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欣赏课

2024-07-22

《将进酒》欣赏课(共8篇)

《将进酒》欣赏课 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过程与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5、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6、教学重点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7、教学难点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8、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预习检查

1、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2、解题:“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 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一)、大家先听录音,听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韵律变化以及情感变化。并在课本上作适当的标记。

(二)、读

1、学生自己读(2遍) 大声读、旁若无人的读

2、齐读

(三)、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激动的(找出对应诗句:)豪放的(找出对应诗句:) 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 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 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 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 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学们,当大家看到这么气势磅礴的黄河的时候会感到心情怎么样?

——激动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

这一句中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

古人有一个词评说的好——悲而不伤,悲而愈壮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读完这一句,我们会发现作者用其中两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感情:“欢”和“乐”。

在这里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自信。

哪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这就是本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原来的悲壮转成了欢快。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他不仅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的这个题目的意思,劝酒歌。

另外,同学们感受一下,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那么这四个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狂放转为愤恨。

然而愤恨之情刚刚显露,诗人又回到了酒中。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到了李白这里却抵不过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满着鄙视之情。

“呼儿将出换美酒”正是诗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显。

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四次感情变化:由愤恨再转回到狂放,而这种狂放比刚才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

然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癫狂转回到愁苦。

四、课堂小结

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以及他的其他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

分类作业A类: JC,背诵本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B类: 想想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结合背景,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展开

提示:1.政治遭遇;2.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3.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性的矛盾。

预习布置预习《阁夜》。

板书设计将进酒 李白

结构:流光易逝,人生短促→烹羊宰牛,饮酒作乐→长醉不醒→同消忧愁

感情基调:悲→欢→激愤→狂放

写作特点:1、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三、五、十言,参差错落。

2、夸张的修辞

课后反思

《将进酒》欣赏课 篇2

本学期在《将进酒》授课中, 背景导入过后, 我主要采用了“读”的手段, 通过范读、默读、朗读、品读、诵读五个环节, 完成了教学。

1、范读———直观感知

在《将进酒》教学之前, 我深入研究教材, 参考诸多资料, 认真品味诗境、诗情, 反复地进行了诵读, 对其中的语速、语调、重音、情感等作了充分的把握。授课时, 我声情并茂地进行了范读, 给学生一个强烈的感应, 帮助他们直观地感知了课文, 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之中, 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朗读这首诗的欲望。

2、默读———初步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 相关资料, 对《将进酒》这首诗进行默读, 把握诗歌起兴 (“君不见”两大句) 、入题 (“人生”三大句) 、举杯劝酒 (“岑夫子”两大句) 、劝酒辞 (“钟鼓”句至文末) 几个层次, 完成了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这个环节, 让学生自主学习, 改变了以往教师串讲诗歌内容, 使学生生硬接受的形式, 我觉得做得比较成功。另外, 我对诗开头的起兴做了适当的点拨, 让学生了然于胸。

3、朗读———融入诗境

在古诗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朗读古诗, 让学生在朗读中融入诗境, 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感受。

其一, 思其事。“文学作品是作家生活的镜子。”要鉴赏古诗, 首先要知人论事。朗读前, 我引导学生感知了诗人的遭遇和处境:李白怀才不遇, 被“赐金放还”, 做客嵩山, 与友人饮酒, 抒发愤懑之情, 以此, 把握了读诗的感情基调。

其二, 抚其景。诗的开头, 给我们展示了一组内含丰富的意象。诗人写黄河, 显示了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 诗人写白发, 暗示了流光易逝, 人生短促。把握这些意象, 是朗读入情的关键。

其三, 揣其情。托尔斯泰说过:“真正的艺术产生的原因是那想表达日积月累的感情的内心要求。”郭沫若也说:“诗的专职在于抒情。”写诗与读诗, 怎一个情字了得。这首诗总的来说是豪放旷达, 意气凌云, 但其感情又有不同的变化, 因而, 朗读的技法也应有不同的变化:“君不见”两大句写悲, 应读得高昂激越, 其中“不复返”、“悲白发”两处应重读;“人生”以下三大句写欢, 当读得豪气十足, 节奏逐渐加快, 以升调为主;“钟鼓”以下三大句写愤激之情, 要读得从容不迫、畅快淋漓, 其中“不足贵”、“不复醒”要重读;“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须读得快人快语, 节奏由慢到快, 最后到慢。在朗读前, 这起伏变化的诗情和朗读技法, 我都给学生做了适当的点拨。学生读时兴趣盎然, 如痴如醉。

