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概论考题

2024-10-22

素质教育概论考题(共8篇)

素质教育概论考题 篇1

素质教育概论 素质: 一.填空:1.1996年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它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广义的素质是先天素质条件和后天习得的合金 3.生理素质包括遗传素质和身体体质素质。它处于素质结构中的最低层次。

4.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它处于素质结构中的中间层次

★4.社会素质是指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关于、观念和立场的意识因素,在素质结构中居于最高层次,又表现为人的外显的行为特征。

5.应试教育以“差生”观代替“差异”观 6.应试教育只片面重视智育

7.素质教育把面向全体学生放在首位,强化普及意识,注重通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力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8.素质是技能发展的基础,技能是素质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

9.中小阶段,其基本定位应是在“做人、求知”上为学生打下良好基础

10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教育。重视学习、重视教育、重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

11.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最早是在1980年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名的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13潜能、发展、发现、激励作为一种新的定位在个性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智慧德行身体“和谐发展”的思想

14.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观是“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

15.教育学家卢梭主张教育要顺应儿童自然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16裴斯泰洛齐说:教育在使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进步的与均衡的发展。”

1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18.保尔.朗格朗成为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和倡导者

19.主体教育观是现代学生观的一种具体体现。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教师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想。

20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素质教育的外部条件 21思想品德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三个方面 22思想素质主要指学生在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的品质或特性,是素质结构体系的灵魂

23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4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渠道。25党组织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建设的领导力量

26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种种途径的枢纽

27当代学校德育概括为三个渠道:一是主渠道----学校德育教学活动二是辅助性渠道--指导家庭教育、联系社区教育三隐性渠道--管理教育人的道德互环境

28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接近自动化的动作模式或智力活动模式

29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使教育者具备作为公民在社会上立身行事所具有的文化修养和进一步工作或深造所应有的较广博的科学知识。30身心素质,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1身体素质是发展其他诸素质的物质基础,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曾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32智力性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发挥操作功能,人的各方面素质正是通过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像等一系列心智操作加工后形成的33非智力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发挥动力功能,人和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在需要、动机、兴趣、信念、态度、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助长和推动下完成的32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33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基本策略。

34教学反馈:是指把教学的结果与教学目标相对照,从而了解学习成果或发现问题,进而调整教学行为

34发展性教学评价对象是一种以“协商”为基础,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共同建构评价过程的评价模式 35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没有课程就没有教学内容。

36学科中心课程是当今各国学校的主体类型 37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38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38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是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杠杆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外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39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

40素质教育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大家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不是竞争教育,而是合作性教育

41素质教育评价把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对教育工作和教育效果进行总体的价值判断,即通过多层次、多方面的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从总体上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

42是否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新旧教育观和人才观的根本区别。

43信息化、世界化、市场化和教育现代化四在趋势正在我们身边声势浩大地展开

44.21世纪最受欢迎的是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协作型人才和信息敏感型人才。无论上面那种素质其核心都是创新精神。

45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结合。

46将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衔接,形成“三教统筹”

46家庭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入性、导向性、权威性、渐进性、持续性、感染性、陶冶性等特点 47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及时性、补偿性等特点 48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家庭

49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社区教育的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的统一。

50社区教育,大体可以分为二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以学校为中心。第二类型,以社区为中心 51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52现在的考试有两种一是水平考试二是选拔考试。

53、应试教育由差生观代替差异观

54、广义的素质教育是先天素质条件和后天习得的(“合金”)

55、心理素质包括智力素质和(非智力因素)

56、生理素质包括遗传素质贺(身体体质素质)57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不是对里的,而是(对应的)

58国民素质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的(总体水平)

59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使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60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方法

61先进的社会制度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

62邓小平教育理论是素质教育的(灵魂)63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首要环节)64(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渠道

65(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使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观点体系

66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基础知识素质)、基本技能素质和科学方法素质

67(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曾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舎也

68就技能实质而言,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动作技能,二是(心智技能)

69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部分是(兴趣)

70(非智力性心理因素)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发挥动力功能

71身体素质可以分为体态素质、体制素质和(体能素质)

72智力性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发挥(操作)功能

73心理学从(知情意行)的角度,将道德素质结构分为四个组成部分 74导行主要抓两点:一为启发式导行,另一为(游泳式导行)

75从学习时间的纬度看,自我控制的学习者善于(对学习时间进行计划与管理)

76(非智力性心理因素)可以弥补智力性心理因素的不足

77审美素质指个体在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等方面相对稳定的品质与特性

78创新素质教育实施的开放性原则首先要求从教学内容上要体现(“三个面向”)的精神

79发展性教育评价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哲学观)为基础,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共同建构评价过程的评价模式

80课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81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82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靠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作活动)83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84、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就是以启动学校内部活力,提高(办学效益)为目的85、学校管理要以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86、调动落聘教师积极性,需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切入点

87教学组织的序就是(教学程序和课程结构)88教学的量是指(课堂教育容量和课堂延伸量)89教学的度是指(教学的深难度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90教学环节要始终靠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91(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

92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家庭教育)

93社区教育的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的统一

94(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结合,有利于对青少年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

95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

96、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唯有(家园共育)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素质 单选

1素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特征)

2生理素质处于素质结构中的(最低层次)3心理素质处于素质结构的(中间层次)4社会素质处于素质结构的(次高层次)5知识经济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技术)

6强调个性发展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名报告是(《学会生存》)

7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一个概念最早提出的是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8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但其潜能的优势不同,反映了人的潜能的(差异性)9人人都有发展潜能的需要,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反映了人的潜能的(可开发性)

10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智慧、德行、身体“和谐发展”的教育家是(亚里士多德)11提出“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12主张“教育要顺应儿童自然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的”教育家是(卢梭)

13提出“教育在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的与均衡的发展”的教育家是〔裴斯泰泰洛齐〕 14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者是(保尔。朗格朗)15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首要环节)16素质结构体系中的灵魂是指(思想素质)17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各种途径的枢纽的人是(班主任)

18在素质结构体系中起统帅作用的是(政治素质)20当代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是(学校德育教学活动)21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建设的领导力量(党组织)

22培养共产主义信念属于(政治素质目标)

23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道德情感)24“爱护公物”属于(社会公德)

25“爱岗敬业”属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26学习的自我调控属于(科学方法素质)

27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学习有两种:一种是重复性学习,另一种是(创造性学习)

28学生学习活动赖以进行的基本功是指(学习技能)

29下列因素中不属于智力因素的是(兴趣)30学校教育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31非智力因素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发挥的功能是(动力)

32下列符合创新素质教育的民主性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

33启发式教学中,知识的学习强调(手段性)34对整个创新素质系统启动力与导向作用的是(创新精神)

35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基本策略是(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理念)

36设立主体性教学目标的前提是(树立学生主体观)

37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8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39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40在我国现代教育史最早提倡创造教育的教育家是(陶行知)

41学前教育是指(初生-6岁的教育)

42社区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社区为中心,二是以(学校为中心)

二、多选 1素质的结构包括(①生理素质②心理素质③社会素质)

2人的社会素质的构成是(①科学素质②道德素质③审美素质④社会生存素质)3素质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内在性②整体性③差异性④发展性)4素质教育的特点是(①素质教育的全体性②素质教育的主体性③素质教育的全面性④素质教育的层次性⑤素质教育的基础性)5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其主要特征有(①评价的动态性②评价主体的多元③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④评价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⑤考试内容的改革)6人的潜能具有的特征是(①丰富性②差异性③可开发性)

7激励的主要方式是(①鼓励②表扬③肯定④鼓舞)

8主体教育观念的内容包括(①重视人的主体性②重视自我教育)

9发展教育观念的内容包括(①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独特的人)

10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途径与方法有(①树立正确的观念②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③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心理环境④克服消极文化的影响)11可持续发展要求包括(①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②经济的持续发展③社会的持续发展④人类自身的持续发展)

12可持续发展要求素质教育必须加强(①人文教育②思想教育③主体性教育④终身教育⑤优化学校内部环境)

13优化学校内部环境包括(①学校物质环境的优化②学校组织环境的优化③学校规范环境的优化)

14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①学会认知②学会做事③学会共同生活④学会发展)

15思想品德素质包括(①思想②文化③政治)16道德素质结构分为(①道德认识②道德情感③道德意志④道德行为)

17为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①信息观念②竞争观念③时间观念④效益观念)

18社会主义学校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具备如下素质(①社会公德②社会主义道德③社会主义职业道德④家庭美德)

19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②世界观③人生观④价值观)

20素质教育目标决定者素质教育的(①方向②内容③原则④规格)

21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有(①爱祖国②爱人民③爱劳动④爱科学⑤爱社会主义)

22科学世界观体系包括(①道德观②政治观③价值观④人生观⑤社会观)

23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包括(①基础知识素质③基本技能素质④科学方法素质)

24小学生的科学方法素质应着重培养(①良好的学习习惯③科学的学习方法)

24学法指导可以概括为(导心、导法、导趣、导行)

25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施原则包括(①针对性原则②全体性原则③关注个别原则④参与性原则)

26心理素质的明显特点是(②个体自我性③相对稳定性④内涵丰富性)

27以下因素中哪些属于非智力性因素(①兴趣②情感③意志)

28美的知识包括(②社会美③自然美④科学美⑤艺术美)

29创新思维具有哪些特征(①积极的求异性②敏锐的观察力③创造性的想象④独特的知识结构⑤活跃的灵感)

30完整的主体性教学机制包括(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②设立主体学生教学目标③教会学生学会学习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⑤完善教学反馈机制)31主体性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①认知掌握目标②技能达成目标③心理发展目标)

32为照顾每一个学生,教学应立足的基点是(①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②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③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④设立分层次的教学目标⑤适应每一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要)

33素质教育要求创设的民主开放的教学运行体系包括(①教学民主②教学开放③打破教师中心④打破课本中心⑤打破课堂中心)

34学习方式包括(①学习习惯②学习意识③学习态度④学习品质⑤学习方法)

35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基本程序是(①评价目标②评价双方关系③评价标准的确定④评价周期⑤评价的基本特征)

36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基本程序是(①评价双方共同协商评价目标②确定评价计划③收集评价信息④实施评价⑤指导反馈)

37国内外几种基本的课程观是(①学科中心课程观②经验中心课程观③知识结构课程观)

38课程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是(①均衡性②综合性③选择性)

39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模式是(①国家课程②地方课程③校本课程)

40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①整体性②实践性③开放性④生成性⑤自主性)

41素质教育评价在教育发展中具有的作用有(①导向作用②激励作用③发展作用④主体作用)42素质教育评价应该坚持如下基本原则(②科学性原则③全面性原则④激励性原则⑤全员性原则)

43创造性教学模式主要有(①讲授-接受式②示范-模仿式③指导-自学式④提问-讨论式⑤引导-探究式)

44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①落实全体性②体现全面性④培养创新精神⑤激发实践能力)

45开辟课外教育有助于(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②发挥学生的特长④学生的健康发展⑤陶冶学生情操)

46课外教育的特点是(①参加学习的自愿性③活动形式的灵活性④学生的自主性⑤活动内容的多样性)

47教师创新能力的基本特征包括(①灵活性②独立性③求异性④深刻性⑤坚韧性)

48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侧重于(①增强信心②提出要求③教给方法)

49素质教育的评价主体包括(①教师②学生③学生家长④学校领导⑤教育行政机关)

50世界化大趋势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是(③学会学习④学会合作⑤学会创新)

51课外教育内容包括以下几类(①思想教育活动②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活动③学科活动④体育活动⑤公益活动)

52课外教育所采取的形式主要有(①大型活动②小组活动③个人活动)

53家庭教育的特点是(①基础性②先入性③导向性④权威性⑤渐进性)

54社区教育具有的特点是(①丰富性②多样性③及时性⑤补偿性)

55教育制度具有的特点是(①人才选拔制度②教育组织和结构分化制度③教育分流制度④教育筛选制度⑤教育管理制度)

56邓小平关于考试的基本思想包括(①考试是一种重要方法②不能迷信考试③通过改进使之完善)

57治理薄弱学校的举措有(①加强领导班子建设②改善师资结构③转变校风校纪④增加资金投入)

二.名词解释:

1.狭义素质(遗传素质)2.广义的素质教育 3.素质教育的涵义 4.应试教育 5.个性教育 6.知识经济 7.国民素质 8.教育现代化 9.终身教育

10素质教育目标

11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13心理素质 14审美素质 ★14创新素质 15教学评价 16课程

17综合实践活动 18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19学校内部管理改革 20素质教育评价 21教育质量 22创新意识 23教师教态 24课外教育 25创新能力

26、社会素质

27、终身学习

28、主体教育

29、技能

30、教学反馈

31、学校课程管理

32、教学方法

33、教学后记

34、素质教育

35、主体教育观念

36、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37、身体素质

38、教学反馈

39、狭义课程 40、社区教育

41、身体素质教育

42、审美素质教育(简称美育):

43、创新精神

44、学习方式

45、教学手段

46、人的全面发展

1.狭义素质(遗传素质)是从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理解,是指人生来具有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特征,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

2.广义的素质教育:是从社会学和教育学意思上的理解,它是指个人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培养和个体对社会的积极参与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多方面综合性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

3.素质教育的涵义: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经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4.应试教育: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选拔少数人升学为目的,以考试作为主要手段,片面强调知识灌输和机械训练,以单一学业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发展水平,压抑学生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的淘汰式教育

5.个性教育:是在重视人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更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尊重学生人格、自尊、重视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培养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自由发展的教育

6.知识经济:以高科技为导向、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经济,也可以说是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或者就依靠知识进行创造性地思维和科研,从而创造财富的经济 7.国民素质: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变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的总体水平。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8.教育现代化,就是指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以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为先导,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目的,采用现代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教育现代化不仅表现为教育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还包含所培养的人才在质上的飞跃

