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合唱的三大要素

2024-09-22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合唱的三大要素(通用12篇)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合唱的三大要素 篇1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合唱的三大要素

合唱是音乐教育中的一个有机组织部分,是学生从事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学校艺术教育成果的一个很好表现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高感和声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培养合唱必需的、科学的、高位置的发声方法以及各种歌唱技能技巧,又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及群体意识等。那么,在合唱教学训练中,如何适应其身心特点,科学地指导学生的合唱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环节进行训练。

一、视唱的训练

多声部视唱练习对提高合唱教学效果非常重要,从视唱训练的实践来看,视唱练习的难度应控制在适当的程度,以学生经过两至三遍的练习即可基本掌握为宜。如果练习难度过大,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和厌学情绪。而练习过于简单,学生又会感到乏味,也无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视唱能力。

1.音准训练:要求学生学唱音阶,同时必须重视练耳,耳朵听不准音,就谈不上唱准音。因此,在唱音阶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弹奏简单的乐句片段,让学生辨别唱名,可以从接近音阶的乐句听起,逐步发展分解和弦,直至较难的旋律音程。在让学生听唱的基础上,可进行听记练习,通过听音视谱、视唱来提高辨别音高的能力。

2.节奏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是合唱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可加强平稳节奏的训练,不同时值 的符点音符节奏训练、切分音节奏训练、三连音节奏训练、变化节奏训练及两部交错节奏训 练等,以提高学生节奏变化的反应灵敏性。

二、歌唱技能的训练

1.姿势:教学中,教师要随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歌唱姿势,要求学生身体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精神应饱满,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眼睛向前平视,胸部自然挺起,两肩放平,小腹收缩(要求胸腹式结合呼吸),两臂自然垂落。两脚一前一后稍分开,前脚着力,身体的重量要平稳,面部表情要自然,学生演唱中眼睛应睁大一些,注意力要集中到指挥的身上,嘴巴应当张得开,放得松,切记紧咬牙关,下頜收回。

2.呼吸:正确的呼吸方法,不仅是歌唱发声技术的需要,而且是合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胸腹联合式呼吸是建立在自然呼吸基础上的,歌唱者易于掌握,比如可以用“闻花儿香”的感觉去体会吸气,还可以平躺在床上体会睡眠时的呼吸状态等等。我认为正确的歌唱呼吸状态,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加深和有意识的控制而形成的,需注意的要领是,吸气时不要耸肩抬胸,上身保持松弛状态。在歌唱中吸气固然重要,但呼气更为重要,呼气时横膈膜及两肋和腰部必须有一定的保持力量,缓缓呼出,让发出的声音有一个支持点,也就是说,呼气时要保持住吸气时的状态。所以,我们常说:会唱歌的人腰部使劲儿,不会唱歌的人喉咙使劲儿。

3.发声:合唱的发声训练应视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分别进行,对初学者来讲,一般应以发展自然语音基础为主,先进行带字的发声练习,尔后再逐步进行单纯的母音练习。比如,采用先“说”后“唱”、用“念”带“唱”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用“打喷嚏”的感觉吸气,再用“打呵欠”的感觉叫“阿姨”(a—i--)或说“我”(w—o--);也可以用向远方的召唤回答:“哎一!”(a—i--);发出惊呀的声音:“咦!”(yi--);提高音调向远处叫“李姨”(liyi--)等。“说”对了再“唱”,且要保持“说”与唱的感觉与声音的位置。

三、针对合唱的艺术特点,在加强融合训练上下功夫。

合唱,顾名思义,是指“合”在一起演唱,但这种“合”不是简单的、毫无联系的凑合。合唱中的“合”是将旋律、和声、调式、节奏、音色、强弱、快慢等丰富的音乐要素排列组合和交替向前进行的复合运动。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声同”、“声通”,更要“心同”、“心通”;不但要在理解上、想象上、技巧上、风格上融合,更要在情感上、心灵上、空间上融合。就拿和声训练说说,坚持对学生进行三度、六度、四度、五度等听音训练,这种训练可以从旋律音程开始,逐渐到和声音程,从分声部默唱到视唱,从单声部训练到两个声部的合唱练习。随着和声训练的不断深化,就可以开始接触轮唱和简单的二部合唱歌曲了。

总之,在合唱教学中,要求学生演唱合唱歌曲,不但要做到节奏整齐,音调准确,还要做到声音协调统一,各声部均衡和谐。因此,教师科学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视唱能力、歌唱技能及融合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保证合唱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合唱水平的基本前提。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合唱的三大要素 篇2

一、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 主要是老师从主观愿望出发, 以老师为中心, 以教材为依据, 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与主观意志, 进行安排和策划, 其适用性和合理性都较差, 教学效果常会事倍功半。而现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 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以化学新理念指导化学教学设计, 即使使用旧教材, 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那么, 怎样才能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

首先应该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 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生活经验、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再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学习的情景设计, 教师与学生互动设计、复习设计、实验活动设计、作业设计等。现有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为学生而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 老师处于引导的地位。

二、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切实变“讲堂”为“学堂”

过去的课堂教学绝大多数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或“一言堂”, 老师只是应付考试, 把知识灌输于一个个容器, 学生被动接受, 就算是有分数也欠了能力, 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皆不敢提及。教学陷入了误区, 忽略了学生的存在, 更无视他们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热情的。要达到教学的宗旨, 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变“讲堂”为“学堂”教学才能圆满完成。因此, 课堂教学首先应该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再根据课型的不同, 找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最佳切入点。

1. 如教学《化学肥料》这一节内容, 本校所有学生都是农民的子弟, 对化学肥料这节内容并不陌生, 因此采用学生自学、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的问题。

