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土地管理法》办法

2024-09-25

江苏省《土地管理法》办法(共8篇)

江苏省《土地管理法》办法 篇1

江苏省土地闲置管理办法

行政征收依据及条款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一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二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闲置土地,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五条: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必须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动工开发期限开发土地。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百分之二十以下的土地闲置费;满二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但是,因不可抗力或者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为或者动工开发必需的前期工作造成动工开发迟延的除外。

《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十五条: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动工开发期限进行项目开发建设。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期限满1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以下的土地闲置费;满2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但是,因不可抗力或者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为或者动工开发必需的前期工作造成动工迟延的除外。

《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第四条: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1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1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2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土地使用者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闲置土地,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1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以下的土地闲置费;满2年未动工开发时,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但是,因不可抗力或者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为或者动工开发必需的前期工作造成动工开发迟延的除外。

苏价服[2004]494号、苏国土资发[2004]437号、苏财综[2004]167号

征收标准:划拨方式:每年每亩3000-5000元

出让方式:工业用地,出让金15%;经营性用地及其他用地,出让金10%。

江苏省《土地管理法》办法 篇2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土地经济密度的计算。结合国内外对经济指标的认可度及对统计元素筛选比对,并选择区域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作为恒量区域土地利用效率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习惯上将其称为土地经济密度[9]。这一指标的另一内涵还表现出可以作为评价区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通常用公式:

P=G/L表示,公式中:P表示土地经济密度,G表示GDP,L表示区域土地面积。此外,为更好地反应区域经济变化情况,还运用(其中P'k代表第K年的变化率,Pk代表第k年的土地经济密度,Pk-1代表第k-1年的土地经济密度)来计算土地经济密度年度变化率。

(2)土地布局分析。土地经济密度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可将其经济性分布特征通过空间分析工具Arc GIS软件实现在不同区域的特征表达。并将影响其区域异质性指标,如人口密度、城市化率、二三产业比、市场化指数和科技投入与土地经济密度的相关性,并设置相关因子0.05和0.01的置信水平下的Two-tailed双侧显著性检验,以确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及进行应诊性诊断。

(3)规律揭示。采用库兹涅茨曲线比对模式揭示区域土地利用规律。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1955年提出的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变化关系的倒U形字曲线假说: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程度也是先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的,因此,可以利用库兹涅茨曲线比对全省经济与三区域经济所处阶段,以探索经济增长元素与土地经济密度变化之间的关系[10]。

1.2 数据来源

以13个地级市为评价单元,分别选取各市的统计数据,以2000—2008年《江苏省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为主要数据基础,结合各地市的其它相关资料,选取相应的经济数据、人口数据以及自然地理等特征数据(表1)。此外,还搜集了江苏省土地利用现状图,并进行了数字化处理。选取各地1999-2000年的GDP作为经济主要评价指标,各地区土地总面积作为土地评价指标,并运用土地经济密度公式处理后得出不同区域不同年度的土地经济密度,在此基础上作深入分析。

(单位:万元/km2)

数据来源:2000-2009《江苏统计年鉴》

2 江苏省土地经济密度空间格局分析

把历年的土地经济密度转入Arc GIS进行叠加分析,对其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变化状态进行模拟,可以直观出江苏省各市土地经济密度的空间变异。

2.1 土地经济密度呈不断上涨的趋势

自1999年以来,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迅速,土地经济密度呈不断上涨的趋势。全省平均土地经济密度从1999年的860万元/km2,提高到2008年的3910万元/km2,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0.5%。全省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增长速度区域差异明显,从南到北表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其中,无锡增长速度最快,由1999年的2450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9230万元,年均增长率达到6.78%;淮安增长速度最慢,由1999年的250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740万元,年均增长率仅为0.4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图1)。

2.2 土地经济密度呈现严重的极化模式

按照传统地理学的划分,江苏省在空间上分为苏南(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苏中(扬州、南通、泰州)、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三个有梯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在江苏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三大区域差异与极化明显扩大,土地经济密度也呈现严重的极化模式。在空间上,土地经济密度也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由南向北呈梯度递减(图2)。2008年末苏南土地平均经济密度为6310万元/km2,苏中为4380万元/km2,苏北为1050万元/km2,苏南平均土地经济密度是苏北的6倍,是苏中的一倍多。很显然。人地关系由北向南,紧张程度在增加。

3 江苏省土地经济密度时间格局演化

库兹涅茨曲线表明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土地利用状况是先恶化然后得到逐步改善的,对于这种关系的理论解释包括3个方面:经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消除效应[7]。综合三大效应,理论上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利益效益在一定时期内必然会呈现先加速增长,再呈减速增长态势,最后趋于平缓增长。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土地密度增长曲线大致都符合这一特征(表2)。但是不同区域随年度增长的曲线波幅呈现出差异性特征。其中,连云港、苏州、盐城等市的波幅较大,但最终都走向平缓,说明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受区域背景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发展较快的区域也会受某种因素的冲击而经济增长过速。发展慢的区域会因某些环境的逆化、政策的不协调而导致经济的突然下滑。

(‰)

注:土地经济密度变化率=相邻年份间的土地经济密度差值*1000/上一年的土地经济密度。

从江苏省整体及苏南、苏中、苏北各区域经济的的动态发展趋势看,其土地经济密度变化各有特点。

(1)江苏省土地经济密度整体呈现不均衡性“U”型,2001-2004年间,变化率呈年度递增趋势,2004-2007年呈现波动,2008年增幅较大,可能与苏中地区经济增长加速有关。

(2)苏南土地经济密度变化率特征:(1)土地经济密度变化率是随经济增长而显现出库兹涅茨曲线特征;(2)苏南经济已经历了最大的快速增长期,进入平稳发展阶段;(3)整体上,苏南经济波动较小,上升与下降都较为稳定,这说明从2000起,苏南经济已经处在良好的稳定发展阶段。

(3)苏中地区的表现与江苏省整体特征极其相似,只是在2000-2004年间波动性更强,说明苏中经济在该阶段仍处于不稳定时期,2008年苏中地区呈现剧烈增长态势,可能与苏南地区的稳步增长,产业向苏中地区转移有关。

(4)苏北地区的特征为:(1)区域土地经济密度波动性强,表明其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弱;(2)尽管该区域土地经济密度的变化率整体上也呈现倒“U”型结构,但其发展更象单边上升曲线,表明该区域产业经济仍然没有形成稳定的增长点,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有待延伸;(3)2004、2006、2007三年的经济变化较为接近,是该区域土地经济密度的3个变化率较高区域,说明2004年肯定不是该区域的经济增长高峰年,该是区域仍然处于累积状态,快速增长期还需要一段时间。

