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共10篇)
24.1、《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1
备课人:吴志仲 审核人:孙植荣 备课时间:2014.9.12 学生姓名:
《诗词五首》导学案
第十一课时:《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维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品味诗中准确、精练、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使至塞上》。“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塞。题目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诗人。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背景资料:《使至塞上》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守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挤出朝廷。这首诗就作于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是激愤而又抑郁的。使至塞上,意思是奉命出使到边塞。
3、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交代出使的目的和经过。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描写边塞的情势。诗人以“蓬”“雁”自比,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也暗示其内心的不平。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 而又苍茫的感觉。一“直”一“长”一“圆”,气势磅礴,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点明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四、教师小结: 《使至塞上》的一、二和七、八句叙事,三、四、五、六句写景。无论叙事还是写景,都准确而含蓄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激愤而抑郁的心情。单车问边,连个随从也没有。行程遥远,要过居延属国,到西北边陲。虽行至萧关,却依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征蓬出塞,大雁难归,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也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难历程,通过描绘塞外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之情。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十二课时:《泊秦淮》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泊”,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即秦淮河。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晚唐诗人。有《樊川文集》。
2、背景资料:《泊秦淮》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
1、“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2、“夜泊秦淮近酒家”——由“夜”字可知时间是夜晚时分;由“泊”字可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泊于此;由“秦淮”“近酒家”五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处用了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 不以国事 备课人:吴志仲 审核人:孙植荣 备课时间:2014.9.12 学生姓名:
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不知”凸显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字凸显了诗人的忧愤之切。
四、教师小结: 《泊秦淮》诗的第一句用两个“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了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渲染出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第二句交代停船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为下两句的展开作铺垫。第三、四句写诗人在船上听到对岸酒楼中歌女们演唱“亡国之音”后激起的无限忧愤。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涵着对世道的愤慨。
《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五、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十三课时:《无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对爱的深刻认识,体会诗句之外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自学习李商隐的《无题》。“无题”是无可命题,即意思不可明言。诗人常托无题以寄意。这首诗有表白两情坚定至死不渝之意。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有《李义山诗集》。
2、背景资料:《无题》李商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过多,意旨隐晦。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他写的《无题》共十多首。这首是爱情诗,抒写恋人之间的离别相思。
3、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首句两个“难”字,表现两人情谊深厚。次句用暮春花落衬托感伤情绪,以景渲染、烘托离愁别绪。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颔联运用双关语不露斧凿之痕:“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巧妙。
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颈联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有相劝爱惜身体的意味。“但愁”“应觉”都是联想猜测之语,一种体贴入微之意在句中自然流露。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尾联是宽慰之语,借神话传说表达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思念,与诗开头照应。
四、教师小结: 《无题》首先写惜别是以委婉曲折的笔调来表达,而不平铺直叙。其次,写别后相思,运用了谐音双关、比喻的手法;写对方思念自己,通过细节来表达。写对方相思,乃是由己及人的设想。末联是利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消息,以慰渴思。全诗表达出深沉的情思。
《无题》这首诗大约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十四课时:《浣溪沙》
教学目标:
1、了解晏殊及词牌,理解词句含意,背诵全词。
2、理解晏殊的思想情感,体会婉约派的艺术风格特点。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后用作词牌名,属小令。均双调,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共42字。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人。北宋大臣,词人。十四岁中进士。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其词清新婉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谥元献。存《珠玉词》和清人辑《晏元献遗文》。
2、背景资料:《浣溪沙》这是晏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其语言疏淡闲雅,而意蕴却虚涵深广,能给人们哲理性的启迪。
3、学生自由朗读。
4、词的上片写由眼前景物触发的怀旧之感、伤今之情、惜时之意。词的下片抒写了消逝中的再现、备课人:吴志仲 审核人:孙植荣 备课时间:2014.9.12 学生姓名:
重现中的变化,以及词人对这种现象的感受与思索。
三、细读品味: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由景触情,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2、“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以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是全词中的绝妙之笔,传诵千古,被誉为“天然奇偶”。“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的深深叹惜;“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的迷离思绪。惜时之情、怀旧之感融合在一起。
