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水画创作的一点感悟(精选13篇)
对山水画创作的一点感悟 篇1
对山水画创作的一点感悟——吴喜全
回过头来看,我在20多年绘画创作的生涯中,对养育我的北方黑土文化一直心存感激。它才是我艺术创作的根基和土壤,我在画面里就是以魂为山,以心为水,为通向艺术的最高境界,找到了一条大山大水永恒本质的心灵通道。在我多年的创作实践中,我也借鉴过西方文化的一些特点,不断对源源流长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索,对自己的作品风格确立了发展方向,在表现的领域里不断拓宽自己的思路,在陈旧的内容里,提炼出新的意境,寻找在历史绘画中没有得到成熟的表现手法,随着时代生活的变化和发展,自然物象中,又时时有新的变化,在以大自然山水为依据,在不断实践中获得了启示和创造性的灵感,强调山水画不依据内容而独立存在的意义。
我潜心研究中国山水画的这些年里,一直喜欢沉静,把冰雪的神奇用心融进北国的茫茫林海,把北方人鲜明的个性,用淡泊清雅的情调构于作品中,用章法构图、形象造型衬托背景,点燃了一直萌动的创作灵感和执着的追求,但很多时候我更喜欢把传统的技法和现代绘画的意识结合起来,把塞北清新幽远的世界植入我的心中,去追求那平凡自然的北国画卷,就会把新奇、纯朴、高远的意境充分展现在作品里。
我创作的感受是,从大自然到艺术创造这个过程,都需要画家艰苦实践,这种时间就是画家头脑中进行的精神活动所产生物质结果的一次再现,也就是通过笔、墨、纸、砚把你心中的美好画面表现在宣纸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对自然万物、眼有所见、心有所悟的意境,巧妙地描绘成画卷。我对清人郑板桥总结画竹的过程所写得一首小诗感受颇深,这首小诗生动准确地揭示出作为画家创作生活的艰辛,小诗是这样写的,“四十余年画竹枝,日间习笔夜间思,冗繁削近留清瘦,画到生时为熟时”,郑板桥画竹一画就是四十年,可见用功之深,才能画到胸有成竹,同时更说明作为一代大师的艰难。我们看到板桥的竹,每枝每叶都没多余,每一笔每一横都尽显其精神,可见“神韵悠悠”对作品和画家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画家制造的意境与有形无形之中,有限于无限,以瞬间昭示永恒。“画到生时为熟时”的“生”,不是生疏的生,而是新生的“生”,而是要想把作品画出一种新的境界来,是需要全身心地付出辛勤和汗水的,我们通过这首小诗看到板桥对画竹的感受,是多么的深刻,画家的笔墨、结构、符号化得造型都是画家的心灵语言,创作作品的过程就是精神物化的过程,只有让你作品的画面上充满力、气、神,你的作品才能让欣赏者感受到你的思想,画家的心灵与欣赏者的心灵互为感应才能撞出耀眼的火花,自然恬淡和清逸高远的意境,才能穿越时间与空间的流动,这流动就是作品的灵魂,这灵魂才是神韵所能表示出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
所以画家一定要善于饱含性灵和人格力量,还得有哲学内涵,让你的作品展示出心灵之光和自然地精气之美,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牵出远离尘埃的渴望,让人们崇尚自然的回归,这才是一种突破和创造,这也是我一生的追求目标。《追忆的梦》是我一幅参展作品,这是我长期探索求新的一个尝试,创作必须将技法、理论和心境,读懂读透,才能把自己滋养透彻,烦躁浮华是不可能创作出传世的作品的,作为一个画家起点要高,境界要高,还必须有自己的个性语言,这才是绘画人的聪明之举。
美丽富饶的北方,四季分明,有着千百年的文化沉积,那山、那水、那雪都给这里居住的古老民族赋予智慧和力量。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我得骨子里自然有东北人的脾性,这美丽动人的东北大山水,早已经在我的心中变成了美丽的神奇画卷。作为画家能为自己结缘于这片创作根基的土壤而振奋,我能用我的笔墨把心中的山水草木展示给人们是我一生时间的目标和对艺术完美境界的追求。可能我一生也必会达到艺术完美的境界,但我会孜孜不倦地对绘画艺术创作永远探索下去,这就是我人生旅途中最大的快乐,我更希望这条道路铺满鲜花和充满阳光。
对山水画创作的一点感悟 篇2
1902年, 康有为在欧洲参观了西洋绘画后产生了“吾国画疏浅, 远不如之, 此事亦当变法”的想法, 认为“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可见当时在被迫敞开国门, 西方事物与评价观大规模涌入的情况下, 中国传统绘画正处在危急存亡之秋, 传统山水画也如寒秋枯树上的萎叶摇摇欲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老一辈通过对传统的深入挖掘和对西方绘画技巧的兼收逐渐的扭转了中国山水画的颓境, 山水画也得以有保留地继续为后人所发展。
在1919年, 陈独秀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宣称要拥护“德、赛”两位先生而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在《美术革命》中陈独秀把这种思想的矛头指向了中国山水画。陈独秀认为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是从“西洋输入写实主义, 改良西洋画的最大障碍。”
二、变古为今的大家
站在后人的角度上回看以前, 陈独秀的这种意识确实在建国之后得到了全国性的普及, 并成功渗入后世山水画的骨髓, 这与中国西化的生活状态有关, 就是从临古入手, 师从传统的黄秋园也为了适应现代生活而把画面布局改为方形构图。陈子庄也说他重师造化而不迷信传统也是山水画从逆境中走出来的一个表现。
黄秋园和陈子庄都是那个时代山水画的“边缘人”, 他们那种师法传统并发扬改进传统的方法在“文革”时期是很难走上台面的, 但他们比那些同一时代站在改革的风口浪尖上的大师基础更为扎实, 画风更为地道。
近代山水画大家中对文人画继承最多的要属黄宾虹, 他倾一生精力研究山水画的笔墨, 把文人画那种以书法笔法入画发扬光大, 牢牢把握传统文人画最宝贵的东西。他把自古传承有序的董其昌和“四王”山水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走了一条师法造化出奇制胜的道路。影响了以后的陆俨少和傅抱石等人。
三、“师夷长技”的变革之路
在社会思潮的影响下, 一些曾经学习过西洋绘画的中国画家开始尝试用中西融合的方法创作山水画, 这一潮流也便是我们当今山水画世界的源头, 试想如今学习国画的学生哪个不是从素描色彩学起, 当今高校里教山水的老师又是哪个按传统山水画的学习方法授课, 包括这些老师也都是学习过素描色彩。还有谁不是先学习西洋造型理论后研究古代画论的?不管是率先引进人体模特的刘海粟, 还是由西转中的朱屺瞻, 还有“不宗一家, 纯任自然”的潘天寿。
还有临访古人以假乱真的张大千, 和“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 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李可染。当代的山水画在他们的影响下完成了与现代时代相对应的转型, 这种转型既带来很出色很有现代气息的山水画, 但也使一些无厘头, 粗制滥造的山水作品荣登大雅之堂。这些可能是中国近几十年来急功近利忽视传统的不完整的美术教育所造成的。
如今的山水画受以上三种原因影响颇深, 这也给热衷学习山水画的爱好者带来了不小的困难。由于不知道该走传统的路还是走中西结合的路, 他们的创作也走入了让人不太乐观的境地, 各种历史遗留的还有自身产生的问题成为山水画继续发展的障碍, 人们很难再像黄宾虹那样往山水画中注入新的元素。
在现今的山水画学习中我们不注重传统的创造是一个误区, 而一味的临古不创新也同样是误区。没有传统的指引我们找不到路, 一味的追求传统反而会被其所局限住, 这时就必须掌握其中的度, 让山水画的创作适应于当前时代民众的接受能力, 用“我自用我法”的自信站在传统的肩膀上, 把山水画艺术推向更高。
摘要: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学习中国传统山水画, 有些人发现如今的山水画和古时的山水画存在区别却不知道其衍变的来龙去脉。作为中国画里面一个主要的分支门类, 山水画虽然在起源上没有人物画那么早, 在其出现后一直与人物画和花鸟画平行发展, 成为人们特别是文人雅士所欣赏的一个画科。但随着西方思想的渐入, 山水画已经不再被受西方思想和教育影响的新时期中国人所理解和欣赏, 认为传统中国画是封建陋习的一种体现, 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前辈站出来运用当时他们所能运用的条件改良和发展中国画, 到今天为止已经确立为目前这种中国画创作和品鉴模式, 人们还在按照这种模式不断地教育下一代以图其传承光大。
关键词:山水画,传统继承,优势,劣势
参考文献
[1]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
对书法创作的一点感悟 篇3
书法其实就是运用纯熟的笔墨技巧表达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的一种表现方式。
我的字不求与他人相似,重在写我自己,塑造自己的书法艺术形象。不论是谁,首先能让欣赏者知道我写得是啥,这是我练书法一条基本的原则;再就是笔画要圆润流畅、饱满遒劲、结体要宽博疏朗,爽朗开阔,章法要丰满匀称、整体给人以舒爽大气、清秀醇厚的感觉。我的书法不求拘泥于形似,而求逸趣天成,神飞墨畅,以舒展优雅、流美的线条,尽显苍劲豪迈,刚健浑朴之风格。
但时下好多人都在追求流行,追求它的速成、懂不懂书法都可以写,而且越写地歪歪扭扭、支离破碎,越丑越难看才越觉得有滋味,有的人是把古人的字拆开大卸八块,然后再自己组合,看似某某贴意,其实都是七拼八凑,古人的堆叠,没有自己的风格。说白了这些不过都是在玩弄笔墨技巧而已,不是真正创作艺术。
创作艺术要有情感,要对生活有观察、有体验、有觉悟,这是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但好长一段时间以来,有些所谓的大家、名家都是教导人怎么怎么练这个碑那个贴的,把练技法当成了学习书法的全部。如果你的字里没有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等等书法家的笔意,好像你的字就没有品味、登不了大雅之堂似的。试问:现在我们出版的各类书法字帖很多,汉、唐、宋、元、明、清各期都有,东晋王羲之以前碑帖很少,那王羲之怎么就写得那么好,被后人尊为书圣,现在人能选择的碑帖多了,反而不行了呢?其实不是别的原因,就是中国的书法之路现在走偏了,走入了歧途,才弄出那么多残缺不全、支离破碎、邋遢颓废的所谓艺术作品。
2)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艺术境界
