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案例分析例题

2024-06-29

思修案例分析例题(共10篇)

思修案例分析例题 篇1

1.甲男与乙女是一对恋人。一日,乙在电话中提出要和甲分手,甲说希望我们能见最后一面,道个别,乙同意了。甲来到乙的寓所,对乙说,“希望你不要和我分手,不然我就喝下这瓶毒药!”说着拿出一瓶液体状东西。乙认为甲是吓唬自己的,于是说,“你爱喝就喝,关我什么事。”甲一口喝光液体,满脸痛苦倒在床上。乙认为甲是假装的,掉头摔门而去。甲中毒身亡。问:如何看待乙的行为?

答: 乙的行为并不违反法律,但其行为应受到道德的谴责。从犯罪主观方面看,乙没有任何伤害或杀死甲的故意和过失;从犯罪客观方面来看,甲的死亡后果是因为自己喝毒药,而这毒药并不是乙给他喝的,乙的行为对甲的死亡不构成因果关系。另外,男女朋友间没有救助的法定义务,救助甲是乙道德上的义务;对甲的死亡乙也不能预见,因为她认为甲是吓唬自己,不是真的自杀,因此,也无救助的可能性,由此也不构成不作为犯罪。但是乙作为甲的女友没有留心注意甲的行为应受到道德的谴责。

2.余某与刘某结婚后生有两个儿子余甲、余乙。后余某与刘某因感情破裂离婚,两个儿子归刘某抚养,余某每月支付生活费若干。数年后,刘某与林某结婚,当时余甲已工作,余乙随刘某改嫁。刘某与林某又生一子林丙。余某离婚后未再婚,并于1999年去世,留下遗产4万元。2000年1月林某去世,留有家中财物共值12万元。

问:余某与林某的遗产该如何分割?请说明理由。

答: 余某死亡时与刘某已不存在夫妻关系,因此余某的4万元由其子女即余甲、余乙,一人2万。林某死后,首先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刘某可得一半遗产6万;剩余6万由刘某、余乙、林丙平分,各分2万。原因 《继承法》第10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

3.宋某“文革”期间被打成反革命,含冤入狱,妻子也离开了人世。1980年平反出狱。宋某有两个儿子宋甲和宋乙。宋甲在外地工作。宋某平反后随宋乙及儿媳妇黄某及孙子宋小乙共同生活。同时,因狱友姚某夫妇双双去世,宋某收养了他们的女儿姚小甲。1990年,宋乙因病去世。宋某随之瘫痪在床,一直由黄某尽心照顾。1994年宋某去世,留有遗产10万元和一份遗嘱.遗嘱写明给宋某的亲妹妹宋丁2万元,但宋丁于1993年去世。宋甲认为自己是唯一的继承人,遂将10万元全部取走。宋某的亲弟弟宋丙认为宋某当时在狱中,已故双亲全由自己养老送终,宋某的遗产应分一份给他,便起诉至法院。宋丁的儿子王小甲也要求得到给其母亲的2万元。

问:遗产该如何分配?说明理由。

答: 宋某的妹妹宋丁比宋某去世的早,所以不发生遗嘱继承,而遗嘱继承是不能代位继承的,所以宋丁的儿子王小甲也没有权利继承宋某的财产。宋某的弟弟宋丙是第二继承顺序,当第一继承顺序的继承人仍然健在并没有放弃继承权的情况下,作为第二顺序的宋丙也没有继承权。因宋乙去世的比宋某早,所以宋乙的儿子宋小乙享有代位继承权,作为丧偶儿媳的黄某,对公公宋某尽了主要赡养义务,有继承权。宋甲是宋某的亲生儿子,享有继承权。姚小甲是宋某收养的养女,同样享有继承权。因此,宋某的遗产由宋甲、姚小甲、黄某、宋

小乙4人均分,每人2.5万元。

4.被告人林某,32岁,某煤矿局汽车司机。1995年3月2日下午2时许,林某驾驶解放牌货车返回单位的路上,行至某村庄附近弯道处,迎面高速驶来一辆卡车。由于路面又滑又窄,眼看就要相撞,林某急向右打方向盘,车下公鹿撞倒一茅棚,而后又撞在供销社的墙上。尽管林某采取了紧急刹车,但是还是造成了供销社一面墙的一部分倒塌并砸坏一些商品,汽车也遭到严重损失,总计损失价值1万元,林某本人也负伤。

分析林某的行为性质。

答: 林某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林某为了使自己和卡车司机的人身权和自己的货车和对方的卡车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急向右打方向盘造成损害,属于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另外,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着超出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案例中卡车从又滑又窄的乡村弯道附近高速驶来,引起险情的显然不是林某;而林某采取的措施引起的损害小于两车相撞引起的损害,因此未超出必要的限度,因此他也无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5.某女青年袁某,婚后常遭到丈夫的打骂和婆婆的责怪。袁某认为,夫妻感情不好,完全是婆婆造成的,于是产生了毒死婆婆的念头。有一天,丈夫去外地干活,袁某趁作饭之机,把毒药放入锅中。由于投度量小,婆婆和小姑子吃饭后只略感不适,并无他恙。第二天,袁某又加大了药量投入锅中,结果,婆婆和小姑子均中毒,呕吐不止。袁某见状于心不忍,就跑去找医生抢救,婆婆和小姑子均脱险了。

分析袁某故意犯罪的发展阶段。

答:袁某有两次投毒的故意犯罪行为。第一次,袁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投毒),但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投毒量小)而未得逞所以,属于犯罪未遂。第二次,袁某在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后因于心不忍,跑去找医生抢救,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属于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属于犯罪中止。

实践中,犯罪的间接故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行为人为追求某一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行为人在其妻碗里投毒杀妻,明知孩子可能分食毒药,但由于杀妻心切而放任孩子中毒死亡。此案中,行为人在预见到孩子可能中毒死亡的情况下,为追求其妻死亡的结果,而放任孩子中毒死亡结果的发生。(2)行为人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行为人为了打野猪而对可能打死路人这种危害结果采取放任的态度,结果把行人打死。此案中,行为人在预见到路人可能中枪死亡的情况下,为了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路人中枪死亡结果的发生。(3)在突发性犯罪中,行为人在瞬间情绪冲动下,不计后果地实施危害行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一些青少年临时起意,动辄行凶,不计后果,捅人一刀而去并致人死亡。在这些案例中,行为人对于行为会给对方造成何种损害并无明确的认识和追求,但无论出现什么结果,都在行为人主观预见范围内,并持放任其发生的态度

