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施工

2024-10-13

防止施工(共12篇)

防止施工 篇1

1 外墙抹灰控制重点

1.1 施工材料的控制

原材料直接关系到外墙抹灰的施工质量, 因此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首先, 水泥是最重要的施工应用材料, 与抹灰的质量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所以, 在水泥的选择上, 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对于普通的建筑项目, 一般采用硅酸盐水泥, 这样可以保证水泥的强度和粘合性。在该过程中, 尤其要注意对水泥的颜色以及强度进行严格的统一, 这样才能保证不会因水泥颜色的差异而对外墙抹灰的美观性造成影响。其次, 是对砂的选择, 砂的质量同样会对抹灰质量造成影响, 所以, 也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对于抹灰施工而言, 以中砂为宜, 这样可以在保证抹灰质量的同时, 方便施工。同时, 抹灰施工对于砂的要求度比较高, 颗粒要均匀, 不能含有杂物, 否则会对质量造成影响。再次, 是掺合料的选择。在施工过程中, 这种材料的可调节度比较大, 要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综合分析, 从而决定其比例。

1.2 施工条件

通常情况下, 外墙抹灰要等到主体工程全部完成之后才能进行, 这样才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避免对其他施工环节造成影响。在施工之前, 要确保主体工程已经验收完毕, 这样才能准备施工。在施工过程中, 要对工程的门窗等特殊部位进行全面检查, 以确保其安装位置的正确性, 以免影响到外墙抹灰的整体效果。

1.3 施工工艺

外墙抹灰施工, 一般分为两大部分:首先, 是清理工作。基层墙面的全面清理是外墙抹灰的第一个步骤, 也是保证抹灰质量和美观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基层墙面清理要遵循全面、仔细两大原则。对于基层墙面上存在的各种杂物要进行全面的清理, 确保不留死角。同时, 要重点关注混凝土的表面, 必须保证其粗糙度, 从而保证抹灰的粘合度, 避免因基层墙面过于光滑而造成墙体抹灰的开裂和脱落。如果基层墙面光滑, 就要采取相应措施, 进行处理。其次, 界面剂的涂抹是整个流程中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对于界面剂的选择, 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 避免因粘合剂选择不当而影响到抹灰质量。并在这一过程中, 要对于抹灰的比例进行严格控制。

2 影响抹灰质量的因素

2.1 原材料的原因

原材料选择不当, 是造成抹灰开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尤其是对水泥和石灰膏的选择, 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同时, 由于对施工建筑的综合情况缺乏详细的了解和认真的分析, 而造成水泥和石灰膏的种类及型号的选择上出现偏差, 也是造成抹灰开裂的一个原因。

2.2 机理把握不准确

在外墙抹灰工艺中, 水泥和石灰膏是用量最大的两种原材料, 但是由于二者不属于同一种物质, 其物理和化学性能也各不相同, 尤其是在硬化时间上,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正是由于施工过程中水泥和石灰膏的硬化时间差, 所以才会造成外墙抹灰的开裂。

2.3 水泥用量失调

科学合理的配合比, 是外墙抹灰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或者操作不当, 造成水泥用量过大, 从而导致严重的干缩性裂缝。这是造成外墙抹灰开裂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此外, 在施工过程中, 由于对施工工艺把握不到位, 造成抹浆积压过度, 造成水泥浆外流, 抹灰材料内部粘合度降低, 也会造成抹灰外墙开裂。

3 抹灰开裂的防治措施

3.1 严格控制配合比

在抹灰质量控制体系当中, 严格的配合比控制对于保证抹灰质量, 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对水泥和石灰膏用量的控制, 不仅关系到施工质量, 还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进度。在这一过程中, 要对水泥的比例用量设定一个上限, 将水泥用量控制在这个上限之下, 以避免因为用量过大而造成收缩干裂。同时, 根据实际需要严格控制水泥的强度等级。通常情况下, 不宜选择强度太高的水泥, 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开裂。此外, 对于砂的用量控制也非常重要, 其用量要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 一般不超过总量的1/20。

3.2 重视混凝土毛化处理

混凝土表面过度光滑或者存在油脂类污垢, 就会对抹灰的粘合度造成影响, 从而形成基底空鼓, 最终导致抹灰开裂脱落。所以, 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就必须注重混凝土表面的毛化处理, 以保证其粗糙度。

3.3 优化分隔条

对分隔条进行优化设计, 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抹灰开裂。在这一过程中, 对分隔条的分割面积进行有效控制, 因为分割面积会直接对温度应力造成影响。所以过大或者过小的分隔面积都不可以。具体的数值, 要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进行设置。

4 结束语

外墙抹灰开裂的防治施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要对原材料、施工工艺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控制, 任何一个环节的漏洞, 都会对抹灰的整体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 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流程进行, 从而最大限度的防止抹灰开裂现象的发生。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建造与施工工艺越来越完善, 随着技术的进步, 各种材料都广泛应用于建筑项目中。正是由于各种建筑材料的搭配使用, 造成了建筑结构的复杂性, 尤其是墙体在结构完整性和美观性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墙体抹灰施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应用的处理手段。在当前, 该技术的应用虽然已经相当成熟, 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就外墙抹灰开裂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并提供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外墙抹灰,开裂,施工措施

参考文献

[1]孟令志, 程鹏飞, 董毅.外墙抹灰空鼓、开裂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J].施工技术, 1993, (11) :10-12.

[2]韩亚.防止外墙抹灰开裂施工的措施[J].民营科技, 2007, (1) :98.

[3]司成贵.建筑工程抹灰开裂空鼓的防治措施[J].今日科苑, 2010, (16) :116.

防止施工 篇2

(一)施工现场主要道路及堆料场地进行硬地化处理。施工现场采取覆盖、固化、绿化、洒水等有效措施,做到不泥泞、不扬尘。

(二)建筑结构内的施工垃圾清运采用封闭式专用垃圾通道或封闭式容器吊运,严禁凌空抛撒。施工现场设密闭式垃圾站,施工垃圾、生活垃圾分类存放。施工垃圾清运时提前适量洒水,并按规定及时清运,减少粉尘对空气的污染。

(三)施工阶段对施工区域进行封闭隔离,建筑主体及装饰装修的施工,从底层外围开始搭设防尘密目网封闭,高度高于施工作业面1.2m以上。

(四)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细颗粒建筑材料的运输以及渣土和施工垃圾的运输,使用密闭式运输车辆,施工现场出入口处设置冲洗车辆的设施,出场时将车辆清理干净,不得将泥沙带出现场。

(五)严禁在施工现场熔融沥青或者焚烧油毯、油漆以及其它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防止有毒烟尘和恶臭气体产生。

(六)遇四级风以上天气不得进行土方回填、转运以及其他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

(七)现场使用的施工机械、车辆尾气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八)施工现场设专人负责环保工作,配备相应的洒水设备,及时洒水,减少扬尘污染。

防止施工 篇3

[关键词]:外墙;渗漏

一、引起建筑施工工程中外墙体渗漏的原因

1.抹灰材料的选择与标准要求不相符。

2.外墙的预留孔密封性不好,留置洞孔的施工不能达到规范要求。

3.施工方法不合理,外墙与门窗的洞口交接处未能达到标准施工要求。

4.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砼结构梁、柱以及填充墙结合处开裂。

5.外墙墙体砌筑施工质量存在问题,未能按照规范施工。

6.砌筑砂浆达不到标准,其中以竖缝砂浆最为突出。

7.砂浆强度与设计要求不符。

可能的原因是砂浆本身的强度不适合或者干砖上墙,造成了砂浆的稠度产生了变化,这使得砂浆不能达到所需要的强度,砂浆与砖的契合度整体降低,砌体的刚度下降。这就容易造成外墙体裂缝,引发外墙渗漏的产生。

8.外墙体表面产生龟裂。

(1)如果对外墙体抹灰层打底一次性厚度过度或者局部打底过厚,而又未能采用适当的强化措施,这就会使外墙体表面产生龟裂。

(2)抹灰前墙体表面过于光滑所造成的灰浆与墙体层结合不够紧密也是渗漏产生的原因之一。

(3)如果由于疏忽造成外墙面打底面积过大但基层并没有设置分隔线,则会导致不规则收缩龟裂的产生。

9.积水引发的渗漏。

(1)砖基层未能进行彻底清理,砂浆的贴附不够饱满,使面砖与墙体之间产生透水或积水。面砖勾缝产生龟裂或者勾缝不严会使雨水从表面向内层渗透,导致积水而引发的渗漏。

(2)面砖表面与其勾缝(尤其是勾缝的下沿处)不够平整,会导致外墙墙体不够光滑,使雨水容易滞留,从而使滞水量和滞水时间长度增加,引起渗漏。

(3)勾缝的质量不过关或因长时间的风化与雨水冲刷会造成砖面与勾缝之间产生轻微的开裂,这也会导致渗漏的出现。

10.排水设施的设置不完善。

(1)建筑外墙上突出墙面的设施未设滴水线或滴水线施工质量不好,会使雨水沿外墙流淌而出现渗漏。

(2)排水坡度不够或不对,造成排水不够及时,甚至水逆流。

(3)污物不能及时清理导致的落水口不通畅,会造成滞水。在落水口与外墙面交接处达不到防水高度时,会引起渗漏。

(4)靠外墙面安装的落水管密封性不好或脱节时会导致雨水沿外墙面流淌,造成渗漏。

二、建筑施工工程中防止外墙体渗漏的技术要点

1.外墙抹灰材料的选用。

在建筑施工工程中选择外墙抹灰材料时,应注意:

