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企业安全风险预控论文

2024-09-11

煤矿企业安全风险预控论文(精选9篇)

煤矿企业安全风险预控论文 篇1

摘要:采用可拓学拓展分析法选择评价物元,根据相应权重计算关联度矩阵,并以综合关联度作为指标评判的准则,构建了煤矿企业安全风险预控评价体系。通过实例计算,对比分析了以神东矿区小柳塔煤矿和上湾煤矿两煤矿的风险预控状态。

关键词:煤矿企业生产安全,企业安全风险,煤矿企业安全风险预控

多年以来,我国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在造成员工伤亡的同时,企业的财产也遭受巨大的损失,并造成不良的社会以及国际影响。 本文在煤矿企业生产安全系统中引入可拓学理论, 解决煤矿企业生产中的安全问题。 采用可拓思维模式,利用可拓学的共轭分析方法和拓展分析方法, 建立起生产安全风险预控可拓体系,期望达到延长安全周期的目标。

一、可拓学基本原理

以物Am为对象,Im为特征,Am关于Im的量值Wm构成有序三元组

作为描述事物的基本元,称为物元。 Am,Im,Wm三者称为物元M的三要素,其中Im,Wm构成的二元组(Im, Wm)称为物的特征元。 一物可以具有多个特征,类似地可以得到多维物元,例如n维物元如下定义:

当参数Am,,Wm随着时间变化时, 该物元即成为参变量物元。 现实中有些问题是含有参变量的物元,对于这样的问题,一般要对其进行简化处理。

二、风险预控模型

基于可拓学拓展分析法, 将煤矿企业生产安全影响因素分为:人、机器设备、环境、管理、文化。 煤矿企业对当前各个影响因素的风险状态进行预先估计评价,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

Bruce Hebblewhite[1]将风险定义为:风险=事件概率×事件结果。 事件结果也就是事件发生后的损失量。 这种对风险描述过于简单, 限于个体事件的风险。 风险函数模型描述如公式(1)所示:

其中h为危险,p为危险发生的概率,l为危险发生导致的损失,R为风险。 在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对人、机器设备、环境、管理和文化五个要素的有效控制,可以降低风险以及损失;而这五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存在耦合关系, 因此风险函数是一个多元非线性函数,即风险函数可以重构为:

R=f (h, p, l, c), c=(i, j, x, y, z)(2)

其中c表示五个因素之间的耦合函数关系,危险h和概率p大小与风险预控效果有直接的关系, 当风险预控措施有效执行时,概率p理论上应处于较低水平,危险h包含的危险因素较少;否则,情况相反。 R是一个无法通过求导法计算其全局最小值的函数,即最小的煤矿企业生产安全风险无法直接计算得到。

三、风险预控评价体系构建

通过上述对函数模型R分析可知,可引入可拓学的方法,将问题转化求解。 通过对各个影响因素的可拓分析,建立起二级风险预控评价体系,SI={SI1,SI2,SI3,SI4,SI5},SI1,SI2,SI3,SI4,SI5分别代表人、 机器、设备、环境、管理和文化五个因素。

各个因素又可以分为具体的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评价指标应符合上层指标注重宏观统筹管理,下层指标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 保证指标整体的正确性和合理性[2]。 人的不安全行为表现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二级指标生理状况(三级指标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直觉五项指标因素)、心理状态(包括急躁心理、省事心理、侥幸心理、盲动心理、麻痹心理和逆反心理六项指标因素)、知识与技术素质,以及自我约束能力有密切关系。 机器设备因素包括安全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产学研结合模式、 安全核心技术研究、 装备和设施的优化配置、人机工程应用要求。 只有在机器设备仪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机器设备才能准确地监测相应数据,才能保证作业环境的安全性。 综合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作业环境。 社会的需求对煤矿生产起到拉动作用, 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对煤矿企业生产安全的影响效果同样不可忽略, 社会环境的下级指标包括经济发展、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管理水平和人本理念。 自然环境包括围岩岩性因素、地质赋存因素、开采深度因素、围岩含水性因素、煤层瓦斯含量因素、煤层自然发火因素、煤尘爆炸性因素。 作业环境包括环境支护因素、通风因素、空间因素、温度因素、湿度因素、光度因素、环境噪声因素、环境粉尘因素、环境气体成分因素。 管理因素包括安全管理者、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安全风险预控和安全信息化。 文化因素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态文化和行为文化,注重对煤矿企业文化氛围的塑造。

四、计算步骤

(一)确定指标经典域和节域

根据可拓理论,首先确定指标的经典域和节域。例如第k个评价物元为Mk(k=1,2,… ,r),其评价对象SI的各项指标Ci(i=1,2,… ,n)量值分别为xki,如公式(3)所示。 SI第j(j=1,2,…,m)个状态时各个指标的经典域为Vji,如式(4)所示。 所谓经典域就是该评价对象下指标量值取值范围, 其经典域的选择一般根据专家意见和德尔菲法确定; 所谓节域就是在所有评价对象内指标量值的最广泛的取值范围,节域Pi的确定一般采用经典域的并集计算。

(二)计算关联度函数

对于第k个物元的关联度[3]计算采用公式(5)计算,其中ρ(xi,Vji) 表示点与区间的距离, 可以采用公式(6)计算,其中a,b分别代表区间Vji的左右两个端点值;D(xi, Vji, Pi) 表示点x关于区间Vji和P组成区间套的位值。 Vji和Pi分别代表可拓物元的经典域和节域。

公式(7)中g1表示条件ρ(xki,Pi)≠ρ(xki, Vji)且xki不属于Vji;g2表示条件ρ(xki,Pi)≠ρ(xki,Vji)且xki属于Vji;g3表示条件ρ(xki, Pi)=ρ(xki, Vji)。

(三)各个指标权重的确定

对于一级二级评价指标, 采用AHP法计算其相应的权重。 此处略去AHP具体计算过程,确定后的权重记为:α=(α1, α2,…, αn)。

(四)计算综合关联度函数

对计算完的关联度函数矩阵按照公式(8)进行规范化计算后,根据公式(9)进行综合关联度计算,即完成评价体系计算。

五、风险预控评价实例计算

本文以神华集团神东矿区上湾煤矿和小柳塔煤矿为例,取得所需要的采样数据进行一级指标评价。R1,R2,R3,R4,R5是建立起的经典域,P为节域,都是根据问卷调查取得的数据,S,T为观察周期内不同的两个待评价物元,S代表小柳塔煤矿风险预控状态,T代表上湾煤矿风险预控状态。

采用AHP方法分别确定各层权重后, 可得到二级指标相对于总目标体系的权重分别为:α=(0.0594,0.0405, 0.0702, 0.0999, 0.0384, 0.0336, 0.0288,0.0192, 0.0400, 0.0675, 0.0405, 0.0420, 0.0529,0.0805, 0.0690, 0.0506, 0.0494, 0.0247, 0.0323,0.0646)。

根据公式(5)-(7)计算出物元S和T的关联度矩阵分别为KS,KT,将关联度矩阵规范化[4]后得到KS’ 和KT’,再根据公式(9)分别得到综合关联度CS、CT以及各个二级指标的综合关联度。

由此可以看出,CT的负值越偏离零点较CS多,表明上湾煤矿比小柳塔煤矿风险预控状态好, 小柳塔煤矿和上湾煤矿整体安全等级分别处于三级和五级,小柳塔煤矿需要改进方面相对较多,上湾煤矿状态较好,需要改进之处较少。

