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图(通用12篇)
主题图 篇1
主题图作为新教材编写的一个亮点, 教学的一大特色, 已引起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 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 让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对于增强应用意识, 更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
翻开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课本, 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主题图, 里面有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 一个个憨态可爱的小动物, 它以鲜艳的色彩、生动的情境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与喜爱, 使他们喜欢看数学书本, 喜欢上数学课。然而, 主题图以“情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 实践证明, 如果没有好好理解主题图的真谛, 在使用主题图的过程中机械照搬, 生硬处理, 随意改变, 这样使主题图失去应有的数学价值, 主题图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课堂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数学味。
一、问题分析
(一) 只重形式, 把数学课上成“看图说话”
由于主题图主要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的, 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但如果教师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正确把握, 往往在观察主题图时, 无意式地把数学课上成了“说话课”。如一位青年教师上的一年级下册《小小商店》这一课, 课一开始就用多媒体显示《小小商店》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这一主题图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 是孩子们平时所熟悉、经常光顾的地方, 所以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趣, 这个说:“这个超市很像我们家附近的世纪联化超市。”那个说:“我昨天晚上在超市买了很多玩具”。另一个说:“这个商店里的东西这么便宜呀, 橡皮只要5角, 我在学校门口买要2元。”马上又有孩子接口:“你说得不对, 我的橡皮是崧厦商场买的, 要5元8角”……整个课堂显得毫无秩序, 那位青年教师的教学思路显然也被孩子高涨的热情打乱了。几次大声喊着让孩子们停下来, 可孩子们还是沉浸在激烈的争论中。作为一年级的孩子, 他们的想法还是那么天真, 他们关注的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因此, 教师运用主题图时一定要把握住主题图的价值所在, 从主题图中有针对性地提出数学问题。这样, 学生才会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提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上来。
(二) 照本宣科, 教学内容失去“时效”
由于教材编排时间上的问题, 新教材使用已经好几年了, 但不少信息已失去“时效”。如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的图片, 呈现的还是2002年的北京天安门的升旗和降旗的时间, 沈阳到北京的火车票也是2002年的, 在一年级的课本中有不少类似失去“时效”的主题图, 教师应该及时更新, 选择有时效的信息。
(三) 过于依赖, 数学课缺少“灵性”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 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 主动地利用外来信息, 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因此, 对主题图不能过分依赖。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时, 主题图显示的都是几个学生在一起用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或者几何图形进行拼组的示意图, 如果单单依靠主题图就会显得很抽象, 我在上课的时候就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自己动手来操作这样的方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 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具体情况, 灵活地综合运用, 以达到创设一个良好的、有效的数学情景的目的。
二、策略探询
(一) 正确理解主题图, 组织有效教学
主题图内涵丰富, 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理念的认识, 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 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 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在教学实践中, 要合理运用主题图展开有效教学。因此深入研究主题图, 切实把握主题图的内涵是用好主题图的前提。只有在理解主题图意的基础上, 才能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 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 课堂才是有效的、精彩的。如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主题图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做风车。当时自己没有认真备课, 想这个风车自己小时候做过很简单的, 所以整堂课就带着孩子做风车, 然后带着孩子去操场玩转风车, 孩子们玩得可开心了, 自己还感觉挺满意的。后来在一本教学杂志上也提到了类似像我这样上这节数学课的, 把一堂好好的数学课被上成了一堂手工课。反思教学过程, 乍一看, 主题图展示的是手工书上做风车的步骤, 但结合单元教学, 从数学的角度仔细推敲, 不难发现, 主题图所展示的各个环节就是一个图形变换的过程, 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变换过程。理解了这个深意, 我们的教学是否就可以这样组织:课前让学生在家里做风车, 并提出要求, 即注意观察自己在做风车过程中图形有什么变化;课堂上, 学生边描述, 教师边演示。描述时要引导学生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讲解, 例如用一张长方形的纸, 把一个角的两条边对折成两个三角形, 并把多余的长方形部分剪去, 展开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由于圆形的变化比较隐蔽, 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风车玩耍, 引导学生观察风车转动的运动轨迹, 进而总结各种图形是可以互相变换的。如何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但有时教师一下子难以把握主题图丰富的内涵, 对此, 我们不妨多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它的意义, 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同事之间多交流, 而不是照本宣科, 歪曲编者的意图, 也就是说在每一次上课前, 都要先问问自己:“主题意思, 你理解了吗”。
(二) 灵活使用主题图, 激发学习兴趣
要用好主题图, 教师不仅要正确认识主题图, 也要考虑怎样灵活使用, 才能达到优化主题图。
1. 恰当选择主题图的呈现时机
一般来说, 教师往往选择在课开始时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观察、提取有效数学信息, 再进行新知识的教学。而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还是要根据教学需要, 选择最有利于教学的时机呈现主题图, 使它更好地发挥作用。如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时, 主题图呈现的是一大堆立体图形。如果把主题图放到课一开始就呈现, 要学生分类有困难, 而放到中间练习的环节,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的特征的基础上, 让学生对主题图所显示的物品进行分类, 作为巩固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比一开始出示让学生观察这么多物体清晰得多, 这时呈现主题图就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2. 灵活选择主题图的呈现方式