书法不仅是会写写字的问题,它的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书法的技法;二是通过书法技法来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
书法技法的可以通过学习临写古人碑帖掌握,还可以与他人切磋相互提高,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发现和体悟书法的技法。我们知道,在大自然中、丰富的生活内容给我们提供了多样的素材,无论任何一门艺术,只要我们不带有任何观念和有色眼镜,去发现它,体悟他,掌握它,运用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的收益。如唐颜真卿之“屋漏痕”、张旭之观“公孙大娘舞剑,李世民“用笔如破阵”,都是在生活中、自然中体悟觉察并成功运用到书法中成就了一代名家。
但今人多以为只要多多临摹古今人字帖就当成学习书法的全部,岂不是大错而特错。甚至有的把历朝各代名家进行拼凑就以为是书法创作,更是闭门造车、掩耳盗铃。还有的把汉字与绘画结合起来,书不像书、画不像画的,还美名其曰中西结合,抽象派之类的。看他们的作品真是让人感叹——颓废。运笔无法,任意涂抹;线条造型枯、干、燥、残、软、结构支离破碎、无病呻吟,残缺不全;章法东拉西扯、死拉硬拽;整体一片残枝败叶、了无生气。所以书法的技法除了向古人学习,向今人学习、更要向生活、向大自然学习,那里才是生命生生不息的源泉
二是书法要表现的精神境界。书法的精神内涵与书法的技巧形式是统一的,完美的精神内涵要通过纯熟的书法形式与技法来表现。书法作者的境界在哪里?不在书本上、也不在古人的字帖里,也不是说你看上几本书,读上几本唐诗宋词就可以达到的,也不是你有多高的学历之类的你就能达到多高境界,那是不可能的。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是要经过生活的磨砺,不断的净化自己的思想、保留人性的真善美,抛弃那些后天形成和一切阻碍自己前进的各种框框和束缚,思想在前进中抛弃——在抛弃中前进才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所以说境界不是学来的,是磨砺出来的,是修炼来的。
3)把创作书法精品当成书法家的责任
书法创作,对书法家来说,一定要创作自己的艺术精品。
书法创作,有人像微风拂面、清泉细流似的在不经意间自然而然的流淌、表露;也有的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像如临大敌似的经过一番思考和布算,在胸成有竹后的尽情挥洒、倾泻。
但我觉得不论是哪种方式,书法创作首先平时就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创作意识。有了良好的的创作意识,天长日久在不知不觉中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创作习惯,这种习惯对书法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能否创作精品艺术的前提。如我们经常到画廊、展厅看到某某的作品,觉得名气很大,但看其展出的作品,离大家二字差之甚远,在心中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为什么?就是把书法当成了一种应酬,一种额外的负担,没有进入创作的氛围和状态。长此以往,书法创作在一个压抑的状态下是不会创作出好作品的。
对山水画创作的一点感悟 篇4
乡
村 学 校 课 堂 教 学 的 一 点 感 悟
对乡村学校课堂教学的一点感悟
摘要:新课改倡导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旨在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构建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关键词: 新课改
素质教育
教与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在县教育局有关精神的指引下,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我县的大部分学校积极推行“学导为主,讲练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彻底改变原有的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模式。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同伴合作、自我评价,自我提升。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把原有主体传授变为专业引领和总结提升。但是通过在安墩任教一年的情况发现新课程教学在乡村学校的实施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实际问题,现就对《乡村学校课堂教学》的一点感悟和大家一起研究。
乡村学校的教师普遍因个人发展等原因而不怎么重视教学素质的提升,因而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掌握不足,大部分教师还是采取整堂灌的方式教学,大部分学生还是沉默式地听话坐在那里,哑口无言、鸦雀无声,大眼盯小眼,课堂自然也就成为了老师的独角欢,无形中又助长了填鸭式教学方式。
多媒体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了教师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地位可见非常重要。而乡村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40-60岁之间的老教师,课件操作能力和制作能力比青年教师差很大一块。比如网上的课件无处查找,课件如何修改等,现下课程很多答案需要教师大量查阅电脑,而
那些上了年龄的老教师只能望“脑”兴叹了。当然还有包括应用展示台的能力,这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和实效性。更不用说教学生电脑了。而新课程教学处处要求学生有自己查找资料的能力,就算是一年级也经常需要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加上农村家庭因为经济原因,家中大部分是没有电脑的,因而上网查资料能力的缺失,给教学带了很大的不便,课前预习就难上加难了,平时作业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课堂上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很重要。教师的肯定对学生的成长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运用恰当得体的激励性评价,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添活力。农村学校相当一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就忽视了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积极回答反应冷淡,学生回答问题正确,老师不予以激励性的评价,长此以往,学生反应也就淡了。加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素质上偏低,导致学习成绩往往不是很理想,主动学习的想法几乎没有,都是家长要我读书,教师硬要我来读书。
虽然新教改努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是牢牢占据着位置不放,学校还是通过成绩考核教师,而教师不得不把成绩放在第一位。因而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不自觉得轻视了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以探究——研讨及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和训练不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没有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小组讨论进行自主学习,教学方式仍然古板,学生缺少从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中得到发展的机会。
那么,在新兴的自主参与式教学下,如何提高乡村学校课堂教学响应率呢?首先让尽量多的教师接受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自己的课堂做起,多参加各种新理念的培训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跟的上时代的变化。要么就是让城市中新理念丰富的师范学校给我们接成对子进行帮扶,这样或许会来得快些!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多创设故事情境,动手操作情境,游戏情境等,把学生引到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动脑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要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去,教师要努力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条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最后营造和谐氛围,而尊重是营造和谐氛围的基础,教师尊重学生,学生也会尊重并喜欢教师,进而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可以很好地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和谐的教育下,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才可能提高学生课堂响应率,课堂才会有实效。
城乡交流的一点感悟 篇5
介休市绵山一中 田丰敦
