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设计详案

2024-11-05

高中教学设计详案(共10篇)

高中教学设计详案 篇1

高中语文教案

人教版必修五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 《边城》教学设计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温度》教学设计(详案) 篇2

何代星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的概念和温度计的设计原理。(2)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2)渗透类比学习的方法

(3)通过“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学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体会观察和测量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温度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同时,通过对不同温度数据的正确读取,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生活态度。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教具】

温度计、自制温度计、红液温度计、烧杯。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观察每个季节中天气的图片,思考:这些天气跟什么有关? 生:温度。

师:对,我们四季的变化跟温度有关,在温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温度。(板书课题:温度。)

二、讲授新课

提问:什么是温度呢? 演示实验:

(实验一):观察书中或者屏幕中的图片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做甲图中的实验:分别把手放入冷、热水中,让他说说两只手的感觉有何不同?

生:一杯水冷,一杯水热 师总结:由上述实验我们可以知道,这两杯水的冷热程度不同,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出示课件中温度的概念!

(实验二):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做图已中的实验,分别把手放入冷、热水中一段时间后同时放入温水中,让他说说感受。

生:两手在同一杯温水中的感觉不同,对同样的一杯水,一只手感到热,一只手感觉凉。

师:这种感觉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师生一起总结:准确判断温度的高低仅凭人的感觉无法做到,需要用到测量工具——温度计。

由此来引入温度计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自制温度计。【想想做做】

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个自制的温度计来测量物体的温度。

师:先后把自制温度计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请学生们观察两个自制温度计的细管中的水柱位置有何不同?

生:热水水柱位置高,冷水水柱位置低。

师:上面的实验说明我们能用自制温度计判断液体温度的高低,那它是根据什么原理来测量温度的呢?

生:它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摄氏温度】

师:用自制温度计只能定性的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而不能精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值,那来仔细观察下这个自制的温度计,想一想是不是可以改进一下我们的自制温度计,让它能够精确、方便的测量物体的温度呢?

生:在玻璃管中标上刻度、缩小玻璃泡

要准确的测出一个物体的温度,我们人类的就在温度计的细管上标上了刻度,缩小了玻璃泡然后就制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温度计。

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当中的几种常见的温度计。(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些常见的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图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同时思考问题:具体温度的刻度和单位如何定标呢? 引导出摄氏温度

师:请一位学生回答课件中两个示数

师:让全班同学齐声读摄氏温度的规定,并提醒学生在课本上做好笔记,同时,讲解摄氏温度的写法和读法,请学生阅读教材48页“小资料”,并请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填写空白处。学生阅读完后,引导学生看酒精和水银的凝固点,然后提问:科学家在北极或者南极考察时,我们应该用什么液体做成的温度计呢?

生:思考后回答。(两种答案都有可能出现)师:针对学生的上面的回答进行讲解。出示课堂练习

【温度计的使用】

师过渡性提问: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已经学习过刻度尺的使用,在用刻度尺之前我们要先观察刻度尺的哪些东西?

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师:同样地,在使用温度计之前也需要观察温度计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一边展示温度计一边展示并讲解量程和分度值的含义。并点名请学生说说屏幕上所展示的几种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分别是多少?

生:回答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师:(布置任务)请学生们阅读教材实验部分内容,并请同学们使用实验台上的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请其他学生观察他们的测量是否正确规范,相互交流与讨论。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 使用前:

(1)观察它的量程。(2)认清它的分度值。(3)看清零刻度线。

(4)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使用时:

(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使用后:

把温度计小心收放好。

师:提醒学生把以上相关内容在课本上做好笔记(在教材的49页~50页),让全体学生一起朗读。

出示课堂练习

【体温计】

过渡: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用到体温计,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体温计的相关内容,请学生们自己阅读教材50页相关内容并观察自已手上的体温计。并思考以下问题:

(1)说说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的异同。(主要是量程、分度值、缩口)(2)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3)它的特殊构造使得它有什么特殊用法?解析使用时和读数时水银的变化以及缩口的作用。

师生一起总结:(1)量程:35 ℃ ~42 ℃(人体的正常体温约37℃)(2)分度值:0.1℃

(3)特殊结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4)特殊用法:用体温计量体温前必须先用力甩几下,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出示课后练习(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

【板书】

一. 温度:物理学中我们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二. 温度计

1.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2.单位:摄氏温度(1)符号:℃(2)规定:教材P48 三. 正确使用温度计 1.使用前

