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栽培论文

2024-06-06

生态栽培论文(精选12篇)

生态栽培论文 篇1

流转农田集中种粮已成为当前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 但随着土地流转价格、劳力成本的不断提高, 种粮大户的经营效益愈来愈低, 严重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探索在不减少种粮面积的前提下, 提高经营效益的有效措施, 在临安市太阳镇太阳村高拔自然村连片示范6.7 hm2, 重点示范优质籼粳杂交稻甬优15, 以沼液作基蘖肥、太阳能杀虫灯、稻田套养美国青蛙、鸭等物理、生物防治虫害的高产增效生态稻作模式, 购置大米加工包装设备精加工大米, 由临安广播电视台承包营销浙太牌无公害大米。通过1年的摸索试验, 实现了水稻产量较大提高, 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量大幅减少, 加工包装大米增值显著的。示范方取得了平衡高产, 籼粳杂交新品种甬优15平均产量9 360 kg/hm2, 比上年中浙优8号增产1 485 kg/hm2, 增幅18.9%, 示范方总产可加工生态米优质稻谷62.7 t。由于实现稻米生态化生产, 使稻米品质有了明显提高, 加工精米价格达到10.00元/kg, 产值 (不计套养产品价值) 60 840元/hm2, 比仅出售稻谷 (稻谷价格按3.18元/kg计) 增加31 080元/hm2, 增幅91.2%, 扣除大米加工包装成本0.8元/kg, 增加经济效益26 205元/hm2, 示范方总增加经济效益17.56万元。在临安元生粮油专业合作社开展了优质杂交稻甬优15生态化栽培、加工精米、品牌营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尝试, 使大户种粮效益有了较大提高, 为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摸索出新的途径。

1 品种选择

为提高套养产品的产量与效益, 宜选用生育期相对较长、米质优、抗病抗倒能力强的籼粳杂交稻甬优15。

2 播种育苗

2.1 适期播种

甬优15属籼粳杂交偏籼迟熟组合, 要确保在9月10日前安全齐穗和延长稻田套养共生期, 宜在5月10日前后播种。

2.2 浸种催芽

播前进行晒种、选种后, 用40%咪酰胺2 000倍液浸种消毒, 以防治恶苗病等病害, 采用间隙浸种法浸种12 h, 在“秋灵”催芽器内催芽至90%以上种子破胸露白后或短芽即可播种。

2.3 硬盘播种

根据机插每穴秧苗控制在1~2株的技术要求, 确定大田的秧盘数为195只/hm2左右[1]。育苗土按基质∶黄泥=1∶3配比, 每盘秧盘播种量以70 g为宜, 大田用种量18.75 kg/hm2。

2.4 秧苗管理

播种后搭拱棚覆盖遮阳网保湿降温防鸟害, 以利于出全苗, 在一叶一心期后的傍晚, 灌水保湿揭网后可不覆盖。水浆管理上, 二叶一心期前, 沟中灌水至平秧板下, 保持秧板湿润, 秧盘中床土不发白, 促秧苗扎根, 二叶一心期后间歇灌溉、晴天日灌夜排, 起秧前3~5 d排干水, 便于起秧栽插。肥药管理上, 一叶一心期施断奶肥, 起秧前2~3 d施起身肥, 一般情况下, 撒施尿素37.5~75.0 kg/hm2, 施肥后清水喷施秧苗, 以防烧苗;在栽前1~2 d用乐斯本乳油900m L/hm2对水562.5 kg/hm2进行喷雾, 防治稻蓟马危害, 做到带药移栽。

3 大田机插

3.1 大田准备

大田翻耕前7 d, 用10%草甘膦22.5 kg/hm2对水750kg/hm2喷施;翻耕前1~2 d施基肥, 利用田畈中配置的猪沼液蓄池和管网, 灌施沼液60 t/hm2+水稻专用配方肥375kg/hm2。耕田要求田面平整, 田间无杂草, 泥块呈泡饭状, 表层软硬适中, 水位控制在3 cm以内。耕田平整待2~3 d土壤沉实后插秧。

3.2 适龄机插, 合理密植

机插秧秧龄控制在15~18 d为宜, 最长不超过20 d, 一般株高10~13 cm, 叶龄3~4叶, 苗基部茎宽2 mm以上, 白根多。插种密度为行距30 cm, 株距20 cm, 栽插16.5万丛/hm2, 每丛基本苗控制在2株左右, 插基本苗33万株/hm2左右。

3.3 查漏补缺

由于机插秧苗小, 每丛秧苗数少, 容易造成漏插或秧苗受伤, 机插结束后2~3 d务必进行仔细检查, 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4 大田管理

4.1 大田除草

机插初期苗体小, 要选用对小苗无伤害的除草剂, 一般在翻耕前喷施草甘膦的基础上, 插秧后5 d用苄乙15包/hm2对水675 kg/hm2均匀喷雾。套养鸭子的稻田不必再除草[2]。

4.2 科学施肥

针对甬优15生长势旺、需肥水平高、中后期肥水要求较高的特点, 施肥上应重施基肥, 早施分蘖肥, 适当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特别注意后期看苗补肥。机插后7~10 d, 追施沼液15 t/hm2作分蘖肥, 在插后15~20 d追施沼液30 t/hm2+氯化钾112.5 kg/hm2作拔节孕穗肥, 抽穗前15 d看苗补施

粒肥时, 施尿素37.5 kg/hm2+氯化钾37.5 kg/hm2。

4.3 水浆管理

一般机插后3~5 d内保持浅水层护苗, 同时要求浅水施肥、喷药, 苗达240万~270万株/hm2时搁硬田块, 最高苗控制在375万株/hm2以内。由于套养了美国青蛙、鸭子, 以后建立浅水层或湿润灌溉至美国青蛙捕捞, 鸭子在抽穗前停止放养, 灌浆期干湿交替到老, 促使二次灌浆的谷粒都能饱满, 提高粒重, 收割前7 d断水[3]。

4.4 抓好病虫害防治, 喷好粒粒饱和禾枯灵

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 虫害由套养生物防治为主, 病害采用安全高效药剂防治, 重点做好纹枯病、稻曲病防治, 甬优15稻曲病抗性不强, 注意在抽穗前5~7 d用富米乐1 500 m L/hm2对水600 kg/hm2防治1~2次。套养鸭子田块由于在抽穗前即需将鸭子赶离稻田, 至水稻成熟还有近2个月, 期间仍需用生物安全农药防治稻飞虱1次。在抽穗20%~30%时, 喷施粒粒饱15包/hm2、禾枯灵15包/hm2和叶面肥15包/hm2, 以防早衰、增粒重。

5 稻田套养

5.1 稻田套养美国青蛙

在机插水稻时, 稻田四周各留80~100 cm不插种, 并在搁田时开挖成30 cm深的浅沟。在苗数达240万~270万株/hm2时, 搁硬田块后, 稻田四周用薄膜设立高80 cm的围挡, 一般在7月上旬放入上年繁育的100 g/只左右大小均匀的青蛙苗 (防治青蛙自伤) 7 500只/hm2左右, 稻田四周每隔15 m设立1盏引虫灯[4]。稻田放入青蛙后停止喷施农药。一般在水稻成熟收割前15 d收获青蛙, 即10月15日前后, 收获时每只青蛙可达400 g左右。

5.2 稻鸭共育

鸭在稻丛间的放养密度以225只/hm2左右为宜, 最好以100~120只为一群, 分别隔离圈定不同田块间, 达到较均匀地控制田间害虫和杂草的目的。一般在水稻机插后7~10 d, 把幼鸭放到稻间, 并在田边设立围网防逃, 搭避风雨棚, 定时喂碎米、细萍等辅助饲料。共育中期阶段稻间肥水充足, 水稻分蘖旺盛, 虫、草等“活食”丰富, 鸭子生长迅速。共育后期阶段稻株孕穗老健, 鸭的食量增加, 而稻间活食相对减少, 适当添饲育肥。稻鸭共育只能在水稻营养生长阶段, 抽穗后鸭子会取食稻穗, 则不宜放养。一般在8月下旬, 赶鸭出田。经75 d左右的生长, 鸭子已长至1.00~1.25 kg, 虽也可出栏上市, 但为迎合市场喜食老鸭的习惯, 可易地放养至年底出售或作蛋鸭生产。

6 精加工包装, 提高附加值

收获的稻谷用机械烘干至标准水分后, 存放还潮至水分14%左右, 进行机械加工, 提高整精米率, 注册商标, 采用真空包装。

摘要:介绍生态稻米栽培技术, 包括品种选择、播种育苗、大田机插、大田管理、稻田套养、精加工包装等方面内容, 以指导生态稻米栽培。

关键词:生态稻米,栽培技术,浙江临安

参考文献

[1]陈立辉, 孙新华, 曾孟田.益阳市加快发展优质稻米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稻米, 2005 (4) :47-49.

[2]曾华忠.广西优质稻生产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种业, 2009 (2) :19-21.

[3]韦善富, 罗群昌, 蒋显斌, 等.广西优质稻产业化综合技术研究与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7) :220-223.

