防止利益冲突的目标、任务、总体要求、适用范围、基本情形、监督与防止、利益不当行为的处置和责任追究等要进行规定。

二是要建立健全N个管理制度。防止利益冲突是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 根据防止利益冲突的规定文件, 要建立健全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如利益公开制度、利益回避制度、利益处理制度、从业限制制度、离职后行为限制制度等, 从而系统全面地建构高校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如, 在完善高校处级干部利益公开制度方面, 扩大其原利益申报的内容和对象, 把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 要求随机抽样核查, 对拒报虚报行为予以严惩, 让利益申报真正成为制度常态。在完善利益回避制度方面, 特别要切断干部提拔、职称评定、人员招聘、评优评先、项目资助申请等的利益关系、如教职工任职中的血亲姻亲关系, 师生关系以及与所处理学校公务之间的金钱利益关系等, 另加强领导干部在校企或其他的兼职行为的限制。

三是要把握1个重点。高校中的利益冲突主要发生在拥有较高权力的校级领导者、居于重要岗位的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的行政干部身上, 主要体现在学校基建项目、货物和工程采购、招生、课题申报、干部选拔、职称评定、财务资产管理、后勤服务领域。因此, 要把高校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作为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建设的重点。要抓住这些最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和腐败的重点部位和环节, 积极研究探索防止利益冲突的有效对策和措施, 更加科学有效地预防腐败。腐败背后潜伏着利益冲突因素, 利益冲突是最能被直接感知、最能被制度监控的廉政风险, 可以借助高校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的核心和载体, 推进健全防止利益突冲制度, 注重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措机制建设, 努力实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重点领域腐败问题, 促进重点领域职人员“不想、不敢、不能、不用腐败”。

四是要指定1个专门管理机构。为充分发挥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职能作用。在高校组织层面, 高校纪检监察机关应承担起防止利益冲突工作的职责, 其职责主要是对学校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受理、审查、提出处理意见、教育。

五是要强化4个实施机制。确保防止利益冲突常态化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保障机制。1) 宣传教育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防止利益冲突方面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引导, 教育不能仅仅针对领导干部, 更重要的是加强全员教育, 同时把廉政教育和伦理培训作为高校领导干部实现后期教育的内容之一。2) 监督机制, 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 把防止利益冲突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和年度干部考核内容, 加大问责力度, 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特别是互联网媒体的反腐作用。3) 结合廉政风险预警监督评价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廉政风险预警系统的作用, 对高校领导干部的廉政状况实行全方位评价, 把自查自纠、内部考核、外部民主评议和专家评价结合起来, 形成较为科学的廉政评价体系;4) 奖惩机制, 对于正确处理利益冲突者要给予肯定, 对于违反防止利益冲突要求者要给予严惩, 决不允许公职人员以权谋私。

参考文献

[1]黎平.高等院校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初论[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1.

[2]姜洁.高校, 守住"一方净土"[EB/OL].人民网.

防止利益冲突 篇2

(2004年11月5日广东省律师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18年2月9日广东省律师协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律师事务所的业务活动和律师的执业行为,防止利益冲突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办法》《律师执业行为规范(试行)》及《律师协会会员违规行为处分规则(试行)》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经本省司法行政部门批准设立、许可的律师事务所、律师涉及执业利益冲突的认定和处理。

第三条 利益冲突是指律师事务所或者律师在办理法律业务时,受自身利益或者当事人之间利害关系影响,可能损害当事人利益的情形。

第四条 在进行利益冲突审查时,下列主体之间的关系视为本规则所称“同一律师事务所”:

(一)律师事务所与该律师事务所设立的分所之间;

(二)律师事务所分所与该律师事务所设立的其他分所之间;

(三)虽然各自独立,但是彼此在人事、财务或者品牌上存在联系的律师事务所之间。

第二章 利益冲突的认定 第一节 直接利益冲突

第五条 律师在办理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或者仲裁案件中的下列情形属于直接利益冲突:

(一)同一律师或者同一律师事务所的不同律师在同一案件中同时担任争议双方当事人的代理人,或者代理与本人及其近亲属有利益冲突的法律事务的;

(二)律师担任一方当事人的代理人,而同一律师事务所的其他律师或者工作人员是该案件中对方当事人的;

(三)担任所在律师事务所其他律师任仲裁员的仲裁案件代理人的;

(四)曾经或者仍在担任仲裁员的律师,承办与本人担任仲裁员办理过的案件有利益冲突的法律事务的。

第六条 律师在办理刑事案件中的下列情形属于直接利益冲突:

(一)同一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同时担任同一刑事案件的被害人的代理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人,但在该县区域内只有一家律师事务所且事先征得当事人同意的除外;

(二)律师担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人,而同一律师事务所的其他律师或者工作人员是该案件被害人的;

(三)律师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后,接受同一案件或者未同案处理但实施的犯罪存在关联的其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担任辩护人的。

第七条 在非诉讼业务中,除各方当事人共同委托外,同一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同时担任彼此有利害关系各方当事人的代理人的,属于直接利益冲突。

第八条 在担任法律顾问期间,律师或者同一律师事务所的其他律师又在诉讼、仲裁或者其他非诉讼业务中接受该法律顾问单位或者个人的对方当事人或者有利益冲突的当事人委托的,属于直接利益冲突。

第九条 应当进行任职回避而未回避的下列情形属于直接利益冲突:

(一)曾经担任法官、检察官的律师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离任后,二年内以律师身份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的;

(二)曾经处理或者审理过某一事项、案件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仲裁员,其后又以律师身份办理该事项或者案件的;

(三)曾经担任法官、检察官的律师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离任后,担任原任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时所办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的。

第十条 除本节已有规定外,下列情形也属于直接利益冲突:

(一)同一律师事务所或者同一律师在同一诉讼、仲裁案件后续审理或者处理中又接受对方当事人委托的;

(二)律师办理诉讼、仲裁或者非诉讼业务,其近亲属是对方当事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代理人的;

(三)其他依据律师执业经验和行业常识能够判断为直接利益冲突的情形。

第二节 间接利益冲突

第十一条 律师在办理诉讼、仲裁案件中的下列情形属于间接利益冲突:

(一)律师担任民事诉讼、仲裁案件一方当事人的代理人,而同所的其他律师或者工作人员是该案件中对方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律师担任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人,而同所的其他律师或者工作人员是该案件被害人的近亲属的。

第十二条 在与当事人之间的委托关系存续期间或者委托关系终止后的一定时间内的下列情形属于间接利益冲突:

(一)同一律师事务所接受正在办理的诉讼、仲裁或者非诉讼业务当事人的对方当事人所委托的其他法律业务的;

(二)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存在法律服务关系,在某一诉讼或者仲裁案件中该委托人未要求该律师事务所律师担任其代理人,而该律师事务所律师担任该委托人对方当事人的代理人的;

(三)在委托业务终结或者委托关系终止后十二个月以内,同一律师就同一诉讼、仲裁或者其他非诉讼业务接受与原委托人有利害关系的对方当事人的委托的;

(四)在委托关系终止后六个月内,同一律师事务所的不同律师就同一诉讼、仲裁或者其他非诉讼业务接受与原委托人有利害关系的对方当事人的委托的。第十三条 其他与本节规定情况相似,且依据律师执业经验和行业常识能够判断为间接利益冲突的情形也应按间接利益冲突处理。

第三章 利益冲突的处理

第十四条 律师事务所或者律师遇有本规则规定的直接利益冲突情形应主动回避,不得接受委托,已经接受委托的,应予以解除。

第十五条 因出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委托而造成直接利益冲突的,由律师事务所负责调整。律师事务所不能与委托人协商调整的,一般情况下应按下列规则进行调整:

(一)已成立的委托优先于拟进行的委托;

(二)先成立的委托优先于后成立的委托。

第十六条 律师事务所或者律师遇有本规则规定的间接利益冲突情形时,应征得各方委托人的书面同意;不能征得各方当事人书面同意时,应按处理直接利益冲突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七条 除本规则规定的利益冲突情形外,律师事务所或者律师在办理法律业务时发现有可能产生利益冲突的,应及时将相关情况告知委托人,并征得受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情形影响的各方委托人书面同意。

第十八条 下列情形不作为利益冲突处理:

(一)在同一非诉讼法律事务中,同时接受可能会有利益冲突的两方或者两方以上的委托,办理无事实争议的具体性事务;

(二)在同一非诉讼法律事务中,同时接受可能会有利益冲突的两方或者两方以上的委托,进行协调、调解工作;

(三)在诉讼、仲裁业务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可能有利益冲突的共同原告(申请人)、共同被告(被申请人)或第三人共同委托相同律师担任代理人的;

(四)律师事务所设立的律师调解工作室同时接受案件双方当事人的委托开展调解工作的;

(五)依据律师执业经验和行业常识能够判断为明显不构成利益冲突的其他情形。

第四章 防止利益冲突措施

第十九条 律师事务所应当建立利益冲突审查制度。律师事务所在接受委托之前,应当进行利益冲突审查并作出是否接受委托的决定。

第二十条 律师承办业务,应当由律师事务所统一接受委托,与委托人签订书面委托合同,并服从律师事务所对受理业务进行的利益冲突审查及其决定。第二十一条 律师事务所应当建立统一的当事人业务档案资料,并根据本所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利益冲突审查规则。

第二十二条 律师事务所应当负责对所内利益冲突的审查,并将结果及时通知相关委托人和承办律师。

第二十三条 律师事务所应当在与当事人建立委托关系前,以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如实说明可能产生利益冲突的情况。

第五章 违规责任

第二十四条 律师事务所或者律师违反本规则的,由所属律师协会根据《律师协会会员违规行为处分规则(试行)》等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处理。

第二十五条 在律师事务所履行了本规则第二十三条所规定的告知义务的情况下,由于当事人未如实说明可能产生利益冲突的情况,导致律师事务所、律师违反本规则的,可以减轻或者免予处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规则与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有关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规则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第二十八条 本规则由本会常务理事会负责解释。广东省律师事务所及律师业务推广宣传行为守则

(2003年3月15日广东省律师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18年2月9日广东省律师协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修订)

第一条 为了规范本省律师及律师事务所业务推广宣传行为,鼓励和保障律师之间以及律师事务所之间的公平竞争,维护律师行业的执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律师执业行为规范》和《广东省律师协会章程》的规定,制定本守则。

第二条 本守则适用于本省律师及律师事务所为扩大自身影响,承揽律师业务,树立品牌,自行或授权他人开展的各种律师业务推广宣传行为。

第三条 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推广宣传律师业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行业规范。

第四条 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推广律师业务,应当遵守平等、诚信原则,遵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遵守律师行业公认的行业准则,公平竞争。

第五条 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应当通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法律服务质量、加强自身业务竞争能力的途径,推广宣传律师业务。

第六条 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可以依法以广告方式宣传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以及自己的业务领域和专业特长。

第七条 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可以通过发表学术论文、案例分析、专题解答、授课、普及法律等活动,宣传自己的专业领域。

第八条 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可以通过举办或者参加各种形式的专题、专业研讨会,宣传自己的专业特长。

第九条 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为推广业务,可以发布使社会公众了解律师个人和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业务信息的广告。

