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控模式

2024-06-29

预控模式(共10篇)

预控模式 篇1

1 电网误调度环节的分析

所谓的电网误调度时间, 就是由于操作人员的错误操作行为导致的, 由于调度员在工作时是间接的操作设备, 所以难免会产生较低的现场感, 存在一系列的隐蔽性, 不利于现场电网操作的稳定运行, 也就是说误调度事故不会对调度员的本身直接造成生命威胁, 但是这种情况的发生会一定程度的影响电网的稳定运作。不利于电气倒闸操作人员及其检修人员的生命安全的保证。一般来说, 调度运作过程中, 需要进行双人值班制, 其工作独立性比较强, 这样如果发生不安全的行为, 也能及时进行监督, 实现其有效的纠错。在此过程中如果出现比较频繁的调度运作操作, 较多的突发事故, 系统情况掌握需全面, 若不能具备同时处理不同地点、不同性质多个事故、障碍的能力, 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达不到要求, 极易发生误调度事故。调度运行整体连贯, 前后各值调度工作具有较强的前后关联性, 一个误调度事故, 往往可以追溯到上一值、上上值, 包括拟票、预发, 甚至运行方式、继保安排和方案审批等环节。

通过对电网误调度种类的分析, 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误调度是如何发生及其如何防止。一般来说, 由于工作人员不能有效执行调度制度, 就可能产生指令情况的错发, 进而产生误调度。在工作过程中, 可能因为某些因素的影响, 不能实现操作及其工作项目的有效交接, 从而影响了电网的稳定运行。在检修计划的运作过程中, 由于自身因素的现实, 产生倒闸操作, 调度操作指令票编制错误, 操作票审核不细, 任意调换操作项目的顺序受理不合格工作票, 未严格履行工作票的许可、间断、终结手续。不按规定核对线路内容、工作进展情况、人员是否撤离、接地线拆除情况和现场是否具备送电条件等。执行调度操作指令票时误调度、误下令, 电网设备临检时有关安全措施考虑不周等。

由于相关调度员缺乏必要的安全责任品质, 就导致调度制度缺乏一定的执行力, 从而导致其电网的不安全运作。在工作过程中, 由于调度员不能直接进行设备的面对, 就容易出现调度对象及其调度员的不协调, 从而影响了日常工作的开展。通过对工作人员之间行为的规范, 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协调, 从而满足日常调度工作的需要。如果不能按照一定的调度指令、规范来进行工作, 就会产生误操作情况。调度员未严格遵守调度规程, 交接班不清或未认真了解系统运行方式, 工作许可及工作结束手续不清, 工作联系和业务传递手续不全或不完善, 造成误送电、误下令。在当工作量大, 操作任务比较繁重时, 拟写调度操作指令票时容易出现错误;在与现场进行核对的过程中, 由于现场汇报不清或交接班时没有对工作交接清楚就匆忙进行操作也易造成误调度。

如果调度员缺乏必要的心理素质及业务素质, 也容易出现误调度情况的发生, 因为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低下, 就难以实现对系统运作情况的分析, 从而导致不合理的事故处理。在工作过程中, 不能保证对相关工作规范、流程的熟悉, 就会发生延误送电的情况。与此同时如果不能合理的进行电网的运作监控, 不能完全的掌握电网的运作情况, 就难以有效处理电网的突发情况。造成电网设备的无序重复性停电检修, 从客观上增加了调度员的工作量, 也增加了构成误调度机率。基础安全管理工作存在漏洞, 安全活动会开展不正常或流于形式, 调度员安全意识淡漠, 规程制度执行不严;对于电网系统资料管理不到位, 现场设备改动后, 未及时更改调度图纸资料, 造成调度用的图纸资料与现场设备不符, 使调度员在调度运行中缺乏依据。

2 电网误调度预控系统的优化

为了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 积极展开调度员安全意识教育及其业务培训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这样有利于实现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 实现各个调度员之间的良好沟通, 实现其调度员自身安全意识的提升。当然只有切实的提升调度员的自身素质, 才能保证调度工作的正常开展。相关人员要进行安全思想教育工作意识的传播, 实现各个调度细节工作行为的规范。增强调度人员的自身责任感、安全意识。规范调度工作程序和标准。在充分运用现行安全规章制度的前提下, 分析工作过程环节, 制定切实可行的调度工作的程序和标准, 使调度各项工作规范化、程式化, 从而规范调度员的行为, 使其安全而高效的进行工作。事故处理必须按规程规定进行;事故处理应迅速及时, 本着保人身、保电网、保设备的原则, 在处理过程中, 不能对未停电设备或人员造成影响, 防止事故扩大。

为了有效防止误调度情况的发生, 积极展开资料管理, 实现图纸资料信息库的健全是非常必要的。调度值班室的工作人员要遵循日常的工作制度, 要确保其相关工作资料的健全。比如调度范围内电网一次接线图、变电站的一次主接线图等。对于一些设备应该展开标注, 这样就能保证对相关资料的应用, 来满足日常工作的开展。继电保护整定定值单, 所有图纸全部输入实时系统, 并根据调度执行的设备变更单由专人及时修改更新。对于没有实时信息的配网柱上开关或开闭所开关, 其状态由当值调度员手工置位, 按值移交, 确保正确性。对10k V配电线路图, 因当前城农网改造的工作量大, 线路变动较多、较快, 因此应在调度台准备一份公用图纸。

在工作过程中, 相关人员要掌握必要的继电保护原理, 从而满足日常工作的开展需要, 确保其监督保护体系及其规章指导体系的应用, 实现电网内部各个应用设备相关情况的掌握, 确保其保护调整模式的应用, 实现其重合闸保护模式的应用, 实现系统负荷发展情况的及时掌握, 以针对负荷的发展情况, 展开相关措施的应用。提出解决方案, 以防线路过负荷而发生跳闸、设备烧坏等事故。特别是35千伏及以上的输电线路, 将造成整个变电所停电, 影响面极大, 要注意负荷潮流变化情况。调度人员就更应该准确掌握联络线的运行方式, 联络线联络开关的状态, 加强交接班, 做好互保工作。

在工作过程中, 要进行轮班制值班模式的应用, 实现其相关事故的积极处理, 保证值日工作的正常开展。为了实现日常调度工作的稳定运行, 每个调度员在交接班时, 都要提前一段时间到调度值班室, 值班人员要仔细阅读各个记录资料、进行调度工作站的核对, 确保下序操作行为的稳定运行, 这样就能保证交班人员掌握必要的检修情况, 进行整体工作模式的优化, 以满足现实工作需要。系统缺陷事故障碍异常情况、计划完成情况、安全措施装设地点、工作票等, 向接班人员交待清楚。对前一时期的系统运行、设备变更、运行方式的变化、设备的缺陷等情况进行重点熟悉和掌握, 然后进行交接班。在交接班过程中要做到交得清楚、接得明白、责任共担。在调度工作中不仅要加强正、副值之间的互保工作, 也要加强早、中、夜各班之间的互保工作。

3 结束语

通过对电网误调度预控模式的控制, 来保证电网系统的稳定运行, 以有效应对现实电网运作过程中的各个问题。

浅谈危险点分析及预控 篇2

【关键词】危险点;分析;预控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089-02

引言:

近年来,郴州电业局运维业务部在安全管理工作上紧紧抓住“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方针,开展“危险点分析与控制”工作,制定了“倒闸操作标准化作业”制度,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求操作人员在每项操作前,根据人员、设备、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找出可能发生的不安全因素,找出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并将其消灭在形成之前,以确保运行安全。要认真开展“危险点分析与控制”工作,我认为首要的是透析其含义。

所谓危险,就是指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既有或潜在的条件,危险——是安全的反义词。“危险的定义”是指若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和所具有的危害性(严重程度)超过了允许限度;则所从事的活动或对象系统是危险的,否则,则认为是安全的。

危险点分析是指对系统、设备或人员某项操作过程的危险和激发事件进行分析,剖析它们的因果关系,分析事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估计事故的发生概率。其目的是尽量防止采用不安全的技术路线、使用危险性物质、工艺和设备,即使必须使用也可以从设计、工艺上和操作过程中考慮采取安全措施,使危险不致发展成为事故。

