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欣赏课

2024-07-17

优化欣赏课(通用12篇)

优化欣赏课 篇1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 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具有特殊的作用。纵观当前的音乐教学, 音乐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 必须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结合, 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农村小学的欣赏教学, 通常是“先完整听, 后分段听, 再完整听”的教学程序, 这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听的地步,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音乐欣赏感到厌倦, 想尽快结束和退出这种活动, 因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那么, 如何优化音乐欣赏教学呢?

普通心理学的感知研究早就指出, 人在感知一个特定对象时, 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 对特定对象的把握 (理解、记忆) 就越全面, 越精确, 越丰富, 越深刻。对于普通学校绝大多缺乏音乐经验的儿童来说, 音乐欣赏过程中可见的 (教师可以观察到的) 、可控的 (教师可以引导、控制的) 外显操作活动应该是儿童倾听欣赏的主要活动方式。教师应努力挖掘一切可能性, 帮助儿童来充分利用他们的各种可利用的感知通道来对音乐作“全方位”“多层面”的探究, 而不是限制于倾听欣赏。根据音乐教育的原则, 结合少儿活泼好动的特点, 我们可以选择动作这种方式,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欣赏课的教学中来, 这是音乐与孩子们心灵间沟通的一道彩虹。

动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简单的, 有复杂的, 可根据年龄、音乐内容诸因素分为低级、中级、高级等阶段进行。

一、通过多种多样的低、中级阶段的表现形式优化音乐欣赏教学

1.律动

律动, 是指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优美的节奏活动, 是对学生进行走、跑、跳基本动作、模仿动作、舞蹈步伐和变换队形的训练。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有律动的天赋。这些平凡得令人视而不见的律动如果在欣赏课上稍加指导, 孩子们就愉快地参与了, 而且是全员参与。例如, 欣赏低年级歌曲《运动员进行曲》, 乐曲的欣赏重点是要学生感受雄壮有力的进行曲风格。为了让学生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更好地感知音乐的表现力,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律动来表现音乐。学生排成4纵队或4横队, 边听音乐边动作, 模仿运动员进场时的步伐, 还可根据音乐设计运动员进场路过主席台时的动作, 孩子们表现得又激动又兴奋, 好像自己真是运动员了。音乐的感染力通过律动更加有效地表现出来了。这就应验了奥尔夫的一条很重要的音乐理论, 就是通过看似简单的节奏, 而让孩子们学到美妙的音乐, 塑造美好的心灵。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 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 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 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 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具有特殊的作用。纵观当前的音乐教学, 音乐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 必须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结合, 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2.舞蹈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诗经?大序》) 。歌、舞在表现情感上是相通的, 可以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上, 根据音乐的主题, 让学生边歌边舞, 则对音乐的理解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例如, 欣赏歌曲《我的家乡在日喀则》, 这支曲子的旋律及歌词学生非常熟悉。歌曲具有浓郁的藏族风味, 节奏明快, 旋律活泼, 人听后会情不自禁地动起来。若编排一个简单的舞蹈, 用具有西藏特点的舞蹈动作如拍手、摇头、扭腰等表现音乐主题,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学生参与了欣赏课教学, 他们理解了音乐的意义, 并在舞蹈中陶冶了情操, 这也就达到了欣赏的目的, 即他们从音乐中获得了自我满足, 自我发展。

3.角色表演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材中有时会接触到情节性音乐, 音乐中出现一些不同角色, 那么怎样利用这些角色来丰富音乐欣赏课呢?那就要将这些角色表演出来。可引导学生预制道具、头饰等物件, 让学生轮流扮演角色。如欣赏乐曲《比得与狼》, 乐曲中描述的主要角色是“狼”和“老爷爷”“小鸟”“小鸭子”“猎人”“比得”“猎人”。首先将学生分成七部分, 各自戴好不同的头饰, 他们在表演角色时可随音乐做简单的节奏动作, 通过角色表演, 不仅锻炼了学生制作道具的动手能力, 还把无形的音乐具体形象化了, 学生也就能更直观、鲜明地感受、理解音乐。

动作表现手法还有许多, 其形式越丰富, 表现出来的欣赏效果就越好。

俄国文学大师例夫·托尔斯泰曾指出什么是艺术活动时说:“在自己心里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 唤起这种感情之后, 同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能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 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热情——这就是艺术活动。”音乐艺术就包括在艺术活动之中, 音乐本身包含了表达、交流、创造的经验, 探索发现音乐的意义所在。

二、通过说、写、画、放、讲等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优化音乐欣赏教学

如果在音乐欣赏课中加上说、写、画、放、讲等教学方式, 就会把音乐欣赏的效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我曾经让学生欣赏我们所学教材之外的一首鲍罗丁的管弦乐曲交响诗《在中亚细亚的草原上》片断, 采用的是将以上所述教学方法综合起来的教学方式。首先, 教师对作者、作品进行简单介绍;其次, 教师放音乐录音, 学生初听乐曲;再次, 可以用写画的方式, 让学生将聆听音乐后的感受想象用文字、线条、绘画等方式书写或绘画在事先准备好的玻璃片上;再复听音乐;最后让学生使用投影仪, 在投影仪前, 一边把自己的艺术作品投影在屏幕上, 一边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对听过的音乐的感受。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一行行美妙的字句, 表现出了学生们对音乐的情感世界的理解, 让学生们学会用音乐去表达、交流、创造自己的情感, 必将为他们将来进行艺术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应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欣赏课的学习, 让他们在视、听、动等同步感知中取得对音乐艺术的有益的体验。此外, 若能根据少儿的心理特点安排教学计划, 更进一步地优化教学内容, 那么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就会渐臻佳境。

摘要:通过多种多样的低、中级阶段的表现形式优化音乐欣赏教学;通过说、写、画、放、讲等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优化音乐欣赏教学两个方面, 就如何优化农村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教学,音乐欣赏

优化欣赏课 篇2

首先要把所有的欣赏页面静态化,即要转换成html页面

第1步、先做几个html页(估计象一个大站要几十――上百个)将www.xxx.com/show/45876.html这样连接包含进去,

第2步、每页最好不要超过5000象下面这样的连接www.xxx.com/show/45876.html

最好分类做,例如:短片1、短片2...MTV1、MTV2...等等

第3步、在每一个页面的上面都要做上短片1、短片2...MTV1、MTV2...这些连接的导航即:相互连接。可能的话在底部也要做上,这样的话搜索引擎对一页进行更新的时候,可以双链地更新其他那些页面,底部在做上1-2个到首页的连接。

第4步:这是关键的一步。将短片1、短片2...MTV1、MTV2...这些连接做到首页。可能会打破你原来的版面,建议你最好能改改版,让人感觉你站的资源很多很多,这样更吸引人些。

获得外部链接的方法:

1、将网站提交到门户网站

获得外部链接最简单的方法是将网站提交到各大门户网站,大型门户上的链接会让你更快地登陆Google引擎,同时还可改善网站在Google上的排名,

所以加入baidu和3721的网站联盟是必需,因为他们都是搜索大站,sohu,163的联盟可加可不加,把网址提交了或已经收录了你的站就可以了。

2、与其他网站交换链接(重点要做的,至少要20个友情连接)

网站的外部搜索引擎链接越多,被Google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你要向其他网站申请友情链接。

3、可以将网址加到行业门户站点、网上论坛,留言簿等等各种允许添加网址链接的地方,这样也会增加Google找到的机会

注意事项:

1、链接对象是否已被Google收录,看该网站是否有PageRank得分,而且分值越高越好。

2、链接对象是否被搜索引擎惩罚 千万要注意的!!