从单个指标因素对比可以发现, 上湾煤矿在人员方面较小柳塔预控管理状况好,高出一个等级;在机器设备方面, 两个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状态相差无几;在环境和管理风险预控管理方面,两煤矿处于同一级别,但小柳塔管控更加到位;在文化因素方面,上湾煤矿风险预控等级高出一级, 预控管理水平更胜一筹。

六、结论

本文在风险函数基础上, 提出了煤矿企业生产安全预控模型,并对人、机器设备、环境、管理和文化各个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 构建了煤矿企业生产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确定各个评价指标下的评价物元, 基于可拓学理论, 对各个指标权重进行了计算,确定各级指标的影响程度。

此方法可描绘出该时期内企业生产安全风险预控的动态评价曲线,对于实现有效的管理控制,延长煤矿企业生产安全周期将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煤矿企业安全风险预控论文 篇2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学习贯彻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的通知》(安监总煤行„2011‟133号)精神,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公司在所属四个煤业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以《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为标准,认真制定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手册

公司组织下属四个煤业认真学习《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AQ/T1093-2011),要求各煤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明确煤矿安全管理的对象和重点,制定本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手册。在各煤业制定成册后,公司组织各部室成员到矿联合煤矿管理人员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手册详细内容进行讨论,对于不符实际的章节进行修订,对于不完整的部分进行补充,加强各煤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手册的可操作性。

二、以执行危险源辨识卡为抓手,大力宣贯安全风险预控 公司组织下属四个煤业以本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手册为依据,针对本矿全体职工所在岗位,制定了《危险源辨识卡》,并逐一发放到人,让职工能够及时了解和准确辨识存在工作中的隐患,从而提高职工按照标准和措施作业的态度,严防事故的发生。公司在下矿检查时,对煤矿管理人员及职工的《危险源辨识卡》掌握情况进行了抽查,其中嵩基煤业在这一方面做的最好,对于做的不到位的煤业在检查中提出了批评,并要求其加大对全体职工的贯彻力度。

三、对四个煤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开展情况进行考核

在十一月下旬,公司组织各部室成员,以《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AQ/T1093-2011)为依据,以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考评表为标准,以检查软件资料和对井上、下各岗位职工《危险源辨识卡》掌握情况进行抽查为措施,对四个煤业进行考核。其中-----得分--分,---煤业得分73分---煤业得分73分,---煤业得分--分。

四、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宣贯培训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个别煤业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认识不到位,《危险源辨识卡》中缺少职工岗位职责;二是个别煤业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宣贯不到位,管理人员及职工对于风险预控掌握不熟练。通过11月份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宣贯培训活动的开展,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推行,在全体职工中得到了认可,提高了职工的行为规范和辨别安全风险的能力,达到 “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从而实现了煤矿安全生产,严格落实了我公司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和安全生产监管责任,通过危险源监测监控和风险预警,使危险源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有效消灭和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

浅析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模式 篇3

1 煤矿中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方式

煤矿中安全生产管理以风险预控管理理论为基础, 是一种过程化的管理方式, 该管理模式按照煤矿不同的特点, 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过程进行实时的调整。管理体系的运行方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1.1 危险源的辨识

危险源即煤矿的生产运行过程中, 能够对职工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能够对生产安全造成威胁的不稳定因素的基本来源;煤矿企业生产管理过程当中, 造成安全事故的起因即危险源, 危险源在煤矿企业的建设、生产、改造等环节中均存在。因此, 在煤矿企业的风险预控管理中, 对危险源进行辨识是最主要的内容。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工作时, 要对煤矿的特点进行全面的考虑, 同时做好危险源的分类工作, 并且参照危险源的特点, 依靠人力资源、机械设备等因素的支持对危险源进行检测[1]。

1.2 安全风险的评估

完成风险源的辨别工作后, 就需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相关的风险评估结果对风险的可发生性及会造成的损失进行评定, 并对风险的等级进行划分。考虑到管理对象及风险等级, 可将管理的措施及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编制, 进而完成风险管理的规划。煤矿企业需将编制完成的管理规划向风险管理部门进行上报, 之后由各科室的管理人员及现场的操作人员对管理规划进行改进、补充及完善, 以双向反馈、审核、修改的方式对管理规划进行查缺补漏。需注意的是在实际的生产运行过程中, 一些生产活动会根据实际情况出现变化, 因此,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等工作均需要根据实际生产状况进行实时调整, 以此保证管理工作呈现螺旋上升趋势, 并将PDCA管理模式很好地体现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2]。

1.3 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

完成危险源识别的工作之后, 就能很好的确定管理对象, 之后根据管理对象和的特征, 对相关的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进行规划, 以此对生产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危险源进行有效的控制或者消除, 进而避免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在制定管理标准的过程当中, 需以国家及煤矿行业的相关安全生产标准为基础, 根据不同煤矿的特定制定不同的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不能一概而论, 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以满足煤矿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需求。

2 煤矿中风险预控管理模式的实施要素

2.1 提升设备水平, 淘汰落后的采煤方式

煤矿企业需对传统的采煤方式进行改革更新, 积极推广高档普采、轻型综采等先进采煤方式, 尽量选择安全性及可靠性均较高的设备来进行煤矿的采集和生产, 以此为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落实责任制度, 优化组织结构

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的组织结构均存在一定的缺陷, 并且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因此, 监管部门需对煤矿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 强化组织结构建设及监管, 建立健全煤矿企业的运输、采集、挖掘等部门, 同时配置相关的施工技术及管理人员, 有效落实责任制度, 以此为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3]。

2.3 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 加强安全生产培训

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均存在安全教育及岗位培训不到位的情况, 相关的监督部门需对煤矿企业的生产及经营过程予以充分的考虑, 构建科学、合理且符合煤矿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员工培训体系, 有效落实企业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工作, 以此有针对性的避免煤矿生产运行过程中不安全行为及安全事故的发生。

2.4 积极利用网络技术, 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

煤矿企业的信息平台建设可以加入产量的计量系统、安全监测及监控系统、员工定位系统等具有针对性的先进信息系统, 以此实现信息间的查询、调用、支持, 进而提升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的管理效率。

3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 煤矿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煤矿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新方法和新理念。煤矿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具有提前预防、整体治理、层级管理、综合提升等优势和特点。煤矿企业需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在实施该管理体系时需做好危险源的辨识、安全风险的评估、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等各项工作, 同时, 提升设备水平, 淘汰落后的采煤方式, 落实责任制度, 优化组织结构, 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 加强安全生产培训, 积极利用网络技术, 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 以此对煤矿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从根源上消除煤矿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确保煤矿生产长久、安全的运行。

参考文献

[1]马改焕, 刘广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生产中的运用[J].中国公共安全, 2014, 6 (9) :138.