主题图蕴含的数学理念, 并不仅仅在于主题图的表现形式, 更在于主题图情境的呈现过程。主题图的呈现方式对课堂教学能否展开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的做法是:
(1) 运用故事, 分层呈现主题图的内容
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 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 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也是一年级教师用得最多的方法。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中的“小猪帮小兔盖房子”这节课, 可以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猪妈妈和兔妈妈是好朋友, 一天, 猪妈妈想盖一座新房子了, 兔妈妈可热心了, 就带着孩子们一起去帮忙, 小朋友们你们想一起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吗?”孩子们都说好, 这时就呈现主题图, 接着就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小动物在干什么?把小朋友的注意力引到小兔和小猪的身上,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 很快得出:小兔搬砖, 小猪运木头在盖房子。接着又用:“你能在这幅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有关的数学信息, 此时学生就能利用上一节课中学的数一数, 数出有4只兔子、3只小猪、3个苹果、4根木头等数学信息, 最后又用:这幅图中还有别的东西可以用“多、少、同样多”来表示吗?从引到放, 学生会根据画面的信息搜取数学信息。
(2) 通过多媒体动态呈现主题图
教材的画面是静态的, 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如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的主题图, 展示的是湖里原来有4只美丽的白天鹅, 飞走了3只, 飞来了2只, 现在还有几只?在这里, 主题图与教材知识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但教材毕竟是“死”的, 它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个静态的画面, 无法为我们提供一个“活”的场景。因此在教学时, 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使原来静态的主题图变成动态过程式的演示, 让学生能很清楚地看到减少、增多的过程, 使观察变得形象直观, 学生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
(三) 合理开发主题图, 培养创新意识
新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 尽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 为教学的多样性, 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能。而要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 还需要教师具备开发意识, 能自主地对主题图资源进行再开发, 将数学知识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如一年级上册教学“第几”中的主题图, 这是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 让学生填出他们的位置。从表面上看, 内容单一, 形式简单, 但这幅主题图所覆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自身经验和生活常识去开发利用了。通过说图意和填数, 使学生初步感知, 自己填的数表示“第几”, 还要结合主题图适时向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 文明守纪的教学, 使学生明白自觉排队购物是一个公民应有的素质, 成功地进行主题开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创造性, 才会充满生机。
总之, 主题图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 它的产生不但符合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 而且也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所以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合理使用主题图, 并深入领会它的内涵, 在此基础上对主题图进行灵活地、创造地使用, 让“主题图”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主题图 篇2
主题单元设计及主题单元思维导图反思
这几天我学习了主题单元模板的设计和思维导图的设计,其中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起先什么是思维导图?从何入手?该怎么操作?……问题多的不得了。本人一直在学习新知这方面认真有余,反应不足!这简直是死穴。整整一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什么事都没有学会思维导图重要。干着急也不行呀!于是回家静下心来,请教了群里的老师,一位大慈岩中学的周老师解了我的愁眉。于是在他的指引下,总算如愿做出了思维导图,别提有多高兴了。(离开校园生活将近十多年,好久没有体会到中全力以赴的学生生活了!)以下是我在模块三学习期间的学习心得和反思:
首先确定主题;描述主题单元的多样目标;分析主题单元涉及的教学内容以及对应的课程标准;设计主题单元可包含的学习结果以及学习任务;根据学习结果及学习任务设计学习过程;设计不同的学习过程所适合的评价方式;为主题单元设计和创建资源等问题。开展单元主题教学是为了体现学习领域水平目标达成的针对性、知识技能教学的连贯性和开放性、生活化等特性,将整个教学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重视学生技能的综合运用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意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主题单元设计可以帮助我清晰地归纳、解析主题单元教学的学习内容和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我根据要求设计了主题单元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模板,制作了研究性学习教学简案和网络课件,参与网络研修并积极发言,学习的过程是专业知识不断完善提升的过程。通过此次学习,我了解了单元学习规划的重要性,使我对如何利用好课程资源,做个优秀的引导者更有信心了。
小学数学“主题图”应用探析 篇3
一、教师要充分领会“主题图”的丰富内涵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P42主题图《6、7的认识》,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看,该主题图是不能孤立起来看的,与图下的一些材料一起呈现了五个层面的内容:主题图、集合图、点子图、数小棒摆图形。它们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过程,是不能割裂开来理解的,它应该是“6”和“7”两个数从直观感知到抽象归纳、再到理解应用的一个完整的过程;也是一个引导学生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的过程。教师应深刻理解该“主题图”的内涵,充分利用主题图所提供的主题材料,通过“数图中的内容”、“摆图中的内容”、“说图中的内容”等环节,有层次的引导学生深入学习“6,7”的数学内涵,还要引导学生经历了数“6,7”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这样教学显得完整又流畅,充分发挥了“主题图”的作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孤立地理解和处理了不同层次上的主题内涵,把每个层面上的内容孤立起来应用,这样就会失去“主题图”的原有价值,使课程教学零散而又死板。
二、灵活处理教材“主题图”
教师与学生相比,有着首先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内在意义的义务和权利。教师应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主题图”基础上进行合理设计。当认为教材上的主题情境不适当时,学生的学习状况或者本着更有利于自己把握和操作的目的,对教材所提供的主题情境进行改编,重新确定材料进行编排,但是改编后的主题情境,需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如:一年级(上)《100以内的认识》的“百羊图”,当课进入了总结延伸阶段时,老师出示了这一幅主题图,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原有主题图进行了适当处理,让羊群在画面上能够移动。
生1:那些羊太多,我们数不清。
生2:我数得眼都花了,还是数不清。
生3:这些羊动来动去,数完了又不在那里了,这样又多数的。
师:那么你来想个办法,怎样数才好?
