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语文效益的非语文因素及其对策(教师中心稿)

2024-11-20

制约语文效益的非语文因素及其对策(教师中心稿)(共9篇)

制约语文效益的非语文因素及其对策(教师中心稿) 篇1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中学赵孝云

一、筛。科技文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必须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出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有的题目是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以假当真。比如江西卷第6题A项为“生物发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的被动发光,一类是有意义的主动发光”,而据原文所述,被动发光“对植物是否有着生物学上的意义目前还是个谜,但一般的看法是这种光无意义”“目前还是个谜”只是一种“或然”,并不能断定该光就是“无意义”的。该选项因混淆了“或然”与“必然”而不合文意。

二、带。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题支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题支所涉及到的信息带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题支相对应的对应句(一般情况下即前面所列的关键句)。有时对应句可能不止一处,但一般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要仔细进行辨别,筛选出需要的内容。如果确实不止一处,则要进行整合,使之互相补充。同时还要弄清对应句与上下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关系,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是什么。即弄清点与面的关系,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如06年湖北卷第8题,“D.深海潜水动物由于肌肉含有一种特殊的肌红蛋白,能将血液中的氧气收缩储存起来,提供以后使用的能量,所以可在不需要呼吸时坚持工作。”此选项的表述带入原文发现它与原文不符,即“深海潜水动物……可以在不需要呼吸时坚持工作”与原文不符,原文中的表述是“他们的肌肉……还能坚持长时间的工作”,“长时间”这个限定性的词语不能省掉,否则就会改变原意而成为在不需要呼吸时一直可以无限制地工作。

三、比。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题支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果题支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增减,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可能性变为了必然性,预见性变为了现实性,将来时变为了完成时等等。另外,还要对比题支之间的异同,找出准确对应题干的题支,不偏移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

四、除。排除干扰项,识破选项陷阱,验证答案。解答科技文文章阅读题,可以从排除干扰项(即不符合文意或题意的选项)入手。而要寻找出干扰项,就得了解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一般而言,设置干扰项主要是在概念、判断上做文章,其主要方法有:偷换概念或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本末倒置或源流倒置、夸大其辞或范围失当、答非所问或曲解原义。比如年四川卷第7题A项为“熏蒸土壤时,溴甲烷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和改善土壤结构,从而形成一种‘生物真空’的临界状态”,同相关的原文“溴甲烷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杀灭了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而这些生物对于调节土壤的微生态、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和改善土壤结构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经溴甲烷熏蒸处理后,土壤中的生物种类急剧减少,形成一种‘生物真空’的临界状态”相比较,就会发现A项有两个问题:第一,“改善土壤结构”的不是“溴甲烷”,而是“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第二,形成“生物真空”的分解的有机体中,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带来的.结果,而是“经溴甲烷熏蒸处理后,土壤中的生物种类急剧减少”所造成的。又比如2006年四川卷第5题A项“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它同原文溴甲烷“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相比,明显是扩大了范围。

[现场练兵]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文后试题

目前癌症治疗已经由传统的手术切除、化学治疗及放射线治疗的时代进展到另一个新的时代--生物疗法的时代。

传统的化学与放射线治疗所用的战术好比是“地毯式轰炸”,在摧毁癌细胞的同时,也对正常的组织产生相当大的伤害。由于一些常规化疗药物主要原理是破坏细胞生长,同时也使如骨髓和胃肠道反应的快速生长细胞受到破坏,所以化疗通常会带来贫血、感染、恶心和腹泻等副作用。而生物疗法,则可以针对癌细胞所特有的抗原,或更精确地说,是对一种癌细胞生长因子的接受体加以阻断,使癌细胞无法接受到体内生长因子的刺激而生长,或是使癌细胞内生物讯息之传递受到阻断,无法将讯息传到细胞核,而避兔癌细胞无限制生长。这种疗法就好比“定向导弹”,可以精确地命中目标,避免“地毯式轰炸”所带来的副作用。科学家认为,随着生物疗法的进展,未来还可以根据个别患者的肿瘤生长情况个别用药。

下列对“生物疗法”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是用生物药品破坏骨髓和胃肠道细胞的生长,针对癌细胞特有的抗原,施放“定向导弹”的疗法。

B.是用生物药品阻断癌细胞生长因子的接受体或其生物讯息的传递,避免癌细胞无限制生长的疗法。

C.是避免“地毯式轰炸“的副作用,根据个别患者的肿瘤生长情况有针对性用药的疗法。

D.是用生物抗癌药品使癌症成为慢性病而延长时间缓慢治疗的方法。

(参考答案:此题考查对“生物疗法”这一概念的理解,选项应为B。A项“破坏骨髓和胃肠道细胞”是传统的化学与放射线治疗的作用;C项“根据个别患者的肿瘤生长情况有针对性用药”是生物疗法进一步发展后的可能性,原文有“随着生物疗法的进展,未来还可以根据个别患者的肿瘤生长情况个别用药”;D项“延长时间缓慢治疗”原文无此信息。)

(作者简介:赵孝云,现就职于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江夏区学科带头人,在省级报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参加编著语文教学参考用书10多本。)

制约语文效益的非语文因素及其对策(教师中心稿) 篇2

教学机智是教师根据课堂管理原则,运用自己的智慧,敏捷而恰当地处理课堂上偶发事件的方法和能力。教学机智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理论与实际、深思与果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独特结合和特殊呈现。它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头脑灵活,急中生智,灵活而巧妙地实施教育。教学机智也是课堂管理艺术中的重要一环。

1教学机智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1.1细致入微的观察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以便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迅速捕捉到课堂上的各种反应,从而及时地把握和调节教学内容、进度、节奏,不失时机地抓住教育和管理的良机。例如,在做侧向滑步推铅球的辅助练习,双手抛球练习过程中,在实现预定的练习数量上,同时要观察学生心理反应,若练习情绪较高,则可多加几次练习,反之,则可减少练习。

1.2机警敏捷的反应能力

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或意料不到的问题要善于根据问题出现的“预兆”,做出敏捷的反应,及时采取合理的对策。例如,在做技巧练习鱼跃前滚翻时,要对可能出现的腕关节及颈部损伤作练习前的准备,万一出现损伤,则应及时处理。