2011年,我市拉开了城乡交流的序幕:一是城乡(我校与介休八中,义棠中学与介休六中)学校城乡结合,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城乡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二是一批又一批城市教师与乡村教师,他们带着一份憧憬,带着一份喜悦,带着一份期待,参与到城乡教师交流的活动中来。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乡村初中,我虽然没有到城市交流,但从介休八中教师身上有着我们农村人没有的东西,他们都很年轻,视野开阔,举止文雅,特别是联合共同体,能定期地与城里教师交流,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让我受益非浅。城乡交流使我有机会接触到城里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实施课堂教学。如下是我的一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为城乡交流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市教委领导及我校的校级领导对交流工作很重视,每次与介休八中活动,都是互相热情招待,对来我校交流的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嘘寒问暖,积极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把关心落到实处。
二、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城市与农村有所不同,农村学校有自己灵活、独特、实用的管理和教学模式,虽然农村教育的师资和工作环境比不上城里,60%的教师家中还种着农田,但这里大多数老师 不存在一门课教一辈子的经历。我们这里的老师个个都是“多面手”,很多老师都有改学科的经历,每位教师每天都上四、五节课,除了上课其余时间大都忙于备课,但老师们脸上的笑容却是多彩的,我们农村教师具有无私奉献、苦干实干的精神,使城里的教师也很佩服。但我们缺乏的是对新生事物接受慢,对先进的多媒体掌握的少之又少,教学方法陈旧。通过城乡学校的联合共同体及城乡教师的交流,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增强了危机感和急迫感,增强了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平日除了搞好自己教学之外,在各方面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做好读书笔记,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使自己的理论层次有所提高,同时加强学习各种业务知识及教育科研知识,及时积累、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反思;从网上下载课件、教案,并能自制课件,上传文档,从而提高自这身的执教水平。
三、抓住城乡交流时机,主动研究教育教学,推进学校教研教改的发展。
抓住城乡交流一起活动的大好时机,与城里教师搞好交流工作,深入研究教材,让孩子在基础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与城里教师搞好教研。主动进行听课、评课,并把好的教学方法带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改革真正落实到实处。
四、总结经验,弥补不足,更好地开展城乡教师交流活动。
我市的城乡交流工作是一项长远的、系统的、复杂的教育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活动促进交流双方学校发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决心做到:我将继续立足实际,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借鉴和总结经验,正视不足,不断增强交流实效。坚持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原则,研究新思路,采取新举措,扎实工作,在推进双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尽自己绵薄之力,从而在此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利用好城乡交流,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教育孩子的一点感悟 2 篇6
----------------高辉
如何教育孩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算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猛然问起这个问题,还真是难以说得清晰透彻。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一个乖巧听话,学习认真,成绩优秀的孩子,总是让哪些调皮捣蛋,学习马虎,成绩落后孩子的家长羡慕不已:“你家孩是怎么教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绞尽脑汁,努力搜寻着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感悟到教育孩子。
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努力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孩子离开母体的保护来到世上就被各种各样的危害所包围,对各种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又感到恐惧,父母是他们心中万能的守护神,父母的言行举止,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孩子面前,我们尽可能地克制情绪的波动,避免争执的发生,让孩子有家庭安全感。多向孩子示爱,一个抚摸,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更不吝啬:“宝贝,爸爸妈妈爱你”。“你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 这些话语,让孩子沐浴在充满温馨爱意的阳光雨露中,懂得爱和被爱都是幸福的,从小养成一个有爱心的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行为举止。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令行禁止,有错必纠,不让孩子产生疑问,一样的事情为什么这次不可做上次可做呢?教育孩子待人要和蔼可亲,见面要主动打招呼,做到彬彬有礼。
外出游玩时,我们时刻注意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攀折花木,爱护环境。教育孩子地球是我们家,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它,同时我们经常与孩子一起参加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心。
其次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自在的学习氛围,努力培养孩子的自学和自律的能力。学习是一种求知的欲望,是一种成就的幸福,千万不可扼杀孩子的欲望,造成孩子厌学的心理。作为家长要始终抱着一种中庸的观点,孩子的学习成绩我们从不要求拔尖,只要上课注意听讲,功课能够独立按时完成就可以了。成绩单只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多鼓励、少斥责,提出要求,寄予希望,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自己解疑答惑、认知的基本出路,从而养成我要学习,我爱学习的自觉性。
对山水画创作的一点感悟 篇7
前几天,偶尔看到了学校教研室邹丰老师的论文《在心灵的谷地上种上善良》,文章的开头她巧妙地运用了新加坡女作家尤今女士的散文《蜘蛛网》中这样的一段话:“宝贝,记得,永远永远不要把蜘蛛网捣坏,因为,你摧毁的不是蜘蛛的一张网,而是蜘蛛的一个家。”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读下去的愿望瞬间生成。读了又读,我怦然心动,不禁联想到我们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不也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智力吗?于是,我拿起笔,回顾了情境教学在课堂中的实施所带来的一点感悟。
感悟一: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影视片段,创设情境———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
新颖充满活力的课堂能激活和唤醒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利用图片影视片段创设情境,是教师把实际生活中不能用直观教具引入的内容,利用图片表达出来,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可视的物体,使学生的眼睛亮起来。
记得一位老师在执教《再见了,亲人》时,课前放映激烈的战斗影片的片段,学生被带到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中,教师用画面展示了汶川那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中的场景:一位母亲用自己的柔弱的身躯救护女儿的画面催人泪下,并留下“妈妈永远爱你!”的短信;还有一位父亲背着已经永远离开他的儿子的尸体回家的画面让人心碎,给学生留下思考。学生从中感受到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同时感受到父爱母爱是如此伟大!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拉近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的距离。
感悟二:语言描绘,创设情境———让学生的耳朵竖起来
高尔基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东西。”我们就要用这个“蜜”粘住学生。一个语文教师用语生动形象、畅达凝练、幽默风趣,才能妙趣横生上课,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