9.终身教育: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和发展的种国际性教育思想。

10素质教育目标:是通过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应该达到的标准。它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首要环节,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内容、原则及规格,对学校教育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调节作用

11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即受教育者在教育影响下所要达到的各项素质目标结构系统。12道德素质:是学生在道德方面认识及行为习惯方面内化的、较稳固的品质或特性

13心理素质:指稳定体现个性心理品质与风貌,自我意识起核心作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14审美素质:指个体在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等方面相对稳定的品质与特性。

★14创新素质:是一个人以知识为基础,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品质和特性。

15教学评价:是依据现代教育评价理论,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按照规范化的评价程度,对教学活动的状态和价值所进行的判断。

16课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计划。课程标准和教课书中 17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18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根本制度,支配着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19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就是以启动学校内部活力,提高办学效益为目的,以劳动人事、分配制度为突破口,对学校管理诸要素,如思想原则、组织结构、重要制度等方面陈旧的部分,加以革新,以适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0素质教育评价:是依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对素质教育实践的条件、过程及其结果做出的价值判断。

21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活动结果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它最终是通过学生的发展状况体现出来的 22创新意识: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

23教师教态专指教师教学时的衣着打扮、仪表风度、行动举止和感情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24课外教育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的各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和兴趣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25创新能力是指在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求异思维,创造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给教育过程和社会带来新成果的能力。

26、社会素质:是指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关于价值、观念、和立场的意识素质,在素质结构中居于最高层次。

27、终身学习:是指“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

28、主体教育: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教师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想。

29、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接近自动化的动作模式或智力活动模式。就技能的实质而言,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动作技能,二是心智活动技能。30、教学反馈:指把教学的结果与教学目标相对照,从而了解学习成果或发现问题,进而调整教学行为。

31、学校课程管理:是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基础教育课程的政策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组织活动。

32、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33、教学后记:是指每节课后教师要对授课情况进行追踪分析,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找内容,从正和的反两个角度去思考,把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来,并简明扼要地分析其成败的原因。教学后记中,一是要记教学中成功的做法,二是记学生在课堂上反映的问题。

34、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35、主体教育观念: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教师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想。

36、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具备作为公民在社会上立身行事所具有的文化修养和进步一工作或深造所应有的较广博的科学知识。

37、身体素质;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8、教学反馈;是指把教学的结果与教学目标相对照,从而了解学习成果或发现问题,进而调整教学行为。

39、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40、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向社会的延伸与发展。

41、身体素质教育:所谓身体素质教育就是指影响和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活动过程。具体地说,身体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在先天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使受教育者具有健美的体态、良好的体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能并养成稳定优良的体育锻炼和生活顿生习惯。

42、审美素质教育(简称美育):即教育者运用自然的、艺术的、社会的等材料培养受教育塲审美观点和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43、创新精神:所谓创新精神:广义讲包括人的创新的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它对整个创新素质系统起动力与导向作用。

44、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45、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46、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其次包括思想、道德、情感的发展。

三、判断

1.广义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四、多选(或填空)

1.人的素质结构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的社会素质三个层次,人的素质就是由这三个方面构成的一个有序、分层、开放的系统。2.社会素质由以下四种要素组成:(1)科学素质(2)道德素质(3)审美素质(4)社会生存素质 3.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三个主要内容(1)面向全体学生,(2)全面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素质(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4.素质教育的特点:(1)全体性(2)主体性(3)全面性(4)层次 性(5)基础性(6)发展性 5.素质教育选用的教育内容,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和时代性,尤其是要重视活动课和选修课,切实开展多渠道、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活动 6.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

7为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

8.实施方法与策略⑴体验教育法⑵情境教育法⑶讨论教育法

9.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⑴基础知识素质⑵基本技能素质⑶科学文化素质

10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理念主要反映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面向全体同学、全面和谐地发展;创设民主开放的教学运动体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进行发展性教学评价。11.主体性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不同层次和方面:认知掌握目的、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

12教学开放有多重含义,但主要是针对“三中心”而言的(打破教师中心、打破课堂中心和打破课本中心

13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理品质。14教学活动应着于: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基于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5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⑴讲授法⑵演示法⑶谈话法⑷讨论法⑸练习法⑹实验法⑺实习作业法⑻读书指导法⑼研究法

16创造性教学模式的实施:⑴讲授-接受式⑵示范-模仿式⑶指导-自学式⑷提问-讨论式⑸引导-探求式

17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它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求异性、深刻性、坚韧性、敏捷性、广阔性、果断性。

18教育制度体系包括人才选拔制度、教育组织和结构分化制度、教育分流制度、教育筛选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育考试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等。19邓小平同志讲了三个意思:一是考试是一种重要方法,二是不能迷信考试三是通过改革使之完善。20治理薄弱学校的举措:一加强班子建设二改善师资结构三转变校风校纪四增加了资金投入。

五、简答

1.人的素质结构存在怎样的关系 2.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4.如何理解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关键 5.简答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6.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7.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8.简答潜能的特征

9.如何理解潜能的可开发性 10学生发展的特征 11.发现的特征 12.激励的特征: 13终身学习:

14.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条件 15发展教育观念的内容

16.积极探索创造性人才的途径与方法

17我国的道德教育特别要加强哪方面的教育 18心理素质的明显特点

19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施原则 20审美素质教育的目标: 21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 22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 23面向全体,全面和谐地发展 24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 25简述国内外几种基本课程观 26新的课程观

27、国外课程目标的共同趋势 28素质教育的课程标准 29改革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

30、现代学习活动表现出与以往学习活动不同的特点

31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特征? 32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 33素质教育评价的作用 34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 35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意义

36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迎接世界挑战的需要 37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38怎样写教学后记 39课外教育的特点 40课外教育的管理策略

41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42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43社区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44学前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45素质教育作为政府行为应体现在46各级政府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改革现行的招生

47简述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三个关键? 48.建树实施素质教育,建立的科学的评价制度地主要特征?

49.简述学生发展的特征? 50.简述发展的特征? 51.简述激励特征?

52.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53.简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54.简述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55.简述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探索的新方法? 56.简述如何实现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57.简述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施原则? 58.简述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施途径? 59.简述审美素质教育的目标? 60.简述审美素质教育的意义? 61.简述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 62.简述实施创新素质的原则?

63.简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

64.简述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观的内涵? 65.简述现代学习活动与以往学习活动不同的特点?

66.简述国外课程目标的共同趋向? 67.简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意义?

68..如何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 69.简述教学后记的内容 70.、课外教育的管理策略? 71.简述教师语言特色?

72.实行民主办学的基本要求?

73.简述素质教育评价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74.学生主要从哪些方面对任课教师的教学作出评价?

75.简述全面教育质量观的内涵?

76.、市场化大趋势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77.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78、学前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79.如何发挥政府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80.社区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81.如何探索素质教育多样化的模式?

1.人的素质结构存在怎样的关系?

(1)人的素质结构是一个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组成的有序、分层、开放的人的身心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素质的三个层面统一于人的一身,其中任意层面的缺限都可能影响另外两个层面的正常发展,以至影响素质的整体水平。(3)素质结构的三个层面之间并非并列关系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生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基本物质载体是人的整体素质敕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心理素质处于素质结构的中间层次体现为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结合。人的社会素质的主要内容是结构中的最高层次,标志着人素质的方向(4)素质的三个层面在人的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重点

2.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1)内在性:这是人的素质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素质与人的遗传有密切联系二是从素质的社会性方面来看,内在性表现为人的品质特征的深层蕴底(2)整体性,人的素质水平是一种综合效应,是人各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人们顺利从事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具有的基础条件。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素质作为人身心发展的总水平,不能仅从个体某一方面或素质做出评判二人和各项素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3)差异性,素质的差异性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使每个个体都带上鲜明的独特色彩,表现出不同的个性、气质。差异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在同一方面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其二在能力发展的差异三是在个体心理特征发展上的差异(4)发展性。人的素质不仅是一种既定的历史形成而且是面向未来的开放性生成处于永恒的流动之中 4.如何理解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关键:(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性质所规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2)素质教育促进每一位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既是我国基础的性质和任务要求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所要求的(3)素质教育要促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既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5.简答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广义的说,强调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国民,使任何一名社会成员都享有受到正规或非正规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从狭义来说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是使全体学生接受基础教育和素质得到提高,而不是少数尖子生。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教育的着眼点必须面向全体国民和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目的。

6.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是指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和学生的主动精神。主体性的内涵包括自主性、选择性和创新三个方面(1)所谓的主动性就是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人(2)所谓的创新性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育和学习。(3)所谓的选择性是指教师要给学生留下选择和思考的余地,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7.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素质教育的发展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能力,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观察、学会创造,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对人提出的新要求。(2)是将学生的差异当作资源开发出来,把发展人的个性作为身心发展的需要(3)学校和教师创造必要条件,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即要保证经过共同努力都能达到一定的素质水平(4)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7科学的评价制度的主要特征是:(1)评价的动态性。素质教育注重用动态的观点,对学生进行个体内差异评价(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3)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由此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提高和发展(4)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使评价更具有发展性、激励性(5)考试内容的改革,适当增加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鼓励学生创新精神。

8.简答潜能的特征:潜能是指人自身所具有的在发展中可能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潜在、指向将来的能力倾向,是现实能力的一种源泉,人的潜能具有下列特征(1)丰富性。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开发(2)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但其潜能的优势不同,如果从某一方面要求学生,就会扼杀其他方面的才能(3)可开发性。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但其存在的方式是潜在的,这就需要挖掘。

9.如何理解潜能的可开发性:可开发性。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但其存在的方式是潜在的,这就需要挖掘。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出学说指出,人有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三种需要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人人都有积极向上和获得成功的愿望。这些潜能一旦开发出来,就会成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源,并在学习和生活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10学生发展的特征:发展是指人的身心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1)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出现问题、缺点、错误是正常的,教师应当允许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克服不足,解决矛盾,使其不断进步提高(2)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渴望取得好成绩,受到教师表扬和同伴的认可,特别是小学生非常重视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的评价和希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恰当的要求,促进学生推动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3)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创造潜能,学生一旦在自我学习中体会到自我的价值,就会在学习和工作中焕发出极大的热情和干劲,超水平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使潜能转化为现实。11.发现的特征:(1)以个体内差异为起点。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在研究学生的过程中,一是把学生各个方面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分析其发展规律变化;二是把学生某几个侧面进行比较,发现学生的强项、优势和特长(2)发现是将差异作为资源开发出来。学生的发展具有其独特性,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同一方面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学生在能力方面发展的差异;学生在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上的差异工(3)发现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对教师而言,学生的一切生活内容都是展现学生才能的领域,对学生各个方面的重视有助于弘扬人格的主动精神 12.激励的特征:(1)激励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学生发现自己闪光点和存在价值,体会到自我成就感,从而不断向更高、更美、更远大的方向努力。(2)激励的内容具有期望性。教师的积极期望是重要的外部教育条件可以成为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3)激励的过程是实现期望向学生自我良好性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积极期望作为外在行为目标诱因,唤醒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向上的要求(4)激励的主要方式是鼓励、表扬、肯定和鼓励。

13终身学习:是指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终身学习不仅是种教育概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更体现出学习者的个性与主动性,更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权利。

14.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定条件(1)高度发展的生产力。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2)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方法。

15发展教育观念的内容:发展教育观念要求教师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和对待学生。发展教育观念的内容包括(1)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相信学生潜能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是可以获得成功的,他们的潜力是需要挖掘(3)学生是独特的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树立学习主体的思想上,把学生看成是有独特内心世界和巨大生命潜能的个体,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创造性

16.积极探索创造性人才的途径与方法:⑴树立正确的观念。①首先教师要懂得,每个正常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面向少数天才学生②教师要知道,学生的创造力及其发展具有层次和类型上的个别差异③教师要坚信,在学生创造素质的发展进程中,教育起主导作用⑵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没有崇高的情感力,创造活动就无法展开、杰出的创造才能需要高尚的情操来孕育。⑶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心理环境①文化刺激多元性②容忍学生的失败③突出创造的价值④保护学生的好奇性⑷克服消极文化的影响

17我国的道德教育特别要加强哪方面的教育:尊重他人的教育能处理好自己同他人的关系。在尊重与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尊重他人的利益,以公平的心态、互惠的原则处理事务,谋求共同发展;多了解不同于自己的文化,尊重各科文化价值,在交往中重诚意与守信

18心理素质的明显特点:⑴个性自我性,心理素质总是体现在个体身上并受到自我意识调节,自我意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整个心理素质的水平。⑵相对稳定性。偶尔表现的心理品性,不能称作心理素质。只有相对稳定、经常体现的心理品性才是心理素质⑶内涵丰富性

19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施原则:⑴针对性的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⑵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⑶关注个别的原则。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⑷参与个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0审美素质教育的目标:⑴使学生了解有关美的知识,养成爱美的情感。美的知识包括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尤其是引导学生欣赏体验优秀的艺术作品,这样不仅陶冶学生的心灵,还能使学生赏心悦目,提高生活的格调和情趣。⑵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观点和较强的审美能力。审美指正确地透彻了解事物所包含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并给他们恰当的评价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需要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学生只有有了强烈的审美需要,才会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和希望,才会自觉地接受审美素质教育,并不断提高审美能力⑷使学生产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努力按美的要求塑造自身世界,以正确的审美规范自己的言行,优化自己的性格。

21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⑷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⑸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个性⑹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