1.3迅速准确的判断力

在进行观察和反应的基础上,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练习中音语、表情、行为等外部特征,判断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课堂的偶发事件,体育教师要善于透过现象抓本质,及时判断发生问题根源、目的和影响范围,选择对策时采用有利的方案,把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降到最低点。

1.4鉴定理智的自制力

在体育课堂上经常出现纪律问题,当教师处理方法不对不公正,或学生认识不到错误时,往往会出现学生和教师“顶牛”的现象,学生甚至会演出恶作剧,戏弄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切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要机智冷静地审视度势,主动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例如,在上课当中,往往会遇到个别体育基础较好、个性好胜、好强但又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对这种同学,笔者一般不在课堂上严厉指责,尊重他的自尊,课后再与其交心、谈心,使其改正缺点,这样既避免了课堂上师生之问的对抗,又改善了师生间的友谊,取得较好的效果。

1.5灵活果断的应变力

体育课堂上任何一瞬间,都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事情,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极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应变力并非是单纯的“机灵”而是体育教师素质,学知和经验的综合反应。应变力表现在: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处理体育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以学生的练习情绪,学习态度练习效果为依据,随时控制和调节教学进度,遇到被动局面,不惊慌失措,更不能为了掩饰自己不足而不负责任地欺骗学生,而是增强自信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转危为安。

2教学机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1善于运用教学机智使学生的消极情感变为积极情感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经验不足,自控能力差,有时会出现粗暴、傲慢、顶撞、报复、攻击、冷淡、冲突和无理取闹等言行,面对学生的这些消极情感,有经验的体育教师总是善于运用教学机智,因势利导,化被动为主动。此时,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抑制对学生的不满,利用幽默、暗示等方法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同时用庄重而亲切的态度、良好的教态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体验。选择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适宜的练习运动量、密度、难度等,通过控制及时地促成消极情感向积极情感转化,迅速提高学生对体育认识活动的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2.2善于运用教学机智使师生思维导向始终指向教学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每个班里总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身体素质差,动作技术不规范,上课不认真听讲,练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过度紧张、害怕;怕吃苦、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们往往性格孤僻、怪异,有自卑心理,怀疑自己的能力。针对这些不同学生的心理与能力,有经验的体育教师在教学组织中总是能根据教材内容、运动环境,巧妙引导,合理运用教学机智中的“堵~‘导”变通机智,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运用“堵”“导”变通的教学机智,对保证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堵”即控制,也就是控制学生思维,将学生思维的涓涓细流纳入有效的思维流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导”即点拨诱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加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的树立起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继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行列。

“堵”和“导”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既要注意点拨诱导,讲究“导”的艺术,又要注意堵漏塞流,强化“堵”的机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经验的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巧妙刨设和谐情境,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得到尊重的满足。教师也总会利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要注意不偏离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运动实践中不断思考,积累经验,灵活机智,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良好主导作用。

2.3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些突发事件往往会使教师陷于窘境,要处理就会拖延上课时间,还会伤害到学生的情感,如果不予理睬,有损教师的威信,甚至让事态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就要采用教学机智,含蓄幽默地使自己暂时摆脱窘境,消除影响教学的不利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采用幽默渗透的方法,往往会使师生都能“会心一笑”,双方关心更融洽、更和谐,则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巧妙地运用教学机智,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下去,增进师生感情,其妙处在于有经验的教师遇到特殊情况,能保持冷静,巧妙地加以解决,既维护了课堂上学生的自尊心,又确保了教师的维系。不可采用冷冰冰的说教,简单粗暴的压服,而是要冷静地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方法,如:(1)类比渗透,即用一种相近或相似的人或事暗示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2)侧击渗透,即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直接点出来,只是从侧面敲击以使其注意;(3)先褒后贬,即把批评的话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实表明,体育教师充分利用自身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制约语文效益的非语文因素及其对策(教师中心稿) 篇3

泼河高中 管波(.9.25)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形成对中国古代小说完整的印象。

2.培养学生阅读质疑和整合语义的能力。

3.进行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重点

整体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中重要语段的理解和语义整合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读、点拔、指导、训练

总体设计

一、提问导入:

联系课外阅读情况,请同学们谈自己在课外看过哪些古代小说,导入正题:中学生已读过一些古代小说,但对我国小说的整体面貌和脉络的了解却知之甚少,要求我们去专读像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等小说专著不大可能又不太现实,而《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这篇文章实是中国小说史脉与批评的缩影,是“具体而微者”,使我们在印象式的零散的小说 篇章阅读之后,从高屋建瓴的理性上进行把握。

二、整体阅读指导:

《考试说明》要求:现代文阅读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提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的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从文章中辨别并筛选重要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文章的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有哪些?它包括: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文章的结构层次,就是文章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它受文章的内容的制约,因此,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同样,把握文章结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要求用自己的话来对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具体的.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

下面以几个具体问题来说明阅读的方法。

(一)、在自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筛选课文主要信息,填写下表:

年代体裁特点代表作品作者身份及.写作方法在小说史上的地位规律

上古先秦两汉神话传说《穆天子传》《山海经》无名氏 口头创作古代小说酝酿、萌生、起源

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笔记)稗官从民间收集作为史实记载初具规模

唐朝传奇《长恨歌传》《李娃传》文人依照传说创作而成成熟

宋元话本《三国志平话》民间说话人讲故事发展

明清拟话本三言

二拍文人模仿话本进行创作进一步发展

长 篇章回小说演义小说《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文人采用民间传说进行再创作高潮

世情小说《金瓶梅》文人独立创作开辟了写平凡人的生活的道路

《儒林外史》

《红楼梦》辉煌顶点

点拔:指导学生进行目标筛选,在课文中勾画重点语句,提取并梳理有效信息。

(二)、概括内容要点,快速划分课文层次:

要求能快速划分课文内容层次,能简要概括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几个阶段和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条规律。

提示:理清小说发展的脉络,关键在于抓住小说的.题材、体裁特点。而小说的发展规律,作者是采用总分式结构,同时运用“其一”、“还有”、“再有”、“另外”等关联语形成清晰的语脉,十分利于筛选、提要。概括要点力求简洁、通顺。

明确:

课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第一部分是从纵的方面论述,第二部分是从横的方面论述,全文纵横交织,互相补充,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规律。

三、能力训练:

1、下列各项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妍媸毕露 瀚藻 出类拔萃B。温柔缱绻 洗练 含辛茹苦

C.涉笔成趣 悲怆 心急火燎D。宛然可见 累赘 稗官野史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她虽然缺乏对顾客的热诚,却有一套对付顾客批评的本事。

B.这些蔬菜长得这么好,是由于农民的精心管理的结果。

C.我每次向他借书,他不顾年老体衰,都亲自冒着严寒酷暑,跑进小书房寻找。

D.为了发展国民经济,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有什么个人得失不能抛弃吗?

