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预控体系

2024-08-07

安全预控体系(精选9篇)

安全预控体系 篇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安全发展,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 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这一论述强调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党和政府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视。近年来, 煤矿安全事故虽然有所减少, 但还是时有发生。如何破解煤矿安全生产难题,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是整个煤炭行业都在思考的问题, 都在寻找解决此难题的良策。分析煤炭事故发生的原因, 可以看到有自然条件、装备条件、技术水平、生产环境、生产者和管理者素质、安全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其中, 安全管理是自然条件、生产环境、技术水平等因素之外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安全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安全预控管理体系的科学内涵

安全预控管理系统是对系统中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和风险评估, 进而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或消除, 实现人-机-环-管系统的最佳匹配的管理过程。预控管理就是对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进行预测, 然后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手段把危险源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简单地说, 就是把管理重点放在预防上, 从根本上改变安全生产中的事后处理模式, 提前防范。它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 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深化安全文化管理, 以安全风险预控为核心, 深化完善以“六预六防”为流程的安全预控管理体系, 对安全风险进行预先辨识、预先防范、过程控制、闭环管理, 实现“技防”与“人防”的有机结合和安全生产“零事故”的目标。

所谓“六预”是指预想、预知、预测、预报、预警、预控;所谓“六防”是指个人防、岗位防、班组防、区队防、安检防、系统防, 这“六预六防”就构成了煤矿安全预控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 其实质是要求企业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系统及每一个要素进行认真贯彻、严格执行“六预六防” 安全预控管理体系, 从而实现安全工作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的目标, 达到“预”和“防”的目的。体系内容如图1所示:

二、“六预六防”安全管理模式

(一) “六预”安全预控管理模式

安全事故是生产过程中人们最不愿见到的一种事件, 但是它却时有发生。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 消灭危险源, 是避免事故再次发生的关键。同样, 对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进行超前辨识, 有效控制, 也是避免事故发生的途径和方法。“六预”安全预控模式就是对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的管理模式。

1、“预想”就是发挥时间和空间区域的预想能力, 对人员组织配置、现场指挥管理、安全技术措施、工作流程等影响安全的因素进行认真分析、无约束想象, 用主观想象弥补客观预测的不足。

在煤矿安全工作中, 隐患随时都有可能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观想象力, 根据实践经验, 采用跳跃式、发散式、逆向思维, 对每一个生产环节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主观想象, 进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 以保证生产安全。

2、“预知”是要提前知道人的状态、物的状态、现场的情况等可能出现的变化 (如:地质变化、断层等) 及工作中将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 做到安全工作心中有数。实施预知, 超前了解各类危险的存在, 并有计划有目的的防治。

通过大量事故案例研究证明:造成事故的直接行为有许多种, 其中“注意力不集中”占94% 。因此, 通过对行为施加影响避免事故发生是安全预防的重点。要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 使错误行为发生的概率尽量减小, 就要使生产作业人员了解危险、认识危险、预知危险。所以, 只有在预知危险、确认安全状态下实施生产作业行为, 安全才有保障。

危险预知活动是发现、掌握、解决危险的实践活动, 分为“把握现状”、“追究本质”、“确立对策”、“设定目标”四个阶段实施。搞好危险预知活动, 对强化员工安全意识、培养安全行为, 具有重要作用。首先, 要坚持危险预知“五原则”;其次, 抓住危险预知的核心内容;再次, 把握危险预知的三步程序;最后, 要按照作业系统、生产班组、作业岗位和工序流程进行严格实施。

3、“预测”就是把预想、预知的结果同历年来的安全生产情况相结合, 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有针对性地对人的安全行为及矿井的安全系统、安全灾害、安全动态进行全方位、全时空动态排查, 对矿井安全状况、现场危险源进行动态分析预测, 建立矿、科室、区队、班组、个人五级预测制度。把握带有倾向性、实质性、潜在性、科学性的隐患及其发生规律, 科学及时地进行调整部署, 加强薄弱环节管理, 体现安全管理的超前性和防范性。

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始终是煤炭生产的“敌人”, 要想战胜“敌人”, 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正确全面的分析, 掌握他们的特性特征及规律, 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同时, 工作人员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既要看到战胜事故与隐患的外在因素, 又要认清自己的一些缺点, 从而能够在与事故、隐患的斗争中加以克服, 确保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4、“预报”是把预测、预想的结果和防范措施准确及时的传输到涉及的单位和个人, 让有关单位和个人超前了解各类风险隐患, 掌握防范措施, 确保防范工作提前开展、防范措施提前落实, 为解决问题赢得时间、创造条件。

煤炭企业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 广泛吸收消化了煤炭生产过程中的新思想和新技术, 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信息预报体系, 针对矿井管理者、各职能部门、基层区队在预测、预想过程中得出的结果, 通过有效途径和手段及时地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个人,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这些信息的准确与及时传递, 有效地提高了矿井防灾抗灾的能力, 减少了煤炭安全事故的发生, 保证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5、“预警”是指对预报的危险源, 不但要准确的确定出预警状态, 还要通过视觉、听觉形式传输文字、图案、色彩等标志及语言信号, 进行及时警告警示, 对预报反映的安全风险隐患, 整理分类, 采取针对性的预警措施, 强化对“人”的警示, 保证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足够重视, 达到直观预防的目的。

煤炭企业安全预警是依据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和技术手段收集数据, 同时对安全生产活动进行评估和监测, 发出不同情况下的预警信号。在保证所有采集的预警信号及时转达的基础上, 以数据的形式归纳处理风险信号, 然后再与风险管理阀值进行比较, 针对不同控制行为做出相应决策, 将各种可能风险转化或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小所形成的风险监控管理体系。预警的关键在于“预”, 即在事故未发生前能够给出警示, 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预警管理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系统论中的系统非优理论和系统控制论, 是控制论在经济与社会中的运用。管理预警系统是在计划、实施和检查这三项重要机能的基础上, 再加上“系统安全”中的重要内容即信息的获得、信息的分析和安全评价。其系统管理的构成如图2所示 。

从图中可以看出, 通过计划、实施、结果和检查等步骤经常吸收安全信息, 这些信息尽可能把握住生产现场和企业管理的实际状况, 通过分析和评价, 可以对各个阶段、各类问题进行研究并做出结论以及对主要安全关键问题的确认。这样就可对系统的计划、实施进行频繁而及时的评价和经常性的效果检查。

通过此系统可以对煤矿事故进行分析和预防, 如瓦斯爆炸事故分析与预测、煤炭自燃发火事故分析与预防、工作面冒顶事故分析与预防等。从而为煤矿安全管理人员设计的一套辅助监察的应用软件。安全预警管理系统是安全监察的依据, 它相当于安全监察电子字典, 能方便快捷的协助监察人员进行安全监察。事故档案查询、事故统计分析、典型事故案例等一系列功能, 能为检查人员提供参考信息, 特别是在系统统计分析方面, 系统利用计算机分类、检索、筛选快速的特点, 能够做到多条件交叉组合确定。

6、“预控”是在掌握各种情况后, 结合工作特性拿出方案、措施进行过程控制和解决。实施预控, 通过人、机、物、环各种预控形式, 对预测、预想、预报的各类危险因素和安全隐患进行动态控制和提前消除。抓行为预控:重点抓职工行为习惯养成, 培育职工“预测隐患、预想风险、确认安全、标准操作”的良好习惯;通过诚信管理, 促进全员行为自觉自律。抓制度预控:建立制度保障与责任落实体系以及安全责任落实体系。抓技术预控:加大科技投入, 围绕制约安全生产的技术难题积极开展技术攻关, 完善技控手段, 提升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二) “六防”安全预控管理模式

“六防”是“个人防、岗位防、班组防、区队防、安检防、系统防”, 是指把预防事故的责任按个人、岗位、班组、区队、系统等为单位进行分解划分, 以达到实现安全工作群策群力、群防群控的目的。

1、个人防。

安全知识培训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通过安全知识培训, 不仅可以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 同时也可以通过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促使相关人员自觉地改善工作环境与生产条件, 消灭安全隐患, 把危险源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这也是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员工应自觉提高安全意识, 参加安全技能培训, 履行安全生产义务, 行使安全管理权利, 做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 “我能安全”, 做到安全自律 。

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 涉及几十个工种, 这就需要按照不同的工种岗位制订相应的培训方案。对采区区队长制订安全管理的专项培训, 主要是管理方面的知识讲座, 可以定期安排专业的讲师进行管理知识的讲解;对普通采煤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宣传, 主要是编排节目, 在节目中了解安全知识。通过安全培训, 要使他们达到每个员工都要有较高的安全需求, 有强烈的安全意识, 掌握安全技术和技能及安全作业规程, 自觉的遵守安全生产法规和劳动纪律, 遇到异常情况时, 沉着、果断并能采取有效的安全应急措施。

