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创一体化

2024-10-12

教、学、做、创一体化(共12篇)

教、学、做、创一体化 篇1

一、引言

国家教育部对职业高中学生的总体要求是: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一定的实际创新能力。职高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包括:一是指导学生从岗位的角度了解所学专业、了解个人性格特点、了解市场社会需要;二是指导学生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构建发展台阶和制定发展措施;三是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掌握求职与创业的基本方法和主要途径;四是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核心能力。

常规的教学模式忽视基本理论,仅重视实践操作,导致学生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采取“填鸭式”理论教学法,不结合实践操作,导致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丝毫不感兴趣,教学效果非常差。另外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职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这种创新主要不是指理论上的创新,而是指在工程实践中进行的实践性创新,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以上几点考虑,笔者认为应该对职业高中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改革,结合多年工作实践,提出“教、学、做、创”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

“教、学、做、创”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一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与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充分强调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先进性、综合性及实用型,从而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这种教学模式除了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之外,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更好结合。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增加了对专业理论的理解程度,手脑并用,增加了自身发现创新机会的概率,增强了自身创新的能力。

二、“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简介

“教、学、做、创”一体化即教师怎样做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知行统一。“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将理论课堂搬到实训区,采取小班授课方式,由老师讲解基本理论,并且边讲边演示,学生立即进行学做,发现问题现场与老师沟通解决,在学会课堂老师演示内容的基础上,老师提出提高性的创新内容让学生完成,如课上时间不充足的话,可在课下结合所学自主完成。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迅速接受新知识,使教学效果飞速提高。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将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在专业教室一边教、一边学、一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项目任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和全面性,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素质和技能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三、职业高中开展“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新模式的建议

(一)硬件环境的构建和保障。

采取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要改造和构建现有实训环境,如在原实训区增设投影设备,布置环形分布的课桌椅等,比较有利于老师开展讲解和演示工作,这样就可以构建起在现场进行授课的环境,但需要学校加大资金投入。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必须要对原素材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的大胆改革,一方面增加“教、学、做、创”一体化主干核心课程的授课讲课学时,整合教学内容,将“基础和够用”作为理论知识学习的必要原则,将“实用和适度”作为学生技能训练的必要原则,指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从而使技能和理论教学实现同步推进,实现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完美结合,而不是形式上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简化结合。采取项目驱动或案例教学的方式重新编排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标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大部分中职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对图形图像的记忆很强,对数字化的抽象的逻辑记忆比较差,动手实践学习强于被动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强于动脑能力。改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完全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的状态,教师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上继续沿用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则很难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项目教学法把理论寄于可见的实物上面,使同学们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往往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有条件学校的应该组织教师编写应用型校本教材,以学习操作技能为目标,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技能的可操作性,突出学生操作技能技巧的训练,理论结合实践,编制一套完善的实用性一体化教材。这种课革难度往往是最大的,因为这对教师本身是一种巨大的自我挑战,教师已经适应了多年来所形成的固有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所以,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时应注意调动教师的创新性和积极性,打破惯有的思维,提出新的培养人才的方式和模式。

(三)注重教学方法改革。

采取启发诱导式、演示法、讨论法、辩论法等方式组织教学。启发诱导式教学是教师提前准备好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观看等手段实施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教学案例引入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思考所得观点进行比对分析,可以采取分组讨论、换位思考等方式,对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再思考和探讨,顺理成章地切入正题;针对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总结经验达到举一反三效成果。这个过程看似很简单,但对于其中的引导、启发、思考、感悟几个环节的合理掌控和把握却并非易事。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再好的教学模式和体系,最终都需要人来贯彻执行。对于“教、学、做、创”一体的教学模式而言,也急需要“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综合的教学能力,能够有效地解决学习与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他们一方面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要具备将技术、技能、知识相融合相转化的应用能力。因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如果教师本身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足,很难想像他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能力水平。在“双师型“师资培养方面,学校也应该制定一系列激励和保障措施,如采取竞赛、深入企业培训、产学研相结合等方式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教学技能,使得教师深入了解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教学模式、方法和特点,从而进一步推动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五)良好的考核评价机制。

“教、学、做、创”一体化核心课程的考核,应更重视过程考核,这包含了平时考勤、案例分析与操作、总结报告的评分等。当然最后也应有闭卷考试环节,但该部分所占的比重不宜过大,笔者建议这两大部分的比重以70%和30%为宜,对于学生所完成的创新性的作品,应有鼓励性加分,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四、结语

通过对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结合兄弟院校的经验及笔者工作实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提出了“教、学、做、创”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因为要涉及到方方面面改革及多部门联动,所以具体推行起来建议不要遍地开花,以一到两门重点课程为试点,然后总结经验教训,再进行深入推行。

参考文献

[1]卫芳.中职学校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2]闫玉梅,杨晓华.商科类课程“教、学、做”一体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3]姚敏.中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

[4]王俊荣.项目教学法在数控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教育,2012

教、学、做、创一体化 篇2

为了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电工职业岗位技能,也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课程教学团队对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电工技术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经过两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这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鉴定考核的需求

我国已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成立了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专家委员会,逐步制定了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建立了健全的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考核和管理机构,每位上岗职工都必须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还要参加本专业的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取得相应的职业等级证书,由此可见鉴定考核贯穿于每位职工的职业生涯。

(二)现场的需求

各行各业都相继采用了世界相关科学和技术领域最新成果和装备,采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越来越多。设备的淘汰越来越快,尤其是电气(电子)方面,一线技术工人接触的都是最先进的设备,这就要求生产一线的骨干、技术工人才不但要掌握超前的专业知识,还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做到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一体化”。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制约院校结合生产需求将新设备、新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快速、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适应企业的需求。

(三)教学的需求

各类职业院校把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如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高质量地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已成为职业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很好的满足了上述需求,成为了当今职业院校首要的教学模式。二、一体化教学方法的特点

一体化教学方法,一体化教学,通俗的理解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而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实训基地为中心转变。由此可见,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是: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一体;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一体;教室一体化,即理论教室、实习车间、实训基地构成一体;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教育客体主体化和学习主体客体化,“教、学、做”融为一体。