3、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明镜照物,妍媸毕露――就像明亮的镜子照耀物体一样,美丽和丑陋毕竟能够显露出来。

B.亦微有鉴戒寓焉――也经常通过寓言的形式来鉴戒世人。

C.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善意的、恶意的都必须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记录。

D.事出于深思,义归于翰藻――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经过想像虚构出来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优美的辞采来表现。

4、在横线上填补句子,使语句连贯、正确的一项是: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当。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志”。________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

A.“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

B.“志怪”“志人”来自民间。

C.“志怪”“志人”靠实地访问。

D.“志怪”“志人”对我国小说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文人参与创作的作品。

B.《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作品,显示了高度的现实主义的成就,原作曹雪芹,高鹗续补。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名《诗》,又名《诗三百》,被奉为儒家经典之一。《诗经》虽是从民间搜集而来的,但毕竟是经过文人的加工创作而成的,因而还应属于文人诗。

D.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我国第一部小说专史,全书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对中国小说的历史作了言简意赅的.总结。

6、课文第三节,萧统给文学下过一个定义:“事出于深思,义归于翰藻”,结合文意,请写出你的理解。

7、“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作者引用《史通》的这句话目的是什么?

8、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9、作者在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时,抓住两个关系作为论述的关键,请具体指出这两个关系。

第一个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后来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

后来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阅读导引(教师中心稿) 篇4

吉县一中任兴社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通过语文课让学生有一定的语文方面的积累。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通过语文教育,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教科书。但课时有限,课文的数量不能多,只凭一套教科书培养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扩大视野,增加积累,即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语)。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于课外阅读,形成阅读能力,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九七年的试验本和两千年的试验修订本都增加了《语文读本》正是出于这个意图。如何利用《语文读本》和进行课外阅读,正适合现在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因此,本文就如何进行阅读,给语文教师和广大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

阅读的类型

我们把阅读分成三种类型:发展性阅读、功用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在发展性阅读中,主要目标是促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这是一种以学会阅读为主要目的活动。功用性阅读包括以获取信息为基本目的各种阅读活动,换言之,它是通过阅读去学习。消遣性阅读指的是以享受,娱乐和欣赏为首要目的的各种阅读活动。

一、发展性阅读

阅读技巧:①掌握大熟悉的词汇;②发展识别生词的能力;③形成良好的眼动习惯;④养成正确的阅读姿势和捧书习惯;⑤发展有一定速度的,流畅的默读能力;⑥发展朗读技能,如分短句读,表情、音调、音量、清晰度等。

理解能力。①拥有丰富,广泛和准确的词汇量;②领会逐步扩大的意义单元(短语、句子、段落和文章)的能力;③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的能力;④选择和理解文章主要思想的能力;⑤理清事情发展顺序的能力;⑥记录和回忆细节的能力;⑦把握作者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⑧正确地遵循指导语的能力;⑨对阅读内容作评价的.能力;⑩记忆已读的文字材料的能力。

二、功用性阅读

检索材料的能力。①应用索引。②应用目录;③应用词典;④应用百科全书;⑤应用图书卡片档案;⑥使用文献目录等其他工具;⑦以掠读方式寻找信息。资料的理解能力。①应用上述“发展性阅读”中的一般阅读理解能力;②发展适应具体专业材料的阅读能力,如阅读算术题目,看地图和图表等。选材和组材能力。①概括能力;②列提纲能力。

三、消遣性阅读

激发阅读的兴趣。①把欣赏书籍作为自由闲暇时间的一项活动;②熟练选择娱乐性的读物;③阅读的兴致和阅读鉴赏的满足感。增进和提高读书兴趣。①形成更广泛阅读的兴趣;②形成更成熟的阅读兴趣;③通过阅读促进个性发展。

评价和鉴赏作品的精益求精。①建立一个分辨小说和非小说作品,散文和诗歌,以及剧本的标准;②发展对语言风格和优美性的欣赏水准;③学会发掘更深的符号信息

以上三类阅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合理的阅读过程务必使三种阅读保持平衡。如果过分强调训练和练习而扼杀人们需要的阅读情趣,那么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就会遭致挫折。至于三种阅读之间如何平衡要视不同的年级而异。

阅读中的思考

一、通读全文,疏通文字,了解全貌,掌握中心。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即是了解作品的主题。

二、瞻前顾后,上下联系,明确本文在全书中所处的地位。想一想:编者选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

三、精读,从章法上掌握。细细精读,逐段分析,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想一想:作者的思路怎样?

四、写法上进行把握,从标题到课文,从课文到插图,从插图到作业,联系怎样?想一想:各部分的作用如何?课文是如何按上述思路展开,如何呼应,如何过渡的?

五、分清文章的主干和枝叶。想一想:课文的重点是什么?通过什么(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来体现?

六、注意与表达中心密切相关的字、词、句、段等想一想:本课在表达中心、用词造句、标点使用、布局谋篇、修辞手法等方面有何精到之处?

七、根据大纲要求,根据教材特点,想一想:通过本课教学,我要学到什么?

八、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我学懂了吗?难点是否已经掌握?重点内容有哪些破?

九、为真正理解内容,结合必要的读写训练,想一想:哪些训练我会做?哪些不会,问题出在哪里?