4、品读———赏析探究

诗的品读, 是赏析探究的途径。仔细品读诗的丽语佳句, 不仅可以深刻理解诗的内在美和形式美, 而且能使学生洞悉诗人的情感状态, 领略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在教学中, 我重点让学生品读了几组名句。“君不见”两大句, 看似阔大高远, 实则暗含渺小短暂的悲情;“人生”两大句, 看似悲观消沉, 实则明示乐观自信的豪放;“钟鼓”两大句, 看似酒醉牢骚, 实则表露刚正不阿的高洁。学生品读了这几组名句, 对诗人的伟大人格有了更深的了解, 自然而然, 对之肃然起敬, 歌之咏之。

5、诵读———了然于心

完成了以上四个环节后, 我对诗的写作特点作了点提示, 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体会把握。这一环节中, 主要目的是背诵。关于背诵的方法, 我让学生抓住两点:其一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四个层次, 其二是“君不见”两大句、“人生”两大句、“钟鼓”两大句三组名句。学生大概用了五分钟的时间, 从分散到整合, 完成了当堂背诵。

以上是这次教学的成功之处, 由于备课欠深入或料想不到, 也出现了一些不足, 再教时, 我想做以下的改进:

1、布置学生做好预习

课前, 要求学生利用课本、辅助教材或网络信息, 了解其人、其事、其诗。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 在读的过程中, 就更容易融入诗情, 体悟诗意。

2、增强学生角色意识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要想学生在读诗中能“披情入文”, 就要引导他们想其事、想其景、想其理、想其情, 真正达到与诗人深情深意的契合。

3、创造入情氛围

黑格尔说:“艺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下次再教,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创造入情氛围。其一, 配一首与《将进酒》情调相关的音乐, 作为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的着背诵。

4、进行比较赏析

学生品读时, 除了赏析本诗的名句外, 还可赏析与之相似或相反的名句。如“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 “行路难, 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苍海” (《行路难》) ,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呤留别》) 。运用比较的方法, 不仅能使学生深入体会《将进酒》的诗情和诗意, 而且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将进酒》教学反思 篇3

本学期在《将进酒》授课中,背景导入过后,我主要采用了“读”的手段,通过范读、默读、朗读、品读、诵读五个环节,完成了教学。

1、范读——直观感知

在《将进酒》教学之前,我深入研究教材,参考诸多资料,认真品味诗境、诗情,反复地进行了诵读,对其中的语速、语调、重音、情感等作了充分的把握。授课时,我声情并茂地进行了范读,给学生一个强烈的感应,帮助他们直观地感知了课文,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之中,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朗读这首诗的欲望。

2、默读——初步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相关资料,对《将进酒》这首诗进行默读,把握诗歌起兴(“君不见”两大句)、入题(“人生”三大句)、举杯劝酒(“岑夫子”两大句)、劝酒辞(“钟鼓”句至文末)几个层次,完成了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这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串讲诗歌内容,使学生生硬接受的形式,我觉得做得比较成功。另外,我对诗开头的起兴做了适当的点拨,让学生了然于胸。

3、朗读——融入诗境

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在朗读中融入诗境,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感受。

其一,思其事。“文学作品是作家生活的镜子。”要鉴赏古诗,首先要知人论事。朗读前,我引导学生感知了诗人的遭遇和处境:李白怀才不遇,被“赐金放还”,做客嵩山,与友人饮酒,抒发愤懑之情,以此,把握了读诗的感情基调。

其二,抚其景。诗的开头,给我们展示了一组内含丰富的意象。诗人写黄河,显示了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诗人写白发,暗示了流光易逝,人生短促。把握这些意象,是朗读入情的关键。