[4]罗群昌, 韦善富, 陈连发, 等.广西优质稻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广西农业科学, 2003 (4) :6-7.

生态栽培论文 篇2

在现有农村经济格局中,存在着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局限性—小规模的种植结构、可耕种土地的流失、低水平的物质回报、不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以及发展资金的短缺等社会问题。迫使果树经营者们,在有限的土地上追求高产栽培技术——高产品种、人工密植、过量施用化肥、不科学的使用农药等人工栽培技术,片面追求产量和收入最大化,而不去顾及环境和生态的问题。这一高产技术体系带来的物质定向输出(果实商品化后脱离生产地,进入消费市场,形成矿物质及水分的不可逆输出)成为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矛盾。同时,导致大面积的果园受到灌溉水源、土壤、化肥(尤其是劣质化肥)、农药、园内腐烂的果实和病残枝以及工厂的废气等等因素所造成的极为严重的立体污染。一边是果园土壤有效态矿物质和有机质的下降为代价,维持暂时失衡性生产的生态恶性循环,一边又是以牺牲果实中物质种类的多样性,诸如有机质、蛋白质、维生素、芳香物质等的平衡性为代价。果实风味劣变,水果品质下降,生理病害加剧,树体抗衰老、抗病害能力下降等生理现象都是不可避免的,大面积的病害暴发(苹果腐烂病、苹果轮纹病、柑橘黄龙病等)已严重扼制产业的发展。据农业部统计,中国农药年用量达到80万~l00万t,其中使用在农作物、果树、蔬菜等方面的化学有毒农药约占95%以上。果品农药残留现象严重,危及消费者的健康以及果品的单价,商品性变劣,经济效益逐年走低,果园单产与品质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等。生态果业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果树产业经营方式,它符合人们既想追求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又要追求持久效益的思路。由此,一种新的果树栽培体系——果树循环经济生态栽培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2.2果树循环经济生态栽培体系的构建

平和蜜柚生态栽培技术分析 篇3

关键词 平和蜜柚;生态栽培技术;生态果园;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S66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02

平和县是国内蜜柚的重要产区,平和蜜柚以风味独特、品种优良著称,深受消费者喜爱。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公害水果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传统的蜜柚种植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1]。因此,推广蜜柚生态栽培技术成为平和蜜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1 生态果园建设夯实生态栽培基础

1.1 生态果园选址

蜜柚的适应性比较广,在我国亚热带气候区都能很好的存活和生长,且可以适应黄壤、红壤和冲积土等多种不同性质的土壤。就平和县而言,主要品种是白肉、红肉和三红蜜柚,可将果园建在丘陵坡地,最好是土层深60 cm、有机质含量大于1.5%、地下水位不超过1.0 m、pH在5.5~6.5的红壤地、冲积平地等。若土层深厚、土壤肥力等方面的指标欠佳,需进行适当的改良处理。丘陵山地缓坡是蜜柚建园的理想之地,可优先选取此类地形;同时,为了便于水土保持,要求坡度最好在15°以下,最大不超过25°。若果园建在平地处,则应尽量选择地下水位较低,且排灌都比较方便的地方[2]。此外,为了确保果园的生态效果,所有果园必须建在交通便利、取水方便、光照充足、未受污染之处。

1.2 修建基础设施,引进滴灌技术

确定园址之后,要根据生态果园的有关要求,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如水肥运输管道、排蓄水系统等,这样一方面解决了浇灌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防汛抗旱。同时,可在果园周边设置防护林,以保持果园水土,避免肥分流失。此外,可以沿坡修建水塘,起到拦水、贮水效果,以备夏季干旱时用以浇灌果树。目前,生态果园建设提倡“四个一”,即“种好一园果,护好一片林,挖上一口塘,养上一栏畜”,形成“果-林-畜-沼”立体生态果园模式[3]。

在生态果园建设中,种草保湿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果园种草可避免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害虫上树,且可以调节园内生态环境,改善园内小气候,尤其在夏季时可以起到一定的降温保湿效果,防止树根晒伤,提高果实品质。选择牧草时,应挑选耐阴、矮株、耐践踏和覆盖力强,且以须根为主的草种,如苜蓿、百喜草和黑麦草等。牧草宜在秋季播种,采取条播的方式,行距保持20~30 cm;而对于较硬的草种,应事先浸泡1 d,以提高其萌发率。在播种量上,以苜蓿、百喜草为例,用量分别为1~2 kg/667 m2,1~1.5 kg/667 m2。

生态果园的灌溉宜采用滴管技术,即以低压管道系统,使水流成滴状缓慢、均匀地浇灌作物果木根系的主要活动区,在充分节水的基础上,使根系区土壤维持最佳湿度、通气状态。滴灌时可按照植物需水规律,适时适量地供应水分,也可以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滴灌的同时提供一定的养分,使肥料直达果木根系,提高吸收率,促进蜜柚增产[4]。

1.3 加强生态化管理

果园建好后要按时做好修剪工作,蜜柚树的修剪讲究“幼树不剪,成树少剪”,修剪时重点除去遮光郁闭的主干枝,尽量不剪其他的枝条,这样不但可以改善树体通透性,还可以提高修剪效率。此外,需加强果园内的牧草管理,对于匍匐类或茎秆纤细的牧草,待其长到40 cm左右时可进行1次收割,留茬5 cm即可;而对于麦类牧草,则可待其长到60 cm时收割,草割后覆盖果园,让其自然腐烂从而增加土壤有机质。

2 生态化土壤管理提高果实品质

蜜柚栽培的土壤强调“四宜”,即宜肥、宜深、宜松、宜酸,也就是肥沃、深厚、疏松、微酸的土壤,而一般的土壤很难达到这一要求。因此,应在种植前后对其进行改良、培肥。但以往的蜜柚栽培中,由于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经常使土壤出现板结,不利于果树的生长。在生态果园中,要采取生态化土壤管理模式,定期进行改良活化,使之保持肥沃、松软、有弹性。通过种植牧草和施用有机肥都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同时,通过增施乳酸菌、光合细菌等生物菌肥,也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活性,促进蜜柚根系发育。蜜柚的品质与土壤环境有很大关系,常施有机肥的土壤中长出的蜜柚果实酸甜可口、口味上佳,而常施化肥的土壤中长出的蜜柚果实味道酸苦、肉质偏硬,因此,施肥时主要施用有机肥,尽量减少化肥用量。可向有机肥中掺加益生菌OM或EM,提高土壤固氮能力,促进不溶性磷钾肥的顺利分解;同时,遏制土壤线虫等有害生物的增殖,促进土壤中水、气、肥的合理供应。

3 生物防治手段解决病虫害难题

3.1 生物防治虫害

蜜柚果园的害虫主要有蚜虫、螨类和潜叶虫等,对于此类害虫可通过阿维菌素加以防治,或者接种灰色链霉菌,也可以起到长久的防治效果。此外,根据具体的虫害类型,可以灵活采取不同的生物防治策略。例如,对于天牛,可以人工释放寄生蜂,利用蜂卵寄生的方式破坏虫卵;对于螨类,可以采取挂袋捕食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单位叶片的虫口数量不超过5头;利用一些昆虫的趋光性,可以设置太阳能杀虫灯,也能起到起到很好的生物防治效果,尽量使用非化学合成的农药,如使用矿物油防治虫害。

3.2 生物防治病害

在蜜柚幼果期,通过接种OM菌可对大部分病菌起到抑制效果;蜜柚进入结果期后,易感染炭疽病,一般通过种植牧草就能減少发病率。此外,利用乳酸菌、酵母菌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对于黄斑病,通过保持营养的平衡供给就能有效降低发病率。根据生物防治理念,当需要使用化学农药时,必须充分考虑该类农药对果园内有益生物的影响。例如,喷洒波尔多液会灭杀多毛菌等有益菌种,间接造成螨类的大量繁殖。因此,必须控制使用次数,每个蜜柚季节使用的波尔多液不超过二次为宜。

4 结论

生态栽培是未来蜜柚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在今后的蜜柚栽培中,要加强生态果园建设,采用生态化土壤管理模式,运用生物防治手段防治病虫害,从而为蜜柚果树的生长提供良好条件,在提高果实品质促进果农增产丰收的同时也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钭凌娟,钱东南,施鸣峰.“红肉蜜柚”金华地区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15(9).

[2]张金桃.三红蜜柚特征特性田间观察及其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15(4).

[3]马汉金.红肉蜜柚在永定县仙师镇水土流失区的栽培技术及其应用效果[J].现代农业科技,2015(1).

[4]王同军.“五位一体”生态果园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科学种养,2014(2).