22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建立完整的主体性教学机制⑴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一方面是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⑵设立主体性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所以达到的具体标准,是教师期望学生发生的变化。⑶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学习就是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高效的学习者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进行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它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3面向全体,全面和谐地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⑴面向全体。为照顾每一个同学,教学应立足三个基点:一是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要二是教学者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三是设立分层次的教学目标,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要。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首先要树立一种全新的发展观,我们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与提高,只要有进步就是好学生。面向全体也包括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⑵面向和谐地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整个教学来看,教学目标应不仅注意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还要注意学生心理水平等方面的提高。素质教育教学是要通过贯彻认知、技能、情感相统一的主体性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24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⑴体现民主协商精神。发展性教学评价是由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双方共同承担发展目标的任务⑵关注目标的非预测效应和效果。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非预期目标的效应和效果因为非预期目标的效应和效果可能正是教师教学的艺术性所在,⑶注重评价标准及角度的多向化⑷强调评价过程的周期。评价活动呈周期性推进,不仅使评价对象能深刻了解教学过程,也使其了解评价过程,从而学会自我评价 25简述国内外几种基本课程观:⑴学科中心观,这种课程观认为要以各门科学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⑵经验中心课程观视为经验,认为课程是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手段,强调活动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此事课程观点是以人为中心,重视儿童的心理逻辑,与学科中心课程相对立⑶知识结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强调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重视知识自身的内在逻辑性①强调学术性②强调结构化 26新的课程观: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观,应该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⑴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课程及教材编制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指学生本身在创造着课程②课程是沟通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课程的内容要把外部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内部的生活世界体系联系起来③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支柱④课程得以实施需要学生体验、理解、探究和创新等学习活动方式。

27、国外课程目标的共同趋势:⑴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⑵强调基本能力的培养⑶重视价值观、态度及品德教育⑷加强艺术、体育与健康、公民教育

28素质教育的课程标准:⑴确立新的学生观,促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⑵确立新的知识观,走出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⑶确立新的质量观,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新精神⑷确立新的教育观,使课程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⑸确立新价值观,重视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

29改革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明确了课程结构的三项基本原则,即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⑴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⑵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⑶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30、现代学习活动表现出与以往学习活动不同的特点⑴强调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认知、想像、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心理能力都将在学习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⑵手脑并用。有效的现代学习过程必须是一个综合过程,只有交替协同运用,才会给学习者带来有价值的创造⑶过程与结果并重⑷学会⑸学习管理因素的介入。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⑹强调对知识结构的探求⑺以现代化学习手段为媒介。不仅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习的方法上的操作性得到了有效的加强 31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特征?一是以启动学校内部活力,形成高效运行机制,建立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充满生机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管理体制。二是以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使教职工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教育质量,教育质量、办学效益为断提高。

32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⑴素质教育评价是检测教育方针是否得到贯彻的手段⑵素质教育评价有利于确定素质教育目标在学生身上实现情况⑶素质教育评价有助于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得到发展⑷素质教育评价有利于学校整体工作的优化 33素质教育评价的作用:⑴导向作用。由于素质教育评价结果之间存在的联系即不同的评价标准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由此评价标准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对教育活动起导向作用。⑵激励作用。在素质教育评价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所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处理和分析,在评价过程中,由评价者与评价者之间、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及被评价者之间的相互接触、交流,能够看到他人的长处,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共同前进。⑶发展作用。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的评价基准立足于发展,主张通过科学的评价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⑷主体作用。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素质教育评价就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评价中,师生掌握评价手段,发挥内部评价的效用,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科学运用评价工具,搜集学生的信息,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了解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而改进教学,提高效率。34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⑴整体性原则。素质教育评价把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对教育工作和教育效果进行总体的价值判断,即通过多层次、多方面的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从总体上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⑵科学性原则。素质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原则是指坚持以“两点论”为指导,力求对评价对象做出全面而辨证的评价⑶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首先应看到教育对象自身各种之间的联系,另处,我们还要看到学生与他人、与集体、与家庭的联系从而在广阔的背景下考察学生个体的发展,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⑷激励性原则。素质教育评价注重引导评价对象认识自己现有水平与更高水平的差异,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从而激发积极进取的热情。⑸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教师、学校领导、教育行政机关是评价的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35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意义: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建设现代强国的需要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迎接世界挑战的需要。

36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迎接世界挑战的需要:当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信息化、世界化、市场化和教育现代化四在趋势正在我们身边声势浩大地展开。信息化是指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具体内容有四个方面。通信技术、智能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包括遥感、遥控的感测技术。世界化是指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世界化大趋势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是: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和学会创新。市场化是指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习惯了计划经济生活的中国人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教育现代化是指更新教育观念,在现有教育基础上汲取传统教育的精华,利用一切现代化手段,从而达一到最先进的教育效果。面对当今时代的四大趋势,我们的选择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主动地迎接世界挑战,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37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⑴落实全体性。首先,在教学目标上既要有集体目标,又要不同的层次目标,其次在教学内容的浓度、难度上,要从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出发,并适当照顾到少数优秀学生和学习困难生⑵体现全面性。全面发展的人要通过全面发展的教育来培养⑶强化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⑷培养创新精神。21世纪最受欢迎的是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协作型人才和信息敏感型人才。无论上面那种素质其核心都是创新精神。⑸激发实践能力。引领学生逐步接触社会、正确认识社会、勇于参与社会,强化他们将自我完善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观念,把学生锻炼成为将来能够用双手支撑生活并创造生活的栋梁之材。38怎样写教学后记: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找内容,把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来,一是要记教学中成功的做法。二是记学生在课堂上反映的问题。三是要记课堂后体会。

39课外教育的特点:⑴参加学习的自愿性⑵活动内容的多样性。课外教育的内容有以下几类①思想教育活动②科学技术③学科活动④体育活动⑤公益劳动⑶活动形式的灵活性①大型活动②小组活动③个人活动⑷学生自主性

40课外教育的管理策略:⑴提高对课外教育活动的认识⑵建立健全课外教育活动的管理系统⑶加强课外活动的管理系统⑶加强课外教育活动的辅导员队伍建设⑷强化课外教育活动小组的管理⑸有效地协调课外教育工作⑹重视对课外活动管理质量的评价。

41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⑴坚定正确的政治素质,结合学校工作的特点,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高度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则是教师坚定正确的政治素质的集中体现⑵豁达大度的思想素质。思想素质是做好人的工作,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⑶博闻强识的理论素质,教师的理论素质直接决定着学生素质量级。教师讲话既无深度,又无情趣,不能给人以知识和启迪,学生不欢迎也是自然的。⑷学富王车的知识素质⑸准确美活的语言素质⑹勇于创新的能力素质⑺开拓进取的管理素质。是否具有开拓进取的管理素质,这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创新精神。其一,增强信心,其二提出要求,其三教给方法。上述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2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⑴学校管理职能的专门性。学校是受国家、社会的委托,专门培养教育人的场所⑵学校教育作用的主导性。学校教育,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⑶学校教育的示范性。学校教育的示范性是由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的⑷学校教育的全面性。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内容就必然具有多样性和全面性 43社区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向社会的延伸与发展。⑴社区教育把学校教育纳入社区的大系统中,改变了学校教育的封闭保守状态。⑵社区教育通过整合作用,使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渗透⑶以社区为龙头,以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创造社区的文化建设为中心,形成教育青少年的合力,陶冶青少年情操。社区是学生生活、学习、休息的环境。社区教育能够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优化社区、优化家庭育人环境 44学前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⑴带领幼儿在玩中学。在游戏中促进幼儿、智、德、美全面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⑵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便是要让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⑶渗透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讲究效益的教育,树立大课程观和具备渗透教育的策略和能力是素质教育又一方面的要求⑷因人放教⑸家园共育⑹创新精神的早期培养。幼儿阶段已萌发了创新精神的萌芽。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和文艺活动进行培养,鼓励幼儿创新。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45素质教育作为政府行为应体现在:⑴要建立起地方党委、政府统一,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素质教育,各有关方面分人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⑵是地方党政领导必须努力防止和克服在抓“两基”和“两面”工作中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特别是易于出现的抓“普九”的手硬,抓转轨的手软⑶是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当前突出表现在对学校工作评价标准的转变上。

46各级政府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改革现行的招生?一是把学校教育教学任务与升学彻底分开,彻底改变学校直接承受升学压力的现状。二是根据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分类标准,推选预备制度,坚持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优化构建学校素质教育模式。47.简述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三个关键?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48.建树实施素质教育,建立的科学的评价制度地主要特征?评价的动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化、考试内容的改革。

49.简述学生发展的特征?发展是一热动态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创造潜力。50.简述发展的特征?以个体内差异评价为起点;发展是将差异作为资源开发出来;发展的内容是全方位的。

51.简述激励特征?激励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激励的内容具有期望性;激励的过程是实现教师积极期望向学生自我期望良性发展的动态过程。激励的主要方式是鼓励、表扬、肯定和鼓舞。

52.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人的发展是由社会生产的发展所决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条件。53.简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先进的社会制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4.简述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四有”新人;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特色。

55.简述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探索的新方法?体验教育法;情景教育法;讨论教育法;明理激励法;环境熏陶法;榜样激励法;师德垂范法;集体互动法。

56.简述如何实现科学文化素质教育?A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B积极推进学校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C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和校外活动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提供时间和空间条件。D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57.简述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施原则?针对性原则;全体性原则;关注个别原则参与性原则。58.简述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施途径?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除与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外,还可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59.简述审美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了解有关美的知识,养成爱美的情感;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观点和较强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需要与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产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努力按美的要求塑造自身和世界。

60.简述审美素质教育的意义?加强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美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加强美育是21实际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61.简述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个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

62.简述实施创新素质的原则?基础性原则;示范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启发性原则。63.简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体现民主协商精神;关注目标的非预期效应和效果;注重评价标准及角度的多向化;强调评价过程的周期性。

64.简述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观的内涵?课程的主体是学生;课程是沟通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支柱;课程得以实施需要学生体验、理解、探究和创造等学习活动方式。

65.简述现代学习活动与以往学习活动不同的特点?传统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现代学习建立在对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认识基础之上,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66.简述国外课程目标的共同趋向?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强调基本能力的培养;重视价值观、态度及品德教育;加强艺术、体育与健康、公民教育。

67.简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意义?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是迎接世界挑战的需要。

68..如何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让每个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与愉快;课堂教学立足于三个基本点,其要求让每个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其环节要始终靠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进程要保证与每一个学生的心智线路相通。

69.简述教学后记的内容?记教学中成功的;记学生在课堂上反应的问题;记课后体会。

70.课外教育的管理策略?提高对其认识;建立健全其管理系统;加强其辅导员队伍建设;强化其小组的管理;有效协调其工作;重视其对管理质量的评价。

71.简述教师语言特色?教师的语言必须符合规范:准、精、美、活,富有特色。

72.实行民主办学的基本要求?校长具备较高的素质;学校经济公开;教职员工共管校务。73.简述素质教育评价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对教育对象即每个学生的评价;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对直接控制教学活动的各种要素的评价;对教职工、学生集体的评价;对学校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评价;对学校行政管理,包括各个领域的管理的评价。

74.学生主要从哪些方面对任课教师的教学作出评价?①教学目的:正确并且准确②教学组织:序量度科学③师生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最佳结合④教学效果: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创新⑤教师教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⑥教学语言:符合规范富有特色⑦板书设计:端正规范⑧对教学目的的检测

75.简述全面教育质量观的内涵?教育质量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针对学生各个方面的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针对每个学生个人特点的教育质量

76.、市场化大趋势对人的素质的要求?由被动服从转向自己作主;由注重投入与规模转向注重效益;由求同思维转向求异思维;由习惯模仿转向勇于并善于创新。

77.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职能的专门性;学校教育作用的主导性;学校教育的示范性;学校教育的全面性。

78.、学前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带领幼儿在玩中学,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渗透教育,因人施教,家园共育,创新精神的早期培养。

79.如何发挥政府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广泛的改革,政府统筹协调才能成功;涉及宏观教育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的变革,必须由各级政府宏观把握,全面决策;素质教育这一改革的全面性决定了必须由全国、全省、全市的统筹安排,保证其运作条件。

80.社区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功能在时间上空间上向社会的延冲与发展;社区教育通过整合各种教育,形成相互联系的大教育体系;社区教育组织本区各种教育资源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社区教育活动优化社区优化家庭育人环境。

81.如何探索素质教育多样化的模式?因校制宜,寻找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扬长避短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特色;整体

六.论述题: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具体区别 2.论述素质教育与升学、考试的关系 3.个性教育实施的基本要求

4.论述邓小平教育理论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5.论述可持续发展要求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哪几方面的教育和工作

6.结合实际情况谈你在教学中创新素质教育的实施

7论我国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8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意义

9论启动学校内部活力,形成高效运行机制

10以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

11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12论述按素质教育要求评价课堂教学 13开辟课外教育的意义 14论素质教育的模式多样化

15实施素质教育是一种政府行为

16、试述21世纪国民应具备的基础素质 17试述终身教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18终身教育与对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19试述主体教育观念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20论素质教育的课程目标

21论如何启动学校内部活力,形成高效运行机 22论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方法? 23试述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

24试述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25论信息化、世界化、市场化和教育现代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26试述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27试述开辟课外教育的意义?

