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部工作范围

2024-07-20

战略部工作范围(共8篇)

战略部工作范围 篇1

“交通先行”战略工作汇报

20XX年是我市深入实施“交通先行”战略的一年。上半年以来,交通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团结一心,开拓前进,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

一、主要工作情况重点工程扫尾。

“四路”扫尾工程已基本完成,工程结算、审计移交等工作正在进行;市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组建了机构并开始了工作。6月下旬,永社公路黄江收费站、大文公路毛坪收费站、浏跃公路李家湾收费站正式设立并开始收费,三站日均总收费额约2.5万元。继续完善西南干线(枨冲至大瑶33公里)、东南干线(澄潭江至永和48公里)和东南支线(文家市至永和40公里)。认真做好花木产业带公路(又称花木走廊)的前期养护工作,及时清理水毁塌方,整理护坡、边沟,做好了将该路移交给市公路管理局进行管养的准备工作。村级道路建设。继续深入实施村道硬化工程和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年初,将300公里的村道硬化计划指标合理分配给了各乡镇、街道,已完成年计划里程55%。组织实施了第一次村道验收,验收合格里程22公里。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全市通村公路改造计划的数据普查、汇总和上报。

站场建设。汽车东站项目已基本实现“三通一平”。回顾上半年的交通工作,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乘势而上,加压增劲,交通建设继续推进;二是突出重点,全力以赴,一心一意争取高速公路今年动工;三是加强学教,巩固基层,队伍建设成效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交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偿债压力较大。“四路一环一带”负债较重,从今年开始,偿还贷款的压力越来越大,以信托资金为例,每个月的利息就是70多万元,而目前,寻求新的融资突破有较大难度。二是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从去年至今,尽管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尽了很大努力,省交通厅也积极办理前期工作和招商工作,但相比之下,江西省的工作进度比我省要快一拍。三是县乡公路项目要加强计划衔接。目前,县乡公路改造项目虽然开工较多,但工程进度参差不齐,所以很有必要选优汰劣,突出重点项目,以确保今年八件实事(公路建设)任务的完成。四是道路管养相对滞后。我市共有县乡公路948公里,线长面广,但由于养护资金严重缺乏,列入长沙市常养线路的不足总里程的50%,加上县乡公路超限超载现象屡禁不绝,致使路面不堪重负,部分路段破损较大。五是“四路”扫尾工程后续资金严重缺乏。“四路”虽已实现了全部通车,但由于后续建设资金难以持续到位,致使一些标牌、护坡、边沟等公路附属设施的建设进度迟缓。

三、下阶段的打算

(一)突出高速,夯实基础,全方位扩展公路辐射面

今后,我们将按照“主攻高速、巩固基础、全面统筹、谋求突破”的方针,继续主攻黄萍高速浏阳段,全力配合省交通厅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动工、三年建成”。继续做好上瑞高速施工协调工作。完成“四路一环一带”的工程扫尾。完成长沙市下达的县乡公路改造任务,争取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任务。完成300公里以上的村道硬化,重点拉通边远、贫困山区的通村公路。争取用3至_年的时间,使我市通乡、通村公路的硬化率、通达率达到80%以上。

(二)自加压力,创新方式,全方位筹措建设资金

搞好浏东、永社、大文、浏跃公路收费站的运营,维护收费秩序,加强公路广告资源的开发;进一步创新公路资产的融(引)资方式,尽量盘活路产路权。继续争取上级更加优惠的倾斜支持政策,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长沙市县乡公路改造计划和通村公路建设计划,争取上级更多的配套资金补助和规费返还。建立起科学严谨的经费运作机制,合理调配资金,压缩一切非生产性开支。继续加大交通规费的征收力度,为农村公路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

(三)加强管养,构建机制,全力提升路网品质

一是与市公路局、环路公司等密切配合,搞好境内国省道的管养。二是切实做好所辖现有县乡公路的管理和维护,并争取更多的季节性养护、失修失养的县乡公路列入常养公路范围。三是创新机制,使各乡镇(街道)有较好的政策和较稳定的资金来源,以更好地履行“乡道乡养”的职责。四是实行典型引路,集合“一事一议”、“民工建勤”、“村级自治”等办法的优势,构建一个村级公路管养的新机制。五是建立一个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等参与评估农村公路管养的体系

战略部工作范围 篇2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我们必须从现在起, 逐步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知识生产能力强的国家, 一个会运用知识产权来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并能维护自身利益的国家。

任何一种战略意图的实现, 丝毫都离不开对战术的合理运用。任何战术目标的实现, 都不能脱离客观实际而必须善加对现有资源进行必要合理地调整、布控、整合与运用。

当前, 各国利用知识产权来发展、捍卫自身利益的势头愈演愈烈, 由此成为他国发展与进步的阻力。综观国外专利申请状况, 其主要特点有三:一是大量的专利申请在各领域构成密集的“专利地雷阵”, 二是技术创新的重点在知识密集型产业, 三是来华专利布局重点在高新技术领域。虽说, 近些年来,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 发明专利申请中的国内比例也已经超过六成, 授权的国内比例已经接近五成。但是, 国内有效专利仍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主, 科技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比重相对较低, 只占总数的13.8%;而国外有效专利中, 发明专利占77.2%[1], 见下表1。

据统计, 2006年, 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超过4万亿元, 出口超过2万亿元, 但是这些高技术产业的产品, 很大一部分属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我国许多企业在其中充当的还主要是组装者的角色, 依然是依靠资源和劳动力获取利润, 而非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

专利的有效状况, 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有效状况, 是衡量一个企业、地区和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国占有优势的领域, 多半是传统行业。而在大部分领域, 特别是一些高科技领域, 国外优势较大。部分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的专利权人属于外商投资或外商控股企业, 其知识产权实质上并不属于中国。

合资企业、外资控股企业来华投资, 看重的是我国廉价的智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他们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 借助我国廉价的智力资源, 采用改进技术、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控制专利申请等一系列手法, 形成专利富集, 掌握技术开发的方向, 杜绝自身技术泄密, 以此更好地实现专利技术的生命周期, 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专利空间、时间范围的转移与布控。这种状况, 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我国民族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成为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为扭转这种对我发展的不利局面, 改变外来压力对我民族企业技术创新的遏制势头, 首要目标是提高我们自身的知识生产产量, 不失时机地对现有科技资源进行运作, 将其盘活, 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动力和新的增长点, 从而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 避免人为浪费。