台蘑返生态栽培技术 篇4

一、菌种制作

1. 菌种分离

在五台山采集野生的台蘑。选择菇形好、肉质肥厚、生长健壮、无病虫为害的健康子实体做种菇。采用组织分离法接种台蘑到土豆+麸皮+采集地腐殖土综合培养基上, 于20℃~25℃下培养。选择组织块萌发快的试管经转接提纯得到试管母种。将长势好的试管菌株进行出菇试验, 从中选择出菇性状好的菌株, 经多次多代提纯得到栽培用的菌种。

2. 原种培养基制备

培养料配方一:麦粒78%, 牛粪稻草发酵料15%, 子实体采集地腐殖土3%, 石膏粉1%, 石灰粉1%, 磷酸二氢钾0.5%, 硫酸镁0.5%。

培养料配方二:小麦粒92%, 牛粪发酵料5%, 磷酸二氢钾0.5%, 硫酸镁0.5%, 石膏粉1%, 碳酸钙1%。

3. 栽培种制备

栽培种与原种的培养基基本相同。选择无破损的麦粒用水冲洗2~3次, 在室温25℃条件下, 浸于质量浓度为1%的石灰水中20 h, 使小麦充分吸水膨胀, 要求无白心, 将麦粒捞起, 用清水冲洗, 沥干后放入锅中煮熟 (以不烂为宜) 。不能使麦粒“开花”, 否则易感染细菌。用清水冷却至常温备用。栽培能否成功基质是关键, 麦粒煮的太熟营养丢失, 煮的不够养分不能充分释放出来被菌种吸收。接菌过程同样不能忽视, 更要为接菌创造无菌环境, 全面消毒。菌袋要选用12 cm×28 cm×0.05 cm或13 cm×26 cm×0.05 cm较厚的聚丙烯折角袋。

二、返生态栽培台蘑

台蘑菌丝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5℃~28℃, 菇蕾分化的适宜温度为0℃~13℃, 子实体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3℃~18℃, 菌丝生长最适p H值为6.5~8.0, 出菇最佳温度在13℃~18℃。本次栽培的菌种为台蘑TMB, 栽培地点为太谷县东曲河村的小山包。

1. 建造菇床

栽培时选择地势平坦, 水源充足, 3年生长期以上的人工林地进行栽培出菇。清理地面, 除去杂草碎片等。挖宽60 cm, 深10~15 cm长度不限的浅畦, 播种前将畦内灌透水分, 让水完全渗入地下后撒一层石灰粉以杀灭畦内害虫和杂菌。随后把菌块放入菇床内用细土填满菌种缝隙, 在表面覆盖约1.5~2cm厚的细土壤且压实。覆盖的土壤不要过厚, 要求土壤通透性好保水力强, 覆盖土壤后喷水调节土壤的水分以不粘手为宜, 否则出菇时子实体不易突破土壤长出来, 并在土壤表面喷洒质量浓度为0.2%的多菌灵水溶液。栽培结束, 在菇床上覆盖一层用稀甲醛消过毒的薄膜以保温保湿, 且可阻止杂菌和害虫的入侵。

2. 出菇管理

台蘑的生长发育与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影响台蘑生长的生态条件很多, 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空气和生物因子等。经过十多天的覆膜促蕾, 菌丝可穿透土层, 当菇蕾长至花生米大小时要进行疏蕾, 搭拱建棚, 并适当通风, 以促进菇蕾健壮生长。随着台蘑渐渐长大, 出菇期间主要做好保湿、补水、通风换气和光线的管理。

台蘑在菌丝生长阶段喜较低的湿度, 而病虫害常发生在高湿环境中, 因此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以下对病虫害有抑制作用。子实体形成阶段急需水分供应, 可采用空中喷雾的办法加大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注意不要对菇蕾直接喷水, 这样会在子实体上留下黄色斑痕, 严重时还会感染细菌造成腐烂, 影响台蘑的质量。

台蘑属于好氧性生物, 子实体形成期要保持空气新鲜, 要经常掀膜通气, 促进菌丝的快速生长, 使菇体菌柄短而粗、品质好、产量高;同时可防止菇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引起生理性病害。

台蘑要求较低温度, 而病虫害多喜高温。因此温度高时多通风降温, 温度低时适当减少通风量有利于台蘑的健康生长。

子实体形成和生长阶段, 要求有一定的散射光, 否则不易形成原基或生长不良, 容易出现畸形菇。光线过强, 子实体发育受抑制, 生长缓慢。

3. 喷施无污染菇肥

喷施蛋白胨、酵母膏溶液可使菇体肥厚。用质量浓度为0.1%的蛋白胨和0.3%的酵母膏溶液喷施菇面, 在室温14℃~16℃时效果最好。

4. 喷施米醋

台蘑生长中后期, 用300倍的食用米醋进行菇面喷施, 采收前1~3 d每天1次, 一般可增产6%, 且菌盖光鲜型美, 商品价值较高。

5. 喷施培养料浸出液

发酵腐熟干料5 kg, 加开水5 kg浸泡, 冷却后去渣喷施, 可延长出菇高峰期, 并促使子实体肥厚。

三、病虫害综合防治

1. 生物防治

保持栽培场所环境洁净, 选择无杂菌污染的优良菌种, 严格规范灭菌、接种、发菌等环节, 严格无菌操作。生长期间, 用苏云金杆菌防治菇蚊, 白僵菌防治食丝谷蛾幼虫, 捕食螨防治害螨。鱼藤酮、烟草浸出液对多种食用菌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抗生素类药剂如链霉素、金霉素对细菌性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 化学防治

台蘑本身是一种真菌, 对大多农药都很敏感, 易发生药害。病虫杂菌一旦发生, 用药时既要避免药物对台蘑本身引起的药害, 又要禁用对人体有毒性残留及污染菇体的药物。在台蘑病虫杂菌防治上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策略, 以保证台蘑的优质、高产。在培养基中加入一些抑制杂菌生长的药物, 如1 000 m L培养基中加入链霉素或金霉素40μg, 或添加0.03%~0.06%的孟加拉红或0.1%碲酸钾等。当杂菌已侵染培养料后应及时用高效、低毒、无公害的药剂进行防治, 以阻止蔓延。木霉、青霉、毛霉、棉絮状霉菌的防治可先将污染的培养料轻轻挖掉再喷洒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或质量浓度为0.5%的石灰水 (多菌灵遇碱易分解, 应与石灰水分别使用) 。覆土过湿及低温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软腐病, 发生后可在患病部位注射质量分数75%的酒精, 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对菇蝇、菇蚊、螨虫、线虫等害虫用粮虫净进行熏蒸, 杀灭率可达90%, 也可在地面撒生石灰进行防治;严重时及时清理、深埋病菇。

四、采收

在适宜的条件下, 台蘑从原基长成子实体需要15 d左右。当台蘑边缘内卷, 但尚未弹射孢子, 达到八成熟时为适宜采收期。此时菇质优良、营养丰富、鲜嫩可口。如果采收过晚, 子实体弹射大量孢子, 消耗养分, 菌柄纤维化且影响台蘑的质量。采收时可采用一只手按住菇柄基部的培养料, 另一只手捏住菇柄轻轻扭下, 正确采收台蘑不仅能保证收获的质量, 也有利于下潮菇的发生和管理。采完一批菇后要把菇床上残留的菇脚、老菌丝体一并清除, 避免腐烂引起病虫滋生。借助工具在料面上轻轻拍打且压平, 以刺激新菌丝生长。采收后停止喷水2~3 d, 增加通风, 待伤口愈合后再进行水分管理, 覆盖薄膜使菌丝恢复生长, 几天后待小菇蕾再次出现时进行下潮菇的管理。约10~15 d可采收第二潮菇, 一般可采收2~3潮。

生态栽培论文 篇5

随着经济的发展,乱砍乱伐、资源浪费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修复是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林业发展过程中,配合种植一些农业作物,不仅能够修复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同时也能提高产业水平,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林下产业发展是促进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林下产业的栽培技术的管理,对各个产业种植过程中应该注重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使得林业种植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1林业生态模式下产业发展的意义

林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盆,对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提供农民的收入有重要意义,林下栽培可以实现对林业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将林业资源的优势积极发挥出来,从而使得林地的长期以及中期和短期效益进行有机结合,增大林地的附加值。当前林下栽培管理,一方面是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的重要措施,由于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业资源受到了破坏,生态环境变得不平衡,因此加强林下栽培管理,可以是的生态环境重新回到平衡的状态。另一方面,林下栽培可以实现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可以积极开发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发展其他的林业产业,使得当地的经济水平得到提升,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林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互补发展,是当前各地在挖掘林业经济效益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个结果,对于缓解社会的压力有很大帮助。比如核桃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就是可以作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一种新兴产业,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土壤的保护,防止水土流失使得生态平衡,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核桃的经济价值提高当地百姓的经济水平。当然,在林业生态模式下加强各种作物的栽培,需要对栽培技术进行研究,提高各种产物的存活率,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2林业生态模式下产业栽培技术管理

2.1合理协调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森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可再生资源,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当前很多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多出现了注重经济发展,不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这使得很多珍稀植物、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对此,应该要加强对传统的发展理念的改进,注重经济效益的时候更应该要重视生态效益“。在建设中发展,在发展中建设”的理念是新时期林业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在原有的林业生态环境基础上,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管理。在森林的管理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研究,加强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也能提高生产水平。