十、学习还得要会读,想一想:这课应怎样读?读通、读顺、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达到爱不释手的境地。

阅读的方法

1.超慢速阅读法

超慢速阅读法早在16世纪末,英国散文大家培根在《谈读书》中就谈及了此法。他说,少数书“须嘴嚼消化……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我国古代学者朱熹也说:“大凡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然后可以有得。”老作家孙犁有一次在谈到读书时说:“我读书很慢,只要决定读,就一定认真读完它。有时一个字,一个标点都要琢磨良久,力求寻明作者的意图。遇到一些哲理深,文辞美的句子,不厌其烦地抄下来。”这种方法即在阅读时,要求把速度放得很慢,一段一段,甚至逐词逐句地读。其间,要仔细品味,反复揣测;必要时,停下来掩卷沉思默想一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就这样慢条斯理地读下去,以求得从作品的字里行间窥视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看透作者所潜下的苦心,进而把握作品的“精髓”。这种方法是好处在于:它可以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开拓我们的创造视野。2.五步阅读法

①初读讲大意。首先要从头到尾完整地朗读一遍,默读一遍。然后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了一个什么人?目的是要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全貌的了解,获得一个粗略的总体印象,对情节内容能用几句话讲出来。

②细读懂词句。在了解全文梗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可以轻声地一句一句地边读边想,对生字新词要作出记号,能联系上下文,运用词典等工具书,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意义,并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

③精读明中心。精读是指对文章逐字逐句逐段的精心思考,理解上下句之间,上下段之间的关系。要抓住关键性的地方,搞清文章的结构;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④熟读记细节。对那些名篇佳作中的精彩段落要学生多读,熟读,以至背诵。

制约语文效益的非语文因素及其对策(教师中心稿) 篇5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2、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3、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4、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5、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6、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7、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8、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10、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1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12、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1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14、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15、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

16、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17、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18、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19、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20、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清风明月,饮酒诵诗,任凭小船飘荡在茫茫江面上,这时苏轼的感受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2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固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2、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24、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25、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制约语文效益的非语文因素及其对策(教师中心稿) 篇6

增城中学周波

语文阅读教学是个令人沉重的话题。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因此感慨:“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二十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中,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尤引人瞩目,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多不胜数,流派纷呈;许多相关理论也相继引进或兴起,出现了不少成功的个例。然而,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状况却未因此改观,改革的热闹与实效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阅读成为当前教学最弱的环节已是不争的事实。问题的症结到底在何处呢?学界人士认为是忽视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但我们认为,这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多年来的语文阅读教学改革还没有真正脱离传统教学理论的束缚,其表现是过分注重教师对文本教法的研究(教材钻研得深不深),过于强调教师“教”的作用,因此以情节结构分析为中心的“讲授型”和“讲问型”课堂教学程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的“教路”跟着文章的思路走,学生的“学路”则跟着教师的“教路”走,“学”成了“教”的附庸,学生成了教师思维的俘虏DD一句话,重教而轻学。显然,要改变阅读教学尴尬的局面,必须先来一个理论上的转变:由研究“怎么教”变为研究“怎么学”,即以先进的学习理论为指导,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形成于七十年代末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取代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对传统认识论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战。这种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读本,生活等)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等待知识传递和灌输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建构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用情境呈现问题,设计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而,传统的“讲授型”和“讲问型”课堂教学活动应该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

启示一: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还课堂于学生

阅读是读者领会文本、发现问题、创造意义的一种思维活动,从发现的角度而言,文章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文章未经阅读前,只是一个多层次的语言框架,其间的‘空白’,有待于学生去发掘、填补和阐析”。它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习经验来主宰自己的思维活动,建构新的知识和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课堂阅读,到底是谁去读?谁是阅读的主体?毫无疑问,必须是学生。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建构新知识的主体。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则完全忽视这一点,它首先强调的是老师读,然后要求老师把读的结果按一定的巧妙的程序和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并接受,即所谓“先教后学”。这无疑背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我们有必要重新认清阅读教学的目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确立新的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阅读教学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学会读,使他们通过读来实现知、情、意、心等不同层面的发展。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应发展儿童的心灵”,北大钱理群先生亦提出语文要“给孩子一个精神的底子”。在语文阅读课中,人的价值、情感、思维应得到尊重与发展。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不应该接受精心设计的提问和机械的训练,而是要成为自己精神的主人,从文章中吸收人文的养料,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即知、情、意、心各方面的素质,做到善于阅读、善于审美、善于创造。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基于此,课堂教学应坚持自主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及联系性原则。简述如下:

自主性原则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让小马自己过河”--自我计划、自我发现、自我感悟、自主建构、自己结论,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回归阅读的本位。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也说:“阅读能力不是靠老师讲解学到的,而是在自主阅读中慢慢培养出来的.”。阅读教学,本该如此。

差异性原则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学生对阅读对象的接受程度及新知识的建构质量由读者的文化、经验决定。学生是以他自己的经验、态度、情感和意志带入阅读对象而建构意义的,因此阅读的过程及结果应该体现读者的主观性和个性。我国古代学者有这样的观点:“作者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这里的“自得”,就是指读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和创造。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性、社会性”,这就决定了课文有较大的模糊性、主观性、多解性、差异性。一篇课文连老师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教法,更不用说班上几十个不同思想和个性了。

开放性原则表现为课堂内容的开放和学生思维的解放。教学形式上提倡“散文化”教学,形散而神不散,重视学习过程的丰富性和教学细节的灵活性。教学内容上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养成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的习惯,鼓励求疑、创新,允许学生对课文有不同的看法,“提倡尊重心灵舒展、精神个性。”(李镇西)使课堂具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象。在阅读结果的评价方面,也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联系性原则一方面指要在阅读中,让学生联系自身的阅读背景、经验和知识储备来进行新知识的建构和对文本意义创造。另一方面则是,课堂阅读不应只就课文而论课文,而应“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于漪),让生活与课堂链接,有了生活,才会给学生的思维以广阔的驰骋空间,为建构新的知识和意义提供更好的情境。

启示二:教师的作用在组织指导学生阅读

必须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课堂的主要媒介,教师的作用在于:1引导学生自主解读文本;2相机诱导、适时开导、及时疏导;3搭建正确认知的桥梁。对教师而言,主要是如何组织学生的阅读活动。我们的实践体会是:

A在情境的创设中引起阅读的兴趣。

生动活泼应成为课堂的重要特征,如果一堂阅读课让学生倍受煎熬,那么就丧失了它应有的价值,,实施情境化教学,创设美的境界,阅读才有吸引力,才具有精神意义。因此我们注意在情趣上下足功夫,以影视、音乐、美术、幻灯以及语言描述、故事叙谈、问题设境等许多手段驱遣学生的想象,激活阅读思维,激发学习情感,唤起学习需要,如此课堂就成为一个“情绪场”,教师便教得轻松,学生便学得主动。