其三,揣其情。托尔斯泰说过:“真正的艺术产生的原因是那想表达日积月累的感情的内心要求。”郭沫若也说:“诗的专职在于抒情。”写诗与读诗,怎一个情字了得。这首诗总的来说是豪放旷达,意气凌云,但其感情又有不同的变化,因而,朗读的技法也应有不同的变化:“君不见”两大句写悲,应读得高昂激越,其中“不复返”、“悲白发”两处应重读;“人生”以下三大句写欢,当读得豪气十足,节奏逐渐加快,以升调为主;“钟鼓”以下三大句写愤激之情,要读得从容不迫、畅快淋漓,其中“不足贵”、“不复醒”要重读;“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须读得快人快语,节奏由慢到快,最后到慢。在朗读前,这起伏变化的诗情和朗读技法,我都给学生做了适当的点拨。学生读时兴趣盎然,如痴如醉。

4、品读——赏析探究

诗的品读,是赏析探究的途径。仔细品读诗的丽语佳句,不仅可以深刻理解诗的内在美和形式美,而且能使学生洞悉诗人的情感状态,领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品读了几组名句。“君不见”两大句,看似阔大高远,实则暗含渺小短暂的悲情;“人生”两大句,看似悲观消沉,实则明示乐观自信的豪放;“钟鼓”两大句,看似酒醉牢骚,实则表露刚正不阿的高洁。学生品读了这几组名句,对诗人的伟大人格有了更深的了解,自然而然,对之肃然起敬,歌之咏之。

5、诵读——了然于心

完成了以上四个环节后,我对诗的写作特点作了点提示,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体会把握。这一环节中,主要目的是背诵。关于背诵的方法,我让学生抓住两点:其一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四个层次,其二是“君不见”两大句、“人生”两大句、“钟鼓”两大句三组名句。学生大概用了五分钟的时间,从分散到整合,完成了当堂背诵。

以上是这次教学的成功之处,由于备课欠深入或料想不到,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再教时,我想做以下的改进:

1、布置学生做好预习

课前,要求学生利用课本、辅助教材或网络信息,了解其人、其事、其诗。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在读的过程中,就更容易融入诗情,体悟诗意。

2、增强学生角色意识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要想学生在读诗中能“披情入文”,就要引导他们想其事、想其景、想其理、想其情,真正达到与诗人深情深意的契合。

3、创造入情氛围

黑格尔说:“艺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下次再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创造入情氛围。其一,配一首与《将进酒》情调相关的音乐,作为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的背景。其二,播放名家范读,让学生跟着背诵。

4、进行比较赏析

学生品读时,除了赏析本诗的名句外,还可赏析与之相似或相反的名句。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行路难》),“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呤留别》)。运用比较的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深入体会《将进酒》的诗情和诗意,而且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鼓励学生,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将进酒》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教学难点

学生对诗中作者激愤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与探究讨论来鉴赏作品。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研究李白的一篇作品——《将进酒》。(板书课题)这个字“将”读什么?什么意思?劝你喝酒。《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与友相会,借古题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人不同人喝酒的方式也不一样。即使是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与不同的场合下也有不同。李白也是如此。例如(《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浅斟慢酌。(《同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这是快意痛饮。那么,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将进酒》中,作者又是如何喝酒的呢?

二.简介背景。

《将进酒》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具体点说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 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李白当时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

三.诵读指导。1.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⑤练习背诵。

3.提示: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 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 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 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4.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全诗。

四.鉴赏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及相关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个人独立钻研,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共同探讨。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归纳要点。

明确: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 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 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 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 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 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 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

五.课后作业:

1.推荐课外阅读李白的诗歌名篇。

2.从《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行路难》中任选一首,试与《将进酒》在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上加以比较,写一段鉴赏短文。

将进酒

(同步练习)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将进酒(qiāng)

呼儿将出(jiāng)领(jiāng)B.馔玉(zhuàn)编撰(zuǎn)

纂辑(cuàn)C.欢谑(xuè)

虐杀(nüè)病(nüè)D.烹饪(pēn)

享受(xiǎng)

通(hēng)2.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

进酒(请)B.钟鼓馔玉不足贵。(美好的饮食。馔,吃喝。玉,玉一般美好)古来圣贤皆寂寞。(被世人冷落的意思)

C.陈王昔时宴平乐。(以前的大王。陈,时间久远的。宴,宴会)

