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案

2024-10-13

《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案(精选5篇)

《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案 篇1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案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3.体会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研读语句,把握观点。教学难点: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重温《逍遥游》,学生谈出阅读感受,引入新课。二.复习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三.预习课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D A福祉(zhi)甫定(fu)黄馘(guo)清风夜唳(li)B濮水(pu)澄澈(che)聚讼(song)芸芸众生(yun)C曳尾(ye)犀利(xi)悚然(song)饥肠辘辘(lu)D累赘(zhui)朝暾(tun)妩媚(fu)清波粼粼(lin)

2.解释并用下列词语造句:

目不暇接 似曾相识 芸芸众生 超凡绝俗 幻化无方 意出尘外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3.庄子的精神境界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怎样的态度?

提示: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的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作者对庄子既有景仰之心,爱戴之情,又有谨慎的否定,他的精神只是一种哲学的境界,是“破罐子破摔”的结果。四.阅读课文,学生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五.内容要点概括: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

第二课时

一.阅读首段:

1、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

提示:奇特。“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2、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 提示:深邃难解,“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3、具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 提示: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4、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

提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造化钟神秀”,是“天仙才子”。

二.译读“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然后阅读课文2~7段,完成课后练习二。译读文段: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1、解释加点的字:

先: 笥: 宁: 涂:

2、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并稍做评价。

3、完成课后练习二。

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提示: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格的高洁。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清洁的精神”,其含义是洁身自好,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

4、“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其中“月亮”比喻什么?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提示:“月亮”参照前一句“心灵月亮”四字,可见是指心灵,作者拿皎洁的月亮比喻纯洁的心灵,比喻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逐句评述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提示:思维更开阔,理解更深刻,说理更透彻。

三.阅读后几段:

1、怎样理解胡文英一段话中的“是非不管”与“终不下手”?

提示:“是非不管”就体现在下文的“无”中;“终不下手”是指不谋官职,不付诸行动。表现在庄子拒绝权势的媒聘中。

2、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

提示:作者将庄子的怪诞和孤傲,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看成是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他有蛇的冷酷犀利”,这是对付残忍的诸侯的;“更有鸽子般的温柔宽仁”,这是对待天下苍生的,是更加深沉的。看出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也就看出了他对人类的怜悯。四.作者何以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提示:其含义是说,《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含蓄的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当然,也惟有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才应该去学庄子的精神追求。

五.你同意本文中作者对庄子的解读观点吗?试说明理由。

本话题不设答案,重在启发学生从庄子的处境和历史背景中寻找解释。六.课外练习:读下面一段文字后,写一篇300字的短论。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以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嚣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月:“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纩,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计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七.教学后记:

一、课文悟读

我对庄子缺乏研究,只知他和盂轲同时代且声望不相上下,二人所著在先秦时期均属显学。庄子地位发生变化,大概是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的主张实行以后。光阴似水,一泻两千多年,庄子走红运、被尊崇(“被利用”?)的日子当然有,但在个人印象中,背黑锅、受批判的时候似乎更多,尤其是近代国门大开之后,革命的先进的外来学术思想更新着国人观念,一顶又一顶的“帽子”争先恐后地飞过来扣到这位“槁项黄馘”的哲人头上,什么虚无主义、遁世主义、悲观主义、不可知主义、神秘主义、极端自由主义,什么开历史倒车、否定真理的客观标准、宣扬宿命论等等。其中虽有学者战战兢兢、颠来倒去指出庄子哲学中某一点某一面“包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但“消极因素”既已汇成“大海”,说“大海”里有“针”,其本意显然不是为了让人去“捞”。诚然,对于庄子的文笔,都持“肯定”的观点,没有哪位“大批判专家”站出来说三道四,但内容错误、思想反动的作品,越是艺术性高就越有毒害作用,就越要反对,谁又敢“饮鸠止渴”,放胆去读那些“反映没落奴隶主贵族意识的光怪陆离的散文”呢?中学生也读《庄子》,不过那是“洁本”——《庖丁解牛》《望洋兴叹》等,而且要先“打预防针”,将作者的消极面和危害性讲明讲够,千万不能让幼稚的青少年因喜爱作品简洁、生动的语言而对作者产生“盲目崇拜”。想到这些,我不禁自问:为什么把庄子弄成这样?如此对待庄子,是庄子的不幸,还是我们自己的不幸?„„