生1:给每只羊编号。
生2:用一个围栏,数一只,放一只。
生3:可以把羊弄成十只十只的,然后把它们放在羊圈里,这样就容易数了。
教师借助多媒体,把羊群每10只围在一个栅栏里,学生很快数出,原来是100只羊。本节课把原来放在前面的主题图作为扩展延伸内容,放在了结课前,应该说更加有效地体现了教材原有“主题图”的意义和作用。从实际的教学来看,由于教师把教材上静态的主题图设计成了动态的,使原来比较呆板的问题情景显得比较生动、有趣了,更具挑战性了。学生在应用与巩固的同时,从认识和思维上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对于教师而言,本环节预设的教学目标达成了,而对学生来说,则是其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展现。因此,在对教材主题图的呈现方式上,教师要适当把握;在呈现时机上,也可以灵活处理。
三、活用教材,扩展资源
选择学习材料先要从分析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开始,分析教材中的学习材料是否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如《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首先呈现的是一幅“草原牧羊图”,试图让学生通过数数感知100,再通过数花生、方块等认识100以内的数。如果觉得数图片上的羊感受不是很直观,教师可以作适当调整:从数学生人数开始,初步感知100;再通过数小棒、数豆子等操作活动,来理解100以内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体会“满十进一”的进位制和数位的意义,在估数、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最后再呈现“草原牧羊图”巩固知识。这样处理学习材料,更有利于学生开展操作活动及理解知识,有利于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学生探索发现的兴趣。因此,教师在理解教材时要主动驾奴教材,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把握教材本质的基础上,合理、灵活地处理教材,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进行教学,促进学生更好的投入数学学习。
四、培养学生发现“主题图”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发现“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用好“主题图”的关键。如果一个主题图呈现以后,学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这样的主题图至少在相关数学教学中价值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因此,在主题材料的呈现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把材料的选择权还给学生,把发现数学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在经历情境呈现的过程中,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在情境图的处理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在任何文字数学信息呈现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观察,搜取有关数学信息。在此基础上有意提供一些必要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些信息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如一年级(下)《美丽的小河边》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自我发展的舞台,有利于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当小河边的美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会禁不住赞叹不已,当学生愉快地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时,再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行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个开放性的情境中,几乎所有的数学信息都要学生自己支搜索,这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活动中,力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用哪种方法思考解决,只要合理就及时评价、肯定。这样,在这个开放的情境中,同一事物、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同时,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高兴地、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他们争相把自己的不同发现一吐为快。在整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喜悦,很好地建立了自信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主题图教学初探 篇4
一、增加主题图趣味性, 让主题图“活”起来
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 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 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的情趣, 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 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教材中的许多主题图都可以编成童话故事。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时, 我就编了个“过桥记”的童话故事 (课件出示图片) :在一个美丽的森林里, 住着熊老弟、牛大哥、马大叔、鹿姐姐等动物。有一天, 这四个动物来到河边, 河上有一座桥, 旁边立着一块牌子:限重1吨。动物们想到对岸去, 马大叔说:“那我们一起从桥上过去吧!”鹿姐姐说:“还是一个一个过去吧!”大家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小朋友们, 你们能替它们想想办法吗?我一讲完这个故事, 同学们就纷纷讨论开了, 并很快得出几种过桥方案。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清楚地理解了“吨”的含义。
又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第几》, 教材呈现了一幅排队买票的主题图, 我根据教材主题图意境, 重新设计极具情趣的童话故事:小松鼠、小狮子、大象、长颈鹿、小精灵参加森林音乐会, 可排队买票时出现了争执, 因为他们谁都想排前面 (黑板上凌乱地贴着5个小动物的图片) 。小朋友们, 你们能帮忙给它们排排队吗?然后动手让每个学生独立排一排, 说一说, 再全班交流。这一童话故事除了具有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知识以外, 还能让学生个性化发挥, 又具有儿童情趣和探索意义,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演绎主题图静态, 让主题图“动”起来
教材中的主题图虽然色彩鲜艳、内容丰富, 但由于低段学生的注意力无法持久, 课堂上只是看这么一幅静止不变的图画, 会觉得索然无味, 而且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主题图是需要动态演绎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所在。所以, 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 把主题图处理成可操作的动态情境, 让学生在虚拟现实中感受数学知识鲜活的特点, 使它的内涵变得更丰富, 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掌握。
如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课时, 我借助多媒体技术把主题图做成动画, 并配上音乐。画面出示了四只虫子爬树叶的图, 第一只虫子沿着边线爬了树叶的大半周就停下来了;第二只虫子沿着边线爬了树叶的一周后又继续爬了一段;第三只虫子沿着边线爬, 刚好爬了树叶的一周, 从起点回到了起点;第四只虫子不是沿着边线爬, 而是从树叶中间的主叶脉爬过去, 看似从起点回到了起点。通过这四幅图的动画演示, 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爬行路线有什么不同。学生看出只有第三只虫子爬行的路线是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 而且清晰地认识到图形中间的线不是图形的周长, 超过的部分也不是图形的周长。这样, 把静态的图画动态化, 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让学生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 使主题图发挥了最大的价值。
三、利用主题图资源, 让主题图“亮”起来
在数学公开课上, 我们经常看到当教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提问题时, 学生们都很积极, 提出了一大堆问题, 但其实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不多, 这主要是因为有些主题图的无关信息比较多, 对学生造成了干扰。这时, 教师可以先出示整幅图, 让学生相互交流, 在整体感知主题图的基础上, 用“特写镜头”展示关键的局部场景, 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
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课本呈现的游乐场情境图信息量大, 图中事物总数量少 (用数数就能直接得出结果) , 致使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 学生在不理解乘法含义的前提下是不会去找相同加数的, 凸显不出用乘法计算的必要性。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 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动态的游乐场, 然后重点呈现坐小火车、坐过山车的场景, 让学生依次列出加法算式 (3+3+3+3与2+2+2+2+2) , 这样就利于引出乘法, 突出了乘法的作用。
四、提高主题图质量, 让主题图“实”起来
当教材上的主题图情境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时, 或者有重复、作用不大时,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 认真地分析教材, 对主题图适度地增补、删减和改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例1时, 从主题图中只能引出本课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一个算式, 信息量较少, 主题图的利用率不高。如果进行增补3个人的信息量, 主题图的内容就显得充实了。如补充“我吃了4/8张饼”, 问题可以是:爸爸和我共吃了多少张饼 (3/8+4/8) 妈妈和我共吃了多少张饼? (1/8+4/8) 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1/8+3/8) 我比爸爸多吃多少张饼?我比妈妈多吃多少张饼……这样, 学生在一幅图中同时解决了多个问题, 还把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一起解决。充分利用了主题图, 逐步掌握计算技能, 并悟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同点, 学生对算理也就进一步地加深理解了。