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为目的,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线,采用课题、模块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突出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体化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已明确了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学习起咨询和辅导作用。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中心(或专业教室)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教学任务。实训中心以先进的生产设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实训中心营造的职业氛围,更有利于达到学生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集理论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为一体,集多媒体、活动教具、计算机网络、动态仿真软件等的综合运用于一体,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小组讨论为一体,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和实践捆绑在一起,教学方式灵活机动,淡化理论和实验环节的界限,将要讲授的内容通过教学仪器、配套设备,现场展示或演示出来。理论通过实验获得理解,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得到领悟。课堂上学生身临其境,教师讲解直观、详细,教学效果自然就好。其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相当丰富,既包含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法、引导法等),也包涵教学设备一体化、教材文件一体化等等,只要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电工技术课程简介

《电工技术》课程是一门工科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课程涉及电机与电器、模具、机电一体化、焊接技术及其自动化、数控技术及应用等专业。课程组首先对企业电工岗位职业能力进行调研分析,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度剖析。电工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电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体现工学结合的思想,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基于工作过程对课程进行开发和研究,按照相关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开发与工作实际紧密相连的任务体系,围绕任务编排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发与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课程。确定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课程强调职业性、实践性、协作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操作技能和技巧,强调学生如何做以及如何做的更好,淡化为什么这么做,理论知识以“实用、够用”为度,淡化理论分析,强调理论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体验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成就感和探索的快乐。课程组不断地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并以活跃的教学思想、锐意的改革精神、开拓创新的意识,提出“教学重点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中心”,并以此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变革、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进程的量化管理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整合后的教学内容,融入了新技术和新知识,具有先进性,内容更加新颖,信息量增大,富有时代气息。

在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上,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进程,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组织学生实施实验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实验教学以指定题目与自拟题目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硬件搭建的实验平台与以软件构建的虚拟实验环境有机协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使教学体系立体化,教学环境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四、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一)课程理念

课程教学应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坚持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以行业导向、工学结合为主要手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电工知识的能力和职业素质。坚持能力本位观,以模块(项目)为载体构建内部结构,以任务为中心构建教学内容结构,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活动。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从岗位能力标准与课程标准融合原则的贯彻,来进行《电工技术》课程设计,以突出专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具体思路如下

1、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充分发挥由职业教育专家、专业教师、电力行业工程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一线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研究讨论,制订用于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的岗位能力标准,把岗位能力标准融入课程中,建立课程标准。

2、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讲授电路功率因数概念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工程实际应用的情况,带学生到变电所参观无功补偿的实际装臵,讲到三相电路时,结合我校变电所和各教学楼的用电情况,讲授三相电源及负载的连接方法,学生易于接受。

3、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的应用,尽量减少数学推导过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简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4、采用项目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加强教学方法研究,个别难点教学单元课程组组织集体备课。

5、合理选择实验、实训教学内容,既考虑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又考虑相关知识向课外延伸及拓展和基础知识的巩固,利用实验过程进一步化解教学难点。

6、在实践教学方面,为配合《电工技术》这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毕业前考取电工上岗证和电工中级证打下基础,我们加强了电工技能实训。通过电工技能实训,正确使用各种常用电工工具,掌握常用导线连接方法,熟练地进行室内照明电路的配线和接线操作,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学生经过电工技能实训后,直接可考取电工上岗证,也节省了师生的大量培训时间和支出费用。

五、课程教学目标

依据对企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调研和学生就业情况反馈,本课程以维修电工、电气试验工、电气装配工、电气检修工为工学结合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的电工职业岗位技能。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

(一)职业技能目标

1、会正确使用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电工工具等;

2、能阅读简单电气原理图、电器平面布臵图和电气安装接线图;

3、具有查阅电工手册等工具书与产品说明书、设备铭牌等资料的能力;

4、具有常用电路的分析、设计、安装技能;

六、采取的措施

按照“工学结合”的总体思路,以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确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讲、学生的学习、动手操作、实践训练、考核评价融为一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为了有效的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将实训教室与授课教室合为一体,从教学场所上保证“教、学、做、训、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2、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将讲课内容与实践内容合为一体,并编写了自编讲义,从内容上保证“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一体化教材编写的原则及要求

新课程中的“教、学、做”一体 篇3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 主线 重要基础 丰富 基本规律 联系 指导 新课改 服务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72-02

“教学做一体”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方法的主线、重要基石,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认真学习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偿试者,更应该深刻领会大教育家的教学精髓,做到在继承传统教法的同时有所创新。这就是我们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目的,这一目的就是,要求我们通过学习教育基本规律,并与当代教育教局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为当代教育服务。

陶行知,一位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十分明确,他所倡导的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所提出的“教学做一体”的思想,就是要根据“做”的内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选择教法。他认为“教学做一体”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上的说明。在生活方面,他主张教有教的方法,学有学的法子,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另一方面,它是生活的说明,教上教的是学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即使是学,先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来做来学,乃是实学。这些现论在现代课程改革中也有广泛的现实意义,现试从下面三个方面读读看法。

一、“教学做一体”与新课程理念

要想获得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做一体,就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根据法子,等怎样做,就怎样做,怎样学就怎样教。新课程的功能强调的是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生存,学会做人,强调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因此作為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一教学来说,教学方式不改变,新课程就体现不出“新”,现代教学论的观点,那就是教学过程应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与学,学与教的关系。意味着教师触立位的转变,传统的知识者要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换,在课堂教学上力求在开放的环境中教学,如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把学生个体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发掘学生的“真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场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与生活观

“生活质量就是教学做一体”,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中心观念——生活教育观,强调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方法,教育内容必须通过课程来体现。“课程为学校教育之中心,假如课程得到圆满解决,则其它问题即可迎刃而解”,课程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一教育》一书中,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必然孕育着教育的深刻改革,未来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别需要时代精神的人,为此教育部组织实施课程改革,新课程体系在探索与实践中也正在不断完善,从教材角度来讲最核心的课程资源,原有的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的教材,正逐步被与学生生活发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相联,此外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正把鲜活的现实生活带进教室,此时教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用书,而是加入现实生活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活的新教材”。新教程不仅强调那些客观的逻辑的共同的知识,(这些间接经验,有明显可传递性,是构建教材内容的主体)也关注那此主观的、自觉的能富有创造性的知识(这些直接经验是靠个人经验与感悟,有不可传递性),而后者如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生”切合学生生活的内容;第一单元“民俗风情”是围绕为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第五单元“关注科学”是引导学生领略科学思想的,把它们加入学科内容将引起学生学习观点的大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大变革。如由原有的重复知识过程,转化为注意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概念的提出过程,知识的更新和发展过程。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学校“也充分说明”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所经承认学生的主体,了解并关切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以此作为新教材的起点,必能贴近学生生活,适应学生年龄、特长和认知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智力发展和创造性能力得以迅速形成。

三、“做”为中心与新课程法构

“教学做一体”,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主动,而且因为有了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奋发,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他著名的六大解放,解放头脑、双手、脚、空间和时间,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心的教育,这在新课程结构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总之,“教学做一体”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教学方法的精髓与重要成果,我们不能以各种理由摒弃它,要做到,吸收旧的传统教法中有益的成分,在新形势下努力贯彻课改精神,体现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其突出特点是都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促进的教学理念,教师较好地克服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注意启发、引导、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展现出来。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情感志度和价值观也在得到培养和变化,所有这些都将成为衡量课改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伊相如.实用文章分析法教程,2005.10.