2.2常见的林业产业栽培技术管理

(1)林木、牧草、牲畜复合式林业经营模式。复合式林业生态经营模式指的是多种产业结合在一起发展,实现对林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的一种经营模式。比如林木、牧草、牲畜等,都可以在一起管理,对于林木而言,首先应该注意对树木的品种的选择,其次要对不同品种的树木拉开距离进行种植,并且要施用不同的肥料。对于牧草而言,要注意加强对牧草的管理,比如在种植之前对土地进行翻土工作,浇水、施肥等。(2)瓜果、蔬菜复合式林业生态经营模式。瓜果蔬菜的种植也是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模式,一般说来,在林业种植过程中,人们喜欢选择葡萄树以及油菜。对于葡萄果树的栽培与管理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强对葡萄树之间的间距的管理,并且要在适当地时候进行修剪,促进葡萄树的快速生长,此外,对于应该注意葡萄树之间的间距一定要控制好,并且要在适当时机对树枝进行修剪、适当浇水、定期打药防止病虫害。另外,对于常见的油菜管理则相对简单一些,由于油菜的种植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只要定期打药预防病虫害就可以。(3)复合式林业生态经营模式中的栽培管理技术。在林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过程中,复合型林业生态经营模式是一种重要的模式,比如核桃树的种植,就是改善经济环境、提高经济水平的一种重要作物。核桃喜光,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核桃的产量和质量相对都比较高一些。同时,核桃耐寒、抗旱、抗病能力强,适应多种土壤生长,喜肥沃湿润的沙质壤土,喜水、肥,对水肥要求不严,落叶后至发芽前不宜剪枝,易产生伤流。由于核桃的耐受性较好,因此在很多地区都可以进行核桃种植,核桃喜欢石灰性土壤,常见于山区河谷两旁土层深厚的地方。在种植的过程中,要合理地选苗,加强核桃的土、肥、水管理技术的研究,从而使得核桃种植水平可以得到有效地提升。对于粮食作物的种植,应该要注意空间利用的问题,由于核桃树、枣树等树种较高,所以为了充分地利用林业空间,应该要选择一些比较低矮的粮食作物进行套种,比如花生、土豆、地瓜等,都可以配合高大的树木进行种植,使得核桃、枣树与其他的粮食作物之间可以拉开一定的距离,实现复合型生态种植。

2.3加强技术的创新发展

林业生态模式下加强对各种产业的发展,是一种综合发展模式,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注重技术的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比如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突出无公害等特色,就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如有的地区开始加强对樱桃种植的尝试,国家应该要大力加强对新型产业的扶持,加强对于林业有关的各种栽培技术的管理,从而使得林业种植水平得到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前林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对林业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的过程中能够还可以加强对各种产业的管理,加强各种复合式林业生态经营模式的应用,使得林业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同时也能提高经济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柠条栽培技术及生态价值的探讨 篇6

【关键词】 柠条 栽培 生态和经济价值 生物特性 种植技术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是我省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该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近年来我省对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建投人了巨资来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荒漠化面积逐渐扩展,沙化、盐演化加重。其主要原因就是造林速度慢,不能适地适树造林。大多数地区还在大量营造乔木林,乔木林对立地条件要求高,需水量大,资金投人大,造林速度进展缓慢,成活率低,生态环境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这一地区的特点是干早少雨,土壤贫瘠,荒漠化、盐碱化严重,特别是水资源短缺,给加快造林绿化进程带来了相当的难度。柠条具有根系发达、萌发力强、耐贫瘠、耐寒、耐早,适应性强。具有发展的先锋树种。东北地区水土保持和固沙造林中的重要灌木树种,也是良好的薪炭林树种,嫩枝叶可做家畜饲料。

1. 柠条的生物特性

学名柠条锦鸡儿别名柠条、白柠条、毛条。柠条为豆科锦鸡儿属几种灌木植物的俗称,主要栽培种是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根系发达,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优良品种。柠条是干草原和荒漠草原沙生旱生灌木,不怕风沙,在沙地生长良好,枝条被沙埋之后,能从枝上产生不定根,并且随着沙的加厚,不定根不断地增加,从上部又萌生出许多新的枝条。柠条具有极强的抗逆性,在年降水量150 mm、有效积温1500℃以上地区都能旺盛生长,在-32℃气温下能安全越冬。柠条抗严寒和酷热,耐瘠薄,耐旱力强,但当年生幼苗一般怕晒而耐冻。喜光性甚强。萌芽力很强,平茬后可从伐根上萌发出大量枝条,夏季嫩梢被啃食后,可再长出新梢。由于这种特性,柠条常从生,因而固沙保土,防止冲刷的作用很大。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落叶灌木,柠条寿命长,一般可生长几十年,有的可达百年以上。柠条的生命力很强,在一32℃的低温下也能安全越冬。柠条的萌发力也很强,平茬后每个株丛又生出100个枝条,形成茂密的株丛。平茬当年可长到lm以上。柠条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很强的抗逆性,是干早的草原和荒漠上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出的优良品种。

2. 栽培技术

柠条有直播造林和植苗造林两种。降水较好的地区多采用直播造林,过于干旱的地区采用植苗造林。沙地上一般不用整地即可播种,大面积治沙可飞播。夜沙地或平缓的丘间低地可带状耕翻。种植柠条的关键是抓苗,对土壤水分、播种时间和田间管理都有严格的要求。土壤含水率在10%以上时,早直播才能抓好苗。水分充足,温度高,有利于萌芽出苗,苗长得快而壮,当年停止生长前苗高达8一10Cm,能安全越冬。最好在6一7月的雨季进行早直播。播深3cm,过深则影响出苗,在半固定沙地或荒漠地带要移植。播后及时镇压,以利抓苗。让其充分生长。4一5年生柠条进行平茬,控制其向上生长,促进分枝,增加幼嫩枝叶,提高利用率。移栽柠条分为育苗与移栽两步。采用机械条状密播法,开深3 cm的播种沟,播后稍加镇压。田间管理与旱直播技术相同。一般第一年春季播种,生长期灌3次水,第二年春天即可出苗。出苗时需保持根系完整,根长保留在15 cm以上,出圃后24 h内运往已整地的地块穴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浇一次水,这样成活率会更高。采用苗圃育苗再移栽,管理技术比较到位,可以大幅度提高成活率。种植柠条的关键在于抓苗,柠条生长对土壤水分、播种时间和田间管理都有严格要求。土壤含水率在10%以上,并且在播种后20 d内保持这一水平,旱直播才能抓好苗。当年停止生长前苗高达8~10 cm能安全越冬,我县一般从5月中旬开始播种,到9月初停播,多在6、7月的雨季进行旱直播。柠条怕积水,积水常引起死亡,田间管理应防止水冲或积水。柠条播种后3年内,幼苗生长缓慢,易被牲畜毁坏,应封闭林地,不许放牧。

3. 柠条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3.1柠条是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其根系发达,枝叶繁茂,因而减轻雨水对地面的冲刷,减少地表径流和淤积肥土,具有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作用。能固定原土,而且能积累刮来的肥土。流动沙地种植柠条后会形成半固定、固定沙地。5年生的柠条一般每亩120丛,减少地表径流75%,减少表土冲刷65%一70%,拦截泥沙是防止土壤水蚀、风蚀和固沙的好灌木树种。与防护林混交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和增强放风固沙效果。

3.2具有增加土壤肥力:它的嫩枝叶富含氮、磷、钾,可以制绿肥,堪称“绿肥之王”。据测定,每500吨干枝叶,可相当于2吨圈粪的肥力,是天然的高效复合肥料。柠条的根部有大量的根瘤菌,能固定土壤中的氮肥,再加上大量的枯枝落叶,改善土壤的作用十分明显。

3.3柠条全身是宝:它枝叶繁茂,枝梢和叶片可作饲草,种子经加工后可作精饲料。柠条枝叶的营养价值很高,含粗蛋白质22.9%、粗脂肪4.9%、粗纤维刀.8%;种子中含粗蛋白质27.4%、粗脂肪12.8%、无氮浸出物31.6%。可为西部地区发展牧业提高了条件。其枝条顺直、坚韧,是良好的编织材料。砍柴是相当好的燃料,由于柠条外表有蜡质,干湿都能燃烧。树皮还是较好的纤维原料。种子榨油,可用于润滑、照明。花为蜜源。根、花、种子均可人药,有滋阴养血和通经、镇静、止痒等功效。

4. 繁育技术

果荚坚硬呈黄棕色,枝上部果荚里有二、三粒种子呈米黄色即可采种。从果实成熟到裂果时间很短,单株2~4d。因此要随熟随采。采回的荚果经过晒干锤打,除去荚壳和夹杂物,即得纯净种子。优良的种子黄绿色或米黄色,有光泽,纯度可达94%左右。播种前种子一般不处理,只要墒情好,春、夏、秋均可播种,但以雨季最好。在粘重土壤上,雨后抢墒播种,不致因土壤板结而曲芽,影响出苗。沙质土壤雨前较雨后播种好,易全苗。若为了促其迅速发芽,减少鼠害,播前可用30℃水浸种12~24h,捞出后用10%的磷化锌拌种。但要很好掌握墒情,防止烧芽。