判断题:

(×)

1、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至两年,而拘役的期限为十五天至三个月,所以,管制比拘役的刑罚重。

(×)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国家机关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

(×)

3、缓刑是指不立即执行,过一段时期再执行。(×)

4、一般来说,违法的行为,必然违反道德。

(×)

5、因为宪法是母法,所以,宪法的产生早于子法。

(×)

6、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亡。(√)

7、时效中止是由客观情况引起的,而时效中断则是由主观情况引起的。

(×)

8、如果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则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可以代位继承被继承人所立遗嘱中留给继承的遗产。

(×)

9、老王的儿子与老王的堂妹的女儿产生了爱情,因是近亲,故不能结婚。

(×)

10、债的发生原因有侵权行为、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

11、法是人类社会开始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

12、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因此,统治阶级的意志必然通过法表现出来。

(×)

13、每条法律条文都有假定、处理和制裁三部分组成。(√)

14、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和普通法律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15、公民某甲失踪5年,配偶乙向法律申请宣告甲死亡,甲父母反对,人民法院应宣死亡。

(√)16、财产所有权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都受法律保护。(×)17、凡在我国领域内的犯罪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18、在我国,14岁以下的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19、我国法律禁止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之间婚姻。

(√)20、某公民生前立有自书遗嘱,口头遗嘱和公证遗嘱,应以公证遗嘱为准。

(√)21、宪法的内容会随着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22、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23、社会主义法的实施包括法的适用和法的遵守两种形式。

(×)24、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除因年龄不同而不同外,一律平等。

(×)25、单位犯罪也为共同犯罪。

(√)26、甲的祖父和乙的外祖母是同胞兄妹,具婚姻法的规定,甲和乙可以结婚。

(√)27、自诉案件由人民法院直辖管理。

(×)28、经公证机关公证过的遗嘱是不能撤销和变更的,口头、书面、自书、代书、遗嘱不得变更和撤销公证遗嘱。(×)29、法人是拟制的民事主体,所以没有人身权。

(√)30、民事诉讼法规定:对第一审判决不服的上诉期间为十日。(×)

3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因此统治阶级的意志一定要通过法律表现出来。

(×)

3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和普通法有本质上的区别。(√)

33、无效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效力。

(×)

34、一般来说,每条法律条文都是由假定、指示、处理三部分组成。

(×)

35、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他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6、法定代理主要是为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设立代理权。

(×)

37、区别罪与非罪的标准在于它的社会危害性。(×)

38、犯罪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指向的人或物。(×)

39、我国司法奉行的公开审判制度,所以任何案件应公开审判,允许旁听。

(×)40、同时立下自书、代书、录音和口头遗嘱的,以自书遗嘱为准。

(×)

41、医生让不知情的护士为病人注射毒药,对医生来讲,是一种不作为的犯罪。

(×)

42、猎人在丛林中开枪打中了一只野猪,野猪受伤狂奔下山,撞死了正在山下路上行走的小孩,猎人对小孩的死是一种疏忽大意的过失。

(√)

43、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顺序(1)父母(2)祖父母、外祖父母(3)兄、姐(4)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

(√)

44、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

45、小刘因打架斗殴,受到劳动教养的惩罚,这种惩罚属刑事制裁。

(×)

46、某甲为杀害某乙,放火烧乙在田间护庄稼睡觉的茅棚,致乙被烧死,则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和放火罪后数罪并罚。

(√)

47、甲将一块旧手表交给信托商店请其代为出售,这属委托代理。

(√)

48、法律编纂是一种重要的国家立法活动,而法律汇编不是创制法的活动。

(√)

49、小李的姑母是小叶父亲的岳母,根据婚姻法之规定,小李与小叶可以结婚。

(×)50、违法即犯罪,犯罪即违法。

题型有五种:判断题(15分)、简答题(21分)、论述题(24分)、案例分析题(20分)、小论文(20分,500字以上)

思修案例分析例题 篇2

解析:依据“七事项”, 存在的问题有:①液泡碰了容器底;②没有等到液柱稳定后再读数 (体现在“过一会”三字上) ;③读数时液泡离开了被测物体 (体现在“拿出来读数”几字上) 。

例2 如下表所示, 用甲苯制作的温度计是否一定能测酒精的温度。

解析:如果酒精液体的温度低于甲苯的熔点-95℃, 如酒精的温度是-110℃时, 甲苯在-110℃时 (低于熔点) 已呈固态, 而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所以用甲苯制作的温度计不一定能测量酒精的温度。

例3 日常生活中经常可看到这样的现象:往保温瓶中灌入大半瓶开水后, 塞上木塞, 忽然听到“噗”的一声, 木塞蹦了出来, 同时看到一股“白气”从瓶里冒出来;而在保温瓶中的开水剩下不多时, 若瓶塞不漏气, 过一段时间后, 瓶塞会很难拔出。请你根据上述情景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 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简答。

问题1:为什么木塞会蹦出来?

问题2:瓶塞很难拔出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3:为什么从瓶里会冒出“白气”?

解析:问题1:为什么木塞会蹦出来?

简答:保温瓶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对木塞做功, 空气的内能转化为木塞的机械能。

问题2:瓶塞很难拔出的原因是什么?

简答:瓶内气体温度降低, 压强减小, 使瓶塞内外压强差增大, 所以瓶塞难拔出。

问题3:为什么从瓶里会冒出“白气”?

简答:瓶中的水蒸气遇到瓶外的冷空气液化而成小水珠, 所以看上去是白雾。

例4 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过程中, 同学们作出了如下猜想: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

A. 液体的温度;

B. 液体的表面积;

C. 液面上气流的快慢;

D. 液体的种类。

(1)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只相同的烧杯, 分别盛等量的酒精, 把一只烧杯放在烈日下, 另一只烧杯放在阴凉处, 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两杯中酒精的多少。该同学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______。 (选填“A”、“B”、“C”或“D”)

(2)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猜想D。要求简要写出实验的方法。

滑轮典型例题分析 篇3

解析 水平使用的滑轮与物重无关,主要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有关.通过受力分析可知:

F1=120N;F2=60N;F3=240N.

例2 如图2所示,G1=20N,台秤示数8N,不计滑轮重和摩擦,物体G2重( ).