4 江苏省土地经济密度的驱动力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区域土地经济密度相关性指标,选取了与经济发展较密切的6个指标,运用SPSS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并在0.05和0.01的置信水平下进行Two-tailed检验。

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江苏省土地经济密度的主要因子为科技投入、市场化指数、二三产业比、城市化率,三者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市场化程度与土地经济密度的相关性达到0.994,在0.01置信水平下达到极显著相关,说明它是影响江苏整体经济最重要的因素(表1);(3)表1要反应出二三产业比与城市化水平之间达到完全一致水平,说明江苏省的第二产业是解决农村人口城市就业安居的重要途径。(4)数据分析表明尽管人口密度也影响着土地经济密度,但其影响力远远小于其它因子,分析原因可能是江苏属于长三角快速发展区域,其苏南人口密度较大,但苏北人口密度小,总体上对单位面积的经济量总影响不够突出(表3)。

注:*表示在α=0.05水平上有显著性意义的相关系数;**表示α=0.01水平上有显著性意义的相关系数(以下同)。

4.1 苏南地区土地经济密度与各因子的相关性及检验结果的主要特征

(1)与二三产业比的相关性不大,相关系数仅为0.702,原因可能是苏南的二三产业比增长的幅度与经济增长的幅度协同性较差,其三产增长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或能更大;(2)在置信0.01水平下其它因子与土地经济密度指标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特别是人口密度和市场化指数的相关性系数达到0.998,说明发达区域经济的增长不仅增强了区域人口的集聚能力,更促进了市场化水平的提高;(3)二三产业比与城市化率尽管较为接近,但并没有很强的相关性,说明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不一定是二三产业的高度发展结果(表4)。

4.2 苏中地区土地经济密度与各因子的相关性及检验结果的主要特征

(1)所有指标在置信0.01水平下均表现为极显著水平,除人口密度呈现为负相关外,其它指标均表现为正相关。说明在苏中地区各项指标都与土地经济密度有较密切的关系。(2)土地经济密度增大,人口密度下降,说明苏中地区人口聚集能力较弱;(3)市场化水平与土地经济密度相关系数在置信0.01水平下达到0.997,说明市场化是带动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表4)。

注:A表示土地经济密度;B表示人口密度;C表示科技人员密度;D表示市场化指数;E表示二三产业比例;F表示城市化率。

4.3 苏北地区土地经济密度与各因子的相关性及检验结果的主要特征

(1)在置信0.01水平下,科技水平、市场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分别达到0.890、0.959、0.969,三者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三者是助推区域经济的主要动力;(2)人口密度对土地经济密度变化影响不大,且呈较小的负相关,说明产业不发达区域人口密度会影响单位面积的经济总量;(3)二三产业比对土地经济密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作用力不大,说明发展第三产业更有利于促进土地经济密度的增长(表4)。

5 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土地经济密度与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科技水平等因子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会因区域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特征。

5.1 结论

(1)受区域自然、经济、人文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土地经济密度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差异的大小基本上体现了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但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趋势基本符合倒“U”形曲线。

(2)不同区域土地经济密度的差异性与区域经济结构的稳定性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苏南地区已呈现较为完整的倒“U”,很好地解读了该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发展状态,同时也能解译出苏北地区经济累积期现状;研究还表明区域发展是有层级的,苏南地区的发展对苏中地区产生辐射,并促其进入快速发展期,苏北地区会有滞后期。

(3)决定土地经济密度的因子很多,不同区域的影响因子也不相同。研究认为,发达地区市场化程度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相对落后区域助推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城市化与工业区化,这为不同区域发展奠定了方向。

(4)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已经成熟,良好的就业环境业亦形成,人口聚集能力日趋增强,高层次人才比例加大,因而,创造经济增长的能力也会加强,土地经济密度也随之加大。

5.2 讨论

鉴于以上分析,以下问题值得思考:

(1)欠发达区域如何致力于提高区域市场化指数,包括产业市场化、人才市场化、政策市场化,这是提升其区域经济最重要的途径。

(2)从全省发展的角度出发,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科技人员和专业素质人员去相对落后区域工作。

(3)如何促进相对落后区域第三产业迅速推进,建立更有利于该区域服务性产业的迅速升级,提升区域产业科技含量是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4)从方法论的角度,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筛选和细化指标,以昭示区域发展不同区域的时空演进规律,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桂山.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研究的启示[J].地理学报,2004,59(S1):41-46.

[2]叶涛;,史培军;从深圳经济特区透视中国土地政策改革对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3):434-444.

[3]赵翠薇,濮励杰,孟爱云,等.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广西江州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2):172-179.

[4]何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潜力评价[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5]黄木易,吴茨芳.城市用地综合效益评价及其时空变异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6):17-22.

[6]孔祥丽,王克林,陈洪松,等.广西河池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典范对应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1):132-140.

[7]郑新奇.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8]魏慧,李永实.发达地区县域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分析[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7,2(3):69-74..

[9]张富刚,郝晋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异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1):23-29.

[10]吴克宁,曹志宏.河南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异分析[J].资源调查与评价,2006(23):46-48.

[11]冯科.中国土地经济密度分布的时空特征及规律[J].经济地理,2008,28(5):817-820..

江苏省《土地管理法》办法 篇3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规划;江苏省

一、江苏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江苏省东濒黄海,地处长江、淮河、沂河和沭河下游。江苏省是我国土地资源面积较小的省区,全省土地面积为1026万平方公里(15390万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07%。江苏省属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是我国工农业较发达的省区。近两年来,江苏省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第一位,其农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山东省。江苏省良好的农业产值是因为它有着肥沃的土地,土地生产力较高,而且这里有较高的经济和文化技术水平。

截至2008年12月31日,江苏省共有100734万亩农用地面积,其中714568929亩耕地,47430631亩园地,48485508亩林地,160577亩牧草地,196698672亩其他农用地。29012万亩为建设用地面积。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41564104亩,水利设施用地28954197亩。交通运输用地1960411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30366万亩。全省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463%。

当前,中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江苏省把节约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规划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江苏省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

1.土地垦殖率高。按地域分,平原地区垦殖率高,山地丘陵区垦殖率次之,长江三角洲地区垦殖率最低。

2.农用地和耕地比例较大。在已利用的土地中,农用地所占比例较高,高达79.19%。在农业用地中,耕地比重则比较大,高达71.05%。

三、江苏省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江苏省在土地利用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大。这个难度突出表现为农业与非农业用地矛盾日益突出。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后备土地资源不足是主要原因。

(二)耕地锐减,质量下降。近十年来,耕地大面积减少。究其原因,是源于各项建设和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近年来减少的耕地中,大部分是城镇周围有水浇条件,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而新增加的耕地熟化程度较低。