当然,今天的情况不同了,许多不愉快的东西,有的已成过去,有的即将消逝,庄子和庄子哲学的本来面目正在世人面前清晰地显现。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思想史研究专家的辛劳业绩不容低估,但真正为庄子和庄子哲学提供确凿证据、使世人幡然省悟的则是现实的发展、历史的运行。发端于20世纪初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高度的物质享受,也给人们造成心灵的空虚,使人在精神上陷入难以摆脱的烦恼与困扰。于是,以领导科技新潮流自居的西方人开始把目光转向东方哲学,解读《庄子》成了他们的热门功课。在我国,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权钱交易、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等社会弊端同样让有识之士忧心如焚。我们深知,庄子不是神,庄子哲学并非灵丹妙药,但庄子精神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让我们开始反省生命何以如此陷溺,理想的人生之路到底该怎么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坚信:只要我们正视现实的教训,不忘对历史所作的承诺,真心实意地想从庄子思想宝库里觅取为我所用的精神资源,而不是把今天的重读庄子当作“与世界接轨”的一种表示,我们就会摆脱目前的窘境,就会沐浴着新世纪的和风丽日,逐渐使自己的生命清新澄澈,把我们的精神家园重新构建起来。

二、亮点探究

1.课后练习三指出“本文是对《庄子》的一种解读”,而课题则是《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似乎“文不对题”。这是作者的一时疏失,还是有意留出空白,让读者运用心智进行必要的填充? 探究学习:说是“解读”,的确不假。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对庄子著作中彻底的反世俗倾向及其“外化内不化”的特征做了简明的概括,对庄子鄙弃权势利禄、追求个性自由、坚持生命理想的精神,更是浓墨重彩地进行热烈歌颂。不仅如此,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生动地写出读庄的特殊感受,用实话实情赞美这位哲学大师的卓越天才和永恒魅力。因文而思题,作者写作本文显然不是无端地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深有感触。文中没有片言只字言及现实生活,但现实生活中权钱交易、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等社会现象无疑是感触点。庄子的“无我”之境,其典型表现之一就是谈话、行文不自以为是,不高人一等。本文避开“扣题行文”“正面说教”的模式,只以警示性标题启发读者发挥联想、想像而自悟自择:应该怎样关注当今人文精神失落的严重问题?应该怎样从庄子等哲学大师的思想宝库里觅得精神资源,来将我们遭到破坏的“精神家园”重新构建?读者面对课文不仅用眼,还要用心;不仅从字面上学习,还要到生活中摄取;不仅是吸收,还要有创造,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得到了全面调动。这不是“歪打正着”,也不是刻意做秀,而是由于作者以庄论庄,深得庄学真谛。