[2]高吉魁.语文新课材研究性学习,2005.4

[3]苏立康.初中语文教材与教学

[4]《21世纪初教育新理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5]《与名师为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学、做、创一体化 篇4

新时期, 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改进教学方式, 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重点, 教、学、做合一。因此, 必须克服那种以教师为主体, 以教室为中心, 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 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的旧模式。创造出学生能看、能摸、能操作的教学环境, 做到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教、学、做合一, 手、口、脑并用的教学形式:课内与课外、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课程学习与技能比武“五结合”师生互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做、考、赛并举, 真正做到开放型教学。为此, 本人在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园林树木》和《插花艺术》课程改革中进行了大胆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调整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

以岗位需要的能力为依据, 在内容上摒弃课程体系的束缚, 紧紧围绕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 以岗位能力和实际应用的经验学习为主, 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即以工作过程中所需的知识为主、理论性知识为辅。其次, 在课程内容的序化结构上, 按照工作过程紧密相关的知识能力展开课程内容排序。譬如在《园林树木》教学中, 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 课时由原来的92学时调整为60学时, 理论学时减少32学时, 实践教学增加15学时, 增加了现场教学次数, 强化了实践技能培训;新建成的教学大纲在内容选择及内容结构上更加接近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及能力, 克服了原来体系的许多弊端, 促进了学生对本课程技能知识的全面掌握。根据目前园林行业所需要的高级绿化工知识, 结合绿化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 对《园林树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 使之与职业标准、行业标准衔接。从高级绿化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成绩上来看园林2 0 0 6级比园林2 0 0 4、2005级平均提高10%左右, 体现了课程改革的针对性、适用性和优越性, 也证明了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紧密相关的知识、能力, 才是最有用的知识。

二、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根据《园林树木学》和《插花艺术》的课程特点, 采用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课程学习与技能比武“五结合”师生互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做、考、赛并举的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对比教学、模拟教学和操作示范教学等, 教学中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插花艺术》课程“礼仪花艺的设计制作”综合实训中, 先由教师引出2~3个插花主题思想, 然后由学生构思确定自己的插花主题、设计花型, 自己选择花器、采购花材, 作品完成后评分确定成绩, 并详细点评, 通过这种师生互动式教学, 能真正做到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教、学、做合一。

三、实践教学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

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中, 应该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的问题。这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 实践教学应以职业岗位技能模拟训练为主。在《园林树木学》、《插花艺术》教学中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原则, 筛选出课程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知识内容, 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及职业技能鉴定, 形成了教、学、观、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真正做到“生产教学合一、师傅教师合一、工人学生合一、作品作业合一”。

教、学、做、创一体化 篇5

为了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建筑工程职业岗位技能,也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课程教学团队对《建筑CAD》课程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建筑CAD》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经过两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这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鉴定考核的需求

我国已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成立了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专家委员会,逐步制定了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建立了健全的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考核和管理机构,每位上岗职工都必须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还要参加本专业的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取得相应的职业等级证书,由此可见鉴定考核贯穿于每位职工的职业生涯。

(二)现场的需求 各行各业都相继采用了世界相关科学和技术领域最新成果和装备,采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越来越多。设备的淘汰越来越快,建筑行业亦是如此,一线技术工人接触的都是越来越先进的思想和设备,尤其在对一些大而重要的建筑施工项目上。这就要求施工一线的骨干、技术工人才不但要掌握超前的专业知识,还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做到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一体化”。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院校合作来满足建设需求,将新设备、新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快速、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适应企业的需求。

(三)教学的需求

各类职业院校把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如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高质量地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已成为职业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很好的满足了上述需求,成为了当今职业院校首要的教学模式。二、一体化教学方法的特点

一体化教学方法,一体化教学,通俗的理解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而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实训基地为中心转变。由此可见,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是: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一体;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一体;教室一体化,即理论教室、实习车间、实训基地构成一体;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教育客体主体化和学习主体客体化,“教、学、做”融为一体。

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为目的,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线,采用课题、模块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突出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体化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已明确了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学习起咨询和辅导作用。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中心(或专业教室)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教学任务。实训中心以先进的生产设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实训中心营造的职业氛围,更有利于达到学生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集理论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为一体,集多媒体、活动教具、计算机网络、动态仿真软件等的综合运用于一体,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小组讨论为一体,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和实践捆绑在一起,教学方式灵活机动,淡化理论和实验环节的界限,将要讲授的内容通过教学仪器、配套设备,现场展示或演示出来。理论通过实验获得理解,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得到领悟。课堂上学生身临其境,教师讲解直观、详细,教学效果自然就好。其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相当丰富,既包含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法、引导法等),也包涵教学设备一体化、教材文件一体化等等,只要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建筑CAD》课程简介

《建筑CAD》课程是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课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组首先对建筑施工企业对建筑施工员的要求进行调研分析,对两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度剖析。《建筑CAD》课程以培养学生建筑行业从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体现工学结合的思想,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基于工作过程对课程进行开发和研究,按照相关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开发与工作实际紧密相连的任务体系,围绕任务编排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发与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课程。确定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课程强调职业性、实践性、协作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操作技能和技巧,强调学生如何做以及如何做的更好,淡化为什么这么做,理论知识以“实用、够用”为度,淡化理论分析,强调理论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体验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成就感和探索的快乐。课程组不断地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并以活跃的教学思想、锐意的改革精神、开拓创新的意识,提出“教学重点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中心”,并以此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变革、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进程的量化管理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整合后的教学内容,融入了新技术和新知识,具有先进性,内容更加新颖,信息量增大,富有时代气息。

在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上,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进程,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组织学生实施实验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实验教学以指定题目与自拟题目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硬件搭建的实验平台与以软件构建的虚拟实验环境有机协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使教学体系立体化,教学环境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四、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一)课程理念

