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能力

2024-06-30

文学能力(共12篇)

文学能力 篇1

文学鉴赏活动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 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从理性的高度认识、感受、欣赏、品评文学形象, 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 开拓视野, 陶冶情操, 增长知识, 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美读品味, 培养语感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最简易的方法, 反复美读, 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受更加细腻, 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所谓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 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诸如此类。……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 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这样的美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能使学生将视觉符号转化为听觉形象, 用心灵去与作者对话、交流, 由感知美、欣赏美到体味作者精心构筑起的艺术天地。

通过文学语言把握艺术形象, 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启发、情感上的体验, 使整个心灵感到满足充实, 欢欣愉悦。反复美读, 把学生带到作品所创造的情境中, 让学生在感悟中体味, 感受语言, 增强语感, 提高鉴赏力。

二.启发想象, 深化理解

“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 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和联想是作品艺术的翅膀。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联想和想象活动, 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头脑中进行文学形象的再创造, 从而实现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的跳跃。如从《荷塘月色》中写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联想到周邦彦《苏幕遮》中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感想摇曳多姿无限美态的动人荷叶;写月色“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使学生联想到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那朦胧迷离的月色。在这诗与散文相交融的比较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陶醉在如诗如画的世界里, 既增强了美感, 培养了想象力, 又深刻理解了作品。

三.感受形象, 审美判断

文学作品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生活。文化内涵厚重, 审美趣味浓郁, 其内容包罗了人文历史、社会生活与自然景观的极其丰富性。作品中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道德美、艺术美、意境美等, 所有这些美又都用语言文字这个文化载体呈现出来, 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审美观照。

在鉴赏的过程中必须感受形象, 从有限的描写中推测、联想, 对原作品进行补充、扩展、联系、对比的想象, 在作者的头脑中形成更加丰富、鲜明、丰满的人物的形象。如孙犁的《荷花淀》, 充满诗情画意, 美不胜收。景美, 人更美。景, 美在清新, 美在丰富的内涵;人, 美在质朴, 美在崇高的精神。景烘托了人, 人美化了景, 充分展示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抗日根据地妇女们如同白洋淀荷花一样美丽的内心世界, 使学生受到感染, 心灵得到美化。如朱自清的《春》所描绘的欣欣向荣的春天之美;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勾勒出的一幅美丽的海滨仲夏夜水墨画, 这些都能给学生以大自然的美感, 获得美的享受, 陶冶美的情操。这就是凭借对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受和审美经验作出的审美判断。

四.不同体裁, 侧重鉴赏

文学作品体裁样式的不同, 其鉴赏的重点也应各有侧重。如诗歌的鉴赏可侧重意境, 鉴赏意境时, 不停留于客观因素和主观感情的交融渗透的理解上, 而应崇尚那高雅蕴藉的余味不尽的意境。

散文可侧重于探究其深邃的意境以及灵活自由的表现手法, 既要欣赏散文寓意之物象, 又要推本溯源, 领悟其中所含之理、所寓之情;品味意境后, 再琢磨作品体现意蕴的特殊的艺术手法。

小说应侧重于剖析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而另外两要素环境、情节都是为人物服务的, 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广阔的背景, 情节是推动和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因素, 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又是多元的复杂的, 要让学生学会多侧面多角度多思维的分析方法, 从而洞察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由其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环境和反映出的时代风采。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必须广泛的阅读和积累, 这样既能使学生吸纳人类优秀文化的精髓, 增加文化积淀, 提高文化修养, 又能培养起高尚的人文情感, 不断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摘要: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 开拓视野, 陶冶情操, 增长知识, 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文学鉴赏,能力,培养

文学能力 篇2

[作者] 翟维奇

[内容]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规定,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那么,如何联系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积累审美经验

中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对教材深入研究,积累审美经验,领悟文中之美,进而把握审美重点,为学生建立审美联系网点。20篇外国文学作品的审美点可分两方面:

1.现实美(包含人性美、情操美,即爱国美、理想美、创造美、环境美等)

(1)爱国美 爱国美是现实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体现爱国美的名篇。它在悲壮的气氛中,渲染了法国人民爱国感情的崇高美。通过此课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人类社会中的爱国行为是一种美。这不仅培养了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2)情操美 伏契克《二六七号牢房》(节选自《绞刑架下的报告》)蕴含着伏契克无产阶级和国际主义的革命情操美,这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审美作用,并将鼓舞他们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忘我地学习和工作。

(3)劳动美 生产斗争是劳动美在社会实践中的一种表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筑路》(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品从侧面反映自然环境的恶劣,突出筑路的艰难,歌颂保尔及战友们忘我劳动的崇高美德。通过歌颂劳动,赞美劳动者的本色,使学生增强感受劳动美的能力。

俄国伟大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说,美与道德是亲姊妹。说明社会美与高尚优美的思想感情、精神品格紧密相连。对社会美的鉴赏,可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对社会中是非、善恶、美丑的审美评价能力。

2.艺术美(含结构美、象征美、语言美等)

现实美是艺术美的基础,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升华。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性。它是作家在描写自然、反映社会时,从其审美观点出发,采取最美的艺术形式把客观存在的美和自己的审美情趣融为一体。因此说艺术美最有魅力,最能唤起读者的共鸣。结合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艺术美进行评价、赏析,不仅有助于把握艺术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1)形象美 艺术形象渗透着作家人生体验和审美理想,因而艺术美首先表现在作家所塑造的生动、深刻的艺术形象中,形象要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母亲》(节选自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小说的中心人物尼洛夫娜在儿子和同志们的启发下,走上革命道路,献身于党的事业。巴威尔在法庭上的演说和斗争,更加提高了母亲的觉悟。母亲是一位坚强的革命战士。她充分体现了艺术形象美,会使学生受到革命意志美的陶冶。

(2)结构美 《项链》是莫泊桑脍炙人口的名篇。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过程展开,把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情节组成故事,加上戏剧性结尾,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充满着传奇色彩的结构美,永远给人以艺术美的感受。

(3)象征美 高尔基的《海燕》中,运用海燕象征无产阶级,用雷电乌云象征以沙皇当局为代表的反动势力,海洋象征革命高潮时期的广大人民群众,选用海鸥、海鸭等象征资产阶级自由派、机会主义者。作者把革命的情势和斗争中的各阶级的表现,用生动形象的象征手法展示出来,给人以象征美的感受。

(4)语言美 在《项链》中,作者为促使人们接受路瓦栽夫妇的惨痛教训,在篇末写道:“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富有哲理的语言,在结尾回荡,使人流连,千万不要因小失大,白白蹉跎青春和精力。

同样,在《变色龙》和《守财奴》中,也会使学生认识到奥楚蔑洛夫和葛朗台可憎可笑的丑态,引导学生从反面形象体会作家所寄寓的美学理想和审美价值,深刻理解对假、恶、丑的揭露,实际是肯定生活中的真、善、美,进而提高鉴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对艺术美的欣赏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教育活动,也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审美经验的积累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十分必要的。

其次,教师示范引路,是审美经验积累的关键环节。

1.精心设计导言

导言,是教师讲课前的引子、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紧扣教学内容向学生发出的第一条信息,以导入新课。导言开得好,使学生产生愉悦与共鸣,从而获得美感享受。从审美角度来看,对语言的感受是审美能力培育的重要标志之一。讲《威尼斯商人》,导言可这样设计:中世纪幽灵已经覆灭,从公元14至16世纪欧洲各国兴起了文艺复兴。它以《十日谈》的嘹亮号角揭开了序幕,以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之花吐露着袭人的芳香。而《威尼斯商人》是莎氏喜剧中最鲜艳的`花朵。教师的导言,犹如序幕中的朗诵,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又犹如一支支优美的乐曲弹奏得动人心弦,使学生得到美感。