2、岗位防。

职工是生产工作的具体操作者, 也是各项措施的最终落实者, 必须规范职工的生产行为, 提高其操作技能, 确保职工安全生产, 将零“三违”作为岗位安全目标。“岗位防”主要是通过对职工安全意识的培养, 提高安全率:一是岗位危险设想。职工在每项作业前, 必须尽可能多的设想出可能发生的危险, 事先想好对策, 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建立安全伙伴关系。同一工种的两个或多个职工可以签订安全伙伴协议, 互帮互助、互相提醒、互相监督。三是优秀员工评比。评出月度、年度“业务精、技能高、安全好”的优秀员工, 给予表彰奖励, 激励员工树立安全意识。

3、班组防。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 是企业预防事故的一线阵地, 也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最终落脚点 。班组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安全生产各项工作任务的实现。安全工作的成果最终在班组中体现, 安全工作的每一项措施、每一项要求、每一项任务都要力求百分之百落实好完成好。只有充分发挥班组的优势、才能为企业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保证。

在生产工作中, 自然条件的制约严重影响着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要排除不利因素, 确保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班组长需要有预知、预测意识, 做到超前指挥、超前管理、超前控制, 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防患于未然。搞好班组安全文化建设, 首先, 要创建“班组长素质工程”, 加强班组长对安全知识的了解掌握, 确保班组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其次, 实施员工亲情参与, 使员工对安全的态度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再次, 推行设备“操作确认制”, 确保操作过程符合规定, 防止因操作错误而引发事故。最后, 开展班组安全文化活动建设, 提高员工安全综合素质, 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安全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4、区队防。

区队在工作现场属于安全生产责任主体, 为了进行有效防范, 必须加强现场安全管理, 对现场隐患进行排查整改, 预防现场事故, 将现场零隐患作为区队安全目标。“区队防”主要是做好基础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结果型管理, 创建“三无”指标。以无事故、无隐患、无“三违”为创建指标, 每月自主申报, 矿井考核验收, 月达到标准的给予奖励, 年终对多次达到“三无”标准的给予表彰;二是加强过程型管理, 实现“七零”。“七零”即安全生产零失控、生产组织零违章、系统运行零隐患、操作过程零失误、隐患治理零搁置、执行制度零距离、设备状态零缺陷。以“七零”为区队目标, 严管日常工作, 进行月度、年度评比奖罚。

5、安检防。

安检部门按照“抓系统、系统抓”的安全管理思路, 立足抓大系统、治大隐患、防大事故, 制订并落实本系统的安全管理考核办法, 开展系统专业化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 进行重点灾害防治、安全培训、安全投入效果评价, 筑牢系统安全防线, 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6、系统防。

煤矿企业应构建“采、掘、机、运、通”五大系统, 共同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 对五大系统存在的隐患进行巡查, 及时处理, 防止事故的发生。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五大系统共同防范, 确保矿井工人的人身安全, 实现排除一切隐患, 保证地下矿井安全的目标。

三、结语

通过“六预六防”安全预控管理体系的实施, 煤矿企业可实现矿井无危险、操作无违章、操作人员无“三违”的目标, 最大限度体现“以人为本、科学生产”的管理理念和“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管理”的管理方针, 加强煤矿生产中危险源的控制, 将安全风险放在了可控的范围之内, 为煤炭的安全生产提供条件。

摘要:阐述了安全预控管理体系的科学内涵, 构建了“六预六防”煤矿企业安全预控管理体系。“六预”指的是预想、预知、预测、预报、预警、预控;“六防”指的是个人防、岗位防、班组防、区队防、安检防、系统防。研究结果对煤矿安全预控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煤矿,安全预控,预控模型

参考文献

[1]苗久合.塑造本质型安全人[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6.

[2]丁宝成, 王彦伟.煤矿企业安全预警管理体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10, (02) :121-123.

[3]耿殿明.安全预警报告[R].国家安监局, 2010.

[4]佚名.实施“3+6”安全文化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EB/OL].中国煤矿安全网, 2009, 09, 08.

[5]王华辉.永煤集团安全五自管理体系的研究[J].中州煤炭, 2010, (10) :124-125.

[6]戚宏亮, 靖巍.煤炭企业重大事故的防控体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11) :192-193.

[7]孔祥林.浅谈班组安全建设[EB/OL].陕西陕煤铜川矿业有限公司, 2009, 12, 28.

安全预控体系 篇2

体系术语

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通过针对性在管控标准和措施,达到“人、机、环、管”在最佳匹配,从而达到安全生产。

2、危险源:危险源被定义为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者状态。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人、机、环不良后果的根源和状态。

3、危险源辨识:是认识危险源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4、风险:是指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5、风险评估:是指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中要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在损失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

6、风险预控:是指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预先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风险的过程。风险预控的措施都是在危险源正式暴露之前制定并开始执行的措施。风险预控措施按照应用阶段划分为事先预控措施、接触控制措施和事后控制措施。

7、不安全行为:泛指可能产生风险或导致事故发生的行为。不安全行为一般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员行为,而广义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员直接和间接行为,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不安全行为指的是广义的不安全行为。如: 煤矿从业人员“三违”行为。

9、煤矿安全管理的内涵:是有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等环节组成。其中风险识别和评估是风险的基础,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在关键和目的。

10、煤矿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煤矿八大事故风险(即瓦斯、水、火、顶板、机电、运输、放炮及其其他事故风险)分析这些事故存在和可能发生的原因是风险识别在重点工作,这个工作就是通常的煤矿危险源在辨识。

11、危险源在种类:危险源可分为物理性危险源和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心理及生理性危险源和有害因素、行为性危险源和有害因素、其它危险和有害因素六种。

12、危险源和隐患的区别:所有隐患都属于危险源,但所有危险源未必都是隐患。

13、事故:造成死亡、疾病、伤害、设备损坏或其它损失的意外情况。

14、事故的因果性:因果性,指某一现象作为另一现象发生的依据的两种现象之关联性。事故是相互联系的诸原因的结果。

15、事故的随机性:随机性是指事故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随机事件。

16、事故的潜在性:潜在性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经过的事件和空间,不安全的因素是潜在的,条件成熟时在特有的时间场所就会显现为事故。

17、风险、危险源、事故之间的相互关系:危险源是风险后 果产生的根本原因,危险源的存在导致风险的存在,危险源的潜在性导致风险的不确定性和潜在性。而造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风险的实际发生,即潜在的风险变成了实际的事故,风险的不确定性又导致了事故的随机性和潜在性。

18、危险源辨识:认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19、危险源特性:危险源可以是定量或定性的,也可以事固有的或被赋予的。

20、确定危险源的特性:即对所识别的危险源进行分析并确定其特点。

体系概述

21、AQ/T1993-201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包含8个部分、46个要素和若干具体指标。

分别是:总体要求;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总体方针; 风险预控管理(1、危险源辨识

2、风险评估

3、风险管理对象、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4、危险源检测

5、风险预控

6、风险控制

7、信息与沟通);

保障管理(1、组织保障

2、制度保障

3、技术保障

4、资金保障

5、安全文化保障)

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1、员工准入管理

2、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

3、员工岗位规范

4、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5、员工培训教育

6、员工行为监督

7、员工档案)

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1、通风管理

2、瓦斯管理

3、防突管理

4、防尘管理

5、防灭火管理

6、通风安全监控管理

7、采掘 管理

8、爆破管理

9、地测管理

10、防治水管理

11、供用电管理

12、运输提升管理

13、压气、运输、和压力容器管理

10、其他要求)

综合管理(1、煤矿准入管理

2、应急与事故管理

3、消防管理

4、职业健康管理

5、手工工具管理

6、登高作业管理

7、起重作业管理

8、标识标志管理

9、承包商管理

10、工余安全健康管理、)

检查、审核说评审(1、检查、2、审核

3、管理评审)

22、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核心是风险预控管理,即按照风险预控管理流程,顺序开展煤矿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对象确定、管理标准、管理措施制定、危险源检测、风险预警和控制工作。

23、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文件通常包括安全方针及其目标、管理手册、书面程序、作业指导书、表式、规范、指南、外来文件和记录等。

24、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事态;

25、管理手册正文编写应注意下列事项:

1、能在管理手册中说清楚有的,尽量在管理手册中叙述清楚。

2、要求制定程序的要素,可在管理手册中描述程序,也可以简要描述,细节内容详见相应在程序文件。

3、按体系要求写,尽可能符合实际操作情况。

4、引用文件应提供文件查询在途径。

26、风险控制管理是指组织通过识别、衡量、分析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控制风险,用最经济合理在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佳安全生产保障在科学管理方法。

27、危险源辨识的风险评估是事故预防、安全评价、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应急预案编制和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在基础。

28、常用在危险源辨识方法可分为经验对照分析的系统、安全分析两大类。

29、经验对照分析:是一种通过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在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肯判断能力直观的评价对象危险性肯危害性在方法。

30、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系统,没有事故经验在新开发系统。为能够使危险源辨识肯风险分析更加系统,危险危害事件及其产生在原因识别更加全面,需要应用一些科学在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来帮助分析。