(三)土地利用率以及產出率比较低。在各类非农业建设用地中,用地规模过大,外延扩展为主,其实际利用很不充分。

(四)水土流失和土地污染较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比较严重的土地污染。目前多数市地已有上地污染,而且局部地区还比较严重。

四、江苏省土地规划试谈

所谓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土地空间上对土地进行合理组织的一项综合性措施。开展土地规划,其主要依据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此外,规划地区的自然、社会以及经济条件也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通过土地规划,使每块土地都有合理的生产任务。通过土地规划利用,使土地能取得最大的效益。同时,保护好土地资源,满足土地规划的要求。

具体说来,开展好土地规划,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建立规划许可制度。实行用途管制,各类土地要按规划利用。落实管制措施。要严格控制农用地,尤其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对于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非农建设项目发土地规划许可证,作为准予用地的法律凭证。严格审批,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项目,不予许可。

(二)强化建设用地规划管理。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相关的专项规划对建设项目用地进行预审。在审批建设用地时,要根据规划审批意见,对项目用地的规模、布局、占补措施以及用地计划指标进行严格审查。经规划许可并定额审核批准的用地项目,予以公告,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三)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的建设用地规模以及范围进行审核。在审核中,如果发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不一致,就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规模和范围内审批用地。

(四)制定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进土地开发复垦和土地整理工作

土地开发复垦和土地整理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是长期性的事业。各地有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在进行土地整理时,要根据不同差异,区别不同条件,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方式、范围和深度进行统筹安排。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要认真做好开发整理前后农地质量评价、权属确认以及土地的调整和重划工作,保证有计划、有序地进行,保持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运用评估、勘测等科学方法,尊重原有的产权关系,对各方面的关系进行协调,依法办事。对于集体和个人对于农用地的整理、复垦以及开发,在一定期间内,可减免其农业税和集体提留。

(五)新农村建设要树立新思维,创造新模式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树立新思维。实现农村居民点用地达标,是土地整理工作的核心任务。首先,要大幅度减少村庄占地。为此,需要改变独栋房屋加封闭大院的传统模式。当前,在院子里养猪、养鸡、种菜和堆放柴禾的现象已经大大减少,大多数农民已经不再这样去布置自己的小院。因此,院子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使压缩院落面积、节约土地有了可能性。在此背景下,应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倡修建公共绿地以及健身、娱乐场所;为了扩大公共空间,缩小院落面积,提倡修建连栋平房或楼房;提倡建设农户之间更加开放、更多交流的新型农村社区。使房屋更紧凑,使绿地、广场宽阔,使环境优美,土地也可以得到更集约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吴燕辉.基于GIS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华中师范大学.2008.05.01

[2]李旺君.基于“反规划”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江苏省《土地管理法》办法 篇4

定行为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进行解读

[主持人]中共江苏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监察厅、江苏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联合出台了《江苏省党政领导干部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一经公布,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人民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新浪网等知名媒体和网站纷纷刊登、转载和发表评论;同时,国土资源部执法局、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将此文全文转发全国各地,对我省强化土地执法监察的创新举措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个办法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台的呢?下面请葛副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葛素琴]首先非常感谢各位网友对我们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非常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和广大的网友在线交流。近年来,江苏所面临的土地管理形势,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耕地保护任务重,建设用地指标少”。大家都知道,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同时也是一个土地资源非常紧缺的省份。人多地少、经济发达,用地需求量大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就辖区面积而言,我们江苏省全省面积占全国的1.06%,列全国第24位;总人口居全国第5位,占全国的5.8%;人口密度居全国各省区之首;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9%,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的三分之二。而江苏的经济发展多年来在全国处于前列,江苏省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4000亿,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2010年的GDP预期增长目标为10%。这样的经济快速发展必然对土地有较高的需求,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是刚性的,但是土地供给的约束也是刚性的,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任务异常艰巨。

[葛素琴]另外一方面,从今年来我省土地执法所面临的形势来看,当前我省违规违法用地的判断是:总体趋于好转,但是尚未有效遏制,反弹压力很大。这个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违规违法用地呈逐年下降趋势。从年报统计数据来看,2008年、2009年与今年上半年相比,全省土地违法行为发生宗数、面积和耕地面积持续大幅度下降。从2009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情况来看,我们全省通过自查发现违法用地占实际新增建设用地的宗地比、面积比、耕地总量比,与2008开展的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成果相比,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是违法违规用地在一些地区仍然突出存在,一些地方重大典型案件还时有发生。第三是土地供需矛盾突出,违法用地反弹压力很大。近年来我省各地保持GDP的高速增长,带来对土地持续的旺盛需求,虽然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依法管地用地观念正在逐渐增强,但在以GDP增长为主的政绩考核体系影响下,难免会选择发展而舍弃保护,一些违法违规用地处理不到位,违法成本低,也驱动一些地方违法违规用地。

[葛素琴]基于这样的背景,为此,为严格土地管理,增强党政领导干部依法用地观念,严肃追究党政领导干部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的责任,2010年4月28日,中共江苏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监察厅、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及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联合出台了《江苏省党政领导干部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这个暂行办法的出台应该说标志着我省确立了各级党委、政府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定依法管地用地意识,坚定可持续发展意识,坚定保护耕地红线意识。虽然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干部倒在耕地红线上,但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一定要维护,“一家管,大家用”的局面必须得到根本改变。

[主持人]葛局长介绍了我省土地供需矛盾突出,违法用地的情况使用发生,违法维护法制的权威,我省今年出台了这项办法,这项办法适用于哪些对象,有什么特点呢?责任追究的原则是什么呢?

[葛素琴]根据《暂行办法》第二条的规定,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市、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省、市、县(市、区)党政机关工作部门及其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以及其他依法行使行政职能的组织中的党政领导干部,因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致使土地管理秩序混乱,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本《办法》实行责任追究。我们这个《暂行办法》归结起来应该说有这么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在责任追究重点上,突破以往只追究行政责任的惯例,按照权责统一原则,实行党政一体化问责,这个特点应该说在全国也是具有突破性的;二是在责任追究对象上,延伸到乡镇党政领导干部,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基层党政机关及其主要负责人保护耕地的责任与意识;三是在责任追究层面上,在部门联动、共同执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四是充分保护了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这个《暂行办法》也是对国家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出台的《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15号令,结合我们江苏省的实际的补充。关于我们追究责任的原则在《暂行办法》中是这样规定的:责任追究坚持实事求是、权责统一,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规定,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同时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不得用责任追究代替党政纪处分或者刑事处罚。[主持人]葛局长介绍,该办法颁布以后,市县乡党委和政府,以及相关工作部门主要领导,都在该办法的责任追究范围之内,该办法也有四个明显的特点,明确了责任追究的原则,具体对领导干部实施责任追究的情形主要有哪些呢? [葛素琴]在我们江苏的责任追究暂行办法里面,对领导干部实行责任追究具体分了下面几种情况:一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责任追究,第二个是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领导干部实行责任追究,第三各对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实行责任追究等三种情形。下面我逐一做一个介绍。