2.板书直观教学

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也是教师在教材基础上的艺术性创造,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工整、醒目的板书,除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智力,引导思考,加强记忆之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情趣,从优美的字迹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在设计板书时,力求做到内容的完善美,语言的精炼美,构图的造型美,字体的俊秀美,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直观教学效果。

如:《竞选州长》板书示例:

开端:参加竞选──声望还好,暗自得意────────┐

│ ┌─“伪证罪” 逼真可信─┐ │

│ │ “盗窃罪” 活灵活现 │ │

↓ │ “盗尸罪” 正人君子 │ ↓

发展:遭受诬蔑┤ “酒疯子” 所见确凿 │

│ │ “舞弊分子” 真实可靠 │ 声名狼藉

↓ │ “讹诈者” 既成事实 ├

高潮:落入圈套┤ “纵火犯” 不容置喙 │ 焦头烂额

│ │ “杀人犯” 不让辩解 │

│ │ “滥用职权” 不敢说话 │ ↑

↓ └─“淫棍” 不能翻供─┘ │

结局:放弃竞选──偃旗息鼓──甘拜下风───────┘

再如:讲授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以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为突破口,板书如下:

┌诱哄亲生女 为财┐

│ 夺匣─ │

┌贪吝自私┐为│夺女梳妆匣 拼命│守

│ │ │ │

葛朗台│狡猾卑鄙│财│温顺待妻子 爱财│财

│ │ │ 夺权─ │

└狡诈凶残┘产│夺女继承权 如命│亡

│ │

│吝啬训女儿 视财│命

│ 夺命─ │

└金钱殉葬品 胜命┘

这样板书,可使学生通过板书的直观教学,获得审美把握,得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美感享受,进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3.推荐赏析文章

能够感受美,才能得到鉴赏美,要想鉴赏美,就要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只有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中学教学中,要经常推荐外国文学作品的赏析文章。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使之具有文学批评的鉴赏力,以适应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二、开展审美创造

审美教育不单是提高学生的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因为只有通过审美创造,才能使客观的审美对象得到丰富和发展,使学生将来在自己的生活中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这才是审美教育的目的所在。

1.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导言内容,促使学生搜集优美词汇,锻炼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2.从朗读中锻炼。让学生以充沛的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准确传神地读出文中内容,是一种美的创造。结合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可组织诗歌朗诵会,散文朗诵会等形式,激励学生饱赏诗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并引导他们去创造美。

3.通过作业训练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布置分析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美与艺术美的作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篇3

那么,又如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去培养中学生的文鉴赏能力呢?

首先,从阅读方法入手,让阅读成为习惯。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朱熹的读书心得。当然,兴趣是最直接的动力,只有在阅读中尝到甜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主动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显著层次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程序的求知欲,有针对性的因势利导,尽可能把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将阅读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课内阅读,在他们的初中语文的教材中,大量选用名家名篇,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操的《观沧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朱自清的《背影》,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契诃夫的《变色龙》,泰戈尔《金色花》等等,我们可以从作者的文学创作风格观察其个体的思想观念,人生价值。从他们的主要事迹解读他们作品的创造内涵,与艺术风格,从而领悟其文学精华。

二是注重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必不可缺的,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更有利于他们理解能力的增强,甚至可以说是打开学生人文心灵的钥匙。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注定受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她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当然,课外阅读要有选择和有目的去读。选择积极向上,反映生活主旋律的,如清淡典雅的散文,瑰丽抒情的诗歌,传奇动人的小说,震耳发聩的杂文等等,针对我们班上男生们喜欢武侠小说的现象,我引导学生鉴赏金庸的系列作品,并一起和学生探讨乔峰的豪爽和大义。将乔峰出场的精彩描述的一次重现:身穿灰色旧布袍,己微有破烂,浓眉大眼,高鼻阔口,一张四方的国字脸,颇有风霜之色,顾盼之际,极有威势。通过讨论让同学们明白,武侠小说并不是要禁止看,而是要有目的的去看,从字里行见寻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境界,从而摆脱水过沙地干的不良读书习惯。

再次,学会观赏,勤做笔记

语文阅读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文体的基本要素,更要教会他们的文学欣赏。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品味语言,如何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念信息,如何获得审美的愉悦,如何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等等。第一步要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如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见他豪放,浪漫的性格,柳永婉约的词派的代表人物,从“杨柳岸,晓风残月”可见其细腻,婉约。第二,把握意象,例如《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柳树,水草,清潭都是寻常景物,但在诗人特定的意境内中,因为离情别意,他们都显得那么美丽,迷人而让人流连,第三步,品味意境,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看似平淡无奇的描绘,却把那种归隐情趣,闲适恬淡之情,与恬静秀美的风光融成一片,我们在阅读是要把握诗的艺术形象,从而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再比如泰戈尔的《恶邮差》,通过一个小孩的口吻,对邮差送来信件的气愤,来表达对妈妈的爱。读细之下,温馨的母子场面油然而生。

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中,要鼓励学生在欣赏的同时随时积累文章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要求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诵读,摘抄等形式,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要求学生勤做读书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阅读,消化,充分吸引精华,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

再次,要学会思考

我们所进行的阅读,是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智能,提高表达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当然,最初的阅读是学习和吸收作者的文学精髓,但阅读到了一定的境界,我们就要学会从模仿走向独立,从跟随走向自我。在阅读要带着疑问,在阅读中要学会思考,假如自己是作者,应该怎么去写,假如自己是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应该会怎么做、、、、、、带着思考去阅读,将会是学生的阅读达到更高的境界,也就是我们所谈的“出神入化”,倘若学生能够不拘一格的进行思考和写作,那么在平日中出现的千篇一律的文章局面早己变为百花齐放的繁荣了。

阅读网络文学,培养语文能力 篇4

一、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吸引力量与负面影响

网络文学以其较为符合青年人的心态和审美趣味,再加上网络媒体的炒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的关注。我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发现,中学生对网络文学的偏爱程度超过了对传统读物的偏爱,有的中学生甚至还加入到网络文学的创作活动中去。

(一)网络文学对高中生的吸引力量

1.网络文学无“门槛”、大众化的姿态,迎合了高中生的自由、独立的心理需求。

网络文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的书写、出版、传播与阅读的制约因素,谁都可以写了挂在网络上,看的人更是随时随地可以自由阅读。这些特点是网络文学迎合中学生要求独立、自由、不受约束的心理需求的重要原因,再加上网络文学的时尚性与大众化的审美趣味,自然使得网络文学深受高中生们的喜爱。

2.网络文学题材灵活,语言风格独特。

流行的网络文学种类众多,如玄幻、修真、言情、穿越、恐怖、军事、青春、武侠、唯美、校园等,高中生在阅读网络文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选择性,广泛的题材符合中学生追求前卫、新奇的心理特点。网络文学作品语言风格独特,与传统阅读比起来更有吸引力,更让人倍感亲切,带来很强的阅读快感。网络文学语言有极强的跳跃性,内容有极大的想象空间,作品中图文搭配相得益彰,形式新颖,轻松幽默,更容易被中学生们接受。

3.网络文学的便捷迅速性及其交互性,消弭了创作者与欣赏者的界限,使中学生们乐于接受。

在自由便捷的网络上,写手们随时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挂上去,读者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阅读媒介来阅读作品。中学生在进行网络文学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跟贴、评论等真情流露的互动方式,或崇拜追捧,或无情批评,甚至恣意谩骂来抒发、释放、张扬自我阅读的心灵感受,使得中学生的自我关注与自我意识得到增强。

网络文学以其丰富精彩,向渴望长大、充满探索求知欲望的中学生们展示了一个多元的时空、一个个风格独异的故事,用新颖的语言,展现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心灵、多彩的个性与社会景象,让对未来充满想象的中学生们体验到不同的生活,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理想世界。

(二)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学也存在虚假多元、对抗主流、杂乱拼凑等问题。不少网络文学的作品内容和写作形式方面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庸俗化、快餐化倾向,大量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文本结构简单、写作技法粗糙,哗众取宠、格调低下等现象。这些弊端对中学生必然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1.在网络文学作品中,宣扬封建迷信、暴力、色情的内容较多。