(1)观察量程(2)认清分度值

2.使用时的注意要点:P49~P50 3.使用后:小心收放好 四. 体温计 1.量程:35℃~42℃ 2.分度值:0.1℃ 3.特殊结构:有缩口

《检阅》教学设计详案 篇3

1.(播放视频)师:知道刚刚视频中播放的是什么场面吗?虽然我们可能没有参加过国庆节检阅活动,但是我们学校举办过运动会,同学们曾经参加过入场式检阅,你能说说你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吗?(指名三人)(激动、自豪、骄傲……)2.师:是啊,参加检阅是光荣的事,检阅是严肃认真的事,检阅是……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检阅的故事。

二、学习新课

1.师:检阅的场面非常的盛大、隆重,让人的心情非常的激动,课文中讲到波兰的首都华沙,也在为了国庆而准备隆重的检阅仪式,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我们迅速的找找为了欢度国庆节,他们准备的场面怎么样?第几自然段?(指名)你们找到是这段吗?(出示PPT)这么隆重的场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能一起把它读一读吗?(齐读第十段)

2.师:这样的场面,咱们都想去参加参加是吧?有一群孩子,他们非常的幸运,他们要去参加国庆检阅呢!想不想知道他们在干什么?(齐读第二自然段)

3.师:他们在干什么?(在学校讨论参加国庆检阅的事)那他们可能会讨论一些什么问题呢?(指名三人自由回答)是啊,老师和你们想的一样!(出示PPT并齐读)这些队员们积极的讨论,一些事情已经商定,可是……

5.师:读完一遍,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他们为什么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

6.师:是啊!谁都不愿意开口呢?到底还有什么事情没有解决需要商量呢?我们也为他们着急呢!同学们自由朗读4、5自然段,看看到底是什么事情!(他们有一个队员的腿被截肢了,靠拄拐走路,检阅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7.师:这位队员是谁?(博莱克)博莱克的腿怎么样了?是啊,博莱克的腿被截肢了,一边是隆重的检阅仪式,而一边又是亲密的队友,可见这件事情真的是(难办、棘手)!那么面对这么难办这么棘手的问题,队员们都想出了哪些解决办法?请同学们自读6—9自然段,读之前请同学们按照以下几个要求去做(出示PPT)。

三、学习6——9段

1.师:队员们想到了哪几个办法?(指名读第六段)(出示PPT)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段共有几个问号,是啊!这里一共用了五个问号,队员们心里藏着这么多的问号,现在,让我们来替队员们考虑考虑。如果让他去,大家有什么顾虑(怕博莱克走不好,影响整个队伍)如果不让他去,(怕伤了博莱克的自尊心……)

2.师:看来这两种情况都不好,队员们才会这么为难。谁愿意再来读读,把你的为难传递给大家。(指名3人)全班一起来读出队员们的为难吧。

3.师: 多么善良的孩子们,他们既想让队伍整齐划一,更不想伤害自己的好伙伴伯莱克。正当大家苦思冥想,左右为难时,这个棘手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这时,队长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谁来读读队长的话?(指名读)

4.师:我想采访一下队员们,你觉得队长的提议好吗?队员们赞同吗?从哪儿读出来的?(生齐读第8段)

5.师:是的,此时,再也不是沉默的局面,大家的想法得到了统一。每个队员都欢呼着!让博莱克站在第一排,让博莱克感受到自己和正常人一样,别人能做好的事自己也能做到。这里就已经可以看出队员们对伯莱克的一种什么情感?(尊重,关爱)

四、学习10——16段

1.师:终于,国庆节到了,隆重的检阅仪式开始了……(出示PPT第11段视频)(生齐读)

2.师:下面轮到儿童队员了!(出示图片)从图片中你们看到博莱克了吗?这就是博莱克,高昂着头,挺着胸脯,走得可精神啦。那我们课文中是怎么写走在队伍中伯莱克的表现?谁来把你找到的句子告诉大家。(指名回答第12段)3.师:博莱克走得怎么样?(棒),你们知道伯莱克棒在哪里啊?(残疾,但走得好,有自信)

4.师:是啊,伯莱克完完全全地融入了儿童队员的游行队伍,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个拄拐的少年而感到自卑,相反的,他表现得是那样的有(自信)。

5.师:你能体会伯莱克当时的心情吗?(激动,自豪,对其他队员心存感激……)让我们全班一起来把伯莱克的出色表现大声地读出来。6.师:同学们,伯莱克是个有缺陷的孩子,却能跟大家保持一致,可想而知,他一定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艰辛。你能想象这背后该付出多大的努力和艰辛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想象伯莱克训练时的场景:(出示PPT)