1 调整投入机制, 为经济发展开道、“布雷”

专利是高智慧劳动的结晶, 绝不可能凭空产生, 无论是产品发明, 还是工艺和方法的发明等, 都需要经过实验室阶段, 因此, 科技投入非常重要。据统计, 我国科技投入2004 年达到了国民经济总值的 1.35%, 但是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3% 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美国联邦政府非常注重促使研发投资保持持续增长, 2005年, 联邦研发预算达1322亿美元, 比2004年增加60亿美元, 增长率为4.8%, 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研究、开发经费总额中, 我国企业所占比例为52%, 而欧、美、日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所占相应为60%以上, 其中, 日本企业高达80%[2]。研究开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为了鼓励自主创新, 需要加大国家科技投入的力度, 提高科技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 使其在国内研发经费中所占的比例维持在50%左右;需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择优支持前沿学科, 应根据科学技术发展要求提出长远发展目标, 选择适合国情的、对国家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的尖端或基础研究进行重点支持, 特别是在生物和医药、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先进能源、海洋、资源环境、现代农业、现代交通、航空航天等新兴战略研究领域攻克一批核心技术,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打破国外对我核心技术的专利垄断和封锁, 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 我国科研的主体主要由高等院校、中科院两大系统组成, 对重大基础研究与对国家战略目标实现之间的研究就这样交叉进行着, 对高新战略技术的研究虽然以企业为主体, 但技术负责方实际上仍为高校。在这种交叉研究的过程中, 自由探索所得的结果, 不仅满足了科学家自身兴趣与追求, 作为人类未来战略需求与储备, 其地位是毋庸质疑的。国家导引往往是基于对现实经济生活的紧迫需要, 是针对解决制约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些“瓶颈”而设立的, 可以说是国际与国内形势相互撞击对现在与未来一定时期需要所产生的必然。上述这两种结果, 一种是随意的, 没有具体的目标性, 另一种又仅仅是为了国家战略利益需要, 解决的是国民经济建设中部分的, 而不是全部的, 是主要的, 而不是带有全局根本性利益的问题, 这种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论, 具有“短期性和急功近利”的性质。上述这二者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从一定层面上就造成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出现了拿着成果找市场, 而企业发展又在当前或今后一定时期内与这些成果 (要么超前, 要么落后) 不太相干的尴尬局面, 也就出现了一定意义上的成果堆积, 造成不必要的科研浪费。

尽管国家发布了制约当前及今后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研究问题, 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就其本身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也是必须的。但又从另一个层面上间接地制约了企业本身对市场的积极性, 造成国家层面上被动地推动着企业发展, 弊端相对较多, 也造成许多浪费。

当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研究工作, 与企业的经营方向和未来战略不完全相符。企业想要的技术, 高校或科研机构没有或不成熟, 后期转化投资规模又大, 或者是中小企业承接不了。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从科研研发投资主体上发生根本改变, 变成以企业为技术研发投资主体, 并专门制定政策给予企业贷款优惠、税收减免、投资优先、配套资金等。企业可以根据经营方向和未来战略需要, 国家在保持自由探索基本稳定态势的基础上, 企业以项目或课题的方式出现, 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来申请, 减少中间环节, 科研工作直接面向企业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同时, 各种科技园、孵化器又为科研工作搭建起了研发的平台, 条件已经具备。这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未来专利富集和“布雷”产业发展链的高端提供了保障。

2 实现企业由“单兵”作战模式向多个相关企业联合“作战”方式的转移

随着世界经济集团区域化、一体化趋势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机尚未使经济复苏的今天, 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 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一个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无论是从人员、资本还是技术力量上来看, 如今能够单枪匹马地去用众多产品占领世界市场的企业正日趋减少[3]。由单兵作战向“抱团”作战已是大势所趋。

在当前的技术进步和专利制度背景下, 一方面生产技术不断向综合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 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甚至是电子、信息、材料、物理、化学和生物医学等多学科技术的综合和集成, 另一方面技术不断被专利化。这就使得专利技术不可能掌握在一个权利人手中, 由于专利权的分散, 使得任何一家企业生产某项产品, 都可能遭遇专利侵权的尴尬境地。只有走向联合, 实行交叉专利许可, 联合攻关, 形成专利联盟, 才能实现多赢, 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4]。 美、日等发达国家企业通过联合作战, 更好地维护了企业的利益。

当前, 我国企业还不同层度上存在着“小而全”、“大而全”、“关起门来”独自研发“壮大”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贻误了“战 (商) 机”, 而且还出现了重复投入、重复研究等不必要的浪费。为改变这种境况, 我国企业经营发展方向, 必须从单个独立作战, 向多个相关企业联合作战方式转移, 通过一些制度的安排, 凝聚集体的力量, 对抗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例如, 可以在关键产业促成企业之间的专利共享联盟, 既能使我国有限的专利技术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共享和推广, 又能使我国企业获得更多的技术资源, 有利于推动我国技术标准的建立, 并在融资、研发力量, 企业发展方向, 企业经营战略等诸多方面进行调整, 进而形成对我国企业发展有利的的专利“富集”, 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专利空间、时间范围的转移与布控。

企业联盟, 是结束单兵作战、走向联合的主要方式。它包括松散联盟、合作生产、促销联盟等。所谓松散联盟, 就是一家企业为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通过交叉专利许可, 获得最大限度利润的一种松散的网络式联盟。合作生产, 主要是通过专利许可协议, 共同生产, 降低生产成本, 形成规模效益, 对于经济、研发实力相当的企业, 合作生产尤为必要。促销联盟主要指在市场促销业务上的合作。在金融、流通、运输对那个服务行业中, 这种联盟尤为流行。近年来, 受到内外夹击的台湾大企业, 深深感到科技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加快, 重要的技术发明和创造, 既需大量资金投入, 又具有很大风险, 非某个企业所能承担, 因此, 都在酝酿采用合作联盟的形式以求得进一步发展。

据报道, 有中国知识产权第一案之称的朗科诉华旗闪存盘专利侵权纠纷案最终达成和解, 华旗承认朗科闪存盘及闪存MP3基础发明专利, 朗科也不向华旗收取闪存盘专利费用, 其意义不仅在于这两家企业本身的握手言和, 更折射出整个中国企业合作竞争、联合对外意识的觉醒[5]。