课程教学应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坚持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以行业导向、工学结合为主要手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建筑制图知识的能力和职业素质。坚持能力本位观,以模块(项目)为载体构建内部结构,以任务为中心构建教学内容结构,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活动。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 从岗位能力标准与课程标准融合原则的贯彻,来进行《建筑CAD》课程设计,以突出专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具体思路如下

1、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充分发挥由职业教育专家、专业教师、建筑施工技术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一线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研究讨论,制订用于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的岗位能力标准,把岗位能力标准融入课程中,建立课程标准。

2、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讲授基础施工制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工程实际应用的情况,带学生到施工工地现场参观建筑施工的实际图纸对照施工,讲到楼梯绘制时,结合我校教学楼各处楼梯的设臵情况,讲授楼梯平面的绘制和剖面图的绘制,学生易于接受,容易掌握。

3、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的应用,尽量减少数学推导过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简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4、采用项目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加强教学方法研究,个别难点教学单元课程组组织集体备课。

5、合理选择实验、实训教学内容,既考虑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又考虑相关知识向课外延伸及拓展和基础知识的巩固,利用实验过程进一步化解教学难点。

6、在实践教学方面,为配合《建筑CAD》这门职业基础课的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毕业前考取国家CAD二级证书证和施工员,造价员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加强了建筑CAD实训。通过建筑CAD实训,正确使用常用计算机绘图软件,掌握常用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的绘制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机绘图操作操作,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学生经过建筑CAD实训后,对建筑形体的认识更加清晰,有利于后续课程师生间的相互交流。

五、课程教学目标

依据对企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调研和学生就业情况反馈,本课程以施工员、造价员、绘图员、工程监理为工学结合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的建筑施工现场操作技能。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

(一)职业技能目标

1、会正确使用Auto CAD绘图软件;

2、能绘制简单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建筑详图并且可以阅读其内容;

3、具有查阅建筑行业展业图集的能力;

4、具有对简单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建筑详图的分析以及翻译能力;

六、采取的措施

按照“工学结合”的总体思路,以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确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讲、学生的学习、动手操作、实践训练、考核评价融为一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的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将实训教室与授课教室合为一体,从教学场所上保证“教、学、做、训、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2、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将讲课内容与实践内容合为一体,并编写了自编讲义,从内容上保证“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一体化教材编写的原则及要求

一体化教材的开发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在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与以往相比进行系统的改革。

教、学、做、创一体化 篇6

【摘要】本文主要就目前在国内职教界起引领作用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功能的基础上,重点说明了该理论的适应性及“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开发及具体实施过程,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论了一些相应看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教、学、做”一体化 课程设计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模式与市场需求问题研究, 【2012】-JKGHAD-030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52-02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初期,需要有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需要建立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

1.应用型本科教育所要进行课程开发的原因

应用型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而言的,它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高职。 普通本科和应用本科是本科教育的两种类型,它们的关系应是平行发展的。应用本科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层次,它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在培养规格上,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型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1]。 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相比也有较大的不同。尽管高职都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但应用本科型出现以后,高职专科的具体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当有所调整,与应用型本科有所分工。高职专科主要培养一般企事业部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应用型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因此,应用型本科的课程开发丞待于探讨。

传统上,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是在本科教育基础上产生的。为改变这种状况,自上世纪末开始,国内分别引进了北美的CBE与DACUM课程开发模式、澳大利亚的NTF与TP课程开发模式、德国的DS与BAG课程开发模式等[2]。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流。而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开发模式既要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思维又要有应用型本科的特征。

2.应用型本科“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开发措施

2.1从课程系统化的科学设计方面

应用型本科“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开发基本理论认为,无论是大到某一专业的课程设置,小至每一次课的教学设计,都应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教什么”,也就是根据必要的专业技术资格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其二是“什么程度”,也就是以必要性为原则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意图;其三是“怎么教”,也就是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方式,在这个层面上注意对学生职业道德与核心能力的培养;其四是“什么时候”,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定课程及教学内容的时间顺序;五是“在哪里、用什么”,也就是根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地点、教学设施与教学媒体。应用型本科“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应当将某一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核心,保留“教什么”在以必要性为原则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意图的基础上深化“程度”;通过营造一个模拟企业氛围的职业学习环境,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具有研发基础的职业关键能力作为重心,为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搭建综合的模拟职业的工作过程项目平台,学生在这一系列平台上夯实基础,逐渐形成踏人职场所需的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

2.2对能力的理解

对于应用型本科的能力体现,应用型本科“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开发认为既要有本科的科研能力又要有应用科研的能力,即把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这些能力的体现符合我国教育机构所提倡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分析英语国家与德国在能力方面的理解后认为,相对于英语国家强调技能与可测量学习绩效的理解,德国式的理解更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所谓德国式的“职业行动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的科学思维能力,是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的行事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工作能力。它关注人综合能力的发展过程,注重人持久职业生涯的发展[3]。我国的教育机构所提倡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偏德国式的,它包括专业能力与专业之外能力,而专业之外能力又包括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核心能力。

2.3对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开发认为,知识包括主观性的知识与客观性的知识两种。其中客观性知识指的是学科系统化、以事实与原理为基础、可编码、可传递、可反思的理论知识,也就是在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书本知识,这些知识以老师教为主。而主观性知识指的是在工作实际情境中产生的,不明确、不可言喻的实践性知识,它不可能在书本中和课堂上获得,只有在实践中获得,这里以学生做为主。调查显示,在实际工作中,客观性知识的应用只占20~40%,而主观性知识的应用占60~80%。职业教育对能力的培养应当主观与客观并重,它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也包括了情感类的教学目标。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提倡将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转变为“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打破原有的学科系统化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而在对工作及工作领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若干个典型的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对每个工作过程制定工作任务,在对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习领域,然后细化为不同的教学项目,制定不同的学习情境,建立针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在仿真的教学实训一体化的教学场地中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完成结构近似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通过不断重复模拟职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职能和问题,在非常清晰明白地掌握该项目的操作方法和要领的同时,不断地积累和吸收相关专业知识,增强专业的关键能力,养成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能力和确立积极人生态度的社会能力。

2.4对教学过程与教学的评价

应用型本科“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开发者认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人,他们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实施评估计划,使学生在自己“做”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习专业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与知识体系。

应用型本科“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开发抛弃了原有单一期末考试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对学生进行评价,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过程,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在此,我们采用任务书的形式,利用完成任务过程中各关键环节的具体表现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顾志良.应用型大学教育的改革实践与创新[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06月