危险点预控就是对电力生产中的每项工作,根据作业内容、工作方法、环境、人员状况、设备实际等去分析、查找可能导致人为失误事故的危险因素,再依据规程制度,制定防范措施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它的基础工作是危险点识别与查找,控制的关键在于生产现场实施程序化、规范化作业。实践证明,它是预防人为失误事故的有效方法。

根据危险程度可将危险点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直接类危险点,指可能直接导致误操作、误调度、误碰、误动设备事故及人身事故的危险点;第二类为间接类危险点,指通过第一类危险点起作用而可能构成事故的危险点。由于危险点的危险程度有大有小,有重有轻,危险点控制也应有所侧重,对第一类危险点应重点实施控制。

针对危险点分析预控在运维业务部中的应用,我从中获得了一些体会。

1.变电运维人员的安全压力大,特别是我们维操队员,上班时面对突然冒出的异常现象,面对异常现象时必须进行的处理和操作,面对操作差错可能造成的事故,真可谓“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2.变电运行工作包括操作、维护及管理等方面因而针对变电运行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是最多的,如果在每次工作前再罗列一些没有针对性的、烦琐的规定,往往会出现规定重复且无的放矢的情况其效果则不一定好。如果安全工作仅仅依赖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少量管理者的监督检查,也只能是杯水车薪,而且还容易使变电运维人员产生“要我安全”和“搞管理的无事给生产人员添麻烦”的被动思想和抵触情绪。而“危险点分析与控制”是对准备或者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全过程、综合性的分析,并根据当前整体安全的现状找出薄弱环节,制定防范措施。这种安全管理方法,不论对于一个单位还是一个值班员都可以实时、有效的应用。

3.开展“危险点分析与控制”活动最关键的是要提高运维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开展“危险点分析与控制”的自觉性和自我防护能力。为此,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3.1 对危险点分析预控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具体表现在各级领导、专业技术人员,不能经常深入现场对危险点分析预控活动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指导。由于对该项活动重视不够,运维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由此产生“填写预控措施麻烦”浪费时间“增加工作量”等不正常心理。

3.2 宣传、教育和指导不够。

以往安全教育都是正面教育,要求每个职工认真执行规程,防止事故的发生。而危险点分析预控是一种反向思维,从事故可能发生的后果,提出应当注意事项,也就是把过去的管结果变为管因素、管过程的超前预防,因此更有针对性,更容易被职工所接受。但是由于宣传、教育、技术指导工作跟不上,个别运维人员对执行危险点分析预控的目的还不明确,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造成填写预控措施时不仔细、不认真、审核不严格、真正的危险点找不到。

3.3 危险点分析预控措施填写及执行程序不明确。

目前,我们维操队的危险点预控分析是:简单的操作由当值人员执行,操作人员进行填写,监护人及值长进行审核;复杂的操作(包括大型操作)由队长提前一天开展班前会,在会议上结合当前的运行方式、设备状态、人员精神状态、工作环境、用车安全,对可能发生的危险点进行分析、讲解、提出预防措施,并将其记录在案。这些仅仅是我们班组根据实际工作经验自行制定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填写实施措施及硬型规定。

3.4 运维人员应该认识到开展“危险点分析与控制”是使安全工作的重点更突出、更有效。可使运行人员在工作前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减轻精神压力和工作的盲目性,增加工作的安全性。

3.5 找准危险点、控制事故的发生、保证全过程的安全是“危险点分析与控制”的目的。其关键是让使用者掌握“危险点分析与控制”的方法,达到对危险因素的动态控制。通常在上班前很多负责同志都会想到今天有哪些工作项目,其中哪些项目比较困难,比较危险,应当如何去做,由谁去做。这些计划式的准备工作已包含了“危险点分析与控制”的内容。现在提出“危险点分析与控制”只是要求现场工作人员形成预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工作习惯,提前对危险点进行有效地控制。“危险点分析与控制”的记录是所做工作的真实记录,它有利于以后的培训活动,是进一步搞好安全工作的宝贵资料。

3.6 变电运维工作不是一项单一、具体的作业和工程,而是一个时间段的工作,由于在这段时间里,从事这项工作的劳动者本身、工具设备、劳动对象、作业环境等都在变化,因而难以对变电运维工作规定一个危险点分析的标准内容和措施。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危险点分析与控制”,可先组织一些有实际经验的人员对有关工作进行分析,列出重点的、提示性的危险点,并编制控制措施作为参考。

3.7 “危险点分析与控制”不仅是现场人员,也是整个企业各个层次应开展的工作。只有做到多层次分级控制,才能抓住不同层面、不同时间期的安全工作重点,安全工作才能真正抓到点子上。

4 根据变电运维工作的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危险点分析与控制”。

4.1 按时间段来分析。如变电站一年中年检、预试时误操作的可能性就比平时大;高温、高负荷阶段就容易发生设备事故;雷雨、梅雨期间绝缘闪络就比较频繁;一天中在有操作、巡视维护、设备验收时就有可能发生人员的疏漏错误等。

4.2 按变电站的具体设备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因为各个变电站的设备型号、运行时间都不一样,所以必须针对每一个变电站的具体设备进行设备隐患的分析和查找,并对这些设备进行重点巡视、检查和跟踪。然后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测,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值班员在处理异常时因惊慌失措而发生事故。

4.3 按工作内容分类分析。变电站的经常性工作有倒闸操作、设备验收、巡视检查、设备维护、设备消缺等。根据统计分析,运行人员比较容易发生的责任事故主要是误操作,因而重点对运行人员进行微机防误装置、倒闸操作标准化作业和处理异常的培训,要求运行人员在操作前思考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异常情况,并认真制定防范措施,写在倒闸操作票预控措施栏里,作为操作提示。

4.4 按人员对设备的熟悉程度分析。如对比较熟悉的设备进行操作、验收、检查、维护就得心应手;对比较生疏的设备进行操作、验收、检查就容易出差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求各变电站针对现场容易发生的错误,编写了危险点预控卡,然后由技术管理人员配合现场进行预控分析讲解。

4.5 对人员身体状况、思想情绪、安全行为、技术水平、动手能力分析。作为负责人必须熟悉所辖班组和人员的动态情况,在工作中做好人员的搭配和分工,防止因为个人的原因而出现不安全因素。

对安全、生产工器具及使用环境进行分析。看工器具是否合格,使用环境是否合适,使用方法是否得当。

對本单位的班、站、值进行比较,找出安全状况最薄弱的单位及薄弱点,有重点的投入人力和精力,做到有的放矢。“危险点分析与控制”是安全管理工作由粗放向精细、由经验向科学、由传统向现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运维人员通过分析找出存在的危险点可以增强对工作中存在的危险点的认识,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主动、及时地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调整,防止违章作业以及由于技术业务不精、作业流程不熟悉而引发的事故,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

为了正确地在生产班组实施危险点预控,我认为把危险点预控的“针对性、可靠性、知情性”落到实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危险点预控的针对性

(1)维操队员应提前到达生产现场,查看运行方式、巡视设备实际状态,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的对本次工作进行危险点分析。

(2)进行倒闸或切换操作,应由操作人填写操作票并提出针对该项操作的危险点预控措施,由监护人补充完善,然后交负责人审批后执行。

(3)对于《安规》规定的,允许不使用操作票的单一操作,监护人或值长应在操作之前口头向操作人做针对性的危险点预测。

(4)在办理检修工作票的许可手续前,运行人员有义务核对检修工作票所附“危险点预控措施票”的危险点控制措施,审核其与工作票所列的工作内容是否相符,是否具有针对性。

2.危险点预控的可操作性

(1)危险点控制措施应在不影响其他人员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具有简单易行的可操作性;

(2)危险点控制措施应在不影响其他设备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具有简单易行的可操作性;

(3)危险点控制措施应在不损坏附近设施的前提下,具有简单易行的可操作性;

(4)危险点控制措施应在不使用特殊或大型工器具的前提下,具有简单易行的可操作性;