2.作者引述庄子拒聘的故事,从中穿插进不少内容。这里化简为繁,是行文不当,还是繁得其宜? 探究学习:经验告诉我们,文字繁简是不是得当,不能脱离题旨和情境来说话。庄子拒绝楚威王“许以为相”的礼聘,故事记载在《秋水》篇中(《史记·庄子本传》里也提到),反映了庄子对权势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由人生的追求。这个故事在课文里是惟一一则可感可触的典型材料,既要印证上文的读庄感受所言不妄,又要为下文展开庄子及其著作的概述铺垫基石,但原文仅97字,依照原样引述,意象无疑显得单薄,无法做到结构严谨,从而收到预期的表达效果。我们佩服作者的高明。他对这个故事的处理,既不拘泥于原文,又绝对地忠实于原文,他穿插进多于原文数倍的材料,都属合情合理的联想、想像,不仅能与故事情节或衬托或对比或宕延或切人和谐组合,而且由于大背景和小环境的敷设,主人公庄子的形象因而更加厚实凝重、生动传神,那积淀着民族传统、渗透着文化观念和社会心态的一个个画面层现叠印,如同在读者面前播放了一集电视剧。可以说,不作如此处理,庄子的精神品质的难以企及,他的个性、他的哲学的“外曲内直”“外化内不化”的特征就无从突出表现出来。3.庄子用“乌龟的选择”设喻,向楚大夫表示“吾将曳尾于涂中”,课文作者称赞这是“清洁的精神”。对此有人说,这里反映了庄子的精神和他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是不是有点“圆滑主义”?到底该怎样理解? 探究学习:作为一代思想大师,庄子的性格的确鲜明奇特:一方面,他清高孤傲,生平穷困却拒绝人仕,甚至不肯做清客吃口现成饭,坚决不与权势者合作,在精神世界里保持着自由独立的准则,固守本心本性而不稍微移易;另一方面,他又主张凡事不要认真,一切都无所谓,行动上不仅与世无争,而且顺世随俗,不固守一端,以便与世俗和谐相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反差”,即“内不化”而“外化”。必须指出:“反差”绝对不是“二重人格”,“外化”是与污秽、荒唐、罪恶的现实世界“周旋”,目的是实现心灵的坚守,保证“内不化”。如果说庄子以“乌龟的选择”为喻,婉转诱导奉命前来的两位大夫理解自己的心迹,更没有仿许由“洗耳”使对方太过难堪由此激化矛盾,算是“外化”的习惯表现。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取悦、得利,而是要推掉那个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维护自己那片晶莹宁静的心灵的天空,从而保全生命的自由、独立和孤傲。说“圆滑主义”显然是浮光掠影,没有从本质上看问题。在这里,庄子以超凡的智慧和惊人的内力拒绝了常人无法摆脱的巨大诱惑,否定的不仅是世俗的利欲观念,还有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意识”,让生命达到了清新明澈的“无我”的境界。惟其如此,作者称赞庄子拒聘是“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4.课文第7自然段,在对庄子拒聘这一具体事例进行议论之后,接下来的几个句子里反复出现了“树”“月亮”似不相关的词,对此’该如何解读? 探究学习:庄子是得到世界公认的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大师之一。庄子哲学不是简单的处世哲学,而是包含着理想追求的生命哲学,重在解脱世人的精神枷锁。课文第7自然段正是这样抓住庄学精华对庄子进行赞颂。第一层是议论“拒聘”,点明庄子排除诱惑的精神力量所在,肯定其“反潮流”行为的难能可贵。第二层针对庄子由洁身自好到坚持生命的清新澄澈,由主张“无我”“天人合一”到从私利汹涌的喧嚣回到自然生命的简朴,肯定庄子的哲学及其实践,在突破人生误区、建设民族文化过程中的振聋发聩、促人猛省的不朽价值。看得出第二层是第一层内容的拓展和升华,也是全篇之“眼”。在这里,作者综合运用比喻、移就、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赋予“树”和“月亮”以象征性意象,把我们引入童话诗般的境界,让我们借助联想、想像,超越时空,走近了这位千古奇才、精神巨子。5.揣摩下列句子,回答句后问题。

(1)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

“拨弄”“吓”都表示读庄的感受,二者能否互换?为什么?(2)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都是用的现成词语,取义有变化的是前者还是后者?有什么变化?(3)“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集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这一句里有两个明引,是一个不能少,还是可以去其一或同时去掉?(4)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 探究学习:陈望道先生说得好:“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1)不能互换。二者所属句群不同,各有所用:前者着眼于整部《庄子》,意在突出其征服读者的力量;后者着眼于部分章节,意在突出其某些观点的奇异超绝。(2)“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原是写境界幽深、色彩明丽的乡村风光,这里用来表示读者心目中的庄子的仪态: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3)一个不能少。前者类比,后者反衬,鲜明地表达了对庄子的罕见天才和伟大人格的祟仰之情。(4)不能变动。这种心理变化反映了读庄的规律,是作者的心声,也是对读者的启示。