3 完善职务发明制度, 调动职务发明人的积极性

由于我国职务发明适用范围过于宽泛, 加之权益分配制度设计的失衡及相关报酬、奖励制度的不完善, 使该制度未能很好地调动科技人才的智力资源, 也不能有效配置单位的其它资源。由这种制度产生的直接问题是:

我国职务发明的数量和质量均不高。2009年国内职务发明申请量172181件, 所占比例为75.2%, 尽管较之前有大幅提高,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所占比仍比较低, 国外职务发明所占比例高达96.7%[6]。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大部分科研机构和大学, 以及国家科技计划没有建立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在职务发明权属处理上, 一方面, 由于强调单位利益, 忽视发明人利益, 抑制了科研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由于管理不善, 存在着发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职务发明转为非职务发明的现象, 有些公共资源被转化为个人成果。

职务发明成果转化率低。尽管专利法规定职务发明人享有专利收入的分配权力, 但因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 在实施中, 企事业单位往往强调职务发明归单位所有, 缺乏对职务发明人应有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分配制度存在平均主义, 大部分职务发明人难以获得应有的报酬, 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不高, 存在为“专利而专利”的现象, 成果转化率非常低。据统计, 我国每年的专利技术转化为商品并能取得规模效益的只有10%, 而发达国家可达50%以上。高校对闲置专利往往存在管理缺位的现象, 企业则没有积极实施由职务发明创造形成的专利, 也没有在自己无力实施时进行转让, 由其它企业组织实施, 即便是非常有前景、较为成熟的技术, 也听之任之。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有如下建议:

重建职务发明制度。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和技术市场不成熟, 个人专利的后续研发和市场开拓比较困难, 产业化程度低, 因此, 职务发明权属应采取雇主优先的原则, 要突出单位在实施专利方面的作用, 但要加大对发明人的保护力度和激励。要明确职务发明人的申请专利权。在专利申请权上突出发明人的作用, 提高发明人创新的责任心。以职务合同和委托合同为主确定职务发明的适用范围, 给雇员留有更多自由创造的空间。同时, 为保证雇主的利益, 可以允许雇主优先选择实施雇员非职务发明专利[7]。

加紧制定产、学、研促进法。产学研合作不仅是围绕技术创新而展开的一系列经济行为的总和, 也是一系列法律行为的综合, 涉及到多种新的法律关系。这些法律关系或单独、依次呈现, 或交叉错综呈现, 往往不能通过市场行为自发解决, 需要通过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安排, 确立必要的准则, 规范和约束产学研合作行为, 促进和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通过法律形式规范利益主体在成果转化和实施、利益分配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加快高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规范职务发明人的补偿和奖励制度, 落实对发明人的激励机制。二是制定专门的补充性法规, 细化国有和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的职务发明人补偿和收入分配办法。三是国有企事业单位要破除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观念, 切实建立职务发明人的激励机制。民营企业主要靠市场竞争机制来决定职务发明人的激励[8]。

4 国家应对单个专利潜在的价值进行商业化评估、整合, 建立起“国家专利经营公司”

专利权受到国家机器和法律机器的保护及制约, 但并不完全是一个法律概念, 同时也是商业策略的一部分, 是一种十分稳定的商业收入来源。目前, 我国专利申请成倍增长, 但专利转化却不尽人意, 如上所述, 转化率不到10%, 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 或者是因为专利申请的目的本身就是专利, 把专利申请看成是完成科研任务、工作量或评定职称、落户的一种手段, 换言之, 专利申请并不是为了获得对智力投入的回报, 专利本身成了目的;或者是专利技术本身离市场还有一定距离;或者是专利维持费用太高, 发明人难以承担;或者申请专利是为了知识产权储备, 以因应商业策略实施的不时之需, 等等。总之, 形成了大量的闲置专利, 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

美国高智发明公司 (INTELLECTUAL VENTURE) 的模式, 即将研发专利与买卖他人专利权业务相结合, 通过专利授权、创建新公司、建立合资企业等方式将发明成果商业化, 同时设立专门基金, 为发明人申请国际专利及从事进一步的研究和技术转移提供支撑, 为我国现阶段解决专利转化之难提供了新的思路。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正与美国高智发明公司合作, 帮助教师们跨越从发明创造到实现经济效益的屏障[9]。

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 我国部分知名企业开始意识到专利经营对企业的重要性, 强调知识产权经营, 将知识产权从法律资产进化为商业资产, 并发展为策略资产。例如, 深圳市朗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托闪存盘的全球基础性发明专利, 目前已成功建立了研发、专利和品牌三维一体的企业发展模式, 并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维护自主知识产权和有效的专利运营, 成功地将知识产权转变成了可持续性的专利收益, 从而成功开创了专利赢利商业模式。

针对我国企业及高校和科研院所大量的职务发明专利闲置, 专利无人管理或者贱卖的情况, 国家应对这些闲置专利进行公司化经营, 在公司运作初期, 政府应当给与公司一定的政策支持, 比如, 税收减免、资金支持、专业化人才支持等。公司的主要职责:一是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等;二是对所有专利进行价值评估, 对近期、中期和远期可以实施、商业化的技术做出判断;三是建立专利信息网, 公布近期可实施的专利技术, 并积极与相关企业沟通, 推动专利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四是对需要中试、放大研究的专利技术, 进行投融资评估、风险评估, 为有意向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指导和支持。五是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服务、诉讼攻防、专利许可等方面的服务。国家经营公司的收费完全根据专利推介成功的数量来收取, 它带有公益性质, 对员工的激励可以以期权形式, 即将专利技术成功运作为一个企业, 可以得到一定的期权, 将来该企业若能上市、做大做强, 那么, 员工可能从中受益, 反之, 可能拿不到报酬。总之, 对现有的闲置专利, 只有按商业化的模式运作, 才能盘活企业, 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 金融危机下专利战略的提出, 为我国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并在若干战略新兴产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等, 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尊重外国知识产权的同时, 要加强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 形成尊重创造、敢于创新、勇于创业、允许失败的文化氛围。要强化知识产权经营理念, 勇敢面对跨国公司利用甚至是滥用知识产权对我提起的诉讼, 充分利用现有法律体系,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实施合适的专利战略, 通过企业联合, 不断在国内外市场壮大自己, 实现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从专利大国向专利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于大伟, 王晓浒.2008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J].科学观察, 2009 (6) :17-18.