运用主题图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篇5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和实施,各个学科的教材编排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具体到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增加了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主题图”,这一变化不仅美化了教材,也给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注入了活力,同时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果数学教师能够合理科学地运用主题图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将会大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关键词】小学数学;主题图;运用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增加了很多主题图,这些图片?槭?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而且内容也非常多样,有的是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有的是学生熟悉的具体事物.利用主题图来辅助教学,能够给抽象、枯燥的数学课堂注入活力,使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数学课堂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主题图进行恰当的使用和取舍,导致其作用和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主题图来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研究,在本文中对这一问题展开具体的探讨.一、让主题图“动”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虽然是静止的,但是图片中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和内容,因此,教师可以想办法让静态的主题图变得动态化,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或游戏活动等让主题图“动”起来,这样就能打破传统的看图教学法,使学生融入主题图描绘的情境中,而且,学生在亲自参与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学习热情也会更加高涨.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中的主题图是一幅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的平面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建筑、布局,各个建筑分别在什么方位.这个图片虽然比较详细,但是一来有些学生没有去过天安门广场,二来图片对于相对位置并没有展示得十分直观.为此,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用不同的物品分别代表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并按照平面图上的方位、顺序摆放好,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具体的场景中了解到天安门广场各个建筑的分布情况,而且能明白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学校教学楼为中心,来说一说学校里的建筑物是如何布局的,帮助他们进一步掌握和理解“位置和方向”的相关知识.将静态的主题图动态化,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使学生认识到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他们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二、把握好主题图的呈现时机
虽然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几乎都有相对应的主题图,但是主题图并不是在每堂课的一开始就呈现出来的,一方面,如果教师固定在课堂的某个阶段呈现主题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主题图失去了兴趣;另一方面,知识点不同,与其相配的主题图的呈现时机也是不同的,因此,利用主题图来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活动的需求来把握和调整主题图的呈现时机,以便使主题图的作用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比如,“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节内容的主题图是小运动会的场景图,有的学生在跳绳,有的学生在踢毽子,有的学生在投沙包,有的学生在滚铁环……经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在讲完课后出示主题图,并向学生提问:“你能根据图片创编出利用加法计算的应用题吗?”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会根据主题图中隐藏的信息来创编应用题,如,有的学生问:“跳绳和投沙包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尝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利用主题图让学生来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既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和归纳知识体系,也能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而且让学生创编数学应用题,也锻炼了他们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使主题图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由此可以看出,把握好主题图的呈现时机是非常重要的.三、适当增删主题图,突出教学重点
虽然主题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给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而且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非常有帮助,但是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因此,在运用主题图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对主题图进行适当的增删.如果教师对主题图不进行精心的选择,并且加上对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主题图就会演变成观赏而非教学,不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还有的教师将主题图绝对化,认为每一个教学内容和目标都要通过对主题图的理解来实现完成,而且要运用上教材中所有的主题图,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点发生偏移,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将一些繁杂的主题图进行大胆的删减,删除一些没必要的主题图,以及华而不实的主题图,突出教学内容的核心和重点.总而言之,主题图是小学数学的教学资源之一,不仅美化了教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数学知识,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主题图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其功能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参考文献】
挖掘教材主题图的潜力 篇6
一、展示的技巧
实践中,教师们通常是引导学生看书或用课件一次性展示完整的主题图,这样做的弊端是学生容易受到非数学本质特征因素的干扰,抓不住观察和思考的重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一次性完整展示改成运用课件分成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多次覆盖展示,这样做既遵循主题图内容的发展脉络,又有利于让学生养成有重点、有顺序地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例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的主题图(P89)内容是爸爸、妈妈和女儿“吃一块饼”的家庭日常生活情境。展示时,根据导课、激趣、释疑等教学环节的需要,把主题图分成三次展示。第一次是导入新课时,仅展示爸爸和妈妈的人物图片,以及他们的两句对话。学生观察这一部分主题图后,提问“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呢?”“回忆一下整数加法、减法的含义各是什么?”这样所出示的主题图既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唤醒了整数加、减法算理的知识经验,为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作铺垫。第二次是导入新课后的激趣环节,在第一张课件上覆盖展示左边一盘饼和女儿的话,让学生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对比整数和分数,感受到用分数表示的实际需要,巩固了分数意义的认识,并从中发现和提出分数问题,也可适时进行餐桌礼仪和孝亲教育。第三次是在探究新知的释疑环节,在第二张课件上覆盖展示主题图右边的那一盘饼,突出完整的饼的示意图。通过观察和比较两盘饼,造成学生视觉上直观认识的冲突,有效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也与学生猜测环节中的“结论是否是?”相呼应。学生认识到是把两张饼看成了单位“1”,用式子表示应当是在变与不变中发现数学本质。
二、改编的技巧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形式。在教学中,有时需要根据课堂学习进度、学生实时的学习情况对主题图进行改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灵活地改编能够进一步体现“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一)增加素材,丰富感知
教材中的每幅主题图都有很大的留白空间,适当地在原来的主题中增加人物、图形或数据等素材,能够丰富学生的感知,补充教学的需要。
例如,本课课堂练习环节,在主题图的两张饼的右边增加了第三张饼,饼同样被平均分成了8份,让学生融入“吃饼”的生活场景,提问:“这时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为同分母连加、连减的学习埋下伏笔,把学习放进更为广阔的思考和探究空间中。
(二)删减素材,逐步抽象
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目标之一。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可以逐次删减主题图中的部分图形或数据,把思维引向深入。