[2]于钧,鹿雁慧. 对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问题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5期

[3]徐左平,何海翔.应用型本科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9月

作者简介:

高善坤(1970.4-),男,河南省商丘市人,商丘工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

教、学、做、创一体化 篇7

一、铁路货物运输“教学做一体化”容易发生的误区

1. 过于重视对一体化教学的追求, 而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

通常所说的一体化教学就是对所有知识的全方位教学训练, 但是在铁路运输过程中涉及到的方面太广泛, 很多时候高职院校就会忽视了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在铁路运输过程中主要分为发送、途中和到达作业三大部分, 而且在这三大部分中又会分为很多小的环节。不仅如此, 铁路货物运输形式各有不同, 这将是一项不容易的事情, 最后只会造成学生对每种运输形式、每个环节都了解一点, 但是不能对每项环节专业化, 这样就与高职院校一体化教学的初衷相背离了。

2. 教学不够重视相关章节的运用, 使学生难以掌握具体的实际操作技能

高职院校的铁路货物运输教学书上对于每章每节的关联性设置极强, 如果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彻底就很难将其理解, 而且很多时候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很多教师都缺乏责任感, 不再像高中教学中督促学生去学习知识, 而且教师在铁路货物运输教学过程中只是以教材为讲课的依准, 教师追求的是稳扎稳打, 缺乏创新性。有时教师讲的内容会将各个章节之间的内容分离开, 如果学生不能跟上教师思维的步伐, 只会越来越差, 实际操作能力永远不能提高, 教师主要是对整个大的章节进行概括, 对于知识的细化也不完善, 学生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糊涂。

3. 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业务训练强度较弱

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铁路货物运输知识的同时能掌握动手操作的能力, 提高业务能力, 完善自身总体素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总是将自己放在主导位置, 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学校设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来学习, 对学生进行强制性教学。这种方法不见得适用于所有学生, 课堂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内容枯燥, 很多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会有抵触心理, 更不用说对学生业务能力的训练了, 学生没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只能强硬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设计, 严重影响了学生业务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做一体化”对教师以及设施的要求

1. 对教师的要求

在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政策之前, 首先要做的就是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培训, 因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结合,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不仅对教学理论知识完全掌握, 还可以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这两项技能, 都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工作来填补的。针对这种现状高职院校应该在理论教学教师中挑选出一批人, 到学校定点合作的铁路运输部门或者定点单位进行实践培训, 对于铁路运输企业的新工艺和新技术进行学习, 在学习完后还要进行考核,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 这样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开展过程中就会有更多地筹码, 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知识与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也可以定期安排学生去铁路运输部门轮换实习, 学生在遇到问题后可以记录下来, 在课堂上由教师进行讲解, 这样就可以极大地减小高职院校的教学压力, 对于铁路货物运输新技术的推广也较快, 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2. 对设施的要求

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还有一点也要提起重视, 那就是教学设施的要求, 使教师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体化”教学就必须要有教学设施, 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设施相结合, 现场演示给学生看, 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理解。所以在进行课程计划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对学生进行训练, 对于没有的教学设施可以采取高科技电子教学模式, 就是通过找一些设备的视频进行教学, 例如多媒体教学、网络传输等多种形式。

三、铁路货物运输“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

1. 基本功训练“一体化”

铁路货物运输的基本功训练要通过“货物运输过程”而达到完善, 这种运输过程的训练可以使得学生对货物在发站、途中站、到站的作业程序和作业标准有所了解。在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 首先要对单元知识进行讲授, 然后进行基本操作指导, 最后进行总结评价。这里面的总结评价是重难点, 教学难度极大, 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实际操作的结果来解决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 专业技能训练“一体化”

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研究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要找一些铁路货物运输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讲解, 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定点实习, 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接触到铁路运输部门的新技术、新工艺, 可以最大限度地汲取这些新知识, 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不同看法, 增强专业技能, 对于学生的每项创新都会作为学习业绩记录在案, 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严格训练, 争取将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实现专业技能训练“一体化”的目的。

3. 业务拓展训练“一体化”

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研究时要将货物运输作为重点, 要将学生的业务开展能力联系起来, 比如学生要对货运值班员的业务了如指掌, 要知道在哪个时间段内需要进行哪项事宜, 这些都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同时在货物装车和卸车的组织工作中, 什么场合下要由哪些人负责这些都要分清楚, 对于不同货物也要有详细的装卸车规定, 对于一些特殊性质的货物要及时联系上级部门予以处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对课堂和操作训练知识的讲授, 不能时刻依靠教学大纲来教学。

四、总结

市场经济对铁路货物运输的时效性有较高的要求, 高职教育也必须做出同步地调整, 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常规教学,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把握对教师和设备的要求;从基本功、专业技能、业务拓展三个方面构建铁路货物运输教育流程。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对铁路货物运输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 高职院校在铁路货物运输教学方面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开展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 本文将就高职院校开展的教学政策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铁路货物运输,教学做一体化,误区,要求

参考文献

[1]浦实, 王均宏, 李铮.高速铁路环境下无线链路的一体化建模与分析[J].北京:电波科学学报, 2009 (01) .

教、学、做、创一体化 篇8

所谓“教、学、做”三位一体, 简单来说就是变实训室、实验室为教室, 变教师为导师,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工作页或任务书为学材, 以提高学生素质、能力为目的进行的教学改革。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2.1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目前大多院校实训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 在实践教学中, 学生往往学不到实践技能。现象及分析其原因如下:

2.1.1 实训基地 (硬件) 条件较为薄弱。

实训教学要以必备的硬件作为支撑,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必要前提。因此需要足够的资金来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训设备的构建。加之原材料、耗材成本高, 一些实训中不得不用木头、毛竹等来代替钢、铜等工件, 这就影响了实训效果, 同时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浪费现象, 因而也增加了实训成本。因此, 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是关键。

2.1.2 实训教材内容陈旧、脱离现实。

目前, 各出版社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日趋市场化, 只重销量不重质量, 导致很多教材内容陈旧、脱离现实, 甚至错误诸多。

2.1.3 实训课课堂教学方法呆板。

很多院校将“教、学、做”一体化操作为简单的把教室搬到实验室、实训室, 也就是传统的现场教学或者参观性实习, 严重地遏制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1.4 实训教学的考核体系不健全。

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训教学的考核办法, 对实训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 导致学生在教学中不重视。

2.1.5 教师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低下。

大部分的教师在大学里学习的都是理论知识, 也没有到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实际操作, 因此在教学中办成普通教育的“压缩版”。