例如三年级课文《检阅》,我捕捉到了第四、五、六自然段,特别是第五自然段的五句话都是疑问句。我积极创设与文本相适应的情境,让学生转换角色带着童音童趣有声有色地朗读,体会句子的含义,他们仿佛就是文中的儿童队员走在检阅的队伍中,揣摩到关爱不歧视残疾的伙伴、创建爱心集体才是最美!色彩强烈的语言,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升华,心灵的洗礼何尝不是一次人生的检阅呢?学生心灵与文字的触摸中,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搭建起来的是一座情感的桥梁,沉淀下来的是学生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形象。
感悟三:音乐渲染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将各种不同节奏、韵律的音乐,根据文本的内容,恰当地运用在课堂上,能调动学生的听觉,把朗读、绘画、小练笔、想象等教学环节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与作者产生共鸣。
记得执教《伯牙绝弦》时,我让学生欣赏音乐“高山流水”感受知音的可贵。学生诵读起来抑扬顿挫,读出了知音的相遇之喜与离世之悲。课堂接近尾声,一首凄凉的“凤凰台上忆吹箫”的音乐伴随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了伯牙因失去知音而痛不欲生的情境中,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课堂情感的音乐美,能打动和感动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一旦触及了学生的情绪和意志,将对学生的思维培养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感悟四:赏识激励评价创设情境———让孩子们神采飞扬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教师在课堂上要善意地评价,宽容地对待学生,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还是说说一节公开课吧,上课伊始,我说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一面五星红旗》这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话音刚落,那位四岁时受过一场意外车祸曾昏迷半个月上海住院三个多月的孩子,举起了略带颤抖的小手,我心里犹豫了片刻,还是请他来回答,他像复述课文一样认认真真慢条斯理地回答着,这是一节公开课呀,我心急如焚,但我还是面带微笑真诚地望着他,用心倾听他不紧不慢地回答,他圆溜溜的大眼睛虽不是炯炯有神却充满了信任与期盼,回答后我高兴地说:“你真了不起,今天这么多老师在听课你第一个大胆发言,归纳得再简洁点就更好了!”那一刻我看到他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下课了,我亲手将一张崭新的激励蓝卡送到他手中。从那以后,课堂上经常看到他那高高举起的不再颤抖的小手了。
对山水画创作的一点感悟 篇8
珠海广播电视台最终完成的这部“大片”题为《非常道——30年珠海创新路》,共分十集,总长度300分钟。在2008年的各种评比中,《非常道》屡获佳绩,如: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片精品作品奖(由中国文联与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等主办)、2008广东省电视对外宣传奖“改革开放”30年经典纪录片奖、珠海市的文学艺术最高奖“渔女奖”一等奖等等。不仅如此,该片播出之后,在当地激起强烈反响,稍微夸张点,可谓“满城皆说《非常道》” 。该片被多个单位自发当作员工的市情教育或党员教育教材,被市委组织部列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辅导材料,市委书记要求常委班子成员必须观看,甚至有父母购买了该片的DVD作为礼物送给子女……该片先期没有进行广告招商,但在预告播出后,极短时间内就赢得了广告商数10万元的播出赞助。可谓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此种景象,在珠海台20多年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珠海台的品牌影响力也因此到一定提升。
那么,作为一个小小的地市台,拍摄资金有限,人力有限,也鲜有重大主题纪录片创作经验,珠海台是如何創作出这样一部既叫好、又卖座的主旋律纪录片的呢?作为该片主创人员之一, 笔者结合创作过程的一些感悟,总结了几点,抛砖引玉。
一、高立意巧定位精选题
立意高远、主题重大是成就一部所谓“大片”的基础,亦即灵魂。《非常道》虽然讲述的仅仅是在珠海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与事,但所选择的内容或是事件重大、或是做法大胆创新,都是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的;立意也可谓高远,与《非常道》的主题十分吻合。《非》片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定位的巧妙、实事求是和选题的重大、突出、有鲜明代表性。
在体裁上:弃专题体而用纪录体,但不是原生态跟拍,也不专长于文献或政论,而是多种样式的杂糅体。
在受众主体上:以本土观众为主,兼顾其他。这点将影响到重点和叙事手法的选择,后文将作做一步阐释。
在叙事风格上: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法而不是图解政论。讲故事、讲人物、讲细节。强调悬念的设计和矛盾冲突的迭进。重现真实历史氛围。辅之以少而精当的观点性文字。追求最佳的传播效果:既让领导满意、又让专家满意,更让观众满意。既要叫好,也要叫座。既要深刻,也要好看。
其实,这也是立足于地市小台资源有限现状而做的应对之策。因为资金有限,买不起足够丰富、高质量的历史影像资料,也不可能耗费大量资金用于3D等特技的制作,或是邀请业内大腕加盟(题外话:《非》片“独自打拼”成功带来的另一个喜人景象是培养锻炼了珠海台自己的创作队伍)。没有了气势逼人的3D特技、令人震撼的视听效果,也没有纵横捭阖的宏篇大论,所谓的“大片气质”似乎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走了另外一条路子:全力贴近本土、贴近受众,在细节和深度上做文章,在发掘历史真实上下功夫,追求电影、电视剧一般的可看性,力图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惊喜。
30年说长不长,但1978年—2008年这一段历史的横切面,却是异常沧桑与斑斓。如果要做一部以纪念这30年为主题的“大片”,可以说的事情很多,应该说的方面似乎也很多。特别是一部以“官方”为主导者之一、并提供资金支持的所谓重大纪念主题电视片(民间俗称“大片”)来说,如果按照通常路数,政治经济文化民生……政府工作的各个层面面面俱到,就很容易做成图解的工作总结,枯燥无味面目可憎。这显然不是智慧之选。
正如《非常道——30年珠海创新路》片名所示:本片不打算眉毛胡子一把抓,只集中纪录珠海经济特区在30年中走出的一条非同寻常、与众不同的道路,即珠海作为国家改革的排头兵和试验田,敢为人先,在全省乃至全国走在前列的、具有突出创新意义和突破价值的开拓性壮举。
具体选材上分为四章十集:生财之道——《敢闯是金(上中下)》;长远之道——《抢占制高点(上中下)》;纳才之道——《筑巢引凤(上下)》;共生之道——《天人共生(上下)》。
这四个部分集聚了珠海改革开放所取得宝贵经验和教训的菁华,也基本涵盖了30年间珠海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从选材上保证了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受众的高关注度。
二、最大可能追求真实,首要是敢于说真话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也是最大的魅力所在。道理虽简单,但事实上,先不说能不能做到真实,就连敢不敢说真话,长期以来都不是一件易事。以《非常道》为例,珠海迄今仍易为人诟病的一个问题是“经济总量小”,究其根源,今天还有为数不少的人把主要原因归结为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珠海就开始“排斥”“三来一补”企业,认为是当时的决策层思想太超前,为了环保,一心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丢掉了大量“三来一补”企业可能给珠海带来的“第一桶金”,也削弱了珠海的工业基础。之后的近20年间这个话题在珠海几乎从没间断过争议,也几乎成为珠海的一个痛处,一块伤疤。也许是因为对此决策持有不同意见的当年的老干部大都还健在,怕把握不好报道的角度或分寸,或者是担心报道以后现任的领导会不高兴,或者是出于其他什么考虑,总之,此前没有电视媒体对此做过正面深入的报道。
这次敢不敢、能不能去揭开这块“伤疤”,看看真相到底如何?编导认为,这么重要的一个决策,它直接影响到珠海的环保和产业的发展路径,绕是绕不过去的,而且没必要绕。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需要突破、需要允许失误,改革的成功就是建立在无数个跌倒又爬起之上的。而且,这么重要的决策事件绕开不讲,就等于把历史剜割了一块,是对历史、对后人的不负责任,也是违背纪录片人的职业良知的。最终,编导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尽量找到当时的决策者或知情人,以及研究学者,对不同层面持不同意见的各方代表都进行了采访,让各种声音都呈现在观众面前。类似情况的事件在《非》片中还有好几处,如上世纪90年代曾轰动全国的珠海西区“借水还油 ”、 珠海国家高新区曾经差点被摘牌等。这些珠海发展历史上存在的“瑕疵”或者说争议,按照我们以往的经验,有些领导是不愿意媒体再去提起的。但是,本着对历史、对观众负责的原则,我们在片中没有回避,但为力保客观公正,在采访编辑方面下了更大的功夫。事实证明:我们安全地趟过了这些原本想象中可能的“雷区”——审片获得顺利通过!这给了我们一个启迪:解放思想,永远不要自缚手脚,画地为牢;不要低估当政者、老干部的胸怀和智慧,不要低估观众的智力和欣赏能力;不要刻意去取悦任何人,只需以真诚的态度去探究历史的真相,然后,勇敢、客观、平等地表达出来,反而可能收获认同。
追求真实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所谓真实,不可能是绝对意义上的历史真实,我们要做的,只是尽最大可能地去接近历史真实。这里不再展开赘述。