师引导:清晨,当人们还在甜蜜的梦乡,博莱克—— 烈日当空,人们在树下乘凉,博莱克——

夜幕降临,人们在客厅里看电视,博莱克—— 7.师:可见博莱克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在刻苦的训练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也可以说他是个(坚强)的孩子。

8.师:看着这整齐的队伍,看着这自信坚强的博莱克,想着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尊重与关爱,成千上万的观众情不自禁的称赞道:(齐读)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出示PPT)

9.师:观众们除了称赞,还为儿童队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那掌声经久不息,他们用掌声来表达自己心里的敬佩、赞美和激动。让我们也把怀着敬佩、赞美和激动的感情进去读最后三自然段。(出示PPT)

五、总结

1.这真是一个难忘的国庆节,这真是一次难忘的检阅,它深深地刻在博莱克的心中,请听博莱克的感言。(课件:配乐诗朗诵)

难忘的检阅 今天,是国庆节!

今天,我参加了隆重的检阅!今天,我拄着拐杖接受了检阅!今天,我站在儿童队第一排看着主席台!

今天,我听到了赞美!今天,我听到了喝彩!

今天,我听到了长时间的掌声!

你知道我多激动吗? 你知道我多骄傲吗? 你知道我多自豪吗? 感谢您,我伟大的祖国!感谢您,我亲爱的队友!我要拄着拐杖坚强地走向未来!

六、布置作业

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儿童队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相信每个人都永远忘不了这次难忘的检阅。你们也一定有好多心里话要说,对吗?回去之后,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一写?我们下节课一起分享!

七、板书设计

检阅 自信 关心自强 真棒

尊重 /

教学详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欺负、讥笑、羡慕”等词语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丑小鸭在逆境中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3.懂得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领会故事所表达的积极意义。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学生交流作者安徒生的有关知识

1.根据学生课下所搜集的资料,找3-5名学生介绍安徒生的生平。补充:[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小时侯很贫穷, 11岁父亲死后, 生活更加贫困。安徒生从小观察敏锐,想象力丰富,14岁告别家乡到丹麦首都,下决心要当个艺术家,却面临走投无路的困境。

1829年,安徒生创作的一部喜剧在皇家影剧院上演的那一天,他静静地坐在大剧院的一个角落里,望着那些他所创作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听着观众的喝彩,他的眼里不禁流出一行行热泪。

十年前,他几次想在这个剧院里找到一个小小职位,都遭到了嘲笑和否定。十年,那是一段多么艰苦和漫长的过程!今天,他终于成功了,得到了公众的承认。] 2.在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生平后出示课件1: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家。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贫民区。他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代表作:《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

二、导入新课

安徒生曾说过:我就是一只丑小鸭。十年前,他遭到了嘲笑和否定,十年后,他变成了──白天鹅!同学们,你想不想知道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白天鹅的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各学习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完成两项任务:

(1)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2)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2.出示课件2检查学生识记生词的情况:

暖烘烘 丑陋 讪笑 嫉妒 来势汹汹 欺负 篱笆 讥笑 芦苇 冻僵 木屐

3.出示课件3让学生把四幅插图按照自己的理解排好顺序。4.按照课件3的顺序在小组内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品词析句,感情朗读

1.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记叙丑小鸭遇到的不幸遭遇的句子。体会它当时的心情。[失望、胆怯、孤单、可怜等] 2.同学们,请你和你的小伙伴合作一下,每人读一个部分,把丑小鸭悲惨的命运读出来,把我们对丑小鸭的爱与同情读出来吧![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此步骤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细细地体会课文里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3.哪些同学可以用朗读展示丑小鸭可怜的命运?同学们,请你也在心里默默地读吧!

[师相机指导:出生时大家对它的失望;被人欺负的胆怯与孤单;呆在芦苇地里的孤寂无奈;冻僵在冰上的令人心怜。] 4.学生讨论,丑小鸭在这些打击面前,抱着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有什么追求?

[我要飞向它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 然后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白天鹅?

5.漫长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天终天来了,丑小鸭也长大了。原来他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如果你也为丑小鸭感到幸福和快乐,那就请你放声朗读课文第39-47自然段。[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丑小鸭惊喜,非常愉快的心情。] 6.学生讨论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深意。(1)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试阐释这句话的意思](2)它感到非常难为情。它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它感到太幸福了,但它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棵好的心是永远不骄傲的。[大家赞美丑小鸭,丑小鸭为什么感到难为情?“一棵好的心”是指什么样的心?]