(1)外墙抹灰材料应选择中粗砂,其含泥量不得高于2%,且细度模数应大于2.5。

(2)外墙抹灰面层应适当掺入聚丙烯抗裂纤维。

(3)外墙抹灰涂料应选择耐碱、耐洗、吸附性好的涂料。

2.通过施工工艺的改进减少外墙孔洞。

在建筑施工工程中,关于外墙洞孔的留置一定要符合要求。首先将洞孔内的堵塞物清理干净,并将洞孔润湿,然后选取合适的材料进行二次填砌。之后用1比3的防水砂浆将表面砌严。再用微膨胀水泥砂浆二次堵砌圆形小孔。施工之后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对未达到要求的外墙填塞工程实施返工,不可将就。

3.对建筑外墙砌体后要尽量避免凿打。

在处理预埋暗管砌体时,应提前在需安装管道的结构两边留出通缝,每条缝之间,纵向每600毫米预留lΦ6 拉结钢筋,每条拉结钢筋墙内部分长度为250毫米。最后浇筑C20的细石混凝土。如果发现埋管出现错误,为避免因震动而产生不可见的细小裂纹,一定要避免在外墙墙体上凿打,而采用切割的方法。

4.不同材料基体交接处的处理措施。

为防止不同材料的交接处开裂,砌体与混凝交接处的外墙面应在抹灰之前悬挂钢丝网。为避免抹灰起鼓,应在抹灰之前对基层进行润湿操作。

5.对温度变化所产生的龟裂的处理。

对于由温度变化所导致的龟裂,应先将龟裂处的打底层去掉,铺上钢丝网,然后分层用高标号水泥沙砌实。保养之后再做表层的施工处理。这样做就可防止龟裂的再次产生,而进一步达到防止外墙产生渗漏现象的目的。对于顶层窗下外墙的竖向或八字形龟裂,可通过在窗台加通长配筋,设置钢筋砼窗台压顶等方式,提高其刚度,从而达到消除龟裂的目的。

6.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

建筑施工之前应使施工人员对技术和施工质量要求有详细的了解,并严格监管制度。对于干砖上墙等事件的出现要绝对杜绝,控制好砂浆的混合比例,保证砂浆的质量符合要求。水平缝的砂浆一定要铺满,仔细勾填外侧竖缝。在抹灰前3天对各细缝处进行再次检查,补填未填实或出现裂缝的勾缝。为保证将沉裂缝重新填实,应剔出大于等于10毫米宽的缝。

7.确保外墙抹灰的施工质量。

(1)抹灰的准备工作:表面较为凸出的位置必须在抹灰之前剔平,清理掉外墙表面的各种杂物,并进行毛化处理。并在抹灰前一天对墙面进行喷水湿润。

(2)抹灰必须杜绝为赶工而一次性完成,而必须分层、分步完成。每一层的抹灰厚度应尽量控制在6至10毫米之间,接缝位置应安排在混凝土柱的中间位置。且外墙抹灰每一层的接缝处必须错开。抹灰表面要做到光滑、均匀、致密。墙体分割条的材质应选用塑料为宜。在安装分割条时,要注意刷浆均匀、饱满、密实。在砌墙接近板底或梁时,应间隔15天后再将其补砌落实,并且要把斜向的缝用水泥砂浆填实。另外,夏日应避免在高强度光照下抹灰。在多风、高温的天气下应注意补水养护,防止抹灰失水过快而产生龟裂。养护要在每一层的抹灰终凝后进行。

8. 对外墙面砖的要求。

施工现场所使用的外墙面砖必须进行多轮抽样测试,剔除不符合要求的面砖,保证面砖不弯曲,不缺角,无裂痕。施工人员贴砖必须严格按照规定铺贴程序。贴砖面积较大时,采用“一底、两中、一面”的方法。其中,“底”表示刮底糙,“中”表示中层灰,“面”为批灰铺贴面砖。贴砖面积较小时,则可采用“一底、一中、一面”的方法。铺贴面砖时必须采用挤浆工艺。勾缝一定要保证密实程度,在勾缝前必须检查是否有空鼓的情况。完成勾缝后要喷水湿润,细小缝隙也须处处到位。并严格控制勾缝的深度,深度不可过大,圆弧形平缝为最佳。

外墙凸出部分设施如阳台、窗台、雨篷等处须按规范的方位和角度进行找坡,排水坡度要大于等于2%。为防止积水或水逆流现象的出现,这些设施与外墙的交接处要做成泛水圆弧角。滴水线要抹灰流畅,避免滞水现象的出现。雨篷的板底应使用防水性好的涂料。雨落管材料应选择不易破损的种类,并保证其畅通性。对于破损的雨落管应及时修补或更换,以避免滞水造成的外墙渗漏。

三、总述

建筑施工工程中渗漏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多问题隐蔽性很强,很容易被忽视。但只要出现其中任何一个问题,就会有渗漏产生的可能。总体来讲,渗漏的出现是施工质量不过关的问题。只要在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基础上,保证在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做到符合规范,每一个细节都严肃对待,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建筑施工工程中外墙体渗漏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崔毓. 探析建筑施工中预防裂缝及渗漏的有效策略[J]. 山西建筑. 2012(10)

泵送砼防止裂缝施工技术措施 篇4

随着技术的进步, 砼浇注均采用现场集中搅拌砼或商品砼并泵进行筑砼。由于泵送砼南京落度比较大, 砼收缩裂缝比较难控制, 为此本文对裂缝进行分析, 并根据当前现场施工实际情况, 总结了以下几项措施进行控制。如有不足之处, 恳请指正。

1 技术关键

砼裂裂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两个, 一是不均匀沉降, 二是温差。

不均匀沉降利用地基承载力和桩基础进行解决。温差问题现浇砼在硬化过程中产生水化热温升较高, 降温时保温措施不当, 都会产生裂缝, 为防止砼裂缝, 从设计上一般采用无收缩补偿砼和构造配筋, 从施工上考虑合理的配合比, 施工时采用合适的微膨胀剂、减水剂, 改进搅拌浇筑工艺, 加强测温、保温等加以解决。

2 具体措施内容

2.1 UEA (低碱型) 是一种专门用于抗裂防火砼的特种外加剂, 在水泥中掺入10~14%的UEA可拌制成补偿收缩砼, 用于各种自防火结构工程中能大大提高砼自身的抗裂和防火性能, 从而延长温度收缩缝的间距, 简化施工工艺。

2.2将UEA加工砼中, 拌水后将生成大量的膨胀结晶水化物, 使砼产生适度膨胀, 砼在钢筋的约束下, 将所产生的膨胀能转变为压应力。这一压力可以大致抵消砼收缩时生生的拉应力, 从而防止或减少砼收缩开裂并使砼增加密度和抗渗能力, 由于UEA水化形成的钙矾石晶体具有填充切断毛细空隙的作有, 能使大孔减少, 总空隙率减少, 从而提高了砼的密实性, 提高了抗渗能力。

2.3按实际要求可留置膨胀加强带, 带宽2米, 事两侧铺设密孔铁丝网, 并用立筋 (8@150) 加固, 正常部位掺量10%, 加强带处掺量12~14%, 加强带处砼级别比两个侧砼级别提高5MPA, 加强带内不设钢筋接接头, 上下各附加8@200钢筋网, 浇筑完砼后要特别养护, 养护期不得少于14天。

2.4在砼中使用具有抑制碱集料反应, 改善砼性能的掺合料 (如超细磨矿渣、粉煤灰等活性细掺料) 。

2.5现场浇筑与振捣:楼板混凝土浇筑要控制防止浇筑时踩踏上层钢筋。浇筑前, 沿浇筑方向铺设由矮马凳中脚手板组成的马道, 砼工站在马道上进行操作, 并且在浇筑现场设钢筋工看钢筋, 及时将变形钢筋复位。洞口边要振捣密实。

振捣要均匀, 采用高频振捣器进行振捣, 坚持“快插慢拔”, 加密棒点以确保砼振捣密实, 避免欠振和过振, 要在砼第一次振捣20秒钟左右, 以表现出现浮浆不再下沉及表面无气泡泛起止, 方可将振捣缓慢上拔。间隔一段时间 (20分钟后) 后进行二次振捣、二次浇筑和终凝前的二次压实, 以减少硬化前后裂缝和气泡。