农村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优化教学 篇3

农村小学音乐教学音乐欣赏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纵观当前的音乐教学,音乐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农村小学的欣赏教学,通常是“先完整听,后分段听,再完整听”的教学程序,这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听的地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音乐欣赏感到厌倦,想尽快结束和退出这种活动,因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那么,如何优化音乐欣赏教学呢?

普通心理学的感知研究早就指出,人在感知一个特定对象时,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理解、记忆)就越全面,越精确,越丰富,越深刻。对于普通学校绝大多缺乏音乐经验的儿童来说,音乐欣赏过程中可见的(教师可以观察到的)、可控的(教师可以引导、控制的)外显操作活动应该是儿童倾听欣赏的主要活动方式。教师应努力挖掘一切可能性,帮助儿童来充分利用他们的各种可利用的感知通道来对音乐作“全方位”“多层面”的探究,而不是限制于倾听欣赏。根据音乐教育的原则,结合少儿活泼好动的特点,我们可以选择动作这种方式,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欣赏课的教学中来,这是音乐与孩子们心灵间沟通的一道彩虹。

动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简单的,有复杂的,可根据年龄、音乐内容诸因素分为低级、中级、高级等阶段进行。

一、通过多种多样的低、中级阶段的表现形式优化音乐欣赏教学

1.律动

律动,是指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优美的节奏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走、跑、跳基本动作、模仿动作、舞蹈步伐和变换队形的训练。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有律动的天赋。这些平凡得令人视而不见的律动如果在欣赏课上稍加指导,孩子们就愉快地参与了,而且是全员参与。例如,欣赏低年级歌曲《运动员进行曲》,乐曲的欣赏重点是要学生感受雄壮有力的进行曲风格。为了让学生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更好地感知音乐的表现力,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律动来表现音乐。学生排成4纵队或4横队,边听音乐边动作,模仿运动员进场时的步伐,还可根据音乐设计运动员进场路过主席台时的动作,孩子们表现得又激动又兴奋,好像自己真是运动员了。音乐的感染力通过律动更加有效地表现出来了。这就应验了奥尔夫的一条很重要的音乐理论,就是通过看似简单的节奏,而让孩子们学到美妙的音乐,塑造美好的心灵。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纵观当前的音乐教学,音乐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2.舞蹈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经?大序》)。歌、舞在表现情感上是相通的,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上,根据音乐的主题,让学生边歌边舞,则对音乐的理解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例如,欣赏歌曲《我的家乡在日喀则》,这支曲子的旋律及歌词学生非常熟悉。歌曲具有浓郁的藏族风味,节奏明快,旋律活泼,人听后会情不自禁地动起来。若编排一个简单的舞蹈,用具有西藏特点的舞蹈动作如拍手、摇头、扭腰等表现音乐主题,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学生参与了欣赏课教学,他们理解了音乐的意义,并在舞蹈中陶冶了情操,这也就达到了欣赏的目的,即他们从音乐中获得了自我满足,自我发展。

3.角色表演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材中有时会接触到情节性音乐,音乐中出现一些不同角色,那么怎样利用这些角色来丰富音乐欣赏课呢?那就要将这些角色表演出来。可引导学生预制道具、头饰等物件,让学生轮流扮演角色。如欣赏乐曲《比得与狼》,乐曲中描述的主要角色是“狼”和“老爷爷”“小鸟”“小鸭子”“猎人”“比得”“猎人”。首先将学生分成七部分,各自戴好不同的头饰,他们在表演角色时可随音乐做简单的节奏动作,通过角色表演,不仅锻炼了学生制作道具的动手能力,还把无形的音乐具体形象化了,学生也就能更直观、鲜明地感受、理解音乐。

动作表现手法还有许多,其形式越丰富,表现出来的欣赏效果就越好。

俄国文学大师例夫?托尔斯泰曾指出什么是艺术活动时说:“在自己心里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唤起这种感情之后,同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能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热情——这就是艺术活动。”音乐艺术就包括在艺术活动之中,音乐本身包含了表达、交流、创造的经验,探索发现音乐的意义所在。

二、通过说、写、画、放、讲等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优化音乐欣赏教学

如果在音乐欣赏课中加上说、写、画、放、讲等教学方式,就会把音乐欣赏的效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我曾经让学生欣赏我们所学教材之外的一首鲍罗丁的管弦乐曲交响诗《在中亚细亚的草原上》片断,采用的是将以上所述教学方法综合起来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对作者、作品进行简单介绍;其次,教师放音乐录音,学生初听乐曲;再次,可以用写画的方式,让学生将聆听音乐后的感受想象用文字、线条、绘画等方式书写或绘画在事先准备好的玻璃片上;再复听音乐;最后让学生使用投影仪,在投影仪前,一边把自己的艺术作品投影在屏幕上,一边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对听过的音乐的感受。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行行美妙的字句,表现出了学生们对音乐的情感世界的理解,让学生们学会用音乐去表达、交流、创造自己的情感,必将为他们将来进行艺术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篇4

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灵活交互性的优势, 进入了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堂。在音乐欣赏中, 教师使用多媒体必须做到合理选择、灵活运用,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1. 运用多媒体可引导学生体验美、感受美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音乐的美。例如, 《马刀舞》是一首由管弦乐曲改编的手风琴独奏曲。教学时, 我边用多媒体播放这首乐曲作为背景音乐, 边介绍作品;接着再完整地播放乐曲让学生充分聆听, 感受乐曲的情调。通过播放手风琴演奏视频, 不仅能用演奏现场的热烈氛围感染学生, 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乐曲。为了丰富音乐欣赏课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我还播放由钢琴、小提琴演奏的《马刀舞》视频给学生欣赏。另外, 我还通过播放相关舞蹈表演来让学生感受这首舞曲所传达的炽热感情。这样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收到满意的效果。

2. 运用多媒体可培养学生想象美、表现美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 而且能有效地促进他们想象美进而表现美的能力。例如, 《采山谣》是一首富有山歌体裁特点的童声合唱, 曲式为再现的三段体。我在对作品进行简要介绍后, 就用多媒体边播放歌曲边展现硕果累累的秋天美景。这样的教学, 引发学生收获的想象, 带来丰收的喜悦。欣赏完一遍歌曲后, 我出示课件, 让学生做练习:先给《采山谣》分段, 并用颜色、线条等方式来表示各段落;再分段介绍乐曲、分段欣赏乐曲。学生把歌曲分为A、B两段, 其中A段四四拍, 领唱与合唱相互呼应, 营造出空谷回音的音响效果, 仿佛在呼唤“秋天我爱你!”;B段二四拍, 为齐唱、合唱, 曲调轻快活泼, 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采山时的热闹场面。整首歌曲刻画了孩子们采山的迫切心情, 表现了大山的富有和美丽。尤其是尾声浓郁丰满的三部合唱, 能让人陶醉在秋天艳丽的美景中。此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秋天真美啊!”面对如此美景, 我们怎能不用肢体动作来表现一下呢?于是我又引导学生创编动作, 表现“秋天来了, 风儿香呦, 小溪甜呦, 山岭也醉, 醉”的美好意境。