五、系生活,小结延伸

(1)这只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2)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

《夸父追日》教学设计(详案)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

2、交流从故事中得到的收获。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交流阅读感受,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教学难点:体会夸父执着、奉献精神,讲讲这个故事。教学准备:PPT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猜一猜导入。

1、师说生猜:他开辟了天地,并用身躯化作世间万物。——盘古

他为民除害,射下了天上的九个太阳——后羿

2、生看图表述:指生猜。(出示PPT——女娲)

3、你说大家猜:(嫦娥——孙悟空)

4、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读一个神话故事——《夸父追日》(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1、生快速浏览课文,找词语。

2、师PPT出示:

手杖

虞渊 伏下身子 渭河

咕嘟咕嘟 翰海

颓然 向前一抛

3、生读词语,读准字音。

4、说说:有几个带有三点水的词?指名说

5、PPT出示图片和简单的介绍词。

6、再读词语。

7、读句子:

(1)(PPT出示句子,指生读。(2)同桌配合练读。(自己选择方式)(3)全班齐读句子。

8、再出示句一、二:(女生读、找动词,师板书:拿、提、迈、追、跑——虞渊)

9、出示句三、四:(男生读:找动词,师板书:伏、喝、咕嘟咕嘟——渭河

10、归纳2、3段的内容。

11、小结方法:抓关键词,讲清楚内容。

生读第4或第5自然段,找关键词。

12、指名交流第4自然段的内容。(师板书:倒、抛、闭——大泽)和 第5自然段。(板书:变、大山

桃林)

13、讲起因:为什么要去追赶太阳呢?(指名说,PPT出示句子,板书:不

喜欢黑暗,喜欢光明)

14、小结:这个故事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的。(师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三、师生共讲故事。

1、师生将故事。

师: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叫夸父的巨人,他不喜欢黑暗,喜欢光明,于是,读(出示PPT图1:)他一直追到虞渊,(出示PPT图2:)他又想去喝大泽里的水(PPT图3:)(出示PPT图4:)第二天早晨,当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昨天倒在原野的夸父,已经变成了一座大山。而他抛出的手杖,变成了(PPT出示图5)

2、出示提示: 师:(出示幻灯片)这个神话故事主要讲了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他为了(),就去追赶(),追到()时,他实在(),喝干了(),又想去(),结果还没到()就倒下变成了(),他的手杖变成了()。

四、讲讲这个故事

1、出示要求:

讲讲你最喜欢的那一个自然段。温馨小提示:(1)用自己的语言来讲;

(2)加上动作和表情。

2、生练习讲。

3、生讲故事。

五、感悟夸父的精神。

师: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夸父。指名答。

师:夸父的这种精神很使我们感动,他至死追求光明,他把自己的手杖化作桃林,给追寻光明的人解渴。

六、延伸

1、推荐《山海经》;

2、回家讲故事,续编故事。板书设计:

起因:不喜欢黑暗,喜欢光明

32*

拿、提、迈、追、跑——虞渊

追求光明 夸

经过

伏、喝、咕嘟咕嘟——渭河

勇于献身 追

倒、抛、闭——大泽

保护眼睛教学设计详案 篇6

龙凤区第三小学 韩颜玲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正确的用眼常识,养成保护眼睛的好习惯。

3、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眼睛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懂得如何保护眼睛、怎样养成保护眼睛的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揭示课题

1、师:老师知道同学们是非常聪明的孩子,现在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小谜语,请大家猜一猜这是我们身体上的什么器官?两间小屋左右分,要到睡觉才关门。小屋能把万物收,难放一粒小灰尘。(生自由回答)。板书课题 眼睛

2、师:对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眼睛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呢?(生自由回答,师给予肯定)

3、师:眼睛对我们很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自己的眼睛。板书 保护

二、走访观察 探究原因

1、师:眼睛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老师却为自己的眼睛戴了一副近视眼镜,那近视的人如果不戴眼镜是什么感觉呢?(自由回答)请几位同学带前面感受一下,师用纱布蒙住学生的眼睛,学生说感受。(师出示幻灯片帮助孩子们了解近视的感受)

2、师:近视眼镜愿意和什么样的孩子交朋友呢?利用前置性作业1小组内交流你在生活中观察和调查的结果。(学生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3、师:那个小组愿意把你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呢。小组汇报,其他组补充。(师适时表扬)