[2]杨勇.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模式的研究[J].煤矿开采, 2012, 12 (6) :86.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题库 篇4

体系术语

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通过针对性在管控标准和措施,达到“人、机、环、管”在最佳匹配,从而达到安全生产。

2、危险源:危险源被定义为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者状态。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人、机、环不良后果的根源和状态。

3、危险源辨识:是认识危险源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4、风险:是指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5、风险评估:是指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中要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在损失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

6、风险预控:是指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预先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风险的过程。风险预控的措施都是在危险源正式暴露之前制定并开始执行的措施。风险预控措施按照应用阶段划分为事先预控措施、接触控制措施和事后控制措施。

7、不安全行为:泛指可能产生风险或导致事故发生的行为。不安全行为一般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员行为,而广义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员直接和间接行为,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不安全行为指的是广义的不安全行为。如: 煤矿从业人员“三违”行为。

9、煤矿安全管理的内涵:是有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等环节组成。其中风险识别和评估是风险的基础,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在关键和目的。

10、煤矿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煤矿八大事故风险(即瓦斯、水、火、顶板、机电、运输、放炮及其其他事故风险)分析这些事故存在和可能发生的原因是风险识别在重点工作,这个工作就是通常的煤矿危险源在辨识。

11、危险源在种类:危险源可分为物理性危险源和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心理及生理性危险源和有害因素、行为性危险源和有害因素、其它危险和有害因素六种。

12、危险源和隐患的区别:所有隐患都属于危险源,但所有危险源未必都是隐患。

13、事故:造成死亡、疾病、伤害、设备损坏或其它损失的意外情况。

14、事故的因果性:因果性,指某一现象作为另一现象发生的依据的两种现象之关联性。事故是相互联系的诸原因的结果。

15、事故的随机性:随机性是指事故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随机事件。

16、事故的潜在性:潜在性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经过的事件和空间,不安全的因素是潜在的,条件成熟时在特有的时间场所就会显现为事故。

17、风险、危险源、事故之间的相互关系:危险源是风险后 果产生的根本原因,危险源的存在导致风险的存在,危险源的潜在性导致风险的不确定性和潜在性。而造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风险的实际发生,即潜在的风险变成了实际的事故,风险的不确定性又导致了事故的随机性和潜在性。

18、危险源辨识:认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19、危险源特性:危险源可以是定量或定性的,也可以事固有的或被赋予的。

20、确定危险源的特性:即对所识别的危险源进行分析并确定其特点。

体系概述

21、AQ/T1993-201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包含8个部分、46个要素和若干具体指标。

分别是:总体要求;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总体方针; 风险预控管理(1、危险源辨识

2、风险评估

3、风险管理对象、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4、危险源检测

5、风险预控

6、风险控制

7、信息与沟通);

保障管理(1、组织保障

2、制度保障

3、技术保障

4、资金保障

5、安全文化保障)

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1、员工准入管理

2、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

3、员工岗位规范

4、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5、员工培训教育

6、员工行为监督

7、员工档案)

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1、通风管理

2、瓦斯管理

3、防突管理

4、防尘管理

5、防灭火管理

6、通风安全监控管理

7、采掘 管理

8、爆破管理

9、地测管理

10、防治水管理

11、供用电管理

12、运输提升管理

13、压气、运输、和压力容器管理

10、其他要求)

综合管理(1、煤矿准入管理

2、应急与事故管理

3、消防管理

4、职业健康管理

5、手工工具管理

6、登高作业管理

7、起重作业管理

8、标识标志管理

9、承包商管理

10、工余安全健康管理、)

检查、审核说评审(1、检查、2、审核

3、管理评审)

22、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核心是风险预控管理,即按照风险预控管理流程,顺序开展煤矿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对象确定、管理标准、管理措施制定、危险源检测、风险预警和控制工作。

23、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文件通常包括安全方针及其目标、管理手册、书面程序、作业指导书、表式、规范、指南、外来文件和记录等。

24、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事态;

25、管理手册正文编写应注意下列事项:

1、能在管理手册中说清楚有的,尽量在管理手册中叙述清楚。

2、要求制定程序的要素,可在管理手册中描述程序,也可以简要描述,细节内容详见相应在程序文件。

3、按体系要求写,尽可能符合实际操作情况。

4、引用文件应提供文件查询在途径。

26、风险控制管理是指组织通过识别、衡量、分析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控制风险,用最经济合理在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佳安全生产保障在科学管理方法。

27、危险源辨识的风险评估是事故预防、安全评价、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应急预案编制和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在基础。

28、常用在危险源辨识方法可分为经验对照分析的系统、安全分析两大类。

29、经验对照分析:是一种通过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在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肯判断能力直观的评价对象危险性肯危害性在方法。

30、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系统,没有事故经验在新开发系统。为能够使危险源辨识肯风险分析更加系统,危险危害事件及其产生在原因识别更加全面,需要应用一些科学在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来帮助分析。

31、风险评估在目的:是对煤矿所有风险管理对象进行风险等级划分,从而确定风险管理的重点区域和项目,是为风险管理确定目标的全过程。

32、风险评价可以采用定性、定量和半定量的评价方法。

33、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标准是指导煤矿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工作在规范性文件,明确危险源辨识肯风险评估工作职责、职责、程序方法要求。

34、建立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安全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管理职责,通过开展持续、全面、全过程、全员参与和闭环式安全管理活动,以风险预控为核心,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做到人员无失误,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使企业的安全管理由经验管理提升为风险管理,提前发现和消除 引发事故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各类事故发生,实现矿井本质安全。

35、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危险源辨识、分类、监测、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危险源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内部审核体系建设,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体系建设、风险预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三评价一评定制度,安全隐患闭环管理制度等。

36、建立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标准是指导煤矿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工作在规范性文件,明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工作在职责、程序、方法要求。其内容包括

1、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与回顾的时间和周期;

2、危险源辨识肯风险评估的职责和流程要求;

3、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方法在要求

4、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应用在要求;

5、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策划在要求

6、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应用在要求

7、危险源辨识肯风险评估监测和更新在要求。

37、不安全状态是指存在于现场在任何不安全或者不符合标准在条件,主要是物在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具体包括:

1、保护或屏障不充分

2、个人防护装臵补充分或不恰当

3、有缺陷在设备、工具或材料

4、通道或者工作场所拥堵或者区域受限

5、报警系统失效或者报警信号不充分

6、工作场所存在火灾或者爆炸危险

7、文明生产差

8、暴露于噪声

9、暴露于辐射;

10、在温度极限下

11、照明过度或不足

12、通风不当

13、缺乏标识标记等。

38、不安全行为是指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或者不符合标准的操作.它包括:1.未经授权擅自操作设备2.无视警告3.不采取任何的安全措施,如:无防护措施4.在不安全的速度下操作5.不使用或者不正确使用安全装备6.擅自挪动或者转移现场的健康和安全设施7.使用有缺陷的设备和工具8.进行不正确的装载9.进行不正确和布臵10.使用不正确的提升方法11.在不正确的位臵上工作12.维修运行中的设备13.工作中玩闹14.在麻药药物 酒精 的影响下工作等。

39、危险源监测是通过管理和技术手段检查、测量危险存在状态及其变化在过程。

40、风险预警是通过一定在方式对暴露的风险进行警示。煤矿应对危险源风险在严重程度设臵预警级别,建立风险预警管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方式、风险预警信息沟通渠道,并根据监测和统计分析结果对风险实施预警,及时将风险预警信息传递到管理层、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以便及时暴露生产运营过程中在风险,并对其实施有限控制。

21、危险源监测包括对危险源在状态监测和风险控制过程监测,危险源状态监测关注其是否处于安全或受控状态,按照监测形式分为实时监测,周期监测、动态监测。

体系运行保障

42、为了保证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顺利实施,确保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安全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以及危 险源监测、预警和控制等各项工作得到有效执行,必须建议一套行之有效的配套保证机制。体系运行保障规定了如下保障要求:(1)组织保障;(2)制度保障;(3)资金保障;(4)技术保障;(5)安全文化。

43、制度保障从制度建设、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文件和记录的控制等3个方面规定了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制度保障管理的要求。

44、为实现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煤矿需要成立一个全面领导和负责安全管理工作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安全生产委员会属于煤矿的附加组织机构形式。

45、煤矿要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责任制,规定煤矿各级单位和人员的安全责任。横向到边是指:建立各部门和区队的安全责任,纵向到底指:建立从矿长到基层最后一线员工的安全责任制。