2.6严把砼抹面关:为尽量避免楼板特别是厚度较大的楼板面砼因沉降产生裂缝, 要坚持在砼初凝和终凝之间进行二次或三次抹面, 防止开裂。为保证楼板平整度, 砼面使用整平机进行整平, 砼表现抹光:利用机械进行多次抹光, 达到抹灰地面要求, 并且严格控制上人和上料时间。

2.7砼配合比

2.7.1水泥用优质水泥, 对于砂、石的含泥量要进行控制, 对砂、石的含水率要了解, 进行计算中心后调整配比, 砼的外加剂要按使用说明进行掺量。

2.7.2砼的搅拌时间要准确, 搅拌时设专人看管, 技术人员要亲临现场指挥, 每台班开始前, 对搅拌设备进行检查亲试运转, 对所用的计量器具进行检查, 校对施工配合比。

2.7.3对所用原材料的规格、品种、产生、牌号及质量行检查。并与施工配合比进行校对, 对砂、石含水率进行检查, 台有变化及时调整。

2.7.4搅拌时间:由于泵送砼坍落度大, 最少搅拌时间为3分钟, 出料时先少许出料, 用坍落度筒检查砼的坍落度, 合格后方准出料。

2.8砼的计量

2.8.1砂、石计量:由于采用砼搅拌站, 该系统配有自动计量装置, 使用前进行检查, 保证其正常工作, 计量允许偏差≤±3%。

2.8.2水泥计量:采用袋装水泥时, 对每批进场的水泥抽查10袋的重量, 并计算每袋的平均实际重量, 以此为准调整砂、石、水及其它材料用量。采用散装水泥时, 车车过磅, 水泥用量的允许偏差≤±2%。

2.8.3水的计量采用搅拌机自动上水计量装置, 每天对搅拌机上水计量装置进行检查, 水计量允许偏差≤±2%。

2.9砼养护措施

施工临时用电常见通病及防止措施 篇5

一、施工临时用电常见通病:

1、把配电箱作为开关箱,直接控制多台电器设备

2、使用二类手持电动工具的漏电保护器的保护电流大于15mA

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未实行三相五线制和三级配电二级保护制

4、未定期对振动设备中的电器装置或潮湿场所工作设备进行绝缘测试和保护接地(零)线的检查

5、交流电焊机不装二次空载降压保护器或嫌麻烦而将保护器短接后使用,起不到保护作用。

6、动力设备保护接地(零线)未按要求接在接地专用的接地接线柱(螺丝)或另接在其他设备的外壳作为重复接地。

7、接地极采用螺纹钢筋或截面小于规定

8、接地和防雷装置未作定期测试

9、电器设备金属外壳未作接地保护

10、保护接地(零)线采用多股铜芯线时,连接不规范,随便缠绕在接头上

11、一类手持电动工具直接在露天、潮湿或金属构架的施工场所上使用。

12、配电箱和开关箱的熔断器或漏电保护器不匹配,有的相距超过规定要求。

13、电缆或电线未按要求采用绝缘瓷瓶和穿管敷设,有的满地乱拖乱放,有的用铁丝直接绑扎在钢管脚手架等处上进行固定。

14、施工临时用电超过五台或总容量在50KW以上者,未编制施工临时用电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技术措施方案。

15、配、用电无专人管理、无停送电挂警示牌、无定期检查维护等完善的制度和手续

16、动力和照明合用一组熔断器和开关

17、配电箱设置处无安全通道和空间,开关箱顺地乱放乱摆

18、重复接地线上串接或并接多根接地线或进行对接、缠接等

19、在露天使用的电源插座无防雨、无防护措施等

20、对失灵的开关、破旧的导线、存在隐患的设备等不更换、不维修、照常使用

21、电缆电线通过运输道路、作业通道没有采用地下穿管敷设和采用其他有效的保护措施。

二、通病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不规范——对存在的常见通病进行分析,突出一点就是随意性、凑合性。有的电工不按照有关的技术规范和措施及要求去做,只要能用上电就行了。有的对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技术规范、要求、标准理解和掌握不够等,在具体实施及操作中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定期和不定期的对电工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2、图省事——在这些通病中,不难发现往往与在实际操作那种图省事,怕麻烦的心理和陋习有着极大的关系。该用的不用、该查的不查,马虎大意,糊弄了事,怎么省事就怎么干。每天对施工临时用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做好记录。

3、贪节约——由于现场施工作业环境较差等原因,往往经常造成施工临时用电设备、电线、电动工具等损坏、失灵故障。为了贪节约、少花钱不及时进行维修、更换、带病运行。有的购置价格便宜,但质量较差,安全得不到保证的产品、材料。严把进场材料质量关,严禁设备带病运行。

4、不重视——由于施工临时用电是为工程施工服务的属于辅助的、临时性工作而往往不被重视。有的根本没有建立必要的有关责任制和检查、维修、测试、操作等正常的技术管理制度等。有的建立了也不真正得到落实和执行,形同虚设。对操作,使用人员不进行必要的有关安全用电方面的技术规范学习、考核;也不对因异常恶劣气候、特殊施工条件下开展施工安全用电教育、施工用电技术交底及采用必要的防范措施等等。

以上行为为施工临时用电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最后导致触电事故和电气火灾事故的发生。

三、施工临时用电管理办法

1、审

(1)监理工程师应当审核施工组织设计中有关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者应编制的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并附有技术、安全计算、验算书或结果。

(2)审核电工的作业上岗资格或操作证等相关的技术证书。(3)审核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设备、器具、电线电缆、电气材料的合格证、质量证明材料,确保设备、工具、材料安全可靠。(4)审核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方面有关责任制度、安全及技术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和健全。

2、查

(1)检查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制度、技术措施是否真正得到落实和执行,实施的情况应当符合有关规范和标准要求。

(2)检查安全技术管理的具体执行情况以及用电设备的检查、维修、测试的记录和数据的真实性、完备性。

(3)按照有关规范和标准对现场用电设备、线路的设置、操作与使用现状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规范和标准的行为发出整改通知单,要求逐项进行及时整改和完善,避免和减少随意性的陋习。

3、督促

(1)要求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存在的通病提出防止措施并进行具体落实和执行。

(2)在恶劣的气候、特殊的作业环境操作情况下,应督促进行和采用必要的措施,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安全用电的隐患和事故

防止施工 篇6

关键词:超长结构;混凝土收缩:温度应力:防裂;差异沉降

房屋建筑的后浇带可以起到消化沉降及收缩变形的作用,通过设置后浇带,可以在较长的区段内不设温度伸缩缝或在楼层高差较大处不设沉降缝,这样既简化了建筑构成,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性,又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约了工程投资。但在实际工作中,设计者往往对后浇带技术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常只是在设计说明中要求在某某部位设置后浇带,并没有结合建筑物的特点和地质要求给出详细的大样图和施工要求,设计交底时也没有提出相关要求;而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亦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只是想当然地随意设置后浇带,施工过程往往不能满足相关规定的要求。设计与施工过程产生脱节,容易使后浇带不能按照设计的思路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可能造成结构开裂、渗漏水等现象。为防止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脱节,提高后浇带的工程质量,本文结合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实践经验,提出技术探讨,希望引起同行的关注,共同提高后浇带的工程质量。

1后浇带设计环节的技术措施

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多时,设计者往往会考虑增大结构伸缩缝间距,以减少伸缩缝数量。在适当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的各项措施中,在结构施工阶段采取防裂措施是国内外通用的减小混凝土收缩不利影响的有效方法,而我们常用的做法是设置施工后浇带。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9.1.3条规定,可考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减少伸缩缝数量。例如笔者参与设计的乐平雍翠新城工程3号楼,两层裙楼,以上四栋13层塔楼,在A、B及C、D塔楼间裙房部位各设伸缩缝一道,则两伸缩缝间距为64m,超过规范规定最大伸缩缝间距约10m,决定在中间、B、C两塔楼之间的裙房部位设置后浇带。此时由于超长给结构带来不利影响,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结构开裂。

一般上部结构由子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笔者根据实际工程经验认为,针对广东的气候特点,通过设置后浇带将伸缩缝间距限值增大不超过10m应该是可行的。此外,应注意加强屋面保温隔热措施,采用可靠、高效的外墙外保温措施,以减小结构温度变形;应适当提高顶层、底层、外纵墙端开间、山墙及其它受温度影响较大部位的构件配筋率以提高其抗裂性能;同时还可以考虑在混凝土中掺加膨胀剂,减小混凝土收缩。地下室结构超长的情况较为常见,除地下室顶板和处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墙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大外,地下室内部和基础结构在使用阶段受室内外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收缩应力对结构的影响。对此,除在施工阶段设置后浇带外,还应该加强地下室顶板及地下室外墙的配筋,建议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5%,钢筋应尽可能选择直径较小的,一般10-16mm即可,间距尽量选择较密的,不宜大于150mm,细而密的钢筋分布对结构抗裂较为有利。