4、师出示幻灯片进一步补充说明。

三、养成习惯 保护眼睛

1、师:你知道哪些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方法?结合前置性作业2,学生自由回答,生生互相补充。

2、师:现在我们进行一次男女同学眼操比赛,比一比看谁做得好。(开展男女同学眼操比赛)师给予鼓励

3、师:结合前置性作业3和老师一起读一遍《爱眼口诀》 台灯放在侧前方,电视电脑莫久看。读写姿势要正确,一尺距离要做到。乘车走路勿阅读,趴着躺着不看书。青山绿水常亲近,睡眠充足不过劳。户外锻炼是法宝,偏食挑食不能要。

四、开展实践 增强感知

1、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乐于助人,谁愿意帮助老师把这两张图片上小朋友的鼻子画上去呢?(学生画鼻子)现在老师要增加点难度,我们把这位学生的眼睛蒙起来,让他再画一次鼻子。大家评价一下那副画得好?

2、师:男学生睁着眼睛、女学生学生闭着眼睛,看谁最先找到老师要求翻到的那页,学生按指令进行比赛。(快速翻书比赛)

3、师:为什么会这样,生活中有完全看不见的人吗?你觉得作为盲人他们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师给予学生赞许。

五、利用游戏 感受奇妙

1、师:我们的眼睛还有很多奇妙的地方,你知道吗?现在就请我们通过游戏来感受眼睛的奇妙吧!拿出水彩笔闭上一只眼睛,给彩笔戴帽子,试一试结果怎样?

2、师:请同学按老师的要求,再做另一个游戏,你会发现什么?生自由回答。现在我们看书5页做出判断,为什么会这样?生自由回答。师给予解释(视觉误差)

3、现在我们测试一下自己的眼睛。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为什么会这样?生自由回答,师给予解释(视错觉)。

六、课堂小结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今后希望我们每一位小朋友都能爱护自己的眼睛,不和眼镜交朋友。

七、课后作业

帽子造型设计 详案 篇7

电信系 徐榛

教材分析:

《帽子造型设计》是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服装设计》中第六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在全章中起到重要的领头作用,是学生进行系列服装设计所要掌握的必备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帽子的功能、分类及各部位名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 审美品味和设计素养。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感受专业学习的 乐趣,从而加深对纺织服装专业的认知与热爱。

教学重点:

帽型的构思、设计 教学难点:

如何对帽子的造型进行设计 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注重讲练结合、寓教于乐。

2.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策略,从最初任务一的寻找特征,从而了解帽子的功能、类别和基本造型及各部位名称,到任务二的超级变变变,进行造型的设计变化阶段,再到任务三的强化提升,使难点顺利突破。各知识点分层展开,合理流动,环环相扣。

教学用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生:铅笔、水笔、水彩笔、素描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对成语“张冠李戴”进行解释,使她们深刻感受到帽子作为服饰品中的组成部分,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从而引出课题:帽子造型设计

二、学习新课: 任务一:寻找特征

在展示的众多帽子图片中,请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和分析,谈谈它们具有的不同功能和类别

1.展示图片 2.分组讨论 3.整理归纳

(一)功能:

(1)防护性:保暖、防风、遮阳、防雨、隔尘(2)装饰性:对穿着着具有修饰、美化作用(3)象征性:身份象征、职业象征、地位象征

(二)分类:

(1)从年龄、性别上分:男帽、女帽、童帽

(2)从用途上分:泳帽、睡帽、安全帽、护士帽、警帽、棒球帽

(3)从材料上分:布帽、草帽、皮帽、钢盔(4)从形态上分:鸭舌帽、贝蕾帽、瓜皮帽(5)特定含义的帽式:礼帽、斗笠、土耳其帽

刚才通过图片欣赏,我们看到帽子的款式造型可谓千变万化,但是,万物不离其宗,它的基本造型可以归纳为两类:

(三)基本造型及各部位名称:

(1)平顶型:帽顶、帽墙、帽条、帽檐(2)圆顶型:帽片、帽条、帽檐 任务二:超级变变变

1.展示由基本帽型而变化出的纷繁多样的帽子造型 2.提问:帽型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如:形状、结构、帽檐的变化、增添装饰物件等)

3.教师归纳:

帽子的设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构思:

(1)改变基型

——对帽顶、帽墙或帽片的形态加以变化,以改变帽子的基本造型。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方法:(如:加宽或变窄帽墙,或把帽墙变成一侧高、一侧低;加大或缩小帽顶;增多或减少帽片,或改变帽