2. 在复习课中仍以学生为主,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摒弃以往教师讲解知识、结构, 进而分析例题, 学生练习的课堂复习模式。

3. 实验课教学活动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验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更能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 是学生进行探究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 学生作为主体, 由老师给予方法指导, 不能上台演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合唱的三大要素 篇3

[关键词]教育改革;教学实践;探究;有价值数学

传统的数学课程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带给学生的真实情感是害怕、不懂、难学、枯燥、无用。鉴于此,教育部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有价值数学”进行探究。“有价值的数学”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它应当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也应该把智力、能力、情感、态度、品质等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价值的存在。现在我就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 以情激趣,在趣味中体会有价值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杜威说过:“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这是因为兴趣能促进学生思维过程积极化,大胆猜测,勇于探索,深入研究。同时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热爱学习对象,在学习过程中与学习对象保持接触而产生愉悦感,从而满足心理上的需要。所以说,课堂组织教学活动应该激发诱导学生学习兴趣,要不断地给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让数学变得有情趣,学生能快乐的接受,真正做到“学并快乐着”。

案例1: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从学生最熟悉的例子,用不一样长的木条,选择其中的三根进行摆放,为什么有些可以构成三角形,有些不能,从而由三边关系,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一活动,让学生参与的同时,使其热情油然而生,提起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更好的去理解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教学的实际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情绪和智力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独立地展开思维,在趣味中感受有价值的数学。

二、创设生活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有价值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回归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生活,只有真正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数学,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有价值的数学。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生活轨迹,贴进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中的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案例2: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我国税法规定,公民全月工资、薪金所得不超过2000元的部分不必纳税,超过2000元的部分为全月纳税所得额,此项税款按下表累加计算:

某人本月纳税150.1 元,则他本月的工薪收入是多少?

学生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了责任感,从小培养了学生的纳税意识。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正如有位数学教育家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运用到现实中去。”从而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性。

三、设不同角色,共同体会有价值数学

任何一件事物,对其“价值”理解,每个人都会有所不同,当然学生对数学的“价值”也不例外。我认为,当学生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时,也会对“数学的价值”有一个较深层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社会情境,让学生扮演社会不同的角色,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案例3:某工厂现有原料甲360 千克,原料乙290 千克,计划利用这两种原料生产A、B 两种产品50 件。已知生产A 产品需原料9 千克,乙原料3 千克,获利润700 元,生产一件B 产品需甲原料4 千克,乙原料10 千克,可获利润1200 元,如果你是这个厂长,你会如何安排生产?

案例4:小明的父亲,预计明年全家收入与支出还差2 万元计划包一口能放三千尾鱼塘,包金每年一千元。据以往经验鱼苗成活率为70%,年尾收塘市面鱼价为3.5/斤,你能否估计出小明的父亲鱼塘收入是否有2 万元?

上述两个例子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了厂长和家庭成员不同的角色。从不同角色中体会数学的“价值”,社会责任越重的角色越能体会到数学是有价值。只有让学生体会到不论自己今后干什么工作,都要使用数学,这样才能使有价值的数学深植于学生心间,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四、探索规律,在做数学中体会有价值数学

数学是过程,是活动,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就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体验。“做数学”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因此,要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去发现数学,了解数学,体验数学,掌握数学;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特征,总结数学的规律;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会数学,发展数学能力。探究性教学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它强调“做数学”,力图通过学生“做”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规律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

案例5:观察下面两组式子:

1=12 1×3=22-1

1+3=22 2×4=32-1

1+3+5=32 3×5=42- 1

1+3+5+7=42 4×6=52-1

…… ……

(1) 试写出1+3+5+7+……+99=___,99×___=___2 -1;

(2) 试用字母表示你探索得到的规律。

从以上例子,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了观察、归纳、分析、猜想等数学思维方法,培养了探索和发现的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能主动地获得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学习,认真探究,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等,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其中学生学到的就是有价值的数学,也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

五、科学的估算,从量中体会有价值的数学

估算,实质是一种快速的近似计算,在日常生活中与数学学习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拥有良好的数感,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估算能力的培养,在数的计算中,让学生从量中体会有价值数学,在数中提高数学素养。一个小学或初中毕业生学习了那么多的数学知识,但不会估计一个学校操场大约有多大,不知道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向别人说明自己所在位置,这样的学生数学素质高吗?当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可以依据自己的个性特征,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案例6: 在开家长会时,每张长凳最多坐5 人,33 位家长至少需要准备几张长凳?

学生1:学生借助学具,用小棒代表长凳,用圆片代表家长,在操作中得至少应准备7 张长凳;学生2:通过计算33÷5,判断至少应准备7 张长凳;学生3:用乘法,5×7=35,7×5>33,而5×6=30,30<33,因此至少要准备7 张长凳……不同的学生运用了不同的估算策略,而这些方法都是合理、正确的。科学的估算,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保证了计算的准确性。学生也在估算中体会到他们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不是枯燥、刻板的东西,而是有趣的、富有生气的,同时也是有用的数学,进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运用到现实中去”,这正是数学的价值所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提高对有价值数学的认识,真正喜欢数学,乐意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

[参考文献]

[1]许绍群.新课标·新数学·新理念[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4,(3).

[3]许盈.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陕西: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8,(1-2).