第十条 律师广告可以以律师个人名义发布,也可以以律师事务所名义发布。以律师个人名义发布的律师广告应当注明律师个人所任职的执业机构名称,应当载明律师执业证号。

第十一条 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形式来开展推广宣传。

第十二条 律师发布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社会公众辨明是律师广告。

第十三条 律师和律师事务所通过互联网和通讯手段推广宣传律师业务,应当通过实名认证的网站和自媒体账号进行。

第十四条 律师个人宣传的内容,应当限于律师的姓名、肖像、年龄、性别,学历、学位、专业、律师执业许可日期、所任职律师事务所名称、执业期限;收费标准、联系方法;依法能够向社会提供的法律服务业务范围;执业业绩;律师行业职务或与法律相关的社会职务;党政机关和律师协会授予的荣誉。

第十五条 律师事务所宣传的内容应当限于律师事务所名称、联系方式;所属律师协会;所内执业律师及依法能够向社会提供的法律服务业务范围简介;收费标准;执业业绩;党政机关和律师协会授予的荣誉。

第十六条 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在推广宣传律师业务中不得有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十七条 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不得对本人或者其他律师正在办理的案件进行歪曲、误导性的宣传和评论,不得恶意炒作案件,不得使用未审结和未公开判决结果的案例进行宣传。

第十八条 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不得以诋毁、贬低其他律师事务所、律师,支付介绍费,向当事人明示或者暗示与办案机关、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特殊关系,对案件结果做出胜诉、成功允诺或者在司法机关、监管场所周边违规设立办公场所、散发广告、标志等不正当手段推广和承揽业务。

第十九条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不得发布律师广告:

(一)未参加考核或者未通过考核的;

(二)处于中止会员权利、停止执业或者停业整顿处罚期间,以及前述期间届满后未满一年的;

(三)受到通报批评、公开谴责未满一年的;

(四)其他不得发布广告的情形。

第二十条 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不得以有悖律师使命、有损律师形象的方式制作广告,不得采用一般商业广告的艺术夸张手段制作广告。

第二十一条 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在宣传推广中不得出现如下内容:

(一)夸大宣传;

(二)虚假宣传;

(三)违反社会公德,有损律师职业形象的宣传。

第二十二条 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不得进行歪曲事实和法律,或者可能使公众对律师产生不合理期望的宣传。

第二十三条 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可以宣传所从事的某一专业法律服务领域,但不得自我声明或者暗示其被公认或者证明为某一专业领域的权威,不得明示或暗示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有特殊关系。

第二十四条 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不得进行律师之间或者律师事务所之间的比较宣传。

第二十五条 鼓励和保护一切组织和个人对律师及律师事务所违反本守则的律师业务推广宣传行为进行监督、举报和投诉。律师之间、律师事务所之间应当互相监督,对于违反本守则规定的行为,有权向所属律师协会举报。律师协会应当对举报人的身份进行保密。被投诉的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不得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

第二十六条 省、市律师协会纪律惩戒部门有权依照相关规定对所属律师事务所及律师违反本守则的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和处理。

第二十七条 本守则由广东省律师协会理事会审议通过。第二十八条 本守则由广东省律师协会常务理事会负责解释。第二十九条 本守则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广东省律师协会特邀会员和港澳律师会员规则

(2018年2月9日广东省律师协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广东省律师协会章程》的规定,制定本规则。第二条 本会可邀请以下人员作为本会的特邀会员:

(一)外国律师事务所驻广东省(以下简称“本省”)代表处及其代表;

(二)香港、澳门及其他地区律师事务所驻本省代表处及其代表; 以上人员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行政部门批准并取得相关证书或者许可文书。

代表包括首席代表和派驻代表。

第三条 根据本会章程规定,以机构名义加入本会的特邀会员为团体会员,以自然人名义加入本会的特邀会员为个人会员。

第四条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联营律师事务所中的香港、澳门派驻律师,为本会和所在地级以上市律师协会的港澳律师会员。第五条 特邀会员和港澳律师会员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政策要求,并享有本规则规定的权利,履行本规则规定的义务。

第六条 本会应在司法行政机关监督和指导下开展特邀会员和港澳律师会员工作。

第二章 加入程序

第七条 特邀会员加入本会应遵循受邀并志愿加入原则。本会经常务理事会决议通过后,将向符合资格的机构和个人发出邀请函,受到邀请的机构和个人自愿接受邀请入会,并提交必要的入会登记材料;本会秘书处对入会登记材料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报会长办公会审议,审议通过后,本会向受邀人发放特邀会员证书。受邀人自证书发放之日起正式成为本会的特邀会员。

第八条 联营律师事务所的香港、澳门派驻律师不需申请加入,按本规则第四条规定自动成为律师协会港澳律师会员。

第三章 权利和义务

第九条 特邀会员享有以下会员权利:

(一)受邀参加本会组织的学习、培训、专业研究和经验交流活动;

(二)可通过本会推荐内地律师事务所或者律师进行业务合作;

(三)使用本会的图书、资料、网络和信息资源;

(四)享有本会提供的福利和救助的权利;

(五)法律、法规、规章及律师行业协会规定的相关权利。第十条 特邀会员应履行以下义务:

(一)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决议;

(三)遵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遵守律师行业规范和准则;

(四)按规定交纳会费;

(五)法律、法规、规章和律师行业协会规定的相关义务。第十一条 港澳律师会员享有以下权利:

(一)享有在本会的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成为各级律师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利,但不享有理事、监事被选举权;但会员在被停止执业期间,不享有该项权利;

(二)享有合法执业保障权;

(三)可通过本会推荐内地律师事务所或者律师进行业务合作;

(四)受邀参加本会组织的学习、培训、专业研究和经验交流活动;

(五)享有本会提供的福利和救助的权利;

(六)使用本会的图书、资料、网络和信息资源;

(七)通过本会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并提出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的意见和建议;

(八)对本会的工作进行监督,提出批评和建议;

(九)法律、法规、规章及律师行业协会规定的相关权利。第十二条 港澳律师会员应履行以下义务:

(一)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决议;

(三)遵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遵守律师行业规范和准则;

(四)接受本会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五)承担本会委托的工作;

(六)按规定交纳会费;

(七)法律、法规、规章和律师行业协会规定的相关义务。

第四章 会费

第十三条 特邀团体会员、特邀个人会员和港澳律师会员向本会缴纳的会费标准由本会另行制定。

(一)特邀团体会员、特邀个人会员的会费直接向本会缴纳;

(二)本会港澳律师会员的会费由其所在联营律师事务所设立地市律师协会代本会收取;各地级以上市律师协会港澳律师会员会费标准由各市律师协会自行制定。

第十四条 会费一般按计算,统一在本会规定的时间集中办理收缴。每个缴费中期入会的,应缴会费金额按季度折算。具体折算方法为,按入会时所在季度起至收缴结束之季度的季度数,乘以应缴全年会费额的四分之一。不足一个季度的,按一个季度计算。

第十五条 特邀会员和港澳律师会员会费缴纳时间具体如下:

(一)特邀会员应在取得特邀会员证书后一个月内缴纳会费;次年起,在每年5月31日前缴纳;

(二)港澳律师会员应在取得广东省司法厅出具准予派驻内地执业的批件后一个月内缴纳会费;各地级以上市律师协会在收到会费后一个月内向本会缴纳港澳律师会员会费;次年起,在每年5月31日前缴纳。

第五章 退会和会员资格的终止 第十六条 特邀会员可以书面方式申请退会,本会秘书处自收到特邀会员申请并登记备案后,其特邀会员资格自动终止。

第十七条 特邀会员和港澳律师会员被司法行政机关注销或依法撤销其法律服务资格证书或许可的,其特邀会员或港澳律师会员资格自动终止。

第十八条 特邀会员和港澳律师会员有违规违法行为或拒绝缴纳会费等不履行会员义务行为,情形严重的,本会有权取消其特邀会员或港澳律师会员资格。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九条 本规则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第二十条 本规则由本会常务理事会负责解释。广东省律师协会关于律师宣誓的若干规定

(2005年3月17日广东省律师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18年2月9日广东省律师协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修订)

第一条 为了引导广大律师牢固树立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信念,自觉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律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律师的职业使命感、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培育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执业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司法部关于建立律师宣誓制度的决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经广东省司法行政部门许可,首次取得或者重新申请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人员,应当参加律师宣誓。

第三条 律师宣誓,应当在律师获得执业许可之日起三个月内,采取分批集中的方式进行。

第四条 律师宣誓仪式,由市律师协会协调同级司法行政部门联合组织进行。

市律师协会至少应提前7天将宣誓律师的名单、宣誓举行的时间、地点等通知宣誓律师。

第五条 宣誓仪式要求:

(一)宣誓会场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二)宣誓仪式领誓人由律师协会会长或者副会长担任,并可邀请司法行政部门负责人主持仪式;

(三)宣誓仪式设监誓人,由律师协会派一名工作人员和邀请司法行政部门1名工作人员担任;

(四)宣誓人宣誓时,应着律师职业装(或律师袍),免冠,佩戴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徽,成立正姿势,面向国旗,右手握拳上举过肩,随领誓人宣誓;

(五)宣读誓词应当发音清晰、准确,语音铿锵有力。

第六条 宣誓程序:

(一)宣誓人面向国旗列队站立,唱国歌;

(二)领誓人逐句领读誓词,宣誓人跟读,领誓人领读完誓词、读毕“宣誓人”后,宣誓人自报姓名;

(三)宣誓人在誓词上签署姓名、宣誓日期。

经宣誓律师签署姓名的誓词一式两份,一份由宣誓律师收执,一份存入该律师执业档案。

律师宣誓誓词为:我志愿成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律师,我保证忠实履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执业为民,勤勉敬业,诚信廉洁,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

第七条 律师应当自觉践行宣誓誓词,将誓词作为指引律师执业活动的行为准则,依法、诚信、尽责执业,恪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接受司法行政部门、律师协会、当事人和社会的监督。

第八条 接到通知要求参加宣誓的律师应当准时参加宣誓仪式,如确有正当理由不能参加的,应当提交保证书,保证参加下一次的宣誓仪式。

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宣誓仪式,或者宣誓时不遵守仪式要求的,由市律师协会在律师执业考核时给予其不称职的考核等次。

第九条 法律援助律师、公职律师和公司律师的宣誓,参照本规定执行。第十条 本会负责对市律师协会的宣誓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十一条 本规定由常务理事会负责解释。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

委 托 人 须 知

(2004年11月5日广东省律师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18年2月8日广东省律师协会第十一届常务理事会第八次会议修订)

为了保障委托人、律师事务所及律师各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及《律师执业行为规范》等有关规定,律师接受委托的,应当告知委托人如下事项:

一、委托人要求律师办理的事项应当合法,不得要求律师通过不正当手段与办案机关、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不得要求承办律师对委托事项的办理结果作出承诺。

二、委托人应当按照委托合同的约定,按时、足额支付律师费。以下情况律师事务所不予退费:(1)委托人同时委托他人的;(2)律师完成委托事项后,无正当理由委托人认为结果不理想,或者认为律师事务所收费过高的;(3)非因受托人原因,委托人终止委托合同的;(4)委托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

三、委托人的委托的诉讼或非诉讼事项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律师承办的业务受到办案机关、政府部门和相关当事方的制约,委托人的主张及律师的法律意见有部分或全部不被采纳的可能。