片形状。)

(2)更新结构

——改变帽子的基本构成状态,用全新的结构形式和工艺手段构成帽子新形象。

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图片(3)强调帽檐

——通过帽檐的形态变化,来体现帽子的造型效果。

(4)增加装饰

——在简洁的帽子基型上,附加一定的装饰物,构成活泼、俏丽的视觉效果。

注意:以上四个方面的变化,在设计时都不是单独使用的,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

4.学生练习

全班分成四组,每一组着重针对一个方面进行构思、设计。每组派一名代表上黑板练习

5.简单交流点评

三、强化提升:

根据刚才学生练习时出现的问题及容易产生的误区,找出解决方案并表现出来。

列举问题:

1.帽子是依附于人的头部存在的,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头型和脸型进行构思、设计。

2.帽子作为服饰品,要充分考虑到与服装整体风格的协调。3.还要与穿着者的职业、身份、爱好、环境、季节等结合起来考虑。

就像上课之初大家解释的“张冠李戴”这个成语,在设计时,我们可不能犯同样的错误。任务三:连连看

把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出的不同造型、款式的帽型与和它相对应的服装连接起来。

四、课堂练习:

1.每位学生设计一款完整的帽型效果图 要求:构图适中

采用写实手法,色彩表现

整体效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2.作品展示与评价活动:

教师选出一部分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先自我评价,然后相互评价,最后由教师作简评。

五、课堂小结:

帽子由于处在人体的最高位置,又与人的面部紧密相关,所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就服装设计而言,帽子往往是一套服装的灵魂所在。因此,在设计中我们要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平时多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这样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六、拓展延伸:

1.观察思考

对给出的造型奇特、新异的帽子图片进行观察,从中体会与先前欣赏的帽子造型有何不同?(淡化其实用功能,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装饰效果,属于创意型帽子)

2.布置课后作业

夹竹桃教学设计详案 篇8

教学内容: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19课《夹竹桃》第二课时(本课一共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和“无不”等词语造句。

2.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

3.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体味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国家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在1962年的时候,回忆起他小时候天天能在家里看到的两盆花,尽管此时他已经是五十一岁,离开家乡已经四十多年,可是他仍然感到记忆犹新,于是欣然写下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夹竹桃》。

1、齐读课题,提示读音:表示从东西两边把它钳住读“jiá”,表示夹杂、掺杂读“jiā”,在这应该读“jiā”,再次齐读课题。

2、复习词语

出示:荇藻 玉簪花

一嘟噜 熏透了 微风乍起 凄清

3、对相关词语进行解释:荇藻、玉簪花、微风乍起等。

4、再次齐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展示夹竹桃图片,感受夹竹桃名称的由来,2、出示第一自然段,本段是最能抒发夹竹桃在季先生心中的地位的,设疑:为什么说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什么样的景象是十分奇妙有趣的?有趣在哪?品味“融洽”一次。(板书:奇特 雪火相容)

指导朗读

过度:两盆花和谐开放,融洽和睦的情景深深地印在了季羡林先生的脑海里,时隔四十多年,他依然不忘,所以季先生说夹竹桃是他“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是啊,我们似乎明白了一些。还有别的原因吗?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接下来还有哪个自然段直接描写夹竹桃?请同学们拿着笔,一边去细细地读,看一看你能看到夹竹桃在怎样开?

2、学生思考,交流:

(1)品味: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重点出示:无日不迎风吐艳。句式变一下,换个说法。(双重否定)

夹竹桃都迎过哪些风浪? 除了课文写的之外,想象一下在夹竹桃的成长中还会迎着什么呢?引出夹竹桃始终如一的品性,感受夹竹桃旺盛的生命力和人性。(板书:始终如一)

指导朗读

(3)品味: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体会夹竹桃的,默默无闻,不张扬和它的连续不断(板书:默默无闻 连续不断)

指导朗读

(4)品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无不奉陪”也是一个双重否定,表示“奉陪”,感悟夹竹桃花开三季的品性。(板书:花开三季)

(5)思考:第三自然段的用意是什么?(用春、夏、秋开的花来衬托夹竹桃的生命力旺盛)所以作者在第四自然段的开头这样写道: “然而,”作者想用这个然而和逗号来表达什么?

(6)根据刚刚学习的内容用“尽管 然而 ” 说一句话。

师:尽管这院子里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然而在季先生的心中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还是那夹竹桃。

(7)师配乐引读第四自然段。

品味: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8)思考,小结:什么是夹竹桃的韧性?