[4]张守江.正确认识数学[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4,(3).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新理念 篇4

在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教育将成为一种面向全体的全民教育,贯穿一生的终身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突出个性的创新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中提出:“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并明确了数学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允分发展。从前言与这一总体目标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体会到: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为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通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如何在备课中体现新的理念

1.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素材。

由于教材编写具有时代性,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根据那个年代学生的条件及当时社会对各方面人才需要的要求不同,教材编写的内容及要求只符合一定时期的使用。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再好的教材经若干年也会滞后的。因此,我们手中的教材有些编排顺序、准备题、例题、呈现方式及例题的情境已不能适应我们今天的学生学习了。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他们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例如改变例题的叙述情节,省编义务教材第七册第43页的归总应用题是先通过准备题总结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出示例题。这样的课,用以前的眼光来看是无可非议的,就现在来讲逻辑思维也是很好的。但我们所教的孩子不一样了,他们可能对3小时抽水420吨,5小时抽水多少吨已不会感兴趣了。我想如果改成“老师想了解一下昨天晚上我们班55人一分钟共做多少题”?根据你自己的做题情况编一道数学题。学生四人或两人小组讨论片刻,争相回答。有的学生说:“我一分钟做了20道题。照这样的效率,估计全班55人能做1100道题。”有的说:“我两分钟做了30道题。估计全班55人,可能做825道题。”再让他们说说是怎样计算的?由于这道题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过的事实建构的,所以对例题的结构、数量关系比你去刻意地去教,掌握的要好得多。学生很容易掌握了这类题的解题思路。

2.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揭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备课时我们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形式。因为,教材的编写往往是根据知识的结构展示其发生、形成、发展的顺序。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不一定适应教材中的呈现顺序及呈现方式。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时,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生活经验和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之间的距离,改变了教材内容中的呈现方式。把用一个实物、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表示的单位“1”与用多个物体为整体表示的单位“1”的内容相对比,同时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能力在小组的协助下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经历主动探究“分数的意义”的过程,建立分数的`概念。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和感受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

3.改变新课的导入方式。

现行教材中的准备题,是为新知学习铺路搭桥。其内容一般是与本节课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新知境界。然而,从新的教学理念看,它恰恰是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缩小了探索空间。加之,教材中的例题在提供答案的同时,也提供了思考过程,在出示例题的同时,就有怎样想,它既约束了教师的思维,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随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个性、才能的发展为主,导入阶段的目标也应随之由为知识学习作准备为主转向情感诱导为主;由关注知识技能领域向关注发展性领域转变。因而,强化情景创设功能,让学生体会今天学的数学就在身边,形成探索的欲望,是导入阶段的方向。我们备课时在关注新课导入方式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例如,“正比例教学”中,可在有阳光的日子带着学生去室外,用杆高与影长的关系,测量树高、旗杆和周围的物体。教学“比例尺”时,可让学生根据比例把自己家的房子画在纸上,设计自己喜欢的建筑物。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这样符合学生积极探索的心理需求。

二、如何在课堂中体现新理念

1.创设没有精神压抑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一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这一过程创设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1)转变教师的角色。

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过程。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例如,在学生讨论、争议不休时,我们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没有精神压抑的、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2)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诚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恰当地组织教学。教师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

2.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过程。

由于开放式教学过程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教师要尽量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更多有思维空间。

例如,我在“分数的意义”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学习材料(学生们准备材料特别充分,有的自画10个小红旗,有的画6只小动物,有的画12个三角形,画8个小圆片,画9个小正方形,有的剪了一个大圆,长方形、正方形纸、铅笔、蛋糕、小棒、小正方块等等),通过让学生自己准备学习材料,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有了心理准备。实践活动中选择的素材又是他们自己所熟悉的、喜欢的。课一开始,通过两三分钟对学生的了解:“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了解哪些知识?”“用你们手中的材料分一分能得到分数吗?”要求每位同学至少分一种材料,并把你的成果在小组中交流,在交流中说出操作的思维过程。在小组合作交流后(约5分钟),每组推选一位同学到前面与全班同学们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并在交流,争议中解决问题。如有一位学生在演示把6支铅笔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也可以是,这时另一名学生站起来质疑:“为什么和都可以?”另一位学生马上站出来说:“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是2只铅笔,平均分成6份,2份就是,也就是2只铅笔。”交流时,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时地争着补充、修正。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学生体验了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中经历丰富的(交流合作、成功、兴趣、愉悦)情感体验。

3.设计不同层次的开放性练习题。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全体学生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练习题或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设计每个同学都有参与机会的开放性练习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例如,我在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周围事物了解的情况设计一张统计表。”这时,同学们积极地动起来了,有的自己独立设计;有的两、三人合作,有的收集信息,有的整理数据。有的设计了“四(1)班财产统计表”、有的设计了“四(1)班教学用具统计表”、有的设计了“四年级各班人数统计表”“四(1)班各组人数统计表”“中山路小学各年级统计表”“某小组家庭住址统计表”“某小区人数统计表”“四(1)班数学成绩统计表”“近一周天气变化情况统计表”等等。这样设计的开放性练习,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又如,请你用长24cm,宽12cm的铁板,为客户设计一个高3cm的无盖铁盒。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设计了不同规格的铁盒。在交流中讲出自己的设计意图。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合唱的三大要素 篇5

(碧江中学顺德北滘

[摘要] 本文从课堂教学中的备课、教学过程、课后作业等三个教学环节,讲述如何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体现乡土地理基本知识。

[关键词] 乡土地理基本知识地理新课程教学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到:“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地理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素质,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地理素质水平。乡土地理存在学生的周围,具有开放性、实践性、时代性、灵活性、探索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乡土地理基本知识,是学习乡土地理的重要途径,也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路石,任何一个地理教育教学的过程,都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是区域性校本乡土地理,其选定研究的内容没有一定得文本教材作为一句,其方法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教师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设计者的角色,因此对于备课和教学过程、课后作业的设计,应当重视。本人现就如何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体现乡土地理基本知识,谈一些看法。