A.2N B.18N C.28N D.20N

解析 先分析该滑轮组中的定滑轮和动滑轮,物体G1受到2股绳子向上的拉力,每股绳子拉力为F=10N;再以物体G2为研究对象,G2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F=10N和台秤的支持力8N,其重力为G2=10N+8N

=18N.答案选B.

例3 如图3是现代家庭经常使用的自动升降衣架的结构示意图,它可以很方便晾、取衣服,其实就是通过一些简单机械的组合来实现此功能.图中动滑轮有

个,此装置 (能/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解析 当晾衣架上升时,下面的两个滑轮与晾衣架一起上升,所以下面的两个滑轮是动滑轮;当拉着晾衣架上升时,自由端的拉力可以向下,因此,此装置能改变动力的方向.答案:2;能.

思修课的案例 篇4

神童魏永康(低情商神童与专横母亲)黄金大米(混乱的科研,捏造的实验)高速公路逆行案

孝子买农药助病痛母亲自杀 东京审判

新婚妻子(吉开桃)告丈夫强奸(婚姻有效与无效)宪法的故事(讲座)

西安三轮车夫吕福山的维权故事 民间人士保钓

余德水双胞胎继承案

强拆居民楼引发的第一起民告官而带动的物权法的制定(讲座)罗彩霞被冒名顶替上大学案

夺命热水器(小宝,房东销毁证据)艾滋病名誉权

车祸后的离婚(张丽,强强,夫妻共同财产)

眼球丢失案(医生未经家属同意摘取死者眼球救病人)苏格拉底之死(维护法律的权威)新婚姻法的修正

杜宝良案(交通违章大王)

刘燕文诉北大(北大人告北大,学位证)

黄金大米事件

根据调查情况认定:项目所用“黄金大米”从境外带入时未经申报批准,违反了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有关规定。项目在伦理审批和知情同意告知过程中,刻意隐瞒了试验中使用的是转基因大米,没有向学生家长提供完整的知情同意书,违反了卫生部《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规定以及科研伦理原则,存在学术不端行为。项目主要当事人在接受有关部门调查项目实施情况时,隐瞒事实并提供虚假信息,严重违反科研诚信。处分决定: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监察部令第18号)、《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科技部令第11号)、《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规定,中国疾控中心营养食品所给予荫士安撤销妇幼营养室主任职务、技术职称从二级研究员降至三级的处分、三年内不得主持科研工作,取消其博士生导师资格,所党委决定撤销其党内职务;浙江省卫生厅党组决定撤销王茵浙江省医科院科技处处长职务,浙江省医科院决定撤销王茵保健食品研究所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室主任职务、取消二级研究员推荐资格、取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资格和院伦理委员会委员资格、三年内不得参与职称晋升评委会工作的处分,浙江省医科院党委决定对其给予党内警告处分;湖南省疾控中心鉴于胡余明在课题实验现场管理中存在疏于管理、工作失职的行为,决定撤销胡余明疾控中心主任助理、科主任职务,湖南省疾控中心党委决定给予其党内警告处分。

曾经掀起强烈舆论风暴的“黄金大米”事件,终于被证实了——孩子确实被用来作为转基因大米的试验对象。“黄金大米”3名幕后当事人已被相关单位撤职,中国疾控中心等几家责任单位也公开道歉。在道歉问责之外,这起事件留下的深刻教训,值得长久反思。首先,对于有些科研人员来说,他们站在科研的最前端但是却没有最起码的科学精神,他们做出这种无视规章制度、无视伦理道德,仅仅在利益的驱使下打着科学研究的旗号就将无辜的孩子作为实验对象的行为,是一种十分恶劣的污职失职行为。即使那些孩子吃下的“黄金大米”,是“无害”的,这种行为也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以及科研的学术道德,同时伤害了人们的情感伦理,触犯了公共责任的底线。

其次,对孩子和家长[微博]来说,“黄金大米”试验,剥夺了他们最起码的知情权,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那是转基因产品,这种做法,极大地威胁到人的健康和安全,侵犯到公众的人格与尊严,最终只会给受害者留下长久难以祛除的阴影。造成这起恶劣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利益的驱使。“转基因水稻”本身包含着各种利益主体的诉求,这种“黄金大米”一旦试验成功被大规模生产,整个世界粮食行业与产业都会发生改变,牵动的利益难以估量。而“黄金大米”试验,相关政府单位和科学机构也可能从中获得利益。那些从事此项科研的执行人员,目标指向则是学术利益,目前在国内,发表论文的级别和数量依然是评定职称等的重要标准,许多国外机构或以巨额项目资金,或以国际权威的知名杂志共同署名发表论文,对一些专家学者进行利诱,使他们在这些项目面前丧失了理性,为了名和利铤而走险。此外,这项试验相关的当地政府部门和学校,也都可能存在着特定的利益诉求。

第二,监管的缺失。伦理审查是保护受试者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保障科学究不违背伦理的基本屏障。但是在我国,到2007年,才有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这个试行办法既不完善,同时也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现实中,不管是伦理审查还是监督,大多流于形式。科学伦理审查的程序没有严格遵守,监管部门的责任没有尽到位,那么出现

“当事人私盖的公章就可以轻易骗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也就不足为奇了。

“黄金大米”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教训是充分尊重公众知情权,严格遵守科学伦理,认真履行相关程序,那么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点。

一方面,科研人员的利益诉求急需肃清。追求学术创新无可厚非,但遵守科学精神是开展试验必须恪守的前提,它不仅要求科研人员严守科研诚信、职业道德、医学伦理,还意味开展每一项试验都要尊重科学、遵守程序、服从规则。只有从源头上肃清科研人员的利益诉求,人体试验也就变成了无根之木。

另一方面,审查制度尚待规范。虽然我国的伦理审查开展时间较短,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审查出现漏洞的原因,更不能成为推卸责任的挡箭牌。只有完善伦理审查制度,并加强对科研的监管才能为更多真正造福于人类的科研项目提供保障,也才能为更多的人民大众分享到安全、有效的科研成果

高速公路逆行案

结果:3人死亡,5人受伤

判决:一路政员获13年刑期

法院认为,马某、叶某作为广西高管局从事公务的人员,违反了《广西高速公路管理办法》第33条“治超工作只能在收费站入口、服务区进行流动检测、检查”的规定,超越职权进入高速公路治理超载检查。而且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82条“机动车在高速公路行驶,不得倒车、逆行、穿越中央隔带掉头或者在车道内停车”的规定,在高速公路逆行检查车辆。