四、委托人有权向承办律师了解委托事项的办理情况。

五、律师执业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律师执业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六、律师不得以诋毁其他律师事务所、律师,支付介绍费,向当事人明示或者暗示与办案机关、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特殊关系等不正当手段承揽业务,不得以不实宣传等方式承揽业务。

七、律师承办业务,须由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签订书面委托合同,按有关规定收取律师费,并向委托人统一开具发票。律师不得私自接受委托,私自向委托人收取费用或财物。

八、律师不得以非律师身份从事法律服务。

九、委托人发现承办律师在履行委托合同过程中执业有违规行为的,可以向承办律师所在律师所、律师协会及司法行政部门投诉。

委托人确认,委托人已知晓上述内容。

委托人(签章):

当友情遭遇利益冲突 篇3

把话挑明:利益之争不损害友情

行政部的于洋和朱萍,关系很好,相互间无话不说。让人奇怪的是,多年的职场打拼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她们的友情。原来,她们有一个维系友情的“法宝”—— 把话挑明。

公司决定行政部选派一位员工出国培训。出国培训,不仅费用全免、工资照发,还可以为职务晋升增加砝码,确实是一份美差,部里人人都想争取这个机会。于洋资历老、工作卖力,深得领导赏识,看看周边,竞争对手只有朱萍了。中午吃饭时,于洋直截了当将她的想法告诉了朱萍,说:“这些年我为公司吃了多少苦,也该轮到我了吧!要是领导大方些多给个指标,我们就可以一起去国外了。”朱萍听出话外之音,附和着说:“是啊,是啊,也该你去了……”欲言又止,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既然我们是好朋友,我也挑明了吧。其实,我也很想争取这次机会呢。”意图撞在了一起,两人相视一笑。于洋说:“部里其他同事争到的可能性不大,出国培训指标非你我莫属。”朱萍说:“那我们谁也不要欠谁的,按惯例公平竞争。”于洋点点头。

接下来,两人各自忙碌起来,申请、陈述、争取,一切进行得有条不紊。过了几天,领导找于洋谈话,表示公司决定将这次出国机会给她,让她做好工作交接和出国准备。于洋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马上把这个好消息跟朱萍分享了。朱萍有些失望,但还是笑着说:“真为你高兴!不管是你去还是我去,都值得祝贺!这也说明我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听了朱萍的这番话,于洋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她们的友情没有因这次利益之争而受到伤害。

启示:于洋和朱萍面对职场利益冲突,都选择了事先挑明,把自己的想法向对方公开,以争取对方的理解与支持,也让自己可以不再考虑友情的因素,而心无旁鹜地去争取职场利益。相反,如果是拉不下脸面,不事先沟通和交流,就会各怀心事、相互猜忌,甚至为了利益不惜伤害友谊,犯下“职场背叛”的大忌,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最终会损害珍贵的友情。

倾力合作:友情与利益的“共鸣”

“海归派”何磊经老同学、公关公司媒介部经理周晓鹏的引荐,应聘到资讯部经理职位。上班伊始,老同学提醒他:“国内国外不一样,要当心‘办公室政治’啊。”何磊没想那么多,笑着对老同学表示感谢。

这天,公司开例会,周晓鹏陈述完产品“推广计划”,老板让大家发表意见。部门经理们一言不发,见此情景,何磊开了腔:“我觉得这个计划很好,不过我认为,如果再加入风险预测,它将是一份很完美的方案。”何磊话音刚落,就注意到其他部门经理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这时,老板发话了:“计划总体不错,何经理的意见很好,请周经理对计划再作完善。”

散会了,周晓鹏叫住何磊,一脸苦笑:“老弟,今天你可害苦我了。”何磊不解:“我也感觉不对劲,怎么回事啊?”周晓鹏说:“我这份计划两次公开讨论都没过关,老板上次已经发火了,如果再不能通过,公司可能就会失去这个项目。这个紧要关头,谁都不敢妄言啊。”何磊说:“可我提建议,这是为公司好啊。”周晓鹏说:“你提的意见也对,问题是客户明天就要计划书,时间这么紧,拿不出來就误大事了。”何磊没想到里面有这么多讲究,意识到自己违背了“常规”,给老同学增添了麻烦。

接下来,何磊立即找到老板,表示愿意全力配合周晓鹏修改计划书,争取了老板的同意。两个老同学一起加班到凌晨,终于完成了任务。项目庆功会上,周晓鹏第一个端着酒杯走到何磊面前,无须多说什么,经历这次事件,他们的同学情谊已经更上层楼了。

启示: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年轻人应该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与工作利益的关系,学会怎么与同事和领导相互沟通。如果你对某项决策、工作有意见和看法,一定要从大局出发,考虑详细,并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场合来提出,提出时也要拿捏好分寸,必要时可采取跟当事人私下交流的方式。

敢于说不:不让友情左右原则性利益

业务员黄新“磨”了几个月的客户终于来公司签合同了,销售副厂长林明为老朋友多年来不菲的销售业绩感到高兴,亲自参加与客户的谈判。双方谈到交货价格时,林明提出按照原先商定的价格,客户的态度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表示不能接受,并意味深长地说:“我听说,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贵厂上个星期接到了一大批退货。”林明赶紧解释:“退货这回事,并非是质量问题导致,而是我们发货时弄错了产品型号。”客户语气坚决:“是不是型号的原因我就不再追究了,但是,昨天贵厂车间做的货物出了问题,厂长都亲自下到车间过问,这件事林副厂长又想作何解释?”林明不禁惊出一身冷汗,客户对厂里的情况一清二楚,这谈判简直谈不下去。最后,客户狠狠地下调了价格,又请厂长出面拍板,合同才最终签订,公司为此损失近百万元。

客户走后,厂长大发雷霆:“是谁把工厂内幕泄露出去的,这种事在厂里绝对不能容忍!林副厂长一定要调查清楚。”后来,事情弄清楚了,让林明颇感震惊:泄露工厂机密的,竟然是黄新,而且黄新还为此得到5万元“好处费”!黄新主动找到林明,愧疚地说:“老哥,都怪我财迷心窍,中了那老家伙的圈套。”林明说:“你犯下这么严重的错误,老哥我非常痛心,但工作归工作,感情归感情,处罚是不能免的。”经厂长批准,林明作出没收5万元、罚款两万元的决定。林明把黄新叫到办公室,说:“在原则性问题面前,不能有丝毫马虎,我这样处理,既是为单位好,也是为你好,希望你能理解,并且体谅老哥!”黄新说:“我理解你,这几天我考虑了,这里我待不下去了,我已写好了辞职信。”林明想了想,从抽屉里找出一张名片:“老弟,我尊重你的选择,是虎到哪儿都吃肉,这个名片上的经理,是我一个老同学,你可以去他那里看看,我这就打电话给他。”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启示:身在职场的人们,面对“左手是职场友情,右手是原则性利益问题”的时候,应该学会坚持原则,在涉及原则性的利益面前,谦让而不退让,循原则而不徇私情,不能让友情左右你对原则性问题的判断,不能做违背单位价值观及商业道德的事,一言蔽之——为了工作。

编辑 张金余

防止利益冲突 篇4

当今我国社会出于转型时期, 利益冲突的现象不断增多, 所诱发的权力异化和滋生的腐败空间, 已成为廉政案件多发的重要根源。大量腐败案件查明:严重的利益冲突问题已经是诱发腐败行为的重要原因。因此, 利益冲突作为一个现实的廉政问题, 十分值得警惕。反腐倡廉的形势促使我们必须对利益冲突现象实行先期的有效防范和管理控制, 最大限度地减小因利益冲突诱发的腐败行为, 是我们急需共同破解的一个廉政课题。笔者认为:防止利益冲突重在提高“四个能力”。

一、培育防止利益冲突的观念, 提高抗腐防变的免疫力

思想观决定利益冲突的走向。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认知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 认清利益冲突与腐败行为之间的关系, 才能在复杂的利益冲突面前保持清醒头脑, 不被所“吞噬”。因此, 培育防止利益冲突的观念要素,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㈠要坚持依靠教育学习培育。教育学习培育是防止利益冲突的基础, 要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深刻掌握领会《廉政准则》对防止利益冲突的规定和要求, 充分运用这些年来所查处的腐败典型案例进行教育, 增强防止利益冲突的潜在意识和风险意识, 做到防止利益冲突“时时教育、刻刻牢记”。要重点加强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法规、伦理观、个人信仰和行为的教育。

㈡要坚持依靠道德约束培育。要建立与公共权力科学依据、制度保障相统一的权力公共性观念, 以及围绕建设这种观念的道德规范体系, 推进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 让行政权力接受公共道德的规范和约束, 让权力行使在“阳光下”。要与我国道德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重点加强以“民主、法治、高效、正义、诚信”为核心的从政道德的造势与培育, 通过教育、劝谏、引导等方式, 使公职人员自觉接受正确的从政道德规范, 进而形成为行政过程中一种自我约束的信仰力量, 增强防止利益冲突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行为。

㈢要坚持依靠行为规范培育。从预防的角度看, 公职人员履行职责必须要受到其相应行业特定行为规范的制约, 这些行业相关特定行为规范带有很强的严肃性和针对性, 具有控制和训示的功能。要结合各行业防止利益冲突的实际, 制定相关防止冲突的行为规范, 告知公职人员发生利益冲突产生的后果和危害。

二、抓住防止利益冲突的关键环节, 提高权力运行的监控力

由于我国现阶段对权力缺乏有效约束和监督, 导致以权谋私现象不断发生。因此, 防止利益冲突的关键, 就是围绕权力和利益之间的关系, 科学安排和合理分配权力, 通过机制改革减少公务人员的利益动机, 阻断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通道, 分离公共权力与私人利益间的联系, 从而达到有效预防腐败的目的。

㈠要实现权力制衡。坚持权力分解、制衡的原则, 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结构, 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相互牵制, 彼此制约”, 压缩暗箱操作的空间, 最大限度地减少由利益冲突诱发的权力腐败现象。

㈡要实行阳光行政。“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重点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减少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要认真贯彻政务信息公开条例, 加大政务公开力度, 实行“网上公开、网上办公、网上监督”, 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加大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力度, 完善资源配置市场运行机制, 更多实现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运作, 尽可能减小甚至避免“权力寻租”现象的发生。

㈢要实施集体研究共同决策。从反腐倡廉的角度看, 集体决策是一种权力制约, 会使行贿者的成本、难度和风险增加, 从而使腐败机会大大减少。只有领导层决策程序化、制度化, 才能形成对权力全面、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当前要着重建立和规范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的集体决策和集体研商制度, 防止个别领导干部以各种理由规避制约, 提高决策的公信力, 保证权力运行在程序的控制下。

三、建立防止利益冲突的有效制度, 提高回避限制的执行力

制定防止利益冲突相关的法律制度, 规范公务人员从政行为, 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 使之不敢腐败、无法腐败, 是防止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

㈠要建立健全利益冲突回避制度。利益回避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 是公平正义的程序保障。发生利益冲突, 首先应当回避, 及时斩断权力与利益的“关系链”, 防止权力成为个人利益的“保护伞”。现阶段, 我们迫切需要从职能回避、利益回避、职务回避、关系人回避等多个方面, 制定回避情况详细明确的规定, 提高利益回避的可操作性, 防止“曲线回避”现象的发生。