3. 运用多媒体可激发学生创造美、享受美

通过多媒体创设音乐欣赏情境, 在引导学生享受美的同时, 也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美,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如在欣赏乐曲《乘雪橇》时, 先播放一段下雪的场景, 接着播放这首乐曲的旋律。在欢乐的音乐声中, 配合着播放雪橇飞驰、人欢马叫的视频。这时, “得得”的马蹄声、“啪啪”的马鞭声, 与轻盈流畅、连绵起伏的旋律交相呼应, 犹如人们边驾着雪橇飞驰, 边放声歌唱, 抒发着心中无限的喜悦。这样, 乐曲的意境就全部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有了多媒体的帮助, 没有见过雪橇的学生也能感受乘雪橇带来的快乐, 也能在音乐中享受到雪之美。同样, 由于发生的年代久远, 大多数学生对于“白毛女”的故事都不了解。于是在欣赏《窗花舞》时, 我先用多媒体边播放乐曲边出示背景介绍:“这是解放前发生在中国河北农村的故事, 贫农杨白劳因无力偿还地主债务, 被逼将自己的女儿喜儿卖到地主家。喜儿被地主欺辱后, 愤然逃进深山。深山中封闭的生活使她的头发变成了白色, 被人称为‘白毛女’。后来她被八路军救出, 恢复了正常的生活。”接着, 我再对播放的《窗花舞》进行说明:“这首乐曲描绘了除夕夜喜儿等待出门躲债的爹爹回家过年的情景。邻居二婶送来了玉米面, 喜儿非常高兴, 和女友剪窗花、贴门神, 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介绍之后, 又给学生欣赏芭蕾舞剧片段, 其中的芭蕾基本动作吸引了学生。他们特别关注演员的脚型, 都跃跃欲试, 我也在欣赏完这段视频后, 借机让学生跟音乐试着模仿一下, 体会一下剧中主人公喜悦的心情。由于有了自身创编的动作, 一节课下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优化欣赏课 篇5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驰骋(chěnɡ)

当世(dānɡ)..矍然(jué).B.著帽(zhù).勋阀(xūn).C.奴婢(bēi).省亲(xǐnɡ).D.两骑(qí).岐山(qí).谪居(zhé).垢污(ɡòu).萧然(xiāo).言讫(qì).精悍(hàn).偕行(xié)仆倒(pū)..解析:B项,著”应读“zhuó”;C项,“婢”应读“bì”;D项,“骑”应读“jì”。答案:A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阳狂垢污

B.善刀而藏之 C.扣其乡及姓字 D.鹊起于前

解析:A项,“阳”通“佯”,假装;B项,“善”通“缮”,修治;C项,“扣”通“叩”,询问。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A项,均为连词,表并列关系;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C项,介词,在/介词,跟;D项,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B.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C.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 D.使从事于其间

解析:A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答案:A

二、课内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谪居于黄

谪:降职。.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C.方山子傥见之欤 .D.欲以此驰骋当世 ..

傥:或许。驰骋:纵马奔跑。

解析:D项, “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答案:D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A项,均为连词,表递进;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表转折,但是;C项,代词,指陈慥/助词,的;D项,表示……的原因/表示用来……的办法。答案:A 7.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解析:①③是描述他的“侠”。答案:C 8.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解析:A项,“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项,“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项,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答案: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解析:(1)注意“而”和“妻子”的翻译。(2)注意“因”和“马上”的翻译。

答案:(1)(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2)因而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三、延伸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许秀才传

(清)魏禧

①许王家,字君聘,一字乂民,苏州长洲县人也。少好学,以名节自励。甲申国变,王家闻之,悲号不食。久之,奉父母挈家隐居澄河东之姚澄。乙酉,北兵南下,八月下剃发令,王家慨然太息曰:“父母冠我时,祝我为何如人?此发岂复可毁伤耶?”或劝王家曰:“君一秀才耳。未食天禄,奈何遽以身殉乎?”王家曰:“吾已名列学宫,亦朝廷士也。”以父母属妻顾氏曰:“尔善事堂上,吾不能终养为孝子.矣。”父母素知王家为人,亦忍涕谓王家曰:“汝行汝志,勿以我二人为念。”王家乃整衣冠赴河水而死,时年三十有九。

妻顾氏亦挈两女赴河,水浅,人救之不得死。亲戚乃群绕顾氏相与语之曰:“夫殉义,妻保孤可.也。且汝夫以堂上二人托汝,今背其言,陷夫于不孝,虽死,汝夫犹将恨汝。”顾氏泣谢诸亲戚,收王家尸殓之,色如生,衣冠肃然不乱,观者百数十人皆惊叹。

魏禧曰:王会者,笃实君子也。与禧善,长为禧道许秀才事。甲申国变,吴门诸生许玉重饿死于学宫。二许不知同宗族否。何许氏之多奇男子也?禧亦故诸生,方偷活浮沉于时,视二许能不愧.死入地哉?或谓以诸生死国难,及争毛发丧其元为已甚。禧曰:此不可以责望天下士。士苟奋然出

②此,虽圣人不以为过。主上殉社稷,公卿崩角稽颡恐后期。及夫毁章甫,裂缝掖,昔之鸣玉垂绅者,莫不攘臂争先,效仿之惟恐其万一之不肖。于此有贫贱士,不食朝廷升斗之禄,无一级之爵,顾毅然舍其躯命,以争名义于毫末,震天地而泣鬼神,虽夷、齐何以加焉?惜夫穷乡下里匹夫老生之以死殉义者,多有其人,禧不及闻,闻之或不详,而不能为之传也。.(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注:①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于景山自尽。是年为干支纪年甲申年,时称“甲申国变”。②毁章甫,裂缝掖:章甫、缝掖均为古代儒者的服饰,此处以“毁章甫,裂缝掖”指清兵入关之后,勒令汉人剃发易服,改变华夏正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父母属妻顾氏

属:托付。.B.夫殉义,妻保孤可也 .C.何许氏之多奇男子也 .D.而不能为之传也 .

保:养育。何:为什么。传:作传。

解析:C项,何:副词,多么。答案:C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刻画了许秀才“殉义者”形象的一组是()①王家闻之,悲号不食。久之…… ②挈家隐居澄河东之姚澄 ③此发岂复可毁伤耶 ④以父母属妻顾氏 ⑤色如生,衣冠肃然不乱 ⑥攘臂争先,效仿之惟恐其万一之不肖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解析:②表现许秀才的孝,⑥是“昔之鸣玉垂绅者”的所为。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清军的剃发令,许秀才决心抗命殉国。得到父母的支持,许秀才投河而死。入殓时面色如

常,衣冠整齐。

B.在丈夫许秀才以死殉义后,顾氏也带着女儿跳河自尽,被救起后,亲友劝她不要违背丈夫的遗言,让丈夫背上不孝之名。

C.魏禧觉得自己在国破家亡之后未能跟随许秀才以身殉义而苟且偷生,自己的行为不能与两位许姓读书人的凛然大义相比,感到十分羞愧。

D.魏禧认为,那些以死殉义的平民百姓比那些效仿崇祯皇帝殉国的达官贵人更值得后人敬仰与铭记。

解析:C项,“未能跟随许秀才以身殉义”为无中生有。答案: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尔善事堂上,吾不能终养为孝子矣。

(2)或谓以诸生死国难,及争毛发丧其元为已甚。

(3)以争名义于毫末,震天地而泣鬼神,虽夷、齐何以加焉? 解析:参考译文:许王家字君聘,一字乂民,苏州长洲县人。年少好学,用高尚的名誉节操来自我勉励。甲申年发生了国难,许王家听到这个消息,悲痛地号哭绝食。很久以后带着全家在澄河东面的姚澄隐居。乙酉年,清兵南下,八月下达了剃发令,许王家愤怒地说:“父母自我行冠礼时,向天祷告希望我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头发怎么可以再损伤呢?”有人劝许王家说:“你只是一个秀才罢了。没有得到朝廷的俸禄,为什么就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殉国呢?”许王家说:“我的名字已经列于学宫的学生名单上,也算是朝廷的人了!”于是把父母托付给妻子顾氏:“你好好地侍奉两位老人,我不能做孝子供养他们终老了。”许王家的父母向来知道儿子的为人,也含泪对儿子说:“你就实现你的志愿去吧,不要挂念我们两老。”许王家于是整理衣冠跳河而死,终年三十九。