B在教师引导下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阅读的第一步是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取得阅读的突破点:文章呈现了哪些人、事、物、情、理?给人的视觉与思维以较大冲击的关键信息在那里?深刻而“难以说清”的印象是什么?这个时候,教师必须予以读法的指导与思维的引导,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知识经验,使自主阅读成为可能。引,重在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与欲望;导,重在主导学生的阅读方向以及疏导阅读中的阻塞。如此,阅读的主动性强,积极性高,阅读活动才能成为学生思维与心灵共同参与的游戏,阅读才能走向作品深处,建构新知识的目的方能达到。

C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质疑解难

我们认为: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合作学习的过程,多方面的信息勾通、阅读经验的交流、知识的互补,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更可以为新知识的建构创造平等和谐的情境。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常常以四人为一组(考虑阅读经验、知识背景的搭配),以此展开讨论分析、广泛联系、质疑问难,由点及面铺张思维,综合归纳,从而进行新知识的建构和对文本意义创造,把握文章的深层内涵,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D在个性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感悟

学生对文章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之后,教师还应进一步将阅读活动引向深入,或对思想、情感、语言、风格加以鉴赏评价,或使课堂与社会生活交汇融合,或与他文对比评品,或共同抒写阅读感受,将阅读活动导演成语言文字、思维意识、思想情感的舞蹈,将阅读活动引向学生的心灵深处。同时,这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成功感,也将优化其品质结构。

E在活动与迁移中尝试创新乐趣

课堂就是要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课堂的活动与阅读的迁移,是学生抒发情感、活跃思想展示智慧的主要途径,更是学生发挥创造精神的时候。只有在活动与迁移中,学生的智慧、灵气、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扩张,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要求学生以情带读,以读悟思,以思启智,激发其主动性和创新潜能,促成其创新精神、创新性格、创新习惯的养成。

启示三:应按学习心理过程设计教学程序

优化教学设计、改进课堂结构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心,教学程序怎样设计,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的过程,即“感知--分析--体悟”的过程,来思考和确定阅读教学的程序,建构以“调动主体,感知文本--发挥主体,自主建构(赏析)--发展主体,体悟生活”的课堂阅读模式:

1调动主体,感知文本。

阅读之始,学生不一定能马上进入课堂角色,处于被动接受、消极阅读的状态,缺少阅读的内驱力。因而要遵循自主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用情境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支持并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阅读任务的制定与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中来,从“要我读”变为“我要学”,增强其自主阅读意识。

2发挥主体,自主建构(赏析)。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在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学生能自觉自愿地开放自己、平等表达、自由品评、心灵不羁、互相合作、共同分享,这样一来,课堂就不仅仅是课堂,而是生活本身,阅读便成了一种愉悦心灵的交际活动,学生在阅读中培养了自信,提高了兴趣,升华了情感,精淬了思想。于是,原来的“我得读”变成了“我能读”。

3发展主体,体悟生活。

制约语文效益的非语文因素及其对策(教师中心稿) 篇7

定远县第二中学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新编的中学语文教材,新教材体现的一个重要教学观念就是“以人为本”,即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用好新教材,必须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上发生转变,切不可“穿新鞋,走老路”。我以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教育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因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就是一个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并以学生自己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过程。只有培养出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转变观念,克服“惯性”

用老观念、老方法教新教材,新教材的作用难以发挥,新教材的编写意图难以实现。许多老师习惯于对课文作字字落实,句句清楚、面面具到的串讲,生怕学生听不懂。一堂语文课,老师从上到下的灌输,学生只作听众和观众,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没有讨论辩论的机会,一句话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使本应充满生机、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刻板、乏味。学生疲于应付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生怕记丢人,记错了。其效果如何呢?学生只能学到老师教给他的东西,却缺乏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更谈不上自主地探索。无论老师教给他多少,都是有限的,只有学生自己去学并学会自学,才能打破这种有限,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老师在新教材面前,首要的任务是克服旧的教学模式的“惯性”,转变观念,使自己适应新的教材和教法。

二、放开你的手--解放学生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一定要放开手脚解放学生,让学生亲自去做,使课堂变成学习实践的场所。学生在动手、动脑、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感悟、体验、获得真知。事实证明,老师的“包办”和对课堂的“垄断”,只能培养出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只能遏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当然,解放学生,不是不要老师。老师仍要讲,但老师的讲是为了指导学生去怎么做,是为了教给学生方法和经验,是为了作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为了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狭窄到广阔、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索。而学生从动手中学会动手,从分析中学会分析,从感悟中学会感悟……最终使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如何做学问。如,我在教学生预习文言文时,每课都让学生找出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议、特殊句式。上课时,学生涌跃发言,形成交流的气氛,互通有无,基本上能把要找的内容一网打尽,但也有遇到争执的时候,老师稍作点拔即可。

三、几点具体的做法

1、培养预习习惯,不上无预习之课

每课未上之前,都要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并布置具体的预习习题,以备上课时检查。这样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学生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许多问题学生自己已解决了,老师也避免作一些分析介绍,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师生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学生成了学生的主体。学生会把预习成果拿来交流,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会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拿来讨论。在预习中,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经常发生分歧,经常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兴趣都得到提高。这里,教师要特别注意设计好预习的题目,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看教师钻研教材的功夫了。

学生一旦养成预习的习惯,自学的能力也会有相应的提高,他们会懂得不同类型的课文应如何预习。

2、让学生走在教学的前面。

在教学中,老师走在前面,还是学生走在前在,两者有着质的区别。如,一篇文章的教学,老师查字典、找资料,与学生查字典,找资料,大有区别。有的同学经常问老师某字的读音,他们等待老师的告诉,而我常不告诉。因为告诉他至少会养成他们不查字典的习惯,甚至养成等待告诉的习惯。因此,课堂上,作家背景,可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只作强调和补充;课文让学生先读,老师带领同学纠错,然后再作范读;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可让学生先口头翻译,然后纠错,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同学们都认为满意为止,一堂课上完,可试着让学生来总结,老师在一旁听,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要点,然后老师再作补充纠正。让学生走在教学实践的前面,不仅使同学们获得了多方面多层次的锻炼机会,而且使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尤其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情况高频率地反馈给老师,老师获得了丰富的信息,随时调整组织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使教学活动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的“互动”。