我在日常教学中发现,有很多男生爱看离奇玄幻、修真、穿越的作品,女生多爱看都市言情类的作品。中学生过早接触这些作品,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思想观念,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甚至会带来比较严重的身心伤害,如一些男生由于沉迷暴力、色情作品,因而走上了歪路。

2.容易沉迷在虚无的网络幻想之中,患上“网络书瘾”,影响日常生活学习。

我在教学中发现,那些常看网络文学作品的同学,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倦,无精打采,学习成绩退步,有的沉迷在虚幻的“自我”小天地,缺乏年轻人应有的活力和进取精神。

3.冲击主流传统经典作品的阅读方式,恶搞歪解传统经典作品,影响语文学习。

网络作品每天的更新量巨大,中学生没有可能花时间去认真仔细品读,他们大都把网络文学阅读当作快餐式娱乐消遣。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方式严重冲击了传统经典作品需要精读、品味的阅读方式,再加上在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这几年恶搞歪解传统经典的网络作品大肆流行。阅读这样的作品严重影响到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加强引导,养成良好语文阅读习惯,培养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2008年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阅读率为36.5%,图书阅读率为34.7%,网络阅读首次超过图书阅读。2014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0.1%,较2012年的40.3%上升了9.8个百分点;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电子阅读器接触时长略有下降;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上网时长为50.78分钟,比2012年的46.77分钟增加了4.01分钟;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分钟,比2012年的16.52分钟增加了5.18分钟。

网络文学对高中生的影响确实是存在的,它能深深地吸引中学生,它也确实具有图文并茂、丰富的多媒体呈现形式等传统阅读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我们要鼓励中学生阅读网络文学,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正确的网络文学阅读习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1.加强引导,灌输自律意识,鼓励独立自主阅读

“阅读是一种心理过程。阅读的目的是理解,是建构意义。这个过程首先是满足阅读者对文字信息及其他符号信息的识别、筛选、区分和判定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审美需要。不能否认,许多阅读目的仅止于获取信息,根本不产生审美需要”。网络文学阅读有很大的随机性,中学生容易被自己的兴趣爱好、流行趋势、心理需求等因素影响而随性阅读,所以我们应当告诫中学生,切不可以太自由随性地进行阅读,要加强自律意识,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我为什么读?想从阅读中获取什么?想读到什么信息?这样才能使网络文学阅读有方向性与目的性,获取有用的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拓展延伸,让网络文学阅读为语文阅读出力

传统图书馆中的普通的纸质读物,因信息来源、知识量、纸张等各种因素制约,导致中学生的阅读量总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几乎包罗万象的信息资源,让中学生的网络文学阅读走上正途,联结课内外的阅读,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

我在教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时,发现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不是很了解,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我有意识地组织高中生在网络上以“抗日”为关键词来搜索那个年代作家有关的抗日文学作品;又让中学生上网查询收集有关“荷花淀派”的资料,了解这个流派的作品与特色,效果挺好。我在教《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时,让中学生在网络上搜索阅读阿西莫夫的相关作品,了解一代科幻巨匠作品;然后再搜索“机器人”“银河”主题的科幻作品进行阅读。由于指定了方向的网络文学阅读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拓展延伸阅读会让中学生在进行课内阅读时更加认真,而中学生在网络上所阅读到的知识,又能帮助他们增强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3.结合《课标》推荐的经典作品导读,弘扬主流高尚的网络文学文化

近十来年,网络文学作品出版量每年大约以25%的速度递增,各大书店也都设有网络作品专柜。随着网络文学的迅猛冲击,有一大部分主流作家也介入到网络文学创作之中,大型的有影响力的门户网站也开始积极地以主流文学价值观和传统审美标准来审视、引导网络文学的创作活动。如2009年6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的指导下,中国作家出版集团、《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举办了规模巨大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评出十大优秀作品,给网络文学创作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与指明了方向。

获奖作品《新宋》,描述了一个当代的历史系大学生回到北宋,利用千年的知识积累,欲对北宋王朝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的故事。作品以天才的想象、宏大的架构、激烈的戏剧冲突取胜。作品让主人公用一个当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北宋的一切,并让其与历史上的各种杰出人物相接触、碰撞,在给人阅读乐趣的同时,把深刻的思想性蕴含于其中。使人在掩卷之后,有一种强烈的思考愿望。作品的内容丰富多彩,对当时北宋社会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涉及,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平民生活、手工业状况等,都描绘出了一个清晰明了的状况,从而呈现出一幅整个北宋时期社会的风物图,使读者仿佛跻身于1069年的大宋江山。像这样的作品就完全可以让中学生读一读,有助于中学生积累文化底蕴,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中学生阅读网络文学,重在体现文学的作用,提倡阅读能够感悟人生,感悟生命,启迪智慧,弘扬正确高尚的文化。

4.专题探究性阅读,走向深化的网络文学作品阅读

对于水平较高的中学生,我们还可以给他们设置更高的要求,做一些专题的探究性阅读,给定一个专题,如《走进李白》《王维的山水诗》《科幻世界中的克隆技术》等,让中学生去尝试做一个能力要求更高的探究阅读活动。只要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认真地去查询、搜集作品,阅读思考作品,不管得出什么样的结果,对于中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锻炼,对他们的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是有所帮助的。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辨别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还在成长之中,面对诱惑力极大的网络文学,中学生往往很容易迷失方向。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校德育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健康的文化食粮,帮助学生自觉抵制网络文学中的不健康因素,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抵制能力。引导中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充分发挥语文及其他人文学科的文化导向功能,让更多的中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当下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正确引导中学生了解网络文学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教师应该正视现状,加强引导,使中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网络文学,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中学生在阅读网络文学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网络文学的正面作用,为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服务。

参考文献

[1].《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7期。

[2].《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结论》,《出版发行研究》2004年第5期。

文学能力 篇5

【提要】汉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于现代传播的媒介,汉语言通过文字的形式来向世人传播信息以及留存实物。写作能力是汉语言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写作能力,将我国的汉语言文化发扬光大。本文将着重探讨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写作能力培养,创新写作机制。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写作能力;写作教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较多,在专业的培养上除了语言的掌握之外,其最重要的基础便是汉语言的写作技能,是学生今后就业的基础,也是汉语言专业水平的评价的标准。因此,要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的培养,从写作教学上以及多种方式来完善多方面的不足,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的写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发展悠久的专业之一,在高校的专业构建中尤其是以语言类专业为重点方向的高等院校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是特色专业,也是学校教学的重点专业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的承接者和发扬者。在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不仅在汉语的领域,更是遍及了写作、传媒、艺术、考古等各个行业,所涉及之广也是其专业的广泛性的一个特征。写作作为汉语言文学的基础,是此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写作技能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来说,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优秀的文字能力是受到社会企业青睐的基础。因此,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等语言类院校对于该专业学生所必须注重的一个问题。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写作能力水平的提高,在写作教学上所付出的努力是不能忽视的,根据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实际要求,突破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更加有章法、有技巧的去锻炼的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笔者基于写作教学的经验和对于写作教学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能力培养的见解