例如,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主题图中具体的饼,再删除饼的图片,替换为圆形,再删除圆形,显示为分数。在这样的删除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图—形—数”的获取和抽象过程,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认知和感悟。
(三)更换素材,深化理解
由于学生的生活地域、生活条件、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主题图中的情境有时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还可以把主题图适当地更换成与本班学生的生活常识相贴近或冲突的现象,形成有思维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在学习了计算后,出示了右边的一盘饼,主题图改为“爸爸吃了左边的张,妈妈吃了右边的张”。
这样的更换把在一个单位“1”中取张饼和张饼,更换成为从两个单位“1”中分别取张饼和张饼,再解答“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如此更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与原来主题图的对比,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和分数单位的理解,有效地解决难点。
本课总结后,可以把原来的平均分成8份的右盘改为平均分成了2份、4份、16份……“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加、减法怎样计算呢?”为下节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激趣设疑。
这样的更换,充分地挖掘了主题图所承载的联系各部分知识的功能,更好地达成承前启后,促进思考,激发求知欲的目的。
(四)调整顺序,反复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们习惯于把主题图用于新课的导入或新知的探究环节,其实它和巩固、练习环节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调整主题图的使用顺序,一幅图多次使用,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
例如,教材中练习二十三的第4题是“通过口算把算式填在右面的方框里”,其中第一小题是“计算结果等于的算式”。这时可以把主题图的结论“”巧妙地整合进对计算结果和规律的验证中,提问:“还有哪些计算的结果也等于呢?”让学生所积累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成为学生的“数学现实”。
通过主题图巧妙地展示和改编,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有效解决难点,又能契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应用意识;既更好地全面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即“知识产生—知识形成—揭示联系”的过程,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加深知识间的关联,同时又展现了知识的应用过程,即“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促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沟头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主题图 篇7
一、复原, 让主题图回归原生态
案例1:动画演示
一位教师在执教“时分的认识”时, 课件演示了主题图 (如图1所示) 的动态画面:早上一个小朋友7:30高高兴兴去上学, 画面上还出现“7:30”的钟面。紧接着教师问学生:“你们什么时间上学?”学生1回答是7:50上学, 学生2回答是7:30上学, 然后教师揭示“今天认识时分”并板书课题。
点评:这里的主题图原本是静止的, 当通过动画播放时, 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科目的整合, 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能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受到时、分在生活中的运用, 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进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案例2:动手操作
在执教“轴对称图形”时, 教师根据主题图 (如图2所示) 的意图, 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分别对折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图片, 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折痕两边完全重合, 进而能深刻地体验和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点评:教材中的主题图实际上呈现的是如何对折图形, 而现在教师要求学生动手对折, 恰好恢复了主题图的本意。这样的好处在于化抽象为直观, 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 对新知识的理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3:物品复原
在教学“认识千克”时, 教师拿出从超市买来的一袋红枣和一袋膨化食品进行质疑 (如图3所示) :“怎么知道红枣和膨化食品哪个重?”学生1说:“用手掂一掂。”学生2说:“用秤称一称。”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动手掂一掂, 汇报时学生说红枣重, 膨化食品轻。接下来教师又追问它们到底有多重, 很自然地引出对各种秤的介绍和使用。
点评:这里实际上是将主题图物化了, 其实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 不用掂量, 就能知道哪个重哪个轻, 但是教师并未满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而是让学生现场亲身感受, 进而较好地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能比观察主题图更有说服力。
二、替换, 让主题图更适宜
案例4:图图替换
教师在教学“观察物体”时, 将教材中两张主题图换成了本班级的教室照片让学生观察 (如图4所示) 。教师说:“见过图上的地方吗?”学生1答:“是我们二 (1) 班的教室。”教师追问:“同是二 (1) 班的教室照片为什么不一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学生2抢答道:“一张是在教室的前面拍的, 另一张是在教室的后面拍的。”教师随机板书:前面、后面。
点评:这里虽然是图与图之间的替换, 但是却收到了迥异的效果。教师以自己班级教室的照片作为学习素材, 让学生置身其中, 能让学生对图片倍感亲切, 更能增添探究的兴趣, 更能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案例5:图物替换
在教学“2、3、4、5的分与合”时, 教师并未出示主题图 (如图5所示) , 而是直接创设情境:“猴子摘4个桃 (贴图片) , 分在2个盘子里 (在黑板上画2个圈) , 怎么分?谁来帮帮忙?”学生自己独立在桌上用纸片分一分, 然后再让学生上黑板演示分一分, 最后教师引导反馈。
点评:学生的学习特点之一是乐于动手, 乐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显然这里用纸片桃子让学生动手分一分, 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而且更能让学生在动手中有效地感悟到各种分法, 达到了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标。
三、易位, 让主题图更有效
案例6:功能易位
教学“一一间隔规律”时, 教师先出示教材习题1中的广告牌, 引导学生说出下面一个是电线杆还是广告牌, 接着出示教材习题3中河边的树木, 追问下一棵是什么树 (如图6所示) , 最后质疑学生发现两幅图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 教师板书“一一间隔”。之后, 教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一一间隔的例子, 并把教材中的主题图 (有兔子和蘑菇、手帕和夹子等) 作为“习题”进行。
点评:上述案例显然是把教材中习题的插图作为主题图教学, 进而实现了习题与例题功能的易位。教师这样设计是别具匠心的, 因为作为“例题”教学的插图信息单一, 规律易于发现, 由此过渡到信息多而杂的教材主题图, 这样不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坡度, 化繁为简, 而且更有利于主题图功能的发挥, 增强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案例7:媒体易位
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时, 教师未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 而是通过投影出示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 (如图7所示) :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菜园。然后追问:“如果你是王大叔, 你能围成一个什么样的长方形呢?”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1说是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 学生2说是长6米、宽3米的长方形, 学生3说是长8米、宽1米的长方形, 学生4说是长7米、宽2米的长方形。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想法用18根小棒摆一摆。
点评:这个案例, 教师以课件的形式呈现了教材中的主题图, 比起教材中的主题图要大, 色彩鲜艳, 视角效果好,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当然, 呈现媒体的易位还可以通过小黑板、挂图等形式来实现, 结果都会比教材中的本身主题图更有吸引力、更有效。
四、添加, 让主题图更丰富
案例8:增强生活色彩
一位教师在执教“认识几分之一”时, 首先问学生:“过生日时, 家里一般会准备什么?”学生1说:“蛋糕。”学生2说:“许多礼物。”学生3说:“准备好菜。”这时, 教师才出示挂图 (如图8所示) :“小红生日, 她的妈妈为她准备了什么?”学生随机说出:“4个苹果, 2瓶果汁, 一个蛋糕。”教师又追问:“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 怎么分?两瓶果汁呢?一个蛋糕呢?”教师通过分蛋糕引出了1/2。
点评:这个案例让主题图更添生活色彩。本来的主题图只是质疑苹果、果汁、蛋糕怎么平均分成2份, 而教师的做法却是在分什么、怎么分的前提之上添加了为什么有这些物品的背景, 使得主题图的内涵更丰富了, 生活味更浓了, 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强了。
案例9:添加游戏
一位教师在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时, 对于例2主题图中摸扑克牌, 将其放大并借助磁铁贴于黑板上 (如图9所示) , 然后告知学生现在玩个游戏, 规则是:抽到黑桃算同学们赢, 抽到红桃算老师赢。接下来, 师生互动玩起了游戏, 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最后, 教师又及时根据输赢情况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游戏怎么玩才公平?