4、“小园香径独徘徊”——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徘徊”一词表达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
四、教师小结: 《浣溪沙》首句歌咏自己富贵闲适的生活情趣。二句引发出怀念昔日之感。三句,就眼前景抒怀,有落日余晖之迟暮情感。下片融情人景,写其旧情难忘,好景不长的叹惋。
《浣溪沙》这首小令,通过惜春表达了作者感伤年华飞逝,好景不长的惆怅思绪。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第十五课时:《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理解词句的含意,感受词中的优美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2、学习苏轼的乐观旷达,正确看待人生的悲欢离合。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水调歌头,词牌名。这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所写。
二、整体感知:
1、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全集》。
2、背景资料:《水调歌头》这是苏轼一首久负盛名的词。写的是词人中秋醉饮,怀念胞弟之情。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等,是伴随新兴音乐产生的一种新诗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依调填词,填词所用的曲调叫词牌,词可以首句为题,也可以另用词题,用于揭示词的内容,本词“水调歌头”为词牌名,“明月几时有”为词题。
3、学生自由朗读。
三、品味语言: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
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
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思考:①、什么语气?(反诘埋怨。)②、怀念谁?(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③、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四、合作探究:
词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词前小序说明作词的缘由,高度概括了作者在这个中秋之夜的思想感情经历,表达了他对亲人的真挚怀念。“欢饮达旦,大醉”提示上片内容;“兼怀子由”提示下片内容。总的来看,是述说作词 备课人:吴志仲 审核人:孙植荣 备课时间:2014.9.12 学生姓名: 原因,总领全篇。
五、教师小结: 《小调歌头》词前的小序,叙作词原因,领起全篇。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像。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得把酒问月,并想像月宫今昔的情景;但当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不免迟疑,于是顾月而舞,连自已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也分不清了。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词的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下片除开头写月移光转以外,以下全属内心独白。
《水调歌头》全诗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朗读这首词。
课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萧关()②云鬓()③殷勤()④都护()⑤婵娟()⑥绮户()......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⑴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⑵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⑷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2)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4)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5)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课文中相关内容填空:(1)《使至塞上》的作者是 朝的,字,太原祁人,是 派的代表。他与 齐名,并称“王孟”。选自。
(2)《泊秦淮》的作者是,字,朝 家。号称_______他与杰出诗人_________齐名,并称“小李杜”。
(3)《浣溪沙》选自,是 朝的 写的,字,抚州临川人,是 派的词人。死后谥_
_,世称___
__.《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传诵千古的佳句:。
(4)《水调歌头》选自,作者是,字,号,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5.根据语言环境填诗句。
①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请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两句诗词表达分别后对老师、同学们的良好祝愿:。
其中
含
有
哲
理的诗
句是:。
②“。”晏殊见春花凋谢,燕子归来,心中不禁产生了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
③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④李商隐的《无题》中常被后人用来形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诗句是:。
⑤《泊秦淮》中写统治阶级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诗句是:。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李白《把酒问月》诗“、”两句脱化而来。
6.《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你是怎么评价这两句。
教学反思:
24.1、《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2
初中学生记忆力好,古诗读起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学生对古诗学习还是较感兴趣的,但他们对古诗的鉴赏,特别是古诗的诵读技巧还是感到有难度的。如何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把握好节奏、重音、韵律,达到“‘熟读百遍,其义自见,从诗中受到熏陶,享受‘只可意会,无需言传的陶冶,享受学语文乐趣”的境界,是教师要花大力气达到的目标,也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的佳作。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大漠烽烟,或自得其乐,或苍茫壮阔,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复杂的情感。通过诗人描绘的景物,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的作者及时代背景。
2.理解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3.掌握诵读古诗的节奏、韵律等技巧。
4.分析诗中的意象,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通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5.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达成目标途径】(以“读”贯之)
1.学生初读两首诗,了解作家作品及背景。
2.细听范读,认准字音,理解词义,感知诗意。
3.再次朗读,把握节奏、重音和音韵。
4.赏析品读,找准意象,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悟情感。
5.反复吟咏,会读会背会默,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6.以《归园田居》为例,教会赏析诗歌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至塞上》。
【赏析古诗关键词】意象;意境(画面);情感;节奏;重音;韵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展示目标。
三、研读《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1.教师指导学习《归园田居》,教给学生欣赏诗的技巧和方法:
(1)一读:知作者。
(2)二读:正字音。
(3)三读:明节奏。
四言诗句,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诗句,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五言诗句,按音节可划分为“二二一”,或是“二一二”。如: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②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③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四读:想意象。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意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一般来说,诗的基础是意象,意象构成意境,意境表情达意。