此外,当建筑物局部存在较大的高差,但结构设计根据具体情况可不设置永久变形缝时,也常常采用施工后浇带来解决施工阶段的差异沉降问题,例如笔者参与监理的桂城星晖园工程,即是在主楼(13层)和裙楼(4层)间设置后浇带,从而避免了主楼和裙楼的差异沉降造成结构开裂。对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还是在施工阶段设置沉降后浇带,应该根据建筑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情况、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布置等条件综合确定。当地基持力层土质较好,例如高层建筑地基持力层为基岩层时,高层建筑沉降变形量较小,此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或地下室)连成整体。当地基持力层压缩性较高,且厚度较大,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的高差悬殊较大,高层建筑荷载较大,则会造成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量较大,此时还是以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彻底脱开为好。当高层建筑与相邻的裙房之间设置永久变形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一般应大于裙房基础埋深至少2m,不满足此要求时应计算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并采取可靠措施防止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发生相互倾斜。

在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设置后浇带消化沉降差时,后浇带应处于裙房一侧,且在结构设计时应注意加强高层建筑与裙房相连部位的构造,提高纵向钢筋配筋率,用以抵抗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为减小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尚应采取其他措施,通常可考虑以下方法:

(1)高层建筑采用桩基或其他地基基础处理方法,尽量扩大高层建筑基础与地基接触面积,减小高层建筑基础底面接触压力,而裙房则采用埋深较浅的独立柱基或条形基础等,调节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

(2)尽量减小裙房部分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积,即尽量增大裙房部分的基础底面接触压力,加大裙房的沉降量。

(3)结合高层建筑埋置深度要求,调整高层建筑地下室高度,使地基持力层落在压缩性小、地基承载力高的土层上,可有效地减小高层建筑的沉降量。

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结构设计者应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多方面对比,选择经济合理的方案。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应根据基础和上部结构布置的具体情况确定,不能随意设置。后浇带宜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处,一般设在梁、板跨度内113处,后浇带间距一般为30~40m,带宽800~1000mm。后浇带内钢筋宜采用搭接接头,这时候,为避免在同一截面钢筋100%连接,宜将后浇带曲折布置,而不要沿一直线布置。后浇带应通过建筑物的整个横截面,分开全部墙、梁和楼板,使得两边都可以自由收缩或沉降。以上这些要求应在结构施工图中加以说明,对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在图纸上用详图明确表示出来,而不应推给施工单位,避免施工单位的盲目施工造成质量隐患。

必须指出的是,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收缩和结构体系的差异沉降,它不能解决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

2后浇带施工环节的技术措施

施工中必须保证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质量,防止漏浆或混凝土疏松。后浇带两侧应采用钢筋支架钢丝网隔断,并由结构设计人员确定两侧断面形式,当地下室有防水要求时,地下室后浇带不宜留成直搓。笔者在验收狮山水晶湾基础工程(裙房部分均按基础分部进行验收)时,发现由于后浇带两侧未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隔断,现场施工管理力度也不够,致使后浇带两侧漏浆并在底部连通,之后也未对后浇带内混凝土进行清理。此时实际上后浇带已经失效,并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反而因后浇带中砂浆强度较低而造成质量隐患。

施工单位应指派专人负责保持后浇带内的清洁,防止后浇带内的钢筋锈蚀,或钢筋被压弯、踩弯。在封闭施工后浇带之前,应将后浇带内的杂物清理干净,做好钢筋的除锈工作,并将两侧混凝土鑿毛,涂刷界面剂,后浇带的填充混凝土一般宣比两侧混凝土强度等级增大一级,并且采用掺加了微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宜控制其环境温度低于两侧混凝土浇筑时的环境温度,并应有专人负责。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注意做好养护工作。

施工后浇带的封闭时间,一般来讲,对于收缩后浇带,不宜少于两个月,通常认为这时候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已经完成60%以上;对于沉降后浇带,应等高层建筑主{转身构封顶后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即要求高层建筑先施工、先沉降,以释放一部分高层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或者根据沉降观测,当高层建筑结构施工到一定高度时,若高层建筑的沉降量较小,预估高层与裙房之间产生的差异沉降量处在控制范围之内时,亦可以提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

在封闭后浇带之前,结构设计者应在图纸上明确提出后浇带附近一定范围内不应允许施工堆放材料,限制施工荷载,并做好后浇带两侧的临时支撑。特别是目前很多工程中,施工采用快拆体系的模板,这时候更要注意后浇带附近的支撑质量,防止在拆除模板过程中,由于支撑松动、移位等造成结构开裂。

3后浇带的质量控制措施

房屋建筑后浇带设计和施工环节的妥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质量和经济,虽一般不会造成较大的结构质量隐患,但由于后浇带设计、施工不规范而造成的房屋开裂、屋面漏水等现象势必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功能,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所以各个参建单位都应对此予以足够重视,设计单位应结合建筑实际情况考虑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对后浇带的布置、构造要求等画大样图详细说明,并在图纸会审时进行必要的设计交底,避免施工环节的疏忽造成与设计要求的脱节;施工单位应搞好技术交底和施工组织设计,根据设计要求和相关规定拟订可行的施工方案并严格执行,减少因人为因素影响后浇带施工质量的可能;而监理单位也应做好质量控制工作,确保后浇带的设置和施工质量符合设计和相关规定要求,在做好技术保证的同时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尽量减少人为的质量因素,避免因后浇带设计与施工的脱节造成建筑质量隐患。

4结束语

浅谈防止外墙渗漏施工技术 篇7

1 渗漏原因

砌筑过程中砖层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小于80%时,竖向灰缝无砂浆填充,形成了通缝给雨水的渗漏提供了便利。框架结构时砌筑内墙置顶施工过程中未经停歇,导致墙体长久受压变形,造成整体下沉,使墙与结构间形成间隙。

2 检查及处理措施

2.1 对外墙砌筑的检查及处理措施

外墙砌筑时应避免砌筑失误造成的墙体开裂,抹灰不均匀,灰缝大小不一,墙体与梁柱交接面,应留好砌筑接口,清理表面残留砂浆及杂物,砖砌材料应保持湿润,砌筑墙体时不可连续施工,应分多次砌完,控制好施工间隔时间,防止砂浆回缩,使墙体沉降均匀。除此还应重视墙体平整度,给抹灰制造良好的作业面,控制抹灰面厚度。

2.2 外墙抹灰前孔洞检查及处理措施

抹灰前应检查砌体预留的孔,封堵砌体上的废弃孔洞,不平整处用抗裂砂浆找平。个别过厚部位应分层找平,布设钢筋网片,粘耐碱玻璃布等再抹灰,另对施工中大型机械设备(脚手架、施工电梯、塔吊等)固定支架在外墙留下的设备洞口应处理干净。混凝土剪力墙上的螺杆孔应清理干净,用膨胀水泥砂浆填充,再用聚合物防水浆封口,再在外墙螺栓孔处涂刷聚氨酯防水涂料,并封堵严密。若部分外墙局部出现少量涨模、蜂窝、麻面的现象,可参考如下方法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修补:(1)剔除凸出的混凝土墙的部分,清扫表面并清洗基层,然后用素水泥砂浆找平,洒水养护14天。(2)遇到蜂窝、麻面时,将其混凝土表面上杂物凿除,清理表面,冲洗墙面。保持待修补基面的干净及湿润,然后用素的水砂浆找平,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养护14天,期间做好洒水工作。

2.3 找平层的检查及处理措施

水泥砂浆找平层抹灰前应注意砌体表面的潮湿度,将砌体部分与混凝土部分交接处的外墙面在抹灰前要用钢丝网片覆盖并加以固定并保持砌体表面有充足的湿润度,以抵抗因不同材料的膨胀度所引起的砌体开裂。对混凝土墙面残留的杂物如生活垃圾、裸露的钢筋、拆模后的碎屑等一切杂物要清理干净,以便水泥砂浆找平层与基层的紧密粘结,防止再次出现空鼓、开裂现象。

水泥砂浆找平层应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混合配比搅拌,不可随意改变配比度,严格控制水灰比,防止过度掺水。对抹灰砂浆应分层抹灰,高层、超高层等高层建筑物常常遇到外墙抹灰薄厚不匀的情况,这就要重视分层抹灰这项施工步骤,每层抹灰厚度不应超过2 cm,若遇到必须超过此标准施工时,可在分层处布设钢丝网。抹灰砂浆可用聚合物防水砂浆。