三、最大程度贴近本土
与央视及省级卫视相比,地市台在财力、人力、技术实力、影像史料库存、社会人脉关系等方面都不能类比,但地市台有地市台的优势——它无限接近本土受众、熟悉本土文化心理、对本土的影像资料库存相对丰富,只要放大优势,扬长避短,是可以做出至少令本土观众欢迎的片子来的。前文提到的“巧定位:在受众主体上以本土观众为主”就是出于这种考虑。所以,《非常道》在每一集选材及采访制作时,既考虑事件是否重大,也要考虑受众的关注程度以及关注点在哪里。
比如:《非常道》之《抢占制高点》讲的是珠海机场、珠海港、伶仃洋大桥、珠海国际航展和国际赛车的前世今生,这些都是事关珠海发展命运的重大项目,是每一位珠海人都热切关注的话题,从节目选题就很强烈地吸引着观众。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观众不仅要知道結果、知道现状,还要知道“背后的故事”,甚至愈“内幕”愈满足愈快乐。所以,编导尽力找到事件的关键人物,也是观众希望能够更深入了解的人物,采访时替观众问出他们心中的疑问,撰稿时给出观众未知而欲知的信息,谋篇布局时揣摩观众心理,运用讲故事的各种手法,让观众在深深地受吸引中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感受到特区改革开放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获得激励和感恩。
许多上点年纪的观众,在珠海生活奋斗多年,其个人命运与特区命运发展有着许多交叠,当他们看到这些昔日熟悉的人与事,胸中自是别有万般滋味。片中采访到的一位银行老行长,是在澳门的儿子家中收看的《非常道》,看完前四集就激动地给编导打电话,说全家在一起看的电视,两位孙子孙女不停问他以前的珠海到底是什么样子?他很自豪地给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讲了珠海的历史和他自己的奋斗经历。老行长非常感谢电视台做了这样一个节目,他说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电视档案。
像改革开放30年这样的重大纪念题材,中央台和省级卫视肯定会有大手笔、大动作,而且其中多少也会有有关珠海的内容(毕竟珠海是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但是,这部分内容不会很多,往往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更多细节、幕后、交织着的重重矛盾,不会令人惊喜地在这些片子里出现。珠海的观众看了肯定不会过瘾。但是,这些央视、省级卫视关照不到的、更多领域更多细节的东西,正是地方历史发展的血肉肌理,地方受众对此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也有知情权。发掘这些领域背后的真实故事和细节,正是地方台的优势和责任。满足了本土观众对本土事务的知情权,观众在看得酣畅淋漓的同时,也会增强对地方电视台的认同感,从而提升地方台的影响力。
所以,地市台也有着自己的话语空间,应该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没必要与中央台抢题材拼“大片气质”,而做自身能做的,和应该做的。
四、不受囿于已有资料,努力追求新知
带着疑问去探求真相,带着未知去深入采访,从深入采访中获得新知和真知,而不是从现成资料中做剪切加粘贴,形成文稿,然后图解文稿,和按照文稿设计去补充人物采访。后者这样的操作手法,以往常用于一般的专题片,操作简便,成片效率比较高,但是,不会有太多新鲜的吸引人的信息呈现,缺乏血肉、肌理和温度。这也是以往主题纪念的片子往往不受受众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
《非常道》一片便是在不断地搜集资料——采访求证——修正、补充新内容——再采访求证的痛苦过程中完成的。虽然繁琐辛苦,但“痛并快乐着”,因为经过这样反复求证、深入采访了解到的信息,比最早通过各种现成资料了解到的要丰富、真实、深刻得多。
五、努力抢救“活历史”,建立地方历史影像库
有人说,纪录片是影像版的《史记》,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纪录片的史料价值。这也是《非常道》一片从策划阶段就开始追求的。
改革开放30年,当年的特区拓荒牛今天大都已进入花甲、古稀之年甚至还要高龄,但他们是重大事件的决策者、当事人或见证者——他们本身就是一部“活历史”!但是,此前对他们的采访能够比较系统并留下资料的很少,所以,在策划《非常道》之初,我们就抱有“抢救活历史”的使命,打算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在完成作品的同时也为珠海留下尽可能多的影像历史资料。
除了重要人物的采访,影像资料也非常关键。珠海经济特区成立是在1980年,而珠海电视台的成立要到1986年。这期间有6年的影像资料空档,摄制组想方设法从多个渠道找到了一部分资料。尽管画面质素相对较差,但我们还是决定在适当的地方使用这些历史画面。一方面这些画面具有唯一性,稀有而真实,另外,我们也想藉此建构起30年间的珠海城市风貌的影像史。这也是一名身为体制内的电视人的自觉的历史责任感。
六、跳出“井底”,看得更远
尽管身为地市台,资金、人力有限,但还是要尽量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为避免做井底之蛙,还是要尽可能采访到权威的相关高层或者是专家学者、资深记者,成功借力,使片子跳脱地方台的视野之限,从更高更全面的视角来观照本土事物的发展,有助于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或者说全貌,并在片中加以体现。在《非》片拍摄过程中,摄制组曾专程到北京、上海、澳门、广州等地采访相关人士。比如,在说到钟华生在斗门白藤湖创办中国第一个农民度假村时,编导专程赴北京采访了原国务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象。下面引用一小段吴象的采访同期声: “白藤湖农民度假村,是农民思想解放,农民进入旅游业,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发展非农产业的一首凯歌。是值得历史上要记载下来。我们现在还要发扬农民这种敢于创造、敢于突破、敢于创新,要改变中国面貌的精神,这一种精神就是伟大的民族复兴的最需要的精神。”通过吴象之口道出的评价,肯定要比用解说词来说明更加令观众信服,也令珠海人备受鼓舞。
七、故事化叙事
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非常道》与以往一般的重大主题纪念的片子相比,有所突破的是借鉴了故事片的手法,采取了故事化的叙事手法,设置悬念,强化冲突,突出对比,精心运用同期声、音效等。此外,该片还比较重视人物的表现。以具体典型的人物来带出所要叙说的重大事件,并捕捉采访对象人物的表情细节,这在寻常的纪录片中常见,但运用在像这种重大纪念题材的所谓“大片”中还比较少。也算是一次小小的突破。
都说电视是遗憾的艺术。确实是,每当一部片子在规定期限内杀青交货时,编导还是常常心怀遗珠之憾。但美丽的蝶就是在充满痛苦挣扎的茧中逐步蜕变成的。
关于公文写作的一点感悟 篇9
最近不少人找我,问我写作到底有什么诀窍,我思来想去,实在是不明白自己到底有什么值得告诉别人的。更加惭愧的是年少轻狂,曾经收过一个徒弟,徒弟尊敬咱,但是师傅不知道到底该传给他什么。我最初是一个学计算机软件应用专业的理科学生,从事写作是因为工作的逼迫,从最初的不知从何下笔,到现在的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十余年来一晃而过,昨天又有朋友为女儿找我,问我写作的心得与窍门,当时我一直在敷衍,自己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晚上睡前考虑了一下,决定以我的经历写此文回答他。
一、文学修养。文学修养是个积累,别人帮助不了你。我是独生子,从小除了找朋友玩以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只要能找到的什么书都看,记得我第一次看《易经》是在小学三年级,看的是本《易经入门》,一个月下来把自己看的晕头转向,什么也没懂;初中的时候,去青岛湛山寺玩,那里的一位大和尚送了一本《金刚经》,回来看的也是一塌糊涂,啥也没明白。术数也小有研究,但是这些只是我看书很小的一部分。最多的是各种名著和小说,一直到现在我最喜欢逛的地方是书店,最喜欢做的事是买书看书。这是第一点,简单说就是求知欲。
二、公文写作的秘密。公文是有固定格式的,类似通知,请示之类的,掌握好了以后写就是了,这个不用你发挥,关键就是个格式,别让人看笑话就行了。新闻写作是个考验你写作能力的工具。你的写作能力究竟咋样就是就看你发表多少新闻在哪里发表新闻。先说大公文写作,大家很头疼写单位的总结和领导的讲话稿,写总结的时候关键的一点是要做个旁观者,最好你能站在空中俯瞰你的单位,千万不要以一个写作者的角度写总结类的文章,那样你的局限性太大,领导也不会满意,做这个的前提是单位一切都在你心中。领导讲话稿的写法就平常注意观察主要领导喜欢的语法,用词,他关注的事项。动员讲话写的意气飞扬,慰问性的讲话写的平和委婉等等,但是要把领导平常喜欢用的话放在里面。政治类的文章,关键是要和上级保持一致,政治敏锐性需要培养,不是一蹴而就,悟性高的人几个月就行。平常要多看《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尤其是人民日报的社论那里的作者都是政治类文章的大家,学习并且要琢磨,领导人今天为何说这句话,这个新闻到底是什么意思,时间长了一看新闻你就明白新闻背后的意思了。说白了一点,写领导讲话的时候,你就要把自己当成领导。大家别不敢,这是最大的诀窍。这样的大公文,写完以后找个没人的地方,自己读出来,下面就是听众,这时候不满意的地反全部都浮现出来,你再改,反复改,一篇好的文章就这样改出来了。大家明白了没有,一篇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一蹴而就写出来的,大家没有到那个行云流水的地步,最初还是按照这个一步步来。
再说新闻写作,新闻写作的5个W一个H是个格式,这个谁都知道。写新闻就是个琢磨,琢磨什么,一是琢磨事,单位发生的事是不是个新闻;二是琢磨人,什么人?报纸每版面的编辑,这个编辑喜欢什么样的文章,你就写什么样的文章;三是琢磨题目,你想每个编辑每天的邮箱里那么多文章,你拿什么吸引他,就是标题,做个标题党,这个不丢人。只要你的新闻刊发一次,编辑就关注你了,呵呵,下次就好说咯。记得当年为了一个题目,自己吃饭睡觉都在想,一连几天的功夫就是想个题目。努力吧,没别的办法。