两人的行为均构成滥用职权罪。马某明知在高速公路逆行拦截车辆可能会导致车辆追尾事故的发生,并且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其行为属于间接故意,其行为又构成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因马某的行为分别触犯了两个不同的罪名,应择一重罪处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鉴于两人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加上广西高管局部分赔偿了各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可酌情从轻处罚。法院一审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马某13年刑期,以滥用职权罪,判处叶某4年刑期。宣判后,马某、叶某均对判决结果不服,表示要上诉。

释疑:为何两人定罪不同

该院刑事审判庭庭长方艳红是该案的主办法官。据方艳红介绍,给该案定性是审理的一大难点。对于叶某定滥用职权罪无异议,对马某定滥用职权罪,还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合议庭成员、审委委员均存在较大的分歧。

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大量公私财产的安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而危险方法一经实施就可能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伤亡或重大公私财产的毁损。

马某的第二次逆行,是在治超的利益驱使下的行为。该行为分别触犯了滥用职权和危害公共安全两个不同的罪名,应择一重罪处罚。经过反复讨论研究,最终该院才对马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

警示:执法人员更应依法执法

“任何人、任何执法部门均无权在高速公路上逆行!”主办该案的方艳红认为,正是由于执法部门的特权思想作怪,在治理超载的利益驱使下,才导致该案的发生。

2013年思修材料分析题 篇5

请结合本课程所学理论,分析以下两个材料,并在材料范围内自己选取内容、角度和拟定题目,撰写两篇小论文。要求:文题相符,观点正确,有个人见解,逻辑性强,书写工整,每篇不少于400字。

1、(本题20分)

【材料一】深圳某私企老板说:这几年来,由于轻信生意场上的“朋友”,我用建材时被人以次充好,损失了好几万。在我看来,信用就是说话算数、欠债还钱。我是老板,我就不能拖欠工人工资,答应过的工钱一分不少。只有被骗过、被坑过之后,还能坚持为人的正直和信用,才是最难得的。

【材料二】在某省的一个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发现收到的毕业生自荐书上大都列满各类奖项,还附有荣誉证书复印件,似乎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堪称品学兼优的可用之才。然而,记者走访后却发现,原来许多证书不过是“移花接木”、“人工制作”的。在某校竟有66%的大三学生认为“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

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论述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2、(本题20分)

思修 教学案例——忠诚的爱国者 篇6

一、案例文本

“只要有两个王选这样的中国女人,就可以让日本沉没。”美国历史学家谢尔顿如是说。这个弱女子同日本政府进行了8年“抗战”,她的身后是一些七老八十的日军细菌战受害者。她试图让人们明白:日本细菌战的罪恶不大白于天下,人类文明史将蒙羞。

2002年,弱女子王选引人瞩目,她以自己的方式不懈地努力着,她钢铁般的意志令人叹服,她当之无愧被评为2002年《南方周末》人物。但对于这一切,她根本无暇去想,为了中国和中国的历史,她仍在四处奔波着。

她的努力使“日本人脑袋里最顽固的一颗螺丝钉松了”

2002年8月27日,日本东京地方法院驳回了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的赔偿请求。但在判决中首次认定日本侵华细菌战的罪行。有人说,日本人脑袋里最顽固的一颗螺丝钉松了。

集结民间的力量,拨开历史的黑幕,王选,这位外表柔弱的热血女子,和她身后的180名原告一道,成就了一段黑白分明的历史。

王选,50岁,1987年留学日本,1995年开始从事细菌战调查,1997年细菌战中国受害者索赔诉讼原告团成立,王选被推举为总代表。浙江义乌,王选的家乡,一个山清水秀的江南古城,六十年前,一场灾难降临到这个宁静的小山村。六十年前,王选13岁的叔叔及族亲8人死于日本731部队投放的鼠疫。那个村庄在两个月里死了四百多人。当时整个中国受害人数达数百万。幸存下来却一辈子受病痛折磨的更是难以计数。

1995年,在日本求学八年的王选准备赴美国深造,一则关于细菌战受害者要求赔偿的报道和一幅照片改变了她的生活。这是3个即将充作试验“材料”的中国人,相隔六十年,他们目光中流露的恐惧与无助,依然让王选泪流满面。从那以后,王选放弃了留学美国计划,辞退了英语教师工作,也放弃了做母亲的机会。为了让受害者的权利得到最大的体现,她开始了艰难的调查取证工作。1997年,王选被第一批原告推举为代表团团长。

从二战结束直至今天,日本国内对细菌战始终存在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应当坦率地承认细菌战史实,勇于承担战争责任,进行深刻反省;另一种声音则是百般抵赖与开脱。

1983年,家永三郎在高等学校教科书《新日本史》中记述了731部队其事,日本文部省审定这本教材时,责令作者删除该项内容,并称:学术界正处于收集史料阶段,尚未能发表专门的学术研究成果,“写入教科书为时尚早”。联系到某些公职人员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东史郎败诉等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对细菌战采取的态度绝非偶然。这与德国在战后进行的真诚悔过与深刻反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7年里王选一直在不停赶路。王选的号召力,使国内外众多媒体投向了这一群满身创伤的老人,和那段充满血泪的历史。27次赴日开庭,犹如27次重大战役,指挥是一位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女子,兵马是一群年愈古稀、身体病弱的老人。王选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以前的历史要有一种继承,对受害者我们应该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胞,也是一种继承,他们没有被恢复的权利,他们受到侵害的权利和尊严,或者他们已经去世,在有生之年没有能够得到恢复,我们应该帮他们去做。”

值得欣慰的是,这场马拉松式的正义诉讼,让许多日本人知道了从教科书上学不到的日军的战争犯罪事实,世界上进步的力量以及年轻的一代,已经开始广泛参与介入,在诉讼判决之前,正义已经赢得了最广泛的支持和尊重。

也正是因为如此,不仅中国媒体,即使是西方主流媒体都会时常报道中国人状告日本政府的细菌战官司,比如,英国 B BC、美国《纽约时报》、路透社、美联社等等。就是今天的官司,《纽约时报》、路透社、美联社都以醒目的标题及时地进行了报道。

这场官司输了,也许还不算糟糕。真正糟糕的是,她的那一支告状大军人数越来越少。官司历经5年,27次开庭,10%的原告已去逝。再坚强的意志也抵挡不了自然规律。对于七八十岁的老人来说,亲自与日本政府对阵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更何况,他们当中有些曾直接遭受过日本细菌战的折磨。

王选曾说,她的最深刻体会是,中国人的事情要中国人自己来做,不能靠别人,也不能有幻想。对正义,始终要有坚定的信念。“咱们中国人自己打官司。自己的官司要自己打。”王选始终强调,民间赔偿是日本政府向人民谢罪的一种合适方式。打这样的官司,对中国受害者来说,绝不是为了赔偿多少钱,主要是揭露历史真相,讨还历史公道。但愿人们听起来这不是硬性说教。

(资料来源:2002“感动中国”人物王选,各大媒体的报道的综合)

二、思考讨论

1、王选为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诉讼奔走数年,她的坚持不懈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爱国主义?