3、让教与学融合到一起

让教与学融合到一起,就是让老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参与老师的教学。让老师参与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学问,而且使老师站在学生的位置,站在未知者和求知者的位置去思考教学、设计教学。这样老师才能选择准角度,把握住难易,掌握好分寸。让学生参与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很丰富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让学生帮助老师作教学前的准备,查资料、制作教具等。教学前或教学后,可经常围绕“假如是我,我会怎么教”的话题作交流讨论,让学生随时写“给老师的教学建议”。这些交流、讨论和建议是来自实践的活生生的教学法,甚至是书上未曾写进去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适当的时候,安排学生上走上讲台,老师坐在学生座位上,进行教学,打破老师总是在讲台上讲,学生总是在台下听的陈规。当然老师的听又不同于学生的听,只是换了一个视角,去观察、体验、探索指导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仅是一个博学者,而且是一个垂范者、履践者、学习者。叶圣陶曾说过,教材只是例子。我套用这句话说,老师也应是例子--是学生做学问和做人的例子。

谈教的习惯与学的习惯

定远二中杨维平

摘要:教师的教学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的习惯。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师生形成的教与学方面的一些不良习惯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改革给教育领域吹来一阵春风,将给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带来一次深刻的变革,将使中国教育充满生机。习惯决定命运,通过改良教与学的习惯,改变教育的前景,改变学生的命运。

关键词:习惯新课程理念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或称之为风格),其中有好的特点也有不好的习惯。好的特点值得发扬,坏的习惯必须克服,因为,教师的教学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示范性。教师的习惯极易传染给学生,好习惯一旦养成将受益终生,坏习惯一旦养成,则害人一世。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养成良好教风,警惕坏的习惯的滋生。

一、教师应注意杜绝养成哪些坏习惯呢?

1、面面俱到的习惯。

有的教师唯恐学生听不懂,分析课文或讲解习题总是面面俱到,甚至课后的习题一题不落。教师累得腰酸背疼,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是头昏脑涨。这种情形下,教师已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而学生所得到的是书上写的东西或老师理解的东西,却没有自己思考的东西。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是得不到培养和发展,而听的能力和习惯则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学生上课只须带上耳朵听,带上纸笔记即可。久而久之学生倒滋生了另一种习惯,即懒惰。这种情形之下,三尺讲台,成了教师分析问题贯输知识的舞台,全班学生成了天然的听众。教师的分析能力与日俱增,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受到制约。

2、自导自演的习惯

自导自演故名思义,即自己写教案,自己按排课堂内容,自己讲解或演算。整个教学过程以老师的讲解或演算为主,学生很少活动,学生成为观众。此种情形,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不得实现,只能说教师的授课任务完成了,而学生的学习目的难以达到。试想离开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活动,老师自导自演得再精彩,安排得再巧妙,对学生来说又有何用?仍不能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学生不能得到自主发展。问题出在哪?出在“自导自演”的“自”字上。如果师生共导共演效果又将如何呢?

3、垄断课堂的习惯

垄断课堂,就是完全的占用课堂,充分利用四十五分钟,一厢情愿地贯输,不让学生活动,看上去老师非常尽职尽责,甚至不准课堂上有一点响动,尽管有的学生在睡觉。试想谁能受得了45分钟长年累月的垄断?不睡觉才怪!而老师也有苦衷,说不这样,就完不成教学任务。至于学生能否完成学习任务,则不关心。教与学相分离!

4、告诉的习惯

学生问老师问题,老师告诉他,这有什么不好?问题就在告诉上。每问必答并不好,孟子曰:“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比喻善于引导或控制。老师要弄清学生疑在何处,为何质疑。我曾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阅读题干时,粗心或疏忽,常因此而解题出现问题。教师可提醒学生认真阅读题干,并形成习惯。又如我的儿子读小学有时作业做不好,拿来问我。我经常的办法是让孩子把题目读给我听,我假装没听懂,让他反复读,让他复述题目的意思。有时两遍未读完,他就会做了。此时提醒他要把题目理解透。即使做不好,也要知道疑点在哪。我谓这种习惯为不告诉的习惯,或导引的习惯。

5、不学习的习惯

说老师不学习,别人不相信,老师自己也不服。我说的不学习,指的是不学习专业方面的新知识,不研究教材教法,不研究学生。社会生活变了、观念变了、教材变了、学生也变了。而老师却是“穿新鞋,走老路”,还抱怨学生难教,今日学生不如往日学生用功。到底问题出在哪呢?就出在“不学习”上。继续教育为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但有的教师也只是为了晋升的需要去学习,最后难免出现走过场的现象。

二、坏习惯引起的综合症

教学上坏习惯引起的综合症状集中表现在学生身上。

1、学习兴趣淡泊。其现象如上课睡觉、看小说、厌学、甚至逃学,或上课接老师的话调侃、睡觉、看小说算是“良民”,是无声的抗议,调侃是想打破现存的教学氛围,想制造一些活跃的气氛。当然,也不能排除其它动机的存在。

2、能力下降,考试成绩差。由于长期做听众或观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积极性受到抑制,能力发展难以实现。现在的考试尤重能力考核,学生考不好,当在预料之中。

3、学生整体水平接近。呆板的模式只能机械地制造统一规格的“零件”。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个性不能充分发展,只适应了智商较低的学生,而好学生的能量无处释放,最后“泯然众人”。

三、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呢?

