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约束力

2024-09-16

预算约束力(精选10篇)

预算约束力 篇1

一、提高军队预算约束力的必要性

首先,它是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外部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多元化、经济活动复杂化,难免出现一些支少开多、支少报多、不支也报,钱物交换中搞隐性回收等现象。 只有加强军队预算的约束力,才能保证经费效益的充分发挥。

其次,是经费供应标准化的必然要求。 军委《 关于加强和改进财务管理的决定》 中明确要求要逐步实行经费供应标准化。 随着后勤改革的深入发展,经费供应标准化的目标正在稳步向前推进。 如果计划不周,预算控制不力,随意开支,就会出现超支的现象。 因此,标准化程度越高,越是要增强预算的约束力。

再次,是管好用好军费的内在要求。 中央军委全盘考虑,综合平衡,制定了符合客观实际的收支计划,意味着除了允许从事有偿服务的医院、仓库、科研等单位有少数部分事业开发收入外,对其他部队的经费需求为“ 供给型”保障。 如果不强化预算的约束力,在经费使用上“ 放任自流”, 管好用好经费也将无从谈起。

最后,是部队建设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军队质量建设的发展和后勤体制改革的深化,部队建设对财经宏观计划管理的要求将越来越高,预算管理必须站在部队全面建设的战略高度,从全局出发,长远规划,把有限的财力用到部队建设最需要的地方, 并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战斗力,而这一过程没有很强的预算约束力作保证是不行的。

二、提高军队预算约束力应遵循的原则

为了充分发挥预算应有的作用,做到有计划、合理、节约地分配与使用经费,提高军队预算约束力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健全预算法规。 法规具有很强的强制性和约束性。 如果法规本身不够健全,就难以起到应有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健全的预算法规是防止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和调整的随意性,增强预算约束力的重要保证。

第二,合理安排预算。 预算执行的良好结果,是建立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的基础上的。 把加强规模和速度放在一个稳定可靠的基础上,不花过多的钱,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因此,预算安排的合理性是增强预算约束力的前提条件。

第三,严密预算程序。 预算安排比较合理,但预算程序不严密,在个别环节上留有漏洞,同样会影响预算的约束力。 因此,预算程度的严密性是增强预算约束力的关键环节。

第四,严格执行预算。 在预算执行中,如果不按预算办事,无视财经纪律的严肃性,不依法理财,随意开口子,那么预算只能是一纸空文。 因此,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是增强预算约束力的重要因素。

第五,有效监控预算。 如果对预算管理的全过程监督控制不到位,管理松弛;对预算管理中各方面的责任不明确,监督检查制度不落实;对擅自改变预算或超预算支出的问题,视而不见,不进行纠正,不追究责任,预算管理必然弱化。 因此,预算监控的有效性是增强预算约束力的必要手段。

三、提高军队预算约束力的对策思考

科学的编制军队预算,是合理分配和安排经费开支的保证,为了使军队预算真实准确,符合客观实际,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第一,强化预算法规意识。 预算一经批准,即产生法规效应,必须坚决执行,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变通。 预算的作用能否有效发挥,预算的权威性能否得到维护,是以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为前提的。 所以在编制预算时,对各项开支指标要进行严密的论证,进行横向的和动态的对比分析,再结合预算期的具体情况,确定各项预算指标。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预算在调控经费支出中的作用。

第二,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 这是增强预算法规约束力最基础的工作,必须扎扎实实做好。 首先, 要深入调查,掌握情况。 对所属单位的人员、装备供应实力和各项经费标准进行核实,明确经费保障的重点和优先次序。 其次要严密组织,认真编制。 先由部门根据各自的事业任务、经费需要与可能,编报本级开支和分配部队的分项预算。 经部门领导审批后,报财务部门综合平衡,在此基础上编制单位年度预算。 最后要充分论证,合理安排。 准确把握经费投向投量,真正做到该保的保、该压的压,突出重点、保障急需,确保经费分配总量收支平衡,尽力使编制的预算合理、真实、可靠。

第三,明确预算管理主体职能。 党委是一个单位各项事业任务和经费预算的领导者,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 应确立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中枢位置,使财务部门归口管理预算的全过程, 及时反映预算收支情况, 提出合理建议。 确立事业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基础地位, 使事业部门在分项预算的计划和经费开支使用上,落实责任制,促使严格按预算办事。

第四,严密预算审批程序。 财务部门要在各事业部门分项预算的基础上形成年度预算,而不能简单地依据总量定支出,并报党委审定。 党委应及时地、认真地研究审定预算。 要自下而上,按上级审下级的程序,每年财务、审计部门相互配合进行预算审评。 要明确规定预算完成时间,提高时效性和预算质量。 为增加各单位一定的自主权,调动上下两方面的积极性, 应规定各级调整各级预算的权限。 在权限以内的,由单位领导审定;超过权限的报上级审评审批。

第五,严控预算执行过程。 预算执行是实现预算管理目标的关键。 预算管理的好坏,不仅要看预算编制的质量, 更重要的是反映预算执行的实际结果。 要保证预算的正确执行,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一要坚持“ 一支笔” 审批经费制度,防止和克服政出多门、多头批钱、多渠道拨款问题的发生。 二要把好预算审评审批关。 无论是党委审批预算,还是上级审评预算,都必须从宏观着眼,本着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综合平衡的原则,严格把关,使预算安排尽可能建立在稳妥可靠的财力基础上。 三要把好经费借款拨付关。 严格按预算、按指标、按进度拨付资金,坚持“ 经费供应证”制度,杜绝资金使用的随意性,确保在经费指标内完成任务。 四要落实经费管理责任制,把责、权、利结合起来,按照预算和部门分工,坚持“ 一包到底,包住包死,节余归己,超支不补,自求平衡”的原则,哪一级的经费由哪一级管,哪一级的事情由哪一级办,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管理机制,提高依靠自身财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发票报销中漏洞较多的实际,对会议、接待、差旅等费用,取消发票报销制度,在适当提高经费标准的情况下,按标准、任务、天数( 批次) 算出开支量,一次性按核定的预算包干,节余归己,超支不补,以解决在票据上做文章,突破预算开支的问题。 五要把好经费结算报销关。 在审查报销中,坚持按制度办事,看其开支是否真实,内容是否完整, 手续是否完备,有无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严格经费开支范围,切实堵塞各种漏洞,管住用好有限经费。

第六,严格实行预算考核。 制定了预算就应该有考评, 制定预算是基础,实施考评是监督。 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监控过程。 为保证预算考评落实到位,应建立一个综合性、 操作性强,内容比较完整、全面的财务管理考评制度和标准,将预算与廉政纳入综合考评制度体系中,明确考评内容、要求和奖惩办法,按照“ 按级负责”的原则,采取部门配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预算的安排、调整与执行过程、结果进行评价考核。 把预算执行结果与行政责任挂起钩来,与评选部分先进单位结合起来,对预算执行好,经费使用效益高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存在问题多,预算执行差,经费超支严重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改正。 通过考评,实现预算监控,形成依法理财,按预算办事的良好秩序。

第七,完善预算监控体制。 其一是预算编制时的监控。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初始阶段, 同时也是关键的阶段, 它会影响其他预算过程的效果。 在事业部门编制事业任务时,财务部门监督其事业任务是否符合国家和军队的各项法律法规及单位的一些具体规定,分析任务是否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其任务是否能增进事业建设等等。 事业部门根据本部门的经费指标和调整后的事业任务编制事业经费预算计划,在此过程中,财务部门就监督其项目是否满足调整安排,其项目编制是否具体详细可操作,以防日后执行上的随意性。 党委委托审计部门监督财务部门对单位预算计划的编制情况,主要就是否超过预算指标,项目的详略程度,重大的预算不可超标,以确保其合理性,最终使预算计划实现合理、合法的统一。 除此之外,还要监督预算编制是否符合程序,编制方法是否一致,符合法规等。 目前在预算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预算粗糙以及预算项目的可行性不强,所以对这方面要予以更大的关注。 其二是预算执行时的监控。 预算执行是连结预算编制和预算分析考核的桥梁和纽带。 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在拨款、预借款、在结算报销、在预算的实施、决算等阶段加强监控。 其三是加强预算调整时的监控。 外部环境的变化多端,预算计划不可能完全预料到未来的一切变化,特别是一些自然灾害,一旦发生重大变化就需要对预算计划进行修正以保证计划的合理性。 在监督过程中财务部门对事业部门的预调整审查主要是看其调整的理由,它应该是不可避免的情况引起的一些超支。 对于人为原因引起的超支应该控制更为严格, 否则容易产生对策性行为。 另外,还要看其调整是否合理、 可行。 与此同时,审计部门对财务部门汇总的调整情况进行再审查,特别是大项的调整。 在审查时,主要是看其是否遵循预算调整的各项规定、调整文件的印章、批示的齐备性和真实性。