28论社会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具体区别:(1)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不同。教育,教是为了“育”,育人既是教育的本质功能。应试教育忽略教育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忽略教育培养人的本质属性和育人功能,片面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扭曲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过程,使其成为肤浅的、庸俗化了的教育。素质教育既重视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也不忽视其选择功能。它追求的目标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数目多、质量高的社会主义公民(2)应试教育着眼于选拔能继续在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学生,而这种选拔又以成绩为主要论据,使基础教育成为面对少数人的教育。素质教育把面向全体学生放在首

位,强化普及意识,注重通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力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都能接受良好公平的义务教育(3)选学的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只片面重视智育,削弱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作用,阻碍了多渠道、全方位育人的实施。素质教育选用的教育内容,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和时代性特征,是要重视活动课和选修课(4)运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应试教育只重视考试的课本内容和各种升学资料的死记硬背,使教育过程变成了应考过程违背了学生认知规律,教育方法长期处于机械被动状态。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5)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以分数的高低论优劣,以考试成绩论奖惩,经升学率的高低论成败。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革旧的教育评价制度,建立起一种全面考核的科学的评价制度。

2.论述素质教育与升学、考试的关系:考试是检测学生素质的一种方法,考试与素质的关系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对应的,反对“应试教育”不是反对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制度、考试方法。实施素质教育,一个关键就是改变旧的教育评价体系。考试作为一种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只是有工具属性,不具有教育的本质属性。实施素质教育是要建立科学化的考试制度而是取消考试,是要发挥考试的综合功能与效应,主要包括:考试应能引导学生建立坚实宽厚的知识基础,培养创新精神,学生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操作,激发上进,有利于教师工作的合理竞争,要处理好素质教育与考试、升学之间的关系,应注重以下五条原则(1)反对把升学率、考试分数当唯一标准,“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的评价教育教师和学校的错误作法(2)反对“学科中心”、“主科中心”和重理轻文,单纯追求升学指标的错误做法(3)纠正过分地突出考试的选拔功能的倾向(4)纠正单纯重智育的现象,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5)注意不能将教育资源重点投向升学率高的学校而忽略同级同类教育的均衡发展 3.个性教育实施的基本要求:(1)教师要热爱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教师要提供多种途径和方法,促使学生做好体验成功,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内化,即把那些从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于人的身心,形成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体质。(2)尊重个性,承认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承认学生个性的差异,作为教育的依据。首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二要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三个性良好和不良之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强化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品质,而且要预防、改造受教育者的不良个性,培养其良好的个性素质。(3)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优势强项,使其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源。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二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学生多方面精神生活丰富充实。三要引导学生将优势强项迁移到整个学习工作中,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4)教师要以独特的教育风格和个性,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起示范作用。(5)创设“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教师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力,这就要求做到一面向全体学生设立最近发展区不搞一刀切,二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一定难度,促使学生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三挖掘潜能,发挥特长。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潜能,创造条件使潜能转化为现实。(6)给学生具体、及时的反馈,良好动态发展过程。首先,及时,这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二具体,教师对学生在参与学习和其他活动中的表现做出具体的分析和评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确定新的努力目标三坚持下去,形成良性动态循环。

4.论述邓小平教育理论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邓小平教育理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涵盖了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对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1)确定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邓小平开拓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新境界,是对马克思教育理论和毛泽东教育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现代化建设发展动力之间密切关系的再认识;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与科学评价社会主义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联系在一起的;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制定跨世纪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为在知识条件下如何迎接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把握发展机遇指明了方向(2)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它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最具有时代特征和前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①面向现代化的提出,是基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②面向世界是基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实际,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才能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③面向未来是基于教育自身规律的实际,我们为未来培养的人才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和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④落实三个面向的战略指导方针,必须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客观条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3)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四有”新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基本特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四有新人,核心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四有新人,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长治久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四有新人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4)邓小平理论的特色,邓小平宏富的理论不仅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而且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一是它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其二是它的实事求是精神。其三是它的大教育观,即确立与现代化的大生产、大经济、大科学相适应的教育观

5.论述可持续发展要求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哪几方面的教育和工作:⑴人文教育,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以使学生毕业走出校门以后,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要,并能够接受更多的教育、进行自我教育以至终身教育,从而获得全面、终身发展⑵思想教育,教育系统应重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具有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识①正确的生态观,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观念②正确的社会观。使学生养成关于社会养成关于社会发展的正确认识③正确的发展观,使学生养成人、自然、社会协同发展的观念④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学生正确理解个体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合理关系⑶主体性教育.可持续发展应是弘扬人的主体价值的教育,在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进取、自由、平等地、民主的品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为其终身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打下良好的基础。⑷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实现教育系统自身持续发展和人类持续发展进步的重要措施,是对人自身发展观念的根本性变革。而终身教育则把人的一生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连续整体,强调人的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和为断发展。它是贯穿人一生的整体过程,这意味着教育系统以单一的学校教育向成人继续教育系统和其它非正规教育系统的扩展。⑸优化学校内部环境。教育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还取决于学校自身实现环境优化①学校物质环境的优化②学校组织环境的优化③学校规范环境优化。

6.结合实际情况谈你在教学中创新素质教育的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实施原则)⑴基础教育的原则。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并非凭空产生,其产生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最重要的基础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基础,没有必要的灵活的迁移性强的且具有现代前沿性的知识经验做基础,空中楼阁式的创新是不可能的二是生理基础,因此创新素质的培养要从人的生理潜能出发,在重视发展左脑功能的同时,重视开发右脑的潜力。⑵示范性原则,指教育者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能力等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⑶开放性原则,首先从教学内容上要体现三个面向的精神,具有时代性、新颖性的特点,善于把新的必要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编进教材,开阔学生眼界,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掌握重大的科研动态,探索更新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其次要强调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或乡镇,学校与科研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三要强调国际间的合作⑷民主性原则。指在教育过程中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发扬民主尤其重要。⑸启发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教学上尤其要贯彻启发性原则,只有通过启发式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其积极积极思维。

7论我国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⑴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⑵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同学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以“做”、“调查”、“实验”、“研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主要的开展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⑶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同学的个性及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面向整个生活世界,随社会的发展及学生的发展而变化⑷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不是盲目的,有整体规划,有一定目标,在活动开始前也会进行周密的设计。但是重要的是综合实践活动会不断生成新目标、新的主题,使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整体规划及设计只是为其活动规定方向使活动更富有成效⑸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并自行决定活动过程及结果。但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8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意义: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比学习方法更重要,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9论启动学校内部活力,形成高效运行机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的部署上,应当是“重点推进”。这个重点就是启动学校内部活力,具体言之有三个方面:⑴形成高效运行机制。学校是整个社会教育活动的基础,是教育机制的细胞。原有的教育体制是与计划经济相一致的高度集中统一的体制,束缚、限制以至窒息了学校的活力。所以,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启动学校内部活力,形成高效运行机制,使每一所学校的创造力发挥出来,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⑵实行民主办学。实行民主办学是启动学校内部活力的前提。基本要求是:一是校长具备较高的素质二是学校经济分开三是教职员工共同管理校务⑶开发物力资源。开发物力资源,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使学校教育活动有充足的财力做后盾,这是学校活力的又一源泉。学校领导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大力发展校办产业。这样既能补充教育经费的不足,为保障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成为启动学校内部活力的重要条件

10以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学校领导应以学校管理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教职员工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方法⑴了解需要,找到激励的途径。要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就必须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找到激励的途径。从物质到精神,校领导更应该注重的是精神上的激励⑵以奖惩制度为切入点,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以奖惩为切入点,要注意有效性、针对性和情感调整。学校制订严格的奖惩制度,奖惩原则是有利于调动全校各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奖要得当,重在效果,罚要罚得合情合理⑶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切入点,调动落聘教师积极性。对落聘教师,诚心对待,热情关怀,苦心帮助,公平评估。创设机会,鼓励他们提高自己,优化教师群体。①结对子②进修提高③给机会试岗④追踪考核⑷以分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优化群体意识。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要求教师有教书育人的热情,积极性而且要求教师必须有过硬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强化多劳多得,优质优酬⑸以人为本创大业,1+1>2。在聘任教师时,要坚持三项原则:①急性子与慢性子相结合②能力强的与能力差的相结合③个性外向与个性内向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创大业”,使每个教师都认识到自己既是学校的主人,又是改革的主体,只有不断强化自己的改革意识,积极主动参与改革,变压力为动力,事业才有希望,个人才有前途。

11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在目前阶段和以后各级各类学校都不能离开课堂教学来谈素质教育,因此必须加强课堂教学管理⑴从任务上讲,课堂教学的任务是传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⑵从时间上讲,课堂教学占的时间,是学生在校活动时间的绝大部分⑶从内容上讲,课堂教学是分科进行的,是按照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依据教科书来进行教学的⑷从效果上谟,课堂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上,实际效果是明显的。教师未用过备课,搜集补充大量素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再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就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其他方面的素质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一定的提高。⑸从问题上讲,在推选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认识上和策略上的偏差。我们现在强调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的主渠道,就是重视课外的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注视课内的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得到体现和实现。综上所过,加强教学管理,最终要落到主渠道上

12论述按素质教育要求评价课堂教学:⑴教学目的:正确并且准确。教学目的是衡量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目的的正确,就是讲课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本单元的要求。教学目的的准确就是指教学目的不要订得大而空。总之,教学目的的确定,要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教学。⑵教学组织:序、量、度科学。序,即教学程序和课程结构。量:即课堂教学容量和课堂延伸量。前者要适度,而后者以尽可能大为隹。度:即教学的浓度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学深难度要适合学生现有水平,并且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⑶师生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新型师生关系包括教师尊重学生个性,相信学生的潜能,师生互相尊重、平等、相互沟通,师生相互换位思考问题。简言之,师生之间民主、平等。⑷教学效果:教学最本质的规律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创新。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取得的教学效果,二是看师生关系花费的时间精力,即师生花费最小限度的时间精力,取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⑸教师教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师教态专指教师教学时的衣着打扮、仪表风度、行动举止和感情态度等方面的表现。教师的教态良好,能引起学生愉快的心情并积极与教师相配合。⑹教师语言:符合规范,富有特色。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某种程度上比专业知识还重要。教师的语言必须符合规范:准、精、美、活,富有特色。⑺板书设计:端正、规范。教师的板书要字迹清楚,笔画端正,书写规范。⑻对教学目标的检测,每一节课即将结束时还必须检测教学目标并补救。这种补救有时可以是超前的13开辟课外教育的意义:课外教育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的各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和兴趣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⑴课外教育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课外教育则着眼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侧重能力的培养,解决培养人才的个性问题,同时为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有利于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的成长。许多事实说明课外教育是因材施教的主要阵地,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⑵课外教育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课外教育的特点是不受教育计划、教学大纲的约束、使学生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充分发展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⑶课外教育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课外教育,使学生在社会主义教育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激发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开拓进取的奉献精神⑷课外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康。课外教育活动有助于把学生旺盛的精力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使其各种合理的需要得到满足,防止犯罪心理的产生。

14论素质教育的模式多样化:⑴因校制宜,寻找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中小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内容上多元化的,在目标上是多层次的。不可能在各个方面同时突破,而应该依据各校主客观条件选择一二个最有利方面,作为向素质转变的突破口。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阶段。⑵扬长补短,形容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特色。第二阶段是主要任务,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扬长补短,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⑶整体优化,构建学校素质教育模式。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三阶段,是构建有个性的学校素质教育模式。它要求在第二阶段形成特色学校的基础上,整体优化,既做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又具有学校的特点与风格。整体优化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素质发展目标的整体性。二是学校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三是教育策略的多样性。四是素质发展监控体系的科学性。构建多样化的学校素质教育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它涉及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上面所说的三个阶段,既是构建学校素质教育模式的过程,也是形成学校特色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应该鼓励校长发挥创造性,综合借鉴,走特色鲜明的办学路,最终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基础教育管理理论体系。

15实施素质教育是一种政府行为:实施素质教育之所以痢政府行为,首先是由这项改革的深刻性与影响的广泛性决定的。素质教育要求把全体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列为基础教育必须实现的硬任务,特别是还要求为全体受教育者创造主动发展的社会条件与教育机会。其次,素质教育模式的改变,是涉及宏观教育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的变革,必须由各级政府的人事、全面决策,这些事情不仅教育管理部门要主动研究,还必须有政府的人事、财政、劳动计划等部门的共同参与、能力互相合作。第三,实施素质教育之所以首先是政府行为,也是由这一改革的全面性决定的,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对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要求乃至课程、教材必要的调整,从时间、空间上保证受教育者自主发展的机会,还必须帮助校长、教师转变观念这些都必须有全国、全省、全市的统筹安排,都要由政府保证其运作条件。论述

16、试述21世纪国民应具备的基础素质?一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二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三在急剧的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五学会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化。六有多种多样的个性特长。七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

17、试述终身教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一、社会变革的加速。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变化一日千里,教育不得不寻求出路,以获得一种适应。

二、人口的增长,人口数量的增长以及个体寿命的延长,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发展。无论从事哪种行业的人,都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

四、社会政治的挑战。每一个公民都不是旁观者,而是要担当某种角色并发挥作用。

五、信息骤增。为了真正是信息媒体祈祷应有的效果,必须通过教育培养人进行信

息处理的能力。

六、闲暇时间增多。如何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这是教育应承担的责任。

七、生活方式和相互关系的危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相互关系,在今天已发生了变化。教育必须在新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立足点。

八、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人们过一种更和谐、更完美、更符合人生真谛的生活。

九、思想意识形态的危机。教育必须承担起从智力、情感和想象等方面调动人的能动性的责任。

18、终身教育与对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一、应当提供一个强健的身体条件。这是一切条件的物质基础。

二、应当是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人作为社会的人,经常和长久起作用的是人的心理因素。

三、应当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求职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发式求职能力中必不可缺的。

四、应当是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制约、自我调整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人更需要运用这些观念来自我发展,自我保护。

五、应当是学生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把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掌握和运用、发展和创新科学知识的最基本的能力。

19、试述主体教育观念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现代社会的师生关系收县首先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公民关系。

二、要求教师要有服务观念。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应当成为教师的宗旨核思想道德核心。

三、主体教育有精心培育人的观念,教师教学教育的研究首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教学教育就是为者中成长优化机制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怎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活力,关键就在于在教学教育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五、在教育活动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是认识把握学生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二是努力完善学生的主体结构。

20、论素质教育的课程目标?