三、选题设计

1.有人说,提起庄子就会想到屈原,这不仅因为二人性格颇为相似,都愤世嫉俗,孤傲清高,同时还因为二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截然相反。试就后一层面对庄子和屈原进行比较研究,看看自己在这一活动中能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研究方法:

(1)计划——锁定目标,确定要点及所涉材料的大致范围。

(2)实施——按计划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将材料精选后分别归人各要点,以要点为单位制成卡片。(3)结果——整合卡片为《庄子与屈原人生道路比较研究报告》。

参读书目:

(])司马迁《屈原列传》。(2)屈原《离骚》。

(3)庄子《逍遥游》《养生主》《应帝王》《肤箧》《至乐》。(4)《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屈原》。(5)《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庄子<庄子>》。

2.有人说,庄子主张安命顺时、与世无争,追求精神逍遥,实际上是一个不胜现实折磨的痛苦灵魂的自我解脱,和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没什么两样。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将庄子精神同阿Q精神做一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资料,阅读作品及有关评析论文、论著,一一作札记。(2)分解“阿Q精神”内涵,设定比较的“项”。

(3)逐项比较,由表及里,适当引申(指两种精神的社会影响和人生意义)。

参读书目:

(1)鲁迅《阿Q正传》《<阿Q正传>的成因》《俄译本<阿Q正传>序》《寄<戏>周刊编者信》。(2)《鲁迅作品教学初探·如何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3)《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庄子(庄子)》。(4)刘笑敏《庄子哲学及其演变》。(5)庄子《逍遥游》《山木》等。

《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案 篇2

聚会中,这位“优秀企业家”朋友问我:你们教育界校长评教育家吗?怎么评的?当时让我感到愕然。说真的,“校长与教育家”这个话题,早在2003年3月人们在缅怀复旦大学老校长苏步青先生去世时就引发出来了。人们更关注的是他作为校长的教育家和作为教育家的校长的活动,这本身就很耐人寻味。当话题由一个具体的人,由一个既是教育家又是校长的苏步青引向校长如何治校的时候,话题本身的意义就已经被推而广之了。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话题,但我无法跟我的朋友就这样的话题进行深入交流。我只有笑着回答他,《现代汉语词典》中根本没有“教育家”这一词条,可能是主编压根就没打算让中国出现“教育家”。而且时下关于教育家的争论也颇多,有人以为“教育家”的称呼应该缓行,进而连提“做教育家”的口号都应该慎重,甚至有人觉得中国缺乏“教育家”的生存环境,不像你们挣几个铜子就是企业家、改革家。教育是一种艺术,可艺术家遍地都是,就是没有教育家。哼哼几句就是歌唱家,还得加上“著名”二字方显他们“家”的突出;写几块豆腐文章就是作家,只要在电视上露脸的就是表演艺术家。可怜我们两千多万教师,多少人皓首穷经,呕心沥血,毕其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连“家”的边都沾不上!

由于我是陶行知先生的推崇者,所以我笑着告诉我的朋友们,陶行知先生在《一流的教育家》中早就告诉我们,教育家分几种,第一种是“政客教育家”;第二种是“书生教育家”——纯粹搞理论,不懂实际;第三种“盲行盲动的教育家”。他认为这三种都不是好的教育家。真正的教育家要有两种精神,一种是创造的精神,一种是开辟的精神。创造的精神是说发明新理,创造新说,开辟的精神是指教育没有到的地域,像内蒙、云南、贵州等我们教育家不去的地方,你要到那里去开辟;在学术、教育的很多没有涉及的领域要去开辟。他说只有具有这两种精神的教育家,才是真正的教育家。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这两个条件和标准,中国的教育家应该有成千上万吧。但是,西方国家评论界居然有一种说法,认为除了孔子、陶行知和蔡元培这两个半教育家以外,中国没有真正的教育家。这半个教育家是谁,西方人没有言明,也不知他们划分的标准是什么。作为一个认真从事教育的我来说,当第一次听到这种评论的时候,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知道,这个评论显然有些偏颇!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显然不止两个半教育家,例如古代还有孟子、韩愈、朱熹等。就近现代而言,堪称教育家的人就更多了,如张伯苓、蒋梦麟、傅斯年、罗家伦、梅贻琦、徐特立、吴玉章、叶圣陶、竺可桢、陈望道、蒋南翔、马寅初、周培源、潘懋元、刘佛年、朱九思、顾明远……多得不胜枚举。他们用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影响并推进着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国教育因他们而走向辉煌,中国社会也因他们而走向文明。然而,确实不能否定的是,建国以来,尽管教育改革持续不断,尽管教育观念层出不穷,但透过这表面的轰轰烈烈,人们总觉得中国教育缺点什么。我认为,说穿了,按照新时代教育大家的标准,我们还真是缺少教育家,尤其是缺少世界级别的大教育家。和前辈先贤相比,我们的时代更为开放,我们的教育更加民主,但为什么我们今天的土壤中却没有诞生像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那样饮誉世界的一流教育家呢?