㈡要建立健全利益公开制度。利益公开制度是防止和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 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干部和民众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财产申报制度, 重点建立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扩大申报内容和对象, 对拒报、虚报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惩罚措施, 形成公职人员在就职、现职、离职等整个职业生涯中常态化的申报制度。还要通过规定程序向社会公众公开干部财产申报内容, 确保财产申报制度真正发挥反腐败的预防性措施。

㈢要建立健全利益限制制度。建立利益限制制度, 控制非理性、不合理的利益追求, 是落实防止利益冲突的硬性要求。现阶段要重点围绕禁止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公职人员参与持股、兼职取酬、离职、退职后高薪应聘私企职位等问题, 形成可操作性强的利益限制制度, 提高利益限制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防止在利益限制上“你说你的, 我干我的”的现象重复发生。

四、创新防止利益冲突的常态机制, 提高科学防范的推动力

利益冲突存在的特定性、客观性、复杂性、隐蔽性、危害性, 决定了防止利益冲突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更是一个科学实施的过程。因此, 须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的防止利益冲突的运行机制, 保持有序有力、有效持续的推进, 是防止利益冲突的必经之路。

㈠要建立防止利益冲突风险防范机制。从廉政含义来讲, 利益冲突都因权力而来, 任何掌握一定职权的公务人员, 在职权的行使过程中, 都有因利益冲突诱发腐败行为的风险可能。要通过查找利益冲突的重要环节和风险点, 理清重点岗位的风险大小, 完善和规范每一项权力运行流程, 建立健全以岗位为点、程序为线、制度为面、监控为主的利益冲突风险防范机制, 增大防范的覆盖面。

㈡要建立防止利益冲突评价预警机制。通过各种监测手段采集利益冲突, 对利益冲突的危害程度进行风险评估。建立预警机制, 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运用监督、纠错、风险提示、廉政谈话等处置措施,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同时把利益冲突的评价纳入整个廉政体系当中, 对公职人员的廉政情况实行全方位评价。推进利益冲突风险的信息公开, 发挥事前预警作用, 降低利益冲突不廉行为的发生率。

㈢要建立防止利益冲突监督惩戒机制。要形成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利益冲突情况的监督检查, 充分发挥新闻和网络媒体的威慑作用、舆情的监督作用。建立利益冲突举报和信息披露制度, 形成对利益冲突问题的监督体系, 保证监督持久有力、有效。当前要重点加强对利益冲突问题的监督和查处。对发生的利益冲突的违纪现象, 通过采取批评教育、诫勉谈话、免职、责令辞职直至移送司法机关等多种惩戒手段, 及时给予严肃处理, 决不能姑息迁就, 以防止利益冲突问题的蔓延。

通过以上“四力”的提升建设, 让权力行使在阳光下, 前瞻性的有效预防利益冲突,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促进公职人员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负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鄯爱红.防止公务员利益冲突的伦理路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2, (1) :59-63.

[2]郭丽.建立我国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思考[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12, (1) :126-128.

[3]贺清龙.简议防止利益冲突[J].中国监察, 2011, (21) :46.

[4]顾阳, 唐晓清.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理论内涵、制度功能和实践途径[J].探索, 2011, (2) :145-148.

西方防止利益冲突研究论文 篇5

论文

摘要

腐败发生的重要根源在于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为了更好地解决利益冲突问题,需清楚了解其根源所在。建立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是国际社会廉政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西方国家的廉政立法和反腐败制度体系,实际上都是以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为核心构建起来的。有效地把制度落实,将有利于防止利益冲突。

关键字: 利益冲突 反腐制度 根源

第一章

前言

利益冲突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引用到反腐败领域,发源于加拿大,风靡于欧美,并于1974年在英国议会通过。利益冲突,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由于受到其私人利益因素的干扰,所发生的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冲突的情境和行为。这里的利益,不仅指经济利益,还包括专业利益、个人声誉等等。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利益冲突是产生腐败的重要根源,管理和防止利益冲突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策略。

如何防止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是一个国际性廉政问题,同时也成为维护政府清廉、预防官员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从理论上讲,公共职务要求任职者必须百分之百地为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恪尽职守,不得借公职之便谋取个人利益。为此,必须尽量避免个人利益与公职可能发生的任何实在的或潜在的冲突。否则,以职权或职位谋私的腐败现象在所难免。第二章

利益冲突产生的根源

现实生活中,公益与私利之间的潜在的利益冲突司空见惯。如与配偶或子女同在一个单位任职,很难避免裙带风气与荫庇;拥有某公司的股份或投资,总会做出有利于该公司的决策;公职人员与某些私营企业保持着利益关系,损公肥私毫无疑问成为挡不住的诱惑。而且,它们披着合法合情的外衣,由此而引发的腐败现象最难医治。因此,必须建立一种预防机制,使公益与私利之间泾渭分明,避免发生矛盾和碰撞,进而防止以职位谋私。这就是西方所盛行的“防止利益冲突”。

根据对当前腐败案例的分析,根据“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可以把利益冲突的起源归纳为五种类型,即交易型利益冲突、影响型利益冲突、复合型利益冲突、集体型利益冲突和权力期权化型利益冲突。

交易型利益冲突

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直接从利益相关方那里获取各种私人利益。这是一种显性的利益冲突,其本质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权钱交易。

影响型利益冲突

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的影响力,直接或间接地实现自己或亲属的私人利益,典型的如自我交易、影响交易、处理亲属问题、裙带关系等。

复合型利益冲突

公职人员兼有公私双重角色,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公私不分,以公共角色的身份发挥公共权力影响力参与私人事务,从而为自己、亲属或利益相关者谋取私人利益,典型的有自己开公司、兼任企业职务等形式。

集体型利益冲突

利用整个部门拥有的权力与其他群体或个体搞不平等竞争。权力期权化型利益冲突

利用公权为将来的私人利益做投资。第三章

防止利益冲突的法律规定

为有效防止公共领域的利益冲突行为,加强规范制度建设,引导公职人员严格自律,许多西方国家已形成了符合自己国情的以防止利益冲突为中心、相对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

美国法律规范

美国法典第18章208节规定:任何政府官员或雇员不得故意亲自或实质上参与任何同自己及其配偶、子女等有着经济利益关系的特定事项,如果此特定事项对他本人或上述其他人的经济利益直接或可能产生影响。违者为刑事犯罪,可处以1—5年监禁或最高25万美元的罚款,或两者并罚。

新西兰法律规范

新西兰《公务员行为准则》规定,公务员应诚实地、不偏不倚地执行他们的公务,避免可能危及他们廉正或引向利益冲突境地的行为;不得使任何个人或组织因和某个雇员有关系就比其他人或组织得到优惠待遇;公务员应避免财务或其他利益直接或间接地危及他们执行公务,影响部门的形象;执行公务中存在或潜在的利益冲突应通知上级主管,由其确定最佳解决途径,主要方式有换人或要求当事人放弃其冲突的利益。若遭拒绝,可将其辞退。

加拿大法律规范

加拿大专门制定了一部防止利益冲突的行政法规,即《公务员利益冲突与离职后行为准则》。该准则较全面地规定了公务员廉政公务、防止利益冲突的原则和要求,避免和解决利益冲突的措施和办法。第四章

防止利益冲突的实际措施

从实践层面观察,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是整个国家廉政体系建设的支柱。但实际上,要完全杜绝利益冲突几乎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搞清楚利益冲突之存在,进而找出办法解决这些利益冲突。

在这之前已对利益冲突的根源进行简单的阐述,综观西方国家,防止利益冲突的普遍做法是健全防止利益冲突的预防性配套管理法规,从财产申报、利益处置、利益回避等方面对公职人员提出相应的法律限制。

财产申报

财产申报是发现和防止利益冲突的基本做法。它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帮助公众对政府职员执行公务情况作出判断。

孰为人知的当然是美国的财产申报制度,其分为公开申报和秘密申报两种。公开申报由联邦政府道德署直接负责。公开与秘密申报内容相似,包括个人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财产状况,如股票、债券、共享资金、养老金、能带来收入的不动产,个人通过其他劳动、投资及奖励所获得的利益,接受礼品、住房及招待消费,本人在外任职情况,以及为将来所做的安排和制定的个人协议等。

利益处理

对于个人财产申报,廉政监督部门和人员要对之进行详细审查。对于审查中发现的那些构成实际或潜在利益冲突的资产,要进行处理。处理的形式有利益出售和利益委托。

这是最有效的办法要指加拿大的公务员利益冲突与离职后行为准则》,其规定,任职后120天之内必须处理完毕,以公平交易的办法卖掉资产,潜在的利益冲突随之消除。

而在美国,不愿出售可以选择利益委托。但是,这种信托是隐名的,即政府官员把其资产委托给他不知名的信托人。该官员因不知信托人而无法参与决策,一切由信托人做投资决策。这种信托一般由政府严格安排。固定资产还可以以冻结信托的方式委托出去。

利益回避 利益回避是指凡可能对公职人员带来或造成优惠的境况都应避免。例如,美国《道德行为准则》规定,禁止雇员以官方身份参与他知道对自己或其他关联人有经济利益的任何特定事项,其他关联人包括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合伙人,或将来对其经济利益有影响的人。在两年之内回避参与与其原雇主有关的事项。对需要回避事项,应如实向其主管报告,并提交一份回避的书面报告。即使不属于回避的范围,雇员若意识到某种关系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公正处理某事,这时应请求上级作出决定。鼓励雇员自行判断是否参与其公正性可能受到怀疑的事项。

第五章

总结

虽然利益冲突行为并不都直接归类于腐败,但当今社会上,许多腐败现象、不正之风、官僚主义、政策执行不力等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利益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讲,利益冲突是“以权谋私的滋生土壤”,是“权力腐败的潜在之源”。

防止利益冲突的有关制度的实行,是为了保证公职人员廉洁、诚实、无私的品质,决策时将公共利益摆在首位,私人利益不会受到其参与的政府活动的影响。在任职时和任职后妥善处理好私人事务,防止发生真实的或潜在的利益冲突,必须时刻以有利于公共利益之方式解决利益冲突问题,离职后一段时间内也不得利用以前的职位和关系捞取个人好处。

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预防性制度,即围绕权力和利益之间的关系,作出合理的权力安排和利益安排,尽最大努力消除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可能发生的任何现实或潜在的冲突,铲除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土壤,阻断权力腐败的通道,使公共权力与私人利益相分离,形成不想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的有效机制,从而达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目的。

参考文献

俄格冲突背后的经济利益 篇6

俄格冲突看似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和历史恩怨,实则涉及更多的国际经济问题。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关系以及相互依存程度都得到空前的加强,故许多看似不相关的话题实际上都有其关联性。就俄格冲突而言,引伸出几个重要的关联性话题。

第一个话题:格鲁吉亚在美欧俄大三边关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后冷战时代,小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充当要角的例子比比皆是:亚欧会议(ASEM)已发展成为亚欧多边合作机制中的核心,而最初的倡导者却是弹丸之地的小国新加坡;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骨干成员大多是中小国家,如阿联酋和委内瑞拉,但他们对全球能源价格的确定拥有话语权。同样,格鲁吉亚虽小,但其因能源资源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在大国关系中是一个战略棋子。格鲁吉亚倒向西方,可以为北约和欧盟实现其东扩战略目标加分,不但使北约的势力范围达至俄罗斯边界,而且使欧盟的经济版图得以扩大。由此可掂量出格鲁吉亚在美欧俄三边关系中的分量。

第二个话题:俄格冲突背后的大国经济利益博弈究竟有多激烈7经济乃政治的基础,大国对俄格冲突如此关注的背后,是在谋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并为此展开激烈的角逐。俄格冲突的实质是什么?显然不纯粹是领土的争端。一位墨西哥资深记者认为,俄格冲突的目的是要确定俄罗斯势力区域边境的世界新秩序。另一位美国学者迈克尔·克莱尔教授指出,俄格冲突的根源在于“围绕里海能源流向西方市场引发的一场激烈的地缘政治纷争”。的确,能源牌是俄罗斯在与西方国家较量时出重拳的资本,特别是欧盟国家有1/4的天然气供应量有赖于俄罗斯。几年前,“俄乌斗气”的博弈经历曾令欧盟国家忧心忡忡,为防止重蹈覆辙,欧盟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对策——在外交上奉行共同能源政策以摆脱俄罗斯的命门控制,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另辟蹊径,修建从里海到欧洲、绕开俄罗斯的输油管道。2D06年西方花巨资修建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输油管道(BTC)投产,它全长1774公里,将里海地区丰富的石油输送到土耳其的杰伊汉港,日输油能力达210万桶。由于格鲁吉亚控制了从阿塞拜疆到土耳其的这条石油命门,从而使欧洲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俄罗斯能源的讹诈。联系到近年来美国、欧盟在中亚地区与俄罗斯展开的能源较量,更能看清俄格冲突背后的市场争夺问题。英国《星期日电讯报》在上月发表的一篇社论中指出,俄格问题实质是格鲁吉亚试图加入北约和摆脱俄能源控制。可见俄格冲突背后大国间的能源利益博弈有多激烈了!