5. 有害生物防治

柠条最严重的虫害是种实害虫,如柠条豆象,柠条小蜂,柠条荚螟,柠条象鼻虫等。可采用以下方法防治:(1)开花时喷洒50%百治屠1000倍液,毒杀成虫。5月下旬喷洒80%磷铵1000倍液,或50%杀螟松500倍液,毒杀幼虫,并兼治种子小蜂、荚螟等害虫。(2)无虫纯净的种子千粒重为35~37g,而有虫害的种子千粒重仅23~26g。因此,可用风扇、簸箕选种,再用1%的食盐水浸选,对下沉的种子要用清水洗净,以免影响发芽。(3)播种前用60~70℃水泡种子5min,杀死幼虫,打捞漂浮种子焚毁。(4)营造混交林,适时平茬复壮。(5)作好种子调运时的检疫工作,杜绝害虫传播蔓延。

结束语

柠条因其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能有效地减轻雨水对地面的冲刷、减少地表径流、淤积肥土,具有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作用而作为治理水土流失和退化沙化草场的先锋植物被广泛引种。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匹配的生态林也选择了柠条,柠条是沙生旱生灌木,沙质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好、渗透率高、不容易引起积水,所以柠条在沙地生长旺盛。种植柠条的关键技术就是整地,通过整地使土壤疏松,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和渗透性,以接近柠条原生的沙质土壤,从而提高柠条的成活率。

平和蜜柚生态栽培技术分析 篇7

1 生态果园建设夯实生态栽培基础

1.1 生态果园选址

蜜柚的适应性比较广, 在我国亚热带气候区都能很好的存活和生长, 且可以适应黄壤、红壤和冲积土等多种不同性质的土壤。就平和县而言, 主要品种是白肉、红肉和三红蜜柚, 可将果园建在丘陵坡地, 最好是土层深60 cm、有机质含量大于1.5%、地下水位不超过1.0 m、p H在5.5~6.5的红壤地、冲积平地等。若土层深厚、土壤肥力等方面的指标欠佳, 需进行适当的改良处理。丘陵山地缓坡是蜜柚建园的理想之地, 可优先选取此类地形;同时, 为了便于水土保持, 要求坡度最好在15°以下, 最大不超过25°。若果园建在平地处, 则应尽量选择地下水位较低, 且排灌都比较方便的地方[2]。此外, 为了确保果园的生态效果, 所有果园必须建在交通便利、取水方便、光照充足、未受污染之处。

1.2 修建基础设施, 引进滴灌技术

确定园址之后, 要根据生态果园的有关要求, 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 如水肥运输管道、排蓄水系统等, 这样一方面解决了浇灌问题, 另一方面可以防汛抗旱。同时, 可在果园周边设置防护林, 以保持果园水土, 避免肥分流失。此外, 可以沿坡修建水塘, 起到拦水、贮水效果, 以备夏季干旱时用以浇灌果树。目前, 生态果园建设提倡“四个一”, 即“种好一园果, 护好一片林, 挖上一口塘, 养上一栏畜”, 形成“果-林-畜-沼”立体生态果园模式[3]。

在生态果园建设中, 种草保湿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果园种草可避免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害虫上树, 且可以调节园内生态环境, 改善园内小气候, 尤其在夏季时可以起到一定的降温保湿效果, 防止树根晒伤, 提高果实品质。选择牧草时, 应挑选耐阴、矮株、耐践踏和覆盖力强, 且以须根为主的草种, 如苜蓿、百喜草和黑麦草等。牧草宜在秋季播种, 采取条播的方式, 行距保持20~30 cm;而对于较硬的草种, 应事先浸泡1 d, 以提高其萌发率。在播种量上, 以苜蓿、百喜草为例, 用量分别为1~2 kg/667 m2, 1~1.5 kg/667 m2。

生态果园的灌溉宜采用滴管技术, 即以低压管道系统, 使水流成滴状缓慢、均匀地浇灌作物果木根系的主要活动区, 在充分节水的基础上, 使根系区土壤维持最佳湿度、通气状态。滴灌时可按照植物需水规律, 适时适量地供应水分, 也可以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在滴灌的同时提供一定的养分, 使肥料直达果木根系, 提高吸收率, 促进蜜柚增产[4]。

1.3 加强生态化管理

果园建好后要按时做好修剪工作, 蜜柚树的修剪讲究“幼树不剪, 成树少剪”, 修剪时重点除去遮光郁闭的主干枝, 尽量不剪其他的枝条, 这样不但可以改善树体通透性, 还可以提高修剪效率。此外, 需加强果园内的牧草管理, 对于匍匐类或茎秆纤细的牧草, 待其长到40 cm左右时可进行1次收割, 留茬5 cm即可;而对于麦类牧草, 则可待其长到60 cm时收割, 草割后覆盖果园, 让其自然腐烂从而增加土壤有机质。

2 生态化土壤管理提高果实品质

蜜柚栽培的土壤强调“四宜”, 即宜肥、宜深、宜松、宜酸, 也就是肥沃、深厚、疏松、微酸的土壤, 而一般的土壤很难达到这一要求。因此, 应在种植前后对其进行改良、培肥。但以往的蜜柚栽培中, 由于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经常使土壤出现板结, 不利于果树的生长。在生态果园中, 要采取生态化土壤管理模式, 定期进行改良活化, 使之保持肥沃、松软、有弹性。通过种植牧草和施用有机肥都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同时, 通过增施乳酸菌、光合细菌等生物菌肥, 也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 提高土壤活性, 促进蜜柚根系发育。蜜柚的品质与土壤环境有很大关系, 常施有机肥的土壤中长出的蜜柚果实酸甜可口、口味上佳, 而常施化肥的土壤中长出的蜜柚果实味道酸苦、肉质偏硬, 因此, 施肥时主要施用有机肥, 尽量减少化肥用量。可向有机肥中掺加益生菌OM或EM, 提高土壤固氮能力, 促进不溶性磷钾肥的顺利分解;同时, 遏制土壤线虫等有害生物的增殖, 促进土壤中水、气、肥的合理供应。

3 生物防治手段解决病虫害难题

3.1 生物防治虫害

蜜柚果园的害虫主要有蚜虫、螨类和潜叶虫等, 对于此类害虫可通过阿维菌素加以防治, 或者接种灰色链霉菌, 也可以起到长久的防治效果。此外, 根据具体的虫害类型, 可以灵活采取不同的生物防治策略。例如, 对于天牛, 可以人工释放寄生蜂, 利用蜂卵寄生的方式破坏虫卵;对于螨类, 可以采取挂袋捕食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单位叶片的虫口数量不超过5头;利用一些昆虫的趋光性, 可以设置太阳能杀虫灯, 也能起到起到很好的生物防治效果, 尽量使用非化学合成的农药, 如使用矿物油防治虫害。

3.2 生物防治病害

在蜜柚幼果期, 通过接种OM菌可对大部分病菌起到抑制效果;蜜柚进入结果期后, 易感染炭疽病, 一般通过种植牧草就能减少发病率。此外, 利用乳酸菌、酵母菌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对于黄斑病, 通过保持营养的平衡供给就能有效降低发病率。根据生物防治理念, 当需要使用化学农药时, 必须充分考虑该类农药对果园内有益生物的影响。例如, 喷洒波尔多液会灭杀多毛菌等有益菌种, 间接造成螨类的大量繁殖。因此, 必须控制使用次数, 每个蜜柚季节使用的波尔多液不超过二次为宜。

4 结论

生态栽培是未来蜜柚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 在今后的蜜柚栽培中, 要加强生态果园建设, 采用生态化土壤管理模式, 运用生物防治手段防治病虫害, 从而为蜜柚果树的生长提供良好条件, 在提高果实品质促进果农增产丰收的同时也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摘要:生态果园既是水果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也是发展现代果业的必由之路。平和蜜柚在探索生态果园和生态栽培这条道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当地特色的蜜柚生态栽培模式。简要介绍平和蜜柚生态栽培技术, 并从生态果园建设、生态化土壤管理和生物防治病虫害几个方面探讨了蜜柚的生态栽培模式, 以期对广大果农有所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平和蜜柚,生态栽培技术,生态果园,生物防治

参考文献

[1]钭凌娟, 钱东南, 施鸣峰.“红肉蜜柚”金华地区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 2015 (9) .

[2]张金桃.三红蜜柚特征特性田间观察及其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 2015 (4) .

[3]马汉金.红肉蜜柚在永定县仙师镇水土流失区的栽培技术及其应用效果[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1) .