[葛素琴]《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市、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以及其他依法行使行政职能的组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党政主要领导及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实行责任追究:它主要规定了六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土地管理秩序混乱,致使一内本行政区域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或者虽然未达到15%,但造成恶劣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第二种情形是以文件、会议纪要等形式出台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政策、规定、决定等,致使本地区土地管理秩序混乱,造成恶劣影响的;第三是因组织领导不力,对违法用地未能及时有效制止,造成违法用地既成事实的,或者妨碍、干预违法案件查处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四是不履行耕地保护职责,致使本行政区域耕地保护目标考核不合格,或者基本农田遭到严重破坏的;五是违反征地补偿有关规定,擅自降低征地补偿标准,或者征地补偿不落实,侵占、截留、挪用征地补偿款,或者先保后征、即征即保工作不到位,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影响社会稳定的;六是应当实行责任追究的其他情形。刚才说的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对违反土地规定责任追究的情形。

[葛素琴]《暂行办法》第六条规定: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对其主要领导及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实行责任追究也是六种情形:第一种是土地管理秩序混乱,致使一内本行政区域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或者虽然未达到15%,但造成恶劣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二是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的行为,未能在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期限内发现、制止、查处,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三是不认真履行本部门耕地保护责任,致使本行政区域耕地保护目标考核不合格,或者基本农田遭到严重破坏的;四是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采取欺骗手段骗取规划调整、建设用地审批的;五是明知建设项目用地违法,仍然办理该项目土地登记申请的;六是应当实行责任追究的其他情形。这是对国土资源部的责任追究的六种情形。《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各有关部门应建立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建设项目未依法履行用地审批等相应手续,发展改革部门为其办理项目审批、核准手续,规划部门为其办理建设规划许可,建设部门为其发放施工许可证,电力和市政公用企业为其通水、通电、通气,房产部门为其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手续,工商部门为其办理工商登记,为违法用地提供便利条件的,应当依照本办法实行责任追究。此外,第八条还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等部门违反有关规定,报送审批《被征地农民保障实施方案》、《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情况审核表》的,依照本办法实行责任追究。[主持人]葛局长介绍了,对市县乡党政领导干部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领导责任追究各有六种情形,对相关部门的追究也有具体条款,概括起来讲就是严重扰乱土地管理秩序,侵害人民群众利益,危害社会稳定的性质恶劣的都在本办法的责任追究范围之内,责任追究如何启动,有哪些追究方式?追究的程序如何呢? [葛素琴]在我们《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党委、政府或者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通过下列途径,发现本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或者下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有需要实行责任追究情形的,应当启动责任追究程序:一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附有证据材料的举报、控告并经调查属实;二是新闻媒体曝光并经查实;三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议案、提案并已查实;四是司法机关的司法建议;五是工作检查、干部考核、巡视工作结果;六是上级党委、政府或者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责任追究要求。在责任追究的方式上,《暂行办法》规定了七种责任追究方式,分别是:责令作出书面检查、责令公开道歉、通报批评、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上述七种责任追究方式在处理的时候既可以单处也可以并处。关于责任追究的权限和时限,在我们的《暂行办法》里面规定,对党政领导干部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责任追究机关可以根据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建议作出责任追究决定。责任追究程序应当在30天内完成,情况复杂的,经决定启动责任追究程序机关批准,可延长15日。责任追究决定作出后15日内,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将责任追究决定送有关部门备案。[主持人]葛局长介绍群众举报,媒体爆光都可以举报责任追究,此外也明确了七种责任追究的方式,责任追究必定会产生影响,具体到被责任追究的党政领导干部,对其任职的影响如何呢?

上海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最新版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市土地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全市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并可以设立派出机构,负责指定区域的土地管理工作。区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区县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业务上受市土地管理部门领导。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需要设立派出机构。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的规划、农业、水务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四条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其所有权代表依法向区县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其中,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已经属于村民小组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民小组提出申请。

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公告。公告期间土地所有权没有争议的,由区县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

第五条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按照《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

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国有土地的,按照《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

第六条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单位和个人依法取得使用权的土地,由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勘测定界、埋设土地界桩。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或者毁损土地界桩。

第七条 依法征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或者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的,由原土地登记机关注销土地登记。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第八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市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市计划、经济、建设、规划、农业、水务、交通、财政等有关部门编制。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区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编制。

第九条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区县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严格执行;未经原审批部门同意不得调整。

第十条 市和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市或者本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城市规划实施和土地开发利用的现状,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二、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

三、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

四、经营性项目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区县土地管理部门编制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经区县人民政府审查同意,由市土地管理部门综合平衡后纳入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第十一条 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的经营性项目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他计划指标,经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第十二条 市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确定并下达各区县分解计划指标。

市和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分解计划指标,合理安排各类建设项目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无农用地转用指标或者超出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不得批准新增建设用地;无经营性项目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或者超出经营性项目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不得批准经营性项目建设用地;未完成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或者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的,核减下一年度同等数量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第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执行情况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内容,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报告。

第十四条 市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定期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并会同市规划等有关部门,根据土地调查成果、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区域使用功能和国家有关标准,评定土地等级。

市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将土地调查和等级评定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四章 耕地保护

第十五条 非农业建设应当节约使用土地,不占或者少占耕地。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不得破坏耕地土壤耕作层。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禁止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沙、采石、采矿、取土,以及向耕地倾倒垃圾、渣土等废弃物。

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农业部门,依照《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以乡镇为单位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管理。

第十六条 单位和个人经批准占用耕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在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时,应当提出与所占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开垦方案,并负责实施;也可向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缴纳耕地开垦费,专项用于组织开垦新的耕地。

第十七条 市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农业、水务、财政等有关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建设占用耕地状况,编制土地开垦计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有滩涂等耕地后备资源的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土地、农业、水务、财政等有关部门,根据土地开垦计划,制定土地开垦方案,并向市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土地开垦方案由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水务部门组织实施。利用滩涂开垦土地的,由水务部门组织实施,并应当符合滩涂管理、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十九条 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农业、水务等有关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制定本区县内空闲地、废弃地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土地整理规划,报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向市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土地整理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的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制定土地整理方案,经区县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土地开垦和土地整理应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符合河道和湖泊输水、行洪、蓄洪的要求,并按照土地、农业、水利等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实施。禁止毁坏森林开垦耕地或者围湖造田。

第二十一条 土地开垦竣工后,应当由市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市农业部门,按照新增耕地的质量标准验收。