我告诉朋友,教育家的诞生需要有一个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而现在的教育面对的是一个处处充满诱惑的社会环境,学校面临着的挑战是越来越严峻。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使很多校园“净土不净”,学校工作不再单纯。校长的工作更是千头万绪,方方面面都要理顺顾及,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又要照顾教职工的利益,权衡各项工作的轻重得失。经费的问题、安全的问题、升学的问题或就业安置的问题就使得校长焦头烂额。今天一个会议,明天一个检查,后天一个汇报,校长们的应酬日益增多,学校的管理只能靠“遥控”指挥,校长们的“教育”特性日渐褪去,有的简直成了社会活动家。许多校长无奈地感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就牵涉到校长的自身定位问题。一个理想的校长,既要有学者的底蕴,又有教育家的修养,还要加上经营的头脑。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治校理念。要成为教育家,不能没有自己发展的自由空间,不能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主张;教育家而兼校长,在学校管理方面就应有自己的最高行动原则和指导思想,也就是所谓治校理念。反过来说,撇开其他制约因素不论,治校理念非但是校长成功治校的先决条件之一,而且也是他成为教育家的重要阶梯。遗憾的是,这些年,各地也评出了一批批“名校长”,但由于没有注重对评出的名校长的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宣传,他们除了得到一些荣誉以外,没有在教育系统产生影响力。不管校长得到什么荣誉,如果没有属于他自己的教育思想,这种校长在教育界是没有说服力的。因此,对名校长的研究,不应重视荣誉的给予,而应重视教育思想的挖掘。

接着,我告诉我的朋友,值得可喜的是,近几年来,温家宝总理曾多次提倡“教育家办学”,特别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了这个问题:“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宣传优秀教师,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最后,我还告诉我的朋友,中小学校长迈向教育家的历程是非常艰巨的,一方面要从民族利益出发体现国家意志,千方百计地把教育引向理想的境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家庭意志,把教育引向现实。尽管我成不了教育家,我仍然会努力去诗化自己的人生,会按照庞荣瑞校长在2007年6月16日“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的报告《在实然与应然之间寻找平衡点》中的一些观点,去履行校长的使命。温家宝总理关于“教育家办学”的指示是我们校长的追求!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按照教育自身的规律来办;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有远大的理想。至于现在办教育的人是不是教育家,现在的校长以及优秀教师能不能成为教育家,教育家的标准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确认教育家的地位,以及教育家应该享有什么样的待遇等等,其意义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重要。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可能永远成不了教育家就在痛苦的现实中放弃了对理想的追求;也不能为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教育家而不顾鲜活的现实。能够在理想和现实、实然与应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且能做出较大作为的人,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作为一个校长,应该在很多方面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且尽可能地有所作为。第一,办让家长满意的学校;第二,做让孩子喜欢的教育;第三,实施让教师留恋的管理;第四,发展让同行尊重的内涵;第五,创造让领导信任的业绩。只要我们做到了这些,我们就无愧于校长的称号,无愧于教师的称号,无愧于我们所处的时代和肩上的责任,再面对社会上各种“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我们是没有桂冠的教育家”!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3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对于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关乎于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面前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是无聊的打扰。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干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的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的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于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端,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案 篇4

安徽繁昌第二中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庄子的精神世界;

2、体会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意义;

3、训练质疑——探究——归纳的阅读方法。

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把握

1、通读全文,思考

(1)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告诉我们,中国的圣贤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庄子为什么拒绝“出世”?