2、请你谈谈做一个忠诚且理性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行动?哪些又是浮于个人情绪的不理性不可取的行动?

三、案例分析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什么?正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本文讲述王选,一个弱女子为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诉讼奔走数年的故事。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爱国情感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爱国思想是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爱国行为是人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但事实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人皆有之,而思想和行为却可能并不理性,甚至偏离了报效祖国的初衷。

日军侵华战争留给祖国的伤害,是祖国难以愈合的伤痛。而日本单方面对史实的拒不承认百般回避逃脱,更是使得祖国蒙羞。王选面对这些严酷的现实,一方面保持着理性的思想选择了合理的申诉方式,另一方面以持之以恒的奋斗为受害者,为祖国争取应得的利益。

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对比2011年冲进日本右翼政党要员私宅中奸杀4名女性工作人员的中国籍男子,与默默奔波数年的王选,这个问题足以敲击每个拥有爱国情感的人的神经。

爱国主义不是在内心充斥的冲动、躁动、愤懑的情感。它不仅代表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更体现为现实的义务和责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报效祖国的方式往往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说,依然可以限定于以下范围: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寄托;过奖啊是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精神家园的寄托。是去祖**亲的保护,人们都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履行爱国的责任和义务,是对祖**亲的报答。当代大学生报效祖国的方式多种多样,路就在自己脚下,关键是要带着对祖国的理性认识,脚踏实地地向前走。

四、教学建议

1、本案例通过王选为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诉讼奔走数年的故事,诠释了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表达爱国情感。本案例可用于第二章第三节中“做忠诚的爱国者”的辅助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事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表达爱国情感,做忠诚的爱国者,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正确理解摩擦力以及典型例题分析 篇7

摩擦力的定义: 所谓摩擦力, 是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时, 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 ( 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 的力, 叫摩擦力, 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 1) 接触; ( 2) 有弹力 ( 正压力) ; ( 3) 接触面粗糙; ( 4) 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第4个条件尤为重要, “相对”一词特别重要, 必须理解, 几个条件缺一不可, 必须牢牢记住.

例1关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之间总有摩擦力的作用

( B) 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总有摩擦力的作用

( C) 只有相互压紧又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才有摩擦力的作用

( D) 只有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之间, 在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才有摩擦力的作用

熟记条件, 可知选择 ( D) .

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

一. 静摩擦力

1. 方向: 静摩擦力是当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但是存在着相对运动的趋势时, 在接触面之间会产生一个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这个力就是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 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 大小: 1最大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 称为最大静摩擦力. 它等于使物体刚要运动所需要的最小外力. 最大静摩擦力与接触面正压力成正比, 最大静摩擦力随正压力的增长而增长, 随正压力的减小而减小. 当外力加大到使物体开始移动的一瞬间, 静摩擦力增大到了最大值, 称为最大静摩擦力. 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的大小有关, 其值要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但是有时候人们为了计算方便就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与拉力F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力, 便称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不一定小于动摩擦力.

2静摩擦力的大小不是一个定值, 静摩擦力随实际情况而变, 大小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Fm之间. 其数值由物体此时受的外力所决定. 静摩擦力是很常见的. 例如, 拿在手中的瓶子、毛笔不会滑落, 就是静摩擦力作用的结果. 能把线织成布, 把布缝制成衣服, 也是靠纱线之间的静摩擦力的作用. 静摩擦力在生产技术中的应用也很多. 例如, 皮带运输机是靠货物和传送皮带之间的静摩擦力把货物送往别处. 范围即0 < f≤fmax.

例2判断下面物体受摩擦力的方向.

解: 同上题类似, 木块静止, 说明受静摩擦力, 若墙面光滑, 则木块向下移动, 而摩擦力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所以静摩擦力方向向上.

拓展: 在F作用下, 木块静止的墙上, 这时F =50 N ( 垂直于墙面) , 如果F增大为100 N, 木块还静止在墙上, 两种情况下, 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图 1

解: 受力分析, 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 向上的摩擦力, 及向左的压力, 及墙对它向右的弹力. 所以可知摩擦力与重力二力平衡, 摩擦力等于重力, 与所给F无关. 此题经常迷惑学生, 认为F变化, 摩擦力也会变化.

例2如图2, 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 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木块处于静止状态. 其中F1= 10 N, F2= 2N, 若撤去力F1, 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摩擦力为 ( ) 图 2

( A) 8 N, 方向向右 ( B) 6 N, 方向向右

( C) 2 N, 方向向右 ( D) 0

解: 未撤去F1前, 木块静止, 说明木块所受的静摩擦力大小f静= F1- F2= 8 N, 方向向左. 也说明了最大静摩擦力f静max≥8 N. 当撤去F1后, 在F2作用下木块有向左运动的趋势, 地面给木块的静摩擦力方向变为向右, 因F2= 2 N, 小于最大静摩擦力, 故木块仍保持静止, 因而正确选项为 ( C) .

二、滑动摩擦力

1. 方向: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 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 这种力叫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 跟物体相对滑动方向相反.

2. 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正压力成正比, 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F = μFN, 其中μ为动摩擦因数, 取决于两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它是两个力的比值, 因此没有单位, FN是接触面间的正压力, 并不总等于物体的重力.

例3质量为2 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 如图3所示, 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 5, 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视为相等, 给物体一水平推力. ( 取g = 10 N/kg) ( 1) 当推力大小为5 N时, 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 2) 当推力大小为12 N时, 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图 3

解析: 在地面上, FN= mg, 则滑动摩擦力 ( 最大静摩擦力fmax) 大小为fmax= μFN= μmg = 0. 5×2×10 N = 10 N.