1.注重教学中的长效机制,开设写作系列的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写作的教学在结合教材和文书的基础上,更应该融合社会发展的元素,例如时事、生活事迹、科技进步等。在不断积累素材的同时保持一种长期写作练习的习惯,是培养写作思维的一种方法,这种长效机制能够有效保障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最直观的一个办法便是开设写作系列的课程,通过教学的模式来强化学生对于写作的认识和写作技巧的掌握。写作课程开设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基础写作技能。通过高考模式洗礼后的学生在在写作的.认识上难免有一些偏差,在写作的模式上以及创意性上稍显薄弱。在大一时期的基础写作训练正是回归写作的最初的意义,重新来学习写作、训练写作,避免高考高分式模式的作文模式限定了学生对于写作的无限可能性的遐想,强化写作的理论基础。其次便是写作技能的训练和技能的提升。专项训练是迅速提升写作水平的一种练习模式。对于写作出来的文章的风格有多种,每种风格所使用的技巧和陈述的方式也是有区别的。那么,专项训练正好通过分门别类的方式来训练学生对于文章的写作艺术和情感的掌握,加强对于应用文、新闻以及创作文学等不同种类的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找到适应自己的写作风格,提升写作的技能。第三个便是写作成果的检验。在学生大学时间的学习和锻炼中,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毕业论文或是作品的发表等各种形式来检验。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反馈正好可以为下一届的学生做示范和对于写作教学的调整,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2.创新教学机制,增加趣味性。写作的教学方式有多种,那么更加有效的教学范例也是不具备统一性的原则。高校中的教学方式不一,但存在的一个特性便是教学的内容较抽象化、不易理解,且对于写作教学而言,大多的是心领神会,具体分析反而过于枯燥和空洞。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的课堂教学要创新教学机制,引进技术和多方信息的指导,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避免在课堂上出现枯燥、沉闷的气氛。例如,在讲述经典的文学作品时,利用好网络技术是一种很好的手段,通过多方面的画面视觉的展示化抽象为具体,从侧面来引导学生主动去领会。既可以增加课堂上的趣味性也是创意型写作意识的培养。写作的创意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根据多方面信息的综合和分析,从而产生的新颖想法。创新型写作更能社会文化发展中具备竞争优势。3.建立写作评价体系。写作评价体系是对于学生写作成果的一种检验,也是学生发现自身写作不足的一种途径。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的有效的措施,在体系中应当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几个部分。在课堂上适当的公开点评或是学生的互评可以适当的促进学生不同写作思想之间的交流以及对于自己写作中不足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强化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小结

总的来说,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水平,重要的还是不断的练习和评价,在练习中发现新思路、产生新想法,在评价中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既是方便学生融入社会也是在文化道路的传播上增添了一批具备良好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小亚《如何提高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读与写》(教育教学刊)第2期。

2.洪振梧2015《加强写作训练,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读与写》(上,下旬)第20期。

如何提高幼师生文学鉴赏能力 篇6

【关键词】幼师生 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素养

一、充分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老师的教学通常是从“检查预习,积累字词”开始,将字词注音或解释写在黑板上以供学生认字。显然这种做法存在很大的弊端,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应该是在语言环境中进行记忆和积累,简单的将字词分割出来教学,并不能达到全面理解文学作品的目的,第一步应该做的是整体感知所学的作品。理解词语必须依托文本中具体形象的语言环境,这样词语才不会失去准确性以及鲜活性。因此教师在讲解一篇文学作品时,应当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将对文本的理解建立在仔细阅读和分析文本的基础之上,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除此之外,阅读时感受鉴赏的过程,泛的阅读是文化积淀的基础,良好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提高幼师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幼师生来说,美读不仅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其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的职业技能,如果幼师生在文学阅读上缺乏足够的表现力,就难以将幼儿故事降的绘声绘色,增强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因此,幼儿师范学校应立足于幼师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正确定位教学方法和内容,真正落实幼师生的培养目标。

二、比较鉴别,理解内涵

要提高幼师生的文学鉴赏力,不能忽视比较方法的运用。灵活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除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认识事物,还能使幼师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

不同的作家有着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在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艺术风格的不同,能使幼师生体会到作家的独特魅力,并在高尚情感的熏陶下,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以李白和杜甫这两位诗人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幼师生在在理解和鉴赏诗歌的基础上,结合他们的作品,深入探讨这两位诗人艺术风格的区别,领会各自的艺术魅力。李白的诗歌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对自由的强烈要求,反抗腐朽政治,想象丰富奇特。杜甫的诗歌是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抒发的是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老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

鉴赏的核心是审美。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是对美的认识和评价,在审美鉴赏中,为幼师生提供美感教育。教师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教学时,应该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例如社会没、艺术美以及自然美等,并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加以区别和鉴赏,这样有利于丰富幼师生的审美经验,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使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完善的人格,从而造就全面发展的幼儿教师。

三、分析人物形象,塑造完美人格

当前国内教育部门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对于师范生来说,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是促进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儿童的学前教育,因此,幼师生的道德素养与人格的塑造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值得重点关注。通过分析经典的文学形象,加强道德品质的自我修养,从文学人物的精神品质吸取养分,换其幼师生高层次的自我最求,自觉地用文学精髓塑造人格,积淀文化内涵,不断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提高幼师生的整体水平。在教学中,应该加强有师生的审美教育,而文学作品本身是具有艺术魅力的审美客体,阅读文学作品,进行文学鉴赏是是完善幼师生文化修养,提高其艺术鉴赏力重要方式。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体现出对艺术的认识,拥有思想教育意义,而且还打到了真善美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具有优秀品质的杰出人物的鉴赏,培养一批具有良好道德情操并掌握幼儿教育基本技能的幼师生。

四、跳出文本,培养创造精神

除了要从整体把握全文意蕴,还应该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研究和鉴赏,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师生的道德品质,塑造良好的人格。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培养创造精神,以提高幼师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并激发个人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由此看来,教师不仅要提高幼师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具体来说,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首先教师需要转变过去那种一成不变的公式以及教学套路,而应该结合自身的经验、情感以及生活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解读文学作品;其次,不能让学生对标准答案形成依赖心理,这是由于文学鉴赏并不存在固定的模式,幼师生需要从自身角度出发感知并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不能拘泥于文本,要从全局鉴赏的高度,才会有真正的个性鉴赏与创新教育。

五、结束语:

总之,幼师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整体感知,比较鉴别,分析人物形象,跳出文本这几个方面展开。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循上述方法和原则,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发现美,在审美愉悦中学习语言,使教学富于活力,也有利于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參考文献】

[1]张海清.幼师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3,(10):31-32.

[2]张海清.幼儿师范学校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调查分析[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2,(9):14-15.

[3]朴晓琳.品味童趣、激发美感、引起共鸣——通过儿童文学鉴赏活动促进幼师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180.

非文学笔译核心能力分析 篇7

一、非文学笔译能力研究现状

目前, 对于翻译能力尤其是非文学文本笔译能力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包括笔译能力的构成, 笔译能力的认知观和简洁观。翻译能力有很多子功能组成, 其中包括基础能力, 必备能力, 语言外能力以及本文研究的核心能力。各项能力之间相互联系, 共同作用, 每一项能力都不能单独存在, 只有拥有综合能力的译者才能完成非文本文学的翻译。非文学文本从语言上, 语法推敲上以及段落的构成上都具有严谨性, 因此对于非文学笔译要注意其体裁的完整性, 从词语、语法以及段落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另外, 非文学文本具有一定的交际目的, 因此对翻译者能力的评价往往取决于所翻译文本的交际价值。

二、非文学笔译能力内容

非文本文学能力有多个子能力组成, 其中包括译者的双语能力、翻译技巧、基于体裁模式下对文体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语言外能力、外界条件的应用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表达能力。当然, 译者能力还包括心理素质方面, 自我评价方面等。每一种能力在笔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但是都不可缺少。下面我们将对每种能力做简单的分析:

(一) 双语能力

双语能力是译者完成非文学笔译要具备的基础。语言具有结构和表达上的差异性, 这些差异决定了语言翻译的困难性。使语言翻译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作为基础能力, 双语能力不可缺少, 并且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风俗习惯等, 从语句表达上要掌握其词汇的应用习惯甚至词语的来源, 英语以及汉语语法在语句中的不同作用, 句子形成过程中两种语言的侧重点以及整个句子的连贯性等。双语能力并非核心能力, 却是核心能力的基础。