2.1.6 实践教学组织上落后。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分组进行, 对于学生单人计算, 浪费了学时;后者实践教学所有学生集中上, 变成了参观性实践。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实训基地建设设计

3.1 实训基地硬件建设投入

第一, 学校投入专项资金, 并持续投入设备维护、耗材专项资金。

第二, 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 依靠企业捐赠来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训室。

第三, 变消耗性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为生产性的实训基地, 利用真实的职业环境实现实践教学的同时产生效益, 形成可持续自我发展的实训基地。

3.2 实训基地布置规划

第一, 按照企业的生产车间布置实践教学基地, 实现校内培养和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

第二,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设备, 提高教学质量。例如, 有的高职院校采在实训基地采用无线摄像头和投影技术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可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观摩效果, 提高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

3.3 完善实践教学软件建设

第一, 完善实验室、实训室管理制度。

第二, 加强过程考核, 以督促学生学习积极性。建立多元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从团队协调能力、工作严谨态度等多方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

第三, 针对实验室、实训室设备设施和课程实践教学开展需要, 完善工作页、工程任务书、工艺卡、实验实训指导书等学材, 为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奠定必要基础。

第四, 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 与企业联合开发教材。教材以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为纲目, 以企业的工作标准为考核标准, 以企业的实际任务单和工艺卡为学材。使教材符合行业企业工作实际, 符合高职学生教学需要。

3.4 科学组织安排实践教学

可采用多项目同时开展的方式, 避免实践教学组织上的浪费学时或者参观性实习。在此期间, 可利用伙伴教育的方式, 设置实训小先生辅助多项目同时教学。让先学会的同学, 带动后学的同学, 最终导致所有同学学会的目的。也有部分学校采用实训室开放的方式, 课上教师演示性操作, 课余时间学生分组练习, 提高了实训室利用率的同时提高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可采用模块式教学方式, 或者超市性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效果。

3.5 师资队伍配套建设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关键是师资队伍。作为高职院校, 应该让专业课教师深入实训基地锻炼与培训学习, 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 才能有效发挥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基地的作用

摘要:现在的高职教育已开始重视人才的能力培养, 改变“脱离实际、教非所需、学非所用”的课程模式, 提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本人针对教育部十六号文, 结合针对高职“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提出了配套实训基地建设的设想与方案。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奎英.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5:49-50.

教、学、做、创一体化 篇9

关键词:卓越计划,实验教学改革,“过装控”一体化,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

自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简称“卓越计划”) 以来, 已先后有200多所高校工科专业批准实施“卓越计划”。东北石油大学是一所石油行业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高校, 在2011年被批准为教育部“卓越计划”第二批试点高校, 其中,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简称过程装备专业) 是首批入选专业。因此, 过程装备专业在“卓越计划”改革过程中, 针对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 依托学科平台和中央及地方专项建设支持, 重构实验教学体系, 统筹布局、集成打造了“过装控”一体化实验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 提出“做、学、研、创”相结合的实验教学理念, 促进学生学习向自主式、研究型、创新性转变。

一、“过装控”一体化实验教学平台的建立

针对上述问题, 结合过程装备专业“石油化工机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提出“做、学、研、创”相结合的实验教学理念,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 以成套装置仿真实训、过程装备安全检测技术和机械工程技术基础实训等形式, 重构实验教学体系, 统筹布局、集成打造“过装控”一体化实验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 促进学生学习向自主式、研究型、创新性转变。

1. 构建“做、学、研、创”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

根据实践能力培养的一般规律, 将实验教学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 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 构建“做、学、研、创”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

2. 打造“过装控”一体化的现代实验教学平台。

以“先进性、科学性、特色性”为原则, 以“过装控”一体化为特色, 开展现代化实验室平台建设。紧密依托学科和科研优势, 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资金、省重点专业建设资金及学校实验设备资金等投资, 建设现代检测技术实验室、设计与仿真实验室、成套技术实验室、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实验室、应力测定实验室、高压与爆破实验室、粉体工程实验室、过程流体机械实验室等专业教学实验室。

3. 构建立体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

以“过装控”一体化思想为指导, 建立以综合能力训练为核心的实验课程体系;将实验教学、工程训练、科学研究与创新项目有机的结合, 建立“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多元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将“必修与选修”、“计划与开放”、“基础和专业”相结合, 建立立体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提高实验室开放和利用率。实验室从时间及内容上都得到开放, 提高成果推广应用价值, 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4. 建立“做中学”、“学中研”和“研中创”的实验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结合不同的实验项目, 分别采用“做中学”、“学中研”和“研中创”等实验教学方法, 注重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 注重对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 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有效解决原有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地按实验指导要求和操作步骤进行, 师生之间没有广泛的交流等问题。

5. 建设一流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针对实验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提出“建设一流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目标。充分发挥学科和专业人才优势, 要求专业骨干教师必须承担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研究工作。形成教育理念先进、精于教学、擅于管理、热爱实验教学的一流实验教学队伍。专业实验教师由原来的2位工程师, 发展为目前的12名实验教师, 实现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质的突破。同时, 面向工程实际, 努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有4名教师取得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证。

二、“过装控”一体化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主要特点

过程装备专业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 将实验教学改革作为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 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 提出“做、学、研、创”相结合的实验教学理念,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采用“做中学”、“学中研”和“研中创”的实验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学习向自主式、研究型、创新性转变;以“先进性、科学性和特色性”为原则, 以“过装控”一体化为特色, 重构实验教学体系;开展现代化实验室平台建设, 建立“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多元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学科和专业人才优势, 形成教育理念先进、研究能力强、精于教学、擅于管理的一流实验教学队伍。

在“过装控”一体化实验平台建设过程中, 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理念创新。

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 提出“做、学、研、创”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做、学、研、创”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 根据工程实践能力获取的一般规律,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以“知识建构理论”为指导, 以实验项目为载体, 按“做、学、研、创”不同层次的要求, 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2. 方法创新。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将“做中学”、“学中研”和“研中创”相结合, 针对不同实验项目, 采用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法, 完成不同的训练目标。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 将工程实践能力、专业理论知识、独立钻研能力和求实创新精神融为一体。

3. 体系创新。

将实验教学、工程能力培养、科学研究与创新项目有机的结合, 建立“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创新性”多元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以“过装控”一体化思想, 构建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将“必修与选修”、“计划与开放”、“基础和专业”相结合, 建立开放实验管理体系。

过程装备专业根据“卓越计划”的理念, 结合本专业的行业特色和实际情况, 建立了“实验教学理念先进科学、实验平台集成优化、管理体系开放高效、实验内容综合创新”的“过装控”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引导性和示范性。该成果在解决高校实验教学中综合开放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研究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科研优势转为教学资源不足及实验教学系统优化管理等难题方面取得了突破。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但实验教学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学校的各个层面, 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实验教学的改革, 完成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还需做大量的具体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R].教高[2011]1号.