( 1) 当推力F = 5 N时, F < fmax, 物体静止, 则由二力平衡知: f静= F = 5 N. ( 2) 当力F = 12 N时, F > fmax, 物体滑动. 则f滑= μFN= μmg = 10 N.

答案: ( 1) 5 N ( 2) 10 N

例4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M上表面有一物体m, m与M之间有一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 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 如图4所示, 则关于M和m受力情况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 图 4

( A) m受到向右的摩擦力

( B) M受到m对它向左的摩擦力

( C) 地面对M的摩擦力方向向右

( D) 地面对M不存在摩擦力作用

解: 因为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故弹簧对m有向左的弹力, 而m静止, 因此m受M施加的向右的摩擦力, 平衡弹簧弹力, ( A) 对. 以M为对象, M对m有向右的摩擦力, 大小等于弹簧弹力, 则m对M有向左的摩擦力 (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在此两力作用下, M恰好平衡, 地面对M无摩擦力. 故 ( B) ( D) 对, ( C) 错.

思修案例分析例题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例题;习题教学;策略

一、对初中数学例题及习题教学的看法

本人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已经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农村中学数学教学策略,为了研究初中数学例题及习题的教学策略,本文以人教版初中数学课本为例,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本人对数学教学的看法和态度。

1.重点应该在于分析解题思路

目前很多数学教师在例题及习题解析的过程中,只是单一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也是现代教育中最为普遍的现象,不仅仅是数学教学中存在这种现象,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也经常有这种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解答方式的强行“灌输”。这样的方式方法并不是我们所提倡的例题及习题教学法,而是老套的填鸭式教学。例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节的例2: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以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结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结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这样的习题设置可以进一步引入思考,让学生通过递进的方式了解到三角形的全等特性。这样一道习题的设置是必须存在的,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学会三角形全等方面的知识概念。

2.应该重视评析例题后的总结、概括

为了能够保持這种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应该重视课堂上的例题解答过程和做完习题之后的总结概括,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习题的作用,借助数学例题及习题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这样的数学教学方法才是最为重要的。本篇文章主要将初中数学例题及习题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相结合,探讨和分析更适合的数学教学活动。如人教版第125页例1: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1)x-7>26;(2)-4x>3。在了解了不等式的性质和概念之后,可以通过如下训练来达到强化知识点的目的——训练1:若aay中a应满足 。这些训练习题的设置都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数学教学的一贯操作步骤,能够让学生由简到难,既参与到思考解题的过程中,又锻炼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初中数学例题及习题教学的改进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中的所有习题例题都是通过总结规律,提炼解题模型得出的精华,想要改进教学策略还需要耐心捕捉数学教学中的解题信息,寻找更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够让数学例题习题成为引导学生敏捷地发现问题的最佳途径。数学教学就是以最快速度抓住主要矛盾,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的

教学。

1.“概念型”例题,要突出本质属性

概念型例题是课本中率先出现的,每一次学习新的概念知识都会先推出概念型例题来进行抛砖引玉,这就需要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了,否则无法达到最好的教学目的。例如,初一学生初次接触正负数的概念,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项来进行解释,然后抓住这些实例的本质特征真正引出正负数的概念,例如资金借贷过程中产生的存余和负债。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明白正负数的意义和作用。数学教学应该将重点放在分析解题思路上面,这种方式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提高,也会逐渐理解老师讲解的数学习题思路。1.1章节中提到的三角全等性例题如果改为:连接AC、BC,延长AC到D,使CD=CB,延长BC到E,使CE=CA,连结DE,那么量出DE的长与A、B的距离相等吗?对于学生的启发作用更明显。这两次例题的变动都是有其深意的。

2.“基础型”例题,要紧扣定理、法则

要学好数学,就必须在概念型学习的同时增加例题和习题的训练,这些教学内容虽然是为了巩固知识,但也是为了进一步提出新的知识概念。因此,在学习数学例题的同时要注意基础型例题的存在意义,在解答这类例题的时候也要紧扣定理和法则,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基础知识,学好数学定理和法则才是学好数学的前提。要记住,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运用数学定理和法则来解决其他有关问题,学生对新学的基础知识印象不深,自然需要通过这类基础型例题来巩固定理和法则。

本文对初中数学的例题及习题教学做了一个全面的解析,同时深入剖析了人教版课本中特殊的例题和常见的习题,以期为初中的数学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希望这些改革措施方案对于后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育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刘艳芳.拓展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15).

[2]张雅君.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4(6).

典型例题分析有答案 篇9

班主任林老师看出了他的问题,与他做了一次长谈。在老师的帮助下,张小雨重新调整了心理状态,及时改进学习方法,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主动与老师、家长交流学习和生活。他变得开朗了、快乐了,学习也有了很大进步。

(1)、你怎样看待张小雨同学的变化?(2分)

(2)、张小雨的经历告诉我们该如何更好的适应中学新环境?(4分)

(1)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我们往往会感到种种不适应,我们应该自觉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积极利用环境,促进个人健康发展。

(2)尽快适应新环境,不仅需要迎接挑战的勇气,还要求每个人在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①做好角色转换②做好心理上的调整③主动调整生活节奏。

2、相传田忌在与齐王赛马时采用了孙膑的策略:用自己的下等马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最终取得了赛马的胜利。

这个故事对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何启示?

分析:要求学生先注意问题的关键词是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所以锁定第二课第一框《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材料主要讲的是田忌赛马充分地认识到了自己马匹的优缺,扬长避短,知道自己长处、优点,也知道自己短处缺点。答:书本p14认识评价自己的心态和感觉

3、“世界上最名贵的衣服,不是珍珠服,也不是羽衣霓裳,惭愧知耻是最美的服装”,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分析:指导学生重点注意最后半句,最美的衣服的是惭愧知耻,这半句强调的是羞耻心的重要作用。

答:书本p24羞耻心对跟人成长的重要作用?羞耻心对社会的重要作用?羞耻心对民族的重要作用?

4、材料一小明在班级中学习成绩不理想,他看到同学买了一双名牌运动鞋非

常羡慕。小明的父母收入不高,经济条件有限,他就向同学借钱也买了一双。许多同学都投来羡慕的眼光,小明觉得很有面子,有了自尊。

材料二“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小明的做法是为自己赢得了自尊吗?为什么?

分析:要求学生区分自尊与虚荣的区别,自尊是对自己负责,追求的是踏实,虚荣是为自己化妆,追求的是表面的荣耀,所以此题中的小明是虚荣,不是自尊。答:不是,是一种虚荣的心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傲气”和“傲骨”?