土地整理竣工后,应当由区县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农业、水务等有关部门验收。验收合格的地块有新增耕地的,应当由市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市农业部门复核认定。

第二十二条 土地开垦和土地整理新增的耕地,应当纳入年度的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和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

超出年度的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和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的新增耕地,可以结转折抵下一年度的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也可以经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审核,用作折抵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其中,跨区县折抵耕地补偿指标的,应当经市土地管理部门审核。

第二十三条 按照《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应当进行土地复垦的,由用地单位和个人自行复垦,或者委托有关专业单位复垦。用地单位和个人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向区县土地管理部门缴纳土地复垦费,由区县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复垦。

第五章 建设用地

第二十四条 建设占用土地,应当符合城市规划,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现有建设用地。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控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和城镇、村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但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军事设施建设项目除外;

二、具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第二十五条 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审批:

一、在中心城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由市和区县土地管理部门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涉及征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应当会同乡镇人民政府同时拟订征用土地方案〕,分批次逐级上报国务院审批。

二、在城镇、村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由区县土地管理部门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涉及征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应当会同乡镇人民政府同时拟订征用土地方案〕,分批次逐级上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超出市人民政府征用土地批准权限的,应当报国务院审批。

第二十六条 使用现有建设用地或者经国务院批准的新增建设用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土地管理部门审查,拟订供地方案,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一、城市规划确定的本市重要地区和重要道路两侧的建设用地;

二、国务院、国务院有关部门、国家计划单列企业和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建设项目;

三、跨区县的建设项目;

四、其它需要由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建设用地。

除前款规定外使用现有建设用地或者经国务院批准的新增建设用地的,由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审查,拟订供地方案,报区县人民政府审批,并向市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 建设占用未利用地的,应当由市土地管理部门审查,拟订供地方案,报市人民政府审批;但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的用地,应当报国务院审批。

第二十八条 建设占用中心城以及城镇、村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外的农用地的,由市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区县土地管理部门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和供地方案〔涉及征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应当会同乡镇人民政府同时拟订征用土地方案〕,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由国务院、国务院有关部门、国家计划单列企业和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军事设施建设项目,以及超出市人民政府征用土地批准权限的,应当报国务院审批。

第二十九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向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建设用地预申请。

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建设用地预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对建设项目用地有关事项进行审查,提出预审报告。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时,应当附具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第三十条 建设项目批准后,建设单位应当持下列文件材料,向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

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及相关文件;

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建设用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拟订供地方案,并按照建设用地的审批权限报批。

第三十一条 按照《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征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应当由区县人民政府在被征地所在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公告期不少于十日。

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按照经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以及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会同有关部门分别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在被征地所在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听取被征地的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以及农村村民的意见。公告期不少于三十日。

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分别组织实施。

第三十二条 征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支付征地费用:

一、向被征地的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支付土地补偿费;

二、向被征地上的房屋、青苗等附着物的所有人支付有关的补偿费;

三、向被征地的农村村民支付安置补助费。

前款规定的征地费用,应当按照经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的标准、期限和方式支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侵占或者挪用。区县人民政府以及土地、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征地费用支付和使用情况的监督。

除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外,征用耕地的,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提出并实施耕地开垦方案或者缴纳耕地开垦费;征用菜地的,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第三十三条 建设项目经批准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以划拨方式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向土地使用者核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以出让、租赁等方式有偿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

除按照《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外,用地单位和个人均应当以出让、租赁等方式有偿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土地租金等土地有偿使用费。

出让、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但因依法转让房地产等情形随之发生转让的除外。

第三十四 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兴办乡镇村企业,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共同兴办乡镇村企业的,应当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工业用地区或者中心村范围内进行,并按照本办法建设用地的有关规定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以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入股的股份不得转让,但因乡镇村企业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股份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

农村村民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兴办企业,或者使用其宅基地以外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的,应当征得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书面同意,并按照本办法建设用地的有关规定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三十五条 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应当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按照本办法建设用地的有关规定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三十六条 农村村民新建住宅,应当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村或者居民点范围内进行。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

农村村民申请住宅用地,应当经书面征求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意见,并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按照本办法建设用地的有关规定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农村村民在中心村或者居民点范围内新建住宅的,其原有的宅基地应当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依法收回;农村村民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拆除其原有的宅基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附着物,由区县土地管理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复垦还耕。

第三十七条 有偿使用的国有建设用地闲置超过一年的,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可以按照下列规定,向用地单位和个人征收土地闲置费:

一、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征收不超过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百分之二十的土地闲置费;

二、以租赁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征收不超过一年土地租金的土地闲置费;

三、以其他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征收不超过一年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土地闲置费。

建设占用的耕地闲置超过一年的,可以按照前款规定加倍征收土地闲置费。

第三十八条 有偿使用的国有建设用地或者建设占用的耕地闲置超过一年的,用地单位和个人可以采取下列方式作出处理:

一、建设临时绿地,条件许可的可以恢复耕种;

二、依法办理有关手续后,改变土地用途进行开发;

三、经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批准,有偿置换其他建设用地进行开发;

四、经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批准,交还土地使用权,并取得适当的补偿;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未按照前款规定的方式处理,土地闲置超过二年的,经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批准,依法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三十九条 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应当提前予以公告。公告期不少于三十日。

依法收回使用权的国有土地,市和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可以委托有关专业单位进行前期开发和储备利用,并纳入经营性项目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管理。

依法收回使用权的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耕地的,应当交由原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恢复耕种。

第四十条 本办法涉及的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闲置费以及征地补偿、安置费用的标准,由市土地、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拟订,经市物价和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市和区县土地管理部门收取的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闲置费,应当按照规定上缴财政,专项使用和管理。其中,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的百分之三十,应当上缴中央财政。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擅自移动或者毁损土地界桩的,由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被破坏或者被占用耕地每亩三万元以下的罚款;一、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破坏耕地土壤耕作层的;二、闲置、荒芜耕地,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沙、采石、采矿、取土,以及向耕地倾倒垃圾、渣土等废弃物的。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三条第四款规定,非法转让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由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没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非法所得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非法转让以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入股的股份的,由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非法所得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截留、侵占或者挪用征地费用的,依法予以追回,并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以出让、租赁等方式有偿使用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未按期足额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的,责令其限期缴纳,并按日加收滞纳款额千分之三的滞纳金;逾期一年以上未足额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可以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四十七条 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 当事人对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中有关用语的含义:

一、中心城建设用地规模范围,是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本市外环线以内区域;

二、城镇、村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是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本市外环线以外的新城、中心镇、集镇、中心村和工业用地区等区域。