(二) 文体分析和理解能力

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包括了解体裁的专业性, 对其拥有的独特交际目的进行分析和了解。译者要善于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水平即双语知识对需要翻译的非文体文本进行定向, 优秀的笔译人员还应能够从多个方面理解和评价文本, 为文本的翻译打好基础。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是其双语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体现形式, 是完成翻译的前提, 因此我们认为文本分析和理解能力是非文本笔译能力的核心。

(三) 语言的翻译技巧

翻译技巧是在双语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一种能力。翻译技巧的高低因人而异, 是对译者更高层次的要求。必要的翻译技巧同样不能缺少, 因为没有翻译技巧只有专业知识, 就会使翻译变得很难甚至无法实现, 翻译的构架也会出现混乱;当然技巧的掌握始终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 如果没有专业知识, 所谓的翻译技巧就会华而不实, 翻译出来的文章会有出现错误的可能, 尤其是对交际目的较强的非文本文学作品的翻译。翻译技巧的推广还要求译者具有创新精神, 不墨守成规。总之, 语言的翻译技巧是在基础知识演变下生成的, 是笔译的重要技能, 但是并非核心。

(四) 外界条件应用能力

外界条件的应用能力是译者需要额外掌握的技能, 他决定了翻译过程的顺利程度以及速度。很多工作靠个人难以完成, 因此翻译工作者也应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在团队中, 每个人都应发挥其对语言的理解分析能力, 将其所了解的文化背景用在笔译中, 当然团队的作用在于配合, 因此在团队组建时要注意翻译人员之间的互补。其次, 笔译者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因此必须要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因此笔译者要充分的利用汉英词典等工具书, 随着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等高科技设备也可以用于笔译者的工作中, 增强其对外部条件使用的能力, 提高翻译水平。

(五) 语言的表达能力

语言的表达能力是我们最终看到的翻译结果, 是在语言进行初步了解, 经过分析加工之后进行的翻译。表达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甚至取决于翻译技巧。针对每个领域, 非文学文本的笔译需要不同的表达模式, 翻译者要对自身所掌握的法律, 经济, 商务等信息进行综合整理然后呈现在书面上。因此我们说, 笔译者的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共同构成了笔译的核心。

三、非文学笔译的核心能力分析

通过对非文学笔译能力的分析以及翻译最终要达到交际的目的, 我们不难看出, 笔译能力的核心在于笔译者对源语言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是其核心能力。毫无疑问, 语言的翻译就是使读和写有机结合。也就是说, 两种语言共同处于能力系统的首位, 是实现文化交流的必要前提。因此对这两种语言的分析和理解是实现笔译的前提, 而笔译最终要表现在书面上, 因此表达能力就是最终目的, 他与分析能力共同促进了笔译的完成。

四、总结

目前, 能够掌握非文本文学的笔译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然后对于非文本笔译能力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仍有大量的翻译人才缺口, 需要国家和有关部门大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目标转向[J].中国翻译, 2011 (01)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篇8

一、端正动机是准备

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力量, 是引导和维持个体行为, 并将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愿望和意念。对美的需要和追求是文学鉴赏的内在驱动力, 它使文学鉴赏活动得以展开和进行。“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处在人生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学生更不例外, 因此, 中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正确动机应为:补偿情感、体悟生活、完善人格。

1. 补偿情感。

中学生正处于情感的多变时期, 有时某种学习、心理或生活的体验往往让他们无所适从, 倘若得不到满足或缓冲, 势必造成情感饥渴。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人的, 是情感补偿的有效途径。文学鉴赏对学生的情感补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丰富, 二是调节。

首先, 文学鉴赏可以丰富人的内心世界。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指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给别人”的需要, 艺术活动“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情感, 并且在唤起这种情感之后, 用动作、线条、色彩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 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种情感”。学生们常常跟我谈到这样一种体会:对某人某物深有感触, 却无从表达。这时, 我会推荐他们阅读一些文学作品, 学生们经常为艺术家精湛的表现力所折服, 因为作家表现的正是他们心中所想却无以传达出来的思想或情感。实际上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体验到的是一种审美情感, 它既可以印证鉴赏者心中已有的情感, 也可以使鉴赏者得到丰富和充实。正如朱光潜先生说的那样:“即使是悲剧, 也是被人深切地体验到倒霉的表现并传给别人的一种情感体验。”

其次, 文学鉴赏可以调节人的精神体验。情感的表象是自然的、混乱的、无以名状的, 就像岩石下的潜流在人的内心的奔涌, 长期继续还会让人感到压抑郁闷, 可谓“剪不断, 理还乱”。中学生的情感波动性大, 倘若控制不当, 就会表现为喜怒哀乐无常。文学鉴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缓解或释然, 从而使鉴赏者消除紧张, 获得心理平衡。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给他们拟定了一个名著鉴赏书目, 指导他们适时阅读, 让学生在文学的世界里驰骋想象、放纵情感, 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欢同乐、同悲同喜, 填补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空虚和情感饥渴。这种精神游离和体验之旅, 既调节了学生的情感和情绪, 也使他们获得了有益于身心的审美快感。

2. 感悟生活。

文学作品的共性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那些长篇巨著以及描写重大题材的作品, 由于生活容量大、题材范围广, 有助于人们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小的题材, 虽沧海一粟, 也能起到见微知著, 帮助人们认识和评价生活的作用, 如:都德的《最后一课》。

感悟生活表现为鉴赏者直观的感觉与体验。在鉴赏过程中, 鉴赏者可以扮演各种角色, 在想象中经历丰富而复杂的人生。这既可以强化鉴赏者固有的人生体验, 又可以丰富、补充鉴赏者前所未有的人生体验, 从而使鉴赏者心灵得到充实, 认识得以深化。一个学生在谈阅读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的体会时说:“当可怜的大卫离开虐待他的店主出走, 去投奔他的姨婆, 旅途中饥寒交迫的时候, 我一边流泪, 一边掰着面包, 一种幸福和痛苦交杂的感情让我哽咽不能下咽。”这位同学虽没有大卫那样的苦难经历和体验, 却以敏锐的感受力, 体验到了大卫的艰辛与磨难, 并由人及己, 加强了对生存状态的体悟。

感悟生活还表现为鉴赏者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索。文学作品的是人类精神的产物, 必然表现出对人的命运、人的本质、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关注与认识。鉴赏者在感受和体验时, 也应在认识和思索中把握人生的意义, 领悟人生的真谛。高尔基说:“书读得越多, 书籍就使我同世界愈来愈接近, 生活对于我就变得更加光明, 更有意义。”自古以来, 生活就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 它在文学作品中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从而使鉴赏者体悟带了丰富多彩的经历, 进而探究生命的意义。例如:我要求学生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对雨生命意义的阐释那一精彩片段进行评析时, 有学生这样评述:生命在这里焕发出异样的色彩, 我感到有一个巨人在推动我前进, 让我产生崇高的情感、获得向上的力量。

3. 完善人格。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内心深处并不是一潭静水, 而像不断涌动的岩浆, 时时交织着美与丑、善与恶、正与邪、情与理等的矛盾和斗争, 人们追求完美, 寻求向上的动力, 就要克服现实人格中卑鄙与庸俗的一面, 修炼人格、升华人格。歌德说过:“生活看起来是如此的庸俗, 如此易于满足日常平淡的事物, 然而它总是在暗地里念念不忘某些更高的要求, 而且去寻求满足这些要求的手段。”

通过文学鉴赏可以陶冶心神, 培养情操。马克思曾对希腊神话大家赞赏, 认为其间塑造的英雄形象能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力量。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 有多少伟人、英雄因其品格高尚、超拔世俗而具有永恒的人格感召力, 使人们在审美感受中达到灵魂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的确, 这些人物的高尚品质一经认可, 就对人们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它起码会使人在精神上扬善弃恶。记得电视连续剧《渴望》播放的时候, 有人做过调查, 发现街上人迹稀少, 社会犯罪率米明显下降。这不能不归功于刘慧芳这个艺术形象的感人魅力, 其贤惠善良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对欣赏者人格的健全和完美起到了强烈的震慑作用。