3.危险点控制的知情性

(1)危险点预控措施不仅倒闸操作人、监护人应该执行,协助操作、把关人和跟随学习人员也应知情。

(2)危险点预控措施不仅参与检修的工作成员应该执行,并在“危险点预控措施票”上签名,而且协助和配合检修的工作人员也应知情。

(3)危险点预控措施不仅现场工作人员应该执行,莅临现场检查、指导、稽查的管理人员也应知情。

(4)危险点预控措施不仅单项工作的人员应该执行,在同一现场进行其它工作的人员也应知情。

结束语

浅析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模式 篇3

1 煤矿中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方式

煤矿中安全生产管理以风险预控管理理论为基础, 是一种过程化的管理方式, 该管理模式按照煤矿不同的特点, 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过程进行实时的调整。管理体系的运行方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1.1 危险源的辨识

危险源即煤矿的生产运行过程中, 能够对职工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能够对生产安全造成威胁的不稳定因素的基本来源;煤矿企业生产管理过程当中, 造成安全事故的起因即危险源, 危险源在煤矿企业的建设、生产、改造等环节中均存在。因此, 在煤矿企业的风险预控管理中, 对危险源进行辨识是最主要的内容。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工作时, 要对煤矿的特点进行全面的考虑, 同时做好危险源的分类工作, 并且参照危险源的特点, 依靠人力资源、机械设备等因素的支持对危险源进行检测[1]。

1.2 安全风险的评估

完成风险源的辨别工作后, 就需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相关的风险评估结果对风险的可发生性及会造成的损失进行评定, 并对风险的等级进行划分。考虑到管理对象及风险等级, 可将管理的措施及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编制, 进而完成风险管理的规划。煤矿企业需将编制完成的管理规划向风险管理部门进行上报, 之后由各科室的管理人员及现场的操作人员对管理规划进行改进、补充及完善, 以双向反馈、审核、修改的方式对管理规划进行查缺补漏。需注意的是在实际的生产运行过程中, 一些生产活动会根据实际情况出现变化, 因此,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等工作均需要根据实际生产状况进行实时调整, 以此保证管理工作呈现螺旋上升趋势, 并将PDCA管理模式很好地体现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2]。

1.3 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

完成危险源识别的工作之后, 就能很好的确定管理对象, 之后根据管理对象和的特征, 对相关的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进行规划, 以此对生产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危险源进行有效的控制或者消除, 进而避免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在制定管理标准的过程当中, 需以国家及煤矿行业的相关安全生产标准为基础, 根据不同煤矿的特定制定不同的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不能一概而论, 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以满足煤矿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需求。

2 煤矿中风险预控管理模式的实施要素

2.1 提升设备水平, 淘汰落后的采煤方式

煤矿企业需对传统的采煤方式进行改革更新, 积极推广高档普采、轻型综采等先进采煤方式, 尽量选择安全性及可靠性均较高的设备来进行煤矿的采集和生产, 以此为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落实责任制度, 优化组织结构

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的组织结构均存在一定的缺陷, 并且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因此, 监管部门需对煤矿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 强化组织结构建设及监管, 建立健全煤矿企业的运输、采集、挖掘等部门, 同时配置相关的施工技术及管理人员, 有效落实责任制度, 以此为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3]。

2.3 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 加强安全生产培训

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均存在安全教育及岗位培训不到位的情况, 相关的监督部门需对煤矿企业的生产及经营过程予以充分的考虑, 构建科学、合理且符合煤矿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员工培训体系, 有效落实企业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工作, 以此有针对性的避免煤矿生产运行过程中不安全行为及安全事故的发生。

2.4 积极利用网络技术, 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

煤矿企业的信息平台建设可以加入产量的计量系统、安全监测及监控系统、员工定位系统等具有针对性的先进信息系统, 以此实现信息间的查询、调用、支持, 进而提升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的管理效率。

3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 煤矿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煤矿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新方法和新理念。煤矿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具有提前预防、整体治理、层级管理、综合提升等优势和特点。煤矿企业需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在实施该管理体系时需做好危险源的辨识、安全风险的评估、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等各项工作, 同时, 提升设备水平, 淘汰落后的采煤方式, 落实责任制度, 优化组织结构, 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 加强安全生产培训, 积极利用网络技术, 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 以此对煤矿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从根源上消除煤矿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确保煤矿生产长久、安全的运行。

参考文献

[1]马改焕, 刘广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生产中的运用[J].中国公共安全, 2014, 6 (9) :138.

[2]杨勇.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模式的研究[J].煤矿开采, 2012, 12 (6) :86.

锅炉检验的安全预控措施探讨 篇4

【关键词】锅炉检验;安全预控;措施

引言

提及锅炉,我们就会想到而且也比较熟悉(尤其对北方人而言)自己家里用的小型锅炉。而<<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中对锅炉的解释更偏向于工业生产中使用的锅炉。宏观而言,采取的预控措施有两方面的的含义:一是锅炉在投入使用前即生产制造过程中,要保证锅炉的质量不能有缺陷甚至瑕疵,这是一项根本性的措施。试想,一台有隐形危险的锅炉上岗后它能承受多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呢?二是锅炉投入使用后,要定期对锅炉进行全面检验,发现问题,要及时修理。从微观的角度,即具体而言,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锅炉使用的法律批准性规定

锅炉作为一种特殊装置,不同于洗衣机、彩电等家用电器,在出厂、安装、维修改造、验收合格使用前、操作人员资质方面都做了相应的法律批准性规定。即,以上的任何一个阶段在完成后都要符合法律对之规定的注意性事项,否则就属于违法行为、非法操作。相关单位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从事与检验有关的工作,保证锅炉的合法性检验工作顺利进行。

1.1关于出厂的注意事项 锅炉出厂时,必须附有锅炉图样、受压元件的强度计算书、安全阀排放量的计算书、锅炉质量证明书、锅炉安装说明书、使用说明书和受压元件设计更改通知书等有关技术资料。对于非技术性资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证书,必须由当地劳动部门或其授权的检验所出具。

1.2关于锅炉的安装、维修和改造的注意事项 首先,锅炉安装、维修和改造的单位必须是有资质的单位,需持有省级质量监督部门颁发的锅炉安装维修资格证书方可施工。其次,单位在施工前,要将该情况以书面告知的方式送达市或市辖区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并报当地县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做备案记录。最后,在安装、维修和改造完成后,对于锅炉的水压试验和安装还要进行另一步骤的检验,具体由质检部下属的特种设备检验所操作执行。

1.3验收合格使用前的注意性规定 验收合格使用前,使用单位须到当地有关部门办理使用登记,填写锅炉注册登记。在锅炉使用后,如果运行状况发生变化、长时间停炉或锅炉进行过户交易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

1.4操作人员资质方面 锅炉的检验性工作,也需由有资质的、持有国家认可的证书的人员来担当。因为检验过程中,会用到一些特殊的检验方法,所以检验人员的技能强硬与否直接关系到锅炉检验的全面细致与否。

二、锅炉检验的通常方法

法律作为锅炉检验的一种外在强制性保障规定,还必须结合锅炉检验的通常方法来实现锅炉检验的最大范围内的安全预控。通常而言,锅炉的检验性工作分为内部检验和外部检验。内部检验主要是在锅炉停炉时对锅炉的内部进行检验,相应的,外部检验则是锅炉非停炉状态下即运转过程中的外部检验。检验的内容大致包括锅炉自身的检验、安全阀和压力表等安全附件的检验、受压元件是否有裂纹鼓包等缺陷、风机和水泵等辅助性设备的检验、水质是否超标和水处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以及脱硫装置的安装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等。锅炉检验的通常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外观目测法 对于经验比较丰富的检验人员而言,往往能够通过肉眼观察到外在缺陷,在借助一些简单工具的基础上就能发现缺陷所在。通常而言,诸如锅炉管道有明显裂纹、焊缝过大等属于直接就能判断出的。对诸如怀疑性问题,如板边因附着有铁锈或水垢而看不清是否有缺陷时而又怀疑可能存在微小瑕疵,可用锤子敲掉杂物再辅以放大镜观察。