他的妻子顾氏也带着两个女儿跳河,因为河水太浅,被人救起来没有死。亲友于是围着顾氏一起对她说:“丈夫为了大义而死,做妻子的应该活下来养育他的遗孤。况且你丈夫把父母托付给你,你现在死了就是违背了他的遗言,让你的丈夫背上不孝之名,即使你死了,你的丈夫仍然恨你。”亲友们将许王家的尸体入殓,(看到)许王家尸体如同活着一样,衣冠端正没有凌乱,百十多个围观者都惊叹不已。

魏禧说:“王会,是一个忠厚老实的君子。和我关系很好,常向我说起许秀才的故事。甲申年发生国难,苏州的许玉重在学宫里绝食饿死。这两位许姓的义士不知道是不是同宗族。为什么许氏家族的奇男子这么多呀?魏禧我也曾经是生员,如今在当世苟且偷生、辗转沉浮,与两位许姓义士相比难道不要羞愧万分吗?”有些人把读书人为国家变故而死和为了保住头发而失去头颅这些事作为过分的事。魏禧我却认为:不能用这种观点来要求和期望普天下这样做的义士。如果他们是出于激愤而做这样的事情,就算是圣人也不会认为这种行为是过分的。崇祯皇帝殉国的时候,文武百官纷纷前来磕头下跪(生怕延误时间)。等到清朝定国,要变更华夏正统之时,昔日的明朝官员们又全都愤怒万分,争先恐后地效仿崇祯皇帝殉国,唯恐自己担上一丁点大逆不道的罪名。在这个时候有许多贫穷低贱的义士,没有接受过明朝廷任何的俸禄和官爵,却毅然地舍弃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在很小的地方争取美名与大义,使天地震撼、鬼神哭泣,即使是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又凭什么超过他们呢?只可惜在乡下地方为大义而牺牲的平民百姓有很多,而我魏禧要么没听说他们的事迹,要么听说了又没有详细了解,以至于不能为他们作传。答案:(1)你好好地侍奉两位老人,我不能做孝子供养他们终老了。

(2)有些人把读书人为国家变故而死和为了保住头发而失去头颅这些事作为过分的事。(3)在很小的地方争取美名与大义,使天地震撼、鬼神哭泣,即使是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又凭什么超过他们呢?

四、语言运用

14.请从学过或熟知的诗词中选出符合下面要求的诗句,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苏轼,和李白一样,诗文里多月。思其弟,情深却不悲戚,写出“, ”。念其妻,肝肠寸断,“

, , ”。也曾豪情万丈,“, ”。解析:注意题目中给出的“月”,说明诗句都和月相关。填写时,第一句注意“不悲戚”,第二句注意月和“肝肠寸断”,第三句注意“豪情万丈”。

答案: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15.请从下面这段文字中概括出“文化热”应具有的表现特征。(不超过22字)艾君曾经著文讲过,对于“文化热”之说他是不赞成的。文化这种人化的特殊的产品,不是由组织策动能达到“热的本质”的。文化热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思维和理论被广泛认可,让百姓自动自愿参与其中的社会现象。而文化和经济的关系决定文化有时会受到经济驱动,产生一种“虚热”“内发热”,确切地讲是“文化利益驱动热”,这种热只能说是文化内部的分子建构开始活动,还没有表现出热量。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优化策略 篇6

1.评价过于强调唯一标准,语言缺乏鼓励性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评价的各个方面都必须把握正确方向,强调评价要全面、富有激励性。但多数教师在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时却往往太过绝对,习惯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不同学生,这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欣赏课变得呆板、枯燥,让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曾经听过一节音乐鉴赏课《沃尔塔瓦河》,短短的几分钟却引发了笔者许多思考。当时上课的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聆听乐曲的旋律,说说这种旋律让你联想到了怎样的场景?”原本老师希望得到的答案是:旋律描绘的是沃尔塔瓦河日夜奔流不息的景象,许多学生也是这么回答的,但是其中有一位学生考虑了半天终于举起了手说:他听到的感觉是像幽灵在飘动。老师听到“幽灵”两个字就立刻否定了其答案,叫这位学生不要瞎说,别捣乱,之后这位学生就再也没举过手,显然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

2.音乐形象的感知形式过于单一,过程缺乏情境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感知作品的音乐形象是整个欣赏教学的关键所在。学生一旦能准确地感知音乐形象,就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引起学生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激发探究的兴趣。然而由于中学生的思维模式还处于发展阶段,有时需要依靠一定的情境手段才能帮助其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仅靠一遍又一遍地听赏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的。目前,还有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例如:在进行《梁祝》的欣赏教学时,有些教师就喜欢让学生反复地听,尤其是《梁祝》的爱情主题,几遍下来还要学生谈谈对于这段凄美的爱情,作品是如何表现的,这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难度确实很大,因为这个故事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时代太过久远,很多学生不熟悉甚至根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仅仅依靠听觉感知怎能体验作品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呢?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听”固然是欣赏的重要手段,但却不是唯一的感知形式,如果学生实在无法通过听觉感知获取相应的情感体验,那么,教师就要适当运用其他的辅助方法进行教学,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反反复复的机械化的听赏,以免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使学生对欣赏课出现排斥的情绪。

3.教学方法模式化,学生缺乏兴趣

音乐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但是目前的状况却并非如此,许多学生表示不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对音乐欣赏课不感兴趣。理由是欣赏课就是听老师讲一些听不懂的音乐知识,感觉很无聊。这其实也是音乐欣赏课的一大误区,即讲解几乎成了音乐欣赏课的唯一教学手段。例如:在进行《G大调弦月小夜曲》的欣赏教学时,很多教师就习惯性地采用讲解提问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由于这一作品出现了回旋曲式,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很多教师为了把回旋曲式这一概念讲深、讲透,只能选择反反复复的讲解,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试问,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方式怎能摆脱沉闷的教学氛围,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种做法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剥夺了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权力,让学生变得被动,让课堂变得死板。

二、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优化策略

1.完善评价机制,多赞美,多鼓励

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只注重教学结果的唯一性,但音乐欣赏教学却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由于个性的差异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会对作品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尽可能地避免强调答案的唯一性,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创造和想象空间。多用一些赞美性和鼓励性的语言。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欣赏日本民歌《樱花》时,我要求学生感受这首民歌的情绪,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这首民歌表现了樱花盛开时,人们观赏樱花的喜悦心情。但也有少数学生表示他们听出了一种凄凉的、忧伤的情绪。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就必须慎重,不能仅用对或不对去判断。其实,学生之所以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是因为学生欣赏的角度不同。就歌词而言的确是表现了樱花的美丽绚烂以及人们观赏樱花时的喜悦心情;由于歌曲的旋律是用日本民族“都节调式”谱写而成,此调式自身的不稳定性确实能给人带来一丝凄美之感。

2.创设多种情境,丰富感知形式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从听觉开始初步感知音乐的情绪情感,再结合想象和联想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升华,最终使欣赏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更准确地把握音乐形象。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仅靠听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许多成功的教学实例告诉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辅助教学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是《梁祝》的欣赏教学,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作品,理解作品,我课前先对教室做了简单的布置,在教室墙壁上贴上彩色的蝴蝶贴纸,并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进入教室。导入部分我采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方法,边放动画边讲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有了美妙的故事情境做铺垫,学生很快就抓住了作品的两条主线——大提琴(梁山伯)和小提琴(祝英台)。所以,上音乐欣赏课时,教师要多为学生考虑,可以选择通过播放视频、学生表演、场景再现等手段提前创设好情境,帮助学生快速融入音乐,感知作品的音乐形象,使学生真正地享受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