2.4 外墙面镶贴的检查及处理措施

外墙面镶贴面砖前应先检查抹灰面有无空鼓返砂、脱粉的情况,面砖有无翘边、开裂,检查合格后用素水砂泥浆掺108胶在找平层上满刷并进行拉毛处理。粘贴面砖前,检查面砖质量应符合要求,无凹凸掉角等现象后,将面砖在清水中浸泡2 h,然后取出阴干。使用时达到外干内湿,待中层抹灰终凝后,方可进行粘结,镶砖时可在面砖背面涂掺108胶的薄素水泥浆,然后压紧敲实,敲实过程可使窄缝充分填充;面砖粘结完工后,认真清理面砖缝内的残余砂浆,喷水湿润后,用1∶1水泥砂浆勾缝。勾缝砂浆要填充密实,不留空隙;分割条用密封胶填充。分格伸缩缝应清理干净并在拆除外脚手架前填入密封胶,抹平压实胶面。

2.5 铝合金或塑钢窗框与墙体连结情况检查及处理措施

在进行窗安装前需安装附框,要对每个外窗口进行垂线,从顶层至首层垂通线,在窗台弹中心线,避免上下口偏移超出允许偏差,同层内窗口还应弹出水平线即一面线,用来控制窗安装高度。安装时必须严格按照控制线施工,附框就位后应先用木楔做临时固定,最后用固定件进行固定,随着固定随着检查附框安装位置。待固定完成后,确保固定牢固、安装位置在允许偏差范围内,再将木楔拆除,保证水平及垂直位置不偏移。附框安装完成后,外窗口先进行抹灰处理,抹灰时在外窗口上需做鹰嘴或滴水线。窗下口预留保温层抹灰厚度,另外窗台坡度应由保温层找出,最后用密封胶对窗框周边进行填缝。窗框与墙体间的缝隙应予以重视,若缝隙过小,将无法完全填满材料;若间隙过大,填充不充分,导致缝隙的出现形成渗水后患。

2.6 屋面检查及处理措施

屋面与外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屋面设计与现场施工的配合才能将防水控制到最佳程度。《屋面工程技术规范》及《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明确要求“应做好一头(防水层的收头),二缝(变形缝、分格缝),三口(落水口、出入口、檐口)和四根(女儿墙根、设备根、管道根、烟囱根)等泛水部位的细部构造处理”。对于解决屋面渗漏水问题,从设计上,要求设计人员对这些部位强化处理,详细出图。充分考虑结构变形、温差变形、干缩变形、振动、沉降等影响。施工前应制定屋面防水施工方案,对施工人员进行详细交底,禁止在恶劣天气的情况下施工,禁止将已废弃的砂浆与新砂浆搅拌后再次使用,部分施工部位可增加玻璃纤维网,来提高尺寸的稳定性,降低收缩率减少弯曲变形。施工24小时内,禁止穿高跟鞋或钉鞋进入屋面施工区域。已完成防水层施工但没有做保护层之前,不得有利器或尖锐施工工具搁置在防水层上,以免破坏防水层,使施工员熟悉所有操作过程,以确保节点防水的可靠性。

3 结语

日新月异的变迁带动着人们对城市发展建设的美好期望,城市迅速发展,带动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随着材料级施工工艺的更新变革,对建筑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所述,渗漏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任何施工步骤出现纰漏都可能造成外墙渗漏的产生。渗漏是质量通病,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只有严格按照规范、规定执行,不忽视任何防水施工工序,并努力尝试先进、科学的施工工艺及新型防水材料,使渗漏得到有效控制,这一困扰着建筑界的质量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摘要:外墙渗漏是现今大多数项目中存在的不易解决的工程质量问题,它给人们居住环境的美观及居住的品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若未及时治理,甚至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隐患,给施工增加工程成本,是现今房屋建筑工程中予以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施工技术,渗漏,外墙

参考文献

[1]DBJ15-1997,建筑防水工程技术规程[S].

建设单位如何有效防止施工索赔 篇8

所谓施工索赔,是指承包商,即施工单位,在实施与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的过程中,对于非其自身原因导致的工程延期、费用增加等而向建设单位要求给予应有的损失赔偿的一种权利要求。施工索赔不是罚款,而是属于经济补偿行为。由于目前社会中的工程规模日益增大、复杂性日渐增强,施工赔偿似乎是建设单位难以避免的。而且一旦需要作出施工赔偿,对建设单位来说,无论在资金上还是声誉上都将会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建设单位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施工索赔。笔者将在此总结出造成施工索赔的一些主要原因,并提出防止施工索赔的可行对策。

1 造成施工索赔的原因

1.1 主观原因造成施工索赔的主观原因,主要是指由人为疏忽等以人为主体而引起的各种造成工程延期或费用增加的原因。

例如合同的缺陷、图纸更改等。具体表现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不严谨,合同中存在的一些错漏,甚至矛盾的条款成为合同的一部分;或者双方对招标文件、技术规范、图纸等理解出现了偏差,双方观点不一致,造成施工停工或工期延长而引起费用增加。又如施工图纸、方案更改,监理工程师的指令而造成施工单位返工和窝工使施工单位成本增加产生索赔。这些均是人为原因导致施工索赔的情况。

1.2 客观原因造成施工索赔的客观原因,主要是指地质条件、

天灾人祸或外来不可抗力等等不被合同所包含的造成工程延期或费用增加的原因。具体的有施工条件的变化。这是指在施工中,特别是在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当地往往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会阻碍工程的顺利进行。当工程中出现了异常的恶劣条件,必定会引起施工索赔。

2 防止施工索赔的对策

2.1 完善招标文件及合同内容。

为了将招标文件和施工合同做得尽可能完美,建设单位在编制招标文件和合同的过程中必须请专业人士负责起草拟定,要保证该文件中不存在错误或遗漏,不存在歧义,不存在相互矛盾的条款。招标文件和合同中要包含发、承包双方清晰的权责分配,尤其是对意外事件的责任分担以及损失承担方案;要保证合同双方对所有内容的理解一致,清楚了解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保证在合同实施的过程中,尽量减少部分条款的不合理、不必要变更,以免出现纰漏。从合同上明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权责,以避免日后工程中出现关于赔偿的争议时,被施工单位利用合同上的漏洞来索要赔偿。

2.2 提前考虑解决阻工事项:

在施工中,难免出现建设单位考虑不周或计划不到位的情况,为了避免因建设单位的原因而导致施工单位进场后不能正常开工或施工受阻,建设单位应尽量提前考虑包括及时完成征地拆迁、完成设计图纸审查、办理相关手续以及准备支付给施工单位的资金等方面的事项。建设单位应根据工程进展情况,超前谋划,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阻工问题认真研究,制定可行的的措施方案。尽量避免施工过程中改变原方案和计划,如果类似的情况确实无法避免,也应提前两周通知施工单位,以使施工单位有足够时间采取应对措施,避免施工单位因窝工或返工而提出索赔。

2.3 严格控制工程费用。

工程的造价管理,是施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参考指标。有些施工单位利用建设单位对施工的实际情况或市场的了解不足,在施工过程中故意使得施工费用超出预期,并据此向建设单位提出赔偿要求,很多建设单位因而遭受损失。因此,建设单位一定要做好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在进行工程概预算时,建设单位要尽量优化资金利用的效率,要保证造价的合理性,不要因为造价过高而被施工单位滥用资金,也不要因为造价过低而引起被施工单位提出因费用增加申请施工索赔。

2.4 加大工程监督力度。

在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之后,建设单位应该立即着手开展对工程施工进度的监管程序。为了避免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而放慢施工进度甚至停工而造成工程延期和费用增加而造成施工赔偿,建设单位可以要求施工单位每天都作工程进度报告,报告每天工程中的人力物力投入、工程进度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每周和每月定期编写工程简报,分析和总结工程施工情况以及存在问题。建设单位负责人和监理工程师也必须注意,除了及时地提醒施工单位保证工程质量、进度的情况之外,更应该加倍留意自己对施工过程所施加的影响。监理工程师不能无理干扰工程的正常进度,以免造成工程不必要的延期甚至停工,从而引致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时间和金钱上的损失。

2.5 合理利用反索赔。

有的情况下,一个工程的延误,不能单独归咎于某一方的过失。工期延长、费用增加,可能是因为建设单位干涉过多或者将计划反复更改,但也有可能是施工单位准备不足、消极怠工。总而言之,建设单位应该在订立合同阶段就跟施工单位谈好关于施工进度耽误时,按各方所负责任大小进行追究的条款。建设单位可以在合同中注明施工单位提前完工给予奖励,延期完工将被罚款以及承担相应责任的条款。建设单位应该合理运用合同条款以及监督的权利。当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双方都有错时,双方应该对各自的错误负全责,并承担由其所引起的经济或者其他损失。当施工单位提出不合理要求,要求建设单位赔偿的时候,建设单位应该合理利用施工简报、月报和监理工程师通知及合同等资料约束施工单位,对其延误工程进度的行为进行谴责并提出索赔,以此保护建设单位自身的合法财产遭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3 结束语

如果要从根本上有效防止施工索赔,建设单位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从自身出发,先努力将自己所负责的、所能做好的事项安排妥当。要好好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权利,严格控制施工索赔事件的发生。即便索赔事件发生了,也要将索赔额度尽可能降低,将对自身的影响尽可能缩小,从而维护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祖能.浅谈建设工程施工索赔的管理[J].大众科技,2011(,06).