一、确立新的学生观,促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素质教育首要的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确定课程目标要围绕学生的发展。

二、确立新的知识观,走出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但并不是说我们要一味地强化双基教学,现在已承认知识技能得不确定性,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

三、确立新的质量观,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壮心精神。随着知识经济到来,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四、确立新的教育观,使课程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不能把课程观市委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应是将学生与其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的基本途径。

五、确立新的价值观,重视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素质教育课程目标,一方面继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儿童的重要性,同时也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

21、论如何启动学校内部活力,形成高效运行机?

一、形成高效运行机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启动学校内部活力,形成高效运行机制。

二、实行民主办学。一个好校长,带领一批好教师,才能办出一所好学校。实行民主办学是启动学校内部活力的前提。

三、开发物力资源,开发物力资源,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充分的财力作后盾这是学校活力的又一源泉,学校领导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大力发展校办产业。

22、论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方法?一了解需求,找到激励的途径。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必须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找到激励的途径。从物质到精神,校领导更应注重的是精神上的激励,二以奖惩制度为切入点,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以奖惩制度为切入点,要注重有效性、针对性、和情感调整。要注意奖惩手段的运用。三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切入点,调动落聘教师积极性。创设机会,鼓励他们提高自己,优化教师群体。四以分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优化群体意识。强化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特别是在“奖励政策”中,把“集体创优”作为创优评先进的重点,加大奖励面,推动创优工作的开展。五以人为本创大业,1+1>2。相互学习、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谅解,队伍凝聚力强,产生了1+1>2的效果。坚持“以人为本创大业”,使每个教师都认识到自己既是学校的主人,又是改革的主体。

23、试述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1)素质教育评价是检测教育方针是否得到贯彻的手段。这是教育实践的指挥棒。(2)素质教育评价有利于确定素质教育目标在学生身上实现的情况。素质教育评价,正是系统地收集证据以确定受教育者实际发展情况,并进而做出更为精细的分析,这样就使素质教育的目标能够在学生身上得到更好的实现。(3)素质教育评价有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得到发展。因材施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适宜的充分的发展。(4)素质教育评价有利于学校整体工作的优化。素质教育评价不仅注重对结果的评价,更注重对教育过程的评价,学校只有注重全过程的优化,才能最终取得优化结果。

24、试述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一坚定正确的政治素质。这种人才必须具有

社会主义觉悟,并在工作中体现出来。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高度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则是教师坚定正确的政治素质的集中体现。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就是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高于父母对子女的爱,它饱含着其理想与事业心。

25、论信息化、世界化、市场化和教育现代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迎接世界挑战的需要?)信息化大趋势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是:智能化,人脑的价值是做电脑所不能做的创新性工作,并运用好电脑;高速化,反应快而且马上采取行动的将成为先进折合富有者;多样化,信息社会讲究丰富多彩和有特色;综合化,欲作出创造性成就,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最优化,都要选择最好的,最适合我的就是最优的;民主化,自己作主、自己设计、自己选择。世界化大趋势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是:学会学习,在态度上,谦虚、诚恳、认真、开放;在方式上,被动变主动,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内容上,全方位的学习。学会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合作的越广泛,越有成效。学会创新,学习是创新的准备,学习的目的在于超越。由被动服从转向自己做主;由注重投入与规模转向注重效益;由求同思维转向求异思维,由习惯模仿转向勇于并善于创新。

26、试述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所承担的任务量,是素质教育要完成的任务的主体部分;课堂教学任务所涉及的方面,也覆盖了素质的基本主面。从时间上讲,课堂教学所占的时间,是学生在学校活动时间的绝大部分。各门学科又是按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有系统地进行的可以系统、全面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从效果上讲,课堂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上,实际效果是很明显的。重视课内的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得到体现和实现。加强教学管理,最终要落实到主渠道上。

27试述开辟课外教育的意义?一课外教育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课外教育则着眼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侧重能力的培养,解决培养人才的个性问题,同时为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有利于出类的优秀人才的成长。课外教育是因材施教的主要阵地,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二课外教育有助于发挥学生特长。课外教育的特点是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约束,课外教育是在学生自愿的原则上组织起来的,因此,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三课外教育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课外教育组织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文艺、体育、旅游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主义教育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审美情趣,激发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开拓进取的奉献精神。四课外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课外教育活动有助于把学生旺盛的精力,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使其各种合理的需要得到满足,防止犯罪心理的产生。

28、论社会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一种政府行为。必须由全国、全省、全市的统筹安排,都要由政府保证其运作条件。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还需要干好每一所学校,为所有中小学提供比较均衡地发展条件等,则更是地方政府责无旁贷的任务,必须由政府负责。

二、坚定不移地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教育制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涉及到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力加强教育制度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四、完善中等教育结构,适应学生多样化需求。进入21世纪,高科技生产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规格、类型和层次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中等教育结构,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

五、积极、稳妥、分层次的改革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改革,按照国家新的课程设置标准。规范教材开发与管理,建立推进课程改革的支持系统。

六、建立起导向素质教育的资源配置机制。优化素质教育的资源配置,就必须努力把每一所学校都办成合格学校。治理薄弱学校的举措,治理薄弱学校已是端正教育思想,改进管理做法。二是对薄弱学校要实行雪中送炭政策。

素质教育概论考题 篇2

数学教育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 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 在特定的条件中, 本着理想化需要而改进或创造新的获取答案的方法、路径。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就数学这门学科而言, 创新式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有兴趣、想要用数学去解决问题、能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 小学基础数学的创新对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元化的寻找解题方法有重要意义。学生自主活跃的开动大脑, 以其独特的思维使自我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将会更好的追求知识, 更加的渴望知识。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的意义, 综合来说, 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身心和谐的发展有深刻的含义, 从数学教育的开端促进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为初中、高中数学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

关于创新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三个:一是创新品质, 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与批判精神。不要轻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好奇欲,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是推助学生寻求答案的动力。因好奇而生成的求知欲将敦促学生对问题进行正确的了解与定量描述, 思考方法, 进而努力的去实践。二是创新思维, 强调独立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循循善诱, 以简单又直观的例子作为论述, 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将会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维的培养。三是创新方式。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寻求答案, 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比较、猜测、运算。这就是说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运用数学, 形成数学思想。

三、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实施措施

( 一) 培养创新兴趣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就学习而言, 我们常说,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基础数学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 对小学生来讲, 数字本来就没有吸引力, 这就要求教师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兴趣, 避免小学生因公式化、概念化枯燥乏味的学习而讨厌学习。只有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才能自觉地、主动地、竭尽全力去观察它、思考它、探究它,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小学数学教育中, 可以采取模型教育与适当的游戏教育, 教师应当与学生有适当的互动, 可组织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模型, 分小组思考, 教师应对学生的思考成果加以赞许,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喜欢数学, 为创新教育实施打下坚实基础。由此看来创新教育可使得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 二) 培养质疑精神

20世纪中期, 杰罗姆·西摩·布鲁纳认为质疑已存在的理论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 有利于用培养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知识兴趣。数学作为思考的艺术, 每个人的见解都会有不同。应当指导、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 带领学生挑战课本权威理论, 从实际的运算和统计中得出正确的结果, 体验创造、创新的快乐。即使学生提出的意见是错误的, 也鼓励他们去验证。创新性数学教学认为, 在数学教学中实行敢于质疑,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提倡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则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得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只会适得其反, 只会增加学生理解和认知难度。学生经由自己的努力得出的结论将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独立探索的角度去认知数学, 创新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将是截然不同的奇妙体验, 对孩子未来的创造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三) 创设和谐氛围

创新性数学教学认为, 宽松和谐的氛围是激发、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教师和学生其乐融融, 课堂效率定然日益提高。紧张的课堂气氛只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 过分的遵守规则会使学生的自由创造力遭到破坏。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与学生多沟通, 用感情去感染学生, 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当然, 这其中教师一定要有耐心, 无论学生答得好不好都要与之鼓励, 要求教师在教导过程中不要轻易用自己的行为左右学生的发言, 甚至是“打骂”学生。如果这样, 后果将是造成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的心理, 而这种心理在学习生涯中将会一直伴随着他们。教师遵循创新教育, 需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 充分尊重学生, 允许不同的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温暖气氛, 自然会学好数学。

另外, 实现创新教育, 也要注意教学辅助手段的现代化, 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利用好多媒体, 设计好教学课件, 利用好教学软件, 使得课堂教学更有内涵, 更有吸引力。

总之,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数学教育, 其创新建设不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将为培养我国所需的人才做出重大贡献。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将越发显著。

摘要:创新教育,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适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有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而6至10周岁正是孩子养成创新逻辑的黄金时期, 小学数学的创新教育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而小学数学基础教育创新的重要性应被更多教育工作者所关注。

关键词:创新教育,人才培养,小学数学

参考文献

袁贵仁:教育部长的考题 篇3

今年教育部又摊上事了。

6月17日,距离2014年高考过去不到十天,中央电视台就曝光了有人组织武汉大学生“枪手”到河南杞县等地高考考点替考一事。教育部立即派出工作组赶赴河南省、湖北省指导督办调查,并请公安部指导有关地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河南省招生办情况说明称,河南省已查实违规违纪考生165人,其中替考127人。

从2012年的考研题外泄到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贪腐案,再到2014年高考替考案,从异地高考到就近入学,再到各地方教育政策在幼升小、小升初阶段的接连变化,教育这块领地上,即便想安静也永远热闹。

高调喧嚣的教育身后,有一个人低调前行,很少抛头露面,却备受瞩目,这就是执掌教育部的袁贵仁。

人人有话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直言对教育部给出的“高考改革方案”不满意,认为“高考改革要治本,不能只是治标”。

2014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高考改革方案轮廓大致清晰,葛剑雄的批评正是基于此。教育部长袁贵仁在会上指出,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

事实上,葛剑雄近年来与教育部的“交锋”也不是第一次了。2012年全国两会时,葛剑雄曾就考研题泄题一事“抢白”袁贵仁,要求教育部向全体考生道歉。

“我最不能容忍两件事:一是偷盗,二是作弊,这是品德的问题。今天考试作弊,将来当官也作弊、搞企业也作弊,社会风气就坏了。”袁贵仁回复称,考研题泄题一事,即便葛剑雄不提,他也会跟委员们讲。随即,袁贵仁透露了泄题事件的查处情况。

“散会后因记者云集,来不及再向袁部长面陈。记者问我是否满意,我答基本满意,但要看落实情况。例如复查试卷是否认真,甚至是否真查过,结果会完全不同。对部长未对道歉要求回应,表示遗憾,实际对提高考生信心,改善公众形象有益。如最终结果涉及教育部人员,仍将要求道歉。望考生自信自强,顺利复试。”当天下午,葛剑雄发出一条微博。

中国教育部长不好当,这是事实,在前任部长周济时期,有媒体就曾说过“周济赶上了一个公众对教育普遍不满的年代”。同样对于袁贵仁,又何尝不是如此?就像人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一样,对于教育,人人有话说。

2.7亿名学生,1700万名教师,55万多所學校。这样一个庞大的教育体量,对任何一任教育部长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袁贵仁上任之初,网络上就出现了“我们能为袁贵仁做什么”的新闻专题,把中国教育问题的“七大坎”和“八大关”,抛向新任部长;来自袁贵仁故乡安徽的11位高校教师联名上书教育部长,发表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在网络专题“我给新部长递个话儿”中,公众表达了对教育改革最热切的五大盼望,即给孩子们减负,整顿变态的奥数;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解决打工子弟异地上学问题,实现教育公平;整治教育乱收费;惩治教育腐败。近5年来,当初人们的期盼,在袁贵仁的工作和讲话中,几乎全部涉及。

与教育相向而行

与全民话题——教育的火爆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教育部掌门人已低调得不能再低调。即便袁贵仁履职教育部长已近5年,但究竟袁贵仁是谁?