[2]冯晓青.美、日企业专利战略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与借鉴[J].当代经济管理, 2008 (1) :85-86.

[3]訾唯言.企业联盟, 结束单兵作战[J].开发区导刊, 1995 (4) :82-83.

[4]徐明华, 陈锦其.专利联盟理论及其对我国企业专利战略的启示[J].科研管理, 2009 (4) :162-163.

[5]丁德明.跨国公司专利战略新动向[J].企业管理, 2007 (5) :92-93.

[6]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内外三种专利申请受理状况年表.http://www.sipo.gov.cn/sipo2008/ghfzs/zltj/gnwszslnb/2009/201001/t20100121_488329.html

[7]贾丽萍.金融危机背景下职务发明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135-141.

[8]马德秀.产学研结合障碍须立法突破[N].科学时报, 要闻, 2010-03-10.

科学发展与地质工作的战略 篇3

基于这两方面的情况,国家也在强调,并且也开始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是体现在强调今后应科学发展,并布署在已有粗放型发展上,需转型使产业更有效创造价值,同时也使环境得到保护。

在强调科学发展与经济转型中,地质工作的战略性任务,应当如何认识?

一、为科学发展,地质工作的两重任务范畴

地质工作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面,要使之科学地发展,应当更好的从事这两个范畴的工作。

第一范畴:地质资源方面

为建设,国家需要有多种地质矿产资源,其中包括油气、煤炭、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等等。我国已发现有一百多种矿产资源。因此,在为寻找地质矿产资源方面,建国初期国家就特别重视,成立了地质部,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寻找、勘探各种矿产资源以满足国家发展所需。

第二范畴:各种建设的保障条件方面

各种建设的有关地质背景条件和相应的控制条件,首先都与地质条件有关,不仅涉及到基础的地层、构造等地质学内容,更涉及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方面。例如水资源开发、大坝与水电站建设、铁路与公路建设、港口和机坊建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城乡发展、农林业发展等等,都涉及到地质条件,特别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方面。

虽然,这个范畴的地质工作,有所发展,但是与客观上的需要,还是相差甚远。最主要的是,各个方面的建筑,是由多个部门负责进行,很多情况下,未能更多与更好地投入,也不能更好地从工程长远效益、工程的长久安全与稳定性,以及综合性影响与保护区域地质环境方面进行更多有关的地质工作。这样,都使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方面的工作有了局限性。

就是矿产资源开采,也涉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的问题,而这方面水工环条件,都是与矿产资源能否开采以及如何开采,紧密相关的。无法开采的矿产资源仍不能视为可用的矿产资源。

二、矿产资源调查研究的重要战略区域

从解放以来,我国经过大量的地质勘探工作,取得很大的成效,基本上满足了国家发展的需求。早期被称为“国家建设的尖兵”,“新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员”。

但是,在以往的几十年中,多数寻找与开发的资源,是在浅部和相对条件较好的地域,而这片常规环境下的矿产资源,有的已经开采近于告竭,需要寻找新的矿产开采的基地。

在矿产资源方面,采取的战略应当进一步突出两个方面

第一、立足本国地质资源,重视国外资源的开拓

中国是一大国,人口众多,发展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首先立足于本国资源的供应是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但是,尽可能也开拓国外矿资源的新基地,这也是不可忽视的途径。两种资源的利用应是长期的战略。开拓利用国外矿产资源,可结合对外经济的合作与援助进行。

第二、重点发展新的国内开拓领域

除了以往常规环境下的各种地质资源,仍需继续开发之外,应当转移重点的战略地带,即:边远山系、地下深部和领海这三种地域,进行相应的资源勘探,并准备新的开采点。

三、注意工程建设效应保护地质环境与防灾减灾

自然界存在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性条件,主要有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但也存着不利的灾害性条件,如地质灾害、气候灾害和生物灾害。

地质工作,在防治天然灾害方面,特别是地质灾害,以及气侯—地质灾害链和生物—地质灾害链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有关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灾害采取相应措施之外,更需要注意这两方面的情况:

第一、保护资源性条件

这不仅涉及到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开发时,如何保护环境与资源的问题。不当的开发,有时会造成资源的很大浪费,这方面涉及到如何高效与节省利用各种资源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有时,达到这种目的,似乎不是地质工作的范畴,但是,地质工作中应当包含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有关开采和多种资源提取冶炼的技术研究的掌控。

所以,矿产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涉及:

1. 矿产资源的质量与数量;2. 开采矿产资源的环境;3. 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这方面涉及到循环经济与综合开发问题。

第二、综合工程地质环境效应

水利水电建设、发展交通、大都市城市群的发展、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涉及到对地质环境产生效应的问题。以往的经验表明工程建设不能针对地质环境与有关条件而采取正确的措施,产生不良效应也常带来灾害,造成很大的损失,而且是不可持续发展的。

所以,在各种建设发展中,必须注意到地质环境,特别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方面的情况,这些不良的工程环境效应,可涉及到对环境与工程建设本身的安全与稳定问题,也涉及到对地质环境的污染问题。

四、为四种经济而加强发展地质工作的战略方向

目前,大家都强调要和谐环境、友好生态,才能可持续发展,要达到这种理念,实际上涉及大家所共同关心的四种经济,即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蓝色经济。而这四种经济方面,地质工作却是具有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和公益性的工作。

第一、低碳经济方面:主要是如何减少利用煤炭能源、油气能源,即减少燃烧石化能量,减少CO2等气体排放。这方面,地质工作在寻找新能源如水合物、页岩气、地热能源、核能的资源之外,也要探讨如何开发利用,而不避免对地质环境造成影响问题。此外,对传统的化石能源的利用,也要在如何节能上,作出贡献。在发展太阳能、风能及水电能源方面,有关地质环境效应的基础稳定性,也是需要有地质上的依据资料。

nlc202309031906

第二、循环经济方面:各种资源如何高效与节约利用,密切关系循环经济问题。不仅是矿产资源中多种矿产资源的提取、开展,也涉及到矿产资源开采及冶炼后,各种废矿石的综合利用,以及冶炼时能源的利用等,如发电与热水的利用。