三、树立目标。做人做事都要有个目标,既要有长期目标,也要有短期目标,公文写作上路后,就开始写新闻,先县级,然后市级,接着省级,最后国家级,一步步的去做,每达到一步那种成就感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到。记得2000年的时候,国家级报刊已经多次刊登了我的文章,那时候自己突然就失去了目标,写作没什么意思了,因为自己爱好体育,就在网易的博客上发表一些体育方面的看法什么的,直到有一天网易体育的编辑找到我,要我写篮球新闻和评论,这时候突然有事做了,我写体育新闻和评论的时候,那时候的网络正处于大发展的时期,自己也如鱼得水,非常畅快,每天看着网友的评论颇为自得。直到有一天感觉没劲了,彻底不写了,当然这时候自己的年龄也大了,激情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减退。目标是成功的基础,努力会缩短成功的时间。
四、别把写作当负担。主动和被动去做一件事,取得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注意培养自己对写作的爱好,有时候爱好是逼出来的。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很多的体育明星,你以为他们最初真的就爱好体育?逼出来的,谁逼的,父母,教练等等。学会给自己一点压力,学会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学会用阳光的心态看待每件事每个人,学会在生活中观察生活,工作中观察工作,写作是个很好的工作,只要你钻进去,你就会发现里面的空间无限大,你怎样发挥都可以。这篇文章2000多字,我不到一个小时写出来,当然也有些不尽人意,毕竟好久没有提笔和构思了,但是基础在所以自己也不怵。
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一点感悟 篇10
沪太外国语小学 陶萍平
《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知识二级要求,淡化语法学习,但并不意味着不学习英语语法。英语语法在我们学习英语、应用英语的过程中同样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强调应用而偏废基础知识的训练,如果是那样,很可能囫囵吞枣,欲速则不达。因此,我们应加强小学英语的语法教学,为他们在中学阶段及以后的英语学习和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英语语法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我在平时的语法教学中进行以下尝试和探索:
1、在情景交融中习得语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所听到的和所看到的是在一定情景之中使用的语言,其基本句型结构反复使用,反复操练,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他们就会达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的程度。如教学现在进行时态的时候,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老师带一个篮球走进教室,自己先拍起球,说:“I can play basketball.Look, I’m playing basketball.”边连续拍边讲“I’m playing basketball.”这个句型。这时许多男生都开口了:“I can play basketball.”于是老师就可说“OK, pass the ball, play it and say I’m playing basketball.”当有学生接到球并且在拍的时候老师再趁机问他:“What are you doing ?”他们会很自然地说:“I’m playing basketball.”学生在情景中习得现在进行时的规则,即动作正在发生时,动词的后面要加-ing。接着,老师板书:I’m __ing basketball。跟读之后,让学生两两操练,相互问答,老师巡回指导,及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在合作探究中进行语法
小学高年级是语法现象比较集中出现的时候,五年级尤为突出,出现了许多复杂的句式和一些最基本的语法现象,如: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第三人称单数、like +v-ing、can +动词原形和want to +动词原形。六年级学习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这样,大部分最为基本的语法知识在小学阶段已经学完。如果对这些概念一无所知,那么中小学的衔接就难以很好地过渡。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能力或者说技能都是在学生主体参与了相应的实践活动后才得以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式,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6 Doing housework 第二课时时,老师可以
给学生们做几个“用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和“运用助动词或者be动词完成一般疑问句”的练习,并提醒他们在做这类题的时候,注意观察特征词。做完后,学生们分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现在进行时的特征词有now,look,listen 等;一般现在时的特征词有sometimes,everyday,usually,often 等。学生们自己发现的语法现象、归纳的语法规律,才会主动建立成一种语言习惯,而且在谈到这些内容时能如数家珍。
农村英语教学的一点感悟 篇11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个教师的教学成功与否,有着多种多样的决定因素,除了我们常说的高度的责任心、渊博的专业知识以外,一个教师的人格,一个教师人格的魅力,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在多年的工作中深有体会。纵观一个学校里被公认教学能力最强的几位教师中,他们的教学成功都有着通性: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亲近学生,师生关系融洽。我们常常见到学生喜欢的某一位教师一走进教室,课堂的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我想个中原因是:教师的人格魅力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从教多年我一直在往这方面努力,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注重沟通师生情感,想学生之所想,从生活上、情感上力所能及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年来,我感觉到我们的师生关系日益融洽,亦从中感受到学生对我的尊重,教学起来有一种顺风顺水的感觉。
二、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在这一方面,我深有感触,觉得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是一种学习动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如能把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成一种学习的需要,就能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逐渐养成自主学习英语的习惯。而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施,每两周利用上课或自修时间播放学生感兴趣的英文影片,在观看过程中学英语,边观看电影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个举措在学生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我就有意识地进行,我不怕学生的单词量不够,只要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新奇,感到学习英语有用处就达到目的了。我事前都要求学生看完电影后能复述一句话,不论长短。对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时间允许的话反复播放,让学生在放松中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点,维持他们学习的动机。多年来,我感觉屡试不爽,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往往比别的班高,教学成绩亦较为理想。
三、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心理需求,不论学生的成绩好坏,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都渴望成功,我注意到越是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得到别人尊重的渴望越是明显。因此,在这一方面,我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将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多与横向学校学习成绩拔尖学生相比,多提一些对学生要求高的奋斗目标。还时常多关注这部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迷惑,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他们享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让他们轻松上阵,不再有心理负担。而对于学习成绩处于另一极的学困生,我也并没有抛弃他们,有时反而多在他们身上下工夫,不做不切合实际的要求,目标定得低一些,有时反而利于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多在他们的身上发现一些人格的闪光点,对他们多加以肯定,以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课堂上我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以鼓励,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哪怕是一点点,我都加以赞赏。我主动地去关心他们,亲近他们,久而久之,学生都对我产生亲切感,我切身感到我尊重了学生,学生也对我更加尊敬。