薯—稻—薯生态高效栽培模式 篇8

关键词:春马铃薯,早中稻,秋马铃薯,生态,高效,栽培模式

傅村镇溪口村是金华市金东区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基地, 年种植马铃薯170 hm2, 由于多年旱作栽培, 某些病虫害的发生呈不断上升趋势, 如秋马铃薯疮痂病、病毒病发病率高达80%以上, 严重影响商品薯外观与品质, 降低商品率和经济效益。近年来, 该基地通过实施“春马铃薯—早中稻—秋马铃薯”水旱轮作示范, 改善土壤理化结构, 为马铃薯生产创造有利的农田生态环境条件, 减轻病虫害的侵害, 提高薯块优质率, 并解决基地农民的口粮自给问题, 获得了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1 种植效益

“春马铃薯—早中稻—秋马铃薯” (简称“薯—稻—薯”) 种植模式两熟马铃薯纯收益72 243元/hm2, 比“春薯-旱作-秋薯”模式增加12 802.5元/hm2, 增幅21.5%。“薯—稻—薯”模式效益的提高主要有2个原因:一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提高了马铃薯产量, 其中春马铃薯增产1 950 kg/hm2, 秋马铃薯增产3 210 kg/hm2;二是减少薯块病虫害, 提高了春秋马铃薯的优质商品率, 春马铃薯提高1.6个百分点, 秋马铃薯提高6.5个百分点。

2 茬口安排

春马铃薯于12月底至1月上中旬播种, 5月采收;早中稻于4月下旬播种 (采用旱育秧技术) , 8月下旬收割;秋马铃薯于9月上中旬播种, 11月中下旬采收[1,2]。

3 春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3.1 选用良种

选用结薯早、块茎膨大快、休眠期短、高产、优质、抗病的早熟品种, 如中薯3号、东农303等。

3.2 推广种植脱毒种薯

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 随着种植年代的增加, 病毒在马铃薯体内不断积累增殖, 病害逐年加重, 马铃薯品种种性严重退化, 产量降低, 品质变差。马铃薯脱毒种薯出苗早、植株健壮、叶片肥大、根系发达、抗逆性强、薯块膨大早、膨大速度快, 增产潜力大, 宜在生产中大力推广。

3.3 整地施肥, 催芽播种

播前翻耕、整地施腐熟有机质肥料 (鸡粪或猪粪) 22.5~30.0 t/hm2, 播前进行种子催芽, 将种薯切成25 g左右薯块, 保证每块种子有1~2个芽, 切块后用0.05%农用连霉素浸种3 min, 晾干, 伤口愈口后播种, 防止有害生物的侵入。一般畦宽1.7 m左右, 施45%含硫复合肥750~1 050 kg/hm2+46%尿素150 kg/hm2覆盖播种;播种密度为40 cm×20~25 cm。

3.4 地膜覆盖, 提前上市

春马铃薯覆盖地膜, 有利于保温保墒、抵御低温干旱等不利自然因素, 确保植株安全越冬, 具有播种早、出苗齐、结薯早、产量高、上市早、效益好等特点。地膜覆盖栽培比常规露地栽培可提早15 d左右上市, 增产5 250 kg/hm2, 增收1.2万元/hm2。播后选用幅宽2 m、厚度0.005 mm或0.006 mm的强力超微膜地膜覆盖, 覆盖地膜前墒情保持湿润, 最好雨后覆盖, 四周压实, 出苗后打孔放苗。

3.5 病虫草害防治

可用90%乙草胺 (禾耐斯) 300 g/hm2防治杂草, 用80%敌百虫800倍液+40%锌硫磷600~800倍液防治地下害虫 (地老虎、金针虫) , 宜在傍晚时施用。3月中下旬采用烯酰吗啉 (安克) 或瑞毒霉锰锌防治2~3次, 以避免发生晚疫病。

4 早中稻栽培技术

4.1 选用良种, 适时播种

水旱轮作所用的水稻以早中熟品种为主, 4月下旬播种, 8月下旬成熟, 能满足春、秋2季马铃薯茬口衔接的需要。如早熟优质、耐肥抗倒、抗病的株两优02和五优308, 能为马铃薯种植户提供口粮。

4.2 旱育壮秧

实行旱育秧, 充分利用土地, 扩大前作播种面积, 提高效益。采用30 cm×60 cm的育秧盘, 育秧苗土拌壮秧剂10g/盘, 每个育秧盘用种量为100 g/盘, 将催芽后的种子均匀撒在盘土上, 覆盖育苗土0.5 cm, 播种后浇足透水, 以确保水稻发芽出苗。浇水后渗干不存明水, 在存有明水时, 要将多余的水放掉。秧龄3叶1心时便可移栽, 移栽秧龄不超过30 d。

4.3 合理密植

早中稻种植行株距为27 cm×20~25 cm, 栽苗1~2棵/丛。

4.4 统筹肥水, 间歇灌溉

充分利用前作未吸收肥料, 不施基肥, 只施分蘖肥, 在活棵后结合除草剂撒施尿素105 kg/hm2左右, 以后看苗情适施穗肥, 施尿素30~45 kg/hm2, 发足80%有效苗时, 适时搁田, 以后间歇灌溉, 后期干干湿湿养老稻, 以提高产量争效益[3,4]。

4.5 病虫害综合防治

可采取物理和生物药剂相结合的方法, 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 注重螟虫、稻虱、纹枯病的防治。

5 秋马铃薯栽培技术

5.1 选用优质良种

秋马铃薯生育期处于高温、高湿的季节, 宜选用生育期较短、薯块膨大快、休眠期短的东农303、中薯3号等品种。一般选春薯小块无病种薯 (25~50 g之间) , 可有效缓解种薯退化, 降低成本。

5.2 种子处理

由于秋马铃薯所用的种薯大多未通过休眠处理, 应采取人工措施打破休眠期, 方法是在播种前10 d左右将种薯放在10~15 mg/kg赤霉素溶液中浸5~6 min, 然后取出晾干, 放在阴凉处进行催芽, 芽长1 cm左右便可播种。

5.3 适时播种, 合理密植

在气温稳定在25℃以下时开始播种, 当地以9月上中旬为宜。栽植密度为40~45 cm×22~25 cm, 栽苗8.25万~9.00万穴/hm2, 用种量为2 400~2 700 kg/hm2, 播种覆土后用90%乙草胺750~900 g/hm2对水1 500 kg/hm2均匀喷雾, 防止杂草, 同时在畦面上覆盖稻草或杂草, 保湿、防雨、降土温、促全苗。待苗高15 cm左右进行培土, 以增加土壤通透性, 增加昼夜温差, 有利于优质高产。

5.4 合理施肥, 加强田间管理

秋马铃薯生育期短, 应一次性施足基肥, 施用腐熟鸡 (鸭) 粪22.5 t/hm2+复合肥 (15-15-15) 750 kg/hm2, 开沟条施或在翻耕前施下, 注意肥粒必须离种薯块5 cm以上, 以防烂种。当叶龄六至七叶期, 看苗施好追肥, 做到旱时灌好跑马水, 雨天防渍水;对生长后期发现叶片早衰的植株, 用磷酸二氢钾和尿素各1.5 kg/hm2对水750 kg/hm2进行1~2次根外喷施。秋播马铃薯容易发生蚜虫、疮痂病、晚疫病的危害, 蚜虫可用4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 或10%吡虫啉喷雾防治。疮痂病选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5000倍液、新植霉素 (100万单位) 5 000倍液喷雾, 晚疫病用50%烯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

5.5 分期分批上市, 提高效益

秋播马铃薯一般在播后80 d左右即可收获上市, 若要延长至春节前后上市, 应将受霜冻的死薯藤拔去, 然后盖土, 可在地下自然越冬储藏, 待春节前后再分批收获上市, 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玉波, 李懋.辉浅谈马铃薯栽培技术与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26) :238.

[2]杨美云, 彭乃高.无公害马铃薯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 2010 (9) :1131, 1164.

[3]赵海福, 王国兰.全膜双垄马铃薯栽培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 2009 (3) :28.