一、备课

(一收集乡土地理素材

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应在课余时间注意收集、分析和归类大量有用的乡土地理素材,建立乡土地理素材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有一桶水;

要“厚积”才能“薄发”。教师只有平时多积累乡土地理信息,不断丰富地理的感性认识,加强地理观念。收集地理素材的渠道有很多,现列举如下: 1.留意身边的生活

生活就是课堂。大部分教师与学生生活在同一个校本环境,同一个地区,对周围的生活环境熟悉。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多留意身边的地理事物和地理问题的同时,自己也应关心和收集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件,以便于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正确引导学生发现、观察、分析生活中地理知识。

2.善用生活媒体

电视、网络、广播、报刊杂志等等,都是与我们密切相关的生活媒体,对于我们的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日益扩大、深入。这些生活媒体,体现不少的乡土地理现象和地理事件。善用生活媒体,有利于乡土地理多种教学形式的开展,丰富乡土地理知识的内容,扩宽视野。多了解那些节目可能会介绍或涉及乡土地理知识,并积累、整理、保存来自媒体的节目,还可以分门别类剪辑、组接,以供教学需要时观看、研究。如,佛山电视台顺德频道的《城门头专辑》、《见多识广》、《影像广东》、《顺视新闻》等节目,都有涉及到乡土地理信息。

3.捕捉新闻热点

在地理教学中,应时常关注新闻媒体瞬息万变的信息,这是因为他们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地理知识、敏感的地理问题,是对地理课本最及时的补充和修正。时事新闻不仅仅是政治学科的专属内容,也可以纳入到地理教学环节中,让地理教学与时俱进。地理新闻可作为新课导入的材料,也可以某个地理知识点的事例,也可以作为知识拓展、思维发散的外延,也可以经编排转变成试卷设计中的材料分析题。关注新闻热点,及时捕捉有关家乡的地理新闻,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时时留意、处处收集地理现象和地理事件的良好习惯。如,最近顺德北滘都宁村某钢板厂被发现偷排废气,其中有一个烟囱甚至直接喷火,经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查处协调后,该厂承诺20天内搬迁,而现在顺德区67家企业已经被纳

入环境信息管理和环境保护信用管理范围,学生通过新闻了解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并要关注身边的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二备课

乡土地理知识就在学生身边,为学生所熟悉,有直观的感性认识,通俗易懂,有亲和力,具有趣味性。而地理本身具有广阔的空间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但初中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备课中,充分利用以上乡土地理知识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穿插乡土地理基本知识,会让学生产生地理就在身边、地理并不陌生也不遥远的感觉,从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一教师讲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把要讲的事物和现象全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前去观察,但是地理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客观的乡土地理材料,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如讲解地球的五带的范围后,告诉学生顺德的纬度位置是22°40′~23°02′,让学生判断顺德位于五带哪个带。学生很快得出顺德位于热带,因此顺德终年炎热,冬季不寒冷、不下雪。再如讲述东南亚的华侨,再联系到顺德的华侨,20世纪30年代,受世界性经济萧条的影响,蚕丝价格暴跌,顺德大批的女工转到东南亚国家做家庭佣工,目前数的华侨同胞有10万多人分布在世界各地,询问学生是否有家人或亲戚是华侨,简单讲述华侨的有关情况(如迁移时间、迁移原因、迁入地点、对当地的贡献。又如讲述灾害性天气的时候,指出顺德地处

热带,临近海洋,夏秋是台风多发的季节,教师列举一些最近经过顺德的台风,并让学生讲述顺德台风来袭的情景或抗风灾的经历,以切身的体会了解台风的特点。又讲述地形的时候,让学生根据顺德地形描述(顺德为西江、北江河口的冲积平原,地势西北略高,东南稍低,最高山为东南部旧寨的顺峰山,其次为西部龙江的锦屏山,参考顺德地图,简单画出顺德分层设色地形图,加深对顺德地形的印象。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乡土地理知识时机要恰当,内容要适量,少则四五句话,多则四五分钟,不可过滥,不可为了重视乡土地理知识而偏离了教学目标。

(二学生回答

在课堂提问和课堂小结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会来举例,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得出结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最后由老师加以补充完善。

三、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除了书面练习外,还可以有多种形式:(一收集网络资料

课后可让学生收集有关乡土地理的网络资料,但面对海量的网络资源,学生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应该访问哪个网站,该看哪些信息。而且有部分的网站是为承认或高年级学生而设计的,内容对初中学生来讲显得难度大、难消化,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应推荐部分适合的网络资源,宜精不宜滥,避免学生出现信息迷航或信息过载的现象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画图

在讲述平面图的画法后,让学生画自己的村的平面图。学生参考地图,并根据实地观察、生活经验和访问调查,了解更多平时疏忽或知道但不熟悉的事物,加深对家乡的熟悉程度,也增长了见闻。

(三实践活动

乡土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带祖国的情感”,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鼓励或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充分开发地理课程资源,进行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

设、制定调查方案、收集和整理信息、采取行动、反思和评价、交流和表达等。[1](四图片展览

定期在校园开展专题图片展览,以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的形式进行。如,以“顺德制造、中国骄傲”为题的专题图片展览,用图片和图表展示顺德工业的历史发展、工业品牌、工业结构、工业布局,等等。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对家乡建设成就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参考文献】

托福口语这点如何在考试中体现 篇6

不管是托福iBT口语考试的1,2题独立任务,或者是雅思考试的卡片,抑或就是普通与外国人的交流,大多数学生都要面对以下三个问题:

1. 对内容的陈述缺乏细节,绕圈子,意境朦胧,让人觉得不知所云。

2. 对自己生活总结不足,不知道该说什么,想说什么,能说什么。表达的时候缺乏信心。

3. 就算准备过的话题也觉得没底,担心考试的时候考的刚好是这个话题中自己没有准备过的分项内容。

针对这么几个问题,我围绕的年度热门话题—体育为例,论述如何合理构思,备考口语的独立任务。

美国的体育选拔机制集中与高中和大学,孩子从小就会参加棒球社区联赛Baseball Little League,女生踢足球Soccer,高中之后很多体现出体育天赋的年轻人开始有目的的象职业联盟努力。 这些联盟包括,NFL(National Football League)国家橄榄球联盟,MLB(Major League Baseball)美国职棒大联盟, NHL(National Hockey League),以及我们中国人已经很熟悉的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美国人在了解,结交一个新朋友的时候,比较喜欢了解对方的话题之一就是体育爱好,并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体育爱好者,开展下一步的交友。 对于体育话题的总结和练习,短期可能是为了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 长期来说则是为了在国内或者国外更好的融入英语语言国家的社会生活, 结交更多朋友,进而体会更多国外文化。

1.词汇包装,保证精彩和详细如果背单词的目的不仅仅是识别阅读,听力中的要点,还包括口语,作文中有效表达的话。 那么我们要明白句子中主要有三种词汇。

1)实词: 名词 动词 数字 形容词 副词其中名词,动词和数字使答题内容具体细化;

形容词和副词的包装作用可以是答题变得更加华丽。

2)虚词: 助词 感叹词助动词: 完成句型的时态,语态,语气。平时要注意语法曲折变位的能力感叹词: 使答题充满人性,不沉闷,很动态,帮助你展现感性的成分。

3)连词: 答题的理性的成分,制造内容的起承转合,展现口才的逻辑质量。

有目的的积累, 善用各种词性的好词,可以对口语表达进行精彩的包装。

2. 亮点论据,升级内容的技术含量。

不管考试时间如何要求答题长度,考生需要意识到,我们不仅要完成填充题目要求时间,还要保证填充信息的技术含量和精彩程度。

下列论据大家要学会积累,这样才能或具体话题点对点使用或放之四海皆真的广泛应用于各种话题中。

1)fact 摆事实2)statistics 列数字3)witness/testimony 亲身经验/别人经验4)comparison/analogy比较/类比5)example 贴切的例子6)anecdote黑色幽默的奇闻趣事7)quotation名人名言引用

在这样的选词和造句的原则下,我们面对一个话题,要考虑能说出来的信息总量有多少,之后把这些信息都写出来,反复朗读,并使用我给的录音软件来录音,帮助自己不见得要背诵,但是至少要非常熟悉。

解析托福口语复议的好处和风险

一.分析托福口语复议优势以及风险

优势:

1.若考生另外的分数相当高,某单项成绩很低,与自己预想的成绩相比,要低很多时,通过托福口语复议考生可以拿到自己“应得”的成绩,根本不需要去接受车轮战考试之苦。

2.有充足申请时间的情况下,能够借助剩下的精力去准备其它考试(比如SAT)。

3.免除了又一次考试时真正考到很好成绩的其它单项成绩反而下滑的情况。

风险:

1.如果托福口语复议成功了,并非肯定是好事情,由于口语与作文的复议会在原始成绩上加分,也有可能减分。

2.当大家复议过程里成绩会被冻住,不可以申请送正在复议的分数。如果在复议前已经帮你送出了很多这次的成绩,复议变成了ETS会免费帮大家又重新送一次复议后的新成绩到所有你以前申请送过分的学校。而学校都是用新的成绩当成标准。

3.复议持续的时间流程长短是不一样的,按照处理效率从几个星期到两月,并非全部的人都等得起的!

4.复议后分数并未有什么变化(多数情况):如此这个成绩根本不可以又复议了,此为一个最终成绩,你的选择就是重新考,对很多人来讲这是时间的浪费。

二.托福口语复议的真相

复议后分数波动的比例及成绩提高或者降低比重:

百分之十左右的参加复议的同学分数会发生变化,有如此多变化的人中间:大概有五分之三的人会出现涨分,还有五分之二的人会出现降分。

三:对于托福口语复议里表示YES还是NO!

下面几种人提醒大家最好做托福口语复议:

1.口语17、8分以下,且有自信者。这个分数有些偏低,对申请学校没有更大的帮助。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合唱的三大要素 篇7

传统的体育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中心, 以运动场为阵地, 以教材为内容, 总是把学生当作需要接收教育的被动者。教师主要是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诱惑甚至肉体的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 产生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 它不仅使学习质量和效益降低, 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 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新课程标准遵循的是“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增进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验的全过程, 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教学中, 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 真正落实“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要转变传统的观念。

二、改进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的运动兴趣

以前由于受到旧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使得教学方法太单一、太枯燥, 体育课基本都是同一个模式: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错—学习动作技术—放松, 自始至终都是教师控制。世界教育史上, 不管是夸美纽斯、赫尔巴、凯洛夫, 还是布鲁纳, 这些教育家们提出的教学结构, 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传授知识为目的, 在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下,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制的地位, 许多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 课内却变得死气沉沉, 学生的智能不仅得不到发展, 就以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争取不到。现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需要导入课题—让学生建立动作表象—思维体验反复理解—观察反馈针对性讨论—创新练习师生评价。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学习需要, 从而主动地进行思考,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其学习兴趣。

新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的发展,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创造自由展示课堂的时空, 变课堂为学堂与讲堂相结合, 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如, 在准备活动的模仿操中, 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创新的模仿, 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创新。在练习动作的技能中, 根据动作的特点进行创新。根据现有的场地, 自制一些器材 (沙包、旧车胎、易拉罐等) 进行创意的练习。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练习。如, 自由结合练习伙伴, 学生之间共同创造新“玩法”, 不求人人成功, 只求人人进步。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学生的发展,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多给学生创造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的机会。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有效的体育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体育健康的重要方式。教师适时地把学生引导到探究的道路上去, 会使教学过程更富有启发性。