四、 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英语的教学实质就是以“听、说、读、写”为主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它是一个语言教学的过程,因此 ,我认为,英语的教学要从“说、读”抓起,以阅读为突破口,以说为实用点。为达此目的,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际,我都是从学生的音标关抓起,突破了音标关,就能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扎实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突破学生学习英语的难点,使学生不依赖教师教读单词,记忆单词不再是死记硬背。因此在这方面我不厌其烦,并将音标的教学贯穿初中教学的三年之中。
此外,要学好英语,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关键是还要有一个氛围,要做到课内课外并举,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时事话题,关注社会热点,把这方面的英语相关视频从网上转录下来,在课堂上播放。由于这方面的热点具有时效性,往往学生的兴趣较高,他们更想进一步了解事情的真相、事情的发展,因此,我常从这里切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我鼓励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哪怕是学生能通过交流回答那么一句半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多开口,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把生活引入课堂,再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这样学生就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英语,锻炼英语,突破口语屏障。
总之,在农村英语教学中,多在学生的兴趣点上努力,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能突破英语教学常规中所遇到的诸多困难,使农村初中英语不再是一门难学难教的学科。
对山水画创作的一点感悟 篇12
美术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一般总是从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入手, 经过巧妙的艺术构思, 结合所搜集的素材, 把头脑中形成的艺术形象用艺术手段表现出来。
因此, 美术毕业创作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基本环节:立意构思、搜集素材、构图、制作表现。
立意构思也即是构思所要创作的美术作品的具体种类、作品内容、表现形式、表现方法, 它往往是学生文化素养、审美经验、生活积累、社会能力的体现。
搜集素材就是根据构思深入生活, 寻求灵感, 搜集资料。这些资料可以用速写的形式来搜集, 也可以用简单的色块表达, 有些局部可放大。在搜集素材阶段, 也是灵感突发阶段, 可以根据素材对立意进行补充。
构图, 它是作者审美意识、审美水平、以及对社会生活切身感受的一种体现。在构图阶段, 要注意作品内容与所选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关系, 两者要协调统一才行。构图可以根据原来的素材, 也可以是头脑中形成的艺术形象, 有时还要构图又去搜集新的素材。
创作表现, 即按照已经确定的构图和想象, 根据内容要求, 画种, 借助所掌握的绘画艺术语言、绘画技法进行艺术表现。创作的艺术语言要新颖、有个性、注重创新, 技法要娴熟, 精到。
作为指导教师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要求:
一、作品学术性的要求
美术毕业创作不同于一般的美术构图课, 也不同于一般的美术写生课, 它要求作品不论从内容还是技法上都要有一定的水准、深度。如果说写生作品的研究目的是技巧技能、艺术规律的把握, 侧重于技法的研究;一般的构图主要是美术规律、形式手法的学习与运用, 侧重于技能技巧能力的培养;那么美术毕业创作则是用所学过的美术知识、技能进行一次重要演示, 它侧重于学术性。因而, 每一幅美术应体现出学生的学术水平, 即一定的思想内涵、形式美感、技艺水平及艺术个性。
二、作品思想性的把握
美术毕业创作作品应体现积极向上、健康的思想情感及高尚的理想情操。艺术应该关注社会历史事件、当今焦点问题, 弘扬人性的真、善、美, 传达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 要鼓励提倡自然质朴、格调高雅、思想内容深刻的作品, 不允许庸俗、消极的、颓废等不健康倾向的作品问世。
三、创造性的体现
艺术的本质就是创造、创新。指导老师应注重挖掘学生自身的创作潜力, 创新能力, 充分展现学生的个人美术技艺水平及艺术个性。
在指导毕业创作时, 教师的角色是作为一个引路人、一个谆谆善诱者、一个随时提供咨询的参谋, 而不是一个裁判官, 无论在构思、构图还是在制作环节中, 面对学生不成熟的表现, 教师不应轻率的否定, 而应沿着学生的思路去教导, 在他们的思维框架中为其设身处地提出建议性意见。特别是当学生的创作思想、作品题材、风格与自己的喜爱有着冲突矛盾时, 更要认真地分析、研究, 尊重学生的个性, 不要以自己的好恶作为评判标准, 对于一些信心不足、能力不强的学生, 教师要善于从他们自身的特点去开导, 切忌为其出题材, 构思。在整个指导毕业创作过程中, 教师应为他们营造一个既宽松又严格的艺术氛围。
对美术毕业创作作品的实施与监督, 教师应注意把握下面以下阶段的实施和监督:
一、素材搜集阶段
搜集积累素材既是一种准备过程, 又是调整创作思维的过程。此阶段主要是学生下乡采风, 外出考察或到博物馆、图书馆、网络媒体搜集研究资料, 以便使将来的作品内容更为深入, 更为充实具体, 尽可能鼓励他们深入生活、感受生活, 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另一方面可重点向他们介绍中外美术史上一些优秀的艺术家的创作方法、创作风格, 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与思路。
二、构思阶段
构思有时又与搜集素材相互同步, 搜集素材的同时往往触发创作构思, 而在深入主题时往往又要再深入生活去验证, 在反复交替中逐渐完善构思, 一般来说, 下乡采风是通过速写、素描、色彩或借助摄影等手段, 有感而发地深入社会生活。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 有时被生活中的形象的感染, 或事件所启发, 有时又可能受某种潜意识的引导, 从而激发其创作的灵感动机和激情。对学生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 比如思想不明确、主题不鲜明、意境含糊及肤浅等要及时提示及指导、改正。
三、构图阶段
构图是以各种绘画元素去组成一个富有秩序的画面, 是形式美感的载体, 也是感觉的延伸、创意的延伸。构图是作品的思想内涵、精神世界及内在情感的外化形式, 其得失好坏直接影响作品的成败。此阶段学生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构图不完整、杂乱无章及形式单一。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的气质、个性、志趣、能力去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去探索艺术作品的构图与形式、注重构图及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在倡导形式美的同时又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防止为形式而形式的倾向。
四、表现阶段
当构图确定之后, 进入最后一个创作中最激动人心的阶段即制作表现阶段。美术作品的艺术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由这个阶段决定, 制作过程一般是按已定的构图画素描稿, 确定画面幅式大小、素描关系、画面形象之间比例、结构和节奏关系及整体效果。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素描稿提出意见并且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 待学生反复修改直到鲜明、生动、充分地体现作品的主题为止。素描稿确定后即作小色稿以探索作品的色彩关系。待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后, 可根据不同的画种选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工具, 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去完成作品。教师此时主要是把握作品的基调、指导他们尝试运用多种手段, 精益求精地推敲、研究画面效果, 鼓励他们依靠自身的力量, 独立地探索问题直到完成作品。
毕业创作即是学生综合学力的展现, 也是教师艺术观念、素质、能力的试金石。当这批作品公开展示时, 观众对它的要求并不像课堂上教师那样从技术角度或重点去分析把握, 往往是整体, 直观地评价其作品, 他们不但要求作品形式多样, 也同样需要题材多样化, 还要又个性以及创新, 特别是那些真切地反映他们身边事物的作品。他们不但品评作品, 还对指导教师进行评价, 从这个角度来说, 学生的无能其实也是教师的无能。在毕业创作中, 教师的整体把握能力、艺术理想、观念、趣味以及个人理论水平、技法修养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 并最终作用于实际的创作。
因此, 在一个美术毕业创作作品展示中, 教师应尽全力塑造出一个学生与教师共同优秀的形象, 即学生是了不起的, 教师也是成功的, 水平高的, 这种形象是高等教育孜孜以求的理想形象。
参考文献
[1].曹建兵.高校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学生个性培养.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刘晓东.高师美术毕业创作教学的困境与对策.艺术探索.2009年05期.