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 篇9

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国家对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倡导下, 林业生态模式下的栽培管理技术在林业发展中所占据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此外, 目前国家的植被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植被砍伐、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等现象越来越严重, 并且随着工业化的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扩大, 其严重阻碍了林业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 加强林业管理, 提高林业生态下的栽培管理技术对现今的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林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成分, 为推动国家经济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林产品是社会生产中的重要原材料之一, 可以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是, 当今生态发展严重失衡的状况已经阻碍了林业的正常发展, 开展林业生态模式下的栽培管理工作, 已经成为改变当下生态局势的重要途径。

2 林业生态模式下的栽培管理技术分析

2.1 林、畜、牧草复合型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

因为是林、畜、牧草复合式的林业生态模式下的栽培技术管理, 因而在选择造林树种上, 应该选择易存活的树种栽培管理, 如三倍体毛白杨、中林46号杨等, 都是比较容易存活的林木。牧草的选择上应选择紫花优质苜蓿, 此外, 还要合理地管控造林密度, 科学布置林木、牧草之间的行距问题。在栽培树苗时事前应该用犁开沟, 然后在沟内挖坑施肥, 并在施肥完成后用回填土均匀搅拌, 且在定植前在苗木的根部喷洒一定浓度的6号生根溶液, 帮助苗木快速生长。管理栽培牧草的过程中, 为了保证种植苗木的成活率, 需要在种植苗木的第1年秋后对土壤进行翻土处理, 并且在冬季浇洒冻水。等到了春季适合播种的季节, 应该施撒磷酸钙当做底肥, 肥料的用量应该控制在100kg。此外, 在播种时要选择优质的苗木, 并且在气温适宜的情况下开展苗木的种植工作, 保证土壤的湿润性。

2.2 山区林、果、家禽复合型林业生态模式下的栽培管理技术

林业资源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其本身除了可以提供丰富的林木资源用于城市建设发展外, 还能起到防风固沙、保护水土、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借此可以开发多元化的特有林业生态发展模式, 尤其对生活在山区的居民来说, 大范围的发展林、果、家禽的复合式生态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山区居民的经济收入。此外, 山区的土质条件较差, 比较适合一些针叶类以及一些果树类等生长比较缓慢的树木生长。在树林下饲养一些家禽, 从而实现家禽和林木、果树间相互协调生长, 还能营造一种世外桃源、鸟语花香的气氛。与此同时, 鸟禽以草籽, 枯落的果实、虫子为食, 减少了人力的喂养, 实现了自给自足式的林业生态模式发展。

2.3 蔬菜、药材、菌类复合式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

地质条件的不同会造成林业种类的不同, 因此, 有些灌木林适合种植牧草, 而有些林木适合种植蔬菜。但是对于一些隐蔽性较好的林木, 恰恰为药材、菌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尤其是一些菌类, 像是木耳、蘑菇等食用菌, 非常喜欢荫蔽的生长环境, 所以, 适合种植在遮荫性较好的林木旁。但是一些树林属于灌木林, 其遮阳性不强, 就可以种植蔬菜, 既不耽误树木的生长, 又适合蔬菜的发育。这种林业生态模式下的栽培管理模式不仅实现了林木资源的健康生长, 还能满足居民对日常蔬菜的需求。

以上林业生态模式下的栽培管理模式只是众多林业生态模式下的一种发展模式, 具体的林业结合发展还需要看具体的林木种类以及当地的土地结构, 选择合适的搭配方式进行种植, 并且选择合适的肥料进行施肥, 以促进苗木、蔬菜、果木的生长。这样在实现林业资源规模扩展的同时, 还能加快农业种植经济的生产, 从而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 缩短城乡差距。

3 结语

林木植被不仅承担着防风固沙、保护水土、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 林业资源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这也是近年来国家生态建设的发展目标。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模式除了林、畜、牧草和林、果、家禽之外, 还有很多林业搭配发展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和试验。由此可见, 林业生态下栽培管理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及前景。

摘要:如今我国林业生态模式下的栽培管理技术主要有3种, 而这3种栽培管理技术是根据林业资源所处地域不同、作物生长习惯的不同进行划分的, 因此, 在实际林业生态模式的栽培中一定要按照栽种林木资源的生活习性, 从实际情况出发, 因地制宜栽培管理。以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为研究课题, 系统地进行阐述和研究。

关键词:林业生态模式,栽培管理

参考文献

[1]丁丽娜.探析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10)

生态栽培论文 篇10

滇龙胆属云南彝族主要用药品种, 又是众多云药企业生产药品的重要原料, 年需求量非常大。当前, 野生资源基本上难以满足其供药需求, 人工培育渐成规模。而病害受灾面积也有蔓延趋势, 在今后工作中, 滇龙胆病害研究将成为一个新领域。为此, 本文就云南栽培滇龙胆病害种类及生态治理进行汇总分析, 以供参考和借鉴。

2 云南栽培滇龙胆病害种类

2.1 灰霉病

植株主要是叶片和花序感病。叶上发病部位多在植株中、下部叶片, 新叶要在连续阴雨一周以上才发病。发病初期, 叶尖部失绿, 呈暗绿色水渍状斑, 后变成浅褐色干枯卷曲状。田间湿度大时叶尖或茎尖生长点周围会产生灰色或棕灰色霉层。花序发病呈萎蔫状, 上密生灰色霉层, 连续阴雨时, 长霉层处腐烂变稀。

2.2 锈病

叶子为主要侵害对象, 早期可见水浸状失绿, 之后逐渐泛黄, 叶子背面可见白色或者是黄色的疱状斑。感染后期, 可见叶子表皮出现黄粉。严重的, 黄斑遍布整片叶子, 最后枯萎而死。

2.3 圆斑枯病

病主要受害部位为叶片, 感病初期, 病部失绿变黄, 之后呈干枯状浅褐色圆斑, 病斑明显隆起, 具轮纹, 连续多天阴雨时, 病斑上出现霉点。发病后期, 病斑相连成片, 形成全叶干枯, 叶正反面均有凸起的大小不等的黑点物, 为病菌分生孢子盘。

2.4 叶枯病

病害由半知菌类的匐柄霉属、壳二孢属及子囊菌类格孢腔菌 (多胞菌) 属等菌单独侵染或联合侵染所致, 主要为害叶片, 造成叶枯。叶上两面病菌子实体呈圆形块状、点状或不规则形凸起的黑斑, 黑斑间隙发黄干枯。

3 生态治理

滇龙胆因其特殊种植属性, 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 生物体聚集的病菌将不断增多, 感染病害的几率也将大增, 势必严重影响滇龙胆种植的品质和产量。在加上此种作物, 种植方法以漫山遍野居多, 一旦产生病害, 临时用杀菌剂进行化学防治, 一方面花费成本居多, 农户承担不起;另一方面大面积用药, 也必将严重污染周边自然环境。由此, 提前做好生态治理措施, 就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及时清洁田园, 营造良好的栽培环境

通常情况下, 致病菌多是依附于植株残体滞留土壤。待到来年春天, 危害新栽培的植株。所以, 每年作物收割后, 及时清洁田园内残留植株, 营造良好的种植环境, 可有效减少各种病害的产生。

3.2 科学合理地进行轮作, 减少病虫害病发几率

种植滇龙胆诱发的各种病虫害, 可通过合理轮作的方式有效减缓。比如说:一茬龙胆栽培之后, 为了破坏致病菌寄居环境, 可通过轮作玉米、稻谷、苜蓿等等, 起到破坏宿主隔离病毒的作用。此外, 研究证实:很多作物是滇龙胆线虫类疾病的高感作物, 可有效促进致病线虫提早进行孵化。由此, 可通过轮作这些作物的方式, 集中诱捕此类线虫, 最后通过连根拔除、集中焚烧, 有效减缓单位面积内感染线虫的几率。当然也有部分作物对线虫具有杀灭作用, 积极轮作换茬, 也可起到合理生态治理的功效。

3.3 根据地域种植特点, 合理密植减低病害危害

通常情况下, 滇龙胆于高湿环境下更易病发各种病害。如果龙胆栽培过分追求密植高产, 势必会导致株间不透风通气, 加大田间湿度, 为致病的滋生创造了各种有利的条件。由此, 必须要通过合理密植的方式, 降低各种病害的发病几率。尤其是在山间雾大、湿度大的情况下, 应该适当稀植, 确保株间透风透光, 破坏致病菌滋生环境, 降低各种病害的病发率。

3.4 仿野生环境进行栽培, 克制危害龙胆病菌的滋生

野生与家种比较而言, 龙胆病虫害发病几率更小一些, 这与野生环境下周边生长更多的伴生植物, 他们可有效克制危害龙胆病菌的滋生, 确保龙胆不生病或者是很少生病。实际上, 自然界很多植物都是遵循着这样的生存法则, 相依共存。由此, 在大面积家种龙胆基础上, 有必要遵循着这样的法则, 适当的套种其他野生伴生植物。或者是不要全山开垦, 可适当保留某些作物适量播撒龙胆种子。

3.5 早期种子处理, 做好杀菌消毒措施

3.5.1 常见的叶斑病:

建议用多菌灵 (药用浓度为50%) 、炭疽福美可湿粉 (药用浓度为60%) 等等杀菌剂对种子作早期处理;也可用退菌特 (药用浓度为50%) 、百菌清 (药用浓度为75%) 、福星 (药用浓度为40%) 、世高水分散颗粒剂 (药用浓度为30%) 等等, 用于病株喷雾控制病情蔓延。

3.5.2 锈病的预控:

建议用三唑酮 (药用浓度为25%) 、多菌灵 (药用浓度为50%) 、萎锈灵乳油 (药用浓度为20%) 等等拌种做早期处理;田间早期零星有发病症状, 立即用三唑酮 (药用浓度为25%) 、退菌特 (药用浓度为50%) 、世高水分散颗粒剂 (药用浓度为10%) 、福星喷施液 (药用浓度40%, 3000倍液) 等等做积极处理, 可有效控制中心病株。

3.5.3 线虫病的预控:

在龙胆收获之后, 可每亩地用石灰氮80kg, 加盖稻草, 提高地温。其后, 用地膜覆盖土壤10天以上, 可有效确保土壤高温高湿环境, 有效杀死线虫幼虫。然后, 再行播种。或者是于开春, 播种线虫较为敏感的植物, 为线虫创造良好的寄生环境, 待到2~3个月后, 将播种作物连根拔除, 可有效带走线虫, 减少线虫病的危害。

参考文献

[1]赵振玲, 张智慧, 张金渝, 等.滇龙胆资源家种后灰霉病发生与病原鉴定[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0, (4) :24-26.