在体育健康教学活动中,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新课程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 对学生体育健康教学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要关注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学生的体育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一个一个的个体, 个体的差异表现为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水平的不同, 从而能全面客观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评价, 符合发展的规律, 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而增强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和信心。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还应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以往的体育课程过分重视体育学科自身体系的完整性, 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 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致使有的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而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注重运动技术教学, 甚至将竞技运动训练内容与方法移植到体育课堂教学中, 这就造成了体育教学是以学生竞技运动掌握与提高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与技巧, 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否是以学生体能的增强和运动技能的提高来衡量的。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的发展, 体育知识的形成, 体育锻炼的习惯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却未能得到很好的实现。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改革, 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所以, 教师要遵照党和国家的要求, 用改革的思想和新的教育观、价值观改革现行体育课程势在必行。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 一定会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

摘要:教育的目标旨在学生的发展。通过探索总结“优化体育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注意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生动活泼, 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新课程倡导体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 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合唱的三大要素 篇8

【关键词】写作教学 主体地位

一、引言

写作技能的培养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在英语写作上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学”而非“教”。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写作教学方式,使英语写作既有利于提升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创新。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1.输入阶段——写前准备。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 (1985) 的输入假设认为,决定外语习得的关键是学习者接触大量可理解的、有意义又有关联的目的语。徐锦芬提出的“输出假设”认为,学习者必须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内化输入的语言达到习得语言的目的。

写前准备——“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写作过程的准备阶段,对之后进行的成功写作至关重要。因此,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听与写相结合、说和写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进行写前准备。

在写作训练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构思过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信息,在学生自己审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安排学生通过双人或小组活动进行讨论,开展一个“议题说题”活动,并要求学生相互比较并讨论各自的看法,在小组进行充分议论后,各小组还可派代表在全班范围进行讨论,通过互相启发、思维的碰撞,使学生既达到“I have a clear idea of what I′m going to write about the topic.”这样的境地,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如何去进行酝酿构思。教师在这一阶段的任务则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积极性,激活学生与写作任务相关的知识网络,帮助他们启动写作的思路,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体现。

2.输出阶段。

(1)独立完成初稿。传统的写作教学只有一个或两个阶段,教师布置题目,让学生写,写完上交即可。而以学生为主体的写作教学,则是把“写”与“评”相结合,即“写—评—再写—再评改”

经过审题阶段几个环节的酝酿构思准备,接下来就是将构思付于书面文字。这是一个运用英语进行写作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学生起草初稿不应是一气呵成的,这个过程应该是:思→写→思→改→思→润色→初稿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要全面安排,考虑文章开篇的交代句和结尾的点题句,要将要点扩展成句,要将主题句再通过添加支撑句扩展成段落,把各段按照时空顺序或者逻辑顺序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一篇语义基本连贯、有一定层次感的初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独立思考,独立写作。充分利用在准备阶段所獲取的语言输入。

(2)修改。

1) 学生自评(self evaluation)初稿完成以后,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先自查自改,然后对自己的文章写出简短的自我评价。完成初稿后,学生要十分仔细地重读一次初稿,看有无改进之处。在学生修改的过程中老师要加以引导,(在自我评价阶段,学生主要注重句意是否畅通,文意是否连贯)这是个再加工的过程。文章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不指引思路很难保证学生自己能检查出自己所犯的错误。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一份查错的思路清单,熟悉查错的路径才能具备自查纠错的能力。

2) 同学互评(peer evaluation)即把学生分成三至四人一组,让他们根据要求进行小组讨论,互相批改作文。要求批评性地阅读同伴的作文,老师给出批改的方法及标准,在修改的过程中注重四个方面的错误:语法,拼写,标点,时态,并分别用代号(G,S,P,T)来标注,以便让学生自己修改。另一方面,用醒目的符号标出作文中的精彩用词和句子,给作文写评语和定分数。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解决“互评”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接下来是平时写作训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将经过作者自己初步修改后的初稿再给自己的伙伴看看或者在几人小组中传阅,由这些同学根据上一步骤中提出的“查错四路径”去审读该初稿,再提出他们各自的修改意见,然后再由作者本人在听取他们意见的基础上对文章作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以上两种修改方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与交流”的新的理念,学生在合作小组中相互帮助,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采用同龄人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去进行启发和讲解,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很好地体现,可起到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效果。

3) 教师总评(teacher evaluation)教师既看学生的原文,还看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总评。在总评时,教师注意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也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作精心点评,帮助学生提高“写”的能力。教师总评后,还选出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朗读和讲评。讲评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做一次全面的修改,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改。

以上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总评等多种评改作文的途径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师批改学生作文的现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写”,而且让学生学会了“评”和“改”。学生虽然写的是一篇作文,每循环一次就提高一次。这种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钟书能.建构主义视野中的“写长法”教学[J].外语界,2004 (03).

[2]于勇.利用反馈提高学生外语写作水平[J].中国英语教学, 2000(03).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合唱的三大要素 篇9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215-01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怎样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呢?