斗酒十千恣观谑(恣,放纵,无拘束。谑,玩笑)

D.径须沽取对君酌。(径,就,即。沽,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与尔同销万古愁。(销,同“消”,使不复存在)3.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B.会须一/饮三百杯 C.陈王/昔时/宴平乐 D.与尔/同销/万古愁 4.下列各句中,使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朝如青丝暮成雪 B.会须一饮三百杯 C.钟鼓馔玉不足贵 D.与尔同销万古愁 5.对《将进酒》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主旨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B.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愤激则是内核。

C.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悲,“人生”以下六句写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至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D.诗的开头两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赋的手法,渲染了一种阔大的境界,读来很有声势,又富有慷慨悲壮的韵味。

6.补写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2)____________________,但愿长醉不复醒。(3)古来圣贤皆寂寞,____________________。(4)呼儿将出换美酒,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部分(32分)

(一)阅读《将进酒》回答7~10题。(12分,每小题3分)

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歌开篇的长句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8.“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9.说说“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的作用。10.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谈谈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

(二)(8分)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11.内容: 12.表达形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2分,每小题3分)

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

李白思想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杂糅名、墨、法、兵诸家思想,其思想体系之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无疑是儒家“亚圣”孟子的修、齐、治、平思想及其调和儒道两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说。故与先秦至盛唐众多知识分子先入世,后出世的人生选择如出一辙,李白终其一生,均对博取高官、建功立业表现出极大的政治热情。①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而奋斗,但结果既未能自布衣直取卿相,兼济天下,也未能从宦途从容隐退、独善其身,而是栖栖惶惶,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②冷静地审视历史事实,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遇”,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③首先李白对政治幼稚无知,其大言不切于实际和虚名不适于用。④因此,在人生的几次大好机遇中,他均未能把握住,以致坐失良机,徒成悔恨。⑤其次李白志行的游移不定与情绪的瞬息多变,显然有悖于政治家所应具备的精神素质。⑥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既有雄心壮志,也有颓唐潦倒;既有进取精神,也有消沉意态;既有张扬自我、不卑不亢,也有曲意逢迎,自责自怜;既有爱国赤诚、民本良愿,也有狎妓解闷、泄愤恶念。⑦总之,李白的情绪多变与放浪形骸,早已注定了他在政治上碌碌无为、含恨而终的必然命运。也许正是因为政治上惨遇失败,反过来又促使诗人“不平则鸣”,在文学领域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李白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转移到他所热爱的诗歌创作时,诗人的爱国赤诚、善良人性、潇洒风神、天赋才情和主体精神则如大江奔海、熔岩乍喷般挥洒自如,并幻化成无数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

13.对“李白思想”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思想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纵横、名、墨、兵、法等家的思想。

B.李白的思想体现了儒家学说,运用了道家、纵横家学说,兼有名、墨、兵、法等家的思想。

C.李白的思想体现了儒家学说,运用了道家、纵横家学说,使名、墨、兵、法等家的思想得到有机糅合。

D.李白的思想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主,使纵横、名、墨、兵、法等家的思想得到有机糅合。

14.对标有序号的7句话之间的关系,标注正确的一项是()

15.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对直接原因的分析符合本文的一项是()

A.思想体系过于博杂。B.政治上碌碌无为,惨遭失败。C.爱国赤诚,善良人性,潇洒风神。D.热爱诗歌创作且具有天赋才情。16.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是造成李白政治悲剧的全部原因。B.李白试图走一条先入世,后出世的人生道路。

C.李白在政治上失败后,热情有所转移,写出了无数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D.本文的重点在于阐述李白的政治悲剧对其文学创作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1.C 2.C 3.B 4.C 5.D

6.①天生我材必有用 ②钟鼓馔玉不足贵 ③惟有饮者留其名 ④与尔同销万古愁

二、(一)7.长句开篇,起势突兀,郁积胸中的不平之气,如“黄河之水”挟天风海雨之势,倾泻笔端,渲染出诗歌强烈的抒情意味;“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用夸张的手法来写青春易逝,人生苦短,感情由高昂转为低回,为下文“劝酒”铺垫。

8.表现了诗人渴望施展胸中抱负,建功立业的愿望。

9.诗人酒酣之际,加入短句,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十分真切。这时诗人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简直忘了是在写诗。