[2]郭明良.施工索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建设,2011(,04).

防止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技术措施 篇9

1 裂缝产生原因

1.1 混凝土的初始缺陷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在混凝土硬化初期, 由于混凝土的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 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会存在众多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 通常把这称作混凝土的初始缺陷。微裂缝通常是一种无害裂缝, 对混凝土的承重、防渗及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不会产生危害。但是混凝土在受到荷载、温度、收缩等作用下, 微裂缝就会不断扩展和连通, 最终形成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 也就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说的裂缝, 这会对混凝土结构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1.2 非荷载因素

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小, 当结构或构件的某一部分由于外部作用产生的拉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 就会出现裂缝。因此, 混凝土在荷载与非荷载作用下, 都可以产生裂缝。对于荷载产生的裂缝, 可以通过合理设计与施工来防止。而对于非荷载产生的裂缝, 由于原因复杂, 则很难处理和防止。一般常见的非荷载因素有温度作用、干缩作用、沉降收缩变形、塑性收缩变形作用等, 在这些作用下, 都会使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

2 防止裂缝的措施

由以上分析, 裂缝主要是由温差和收缩引起, 所以为了防止裂缝的产生, 就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温差和减小混凝土的收缩, 具体措施如下。

2.1 优选原材料

2.1.1 水泥

水泥品种较多, 按用途和性能分为通用水泥、专用水泥及特种水泥。通用水泥主要用于一般土建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优先使用散装水泥。

(2) 运到工地的水泥, 应按标明的品种、强度等级、生产厂家和出厂批号, 分别储存到有明显标志的仓库中, 不得混装。

(3) 堆放袋装水泥时, 应设防潮层, 距地面、边墙至少30cm, 堆放高度不得超过15袋, 并留出运输通道。

(4) 先出厂的水泥先用。

2.1.2 骨料

骨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水泥用量和混凝土要求, 从而影响水工建筑物的质量和造价。

2.1.2. 1 骨料选择的原则。

a.可选用天然骨料、人工骨料, 选用人工骨料时, 有条件的地方宜选用石灰岩质的料源。

b.骨料加工的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应合理可靠, 生产能力和料仓储量应保证混凝土施工需要。

c.可将细骨料分成粗细两级, 分别堆存, 在混凝土拌和时按一定比例掺配使用。

2.1.2. 2 成品骨料的堆存和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

a.各级骨料仓之间应设置隔墙等有效措施, 严禁混料, 并应避免泥土和其他杂物混入骨料中。

b.应尽量减少转运次数。卸料时, 粒径大于40mm骨料的自由落差大于3m时, 应设置缓降设施。

c.在粗骨料成品堆场取料时, 同一级料应注意在料堆不同部位同时取料。

2.1.2. 3 细骨料 (人工砂、天然砂) 的品质要求:

a.细骨料应质地坚硬、清洁、级配良好;人工砂的细度模数宜在2.4~2.8范围内, 天然砂的细度模数宜在2.2-3.0范围内。使用山砂、粗砂、特细砂应经过试验论证。

b.细骨料的其他品质要求应符合相应规定。

c.粗骨料 (碎石、卵石) 的品质要求:

施工中, 宜将粗骨料按粒径分成下列几种粒径组合:

a.当最大粒径为40mm时, 分成D20、D40两级。

b.最大粒径为80mm时, 分成D20、D40、D80三级;

c.当最大粒径为150 (120) mm时, 分成D20、D40、D80、D150 (D120) 四级。

应严格控制各级骨料的超、逊径含量。以原孔筛检验, 其控制标准:超径小于5%, 逊径小于10%。当以超、逊径筛检验时, 其控制标准:超径为零, 逊径小于20%。

各级骨料应避免分离。

碎石和卵石的压碎指标值宜采用表1的规定。

取样与检验方法按DL/T5150-2001《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和有关标准执行。

2.1.3 水

水的质量要求

凡可以饮用的水均可用于拌制和养护混凝土。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 污水及沼泽水不能使用, 对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工程不允许使用海水。拌制混凝土用水还应符合下例要求。

(1) 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和硬化的油类, 糖类或其他有害杂质不允许, PH值不小于4。硫酸盐, 折成SO4, 其含量不大于1%。

(2) 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类型水在首次用于拌和与养护混凝土时, 须按现行的有关标准, 经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3) 待检验水配制水泥砂浆28d抗压强度不得低于用标准饮用水拌和的砂浆抗压强度的90%。

2.1.4 外加剂。

(a) 减水剂。减水剂属于表面活性物质, 是一种水泥分散剂。它的主要作用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 减少混凝土混合物的用水量, 降低水灰比, 增大混凝土的流动性, 提高混凝土强度或在保持混凝土一定强度时减少水泥用量, 而水灰比的降低, 水泥用量的减少对防止开裂是十分有利的。 (b) 缓凝剂。缓凝剂的作用一是延缓混凝土放热峰值出现的时间, 二是改善和易性, 减少运输过程中的塌落度损失。 (c) 引气剂。引气剂在混凝土的应用对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可泵性、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十分有利。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2.2 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

2.2.1 混凝土的拌制和运输

2.2.1. 1 拌合混凝土时, 要准确掌握配合比, 特别是严格控制用水量, 测定砂的含水量。记录每一次拦制用水、水泥、砂、碎石的具体数量, 各挡砂石料都必须通过磅秤, 准确后才能拌制。控制好混凝土坍落度, 一般不宜过大在120±20毫米即可。要尽量降低混凝土拌合物出机口温度。

2.2.1. 2 混凝土拌好后在出仓运输过程中, 要防止产生分离、泌水、砂浆流失等现象, 应缩短运输时间, 混凝土装卸不可过满。

2.2.2 混凝土浇筑和拆模。

浇注过程中要进行振捣方可密实, 振捣时间应均匀一致以表面泛浆为宜, 间距要均匀, 以振捣力波及范围重叠二分之一为宜, 浇注完毕后, 表面要压实、抹平, 以防止表面裂缝。尽量避开在太阳辐射较高的时间浇注, 若由于工程需要在夏季施工, 则尽量避开正午高温时段, 浇注尽量安排在夜间进行。拆模时间应根据气温和强度情况而定。混凝土在实际温度养护的条件下, 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 混凝土中心与表面最低温度控制在25℃以内, 预计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温降不超过9℃以上允许拆模。

2.2.3 养护措施

养护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以便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 促进混凝土强度的正常发展及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和发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 应尽可能多养护一段时间, 拆模后应立即覆盖保护, 同时预防近期骤冷气候影响, 以控制内外温差, 防止混凝土早期和中期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不仅要满足增长的需要, 还应通过人工的温度控制, 防止因温度变形引起混凝土的开裂.

摘要:混凝土施工是我们建筑施工三大工程之一, 要保证混凝土的强度, 必须要对原材料, 施工, 管理等程序都要进行层层把关, 尽量避免混凝土裂缝产生, 保证工程质量。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裂缝,措施

参考文献

[1]卫国祥.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及施工控制[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6.

粉喷桩施工常见问题及防止措施 篇10

粉喷桩是“粉体喷射搅拌桩”的简称, 就是通过专用的喷粉钻机, 采用粉体喷射搅拌法, 将粉状的固化剂喷射到深层软土中, 并经充分搅拌混合, 使固化剂、水和土三者发生一系列物化反应, 最终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桩体--粉喷桩, 桩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与其它软基处理方法相比, 粉喷桩加固深软土地基具有对地基及周围建筑物扰动小、施工速度快、施工周期短、劳动强度低、施工安全、操作简便、水泥和土形成的水泥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好及成本低、效益高等特点, 并且能有效减少总沉降量、承受较大的加荷速率、抗侧向变形能力强、可大大缩短施工期, 目前在水利工程结构物的基础和高速公路建设领域应用的非常广泛。

1 粉喷桩的施工工艺

一般而言, 粉喷桩施工工艺如下:

1.1 定位。整套设备就位, 使搅拌轴垂直, 搅拌头对准桩位;

1.2 预搅下沉。钻机正向旋转钻进, 同时喷射压缩空气;

1.3 停止预搅下沉。钻进到设计深度停钻, 并在原位转动1~2min;

1.4 提升喷粉搅拌。

启动搅拌机, 反向旋转, 在确认固化剂已经送至孔底时, 提升钻头, 边提升边搅拌, 尽量搅拌均匀。

1.5 提升结束, 搅拌桩形成。

钻头提升到高于桩顶0.5m左右时停灰, 并应慢速原地搅拌1~2min。停灰标高距地面不小于0.3~0.5m。

1.6 重复搅拌。为保证粉体搅拌均匀, 需再次将搅拌头下沉到设计深度, 再次反向旋转提升钻头进行复搅。

1.7 钻头提出地面, 移至下一桩位。

2 粉喷桩施工要点

为了保证成桩质量, 施工过过程中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 桩体喷粉过程中不得中断, 每根桩宜装一次灰, 搅拌完一根桩;