2.2锤击听声法 通过小锤敲击锅炉个部分发出的不同声响及震动状况来检验锅炉安全的问题所在。如果锅炉存在金属缺陷、裂纹、松动或严重腐蚀等情况,通过此方法就可以获得快速且准确的结果。

2.3白粉煤油显现法 在我们用锤击听声法找出锅炉的金属裂纹隐患时,为了进一步确定裂纹的长短、走向,就可以利用白粉煤油显现法。具体操作是首先准备一块纱布或砂纸,用它把裂纹处的金属表面的附着物擦掉,然后涂上10%-14%的硫酸或硝酸使之渗透。其次待硝酸或硫酸溶液慢慢干燥后,再涂上煤油,保持20到30分钟之后再把煤油擦掉,涂上白粉。最后用小锤锤击金属裂纹附近或背面,如果煤油渗透白粉,此时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煤油顺着白粉渗出的形状、长短和走向,这也是裂纹的具体表现。

2.4灯光检查法 灯光检查法主要是利用光学原理来检查汽包(即锅筒)、集箱和管子上存在的不均匀腐蚀、变形(例如弯曲或鼓包)和粗裂纹等隐患。当光线照射金属表面呈现有黑色斑点时,说明金属表面有腐蚀;当照射后出现亮块和暗块时,说明有鼓包的存在,被照亮的部分即是鼓包的所在处;当照射后显示出一条黑线时,则说明有粗裂纹。

2.5拉线测直法 所用直线可以作为测量的坐标,清晰地展现出锅筒、集箱和管子是否有弯曲及弯曲的程度。而且此方法简单易操作,呈现结果明显。

2.6直尺测量法 锅炉的直管子、汽包内壁板上容易出现腐蚀现象,平板上较易出现鼓包状况,要想知道腐蚀的深浅和鼓包的高低程度就可以采用此种方法。

2.7钻孔检查法 当检验设备齐全、检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钻孔检查法是不提倡使用的。因为它会对锅炉造成表面的损伤。此方法是在没有无损探伤仪器的情况下选择的次要手段,用此种方法来检验钢板是否存在夹层缺陷,钢板存在的裂纹深浅和走向。

2.8无损探伤检验 无损探伤方法不会对锅炉造成额外的损害,检验后,不会影响锅炉的正常使用性能,因此是现在极力倡导的检验方法。通常采用的无损探伤检验包括超声破检验、、磁粉检验、红外线检验、超声波检验等。

结语

生活中,我们通常取暖用的锅炉被称为热水锅炉,主要目的是提供热水;而工业如机电、化工企业用的通常是蒸汽锅炉,主要目的是使用锅炉通过能量转换来的机械能和电能。因为锅炉制造的原理是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所以如果操作使用不当就会发生爆炸事故,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确保锅炉安全长时间的运行,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业的健康发展,对锅炉进行定期的检验,采取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预控措施就势在必行。综上所述,锅炉检验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要做好安全预控,就必须掌握好每个步骤,真正有效地做到锅炉安全稳定的运转。

参考文献

[1]张忠成.浅谈锅炉检验的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4),108

[2]沈雪林.锅炉检验的重要性及检验方法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04)

预控模式 篇5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是通过安全生产风险监控、风险评估及预警, 在得到各类数据的基础下优化改良各类管理技术, 根据不同类型和级别对安全风险及时控制和有效解决, 以最小的代价完成煤炭安全生产。通过建立动态风险控制管理体系, 降低煤炭安全生产系数, 提高煤炭企业生产效益和安全生产周期, 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1 煤矿预控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煤矿预控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包括几个方面:1) 安全生产管理流程;2) 煤炭安全生产管理原则;3)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基本结构。

1.1 安全生产管理流程

安全生产管理流程分为几个基本步骤。1) 要发动生产和管理人员对自己所作业和管辖区域和工作范围内的危险源头进行辨识和登记造册, 首先需要辨别出煤矿安全生产所需要克服的危险因素有哪些。2) 对分别出来的煤矿安全生产所需要解决的危险源头进行风险评估和统计分类分级, 通过以往的经验和科学分析得出哪些危险因素是重大危险源头, 哪些是次要、一般的源头, 对危险源头进行科学的、明确的分类分级管理。3) 根据国内外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确定各类风险管理所需要达到的程度和级别, 从而对安全生产管控提供科学合理的标准, 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4) 另外,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 需要对前期辨识出的重点危险源进行重点监测, 确认其是否收到控制, 并通过建立定期检验把控管理效果, 进行动态控制。5) 在监测过程中, 若发现某危险源未达到标准和进行有效控制时, 需按时预警, 保证现场能够迅速解决问题和预防事故。

1.2 安全生产管理原则

根据海因里希原则, 在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 防范重大事故的发生要从消除各类小隐患和事故中做起, 事先把控安全生产风险源头。另外, 在事故发生的过程中, 要有效控制事故发生的内因, 并及时消除引发事故的外因。根据这两类原则设计了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1.3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基本结构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按照基本原则进行设计, 由风险辨别、人员行为管理、生产系统管理和预警机制。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而独立, 组成了全面、系统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风险辨别和“安全生产管理流程”中的危险源头辨识类似。

人员行为管理。通过多年的数据统计, 人员操作和行为不当是引发煤矿生产事故的主要诱因, 因此, 我们将人员行为管理独立出来, 从招聘人员开始, 即对工作人员性格和工作习惯进行评估, 在工作过程中加强各类安全培训, 实施安全行为管理细则, 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生产系统管理和保障机制。生产系统是对煤矿安全生产中参与的所有生产要素进行综合管理, 通过建立企业的安全生产系统, 强化安全意识, 确保各类安全生产设备投入, 实行安全生产绩效管理, 并进行安全生产大比武, 来确保安全生产体系的顺利贯彻执行。

2 煤矿风险管理基本模式研究

通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预控体系, 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实行风险管理, 并根据各类煤矿的安全风险特点, 按照风险管理的流程和基本原则建立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模式, 从而有效的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

煤矿风险管理基本模式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风险辨识、评估和控制。在煤矿生产中, 在把握各类风险的基本类型和特征后进行风险分类分级辨识, 然后进行风险评估, 确定风险具体情况, 根据各类风险控制标准和法规制定风险控制体系。

煤炭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其随时间和环境变化而动态更新。因此在煤矿风险管理模式的三个基本要素中, 每个环节都需要针对其实时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变换。

3 总结

我国煤矿开采面临煤矿数量多、地质条件复杂、煤矿从业人员水平低等各类问题, 煤矿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各类大小煤矿需要根据自身煤矿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张力.安全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能源政策研究, 2008 (5) :39-41

[2]王军.我国现代煤矿安全管理分析与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6, 2 (1) :69-72

[3]周心权, 陈国新.煤矿重大瓦斯爆炸事故致因的概率分析及启示[J].煤炭学报, 2008, 33 (1) :42-46

预控模式 篇6

在现代航空制造中,许多重要承力结构件都要经过特种工艺处理,特种工艺形成的质量特性是否稳定、可靠,直接影响到飞行安全和运营的经济性。

本文选取典型热表处理特种工艺生产厂为研究对象,以电镀工艺为切入点,运用流程管理理论和技术,探索出适合西飞公司现状与未来发展的、基于流程管理的特种工艺质量预控模式,保证了零件实物质量,加快生产流程运行效率,满足了飞机研制生产需求,促进公司年度经营目标的实现,全方位地增强特种工艺生产厂的竞争力。

1 基于流程管理的特种工艺生产厂质量预控技术简述

基于流程管理的特种工艺生产厂质量预控技术是运用流程管理方法识别、筛选关键流程作为切入点,通过统一调动资源、打破职能分割的方式,使流程所有参与者集思广益,充分地发现或预知流程变异实质,在工艺流程发生变异以及质量事故发生之前及时采取必要的预控措施,系统化地规范组织的各种经营活动,从而快速解决当务之急的短板问题,更好地实现和满足客户要求。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1现状分析:收集、汇总历史数据,运用柏拉图等流程管理理论和分析手段,查找影响产品实物质量和生产效率的“瓶颈”问题,确定其关键流程,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步骤2流程建模:采用图形化建模技术直观、形象地描述和表达流程结构及其关系。步骤3流程分析:在流程模型基础上,采用因果图等简单形象图形化流程分析工具进一步发现流程运行的瓶颈,并提出改进方案。步骤4流程实施:实施改进后流程,确保流程按计划正常运行与控制,并及时解决突发事件。步骤5流程评价:建立并通过评价体系,对流程的运行质量进行测评,依据评价结果确定是否通过轻微改进来完善流程,或者通过流程再造方式来改善。