第三个话题:俄罗斯强烈反弹为哪般?同样,经济是基础。前些年,鉴于俄罗斯国力较弱、经济和社会问题成堆,俄政府采取韬光养晦的战略,在外交及军事行动中尽量避免与美欧的直接对抗,有时甚至对北约东扩和科索沃独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今,俄罗斯国力日盛,军力增强,外汇储备位列世界三甲,特别是在当今全球油价居高不下的态势下,俄罗斯拥有突出的能源优势,这些都是构成俄罗斯强力反弹的有利条件。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顾问罗伯特·卡根认为,俄格冲突并非格错估形势而是俄地缘大战略的一部分,他指出拥有石油和天然气提供的大量财富,几乎垄断了对欧洲的能源供应,加上人数庞大的军队,几千枚核弹头和世界第三大军事预算,普京相信现在该是俄罗斯采取行动的时候了,意在恢复俄从前在欧亚大陆和全世界的统治地位。

那么,俄格冲突对世界经济造成多大的影响?近期看,不会有直接的影响,但如果从长远看,只要冲突和危机尚存,只要俄美间的矛盾激化,那么就有可能对国际社会和全球经济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俄格冲突的背后,西方政要基本上对俄罗斯的做法持否定或反感立场。美国传统基金会一位高级研究员声称:“对格鲁吉亚的入侵向乌克兰和欧洲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俄罗斯正在玩一场进攻外加恫吓的游戏,美国及其欧洲盟国必须采取一切外交手段来制止俄罗斯的侵略行为。”如果这种认识成为西方国家的主流观,而俄罗斯今后更加锋芒毕露的话,那么美欧与俄罗斯之间的冲突就在所难免。而大国间的碰撞总是要擦出火花的,对亚欧大陆的安全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俄格冲突非偶然,事态发展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俄格冲突的政治玄机

重新洗牌

俄格冲突绝不是一场单纯的局部战争,而是大国确定势力范围并在全球力量格局中重新洗牌的一个标志。

它表明大国间权力再分配的政治游戏已经开始,美俄间的利益冲突更加明显。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力量态势,美国在其中实力超群,奉行独霸全球的单边主义。相比之下,欧盟虽具备与美国抗衡的经济实力,但政治上并不能做到真正的独立自主,军事上也难于同美国抗衡。相反,美欧虽有矛盾,但在打压俄罗斯、争夺亚欧大陆势力范围等方面,双方又有共同点和合作机制。

俄罗斯虽然也是一个大国,但不等于就是强国。长期以来,美欧利用俄罗斯“修养生息”的机会,加紧在亚欧大陆的腹地、俄罗斯传统的势力范围进行渗透。美欧的战略目标是从波罗的海到高加索,从中亚再到远东,逐渐形成一条亲西方的地缘政治链条,打压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为此,美欧在中亚试图推行其“大中亚战略”计划,在高加索和里海地区,同样欲推行其渗透加演变战略。而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等前苏联成员国,自然成为美欧和平演变的战略伙伴或对象。俄罗斯在同美欧争斗的过程中,先是容忍妥协,而后随着国力的增强而态度趋硬,最终演变成为同美国支持的格鲁吉亚发生直接的冲突,这表明俄罗斯想要叫板西方大国的决心,并且阻止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通过对格鲁吉亚的控制进而加强对战略能源输送管道的控制。俄美斗法迎来了一个更直接、更激烈的时代。

对美欧关系的考验

俄格冲突也使美欧关系的深化面临考验,使欧盟在外交决策过程中陷入两难的处境。

美欧关系在反恐中得到加强,但在伊拉克战争中受到削弱,一会儿是传统盟友,一会儿又渐行渐远。在与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的时候,美欧虽然是天然同盟军,有着共同的目标,但涉及一些关键问题时,双方又有分歧甚至是矛盾。美国竭力扶持格鲁吉亚当政者对抗俄罗斯,而欧盟的老成员国德国和法国不像美国那样热衷于支持格政府加入北约,担心追随美国太紧会遭到俄罗斯的报复,一旦俄罗斯断掉输欧的天然气,欧洲社会就会引发政治地震。

所以,这次欧盟领导人积极介入调解冲突,就表明欧盟在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时较为理智,态度比较慎重。但如果俄罗斯今后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欧盟领导人是选择“绥靖政策”还是强硬政策,确实面临一个两难的外交抉择。

仍存变数

从前苏联独立出来的格鲁吉亚始终面临国家分裂的危险。格鲁吉亚地处亚欧大陆的高加索腹地,人口仅有400万,但地缘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濒临能源资源丰富的里海,是中亚到欧洲的必经之地,也是里海输往欧洲油气管道的枢纽之一。格鲁吉亚境内有两个地区一直在闹独立,一个是南奥塞梯,面积为3900平方公里的山区,人口只有7万;另一个是阿布哈兹,占地8900平方公里,有25万居民。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这两个地区的主体民族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要求独立。

而格鲁吉亚政府则坚决反对其独立,为了寻求外部支持,格政府逐渐向美欧国家靠拢,奉行亲美国的外交政策。2004年格鲁吉亚发生了“颜色革命”,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萨卡什维利当选总统,他视美国为靠山,试图用高压手段来控制局势。在美国教官的训练下,格鲁吉亚居然也向伊拉克和阿富汗派出了数千名维和士兵,并向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地区集结军事力量。

格鲁吉亚即将加入北约的做法深深刺激了俄罗斯。俄罗斯政府不愿意看到在其边境出现更多的亲西方势力,对北约东扩至家门不能坐视不管。因此,俄政府一直在寻找时机对格鲁吉亚反戈一击,而恰恰在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时候,俄罗斯等来了这样的时机。格政府决策者误认为奥运会开幕期间俄政府不会大动干戈,于是便采取夺回南奥塞梯的军事冒险行动,从而破坏了奥运会休战的国际准则。就在奥运会开幕的当天,格政府军队出动坦克和轰炸机向自行宣布独立的南奥塞梯小共和国首都茨欣瓦利发起进攻。战争的进程和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格军尚未占到便宜就遭到俄军密集炮火的反击,俄军采取混合战术,黑海舰队封锁了格鲁吉亚的出海通道,导弹和空军同时向格军事基地和城市发起袭击,迫使格军在短短几天内就撤出该地区,这场冲突造成上千人死亡。

防止利益冲突 篇7

所谓“利益冲突”, 是指国家公职人员的私人利益与其行使公共权力、履行公共职责时所代表的公共利益相冲突、相违背、相矛盾的情况、状态和行为。国外学术界关于“利益冲突”问题的研究, 主要从行政伦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美国的特里·L·库珀教授就是从行政伦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利益冲突的概念, 他认为, 行政伦理的基本问题是权力与利益的关系问题, 正是这种关系“导致可能发生的两种类型的冲突:即利益冲突和各种权力来源之间的冲突”。利益冲突就是“我们个人自己的个人利益与我们作为一个公共官员的义务之间产生了冲突。这种冲突包括角色冲突和各种权力资源之间的的紧张关系;但这些冲突中较典型的是为我们提供了滥用公务谋取私利的机会”。这种由于伦理困境而导致的利益冲突是危害政府廉洁形象和合法性首要消极因素。所以防止利益冲突的主要途径就是培养公务员的职业价值观和业务能力。美国政治学教授马国泉认为所谓的利益冲突是指公务员的社会关系、金钱财产往来或个人信念有可能妨碍他从公共利益出发, 依照法律秉公办事, 影响“廉政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利益冲突”。因此他认为, 解决利益冲突问题, 首先要对利益冲突实施道德管理, 进行专业精神教育, 组织道德教育和公民道德文化教育, 使国家公职人员树立正确的行政伦理价值观, 形成内在约束机制, 服务于公共利益。

按照西方伦理学的观点, 公权和私利之间的利益冲突虽然并不直接表现为腐败, 但公共生活中的许多腐败现象、不正之风、官僚主义等问题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利益冲突。有学者总结了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属性、制度特征和制度功能。首先, 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是一种防微杜渐的廉政制度, 是基于行政道德伦理层面的国家公职人员诚信制度。其次, 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是对公权和私利的行为作出原则性界定, 是具有广涵意义的基础性制度。最后, 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是围绕权力和利益之间关系作出的制度安排, 是预防腐败的前瞻性制度。综上所述, 利益冲突是指利益主体为了私利而侵犯了公共利益的一种状态和行为。而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则是为了防止利益主体为谋取达私利而侵害公共利益的约束行为所制定的各种制度规范。

二、当代我国腐败问题及国际社会防止利益冲突治理

1. 当代我国腐败问题

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 也是受腐败现象困扰最严重时期。“透明国际”组织的廉政报告显示:我国的清廉指数1995年为2.16分, 1996年为2.43分, 处于极端腐败的范围。1997年为2.88分, 1998~2011年在3.1~3.6分之间, 全球排名在第70~79位之间, 2004年之后虽然我国的廉政指数有所上升, 但仍属于腐败比较严重的国家。有学者将腐败概括为传统腐败和非传统腐败。传统腐败的典型形式是以权谋私和权力寻租甚至设租, 特点是单纯的权力滥用, 主要是权力持有者利用手中持有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非传统腐败产生的实质就是国家公共权力与社会私有资本相结合。还有学者将腐败分为公务腐败和共谋性腐败。公务腐败是一种没有贿赂的腐败行为, 是指公职人员开始在公务活动中挥霍、吃喝、大讲排场甚至在执行公务时较多出现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和徇私舞弊等行为。共谋性腐败是指原存在于体制内的腐败监督与其他部门沆瀣一气, 对外共同谋取非法利益的现象。