摘要:军队预算是我军财务管理最基本、最具有权威性的管理方法,是确保军队建设和完成作战任务的需要。本文在分析了提高军队预算约束力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军队预算约束力应该遵循的几条基本原则,着重就如何提高军队预算约束力,从七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思考。

关键词:军队预算,必要性,遵循原则,对策思路

预算约束力 篇2

仲裁协议是双方当事人的合意,所以,它首先对双方当事人产生约束力。具体表现为:1、当事人就协议仲裁事项的诉权受到限制。诉权是当事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本可以在产生民、商事争议时自由行使。但是,如果该争议属于生效仲裁协议中约定的仲裁事项,则当事人只能就该争议提交仲裁,而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更不能请求行政机关或其他团体、组织处理该争议。仲裁法第5条规定:“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由此可以推断出,对协议仲裁的争议,当事人既然不能向法院起诉,当然也不能请求其他机关或组织处理其争议。2、当事人可提请仲裁的范围受到限制。仲裁这一民间解决纠纷的方式,系民商法意思自治的产物,即以仲裁途径解决纠纷须双方当事人自愿。因此,他们必须在仲裁协议中确定仲裁事项。在此范围外的争议事项,除非另有新的仲裁协议,否则,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出于一厢情愿将争议事项提交仲裁解决。否则,另一方当事人可向受理申请的仲裁地提出异议。3、对当事人课以附随义务。仲裁协议对当事人还课以基于前两项效力之上的附随义务,其中,最主要的`是履行裁决的义务,当事人订立仲裁协议的目的是对其争议由仲裁人进行处理,而仲裁机构作出处理的方式是作出仲裁裁决,因此,履行裁决既是当事人实现自己目的的途径,也是仲裁协议对当事人的一项重要约束。除此以外,仲裁协议对当事人产生的附随义务还有: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任意变更、解除已发生效力的仲裁协议;当事人在仲裁过程中应与仲裁机构积极配合,如实陈述案件事实,提供必要的材料和证据等。

二、仲裁协议对仲裁机构的约束力

仲裁机构受理仲裁案件的前提和依据是当事人之间的仲裁协议,仲裁协议对仲裁机构也产生拘束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授权效力。即有效的仲裁协议授予了约定仲裁机构对仲裁事项的管辖权。仲裁管辖权是仲裁机构审理仲裁案件的基础,而仲裁机构的管辖权完全依赖于当事人双方所签订的仲裁协议来履行。如果当事人之间没有仲裁协议,则仲裁机构无从取得管辖权,也就无权对他们之间的争议进行受理、审理。反之,如有当事人通过有效的仲裁协议赋予了特定仲裁机构仲裁管辖权,则除该仲裁机构外,其他司法机关及仲裁机构对该争议均无管辖权。可见,使仲裁机构获得管辖权是仲裁协议对仲裁机构的效力之一。2、对行使仲裁权范围的限制效力。仲裁机构只能对有效仲裁协议中约定的仲裁事项享有仲裁权,而对于超出约定仲裁事项范围的争议,根据仲裁自愿的原则,仲裁机构无权管辖,从而不得受理和裁决。否则,当事人可以向法院要求对该仲裁裁决予以撤销或不予执行。3、对仲裁裁决内容实现的保证力。仲裁协议的签订是出自双方当事人的自愿,表明他们愿意由选定的仲裁人处理其争议,所以,他们就必须尊重该仲裁人作出的处理结果。即对合法有效的仲裁裁决必须执行,否则,通过一方当事人的申请,会招致法院的强制执行。

三、仲裁协议对人民法院的约束力

仲裁协议对人民法院的效力表现为两个方面:1、排除人民法院对有仲裁协议的争议案件的管辖权。我国仲裁法第5条规定:“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第26条规定:“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未声明有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受理后,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提交仲裁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起诉,……”这样规定的原因在于,当事人既然协议选择了仲裁这一解决纠纷的方式,就意味着自愿放弃了诉权。他们都必须对自己的理性选择负责,任何一方不得再就同一争议向人民法院起诉,否则另一方可依双方达成的仲裁协议予以抗辩,请求撤销立案,或驳回起诉。从另一个侧面看出问题,就会发现仲裁协议实际上排除了法院对争议案件的管辖权,从而保证了“有仲裁协议即不得诉讼”这一原则。2、对仲裁机构基于有效仲裁协议所作出的有效裁决,法院负有执行职责。如前文所述,当事人既然选择了仲裁人处理其争议,就必须执行处理的结果,即执行仲裁裁决,如其不自觉执行裁决内容,则权利方当事人可以请求强制执行。强制执行不能由仲裁机构来执行,而只能由人民法院来执行。而人民法院对仲裁裁决内容强制执行的依据仍在于当事人之间有有效的仲裁协议。故而对法院的该职责,仍应认为是仲裁协议的效力之一。

四、仲裁条款的独立性

仲裁条款的独立性,是指仲裁条款虽然作为主合同的一部分,但其在性质上、效力上均独立于主合同,其效力有独立的确定性,不受主合同变更、解除、终止、无效等情形的影响。在此必须注意,仲裁条款的独立性仅适用于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因为该仲裁条款是仲裁协议的形式之一,其本身就是一个合同,所以才有相对于主合同是否独立问题。

仲裁条款的独立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性质上的独立性。尽管仲裁条款是主合同的一部分,但其性质与主合同其他条款的性质截然不同。具体说,主合同是规定当事人双方实体权利、义务的协议,是实体性质的;而仲裁协议是关于当事人选择仲裁方式解决其争议的协议,是程序性质的。所以,它和主合同是平行的,二者可以分离。2、效力上的独立性。即仲裁条款虽然载于合同之中,但其效力并不因合同其他条款效力的终止而终止。仲裁条款本身有独立的有效要件。仲裁条款的效力具有独立性的原因在于,仲裁协议是当事人选择仲裁方式解决纠纷的协议,是作为救济手段出现的,其目的在于解决因主合同其他条款而产生的争议,也就是说,仲裁协议是一种关于主合同的结果事项的条款,它在约定的仲裁事项出现时才可能发挥作用。所以,它不因主合同失效而失效,反而因满足了其所附的停止条件而得以实施,发挥作为救济手段和解决纠纷的程序的作用。

华尔街资本主义的“软预算约束” 篇3

美国金融危机与“看不见的手”范式的困境

“看不见的手”范式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准则”,经过经济学教育和媒体知识分子的多年启蒙,作为“普遍原则”已经广为人知,著名的“华盛顿共识”,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一九九八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主导的IMF等国际机构曾对马来西亚等国开出救援条件,其中之一即是根据“华盛顿共识”,要求这些国家进一步开放金融体系。它们认为,这些东南亚国家之所以会在金融危机中遭遇重创,是因为自由化程度和开放程度远远不够,应该通过“看不见的手”的机制来化解金融危机。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一般认为是过度创新、过度投机和监管不力惹的祸,不过美国和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金融当局并没有让市场自动调节自发康复,而是违背常规,拿出了一系列政府干预手段(包括“国有化”)拯救危在旦夕的金融巨头。《纽约时报》九月十八日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政府国有化“两房”和准国有化AIG等举措,在海外看来是自由市场路线的改弦易辙,该文怀疑,此后美国是否还能作为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全球标杆?

现在要继续把“看不见的手”的故事说下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批判美国政府背叛了自由市场原则,开错了药方。只怕对“两房”或者AIG中间任何一家放手不管,都会导致全面崩盘。为什么“看不见的手”运转的体制,需要政府“看得见的手”来化解危机?“看得见的手”的干预是否有道理,道理又在什么地方?这些干预与“看不见的手”运转的体制之间有何种关系?“看不见的手”范式是否存在理论困境,理论和现实的冲突究竟又意味着什么。

相应地,中国金融界在知识上也面临不同选择,究竟是以“华盛顿共识”为先验的“普遍原则”,还是将“华盛顿共识”作为反思的对象,建立更丰富复杂的知识视野?