2 实施应用

2.1 现状分析

担负高强度钢热表处理的特种工艺生产厂是西飞公司主要且典型的特种工艺生产厂,主要承担国内军民机和国际合作项目零件热表处理科研生产任务,所涉及的工艺种类多而杂,众多工艺流程构成了图1所示的生产线框架结构,其管理运作是通过各业务部门按如图2所示的组织结构依据既定规范、运用相关资源、协调与配合来完成的,从而保证了其经营目标和客户的实现。但随着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期望值日益提高以及西飞公司未来特种工艺规模与技术应用的扩大,这种主要从方便专业化管理和控制角度设置的传统运作模式,不仅不能带来整体的协调作业,而且还造成过程监控漏洞的时有发生、过程监控日益复杂化和整个运行效率的低下。

2.2 流程建模

采用图形化建模工具——流程图表述现行电镀工艺流程,为进一步分析、预测质量事故致因和诱因做好前提准备,如图3所示。

2.3 流程分析收集、汇总历史数据,采取柏拉图等分析手段,建立电镀工艺过程质量事故模型,见图4所示。

在图4流程模型基础上,采用图5所示因果图等简单形象图形化流程分析工具并比对GJB480A-95《金属镀覆和化学覆盖工艺质量控制要求》文件,进一步研究发现强度较高零件未消除应力、工艺表编制不细、电源波动未进行控制、没有规定测厚方法和未量化氢脆控制等流程运行瓶颈,确定其为监控重点,并采取了相应改进方案和措施。

2.4 流程实施

2.4.1 优化工艺流程

改进电镀工艺流程,对热处理强度大于1500MPa钢制件,增加消除应力操作,并对相关工艺文件进行更改。

2.4.2 细化工艺表

电镀工艺表是操作人员进行实际操作直接依据的工艺文件,其编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电镀零件的实物质量。针对现有电镀零件工艺表仅标注了成品镀层厚度,不能对需加大镀层厚度零件的实际操作起指导作用问题,对现有电镀零件工艺表进行梳理,依据零件图纸成品尺寸、相关机加生产厂磨床设备精度,制定合理的零件加大镀层厚度范围,并对670项需加大镀层厚度零件的工艺表进行优化,使工艺表能够真正指导零件的电镀实际操作,从源头上减少了需加大镀层厚度零件质量事故的发生几率。

2.4.3 控制电源波动

为控制电源波动,对电镀电源交流/直流纹波电压和纹波系数进行测定,使电源纹波系数控制在10%的波动范围内。

2.4.4 规范测厚方法

由于航空零件外形复杂,采用常规量具和测量方法,零件部分区域只能进行镀层的间接测量,无法保证镀层厚度的测量精度。因此,依据相关国标和航空零件外形实际状况,选择采用显微镜测量法、磁性测量法、阳极溶解库仑法和量具测量法为镀层厚度测量方法,并纳入相关工艺文件。

2.4.5 量化氢脆性能控制

现行零件氢脆性能控制仅通过检查除氢记录来实现的,没有对氢脆进行有效的量化控制。通过比对GJB480A-95《金属镀覆和化学覆盖工艺质量控制要求》发现,其规定的氢脆测定试样、方法与西飞公司工艺应用现状严重不符,通过查阅国外资料、结合零件特点并考虑西飞公司工艺应用现状,制定了氢脆性能测定试样、方法与判定标准,并进行了试验论证,将结论纳入相关工艺文件。具体如下:(1)制定氢脆性能测定试样、方法与判定标准,为量化氢脆性能控制提供可靠依据。采取ASTM F519的1a型或ASTM F519的II型缺口拉伸试样,按ASTM F519规定测试方法进行加载试验,连续加载最少200小时不出现断裂或裂纹,则氢脆性能合格,否则氢脆性能不合格。(2)改进试验条件,确保测试试验顺利进行。由于现有电镀电源电流数值输出大、测试规定采用的电流数值较小以及电流指示仪表仅能显示到个位数等因素的影响,在测试试验过程中无法将电流稳定控制在规定范围内,造成试棒电镀测试试验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对现有电源进行改造,在电镀槽上加载2个阴极棒,其中1个加载适当试件起分流作用,另1个阴极棒两端绝缘,其上加载拉伸试棒,并串联量程为0~50A的电流数显表用于读取测试电流数值,从而保证了测试试验的顺利进行。

2.4.6 提升人员素质,保证操作正确性

针对人员存在不规范操作现象,对操作和检验人员进行电镀工艺理论与实际操作培训,提升人员素质,保证操作正确性。

优化前后电镀工艺流程比较如图6所示。

2.5 流程评价

(1)通过基于流程管理质量预控技术的实施运用,流程运行平稳,无氢脆事故发生。零件电镀缺陷发生率与上年相比,由4.5%下降为0.8%,实物质量得到提高,相关生产流程运行效率明显加快,同时节省了发生质量事故所引起的返工、返修费用。(2)通过基于流程管理质量预控技术的实施运用,可准确找出管理的重点与薄弱环节,变事后控制为事前预防,使整个管理更合理、有序和有的放矢,减少了问题发生几率,持续提高了整体管理水平。(3)通过基于流程管理质量预控技术的实施运用,便于及时统一调配人力资源,协调各职能部门相互关系,实现快捷的动态管理。(4)通过基于流程管理质量预控技术的实施运用,使员工价值观发生变化,从维护型变为开拓型,从保守型到具有创新意识,顾客满意度得到提高。

3 结论

特种工艺生产厂的组织结构、工艺生产线分布以及特种工艺专业特点决定了提高和稳定特种工艺加工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整个特种工艺生产厂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特种工艺生产厂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模式进行系统优化改进。

参考文献

[1]黄艾舟,梅少祖.流程管理原理及卓越流程建模方法研究[J].工业工程管理,2003,8(2):46-50.

[2]郑立明,张瑜,任浩.流程管理的实施模型与技术构成研究[J].软科学,2005,19(3):57-60.

工程渗漏的预控 篇7

1.1 卷材防水层的渗漏

(1) 主要质量缺陷。

渗漏、卷材防水层粘接不牢、起泡、开裂、收头翘曲、开口等。

(2) 酿成原因。

①原材料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的有关规定;②卷材铺贴在含水率较大的基层上, 又未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③沥青胶结材料熬得温度低, 没有达到充分脱水;④卷材表面存有浮性的滑石粉和灰尘;⑤因温度变化屋面板产生涨缩, 引起板端翘曲;⑥搭接太少, 卷材收缩后接头开裂、翘曲等;⑦防水层未作保护层或保护层处理不当。

(3) 预控手段。

①防水层所选用的卷材质量必须符合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规定;②各种防水卷材施工环境温度应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要求;③水泥砂浆找平层的屋面, 尽可能采取湿铺法及排气屋面的施工方法;④基层与突出屋面结构的连接处, 以及基层的转角处应做成圆弧;⑤基层必须洁净、干燥。

1.2 涂膜防水层的渗漏

(1) 主要质量缺陷。

涂抹于基层结合不牢、细部节点密封不严、涂抹面防水层开裂、渗漏等。

(2) 酿成原因。

①原材料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的有关规定;②涂膜防水层的厚度过薄和收头处密封不严;③基层找平层酥松、起砂起皮清理不净;④细部构造不符合要求, 涂膜防水层节点处理不合理, 未作附加层;⑤涂膜防水层的施工工艺错误, 涂布的搭接宽度小于规范规定。

(3) 预控手段。

①涂膜防水层所用涂料和胎体增强材料, 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应技术标准及规范的有关规定;②防水涂料和胎体增强材料的储存运输、保管复验应符合有关规定;③应控制好涂膜防水层厚度;④应控制好基层和找平层的施工质量;⑤控制好防水涂膜涂布方向, 搭接宽度和涂布方法;⑥细部必须按设计要求和有关规定施工。