精彩句赏析:
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请说说这一句的妙处。
这一句写景和写情结合,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②“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5)五读,悟情感。
情感:
表现了诗人傲然、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
特点:
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
2.让学生以学习《归园田居》的方法自主探究学习《使至塞上》。
(1)一读:知作者。
(2)二读:正字音。
(3)三读:明节奏。
(4)四读:想意象。
(5)五读,悟情感。
精彩句赏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3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
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
1+3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
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
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1.导入: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齐读题目《使至塞上》
2.简介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3.分析诗歌,理解王维的特定心境。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联诗句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直”:《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二)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直”和“圆”构造出的画面,有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种苍凉宏大的视野。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三)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4一、教学思路:
本次跟随初中语文唐炯武名师工作室,到福鼎十中进行教学研讨,并且上一节有关初三诗歌教学的研讨课,旨在就授课与中考复习的联系进行研讨。现将本人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1、由于中考文言诗词一块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应工作室本节授课要有效帮助学生新旧知识衔接之要求,因此课堂导入设计时安排学生回忆学过诗句,并要求板书,旨在发现错别字加以引导、纠正。
2、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背。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诵读并背诵两首诗。
2、借新诗讲授,掌握学过的相关诗句,并整理归纳。
3、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4、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3、理解并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
四、教学难点:
1、诗词中有关名句的理解、赏析。
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
诵读师生对话
六、教学流程:
1、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以学生回忆学过的诗句中有关“山”“水”等诗句,背诵并板书。
教师引导,纠正。
2、讲授《使至塞上》
①全班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导:读完全诗,你知道这首诗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②教师范读课文,品读诗歌
师导: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③学生再读课文,研读诗歌
师导:在诗中,从哪些地方体现作者抒发的情感?
(师生文本对话,穿插介绍诗歌写作背景,重点讲析名句,引导学生领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
④课堂延伸,新旧衔接
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句子是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⑤小结:
诗人虽是奉使慰劳战胜之军,却千里迢迢,孑然一身,抬头见胡雁归飞,更令诗人触物伤怀,感觉自己如断根的飘蓬一般远离了故国。在“胡天”见到了大漠的奇景:在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气一股浓烟,既孤单又格外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也杳无尽头,只有那圆圆的落日让人亲切与温暖。如此宏壮之景感召了诗人,使他逐渐摆脱了孤寂的心绪,生出了豪壮之情,引发了克敌建功、燕然刻石的爱国热忱。
过渡:我想在唐朝的诗人中决不仅仅只有王维有爱国之情,还有那生在战火纷飞的晚唐时期的杜牧也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⑥借学生点评之机,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穿插介绍诗歌写作背景;
⑦课堂延伸,新旧衔接
学过的诗歌中还有哪些抒发作者爱国情怀的诗句?
(学生讨论后小组作答)
4、课堂总结: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正所谓“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样,诗歌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今人的面前,至今仍能让世人传唱,吟咏。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必做题: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后人称他“诗佛”。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读一读
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2、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3、学生个读
4、学生齐读
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问边)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激愤、抑郁)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激愤抑郁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幕)尾联: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使至塞上教案 篇4
【知识与能力】
学生可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正确解释全诗大意,并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大漠落日的图片,并引出诗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请学生结合图片和此句思考: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是激昂的,雄壮的,沉郁的,惆怅的还是其它?
2.补充本诗的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工大唐属国。唐玄宗任命王维以检查御史身份奉使凉州(今甘肃武威),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作于出塞途中。
引导语:结合上述背景,王维的心情并不激昂豪迈,甚至是有一些悲苦和无奈的。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这首诗。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全文大意,并画出诗中表示地名和官职的词。
2教师PPT出示属国、居延、萧关、燕然的位置。
3.请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读出情感。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作者要去哪?请结合具体文本回答。
(时间:春天—归雁入胡天;地点:车上—单车欲问边;目的地:属国—属国过居延。)
2.作者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追问:这些景物的作用一样么?