[2]赵振玲, 金航, 张金渝, 等.云南栽培滇龙胆炭疽病病原鉴定[J].西南农业学报, 2009, (6) :1634-1637.

生态栽培论文 篇11

关键词:日光温室 有机生态 无土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121-01

我国对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而近年来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速度较为迅速,大大的提高了我国的土地使用效率,而且缩短了植物的生长周期,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蔬菜食物种类。而且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在种植植物时使用的土壤不是真正的天然土壤,而是人工合成的蕴含丰富的农作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保证了农作物生长的营养需要,同时,由于我国在大范围种植农作物时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和化肥,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且对农作物的质量及产量的影响较大,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恰好解决了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1 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的特点

1.1 用有机固体肥料取代传统的营养液

我国对于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进行了许多年,特别是在我国出现土地使用紧张的情况之后,我国更是加大了对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力度,但是,虽然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可是在使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作物时出现的问题也较多,为了解决在传统无土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无土栽培技术,研究人员提出了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的概念,在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中,使用了有机固体肥料代替了传统的无土栽培技术中使用的营养液,促进了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效率,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1.2 操作方便,管理简单

相比于传统的无土栽培技术来说,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的操作更加的方便,而且管理起来也更加的简单。在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中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基的选取和营养的配比,在传统的无土栽培技术中,选用的是需要将各种营养物质统一调配的营养液,为了保证农作物的营养需求,营养液中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必须保证平衡,任何一种农作物生长必要的营养物质都不能够过多也不能够过少,所以传统无土栽培技术在操作时较为复杂。而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在应用时采用的是基质栽培,并且对农作物施加有机肥,在基质和有机肥中的包含所有的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不需要培育人员自行调配,也不需要再向基质中添加其它物质,所以,相比于传统无土栽培技术来说,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的操作更加方便,而且管理更加简单[1]。

2 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

在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中有许多的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栽培基质的配制,农作物能不能很好的生长主要依靠的就是栽培基质中的营养物质的含量,我国在进行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时使用的栽培基质在配制时,选取的材料主要是农作物的秸秆、酒糟、茹渣、木屑、树皮、刨花等其它植物的剩余物,将这些物质粉碎成适当的大小,并且为了保证栽培基质内的营养物质的平衡,需要向其中加入适量的尿素或者硝酸铵,而且可以视情况加入适量的无机物质,保证栽培基质中的营养的平衡。其次,就是栽培设施系统的建造,在栽培设施系统中,最主要的设施就是栽培槽,因为,作物时生长在栽培槽中,而栽培基质也是安放在栽培槽中,所以栽培槽的建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栽培槽同样重要的就是供水系统的建造,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因素之一,而且如果对植物施加过多的水分会导致植物的根部腐烂,如果施加的水分过少,会导致植物的枝叶干枯,所以建造适合的供水系统对于促进植物的生长有重要的作用[2]。

3 结语

综上所述,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我国的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缓解我国的生态污染的情况,而且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需要加大对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力度,促进我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盛权,郭祀远,吴晖,等.家用无土壤培养箱控制系统[C]//2011年河北省电子学会、河北省计算机学会、河北省自动化学会、河北省人工智能学会、河北省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会、河北省软件行业协会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瓜叶菊生态习性及栽培技术 篇12

1 生态习性

瓜叶菊原产西班牙的加那列群岛, 性喜温暖湿润, 忌炎热干燥。既不耐高温, 也不耐低温, 一般生长适温白天为20~22℃、夜间10~13℃, 一般日温超过25℃生长发育受抑制, 夜温不低于5℃, 温度低于0℃时便会遭受冻害[1]。性喜阳光, 怕强光和霜冻。充足的光照不仅能使植株冠丛整齐、紧凑, 提高观赏价值, 而且增强抗病能力, 幼苗阶段可以适当遮荫。瓜叶菊接近短日照植物, 但花芽形成后长日照能促进花芽发育和提早开花。瓜叶菊喜湿润的环境, 要求腐殖质丰富、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土壤适宜pH值6.5~7.5, 怕旱、忌涝[2]。

2 栽培技术

2.1 良种选择

瓜叶菊为一个多元杂合体, 异花授粉, 极易自然杂交, 品种类型很多, 有大花型、星型、中间型、多花型等, 花色丰富[2], 因此必须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良种。

2.2 适时播种

瓜叶菊一般都采用播种栽培,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扦插或分株。在北方通常于立秋后8—9月间进行播种, 播种用土应是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蛭石等基质, 播后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 浸水加盖塑料膜, 置荫处, 种子发芽适温21~24℃, 保持湿度80%以上, 经10~14 d出苗, 出苗后18~21℃条件下培育, 待成苗后逐渐揭去覆盖物, 保持土壤湿润。到2~3片真叶时分苗, 7~8片叶时移入小盆, 一般北方于10月初入室, 10月中旬换入口径20 cm盆中, 待其缓苗后, 应将其放在室内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 温度控制在13℃左右。瓜叶菊从播种至开花需要8个月左右时间, 因此需要元旦开花, 可于6月上中旬播种;春节开花, 于7月下旬播种;五一节开花, 于9月下旬播种。

2.3 光照温度管理

瓜叶菊为一种阳性植物, 其花蕾形成于冬季。因此, 应做好冬季的管理工作。在冬季, 应保证瓜叶菊光照充足及温度适宜。冬季若能保证瓜叶菊生长过程中阳光充足, 则叶厚色绿, 花色艳丽;如在其生长过程中, 阳光不足, 则茎叶长势衰弱, 叶薄色浅, 花色暗淡。同时还应注意瓜叶菊的趋光特性, 每周应转盆1次, 保证株形的优美端庄。在瓜叶菊开花后应将花盆移至温度为7~8℃较冷凉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以延长其花期。瓜叶菊现蕾以后, 最好在20~24℃的条件下培养, 可以提前开花, 放在5~10℃条件下, 可以延缓开花, 延长花期[3]。

2.4 肥水管理

瓜叶菊喜肥水, 要使其枝繁叶茂、花色鲜艳, 充足的肥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施肥的次数应考虑瓜叶菊的实际生长情况。若瓜叶菊的生长速度缓慢, 叶片的颜色淡而薄, 可10~14 d施薄肥1次。若瓜叶菊的叶片舒展、颜色深绿, 可酌情减少施肥次数。对于瓜叶菊的幼苗期, 其施肥应以氮肥为主, 入冬后应施氮、磷结合的液肥, 以促进瓜叶菊花芽的分化[5]。在瓜叶菊入室进行换盆缓苗后, 一般每隔7~10 d施稀薄腐熟的豆饼水或鸡鸭粪水1次。现蕾后应停止对瓜叶菊进行施肥。在花蕾现色后, 可选择0.5%过磷酸钙或0.2%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洒1次, 以促进花蕾的发育。但此时需要注意的是, 不可多施氮肥, 以免造成枝叶的徒长及开花数量的减少。在瓜叶菊开花时, 应减少施肥次数, 一般每2周施薄肥1次。瓜叶菊的叶片不仅面积较大, 还比较薄, 应为其提供充足的水分, 如果瓜叶菊中的水分缺少, 就会导致叶片的萎蔫下垂。但冬季室温较低, 不应经常浇水。因此, 瓜叶菊对水分条件的要求是干湿相间, 不可出现过干或过湿的情况, 一般湿度控制在盆土处于略湿润为佳。同时, 应每隔2~3 d对叶片喷水1次, 以促进叶片的鲜绿润翠。

2.5 病虫害防治

瓜叶菊的病虫害主要有霜霉病、白粉病、叶斑病及红蜘蛛、蚜虫、鼠妇等[6]。因此, 应及时进行通风透光, 瓜叶菊的摆放不宜太过拥挤, 且应注意适量浇水。霜霉病、白粉病等病害的防治上, 可选择25%多菌灵600倍液, 或65%代森锌500倍液, 或50%苯特来2 000倍液进行喷雾。蚜虫、红蜘蛛等虫害的防治上, 可选择氧化乐果1 500倍液, 或吡虫啉3 000倍液进行杀除。鼠妇的防治上, 可选择50%辛硫磷1 0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 或在换盆时, 人工进行杀除。

摘要:阐述了瓜叶菊的生态习性, 并从良种选择、适时播种、光照温度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瓜叶菊的栽培技术, 以供参考。

关键词:瓜叶菊,生态习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包满珠.花卉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181-182.

[2]芦建国, 杨艳容.园林花卉[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284-286.

[3]陈卫元.花卉栽培[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107-108.

[4]钟宁.瓜叶菊的栽培管理技术[J].农村科技, 2001 (5) :19.

[5]赵海峰.瓜叶菊冬季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 1998 (3) :90-91.

上一篇:孔子教育思想下一篇:3D转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