第三、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陆地各种友好生态、和谐环境的经济的统称,涉及灾害防治,减少污染排放,三废处理,良好环境质量,水资源的保护,大气质量的保护,土壤质量的提高等等许多方面。所以,绿色经济是包括了陆地、河流的先进的农林业、无污染养殖业、少污染的产业,而能和谐环境,显示友好生态的综合发展的产业的总称。

第四、蓝色经济:这是近期新提出的,主要是面对蓝色海洋而发展的经济。港口分布在沿海一带,是绿色经济的尾端,和蓝色经济的开端的结合部。因此,保护好港口,使之避免污染,为促进海港的发展与陆地经济综合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蓝色经济是包括海洋航运业、海洋渔业和海底各种资源如油气、水合物和磷、铁等固体矿产开采,以及岛屿城镇、居民点的有关生存条件如水资源等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经济也涉及到其他交通通道的建设,如岛屿机场、码头的建设,以及跨海的桥梁、隧道的建设等等。蓝色经济,就在于合理开发利用有关海洋的多种资源,保护好海洋环境,更好利用海洋,而发展人流和物流;另外,使海洋对陆地海岛的灾害,能够得到有效的预警预报,更好避免海上灾难,以及海洋对陆地造成的灾害,而得到更好的防灾、减灾的功效,而大力促进海一陆地的关联产业的发展。

研究海洋的地质条件,可更好了解地球上四个圈层的运动,更好了解地球的演化。各种异常极端气侯条件,例如拉尼娜等灾害,可能都与海底火山、热流喷发等等密切相关,海洋也是消耗吸收大量CO2的场所。目前,世界上对海洋地质研究尚不多。但是,涉及蓝色海洋和陆地灾害性及资源性条件,今后加深这方面研究,也是世界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面。

这四个经济与地质工作今后的战略方向,应是具有重要密切的关系。

五、对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工作今后的战略性建议

综上论述,有关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与方面的战略思想可概括为:

对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今后发展的战略建议

第1、科学发展地质事业促进地质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以保障可持续发展;

第2、正确规划立足开发本国资源与国外资源的开拓,及处理公益性投入与市场经营的关系;

第3、在继承开发已有常规环境下地质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边远山系、地下深部和海洋岛屿的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的调查;

第4、发展新能源、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地下水等资源、控制发展的地质环境效应、高效综合利用地质资源等等,为低碳、循环、绿色与蓝色经济链,提供保障的地质基础;

第5、建立科学研究、地质勘查、决策评价、开发机制与综合管理,五大密切关联、相互制约与共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概括之:

1、科学发展;2、两个关系;3、三个主要开拓;4、为四个经济提供保障;5、建立五个关联的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计划 篇4

20__年的工作目标:立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力争乡风文明更加浓厚,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健全,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群众生活更加幸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一、打造经济发展新亮点

发展第三产业,打造特色小镇建设。加强绿化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通过招商引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开发,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模式,在乡镇建设集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园,餐饮、娱乐,住宿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着力打造山水相映,绿色相间、古色古香的旅游景区重振“农家乐“这一特色,成立专业协会,改造提升“农家乐”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实行提质降价、提档升级、重塑形象,吸引消费者。

二、打造乡村环境新面貌

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中央《改善农村人居环三年计划》及《浉河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要求,扎实开展建设美丽乡村及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重点是环湖路廊道建设。严格按照环湖路综合整治的要求,对环湖路沿线进行集中整治,重点对环湖路两侧、通往乡镇政府、集镇、旅游景点、信阳毛尖核心产区道路两侧进行集中整治,达到“三无四规范一眼净”,茶节期间茶乡茶叶营销行为规范,秩序井然。“三无”即无垃圾乱丢、无杂物乱放、无污水乱流。“四规范”即规范垃圾收集处理、规范污水处理、规范卫生改厕、规范庭院环境、以及规范茶叶交易秩序。

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积极开展城市内河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规范整合、城镇生活污水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对禁养区关闭搬迁养殖场户关闭搬迁情况进行巡查,对不关闭搬迁的养殖场进行依法拆除,对限养区养殖场户污染治理情况进行指导;对全区的河道进行实地调研,编制河道绿化方案。

三、提振帮扶乡村建设

围绕生活富裕,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结合本区实际,进一步夯实精准扶贫基层基础,深入落实“三个五”政策措施,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救急纾困与内生脱贫结合,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全面提升脱贫实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是产业扶贫带动。

二是着力发展集体经济。

三是积极申报危房改造项目。

四是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产业富民战略半年工作总结 篇5

一、旅游工作推进情况

20xx年截至目前完成接待游客266118人次,收入2.6亿元。旅游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游客中心改建和景区道路修建6.6公里,完成投资700万元,景区道路环境整治,完成平整土石方10000余方,清理道路两侧风倒木10余车,恢复植被0余平方米,制作森林防火标示标牌15块。旅游要素9个旅游厕所,目前已完成前期勘察选点工作完成可研,正在进行前期预算。

二、民族文化产业工作推进情况

县上结合宣传工作安排部署,研究讨论20xx年游海节实施方案,以完成活动方案的制定。

三、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宣传营销还需创新,强化宣传力度,吸引力不足。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弱,不能很好的服务游客。(二)节庆活动:由于我县民族风情艺术团演职人员转为县聘人员,并充实到了各乡镇文化站、机关事务局等单位,目前我县民族风情艺术团演职人员不足,无法开展大型节庆活动。由于县财政资金拮据,开展大型节庆活动需要的资金只有靠地方财政拨付。举办大型活动需要的灯光舞美音响不足,只有靠外地文化传媒公司出租。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战略部工作范围 篇6

米文龙

对于人才工作,之前我本人接触不多,属于“门外汉”,今天这个发言我也算是“班门弄斧”,以下就结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谈谈对推进我区人才战略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关于人才工作,现在有举国上下都有了一个很明确的观点:“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党的十八大也提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关系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几年,南开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城区面貌日益改观,取得显著成绩。成绩的取得,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得益于我区实施的“人才聚集”战略。当前,我区已进入加快发展的快车道,为了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必须继续大力实施“人才聚集、人才强区”战略,才能赢得区域竞争的主动权。一是更新观念,树立“大人才观”