10.李白的“痛饮狂歌”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现。可参看《月下独酌》《襄阳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篇目,各抒己见。

(二)11.内容同:鄙视权贵。异:前者低沉、消极;后者对精神追求,富有昂扬之气。

12.表述形式异:前者委婉,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后者直指“权贵”,直白。

《将进酒》教学反思 篇5

李白的《将进酒》写于天宝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时期,李白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蓄积已久,却又无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倾吐胸中的不平之气。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潇洒飘逸。本次有效教学展示我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这篇千古名篇。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得有失,其中一些重要的思路必然会深刻地影响之后的教学。

一、教学设想及过程

诗歌作为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体裁,历来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在语文中也一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诗歌教学的实际操作层面,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教法。大多人特别重视朗读这一方式。

但是在观摩了很多诗歌教学之后,我认为,在中学阶段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的朗读只是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次。尤其是朗读不但是技法,更是受限于个人音质等条件。一个学生可能在心里已经理解到了应该怎样来朗读,但是他无法读出。所以我选择以读为基本线索,重在对诗歌的理性思考。

所以,我把学习目标定位为把握诗歌感情,理解诗人形象。

二、教学反思

(一)可以肯定的几点

1、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教学进度的推进上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仅仅是大小讨论所能体现的。在教学重点的设置,教学进度的推进这几方面也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之前,我让学生通过预习,每人都提出自己的疑难。

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贪图教学进度的快速,而是依靠学生的讨论来推进,并没有严格地划分各个部分的时间,从而使讨论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东西。

2、教师的主导和提升作用不能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丧失 教师的主导体现在哪里呢?

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切入点的选择和总结提升上。

《将进酒》可以讲的内容比较多。我选择以“读《将进酒》,你读出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这个问题为切入点,一开始就让学生对诗人形象有所感知。

在总结提升阶段,学生最需要老师的指导。一些问题和认识确实是学生深入不到的地方,这时适合地跑出自己的认识,我认为这不是自己唱戏自己看,而是在有效地拓展深化。在总结自己所认识的李白时,我展示了自己的认识,写了如下一段为文字。

《孤独的斗士》李白似乎一直都有两个敌人。一个是掌握着时光行进、人生荣辱的“命运”,尽管一再遭到戏弄,但他总是能笑对人生,以昂扬的面貌藐视那个捉弄自己的“命运”,在这里他是胜利者。一个是那个内心时时渴望建功立业的自我,尽管他借酒浇愁,但结果只能“愁更愁”。在这两个敌人的夹击下,李白,没有沉沦,“谪仙人”的他注定无法回到天上,逍遥自在,于是他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人世间做一个孤独的斗士。

(二)需要改进的几点

1、注重时间的把握

这节的时间掌控不是很好,有些环节因为时间关系,进行的过于匆忙,导致学生的发言没有尽兴。

2、教师的情绪不够激扬

本诗是一首豪气十足的诗歌,我在课堂上的情绪有些平淡,没有体现本诗的特点。

我想,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有效地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是努力的方向,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支点

《将进酒》 同步练习 篇6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君不见高堂(高大的厅堂)明镜悲白发

②古来圣贤皆寂寞(被世人冷落)....③钟鼓馔玉(zhuàn yù,这里指美好的饮食)不足贵 ..B.①将(jiānɡ,请)进酒,杯莫停

②但(只)愿长醉不愿醒 ..③呼儿将(qiānɡ,请)出换美酒 .C.①斗酒十千恣欢谑(xuè,玩笑)

②径须沽(通“酤”,买或卖,这里指卖)取对君酌 ..③陈王昔时宴(举行宴会)平乐 .D.①请君为我倾(侧)耳听

②会须(应当。会,意为应当;须,意为必须)一饮三百杯 ...③主人何为(为什么)言少钱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不同的一组是()A.与尔同销万古愁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但愿长醉不愿醒

但见悲鸟号古木 ..C.主人何为言少钱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将进酒,杯莫停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经营者对稽查人员给予的处罚不服,可以在限定日期内向有关部门提出________。②中国足协________王俊生发表声明,决定不再聘用英国人霍顿为中国男足主教练。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对于________整个教学改革具有“牵牛鼻子”的作用。