点评:本来玩扑克牌, 是让学生体会摸到每种牌的可能性, 并能通过学生熟悉的娱乐玩具提高兴趣。但是在这里教师并未满足于此, 而是进一步以学生喜欢的游戏方式开展, 使得学生的探究意识更强。
五、删除, 让教学更富创新色彩
案例10:删除主题图
教学“圆的认识”时 (如图10所示) , 教师首先拿出一个信封, 然后从信封中拿出一个圆片, 又拿出其他的平面图形, 跟着质疑:“如果从里面一下子摸出圆, 能吗?”学生答:“能!”教师问:“为什么?”学生1说:“圆同其他图形不一样。”教师又追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2说:“圆光滑, 其他图形有棱角。”接下来, 教师又出示半圆和椭圆, 让学生口述特点, 最后让学生上台动手操作从信封中摸出圆片。
点评:原来的主题图是生活中带有圆形的实物, 教师在这里却将其删去了, 取而代之的是从信封中摸圆片。这样的预设极富创新色彩, 通过对圆以及临近图形半圆、椭圆的比较, 让学生深层次地感知圆的“独特”特点, 并通过最后的“摸”加以验证和运用, 可以说这比单纯地看圆形图片要深刻得多。
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的优化 篇8
一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现状和原则
1. 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现状
从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设计来看:大部分老师认为新增的主题图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它们能改善教学成果;当然也有一部分老师认为现在的主题图过分花哨, 造成这种看法的原因是他们还未能完全理解主题图的作用。在应用主题图前, 老师必须整合教学要求与任务, 对主题图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从而真正理解主题图;对于不满足教学要求的部分, 大部分老师选择改变主题图, 从而也就出现了单纯按照主题图教学的局面, 在机械处理的过程中, 很难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取舍。
2. 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应该遵守的原则
从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过程来看:深化主题图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需要遵循灵活性、情境性、社会性、数学化等原则。情境性是指日常生活中, 老师需要结合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要求, 打造和学生日常生活以及认知规律一致的情境。在主题图情境设计时, 不仅要做好准备工作, 还应避免为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创设临时性情境, 这样很可能让学生进入教学误区。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老师必须做好情感教学引导者和体验者的工作。灵活性是指充分理解主题图的情况下, 通过灵活处理与把握, 让主题图设计具有很好的现实性, 这样才能让陌生材料熟悉化。数学化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 为主题图教学赋予更多的趣味性, 以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要求, 当然老师的专业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社会化是指主题图情境中, 充分利用数学教学情境, 说明学科特征, 反映社会需求。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应该充分领会教学意蕴, 让学生感受、欣赏主题图, 从而让其养成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习惯。
二优化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的策略
1. 活用主题图,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在小学教学中, 为学生设置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 能够快速提高学习兴趣。生活是数学的根源, 对于数学教学,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从而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在“求一个数是另外一个数字的几倍”时, 一开始就让学生建立起定倍概念很难。而主题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摆放1、2、3个正方形, 并且正确数出需要的倍数, 这样学生就能应用已有知识, 生成倍数概念。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利用主题图意境, 先让学生实际操作, 在学习兴趣高涨时, 完成知识的教学, 让课堂充满生活趣味。
数学源于且高于生活, 在小学主题图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将学生引进教学思考中, 我们必须让学生感受数学趣味。如:一年级下册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材主题图建立了很好的情境。一个班的学生都在公园做游戏, 8个男同学、6个女同学在丢手绢;预计13人捉迷藏, 但是现在只有6人;预计16人踢足球, 现有6人, 然后再引出具体的教学问题, 这样不仅增加了教学趣味性, 同时也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2. 巧用主题图情境, 提高综合能力
主题图意境, 是指教学内涵, 每幅图都是重要的学习载体。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应该整合学生实际情况, 通过对主题图进行深入的认识, 从根本上领会主题图意蕴, 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数感建立起来以后, 为了提高空间感, 培养空间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应整合教学安排, 科学发展空间理念。如在二年级的角的认识中, 可利用讨论和小组交流将学生引入生活中, 并要求学生找出主题图中的角;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的同时, 根据多媒体课件安排, 形象、直观地勾勒出角的轮廓, 以发展学生思维和空间理念。又如:在一年级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学习中, 可以先出示主题图, 呈现乐队表演与合唱, 在图文并茂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和所需数据;通过情境让学生拟出9+5=?再让学生动手实践, 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凑十法的认识,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结束语
正确应用主题图, 能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活跃思维的同时,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因此, 在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中, 我们必须正视主题图应用的原则, 不断优化应用方式,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和成果。
参考文献
[1]陈龙山.试探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的优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36) :116
[2]马玲.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 (小学) , 2013 (8)
[3]李玉玲.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措施分析[J].新课程 (小学) , 2013 (8)
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应用研究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题图,应用原则,应用方法
从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体例编排情况来看,数学教材中插入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主题插图, 其中既有人物也有动物,这些兼具趣味性与色彩性的插图,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对主题图进行研究, 有利于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
一、主题图应用原则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的运用是对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理念、结构、内容等诸个方面的重大创新与突破. 主题图的风格、 类型是根据教材特定的数学内容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综合设计的.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主题图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促进、优化、提升等作用. 那么教师在应用主题图时应注意什么原则呢?