(不一样。征蓬、归雁:用于自喻;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用于描写雄奇壮美的`边塞风光。)
3.分小组讨论:全诗中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悲苦无奈的情感?
(首联:单车,轻车简从,形单影只,孤单之感;“车”欲问边,而不是人欲问,展示了出塞并非本愿的无奈;
颔联:征蓬,蓬草本是深恋着土地,不随意移动,然而茎叶绷断只能被迫地随风而走,自喻身不由己;归雁,从南边归来的燕子本应归去中土,却出现在胡天,自喻离群失伴,孤单而行,并且雁也是可以自由地回归中土,而自己却不能自由地回归,也体现了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感;
颈联:孤烟,狼烟也只是势单力孤,落日虽壮美,却也近黄昏。此两句将悲苦孤独的情感渗透于壮美苍凉的意境中,千古流传;
尾联:此联单纯叙述“萧关逢侯骑”,本类似“他乡遇故知”,却没有应有的温情和欣喜,反倒流露出一丝冷漠和不近人情,以此衬托出出塞的道路更是孤单漫长。)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分组讨论:本诗的艺术特色。
(1.托物言志;2.寓情于景。)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使至塞上》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在七年级教材第二单元,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七年级学习,希望七年级的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掌握中考题型,掌握学习方法。另外,本单元的内容是了解青年时代,不同经历的人的不同想法,希望学生能从中吸取积极的养料,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增添一抹亮色。
二、说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
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双
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 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三、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学习的热情比较高。但是,我担任的两个班级,学习基础较差,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对句子赏析了。
四、说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学习目标定为: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直接导入
2、预习提问: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3、朗读指导:三步走,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听清节奏和字音。学生朗读,把握节奏读准字音。学生展示读,看谁读的好。
4、翻译句子,小组结合,借助工具是翻译,小组代表展示。教师补充、点评、纠正。指导翻译的方法。
5、名句赏析:教师给出方法,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其他小组点评,补充。教师补充。
6、背诵全诗。
使至塞上改写作文 篇6
使至塞上作为王维的一首访问边疆的诗,可谓是精美之作。第一句写明了作者轻车从简,山高路远,孤独地前往边塞。用飘飞的蓬草比喻远行之人,蕴含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内心的激愤和郁闷。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直”体现出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给人亲切温暖又苍茫,惟妙惟肖的描绘出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景色。最后一句写出遇见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作战,一方面赞许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之情。
使至塞上改写作文 篇7
我还是走了,皇帝并没有安排过多的人在旁边服侍,或许已经忘了我这个人吧,不过这样也好我跟那些虚伪的人也并没有什么话可以说,一次又一次的排挤,一次又一次的为难,我都已经习惯如此了。可是即使让我走,也用得着这么急吗?就不能再给几日让我再准备准备——让我再看看这让我的故乡,我生长的地方。再让我和故人告别。
转眼间,已经步入沙漠之中,眼前早没有了人烟,只剩下令人厌烦的黄沙。荒凉而又无垠的沙漠如若废墟,看着这样的景色,心里苦笑着:这种荒无人烟的地方也只有我才被安排到这里吧……不禁一阵的厌烦迅速从心底里蔓延开来,我催促驾车的仆人快点赶车。一阵倦人的风飘忽而过,散飞的蓬草顺着风飞游荡,我不禁想到,这也许就是我的归宿吧,也许我就应该像是一根已经枯萎的蓬草,一行大雁在空中慢慢向胡人的居住地飞去。它们是回家?,抑或是迷途?正如同我不知去向何处,不知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马仍旧在疾驰,大漠却仍在眼前徘徊。不知何时,蓦地一柱燧烟孤然直上一笼然后又瞬间散开了,燃烧中的狼粪味道并不那么好,但更让我感到悲痛的是又有战事了么?人们为什么就不能和谐相处,两国打仗时百姓们的生活民不聊生,战场上的将士哪一个不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们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而后永远的留在那一缕青烟中。一条磅礴的长河走入了这死寂的荒漠中。水奔涌着,咆哮着,这就是黄河?天慢慢变成血红色,不知是不是牺牲的战士们的血染红的,我抬头看那如同一个火球的太阳正在黄河边上缓缓
《使至塞上》课后反思 篇8
我选取了不少的古诗词让学生来诵读,这不失为学习古代文学的一个好的渠道。但是,单纯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许就失去了编者的本意。应该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了解掌握与其相关的文学知识,或者以其他的方式理解诗作。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说,可以在学生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把这句诗意作为背景,让学生对其描绘的内容展开想象,改写成一篇现代文,同样是一篇很优美的写景文章。学生的想象力在这里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理解记忆也得到升华。
当然,还可以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把这句诗的内容表现出来,同样是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也是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检验。
王维《使至塞上》说课稿 篇9