喷粉深度在钻杆上标线控制, 喷粉压力根据地层情况控制在合适范围。

2.2 喷灰量。

单位桩长喷灰量是成桩质量的关键, 喷粉量随土质情况桩体强度要求而定, 一般为45~70kg/m, 常用50kg/m, 相当于掺入比为12%。

2.3 施工次序。

为避免桩机移动路线和管路过长, 施工时宜采用先中轴、后边轴, 先里排、后外排的次序进行, 使桩机移动最长距离不超过50m。

2.4 复喷。

水泥与土搅拌均匀程度是关系到粉喷桩桩体强度的关键因素, 大量的施工实践已充分证明, 粉喷桩复搅与不复搅的质量相差甚大。钻头喷出的粉体往往呈脉冲状, 若不充分搅拌, 粉体在桩中呈现层状, 形成一种“夹生”, 这样的桩即使水泥掺入量再多也没有强度。复搅的作用在于通过充分的搅拌使粉体与土及水得到比较完全的接触与作用, 促使桩体的形成。为了确保搅拌的均匀性, 施工时要严格掌握好钻机提升速度、搅拌叶旋转速度等, 并应尽量采用全桩复搅以保证质量, 提钻的速度一般为0.50~0.6m/min, 至整平面后停搅。

3 常见问题及防止措施

3.1 卡钻。原因:通过含水率较低的粘土层或板结的硬土层, 或局部遇到障碍物。

措施:应停止钻进或慢速钻进, 严重时应提钻改进钻头;如在提升钻杆时卡钻, 应暂停喷粉, 待正常后再喷粉。

3.2 喷粉不畅或堵塞。

原因:气路连接部分密封不严;气源不足;水泥吸湿结块;喷口粘结粉泥后变小;粉料中混有杂物;部分地层透气性不良。措施:使气路连接严密, 供气保持充足, 气压稳定;防止水泥受潮硬结, 或混入杂物, 否则应过筛。喷粉不畅时可迅速反复开启送灰阀门 (一般不要来回摇动阀门, 以保证送灰连续、均匀) 。

3.3 桩体疏松。

原因:土的含水量太小, 或遇松散的杂填土, 造成粉体流失, 使桩体含水泥量降低。措施:适当注水或改成湿搅;发现桩体疏松, 可钻进复喷一次加强。

3.4 夹层或断桩。

原因:水泥潮湿或有异物堵管;管道漏气或供气不足;喷粉孔磨损, 被粘土堵塞;预搅下沉时未送气, 喷嘴被泥堵塞;提钻速度过快或先提钻后喷粉;灰喷完后未察觉, 仍在搅拌提升 (断灰) 。措施:防止水泥受潮或混入杂物;水泥喷粉时严格过筛、计量和气压检查;注意喷粉与提钻速度, 宜先喷粉1~2min后再提钻搅拌;堵孔后应将钻头提出清理;原位复喷或邻位补桩。

3.5 空心桩。

原因:土的含水量太低, 中心部位气压低, 致使四周强度高, 中部为土心或空心, 形成空心桩;措施:含水量低于20%的干土, 应改用湿喷或人工加湿土层。

3.6 桩体强度低。

原因:提钻速度不匀;喷粉管路轻微堵塞, 造成气压不稳, 灰流量时高时低, 喷灰不匀;遇局部松软土漏灰;遇粘土搅拌不开, 喷灰不足。措施:控制提升速度, 经常观察电子称进行定量控制;防止管路堵塞;遇松软土或粘土低速钻进搅拌, 并调整送灰器的转速。

3.7 桩短。

施工桩长小于设计桩长, 即桩短。原因:操作配合不当, 钻杆提升过早;遇到硬夹层或异物;持力层为硬土层且起伏较大。措施:钻头下沉到设计深度后, 应开启灰泵1~2min后, 当感觉灰到孔底 (有冲击感) 后, 才可提升搅拌。遇到硬层时减缓钻进速度, 增大气压;遇到障碍物可补桩。

3.8 桩径变小。原因:空压机送气压力小, 气

流影响范围不够大;桩周土层密实, 粉体颗粒所受阻力过大;钻头磨损使喷嘴变大, 压力下降;措施:配备相应能量的空压机;加大气压克服土层阻力;及时检查和更换钻头。

4 质量检验

4.1 桩位、标高、垂直度、掺入量、固结剂质量等。

4.2 桩身试块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检验桩身强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4.3 桩身轻便触探试验, 检验桩身的均匀性和强度;桩身龄期在7d内进行, 一般试验深度<4m。

4.4 桩身及桩间土静力触探试验, 以检验桩间土的强度, 桩身的均匀性和强度;

桩身龄期在

7d内进行。

4.5 单桩或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以检验单桩承载力和复合地基承载力。

4.6 单桩动力检测, 检验单桩施工质量。

4.7 当抽检不合格的桩数超过抽测根数的30%时, 应加倍重新抽测。

若加测后不合格桩数仍超过30%, 应全部检测。

结束语

从近年来软基处理方式的应用效果上看, 粉喷桩处理软土地基在目前来看仍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 它与其他软基处理方式相比, 具有了预应力砼管桩、砂桩等所没有的一些技术优点。但从施工操作的角度出发, 其技术难度较大, 如果掌握不好, 极易出现偏差, 且因其为隐蔽工程, 易留下隐患。所以, 我们只有以科学的态度, 按照设计的方法、标准来严格规范施工的工艺控制,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粉喷桩施工质量。

通过上述对粉喷桩实际施工中易出现问题的分析与探讨, 希望能为今后同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1]胡雪峰, 胡雪荣.粉喷桩在软基处理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 2003, 29 (3) .

[2]张卫东, 王庆丰.粉喷桩在公路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几个问题[J].山西建筑, 2003, 29 (11) .

[3]缪小靳.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J].中南公路工程, 2002, 4.

[4]叶观宝, 叶书麟.地基加固新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如何防止“老来胖” 篇11

那么如何调整老年人的饮食呢?

1.食宜七成饱。即进食需要少于你的日常定量。当然,在进食后,你可能还有没吃饱的感觉。但过20分钟后,这种感觉就会自然消失。

2.要少食多餐。如果有条件,你可以将一日三餐改成一日5—6餐。研究表明,少食多餐者的体重普遍低于一日三餐者的体重。

3.早餐要吃好,晚餐要吃早。有的人不吃早餐,这是个不好的习惯。不吃早餐就无法满足人在上午所需要的能量,而且还可能使你在一天中不自觉地吃更多的食物。因此早餐一定要吃好,当然要尽可能地吃些低胆固醇的食物。所谓晚餐要吃早,即吃晚餐的时间要早。因为人们一般在晚上很少活动,消耗的热量少。如果晚餐吃得过晚,“饱食即卧”,不但会使你早早“发福,而且还会百病丛生。所以,晚餐不但要早点吃,而且餐后还要进行适当的活动。

4.进食要坚持“三多三少”,即所进的食物含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要多,含糖类、脂肪、食盐要少。这是老年人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坚持“三多三少”,不但可以防止“老来胖”,也可预防多种老年性疾病及癌症的发生。

5.要多喝开水。水有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并能抑制食欲。喝水能防止液体的停滞,促使体内所贮液体的排泄。人只要新陈代谢正常就不会生病。

6.进食要细嚼慢咽。不管是喝汤还是吃饭或吃其他的食物,都要细嚼慢咽。为了使自己养成吃得慢的习惯,可以用吃苹果代替喝苹果汁,用硬饼代替面包。

防止施工 篇12

大体积混凝土在固化过程释放的水化热会产生较大的温度变化和收缩作用。由此而产生的温度和收缩应力是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的主要因素, 从而影响基础的整体性、防水性和耐水性, 成为结构的隐患。