31、风险评估在目的:是对煤矿所有风险管理对象进行风险等级划分,从而确定风险管理的重点区域和项目,是为风险管理确定目标的全过程。

32、风险评价可以采用定性、定量和半定量的评价方法。

33、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标准是指导煤矿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工作在规范性文件,明确危险源辨识肯风险评估工作职责、职责、程序方法要求。

34、建立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安全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管理职责,通过开展持续、全面、全过程、全员参与和闭环式安全管理活动,以风险预控为核心,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做到人员无失误,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使企业的安全管理由经验管理提升为风险管理,提前发现和消除 引发事故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各类事故发生,实现矿井本质安全。

35、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危险源辨识、分类、监测、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危险源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内部审核体系建设,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体系建设、风险预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三评价一评定制度,安全隐患闭环管理制度等。

36、建立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标准是指导煤矿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工作在规范性文件,明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工作在职责、程序、方法要求。其内容包括

1、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与回顾的时间和周期;

2、危险源辨识肯风险评估的职责和流程要求;

3、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方法在要求

4、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应用在要求;

5、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策划在要求

6、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应用在要求

7、危险源辨识肯风险评估监测和更新在要求。

37、不安全状态是指存在于现场在任何不安全或者不符合标准在条件,主要是物在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具体包括:

1、保护或屏障不充分

2、个人防护装臵补充分或不恰当

3、有缺陷在设备、工具或材料

4、通道或者工作场所拥堵或者区域受限

5、报警系统失效或者报警信号不充分

6、工作场所存在火灾或者爆炸危险

7、文明生产差

8、暴露于噪声

9、暴露于辐射;

10、在温度极限下

11、照明过度或不足

12、通风不当

13、缺乏标识标记等。

38、不安全行为是指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或者不符合标准的操作.它包括:1.未经授权擅自操作设备2.无视警告3.不采取任何的安全措施,如:无防护措施4.在不安全的速度下操作5.不使用或者不正确使用安全装备6.擅自挪动或者转移现场的健康和安全设施7.使用有缺陷的设备和工具8.进行不正确的装载9.进行不正确和布臵10.使用不正确的提升方法11.在不正确的位臵上工作12.维修运行中的设备13.工作中玩闹14.在麻药药物 酒精 的影响下工作等。

39、危险源监测是通过管理和技术手段检查、测量危险存在状态及其变化在过程。

40、风险预警是通过一定在方式对暴露的风险进行警示。煤矿应对危险源风险在严重程度设臵预警级别,建立风险预警管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方式、风险预警信息沟通渠道,并根据监测和统计分析结果对风险实施预警,及时将风险预警信息传递到管理层、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以便及时暴露生产运营过程中在风险,并对其实施有限控制。

21、危险源监测包括对危险源在状态监测和风险控制过程监测,危险源状态监测关注其是否处于安全或受控状态,按照监测形式分为实时监测,周期监测、动态监测。

体系运行保障

42、为了保证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顺利实施,确保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安全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以及危 险源监测、预警和控制等各项工作得到有效执行,必须建议一套行之有效的配套保证机制。体系运行保障规定了如下保障要求:(1)组织保障;(2)制度保障;(3)资金保障;(4)技术保障;(5)安全文化。

43、制度保障从制度建设、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文件和记录的控制等3个方面规定了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制度保障管理的要求。

44、为实现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煤矿需要成立一个全面领导和负责安全管理工作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安全生产委员会属于煤矿的附加组织机构形式。

45、煤矿要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责任制,规定煤矿各级单位和人员的安全责任。横向到边是指:建立各部门和区队的安全责任,纵向到底指:建立从矿长到基层最后一线员工的安全责任制。

46、安全生产委员会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确定煤矿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审核和批准重大安全技术项目,研究和落实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运行所必须的资源,任命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中关键安全岗位人员,并组织安全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

47、为规范煤矿安全技术管理,标准要求建立和保持《煤矿安全技术控制程序》,以规范煤矿设计、设施设备配备、工作场所环境保持等技术管理,鼓励优先采用国际和国内同行业先进技术标准和方法。

48、安全资金是安全管理的重要资源。为保证安全资金管理,标准要求煤矿建立和保持《安全投入资金控制程序》,规范安全资金提取、账户管理、支出和监督工作。

49、煤矿安全文化是在煤矿居主导地位并为绝大部分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及具有特色的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成。

50、对任何类型生产企业的安全工作而言,技术是基础,管理是保障,文化是根本。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发挥文化非制度约束力作用,对保证煤矿安全生产意义重大。标准要求煤矿应建立和保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控制程序》,以规定文件建设目标、任务、管理方案、建设活动,以及文化评价等活动的要求。

51、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目标应包括以下方面:(1)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形成一个“我想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良好氛围和“不能违章、不敢违章、不想违章”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2)促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提高煤矿全体员工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3)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协调的人、机、环境关系。

52、煤矿安全文化结构和模式。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以观念文化、管理与法制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等组成的安全文化形态体系为核心,构建安全文化建设结构和模式。

不安全行为控制

53、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外 煤矿事故统计资源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的安全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强化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管理,对于煤矿实现安全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54、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从不同方面提出了要求,包括:员工准入管理、不安全行为分类、岗位规范、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培训教育、行为监督、员工档案。

55、煤矿建立并保持员工准入管理标准,员工准入管理标准应:1)明确岗位设臵要求和岗位需求计划.2)明确员工准入条件(包括员工身体条件、专业技能、文化水平等).56、煤矿应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总结分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规律,为不安全行为控制提供依据.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应具体有针对性,按照风险等级进行.57.煤矿应制定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以确保员工岗位规范的有效执行,措施应:1)结合煤矿自身的特点和员工不安全行为特征.2)涵盖影响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各类因素.3)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安全行为分别制定。

58、导致员工发生不安全行为的直接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作因素,指煤矿某项特定任务自身成为导致人员不安全行为的致因,如人工临时支护作业、支护人员必须进行非支护区;另一类是个人因素,由于个人身体条件、身体压力、精神条件、精神压力、个人意识、知识和技能等因素导致的不安全行为.59、在员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得基础上,煤矿应制定员工岗位规范,岗位规范应:1)种类齐全2)明确各岗位工作任务3)规定 各岗位所需个人防护用品和工器具4)明确各岗位安全管理职责5)明确各岗位安全行为标准.60、煤矿应建立员工培训教育机制,以提高员工安全知识、意识和技能,员工培训教育应做到:(1)、明确员工培训与绩效考核的职能部门及人员,并有绩效考核制度(2)、有足够的培训资源(3)、每年至少对全员进行一次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为主的体系培训(4)、每年末进行一次基于风险管理和事故分析统计的培训需求调查报告(5)每年末对上年度培训计划的可行性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形成年度培训绩效评估报告(6)每年末根据上述两个报告,编制下年度培训计划,并以文件形式下发(7)明确员工分层和分类培训内容和周期(8)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培训(9)建立员工培训信息档案(10)每次培训结束,形成单项培训绩效评估报告(11)确保培训机构和师资,有相关资质证书(12)对参加培训的员工应进行考核或考试,并有完整的培训台账(1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前对员工进行培训并有记录

61、煤矿应建立完善的员工行为监督制度,及时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并应:1)确定监督机构,配备相应管理、监督、考核人员.2)明确监督范围、方式、频次.3)对监督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执行改进计划.62、煤矿应建立健全员工档案,全面掌握员工信息,以实现分类管理,并确保:1)所有在岗员工的档案齐全2)每个员工档案的信息内容完整3)对档案内容进行分析、评估,明确需重点监控对象

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63、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中将煤矿生产系统划分为14个管理要素,即:通风管理、瓦斯管理、防突管理、防尘管理、防灭火管理,通风安全监控管理,采掘管理、爆破管理、地测管理、防治水管理、供用电管理、运输提升管理以及压气、输送和压力容器管理及其其他要求。

64、通风网络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进风井、主进风大巷、采区进风巷、工作面进风巷、工作面、工作面回风巷、采区回风巷、矿井总回风巷、回风井等。

65、通风网络的潜在风险包括无独立的通风系统、串联通风、循环风、风速超标等。

66、通风设施主要管理对象包括防爆门、风门、风桥、风障、风窗、密闭、侧风站等。

67、通风系统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机构设臵、管理制度、通风系统设计、通风运行控制、空气质量和通风阻力监测、检测人员和装臵管理、通风系统变更控制、反风演习、应急管理等。

68、通风系统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通风系统设计不合理、反风演习不符合要求、通风系统运行和变更控制不到位、仪器仪表没有定期标校、人员操作技能不高等。

69、瓦斯现场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管理工作人员、检查标准、仪器仪表、抽采系统、抽采队伍、排放设施和设备、治理和应急措施等。