可以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克服教与学方面形成的不良习惯提供了一个契机,教师应抓住这个机遇,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中去,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从而走出过去教与学效率低下的“怪圈”。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1)树立全新的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过去,“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忽略了学生在学校活动中所获得的各种经验及成长的经历。新课程打破了学科课程中学生学习场所和内容的既定范围,允许并鼓励学生用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用开阔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学生得到空前的解放,想象力自由驰聘,创造力尽情发挥。

新课程强调学校和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2)树立全新的教学观

过去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必须树立起新的教学观,把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观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观。叶圣陶关于教学观曾有过一句精辟的论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陶行知先生也明确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体。

(3)树立全新的学生观

过去,听老师话,刻苦学习,取得好成绩,是理想的学生形象,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而忽视了学生的本质。事实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活生生的生命体。发展是人的天性,教育和教学活动就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树立了新的学生观,教师对学生就会少一些指责和挑剔,多一份鼓励和支持。教师的欣赏、鼓励和夸奖,带给学生的将是无比的快乐和巨大的信心,从而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4)树立全新的教师观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合作者、促进者。树立全新的教师观,就是教师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审视自己职业角色,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学中地位的过程。要变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播者为真正平等意义上的对话者;要变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为新课程的开发者;要变课程的评判者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总之,没有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就不会有教学方法和习惯的改变;没有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就难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和舞台,我们必须与新课程同行,克服过去教学中形成的不良习惯,享受新课程改革的快乐。

四、改变不良教与学习惯的措施

1、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

从现在中小学的作息时间表可见现在师生生活方式之一斑。一天九节课外加晚上四节晚自习,毕业班不上音乐、美术、体育课,教师和学生被累得苦不堪言。早晨七点十分上课,晚上十点五十下自习,学生睡眠严重不足。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希望政府设立“睡觉日”,好好睡上一觉。优质教育应该是一种优质生活,这种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疲于奔命的生活方式与新课程理念是相悖的,必须改变。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过去强调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习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干动手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教学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充分的发展。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培根曾说:“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是让好的习惯主宰我们的一生,还是让不良习惯主宰我们的一生呢?为了让好的习惯主宰我们的生活,我们必须克服教学中形成一切的不良习惯。

参考文献:

1、周凤、程晓波:《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语文教学之友》第1期)

制约语文效益的非语文因素及其对策(教师中心稿) 篇8

有幸参加了的中考语文阅卷工作,现就阅卷的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和体会。

一、中考语文卷的整体情况

阅卷期间,按照优、中、差三个等级从400袋试卷中随机抽出三袋答卷(每袋30份)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现将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抽样三套卷(优、中、差)各题均分及得分率一览

写字识字 名句积累 语言运用 课文解读 A卷总分 文言文 阅读一 阅读二 作文 合卷总分

优卷均分 4.87 15 8.73 29.6 58.2 12.33 5.23 10.3 39.37 96.33

中卷均分 4.8 15 8.33 26.67 54.8 11.47 5.9 10.4 32.33 87.5

差卷均分 4.1 13 6.07 22.4 45.57 2.6 3.43 2.3 20.9 52.02

三卷均分 4.59 14.33 7.71 26.22 52.86 8.8 4.86 7.67 30.87 78.62

试题满分 5 15 10 30 60 15 10 15 50 120

优卷得分率 97.4% 100.0% 87.3% 98.7% 97.0% 82.2% 52.3% 68.7% 78.7% 80.3%

中卷得分率 96.0% 100.0% 83.3% 88.9% 91.3% 76.5% 59.0% 69.3% 64.7% 72.9%

差卷得分率 82.0% 86.7% 60.7% 74.7% 76.0% 17.3% 34.3% 15.3% 41.8% 43.4%

三卷得分率 91.8% 95.5% 77.1% 87.4% 88.1% 58.7% 48.6% 51.1% 61.7% 65.5%

从三袋答卷反馈出来的情况来看,优卷与差卷都比较客观,中卷抽样略有靠扰优卷的趋势,但基本上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了。

从总分得分率来看,卷面难度系数为0.65左右,略高于去年不到0.6的系数,由此可以推测今年的语文录取线会比去年更高。从阅读题得分率来看,相较四月调考成绩而言,也有很大的上升幅度,这是由于阅读题难度降低的缘故,也是这次总分成绩上扬的关键所在。从作文得分情况来看,比往年可要高出许多。下面具体说说作文的情况。

二、关于今年中考作文阅卷的一点感受与体会

从今年的语文作文的得分情况来看,得分率为61.7%,与四月调考的成绩差别不大,比往年的作文得分率可就高得多了,我想,这不是由于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而是与市语文教研员的所定的标高有较大关系。这一点,从作文评分标准的调整到对中学生写作水平的要求的变化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今年的作文话题为“善待自己”。这一话题中的“善待”与“对待”、“正视”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等同。“善”字为“对待”作了限定,话题材料中已经对话题作了很到位的概括:“善待自己,其实就是好好对待自己。”材料中还有一段提示语:“它是一种自我释放,自我调节,自我塑造……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另外,话题中的“自己”,也是考生审题时必须要注意的一个关键词。但是,从学生的写作文本的呈现状况来看,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审题误差情况。

其一,表现为“抓其一点,不及其余”。话题材料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三个思考方向:“自我释放、自我调节、自我塑造”,有的考生估计是受了“话题作文要善于化大为小”的影响,(中考之前,相关媒体曾就作文情况请有关教师作了分析,就提出过话题作文要善于化大为小,否则不好把握,写作素质不是特好的学生,不要把话题铺得太开,放得太大。)抓住其中一点就大谈特谈,例如有的考生以“自我释放”为契机进行思考,大谈放松自己的好处、方法等,而在初评制定标准的时候就已经为这类文章定了性:善待不是单纯的放松,放松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如果学生这样思考为文,内容上就只能归为三类文(15-19分),充其量只能归为二类下等(20-21分)。这样一来,学生的作文就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殊不知,话题作文“化大为小”之后,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要随时关注作文的话题本身,而有的考生就忽略了这一点。“宽容自己”可以说是“善待自己”的一个方面,但它也只是“一个方面”而已,只是其中一个部分,不能全部代替“善待自己”,有的`考生就在作文中就“为什么、怎么样宽容自己”来构思行文,文章写完都没有关照、回到“善待自己”上来,按教研员的思想,这类作文就属于“基本符合题意”一类,实质上就是“轻微偏题”,内容上就又归为了三类文(15-19分)。加上表达分,作文最好也就是个30多分的样子。

其次,表现为“偏而忘私,疏而忘己”。“偏”是审偏了题,“疏”是疏忽了要素。大致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大谈特谈为什么应该善待他人,怎样善待他人,偏偏不谈“善待自己”。二是有部分考生在作文中反反复复强调“善待自己,就是为了善待他人”,仿佛他的作文就是为了告诉人们什么是“善待他人”、应该怎么样“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只是其中一种途径而已。殊不知,文章只要转换一下句子顺序就符合题意了:“善待他人,就是为了善待自己。”这样落脚点回到“善待自己”上来,就算是摸清了方向。第三种“忘记自己”表现在偷换主语上,有的考生在文中大声呼吁社会、学校、家长要善待自己,文章结构、思路不可谓不清晰,但这种方向又属于审偏了题。