江苏省《土地管理法》办法 篇6

第一作者:庄小青

第二作者:周婷婷 蒋虹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土地流转的热潮,极大地激活和释放了农村生产力。省外很多实践都很成功,涌现了许多好的土地制度创新的方式,这对江苏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作用。但是,省内省外,苏南苏北因地理条件、经济因素等的限制,在土地流转方面又有所区别。能否结合省内外、苏南苏北各自的特点,优势互补,使江苏土地流转制度更完善,使农民能得到更大的利益,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即是在此想法下进行研究形成的。

关键词:江苏,土地流转,现状,对策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一、省外土地流转成功案例

浙江嘉兴的成功在于实行了“两分两换模式”。农村承包地流转后,农民不需要下地干活,而流转费比先前自己耕种的收入翻倍;同时,政府还对土地流转进行了一次性补助,可以说,农民的收入有了显著提高。两分两换清理出来的土地,基本上是1/3搞工业,1/3给农民造房子,1/3搞其他开发,这样对土地的利用更加合理,土地利用价值也更高。由下表可以看出,嘉兴自实行“两分两换模式”之后,农民的收入逐年上升,并且农外收入占比极大。可见,该模式的成功性。

表12004-2011年浙江省农民农外收入比重变化情况

成都在土地流转上也有其独特的优势。直至2011年年底,全市农用地流转累计达到305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30%,比上年提高8.1个百分点,其中,耕地流转面积达212万亩,比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1000亩以上规模流转的面积达87万亩,比去年增长95%。成都市土地流转农户的收益非常稳定且保障程度较高,平均每户每年增加5000到10000元人民币。

二、江苏土地流转现状

(一)已有成果

苏南地区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是土地承包制度和转包。由于流转土地面积大,便于规模管理,目前成效明显,农民也已过上了小康生活。

表2:2006年-2011年苏南地区土地流转面积及农民收入情况

苏北地区,部分农民自发进行土地流转,流转方式多样化。虽然规模小,流转年限短,但已突破了传统农民仅依赖土地、靠天吃饭的角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外,政府还组织了大规模的承包,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规模较大,流转期限较长,多数在5年以上。

表3:2006年—2011年苏北地区土地流转面积及农民收入情况

通过表

2、表3,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自2006年以来,江苏地区土地流转面积越来越大,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也越来越多。

(二)利弊分析

1、有利条件

首先,农户的流转意识增强。江苏地区尤其是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为广大农民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使农民的非农收入远高于农业收入。这使得传统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低,而且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行动,所以农民迫切地希望能将土地流转出去。

其次,乡镇管理阶层的管理能力提升。在过去的管理当中,乡镇集体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为今后的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江苏地区的地理优势。江苏地区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健全,企业相对集中,具有一定的投资优势,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大。而中国加入WTO,给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会有更多的投资者投资于苏南地区。另一些企业家则看重苏北地区的相对“原生态”,可以规模经营。

最后,政府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并给与相应的补贴,这更提升了农民的积极性。

2、困境分析

(1)行政干预太多,主要是针对苏南地区。政府为了同意规划用地或是同意转包而强迫一些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这使得农民在思想上抗拒政府的行为。

(2)制度不完善。不论是苏南还是苏北,在农民自发流转的情况下,大都采用口头交易的形式,没有正式的合同,这样,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有了纠纷,也不容易解决。

(3)苏南地区在相对发达的基础上缺乏新颖的策略,这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而苏北地区则相对落后,二、三产业的发展不利。

(4)中介服务滞后。地产市场的中介服务,是指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桥梁和纽带的机构或个人,如土地储备中心、土地资产评估中心。目前服务于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相对匮乏,缺少一个自下而上、多功能的服务体系,地方政府往往是越俎代庖,代替了中介机构。同时中介服务的缺位,也限制了土地信息的流通,提高了土地流转的成本。

(5)社会保障体系落后,主要是针对苏北地区。农民的生活得不到合理保障,社会保障机制与城里人是无法相比的,这使得农民无法放心大胆地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

(6)农民缺乏议价能力,无法影响土地流转价格。事实上,这还是一个主动性的问题。理论上,农民应该在土地流转中掌握主动权,而现实流转中,农民处在被动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对于自己流转出去的土地没有足够的议价能力,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合理保障。

三、省内、省外对比

江苏虽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跟嘉兴、成都相比仍有其不足的地方,嘉兴的“两分两换模式”是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并且是跳出原有流转模式的创新之举,而江苏正式缺乏这种创新,流转模式几乎局限在承包与转包两者间,只是在固有的模式下苦苦经营。成都的流转面积大,而且社会保障机制比较健全。这一点江苏尤其是苏北地区是比不上的。

四、对策探讨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1、完善农村的土地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无论农民是否从事农业,任何组织或

个人都不得以任何手段强制占有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把土地承包权全面落实到户,使农民真正享有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

2、积极培育中介组织,及时向农民传达信息。一个自下而上、多功能的服务体系。

3、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培育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是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化、规范化的必然选择。一是扩大土地的交易范围,不应局限于一村一镇范围内,应该根据市场资源配置规律,突破地域和户籍概念,谁有钱,谁投资,真正通过集中土地,实行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二是稳步试行土地股份化。农民把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与有经济实力的投资公司组成利益共同体,农民既可按股分红,又可在股份合作组织内工作,按劳取酬。

4、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把好土地流转操作程序关,逐步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协议)文本,防止暗箱操作,凡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间的土地流转,必须签订合同,明确土地面积、流转期限、补偿方式及责权利关系等;严格坚持“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农民是否同意作为先决条件,切不可行政强制执行,严防少数人打着改革的旗号,剥夺农民权利;正确处理流转土地的经济补偿,严禁“高价发包、低价补偿”现象的发生,农户相互间的土地流转,其补偿标准由双方自行协商确定,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5、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很多农民紧抱着土地不肯流转出去,是因为担心日后的生活没着落。要保护农民的利益,使农民没有后顾之忧,就要解决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首先是逐步建立稳定的农村社会保障安全网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其次是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改变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的做法,建立土地换社保的安置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最后是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工作,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志旺.苏北地区新一轮农村土地流转实践与思考—以阜宁县三灶镇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09(8)

【2】徐红兵.南京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5)

【3】薛婷婷 王生坤.薛婷婷等: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障【J】.中国乡村发现网,2010(12)

【4】孙化祝.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苏南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J】.苏南科技开发,2004(6)

【5】杜利强.苏北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两点思考.宿迁日报,2010,(5)

【6】包宗顺,徐志明,高珊,周春芳.农村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9(4)

【7】刘媛.江苏省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现状与对策—以南京市和苏州市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2)