一、转变观念,创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所思、所想,尊重学生心理,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总以一种高高在上,令学生敬畏三分的“尊容”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把自己摆在学生平等的地位,以朋友谈心式的语气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的教师以各种方式来与学生沟通。如,一位教师在教《挑山工》一课时,以她自然而亲切的教态,对学生流露出真诚的喜爱和尊重,他想方设法创设良好课堂氛围,使学生没有焦虑感,没有恐惧感。他在教学生读书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齐读,默读,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范读课文时,按一般的范读方法是听教师范读。可这位老师是问学生愿意听谁读。还有不少老师克服了以前教师一直站在讲台上讲的方式,而是有意识地走到学生跟前和学生讲话。学生发言可以举手也可以不举手;学生可以站起来发言,也可以坐在位子上发言;可以按教师指名发言,也可以抢答;学生可以同意教师的说法,也可以不同意;学生还可以轻声和同桌交换意见······。他们这样自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得到了发挥。

二、创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摇篮”,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诱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首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兴趣因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巧妙地设计新课导入,一开始就让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予以高度专注,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更加敏锐,想象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如:有一位教师在教《猴子下山》一课时,用纸板做了一只猴子。说:今天老师给大家请了一个好朋友,这位老师一边讲一边用耍木偶的方法把小猴子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下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又如一位教师在讲《春雨》一课时,上课伊始,让学生唱《小雨》这首歌,由歌词导入:“小雨、小雨,沙沙沙,种子、种子,在说话。”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电教手段,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以形、声、色的直感,增强艺术感染力。

有位老师在教《海底世界》一课教学中,出示课题后,老师问:“看见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说:“海底到底是怎样的?”老师说:“我们一起来领略海底的风光。”然后播放《海底世界》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们聚精会神地看着、听着。时而瞪着眼睛露出惊异的目光、时而会心地笑笑,时而学着动物发出嗡嗡、叽叽、喳喳等各种声音,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

不少教师上课很严肃,老是冷面孔。学生的发言稍有差错。教师便一票否决,老师在无意中挫伤了学生,是学生的心理受到了伤害,灵性受到了扼杀。有经验的老师懂得尊重学生,从不让学生难堪,他们知道怎样去保护学生的自信、自尊,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信任、赞赏和期望。如:在《挑山工》一课教学中,经常用“你的想法真棒”、“你真聪明”、“你会像挑山工一样永远向前”、“你能从书本上获取信息,这种学习是很好的方法”。

“志从趣生”。教学中抓准时机,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健康的发挥。

四、开展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俗话说:“儿童好胜,老人好静。”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初生牛犊不畏虎”正是这种好胜心里,作“不畏”的支柱。在世界单项性的球、棋赛史上,许多新手能击败名将的一个原因,就是新手的好胜心强。因此,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进行教学,将是一个莫大的资源开发,如:再讲《落花生》一课中,课堂最后几分钟精心设计了让学生模拟崔永元,搞一个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学生想做像桃子、石榴那样的人分一组,想做像花生一样人分为一组。两组进行辩论竞赛。第一轮讲自己为什么愿意做那样的人。第二轮讲对方的不足。第三轮讲当代需要什么样的人。要以礼服人,以情动人。教师讲完要求,先分组讨论,后辩论,辩论时只见一个个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的,脸争得红红的,真是激烈非常,还有一个学生问教师想做什么样的人。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围着教师久久不愿离开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常用“词语接龙”竞赛、读书竞赛活动,利用学生争胜好强、互不服输的心理进行阅读教学,不仅巩固了本节所学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合唱的三大要素 篇10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遇到的突出问题就是面对大量的公式、图表使一部分学生对于这些枯燥乏味的内容产生厌恶情绪, 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上课不注意听讲, 学习效率低下。

例如, 在讲小学数学的加减法3-1=2这个例题时, 如果教师只是用小木棒来演示的话, 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那么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把电教媒体引入课堂就把这道简单的减法题变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教师用计算机课件的幻灯片来演示:车站上有了辆小汽车, 开走一辆, 然后使一辆车慢慢从投影中走开, 学生从图形的变化中看到, 原来有3辆汽车, 开走一辆还剩下2辆汽车。这样的演示过程是实际生活的情境再现, 使学生从具体的感知理解“从一个数量里去掉了一部分, 求剩下多少用减法计算”的道理。同时也就了解了减法算式里的“被减数、减数、差”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把静止的算式变为动态的画面,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有助于节省时间、提高课堂利用率

电教媒体的应用可以大大缩短教师在课堂上的复习巩固时间。以往的课堂, 教师复习时会在黑板上出大量的练习题, 这会占用课堂大量的宝贵时间。一节课40分钟, 而教师写题就会占用5-8分钟, 这一段时间, 学生在下面只是用眼看, 而当我们用投影展示时, 界面一打开复习题已经全部写好, 学生马上进入做题阶段。

在讲解新授课阶段, 以前的课本及教师的话语过于死板, 在学生头脑中没有一个直观的景象, 导致教师只是反复多次的讲解而学生却如同雾里看花, 知之甚少。

三、有助于讲清基础知识, 培养解题能力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学生常常出现概念不清, 死记硬背, 互相混淆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只凭机械记忆, 理解不透彻。用电教手段可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运用投影的生动性, 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利用动画能动能静的特点, 通过演示发现公式、理解困惑。如在讲解“扇形面积时, 充分发挥动画投影的视觉特点, 从一幅动画片, 一幅复合片进而通过求圆心角的扇形面积和若干圆心角的扇形面积, 有学生通过讨论推导出扇形面积的公式。由于动画投影的设计运用恰当, 生动形象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对公式的理解) 。通过讨论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解题技巧方面有明显提高。

由于电教手段具有鲜明、直观、生动、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因此, 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使所学的知识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 篇11