分析:此题要求学生区分自尊与自傲,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傲气不能有,傲骨则不能无

答:“傲气”指的是自傲,“傲骨”指的是自尊。自尊与自傲不同。自尊的人没有傲气,但有正气;自傲的人自视清高,目中无人。

5、某顾客购买家用电器后因使用不当造成电器损坏,要求商店退赔。在商场营业员不同意退赔的情况下,顾客对营业员进行了辱骂,并动手打了营业员一个耳光。结合这一案例,谈谈你对“顾客永远是上帝”这一经营理念的看法。

分析:“顾客是上帝”体现的是对顾客的礼遇,是一种服务的心态。所以消费者受到尊重是应该的。但是尊重礼貌是相互的,顾客不能违背与经营者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

答:p37如何理解“顾客是上帝”

6、七年级学生小刘平时学习不认真,经常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课后抄袭作业,请人代做作业,考试作弊。

(1)联系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小刘同学缺乏什么观念?

(2)培养这种心理对我们有哪些帮助?

答:羞耻心

P24羞耻心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羞耻心对社会的作用

羞耻心对民族的作用

7、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大赛,决赛时,评委交给他一张乐谱,小泽征尔稍做准备便全神贯注地指挥起来。突然,、他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一点不和谐,开始他以为是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但仍觉得不自然,他感到是乐谱有问题。可是,在场的几百名国际音乐界权威人士都声明乐谱不会出错,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声音刚落,评判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1)请根据材料说说小泽征尔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2)小泽征尔的故事对你有何启示呢?

(3)要获得成功除了自信还需要哪些条件?

(1)自信

(2)为什么要增强自信(p16-17)

要获得成功,除了自信还需要哪些条件(P20)

8、初一学生吕阳在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成绩很不理想,他感到很没有面子,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来。新学期开始后,吕阳就开始发愤苦读,每天都要学习到深夜。父母看在眼里又喜又忧,担心吕阳身体受不了。由此引发出父子间的一段对话。父亲:“学习要努力,身体也要注意。”吕阳:“没问题,只要能在这学期期末考试中考出好成绩,得到同学们的尊重,我苦一点也没什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你认为得到别人尊重的奥秘是什么呢?(2分)

(2)、对于同学中成绩智力的高下,你觉得应怎样正确看待?(4分)

(3)、只有彼此尊重,大家才能心情舒畅,从而更好地学习和工作。同学间相处,要怎样做才体现出相互尊重?请举出两例说明。(6分)

(1)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就是受人尊重的奥秘。

(2)影响智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的环境因素、实践因素。一个智力平平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同样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即使智力低下的人,也不是一无是处,在他们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所以,我们绝不能根据同学中智力高下而另眼看人,不尊重他人。

(3)同学间不因存在的某些差异而疏远,要互相取长补短,礼貌相待;不相互取外号,不凌弱欺生等

9、中学生李某到照相馆照相,事后发现自己的相片被老板挂在外面做宣传,李某找到老板,老板说:“我这是为你做免费宣传,还没问你要钱呢?”李某十分气愤。阅读上述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这里李某的什么权利被侵犯了?(2分)

(2)如果是你的话,碰到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做?(2分)并请你说出这样做的法律依据。(2分)

(1)肖像权或人格尊严权。(2分)

(2)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侵犯人格尊严权的,受害人要依法维权,有权要求侵权人或请求人民法院责令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

求精神损害赔偿。(2分)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2公)

10、2009年12月12日中午,72岁的曹纯武老人散步时不慎跌倒,出租车司机马艳东下车扶起了曹纯武并开车把他送回家。在一些人看来可能会惹上麻烦的事,马艳东却坚持要做。听到了曹纯武老人家里人的表扬后,马艳东说:“这点小事不算啥,能帮助别人我也很快乐。”

帮助人未必能得到他人的回报,但为什么马艳东司机还要说帮助人是快乐的?

帮助别人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回报(2分)。帮助别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使别人因为我们的帮助而生活得更加快乐和幸福,我们就会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满足和道德的升华,我们的人生就更有价值,更有意义(5分),社会就会更加祥和(2分)。所以马艳东司机会说帮助别人是快乐的。

11、材料一:“人有廉耻,百事可立;人无廉耻,百事可为;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之心,若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也。”

材料二: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

材料三:在我国,没有特殊的公民,也没有特殊的权利。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违背法律,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1)结合教材知识回答,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你可以分别得出什么观点?(请用三句简短的话语表达出来)(3分)

材料一:做人从知耻开始(或:人要有羞耻之心)(1分)

材料二: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或: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1分)

材料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或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1分)

12、2010年10月16日晚,一名男子在河北大学校内驾车高速行驶,将两名正在轮滑的女生撞飞,造成一死一伤的校园惨剧。令人义愤的是,该男子肇事后,没有停车救助而是继续前行,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在被拦截后,该男子还态度嚣张,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

10月23日,河北保定市警方发布案情通报,称肇事者李启铭系醉酒驾驶,李启铭已被刑事拘留。警方表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谁,只要触犯法律,就将依法严肃处理。

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的李启铭醉酒肇事,完全不尊重别人的生命,最终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你知道尊重别人的前提是什么吗?(2分)

如果你在现场,你会对李启铭说什么?(4分)

(2)据证实,李刚为保定市某区公安局副局长。保定警方表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谈谈你对“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理解。(9分)

(1)认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是做到尊重别人的前提。(2分)

我会对他说要(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给分)(4分)

思修案例分析例题 篇10

@钟方源

万能模版:(特别注意的是第37题应先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结合材料至少占4分!)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态文明建设、文明出行、网络领域等需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的万能原因。

„„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共生活领域的范围逐渐扩大。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生活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需要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两者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道德建设作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靠法律。

2、道德、法律题目的万能措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的美德或法律规范。位次,我们必须做到:增强„„道德意识或法律意识,养成遵守„„道德准则或法律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和把握关于„„中的道德准则或法律规范的知识,提升关于„„中的道德准则或法律规范的自身文明素质。

3.道德题目意义的万能模版

„„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的„„意识、„„行为、„„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

就个人而言,„„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是社会和谐,增进人际交往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4.“思修”中个人和社会的万能模版(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

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个人„„体现社会„„,社会„„包含个人„„;我们不能只看到个人„„看不到社会„„;也不能看到社会„„看不到个人„„,我们应把个人„„和社会„„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个人„„和社会„„总体上是统一的,只有特殊情况下,需要牺牲个人„„实现社会„„,这样,表面上牺牲了个人„„实现了社会„„,也是实现个人„„的最高境界!