第一, 遏制腐败势头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政治任务。2011年7月1日,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尖锐地指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仍然艰巨。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 党就会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2009年初, 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政府网三大网站分别做了一次民意调查, 问题是2009年民众最关心的大事, 结果三大网站排名第1位的都是反腐倡廉。另据《法制日报》、法制网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 结果2008、2009、2010连续3年“反腐倡廉”位居榜首。这些数据说明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第二, 腐败现象不断出现新特点。2011年7月, 最高人民法院发言人介绍了当前职务犯罪的4个特点:一是多为贪污受贿犯罪, 占犯罪总数的84%;二是涉及领域广泛, 权力集中部门多发;三是犯罪数额巨大的案件时有发生, “窝案”、“串案”频发;四是作案手段隐蔽化、智能化、期权化。第三, 腐败数额巨大, 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惊人。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卖地索来1.45亿”。苏州市原副市长姜人杰单笔受贿8240万元。江苏一国有企业干部隋利华个人受贿百万元, 导致国有资产损失近亿元。腐败分子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和政治影响, 无疑是巨大的。第四, 现行防腐制度严重滞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局负责人在分析当前贪污贿赂多发高发原因指出, 一些环节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够健全, 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备、有效的监督体系。

2. 国际社会防止利益冲突治理

(1) 美国立法把重点放在三大领域。美国的防止利益冲突法主要包括: (1)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指公职人员依法在法定时间、向法定机构报告个人及家庭财产和收入, 在法定媒体上公布或允许公众查阅, 瞒报、谎报者承担相应责任的法律规范。 (2) 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美国刑法规定了“利益冲突犯罪”即是“任何政府官员或雇员都不得故意亲自或实质上参与任何同自己有关着财产利益的特别事项, 违者单处或并处10000美元以下罚金或者两年以下监禁”。 (3) 违法惩罚制度。美国法律规定, 审查机关收到官员的财产申报后应进行严格的审查;还规定了利益冲突犯罪是指公职人员违反从政道德, 在利益冲突事件中出卖或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2) 俄罗斯立法对受贿者进行重罚。2008年初, 梅德韦杰夫就任俄总统不久, 成立直属总统的反腐败委员会, 该委员会每周开一次例会。不久, 梅德韦杰夫签署了《反腐败法》。之后他提议俄国杜马起草关于对受贿行为进行数倍罚款的法案。该法案规定, 受贿金额在3000卢布以内的, 受贿人将会被处以50万卢布的罚款, 在3年到10年内不得担任某些特定的职务。数额较大的, 受贿者本人及其家属的财产将被没收。另外, 明确要求国家公务人员每年如实申报本人及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收入和财产情况, 纳税情况也将受到核查。

(3) 日本立法规范公务员管理。伦理是传统日本人生活的核心观念和基础, 伦理法和伦理规程, 是日本政府制定的重要反腐败法规。日本于1999年通过《国家公务员伦理法》, 2000年4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禁止公务员同与工作有厉害关系的人来往, 禁止与厉害关系人就餐等。相应地为保证该法的施行, 日本设伦理监督官, 负责指导所在部门公职人员遵守伦理规范并提出建议, 建立和完善公职人员遵守伦理规范的保障制度。

(4) 澳大利亚把公共权力关进笼子里。责任性、透明性、公正性是澳大利亚政府为防止腐败而坚持的三个重要原则。在遵循三个重要原则的过程中, 澳大利亚联邦公务员管理委员会、各独立反腐败机构以及媒体、社会公众对腐败行为齐抓共管, 形成了内部与外部、行政与司法、官方与民间既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的有效监督机制。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充分体现了把公权力关进笼子里的理念, 有效防止了政府官员的腐败。

三、国际社会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建设经验对我国反腐败建议

首先, 把防止利益冲突制度, 纳入国家廉政制度顶层设计之中。分析我国目前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个重要的方面, 就是缺乏一部基础性法规。近年出台的许多“禁止”、“不准”, 只是治标, 而非治本;只是应急之计, 而非根本之策。针对这个问题, 应把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性制度, 纳入国家法律体系之中。应结合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具体实际和目标任务, 用国家立法的形式对利益冲突加以科学的界定, 对现行政策法规中的共同性内容加以归纳, 这就要把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纳入国家廉政制度顶层设计之中。

其次,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法制化, 加快防止利益冲突法及相关法律立法工作。只有依法治国才是推进反腐败工作必要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保障。具体说:一是要尽快制定出台《防止利益冲突法》、《反腐败法》, 将现行党纪条规, 行政规章上升到国家法律的高度, 使反腐败工作真正纳入到有法可依、依法治理的法治轨道。二是要提高立法质量。在立法起草过程中, 应当充分发扬民主, 在法律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表决之前, 应该广泛征求法律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 对腐败治理有效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以及我国香港等在关治理腐败方面的法律进行合理移植, 从而制定出真正有价值高质量的反腐败专门法律。

再次, 依法治官, 实行“重典治吏”。当前我国推进反腐败工作要正本清源, 重点就应该依法治官。官治则民治, 民治则国治。因此, 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利益必须公开, 特别是财产公开, 是防止利益冲突的一项基础性措施。当前, 要从赋予财产申报制度, 扩大公职人员财产公开范围、完善财产申报种类等方面入手, 不断完善我国的财产公开制度, 扩大申报内容和对象, 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另外, 对违法贪渎腐败行为一律追究, 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严惩贪污腐败行为。

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 篇8

(一) 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也是一个相对性概念, 对于其具体含义, 国内学者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例如梁慧星教授对其下的定义为“所谓公共利益, 指公共道路交通、公共卫生, 灾害防治、科学及文化教育事业、环境保护、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公共水源及排水用地区域的保护、森林保护事业, 以及国家的法律规定的其他公共利益”。

(二) 个人利益

个人利益相对于公共利益的含义界定要相对明确, 是指单个社会成员所享有的特殊利益, 是满足单个社会成员特殊需要的客观存在。就其特性而言, 个人利益能够分成人身及财产的两种利益形式。美国学者庞德认为:“有些是直接包含在个人生活中并以这种生活的名义而提出的各种要求、需要或愿望。这些利益可以称为个人利益。”

二、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及解决冲突之途径

(一)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无法规避相对的冲突与区别。其二者之间还具备一定的对抗性质。即公共利益源于个人利益但又脱离于个人利益, 公共利益并非一个特定的社会成员所享有的利益, 其最终利益的达成或以约束个人利益为代价。在一些情况下, 突出追求个人利益往往会忽略社会和集体利益从而表现出个人的自私自利, 这是因为在社会活动中, 单一的社会成员希望从公共利益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并不能够自愿的从自己所享有的利益中分散出一部分社会公共利益。这也是其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的体现。正是因为独立存在的个体都具备需求的差异性, 个人总是从自己本身利益需要出发, 从而进步形成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冲突。

从如今房屋拆迁现象来分析阐两者利益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在房屋拆迁问题上以公共利益的需要为前提, 大多时候是个人利益作出一定的牺牲。这种利益冲突在于部分拆迁项目涉及到城市绿化、扩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这是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因此, 在拆迁工作中, 被拆迁人应顾全大局, 看到个人利益是从公共利益中或得的, 在不显失公平的情况下支持拆迁工作的进行。如果被拆迁人选择不搬迁, 那么可能会影响城市建设, 妨害社会利益。由此可以得出基于公共利益的强制性拆迁的事实行为, 是对个体权利的侵害———至少侵害了私有财产的选择权。公共利益的实现会对单个社会成员间的权力分配产生影响。

(二)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的原因

1. 含义表述较模糊

绝大多数情况下, 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都是由于对“社会公共利益”界定的不明确, 造成了人们在认识上的偏差。例如在前面笔者提到关于房屋拆迁中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 正是由于在我国现行拆迁立法对“公共利益”的概念与性质没有做出明确界定, 导致房屋拆迁权被滥用。

2.“社会公共利益”的滥用

目前, 国内法律还没能完善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 其规定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 从而导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过度使用。在房屋拆迁过程中, 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明显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 可以进行强制性拆迁, 对于房屋重建, 也可以认为是公益性质, 但是现实操作中却很难认定。

3. 司法制度的欠缺

司法制度作为人们最后一道防线, 也是个人利益保护的最后底线。但是就目前来看, 我国现在的司法制度也并不完善, 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例如司法审查欠缺、行政干涉过多、司法地方化倾向严重三个主要方面, 在此笔者不做过多的描述。

(三) 解决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之途径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在社会发展中同时占据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位置。但应调控好两者之间的冲突关系, 毕竟冲突需要解决, 如不及时解决, 冲突便会演变成长久的历史矛盾、历史问题甚至阶级矛盾。结合上述几种冲突出现的情形, 我认为首先应及早对于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内容、概念、对象等具体内容应做出规范统一的界定, 从而有限避免两者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生。其次, 应建立规范的、系统的公民有序参与协商机制可以有限的规制此类问题的出现。政府在决策过程中, 积极听取民众建议, 共同沟通讨论, 以降低民众对于政府决策的不满并严格规范公共利益行为的实施。最后, 应加强对社会个人利益“牺牲”的救济, 建立健全公平、合理、有效的利益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晓燕.政策执行中的公共利益、集团利益、公民个人利益之争[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3 (01) .

[2]余少祥.论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的冲突与协调[J].清华法学, 2008 (02) .

[3]李庆伟.制度正义视域下权利冲突现象及其解决[D].天津师范大学, 2012.

利益群体结构失衡加剧冲突 篇9

市场经济带来社会结构分化,一方面市场与权力的结盟形成一个强大的支配性利益集团,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中的失利群体同时又必然是权力的疏离者,造就一个庞大的弱势利益群体。

基于市场和权力结盟的强势利益集团的形成,已经是中国改革和进步的最大阻力,这也标志着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利益集团化,或曰“利益集团化的社会结构”。在中国,一些公司本身就是利益集团,或者至少起着利益集团的作用。“行业”“特定利益”和“官商关系”等关键词意味着,并不能把绝大多数公司归类为利益集团,能被视为利益集团的公司主要有垄断行业的大型国有公司和暴利行业的公司。同时,有着特殊的官商关系的采矿和土地开发等行业的暴利公司则以合法或非法的形式在政治过程中发挥着影响。

著名利益集团研究者格雷厄姆·E·威尔逊认为,不仅要研究组织化的利益集团,而且还要关注那些没有组织起来表达(主观的或客观的)利益需求的主体,为什么没有组成组织化的利益集团?这一问题对目前中国政治过程来说,相当重要。

大体而言,非组织化的利益集团主要有两种形式存在:一是以政治权力或经济资源为基本依托而形成的非组织化利益集团,即前述的以官商关系为基础的集团化利益联盟,这与前述公司型利益集团有重合之处。二是由弱势群体形成的潜在利益集团,大体包括农民、农民工、蓝领产业工人与雇员、个体工商户、城乡贫困人口和失业半失业人员等。这种潜在的利益集团因为具体的特定利益而形成,因此具有来得快、去得快的组织特征。弱势群体为主的潜在利益集团更关注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具体问题,而对改变宏大的国家结构和法律缺乏兴趣。既然无组织化利益群体基本上没有参与或影响行政决策的权力的制度框架,政府的行政决策与他们的利益诉求之间、官员的政治利益与他们的经济利益之间也就缺少有机的联结,对立因此难以避免。