46、安全生产委员会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确定煤矿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审核和批准重大安全技术项目,研究和落实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运行所必须的资源,任命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中关键安全岗位人员,并组织安全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

47、为规范煤矿安全技术管理,标准要求建立和保持《煤矿安全技术控制程序》,以规范煤矿设计、设施设备配备、工作场所环境保持等技术管理,鼓励优先采用国际和国内同行业先进技术标准和方法。

48、安全资金是安全管理的重要资源。为保证安全资金管理,标准要求煤矿建立和保持《安全投入资金控制程序》,规范安全资金提取、账户管理、支出和监督工作。

49、煤矿安全文化是在煤矿居主导地位并为绝大部分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及具有特色的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成。

50、对任何类型生产企业的安全工作而言,技术是基础,管理是保障,文化是根本。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发挥文化非制度约束力作用,对保证煤矿安全生产意义重大。标准要求煤矿应建立和保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控制程序》,以规定文件建设目标、任务、管理方案、建设活动,以及文化评价等活动的要求。

51、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目标应包括以下方面:(1)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形成一个“我想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良好氛围和“不能违章、不敢违章、不想违章”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2)促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提高煤矿全体员工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3)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协调的人、机、环境关系。

52、煤矿安全文化结构和模式。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以观念文化、管理与法制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等组成的安全文化形态体系为核心,构建安全文化建设结构和模式。

不安全行为控制

53、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外 煤矿事故统计资源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的安全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强化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管理,对于煤矿实现安全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54、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从不同方面提出了要求,包括:员工准入管理、不安全行为分类、岗位规范、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培训教育、行为监督、员工档案。

55、煤矿建立并保持员工准入管理标准,员工准入管理标准应:1)明确岗位设臵要求和岗位需求计划.2)明确员工准入条件(包括员工身体条件、专业技能、文化水平等).56、煤矿应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总结分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规律,为不安全行为控制提供依据.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应具体有针对性,按照风险等级进行.57.煤矿应制定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以确保员工岗位规范的有效执行,措施应:1)结合煤矿自身的特点和员工不安全行为特征.2)涵盖影响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各类因素.3)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安全行为分别制定。

58、导致员工发生不安全行为的直接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作因素,指煤矿某项特定任务自身成为导致人员不安全行为的致因,如人工临时支护作业、支护人员必须进行非支护区;另一类是个人因素,由于个人身体条件、身体压力、精神条件、精神压力、个人意识、知识和技能等因素导致的不安全行为.59、在员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得基础上,煤矿应制定员工岗位规范,岗位规范应:1)种类齐全2)明确各岗位工作任务3)规定 各岗位所需个人防护用品和工器具4)明确各岗位安全管理职责5)明确各岗位安全行为标准.60、煤矿应建立员工培训教育机制,以提高员工安全知识、意识和技能,员工培训教育应做到:(1)、明确员工培训与绩效考核的职能部门及人员,并有绩效考核制度(2)、有足够的培训资源(3)、每年至少对全员进行一次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为主的体系培训(4)、每年末进行一次基于风险管理和事故分析统计的培训需求调查报告(5)每年末对上年度培训计划的可行性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形成年度培训绩效评估报告(6)每年末根据上述两个报告,编制下年度培训计划,并以文件形式下发(7)明确员工分层和分类培训内容和周期(8)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培训(9)建立员工培训信息档案(10)每次培训结束,形成单项培训绩效评估报告(11)确保培训机构和师资,有相关资质证书(12)对参加培训的员工应进行考核或考试,并有完整的培训台账(1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前对员工进行培训并有记录

61、煤矿应建立完善的员工行为监督制度,及时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并应:1)确定监督机构,配备相应管理、监督、考核人员.2)明确监督范围、方式、频次.3)对监督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执行改进计划.62、煤矿应建立健全员工档案,全面掌握员工信息,以实现分类管理,并确保:1)所有在岗员工的档案齐全2)每个员工档案的信息内容完整3)对档案内容进行分析、评估,明确需重点监控对象

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63、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中将煤矿生产系统划分为14个管理要素,即:通风管理、瓦斯管理、防突管理、防尘管理、防灭火管理,通风安全监控管理,采掘管理、爆破管理、地测管理、防治水管理、供用电管理、运输提升管理以及压气、输送和压力容器管理及其其他要求。

64、通风网络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进风井、主进风大巷、采区进风巷、工作面进风巷、工作面、工作面回风巷、采区回风巷、矿井总回风巷、回风井等。

65、通风网络的潜在风险包括无独立的通风系统、串联通风、循环风、风速超标等。

66、通风设施主要管理对象包括防爆门、风门、风桥、风障、风窗、密闭、侧风站等。

67、通风系统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机构设臵、管理制度、通风系统设计、通风运行控制、空气质量和通风阻力监测、检测人员和装臵管理、通风系统变更控制、反风演习、应急管理等。

68、通风系统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通风系统设计不合理、反风演习不符合要求、通风系统运行和变更控制不到位、仪器仪表没有定期标校、人员操作技能不高等。

69、瓦斯现场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管理工作人员、检查标准、仪器仪表、抽采系统、抽采队伍、排放设施和设备、治理和应急措施等。

70、瓦斯现场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瓦斯检查员未按照规定检 查、仪器仪表不完好、排放设备效能达不到要求、检查标准不完善、措施执行不到位、瓦斯抽采系统设计不合理、设施管理不到位、抽采队伍业务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等。

71、防突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机构与岗位责任制、防突设计、安全防护、防突队伍建设与培训教育等。

72、防突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设计缺陷、安全防护不足、人员防突意识薄弱、防突措施执行不到位等。

73、防尘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防尘设施、防尘措施、个体防护、职业危害教育。

74、防尘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防尘供水系统不完善、防尘措施执行不到位、个体防护配备或使用不到位等。

75、防灭火管理的主要对象包括机电设备、电缆可燃材料、明火作业、开采设计、通风管理、残煤浮煤、采空区、火区、防灭火系统等。

76、防灭火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明火、煤炭自然、防灭火系统不完善、防灭火措施执行不到位等。

77、通风安全监控管理主要管理对象包括检测设备、控制系统、系统管理人员等。

78、通风安全监控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传感器失效、传感器布设不合理、传输系统故障、主机系统故障等。

79、采掘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采掘设计、作业规程及安全技术措施、采掘连续及施工组织作业人员、采掘工作面支护、采空区矿压等。

80、采掘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采掘设计不符合规程规范要 求、采掘连续不合理、采掘关系脱节、巷道失修变形、作业规程及安全技术措施不完善、作业和措施贯彻不到位、违章作业、冒顶片帮、冲击抵押、采空区悬顶等。

81、爆破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爆破管理制度、作业规程、(含爆破作业说明书)、爆破材料运输、爆破作业人员、炸药库、炸药雷管箱、爆破线、起爆器等。

82、爆破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爆破管理制度的制定不完善、作业规程可操作性差、炸药库和炸药雷管箱质量不符合《煤矿井下爆破作业安全规程》的要求,爆破材料运输不符合规定、爆破线破损、起爆器不完好以及爆破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作业技能不高等。

83、地测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矿区地质测量规划、控制测量设计、地测管理制度、勘探设备、仪器仪表和工具、地测人员等。

84、地测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风险规划、设计缺陷、制度不完善、责任落实不到位,设备工具配备达不到要求、设备不完好,仪器仪表精度低,地测预报不准确,不及时人员素质和技能不高等。

85、防治水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防治水方案、制度管理、应急预案、设备和设施、老窑积水、含水岩洞、防治水措施防治水人员等。