过去,我们往往将优秀人才与高职称、高学历等挂钩,但是否只有这些“证书”、“文凭”的人才是人才?我认为,只要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都是人才。根据我区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我们的人才队伍应该是一个融合多种行业、多个层次的开放型群体。在加大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的同时,我们同样需要发掘那些没有学历或职称,或者学历职称不高但有一技或多技之长的人才。

我们既需要好专家学者、高级管理人才,更需要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业务技术骨干和高技能人才。要树立更宽泛的“大人才观”、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理念。让“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生产力,知识改变命运”等理念成为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每个人都努力去学习提升,更新知识,适应潮流,将自己打造成行业内的专业人才,让每一名优秀人才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真正营造出南开区重才、爱才的良好氛围。

二是明确方向,培养引进相辅相成

结合南开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建立灵活、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各领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针对机关工作,要重点培养推动科学发展、应对突发事件、服务群众能力以及执行力强的青年干部;针对专业部门,要大力培养“外向型”、“创新型”和“专业型”的骨干力量;针对企业,要加强职业培训,大力培养项目需要、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引进方面,一要积极引进科学技术人才。紧密结合“科技南开”功能定位,引进一批掌握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云计算、物联网等重点科技产业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能够带动产业升级、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研发人才,形成一支创新能力强、团队结构优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推动我区的产业结构向高端高质高新化方向发展。

二要积极引进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以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重点,着力培养引进一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鼓励和引导企业大力开展经营管理人才的自主培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项目为核心、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加大在信息、政策、师资等方面的扶持服务力度。可能的情况下,可以为企业牵线搭桥,每年组织一批企业经理骨干到高校参加MBA培训。

三要积极引进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以拔尖人才评选为载体,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培养一支规模较大、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围绕南开区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以及重大科技项目,加紧培养城市规划建设、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等领域的高级人才和急需人才。可以借助南开区的高校资源,组织名校名师定期授课,进一步提高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探索建立社会化、行业化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开发机制,加快培养具有全市乃至全国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引进。充分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社区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加大对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考核力度,探索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选拔人才的新办法,激发基层社区工 3 作者的工作动力。

三是创新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就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我在这方面如果没有果断的投入、或者人才政策不占优势,在当前各区县积极引进人才的大环境下很难“突围而出”。

一是要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人才重点工程的投入,设立人才基金,对紧缺人才、拔尖人才培养和重点项目、创新成果进行政策倾斜。同时加强对人才投入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人才投入的产出效益。要鼓励企业创设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入股等形式,对特殊人才实行特殊分配政策。

二是要建立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优秀人才向企业流动,推动高层次人才向经济发展一线集聚。城市间竞争最终比的是企业的发展。进入企业竞争层面,比的就是人才。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区内企业参加全市乃至全国的用工洽谈会、人才招聘会以及项目对接、成果转化等活动,倡导推行特岗招聘、公开竞聘等选人用人方式,打破身份、区域的限制,广泛选拔人才,形成向企业流动的人才导向。

三是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和帮助人才快速成长成才的政策激励机制,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刚才听到各位的发言,也了解到,我区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已 4 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这必然会对我区今后的人才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是搭建平台,使人才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一要围绕南开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人才创业支持体系,逐步实现人才与产业的对接,柔性引进人才,依托产业优势打造人才优势,依靠人才优势支撑产业发展。在这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南开科技园这个载体,抓好留学回国人才的引才、引智工作,在发展现有留学人员创业孵化基地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吸引留学人才回国创业的政策措施,积极解决在创业资金、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在创业之路上走的更放心大胆。同时要发挥好“博士团”的典型示范作用,通过聘请这些专家担任“项目教授”、“技术顾问”或联合开发等形式,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结成紧密的“产学研”联合体,搭建人才智力的推进和转化平台。

二要充分利用南开区丰富的教育资源,推行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指导和协调高校、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通过联合办学、委托培养、提供实训场所等多种形式,共同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产学研结合,对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高等院校,要给予支持与奖励。选择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一批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接收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训成效显著的企业,政府给予适当奖励。五是转变职能,做好配套服务

一要积极完善人才引进、安家、培训、激励等配套政策。健全完善各行业、各领域“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政策体系,通过政府网站和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发布人才政策,完善政策查询和网上办事申报系统,提高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整合我区的人才服务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人事和劳动部门的信息网络,实现人才信息各部门之间的互通有无,促进公共人事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网络化,构建一个覆盖全区的人才资源信息服务大平台,建立各类人才数据库,形成布局合理、服务统一的全区公共服务网络。

二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探索完善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先导、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奖励机制,重奖在各行业、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完善人才使用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区域人才和专技人才培训;支持名师工作室、名医工作室等平台建设,鼓励优秀人才通过“柔性流动”方式到我区兼职兼薪。鼓励知识创新,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向高层次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倾斜的力度,完善重实绩、重贡献,以能力、业绩为取向的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分配激励机制。

六是营造氛围,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通过开辟专栏、专题报道、人物专访、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大力宣传我区人才工作相关政策、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和各单位、各部门人才工作的有效做法等,形成促进人才成长的社会舆论导向。

要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建立人才评选和表彰制度,定期选拔本行业内专业过硬、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并适时从区级层面上予以表彰奖励。继续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拔尖人才评选,逐步建立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评价制度。

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现场会,积极推广相关单位在人才评价、激励、培育、使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断增强全社会的人才意识,在全区上下形成人才公平竞争、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和人人尊重人才、人人爱护人才、人人竞相成才、人人竞展才华的社会氛围。

以上是我对于我区人才工作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建议,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多多批评指正。

谢谢!