教育部在2002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增设研究性学习课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有关专家对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用) 》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 》也进行了修订, 在新大纲里, 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 鼓励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个体在本体意义上得到自由的舒展。因此, 注重研究性学习, 就要努力开拓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创新精神,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发展健康个性, 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而达到这一要求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阅读。那么, 怎样在阅读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呢?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生个体潜能的开发, 首先是个体主体性的发挥。2002年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指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这就强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 自由选题, 自主探究。这有利于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而获得直接体验, 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论也认为, 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不仅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发展学生潜力, 有利于培养创造精神、独立人格和协作负责的态度,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而, 主体性原则应是首要原则。

二、激发兴趣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 才有探索的冲动。”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开展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有兴趣, 选择的研究专题应能激起大家的研究兴趣。用兴趣激发求知欲、创造欲。以趣味为载体, 阅读可以使学生求知兴趣不断提高, 改变对研究性学习的单调、枯燥、乏味的印象, 让学生在游戏、娱乐中体验, 在兴趣中前进。例如:阅读《哈利波特》一书, 对于初中生可以让他们完全在兴趣中读书, 通过各种方式, 如分角色扮演、对话来体验其中的情景, 让他们快快乐乐地阅读, 认认真真地体会, 偶有所“得”, 便与同学讨论、交流, 最后提出自己的主张, 让学生读在其中, 乐在其中, 乐此不疲。

三、问题性原则

在研究性学习中, 问题是贯穿于学习过程的一条红线。语文学科的阅读文本是信息丰富的问题源。阅读过程是问题意识诞生的载体。问题意识的产生, 来自学生个体在阅读过程的思维交锋之际。问题意识诞生于学个体阅读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只有找寻问题, 发现问题, 最后去解决这个问题, 才能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变为主动研究者。这一过程中, 发现问题的喜悦、解决问题的挑战、问题得到解决的成就感相互融合, 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可以说, 这一原则发挥着激发、导向、调控、强化的作用, 是研究性学习的原动力。

四、适合性原则

不同学段的学生都有其特定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 需要教师真正做到“设身处地”。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习分三个层次:概念的学习、规则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的学习。前两者属一般知识、技能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则属解决问题的学习。一个问题往往具有复杂性、综合性, “研究”者往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根据学生自身的素质和知识状况, 开展适合学生“口味”的阅读就很重要, 不适合的阅读书籍和指导, 不仅会“拔苗助长”, 还会扼杀最初的激情。最适合的应是最好的。

五、指导性原则

大纲中明确提出,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这就表明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应给予指导, 而不是“包办”, 包括初读时选题的指导、指定书目时泛读的指导、研读中同学讨论指导, 以及后来再验证时的指导。指导应自始至终贯穿全过程。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指导是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体验在教师教学的启发、诱导下会得到深化和升华。恰到好处的指导, 可以把学生带进美好的学习境界。

六、激励评价原则

评价是一种手段, 在教育过程中起着激励导向作用。激励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参与的全过程, 在初读、泛读、研读、再读中均要体现。通过不断地激励, 提高大家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信, 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发展, 使研究性学习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化理念 篇12

一.课前预习指导到位,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重视课前预习环节,学生也很少养成课前坚持预习的良好习惯,这就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一些障碍。不仅需要课堂上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而且学生对教材内容也不够熟悉,教学互动开展并不顺利。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预习方面的指导,一方面要求学生坚持预习,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向学生进行预习方法技巧的指导,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工具书、上网搜索等形式,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等等,并按照教师的提示拟定预习提纲,初步熟悉教材内容。笔者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好的学习技巧,班级普遍运用的“五步预习法”就是笔者带领学生共同梳理和提炼出来的先进预习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强化课前预习指导,既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同时也有效提高了语文教学准备的充分性,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开展课堂学习。

二.教学手段提升到位,增强语文课堂生动性

教学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辅助功能,收入进课本的教材涉及面较广,蕴含知识量也较为丰富,许多课文和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理解中增加了难度。有了先进教学手段的帮助,这一切将不再是障碍。例如在写景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演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知教材内容,缓解了学生因不熟悉教材内容而引发的枯燥乏味感。再比如科技类说明文的教学理解难度也较大,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向学生进行形象化的知识普及,通过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以及科技发展最前沿的信息,帮助学生强化这些方面的理解。另外,在一些情感深厚的环节,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的熏染,增强语文教学的思想渗透性,这些方面都是多媒体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动运用。

三.教学模式优化到位,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整个语文素质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当在这一方面强化研究,将新课程理念贯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模式的优化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地开展学习,促进能力发展。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将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不再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让他们在学习研究中提高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在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中,教师应当始终掌控局面,提供给学生思维的线索,将教材重点难点设计成思考题,引导学生分小组思考,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小组间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了自主探究的主角,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点拨引领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在复习课教学中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复习要点,以自己的学习技巧与经验对其他学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等等,这些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可以有效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得更加生动、活泼、高效。

四.分层要求落实到位,兼顾学生发展差异性

素质化课堂更为主要的是体现对学生的整体培养,让全体学生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充足发展,这一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精髓之一。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正确面对学生的差异性,采取针对性措施为学生量身打造最为恰当的教学活动。分层模式是兼顾学生学习差异的有效方式,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进行准确分析、划分层级,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有了差异性的分层教学目标,整个教学活动才更具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的分层设置,还是课后作业的分层布置,以及阶段检测的分层出卷,都可以将不同层面的学生区别开来,为他们量身打造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分层模式能够让优秀生保持旺盛的斗志,同时也能兼顾到学困生的学习基础,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自信心。在语文教学中以分层目标为引领,整个教学活动才能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得轻松快乐,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感,这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素质化课堂的打造离不开教师理念的创新,教师应当将改革与创新的要求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养成坚持预习的习惯,在教学手段方面体现信息手段的作用,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充分改进,同时兼顾学生的发展差异,让初中语文教学更为高效。

上一篇:创五好支部活动方案下一篇:去海淀驾校学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