A.申辩 授权 推行

C.申辩 受权 推动

二、文段理解

B.申诉 授权 推动 D.申诉 受权 推行 阅读《将进酒》,回答5~10题。

将进酒 □ 李 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5.对这段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的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人生得意时,应尽情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空对天上明月。正因为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返,因此应及时行乐,莫辜负光阴。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歌开篇的长句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说说“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谈谈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1)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1~12题。

将进酒 □ 李 贺

玻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11.前五句写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渲染宴席上的欢乐沉醉气氛。

12.简要分析“桃花乱落如红雨”一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3~14题。

登金陵凤凰台 □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3.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简述“围城”这一书名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西洋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窜胡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会赶,不知不觉中又走了一站。那时候它是否吃得到这窜胡萝,得看驴夫的高兴。” 結合原著请你谈谈文中“一窜胡萝卜”所表达的讽刺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解析】B.①qiānɡ,③jiānɡ,拿;C.“沽”,买;D.“会”“须”都是“应当”的意思。2.A【解析】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3.A【解析】A.你/形容词词尾,不译。

4.B【解析】“申辩”:申述理由,加以辩解。“申诉”:对上级或法院提出意见或重新处理的要求。“授权”与“受权”主被动不同。5.D 6.长句开篇,起势突兀,郁积胸中的不平之气如“黄河之水”挟天风海雨之势,倾泻笔端,渲染出诗歌强烈的抒情意味;“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用夸张的手法来写青春易逝,人生苦短,感情由高昂转为低回,为下文“劝酒”铺垫。7.表现了诗人渴望施展胸中抱负、建功立业的愿望。

8.诗人酒酣之际,加入短句,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十分真切。这时诗人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简直忘了是在写诗。

9.【解析】李白的“痛饮狂歌”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现。可参看《月下独酌》《襄阳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篇目,各抒己见。

10.(1)同:鄙视权贵。异:前者低沉、消极;后者对精神追求,富有昂扬之气。

(2)同:都是直抒胸臆。异:前者委婉,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后者直指“权贵”,直白。11.筵席的华贵丰盛 夸张 借喻

12形象说明“青春将暮”,生活没多少欢乐的日子,须及时行乐。诗人借助联想、想象创造出红雨乱落这样一种奇异境界。

13.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光;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对六朝兴废的感慨。

14.比喻手法。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自己不得重用。

15.(1)“围城”象征了主人公方鸿渐、赵辛楣等知识分子在爱情、婚姻事业上的追求、挣扎、痛苦、幻灭、绝望的艰难生活历程和矛盾心态;从小说的深层意蕴来说,“围城”是人类生存困境的象征,暗示着一部分知识者陷入精神“围城”以及人们总是摆脱不了外在束缚的境遇。深切道出了人生在世的无奈和痛苦。

从李白的“镜中我”析《将进酒》 篇7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杯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不论哪个时代, 总会有一些文人因远离了朝廷或遭遇了贬谪等而被“玉成”, 成为被千古传颂的文人。李白就是其中一位, 他自诩有治世之才却是“报国有壮心, 龙颜不回首” (《梁园吟》) 。尤其被赐金返还之后的诗作最是能体现出他“怀才不遇”时的幽愤思想。《将进酒》便是其中的代表诗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在这里时间和空间都极其夸张, 奔流到海的黄河就像人生岁月流逝, 不可控制。并且把本来短暂的人生写得更加短暂, 只在朝暮之间, 人生如此短暂可是诗人还没有机会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是怎样的无奈。在这种“悲”下,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与其说是自信不如说是一种乐观精神。然后便是一种狂放的姿态跃然纸上:“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杯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之后变现出一种激愤:“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继而“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又转为狂放, 却以“同销万古愁”作结。诗人的“愁”是什么呢?