市场经济中的制度性“软预算约束”

在布什政府接连出手拯救华尔街金融公司的过程中,一直有强烈的批评认为,政府的拯救行动是在用纳税人的钱为华尔街的胡作非为“埋单”。按照这些批评,这些拯救行动意味着美国经济中同样存在著名的转轨经济学家科尔内所说的“成本外部化”的“软预算约束”现象。软预算约束的“成本外部化”,即企业“希望其他机构来承担其成本”,硬预算约束则指每个企业都必须自负盈亏。科尔内认为软预算约束的根源是国有制,后来人们多认为软预算约束是计划经济体制的病根。科尔内也承认西方市场经济中有“软预算约束”,但认为那只是局部的或临时的现象。

美国政府的金融拯救计划提示,在市场失灵时国家干预是必要的,市场经济中的“软预算约束”带来的“风险部分社会化”,也有可能提高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鲁比尼认为,美国已经成为“美利坚社会主义共和合众国”(USSAR);一些评论者认为,政府再次对金融机构施予援手,等于把美国大步推向社会主义和国有化的制度,也象征其推崇备至的自由市场经济就此结束。美国金融危机中的这一现象如何理解?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崔之元教授一九九九年出版的《“看不见的手”范式的悖论》突破了科尔内的看法,论证“软预算约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崔之元区分了制度性的与政策性的“软预算约束”,有限责任公司、中央银行和“重组”破产法这三项制度所带来的制度性的“软预算约束”悖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质”的特征,不是科尔内的“量的”分析所能包含的。目前美国金融体制及政府救市引发的“成本外部化”的争论,与这三项制度的存在有关。

崔之元指出,“看不见的手”范式不能解释或证明有限责任公司、中央银行制和破产重组制度存在的合理性,“看不见的手”范式的倡导者们主张废除这三种制度。比如,亚当·斯密反对公司的有限责任制;哈耶克主张“自由银行制度”,取消中央银行制度;而“完全的市场”假设暗含“不存在破产”,即使支持“适者生存”的经济学家如阿默·阿尔钦也假设,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坏的”企业才会破产。有限责任公司、中央银行制和破产重组这三种制度的存在会导致“软预算约束”,但这些存在两难困境的制度在现实中却非常重要。

其一,有限责任公司制意味着企业的所有者在企业亏损时不承担全部责任,如果没有有限责任公司的建立,许多风险较高但于社会有益的投资就会无人承担;但是,有限责任制又使得经理和股东们受到激励,去过度投机冒险或把失败的风险转移给贷款人。据《纽约时报》报道,搞垮雷曼兄弟有功的CEO理查德·富尔德一九九三到二○○七年间的薪金总额达五亿美元,而贷款人和普通投资者则损失惨重。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如果没有有限责任公司制,也就没有了目前鼓励创新的动力机制(富者会更自由地支持穷人的项目,穷人也会因有机会把储蓄投资到生产者或消费者合作社而获利)。

有经济学者认为,美国“两房”危机是“政企不分”的一个直接后果。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尽管“两房”业已成为私人股份企业,美国国会却仍然视其为“政府所支持的机构”(GSEs),联邦政府继续为其债务提供隐含担保;美国政府对“两房”机构的错误定位和不当“干预”,是造成“利润私有化,风险社会化”道德危害的根源所在。但这一看法的困难在于,按照这一逻辑,事实上所有“有限责任公司”(即几乎世界上全部公司)都是“利润私有化,风险社会化”的“道德风险”根源,它们都会产生类似于“政企不分”的体制后果,这样也就全盘否定了有限责任公司制。

新时期提高军队预算约束力之我见 篇4

一、提高军队预算约束力的必要性

1、新时期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 由于经济利益多元化、经济活动复杂化, 军队难免出现一些支少开多、支少报多, 不支也开、不支也报, 钱物交换中搞隐性回收等现象。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加强军队预算的约束力, 才能保证经费效益的充分发挥。

2、经费供应标准化的必然要求。

在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和改进财务管理的决定》中明确要求要逐步实行经费供应标准化。本世纪初期以来, 军队经费标准化管理的步伐加快, 目前军以下单位的公务事业费均实现了标准化供应。总部在确定的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改革的方向中又提出, 经费供应要标准化。随着后勤改革的深入发展, 经费供应标准化的目标将逐步得以实现。这就意味着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经费总量将按既定的标准予以领报供应, 并由各单位按任务需求支配使用, 这就要求各单位必须强化预算管理, 在领报的标准内统筹规划各类需求, 合理安排各项支出, 在标准内把事情办好、把任务完成好、把部队建设好。如果计划不周, 预算控制不力, 随意开支, 就会出现超支的现象, 使单位或部门背上包袱。因此, 标准化程度越高, 越是要增强预算的约束力。

3、管好用好“皇粮”的内在要求。

党中央、中央军委作出部队全部“吃皇粮”的重大决策, 意味着除了允许从事有偿服务的医院、仓库、科研等单位有少部分事业开发收入外, 对其他部队的经费需求为“供给型”保障。但“吃皇粮”并不意味着部队需求多少就足额满足多少, 目前的“皇粮”还不能完全满足各方面的需要。这就要求必须精打细算, 勤俭节约, 严格依法理财, 提高有限“皇粮”的保障效益。如果不强化预算的约束力, 在经费使用上“放任自流”, 管好用好“皇粮”也将无从谈起。

4、部队建设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央军委反复强调:把手中的军费切实管好用好, 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路子。这就要求各级“管家人”, 在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 以实现高效益为目标, 在经费投向投量的计划使用上做文章, 以较少的投入谋求最大的效益。随着军队质量建设的发展和一体化后勤体制改革的深入, 部队建设对财经宏观计划管理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预算管理必须站在部队全面建设的战略高度, 从全局出发, 长远规划, 把有限的财力用到部队建设最需要的地方, 并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战斗力, 而这一过程没有很强的预算约束力作保证是不行的。

二、新时期提高军队预算约束力应遵循的原则

1、健全预算法规。

法规具有很强的强制性和约束性。如果法规本身不够健全, 就难以起到应有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健全的预算法规是防止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和调整的随意性, 增强预算约束力的重要保证。

2、合理安排预算。

预算执行的良好结果, 是建立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的基础上的。不科学、不合理的预算, 必然出现预算与执行“两张皮”的现象。有些单位预算执行符合率低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此。因此, 预算安排的合理性是增强预算约束力的前提条件。

3、严密预算程序。

预算安排比较合理, 但预算程序不严密, 在个别环节上留有漏洞, 同样会影响预算的约束力。因此, 预算程度的严密性是增强预算约束力的关键环节。

4、严格执行预算。

在预算执行中, 如果不按预算办事, 无视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不依法理财, 随意开口子, 那么预算只能是一纸空文。因此, 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是增强预算约束力的重要因素。

5、有效监控预算。

如果对预算管理的全过程监督控制不到位, 管理松弛;对预算管理中各方面的责任不明确, 监督检查制度不落实;对擅自改变或超预算支出的问题, 视而不见, 不进行纠正, 不追究责任, 预算管理必然弱化。因此, 预算监控的有效性是增强预算约束力的必要手段。

三、新时期提高军队预算约束力的对策

1、强化预算法规意识。

预算一经批准, 即产生法规效应, 必须坚决执行, 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 不得随意变通。预算的作用能否有效发挥, 预算的权威性能否得到维护, 是以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为前提的。如果预算指标本身就不符合实际需要, 按预算指标供应, 有些任务无法完成,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必然要进行调整, 预算的法规约束作用被破坏, 其刚性和权威性就无从谈起。所以在编制预算时, 对各项开支指标要进行严密的论证, 进行横向的和动态的对比分析, 再结合预算期的具体情况, 确定各项预算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预算在调控经费支出中的作用。

2、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这是增强预算法

规约束力最基础的工作, 必须扎扎实实做好。一要深入调查, 掌握情况。对所属单位的人员、装备供应实力和各项经费标准进行核实, 特别对上级各事业部门分配的经费指标主动沟通, 进行咨询、摸底, 做到心中有数;认真领会党委、首长预算年度工作意图和了解部队当年中心工作任务, 明确经费保障的重点和优先次序;对所属单位及各事业部门的库存物资搞清楚, 为编制预算提供可靠依据。二要严密组织, 认真编报。向有关部门提出时间、内容、项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明确把握的有关问题, 先由部门根据各自的事业任务、经费需要与可能, 编报本级开支和分配部队的分项预算, 经部门领导审批后, 报财务部门综合平衡, 在此基础上编制单位年度预算。三要充分论证, 合理安排。准确把握经费投向投量, 真正做到该保的保、该压的压, 突出重点、保障急需, 确保经费分配总量收支平衡, 尽力使编制的预算合理、真实、可靠。

3、明确预算管理主体职能。

党委是一个单位各项事业任务和经费预算的领导者,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确立党委在预算管理中的主导地位, 使党委真正承担起统一思想、集中调控、正确决策的职能。确立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中枢位置, 使财务部门归口管理预算的全过程, 及时反映预算收支情况, 提出合理建议, 当好参谋。确立事业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基础地位, 使事业部门在分项预算的计划和经费开支使用上, 落实责任制, 谁的事谁办, 谁超支谁负责, 促使严格按预算办事。