86、防治水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方案设计缺陷、管理制度不完善、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设备和设施不完好。人员教育和培训不足、以及老窑积水,含水岩洞探查不清等。87、供电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机电管理制度、供电设计和安装、供电线路、机电硐室变配电设备、采掘设备、设备保护、照明、蓄电池、技术档案等。

88、供电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管理制度不健全、供用电系统不完善,供用电设备不完好,供用电设计缺陷,设备矢爆、照明不足、蓄电池不完好、人员定位系统、通信联络系统、供水施救系统不完善,技术档案不全等。

89、运输提升系统管理对象包括提升运输设备、设备保护、安全设施、运输线路、钢丝绳、轨道、管理制度、技术资料和作业人员等。

90、运输提升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设备不完好、保护失效、安全设施不全、违章作业、路面轨道不标准、管理制度不健全、操作规程不完善,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等。

91、压力、输送和压力容器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压气设备及附属设施、压气输送系统、移动气罐、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操作人员、设备检验等。

92、压气、输送和压力容器管理的潜在风险包括压气设备及附属设施,压气输送系统、移动气罐不完好、安全防护装臵损坏、违章作业、制度不完善、未按照规定检验等。

综合管理(第七章)

93、综合管理包括煤矿准入管理、应急与事故管理、消防管理、职业健康管理、手工工具管理、起重作业管理、标示标志管 理、承包商管理和工余安全管理等。

94、煤矿在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阶段应进行安全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或控制危险源、降低风险。

95、煤矿投产前应保证有效的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矿长资质证、矿长安全资格证。

96、煤矿安全设施、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环保设施必须严格遵守“三同时”原则,即与煤矿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97、煤矿应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应至少每年组织一次救灾演习,有演习计划、演习方案及总结报告。

98、应急管理是指企业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臵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共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99、应急预案一般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臵方案。

100、煤矿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101、消防管理的管理要求包括消防安全基础管理、消防设施和器材管理、防火检查与火灾隐患整改管理。

102、手工工具是指用手握持,以人力或以人控制的其它动力作用于物体的小型工具。

103、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主要对象包括起重机械、索具,设备管理制度,设备检验等。

104、安全标示标识是向工作人员警示或告知工作场所及周 围环境的危险状况,并指导员工采取合理行为,从而避免事故发生。

105、工余是指正常工作时间之外所剩余的时间。工余安全健康管理即工作时间之外员工的安全和健康管理。

106、采掘工作面的空气温度超过30℃,机电设备硐室的空气温度超过34℃时,必须停止作业。

检查、审核与管理评审

107、安全检查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所有工作场所内的危险源的状态进行检查和确认的活动。

108、岗位操作人员对自己岗位所处的环境、接触的设备,以及个人安全操作规程、个体防护设施等实施的检查,成为自查;安全监察人员、管理人员对生产现场的人、机、环实施的检查,称为监检;专业技术人员针对特定对象的属性实施监测,称为专检。隐患通常是指由监检人员发现和报告的问题。

109、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一般可将检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定期安全生产检查;经常性安全生产检查;季节性及节假日前安全生产检查;专项安全生产检查;综合性安全生产检查;岗网员、职工代表巡视安全生产检查。

110、审核分为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

111、风险评估审核的目的是要通过审核来评价煤矿在风险评估方面的能力以及评估效果。

112、管理评审是最高管理者为评价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 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是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煤矿高层管理人员对体系的全面审查,是保持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

113、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考核评价是外部机构或煤矿上级公司,为了验证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推行情况,对煤矿实施的考核和评价的活动。

114、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考核评价可以依据《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规范》(AQ/T1093-2011),也可以AQ/T1093-2011规范为基础,结合煤矿安全生产实际,建立一套考核评价标准。

115、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考核管理办法应包含如下内容:(1)考核组织形式(2)考核评价周期(3)被考核对象(4)考核评价结果计算(5)等级认定标准(6)考核激励方式、标准(其他)

116、审核是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煤矿企业安全风险预控论文 篇5

关键词:煤矿风险预控,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瓦斯爆炸

近些年,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频频发生, 一度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煤矿生产过程中缺乏一系列安全管理预控体制所造成的, 另外再加上煤矿开采业环境具有很强的复杂性, 使得我国煤矿生产系统中的本质安全缺乏有效保障。煤矿风险预控“本质安全”指的是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 通过对相关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从而将可能发生的危险系数降到最低值, 并将危险源头控制在可操作的范围内。煤矿开采中的“本质安全”的最终目标和根本原则是实现“零事故”开采。因此, 煤矿开采业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安全型设备, 以便在发生人为错误操作的前提下, 能够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此外, 还要对煤矿开采中的相关设备人员、施工监测环境以及开采规章制度进行严格规定, 使其符合“本质安全”体系的构建条件。在新时期煤矿开采建设以及煤矿风险预控体系建设中, 要不断消除开采中的各种潜在危险因素, 加大煤矿安全管理预控体系本质安全的建设力度, 使用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来进行操作。

1 国内外煤矿“本质安全”的管理概况

从国外煤矿企业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的整体发展情况来分析, 总共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煤矿生产经验管理、煤矿安全预控制度管理以及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由此可知, 煤矿开采中的风险预控管理阶段是本质安全管理模式的最高表现方式, 其宗旨就是实现煤矿开采中的“零风险”, 将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或者意外因素都严格预防并控制在可操控的范围内, 从而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通过研究国外的一些煤矿开采管理模式可以发现, 大多数国家都有着较为安全的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例如, 南非国家职业安全协会 (NOSA) 确立了较为成熟的煤矿预控安全管理系统, 在坚持安全、健康和环保为目标的前提下注重配以人性化和持续开采的先进管理理念, 在风险预控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 OSHMS管理系统坚持以用人单位和职业安全健康相结合的目标管理模式成为了国际通用的职业健康安全标准体系。

而我国的煤矿企业在不断积累先进煤矿安全开采经验的前提下, 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例如, 抚顺西露天煤矿的“三化五结合”安全管理模式通过融入先进的管理模式使煤矿开采业不仅提高了安全开采指标, 降低了风险, 并且还优化了煤矿企业的管理模式;徐州矿务集团通过实行“创建本质安全优强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加强了煤矿开采的文化建设, 完善了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值得一提的是, 国外很多煤矿开采企业并没有提出一系列风险预控安全管理体系, 他们已经掌握了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 能够实现行业的安全生产。例如, 美国的一些产煤矿业拥有很低的事故死亡率, 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 每产10亿吨煤矿死亡人数仅为5人, 而重大瓦斯爆炸事故的平均周期为5年。尽管我国很多煤炭企业提出了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 但煤炭开采业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仍处于刚起步的阶段, 相关的风险预控体系也仅仅处在探索的初级阶段, 缺乏有效的实践和实施途径。

2 煤矿风险预控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煤矿风险预控本质安全管理模式最早提出于20世纪40年代以机器为管理中心的事后控制阶段, 而后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逐渐形成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随着煤炭安全开采严峻性的日益增加, 以及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高度关注, 我国的一些煤炭行业开展了相关风险预控体系的研究, 其总体特征表现为:提高员工安全防范意识, 增强安全觉悟性和自我解救能力;提高设备的安全性能, 加强故障检测的准确率;建立风险预防安全生产体系, 营造安全的煤矿开采环境。风险预控机制能够使煤矿生产中可能发生的危险降到最低, 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人身安全系数。在实行风险预控体系时, 一定要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 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总结, 并借助科技技术手段确定是否要建立完整的风险预控防治体系。在建立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时, 要不断查找煤矿安全事故中的缺陷, 结合我国煤矿开采的复杂地形条件进行标准化操作, 对煤矿企业进行安全生产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 通过完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保证煤矿生产目标的高效完成, 将局部安全检测系统发展为庞大的管理系统。在对煤矿开采进行风险评估时, 首先要注重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处理, 不断探究煤矿安全生产的相关理论, 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有利保障。