70、瓦斯现场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瓦斯检查员未按照规定检 查、仪器仪表不完好、排放设备效能达不到要求、检查标准不完善、措施执行不到位、瓦斯抽采系统设计不合理、设施管理不到位、抽采队伍业务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等。

71、防突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机构与岗位责任制、防突设计、安全防护、防突队伍建设与培训教育等。

72、防突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设计缺陷、安全防护不足、人员防突意识薄弱、防突措施执行不到位等。

73、防尘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防尘设施、防尘措施、个体防护、职业危害教育。

74、防尘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防尘供水系统不完善、防尘措施执行不到位、个体防护配备或使用不到位等。

75、防灭火管理的主要对象包括机电设备、电缆可燃材料、明火作业、开采设计、通风管理、残煤浮煤、采空区、火区、防灭火系统等。

76、防灭火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明火、煤炭自然、防灭火系统不完善、防灭火措施执行不到位等。

77、通风安全监控管理主要管理对象包括检测设备、控制系统、系统管理人员等。

78、通风安全监控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传感器失效、传感器布设不合理、传输系统故障、主机系统故障等。

79、采掘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采掘设计、作业规程及安全技术措施、采掘连续及施工组织作业人员、采掘工作面支护、采空区矿压等。

80、采掘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采掘设计不符合规程规范要 求、采掘连续不合理、采掘关系脱节、巷道失修变形、作业规程及安全技术措施不完善、作业和措施贯彻不到位、违章作业、冒顶片帮、冲击抵押、采空区悬顶等。

81、爆破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爆破管理制度、作业规程、(含爆破作业说明书)、爆破材料运输、爆破作业人员、炸药库、炸药雷管箱、爆破线、起爆器等。

82、爆破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爆破管理制度的制定不完善、作业规程可操作性差、炸药库和炸药雷管箱质量不符合《煤矿井下爆破作业安全规程》的要求,爆破材料运输不符合规定、爆破线破损、起爆器不完好以及爆破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作业技能不高等。

83、地测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矿区地质测量规划、控制测量设计、地测管理制度、勘探设备、仪器仪表和工具、地测人员等。

84、地测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风险规划、设计缺陷、制度不完善、责任落实不到位,设备工具配备达不到要求、设备不完好,仪器仪表精度低,地测预报不准确,不及时人员素质和技能不高等。

85、防治水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防治水方案、制度管理、应急预案、设备和设施、老窑积水、含水岩洞、防治水措施防治水人员等。

86、防治水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方案设计缺陷、管理制度不完善、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设备和设施不完好。人员教育和培训不足、以及老窑积水,含水岩洞探查不清等。87、供电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机电管理制度、供电设计和安装、供电线路、机电硐室变配电设备、采掘设备、设备保护、照明、蓄电池、技术档案等。

88、供电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管理制度不健全、供用电系统不完善,供用电设备不完好,供用电设计缺陷,设备矢爆、照明不足、蓄电池不完好、人员定位系统、通信联络系统、供水施救系统不完善,技术档案不全等。

89、运输提升系统管理对象包括提升运输设备、设备保护、安全设施、运输线路、钢丝绳、轨道、管理制度、技术资料和作业人员等。

90、运输提升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设备不完好、保护失效、安全设施不全、违章作业、路面轨道不标准、管理制度不健全、操作规程不完善,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等。

91、压力、输送和压力容器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压气设备及附属设施、压气输送系统、移动气罐、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操作人员、设备检验等。

92、压气、输送和压力容器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压气设备及附属设施,压气输送系统、移动气罐不完好、安全防护装臵损坏、违章作业、制度不完善、未按照规定检验等。

综合管理(第七章)

93、综合管理包括煤矿准入管理、应急与事故管理、消防管理、职业健康管理、手工工具管理、起重作业管理、标示标志管 理、承包商管理和工余安全管理等。

94、煤矿在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阶段应进行安全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或控制危险源、降低风险。

95、煤矿投产前应保证有效的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矿长资质证、矿长安全资格证。

96、煤矿安全设施、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环保设施必须严格遵守“三同时”原则,即与煤矿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97、煤矿应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应至少每年组织一次救灾演习,有演习计划、演习方案及总结报告。

98、应急管理是指企业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臵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共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99、应急预案一般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臵方案。

100、煤矿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101、消防管理的管理要求包括消防安全基础管理、消防设施和器材管理、防火检查与火灾隐患整改管理。

102、手工工具是指用手握持,以人力或以人控制的其它动力作用于物体的小型工具。

103、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主要对象包括起重机械、索具,设备管理制度,设备检验等。

104、安全标示标识是向工作人员警示或告知工作场所及周 围环境的危险状况,并指导员工采取合理行为,从而避免事故发生。

105、工余是指正常工作时间之外所剩余的时间。工余安全健康管理即工作时间之外员工的安全和健康管理。

106、采掘工作面的空气温度超过30℃,机电设备硐室的空气温度超过34℃时,必须停止作业。

检查、审核与管理评审

107、安全检查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所有工作场所内的危险源的状态进行检查和确认的活动。

108、岗位操作人员对自己岗位所处的环境、接触的设备,以及个人安全操作规程、个体防护设施等实施的检查,成为自查;安全监察人员、管理人员对生产现场的人、机、环实施的检查,称为监检;专业技术人员针对特定对象的属性实施监测,称为专检。隐患通常是指由监检人员发现和报告的问题。

109、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一般可将检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定期安全生产检查;经常性安全生产检查;季节性及节假日前安全生产检查;专项安全生产检查;综合性安全生产检查;岗网员、职工代表巡视安全生产检查。

110、审核分为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

111、风险评估审核的目的是要通过审核来评价煤矿在风险评估方面的能力以及评估效果。

112、管理评审是最高管理者为评价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 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是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煤矿高层管理人员对体系的全面审查,是保持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

113、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考核评价是外部机构或煤矿上级公司,为了验证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推行情况,对煤矿实施的考核和评价的活动。

114、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考核评价可以依据《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规范》(AQ/T1093-2011),也可以AQ/T1093-2011规范为基础,结合煤矿安全生产实际,建立一套考核评价标准。

115、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考核管理办法应包含如下内容:(1)考核组织形式(2)考核评价周期(3)被考核对象(4)考核评价结果计算(5)等级认定标准(6)考核激励方式、标准(其他)

116、审核是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安全预控体系 篇3

关键词:煤矿风险预控,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瓦斯爆炸

近些年,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频频发生, 一度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煤矿生产过程中缺乏一系列安全管理预控体制所造成的, 另外再加上煤矿开采业环境具有很强的复杂性, 使得我国煤矿生产系统中的本质安全缺乏有效保障。煤矿风险预控“本质安全”指的是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 通过对相关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从而将可能发生的危险系数降到最低值, 并将危险源头控制在可操作的范围内。煤矿开采中的“本质安全”的最终目标和根本原则是实现“零事故”开采。因此, 煤矿开采业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安全型设备, 以便在发生人为错误操作的前提下, 能够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此外, 还要对煤矿开采中的相关设备人员、施工监测环境以及开采规章制度进行严格规定, 使其符合“本质安全”体系的构建条件。在新时期煤矿开采建设以及煤矿风险预控体系建设中, 要不断消除开采中的各种潜在危险因素, 加大煤矿安全管理预控体系本质安全的建设力度, 使用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来进行操作。

1 国内外煤矿“本质安全”的管理概况

从国外煤矿企业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的整体发展情况来分析, 总共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煤矿生产经验管理、煤矿安全预控制度管理以及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由此可知, 煤矿开采中的风险预控管理阶段是本质安全管理模式的最高表现方式, 其宗旨就是实现煤矿开采中的“零风险”, 将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或者意外因素都严格预防并控制在可操控的范围内, 从而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通过研究国外的一些煤矿开采管理模式可以发现, 大多数国家都有着较为安全的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例如, 南非国家职业安全协会 (NOSA) 确立了较为成熟的煤矿预控安全管理系统, 在坚持安全、健康和环保为目标的前提下注重配以人性化和持续开采的先进管理理念, 在风险预控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 OSHMS管理系统坚持以用人单位和职业安全健康相结合的目标管理模式成为了国际通用的职业健康安全标准体系。

而我国的煤矿企业在不断积累先进煤矿安全开采经验的前提下, 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例如, 抚顺西露天煤矿的“三化五结合”安全管理模式通过融入先进的管理模式使煤矿开采业不仅提高了安全开采指标, 降低了风险, 并且还优化了煤矿企业的管理模式;徐州矿务集团通过实行“创建本质安全优强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加强了煤矿开采的文化建设, 完善了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值得一提的是, 国外很多煤矿开采企业并没有提出一系列风险预控安全管理体系, 他们已经掌握了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 能够实现行业的安全生产。例如, 美国的一些产煤矿业拥有很低的事故死亡率, 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 每产10亿吨煤矿死亡人数仅为5人, 而重大瓦斯爆炸事故的平均周期为5年。尽管我国很多煤炭企业提出了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 但煤炭开采业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仍处于刚起步的阶段, 相关的风险预控体系也仅仅处在探索的初级阶段, 缺乏有效的实践和实施途径。