通过文学鉴赏可以抑制鄙俗, 实现超越。现实生活的人, 其人格都有不完善和不健全的地方, 它们有些可能被人意识到, 有些则隐匿于人的内心深处, 不易察觉。由于“文学是人学”, 它把人性中丑恶的、不健康的东西在文学作品中突出、放大, 并对之进行批判和鞭挞, 以形象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使读者在鉴赏作品的同时, 发现自身的缺陷与不足, 在审美享受中涤除内心不健康的东西, 实现人格的升华。例如:学生剖析鲁迅笔下的阿Q, 认识到他是“国民劣根性”的真实写照, 从其身上窥见了自身的缺点和弱点, 加深了对精神胜利法危害的认识, 从而摒弃它, 达到了完善自我的目的。

二、摄取录制是积淀

摄制是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积淀过程, 它建立在认读、理解、品评等诸种能力的基础上, 既包括对读物表象的认知, 又包括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理解对文章主观意识的评价, 以及对知识的扩展和迁移。我们写文章常有“忽然兴至风雨来, 笔飞墨走精灵出”的灵感喷发, 这就是鉴赏摄制的结果。

1.“摄”, 即摄取, 是摘录, 是吸收。

摄取能不断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备, 所以, 时间上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备工作。摄取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 定向阅读, 次第而进。鉴赏首先要确定方向和目标, 然后才能由浅入深、由低向高循序渐进。华罗庚曾形象指出:“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 要确定目标, 然后才能一步一步的向上爬, 企图一下登四五步, 平步上天, 就必然会摔跤。”文学鉴赏何尝不是这样, 倘浮游书海, 任意放流, 其必满脑浆糊, 收获甚微。因此, 我经常根据语文教材相映单元的文章特点, 帮助学生制定文学鉴赏计划, 并指导他们由表及里、次第而进、稳打稳扎的进行阅读。比如:高一语文书中选取了许多反映社会生活的文章, 表现了作家做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思考。我为学生推荐了有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阅读经典———精美散文》, 并要求他们至少从《人生·哲理卷》中选出五篇自己喜爱的散文, 由粗而细, 反复品味;且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 以“生命的感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进行阅读鉴赏交流。

(2)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曾说:“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 泛滥百家不若精于一也。”博览全书且无一不精者屈指可数, 何况学生还有繁重的学业任务, 所以, 我在要求学生尽可能开阔眼界、博古通今的同时, 精选了一些对学生学业有利、文体毕备、言简义丰的读本任学生重点赏读, 如《刘墉精品书坊》《当代美文精品》《大语文》《千字文阅读》等, 并教会他们在实践中“拿来、挑选、吸收”, 区分精华和糟粕。

(3) 优化组合, 集腋成裘。将一组适合自己水平和兴趣的读物进行有机组合、恰当搭配, 已形成松弛有张、有序高效的优化鉴赏系列, 是高明读者的鉴赏策略。一方面, 它利于读物间产生互补效应, 另一方面又便于读者随机撷取、消化积累。我根据自己的鉴赏经验, 为学生确定了这样的组合积累步骤:

(1) 选取组合读物, 一般是与教材单元文体相似、主题相近的名家名作。有较高质量和声望的专业期刊, 如《语文周报》;有扩展知识、活跃思维姓读物, 如《名家教你写作》;最新配套丛书, 如《小作家报》。

(2) 优化组合鉴赏, 即通过交叉阅读, 更换读物种类, 以避免长时间阅读同一类型作品而引起疲乏厌倦状况。

(3) 坚持不懈积累。俗语有云“得知在俄顷, 积之在平日”, 要随时随地地、持之以恒地将对自己有用的妙词警句、经典段落、最新知识据为己有。或用圈点法细细品味, 或用笔记法分档摘录, 或用参读法深化理解, 或用诵读法吟哦铭记, 或用对比法制卡列表……

2.“制”, 即制造, 是运用, 是迁移。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言“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对学生而言, “制”的核心, 实质就是阅读鉴赏和写作的问题。实践证明:指导学生掌握有益的文学鉴赏方法, 有激活情感、拓展思维、增加意趣的妙用, 是帮助学生打开作文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1) 激活情感。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先生为艺术创作的热动力, 学生作文前, 倘我们能首先通过相关文学鉴赏来触动、激活学生灵感, 其必能帮助学生进入佳境。如:我要求学生以“快乐原本很容易”为题写一篇文章, 预先布置学生品读赏析《阅读经典———精美散文》之《生活·品味卷》, 大部分学生通过感知名家的独特视角而触动了自己对“快乐”真谛的领悟, 或写人记事, 或绘景状物, 写出了一篇篇精彩之作。

(2) 拓展思维。思维过程是写作活动中最富创造力的一个环节, 歌德称其为“该受最高赞美的女神”。文学鉴赏能使学生“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是拓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训练发散思维时, 我主要通过同类阅读材料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调动相关知识, 考虑尽量多的可能性, 从而产生写作冲动。训练集中思维时, 我主要借鉴现代学教授王继坤的经验, 凸显“以主体需要为中心, 坚持择优选择和多角度选择”。训练想象思维时, 我则通过平时的阅读鉴赏指导, 让学生感受优秀作品中丰富瑰丽的艺术形象, 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 纵横开阖、不拘一格将其加工成一个个五彩缤纷的意象群。

(3) 增加意趣。“什么地方记叙着人类生活、道德规律、美好情志, 一切学问皆在书里。”的确,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让欣赏者心灵得到净化, 思想得到浸染, 趣味得到提高。高中生“易变、冲动”的心理和生理年龄, 决定了他们对外界是非判断的模糊性, 如能通过具有高尚旨趣的作品去陶冶他们的情趣, 定能写出“象、真、意”完美统一的文章来。正如高尔基所说:“我读得越多, 心里就愈充满了勇敢和健康的精神。”

三、独上高楼是通途

朱光潜先生这样论述资禀与修养之间的关系:“种子能发芽成熟开花结果, 有一半要靠人力, 不管它天生如何让优良。一个人纵然生来就有文学的特有资禀, 如果不下功夫修养, 必定苗而不秀, 华而不实。”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与素质有关, 但更多的得之于后天的培养和训练,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高屋建瓴, 优化鉴赏内容、改善鉴赏方法,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天堑变通途, 文学殿堂中风光无限。

1. 确定宏观视野。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要渊博的知识做底蕴, 钱钟书不仅以一部《围城》蜚声文坛, 而且以一部《谈艺录》享誉学界。在《谈艺录》中, 钱先生对古代作家及诗人的作品信手拈来, 而且说得头头是道, 是我们不得不佩服他思想的深邃和知识的博大精深。我们很多老师认为高中生课业负担重, 学号课本内容才是第一要务, 其实语文学习更多地应该”得法于课内, 增效于课外”。没有课外阅读鉴赏的有效补充, 书本内容就会孤立无援, 从而失去她延伸拓展的肥沃土地。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指出:“空抱东海、泰山, 而此外不知有天台、武夷之奇, 潇、镜湖之胜, 则一泰山上之一樵夫, 海船上之舵工而已, 学者当以博览为工。”博览才不至于孤陋寡闻, 通晓古今才不会平庸浅薄。鉴赏者只有不断充实、丰富自己, 才能充分调动所思所感, 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作品。

2. 多读名篇巨著。

都德曾对他的秘书说:“鉴赏力不是靠中等作品, 而是靠最好的作品培养成的。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 你就有了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 估计不至于过高, 而是恰如其分。”读书亦然, 我们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之后, 自然就会用名著的尺度来衡量其他作品, 眼界高了, 艺术鉴赏力就提高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学生必读的一些书目, 均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巨著, 但“愈是伟大的作品, 愈会使初读的感到兴味索然, 它没有表面地眩惑性, 也没有浅薄的迎合性, 其美点深藏在底部, 非忍耐的自去发掘不可。”语文教师应自己首先品读其文, 领略咀嚼, 深得其妙, 才能指导得法, 鉴赏有力。