1.3 刚性防水层的渗漏

(1) 主要质量缺陷。

屋面出现结构裂缝、温度裂缝和施工裂缝, 细部结构不符合要求。

(2) 酿成原因。

①使用不合格材料;②天气情况不具备作业条件, 硬性施工;③由于屋面板拼缝宽度过大, 或者瞎缝, 浇缝细石砼捣固的密实度差或承重层变形, 导致出现结构裂缝;④因为砼内部的水泥水化反应, 水化热较高, 造成内外温度差过大引起胀缩不均而开裂;⑤施工时不按规范规定要求操作出现裂缝;⑥由于不按规范规定的要求操作, 导致分隔缝、檐沟、泛水、变形缝和伸出屋面管道等防水细部构造不符合要求。

(3) 预控手段。

①必须使用符合要求的材料;②材料保管和运输应符合要求;③施工环境、气候应符合有关规定;④刚性防水层与山墙、女儿墙以及突出屋面结构的交接处应做柔性密封处理;⑤各种材料配比应符合规定;⑥各种砼的水灰比, 每立方米砼水泥最小用量、含砂率、灰砂比应符合规定要求;⑦铺抹底层水泥砂浆防水层应均匀连续作业, 不得留施工缝。

2 卫生间的渗漏

2.1 地面积水渗漏

(1) 主要质量缺陷有隔离层不符合要求、地面积水、倒泛水和渗漏。

(2) 酿成原因。①由于地面坡度不一致、标高控制不准、导致积水或倒泛水;②隔离层做法不当、收头结点封闭不严、侧墙防水层过低;③地漏埋设不当;④立管四周收头不严密、套管缝隙没填塞、套管过低等。

(3) 预控手段。①按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选用防水材料;②防水层与墙、地漏、管道和其他设施结合处的铺贴必须紧密结合;③控制好地面坡度、按设计要求找坡, 防止道坡;④采用水泥砂浆做地面隔离层时, 应在砂浆中掺入防水剂。

2.2 排水管渗漏

(1) 排水管渗漏的主要质量缺陷有排水不畅通、管道断裂、渗漏等。

(2) 酿成原因。①排水管和连接件有砂眼和裂缝;②接口胶结材料不合格;③安装排水管道的管子堵塞和管道接头角度缩小, 导致排水不畅;④管基不密实、受力不匀, 导致排水管道不均匀下沉, 将接口拉开。

(3) 预控手段。①选择排水管材和管件时必须采用合格品;②清扫口和检查口的设置符合规范要求;③塑料管的安装必须符合规范规定;④排水管道的支、托、吊架安装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标准图集节点构造的要求。

2.3 地漏处渗漏

(1) 酿成原因。

①地漏的承口安装不符合要求, 产生周边渗漏;②地漏铁篦子不做防腐处理, 影响使用寿命;③地漏高出地面, 地面积水。

(2) 预控手段。

①确定好地漏标高, 地漏应处于地面坡度的最低处;②安装好的地漏篦子应低于该处地面5 mm;③地漏安装后, 应采用地面注水试验;④地漏的铁篦子应做防腐处理。

3 墙体及门窗的渗漏

(1) 墙体渗漏的部位主要在窗口与墙节点处、山墙、顶层等部位。

(2) 酿成原因。①气体的砌筑砂浆不饱满、灰缝空隙、出现毛细通道、形成虹吸作用;②门窗口与墙连接密封不严、窗口天盘未设鹰嘴和滴水线。室外窗台板高于室内窗台板。室外窗台板未作顺水坡, 导致倒水现象;③外层窗下框没有设置排水孔;④后塞口窗框与墙体之间没有认真填塞和嵌抹密封胶;⑤脚手架眼及其他空洞堵塞不严;⑥房屋沉降、温度变形缝没有处理好。

(3) 预控手段。①组砌方法要正确、砂浆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坚持“三一”砌砖法;②饰面层应分层抹灰、分隔条应在初凝后取出, 注意压灰要密实;③门窗口与墙体的缝隙应填塞保温材料;④门窗口天盘应设置鹰嘴和滴水线, 室外窗台板必须低于室内窗台板并应做成坡度利于排水;⑤外层窗下框没有设置排水孔;⑥脚手架眼及其他空洞, 应用原设计得砌筑材料堵密实。

4 给水管道的渗漏

(1) 产生部位:

管道连接处、管道与配件连接处、管道穿越楼板及墙体处。

(2) 酿成原因。

①给水管道投入使用前没做水压试验或试验不合格就投入使用;②管材和配件不合格;③截管时切口不平齐, 有飞边和毛刺导致接口不平;④管道安装接口不牢、管材与配件连接不牢;⑤管道坡度不符合要求, 试压后不能排进存水, 冬期管道及管件内有水, 没有保温措施, 导致管道冻裂;⑥管道支架安装不牢;⑦在楼板和墙体中不做套管;⑧套管设置高出地面应大于20 mm且套管内径与给水管外径的环隙应密封。

(3) 预控手段。

①管道安装完毕, 必须进行水压试验;②必须使用合格管材、配件;③管道安装接口及与管件连接必须牢固、严密;④管道支、吊、托架必须安装牢固, 并与管道贴紧;⑤管道坡度必须正确, 试压后要将积水排净, 防止冬季冻裂;⑥管道的材质必须要经过防腐处理;⑦经常用水的房间的套管, 上部应高出地面30 mm~50 mm。

5 结束语

以上这几大块是我们在施工过程中比较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而我们的现场技术人员由于某些原因, 对此不是很重视, 结果往往会酿成很大的损失, 这样的案例很多, 在此举一个小案例。某工程已接近尾声, 空调试水的这一天, 天下着雨, 从屋顶大面积渗水, 而现场人员上去检查时刚好发现雨水口处有一个瓶子, 也没有认真检查别处, 回来给项目上报告已处理尧, 项目部人员将渗水部位重新粉刷处理好后, 第二次空调试水时, 屋顶又渗水了, 后面上去仔细检查才发现, 空调冷却塔底座边上有一根角钢, 角钢没有封好, 冷却塔的溢水管口刚好在角钢上口, 水就从这流进去了。举这么一个小案例, 就是提示我们的施工人员对这些部位一定要重视, 尽量降低企业的损失。如果大家都重视起来了, 我们企业的效益和信誉都会更上一层楼。

摘要:工程的渗漏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很大隐患, 不仅影响到工程的结构和使用的安全, 也给施工单位的售后服务带来了较高成本, 同时也给施工单位的信誉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在施工过程中怎样预控这一顽症, 我在此将一些易渗漏的部位列出来, 然后逐一介绍产生的部位、原因及对它的预控。

施工质量预控研究 篇8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一方面,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施工质量;另一方面,由于建筑工程项目产品位置固定,生产流动,产品体型庞大、投入高、生产周期长,具有风险性,且生产过程中间产品多,分项工程交接多,隐蔽工程多,检查困难,具有终检的局限性,一旦发生质量事故,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这就要求工程质量控制应以预防为主,重视事前控制,防患于未然。

施工质量事前控制,也就是预控,是在预先分析各种风险因素及其导致目标偏离的可能性和程度的基础上,拟定和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乃至避免发生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预控是一种主动控制,它必须在计划、任务实施前,就采取控制措施。同时预控也是一种前馈控制,它可以根据已建、在建同类或相似工程设施情况的综合分析结果,结合拟建工程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将教训上升为经验,用以指导拟建工程的实施,起到避免重蹈覆辙的作用。总之,预控是一种对未来的控制,它可以解决传统施工控制过程中存在的时间滞后给工程带来的不利影响,尽最大可能避免或减少发生质量事故、质量问题变成现实的被动局面,降低其发生的概率及其严重程度,从而使目标得以有效控制。

与此相比,我们对工程质量的传统控制主要是被动的控制,是一种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同时也是一种反馈控制,是根据工程实施情况即反馈信息的综合分析的结果进行的控制,其控制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反馈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可靠性。