战略部工作范围 篇7

一、“转换脑筋”实现培训理念的三大转变

㈠企业培训要从满足型向引导型转变回顾以往的企业培训, 最大的特点是强调满足培训对象的需要, 包括满足企业的需要, 并经常将是否满足需要作为测量培训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予以评价, 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社会经济瞬息万变, 仅仅靠个人和企业原本的经验进行培训需求的选择已远远落后。今后企业的培训要将适时培训和预期培训结合起来, 以期用前瞻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设计出新的培训目标和内容, 引异企业的培训工作, 做到从满足型向引导型的转变。

㈡企业培训要从知识更新型向智能增强型转变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 知识更新型培训永远是需要的, 但这些知识的学习今后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智能的增强。这种智能增强培训不同于过去的知识更新培训。强调智力的训练和提高, 尤其是以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为支柱;智能培训与国际标准和行业规范相结合, 同时通过培训达到企业对各类高中级管理人员的特殊要求;智能培训与学员的素质测评、工作观察、同伴评价和组织鉴定等多种评估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的评价。当前企业要在三大传统能力即技术能力 (如信息处理) 、交际能力 (如面对面交流) 、概括能力 (如战略性分析) 的基础上, 加强合作适应能力的培训。

㈢企业培训要从大众普及型向个性提高型转变以往的企业培训以企业某一层次的经营管理人员或某一工种的员工作为群体对象进行培训的居多。这种面向广大员工以普及经营管理知识和工作技能为特征、面广量大的培训仍是不可替代的。但是, 随着时代和企业的发展, 个性化的差异与需求将越来越突出, 培训必须充分注意这种个性差异与需求, 尽可能创造条件为他们“量体裁衣”, 实现个性化服务。这种个性提高型的培训难度甚高, 要求培训者和培训管理者事前要充分研究、精心设计、认真实施、综合提炼。

企业只有真正树立起这样一些培训理念, 培训才能向企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用的职业性培训。

二、“建立体系”夯实企业培训和培训管理的基础

企业培训体系包括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和培训管理等, 培训管理又包括培训计划、培训执行和培训评估等三个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是企业培训和培训管理的基础, 通常企业的培训要建立四级培训平台和三个培训层次的培训机制, 即:总公司、分子公司、车间 (站、分矿、分场) 、班组四个平台, 知识培训、技能培训、素质培训三个层次。每个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时, 应依据这四级培训平台和三个培训层次, 针对企业的实际需要, 安排不同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进行培训。在此基础上, 还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㈠建立专职培训师制度有效地贯彻落实培训工作, 建立专职培训师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一些大型企业专门设置了培训中心, 配备了专职培训师, 其工作重点是组织新员工的入职培训, 制定公司年度各类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㈡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必须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 制定总体的培训纲要、详细的培训计划和具体的培训课程, 满足企业及员工两方面的要求, 考虑企业资源条件与员工素质基础, 考虑人才培养的超前性及培训效果的不确定性, 确定职工培训的目标, 选择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企业的培训体系就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 根据不同的需要, 进行不同的培训。

㈢建立员工培训档案企业应当为每名员工建立一份培训档案。该档案详细记录员工在职期间所接受的每一次培训, 如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考评的成绩等, 由培训老师签名后存档。这可以作为企业评估和提拔员工的一个重要依据, 不同级别的员工应该在完成相应级别的培训后才能担当不同的岗位和职务。

三、“优化组合”配置好企业培训资源

企业搞好培训工作需做到“五个优选”。一是优选受训人员。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是企业的责任, 接受培训是每位员工的权力与义务, 但不能搞平均主义、“一刀切”。对于受训人员而言, 受训时间有先有后, 而且依据个人岗位、素质, 在受训要求方面宜有深有浅。二是优选培训内容。众多和单一学科知识的浩瀚性、先进性与发展性, 决定了每个人所不能穷尽所有这些知识的, 并不是所有员工不懂的知识、技能都需要员工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之, 应有轻重缓急之分, 选择企业目前、近期或中期急需知识技能进行培训。三是优选培训方式、类型。培训方式、类型多种多样, 有脱产、不脱产、半脱产;有短期、长期;有面授、函授、自修;有公费、自费、半公半私;还有因特网、电视等远程教育这种无国界的家庭内的培训方式。要根据企业对知识、技能的需求量、缓急程度及培训的内容、人员、时间、地点、施训单位等选择不同的方式、类型。四是优选培训师资。从事培训商务活动的单位及培训师良莠不齐、鱼目混珠, 其中不乏借培训之名、搞商务投机赚钱的单位和个人, 企业要善于辨别真假, 根据培训内容选好施训单位、培训师。五是优选培训地点。培训地点有国内、外之分, 国内又有远近之分, 还有企业内外之分, 员工家内、家外之分, 企业应该综合多方面的因素选择好地点。目前, 企业在开展外部培训工作的时候, 要谨防很多培训商以假培训、真旅游的方式, 诱惑企业人员参加“培训” (旅游) 。

四、“结合实际”保证企业培训工作有的放矢

企业培训不是一次培训就能一劳永逸, 必须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及企业需要, 多次培训, 持续教育, 以防止知识老化, 保持企业培训的持续性。一方面, 持续培训内容必须随时随地适应时代发展、环境的变化, 适应社会需求, 以及企业和个人发展之需要;另一方面, 企业要针对不同工作群体、不同个人, 有的放矢、因人而异持续进行内容、形式相异的培训。再者, 对每个人的教育培训应当同其职业生涯发展, 分阶段开展。例如岗前培训, 职业早期的岗位培训、学历教育, 职业中期的专业技术培训、升迁培训、转岗培训, 职业后期的人格魅力培训、离岗培训或退休准备培训等, 这样才能保证培训工作有的放矢和质量。

五、“调动内因”培育学习型企业, 激发员工的受训积极性

一个企业如果要生存、要发展, 他的学习速度就必须快于 (至少等于) 外界环境变化的速度, 也就是说, 比你的竞争对于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 才是你这个企业唯一属于自己的优势。企业培训管理者认识到自己的服务对象在新环境下的学习培训需求的深刻变化, 以调整自己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通过培育学习型企业, 使企业培训成为一个永恒的课题, 并为企业保持永久而强大的竞争力而服务。