1. 教学主题插图的情景性原则
教学主题插图的情景性原则,乃是要求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应充分遵循和依托主题插图所营造的特定教学情景,进而构建契合小学生年龄特质与心理特质的课堂教学氛围. 基于此种考量, 教师在备课阶段应先期性的对教学主题插图进行细致的研读,把握教学主题插图的设计宗旨,其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主题插图的内容进行问题的设定,从而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的从教学主题插图开始知识的学习. 从教学主题插图的作用来看, 插图能够减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与领悟的疏离感,借助吻合其生活经验的插图引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全新的认识,进而使学生借助数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
2. 教学主题插图的灵活性原则
此种原则乃是要求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对教学主题插图进行深入的领悟与认知,其后对其中蕴含的思维方式加以体会, 从而凸显教学主题插图的主旨. 同时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切忌对教学主题插图进行简单的照搬与套用,而是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灵活多变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插图所营造的教学情境之中,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效度.
二、主题图应用方法
1. 深度挖掘图片主旨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学情,使学生逐步掌握集合、函数等相关数学知识. 数学教材应注重向学生直观地呈现相应的教学主题图片,从而使学生实现对数学思想的渐进式领悟. 考虑到数学所涵盖的相关概念较为抽象难懂, 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笔者在讲授准备课的“开学图”时,首先安排学生对图片内容进行细致的全方位观察,其后要求学生对图片内容进行说明,从而通过这种知识解构的模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图片所承载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思维模式. 在实践中, 笔者通常要求学生对图片中出现的人物及其活动进行细致观察,并阐述人物的生理特点及其所处的活动情景. 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引导性提问,诸如图中人物的身份、性别、景物数量等,从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了解自然数的内涵.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课《位置与方向》中第3 页有一个主题图(见下图),教师引导学生对位置与方向进行了提问,并引导学生假设自己就在图片中,以自己为中心想象方位.
2. 借助直观的教学主题图实现教学重点的突出
尽管教学主题图能够为课堂教学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教学前应注重对教学主题图的精心遴选, 同时考虑到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因而教师如若掌握不好课堂,则背离了教学主题图的设置目的,导致图片只具有欣赏意义而无教学价值.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数学教师对教学主题图过于推崇,片面地认为任何教学内容的展开必须依据特定的主题图加以进行,从而陷入唯工具论的误区,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着力加以避免.
三、结语
小学数学主题图运用之我见 篇10
主题图的使用过于形式化,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些教师没有突出主题图的教学特点,没有充分发挥主题图应有的作用,把主题图的运用上成了“看图说话”,从而失去了主题图应有的价值。例如,有这样一个案例:在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中,教材创设了一个小朋友熟悉的运动会场景。这一主题图贴近小朋友的生活实际,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示主题图后,学生一下子就来劲了,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于是她抓住契机,问:“从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我看到有许多小朋友在参加比赛,有的在跑步,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踢毽子,还有的……”“我看到了有些小朋友在喝牛奶。”听了这两个学生的回答,教师暗暗自喜,认为学生们已直奔主题,只要稍加引导定能很快提出“9加几”的数学问题。这时,旁边又传来了一个声音:“老师,我觉得不对。”“哪里不对呀?”“我认为小朋友不是在喝牛奶,你看,这些盒子外面都有个洞,如果是牛奶的话,全漏光了。”“我也觉得不对。”
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又都跑到这个问题上了。经过九牛二虎之力这位教师才将学生的注意力又引到了“9加几”的数学问题上,但此时,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她,已全然没了刚上课时的那种激情,只想着早点把课结束。作为刚入学的小学生,他们的想法还是那么天真,他们关注的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因此,教师运用主题图时一定要把握住主题图的价值所在,从主题图中有针对性地提出数学问题,再进行拓展提高。
过于依赖主题图,缺乏灵活性。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应只被动地接收外来信息,而应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主动地利用外来信息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对主题图的使用不能过分依赖,更不能照抄照搬。如,在教学“位置”一课时,主题图就是一张某班学生的座位图,教师如果单依靠主题图进行教学就显得抽象、呆板,也不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如果采用自己班学生的座位图进行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主题图,以达到创设一个良好的、有效的数学情境的目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对主题图进行了研究,并在教学中开始了新的尝试和实践。
把握主题图含义,有效组织主题活动。主题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和对数学的理解,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因此,深入地钻研主题图,切实把握主题图的含义是使用好主题图的前提。只有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才能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提出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
模拟主题图现实。学生身临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中,会获得对教材内容的真实感受,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实践活动“小小商店”时,可依据主题图提供的情节,在教室里布置一个“小小商店”,让学生购买喜欢的物品,然后,结合学生所买物品灵活处理与重组要解决的知识点。学生在回答“钱不够怎么办”时,思维活跃,能大胆发表不同见解。
走进主题图的缤纷世界 篇11
关键词低段数学 主题图
翻开小学低段教材,一幅幅色彩鲜艳、形式多样而又富有童趣的主题图映入眼帘,它们既便于学生观察,又利于教师利用图中景物与学生交流。无论是例题讲解,还是巩固练习,让师生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又有一种美的享受。它们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合理运用主题图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自主地对主题图资源进行再开发,再利用,谈谈本人对此的几点看法。
一、细心观察主题图,丰富学生认知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好,抽象思维较差,他们对生动、形象、具体的事物易记住,而对枯燥、单一、乏味、抽象的数学知识毫无兴趣。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数学教学中很重视主题图教学,让学生通过耳听、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活动,逐步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逐渐产生对新事物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观察力。
如:在学习《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打开书本就能看到一个班级小朋友们课间活动的场景,有的在捉迷藏,有的在丢手绢,有的在踢球。小朋友们一看到这样的场面不知不觉就被吸引了,此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大家细心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数学观察力,还培养了小朋友们的说话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将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执著的追求。色彩艳丽、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充满时代气息的图文,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儿童情趣,变抽象的数学为具有挑战性的探索活动。
二、深入思考主题图,启发学生思维