3 风险预控管理在煤矿中的实际应用

工作安全性分析法 (JSA) 能够在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具有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等特点, 其具体表现形式有事件树分析和事故树分析两种方法, 其中事件树分析 (Event Tree Analysis, 简称ETA) 法是由原因到结果来完成分析的, 应用原理和运筹学以及概率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任何事物都要经历有从初始原因到最终结果的过程, 将过程中的每一种因素都分为“可能”、“不可能”两种情况, 通过各个环节的分析来得到最终结果。而事故树分析法 (Fanlt Tree Analysis, 简称FTA) 是一种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推理方法,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找到事故的发生原因。例如, 将煤矿瓦斯爆炸的原因归纳为引爆火源、瓦斯监测失效、电器火花和局部通风出现故障等, 而单单就其中的电器火花事故发生原因又可分为矿灯失爆、电缆损坏、电气设备失爆、带电检修和使用非防爆车点马达等因素。这种安全分析法能够简洁形象地分析出事故发生的原因, 对预防煤矿开采中的重大安全事故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海滨, 李光荣, 黄辉.煤矿本质安全特征及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 (04)

[2]许正权, 宋学锋, 李敏莉.本质安全化管理思想及实证研究框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 (12)

煤矿企业安全风险预控论文 篇6

在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中,煤炭行业逐渐形成并完善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办法,但过多地依靠专项整治、集中排查、命令、处罚等行政手段,短期内对安全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长期看很难从源头遏制事故的发生。相对而言,我国煤炭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依靠严格监管的经验管理阶段,如何构建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使得煤矿安全管理从经验管理转向预控管理,成为煤矿企业必须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基于风险预控原理,构建了煤矿风险预控的基本流程,从制度和体制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煤矿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2 煤矿风险预控的流程

根据风险预控理论,风险预控的对象为能量和行为失误,如果进一步细分,能量可划分为设备能量和环境能量,行为失误有操作失误和管理失误。能量和行为在正常状态下称为危险源,在失控状态下称为隐患。在煤矿企业中,风险预控的本质对象是危险源,而在实际工作中,煤矿往往不加区分地使用这两个概念,重隐患控制,轻危险源管理,并没有完全遵守风险预控的原理。因此,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效做法除了重视隐患管理之外,更应该加强危险源的日常管理,真正实现风险预控。根据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技术方法,遵循危险源辨识-监测-控制的基本思路,形成煤矿风险预控的流程,见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风险预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①危险源辨识;②危险源监测;③危险源控制。危险源辨识是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的基础性工作,其辨识的全面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预控的效果。危险源监测的主要作用是及时发现与正常状态相偏离的危险源,发出预警信息,并根据危险源监测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安全管理问题,修订制度规范或培训员工。危险源控制是根据预警信息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对危险源实施动态监测,直至警情得到控制和消除。

3 煤矿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使风险预控管理流程制度化、规范化和有效化,虽然流程是科学的,但没有制度、规范、奖惩等激励约束机制相配套,也很难保证流程的良性规范运转。一般来说,机制包括两部分:制度、体制。制度是根据安全管理应该遵循的规律来制定的,体制是依据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动力源”而制定的,有了制度,必须有相应的体制作支撑,才能真正使制度落到实处。本文从制度保证和体制支撑两个方面设计了煤矿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依据是风险预控原理,方法是制度保证和体制支撑,其运用风险预控全息动态监控信息系统来提高管理效率。在此,有三点需要说明:①制度保证和体制支撑中的措施并不限于图2所列举的;②制度保证和体制支撑中的措施并非绝对完全的一一对应,一项体制可能支撑多项制度;③风险预控全息动态监控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发现、收集、分析、管理、反馈安全信息的平台,是一种信息化的安全管理办法,较传统管理方法规范、有效,能显著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

4 煤矿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实施要点

4.1 理顺安全管理体制,落实安全责任制度

煤矿安全需要国家、行业、企业三级管理体制共同发挥作用,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管理形式和监督体制,以保证煤矿的长治久安。因此,从国家相关部门到行业协会,从省、市、县到煤炭企业,应该形成上下一致的机构设置,从而实现国家监督,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的管理功能,各管理实体各司其职,各尽其则。此外,安全管理体制的有效实施需要安全责任制度的落实,明确国家部门、行业协会和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形成健全的责任体系,建立安全工作问责制度和评价考核标准,并严格落实。

4.2 实施危险源闭环管理,实现风险预控

危险源闭环管理就是对危险源实施辨识、监测、控制、反馈的闭合管理程序,任何一个危险源都必须重复这一过程,形成首尾相接、闭合循环的安全管理流程。危险源闭环管理采用戴明的PDCA管理模式,其强调持续改进,每经过一轮循环,安全管理就迈向一个新的台阶。通过对危险源实施闭环跟踪控制管理,能够提高对危险源的安全监管能力,有效实施风险预控,做到有检查、有落实、有考核、有结果、有反馈,不留安全“死角”。

4.3 加强安全培训,实施安全管理人员准入制度

对煤矿企业来说,首先应建立目标清晰、分解科学、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培训目标体系。其次,要分析培训需求,针对不同的人群或工种确定培训的具体内容。再次,要重点实施行为矫正培训,即针对煤矿员工惯常、频发的不安全行为,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最后,要建立起培训效果评价体系,以促进培训工作的持续改进与完善。同时,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的准入管理,如班前抽考不及格不允许入井,没有取得区队长和班组长资格证不能担任相应职务等。

4.4 健全安全考核制度,实行奖惩激励

将安全指标层层分解,制定严密的考核制度,使得人人有指标,人人有压力。考核方法可以采用绩效评估法,该方法针对煤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构建相应的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体现组织调查、全员参与、发展回馈、多元评估系统等多个组织绩效原则,而且能够体现风险预控的思想,找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采取进一步的改进措施提供指导,充分保障煤矿各级管理人员认真履行安全管理职责,提高安全管理能力。为强化安全考核制度,必须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使得考核结果与职工收益挂钩。在奖惩激励中,要做到公平公正,信息透明,考核结果要及时公布,接受员工的监督,反对奖励平均主义和重罚轻奖的现象。激励要实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摘要:根据风险预控原理,指出煤矿企业应当正确区分隐患和危险源,遵循危险源辨识-监测-控制的基本思路,建立了煤矿风险预控的流程,并界定了危险源辨识、危险源监测和危险源控制的内容。在风险预控理论的基础上,从制度保证和体制支撑两个方面设计了煤矿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分析认为:为保障煤矿的长治久安,应从理顺安全管理体制,落实安全责任制度;实施危险源闭环管理;加强安全培训,实施安全管理人员准入制度;健全安全考核制度,实行奖惩激励四个方面加强安全管理。

关键词:风险预控,长效机制,危险源

参考文献

[1]李大鹏,路佃坤,袁中峰.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在济宁三号煤矿的探索与实践[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36(4):86-88LI Da-peng,LU Dian-kun,Yuan Zhong-feng.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rinsically-safe Management Systemin Jining NO.3 Coal Mine[J].Mining Safety&Environ-ment Protection,2009,36(4):86-88