李白是站在诗坛顶峰的伟大诗人, 也是一位自以为是一流的政治家而其实其实根本不懂政治的诗人。他不明白, 只有诗人屈从政治家, 却没有政治家屈从诗人的。他就是不肯明白这番道理, 才永远都是那个“我本楚狂人”的不可一世的李白。李白的自我评价很高, 但他更加需要的是别人的肯定, 是社会和他人这面“镜子”反映出来的对个人的肯定, 这就是他需要的“镜中我”。

“镜中我”是传播学中的概念, 由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提出。[1]“他 (C·H库利) 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 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 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我自己。因此, 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 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社会中得到的评价有一部分是别人赋予的, 而社会和他人的评价, 也是在自己获得某些表现的机会, 得以表现自己之后得到的, 是社会和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馈, 并且这些评价也是遵循一定的准则的。当事人对这些评价会做出能动的反应, 或者更加自信, 或者自卑, 或者改过自新等等, 总之有些人积极乐观, 有些人消极自卑, 也就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就李白而说, 一方面,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单靠自己确认的, 他需要他人与社会承认。李白的信念是“建功立业”, 在封建社会, 一个文人的社会价值是靠“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实现的, 这是社会和正统思想对读书人的期待, 也盛唐蓬勃向上的风气使然, 这样的期待正是“镜中”的评价标准。所以李白急于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功名不早著, 竹帛何将宣” (《长歌行》) , “荣贵当及时, 春华宜照灼……身没期不朽, 荣名在麟阁” (《拟古诗十二首》其七) , 这些诗都可以反映出李白对功名的渴望。另一方面, 李白对自我的评价也来自两个系统, 一个是自我认识和评价系统, 一个是别人的认识和评价系统。李白是拥有非凡自信的, 自认为有辅佐帝王之才, “自言管葛”。而他自负有治世之才的同时, 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的,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确定自己的才华进而实现自己的抱负“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 (《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就能反映出他这样的心态。

李白诗名远播, 诗名越来越大, 不但名动诗坛, 而且惊动了许多达官贵人, 最后甚至惊动了对艺术有颇有造诣的唐玄宗。应召入京、供奉翰林, 他一度认为自己的政治才华终于得到了肯定, 他认为自己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这样的“镜中我”让他充满了自信:“朝君王垂拂拭, 剖心输丹雪胸臆, 忽蒙白日回景光, 直上青云生羽翼, 幸陪鸾辇出鸿都, 身骑飞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 金璋紫绶来相趋。当时结交何纷纷, 片言道合惟有君。” (《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这也恰恰说明这种“镜中我”对诗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个时候他对包括皇帝和其他达官贵人的, 如何认识或者评价自己的想象是让自己开怀的, 并且把自己的这次“机会”无限放大, 这种放大也是和诗人的自信分不开的。可是他错了, 传世名作《清平调》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时为令其助兴, 把醉卧的诗人用冷水泼醒所作。却是御用文人, 这对李白来讲是屈辱的。事情不但没有任何转机, 最后是被赐金返还, 这样的打击还是比较大的。

诗人所认为的自己有的治世之才得不到肯定, 面对这样的“镜中我”, 产生一些自我怀疑的情绪是难免的, 恐怕诗人的“愁”当是有这部分内容的。这样的情况下,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安慰, 一种乐观的心态, 自信反而是其次或许有的了。“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更多的是一种姿态, 不得志之后的姿态。他的“愁”,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面对“镜中我”并没有调整自己的行为, 没有放弃入朝的希望。“安史之乱”爆发后, 李白受到永王李嶙征召, 他只知道为国家效力, 就投在李嶙的帐下, 他斗志昂扬地歌唱着:“三川北劣乱如麻, 四海难笨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湖沙。” (《永王东巡歌》其二) 可见他以为这次可以实现自己的报国愿望了。可是不幸的陷入皇室的内部斗争, 最终却是闯了祸。这件事一方面说明李白没有放弃过辅佐帝王、建立功业抱负, 另一方面只能说明他不懂政治, 不适合从政。

面对如此的“镜中我”, 与自己的自信和抱负冲突激烈, 就酿成了“怀才不遇”的幽愤。可李白就是李白, 他可以大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样的姿态是太自负而得不到肯定之后的一种姿态, “不是我无才无德, 是我不愿意低下高贵的头颅, 趋炎附势”的高姿态。而他敢做出这种姿态是因为他配, 不论从才情上还是物质上他都配。所以面对“镜中我”, 他能这样高呼,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他以这样的狂放宣泄自己的满腔愤懑, 他甚至可以自信到鄙视自己的对功名的渴望。这是一种气度, 一种境界。越是狂放, 隐在后面的悲哀就越沉重。只有这样的嚣张才能压住一个狂人自己的悲哀。即使是抒发短暂人生迅速逝去, 而自己的抱负却没有机会实现的无奈, 都以一种蓬勃的形象和高昂的气势喷涌而出。