深入思考能为学生思维的启动打开广阔的天地,但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观察能力的深刻性,还必须要求学生在细心观察的同时,多提些数学问题跟大家交流,让学生逐步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如:在学习《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情况,根据主题图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明确研究的主题:(1)捉迷藏的同学有13人,有6个藏起来了,还有几个没藏?(2)丢手绢中有8个女同学,6个男同学,一共有几人?(3)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4)这个班级一共有几位同学?等等。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尝试解决,并尽可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又如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商场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商品下面标着价格,小朋友们在学习的同时,仿佛也亲身体验了一次商场之旅。买一本笔记本1元应该怎样付钱?①一张1元;②二张5角;③一张5角,一个2角,三个1角;④一张5角,二个2角,一个1角;⑤1张5角,五个1角;⑥五张2角;⑦四帐2角,二个1角;⑧三张2角,四个1角;⑨二张2角,六个1角;⑩一张2角,八个1角;⑩十个1角。买1元笔记本的付款方法都有11种,那如果更贵的商品呢?付款方法就更加层出不穷了,关键在于深入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启发学生的思维。
每当教师引领学生观察一幅幅主题图,无疑是对现实事件数学化的一次次演练、内化,从而使学生逐步达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客观事物,捕捉事物中蕴含的数学特征,形成对客观事件定性把握、定量刻画,逐渐将抽象概括成具体的方法和理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联系,有力提高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透彻挖掘主题图,拓宽学生理解
主题图往往是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贴近生活,主题鲜明,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细心观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对主题图进行深刻透彻的分析、合理灵活的改编,使主题图更好适应学生的实际,有利于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有利于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同时也可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展示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理解每种方法的原理。
如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我带了50元钱去逛商场,发现乒乓球拍8.50元,足球15元,飞机30元,机器人35元,小熊20元。 先请小朋友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足球比小熊便宜几元?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一架飞机要几元?买机器人和小熊钱够吗?……再引导大家思考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一架飞机,付给售货员阿姨50元钱,还可以找回几元?买机器人和小熊,还差几元?……教师再借机引导大家:别把父母辛苦赚得的钱一味浪费在买玩具上,体会家长赚钱的辛苦,和商场中商品的高盈利,提倡节约用钱。
小学数学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为教学的多样性,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能。而要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根据学生的自身经验和生活常识,能自主地对主题图资源进行再开发,将教学从数学知识的传授提高到生存技能、生活技巧的训练,从终身发展的高度进行教学探索。
主题图 篇12
一、充分挖掘内涵, 用好主题图
翻开数学新教材, 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 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灵动的生命, 融入了生活气息, 让数学变得情趣盎然, 更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在“和是8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中, 教材创设了一幅游泳活动场景图。学生看完场景图, 很快发现:池中有5人, 岸上有3人, 一共有8人, 并从不同角度看图意列出算式:5+3=8, 3+5=8, 8-3=5, 8-5=3。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带游泳圈的有2人, 没有游泳圈的有6人;戴帽子的有1人, 没戴帽子的有7人;男生有5人, 女生有3人。说得多好, 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 学生不但发现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而且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理解主题图的意义和编排意图是教师有效实施教学的重要前提, 让学生发现主题情境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 在使用主题图时要让学生多看, 看清楚图意;多想, 想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多说, 说出心中所想。
二、巧妙变换方式, 用实主题图
“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 教材创设了一个“摆12根小棒, 怎样摆能看得清楚”的情境。在教学中, 我将已知信息巧妙地设计成一个悬念:将12根小棒一根一根整齐地摆放在投影上, 用两三秒的时间呈现, 随即关闭, 学生都觉得时间太短了, 不知道有多少根。我随即引导:“你能把这些小棒重新整理一下, 用同样短暂的时间观察, 也能让大家清楚地知道一共有多少根吗?”学生尝试:有的2根2根地摆, 有的3根3根地摆……但因为每次投影的时间都很短, 学生还很难确定。多次失败的经历, 迫使学生一次次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 一个学生想到了用10和2两部分表示12根, 可是10根还来不及数。“你能想办法把10根小棒整理一下吗?”这一引导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经验, 即把10根捆成一捆, 一捆即10根 (这个知识点在的认识中出现过) , 当摆出捆和根时, 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 脱口而出一共有12根小棒。这样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体验到以1代10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同时也收获了探究的乐趣。
主题图包含着内容、情节等因素, 而这些内容、情节都是静态的、缺乏活力的, 单用观察的方法, 学生很难建立丰富的表象, 难以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此, 我们可以“化静为动”, 将主题图中的内容变为实际操作, 或者将主题图中的情节采用动态的方式“真实再现”, 丰富学生对内容、情节的表象, 加深对内容情节的认知, 以最大限度地唤起和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三、结合学生实际, 用活主题图
1. 增加主题图的容量, 使主题情境更加丰富
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内容, 认真分析教材, 对主题图进行信息增补。主题图的内容充实了, 学习素材丰富了, 就能更好地为学生探究新知服务。在“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一课中, 教材通过提供两只小动物比谁拾的贝壳多这一情境, 其中小松鼠拾了46个贝壳, 小白兔拾了38个贝壳, 引出比较46和38的大小。这只是比较了十位上的数不同的两位数, 而比较大小还包含了十位上的数相同而个位上不同的两个数, 以及100与两位数。从教学内容看, 主题图的信息量偏少, 主题图的利用率不高。于是我在图中增加了两个信息:小熊拾了32个贝壳, 小猴拾了100个贝壳, 这样主题图的内容充实了。学生在搜集信息的基础上, 任选两只小动物比较, 从而引导学生更全面地探究新知。
2. 跳出主题图的框框, 使主题情境更富情趣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 选取他们身边的例子现身说法, 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更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在“比一比”中, 教材创设了校园一角的场景, 这个情境很美, 但学生只能置身图外观察, 不能置身图中体验、感受。教学时, 我选择了教室里的人和物来教学比长短、高矮、轻重, 结果学生在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 发现了很多:老师比学生高、课桌比讲台矮、日常灯管比铅笔长……学生在情景中搜集信息, 提出问题, 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
【主题图】推荐阅读:
主题图的使用12-13
中班五官的主题网络图06-05
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 语言应用思维导图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10-05
主题酒店的主题挖掘07-07
主题班会和主题队会的区别07-08
安全主题班会 消防安全主题教育教案05-20
感恩主题和生命主题演讲稿11-25
儿园大班主题教学:《我心情》主题来源12-18
幼儿园主题《春天来了》主题说明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