(对照板书:默默无闻的韧性,连续不断的韧性,始终如一的韧性,花开三季,生命力旺盛的韧性)

小结:这默默无闻的隐忍,这连续不断的坚持,这始终如一的执着,这花开三季的驻守,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师板书:韧性)

指导朗读: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师:正是因为这一点韧性,季先生才会这样说:夹竹桃(生读,出示:对我说来,它确实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9)结合季羡林生平,深化“韧性”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4自然段。

2、读《夹竹桃》原文,感受大师风采。

五、板书设计

夹竹桃

奇妙 雪火相融

默默无闻 韧性 连续不断

始终如一

等高线教学详案 篇9

教学步骤:

一、引导激趣(出示木兰山平面图)

1、看图设疑:平面图能体现地形的高低起伏吗?

2、揭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绘制体现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二、合作探究 1、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A、出示等高线地形图

B、问:图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C、得出定义: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2、认识等高线、等高面

A、出示山体剖面图

B、分组讨论:图中等高线有什么特点?

C、汇报讨论结果: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等……..(适时复习海拔高度的定义:地面某点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就是该点的海拔高度)

D、得出定义: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线就是等高线。

E、认识等高面: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同,所以这些点在同一平面内,我们把这个面叫做等高面,或者说等高线所在的平面就是等高面。(显示等高面的概念)

F、动画演示等高线和等高面 3、画一条等高线

A、显示剖面图

B、讨论:你能在假山上画出一条等高线吗?

C、交流讨论结果,肯定最佳方法。

D、分组合作绘制第一条等高线

E、检查绘制结果,用等高面检验等高线是否准确。4、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A、设问:画出一条来了,你能尝试着多画几条吗?

B、显示绘制要求

C、学生分组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D、交流绘制过程中的问题,展示学生的等高线地形图。5、认识等高线的分布特点

A、演示完整的等高线地形图

B、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均匀吗?什么样的地方等高线密集些,什么地方稀疏些呢?

C、学生结合山体观察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三、课堂小节:本节课的大致内容。

四、适时训练

认识圆教学设计详案(省级参赛) 篇1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目标导学

师:上课!老师好,同学们好请坐!

师:谈到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你们都在哪里见过圆?随手提问 生:瓶子,硬币,镜头…

师:这么多,看来圆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不仅如此,我们美丽的大自然也格外青睐于圆,中外的很多建筑也应用到了圆,我国的民间艺术更是处处有圆,看,这是运动的摩天轮,它转动起来也形成了一个个圆,圆到底有什么魅力?仿佛哪里都离不开它,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的认识圆。

师:板书:3.1认识圆

师:这是本节课我们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哪位同学为大家读一下(安排)生:读(1)认识圆,知道圆的有关名称,了解圆的特征,掌握什么是直径和半径,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

(2)会用圆规画圆。

(3)能利用圆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师:读得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任务开启对圆的认识。(课件)这些都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它们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而圆,是由什么围成的封闭图形呢?

生:曲线

师:对,平面上,圆是一条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这条封闭曲线将平面上的点分成三部分,这里,曲线里面称为圆内的点,这里这里是圆外的点,而这条曲线上我们称作圆上的点。

(二)自主探究——体验成功

活动一:动手操作 理解概念

现在我们把这个圆缩小剪下来,咦,它到了老师的手上,你们手中是不是也有一个圆形纸片,那我们就利用手中的这个圆片将它对折一次、两次、三次等等,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在组内交流,组长做好记录。

生:拿出剪好的纸片,通过对折发现圆的相关部分,组内交流然后一名代表说说他的发现。(师巡视)

师:哪位同学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提前安排)生:对折一次,发现两侧部分可以完全重合

师:好,所以我们说圆具有(轴)对称性,而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圆的一条对称轴,再对折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折痕交于一点,并且这些折痕都重合,一样长。

师:对,在数学上,我们把折痕相交的这一点叫做这个圆的圆心,用大写字母O来表示(在圆形纸片上描出,同时板书:圆心)而这些重合的相等的线段也有名字,它们叫圆的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板书:半径r,接下来纸片上描出,并标注,圆片上强调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把圆片打开后,这条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圆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板书:直径d,在圆片上画出并强调直径)好同学们看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红色的字我们读重一点,半径一二!