《使至塞上》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五单元第25课,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歌,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雄奇壮美的塞外风光,饱含着羁旅中深深的孤独和无奈。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初三的学生具丰富的字词和诗词知识的积累,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均已具备,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难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文本的艺术特色,深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可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正确解释全诗大意,并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此环节,教师先用出示大漠落日的图片,并引出诗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请学生结合图片和此句思考: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是激昂的,雄壮的,沉郁的,惆怅的还是其它?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迅速关注的情感上来。
补充本诗的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工大唐属国。唐玄宗任命王维以检查御史身份奉使凉州(今甘肃武威),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作于出塞途中。
根据创作背景,学生可感受到,这次出行,作者是不太情愿的,自然诗中的情感也会比较悲苦和无奈。本诗的情感表达比较含蓄隐晦,初中的学生理解时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在此环节教师就将情感基调抛出,在此后的环节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探究并感受这种情感。
(二)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范读,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全文大意,并画出诗中表示地名和官职的词。之后教师PPT出示属国、居延、萧关、燕然的位置。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直观,会自行将遥远的路途与孤独、悲苦相关联,为下一环节深入探讨诗歌情感做好铺垫。最后请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读出情感。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作者要去哪?请结合具体文本回答。
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不难找出:时间:春天—归雁入胡天;地点:车上—单车欲问边;目的地:属国—属国过居延。接着,我会请学生思考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用这样的方式,学生就找出了诗中交代的创作时间、地点、状态与目的地,在这些信息提取出之后,学生即可将精力都放在解读情感上。
之后,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作者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并追问:这些景物的作用一样么?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找出,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些意象。并且可以学习到这些意象的作用,这就为下一环节,即对表现手法的探讨做了铺垫。
接下来,教师会请学生分组讨论:全诗中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悲苦无奈的情感?
全班学生将会分成四个小组,每小组讨论一联,通过诗句中的某些字词解读情感。在导入环节,教师已经引导学生了解了本诗的情感基调,在整体感知环节,学生也对本诗的大意进行了大致地学习和了解。那么在此环节,学生的任务就是深入地解读文本,自己探究出文本与情感的连接点。
这一部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思考正确得出的部分,因此我会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完成,既调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又加强了整个班级的参与度。
(四)延伸作业
在这一环节,教师依旧会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本诗的艺术特色,在上一环节,学生已经找出了能够表达作者心境和情感的关键字,学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教师根据讨论情况加以纠正和补充,总结出本诗的艺术特色集中表现在亮点: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
通过这个方式,学生可深刻理解诗歌分析的方法,为学生以后诗歌鉴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小结作业
王维的《使至塞上》诗歌赏析 篇10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古诗简介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翻译/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属国,即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见《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地。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即黄河;一说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候骑:一作“候吏”。
⑼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赏析/鉴赏
《使至塞上》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此诗描绘了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所往之处是:“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24.1、《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07-22
王维《使至塞上》阅读练习09-21
使至塞上赏析练习题10-01
9年级人教语文 上册诗词五首(使至塞上 泊秦淮 无题 浣溪沙 水调歌头)06-03
塞上曲·其一原文及赏析07-02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诗歌鉴赏及答案06-21
识字教学教学设计07-27
生字教学教学设计10-21
文化教学与教学设计11-05
一双手教学设计教学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