4、严密预算审批程序。

财务部门要在各事业部门分项预算的基础上形成年度预算, 而不能简单地依据总量定支出, 并报党委审定。党委应及时、认真地研究审定预算, 不应草率应付走过场, 要自下而上, 按上级审下级的程序, 每年财务、审计部门相互配合进行预算审评。要明确规定3月上旬以前, 预算的编制、审批、审评工作结束, 提高时效性和预算质量。要规定需调整预算的单位, 8月份一次性调整后, 应按预算报批程序报上一级后勤财务部门审核, 上级财务部门视情及时组织一次性审评或审核, 并于9月底前下达审核情况, 下级必须按上级下达的意见执行。为增加各单位一定的自主权, 做到统分适度, 调动上下两方面的积极性, 应规定各级调整各级预算的权限。在权限以内的由单位领导审定;超过权限的报上级审评审批。可确定, 在预算总额内项目之间调整的, 由单位党委审批执行。

5、严控预算执行过程。

要保证预算的正确执行, 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一要坚持“一支笔”审批经费制度, 防止和克服政出多门、多头批钱, 多渠道拨款问题的发生。坚持“一支笔”审批, 就是日常开支由分管首长在审批权限内审批, 重大开支和动用“家底”经费由党委集体研究决定, 实现党委对财经活动的宏观控制。二要把好预算审评审批关。无论是党委审批预算, 还是上级审批预算, 都必须从宏观着眼, 本着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综合平衡的原则, 严格把关, 使预算安排尽可能建立在稳妥可靠的财力基础上。三要把好经费借款拨付关。严格按预算、按指标、按进度拨付资金, 坚持“经费供应证”制度, 杜绝资金使用的随意性, 确保在经费指标内完成任务。四要落实经费管理责任制, 把责、权、利结合起来, 按照预算和部门分工, 坚持“一包到底, 包住包死, 节余归已, 超支不补, 自求平衡”的原则, 哪一级的经费由哪一级管, 哪一级的事情由哪一级办, 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管理机制, 提高依靠自身财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要把好经费结算报销关。在审查报销中, 坚持按制度办事, 看其开支是否真实, 内容是否完整, 手续是否完备, 有无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 严格经费开支范围, 切实堵塞各种漏洞, 管住用好有限经费。

6、严格实行预算考核。

制定了预算就应该有考评, 制定预算是基础, 实施考评是监督。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监控过程。为保证预算考评落实到位, 应建立一个综合性、操作性强, 内容比较完整、全面的财务管理考评制度和标准, 将预算与廉政纳入综合考评制度体系中, 明确考评内容、要求和奖惩办法, 按照“按级负责”的原则, 采取部门配合,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预算执行好, 经费使用效益高的单位, 予以表彰奖励, 对存在问题多, 预算执行差, 经费超支严重的单位, 进行通报批评, 并限期改正。通过考评, 实现预算监控, 形成依法理财, 按预算办事的良好秩序。

7、完善预算监控体制。

其一是预算编制时的监控。在事业部门编制事业任务时, 财务部门监督其事业任务是否符合国家和军队的各项法律法规及单位的一些具体规定, 分析任务是否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其任务是否能增进事业建设等等。事业部门根据本部门的经费指标和调整后的事业任务编制事业经费预算计划, 在此过程中, 财务部门就监督其项目是否满足调整安排, 其项目编制是否具体详细可操作, 以防日后执行上的随意性。党委委托审计部门监督财务部门对单位预算计划的编制情况, 主要就是否超过预算指标, 项目的详略程度, 把住重大预算开支的审定, 以确保其合理性, 最终使预算计划实现合理、合法的统一。除此之外, 还要监督预算编制是否符合程序, 编制方法是否一致, 是否符合法规等。其二是预算执行的监控。预算执行过程中, 应在拨款、预借款、在结算报销、在预算的实施、决算等阶段加强监控。其三是加强预算调整时的监控。外部环境的变化多端, 预算计划不可能完全预料到未来的一切变化, 特别遇到一些自然灾害, 一旦发生重大变化就需要对预算计划进行修正以保证计划的合理性。在监督过程中财务部门对事业部门的预调整审查主要是看其调整的理由, 它应该是不可避免的情况引起的一些超支。对于人为原因引起的超支应该控制更为严格, 否则容易产生对策性行为。另外, 还要看其调整是否合理、可行。与些同时, 审计部门对财务部门汇总的调整情况进行再审查, 特别是大项开支的调整。要严格卡住一些由于头脑过热, 临时拍板项目的调整, 减少人为干扰。在审查时, 主要看其是否遵循预算调整的各项规定、调整文件的印章、批示的齐备性和真实性, 确保预算监控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钟阳胜:追赶型经济增长理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历以宁等: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M].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

预算约束力 篇5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同事们,下午好。

我方今天的观点是安全生产,职业道德更具有约束力。什么事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遵守规章制度本身就是职业道德的表现之一。

有资料显示,在有认为责任的事故中,90%以上的是责任人心存侥幸,安全措施未做到位而造成的。的确,在企业的安全生产实践中正是一些人有了“及格就行”的思想,才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轻则设备受损,重则人身伤亡,如果每个安全责任人能够树立“只有满分”的思想,100%严格按安规办事;检查到位,不漏过一个细节;措施到位,不漏过一个疑点,许许多多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只有把安全与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在职工的意识对存在有章执行,有法必依的理念,才能真正避免很多安全生产事故。

我方强调:“制度是有限的,而事故是无限的”,要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靠人的意识了。完善的规章制度还是要人来制定的,所以说安全生产,职业道德更具有约束力。

再有如果一个个人都是为了利益最大化,规避法律的缝隙,所以如果一大片人都这么干,那法律还管得过来吗?是不是也有这个问题?

规章制度再完善,执法者不遵守制度,懂法犯法,这就是职业道德水平低下的最突出表现;监督者对制度的监督力度不大,依法不究,将会带来多大的安全隐患!

如果职工不注重职业道德的修养,致使规章制度和安全措施得不到很好的执行,安全意识淡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甚至蛮干,以至出现伤亡和误操作事故的发生。

就好比医院,医院明文规定,需先交钱,办理病历卡后医院才会出手医治,但现实中往往很多紧急病人,难道也要根据制度规定先凑钱在进行医治,估计这个时候黄花菜都凉了,但是医生依然采用先医治后让家属付钱的情况,这难道不是职业道德比制度更具有约束力?消防员在一次又一次的扑进那熊熊大火中,难道也是制度中制约他们一定要这么做么,什么叫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减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损失,还不是消防员职业道德最直接的体现!

预算约束力 篇6

一、预算软约束的成因

在当前环境下, 无论是中国的银行业还是中国的上市公司, 都深受政府动机和行为的影响, 政府、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形成了一个双重预算软约束框架, 这种框架形成的原因很多。总体原因是: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的同质性, 即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都归国家所有。公司运营目标在于服务公司所有者的利益, 当公司有多个所有者的时候, 控股股东在一般情况下拥有公司的控制权, 决定公司的战略方向。这就是说, 控股股东的产权性质对公司行为影响重大。在政府同时作为公司的主要股东和银行所有人的条件下, 银行贷款的公司治理效用扭曲。正如一个人的左手难以对本人的右手实施必要的惩戒, 自家的贷款银行难以起诉清算或者惩戒监督自家的借款公司。一般而言, 在中央层次, 国有企业对信贷资金的争夺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国家租金最大化的目标;在地方层次, 又与地方政府的局部利益相一致。另外, 政府的根本利益是社会稳定, 然而破产清算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因此, 政府一般倾向于要求银行放弃预算硬约束下对企业的惩戒, 反而迫使银行继续向亏损公司贷款, 来维持其正常运作和支付雇员工资。银行贷款的预算约束就这样变软了。具体原因主要包括: (1) 政府的角色。自1984年实行拨改贷以来, 我国出现了“弱财政”与“强金融”的反差, 政府财政的直接控制力量下降, 这同由财政分权改革以来地方政府有着强烈的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意愿是相冲突的, 为此, 政府强化了对商业银行的控制, 以便向政府偏好的企业和产业提供金融支持。因此, 当政府推动的商业银行贷款出现问题时, 政府自然有义务对商业银行提供支持, 从而导致了商业银行对政府预算软约束的预期。同时,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看, 大部分银行都由政府直接控股或通过国有法人间接控股。在国家所有或国家控股的前提下, 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命和银行重大战略决策由政府决定。政府同时通过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利率控制、银行服务定价等一系列监管措施, 使中国的银行业牢牢控制在政府手中。从而, 银行的理性行为必然以服从政府利益为要求。另外, 国有上市公司的经理一般都同政府部门保持着密切联系, 甚至不少国有上市公司的CEO本身就是政府官员。当内生于分权化改革体制下的政治利益激励导致政府官员有过度投资冲动时, 迎合政府官员的利益目标便成为国有企业经理份内之事, 而且, 在国有上市公司中, 政府是事实上的股东, 从而使得政府也有能力直接干预经理的投资决策。这样, 即使事后证明企业的事前投资决策是失误的, 也会由于国有上市公司和政府这种紧密的政治关系, 不但会导致投资的决策者并不会遭受到严厉措施的处罚, 相反, 政府还可能通过各种优惠措施 (如税收减免、帮助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减免或展期等) 来支持企业。 (2) 单一的金融结构。近年来, 尽管我国的股票市场和货币市场有了相当快的发展, 但企业的融资结构仍然比较单一, 我国上市公司的债权人一般是商业银行, 由于历史原因, 国有商业银行又在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尽管目前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正在进行, 但是, 由于体制因素积淀的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完全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从改革中我国商业银行积累了远超过其自身资本的大量不良贷款但仍然继续运营这一事实来看,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预算软约束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3) 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 政府无法确知政策性负担给企业带来的亏损数额, 也很难分清楚一个企业的亏损是政策性负担造成的还是由于企业自身管理不当或是企业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造成的。在激励不相容的情况下, 企业经理人员会将各种亏损, 包括政策性负担形成的亏损和道德风险、管理不当等造成的亏损都归咎于政策性负担, 在政府无法分清楚这两种亏损的差别, 而又不能推托对政策性负担所造成的亏损的责任时, 就只好把企业的所有亏损的责任都负担起来, 在企业的亏损形成后又给予事后的补贴, 于是形成了企业的预算软约束。