3. 适时进行评论。

自古以来, 文学评论就与文学作品相伴而生, 好的评论对读者有指点迷津的作用。普希金说:“批评是揭示文艺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水浒传》大部分学生都读过, 可它到底好在哪里, 许多人语焉不详。为此, 我特意组织学生首先自己进行评论, 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后, 再让他们上网查询相关评论文章, 二者结合, 在“综合性学习”课上进行整合探究。经历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 有部分学生经慧眼独具, 挖掘出作品不同寻常的鉴赏角度, 比如:同是写人的粗鲁, 鲁达粗鲁是性急, 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 李逵粗鲁是蛮, 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绊, 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处说, 焦庭粗鲁是气质不好。另外, 当学生阅读某部作品无法把握时, 可告诉他们借助鉴赏辞典, 细细体味, 看得多了, 自然就磨练出了自己的艺术鉴赏力, 把外在的素养转化成了内在的能力, 从而在文学的殿堂中”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摘要:本文从端正动机是准备、摄取录制是积淀、独上高楼是通途等三个方面, 系统地论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篇9

一、从文学作品的具象性、艺术形象的整体性出发,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文学作品总是通过作者的观察和独特的视觉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进行选择、酝酿, 以鲜明独特的感性形象来反映透视整体。文学作品的鉴赏首先要从这一特点出发, 引导学生具体领略感知作品所描绘的那些生动具体的艺术画面, 入乎其中, 进乎其境, 从有机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中获得美的享受, 从而培养学生审美感知感受能力。

二、根据文学作品蕴藉性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学作品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这意思是说文学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地说的, 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 还有一部分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没有说出来的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中学生寡于阅历, 缺乏情感体验, 这些“先天不足”使他们的想象在鉴赏中难以张开舒展的双翼, 因此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自觉培养学生想象的直觉性、敏感性、多向性和广阔性, 领略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体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奥妙。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情感是文学鉴赏的根, 根越深, 树的枝叶才会越繁茂。文学作品鉴赏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文字中“披文入情”、“沿波讨源”, 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或喜或怒或愤的丰富而深刻感情。要善于激发学生感情的火花, 增强其审美的内趋力与激动强度, 使学生从作品外显的或潜藏于字里行间的感情中获得共鸣。

“动情”是审美鉴赏的基础。要让学生“动情”进而提升审美情感, 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 精心设计欣赏导入语。通过导入语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教师的强烈感染下发生情感的同化。比如《阿Q正传》一文表层情感信息是滑稽可笑的, 而在表象里透射出来的却是一个长期压抑在社会底层的畸变人格, 一个浸透着血与泪的“国人沉默的灵魂”, 在貌似夸张谐谑的叙述语调里包含作者沉博深广的悲怆、同情和愤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打破常规的检查预习教学模式, 一开始便以深沉凝重的语调介绍阿Q的“精神胜利法”并就“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原因及其对劳动人民精神的麻痹、灵魂的戕害做了沉痛的揭示与剖析, 那么教师的导入语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 使他们在一种同情、可怜、愤慨的情感状态下转向作品的深入阅读。其次, 艺术地创设欣赏情境。在《我与地坛》教学中, 我们可以利用著名画家孙滋溪的油画《母亲》引领学生入境。面对油画的主人公——衣衫破碎, 手擎镣铐, 正在奶孩子的顶天立地的母亲形象, 一定可以使学生的灵魂受到极大的震撼。教师再以深情的语调一字一句地诵读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文字。这样的一种与作品情调相一致的环境气氛, 会更加强化欣赏的“心理场”。第三, 表情范读。再现作品的整体情感信息, 教师的表情范读往往是一条捷径。通过缘情发声, 教师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立体化、形象化地传达出来, 以声音媒介引导学生触摸作者的心灵, 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培养灵敏的语感能力, 有益于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叶圣陶说过:“鉴赏文学作品跟寻常读物不同, 是非辨出真滋味来不可的, 读者必须把握文字的意义和情味, 才能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旨趣的希望”。重视语感训练, 要把生活的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就是要辨出语言文字的“真滋味”、“真情味”。这其中也包含着对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的把握, 对语言的灵活性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的音响、色调、韵味感的敏感, 对语言组合规律的融合贯通的领悟, 对语言节奏明快自如的感应, 对语势的强与弱、缓与急、张与弛和文气的刚与柔、密与疏、直与曲以及不同的语言风格的体察等。

摘要: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要进行开放性的语文教育, 冲破课堂局限, 让学生走进浩大的语文世界, 广泛地摄取文学作品中的精华, 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它的奥秘和美, 实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个性、健全人格的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其次, 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文学鉴赏能力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学能力 篇10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过程中, 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 并且依据学生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方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由高到低法

这一方法就是教师先将水平较高的阅读作品介绍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青少年的重要心理特征就是崇拜名人、英雄, 这一阶段的学生比较单纯, 很容易对一些事情着迷, 因此教师如果将这些优秀的作品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热情, 就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时教师可以再将一些适宜学生独立阅读的作品推荐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阅读。

2. 由低到高法

这一方法有两个含义:第一是从学生到老师;第二个是从低层次的阅读到高层次的阅读。现在的学生会从书店买一些品味较低的书, 但是这些书却在学生中间广为流传, 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阅读的书籍, 发现这些书籍的优点, 并加以引导, 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鉴别美丑的能力。

二、重视阅读方法的培训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除了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外, 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要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以下几种方法:

1. 利用阅读信息, 从整体把握阅读内容

学生在练习课文中的阅读题目时, 可以先阅读一下文章的大概内容, 并结合课后题目猜测文章的主题大意。比如在阅读小说时, 学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等推测文章的含义;如果是议论文, 学生可以通过找寻论点、论据等要素。如果学生能够分析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阅读过程中也就更加清晰明了。

2. 对重点区域进行圈点勾画

在阅读过程中, 对于重点区域, 学生要学会圈点勾画, 找寻文章的重要语句和词语并进行反复推敲, 这样才能理解文章的主题。同时, 学生要理清各段落之间存在的关系,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阅读综合能力。

3. 注意原文的摘取

在联系阅读题目时, 如果脱离了原文就不可能正确地回答问题。因此, 在练习语文阅读题目时, 学生要学会从原文中找寻答案, 并对原文进行加工和整理,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可以提供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4. 博览群书

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必须要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 只有读得越多, 才能体会不同作品所表达的不同含义, 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的喜好, 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宜的课外读物, 并且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5. 提出问题

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一般这些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自己知识储备基础上, 提出对阅读材料的见解, 或者是对书本存在的疑问;另一方面是由于知识储备不够, 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只有在阅读中学会提出问题, 才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扩展自己的思维。

6. 背诵经典段落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必须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 而背诵经典段落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背诵, 学生可以掌握更多词汇和语句, 并且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情愫。

三、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提高监督力度

在进行阅读练习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 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 这样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书评会、朗诵会、讨论会等活动, 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体会其他学生的感悟,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另外,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阅读情况的监督和管理, 要采取多样的检查方法, 比如读书笔记评比赛、阅读总结等。教师要对阅读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并且要及时总结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这样才能更好地督促学生按时完成阅读任务,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文学教育应重视主体能力的培养 篇11

一、调动、沟通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触发认知、情感、想像和联想的全面活跃。尤其是要激发情感,激发想像和联想,不仅教育学生做有理性的人,也教育他们做情感丰富、富于想像力的人。如读《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当“我”一再要求爸爸参加毕业典礼时,躺在病床上生命垂危的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此情此景,怎能不让读者潸然泪下?女儿已逐渐长大,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呀!可是自己却没有能力去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想起自己即将远离人世,这又是多么的遗憾和无奈呀!为了掩饰内心复杂的感情,爸爸借“转脸”、“看指甲”这类再平常不过的动作来掩饰内心的不平静,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外,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像,去联想,去体验、感悟个中滋味,去体味生活中的无声语言。