[2]罗正祥.提高实验教学地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 (6) .

[3]刘向阳, 郑海务.专业实验室建设与改革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2) .

[4]王晓东, 黄定军.专业综合实验室开放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9 (2) .

教、学、做、创一体化 篇10

1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畜牧兽医专业有许多临床操作技术需要学生掌握, 利用动物医院的动物尸体供学生练习尸体剖检技术、病理变化识别, 根据病理变化确诊疾病。例如, 鸡大肠杆菌病的包心包肝、猪瘟的扣状溃疡、副伤寒的糠麸样病变、犬细小病毒的小肠弥漫性出血等, 都能直观看到特征性病理变化, 通过这些典型病变, 向学生介绍病的诊断依据、预防措施、治疗药物, 同时介绍每种药物的作用原理、适应症。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二者形成完美结合。在老师的指导下, 利用临床病例练习保定、消毒、诊断、治疗。遇到特殊病例教师全面检查后, 让学生分别进行全方位检查, 每个学生都要把所查结果记录下来, 最后一起讨论, 各抒己见, 对意见不一致的地方, 由老师最后解释并统一思想确定疾病, 提出治疗方案, 观察治疗效果, 使学生全程参与整个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例如, 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操作难度大, 对各个不同注射部位, 老师全面现场示范, 对注射的要求、要领分别介绍, 然后由学生操作, 课上利用实训动物练习, 课下利用门诊病例练习, 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考核, 既锻炼了学生的基本技能, 又培养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真正做到了教、学、做一体化,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技能。

2 结合病例组织教学内容

无论是专业课还是专业基础课, 教材都是按照知识系统编写的, 但门诊病例却没有规律可循。教师应打破常规, 结合病例用到什么药讲什么药, 看到什么病讲什么病。例如, 新学期开始, 门诊来了患乳房炎的病牛, 按照计划这种病在学期末才讲, 但笔者结合病牛症状把牛的乳房炎提到前面来讲, 让学生亲自问诊, 了解发病原因、观察临床症状并参与治疗。又如, 抗过敏药应在药理学的最后讲, 学期中临床上有过敏性皮炎病例, 笔者就把这部分内容提前, 对照病例讲解并应用。这样, 学生既看到了过敏性皮炎的临床表现, 又参与了整个疾病的治疗过程, 同时也掌握了抗过敏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效果。有时特意把门诊病例安排到学生上课或自习课来, 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例如, 门诊来了一条患支气管肺炎的病犬, 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体温40.7 ℃, 听诊两侧肺部啰音明显, 结合此病例让学生分别听诊, 并与书本上的内容进行比较, 最后讨论并提出治疗方案, 同时观察治疗效果, 直至治愈。在学生参与诊断、治疗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当场予以纠正。学生有实例作参照, 学习兴趣浓厚、记忆深刻、教学效果也好。

3 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又叫科研小组, 其活动围绕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动物医院进行。例如, 学院安排固定实习生5人、流动学生5人, 坚持值班制度, 以老带新、定期轮换。教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有严格要求: (1) 根据临床病例每周出1~2个专题,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总结; (2) 有病例时参与问诊、确诊、治疗, 没有病例时坚持自学、追访、书写病历; (3) 每个学生都要根据临床病例撰写论文和科普文章, 如学生董忠仁写的犬膝盖骨上方脱位的治疗方法一文在《中国兽医杂志》发表, 对其他同学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4) 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如学生参与的破伤风病一次用药与加强护理的研究、犬慢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研究、母猪产后不食的治疗研究等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有多篇论文发表。

4 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周边的饲料厂、动物医院、兽药经销店等单位都可作为学生的定点实习单位。学生利用节假日、自习课及课余时间去实习, 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实习场所, 回来后利用课上、课下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共同提高。例如, 组织在奶牛场实习的学生介绍奶牛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在猪场实习的学生介绍猪病的防治, 在鸡场实习的学生介绍鸡病的防治等。同时聘请实习基地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或主讲某些课程。实践证明, 凡是在学校期间参与实践较多的学生, 毕业后都能很快适应环境, 短期内就能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

5 综合能力培养

除了对学生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外,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学生社会知识缺乏, 有些学生不善于表达, 对学生的各类问题任课老师应逐个分析, 找到原因, 并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在这方面课程组采取了三项措施: (1) 给学生创造一切机会在众人面前讲话, 让学生自拟专题轮流上台演讲、辩论, 给每位同学不同章节、内容,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讲解, 并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招聘会锻炼自己。 (2) 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座谈,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和娱乐活动。 (3) 抓住每个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表现自己、推销自己, 树立自信心。

教、学、做、创一体化 篇11

【关键词】商务英语  “教学做”一体化  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专项课题《“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XJK12YYB04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25-01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大多单独设置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深化,它不仅仅要体现在独立设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也应该渗透到理论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因此,探索课程如何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

一、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涵义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是指融“教、学、做”为一体,按照职业工作岗位要求,以项目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寓教于做,寓学于做,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一种教学改革方式。

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指是在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中,根据外贸业务流程中典型职位(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的岗位要求及行业标准,设计商务业务基本工作流程中具体的实践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创设模拟商务环境,以英语为训练项目的载体,让学生掌握商务专业知识与语言技能,轻松了解职业、进入职业角色、適应职业环境,从而实现教学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接触、学生能力和岗位需要零距离接触。

二、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

(一)“准职员”职业岗位能力的认知

在入学的第一学期,组织新生去校企合作的单位进行“准职员”职业岗位认知见习,让新生了解“外贸是什么”、“涉外行业岗位有哪些”、“我现在应该学什么、做什么”等问题,并且让学生针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有目的地学习。

同时,聘请涉外企事业单位行业专家来校给学生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及要求。也鼓励学生到人才招聘网站上熟悉本专业对应的岗位聘任条件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让学生明确自己奋斗的目标。

(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内容的重构

商务英语课程内容的重构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商务环境下工作项目为导向,以满足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从与客户建立贸易关系到整个商务流程的完成,教学内容任务化,技能培养目标化,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内容体系,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和处理外贸实务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商务知识学习的最佳结合点,将语言知识、交际技能、文化背景知识和商务知识融于一体。