3.提供多种表达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好音乐欣赏课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欣赏的活动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不能只停留在积极回答问题的形式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表达途径,例如:在进行绛州鼓乐《老鼠娶亲》的欣赏教学时,我为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个鼓,并给出“老鼠娶亲”的几个场景,让学生自己动手敲一敲,用手中的鼓还原当时的情景。之后再请出几组学生进行即兴表演,最后播放《老鼠娶亲》的原版视频,让学生比较欣赏后进行再创作表演。这样的安排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活泼好动是中学生的天性,创新多变是中学生的特色,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只有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途径,如身体律动、即兴表演等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才能让音乐欣赏课打破陈旧的模式,变得更有活力,更有意义。

优化欣赏课 篇7

关键词:影视教育资源,大学美术欣赏,优化,策略分析

随着科技迅速发展, 大学生逐渐成为网民的主体, 经过调查研究得知, 许多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会看电影、电视。因此, 如果在大学美术欣赏课上运用影视教育资源, 想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还会大大提高美术欣赏的教学质量, 使这门学科更加丰富多彩。如何将这一教学手段进行优化, 真正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是每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 也是新教育体制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影视教育资源的优势

网络在社会和人民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及, 其中包络数字电视、手机上网等, 大学生这一集体势必会紧跟时代的潮流。经调查显示, 约有六成的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会选择看电影、电视。影视艺术, 作为群众最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传播形式, 它对学生的综合感知能力的提升以及审美修养的优化都有着很大的帮助。优秀的影视作品能为大学生带来教育和鼓舞上的启迪, 使大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真、善、美, 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感情和理想追求。美术欣赏课上引用优秀的影视作品还会使学生对审美和艺术进行重新定位, 达到新的高度, 自然而然的就会去杜绝那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如果没有正确认真的影视教育引导, 学生则可能不会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 而会觉得热闹、激烈的电影就是优秀影视作品, 对于那些经典的不那么刺激的好片子漠不关心, 而且国外进口大片的不断涌入, 使学生纷纷追捧, 盲目的崇拜。因此, 可以说影视教育资源的应用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就大学生美术欣赏课而言, 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热情, 将优秀的影视资源的优势发挥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面提升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二、影视资源与大学美术欣赏课的结合

美术欣赏课是大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任, 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学生对美术欣赏这门学科普遍存在抵触的心理, 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改善这一现象的前提, 了解学生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将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与美术欣赏课结合起来, 就可以使这一枯燥学科变得丰富多彩。影视资源的介入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其中, 最主要的过程就是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挖掘出美术元素, 比如构图、意境等, 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分析, 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水平。

电影艺术创作的手段多种多样, 其中以形写神是最常用的方法, 对学生讲授以形写神的要领及欣赏时, 教师可以播放优秀的以形写神电影作品片段, 比如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泰坦尼克号》中男主人公在船头紧紧拥抱着女主人公迎着海风张开臂膀的片段, 该片段为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和震撼力, 根本就在于电影中的画面和语义调动起了观众的情感。引用这类影片, 为学生呈现一个生动的以形写神的片段, 使学生感受到电影创作艺术的无线魅力。

电影作品在刻画人物性格特点以及展现矛盾冲突方面会使用构图这一美术元素。为学生展示具有构图运用典范的优秀电影作品, 使构图这一美术欣赏元素在学生心中生动形象、根深蒂固。优秀的作品如希区柯克导演的《精神病患者》等, 通过此类作品为学生展示震撼的情节之余, 锻炼学生美术欣赏的能力。

电影作品中所谓的意境就是创作者能够将个人的思想情感和剧情中的人物命运以及所创造的景物环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从而达到了情与景密切融合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对观众的影响十分深远, 会使观众产生较深的情感, 从而引发联想和回味, 对电影意境的挖掘和理解, 可以大大改善学生的审美观点。为观众创造优秀的意境电影作品有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等。

三、运用影视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一) 影视资源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影视教育资源的宗旨是为美术欣赏教学服务, 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 教师应该切合教学主题和实际情况, 合理的选择影视作品。脱离教学主题, 使学生觉得美术欣赏课就是看电影课这一现象非常普遍, 所以教师不应一味的调动学生的兴趣而忽略教学的目的。教师选择影视材料必须要切合教材的内容, 而且以经典影片为主, 将教学的目标和趣味性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达到优化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

(二) 符合大学生实际生活。影视教学资源的选择要求, 不仅要考虑到影片的思想、艺术是否可以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 还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生活, 选择大学生感兴趣的、能引起广泛关注的“大片”。例如, 在对学生讲授电影作品色彩内容这一重要组成部分时, 可以引用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红高粱》等。学生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所以在影视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教师要格外的重视。

(三) 适度运用影视资源。始终明确影视教学资源只是辅助教学手段, 切不可过多的引用影视资源, 这样反而会影响美术欣赏的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最直观、最简单的媒体方式,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影视教学资源的实效性, 使得影视教育资源发挥最大作用。

四、影视资源在大学美术欣赏课的优化策略

(一) 创建影视资料库。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很多课题都可以使用影视教育资源进行教学, 可以根据课题的不同内容整理起来, 建立影视资料库。这个工作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且非常复杂, 不仅需要长期的积累, 还需要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和整理, 但这是这一教学体制优化的必要过程, 建设全面有序的影视资料库可以为美术欣赏教学的发展提供便利。

(二) 制作教学课件。有效的利用影视教学资源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影片, 教师在选择和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使用这种教学手段, 要将影视资源与教学内容充分结合为根本, 否则会影响整个教学, 进一步影响学生对美术欣赏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 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影视教学资源的使用时机可以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选择, 没有固定的时间和限制, 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提问然后使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找到答案, 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用影视片段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分析, 还可以布置观影任务,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锻炼学生自主欣赏电影的能力, 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但无论选择何时使用, 都要以解决教学问题为根本, 以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能力为目的。

(四) 课后的讨论总结。影视教育资源这一辅助教学手段还在初级阶段, 并没有完善的应用策略, 所以学生课后的谈论和总结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美术鉴赏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还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对影视教育资源的利用进行优化和改良, 并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总结

影视教育资源在大学美术欣赏的应用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优化, 这需要广大教师及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 影视教育资源的利用会在大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大放光彩, 真正地提高美术欣赏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文笃志.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J].电影文学, 2010 (11) :56-59.

[2]段兰芳.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意味[J].艺海, 2011 (03) :25-27.

[3]曹陆军.浅析影视艺术鉴赏与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 2012 (02) :11-13.

探索教学策略优化音乐欣赏 篇8

一、探究音乐要素,节奏引导法

节奏是最重要的音乐要素之一,是旋律的骨架和内在动力,它给乐曲以鲜明的性格,是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小学生最容易感知的音乐要素。

中外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都有典型的节奏型,这是我们区别和鉴赏其音乐风格的重要途径。只要准确地捕捉到乐曲的“焦点”,就能揭开音乐欣赏的神秘面纱。例如,在欣赏《打字机》时,请学生仔细聆听出打字机的变化节奏,并模拟打字,能使学生更快地体验乐曲欢乐的情绪,形象地感知乐曲展现的生动场景。教学中,我以整体聆听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将感受节奏贯穿在整个欣赏过程中。他们听出了“××××”、“××××”、“×0”、“×-”等节奏;然后,我告诉学生:这些节奏是一台老式打字机发出的声音,“答答答答”是击打键盘的声音,“叮0”是打字转行时预告的铃声,“唰-”是转行时机头发出的声音。“叮叮叮叮”表示什么?“打得快。”“打字的人很多。”更快的“叮叮叮叮”呢?“打字的人工作很紧张。”“打得好,很兴奋。”“字打得快,心里很开心!”……再把音乐中的典型节奏、特殊音响和学生的丰富想象联系起来讨论,简单介绍作者创作的背景,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乐曲内涵:表现了美国旧时办公楼里打字员正在用老式打字机快速地打字,那急促的滴答声、频繁的换行声向我们展现了打字员娴熟的技术和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抓住了节奏这一重要的音乐要素,学生的欣赏水平得到了提升。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取得优良的欣赏效果,不仅需要老师有扎实的音乐专业技能,还需要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反复聆听,对乐曲产生的背景、作曲家的创作动机等有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对作品中蕴涵的诸多音乐要素要细心琢磨,仔细品味,才能对乐曲的内涵有准确、深刻的把握,才能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该乐曲独特的音乐语言。