2 煤矿风险预控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煤矿风险预控本质安全管理模式最早提出于20世纪40年代以机器为管理中心的事后控制阶段, 而后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逐渐形成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随着煤炭安全开采严峻性的日益增加, 以及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高度关注, 我国的一些煤炭行业开展了相关风险预控体系的研究, 其总体特征表现为:提高员工安全防范意识, 增强安全觉悟性和自我解救能力;提高设备的安全性能, 加强故障检测的准确率;建立风险预防安全生产体系, 营造安全的煤矿开采环境。风险预控机制能够使煤矿生产中可能发生的危险降到最低, 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人身安全系数。在实行风险预控体系时, 一定要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 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总结, 并借助科技技术手段确定是否要建立完整的风险预控防治体系。在建立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时, 要不断查找煤矿安全事故中的缺陷, 结合我国煤矿开采的复杂地形条件进行标准化操作, 对煤矿企业进行安全生产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 通过完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保证煤矿生产目标的高效完成, 将局部安全检测系统发展为庞大的管理系统。在对煤矿开采进行风险评估时, 首先要注重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处理, 不断探究煤矿安全生产的相关理论, 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有利保障。

3 风险预控管理在煤矿中的实际应用

工作安全性分析法 (JSA) 能够在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具有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等特点, 其具体表现形式有事件树分析和事故树分析两种方法, 其中事件树分析 (Event Tree Analysis, 简称ETA) 法是由原因到结果来完成分析的, 应用原理和运筹学以及概率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任何事物都要经历有从初始原因到最终结果的过程, 将过程中的每一种因素都分为“可能”、“不可能”两种情况, 通过各个环节的分析来得到最终结果。而事故树分析法 (Fanlt Tree Analysis, 简称FTA) 是一种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推理方法,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找到事故的发生原因。例如, 将煤矿瓦斯爆炸的原因归纳为引爆火源、瓦斯监测失效、电器火花和局部通风出现故障等, 而单单就其中的电器火花事故发生原因又可分为矿灯失爆、电缆损坏、电气设备失爆、带电检修和使用非防爆车点马达等因素。这种安全分析法能够简洁形象地分析出事故发生的原因, 对预防煤矿开采中的重大安全事故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海滨, 李光荣, 黄辉.煤矿本质安全特征及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 (04)

[2]许正权, 宋学锋, 李敏莉.本质安全化管理思想及实证研究框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 (12)

安全预控体系 篇4

为了落实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将我矿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根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及地方政府要求,切实推进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AQ/T1093- (以下简称“安全预控体系”)建设,提升我公司安全管理水平,制定本方案。

第一阶段(体系建设准备)

本阶段主要任务:统一领导班子和干部思想,明确体系建设整体思路,全员参与。

1、审定体系建设方案。

2、成立组织机构

成立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体系建设管理办公室和各专业工作组,明确各小组人员及工作进展程度。

1)成立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总经理

常务副组长:安全副总

成员: 各部门负责人

2)领导小组下设风险预控办公室

风险预控办公室主任:安检部部长

成员:各专业工作组人员

3)成立体系编写小组

组长:

成员:各专业工作组人员

3、工作计划:

在组长的带领下负责左则沟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组织编写工作。明确《风险预控管理方针》、《风险预控管理目标》。预计15个工作日完成。

第二阶段(识别危险源,确定危险源特性)

本阶段主要任务:识别煤矿内所有危险源,制定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1、体系建设启动动员

进行体系建设动员,对工作进行总体部署;下发岗位危险源辨识表;

2、危险源辨识与评估

根据每人每班填写的人、机、环、管的危险源。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编写小组人员及时收集资料,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估、分级、分类,造册制表进行管控,明确职责。

3、危险源调整与完善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危险源调整与完善。

4、危险源规范与初审

由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对危险源辨识结果进行规范和初步审核。

5、危险源审核

各专业工作组对危险源辨识结果进行审核。

根据员工填写的危险源辨识表,由区队风险预控小组成员进行审核。

6、工作计划

在常务副组长的带领下负责左则沟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手册》和《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的组织编写工作。预计60个工作日完成。

第三阶段(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措施)

本阶段主要任务:挖掘和构建本矿安全文化建设,对员工日常不安全行为进行总结、分析、管理。

1、安全文化宣传

1)编制印发《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手册》,手册以左则沟煤矿普通员工为阅读对象,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的文字阐释煤矿安全思想和基本内涵。手册印发后,通过班前会在全矿员工中组织了学习,对广大员工了解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2)在主管以上干部中进行培训。

3)制作了宣传牌板。

4)制作岗位危险源辨识与管控措施卡片。实地考察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应用情况和运行效果,进一步消除广大干部的思想疑虑,提高认识,坚定信心。经过这几个方面的宣传和培训,让风险预控管理理论为干部所熟悉,安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员工所认可。

2、编制《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手册》

通过对采煤、掘进、运输、机电、一通三防及其他类对员工可能出现的主要不安全行为进行梳理划分,以及按照不安全行为发生的行为痕迹、频次、风险等级重要指标进行划分,让员工在有意和无意做出的不安全行为之前,经过学习培训,掌握和了解规程措施条款,熟悉岗位操作标准,明知道怎样做才符合规定。对于自身对不安全行为的价值认识上存有差距,在侥幸、麻痹等错误心理驱动下而做出的行为选择,明知故犯行为得以矫正。

3、编制《标志标识管理手册》、《工余安健环手册》。

4、工作计划

在常务副组长的带领下负责左则沟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手册》和《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手册》、《标志标识管理手册》、《工余安健环手册》的组织编写工作。预计30个工作日完成。

第四阶段(制度建设及完善)

本阶段主要任务:在危险源管控的微观系统的基础上,形成危险源管控的宏观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

1、制度制定与修订

对现有制度进行符合性检查、修订,补充制定新制度。 。

2、制度修改与完善

对制度进行修改与完善。

3、制度规范与初审

煤矿主要负责人对制度进行规范和初步审核。

4、制度审核

各专业工作组进行制度审核。

5、工作计划

在组长的带领下负责左则沟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度建设及完善,形成《安全管理制度汇编》。预计7个工作日完成。

第五阶段(体系文件初稿审核与完善 )

1、根据体系规范,对编制的体系文件《管理手册》、《程序文件》、《风险管理手册》、《风险管理标准和措施》、《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手册》、《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手册》《安全管理制度汇编》《标志标识管理手册》、《工余安健环手册》体系文件初稿,初步形成体系框架。

2、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听取体系建设管理办公室和各专业工作组的阶段工作汇报,对体系内审指标体系、体系文件进行审核,对遗漏和不当之处进行修改完善。

3、工作计划

安全预控体系 篇5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是通过安全生产风险监控、风险评估及预警, 在得到各类数据的基础下优化改良各类管理技术, 根据不同类型和级别对安全风险及时控制和有效解决, 以最小的代价完成煤炭安全生产。通过建立动态风险控制管理体系, 降低煤炭安全生产系数, 提高煤炭企业生产效益和安全生产周期, 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1 煤矿预控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煤矿预控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包括几个方面:1) 安全生产管理流程;2) 煤炭安全生产管理原则;3)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基本结构。

1.1 安全生产管理流程

安全生产管理流程分为几个基本步骤。1) 要发动生产和管理人员对自己所作业和管辖区域和工作范围内的危险源头进行辨识和登记造册, 首先需要辨别出煤矿安全生产所需要克服的危险因素有哪些。2) 对分别出来的煤矿安全生产所需要解决的危险源头进行风险评估和统计分类分级, 通过以往的经验和科学分析得出哪些危险因素是重大危险源头, 哪些是次要、一般的源头, 对危险源头进行科学的、明确的分类分级管理。3) 根据国内外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确定各类风险管理所需要达到的程度和级别, 从而对安全生产管控提供科学合理的标准, 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4) 另外,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 需要对前期辨识出的重点危险源进行重点监测, 确认其是否收到控制, 并通过建立定期检验把控管理效果, 进行动态控制。5) 在监测过程中, 若发现某危险源未达到标准和进行有效控制时, 需按时预警, 保证现场能够迅速解决问题和预防事故。

1.2 安全生产管理原则

根据海因里希原则, 在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 防范重大事故的发生要从消除各类小隐患和事故中做起, 事先把控安全生产风险源头。另外, 在事故发生的过程中, 要有效控制事故发生的内因, 并及时消除引发事故的外因。根据这两类原则设计了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1.3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基本结构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按照基本原则进行设计, 由风险辨别、人员行为管理、生产系统管理和预警机制。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而独立, 组成了全面、系统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风险辨别和“安全生产管理流程”中的危险源头辨识类似。