防止利益冲突 篇10

利益相关者, 指极其有可能受拟议中的某项干预活动 (无论是积极或消极) 影响的或者那些会影响到这项干预结果的人、群体和单位。旧区改造涉及到多方利益相关者, 不同参与者有多方面的利益诉求, 寻求利己的最大化利益, 本文选取主要的利益相关——政府、开发商和居民进行研究。

(一) 政府利益诉求

1. 保证城市发展

旧区拆迁作为城市土地再开发的重要来源, 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政府从城市发展定位、功能提升等角度考虑, 制定发展规划, 确定需要进行改造的旧区。通过制定合理的改造规模及速度, 使得旧区改造既能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用地需求, 又不要过分透支未来发展所需的土地, 促进城市“又好又快”发展。

2. 获取土地出让收益

获得土地出让收益是政府的利益诉求之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除土地出让收益外, 城市再开发还能获得增加政府税收收入和就业机会等综合效益。

3. 建设和谐社会

城市旧区改造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城市中居住条件差的地区是最需要进行改造的区域, 政府制定旧区改造方案, 帮助旧区居民提高居住水平, 改善生活质量。

(二) 开发商利益诉求

1. 保证商业利益

开发商期望通过旧区改造, 获取具有商业价值的土地使用权, 进行房地产开发, 实现土地的增值收益, 从而获取商业利润。开发商在动拆迁过程中一切工作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证商业利益的实现。

2. 控制拆迁风险

开发商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在进行具体项目开发时也十分注重风险的控制。旧区改造区域内人口稠密, 多数为住房困难户, 他们通常会索要巨额的拆迁补偿款。少数“钉子户”的存在, 更加影响拆迁工作的正常进行, 从而影响到后期房地产项目的建设。开发商希望通过政府合理的政策实施及前期规划, 减小风险因素发生的几率, 确保房地产开发的顺利进行。

(三) 居民利益诉求

1. 改善居住条件

居住条件的改善是被拆迁居民支持旧区改造最直接的动力, 同时也是合理的诉求。旧区改造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化理念, 其根本出发点是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实现旧区改造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2. 提高补偿标准

对于被拆迁居民来说, 房屋是其重要的资产, 是其赖以生存的依靠。当居民的财产遭受损失时, 即希望获得房屋财产价值最大化的认可和补偿。因此, 补偿安置是否合理是居民最为关心的内容, 也是最难操作的环节。不合理的补偿安置将会激起居民消极甚至抵触情绪, 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冲突与争端。

3. 公平操作流程

旧区改造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由于区位、居住条件等的差异, 往往可能出现前后搬迁的居民获得的拆迁补偿款不一致, 这可能会带来居民的不满, 严重的甚至拒绝搬迁或上访。因此, 拆迁补偿方案要保持前后一致, 操作实施要公开、公平。旧区改造尤其是安置补偿方案要有理有据、公开透明。

4. 健全参与机制

目前多数旧区改造都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 对于旧区的未来规划和改造的具体方案, 居民缺乏知情权。缺乏知情权使得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对政府和开发商的不信任, 导致旧区改造举步维艰。健全居民的参与机制可以使居民充分了解旧区改造过程, 不仅能促进居民与政府和开发商的沟通, 而且能调动居民搬迁的积极性, 促进旧区改造更好地完成。

二、旧区改造利益冲突症结分析

旧区改造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开发商和被拆迁居民, 利益诉求各不相同。综合分析, 造成目前旧区改造困境的症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利益主体各方地位不平等

旧区改造三方利益主体的自身组织特性决定各方的地位不平等, 这也是利益分配中最重要的症结所在。政府作为旧区改造政策的制定者以及主要指导者, 占有强势地位, 而开发商有强大的资金支持, 也处于强势地位, 居民则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地位的不平等导致矛盾的产生。

(二) 拆迁补偿安置标准难以确定

动拆迁各方利益矛盾的焦点体现在具体拆迁补偿安置标准上。拆迁补偿安置的数额直接涉及到旧区改造居民的利益, 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补偿安置的数额也会影响开发商的成本及利润。政府作为设定补偿标准的一方, 也希望能同时满足各方的需求。

因此, 三方利益的分配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制定合理的补偿安置办法, 设立具体标准, 保证各方利益的实现。

(三) 完善的旧区改造操作流程及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的旧区改造, 通常只注重动拆迁的实施, 不关注前期的规划及后期的跟踪反馈。一方面, 由于前期规划方案不合理等因素, 导致动拆迁工作开始以后,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还在讨价还价, 拆迁进度受到影响, 旧区改造进程也随之放缓;另一方面, 动迁完成后, 居民遇到许多如生活、就业、卫生医疗等社保问题难以解决。这些都导致了动拆迁中居民与政府、居民与开发商之间的冲突。政府在处理旧区改造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上, 也常常陷入两难境地。

三、旧区改造利益相关者协调对策

(一) 优化旧区改造操作流程

旧区改造的过程复杂、繁琐, 因此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实施流程来协助其完成。不妨将操作流程进行细分, 把复杂的任务解剖, 分解为简单的、易于操作的子任务, 多个子任务按部就班地展开, 最后整合成具有阶段性成果的任务。所以, 可以考虑将旧区改造粗略地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每一阶段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与时间节点, 并优化配置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确保每一阶段顺利完成, 同时衔接恰当。

尤其在进行动拆迁之前, 应进行统筹考虑、细致分析, 全面衡量建设项目的风险和收益;对拆迁基地的情况和居民情况进行了解分析, 倾听民意;引入专业人员对居民进行法律、政策咨询和指导等。

(二) 引入第三方组织

利益主体地位的不平等是由旧区改造自身特性决定的。应在旧区改造的过程中设立一个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组织, 使其处在一个公正的位置, 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来分析和判断, 并赋予其相关的权利, 来裁决和协调三方的利益诉求与行为冲突。

(三) 细化拆迁安置补偿标准

在旧区改造过程中, 拆迁安置补偿标准的设定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也是引起三方矛盾与冲突的导火索。补偿标准是否公平合理决定了居民的利益是否得到体现。满足补偿标准的公平性就要做到使每个居民得到的每一项补偿数额都有理有据, 这就要求补偿标准要细化到一定程度, 考虑到有争议性问题的方方面面, 争取不留有任何引发质疑的问题。此外, 补偿标准还要满足合理性, 这就要求经过旧区改造后, 居民的生活水平不能下降, 所以还要考虑到旧区中最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医疗、就业等多重问题。

(四) 完善旧区改造的政策组合

旧区改造的过程之所以复杂, 是因为它要改善的住房问题中不可避免地牵扯到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 从而使单纯的居住问题上升为复杂的生活问题。因此, 应改变旧区改造现有的政策组合, 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 积极调动政府各相关部门参与到旧区改造中来, 履行各自的职责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通力合作, 协调一致, 从根本上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五) 全市协调统筹拆迁工作

拆迁范围、拆迁政策、补偿安置标准应从全市的角度上统筹, 以避免各个区之间因财力不同而造成的拆迁标准不统一, 引起居民心理的不平衡。在拆迁补偿资金、安置房以及相关政策上应作统筹安排。

参考文献

[1].朱东恺施国庆.城市建设征地和拆迁中的利益关系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04.3

[2].杨帆王晓鸣陈亮.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旧城改造利益共生参与机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城市科学版) .2005.9

防止利益冲突 篇11

关键词:旅游开发;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一词真正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是由美国斯坦福研究院学者们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后管理学界接受了利益相关者理念,从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至今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很多,达到20余种之多。为许多学者所认知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Freeman)于1984年在他的著作《战略管理》中,对利益相关者做出这样的定义:“任何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它指出了各个组织同利益相关者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将研究主体从企业开始向政府、城市、社区、社会团体发展,同时延伸向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等方面。

二、旅游资源开发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旅游资源的利益相关者主要由政府部门、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等方面组成。由于各个利益相关者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在共同的经营活动中各自追求自身的利益,必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若要试图协调好各方利益,维护和谐共生的平衡状态,就必须研究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的表现及引起冲突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探索一条各利益相关者都能互惠互利的和谐开发模式,使旅游资源开发朝着和谐稳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地方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冲突。地方政府未保障当地良好的旅游行业环境,造成了旅游企业的不满;地方政府在旅游规划和开发过程中忽视了社区居民的利益,将其排除在外,引起了居民的强烈不满和抵制;地方政府为获得短期的经济效益,追求地方政绩,对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旅游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冲突。旅游企业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社会责任的承担,甚至偷税、漏税,违法经营,必将被当地政府追究法律责任;随着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经济活动的深入,大量游客的不断涌入,相应配套设施大批建设,有限的空间同时被多个主体占有,给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旅游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惜违规地开发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冲突。

3.社区居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冲突。社区居民的不良行为破坏当地的经济和生态,这完全违背了当地政府的初衷;社区居民因利益得不到保障,从而与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之间产生冲突;社区居民面临市场参与、社区收益和文化原生态的冲突。

4.旅游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冲突。旅游业的发展带给当地居民的不仅是经济收入的增加,还有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许多方面的冲击,这种冲击很大程度上会加速当地文化体系的分崩离析,产生种种的社会问题;旅游者出游的目的主要是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享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而高质量的旅游体验需要旅游企业提供高水平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特别是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从两者的主体和追求目标不同的角度来看,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和冲突。

三、旅游资源开发中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成因分析

1.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过分强调经济价值。旅游资源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通过开发和利用可以为人类带来身心上的放松和享受,它的存在价值和生态价值是首要的价值体现,其次才是经济价值。当前经济价值和潜在经济价值是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两种类型,由于资金上的短缺以及当前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发挥不充分,地方政府将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经营权转让给旅游企业,其目的就是试图让旅游企业挖掘出这些资源中蕴含着的巨大经济潜力,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然而在当前经营权转让问题上,不管是当地政府还是旅游企业,对旅游资源的经济潜力和生态社会价值重视不足,过分强调资本投入的回报,却很少注重对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的补偿。

2.旅游资源开发中缺乏严谨的科学性和公开的透明度。我国对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研究还较欠缺,在实际运作中也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条件均不成熟,同时国外也不涉及相关研究和工作,因此,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就显得极不规范,缺乏严谨的科学性。旅游企业在正常的招投标程序中并没有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且旅游资源的经营主体也没有选择自主权,在整个运作过程中,政府部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往往拥有直接指定经营者的权利。在对旅游资源价值进行评估方面,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做不到科学严谨和公正公开,甚至存在收受贿赂、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因此经营权的出让价格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如转让价格过低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

3.旅游资源开发中对社区居民利益的关注严重不足。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社区居民群体对旅游地的发展起着重要、长远的作用。当前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主要为政府主导模式或市场主导模式,它对当地居民的利益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采取了对居民不公平的分配机制,有些地方甚至用低价征用居民土地后,就把居民排除在资源开发行列之外,居民享受不到旅游带来的实惠,怨恨和怒气自然就要被发泄到旅游企业和旅游经营活动中去。

4.国家缺乏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有效监督管理。

(1)旅游资源归国家所有,但是因体制的关系,国家并没有完全履行所有权,而是委托给地方政府和其他各级职能部门行使。这样,旅游资源的产权管理就被资源的行政管理所替代了,对产权追逐资源利用效率的动力结构也造成了直接的破坏,造成政府降低了在旅游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致使政府的监督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对地方政府及各级职能部门方面,国家缺乏强有力的约束监督机制,很多政策无法得到执行,而且由于旅游资源数量庞大、分布在全国广阔的领土上,要实现全面的监督管理,耗费的成本将十分巨大,因此国家很难对各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做到高效管理。部分区域缺乏有效的监督,存在违规开发和不规范管理,引发与社区居民的冲突在所难免。

(2)当前旅游资源隶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进行管理,由于各部门在制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规划时,往往仅站在本部门利益角度考虑,致使各个行政部门之间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监督管理方面,很难做到统一、协调。正是这种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旅游资源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对于开发商的有效监督,给旅游企业攫取过多的不正当利益制造了可乘之机,没有完全履行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我国旅游资源保护的进程中构成了不小的体制障碍。

(3)地方政府出于政绩的考虑,为了增加地方劳动就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地方生产总值,这就要求对本行政区域的经济利益实现最大化。这种经济利益的诉求,就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主体具备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导向,从而忽视了对资源和生态的保护。所以,近些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地旅游资源大量开发,旅游企业资本源源不断涌入,无论是世界遗产、还是各级风景名胜区,都存在过度开发和利用的现象,如果继续恶化,就会造成更大的资源质量下降和环境破坏,这必然引起当地居民的不满,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结果无不与政府监督管理职能的失效紧密相关。

四、结论

通过分析旅游资源开发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之间的利益冲突,我们不难发现,各利益相关者的自利倾向是导致这一系列冲突的最根本原因。同时,社区参与不足导致当地居民正当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当地政府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角色错位以及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不完善、监控力度不足与社会监督缺位也是导致各方利益冲突的重要原因。我们应该深刻意识到利益相关者问题的重要性,并针对产生冲突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旅游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碧星,赵瑞.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0,(3):50-51,72.