二、关注学生天性,体态律动法

以身体运动对欣赏的音乐做出反应,称之为反射式欣赏。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我们不要随意阻止学生欣赏音乐时无意识的动作,因为那是他们的心灵对音乐的感悟,是对音乐认同的真情流露。

在小学中低年级欣赏课上,辅以合适的律动表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所塑造的形象。教材中,一些乐曲适合用形体表达,就应尽量让活泼的孩子们参与到音乐中来。如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时,随乐曲做“草原骑马”、“挤奶、休息、放牧”、“巡逻”等动作;聆听《在钟表店里》时,伸出食指随节奏做秒针“滴答滴答”走,或左右摆动手臂,做大钟“当-当-”的钟摆等动作。只要引导学生跟着旋律模仿一些来自于生活的简单动作,不用过多讲解,乐曲描绘的各种形象便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了。

通过动作表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在浙江省2008年音乐教学评比中,陈鹏行老师执教的欣赏课《乒乓变奏曲》,让人眼前一亮:通过师生不同方式的乒乓对打动作,表现变奏曲的特点,主旋律不变,可以通过变节奏、变速度、加花等方式进行变化。这种以律动引领欣赏的方法,使学生轻松掌握音乐知识,简便得当,设计新颖。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苏娜丹戴克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在律动活动中,建立身体反应,使身体动作协同心灵参与音乐的体验,能促使听觉感受更敏锐、更细微、更深刻,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三、选择优质版本,名曲感受法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用音响的魔力“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联想、激动、共鸣。”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充分体验旋律美和蕴涵于乐曲中的丰富情感,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新课标教材使用已有好多年,实践表明:音响资料的质量和选择很关键,选用优质的版本,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欣赏效果。例如,三年级下欣赏曲《欢乐颂》的配套资料是简单的少儿齐唱版,很难取得撼人的效果。为了取得最佳欣赏效果,我运用网络搜索,选择了3个举世闻名的现场演奏(唱)经典版本。因为《欢乐颂》是贝多芬为了更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突破了交响乐的结构形式,以席勒的诗歌写成大合唱,通过人声与器乐交织相融,辉煌、庄严、气势磅礴地将交响乐推向高潮,最后,在团结胜利的歌声中结束。事例证明:经典的视频配上高清的音响,可以发挥音响与视频效果的最大优化,能强化视听觉美感,达到审美升华,能更有效地激起人的情感共鸣。

我先是以维也纳童声合唱团(世界杯)版导入:宁静亲切的白衣歌者,专注忘我的歌唱神情,清澈激越的天籁之音,学生立刻被吸引住了。很快,他们都安静下来,陶醉于世界顶级少年歌手所营造的纯美境界中。间奏时,我轻声介绍:作者贝多芬是德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他最杰出的作品是今天欣赏的《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表达了他追求“友爱、平等、自由”的精神。当纯净的歌声再次响起,孩子们都自觉地坐正了身体,安静地微笑着,自然地摇晃着,满脸是饱尝着音乐大餐的幸福感。

再切换到卡拉扬指挥的交响乐现场版:世界第一的指挥家,充满激情地引领演奏家们娴熟默契地合奏;歌手们热情地唱出激昂的歌声。清晰的画面,高质的音响,学生们犹如亲身进入了现场音乐会,画面中是激情的演奏(唱),教室里是安静的聆听,中国的小学生竟然和枯燥的交响乐产生了共鸣!

最后,我拓展加入了电影《复制贝多芬》片段:贝多芬失聪后成功指挥了《第九交响曲》(欢乐颂),直到演奏结束,观众们狂热的呐喊和雷鸣般的掌声都未能让他听见,助手只好将他转身,这时,贝多芬才看到人们在沸腾,才体会到全场观众因他的音乐作品所产生的震撼。幸福、激动的他手足无措地连连向观众致谢。这时,我看到不少孩子也跟着拍起手来,他们眼里都闪着泪花。在这组电影镜头的欣赏过程中,《欢乐颂》将贝多芬与命运搏斗、坚强一生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感动和净化。

该选择怎样的音像材料呢?我以为:它应该具有很强烈的视听觉冲击力;它的画面、旋律应该与教材内容尽可能地一致;它能够使观众产生审美情感。由此可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选择优质音像材料,是音乐审美鉴赏的重要保障。

四、把握旋律特点,主题演唱法

在音乐作品里,总有某一段旋律最鲜明、最有特点,出现次数最多,这就是音乐主题。它体现乐曲的基本性格面貌,是全曲的核心。

在欣赏中,引导学生练唱主题,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作品的风格、特色,还能更准确地记忆旋律,为理性欣赏打下基础,同时改变学生上欣赏课只用听觉的状况。在中高年级,通过听、唱的结合,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体现音乐的娱乐性。在低年级,给乐曲的主题配上生动有趣的歌词,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在聆听《狮王进行曲》时,我先引导学生两手张成爪子,跟着乐曲边模仿狮子行走,边唱自编歌词的音乐主题:

学生在聆听整部作品时,很快就能捕捉到音乐的主题音调出现了几次,在头脑中不断深化音乐所描写的狮王威风凛凛的形象。

实践表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尽快地理解、记忆乐曲,主题演唱法富有成效。聆听过程中,能使学生准确地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把学生的想像思维调动起来,以更快地获得音乐体验。这样,当力度、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发生变化时,学生才不会被作曲家变幻无穷的表现手法弄得茫然失措。

五、设计精彩提问,联想聆听法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在心里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每一部音乐作品总是与一定的客观形态联系在一起。而巧妙预设的问题是欣赏的重要抓手,如肥沃的土壤滋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和创造的能力,用精心设计的提问,引导学生听辨乐曲的速度、配器、情绪等各种变化,启发学生充分想像乐曲中描写的热烈场景,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精彩的提问,能唤起审美主体的形象记忆,诱导学生获得鲜明生动的想象联觉。比如,在倾听《春节序曲》的过程中,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灯会的热闹场面,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想象思维:“音乐一开始,游行队伍已经来到了闹市,锣鼓喧天,歌声、笑声载着人们的喜庆心情。而后,走来一队穿着民族服饰的姑娘,她们跳起了优美的红绸舞,看!一位领跳的姑娘盛装上场,她的舞姿更曼妙,大家看得如痴如醉。接着是热闹的旱船和高跷、灯会……最后,锣鼓鞭炮声引来了最热闹的舞狮、舞龙队伍,欢乐达到了顶点。”

新课标指出:应注重音乐创造力的培养,而美的想象正是发挥这种创造力的前提和源泉。无论是完整聆听,还是分段欣赏,老师都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牢牢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问促思,层层推进,使学生处于聆听的兴奋状态之中,在抽象的音和形象的物之间架设起联觉的通道,从而引导学生真正听懂音乐。

六、探索表现手段,倾听对比法

对比是音乐创作的一种技巧,音乐作品中的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调性、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往往是在对比中呈现和进行的。

在欣赏中,老师引导学生从感受对比入手,对相关作品进行差异性比较,找出不同之处,可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比如,江苏和东北两地的民歌《茉莉花》,鲜明地反映了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特色。通过比较欣赏,可以让学生理解两者体现的不同的地理风情和人文精神。