[2]张士昌等.矿山事故隐患预控管理模式[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3]P.S.Paul,J.Maiti.The role of behavioral factors onsafety management in underground mines[J].Safety Sci-ence,2007,45(4):449-471

[4]荆全忠,卫靖,晁坤.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动力机制及路径选择[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3):46-49JING Quan-zhong,WEI JING,CHAO Kun.Dynamicmechanism and route choice of coal mine safety in China[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3):46-49

[5]查振高,李新春.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评价系统建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0-73ZHA Zhen-gao,LI Xin-chun.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Coal Safety Management Based on Risk Pre-control[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2009,(1):70-73

[6]李文,武玉梁.煤矿危险源风险预警与控制的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4):154-157LI Wen,WU Yu-liang.Research on early-warning andcontrol of hazard source in coal min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5(4):154-157

[7]魏晓平,巩岩,李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7,(2):78-80WEI Xiao-ping,GONG Yan,LI Yuan.Analysis of riskpre-control in coal mine s production[J].Coal EconomicResearch,2007,(2):78-80

[8]梅国栋,刘璐,王云海.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3):84-87MEI Guo-dong,LIU Lu,WANG Yun-hai.Analysis onmain factors effecting safety production in chinas coal in-dustry[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3):84-87

[9]王建国.煤矿生产系统危险源结构及煤矿事故预防[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8,35(1):85-89WANG Jian-guo.Constitution of Hazard Sources in CoalMine Production System and Prevention of Mine Accidents[J].Mining Safety&Environment Protection,2008,35(1):85-89

煤矿企业安全风险预控论文 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安全管理观念的不断更新, 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在资金投入、制度建设、职工教育培训、事故预控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与此同时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矿井在安全保障能力方面还相对薄弱, 难以及时对各类事故进行科学预控, 不能有效减少和杜绝事故发生。这就要求各大煤矿企业高度重视并严格落实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工作, 以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和正常运行。

1 风险预控管理概述

1.1 风险预控管理的内涵

风险预控管理指的是对于会导致安全隐患的危险要素事先实施的一些防治策略, 进而防止出现事故, 实现减小生产风险的目标。务必根据生产的实际现状建构风险预控管理机制, 综合性地思考制约生产安全性的一系列危险要素, 合理地判断一系列要素间的主次联系, 且创建一定的防治体系。并且, 风险预控管理机制还应当考虑环境、装置、作业人员间互相制约的联系性, 在健全规章的基础上建构风险预控管理的保障机制与创设安全管理的文化环境。

1.2 风险预控管理的方式

在实际的风险预控管理当中, 结合生产系统用途的差异确定风险评估的内容, 且坚持一定的风险管理方式, 其中, 风险预控管理的几个方面是识别风险、研究风险、控制以及处理风险。

2 风险预控管理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

2.1 管理和控制员工的工作行为

煤矿企业风险预控管理的一个关键方面是管理和控制员工的工作行为, 这重点涵盖员工不规范地操作和违反规制等。其中, 管理和控制员工的工作行为具体体现在: (1) 创建危险行为的激励约束体系。需要由纪检、工会、安监、行政等部门一起对员工的危险行为进行监管, 贯彻实施一定的奖惩机制, 进而使员工自觉遵守规制的积极性提升。 (2) 对员工的危险行为实施风险评估, 且实施一定的控制策略。煤矿企业需要判断、总结生产过程当中员工会出现的危险行为, 能够划分为五个风险级别, 且以此制定相应的矫正策略、管理指标、作业规范、行为要求等。 (3) 加强培训和教育广大的员工, 进而使员工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并且, 还应当组织一系列的安全文化活动, 像是安全知识比赛、岗位技能竞赛、讲解事故案例等等, 最终增强员工的自律观念, 大大地避免出现危险行为。

2.2 风险预控管理制度的完善

在煤矿企业当中, 需要进行风险预控管理制度的创建与完善, 进而确保风险预控管理机制的建构。具体来讲: (1) 贯彻实施岗位责任制, 在个人身上分配风险管理的职权。倘若风险隐患出现在岗位工作中, 那么就应当实时地处理有关的责任人员。 (2) 建立制定风险预控管理制度的小组。其中, 风险预控管理专家、施工责任人、煤矿管理人员是主要的小组成员。小组成员需要结合煤矿企业的特性, 且根据安全管理的需要, 对风险预控管理策略进行制定。 (3) 创建安全隐患监察体系。需要对风险信息进行实时地收集, 以及对出现风险隐患的方面进行及时地监控, 防止风险预控管理缺陷的出现。 (4) 风险预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的建构。需要有效地统一薪酬跟考核结果, 进而激发所有员工进行风险预控管理的热情。

2.3 关键风险预控管理的优化

需要结合煤矿企业的特性, 对顶板风险、水害风险、瓦斯风险的风险预控管理事项进行确定。具体的优化策略是: (1) 顶板风险预控管理。煤矿企业需要诚邀专家来判断和评估顶板管理方式与自然状况下面临的危险源, 且根据地质状况制定支护策略。除此之外, 施工应当实现掘、锚一体化, 且通过掘和支结合的策略进行支护, 进而使空顶作业的风险源消除, 防止出现顶板事故。 (2) 水害风险预控管理。煤矿企业需要大范围地勘察矿井的地质和水文状况, 判断和评估水患的危险源, 且结合评估结果建构综合防治水管理机制, 其中涵盖应急保障、预报、技术等。并且, 还应当安排员工进行水灾事故的演练。 (3) 瓦斯风险预控管理。煤矿企业应当判断和评估瓦斯危险源, 借助事故树的研究方法对瓦斯爆炸的原因进行解析, 且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一些关键的区域, 像是综采工作面上隅角、抽放瓦斯的管路、掘进工作面等等。

2.4 危险源闭环管理的实施

需要结合煤矿企业的特性, 实施PDCA的循环模式, 建构危险源闭环管理机制, 其中涵盖控制危险源、监测危险源、判断危险源等, 且创建长效的运行机制。监测与控制危险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判断危险源, 为此, 务必使判断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提升, 进而有效地控制危险源。监测危险源指的是对危险源进行及时监测与评价的基础上确定风险的级别, 然后结合风险等级将预警信息发出。控制危险源对预警信息进行接收之后, 制定一定的解决策略, 且对解决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测, 进而确保消除危险源。在实际的煤矿生产中, 危险源闭环管理能够借助工作分析法, 根据过去、现在, 以及将来这几种时态, 划分危险源为三种状态, 即正常、不正常、紧急, 从而判断煤矿的辅助生产系统和采掘、输送、通风等主生产系统, 且贯彻实施一定的危险管理策略。

3 结语

新形势下, 煤矿企业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已然成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新方法和新理念, 在煤矿企业的各项安全管理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煤矿企业只有对本企业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有深刻、全面的认识, 在实施该管理体系时规范好职工的操作行为, 做好制度的制定、完善工作, 并结合本企业实际, 优化好风险预控管理各项事项, 实施好PDCA的循环模式, 才能从根源上消除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危险源, 确保煤矿企业的安全、高效发展。

摘要:煤矿企业中的风险预控管理是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 不断强化风险预控, 通过切断事故的各种因果链接, 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加强煤矿风险预控管理可以达到有效遏制事故的发生,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目的。为此, 本文从详细介绍风险预控管理的内涵和方式出发, 全面阐述了风险预控管理在煤矿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煤矿,风险预控,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马改焕, 刘广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生产中的运用[J].中国公共安全, 2014, 06 (09) :138.

[2]仵亚男, 刘晓蕾.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煤矿安全, 2014, 07 (05) :133-134.