为何李白如此的不得志还能有如此的气势?面对“镜中我”, 面对那些让自己沮丧的“对别人的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并不贪慕富贵权势的李白, 是乐观的, 豁达的, 甚至仍旧能够保持自己的自信、坚持自己的理想。所以即使有幽愤的感情色彩在, 诗的基调仍然是昂扬的。可以自我安慰, 可以有自己的姿态以对抗心中的悲哀, 但是绝不消沉, 所以我们仍然可以从诗中感受到奔涌着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编.李白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

[2]中国李白研究会马鞍山李白研究所编.中国李白研究 (1995-1996年集) [M], 1997, 8.

[3]薛天纬.李太白论[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2, 11.

《将进酒》教学设计 篇8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节奏的轻重缓急。

培养学生因声求气,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诵能力。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

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因声求气,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诵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探究法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自称“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不仅爱喝酒,还善于劝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劝酒诗《将进酒》。

二、背景和解题

此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却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愿醒”。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曾多次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qiāng)”,“请,愿”之意。“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诗歌

2.听录音,纠正字音,把握节奏。

3.学生初读,读出诗歌,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四、学生再读课文,理清诗歌情感脉络

诵读指导——(掌握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体会诗人情感)

这首诗的旨趣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指导诵读的要点如下:

1.开头两联,要求学生找出表达诗人情感词语。(悲)

“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2.“人生”六句中要求学生找出表达诗人情感词语。(欢乐)

“人生”一联为人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岑夫子”以下六句中表达诗人情感词语(狂放)

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者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请字上,突出拆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

4.“钟鼓”六句表达诗人情感词语(愤激)

“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说这话时,其愤激之情必当见于辞色,应当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二语当用极强音读,以见其憎恶、鄙弃之深。其下“古来”二句是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亦可见诗人盖世之气和狂放之态。两句之中,上句为宾,宜轻读,略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之意;下句为主,宜重读,要表现出十足的自信。

5.“主人何为言少钱”五句中体现的是人情感是“狂放”甚至是“癫狂”

6.“与尔同销万古愁”一句是“愁苦”

五、问题探究

1.李白为何喝酒?

明确:借酒浇愁“与尔同销万古愁”。

2.李白有哪些愁?

明确:

(1)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苦短)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怀才不遇)

(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壮志难酬)

3.开篇两句“君不见”的重心在哪一句?为什么?首句为何要从黄河写起?

明确:后一句。其中的“悲”是全诗的诗眼,给全诗奠定 悲怆凄凉的基调。

比兴手法,古人常以流水比年华易逝, 一去不返,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

4.李白是抱着“奋起智能,愿为辅弼”的宏愿来长安入仕的,但从以上诗句看,李白在政治理想破灭后,好像很安于这种颓废享乐,放浪形骸的生活。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明确:假象,是李白借酒来消释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5.如何评价李白在失意的暮年还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高度自信的豪迈语句呢?对后世有何影响?

明确:坚定向上的信念,渴望用世的乐观精神。自信,乐观.

6.酒逢知已千杯少,李白痛饮狂歌,对朋友愤言“钟鼓馔玉不足贵”,是由衷之言吗?为何“但愿长醉不愿醒”?

明确:不是。是反语,统摄全诗的中心句借酒麻醉,减轻愁苦

7.李白为什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又为何单说曹植呢?

明确: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

相似之处:诗才敏捷,才华横溢,遭受排挤和压抑而命运坎坷,壮志难酬而沉溺酒乡。

8.诗的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的“高堂明镜悲白发”首尾照应,有何作用?

明确:强化了整首诗的悲愁愤激的氛围

六、课堂小结

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快—狂放—愤激—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可以说: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余光中在他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七、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诗

上一篇:民办学校申办范文下一篇:7收费站报表数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