二、预算软约束的后果

预算软约束的存在, 使优可以胜但劣难汰, 从而扭曲了市场竞争机制, 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使企业缺乏创新活力和节约使用资源的压力, 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实现集约化。科尔奈、马斯金和罗兰认为, 预算软约束综合症最重要的行为后果可能是削弱了使利润最大化的管理努力, 或无利润动机时降低费用的努力;它使预算约束组织对价格信号的反应迟钝, 也使其极大地增加对投入的需要, 从而导致过度的投资和经济扩张。具体而言, 预算软约束带来了以下三点后果: (1) 预算软约束使银行体系不良资产带来的潜在金融风险不断累加。预算软约束增加了商业银行机会主义行为, 使其愿意冒更高的风险追求更高的收益, 加大了产生不良资产的概率。另外, 预算软约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消极性, 即由于商业银行知道政府将事后干预并解救商业银行, 从而产生了对坏项目“复活的投机”。这样, 强化了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 鼓励了商业银行的赌博性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 从而在经营活动时不计成本地过度竞争或为了争取更多的预期利润而冒过高的风险, 违背了商业银行谨慎性经营的原则, 使金融体系变得更加脆弱。 (2) 预算软约束削弱了债务的治理功能。即, 预算软约束使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贷款由于不具备硬约束特征, 难以发挥其治理功能。预算软约束导致一方面国有企业经理在获得投资带来好处的同时又经常无需承担不良投资导致的后果, 这很容易致使企业经理在超越自身实力情况下依然不惜举债进行过度投资, 而另一方面,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对事后贷款回收的政府隐性担保预期, 从而降低了银行在贷款后对国有企业监督的激励, 即使在国有企业贷款违约后, 国有商业银行也没有强烈的动机追究国有企业的责任。这样, 债务的治理功能就将遭到削弱, 也就无法取得控制企业过度投资的效果。如此, 对于双重预算软约束问题严重的公司而言, 当前的债务水平和企业未来的投资支出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就应该不明显, 甚至不再相关。 (3) 预算软约束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削弱了政府的财政控制力。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的研究表明, 银行危机和债务危机最终往往表现为财政问题。当政府的财政赤字本身就不堪重负时, 预算软约束更使得政府无法实施紧缩财政开支, 对宏观经济的稳定造成了潜在的威胁。20世纪80年代, 美国监管当局的监管宽容以及由此导致的预算软约束, 使得储贷协会危机的直接处置成本从700亿美元上升到1400亿美元。又如, 日本自泡沫经济以来, 由于对存在大量不良金融资产的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实行预算软约束, 不仅拖延了对巨额不良资产的处置, 而且使得日本的经济复苏举步维艰, 其整体影响无法直接估量。

三、预算软约束的治理对策

硬预算约束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实施硬预算约束, 亏损企业才会破产, 并为必要的经济更新和增长创造条件。治理预算软约束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政府适当退出金融领域的直接经营活动。政府作为商业银行的所有者, 不仅妨碍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建立起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而且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提供了隐性担保, 使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存在巨额的不良资产、盈利性差和资本充足率较低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源源不断地吸收存款, 保持充分的流动性。因此, 政府退出对于硬化预算约束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作用。政府退出不仅包括改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 而且也要改革各城市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由于大量不良资产强化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预算软约束, 因而政府在退出之前应对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大量存量不良贷款进行有效处理。如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集中处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2) 强化商业银行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商业银行的商业化经营, 将政策性业务彻底交由政策性银行经营, 并从资金来源、偿付等方面寻求一条可持续的经营模式并加强对政策性银行的监管, 从机制上降低政策性银行的道德风险。同时应对国有企业进行根本性的市场化改革, 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必须配套, 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滞后都会严重影响到另一个领域的绩效与改革效果。 (3) 强化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缺乏正确的激励机制, 必将导致经理层失去改善公司业绩动力, 因此有必要强化公司治理, 而不是单纯的产权结构改革。相关的措施如:发展经理人市场, 完善外部治理结构;赋予监事会适当的权力比重任免董事会和经理层人员, 真正发挥监事会的监督约束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利辉:《国有产权、预算软约束和中国上市公司杠杆治理》, 《管理世界》2005年第7期。

[2]石汉祥:《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风险分析》, 《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0期。

[3]辛清泉、林斌:《债务杠杆与企业投资:双重预算软约束视角》, 《财经研究》2006年第7期。

[4]林毅夫、李志:《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 《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5]施华强、彭兴韵:《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与中国银行业改革》, 《金融研究》2003年第10期。

[6]柳建华:《银行负债、预算软约束与企业投资》, 《南方经济》2006年第9期。

[7]马丁·费尔德斯坦:《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政策》,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加油站工程建设预算约束探讨 篇7

一、加油站工程建设预算存在的问题

工程预算是指在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过程中, 根据设计文件的具体内容和国家规定的定额、指标及各项费用标准, 预先计算和确定每项新建、扩建、改建和重建工程所需要的全部投资额的文件。预算流程一般包括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编制、竣工决算。设计概算由设计单位根据设计图编制概算, 施工图预算由施工单位编制。目前, 加油站工程建设预算存在的问题有:

其一, 按照国家工程项目预算的一般要求, 加油站工程建设的预算一般根据工程项目的施工图来编制, 施工图是由设计院根据工程投资额度、加油站等级、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储油品种及各储油品种油罐所需容积、各储油品种加油枪数量、企业标志及包装等要求设计出来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存在问题是因为两者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人员对施工图理解不同和思维方式不同, 造成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计算的结果误差较大, 使概算和预算相差甚远, 不能达到控制的目的。

其二, “初步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施工图预算超概算、工程竣工决算超预算”等投资项目“三超”现象比较突出, 计划投资额一再突破, 甚至失去控制, 造成企业极大浪费。特别是有些工程的预算额和最终的结算额之间的差距达数倍之大,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工程的预算控制到底是如何实施的。

其三, 工程承包商为了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往往将预、决算逐级加码, 多报冒报, 寻找一切可能的薄弱环节加以突破, 造成预算失控。如说工程量重复或错误计算、费用开支的用途含糊不清、工程项目的级别虚报、建筑用材料规格失真以及材料价格高估等。施工单位通过在增加部分结算中重复计算合同内约定的工程内容, 虚报与实际不符的工程量, 错套或乱套定额, 将加油站建设项目的等级从四级提到更高的级别, 高估砂、石、混凝土等材料的价格等手段来达到目的。

其四, 工程项目的审计不能发挥应有的监督控制作用。在工程审核中, 审计人员应尽可能对每一个加油站具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勘查建设现场, 力图掌握通过图像或文字等资料难以完全反映的施工现场的条件和施工过程等实际情况;审计人员应该丈量各种建筑及构筑物的结构、材料和尺寸;审计人员应横纵向了解工程情况, 如了解石油化工设备及加油站修建时该地区建筑人力资源和建筑材料市场的基本情况, 以及较好地掌握项目施工的人力、材料成本等。但是现实中很多审计都只是走过场, 有些根本就没有深入到第一现场, 只是根据账务上的数据进行核实, 没有任何意义。