控制是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活动,管理首先开始于目标的确定和计划的制定,在管理学中,通过管理人员按计划和目标来衡量所取得的成果,纠正所发生的偏差,是目标和计划得以实现的管理活动。为在项目实施前,对项目的实现进行有效的目标控制,必须做好两项重要的前提工作:1)目标规划和计划;2)目标的控制组织。没有目标,没有计划就无法实施控制,因此,要进行目标控制,首先要对目标进行合理规划,并制定相应的计划,目标规划和计划越明确,越具体越全面,目标控制效果越好,对预控工作的开展越有利。

目标规划计划的制定需要反复进行多次,找出影响质量目标实现的影响因素,并对其制定相应的预防解决措施。同时,随着工程的进展,工程内容,功能要求,外界条件等都可能发生变化,需要在新的条件和情况下,进行分析调整。为实现质量控制目标,对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仅有目标还不够,还需要将总目标进行适当的分解,将质量目标自上而下逐层分解,按不同的工程部位,不同工种进行分解,分解过程中,根据质量目标的内容,作用和实际情况,目标分解的粗细程度应当有所区别,对施工质量影响大的,后果严重的,处理困难的作为分解的重点,分解的细一些,反之,可分解的粗一些、浅一些,不必强求一律。

目标的实现和控制活动都是由控制人员来实现的,因此,没有明确的控制机构和人员,控制就无法进行,合理而有力的组织是控制的重要保障,组织机构的任务分工越明确、越完善,控制效果越好。为实现控制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设置控制机构;2)配备合适的控制人员;3)落实控制机构和人员的任务和职能分工;4)合理组织控制的工作流程和信息流程。

质量控制分解目标分解的方式较多,按工程内容分解是最基本的方式。一般而言,质量目标分解结构较细、层次较多,而组织分解结构较粗、层次较少,目标分解结构在较粗的层次上应当与组织分解结构相一致。

在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首先要抓好施工准备阶段的各项工作及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的控制,这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先决条件,是质量预控的基础也是预控的重点。在该阶段监理工程师要检查承包单位的施工准备工作,根据上报的开工报审表,检查落实现场施工准备情况,要重点审查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施工人员及机械设备配置、材料的准备情况等。根据施工合同和工程特点,对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核查,施工企业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取得良好施工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对其的审查,也是搞好监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实现工程质量目标的重要条件。应重点了解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和工程的项目管理及质量控制情况;审查施工企业现场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情况,包括项目组织机构,各项制度、管理人员、专职质量检查员安排,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分包单位资质审查;为保证施工质量制定的质量计划等。经审查,不满足工程管理需要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施工企业及时整改。

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是质量预控的重点,施工组织设计是针对特定工程项目预先制定的施工管理、质量控制及措施、资源和施工顺序的控制性文件,具有针对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先进性特点,应包括编制依据、工程概况、质量目标及分解、组织机构、质量控制程序、必要的控制手段、检查试验要求、关键过程及技术指导文件等。其中,重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要编制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有详细的施工方法、施工机械设备及人员配备、质量管理措施。做到安排合理,能保证安全和质量。

施工现场准备工作的控制也是质量预控的重要方面。工程基线的控制;材料构配件采购质量的控制;施工机械配置情况;分包单位审查;设计交底与图纸会审及与现场的核对等。工程基线的测设是由设计转化为实物的第一步,施工测量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测量基准点和标高的误差,会导致建筑物结构位置、高程的错误,甚至引起结构无法施工甚至破坏,设备安装不能准确就位,对工程质量产生不可估量的严重影响。因此,工程测量也是施工质量预控的一项基本工作,需对原始基线在准备阶段进行复测,监理审核批准,建立测量控制网,并加以保护。对施工原材料、构配件等的采购,订货进场前应审核生产厂家供货厂家情况;产品合格证、说明书、检验报告等质量文件,对重要材料还应提供样品,进行必要的理化试验。大宗材料的采购应采取招标方式。施工机械应审查技术性能、效率、工作质量、数量等对施工质量的保证和影响,是否满足施工和组织设计。

参与设计技术交底和图纸会审工作,了解设计意图和质量要求,督促施工单位做好图纸审核工作,对地下障碍物、管线、地质水文资料、新材料新技术的施工工艺、施工图集规范规程等做详细了解,及时发现问题,把影响施工质量的不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工程施工过程中,也涉及到质量预控问题,在此阶段主要围绕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进行控制,设置质量控制点,质量控制点的确定主要以重点控制对象,关键部位的关键工序和环节,施工中的薄弱环节,对后续工作质量和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工序、部位,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部位和环节,以及无施工把握、施工困难、技术难度大的。针对质量控制点,施工单位要分析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和隐患,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采取有效的预控措施,并形成质量预控文件(质量预控表、预控图),监理工程师应当进行审核。此外,施工企业应根据质量预控文件及施工组织设计,做好技术交底,在每一项工程、工序、分项施工都要进行,紧紧围绕具体施工有关的人员、机械、使用的材料、工艺方法、施工环境、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关键部位、技术难度大的,对后续施工质量影响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量尤其应做重点交底,并报监理审核。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监理单位要认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理念和为社会为业主服务的理念,加强管理,对影响质量的五大因素,即:人员、材料、机械、方法、环境,进行严格控制,从工程的实际出发,认真落实制定各项质量管理责任制,控制好施工的每一个生产环节,把制定的施工预控方案、目标落到实处,每一位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切实提高质量意识,各尽其能,各负其责,就一定能建造质量合格的产品,实现工程预定的质量目标。

摘要:基于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性,论述了建筑施工的含义,探讨了施工过程中质量预控及质量目标控制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出各参建单位要认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理念和为社会为业主服务的理念。

关键词:施工质量,预控,施工组织设计,质量控制点

参考文献

[1]李小军.浅析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J].山西建筑,2009,35(10):236-237.

预控模式 篇9

摘要:生产企业通过增强风险预控能力,能够构造出有效预防控制突发事故的系统、科学合理地降低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为此本文对风险预控系统的基本概况进行了分析,并立足于概况,阐述了生产企业如何将风险预控系统渗透至日常的生产日程当中,并期望能对往后生产企业的正常运营、提高风险预控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生产企业;风险预控能力

深入研究生产企业的事故缘由能够得出,危险源辨识不清晰、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管理、职工素质普标较低、员工缺乏一定的生产安全观念、缺少可行性较高的风险预控系统等等均为引发生产企业突发事故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生产企业要全面增强自身的风险预控能力、优化自身生产流程、改善运营效益与效果,就务必要从以上问题因素出发,加深全体职工对“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认识,构建出合理、方便、有效、可行的生产企业风险预控系统,并且按照系统的设置原则、落实方针与解决方法,对隐藏于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进行清晰地认识,从而合理地选择行之有效的预控方法来避免事故。[1]

一、风险预控系统的基本概况

(一)危险源的辨识以及风险评估分析

一般而言,危险源的辨识是生产企业科学有效地控制安全隐患的重要条件,是合理构建与贯切落实风险预控系统的基本因素,是全面改善生产企业日常生产质量与效果的必要前提,因此其一定要受到广大生产企业的高度重视与支持。[2]企业与工作人员务必要注意的一点是,在生产企业开展危险源辨识工作不单单是对危险的设施设备进行辨识,更重要的是要对人因素的危险行为操作进行控制管理,而且在全面落实危险源辨识工作的过程中要着重强调如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对负责危险源辨识工作的有关人员进行必要的知识教育培养项目;第二,整个危险源辨识工作务必要覆盖生产企业集团的全生产范围;第三,认真谨慎地对一切生产工作开展危险源辨识以及风险评估工作,并对已经辨识出来的工作危险源落实划分等级、归纳整理、分析研究、建立档案、安全储存、科学管理等一系列风险预控工作。