又比如,欣赏圣·桑《动物狂欢节》(组曲)。可先从单个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的听辨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对两首乐曲做对比欣赏:《狮王进行曲》中连续不协和音程造成刺耳的紧张效果,犹如见到森林之王威严的形象;而《天鹅》中和谐的旋律是由大提琴柔美的主奏、钢琴流畅的琶音合奏而成,把学生引入乐曲塑造的优美意境中,天鹅的形象高贵宁静,略带一丝忧郁的情绪,使人如同走进了真实唯美的天鹅湖场景。这样的对比聆听,充分发挥了审美主体的功能,也为今后学习协和与不协和音程的乐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说过:“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对比的方法,能让学生感受复杂的音乐表现手段,感受音乐语言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形象。

七、巧用绘本图谱,音画结合法

人们在欣赏艺术时,往往能从画中“听到”音乐,从曲中“看到”画面。这种视听觉之间的“彼此互相行动”,就是钱钟书先生说的“通感”,意思是指人的各种感觉之间都是相通的。

巧用绘本,发挥通感作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能力。我做过如下尝试:

在欣赏交响乐童话《彼得与狼》前,我下载了乐曲中的各类乐器图片,再将整个故事中涉及到的角色剪成独立图画,制成多幅对应的分解图: (1) 小鸟和长笛 (2) 老爷爷和大管 (3) 猫和单簧管 (4) 彼得和弦乐四重奏……简单的讲解,直观的乐器图,“绘本故事”以其有趣的内容、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赢得了学生们的青睐。实践证明:审美通感在音乐欣赏中作用重大。运用生动的语言、鲜明的画面,能调动学生在欣赏中的注意力、想象力和兴趣, 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图型”谱,是指学生易于理解的各类简明的图画、符号形式。它有别于乐谱的音乐符号。研究表明,简明图谱可提高学生欣赏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并且能够形成学生对音乐较为个性化的理解。“图型”谱可以把各种声音要素用视觉符号记录下来。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聆听《公鸡母鸡》时,带领孩子们一起即兴绘制图谱(圈、点、线),表示听到的公鸡和母鸡的叫声。听到叫声时,孩子们分别用波浪线~~~~或者↗等符号表现公鸡高亢洪亮的啼鸣声;用“…√…”或“··√··”表现母鸡下蛋的叫声。

优化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三策略 篇9

一、活跃课堂氛围, 激发兴趣

1. 以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音乐欣赏课不比唱歌、舞蹈, 能让孩子们在充分的活动中产生兴趣, 所以我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特点, 创设有趣的情境, 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如:我在教学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时, 采用多媒体技术, 将趣味的童话故事导入教学。在教学中, 先出示故事画面, 再配以音乐作为背景, 形成初步的感知;然后由孩子们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把故事的情节表现出来, 使孩子们获得动手动口的机会, 实现多感官的刺激。通过这样的表演, 孩子们形成了对童话的感知, 然后再回来欣赏音乐, 效果就好多了。在这样的活动中, 孩子们由于获得了充分活动的机会, 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各方面的能力也获得了提高。

2. 用良好的课堂氛围来提高兴趣。

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能让孩子们感到快乐、自由, 使他们的身心获得解放, 在这样的氛围中, 有利于孩子们充分发挥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 我首先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平等相处,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获得通畅的交流。其次, 精心选择孩子们喜欢的、富有时代气息且又健康向上的歌曲、乐曲进入课堂, 使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快乐, 获得情感的培养, 增强对社会、对生活的热爱。

二、创设问题, 引导欣赏方向

问题教学法, 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 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也可以通过问题的有效创设, 启发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活跃课堂的气氛。因此, 教师在课前就要进行精心的预设, 了解学生的特点, 创设有效的问题, 通过问题来引领课堂教学的方向,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我在教学《北京喜讯到边寨》的内容时, 是这样进行教学的:我先让孩子们整体欣赏一遍乐曲, 然后问到:“同学们, 听完这段音乐后, 你获得了什么直接感受?”问题强调学生从欣赏中获得的直接感受, 孩子们语言稍作组织就回答道:“我好像看到了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上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我在乐曲中听到了欢快的东西”, “我好像听到了边疆的老百姓敲锣打鼓, 唱啊跳啊的”, 等等。孩子们在音乐欣赏中发挥想象力, 把自己听到的感受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增加对了音乐的理解, 实现了教学的目的。然后, 我又问:“在乐曲中, 大家有没有听出乐曲分成几段呢?”由于同学们刚才已经对乐曲的基调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师再点拨一下学生, “可以根据乐曲情绪的变化等来对乐曲分段”, 这样同学们再回头来听音乐, 都能大致地把乐曲分段出来。

三、多样化教学, 增强欣赏水平

1. 让孩子们放手参与。

音乐是引领人的心灵的艺术, 只有真正地参与到音乐之中, 才能获得音乐的感动, 实现情感的陶冶。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只有让孩子们真正地参与到欣赏之中, 才能随音乐而动, 感悟音乐, 感受节奏的律动、音乐的节拍, 使心灵与音乐的节拍中产生共鸣, 获得深刻的体验。

如:我先让孩子们听《摇篮曲》, 让他们轻轻地闭上双眼, 随着乐曲的律动轻打节拍, 感受舒适的韵律, 体会慢慢被催眠的感觉;然后我又给他们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感受音乐催人奋进、给人以昂扬的斗志, 然后让同学们比较两首乐曲的不同的特点。这样, 孩子们充分地参与到音乐的体验当中, 获得了对乐曲的真实感受, 增强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

2. 随音乐进行表演。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活动, 能使学生增加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可以通过歌舞、伴奏等形式, 让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 主动探究、创新思维、大胆表现, 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

如我在教学《懒乌鸦的故事》内容时, 在同学们欣赏了歌曲后, 我安排他们分角色进行表演。选几位喜欢唱歌的同学随着音乐演唱, 几位同学集体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明日歌》。在表演中, 同学们的歌声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给人以美的感受, 古诗鼓励人们要珍惜时间, 克服懒惰。通过这样的表演, 既让孩子们增加了对音乐的理解, 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

优化欣赏课 篇10

一、精彩导入,扣人心弦

导入是开启新课的钥匙。美术教学中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一定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层面。我们可以利用音乐、图片、故事、提问、录像、相关的文化情景等进行导入教学。例如:在欣赏“图像与眼睛”时,把这课分为3个课时:具象美术、意象美术和抽象美术。在艰辛“抽象美术”时,就选择用音乐进行导入。在正式上新课之前,就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音乐《西班牙女郎》这支舞曲,同时,要求他们用心去感受这段音乐所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音乐表达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听完后学生作出回答:“乐曲描绘了一群人在一起跳舞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当时欢快愉悦的心情。虽然我们大家都没有看到这一场景,但我们可以通过跳动的音符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和当时的场景,这就是音乐的魅力。音乐可以不通过具体形象表达情感,那么美术行不行呢?”学生很疑惑,当然也有部分学生说可以,有部分学生说不可以。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他们的注意力也因此变得高度集中,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尊重学生,参与课堂

高中学生更加渴望活泼生动的教学形式。现在让他们去当老师传授知识,这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挑战。为了把课上好,他们必定在课前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熟练掌握,并会想方设法寻找更加丰富的材料。学生备课就是让他们构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尽管有的学生准备得不充分,但我们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例如:在教学“中国民间美术”时,就先要求学生搜集自己能找到的民间艺术作品,如木雕、塑像、版画、剪纸等。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必然会对所搜集作品进行一番基本了解,到正式上课的时候,再让学生一一走向讲台向大家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民间艺术作品,把作品的名字、类型、产地和特点等信息准确地告知台下的同学。当学生都展示完毕后,再把自己搜寻到的作品介绍给学生,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基本内容,最终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种方式在实践中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学生觉得自己也是课堂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时,他们的热情就会无比高涨,从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