再次,表现为学生情感态度认知上的失误。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达标情况,在考生作文中一目了然,有的考生在作文中就怎样“善待自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也有构思行文的清晰思路:在学校里应该怎样“善待自己”,在家里应该怎样“善待自己”,在社会上应该怎样“善待自己”……但文中所举出的例子让人不忍卒睹:在学校里就应该遇到难题绕弯、让同学帮自己做作业、做清洁,在家里就应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有钱就找父母要,不要把自己勒得太紧,在社会上就应该处处不让自己吃亏,车上有座位就抢,捡到钱就自己花……诸如此类,学生的情感可谓真矣,观点可谓鲜明矣,然而让人看了可谓哭笑不得矣。这样的学生的道德水准且不说他,仅就思考的层次、思维的深度而言,就已经低人一等了。这种文章,怎能得高分?

以上谈的是几种失误作文,下面说说高分作文的情况。

就整个阅卷室的作文阅卷教师反馈出来的情况来看,有一类作文很是占便宜,那就是根据话题材料的提示,从并列的几个方面着手来行文的,如“善待自己”就应该学会自我释放,“善待自己”就应该学会自我调节,“善待自己”就应该学会自我塑造……这一类的文章,只要不出现前面所列的几种失误,作文一般都在35分以上,40分以上的作文这类文章占了多数。这类作文,对学生来说,好写,对老师来说,好阅。对作文教学的导向而言,利弊难说。利,让学生养成一种条理清晰的思维,弊嘛,说不定两三年之后,又在武汉的初中作文教学和写作中形成一种新的八股文。是悲还是喜?难说。就这个话题而言,学生用这种形式写成的文章中,就有大量的流于形式而内容空洞的作品,缺乏说服力。

另外,就这次作文来看,阅卷过程中难得见到几篇得高分的记叙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话题本身的限制,还是阅卷操作上的问题,值得探讨。限于资料,只提出,以求教于方家。

制约语文效益的非语文因素及其对策(教师中心稿) 篇9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课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关注人类,关注自然。但有几篇课文由于写作时代、翻译误差,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指摘出来,和大家商榷。

1.《拿来主义》第一段:“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几位”与表复数的“们”重复.应删去“们”。

“欧洲”包括“苏联”,二者属于属种关系,属种概念放在一个句子中,语意表达不明确,应改为:“……到欧洲各国去传道”。

2.《拿来主义》第6段:“其实,这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因为”与“缘故”用语重复,可将“缘故”删去。

3.《我若为王》第一段:“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吗?而且真想做王的人,他将用他的手去打天下,决不会放在口里说的。”

问号后面的文字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述理由,而不是表示意思递进。因此,应将表递进的“而且”改为“况且”。

4.《我若为王》第七段:“请科学家们不要见笑,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

“因为”与“缘故”用语重复,可把“因为”改为“是”,也可以把“缘故”删去。

5.《我若为王》第5段:“没有人敢呵斥我,指责我,除非把我从王位上赶下来。但是赶下来,是我不为王了。我将看见所有的人们在我面前低头,鞠躬,匍匐……”

这段话不通顺,语句衔接不上,应在“我将看见所有的人们”之前加上“我若为王”。

6.《<物种起源>导言》第4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他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这段话不合逻辑,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博物学家去思考,我们就可以推出一种理论。

这显然不正确。应改为: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一位博物学家如果对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就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7.《神奇的极光》第1段:“在大熊星座中,飘洒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如烟似雾,摇曳不定,时动时静,像行云流水。”

“一缕”修饰“彩虹般的神奇光带”搭配不当,应改为“一条彩虹般的神奇光带”。

“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拘束,就像飘浮的云和流动的水一样,和“时动时静”搭配不当,应删去“时动时静”。

8.《奇异的极光》第3段中:“在古代,我国没有极光这个词,所以是根据极光不同的形状差异分别加以称谓,如叫做“天狗”“刀星”“蚩尤旗”“天开眼”“星陨如雨”等等,他们大部分散落在史书的星象、妖星、异星、流星、祥气的记载中。”

“天狗”指日食、月食,可能也包括有月掩星,“刀星”指彗星,“星陨如雨”指流星雨,“妖星”、“异星”多指天空中爆发的新星、超新星,以及过路的彗星,这些都与极光无关。“蚩尤旗”“天开眼”大多指地震时的地光,“祥气”多指野外大群发光动物的光,海洋发光鱼类的光,海市蜃楼的景象以及大片鳞光,他们中只有小部分是极光。所以划横线的应删去。

9.《神奇的极光》第8段:“极光这般多姿多彩,如此变化万千,又是在这样辽阔无垠的穹隆中、漆黑寂静的寒夜里和荒无人烟的极区,此情此景,此时此地,面对五彩缤纷的极光图形,亲爱的读者,你说能不令人心醉,不叫人神往吗?”

这一段中第3句话缺少谓语动词.应在“又是”后加“出现”,或在“极区”后加“出现”。

10.《神奇的极光》第9段:“长期以来,极光的成因机理未能得到满意的解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极光可能是由以下三种原因形成的。”

这一句话有歧义,可能被误认为“三种原因”共同作用产生极光,应改为“人们对极光的成因有三种看法”。

11.《神奇的极光》第1 2段:“极光不仅是个光学现象,还是个无线电现象,可以用雷达进行探测研究,它还会辐射出某些无线电波。有人还说,极光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极光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还直接影响到无线电通信,长电缆通信,以及长的管道和电力传送线等许多实用工程项目。”

这段话语意累赘,应改为:“用雷达可探测到极光辐射出某些无线电波。”

“有人还说”也有问题,因为前面没有“有人说”,“有人还说”就突兀了,所以此处“有人还说”应删去。

“不仅……还……”这一对关联词也应删去,因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直接影响到无线电通信,长电缆通信,以及长的管道和电力传送线”不在同一话题范畴内。

(此文刊发在湖北大学《中学语文》5月“教学大参考”刊上)

上一篇:寻乌农保局2012年政法、综治工作要点下一篇:以我们班的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