煤矿企业安全风险预控论文 篇8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是通过安全生产风险监控、风险评估及预警, 在得到各类数据的基础下优化改良各类管理技术, 根据不同类型和级别对安全风险及时控制和有效解决, 以最小的代价完成煤炭安全生产。通过建立动态风险控制管理体系, 降低煤炭安全生产系数, 提高煤炭企业生产效益和安全生产周期, 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1 煤矿预控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煤矿预控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包括几个方面:1) 安全生产管理流程;2) 煤炭安全生产管理原则;3)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基本结构。

1.1 安全生产管理流程

安全生产管理流程分为几个基本步骤。1) 要发动生产和管理人员对自己所作业和管辖区域和工作范围内的危险源头进行辨识和登记造册, 首先需要辨别出煤矿安全生产所需要克服的危险因素有哪些。2) 对分别出来的煤矿安全生产所需要解决的危险源头进行风险评估和统计分类分级, 通过以往的经验和科学分析得出哪些危险因素是重大危险源头, 哪些是次要、一般的源头, 对危险源头进行科学的、明确的分类分级管理。3) 根据国内外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确定各类风险管理所需要达到的程度和级别, 从而对安全生产管控提供科学合理的标准, 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4) 另外,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 需要对前期辨识出的重点危险源进行重点监测, 确认其是否收到控制, 并通过建立定期检验把控管理效果, 进行动态控制。5) 在监测过程中, 若发现某危险源未达到标准和进行有效控制时, 需按时预警, 保证现场能够迅速解决问题和预防事故。

1.2 安全生产管理原则

根据海因里希原则, 在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 防范重大事故的发生要从消除各类小隐患和事故中做起, 事先把控安全生产风险源头。另外, 在事故发生的过程中, 要有效控制事故发生的内因, 并及时消除引发事故的外因。根据这两类原则设计了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1.3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基本结构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按照基本原则进行设计, 由风险辨别、人员行为管理、生产系统管理和预警机制。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而独立, 组成了全面、系统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风险辨别和“安全生产管理流程”中的危险源头辨识类似。

人员行为管理。通过多年的数据统计, 人员操作和行为不当是引发煤矿生产事故的主要诱因, 因此, 我们将人员行为管理独立出来, 从招聘人员开始, 即对工作人员性格和工作习惯进行评估, 在工作过程中加强各类安全培训, 实施安全行为管理细则, 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生产系统管理和保障机制。生产系统是对煤矿安全生产中参与的所有生产要素进行综合管理, 通过建立企业的安全生产系统, 强化安全意识, 确保各类安全生产设备投入, 实行安全生产绩效管理, 并进行安全生产大比武, 来确保安全生产体系的顺利贯彻执行。

2 煤矿风险管理基本模式研究

通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预控体系, 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实行风险管理, 并根据各类煤矿的安全风险特点, 按照风险管理的流程和基本原则建立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模式, 从而有效的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

煤矿风险管理基本模式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风险辨识、评估和控制。在煤矿生产中, 在把握各类风险的基本类型和特征后进行风险分类分级辨识, 然后进行风险评估, 确定风险具体情况, 根据各类风险控制标准和法规制定风险控制体系。

煤炭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其随时间和环境变化而动态更新。因此在煤矿风险管理模式的三个基本要素中, 每个环节都需要针对其实时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变换。

3 总结

我国煤矿开采面临煤矿数量多、地质条件复杂、煤矿从业人员水平低等各类问题, 煤矿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各类大小煤矿需要根据自身煤矿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张力.安全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能源政策研究, 2008 (5) :39-41

[2]王军.我国现代煤矿安全管理分析与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6, 2 (1) :69-72

[3]周心权, 陈国新.煤矿重大瓦斯爆炸事故致因的概率分析及启示[J].煤炭学报, 2008, 33 (1) :42-46

煤矿企业安全风险预控论文 篇9

关键词: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煤矿安全管理,作用

0 引言

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一种能够对危险源进行辨识, 并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的新型模式。该模式将风险预控作为管理的核心, 对存在的不安全行为进行重点管控, 通过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标准与措施, 对“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进行合理的配置, 采用对风险源进行监测、监控以及风险预警的方式, 确保危险源能够一直处在一个受控的状态中, 以达到煤矿安全生产的目的。

1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

1.1 对危险源进行辨识

危险源是指在煤矿行业的生产过程中, 可能会对煤矿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或是对煤矿的正常生产造成影响的根源, 是导致煤矿企业生产与管理过程发生事故的根本原因。

1.2 对危险源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估

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后, 需要及时对事故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估。正常情况下, 可使用安全检查表、事件树分析、事故树分析以及预先危险性分析等方法, 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危险因素进行评估, 并针对危险源的风险率与其可能造成影响进行量化处理, 在风险评估完成之后, 依据风险程度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 把风险控制在煤矿安全生产可允许的范围之内[1]。

1.3 制定风险管理标准

风险管理的标准是指各项风险管控措施实施所需的相关依据。在煤矿企业对风险管理的标准进行制定时, 应该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程以及标准进行, 再结合煤矿生产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 制定出具体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都相对较高的风险管理标准, 促进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系统化、高效化、规范化的运行, 避免危险源转化为安全事故。

1.4 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得到的结果为依据, 依照风险管理中的相关标准, 制定出具体、可行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方案, 并采取可操作性较高的风险管理措施。由于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资源有限, 无法对所有的风险进行全面的控制, 因此, 煤矿企业可以依据危险源的分级管理原则, 将风险划分成为不同的级别, 再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 采取对应的管控措施。

2 风险预控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2.1 促进科学安全管理流程的建设

风险预控体系通过对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系统、作业环节以及工作岗位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辨识, 可明确安全管理的对象, 并针对该对象的风险进行评估, 且依据评估的结果对煤矿安全管理过中的重点环节进行确定。并结合煤矿生产安全的实际情况, 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出合理的安全防控体系, 因此, 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对风险预控体系进行合理的运用,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煤矿科学安全管理流程的建设。

2.2 推动超前预防管理的实现

通过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对危险源进行辨识, 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从而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标准和措施, 将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从传统模式转化为现代新型管理模式, 即:风险的辨识与评估、风险的控制与降低、事故的预防与消除, 利用信息网络, 实现安全管理系统中的自动预警功能, 达到对各类危险源进行跟踪管控的目的, 以此来实现煤矿事故的超前防范, 推动新型主动式风险预控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2]。

2.3 降低煤矿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1) 将煤矿企业的各级领导干部与业务部门作为安全管理的主体, 做好相应的风险辨识和评估工作, 以加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整改措施的实施, 降低煤矿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2) 将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区队、班组及一线操作人员作为安全管理的主体, 对各个工作岗位上的危险源进行有效辨识和评估, 为煤矿企业风险管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 以避免煤矿生产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

2.4 有利于煤矿企业建立闭环管控体系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严格按照PDCA循环管理办法执行, 建立出一套从管理对象开始, 一直到实现管理目标的自动循环、闭环管理及螺旋提升式的长效管理机制, 不仅能将管理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进行合理的衔接, 还能确保该管理体系可以进行独立式循环工作, 有利于煤矿企业安全机制的改善和闭环式管理的形成。

3 结语

总之,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仅对煤矿施工人员的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 还关系着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 煤矿企业应该本着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原则, 对其他企业中的先进风险预控管理方式和经验进行学习和借鉴, 并合理的应用到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中, 确保煤矿企业的生产工作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郭吉凯.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4, 9 (19) :94-96.

上一篇:供应商资源库论文下一篇:小学数学课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