二、通过文学作品,陶冶和锻造学生灵气、悟性、才华。阅读文学作品,不仅要求学生能领会著作的精神,而且还要能走出作品,从著作中推出新意,进而培养学生的灵气、悟性、才华,让学生富有创造力。这方面,前人已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好的示范,他们或将读过的故事改编成有新意的故事,或借古代作品中的人物来表达现代人的新思想,等等。鲁迅的《故事新编》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现在许多杂文家更是推陈出新,如《宋江过年》、《贾琏下海》、《孙武草菅人命》等文借题发挥。针砭时弊。更有些读者在阅读中一反原作之意,出其不意。最典型的要算毛泽东同志写咏梅词了,宋代的陆游咏梅,写下了“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名句。毛泽东同志却来个“反其意而用之”,写下了“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名句,很显然,这是一种创新,是从原作中走出来的创新。作为教师,我想不妨让学生多做这方面的尝试,一来可以读活作品,二来可以锻造学生的才气。

三、确立审美的核心和基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既是指鉴赏者怀以审美的心态,带以审美的眼光,也指鉴赏者努力地从文学中发现美。所谓文学鉴赏,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指鉴赏者审美心态、审美情感、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想像等。不同的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认知是不同的。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都是这个道理。由于审美者个性的差异,审美能力也各不相同。在进行文学教学的时候,我们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差异,存同求异,同时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试论初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篇1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文学鉴赏能力,培养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日趋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和任务。文学鉴赏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 它直接关系到阅读的质量和效果, 甚至决定着阅读的成效。所谓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特有的精神活动,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 首先要通过语言的媒介与作品外部的艺术形式, 沿波探源, 逐步获得对对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 引起思想上的强烈反应, 得到审美的享受, 从而领会到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所产生的这种由内而外的感受与体验、欣赏与鉴别, 就称为文学鉴赏”。[1]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从而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近几年来许多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涉及鉴赏类的试题逐步增多, 所占分值也越来越高, 鉴赏题渐渐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一、初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目标

初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应以理解作品内涵为基点, 探索其思想感情, 品味其语言的特色, 从而获得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对初中阶段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应达到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其中总目标中规定:“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情趣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阶段目标的第四阶段 (7—9年级) , 即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规定:“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看或疑问。”“学习欣赏文学作品, 感受作品中的形象, 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这些内容为初中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是国家教委对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和任务。

二、初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内容

根据上述《大纲》和《标准》中提到的内容和要求, 对初中生而言, 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鉴赏

学生能通过精读和略读的方式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 并结合自己生活和阅读中的直接和间接经验来体会其中的情感或观点, 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

(二) 对文章写法的鉴赏

它包括表现手法的鉴赏和表达方式的鉴赏。文章的表现手法很多, 如对比、烘托 (衬托) 、象征手法的运用, 联想、想象的运用, 动静、虚实的结合等都可以鉴赏。而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几种, 也都可以进行鉴赏。但对于初中生而言, 对记叙和描写的鉴赏是最主要的。尤其是描写部分, 描写又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还可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各种描写方法进行分析, 了解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 生活处境等有什么样的作用。鉴赏时, 口子尽量要开得小一点, 便于挖深挖透, 让学生体会到各种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妙处, 而这些对提高学生自身作文水平也有莫大的好处。

(三) 对文章语言的鉴赏

语言的鉴赏包括用语技巧的鉴赏和语言风格的鉴赏。用语技巧的鉴赏主要指修辞手法的鉴赏, 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复等。每篇课文都有其语言特色, 有的朴实, 有的幽默, 有的精确, 有的洗练。文风鉴赏对于初中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比较难把握。不过, 逐步引导学生开始关注课文的文风, 可以促使他们的阅读欣赏水平上一个台阶, 为将来高中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三、初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条件

(一) 帮助学生进行基本知识的储备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来看, 语文阅读能力是由三类知识构成的:第一, 有关课文内容的知识。第二, 通过对字、词、句的解码, 从中获得意义的技能。第三, 理解作者的思路、构思与表达技巧方面的技能”。[2]先说第一方面, 课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日常生活, 例如阅读一篇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 那么对传统文化越熟悉、相关知识越丰富的人理解得越快, 鉴赏程度就越高。因此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开阔自己的眼界, 丰富自己的经历, 更多地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阅读课外书来获得直接和间接的经验。而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技能方面的水平差异也会直接影响到鉴赏效果。比如, 对文章表现手法和修辞学知识掌握得好的人, 词汇积累丰富、腹有诗书的人往往更容易领悟到文章的内涵, 从而达到审美的享受。反之, 对文章词句都无法通达理解的人当然不能顺利进行鉴赏活动。所以, 老师要尽可能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指导来帮助学生掌握并积累这些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的鉴赏活动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二) 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鉴赏标准

“据布卢姆关于评价的解释, 评价须有内在和外在两种标准。就文章鉴赏而言, 内在标准是如文章前后呼应, 逻辑严密、文情并茂等;外在标准是如独树一帜、不落窠臼等。内在标准是文内联系, 外在标准是与其他文章而言”。[3]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学会和运用内在和外在的鉴赏标准, 例如, 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 采用内在标准进行鉴赏阅读时, 就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真挚情感和朴实自然的写作特色, 而用外在标准进行鉴赏阅读, 可以将此文与其他写父亲形象的文章相比, 感受其表现角度的新颖, 即选择背影这个独特的角度, 令人拍案叫绝。

四、初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方式

(一) 驱遣想象

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想象。读者在阅读文章的时候, 并不仅仅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 而是必然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和想象, 使文学作品的形象丰富、充实起来。如果学生不善于想象, 那么再美的文学形象对他也无多大意义。特别是诗歌和散文的教学, 可以让学生结合诗文的内容展开想象, 勾勒出画面、人物和情景等, 于是文字背后鲜活的生命便跃然纸上了。例如《春望》中的一句“城春草木深”, 看似很平常, 不少学生初读, 觉得就是写草木繁茂, 但如果此时老师让学生结合诗的背景来进行想象, 学生便会体会到其中的一个“深”字耐人寻味, 它体现了战乱时期, 京城无人整治的荒芜景象, 于是一幅幅百姓流离失所、杂草丛生、满目凄然的图画如在眼前, 学生对这首诗意境的感悟也会在想象中得到提升。

(二) 和写作结合

要让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系统地提高, 必须结合写作。可要求学生写文章赏析和评论, 可以针对整体, 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来点评,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尝试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抒写自己鉴赏作品的情感体验, 来提高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例如学完小说单元后,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人物形象来分析, 分析这个人物在作品中所展现的性格特点, 进而分析小说在塑造人物时采用的方法, 以及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和自己对这个人物的看法等。学习散文后, 让学生就散文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作一些评论, 如朱自清《春》中的景物描写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法,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的拟人、抒情性写景等手法, 让学生在写作评论时品味其中的妙处, 从而实现鉴赏的目的。

(三) 与别人交流

文学的鉴赏和读者的个人文化修养、生活经验、思想感情等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鉴赏角度和鉴赏效果。而要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鉴赏感受和更为全面的鉴赏能力, 就需要与别人多交流。有时有些学生阅读一篇文章会觉得淡而无味, 毫无感触, 但是在看了别人对这篇文章的评价之后再去看作品, 就会觉得意味深长, 发现之前被自己忽略的精彩之处。多看看别人的鉴赏文章是很有助于启发自己思路、获得触类旁通的机会的。所以, 平时就要让学生经常阅读一些文学鉴赏类的文章, 并将自己写的评论与其他同学切磋琢磨, 在互动中达到更高的鉴赏目标。

总之,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不仅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人文修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且有利于健全人格和塑造人的灵魂, 最终达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因此每位语文教师都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428.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49.

上一篇:英语语言学课程下一篇:聚丙烯螺杆压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