袁贵仁职业生涯从来没有一次偏离过教育的轨道,曾经他是乡村教师、大学学者、大学校长。

1969年,对于19岁的袁贵仁而言,算是命运的第一次转折。

在他1968年高中毕业时,国家取消高考已有两年。袁贵仁的家乡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王庄镇南屯村。“文革”爆发时,袁贵仁正在固镇县一中念高二,阶级斗争取代了课堂教学,平日里备受尊重的老师们被从讲台上赶下来,并被冠以“臭老九”的“恶名”。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破,学生们无奈返乡。

袁贵仁的同学曾经回忆道,在学校时,袁贵仁的功课几乎门门都是第一,作文常被当成范文。回到南屯村后,袁贵仁经常背着大书包回学校图书馆借书,几个志趣相投的同学凑在一起看,看完后由袁贵仁送还图书馆,一大包新书再被背回来。如此坚持,袁贵仁完成了高中学业。

但此时,高中已是终点。老实巴交的农民父母无力帮孩子扭转命运,求学之路被拦截的后果只有一个,回家务农。

就在毕业后一年,固镇县王庄中学校领导找到袁贵仁,希望他回校任教。在当时,当一名教师,对于酷爱读书的袁贵仁来说,无疑是又获得了与书亲密接触的机会。也由此,命运以这种特别的方式让教育成为他未来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从此,一代人的生活又一次发生逆转。

1966年至1968年毕业的初高中毕业生,在新中国教育历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们甚至有一个特定的称谓——老三届。上山下乡运动中,由他们组成的“知识青年”主体,被分散插队落户农村。“老三届”是在恢复高考后,对高等院校最为渴求的群体,袁贵仁和他的同龄人们重新拿起书本,迈向紧闭了十余年的大学校门。

“学哲学可能更有意思,它可以融汇所有学科,更有高度。”袁贵仁带着对哲学殿堂的憧憬报考了哲学专业。1978年,袁贵仁如愿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录取,攻读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专业。录取通知书寄到的一刻,贴在墙上的公式条、爱人烙的葱油饼、煤气炉上的煮面条都同在家乡度过的28年奋斗的青春一起成为美丽回忆。

1982年,袁贵仁从哲学系本科毕业后即开始攻读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期间,袁贵仁师从北师大哲学系教授齐振海。1984年,袁贵仁提前一年完成硕士学业,并留校任教。齐振海教授在2009年接受北师大校报采访时,曾经夸奖袁贵仁:“他对哲学的经典著作掌握得比较熟,基础打得非常牢靠。他最大的优点在于写的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见解,用自己的话说原理。”

nlc202309020542

在北师大任教期间,袁贵仁醉心于人学研究。作为哲学的重要分支,人学研究在我国发展起来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通俗来讲,价值论的人学就是关注人的价值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袁贵仁着重于人学的基本原理、历史回顾和现实考察等方面,著有《人的哲学》、《对人的哲学理解》、《中西人生哲学比较》以及《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等专著。人的价值及实现,或许也是中国教育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1998年,学术声誉渐高的袁贵仁获得了我国唯一一项哲学类霍英东科研基金项目。1999年7月至2001年4月,袁贵仁担任北师大校长一职。

袁贵仁酷爱读书,甚至这也是他最大的爱好,即便在做副部长后,只要有機会回到北师大,就会到学校周边的书店逛逛。在与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的交往中,他爱赠书,就像当初在大学教书时向别人推荐书籍那样,也因此,袁贵仁成为送王旭明书最多的一位部长。

2008年北师大出版社出版了《辉煌的报告——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校友风采》一书。在这本80万字的书里,并没有出现袁贵仁的名字,更有趣的是,本书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致谢词:在编辑过程中,(本书)得到教育部主管领导的支持。作为北师大培养出的人学第一梯队研究者,当时已官居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理应被收录书中,这肯定不是北师大的疏漏,而应该是袁贵仁的低调。

公平教育的“考题”

2001年4月,袁贵仁出任教育部副部长,至2009年10月被委以部长一职。在教育部任职长达13年的袁贵仁,其工作饱受外界关注,当然被寄予厚望的未来依然任重而道远。

王旭明在《为了公开》一书中,专门记录了自己与副部长们的交往。“温文尔雅、充满书卷气,甚至言谈都有些慢条斯理”,他很少出席新闻发布会,“唯一一次还是十六大期间,由有关部门指定”,这是王旭明眼中的袁贵仁。

袁贵仁在民众对教育的不满与不信任情绪几乎达到顶峰时走马上任。

当时,教育领域的矛盾最突出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义务教育,二是高等教育。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日益加重的危机,加深了人们对现实的失望与对新部长的期待。

事实上,回头再看,袁贵仁在担任部长的5年时间里,义务教育均衡化是他最先为教育改革找到的切口,亦成为贯穿其工作的主线。履新仅一周,袁贵仁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闭幕时第一次表明“袁氏新政”的方向,他指出,各地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国家推动教育发展的奠基工程和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重要工程。

袁贵仁用了两个“重中之重”剑指当时越演越烈的义务教育弊端,社会上“条子生”风行,“择校热”以及高昂“择校费”,扭曲了义务教育的本质,衍生出了各种民间开办的“坑班”,教育不均衡使得该领域成为钱权交易、肆意敛财的烂摊子。

重拾人们对教育的信心,必须重整义务教育,均衡化是他的首选项。2010年5月5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出台。《纲要》提出,要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针对“择校热”,提出了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2011年,袁贵仁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曾指出,解决教育公平,要以发展促公平,加大教育资源扩充;要资源配置公平,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西部以及农村地区教育;以资助体系助公平,覆盖各级各类教育;以章程法规促公平。

也是在这一年底,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单位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而针对城市中教育不均衡的主要表现“择校”问题,教育部在2010年给出过一个时间表,承诺3—5年先让“择校”问题不成为群众集中反映的一个问题。袁贵仁认为可以兑现承诺。对此,他指出,教育部将打出一套“组合拳”,查处问题,治理乱收费。另一途径是,改造薄弱学校,提高教学水平,学校条件相应差不多,家长就不用找人花钱“择校”,这被袁贵仁看做是“治本”。

2011年12月30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实施《纲要》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时,袁贵仁提出了实现教育均衡化四个途径,分别是以学校标准化假设推进均衡化,以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均衡化,以优质资源共享推进均衡化,以强化督导评估推进均衡化。

作为落实《纲要》的重要举措,2012年国务院又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对教育均衡化提出明确要求。对于《意见》的解读,袁贵仁如是说,总体目标是让每一所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办学经费得到保障。要使学校班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消除大班额现象。教师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但这并非易事。袁贵仁指出,均衡发展的推进需要一个过程,首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使县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根据教育部与各省签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到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65%;到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

截止到2012年9月6日,教育部与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完成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中央与地方协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初步形成。

作为半生都与教育为伍的行家,袁贵仁早在回答委员对《纲要》工作询问时就看到了教育均衡化推进的艰难。他直言“不可能有全面均衡、绝对均衡,均衡不可能一蹴而就”,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很艰巨很复杂的工作,难就难在对于学校均衡不均衡,硬件指标达到不容易,但软件方面可能更难。

几乎每年全国两会,教育都是热词,“公平”、“均衡化”是代表委员次次必提。去年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的主题报告《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当务之急》引起广泛共鸣,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顽固不化”的教育乱象,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在城市,导致小学、初中择校热高烧不退,重点校“大班额”和“超大学校”随处可见;在农村,导致基层学校生源减少、教师流失,父母进城陪读成风;同时导致升学竞争恶性化、学校招生权贵化(“条子生”、“票子生”)等等。

同样在民间,人们对于推进教育均衡化的进程,似乎更多的是看到了文件一次次下发,但所谓“重点”依然屹立不倒,“拼爹”一词成为网络流行语,其背后饱含了家长与学生无尽的辛酸与无奈。

2014年,袁贵仁在全国教育会议上再次表明了实现教育均衡化的设想,“促进公平”、“优化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词。随后,作为特大型中心城市代表北京开始在全市范围内“试水”。各个区县分别划分几大学区,保证每个学区内均有优质教育资源,以优质校带动普通校的方式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部分区县取消推优、共建,严格按照学籍或户籍就近入学;新增九年一贯制学校,在部分学校实现义务教育中小学阶段对接等等。

北京的举动往往在全国性改革中具有先行示范作用,今年该市一系列改革被解读为“史上最严”入学政策,从目前看来,是否真能遏制“择校”,实现教育均衡化设想,享受对等教育公共服务,消弭“重点”与普通校之间的差别,尚需时日。不过,北京今年对于非京籍适龄儿童需核验“五证”,似乎也向外界传达了一个信号,随迁子女就地入学的口子也许在缩小。

教育中均衡化的内涵为,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或许北京对于随迁子女的政策变化是特大型城市严控人口的权宜之计,但这确实也给教育均衡化、教育公平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教育均衡化势必要做下去,这是袁贵仁及其教育部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之一。不单单是破解均衡化难题,教改领域的综合改革道路长且阻,人们依然像当初那般,希望袁贵仁能够成为中国教育的“贵人”。

语言学概论思考题 篇4

Ppt:21

1、未见其人,只闻其声,就能知道说话者是谁。或只读其作品就能知道作者是谁。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道理?

2、每个人说话都是自由的,但不能把“我看书”说成“书看我”,这是为什么?

3、《祝福》中的祥林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阿Q正传》中的阿Q,在言语使用上都有鲜明的语言特点。但他们的话语又能被人们所理解,这种情况又说明什么? Ppt:51

1、同样表示“父亲”、“母亲”,汉语用“bàba”,“māma”表示,英语用“father”、“mother”表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汉语和英语表示同样意义,只是语音形式完全不同,这种差别是由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决定的,正因为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所以不同民族的人在确立语言符号的形式时作了不同的选择,从而造成了语言的差异.2、人类为什么会有如此多样的语言? 因为语言的任意性,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而人类社会本身并不是一个统一体,而是分成了不同的部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由于社会习惯的差别,他们在选择语音形式、语法规则方面也按各自的意愿行事,同一社会集团的成员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语言

3、语言为什么具有稳固性特点?

4、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有何不同?

语言是认知现实的听觉符号系统,它是所有符号中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不同于其它符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理解:

首先,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与视觉听觉符号不同)声音是语言符号的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符号;就语言而言,还有一个重要的物质形式——文字,它是语言符号的书写形式,是语言符号的符号。它使口语成为书面语,使语言信息得以保存和延续。

其次,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它是有组织、有条理的,是由音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等结构单位组成的一种层级体系,可分不同的层级;这种分层装置的特点和奥妙就在于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因此可以表现任何概念;

再次,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简单而固定的,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

最后,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因而不能生成新的意义。语言符号能重复使用,人们根据交际需要将有限的语言符号排列组合,造出无限的句子。

5、举例说明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

答:组合关系是指符号和符号互相组合起来的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则的,有选择的,语言中的词组成句子,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砌的,而是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织起来的,这里的组合规则就体现了组合的关系,比如,“饭”、“我们”、“吃这三个单位可以组成”我们吃饭“这个句。聚合关系指在某一环节上具有相同作用的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之间的关系,处于相同聚合群的语言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互相可以替换。比如”我们吃饭”这个句子的三个单位,分别可以用“他们”、“做”、“菜”来代替,代替后组合关系不变 Ppt:107

1、为什么语言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语言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一起出现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所以人类很早就注意到了语言的重要性,很早就注意研究语言,所以语言学是古老的。但直到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建立,真正科学意义上的语言研究最终从附属地位上独立出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其它学科相比,语言学的确是十分年轻的。正因为如此,随着语言学与别的学科的交融,又产生了许多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这些体现了语言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2、古代传统的语言研究和今天的语言研究有哪些不同?

3、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时期?其主要的代表流派有哪些?

现代语言学一百多年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分别是这三大时期的代表流派

(1)历史比较语言学:它的建立标志着语言学科的正式诞生

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开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都有别于传统的语文学 语言学从此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走上了科学轨道在理论和方法上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9世纪初→初级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木(J·Grimm)和博普(F·Bopp)

19世纪中期→发展阶段: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按照语言的来源和亲属关系作“谱系分类”,从事有关亲属语言早期的原始母语的构拟和重建

19世纪末→新语法学派时期:德国的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创办《形态学研究》,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

优点:相对于语文学时期是一个巨大进步使语言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是一个里程碑 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了比较法;注意古今语言、当代不同语言的对比;重视“活”语言;运用进化论观点考察历史来源和亲属关系,作了谱系分类

缺点:对口语的重视仍然不够侧重古语及其发展将语言事实作孤立的分析;忽视了语言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忽略了语言整体的系统性考察

(2)结构主义语言学:当语言研究在观点、方法上酝酿重大变革之时,瑞士的索绪尔出版了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了一整套的新理论,奠定了结构主义的基础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又发展出了三个主要的结构主义学派:

布拉格学派(结构-功能学派):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在国际语言学会上公开音位学观点,代表作《音位学原理》

代表人物:马泰修斯、雅科布逊

丹麦学派(哥本哈根学派):语言是完整的符号系统,符号是表达方式和内容的综合体成立哥本哈根语言学会,创办《语言学学报》,论文《结构语言学》,代表人物:叶姆斯列夫、布龙达尔

美国的描写语言学派: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先驱是鲍阿斯和萨丕尔:强调对语言作客观的共时描写,重要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其专著《语言论》是该派德奠基之作,优点:强调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不能孤立地研究,要从各成分间的关系,结构的分层符号系统的整体性认识;注重对立成分的分析。影响很大

缺点:后来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过于追求形式,忽视了语句的具体内容。将形式和意义割裂开来,只能描写语言事实而不能解释原因

(3)转换生成语言学:是在批判和修正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最近几十年西方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创始人乔姆斯基,1957年《句法结构》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乔姆斯基革命”)其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乔姆斯基不满足于观察语言行为的表面现象,而要求探索人类内在的语言能力,他不仅描写语言行为,还要研究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认为人具有语言习得机制,大脑能自动创造和理解句子,而语法就是生成和描写句子的规则系统;采用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根据有限的规则演绎无限的句子

优点:这种学说适合计算机的应用,克服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只重表层结构忽视深层结构的不足,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子和方向,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把语言学的研究和神经科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特别是人机翻译和对话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广义的应用语言学主要包括哪些门类?

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指语言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所创立的新的语言学科 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来研究语言,从而建立新的学科

社会语言学:是社会学和语言学相结合的产物,也吸收运用了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研究学科,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关系,尤其关注语言与社会集团的关系,特别注意语言变体与社会因素的联系,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心理语言学:是心理学和语言学结合形成的学科,心理语言学着重观察语言和个人的关系,通过语言了解人的心理认知活动;研究人类大脑的语言机制,人类怎样运用语言;研究儿童语言习得、语言得接受和发生过程、语法的心理实现

神经语言学:最近二十年从心理语言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新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和大脑结构的关系,通过神经控制系统研究言语的产生;中心问题是大脑如何生成语言

统计语言学:通过某一作家用词频率的统计研究,可以为探索作家的语言风格提供有力的佐证;统计语言学的某些成果还可以为编撰字典辞典、编制教科书、计算机存储汉字提供有利的依据

另外,还有数理语言学、实验语音学、计算语言学、语言病理学等学科门类

5、语言与言语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6、为什么说语言也是一种符号?