二、加油站工程建设预算问题成因分析

加油站工程项目的预算编制结果和最终的决算结果存在巨大的差距, 主要原因表现在:

其一, 由于加油站工程项目的施工图是依靠设计院设计完成的, 建设方只负责将工程建设的各种要求和参数告诉设计方, 而工程施工又是由承包商来进行, 三者之间由于沟通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对工程建设的理解会出现偏差, 最终影响工程项目的预算控制。如工程监理单位只局限于管理施工阶段的质量与进度, 很少介入投资决策分析, 而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虽做了工程概算甚至细化到预算, 但由于缺少对设计方案造价指标的控制约束, 导致设计保守、投资偏高等。

其二, 工程项目建设负责人的权责不清。工程责任未落实到位, 责任人形同虚设。加油站的工程建设责任人是临时的, 可能缺乏责任意识和归属意识。监察、审计、监督的复合型监管体制不健全, 不能有效地约束建设过程中的违规行为, 使承包商投机牟利, 损害企业的利益。

其三, 建设方对工程承包商的施工控制监督不到位。其内部一般缺乏既懂得建筑知识又具有施工现场管理经验的人员, 对施工情况了解不够、监督力度不大, 使得施工现场管理不够严格的状况较为普遍。由于建设方对工程范围、进度、所用材料规格、用量等监督力度不够, 工程质量和造价的控制则必然缺乏相应的基础。在有些项目中, 监督人员不仅未能与监理方配合对施工过程进行及时、严格的管理, 而且无原则地屈从于施工方的无理要求, 甚至串通施工单位一起弄虚作假, 采取虚报工程量, 高报材料价格和用量, 多记用工日等手段, 增大工程费用以中饱私囊等。

其四, 工程项目的审计不到位, 使审计的结果达不到预期效果。一般情况下, 工程项目的施工图预算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都是同一个造价师事务所, 对项目审计如果前后相差太大容易引起不满, 而且工程的决算审计是按照审减金额收费, 不能达到预算审计和决算审计相互制约和督促的目的。内部审计往往只具备财务审计的专长知识, 而对工程造价审计知之甚少, 不能透彻地了解工程施工的特点, 导致对造价师事务所的监督力度不够。

三、加油站工程建设预算完善措施

根据加油站建设费用失控的原因, 提出以下完善措施:

其一, 加强施工方、建设方、设计院三者之间的沟通和资源共享, 使它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到最少程度。一般工程的施工预算是由施工方来完成的, 如果施工预算和设计概算结果偏差过大, 就会使建设方对工程的预算结果存在疑虑, 但是如果双方进行有效的协商和沟通, 将互相之间存在差异的地方拿出来讨论, 最后确定一个结果, 偏差可能会很小。

其二, 加强施工现场的控制。虽然施工现场存在工程监理人员和负责人, 但是责任不清, 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 所以要明确工程负责人和监理人的工作, 加强责任意识。还应加强负责人和监理人的培养, 塑造复合型人才, 使其不仅懂得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具有施工现场管理的经验, 这样才能发现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及时堵住缺口, 使预算回到正轨上来。

其三, 缩短前期勘察和申请的时间, 这样能够缩短询价材料价格和开工时材料价格的波动幅度, 减少材料价格变动对预算的影响。应由建设方提供主要材料, 施工方只负责工程施工, 减少材料对预算的影响。地勘的准确性对钢筋、水泥、土立方、工程量等的需求会有较大影响, 所以应尽量了解地质构造, 使地勘的误差降到最少。当工程竣工后, 外部审计人员对工程的审计要注重效益, 并且造价审计和决算审计事务所分离, 建设方和事务所签订合同说明审减费用的一定比例作为审计费提供给事务所, 如果表现一直很好, 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对施工方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由相应人员进行分析, 对施工方进行等级评比, 对等级高的公司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其四, 实现工程造价审计和财务审计的结合。财务审计与工程造价审计蕴含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专业学科, 前者以会计师、审计师为主, 而后者以工程经济和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工程造价审计主要对工程的勘探设计、建设实施等财务收支进行审计, 而对工程价款的合理合规性审核则主要由建设单位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 这两者的严重脱节会使建设方遭受很大的损失。工程造价审计涉及的资金大、环节多, 如果凡事不分巨细, 平均使用审计力量, 就不会有突破。而且现在很多财务收支上的问题往往夹带在工程价款结算中, 价款结算上的问题偏偏又挤入财务收支中, 使成本重复计算, 虚增工程的费用。财务审计与工程造价审计结合, 在实现全面审计基础上, 由于二者专业视角不同, 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疑点、线索也是审计的重点、难点, 抓住这些疑点、线索进行重点审计, 往往就能发现违纪违规问题, 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因此加强对工程和会计都精通内部人员的培养, 加大内部控制的力度对工程审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加油站工程项目建设有其固有的特点, 但是工程项目预算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只有全面认识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且及时地解决问题, 才能让预算的约束作用发挥出来。只要加强各个环节的控制, 一定会减少工程的预算和决算结果只见的差距, 为企业开源节流服务。

参考文献

[1]苏从霞、冯记德:《采用甲方施工图预算和工程量清单计价相结合的办法控制工程造价》,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5年第9期。

[2]陆福春、陈俊:《工程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建筑经济》2007年第3期。

[3]聂彦玲:《浅谈如何做好工程项目内部的成本控制》, 《当代矿工》2009年第1期。

预算约束力 篇8

(一)债务规模增长趋势

随着我国政府的管理重点转移到了保障民生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上,投入到民生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逐年增大,成为了刚性支出,也形成了各级政府的财政硬缺口。以南阳市宛城区为例,2014年全区实现财政收入75024万元,而投向民生的支出就高达170000万元,其中的缺口只能通过转移支付和举债来解决。就政府性债务来说,2013年6月审计确定的政府性债务余额为67414.92万元;截至目前,经审计认定的新增债务为2640 万元,已偿还708.59 万元,形成债务净增长1931.41 万元,总额达到69346.33 万元,这种预算支出硬需求刺激了政府性债务的增长。

(二)债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监督制度建设不完善,在进行政府举债之前,并没有做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在举债的规模、期限的长短组合、偿债的计划和资金来源、可选择的筹资渠道等方面缺乏事前的有效调研,使得政府债务的管理缺乏计划性,监督手段缺乏全局性。另外再加上,各级政府对于债务的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建设相对滞后,没有形成一套以偿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财务指标为基础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使得政府预算支出的硬缺口逐步加大,政府债务净增长持续,由此可见,逐渐庞大的政府债务规模急需要一套有效的、科学的债务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来实时监督管理债务的状态,避免无法偿还债务,最大限度维护政府的信用形象。

(三)政府债务的预算软约束

目前我国呈现政府债务预算软约束的管理局面。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将政府债务纳入本级预算管理的程度不够,也没有形成制度化的管理程序。同时没有在每年的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预算资金,进行债务本息的偿还安排。当一次性支付较大额度的债务本金时,将会影响政府的正常运行。每当出现逾期情况,地方政府便会向上级政府寻求帮助,上级政府不会坐视不管,结果就放松了对地方政府举债的管理,无法发挥出预算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约束作用,最终形成了预算软约束局面。

二、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措施

(一)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面对政府预算支出硬缺口的现状,积极开拓筹资渠道,增加财政支出供给是有效的解决办法。以宛城区为例,截至2014年2月财政存量资金总规模为43245万元,而当年财税收入才只要75025万元左右。充分利用这部分资金,将会化解政府的支出压力,拓宽筹资渠道。因此,政府应该加快公共财政预算执行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例如,对年初预算已确定的项目,进一步加快资金下达与拨付;对年初代编预算,分科目、分项目予以全面清理,及时做好资金分配方案的细化和指标下达工作;超过当年9 月底仍未落实到部门和单位的,除据实结算项目外,原则上一律收回总预算用于其他急需项目。须知,积极盘活存量资金,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可以减轻政府举债的压力,从而控制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大。

(二)完善债务管理的相关制度

首先,在新债务管理监督方面,规范举借新债办理程序,严格并逐级审查举借新债的申请,并获得足够的专家论证与评估。批准的新债务要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急需的项目、发展公益事业的项目等方面倾斜,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资金的公益性作用。其次,建立科学的债务管理风险预警机制。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债务评价指标体系,并积极搭建政府债务数据管理信息平台;同时利用电子平台动态地管理政府的债务规模和偿还计划,及时地对风险较高的项目进行纠正,并实现与预算系统的有效对接,实现数据共享,提高预算安排偿债资金的合理性与及时性,保持政府良好的信用形象。