1 大体积砼温度裂缝的产生机理

大体积砼是指结构断面最小尺寸在80厘米以上, 同时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之差预计超过25℃的混凝土。大体积砼结构在施工中容易产生裂缝, 长期的工程实践表明, 造成大体积硷出现裂缝的因素极其复杂而且是多方面的。其中有: (1) 硷配合比设计上的问题:水泥用量大, 水泥发热量大, 造成硷水化热温升过高, 温度变化急烈;水灰比大, 灰浆量大, 造成硅收缩量过大;原材料性能不良, 造成硷本身抗裂能力低。 (2) 硷施工质量上的问题:下料不均匀, 振捣不密实;浇筑安排不善, 硅内部形成冷缝。 (3) 硅养护上的问题:硅表面裸露干燥, 风吹日晒, 同部与表面温差过大;外界气温骤降时硷表面无保温措施。 (4) 结构型式及构造上的问题:几何尺寸大, 超长超厚;形状突变处未妥善处理;配筋不合理。 (5) 地基问题:基础约束面受强约束, 沉降不均匀等等。在上述众多因素当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硅内部由于水泥水化热释放引起硅内部剧烈的温度变化, 这也是导致硅开裂的主要原因。由于水泥的水化热释放主要集中在早期, 使混凝土在浇筑后短短几天其内部温升就很快上升到最高峰, 随后开始降温。混凝土温度的这种变化可能造成两种后果:首先, 在混凝土升温期, 砼表面散热条件好, 热量向大气散发, 温度上升较少, 而内部则散热少, 温度持续上升, 这样形成的内表温差会在砼表层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当该拉应力超过砼的抗拉强度时, 砼表面将产生裂缝。其次, 在砼后期降温过程, 由于温度下降引起砼体积收缩变形, 这种变形受到地基及结构边界约束时也会产生大的拉应力。当该拉应力超出砼的抗拉强度时, 砼将在约束面开裂, 严重时形成贯穿裂缝。大体积砼由于温度变化而产生的裂缝称为温度裂缝。因此, 应当针对大体积砼自身的特点, 对其温度及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温度裂缝的控制技术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工程界在大体积硷结构裂缝控制方面,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特别是日本在检测设备的开发和使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大体积水化热产生的温度及温度应力的定性定量分析方面均有明显成果。就我国现状而言, 大部分大体积硅工程还采用较为落后的设备, 如用玻璃管温度计插入预留孔洞直接测量或用热电偶配合电位差计手动测量等, 监测的效率和准确度都较低, 无法实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而日本的数据采集设备十分昂贵, 无法在工程上推广使用。另外在水化热温度及应力的计算分析方面, 尚未见到国外的计算软件, 而我国也还未开发出一套完整可靠、经过工程实际检验的分析计算软件,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 温控方案的制定还仅仅依靠施工技术人员的经验, 面对情况特殊的工程, 则常常因经验不足造成工程产生裂缝。因此开展大体积硅结构温度裂缝的预测、控制和监测技术和产品的研究是我国目前急需的。

2 防止大体积砼温度裂缝的施工技术

2.1 合理选择原材料

合理选择原材料, 有利于大体积砼裂缝的控制, 首先, 选择水泥。内部混凝土主要考虑抗裂性能好、兼顾低热和高强两方面的要求, 一般采用低热矿渣水泥, 中热砼酸盐水泥掺入一定量的粉煤灰。外部混凝土, 除抗裂性能外, 还要求抗冻融性、耐磨性、抗蚀性、强度较高及干缩较小, 因此一般采用较高标号的中热砼酸盐水泥。当环境水具有硫酸盐侵蚀时, 应采用抗硫酸盐水泥。其次, 掺用混合材料。适当掺用混合材可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提高混凝土抗裂能力, 目前主要是粉煤灰掺得较多。第三, 掺加缓凝剂, 在砼中掺加适量的缓凝剂,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水泥的水化作用, 减缓水化热的释放速率。它的作用是推迟热峰出现的时间, 同时也降低了温度峰值。一般地, 砼浇筑后, 水泥水化热释放与砼内部热量向外散发是同时进行的。在初期几天, 水化热释放速率很快, 而散热速率小, 因此砼的温度很快上升;接着, 水化热释放速率逐渐变缓, 而散热速率则持续增大, 导致砼温度逐渐下降。通过延缓水化热释放速率, 可以让更多的热量通过界面散失出去, 用来升温的部分则大为减少, 从而使砼的温度峰值得到削减, 出现时间也相应延迟。

2.2 提高大体积砼施工质量

(1) 控制出机温度。对混凝土出机温度最大的是石子及水的温度。为了降低出机温度, 其最有效的办法是降低石子的温度。在温度较高的季节施工时, 为了防止太阳直接照射, 可在砂石堆场上搭设遮阳料篷, 必要时也可在使用前冲洗骨料。 (2) 控制浇灌温度。为了降低混凝土从搅拌机出料到卸料, 泵送和浇灌振捣后的温度, 减少结构的内外温差, 一般按季节采取措施, 如夏季施工时, 则应以减少冷量损失, 在浇灌混凝土时, 采用一个坡度、薄层浇灌、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等措施来缩小混凝土暴露面积以及加快浇灌速度, 缩短浇灌时间。在冬季施工时, 一般可利用混凝土本身散发的水化热养护自己, 并要求在混凝土没有达到允许临界强度以前防止冻害。 (3) 浇筑砼前应将基槽内的杂物清理干净, 砼的浇筑应连续进行, 间歇时间不得超过砼的初凝时间;浇筑时必须严格控制砼的入模温度, 砼最高浇筑温度不得超过28℃;在浇筑砼时可投入适量毛石, 以吸收热量并节约砼;浇筑时若外界气温过高, 可采用在输送管上加盖草袋并喷冷水的方法。 (4) 改进搅拌工艺:即在搅拌的混凝土时, 改变以往的投料程序, 采取先把水、水泥和砂拌和后, 再投放石子进行搅拌的新方法。这种搅拌工艺的主要优点是无泌水现象, 混凝土上下层强度差减少, 可有效地防止水分向石子与水泥砂浆面的集中, 从而使硬化后的界面过渡层的结构致密、粘结加强。

2.3 加强混凝土的温度监测工作

温度控制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防止温度裂缝的关键。而在引起裂缝产生的诸多因素中, 混凝土水化热和外界气温造成的构件内部温度应力是一个很主要的因素, 为了控制裂缝的产生, 这不仅要在混凝土成型之后, 对混凝土的内部温度进行监测, 而且应在一开始, 就对原材料、混凝土拌和, 入模和浇筑温度进行系统的实测。在平面上, 测温点沿底板纵横方向间距约10m左右布置一点。在垂直方向上, 每个测温点沿垂直高度在其表面、中部和板底分别埋没设测温管, 垂直高度依次为板顶, -100mm、板中部、板底十100mm。每个测混点测温管间距100mm。测温管安装位置要准确, 固定牢固。在混凝土温度上升阶段, 每2小时测温一次, 混凝土温度下降阶段每6小时测温一次。在测混进程中, 当发现砼内部温度差超过25℃时, 测温人员要及时报告工地项目总工, 由有关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强保温或延缓撤除保温材料时间等来控制温差。测温的办法可以采用先进的侧温方法, 如有经验也可采用简易测温方法。给施工组织者及时提供信息反映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块体内温度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所采取的施工技术措施效果。

2.4 加强大体积砼的养护措施

养护是大体积砼施工中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 对浇筑后的砼加强养护, 使之处于适宜的温湿环境, 让水泥颗粒得到充分水化, 从而提高砼的强度, 提高它的抗裂性。浇筑后2h采用塑料膜对表面覆盖, 可有效增加砼的表面温度, 减小总温差。若在冬季施工, 需在塑料膜上加草垫保温。有关研究表明, 水泥的水化作用只有在充水的毛细管中才能进行, 所以必须防止因蒸发而使毛细管失水。加强养护就是要不断地补充足够的水份, 防止砼表面干燥。潮湿养护应当从砼凝结后即开始, 一般应持续7-15天为宜。潮湿养护还能有效地减小砼的早期干缩, 防止干缩裂缝的产生。养护时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以便控制砼内表温差, 促进砼强度的正常发展及防止砼温度裂缝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积砼的养护, 不仅要满足强度增长的需要, 还应通过人工的温度控制, 防止因温度梯度引起砼开裂。

2.5 对大体积砼裂缝进行修补

大体积砼裂缝不但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 还会引起钢筋的锈蚀, 加速砼的碳化, 降低砼的耐久性和抗疲劳、抗渗能力。因此要积极进行修补。方法主要有: (1) 表面修补:即在裂缝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树酯胶泥或在砼表面涂刷油漆、沥青、防水剂等材料, 为了防止继续开裂, 通常可以采取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 (2) 嵌缝法:这是裂缝封堵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具体流程为, 沿裂缝凿V形槽, 在槽中嵌填塑性或刚性防水材料, 以达到封闭裂缝的目的。常用的塑性材料有聚氯乙烯胶泥、塑料油膏、丁基橡胶等等:常用的刚性防水材料为聚合物水泥砂浆等。 (3) 结构加固法, 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为:裂缝影响到砼结构的性能, 加大砼结构的截面面积、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砼补强加固等办法。

总之, 为了防止大体积砼产生温度裂缝, 提高砼抗裂性能是前提, 降低砼温度应力是根本。砼的抗裂性能主要靠精心组织施工、提高砼密实性、加强养护来保证, 而降低砼温度应力则要通过严格控制其温度变化来实现。

摘要:随着国内高层建筑的兴起, 我国在建筑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都有了飞速的进展, 但也出现了许多崭新的技术课题亟待解决, 大体积砼的温度裂缝控制就是其中之一。鉴于此, 本文对防止大体积砼温度裂缝的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体积砼,温度裂缝,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志清.大体积混凝土底板施工裂缝的控制.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 (6) .

[2]张波.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1) .

上一篇:鲁迅演讲下一篇:重组人p53腺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