语言能代表或指称现实现象,它具有所有符号的一般特点,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符号本身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 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也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一定的语音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内容,一定的意义内容一定要用一定的语音形式表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依赖的。

7、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既然语言符号有任意性的特点,为什么对于使用语言的人又具有强制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A 不同的语言可以用相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意义.[mi],汉语是“蜜密”,英语是me B 不同的语言可以用不同的声音表示相同的意义.如英语“book”,汉语“书” C 相同的语言可以用不同的声音表示相同的意义。爸爸父亲

医生大夫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不可动摇的。但是任意性并不意味着语音形式完全取决于说话者的自由选择,也不是指人们对语义内容可以随意理解。它只是表明,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且,一个符号在语言体系中确立以后,个人是不能随意更改的,它对使用者来说是强制接受的。如果不经过重新约定而擅自更改,就会使符号失效。更何况符号本来就是约定的,只要大家认可,就无所谓好坏,因而也就没有故意变更的必要。我们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改变音义之间的结合关系。

8、谈谈你对语言符号组合的线条性的认识。

线条性是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出来的特点:说话的时候,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延伸,不能在空间展开。(不同于表格)语言符号的线条性特点使语言符号能够组成各种结构序列。语素和语素可以组成词,词和词可以构成短语、句子。与单个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不同,语言符号的各种组合是以语言中的结构规则为条件的。

9、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6、任何一种语言所包含的句子的数量都是无限的,人类为什么能在有限的时间学会掌握语言呢?

7、为什么说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体系中两种最基本的关系? 人类语言能力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为什么?

填空题

1、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这是语言的两大功能。

2、任何符号,都是由(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构成的。

3、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语音),语言符号的内容是(语义)。

4、语言的底层是(非符号层),上层是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句子)。

5、语言体系中的一切成分都以关系为基础,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这两种关系就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第二章

Ppt:124

1、北方人大多会发卷舌音声母zh、ch和sh,而大部分南方人不会发这三个声母,或者发音很费劲,是不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发音器官构造不一样?

2、听别人说话,在没有看见人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能听出是男子说话还是妇女说话?是大人说话还是小孩说话来呢?请结合语音知识加以说明。

Ppt:150

1、音高、音强、音色各由什么决定?

2、和语音高低关系最密切的是人体的哪个器官?怎样理解这一点。

3、国际音标与汉语拼音有什么不同?

4、元音与辅音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5、元音的音质区别主要由什么来决定的?试举例说明。

6、辅音的音质主要由什么决定的?

7、写出下列舌面元音的发音特征以及与发音特征相对的舌面元音的国际音标。

[i]

[u]

[a]

[o]

[æ]

[ɑ]

舌面前、高、圆唇元音

[

]

舌面后、半低、不圆唇元音[

] 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

]

舌面前、半高、不圆唇元音[

]

8、写出下列辅音的发音特征以及与发音特征相对的国际音标。[p] [b] [f] [x] [ʦ][l] 舌尖中、送气、清塞音[ ] 舌根、不送气、浊塞音[ ] 舌面前、清、擦音

[ ] 舌尖后、浊、擦音

[ ] 舌叶、送气、清塞擦音[ ] 齿间、清、擦音

[ ]

9、用国际音标给下列词语注音。

人民

看见

跳高

学生

[ʐən min] [kʰan ʨian]

[tʰiɑu kɑu]

[ɕyɛ ʂəŋ] 分化

意思

联系

奔跑 [fən xuA]

[i sɿ]

[lian ɕi]

[pən pʰɑu] 自由

中国

知识

营养 [ʦɿ iou] [tʂuŋ kuo]

[tʂʅ ʂʅ]

[iŋ iaŋ]

品质

班级

开封

语言 [pʰin tʂʅ] [pan ʨi]

[kʰai fəŋ]

[y ian]

学习

家乡

故事 [ɕyɛ35 ɕi35] [ʨiA55 ɕiɑŋ55] [ku51 ʂʅ51] 苦菜

花朵 [kʰu214 ʦʰai51] [xuA55 tuo214] 追求

尊敬

[tʂuei55 ʨʰiou35][ʦuən55 ʨiŋ51]

Ppt:201

一、填空题

1、语音同其它声音一样,也具有()()()()四个要素。

2、在发音器官中,唇、舌头、软腭、小舌、声带等是能够活动的,叫做(上齿、齿龈、硬腭等是不能活动的,叫做()发音器官。

3、口腔中最为灵活的发音器官是()

4、从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5、根据发音特点,音素可以分为()和()两类。

6、每个元音的音质是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7、辅音的发音特点是主要由()和()两个方面决定的。

8、/t/—/d/的区别特征表现为()对立。

发音器官;)

9、具体语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10、一个音位通常是归纳几个音素的结果,那么,属于同一音位的几个音素叫()。

11、一般把具有区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音高、音强、音长形成的音位分别叫做()()()。

12、汉语的音节通常可以分为()、()和()三部分,其中韵母又分()、()、()三部分,声母和韵母是由()音位构成的,声调由超音质音位的()构成的。

13、常见的语流音变主要有()()()()()等。

14、我们在念“老虎”时,通常要把“老”念成类似阳平,这种变化叫做()。

二、分析题

1、根据发音特点描述,分别写出相对应的元音或辅音。

① 舌面后半低圆唇元音;

② 舌面前半高不圆唇元音;

③ 舌面前低不圆唇元音;

④ 舌面后高圆唇元音; ⑤ 舌面前高圆唇元音; ⑥ 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 ⑦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⑧ 舌尖中浊鼻音; ⑨ 舌根清擦音;

⑩ 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

三、名词解释

1、语音

2、音素

3、音位

4、音位变体

5、条件变体

6、自由变体

7、超音质音位

8、区别特征

9、复辅音

10、语流音变

11、同化

12、异化

13、弱化

14、脱落

四、思考题

1、与其他声音相比,语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4、造成不同音质的原因有哪些?

5、音长、音高、音强和音质的联系?

6、语音的社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7、国际音标有哪些优点?

8、元音和辅音的区别有哪些?

9、音位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0、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

11、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有何区别?

12、划分和归并音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3、为什么说音位总是属于具体语言或方言的?

14、举例说明语音的同化与异化、弱化与脱落。

[p][b][t][tʰ][k][k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英语中分别可以归纳为几个音位?为什么? [a][][ɑ][o][ɤ][ɿ][ʅ][i]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可以归纳为几个音位?为什么? 现代汉语普通话多少个辅音音位?

[p][b][t][d][k][g] 在英语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分别有几个音位?

[p][pʰ][t][tʰ][k][kʰ]在英语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分别有几个音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题 篇5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是统一的。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互相支撑、互相促进、有机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同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正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他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的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二.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1.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2.同时又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又不均衡,现在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对各国具体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矛盾的普遍性;各国的国情、环境、历史条件又不同,具体实践必然有自己的特点,这事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设和自己国情的正确道路,搞好革命和建设。

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势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是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求。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认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然是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

四.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革命的反应论

1、(强调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产生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

识论把实践观点作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阐明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性,人们只有从实践中获得“材料”,才能通过头脑这个“加工厂”产生认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变革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不断改造着自身的认识能力。从认识论角度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所以,正是人们改造客观事物的社会实践活动,才使得人们的认识得以形成、发展、丰富和完善

2、(能动性)坚持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人的认识与照相和镜子照东西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又有本质的不同。照相和镜子照东西是消极被动的反映,人的认识是经过头脑加工改造,有一个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加工整理和创造的过程,是能动的反映,不是机械的直观。这不仅体现在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初级阶段,而且体现在理性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认识主体在感知客体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图式,从不同层面上选择、整理和解释客体信息,将客体的存在方式转变为主体能够理解、说明的方式;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客体信息进行建构,将客体信息同化到既有的观念体系中,或者将客体信息建构成为新的概念理论体系。在这方面,辩证思维方法就是思维对来自客体的感性信息进行加工制作,将其升华为表征客体的理性观念及其体系。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坚持反映论的前提下,肯定主体在认识中的选择、建构等能动作用。人的认识不仅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能动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辩证发展过程。

3、(革命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揭示和说明世界,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

五.历史唯物论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唯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

总而言之,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同时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六.就社会热点谈谈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坚持群众观点。所谓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持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必须以人为本,这是对党的群众观点的重大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着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有:就业问题、上学问题、住房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环保问题、医疗问题、社保问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党和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报告里明确提出要从以下几个发面保障和改善民生:(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在这些基本方针的指导下,仅就2007年,我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如农村孩子学杂费免除、城镇居民受惠医保和农村低保的实施,《物权法》的出台、“财产性收入”进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廉租房的推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两型”社会的建构、居民休假制度的调整等。从以上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具体落实来我们党和政府的确是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特别这次四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我们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抗震救灾举措,更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人为本的高度责任感和博大情怀。

七.怎样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八.资本积累的实质和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看,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的规模与剩余价值的量成正比,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越多,资本积累的规模就越增大;而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资本家可以获得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将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1、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加剧社会两极分化)

2、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

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这样在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形成深刻的矛盾。

4、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

九.心得体会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门课对我们理科生来说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学校之所以安排这门课也不过是想让我们混个学分走走形式罢了,学习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后让我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光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素质教育概论考题 篇6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金融学概论》期末(09-10)金融学概论》期末(09-10)复习思考题

一、简答题 为什么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1、为什么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首先,金属有可以充当货币的特性:金属可以多次且按不同比例分割,还可以 冶炼还原,并且金属易于保存,不易腐蚀变质。于是金属开始代替商品充当货币。但货币并不是由自然界产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的,而货币 一旦产生,并进入经济生活之后,就逐渐找到了金银这类最适宜的贵金属充当货 币。金融市场的功能是什么?

2、金融市场的功能是什么? 第一,有助于引导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第二,金融市场承担着分散风险的功能。第三,金融市场具有发现价格的功能,即金融资产的定价必须依靠金融市场来 第四,金融市场可以满足金融资产流动性的要求。第五,金融市场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简述企业融资前的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3、简述企业融资前的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4、通货膨胀的经济效率损失有哪些?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率损失有哪些?(1)通货膨胀导致储蓄率降低;(2)通货膨胀导致投资率下降;(3)通货膨胀影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合理配置;(4)通货膨胀打乱了正常的商品流通秩序。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5、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四大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关系:(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矛盾(2)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3)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4)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我国的货币供给层次是如何划分的?

6、我国的货币供给层次是如何划分的? 现代信用经济条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是由两个层次构成的货币供给系统。第一 个层次是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提供;第二个层次是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

7、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1)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充当世界货币(2)建立国际金融机构,维护国际贸易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8、简述信用与金融的关系 信用与金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经济范畴。信用是借贷行为,表现为一 种债权债务关系。金融是指资金的融通,其形成必定以货币为载体。信用与金融 二者内涵不同,外延也相互不能完全覆盖对方。1

9、简述利率风险结构的主要原因 违约风险 流动性风险 税收风险10、10、简述货币市场的特点(1)期限短,最长不超过一年,短的一般为 1 天、2 天,最短的时候只有几个小 时或隔夜。(2)交易的主体以机构投资人为主,单笔交易的数量比较大,一般都在百万以上。(3)资金的需求主要是为了应付短期、急需、临时的需要,提供资金的目的也是 为了获得流动性,收益性不是投资的主要目的。(4)有比较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只有那些信誉良好的公司、企业和金融机构,才能够进入、参与货币市场交易。(5)没有确定的交易场所,目前的交易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11、11、简述公司上市操作主要经历哪几个流程(1)上市准备操作(2)上市辅导程序(3)上市申报核准(4)股票发行上市

12、选择证券经营 构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证券经营机

12、选择证券经营机构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13、简述企业境外上市的目的?

13、简述企业境外上市的目的? 一是通过境外上市到国际市场上去融资; 二是境外融资上市为企业的国际化动 作开辟道路。我国现行金融中介体系的框架是什么?

14、我国现行金融中介体系的框架是什么? 我国现行的金融中介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 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为监管机构,以工农 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15、15、简述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 单元银行制 分支行制 银行持股公司制 连锁银行制

16、为什么说中央银行保持相对独立性是必要的?

16、为什么说中央银行保持相对独立性是必要的?(1)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以及实施金融监管时,都需要具备必要 的专业理论素养和较为长期的从业经验积累。中央银行调控对象是货币、信用、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调控手段是技术性很强的经济手段,这就要求中央银行的 机构与人员具有专业技术经验和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如果政府进行不适 当的干预,会导致整个经济陷入困境。(2)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保持超然地位,以稳定货币为天职,可以对通货膨胀起抑制作用。政府往往关注短期利益,通 过扩大财政支出,自觉不自觉地实行通货膨胀政策。(3)中央银行是负有社会 责任的机构,其货币政策应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受党派和政府的干扰。(4)中央银行与政府所处的地位不同,工作侧重点也不同。

17、金融监管失灵表现在什么方面?

17、金融监管失灵表现在什么方面? 监管过度,多管了不该管的;或者是监管松懈,该管好的却放任不管。

18、什么是金融监管政策的溢出效应?

18、什么是金融监管政策的溢出效应? 任何一国针对本国金融机构所做出的监管决策将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进 而会波及该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经营行为,而各国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上的 业务联系使得这种行为的调整可能会营销该机构的合作者或交易对手,进而会对 2 他国的金融机构产生影响。19.19.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主要原因(1)无法解决的特里分难题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制度缺陷。(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汇率制度过于刚性,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效率不高(3)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不能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 不平衡的规律 20、期货的功能是什么? 20、期货的功能是什么? 套期保值功能 价格发现功能21、21、简述美国信贷的 6C 原则22、22、简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1)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和影 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 策。它是中央银行最早拥有的货币政策工具。(2)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 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来改变货币乘 数,从而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3)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 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利率水平的政策措施。23、23、简述上市公司的利与弊(1)上市公司的几个有利条件: ①有利于公司筹集资金; ②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资信; ③有利于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④有利于提高资本融通能力; ⑤有利于增强公司凝聚力。(2)上市公司的几个负面条件: ①增大公司经营者的压力; ②信息披露的压力; ③稀释股权及控制权分散; ④上市公司的监管; ⑤运作费用加大。

二、论述题

1、论述小企业在贷款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2、你是如何理解目前我国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

3、试述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4、根据有效资本市场理论,谈谈我国的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如何?从制度发展与

变迁角度来说,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带有强制性过浓的色彩,在资本市场形 成、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掺入了大量的政府意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市场化进 程。这造成了看似制度供给过剩,实则有效制度供给不足。从产权制度角度讲,一方面,在一个 3 完善的市场经济中,宪法赋予各类型的产权以平等的地位,使其能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进行竞 争。而中国不同类型的产权的根本地位长期处于不平等状态,再加上产权界定不清,使得私有 产权在资本市场的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使中小企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另 一方面,产权的缺失成为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的深层障碍。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特点表现为高 度分散化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我国企业产权结构则与之相反,这种不合理的产权结构 体现了产权缺失的多样性。最重要的是中国非市场选择的产权制度安排,可以说是中国资本 市场自身完善的根源性障碍,政府对产权的盲目干预降低了资本市场产权融通的效率,同时, 社会产权分布牢牢掌控在政府手中,致使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根本不能有效发挥。

5、你对如何构建我国的市场经济信用秩序有何建议?