(三)实现预算的硬约束

提升预算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硬约束作用,就是要地方政府将债务逐步纳入预算中进行管理,以政府预算机制约束政府债务的借入和偿还。具体应将地方政府债务应偿还的本息,以及各级政府承担直接偿债责任的到期债务,和以前年度拖欠的政府债务纳入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中进行管理;以政府预算管理机制来约束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偿债行为,保证按时偿还债务。例如,地方政府可以按政府的债务余额的3%-5%在预算中安排偿债资金,从机制上控制债务规模和解决偿债资金来源问题,同时明确债务偿还责任,改变目前上级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软”管理现状,实现预算的硬约束作用。

三、结束语

鉴于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现状,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加强对政府债务的管理,从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债务管理制度建设和提升预算约束力等方面完善相关工作,提升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突出预算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约束作用,进而保障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树一.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分析与管理建议[J].地方财政研究,2014(01)

预算约束力 篇9

近年来,随着财政持续扩张和预算制度的不断改革,预算软约束已逐渐成为研究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的重要理论工具。理清预算软约束的形成机制并硬化软约束,有助于完善经济转型期我国的制度环境,助力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预算软约束成因

预算软约束最初指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发生亏损后,政府通过税收减免、提供补贴、财政拨款的方式对其进行救助的现象。Korna最初认为这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父爱主义”本能。1986年,Kornai指出企业的预算软约束与承担的政府职能有关系。林毅夫(2004)等考察了政策性负担与经济转轨中企业的预算软约束问题,认为政策性负担使企业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只能向政府请求保护,是预算软约束的根本原因

财政联邦主义兴起后,预算软约束被用于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关系的分析。普遍认为财权事权不匹配导致了财政预算软约束。林毅夫、刘志强(2000)认为地方政府拥有不适当的经济事务自主权是形成预算软约束的重要原因。一些研究关注于转移支付与预算软约束的联系。汪冲(2014)利用系统广义矩回归方法得出转移支付诱发了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马恩涛(2014)认为税基交叠的纵向外部性导致了以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为特征的预算软约束。

(二)政府职能的视角

普遍认为,政府职能可以分解为政府职能权限、职能结构、职能实现手段。薛澜等(2014)得出要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能力的权衡中动态调整政府职能边界,强化“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企业的政策性负担是政府职能赋予的。财政分权体制本身就是政府职能结构转变的产物。从政府职能看预算软约束可扩展研究视野,得出更有建设性的结论。

二、预算软约束纵向作用机制分析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几经调整,致力于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充分调动积极性。1978年至1994年,各级政府间进行了“放权让利”的改革。地方政府被赋予了更大的财权,逐渐成为了市场中的重要经济主体。与此同时,中央的财政收入的相对比例却大幅缩减了,不利于监管地方政府和引导资金流向。地方政府财力扩张后急于追求经济增长,难以服从中央的经济调控。

为此我国实行了1994年分税制改革。中央扩大了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事务的职能范围。同时,通过构建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管理体系,财政收入大权收归中央,运用补助、转移支付调控地方政府行为。财权的上移和事权的下移使地方财政收入与支出形成了缺口。图1为1980年至2011年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比重。1994年以前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大于支出,1994年以后地方财政收入比重陡然下降,大大低于中央财政收入比重,而地方财政支出比重随着事权的下移逐渐上升。这一缺口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财权上移使地方政府融资需要更加迫切。制度内融资时不能满足需要时就采取制度外融资。政府把这些尚未建立可靠决策监督机制的融资途径纳入计划,必然突破原有政府预算线。此外,分税制中地方税建设亟需完善。尤其是县、乡级政府对地方税的管理权限小,缺乏稳定的主体税种。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比例不断提升,使地方政府形成了对中央的依赖,导致软约束。

事权下放引发地方政府在市场中的错位和越权,产生了强烈的投资冲动。一方面,由于中央政府的指令,地方政府职能开始转向基础设施等领域;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运用税收优惠等吸引增长快的企业。投资扩大促进了短期经济增长,但周期长、见效慢的基本建设投资造成大量政府债务。投资结构性问题需要优惠政策来调整,如推动营业税改增值税、对设备更新的制造企业加速折旧。一定时期内,税收减少速度可能超过结构调整速度,使预算软约束进一步累积。另外,腐败现象、不完善的政绩考核机制使官僚滥用职权,主动寻租,导致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低效率。

由此可见,改变政府职能结构的分税制改变了地方政府的职能取向,从而引发了中央、地方、官僚的预算软约束的层层累加。

(二)政府与国有企业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作为行政管理者和企业所有者,在企业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建国后,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政府使用行政手段,对国有企业进行指令性干预,限制其原料价格,控制员工薪资以压低企业成本。由于政策支持,短期内国有企业收入增加,但失去了自主经营的能力,完全依赖政府补贴。若企业亏损,政府也要买单,由此催生了预算软约束。

1993年党的十四大三中全会指出:“政府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看政企分开实行后的软约束:

一方面,国家开始转变角色,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委托第三方企业代理人代为行使经营权。于是产生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无法分辨企业是由于经营低效造成亏损,还是其他经济原因造成亏损,即会引发道德风险。由此国有企业经营者会依赖或骗取政府救助,导致产出低于效率水平。

另一方面,政府职能没有完全转变。市场经济中,政府与企业本应是裁判与运动员的关系。企业在市场中自主决策,自负盈亏。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激励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发展转型。而今,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身兼裁判和运动员的双重角色。出于投资冲动和政绩压力,政府施加给企业经济目标和非经济目标来获取收益。经济目标包括通过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非经济目标如吸纳就业,缩小收入差距,提升员工福利水平。这与政府职能由经济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的趋势相符。国有企业因帮助政府实现职能造成的损失,自然要通过政府补助平衡亏损。由于职能转变不彻底,政企之间仍然有复杂的联系。这为寻租创造了可能。企业寻求政治地位与政策扶持的需求与政府官僚捞取利益和政绩的企图相契合。更多的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为了获得利益,也参与到寻租竞争中,为这又为企业增添了有形与无形的支出,扭曲了第三方的资源配置,扩大了软约束。

从以上分析可知,政府职能转变的前后都存在引发软约束的因素。政府干预经济、干预企业需要明确一些基本原则。如政府干预的范围应是弥补市场失灵并减少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政府干预的目的应是使企业恢复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正常轨道。政府如何在管理者和所有者中寻找一个适当的位置,使预算软约束最小化,是下一步改革的关键。

三、结论与启示

(一)加强地方政府收入来源的评估及监管,明确职能范围

要完善投融资机制,理清投资主体的权责关系,避免“有权无责”的投资模式。设立专门机构,对各种融资途径进行有效的评估、跟踪和监督;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和税收、补助政策标准,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建立法律法规打击寻租腐败现象;引导地方政府减少对市场主体的扮演,让位于市场中介组织,以提高市场效率,把资源配置的主导权交给市场;完善以分税制为框架的财政分权体制,进一步明确事权财权的匹配,重新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综合评估转移支付的影响,注重考察转移支付对财政收入结构、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找准改革切入点,完善监督机制

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领导层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相一致的薪酬分配制度;通过引进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提升国企经营能力,深化内部用人制度改革,培育人才并留住人才;综合评估减税、补贴等优惠政策;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的同时以管资本推动相关机构职能转变,加强对国有企业单位预算执行效率的监督;鼓励国有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加速推进信息公开,完善社会监督,严格责任追究;细化预算编制工作,增加预算工作的准备时间,以确定合理的预算约束。

无论是中央与地方政府,还是政府与国有企业,合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找准政府的位置,就能把握好各主体间的关系,遏制软约束的恶果。这需要进一步改革政治经济体制,对政府职能不断微调。

摘要:研究预算软约束的形成机制对于我国财政、预算体制改革至关重要。目前,预算软约束分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预算软约束,和政府与国有企业间的企业软约束。本文研究发现,改变政府间职能结构的分税制使政府财权上移,事权下放,造成财政预算软约束;国企改革前后,政府在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的角色转变导致了企业预算软约束。两种软约束都根源于政府职能及其转变,形成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官僚——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纵向作用机制。预算软约束层层累加。要应对预算软约束,就要把握机制中各主体间的联系,找准政府的位置,进行政府职能的不断调整。

关键词:预算软约束,财政分权,国有企业,政府职能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志贇.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J].经济研究,2004,(2)

[2]王叙果.财政分权、晋升激励与预算软约束——地方政府过度负债的个分析框架[J].财政研究,2012,(3)

[3]汪冲.政府间转移支付、预算软约束与地区外溢[J].财经研究,2014,(8)