5、从法律角度如何理解“„„”的万能模版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并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与自由,包括公民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公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等。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別、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注:从这里面找出三条,并概括材料即可)

一、结合互联网秩序讲法治德治、权利义务及网上网下共画“同心圆”

(一)结合材料说明在互联网领域为何同样既要讲法治又要讲德治?{为什么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①网络空间也是公共领域。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有序的公共生活(1)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2)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3)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4)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公共秩序需要道德和法律来约束、协调。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同样要讲法治、讲道德,要坚守法律法规底线和道德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二)说明应如何认识和行使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包括互联网言论自由的权利?

①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也必须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根据。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与义务,具有广泛性、公平性和真实性。公民必须依法行使权利,依法救济权利;同时,要尊重他人权利,依法履行义务。{如何认识:权利义务辩证统一}

②中国公民在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受法律保护,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发表言论。但是,公民在互联网上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时,要坚守法律法规底线,不得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要坚守道德底线,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兔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做到自律而“不逾矩”。{如何行使:两个底线}

(三)如何共同画好“网上网下的‘同心圆’”?

①“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同心圆是什么:中国梦}

②网上网下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使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观,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怎样画好同心圆:德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同时,网上网下都要加强法治建设,尤其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严密防范网络犯罪特别是新型网络犯罪,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总之,网上网下要同心聚力、齐抓共管,形成共同防范社会风险、共同构筑同心圆的良好局面。{怎样画好同心圆:法治,法治建设}

二、法治权威:宪法权威与法律权威

(一)为什么要实行宪法宣誓制度?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这段谈宪法的地位,三最四性}

②1)宪法宣誓不仅以庄严的仪式,唤起宣示着对宪法、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尊重;2)从行政伦理上说,它更超越了仪式而成为一种郑重承诺,系宣誓者对宪法所规定的法律义务和道义义务的确认,违反者要承担法律和道义责任,轻者被谴责,重者会受到相应的法律惩处。{这段谈宪法宣誓制度本身的重要性:从庄严仪式、郑重承诺两个角度}

(二)说明加强宪法实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以宪治国。

第一,要加强宪法实施。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准则。加强宪法实施,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要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要充分利用每年12月4日这一法律规定的国家宪法日,普及宪法知识。

三要坚持党的依宪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三)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应当具有最高的权威?

{法治思维的内容: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这题考法律至上}

①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什么是法律权威}

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是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政府制定的,应当具有最高的权威。{法律为什么会有权威}

③全体社会成为都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不仅是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也是保障个人平安幸福的底线和红线。{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人生价值,工匠精神

(一)指出材料的共同点,说明应如何理解“人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扩展生命的宽度”{ 职业道德,人生价值}

材料都体现了高尚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即1)爱岗敬业、2)诚实守信、3)办事公道、4)服务群众、5)奉献社会等内容。他们都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对工作极端负责、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道德操守。她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兢兢业业地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这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和最高目标指向。

所谓“人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扩展生命的宽度”,就是说人在有限的生命里,应当尽其所能,奉献社会。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为标准,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许帅和余旭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将激励人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二)什么是“工匠精神”?为什么要提倡“工匠精神”?

①从道德角度讲,工匠精神体现的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要求,强调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和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什么是工匠精神:道德角度}

②从经济的角度讲,工匠精神讲究精益求精。提倡“工匠精神”,呼唤的不仅是一个个技艺超群的职业英雄,更是一群爱岗敬业、创新创业的广大职工和基层群众。{什么是工匠精神:经济角度}

③传承弘扬工匠精神,是中国品牌迈向国际产业链中高端的必然选择,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对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将发挥积极作用。{为什么提倡工匠精神}

(三)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择业观?

第一,树立崇高职业理想。

第二,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现实的可能结合起来。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面向基层、面向国家建设的第一线去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三,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应当有干一行爱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和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

四、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

(一)结合材料,说明应如何理解“信仰也是有味道的”? {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信仰就是人的理想信念。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理想信念的“味道”在于:

第一,指引奋斗目标。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指引人生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第二,提供前进动力。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

第三,提高精神境界。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信念越坚定,精神境界和人格就会越高尚。

(二)结合材料,从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说明青少年时期怎样树立远大理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实质上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理想层面的反映。个人与社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样,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也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因此,在整个理想体系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而个人理想则从属于社会理想。个人理想的确立要以社会理想为引导,个人理想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理想的实现。

第二,社会理想是建立在众人个人理想基础之上的,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才可能变为现实。现阶段,应当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三)结合材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为什么更要弘扬爱国主义? ①第一,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

②第二,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竭力输出它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挑战,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在把握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上,当代大学生应该明确:{如何认识爱国主义}

第一,人有地域与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第二,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第三,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始终做到爱国的深厚情感、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相一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五、法治思维基本内容中的公平正义与公正司法

法治思维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一)如何正确理解作为法治思维基本内容之一的公平正义的含义?

公平正义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平等分配和占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公平正义是什么}

(1)权利公平包括权利主体平等、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以及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2)机会公平包括起点平等、发展平等和代际平等。

(3)规则公平包括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内容面前人人平等和法律保护面前人人平等。

(4)救济公平包括司法救济公平、行政救济公平和社会救济公平。

(二)为什么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 {公正司法的重要性}

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三)什么是公正司法?如何保证公正司法?{怎么样保证公正司法}

①所谓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惩罚。如果人民群众通过司法程序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利,那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人民群众也不会相信司法。法律本来应该具有定分止争的功能,司法审判本来应该具有终局性的作用,如果司法不公、人心不服,这些功能就难以实现。{什么是公正司法}

②推进公正司法,第一,要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要从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三个方面,着力破解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发挥公正司法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第二,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第三,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树公信。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怎么样推进公正司法}

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一)治理国家、治理社会为什么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①首先,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②其次,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③最后,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不过,应当明确,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而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二)如何认识法治和德治在作用和实现途径上的区别?

①首先,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也都具有必须遵守的性质,但约束作用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不同,行为人违反两种规范以后承担的后果也不相同。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德治发挥作用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对公民和社会组织进行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谴责。

上一篇:拿出勇气面对挑战的口号下一篇:空想法复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