[2]王立.自然景区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及协调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李进兵.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与旅游可持续发展[J].经济问题,2010,(8):123-126.

[4]陈岩峰.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梅青,孙淑荣,刘义铭.历史街区旅游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60-64,90.

[6]胡北明,王挺之.我国遗产旅游地的利益相关者分析:两个对立的案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25-130.

[7]吴泓,周章.基于利益主体理论的旅游利益主体融合探讨[J].学海,2006,(5):150-154.

防止利益冲突 篇12

在公司治理过程中, 财务利益冲突是财务治理中最终需要解决并且在日常过程中要着重加以考虑的核心问题。对于企业来说, 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最终都将通过企业财务利益冲突的有效解决来完成。而所谓的企业财务治理是指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 并且为实现公司长远目标, 进而形成一整套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 以平衡各方责权利关系。所以, 从本质上讲, 财务利益冲突的含义是在相应的界定范围内, 公司各利益相关者所要求的权利主张不能达成博弈均衡而形成的一种矛盾对立的局面。在此过程中, 财务治理的内容是如何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分配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财务治理的主体是利益相关者。因此在公司治理中, 为解决财务利益冲突的问题, 财务治理中设计出一种制衡机制, 用来解决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不对称, 以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然而, 由于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收益函数不一致、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财务利益冲突, 信息优劣不对称必然会在企业各相关利益者之间发生。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财务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

(一) 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财务利益冲突

进入二十一世纪,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经济取得巨大进步, 但是, 由于市场经济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金融市场的监管能力相对不强, 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 从而造成市场失灵和少数股东权利落空。公众股东几乎没有机会选择具有良好利益冲突防范机制和股权结构相对合理的公司进行投资, 此外, 投资者选择投资对象的自由还受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对证券市场的垄断, 证券市场的竞争机制无从发挥作用, 因此无法通过资源配置淘汰那些利益冲突严重的不良公司, 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二) 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的财务利益冲突

由于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 导致实际拥有公司控制权的管理层并不拥有剩余收益的索取权, 也就是剩余索取权和企业控制权相互分离。代理人会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 做出对自己有利的盈余管理行为, 这主要反映在会计计量、确认、记录以及报告盈余信息过程中。因此, 他们更在意如何在聘任期内使自身的收益最大化, 而不会有动力去利用他们的权力追求股东收益的最大化。其表现主要为:在收益分配时, 倾向于将这些资金置于自已控制之下, 不向外部投资者分配现金, 以保障经营者自己的经济利益不受影响;在会计处理时, 他们可能与注册会计师合谋进行信息欺诈, 骗取所有者的信心, 经理层往往面临巨大经济利益诱惑, 如在工作中随意增加消费性开支和运行成本, 以享受在职消费好处;在筹集行为中, 损害股东利益, 蓄意设计使股东原有的剩余索取权产生稀释;企业经营者为了职工的短期利益和自身的利益, 轻积累、重分配, 从而影响到债权人的权益。

(三) 政府与企业的财务利益冲突

政府作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者, 在对企业的各种政策制定与实施上可能设租, 其本身也有经济利益的需求, 于是最终侵蚀企业的利益。同时由于经济人的本性, 企业的偷税漏税时有发生, 于是进而侵蚀政府的利益。另一方面, 企业寻租以及政府设租, 影响企业的财务利益, 最终加剧企业的财务利益冲突。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微观利益主体, 其财务目标是要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必然导致股东财富的减少, 这样一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相悖, 企业可能对社会责任不作为。于是, 造成了企业与政府的财务利益冲突。

(四) 债权人与企业的财务利益冲突

代理风险与代理成本也存在于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 因为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关系, 因此往往银行所要承担的信用风险, 要比股东所要承担的代理风险 (这里所指投资风险) 还要大。因为信息严重不对称, 银行为主的债权人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虽然债权人作为企业资金的主要供给者, 债权人在负债人发生财务危机或是出现财务困难时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一定的干预, 对于防范损失和风险作用不大, 并且往往是事后行为, 不能全程跟踪。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探讨

(一) 协调解决各利益主体的信息不对称

1. 协调解决企业与债权人的信息不对称。

要最大限度地降低银行与企业的财务利益冲突, 从系统的角度看, 必须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加强对已发放贷款的企业进行监督与跟踪。首先是对借款人的申请信息进行再核查, 看企业财务是否虚报, 贷款申请是否隐瞒重大事实。其次是贷款到期要及时监督贷款企业按合同规定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最后是监控贷款使用方向和用途, 如果发现有违反资金安全的行为要责令整改, 主要跟踪并监控借款人是否按借款合同规定使用贷款, 确保资金的保值增值。

二是全面构建企业诚信档案。为最大限度地防范企业道德风险的发生, 进一步降低企业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 银行要加快自身企业信息数据库建设, 充分利用目前快速便捷的网络资源, 最终在本系统内构建一个全面企业诚信档案, 尤其要建立全面的企业对银行还贷历史信息和企业会计、企业法人、律师、以及法官的诚信档案。并在必要时对诚信企业进行激励或者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的相关材料和诚信记录, 比如在政策范围内对失信企业进行惩罚, 如提高利率及拒绝贷款等, 或者对诚信企业实施优惠利率。

2. 改善企业自身治理结构的信息不对称。

为了更好地解决企业自身治理结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是引入民营资金进入国有企业。民营化是国有上市公司改革的方向, 股权多样化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上的保证。在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应该降低国有股的股份份额, 优化股权结构, 让民营资金所有者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 提高民营股权的比例, 一方面可以增强股东与企业经营者的利益联系, 另一方面可以维护股东的自身利益, 降低企业经营者与企业所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民营资金的介入, 可以淡化企业的行政色彩。为此, 应该降低民营资金进入的交易成本, 完善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法律体系, 保证民营资产合法利益, 确保国有企业民营化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

二是建立一套公司利益经营者与自身收益统一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企业要建立多种形式的薪酬体系, 如年薪制、奖金、职业待遇、期权收入制等;在制定企业效益、战略目标与经营规模时, 要根据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 与企业各层管理者的收入、晋升等利益挂钩;将企业绩效考核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 采用关键业绩指标 (KPI) 、平衡计分卡 (BSC) 等先进的考核手段和管理方法来作为企业考评工具。

(二) 构建企业的财务利益协调保障机制

1. 建立健全企业失信惩罚及资信管理机制。

首先是健全对违约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对于信贷行为中的企业和银行而言, 为了促使企业能够在贷款到期后及时还贷, 使失信企业或个人在失信时受到相应的惩罚, 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失信的惩罚机制。对于根本无法还贷的企业需要引入破产制度, 使社会个人或企业都不能也不敢对债权人失信违约。

其次是建立健全企业资信管理体系。我国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尚处于发展阶段, 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相对落后, 因此就会直接导致我国各市场交易主体行为普遍异化。因此, 成立社会信用评级公司, 降低企业与银行间的财务利益冲突, 最大限度地解决由于银企间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弊端。

2. 健全会计造假惩治机制。

首先是强化刑事责任, 民事处罚、刑事惩治并重来替代过去行政问责的方式。其次是大力推动事务所从“有限责任”向“无限责任”转变, 加大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的风险责任, 引入民事赔偿机制, 加大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成本, 用这些方法来强化审计职业者的谨慎执业, 以及社会风险意识与责任意识。最后是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 强化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强化上市公司的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监督作用等。

(三) 构建企业的财务利益均衡机制

1. 强化企业财务约束与财务激励的合约化。

一是合理配置企业监事会与董事会权责。目前, 我国大部分国有上市公司政企不分, 或者分离不彻底。结合我国国情, 引入党委退出经营的机制应该说是较为合理可行的做法, 并使党委转向对企业经营的监督, 在此基础上促进监事会成员的多元化, 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将企业债权人、党委、部分股东以及工会纳入其内, 在企业治理层面真正实现政企分开。

二是防止“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发生, 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 防止经营者利用其自身的信息优势操纵市场、粉饰财务信息。

三是促使企业所有者的财务目标与经营者的经营目标一致, 促进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的合约化。在实践过程中企业通常采取一定的管理激励, 可以为实现企业的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协力合作, 即经营者即财务资本的合作, 在制度上确保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安排得当, 如包括股票期权、年薪制等在内的财务激励等, 促使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效用函数趋向一致, 实现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匹配。

四是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财务的监督职能, 强化企业的内部审计, 通过企业内部审计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财务约束, 明确企业经营者的责任道德, 最终来促使各利益相关方的行为取向一致。

2. 完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机制。

实践证明, 未来公司治理和利益协调机制的发展方向将是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结构。因为企业产权主体对效率的追求的强化离不开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企业利益协调与治理, 企业各产权主体的信息不对称的降低离不开对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共同关注。而我们通常所关注的共同治理模式则充分强调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 在这种利益协调模式中, 企业关注的不仅有债权人, 还关注股东的利益、企业职工等在内的所有企业利益相关人。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M.布莱尔, 张荣刚译.所有权和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2]青木昌彦, 郑江淮等译.企业的合作博弈理论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夏涌.解构企业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7 (6) .

[4]贾生华, 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 (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 (5) .

[5]陈宏辉, 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实证分析 (J) .经济研究, 2008 (4) .

[6]邓汉慧, 张子刚.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J) .科学管理, 2009 (1) .

[7]杨瑞龙, 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 (J)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8]王化成.广义分配理论研究—兼论我国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J) .会计之友, 2007 (4) .

[9]谢志华.分配制度变革是经济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 (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7 (1) .

[10]李心合.财务理论范式革命与财务学的制度主义思考 (J) .会计研究, 2007 (2) .

上一篇:高校网络教务管理系统下一篇:新一代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