三、深入浅出,寓教于乐

教学中教师如何把知识通俗易懂地传授给学生,这是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深入浅出呢?例如:讲到“浪漫主义”时,浪漫主义是文艺创作方法之一,讲究使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作品,其中理想的成分较多,与现实主义一样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类别。艺术创作方法,反映客观现实时往往从主观世界出发,抒发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一般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刻画形象。教师这样解释什么是“浪漫主义”,学生是很难理解与接受的。教师必须对其进行“翻译”,把它转换成学生能接受、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对其有一个直观的体验,使其明白“浪漫主义”是靠动荡的构图与颜色的冲突来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的。如讲文人画时,先给学生理解什么是“职业画家、业余画家与宫廷画家”。所谓职业画家就是以卖画为生的,由买家决定绘画的风格。业余画家总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为理想作画。如朱耷的画中鸟雀总是白眼看人,这是朱耷蔑视清政府的表现,了解这些后学生就会对画深刻的了解。

四、比较学习,各显特色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性的知识不能完全代替具体的知识,但却可以提供校正的基础与参照。例如:一个人的高度是自身头部的七个半头高就是一般性知识,“七个半”构成了我们判断不同的人实际高度的一个参照。再如,我们知道了印象派的共同特征,就可以从这共同特征中来理解莫奈或者雷诺阿的作品,也可以从这种共同特征来判断莫奈或者雷诺阿作品的不同。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比较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呈现作品的各自特征。比较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横向比较、纵向比较、风格的比较、色彩特征的比较、材料的比较等。在教学中,就总结出比较欣赏方法有两种,可分为横向比较:文化背景比较、艺术种类间比较、流派间比较、不同风格间的比较等;纵向比较:不同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艺术流派不同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艺术家在成长阶段的纵向比较、创作作品过程中各阶段的纵向比较。另外,还能分成求同比较与反差比较等。

五、理解作品,增进体验

对于美术鉴赏,我们往往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探讨与研究。方法往往是欣赏一些美术图片,这样的手段单一、乏味,学生不感兴趣,教师也觉得没意思。因此学生学过的东西很快就会忘记。所以,把美术欣赏活动活跃起来,既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欣赏“西斯廷天顶画”作品时,在讲解了作品的内容艺术性后,我介绍了如下情况:让人很感动的就是米开朗基罗由于长期的高空仰面作画,让他的颈椎严重受损,以至于后来他看书看信时,都必须放在头顶才能看到,并就请学生头仰起来,用手在空中作画,尝试一下仰面作画的感觉。有一个调皮的男生说:“这不很简单吗?”“你能坚持5分钟吗?”他回答说没问题。“你能坚持一节课吗?”他边尝试边开始犹豫起来。“米开朗基罗坚持了4年,且是站在高20米高的脚手架上,劳作的艰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学生都感到了其中的艰辛,通过短短的几分钟尝试,非常佩服这位传奇人物的毅力。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人文教育的魅力。

优化欣赏课 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教学;课堂优化

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物,艺术的价值不仅仅是给人类创造了一种娱乐方式,更重要的在于它能够从情操的高度陶冶人,使人形成更为健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基础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不能单纯地以技术技法的培养为目的,而应该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动机。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加强学生美学修养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远比单纯的技术技巧训练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最终使美术教学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呢?下面就优化美术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调整课时分配结构,注重欣赏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的配置

新课程标准之前的美术教学大纲,比较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时结构的分配,比较注重学生的操作和练习,而真正用于美术欣赏的时间相对较少,这就使欣赏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不足。这是一个指导思想和教学方向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思路,更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技术的好坏为主要。既然美术教学的目的应该以提高学生审美品位为出发点,那么相对的增加学生的欣赏教育就很有必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增加欣赏、谈话、讨论和交流审美感受的时间分配,努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交流创作的感受,分享创作的心得体会。

二、联系其他学科,拓展思维空间

艺术形式尽管多种多样,各有鲜明的个性,但彼此也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在美术教学中,恰当地联系相关的其他学科,可以使审美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使单一的说教转化为形象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能力。

比如,单纯讲述绘画语言的组成和表现就比较抽象。点、线、面、色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绘画形式的多样性,就事论事地讲,中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假若适当地引入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以及散文等文学方面的作品,以字、词、句、段落等文学语言,对应于绘画语言中的点、线、面色,就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又如,给学生讲述色彩知识的时候,如果能联系到音乐的和声,以及语文当中的形容词,都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色彩所能表达的冷暖情绪。艺术语言既有个性的一面,又有共性的一面,绘画语言中线条的长短曲直粗细深浅的变化,同音乐中旋律节奏的变化所产生心理效应,有很类似的感觉,尽管一个是听觉上的,一个是视觉上的。

因此,审美欣赏教学的过程中,适时而恰当地引入音乐、诗歌散文方面的相关内容,不仅增了学习的趣味性,还使学生加深了对艺术语言的理解,开阔了视野还拓展了思维空间,非常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实现。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社会效率空前提高,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高效多维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应用,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对于美术教学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有效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使美术欣赏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利用现代的教学设备,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联系静态的如文学、诗歌、摄影等艺术形式,而且可以非常方便地联系动态的如音乐、舞蹈以及电影等艺术形式,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超越出来,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也会有更多的精力去探索教学方法,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艺术教育往往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相对其他学科要感性的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尽可能地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艺术教育无论从其形式还是内容来说都和智育、德育或体育有着很大的差异,即便如此,各种教育形式彼此之间也都存在着许多的联系,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其中的联系,对于优化美术课堂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美兰.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1.

[2]张道一.美术长短录.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01.

[3]伊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4.

作者简介:王朝晖(1968.1-)男,广东省中山市人,现职称:中级,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新课程标准下的基础美术教育和教学。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北区中学)

优化欣赏课 篇12

一、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1. 选取经典曲目, 激发欣赏兴趣。

在欣赏教学之初, 教师可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 如, 贝多芬、莫扎特等人的作品让学生欣赏, 使其受到这些优秀音乐作品的感染, 打破他们对音乐欣赏的神秘感, 并引导他们逐步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风格等,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 开展节奏练习, 调动积极情绪。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可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节奏练习, 以调动他们欣赏音乐的积极情绪。

3. 满足发展需要, 完善情感世界。

在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 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情感的日益丰富。其主要表现为充满活力、激情, 注重感情。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欣赏教学的功效, 从而为学生提供一方表达情感的热土。

4. 贴近生活实际, 引入流行音乐。

学生情感的丰富既可通过欣赏古典音乐获得, 也可通过聆听流行音乐获得。学生平日所接触的大多是流行音乐, 教师如在课堂上禁止他们聆听, 只会适得其反。为此, 在课前教师可对流行音乐进行筛选, 课上留出5~10分钟, 让学生听一些健康的流行音乐。这可以放松他们紧张的心情, 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丰富。

5. 提供表达方式, 促进个性发展。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如何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是教师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之一。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 语言几乎成了表达、交流音乐感受的唯一工具。这种教学方式仅能满足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的需要, 却使得另一部分更善于运用其他表达方式的学生处于“技不如人”的窘境。久而久之, 这部分学生会对参与音乐体验的表达活动失去兴趣。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方式, 如, 表演、绘画、歌唱、朗诵、讲故事等, 这其中也包括语言表达, 并引导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 鼓励他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注重课外与课内的结合

上一篇:新概念书籍设计下一篇:探究式启蒙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