人员行为管理。通过多年的数据统计, 人员操作和行为不当是引发煤矿生产事故的主要诱因, 因此, 我们将人员行为管理独立出来, 从招聘人员开始, 即对工作人员性格和工作习惯进行评估, 在工作过程中加强各类安全培训, 实施安全行为管理细则, 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生产系统管理和保障机制。生产系统是对煤矿安全生产中参与的所有生产要素进行综合管理, 通过建立企业的安全生产系统, 强化安全意识, 确保各类安全生产设备投入, 实行安全生产绩效管理, 并进行安全生产大比武, 来确保安全生产体系的顺利贯彻执行。

2 煤矿风险管理基本模式研究

通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预控体系, 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实行风险管理, 并根据各类煤矿的安全风险特点, 按照风险管理的流程和基本原则建立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模式, 从而有效的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

煤矿风险管理基本模式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风险辨识、评估和控制。在煤矿生产中, 在把握各类风险的基本类型和特征后进行风险分类分级辨识, 然后进行风险评估, 确定风险具体情况, 根据各类风险控制标准和法规制定风险控制体系。

煤炭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其随时间和环境变化而动态更新。因此在煤矿风险管理模式的三个基本要素中, 每个环节都需要针对其实时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变换。

3 总结

我国煤矿开采面临煤矿数量多、地质条件复杂、煤矿从业人员水平低等各类问题, 煤矿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各类大小煤矿需要根据自身煤矿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张力.安全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能源政策研究, 2008 (5) :39-41

[2]王军.我国现代煤矿安全管理分析与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6, 2 (1) :69-72

[3]周心权, 陈国新.煤矿重大瓦斯爆炸事故致因的概率分析及启示[J].煤炭学报, 2008, 33 (1) :42-46

安全预控体系 篇6

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一直是煤矿管理体系的首要工作, 如何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从根本上解决煤矿安全隐患问题, 提高安全管理效率, 从而使得各级煤矿主管部门切实承担起监督管理的职能, 成为煤矿现代化进程的重中之重。而基于Oracle数据库技术的安全预控体系的开发研究, 使得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的提升有了强有力的支撑。

1 关于Oracle的概要

1.1 概念

ORACLE是以高级结构化查询语言 (SQL) 为基础的大型关系数据库, 它是用方便逻辑管理的语言操纵大量有规律数据的集合。是目前最流行的C/S体系结构的数据库之一。

1.2 ORACLE的特点

(1) ORACLE7.X以来引入了共享SQL和多线索服务器体系结构。这就减少了ORACLE的资源占用, 并增强了ORACLE的能力, 使之在低档软硬件平台上用较少的资源就可以支持更多的用户。

(2) 提供了基于角色 (ROLE) 分工的安全保密管理。在数据库管理功能、完整性、安全性、一致性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

(3) 在支持Java技术、SOA架构、面向对象等技术方面表现非常优秀和卓越。

(4) 提供了与第三代高级语言的接口软件PRO*系列, 能在C, C++等主语言中嵌入SQL语句及过程化 (PL/SQL) 语句, 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操纵。

(5) 数据库单独部署、RAC技术, 消息队列机制、日志管理机制、批处理机制等非常完善。

(6) 在便于备份管理、数据及应用恢复等方面, ORACLE数据库优势越来越明显。

2 基于Oracle的煤矿安全预控体系的特点

2.1 系统具有全面性和高效性

该套系统涵盖了隐患管理、三违管理、事故管理、安全培训、安全考核等各个方面, 能够全面高效的掌握安全生产动态, 及时准确的传递各种安全信息。

2.1 实现闭环管理, 分级控制, 实时催办

系统加入反馈环节实现闭环管理, 在每个环节均提供多种反馈渠道, 实行分级控制。对每一个环节实时催办、提示、报警、监督。

2.3 安全隐患管理具有智能识别功能

系统可自动根据输入的隐患内容, 对照隐患数据库进行自动识别、智能分类。同时按划分出的隐患级别可自动将隐患提交给相应级别的管理人员, 实现分级响应和控制。

2.4 具有综合的提示、预警功能

在系统首页显示职权范围内所有安全工作的处理情况;同时对需要处理的工作及时进行手机短信提醒。

2.5 采用便携式手持多媒体终端

通过手持设备实现现场数据录入、查询、反馈, 提高现场管理的时效性。

3 基于Oracle的煤矿安全预控体系的系统构架

(1) 现场安全管理。系统通过与入井考勤机的接口, 实时将员工入井信息传递并整合进安全管理系统, 使得企业各级管理者可以随时掌握井下人员信息, 为现场作业执行跟踪、人员入井考核等管理措施的有效执行提供了全面、准确的依据。

(2) 安全培训管理。系统通过对岗位、技能、资格的标准化和信息化, 为企业建立所有职工的技能资格档案库。及时为企业提取符合岗位要求的员工信息, 作为企业调整工作岗位、安排并组织培训的依据。

(3) 事故和工伤管理。系统提供伤亡事故和非伤亡事故的管理功能, 详细记录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事故信息。通过事故追查和分析, 调整安全管理策略, 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4) 质量标准化管理。系统登记各种工程项目配备的安全检测设备的情况, 跟踪这些设备的使用情况;制定工程质量的考核参数, 并用这些参数对工程质量进行考核, 跟踪监控各种工程的相关安全性。

(5) 职工健康档案管理。通过对职工健康档案的信息化和电子化, 使得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分析并掌握职工健康状况, 有效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保证安全、持续生产。

4 基于Oracle的煤矿安全预控体系的研究意义

基于Oracle的煤矿安全预控体系的建设, 不仅可以在数据结构和对象优化、管理功能的创新方面提供可靠的系统支持, 还可以为煤矿企业建立统一的安全信息平台, 可以规范各成员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体系, 规范安全信息自动报送流程, 集中反映各种安全工作信息, 实现对各级单位安全工作的动态监控。对细化安全工作的跟踪闭合管理, 提高数据信息的利用效率, 优化安全管理工作流程, 改善日常动态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5 结束语

Oracle数据库技术为煤矿安全预控体系搭建了高效稳定的数据存储和支撑平台, 为系统数据的有效利用、丰富数据类型、高效的数据共享提供了基础保障。而基于Oracle数据库技术的安全预控体系又为煤矿预防性管理、闭环控制管理、动态跟踪管理和安全精细化管理提供平台支持, 对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提升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摘要:要解决矿井安全问题就必须加强安全工作的预防和管控, 煤矿安全预控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以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等为基础, 将现行以手工作业为主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数字化、网络化, 籍以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Oracle数据库是目前数据库业界应用最为广泛、安全性最高、技术最为成熟的数据库系统。以Oracle数据库为基础的安全预控系统可以很好的优化对象结构, 提高数据的存储和利用效率。

关键词:Oracle,煤矿,安全预控体系

参考文献

[1]赵会东, 李继业.Oracle入门经典[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2]曲卫平, 唐远新, 张金伟, 蒋社想.Oracle数据库快学易用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安全预控体系 篇7

关键词:安全风险预控,工程建设,应用

1 引言

神华准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原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 以下简称“准能集团”) 成立于1986年, 是国家“八五”、“九五”重点建设项目规划中集煤炭、发电、铁路运输为一体的特大型综合能源企业之一。随着公司产量的逐年递增, 原有基础生产设施趋紧, 成为制约产能释放的“瓶颈”。为打破这一“瓶颈”, 2个露天煤矿扩能改造、大准铁路增二线、矸石电厂二期等一批基建项目先后开工建设, 公司进入工程建设高峰期, 安全管理难度增加, 安全风险持续增大, 传统的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需要, 亟须一套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为此, 准能公司2010年开始着手将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推广应用到工程建设领域。

2 工程建设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概述

工程建设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着力于将传统的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管理, 其核心内容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最早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所罗门·许布纳博士于1930年提出, 是指企业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1]。风险管理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 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被处理, 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

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 准能集团借鉴了HSE管理体系、NOSA五星管理体系和神华煤炭板块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 为了落实工程管理工作把好“五个关口” (准入关、责任关、稳定关、监督关和验收关) , 做到“五个统一” (在基建项目和外委队伍统一推行本安体系;统一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统一推行班组建设;进行统一的安全培训和教育;进行统一考核) 的要求, 准能公司以建设方为主体, 将设计、施工、监理方统一纳入体系建设中, 始终坚持“无危则安, 无缺则全”的思想, 广泛发动参建各方的各级管理人员从人、机、环、管4方面入手[2], 对施工过程中每一工序的危险源进行反复辨识。在此基础上, 充分利用海因里希事故法则、事故树、多米诺骨牌效应等理论对已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估分级, 确定管理对象, 制定管理标准和措施, 最终形成了《风险管理手册》、《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手册》等一系列体系文件, 用以指导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

3 工程建设领域安全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据统计, 工程建设行业事故是所有事故发生的重灾区, 每年建筑业生产事故伤亡人数占全国生产事故总伤亡人数的25%。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工程建设行业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施工周期短。大部分工程建设施工在年度内完成, 施工单位易忽视长远规划和永久性的安全投入, 更注重追求利润, 尤其是投资较小的项目, 管理人员配备不足, 安全资金欠账较多, 不能融入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