商务英语课程的内容根据学生职业岗位职业技能要求及商务活动、贸易流程场景,大体划分为八大模块:Establishing Business Relations(建立贸易关系),Business Negotiations(商务谈判),Business Contracts(商务合同),Problems Solving(解决问题),Business Meeting(商务会晤),Recruitment(招聘),Trade Fairs(商务会展),Secretarial Work(文秘工作)。各模块内容、情境选材源于企业,贴近工作实际,可操作性强。

(三)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项目化”教学设计

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可以把项目、案例、任务等作为载体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设计。笔者在此以项目为载体,以Establishing Business Relations(建立贸易关系)为例说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中的应用。

该项目教学以小组为单位,但是大部分操作在课下进行。具体操作如下:

1.教师向学生介绍建立贸易关系项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学习评估。如:在建立贸易关系项目中,可以设计任务:以进口公司(买方)身份向出口公司发出一封电子邮件,向卖方公司简单介绍公司的业务范围,明确表示与卖方公司建立业务关系的意愿并向对方索要一份商品目录。

2.根据项目内容,学生组建团队、进行角色分配、任务分工、自主操练。如:根据上述的任务,学生作为出口方的业务员,在了解进出口公司的需求后,可以通过电话、展销会、信函等方式进行商务谈判,包括公司简介撰写、介绍,商品目录单设计,询盘、报盘商务信函的书写,每组学生各自承担自己角色的任务,认真完成。

3.任务成果展示,各小组将自己完成的任务在课堂上进行仿真再现。整个展示要求每个成员都参加,以锻炼学生的商务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分工、合作能力。每组汇报完毕后,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展示汇报的学生向其他组讲解有关知识。小组汇报完毕后,教师和小组代表共同给每个小组打分。另外,教师对每个小组点评并给每个学生的表现打分。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每个项目任务的形成性评估包括课外任务完成、课堂模拟表演、学习效果、团队合作、自主学习等因素组成,考核将从语音、熟练度、胆量、仪态、创新、合作、特色、出勤方面做详细记载,并由学生、老师共同打出分数。终结性评估主要体现在每个大项目完成情况方面,也是由学生、老师综合评价而得出。

同时,老师在监控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也注重职业素养评分,对每组同学的职业素养进行现场记录。每组项目结束后,由老师当着全部学生面,按照打分标准对每个小组完成结果进行公开打分,使学生对本项目中本组和其他组的不足立刻认识到,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1.该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它突出学生在做中学,在情景中学,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该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3.此教学模式利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及职业教育的发展。该教学模式研究将改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对其他课程也有借鉴作用,促使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总之,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寓教于做,寓学于做,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同时进行多元化的综合评估体系,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职业能力,对高职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有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贺雪娟.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外语类专业课程模块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9(09).

[2]张薇,刘雪梅.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中国电子务,2009(09).

[3]周玉梅.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2).

作者简介:

教、学、做、创一体化 篇12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最早提出来的。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议、做、考”一体化模式的内涵

“教、学、议、做、考”一体化模式是课题组在文献分析各种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出的适应管理类课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见图1)。

该模式的内涵如下:“教”不仅指基本理论的传授,还包括教师设置学习目标和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修正下主动设置学习目标,利用多种媒体在课堂、网络、企业主动学习;“议”指教学要素中的会话、讨论、互动,是师生共同确立教学目标,或老师对学生的有效传递知识点,亦是学生通过学习小组、案例、讨论等方式进行团体学习的表现;“做”是指学生在合理的教学情景中,通过教学游戏、情景模拟、实验、实训、企业实习等方式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考”一方面体现在“重素质及能力的过程考”———在整个学期,学生在以老师“教”引导下的“考”、“学”、“议”、“做”的学习过程表现,“考”另一方面体现在“重理论及应用的效果考”———以期末闭卷考试及课程设计为载体实施。

“一体化”主要指在教学手段上,实现“教”、“学”、“议”、“做”、“考”各环节的“一体化”,此外,还包括在教学目标上,实现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价值使命“一体化”;在培养载体上,实现课堂、网络、企业的“一体化”;在教学环节中,实现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考核、教学效果评价各环节的“一体化”。

三、“教、学、议、做、考”教学实施、教学方法

(一)“教、学、议、做、考”一体化教学实施及方法

“教”:课上理论教学,讲解管理类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技术、规律。课上理论教学方法可包含讲授法、理论教学后,给学生提出案例、问题或其他方式设计情景,由学生课后通过小组的方式共同学习,教师通过QQ群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课后的沟通与互动,帮助“议”过程中要进行主题发言的小组完善发言内容,各发言小组通过QQ群在上课前就和全班同学共享发言的简要内容。

“学”:课后学生自学。课后学生自学实施的媒介为网络教学资源库、教学光盘、教学网站。开课伊始,教师给学生一份教学光盘,学生拷到自己电脑。

“议”:在“议”的过程中,由教师引导进行案例分析、提问交流、主题发言等内容。同时,每次“议”的环节的实施要做好发言学生的贡献的评价及成绩记录,若个别议题在课堂未进行充分的展开或有延伸的,则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再作总结报告,共享到QQ群中,教师还要再对报告作点评,总之,“议”的环节要进行“过程考”的实施。

“做”:以《物流学》课程为例,通过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提高学生对物流设备及实际运作的体验,在通过课程试验等方式实现学生对各物流环节的理解;通过课程设计等实训环节锻炼学生将所学理论在实际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考”:考一般以学生的实验报告、总结报告、试验结果、课程设计报告来进行“过程考”及“结果考”。

(二)“教、学、议、做、考”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在老师指导下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为指导思想,学生完全通过自己的学习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诸如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都是利用来自实践或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案例或问题进行类似研究的训练。在研究性教学中最核心的因素是问题,问题的设计、提炼、概括、表达以及它的形式,是影响研究性教学的关键。研究性教学具有开放性、问题性、过程性、自主性等特点,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说,研究性教学是使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最大的教学方式。

摘要:高校管理类课程具有知识点多、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等特点。为加强管理类课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议、做、考”一体化模式,对该模式的各个要素的内涵进行陈述,给出“教、学、议、做、考”一体化模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关键词:“教、学、议、做、考”一体化,建构主义,研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2]张春莉.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研究,2002,(7).

上一篇:光学相关识别下一篇:城市夜景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