(2)庄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与世道的对立的?

(从文中找出答案,进而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思路

(1)阅读《庄子》的感受

(2)解读《秋水》中的故事

(3)用庄子的心灵和历史背景解释《庄子》

二、亮点探究

1、“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穷,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怎么理解?文中哪些话是对此句的诠释?

2、庄子用“乌龟”的比方意在说明什么?

3、庄子的“清洁的精神”是指什么?

4、怎么理解庄子是“一株孤独的树”?

5、品味“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的诗般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

三、归纳庄子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精神境界是矛盾的双方不断冲突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的黑暗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他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超凡脱俗,拒绝诱惑,以整个生命追求人生境界的自由,不屑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

四、拓展联想

1、今天的现实社会中,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良知泯灭,人文精神失落,人类的“精神家园”被挤占侵吞,不正是“无路可走”的具体体现吗?我们已经有很多人迷失道路方向而不知所归。那么怎么办?标题提醒我们,要回头看看古人,看看庄子,学习庄子。——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你觉得怎样把庄子的精神与现实结合起来才有积极的意义?

2、从孔子周游列国与庄子“持竿不顾”的对比中谈谈你看法。

作者邮箱:fcxgsc@sina.com

当我们小的时候 篇5

深蓝色的夜空中点缀着几颗闪烁的星辰。微风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玩耍,嬉戏,摇花弄影,或是摇拽下几片绿叶……

我沉浸在闷热的夏夜里,燥热的空气带我穿越了时空,再次遇见你……

相识

记得那是四年级的一个寒冷的冬天……

手里高高的作业本挡住了我的视线,我迈着缓慢的步伐小心翼翼地走向老师办公室,但是飞来横祸……不知道是笨蛋跑步不长眼睛,好好的阳光道他不走,非来跟我挤那小小的独木桥,这下子好了,作业本像大个大个的雪花从天而降,砸在我可怜的脑袋上!可是那“肇事者”却站在一旁哈哈大笑……那时候我对天发誓:“以后别让我见到他,否则我绝对不放过他!”……

相知

俗话说的好“冤家路窄”,原来今天早上的“肇事者”叫吴仁耀,是我们班的转学生,而且我那可爱的老师还让他坐在我前面!哼哼,你这个“没人要”的,以后你的日子好过了!哇哈哈……

因为我俩对彼此的第一印象都不好,所以我看他讨厌,他看我碍眼,我俩一直处于敌对关系……

相惜

相处的时间长了,他也就越来越肆无忌惮了!

动不动就骂我:“看你那呆样!恭喜你已经满足成为我偶像(注意:是呕吐的对象)的条件啦!你的污染情况太严重了!解释一下吧,你人往那儿一站――固体废物污染;吐口痰――水污染;喘口气――大气污染。不得了了!我崇拜死你了!新世纪新型污染源!哇哈哈!”哼哼,老虎不发威,当我是病猫是吧!我微微一笑,动手打人,这就叫“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哈哈!

结论:“没人要”的舌头特长,可谓“巧舌如簧”啊!

他是我们班球队队员之一。在绿茵场上,不管是当前锋、中场、后卫还是替补,他都尽力而为,十分尽职。可是在下课的时候他就在教室或别的地方“大闹天宫”,大吵大闹,大吼大叫。因此,我的一位好友为他写了一幅对联“球场如钢板救急救苦救难,下课似疯子乱吼乱叫乱跳。”

结论:“没人要”属于“两面派”。

珍藏在脑海深处的记忆源源不断,似电影般在脑海中放映……

上一篇:教体局2010年教育宣传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对乡镇农村贫困状况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