2)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建设施工一线人员90%以上是农民工, 放下锄头拿砖刀, 文化素质不高, 缺乏必要的安全技能与知识,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安全意识薄弱, 违章指挥、冒险作业等不遵章守纪现象时有发生。

3) 多工种混杂。工程建设施工多为露天、高空作业, 施工环境和作业条件差, 作业人员结构比较复杂, 且流动性大, 涉及电工、电焊工、气焊工、钢筋工、模板工、起重工等, 很多工种属于特种作业, 不安全因素较多。

4 工程建设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主要做法

准能集团在“今天的工程建设就是明天的生产力, 工程建设完成时就是完备时, 搞好工程建设就是低成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程建设理念的引领下, 历经9个月时间, 完成了工程建设领域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各项文本和贯标工作, 并邀请专家对体系进行了评审, 得到了高度评价。以下为主要做法。

4.1 全面推行工程建设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提升工程施工管理水平

为认真贯彻落实把好“五个关口”, 做到“五个统一”的具体要求, 准能集团将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4.1.1 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体系的健康运行

体系是指导安全生产的理论基础, 贵在实施。为了保障工程建设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领域的安全管理水平, 准能集团制定了《工程建设领域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考核办法》, 同时利用信息系统平台, 对承建大准铁路增二线工程、选煤厂扩改工程等基建项目及工期在3个月以上、列资超百万元的年度生产性投资计划工程的40余家施工单位进行考核。为激励施工单位推行体系的积极性, 共筹资金100万元用于专项奖励, 实行周检查评比、月考核兑现, 并在年底对达标单位实行重奖, 使体系健康运行成效显著。

4.1.2 通过标准化工地创建推动体系的实效运行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实施要靠有效的方法, 关键在于找准突破口与切入点。实践证明, 创建标准化工地是推动体系的有力抓手[3]。近几年, 随着体系的稳步实施, 准能集团出台了《工程建设标准化工地建设标准》和相应的考核办法。为得实效, 始终坚持“项目开工时就是标准化工地达标时”的指导原则, 全面推行“5S”管理法, 严格考核, 慎实评比, 实行红牌褒奖、黄牌惩戒制, 同时将标准化工地创建记录作为施工单位今后在公司进行招投标准入的重要依据。通过文明工地创建活动, 涌现出一批批技术过硬、管理有方的施工单位, 使施工现场管理水准实现了质的飞跃。

4.1.3 完善应急预案, 确保危险源可控、在控

体系的目标是杜绝事故, 其根本是控制和消除危险源。为此在体系实施过程中, 特别针对重大危险源制定了应急预案, 采取实时动态监测, 制定专项管控措施, 力争将其可能引发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施工高处坠落”等重大危险源制定了相应预案[4]。为保证预案的实用性, 每年开展应急预案演练, 同时进一步对预案进行完善, 使安全施工作业真正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4.1.4 通过“三项例会”制度推动体系的进程

为深入推动体系的实施进程, 充分利用“三个例会”制度 (安全例会、监理例会、工程例会) , 定期组织施工单位共同研究总结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集思广益, 探讨体系实施的新路子, 保证了体系的有序推进。通过体系的运行实施, 现场从业人员的作业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使现场作业条件明显改善。据统计数据显示, 人员不安全行为、事故隐患的数量较体系实施前分别减少了28%和35%, 实现安全施工零创伤。

4.2 强化安全责任落实, 全面推行安全联保责任体系

为形成人人管安全, 人人重视安全的工作局面, 要多措并举, 强化安全责任落实。

(1) 与外委施工单位签定安全责任状、安全协议, 进一步明确建设方与施工方的责任; (2) 引入风险抵押金机制, 实行项目经理安全承诺制, 通过“风险与效益”的考核, 进一步增强外委施工各级管理者履职尽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 实行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联保责任制, 制定《外委施工管理人员包保制度》和《危险源、隐患排查治理联合管理办法》, 要求各方主要负责人分片包干, 分管人员包点负责, 对各工点实行安全包保, 量化现场监管频次及发现、解决问题的条数, 同时强化质的考核, 谁完不成任务谁受罚; (4) 开设基建安全博客, 创办《基建安全》《安全动态》《安全简报》刊物, 充分利用手机短信传递安全管理理念及安全警示语, 为安全管理信息的方便快捷传递搭建有力平台, 为联保体系的可靠实施开辟了有效渠道, 形成了安全联保、互保的合理格局。

4.3 加强两个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工程建设管理能力

4.3.1 工程施工队伍建设

1) 严把施工单位的准入关。加大对其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技术负责人及安全负责人资质审核力度, 确保其与投标承诺和合同要求相符。

2) 严格要求施工单位规范用工行为。建立“施工单位不良行为记录和公示”机制, 同时强化对其用工情况的监督, 坚决遏制私招滥雇、层层转包现象, 对不符合上岗条件的人员坚决清除出场, 且记录在案并通报批评。

3) 加强施工单位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建设。要求30人以上的施工队伍必须设专职安全员, 工程规模较大或必要时必须设立安全管理机构, 形成班组安全员巡检, 项目安全员日检、项目经理和总监理工程师、安全主管联合周检的工作模式。

4) 加强对施工队伍安全培训教育。结合体系的建设需求, 组织开展事故案例教育[5]。各施工单位结合实际, 采取班前安全教育、岗前风险辨识、知识竞赛、夜校安全教育、安全文化墙、橱窗宣传等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教育, 进一步提高外委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与意识。

4.3.2 工程管理队伍建设

1) 按照建设项目的规模, 增强项目管理的专业技术力量。

2) 加大对项目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通过开展事故案例教育, 体系“大学习、大讨论”, “每日一题”, 法律法规、安全理论、规范规程等专项学习, 不断地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安全管理水平。

3) 加强项目管理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通过党组织生活等形式, 结合“创先争优”活动, 努力提高项目管理班子的战斗能力和自律能力, 促进工程建设项目高效、安全、廉洁运行。

通过对两支队伍的持续培养, 为各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障。

4.4 加强安全监督检查, 提高安全生产的可靠性

加强安全监督检查, 及时消除隐患与“三违”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 要坚持安全检查不断线, 方法创新不僵化。 (1) 实行“安全检查表”制度, 将逐项检查内容列表分格, 保证安全检查不漏项; (2) 灵活组织工程施工单位开展安全互检, 既达到互相学习、借鉴的目的, 又实现安全检查专业补位的目标; (3) 实行建设方、施工方总部与地方政府部门开展三方联合检查, 使安全检查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 充分发挥企业监管与属地管理的有力监督作用; (4) 实行“三项通知书”制度, 即“危险源辨识通知书”“隐患整改通知书”“‘三违’人员通知书”, 对施工现场查出的危险源、隐患、“三违”行为一律以书面形式下发至相关施工单位。

隐患整改力求做到小隐患不得过夜, 整改过程进行旁站监督;重大隐患实行挂牌督办, 整改过程进行跟踪管控。新发现的危险源, 必须纳入体系执行流程管控。

4.5 认真开展“反‘三违’、保安全”及工程质量安全检查

针对近年来国内铁路、公路、民用建筑相继发生的数起安全质量事件和建设项目发生的伤亡事故, 认真分析事故原因, 吸取事故教训。

1) 组织所有建设项目管理人员开展安全教育, 针对国内

(下转第170页) 及神华内部发生的工程建设事故案例, 深刻剖析事故原因, 举一反三, 使各级管理人员深刻认识到工程建设安全的重要性。

2) 开展专项行动, 以地基基础、结构主体、原材料质量、质量通病、现场文明施工、危险源、“三违”为重点, 采取施工单位自查、监理单位排查、建设单位复查、质量监督部门抽查的形式, 使安全检查收到好的效果。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实行现场跟班制度, 与施工人员同上班、同下班, 及时处理现场存在的问题。

4.6 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安全生产实行多元化管理

为使安全生产实现全方位管理, 要与施工单位的党、政、工、团进行有机融合、有效对接, 将施工单位党、工、团组织作为一个基层组织, 实行共争共创, 共举安全生产同一面大旗, 在项目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党组织积极开展“党员身边无事故”活动;工会组织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群监员、青安岗在施工一线开展“安全生产示范岗”活动;同时, 建立一套完整的检查、考核、奖惩体系, 逐步形成多元化、常态化管理的格局, 为安全生产筑起第二道屏障。

5 结论

准能集团工程建设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经过6年的建设运行, 充分验证了这套体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覆盖了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过程, 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是提升工程建设领域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 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目前,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准能集团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全面推广应用, 取得了明显效果, 在施工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工程建设管理规范有序, 各建设项目均杜绝了人身伤亡事故, 做到了“零伤害”, 现场“三违”现象与隐患数量也呈逐年下降趋势, 安全生产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1]刘铁民.领导干部安全生产知识读本[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安顺, 安红昌.员工日常安全教育读本[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0.