江苏省《土地管理法》办法 篇7

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的碳排放效应主要是两方面,包括土地整理工程施工产生的碳排放和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变化。目前学术界围绕农村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碳排放效应分析及碳核算的研究尚不多见。有部分学者从能源消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碳量损失与生态补偿等单一角度进行了农地整治碳效应分析;还有少数学者基于能源消费和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视角实证分析了具体项目地的土地整理项目的碳排放效应,明确了土地整理的碳排放测算方法并提出了相关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国内目前对于农村土地整理的碳排放核算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核算方法不明确、碳排放效应不清晰等问题。能源消费视角下碳排放核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国和省级区域尺度,所采用的估算方法主要参考的是2006IPCC清单法、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模型法等,这些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各有所长,互为补充,但各种方法的计算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在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碳核算视角下,诸多学者以省级、市级、县级土地利用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分析、相关分析、动态遥感监测、碳排放估算公式或评测模型等方法,研究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和植被碳储量,测算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地碳排放量,分析了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

针对目前对农村土地整理的碳排放的问题研究多集中于单方面研究,以及碳排放核算/评估方法的不确定性等问题。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大岗镇光华村土地整理项目为研究区域,基于能源消费下的农村土地项目整理碳排放研究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当地的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的影响的综合视角,利用物料核算法,研究测算农村土地项目整理、土地利用变化对农村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变化和CO2的排放,全面考虑碳排放效应,为农村土地项目整理碳减排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未来农村土地项目整理方案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光华村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大岗镇,距市区约25km。经纬坐标范围大体为东经120°08′51″~119°10′38″,北纬33°09′58″~33°10′38″。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区,季风性气候特征显著,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冷暖干湿多变,夏季炎热多雨,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秋季降温较快、时间较短、多高爽天气。全区地势低平,河网稠密。项目区属里下河平原,地势低洼,地面高程在2.5~2.9m。水害频繁。湖荡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形成地表水与地下水同渍涝,自然土壤为勤泥土。项目总面积246.67hm2,实际建设规模为205.16hm2,项目实施后,可新增耕地10.8hm2,新增耕地比例5.26%。

1.2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盐城市盐都大冈镇光华村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报告书》、《盐城市盐都大冈镇光华村土地整治项目预算书》、《江苏省能源统计年鉴》、《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相关的文献资料等。主要包括项目区整理前后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土地整理施工工程量和能源消费数据等。

根据测算需要,对数据进行了以下处理:

1.2.1项目能源使用的碳效应测算。土地整理项目所需钢铁和水泥等工业产品,施工过程中系统内机械操作所消耗的汽油、电力等使用量依据盐都市预算附表中的机械台班费和直接工程费单价表、主要材料用量汇总表等逐项分类汇总得到。

1.2.2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碳效应测算。利用项目实施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表,计算出盐都区土地开发整理前后的土地利用结构的面积变化,如图1所示。

1.3研究方法

1.3.1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核算。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和其他建设用地等的碳蓄积变化主要表现为土壤和植被的碳蓄积的变化量。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的测算思路如下:

(1)揣小伟等利用Arc GIS9.3软件将江苏省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图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图叠加后进行summarize统计分析,计算了江苏省0~100cm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平均碳密度和植被碳密度,如表1所示

(2)由于研究区属于江苏省中部偏东的一个辖区,自然地理及气候的差异不够显著,因此本研究直接采用了江苏省同一土地利用方式碳吸收和排放系数,没有区分不同区域之间的碳排放系数,再运用如下碳储量计算公式即可求出盐都市盐都大冈镇光华村总的土壤碳储量,计算公式为:

1.3.2能源消费土地整理项目碳排放核算。农村土地整理项目施工中,动力机械的运作,以及项目所需钢铁、混凝土等工业产品的生产、使用、运输和转换,均需消耗化石能源而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本文从具体的土地整理项目预算编制表出发,统计土地整理工程施工中每类材料的消费量,并推算生产主要材料所消耗的能源及CO2排放量,汇总得到基于能源消费的土地整理项目CO2排放总量。

汽油、柴油等化石能源的计算采取魏凤娟改进的IPCC“参考方法”并结合土地整理项目消费的主要材料类型和国内相关文献,估算公式为:

2结果与分析

2.1土地整理碳排放

从表3可以看出,盐都区大冈光华村土地整理项目工程施工导致的碳排放总量为1611.28t,其中柴油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为616.63t,占工程施工总碳排放量的38.27%;水泥消耗产生的碳排放为641.24t,占39.80%;钢筋使用产生的碳排放为210.20t,占13.05%;其余的电力使用、汽油使用分别产生的碳排放为139.92t、3.29t,分别占8.68%和0.20%。从图2可以看出,不同的土地整理工程中,土地平整工程的碳排放量为564.59t,占工程施工总碳排放量的35.04%;农田水利工程产生的碳排放量为825.25t,占51.22%;道路工程产生的碳排放量为221.45t,占13.74%。土地整理工程中,碳排放源的大小依次是农田水利工程>土地平整工程>道路工程。

2.2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不同程度和尺度上的土地利用变化都会通过土地覆被变化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相互转换会对整个陆地的碳循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出碳源或碳汇效应。盐都区大冈光华村通过土地整理,农田灌排系统和道路系统得到了大大改善,农作物产量及产出比将得到较大幅度提高。项目区种植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蔬菜、蚕桑为主。本项目实施后,实行一年两熟制,种植水稻-小麦。水稻单产可达600kg/667m2,小麦单产可达250kg/667m2。光华村现状耕地135.19hm2,项目实施以后,建成标准农田146.67hm2,新增耕地10.8hm2,新增耕地率为7.99%。新增耕地来源主要为农村居民点5.47hm2,农田水利用地1.98hm2,晒谷场1.88hm2,坑塘水面1.67hm2;此外新增农村道路用地3.25hm2。

如表4所示,盐都区光华村土地整理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使得整理区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增加了232.41t,变现为碳汇效应。其变化量大小为耕地>建设用地>其他农用地>未利用地,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碳储量在整理前后保持不变。在土地利用类型转化过程中,由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碳储量不同,会导致区域的土壤和植被碳储量的变化。其中,盐都区光华村土地整理区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用地、晒谷场、农村居民点、农田水利用地、工矿用地等转化为耕地,增加了碳储量245.78t,表现为碳汇效应;工矿用地、农田水利用地转化为农村道路用地,减少了碳储量13.37t,表现为碳源效应。

2.3土地整理的碳排放测算

土地整理项目对碳排放的影响包括土地整理工程施工产生的碳排放和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变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可划分为转换(Conversion)与渐变(Modification)两类。转换是指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向另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改变之后生态系统的物理环境和植被功能也发生变化,如林地转变为农田或草地等;渐变则是指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其生态系统内部的变化过程,但是物理环境或植被功能不会发生完全的变化,如对森林进行采伐、农田施肥等农田管理措施的变化。另外土地整理碳排放又可分为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两大类。结合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作用机制,土地利用直接碳排放即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碳排放和土地利用类型保持碳排放;将土地所承载的人类活动引起的碳排放归纳为土地利用间接碳排放,总称为土地是具有承载功能的,人类的活动,包括经济建设、城市扩展和能源消耗等活动都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并且最终都要落实到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上。