(二)风险控制管理

首先,着重关注人因素的不安全行为操作的风险控制管理。不安全行为操作的风险控制管理工作是有效构建可行性高的风险预控系统的重要环节,是科学合理地增强生产企业风险预控能力的关键途径,是全面提升企业全体职工综合素质的方法之一。对于如何增强生产企业人因素的不安全行为操作的风险控制管理工作,有的企业会选择再培养教育的形式来有效处理,有的企业会选择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手段来处理风险问题,而有的企业则会根据全体职工的生心理状态而选择适当的生心理调整方法来处理问题等。再者,加强对生产系统的风险管控。生产企业在全面落实生产系统的风险管控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选择人机工程学形式,有效地结合隔离、消除等一系列先进生产技术,降低工作人员和危险设施设备直接接触的可能性,合理地控制设备故障问题。

二、生产企业如何有效增强风险预控能力

(一)在前期准备方面

首先,生产企业务必要组织成立风险预控管理小组以及保障小组,让其全程负责整个生产作业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并且为风险预控管理小组以及保障小组配置专业性高的主副组长,确保每项安全管理工作均能够得到专业化、合理化、科学化、有效化的落实指导方针,从而为全面地落实风险预控工作提供基本条件。[3]其次,生产企业要定期组织有关全体职工思想认识提升的动员大会,让企业全体职工认识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在作业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加深他们对“事前预防”的了解,科学合理地转变职工的思想观念,为推动生产企业的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再者,加大对风险预控管理小组成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为他们讲解专业化的风险管理知识理论与分析本企业开展日常生产工作的关键环节,并要求他们依据所了解的知识与所掌握的技能,制定出合理的风险预控管理落实方案。

(二)在试点方面

生产企业能够挑选一些基础较好的生产班组或者车间作为风险预控系统的使用地点,这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四方面:第一,基礎较好的生产班组或者车间能够具备较为优化的资源配置,在作业流程、人员安排、物质分配等方面能够具有较为强硬的资源基础;第二,这部分生产班组或者车间的员工的实践经验普遍会比较高,能够对新型运营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够给出有效修改管理模式的意见;第三,该单位的员工综合素质普遍偏高,学习接受能力与团结合作能力较强,能够为全面落实新型运营管理模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在落实方面

其余生产企业能够参照试点单位的落实效果与质量,吸取有用的管理经验与实践模式,并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方针,对运营管理模式进行适当地调整与完善,从而科学有效地制定出能够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风险预控管理模式。

(四)在提升方面

在贯切落实风险预控管理工作之前,生产企业可以组织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开展有关风险预控的交流洽谈会,让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对风险预控管理系统与运营管理模式的落实质量提出行之有效的修改意见,从而为全面开展日常生产作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可循依据,为增强风险预控能力提供宝贵的建议,为建设高效的风险预控管理系统提供有效的经验指导。

总而言之,生产企业务必要要对危险源进行一系列的辨识、风险评估工作,科学有效地将隐藏于生产作业过程的安全隐患进行消除,有针对性地将作业风险控制于企业能够许可、掌控的范畴以内,从而全面有效地增强自身的风险预控管理能力,不断推动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燕福龙.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强化安全预控机制[J].国家电网.2007(07)

[2]杜莹芬,黄津孚,陈晓飞,胡新欣,王远枝,周绍朋,李建明.风险管理体系适合本公司特点[J]. 中国石油企业. 2008(09)

地区电网调度风险预控 篇10

1 电网调度倒闸操作中的风险预控

调度倒闸操作风险预控的关键环节就是操作票的拟写、审核和执行。

1.1 操作票拟写、审核环节的风险及预控措施

操作票拟写、审核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和相应的预控措施总结如下:

(1) 风险1:操作票拟写的相关运行方式是否与操作时的运行方式一致。针对预控措施:注明拟写操作票时的相关运行方式。 (2) 风险2:操作票对应检修申请票的线路停电区域是否正确并符合实际。针对预控措施:如不符合实际或有疑问时, 应与运行方式和线路方面负责人核实。 (必要时需让线路方面提供线路的单线图) (3) 风险3:负荷是否需要倒供, 是否需要调整系统潮流、电压、频率。针对预控措施:核实检修申请票是否考虑到转移负荷、调整系统潮流、电压、频率等问题。 (4) 风险4:是否会导致相关设备过载。针对预控措施:核实检修申请票是否考虑到防止相关设备过载的措施。如调整运行方式、投切主变压器、开停机、停限电等。 (5) 风险5:是否影响重要用户供电可靠性。针对预控措施:通知重要用户供电方式变化情况, 并做好事故预想。 (6) 风险6:是否考虑到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的定值调整或投退。针对预控措施:查看继电保护正定方案说明、定值单或与保护专责联系沟通。 (7) 风险7:是否考虑到大电流接地系统主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针对预控措施:合理调整主变压器中性点的接地方式, 防止大电流接地系统的各部分成为不接地系统。 (8) 风险8:是否考虑到小电流接地系统出线消弧线圈全补偿。针对预控措施:核算消弧线圈补偿度, 合理投、退消弧线圈或调整消弧线圈分接头。 (9) 风险9:是否考虑到线路投入或退出运行时可能出线过电压或欠电压。针对预控措施:提前调整运行方式, 停、限电等。 (10) 风险10:是否考虑到对电网稳定的影响。针对预控措施:调整运行方式、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等。11风险11:是否考虑到相关设备冲击合闸试验。针对预控措施:新建、扩建、改建、大修后的输变电设备在投运前均需进行冲击合闸试验。12风险12:是否考虑到相关设备核相试验。针对预控措施:新建、扩建、改建、大修后的线路或主变压器投入运行时, 必须进行核相试验。13风险13:线路停电范围是否考虑周全。针对预控措施:提前与线路工区进行核实。 (特别是涉及到线路同杆架设以及交叉跨越施工的工作)

1.2 操作票执行环节的风险及预控措施操作票在执行环节存在的风险和相应的预控措施总结如下:

(1) 风险1:是否考虑到操作时与合格的调度对象联系。针对预控措施:核实相应的调度对象联系人员名单。 (2) 风险2:是否考虑到设备已确实合环。针对预控措施:查看合环电流、断路器遥信、电网潮流变化情况等。 (3) 风险3:是否考虑到设备的拆接引线的确切位置。针对预控措施:与现场工作负责人核实具体位置。 (4) 风险4:是否考虑到需要向现场操作人员提醒与所操作设备有电气联系的相关设备带电。针对预控措施:提醒现场操作人员相关设备的带电情况。 (5) 风险5:是否考虑到设备具备停电条件的汇报。针对预控措施:核实是否向调度汇报线路具备停电条件。 (6) 风险6:是否考虑到设备具备送电条件的汇报。针对预控措施:送电前核对配合性工作是否竣工;核实所有相关都已竣工并汇报具备送电条件时才可送电。 (7) 风险7:操作过程中监护是否到位。针对预控措施:严格执行监护制度;如发现异常情况, 应马上停止操作。在操作票执行的过程中,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 必须重新拟写、审核操作票后才能执行。

2 在电网事故处理中的风险预控

(1) 制订完善的电网事故处理方案, 并应定期开展反事故演习和事故预想活动。 (2) 电网发生事故时, 事故单位值班员应在第一时间向调度员汇报已发生事故的简况。 (3) 电网发生事故时, 由于可能导致现场值班员情绪不稳定, 应尽量向事故现场的值班负责人下达指令, 并告之操作目的和操作安全注意事项。 (4) 若事故发生在交接班期间时, 必须待事故处理告一段落后, 且交班值班员必须要向接班值班员交待清楚事故处理的情况、遗留工作和相应危障点。 (5) 在处理多电源点的电网事故时, 经常会出现小电网解列运行的情况, 此时应核实相应厂、站是否已失压。 (6) 利用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SCADA工作站画面进行有关资料的链接, 帮助调度员记忆资料。

3 风险预控后的成效

电网调度工作中遇到的倒闸操作和事故千变万化, 在吸取以往的事故教训的基础上, 逐步完善各种风险分析及预控措施, 从而不断提高调度操作和事故处理的预控能力。

石家庄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通过对电网调度风险的预控, 极大提高了电网调度员对电网实行可控、能控、在控的水平, 在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中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光明.地区电网调度危险点预控探讨[J].供用电, 2009.

[2]邓四珍.电力调度事故处理环节中危险点预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12-10.

上一篇:课堂主角下一篇:仓管员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