[3]陆延昌, 王品刚.发电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1.

[4]张鑫, 王建鑫.宝利煤矿采场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控制措施[J].露天采矿技术, 2014 (4) :60-61.

安全预控体系 篇8

关键词: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煤矿安全管理

1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结构包括保障管理、风险预控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以及综合管理五部分。在该体系中, 风险管理是核心, 员工的不安全行为管理是重点, 以生产系统要素和综合管理作为基础, 以保障管理为支撑, 最终以信息化系统作为运行平台。各个部分紧密相连, 环环相扣, 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PDCA闭环管理为运行模式, 保障了每项安全工作都是全过程控制、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的。

2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

基于风险预控理论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是一种过程式管理, 其安全管理的过程可以根据不同煤矿的具体特点进行相应的变动, 但其过程大致包括五个阶段:

2.1 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是煤矿系统可能威胁煤矿职工生命财产安全或者带来煤矿生产不稳定等危害的根源或者状态。危险源是煤矿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发生事故的起因, 同时, 危险源存在于煤矿企业建设、生产和改造的各个环节之中, 对于煤矿危险源的辨识是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的首要内容。煤矿危险源的辨识要求针对不同煤矿的特点, 做好煤矿危险源的分类, 根据不同类别危险源的特点, 综合运用企业人力、机械设备和环境支持等方法, 对煤矿危险源进行检测。同时要求在煤矿生产全过程进行各个环节的危险源检测, 及时地记录与汇总分析。

2.2 风险评估。

危险源辨识完成后, 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风险评估矩阵, 通过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确定风险等级, 针对管理对象和风险等级编制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完成单位风险管理表的初稿。各单位将本单位制定的初稿上报风险管理小组下设的各个专业科室, 由专业科室组织相关科室、基层单位主要管理人员、现场操作人员对初稿进行补充和完善, 通过双向反馈、修改及审核, 通过至少3轮修改后, 下发到原上报区队。随着生产实际条件的变化,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都是需要不断测评和改进的, 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体现PDCA管理模式。

2.3 制定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

通过危险源辨识提炼出管理对象, 针对管理对象制定出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从而控制以及消除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 防止事故的发生。制定的管理标准必须达到国家、行业以及企业标准, 并且做到只要达到这条标准就能消除相应的危险源;管理措施的制定要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 有针对性的制定, 不能一概而论, 措施要具体, 符合现场实际, 能更好的指导现场安全生产。

2.4 危险源监测。

危险源监测包括对危险源的状态监测和风险控制过程监测, 危险源状态监测关注其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危险源监测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监测不断提高体系运行效率, 促进煤矿安全生产长治久安。

2.5 风险预警。

煤矿应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类危险源的风险进行预期性评估, 按照其严重度和特征设定风险预警等级, 并根据危险源动态检测中暴露出的各种风险及时发出风险预警指示, 使管理层级相关人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消除或降低风险, 达到可接受水平, 从而避免不期望的结果出现。通过危险源辨识能够有效的掌握煤矿危险源的数量以及分布情况, 弄清楚安全管理的对象以及现状;通过风险评估, 掌握每个危险源发生实效的可能性以及造成的后果, 找出不可承受风险的危险源以作为安全管理控制的重点。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的要求, 对具有不可承受风险的危险源制定安全控制标准以及措施。通过检测危险源, 掌握危险源的风险变化状况以及是否处于可控状态。通过判定风险是否能够承受, 将检查结果与评估标准进行对照, 确定风险不可承受的隐患, 报告和通知相关人员。通过风险预警及时发现危险源, 按照警情 (轻警、中警、高警、巨警) 提示责任单位以及责任人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风险。最后通过体系的绩效考核, 检查体系的运行效果, 评价矿井安全等级, 强化体系的有效执行。

3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在陈旧的安全管理理念中, 矿井机械化程度低, 安全管理理念落后, 安全管理基本是被动的、落后的, 而在现代安全管理中, 人的生命价值更为重要, 安全与生产的位置倒换, 安全管理理念不断更新, 安全管理模式由以往的被动管理转变为超前预控, 随着管理模式的发展变化,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应用而生, 它是现代安全管理发展的产物, 所以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现代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必然选择。以PDCA闭环管理为运行模式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不同于现行的煤矿安全检查管理法和安全隐患排查管理法, 它具有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螺旋上升管理、以预控为核心、双保险、闭环式管理的特点。

通过建立煤矿安全预控管理体系, 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 变被动为主动, 变事后处理为超前防范;建立安全长效控制机制;让管理走在事故前面, 切实消除事故的发生。煤矿事故的可防以及事故风险的可控的管理过程是整个体系强调的重点, 由于其管理形成了一套自动循环以及闭环管理的长效机制, 从认识观以及方法论来讲, 都是全面推行我国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国汉君.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2]郝贵.预控“煤”风险[J].现代职业安全, 2012 (11) .

安全预控体系 篇9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 是指在事故发生前, 通过辨识监测、监控和危险源判别风险等级, 削弱和消除危险源, 从而杜绝煤矿事故的发生。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过程中对危险源的识别可帮助煤矿企业更加明确地掌握自身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危险源, 从而明确危险源的相关信息, 及时了解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是一种预防性的管理方式, 具有前瞻性, 有利于煤矿企业完善风险管理的应急预案等, 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煤矿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

2 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公司各单位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发现, 其存在以下问题。

2.1 未予以充分重视, 培训力度小

煤矿领导及中层管理人员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认识不足, 未全面推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 导该体系仍处于基础阶段;该体系正式运行后, 对各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足, 导致管理人员未充分掌握该体系的作用, 未了解该体系的建设目的和意义。此外, 部分领导干部对该体系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导致当前该体系的运行管理工作停留在形式上;矿体组队、管理人员对该体系运行的基本知识掌握不足, 工作开展缺乏思路, 未抓住重点, 仅将安全隐患条数录入作为首要任务, 未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且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缺乏指导性;矿级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的培训工作不到位, 未制订全面的培训计划, 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培训方式和内容单一, 导致领导、管理人员和职工不清楚管理体系如何运行。

2.2 考核体系不完善

部分煤矿未按照各矿体系办下发的《体系运行管理办法》制订本单位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考核和奖惩机制, 进而无法调动职工对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工作的积极性;考核管理办法具有不平衡性, 存在区域差异, 且考核标准的选择分值有分歧。

2.3 信息系统使用不规范

信息系统的信息录入质量不高、安全隐患描述不明确, 进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且部分录入的安全隐患不具有真实性。此外, 不安全行为的录入不规范, 部分录入的问题非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项;责任人定为队组负责人, 无法落实具有不安全行为人员的考核和教育情况;安全隐患录入滞后, 为了完成指标任务, 采用了月底集中录入的方式, 每月只录入固定的条数, 且部分部室、区队管理人员的安全隐患录入工作由专管员代替完成。

3 改进措施

3.1 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各煤矿单位应认识到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 是提高煤矿管理水平的必要途径, 是规范安全行为、预防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因此, 各单位要积极了解、借鉴、学习兄弟单位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设方法和经验, 认识本单位体系建设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增强全体干部、员工对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责任感。

3.2 完善基础管理

矿体系办要深入区队、部室开展体系运行调研工作, 制订保安工作的运行方案, 从而使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信息系统与保安工作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危险源辨识卡的作用, 通过班前会提问、检查人员现场提问、考试等方式, 并采取“不合格不上岗”的强制手段约束人员行为, 从而提高员工对岗位危险源的认知水平和对安全风险的防控能力;定期修订和完善危险源辨识卡的内容, 使危险源辨识卡准确涵盖岗位主要内容。

3.3 提高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

应用数据要按照系统表单或格式要求完整填写, 填写的信息应真实、及时、规范、准确;上级单位、集团公司、五人小组、煤矿领导、煤矿动态检查结果、煤矿部室专项检查结果、队组三级隐患台账内容等信息应完整录入信息系统, 实现闭环管理;安全隐患和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描述要具体, 对应标准及危险源应准确, 录入工作应在检查后2 d内完成;当现场的安全隐患无对应的考核标准和危险源时, 应及时反馈至本单位体系办, 体系办应及时补充。

3.4 强化培训, 提高能力

落实三级培训, 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矿体系办应制订培训计划方案, 根据矿级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分层次编制不同的培训教材, 分批进行体系知识培训, 从而使其掌握各自层次的体系知识, 提升员工对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认知水平, 使培训常态化、制度化。

3.5 优化考核体系

管理人员应扩大考核范围和加大考核管理的执行力度, 从而解决安全隐患未全部录入系统、录入不规范、月底突击集中录入等阻碍管理体系顺利推进的问题, 有效推动管理体系的建设和持续改进。

在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 奖励与处罚应并存。通过增加激励机制, 可提高职工对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积极性。此外, 应明确划分井下责任区域, 并按实际情况变更。

4 结束语

上一篇:川东气田下一篇:演唱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