由此构建了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碳排放的结构表,明确了土地整理中的碳源/汇作用(表5)。但表土剥离、深耕等土地利用类型保持不变的土地利用类型未能在项目地实地检测到数据。因此本文将土地利用保持型导致的碳排放不计入碳排放测算中。

据表6可知,盐都区大冈光华村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为2051.3t,土地利用变化导致项目区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增加232.41t,相当于光华村经过土地整理后排放了1818.89t,表现为碳源效应。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盐都区大冈光华村土地整理项目工程施工化石能源消耗导致的碳排放总量为1611.28t,其中水泥作为项目工程物料投入是主要的碳排放源,占工程施工总碳排放量的39.80%。在能源消耗方面,不同的土地整理工程中,农田水利工程是最主要的的碳排放源,占总碳排放量的51.22%,其次是土地平整工程35.04%,道路工程13.74%。

3.1.2经过土地整治,项目区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分布发生变化,生态系统的碳排放机制随之发生改变。光华村土地整理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使得整理区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增加了232.41t,变现为碳汇效应。其变化量大小为耕地>建设用地>其他农用地>未利用地,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碳储量在整理前后保持不变。其中,盐都区光华村土地整理区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用地、晒谷场、农村居民点、农田水利用地、工矿用地等转化为耕地,表现为碳汇效应;工矿用地、农田水利用地转化为农村道路用地,表现为碳源效应。

3.1.3综合盐都区光华村土地整理项目的能源消费和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相当于光华村经过土地整理后排放了1378.87t,表现为碳源效应。

3.2农村土地整理碳减排建议

江苏省《土地管理法》办法 篇8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业产业化发展

2014年以来,江苏省如皋市以落实农村土地的用益物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出发点,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新路径,较好地适应了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需要和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有力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一、如皋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大力推进农地规模经营。如皋市是农业大市,全市耕地面积7.83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7.4688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2万元,农村人口122.31万人,人均耕地0.96亩。近年来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地细碎化、经营粗放化等问题逐渐显现。为此,如皋市在全市范围内探索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积极稳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全托管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目前,全市共有从事规模经营的新型主体9866个,其中专业大户7290个,占73.89%;家庭农场359个,占3.64;合作社562个,占5.69%;农业企业537个,占5.44%。全市共有承包地104.22万亩,规模经营总面积90.3万亩,占87%。

(二)加快土地确权步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性工作。根据江苏省委关于土地确权颁证的要求和标准,如皋市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2015年在全市50%的村启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6年年底前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三)搭建产权交易平台。2014年9月,如皋市成立农村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如皋市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出台了《关于建立如皋市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的意见》,为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登记、处置和再流转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此后,各乡镇农村产权交易站所陆续建成联网。目前,全市土地流转进场交易167宗,交易总额达2026.61万元,进场交易面积达1.61万亩。

(四)出台抵押贷款试行办法。印发《如皋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行办法》,启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改革。

首先,明确界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即“通过承包、流转或其它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取得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并赋予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权能;其次,将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象设定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及其成员、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粮食‘全托管’服务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产业链上下游有供货合同关系的其他组织及农户等”,实现抵押贷款的规模效应;再次,由市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会同经办银行、借款人,对拟抵押的土地经营权进行现场核实、价值认定,进而为借贷双方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出具抵押登记他项权利证明。他项权利证明作为抵押贷款的法律文本,使得经营主体获得的经营权能够发挥抵押担保物的功能,从而突破了有效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最后,为降低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由本级财政计提100万元设立专属补偿基金,如皋农商行按专属补偿基金额度放大20倍发放贷款,专属补偿基金用于弥补金融机构贷款的损失。

(五)试点成效显著。

如皋市充分考虑各方诉求,精心设计,出台配套风险补偿机制,力争实现各方共赢,取得了一定成效。自2014年9月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以来,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5笔,共计1264万元,单笔贷款最高额度为200万元,涉及土地面积5941.55亩,利率在同期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20%。截至目前,没有出现一例违约现象。

二、如皋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法律法规的制约。《担保法》、《物权法》均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也规定:“承包方以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或者抵偿债务的,应当认定无效”。这些法律规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目前试点工作开展的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由此可见,经营权抵押实际上仍未获得全国层面的立法支持,这使得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面临着法律风险。

(二)抵押物价值评估困难。对农村土地经营权的价值进行科学评估,是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的关键环节。由于缺少科学评估方法和专业评估机构,经营权价值的科学认定非常困难。目前经营权价值的评估主要根据每亩净收益和剩余承包或流转年限协商确定, 从试验结果来看,这种评估方法的科学性有待商榷。其最大的问题是混淆了承包地经营权与地上附着物经营收益权的概念,从而增加了信贷风险。同样的面积,种植苗木的收益可能远超过种植粮食的收益,但是这种差异并不是因为承包地经营权导致的,而是因为地上附着物(苗木和粮食)的经营收益悬殊造成的。因此,未来应考虑在办理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时将地上附着物一并列入抵押。

(三)抵押物处置机制有待完善。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是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基础工作。相对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的需要,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工作仍显滞后。现阶段全市确权颁证工作仍未完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参与正规流转的积极性。同时,产权交易中心成立不久,规范化程度和活跃程度有待提高,经营权流动性不强,二次流转市场仍未形成。农地经营权抵押违约后的处置和清偿成本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供给意愿。

三、进一步做好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尽快修订《农村土地承包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尽快出台《农村承包地经营权登记管理办法》、《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押管理办法》等法律文件,明确经营权抵押担保过程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为土地流转及经营权抵押贷款等金融创新提供法律保障。

(二)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能有效减少农户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农户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不仅有助于推广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系列农村金融产品也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农民信用意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工程,也是落实相关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手段。

(三)完善抵押风险分担和保障机制。建议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风险保障程度,构建强有力的农业保险体系,建立农业保险与抵押贷款联动机制,为金融机构提供风险分担和利益补偿;建议完善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制度,加强政策引导防范道德风险,探索成立农村产权融资担保公司,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抵押贷款增信服务,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承担的信贷风险。

(四)强化风险监管防范机制。加强监管是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确保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持续发展和促进农业规范健康运行的需要。经营权抵押贷款是农村金融的一项创新,涉及部门较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仍然有不少难题亟待破解。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加强合作协调,找准风险点,明确各自的风险防范责任和目标,切实提高风险防范和处置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欣闻

上一篇:怎么做高考语文题命题分析下一篇:新寨小学疫情报告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