为此, 企业要建立六项培训机制。一是团队培训机制。要把公司建设成为员工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学校, 建设成人才的“生产工厂”、“储备库”, 要充分利用业余党校、职工文明学校、培训中心对员工进行培训。企业要建立员工学习档案, 按职务、工种、文化层次分类举办各种培训班, 按需施培, 期期相连, 周而复始。二是实践运用机制。一个完整的培训过程包括学习掌握知识和实践运用知识两个阶段, 企业对培训和工作要同要求、同规划、同检查、同考核, 并通过一日一题教育、现场指导演示等方法, 帮助大家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工作当中, 把工作的过程、管理的过程都变成培训学习的过程, 大力营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氛围。三是培训深化机制。按照长、中、短期发展规划的需要, 有计划的请专家来讲解、培训最新的业务技术、管理技术和经营思想, 并将外部专家所传授的知识加以整理形成规范的文档, 放在企业局域网上, 定期更新, 成为企业内部可共享的知识。这样企业获得外部知识就能一次投入, 永久受益, 全员受益。对文化素质偏低、接受能力较差的员工, 培训方法必须灵活多样, 寓教于乐是推进培训深化的有效手段。对文化素质高、接受能力强的员工, 要定培训目标, 集中起来开“小灶”或送出去培训, 满足他们的培训学习欲望。同时企业要围绕工作大局, 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学教活动, 吸引员工广泛参与, 使培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四是培训学习交流机制。充分利用已建立起来的内部沟通网络, 增强员工间、团队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开放式的工作环境, 消除组织内部的条条框框和冗长繁杂的程序, 促进知识和信息宽松交流机制如每日早会碰头机制、圆桌会议机制、午餐会议机制、周末沙龙机制等机制的形成, 为企业实现知识、信息的共享提供保证。还可以与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外部专家、供应商以及顾客用户联合起来, 通过采取网络、研讨、恳谈、集会、互访、参观学习或建立项目小组等形式进行交流与合作, 使企业和员工能够多渠道培训学习, 以最快捷最经济的方式, 不断获得来自各方面的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五是激励促进机制。激励促进机制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要对为建立学习型企业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肯定, 使他们得到相应的利益;其二是要进一步激励员工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出发, 为企业进行更加卓有成效的学习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对学习创新的知识成果, 要根据员工的需求给予物质的和精神的奖励。对经济利益比较敏感的, 就增发奖金;对注重名望的, 就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对希望深造的, 就送他们外出学习培训。总之, 要通过建立起物质和精神激励机制, 营造一种鼓励学习、崇尚创新的制度环境, 为培育学习型企业文化、创建以创新为本质特征的学习型企业, 提供有力的动力保证。六是营养供给机制。根据企业工作的需要, 根据员工发展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拓宽培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疏通“营养”吸纳渠道, 充分利用互联网快捷、信息量大、学习资源丰富的优势, 为员工创造信息资源共享的培训学习条件, 拓展培训学习的知识面。企业要在原有图书室的基础上建立起读书俱乐部, 对员工全方位开放, 组织员工业余时间读书学习。

六、“借用外脑”增强企业培训的实力

战略部工作范围 篇8

关键词: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专利

0引言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日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与之相应的技术标准之争也愈演愈烈。三流企业卖力气,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成为当今人们的共识。技术标准,作为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新经济时代赋予了它许多新的含义,诸如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与许可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1现阶段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日益融合

在传统意义上,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是互相排斥的。技术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大众,追求公开性和普遍适用性,强调行业的推广应用,属于公有领域。而知识产权则是鼓励创新、促进知识生产的一种机制。作为合法的垄断权,核心内容是专利权,未经授权不允许使用,是属于专有领域所有的。进入新世纪以后,市场一体化程度逐渐加深,各种技术资源合作以及专利技术产业化速度加快,这就使得使得技术标准的内容包容了专有和专利技术。自此以后,把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结合起来,再通过技术标准达到技术与产品垄断的趋势日益明显。

1.1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融合的原因知识产权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和排它性的特性,一旦融合了专利技术标准并且得到普及,自然就会形成垄断。可以通过“专利联营”等手段将技术专利写入标准,将全球技术许可战略构建在技术标准战略中,形成一条“技术专利化一专利标准化一标准许可化”的关系链,实现在技术和产品上的竞争优势,这样,技术标准通过专利技术的加入,就可以实现其垄断的目的。同时,借助于技术标准的特殊地位,强化了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

1.2技术标准垄断的实质技术标准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法定标准,由政府部门或国际性组织在权衡和折衷的基础上,把企业的技术标准上升为法律标准,通过法律的强制力实现技术推广:其二是事实标准,首先,企业的技术、产品占据大部分市场,再由用户自主选择或由行业中的主导企业开发并倡导推行,使己方的技术标准成为事实上的标准。由于技术垄断是实现市场垄断的前提,因此市场占有率的垄断只是垄断的表象,技术标准即专利的垄断才是实质。

2技术标准的战略地位

标准促进市场统一,专利凭借其垄断性获得经济利益。技术标准恰恰是成功地利用了专利技术和标准化工作的特点,巧妙地使标准战略与专利战略结合在一起,在国家建设企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2.1构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经济全球化推动各国削减关税壁垒,通过技术标准中技术要素的确立和技术指标的设立,建立自己的贸易技术壁垒体系,已经成为多数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壁垒。

2.2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随着经济全球化融合速度的不断加快,大家普遍有了共识,高新技术的标准化是高新技术实施产业化的重要环节,而决定当今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正是取决于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国力。因为技术标准不但影响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还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和主权,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

2.3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今天,经济效益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技术标准逐渐成为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体现形式。决定战争胜负的制高点是标准,创造和制定标准体现了某行业的最高技术水平,是本行业权威的象征,只有这样可以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领军企业。

3推进我国技术标准制定的战略措施

一般来讲,专利技术成为技术标准要经过以下历程:专利→实践检验→成熟→工业化生产→市场认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保持行业中技术领先地位→标准。随着技术标准与专利的关系日益紧密的发展态势,技术标准的战略地位越发显著。

3.1提高标准战略意识通常情况下,专利影响的只是一个或若干个企业,标准影响的却是一个产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所以有必要在管理、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介入技术标准战略。

3.2强化专利战略意识技术标准的核心是专利,强化专利意识,就是“技术”要形成“专利”,“知识”要变成“产权”,促使“专利技术”最终要变为“标准”。这就要积极宣传专利的重要性,提高全民无形资产保护意识。

3.3积极推进人才战略中国“人世”以后,外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实行零距离的人才争夺战,拟实现“国际竞争国内化”。企业实施专利战略时,首先要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引导各类人才在创造物质和精神价值中实现自身价值,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

3.4加强技术研发投入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发展多以跟踪模仿为主,难以超越跨国公司严密的科技堡垒。因此从长远的战略出发,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原创性研究,推进“核心技术工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5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在技术的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微乎其微。因此,在“法定标准”方面,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我国企业更多地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提供支持,力争将我国在技术标准中的要求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

4结论

上一篇:波罗中心小学2013年开学工作汇报下一篇:巴图鲁·改变汽配流通行业的勇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