[3].岳世宇.浅谈高校美术毕业创作.大舞台 (双月号) .2009年04期.
[4].牛翰鼎.美术毕业创作中的心理障碍与应对措施.美术大观.2008年11期.
初中英语作文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篇13
刘艳 摘要写作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它既能再现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又能表现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就初中英语教学而言,教师要在重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的训练基础上,重视写的训练。初中的写作教学应贯彻整个初中阶段,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话可写。材料应由易到难,训练形式要多种多样,听说结合,把听到的说出来,把说的写出来。要求教师能自己组织教学材料,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必须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设计好每一堂写作课。总之,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适应现代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进行低起点、小步子、容量适中、快速反馈训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并增加其自信心和意志力,培养学生的优良学习品质。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学生实际
书面表达是中学生学习英语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等。基于新课程准标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具体要求,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进行有效的写作教学,已经迫在眉捷。
在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听、说、读是写的基础,而写则是更高层次上的信息交流,因而也常常被视为衡量英语综合交际能力的试金石。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同周围世界的所有相互作用都涉及与已有类别有关的刺激输入进行分类。如果输入与学习者已有的类别全然无关,那么,它们是很难被加工的。也就是说,学习者不太可能知觉全新的刺激输入。因此,已有的认知结构给英语写作学习者选定学习内容提供了依据——选定内容一定要与已有的认知结构有关,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学习者充分了解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者必须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内化输入的语言,最后达到习得语言的目的。如果学生仅仅是语言输入,他们的大脑只是孤立地存储许多语言知识,而当在某一特定场景需要运用某一语言时,却拿不出来。只有当语言输入和输出相结合时,才会使学生对他们学到的语言重新估计,从而产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欲望。
教学实践证明,为了让初中学生的写作达到课标要求,除必要的口语训练外,至少每两周或三周开设一节英语写作课,并依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尝试了“词、句、篇”三步曲的写作教学,并在教学过程渐渐找到科学的、系统的写作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我们要根据英语课标对不同年段的学生的不同的要求,在初中阶段的每一个学期的每个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有效的训练,写作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本人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对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提一点浅薄的看法,期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加强学习,培养写作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本人首先用口头陈述书面表现的内容,再进行模仿写作。学生经过半年的写作训练,英语写的能力是非常有实践意义的行为,如果学生将来连e-mail都不会写,或连个人简历都不会填,又怎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与挑战?我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生活入手,贴近生活进行写作方面的训练与培养。每个阶段都有和学生个人及生活相关的话题。例如七年级注重个人信息简历和喜好的介绍表达。八年级则注重周末和假期的活动等。学生会在平时的锻炼中不断提高写作技巧,不断提高写作兴趣。比如,我在教学《It’s important to have a healthy lifestyle.》一课时,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具体情况,谈一谈你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并对自己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加以改正;书写要规范,清晰。并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让学生有紧迫感,效率高。写好作文后要求学生互换作品,大声朗读文章,欣赏对方的优点,用红色笔互相改正错误,这时教师要在学生中做适当指导,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再次感受目标语言,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又能增加学生间互相交流,沟通的机会,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并且,学生之间互相批改之后,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找不同层面的学生在班级朗读自己的文章,给了学生在班级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二、强化单词记忆,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单词,连词成句
按照学习语言规律,英语写作教学的次序应该是:词—句—篇。“词”是基础,“句”是过度或桥梁,“篇”是目的。整个训练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这三个阶段彼此衔接,教会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学会运用词句,从而达到在书面表达教学中“教、学、用”三者的统一。书面表达需要一定的词汇量,学生书面表达时容易忘记单词或把汉英词汇等同起来。因此,笔者要求学生坚持每天听写、默写、循环记忆单词,掌握巩固词汇,还要求学生写出与给出单词有关的同义、近义、反义和词形相似的词等, 例如: difficult 一词, 其同义或近义词hard , 反义词easy , 词形相似的词different ,使学生词汇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加并达到了复习、再现的效果。
英语写作应从词句练起,记忆所学的词和词组的最好方法是在使用中记忆。通过口、笔头造句练习,模仿课本例句或做替换练习是巩固记忆的好方法。教师应重视教材中的单句练习,引导学生从对单个句型的掌握,逐渐过渡到多种句型的运用,使学生能连贯自如地表达思想。一句多译、句型转换,也是书面表达能力的关键。教师应注意英汉结构比较,减少汉语式表达错误,教师可通过错误句型之辨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写作,增强信心。
有了词汇和句子这些扎实的基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和其它优秀范文,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树立他们的写作信心,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
引导学生书面表达有许多形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我首先采用给出文中的关键词或短语,关键词包括课文中的信息内涵和语言知识点,又要同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相结合,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列出写作提纲,这样学生在书面表达时可减少审题环节,不让学生感觉无从下笔,而且学生很容易理清写作思路,如“Family rules”,教师给出该篇的首句“I have too many rules in my house.”再引导学生列出关键词或词组“not stay out late / not eat in thebed / clean my room/ finish homework/ wash my clothes ”等。这样,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学生写起来顿感思路清晰,稍加发挥,一篇完整的Family rules就很容易写成了。这样由浅入深的训练方式,开始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渐渐地学生对书面表达产生了兴趣,克服了恐惧心理,从写作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总之,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复杂的训练过程。
【对山水画创作的一点感悟】推荐阅读:
中国山水画创作10-09
陶瓷山水画的创作11-22
写生与中国山水画创作10-25
感悟中国山水画11-03
题山水障子,题山水障子张祜,题山水障子的意思,题山水障子赏析06-19
山水画写生10-17
现代山水画07-29
山水画风格08-03
园林山水画08-19
水墨山水画鉴赏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