生:齐读

师:给大家一点点时间,看看在红色字体消失后谁可以把它们填出来。组长做好记录。

生:出声记忆。大约一分钟 师:谁可以? 生:填空

师:举手提问两名同学,随机提问另外两名同学。会描述的举手!好,看来大家全都会用语言描述半径和直径了,那如果老师把半径和直径放到图形当中你还能识别吗?

生:能。

师:出示巩固练习。

生:判断出,并说明不是的理由

师:引申对称轴和连接圆上两点的线段。

(有没有同学可以看出来,如果这条线段的两端延伸出去,它可以看成是圆的一条什么呢?谁知道?说的好,组长给他加上两个成长值。

其实啊,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条线段虽然没有通过圆心,但是它的两端也在圆上,这种线段在以后对圆的学习中还会接触到,它也是圆中很重要的一类线段。)

活动二:小组合作 得出结论

现在我们认识了圆的半径和直径,但仅仅认识还不够,这不足以显示出你们的能力,接下来我们继续探究,看看半径、直径都有什么特点以及它们之间会具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再次借助你手中的圆片,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方法,组内合作交流,看看你能得出哪些与半径、直径有关的结论,组长做好记录。开始吧!

师:好老师看到每个小组都特别认真的在探究,哪位同学可以把你们组得出的结论与全班同学分享?好,这位同学很自信很勇敢,来,面向大家,稍稍抬高一点!

生:半径直径无数条,而且都是相等的

师:大家同意吗?(板书:相等,无数条)还有什么结论?其他小组只要有和他们不一样的就可以来补充

生:直径是半径的二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 师:用字母表示应该是:板书关系

生:对称轴也有无数条,而且直径就是圆的对称轴 师:说的真好,直径所在的直线就是圆的对称轴,对称轴有无数条,因为(直径有无数条)

师:刚刚同学们说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直径是半径的二倍,那这个圆和这个圆,半径相等吗?直径呢?这个关系还成立吗?

生:不相等,不成立 师:那要加个什么前提? 生:同一圆中

师:这两个圆呢?成立吗?(出示等圆)生:成立

师:所以,以后再提到半径相等,直径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直径是半径的二倍,必须加上“同圆或等圆中”。好,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下面老师说的这几个小题都发生在同圆中,我说半径你说直径,我说直径你说半径。

师:随口出题 生:抢答

活动三:认识圆规 动手画圆

师:同学们震撼到老师了,你们的反应速度太快了。我们刚刚通过动手操作,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也了解到它们各自的特点,那你们想不想画一个圆?

生:想

师:你们手中剪好的小圆片都是用什么画的? 生:说出各种工具 师:可以有这么多方法来画圆,其实啊,我国古代就已经用圆规画圆了,(课件)孟子就说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如今更是“遵章守度”的标尺。那我们想方便准确的画一个圆,工具就是圆规,(拿出教具圆规)拿出你们手中的圆规,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有两支脚,一只带有针尖,一只带有铅笔,而且这两脚间的距离可大可小,那它们是如何分工画出一个圆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认真的观看微课。

生:观看微课,同时思考分工。师: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师:请同学们在本上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画完的同学坐好,在同学观看微课和尝试画圆的过程中,你知道有针尖的一脚固定的点是所画圆的什么?

生:圆心

师:针尖扎在哪里?圆心就在(哪里),圆心在哪里,圆(就在哪里)说明,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板书:位置

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所画圆的(半径),距离越大,半径(越大),半径越大,圆就(越大),所以说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板书:大小。这回我们知道了,想要确定一个圆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是(圆心和半径)。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师:同学们坐好,看看这满黑板你们探究出的成果,是否全都掌握了呢?在前方,老师为你们设置了重重关卡,敢不敢应战?敢不敢?

生:敢。

师:好,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期间再次强调同圆或等圆中。)

师:下一题,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下,哪位同学能指出危险区域? 生:指出危险区域,(不完整的地方其他学生补充)。师:给出确定的答案。

(四)联系生活——升华新知

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你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你就会用你的智慧创造世界。这是老师在身边看到的数学,为什么井盖要设计成圆形的呢?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解释一下吗?(有必要可以讨论一下)生:不会掉下去,与直径相等有关。(只有圆通过圆心的对角线处处相等)师:说的太好了,同学们已经可以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了。

(五)归纳总结——感受圆文化

师:大家坐好,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圆,你都收获了什么? 生:谈收获。

师:看来大家都收获满满,老师给你们留一个作业,设计一幅以圆为主题的图案,比一比,谁的更漂亮更有创意。

上一篇:《化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和教学计划下一篇:公益广告设计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