预算约束力 篇10

关键词:新预算法,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措施

1 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政府采购预算是制定采购计划的前提和基础, 是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政府采购法》第六条规定: “政府采购应当按批准的预算执行”, 《预算法》规定, 预算资金的支出先要编制预算, 然后报财政部门审核, 之后按批准的预算执行。因此, 政府采购实行预算管理是保证政府采购活动合法合规的前提条件与基本要求。

第一, 政府采购预算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在中国地方政府中, 部分采购是盲目的, 根本没有进行规划, 也没有进行调研。在这种情况下, 对供应商缺乏足够的了解, 对市场不够熟悉, 导致在谈判中难以实现规模效益, 甚至是超出预算进行采购。而预算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程序, 使得采购变得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采购人员必须按照规定进行采购, 从采购的源头进行了预防。

第二, 通过政府采购预算, 可以保障政府资金的高效使用。通过政府采购预算, 可以对各部门, 各地区进行有效的规划, 防止了盲目采购、重复采购、超标采购, 无预算采购等现象的发生。同时, 通过规划, 可以清楚地知道下年的税收安排, 有利于税收工作的合理开展。

第三, 有利于政府的相关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由于政府采购活动是一系列工程项目的开始, 如果这一步没有做好, 那么接下来的谈判、运送、验收、组织生产等环节也都无法开展。只有做好了采购, 才能保障政府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

2 新预算法的特点及其对政府采购的约束

2. 1 全口径预算管理

在之前, 卖地收入, 行政事业收费, 使用国有资产的有偿收入等作为预算外收入是不列入预算的。在某些地方政府中, 这种预算外收入占到了一半以上。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研发现, 在部分政府采购预算中, “其他支出”项数额巨大, 在一些基层政府中尤为明显, 最高的甚至占到本级支出的40% 左右。比如, 某市2011年一般预算支出中, “其他支出”项的金额达到了146亿元, 占总支出的11. 6% , 仅次于教育支出。“其他支出”项由于看不到具体的支出用途, 各种超标消费、吃喝玩乐等超标费用都可罗列其中, 成了糊涂账的隐身衣。而这一切将得到彻底改变。

新预算法第4条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 第5条明确规定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口径预算管理, 是现代预算制度的基本特征, 指的是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 所有的采购必须有预算, 没有预算就不能采购, 也不能进行事后编写预算申报。如果一项预算没有进行采购, 那就取消这项采购, 也不能挪用这个预算的款项。即, 要做到专款专用, 严禁截留、挪用等现象的发生, 以确保采购资金的有效使用, 实现政府采购的既定目标。而且, 所有的预算由本部门进行编写, 再由财政部门审核, 最后由同级人大进行审批。通过审批的才准许拨款。

2. 2 预算公开透明

中国的预算在过去属于国家机密, 1997年国家财政局和财政部联合制定了《经济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 这个规定指出, 财政年度预算、决算、草案及其收支款项的年度执行情况, 历年财政明细统计资料等属于“国家秘密”, 不得向社会公开。2008年5月,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 财政预算公开引发强烈的反响。2009年10月, 有公民向广州和上海市政府递交申请, 要求公开部门预算。8天后, 广州市财政局称, 会将内容放在网上, 可公开下载, 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将财政预算公开出来的地方政府。而上海市却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但是, 这种现象将得到彻底改变。新预算法第14条对“预算公开”做出了全面规定, 对公开的范围、主体、时限等提出明确具体的法律要求, 并在第92条中规定了违反预算公开规范的法律责任。

新预算法规定, 预算通过后, 要在20天内向社会公开。公开透明是现代预算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理念, 民众有了知情权, 才能够对政府收支行为实现有效监督。同时, 公开透明也是“制度反腐”的有效利器, 是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的需要, 也是依法理财、防范财政风险的需要。

2. 3 预算管理问责

在以前的地方政府预算管理中, 经常是只花钱, 不问效, 也不问责。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原主任高强曾撰文称: 近年来, 全国人大常委会没有组织过对预算法的执法检查; 实践中, 也没有遇到过一起因违反预算法而被处理的案件。原预算法仅仅对擅自变更预算、擅自支配库款、隐瞒预算收入等三种情形规定了法律责任, 而且缺乏量化的标准。新预算法完善、新增、细化了具体追责的情形, 在第92、93、94、95四条里集中详细规定了法律责任。例如, 第九十三条对各级政府出现“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多征、提前征收或者减征、免征、缓征应征预算收入的”等六项行为之一的相关责任人将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这个处罚的力度, 是与欧美看齐的最严厉的惩罚。在此之后, 预算将对政府采购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作用, 拍脑袋采购将会受到严厉的惩处。

3 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主要措施

3. 1 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的审批管理

《政府采购法》第六条中规定“政府采购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根据规定, 中国预算年度从每年的1月1日开始, 但审批程序则需要到3月才完成, 这就是说行政部门具有“先斩后奏”的机会。并且, 原来的预算法规定只有总收支差额发生变动才需要人大审批决定, 其他的所有变动都可以由行政部门自行调整。这就给了行政部门过大的预算调整权,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大预算审批的约束力。

我们看一下西方。1921年, 美国通过了《预算和会计法案》, 正式建立起预算制度。美国联邦预算法发展到现在已经非常详尽, 光是目录就有200多页, 书就有五大本, 光是审核就要花一年的时间。德国每年的3月份, 不只是编写下一年的余元, 同时还有预先编写未来3年的预算, 再提前编制4年的税收计划。有研究称, 西方国家的立法机关将超过60% 的时间用在审核政府的各种预算上。而中国的情况是: 国务院一般于每年9月份下达编制下年预算的指示, 来年3、4月份人大表决, 在这之间只有6个月时间, 而人大审查预算时间一般只有一个星期。而且人大代表并不是财政预算专家, 如此短的时间内表决预算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 很难查处其中的问题。以后, 我们也应当学习西方的标准, 严格把控审查关, 充分发挥人大审核的作用, 保障国家资金的安全与高效利用。

3. 2 加强信息公开与社会监督

新预算法细化了政府采购预算的分类, 收入方面包括6大类、51条款、345项、504目, 支出方面包括25大类、203款, 以及1313项。从表面上看, 已经很多并且很细了, 但是, 与西方相比这也是远远不够的。目前, 新预算法要求政府采购信息最多公开到项即可, 但是, 项仍然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比如, 办公用品花了100万, 人大代表及其民众需要知道这办公用品到底是包括什么, 具体是办公桌还是电脑, 都花了多少钱。如果不做详细的公开, 民众很难对政府采购实行有效的监督。下一步, 希望政府进行更加细化的公开信息, 以切实保障民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

另一方面, 政府要从小培养人民的公民意识, 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读懂财政。比如说香港, 香港政府从2009年开始, 推出财政预算案咨询漫画, 免费发放给中学生, 就是要让中学生都能看懂。政府应当在各种媒体上介绍财政预算的情况, 彻底打破“外行看不懂, 内行看不清”的问题, 让老百姓真正读懂财政预算。

最后, 要邀请专家进行评审。2009 - 2010年英国政府的财政预算就邀请了阿卡迪亚集团的老板菲利普·格林爵士写审计报告, 他发表的审计报告揭露了英国政府的浪费。比如, 政府采购标价2000英镑的电脑在网上孩子需要800英镑等等。我们政府也可以邀请苏宁董事长张近东等人组成一个政府采购委员会, 去给政府提提意见, 让民间真正懂采购的人去监督政府。

3. 3 加强事后监督审计

在政府财政的审计中, 还存在着片面性。从检查的范围来看, 财政监督偏重与会计信息、是否符合法律法规, 而忽视采购的整个过程; 偏重对财政收支的检查, 而忽视供应商、采购代理机构的审查。比如, 张曙光动车腐败案件, 审计署检查了招标、与车辆供应商的合同, 有的话基本就不往下审了。以后, 财政报告要附上详细的材料, 应当严格审查供应商, 尤其是指定某家企业为特定产品的供应商。

另外, 新预算法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 必须要严格执行, 决不能仅仅采用罚款这样的措施, 纵容采购的违法违规行为。如果新预算法得到强有力的执行, 相信能减少很大的腐败空间。

新预算法虽然没有尽善尽美, 但仍标志着我国在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对这项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 李克强总理评价称, “是一项自我革命的财税制度改革, 首先触动的是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利益。全面规范和公开透明的财政制度, 在提升政府公信力、推进制度反腐方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施文正.加快《预算法》修订, 建立现代预算管理制度[J], 北京人大, 2013 (7) .

【预算约束力】推荐阅读:

法律约束07-14

安全约束07-21

目标约束05-12

仿真约束05-26

运行约束06-10

有效约束06-25

条件约束06-28

约束理论07-07

约束资源07-08

参数约束07-08

上一篇:分诊导医系统下一篇:娱乐品牌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