6、《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是如何规定的?资本要求的核心思想 是什么?

7、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之间的矛盾对商业银行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进行协调? 4本文由我的南方和北方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金融学概论》期末(09-10)金融学概论》期末(09-10)复习思考题

一、简答题

1、为什么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2、金融市场的功能是什么?

3、简述货币形式的演化过程。

4、通货膨胀的经济效率损失有哪些?

5、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6、我国的货币供给层次是如何划分的?

7、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8、简述信用与金融的关系

9、简述利率风险结构的主要原因

10、我国现行金融中介体系的框架是什么?

11、简述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

12、为什么说中央银行保持相对独立性是必要的?

13、金融监管失灵表现在什么方面?

14、什么是金融监管政策的溢出效应? 15.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主要原因

16、期货的功能是什么?

17、简述美国信贷的 6C 原则

18、简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19、简要分析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20、简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二、论述题

1、目前我国信用缺失的原因何在?

2、你是如何理解目前我国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

3、凯恩斯如何从其货币需求理论分析引申出政策含义的? 1

4、试述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哪些?

5、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社会征信体系维护经济秩序?

6、如何全面理解商业银行经营“三性”原则之间的关系? 2本文由GreeeeN35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金融学概论》期末(09-10)金融学概论》期末(09-10)复习思考题

一、简答题

1、为什么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2、金融市场的功能是什么?

3、简述企业融资前的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4、通货膨胀的经济效率损失有哪些?

5、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6、我国的货币供给层次是如何划分的?

7、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8、简述信用与金融的关系

9、简述利率风险结构的主要原因

10、简述货币市场的特点

11、简述公司上市操作主要经历哪几个流程

12、选择机证券经营构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13、简述企业境外上市的目的?

14、我国现行金融中介体系的框架是什么?

15、简述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

16、为什么说中央银行保持相对独立性是必要的?

17、金融监管失灵表现在什么方面?

18、什么是金融监管政策的溢出效应? 19.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主要原因 20、期货的功能是什么?

21、简述美国信贷的 6C 原则

22、简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23、简述上市公司的利与弊

二、论述题 1

1、论述小企业在贷款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2、你是如何理解目前我国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

3、试述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4、根据有效资本市场理论,谈谈我国的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如何?

5、你对如何构建我国的市场经济信用秩序有何建议?

6、《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是如何规定的?资本要求的核心思想 是什么?

素质教育概论考题 篇7

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而且国家纲要明确指出所谓素质, 不仅包括业务素质, 还应该包括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另一方面, 还应该使学生建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 重视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注意拓宽专业面,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公共选修课体系的构建是实现高等教育“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重能力”的教学改革, 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知识科学的构建和创造力培养的需要的重要手段。建设文理交融, 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通识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公共选修课的种类和分布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程基本上按照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领域来进行划分。教育部高教司曾经进行了相关调查, 发现多数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的构成比例是不均衡的, 特别是社会科学类课程占了素质教育课程的绝大部分。显然, 要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就要求素质教育公选课课程要有广阔的覆盖面, 特别是各个学科领域的课程呈现一定比例, 这才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完整统一的科学知识观。例如美国哈佛大学公共选修课的构成比例:自然科学类课程占29%, 社会科学类课程占31%, 人文科学类课程占40%, 这样的学科结构比例是比较合理的, 反映出对综合素质人才的时代需求, 我国高等院校可以借鉴, 特别是要重视自然科学类课程的补充。

2、素质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无序

素质选修课教学内容由于不受重视、内容获取手段少、缺乏整体规划等多种原因, 长期存在着无序的问题。有的课程枯燥乏味、内容趋向于专业化, 主要内容使外专业学生难以接受。又如有的课程缺乏系统的教学规划等。这种混乱的状况造成学生选课积极性不高。

3、通识教育的途径应当多样化

通过课程形式施行通识教育虽然在教学的基本质量上有一定的保证, 但它毕竟受制于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课堂的形式。因此, 多渠道、多途径开展素质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对发展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十分有益。因此, 高校进行通识教育不仅要做好课程的建设工作, 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营造一个良好的通识教育氛围,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汽车概论》素质选修课程的实践

1、凝练和提升教学内容

由于国内比较缺乏经典的和系统的汽车概论资料, 加之汽车在中国尚处于普及阶段, 汽车文化尚处于发育和完善之中, 本课程从汽车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使用与服务、道路交通等环节入手, 结合互联网、书刊杂志、广播影视等文化传播媒体, 研究、挖掘汽车文化。教师利用出差、学术交流、参观汽车展、出席各种与汽车相关的活动等机会, 以及记录亲身经历的轶闻趣事, 收集大量的汽车文化信息、资料、模型和图片, 增加积累。经过教师的精心梳理和认真归纳, 使得课程拥有丰富的资料, 形成相对完整的汽车概论知识体系。

2、构筑和完善教学体系

在系统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针对本门课程, 贯彻“将课堂教学平台延伸到校园文化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的课程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 或者在学习了本课程后, 能够参与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参加智能汽车大赛、参加车展等) 和社会实践活动 (如暑期前往汽车企业开展社会实践、参加各类汽车设计大赛) 。

3、开发和应用教学成果

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学生自学习网络课件, 并投入应用。力争将本课程建成院级特色课程, 惠及学生。认真探索, 为素质选修课程的开设积累经验。

四、结语

我国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公选课的开设探索时间并不久, 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也是发展的必经阶段, 因此, 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地进行实践、总结和改进。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教学质量,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可以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提供重要保障。

摘要: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学术视野。公共选修课是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对不同学科领域进行探究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汽车概论》素质选修课程教学实践经验, 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体系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 35 (2) :1-5。

[2]吴钟鸣:《高校公选课程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文教资料》, 2011, 10 (3) :202-203。

素质教育概论考题 篇8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语言学概论  课程教学

一、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重新认识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汉语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汉语热”现象,这为我国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国家发展战略也从对外汉语教学转向了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重心也从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转向汉语加快“走出去”。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三个专业合并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名后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面临着诸多的新型问题和压力: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如何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如何与国际外语师资标准接轨,如何达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等等。

“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专业名称不仅顺应了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趋势,统筹了本硕专业名称的一致性要求,而且体现了专业定位的新姿态,扩大了专业涵盖面,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提升了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问题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诸多课程之中,语言学概论(下文简称“语概”)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并列为其专业必修的语言类课程,而且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纵观长期以来的“语概”课教学效果,却并不能令人满意。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与相关辅助调查,将所发现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概课的问题总结如下①。

(一)学科理论性强,教学内容相对艰涩枯燥。“语概”作为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课,讲授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探讨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等问题,在分析具体语言现象的基础上概括语言的共同特性。其自身的学科内容和学科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程专业理论性较强,因而与文学类课程相比就显得枯燥乏味。但由于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现象,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从语言现象入手,运用语言学理论去解释相关现象,达到深入浅出、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所使用的现行教材没有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专业适用性不强。因为“语概”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共同的理论基础必修课,很多院校并未对这两个专业的语概课进行区分,所用教材、授课教师甚至都是完全一致的。关于“语概”课的教材,国内先后涌现出各种不同的版本:较早的有高明凯、石安石编著的《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叶蜚声、徐通锵所著的《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伍铁平主编的《普通语言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胡明扬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以及邢福义、崔希亮、岑运强、李宇明、胡晓研等人都编著过相关的教材。虽然可供选择的教材数量可观,但是真正适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其量身定制的教材少之又少。

(三)当前“语概”教材中所使用的语料以汉语普通话、方言以及英语等外语为主,缺少民族语言的语料。本人所执教的学校是一所民族院校,学生来自于国内各民族地区,讲不同的民族语言。而“语概”课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课程,在语料的选择上应当增加少数民族语言用例,以丰富语料来源。

三、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的建议与举措

(一)结合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专业不同,培养目标和学生类型也存在差异。着眼实际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概”课也应该在教学目标上进行区分。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掌握有关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为学习其他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从而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打下基础。而经过整合后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身的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语言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语概”课的教学目标就应当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所不同,应该体现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对语言教学有理论指导作用,在掌握人类语言结构特点、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对比分析,能够运用语言学理论知识解释汉语中的语言现象,分析外国人使用汉语的具体问题。

只有结合专业特色,以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保证教学改革有的放矢。

(二)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就要据此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首先,教材的甄选对教学内容的确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众多纷纭的语概教材中,最新修订版的《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吸收了一部分最新的学术界观点,修正了过去陈旧的观点,体现了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的新发展,尤其是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发展的新趋势。但是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本教材并不完全适用。该教材没有涉及到西方语言流派的介绍、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点对于构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知识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语言学流派,能够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学习做相关的语言学铺垫。这些知识内容的完善有效地衔接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课程,有助于融会贯通所学的主干课程内容。

其次,教学内容应当充分吸收当前语言学界的新思想,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补充和延伸。《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已经注意到了这点,更新了教材的内容,在对语言的宏观认识上表现为从封闭的静态系统转向了开放的动态的系统;语义方面增加了句法语义范畴(句子的语义结构,语义角色,以及人称、时、指示、语气、时态等语义范畴)句子的真值问题和句义间的蕴涵、预设关系;语用方面增加了话题与说明、焦点与预设等问题。而句法语义范畴、语用范畴正成为语言学功能派和形式派所共同关注的重点,这些内容的补充与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契合,能引领学生了解学术界的研究动态。此外,结合新的理论成果,修订版教材还对个别观点进行修正,如对汉语普通话中“日”“人”等字的声母“r”的发音描述,由浊卷舌擦音修正为清卷舌近音,国际音标也由[?]变换为[?],更加贴近真实的发音情况,也便于同国际上的语音研究接轨。《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对语言与文字的关系也重新进行阐述,细致描述了语言单位与文字单位、语言组合规则与文字组合规则之间系统的对应关系,加深了对语言与文字关系的研究。为了突出对学术界主流思潮的引入,教材还简单展示了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树形图模式,但并未对其转换生成机制进行解释。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新增加的内容中,有的问题阐述不透彻、交待不清楚。比如谈论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时,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存在着“先天决定论”与“后天习得论”以及“相互作用论”三种主流学说,教材对于上述问题并未说明,只是一略而过。又如在当今语言学界占重要地位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教材中也没有交待其最基本的转换生成机制,在讲句子分析方法的时候,也只是摆上树形图而没有加以说明。对待类似问题,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所权衡,有所取舍。在充分吸引新的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适当扩充,可以通过开展小专题的形式,让学生看到语言学的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再次,针对民族院校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增加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材料,根据班级学生的构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语言,进行举例说明增加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提前将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事先进行准备,然后下次课堂上结合自己的民族语言“现身说法”。本人在讲授“文字的类型”这一部分内容时,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蒙古族、傈僳族、满族等民族的学生通过幻灯片一方面展示本民族文字的形体,向学生介绍音、形、义的结合,另一方面解释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民族文化,收到了理想教学的效果。

(三)转变教学理念,灵活运用教法

关于“语概”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问题,已经有相当多的教师进行过探索,并且提出了诸多教学模式,有“体验式教学、启发示教学、研讨式教学、点拨式教学”等等。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其核心思想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引导启发作用,强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专门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概”课的教学方法改革,谈论的并不是很多。本人结合切身的教学经验,充分考虑该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课堂教学方面,应当将情景式、引导式与讨论式教学法综合运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退出“主演”的位置,而应当扮演“导演”的角色。比如在教授“语言的符号性”这一问题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如“红绿灯、路标、乐谱、旗语”等等,进而让学生发现这些物品的共同点。当学生得出这些都属于“符号”这个结论时,教师对“符号”的定义进行归纳,并进一步深化问题,提出“语言”是否也属于符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思考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根据定义进行判断的过程,是对知识运用分析的过程。最后,教师对整个归纳、演绎的过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2.将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实际相结合,侧重知识的运用。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能将基本的语言学理论适当延伸,解决汉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语言类型在表达结构意义时所采用的手段也不同,屈折语、黏着语都有一定程度的屈折变化,而汉语却是缺乏词形变化的孤立语,因此更依赖于词序和虚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有区别、有侧重地展开教学。

3.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语概”课理论性较强,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是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以及课外活动。课堂活动可以安排学生试讲课本内容,也可以做相关的读书报告,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氛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要求“语概”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应该以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选择适用性强的教材、适当扩展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综合使用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理论观察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提高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

注释:

①使用教材为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版的《语言学

纲要》。

②《语言学概论》,崔希亮著,商务印书馆2009年9月出版,属于

商务馆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系列教材。

参考文献:

[1]许琳.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式和任务[J].世界汉语教学,2007,

(2).

[2]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

字应用,201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

录和专业介绍[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上一篇:入学信息采集填写下一篇:中考满分作文好句好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