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智慧

2025-02-01

山水画的智慧(精选5篇)

山水画的智慧 篇1

山水画是一种智慧的闪烁,是时空变化的显现。无怪乎宗炳在《画山水序》开篇就说“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灵趣,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山水是“道”的象征,是自然宇宙的“心象”,是时空运动形式的再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庄子·天地》)“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庄子·至乐》)万物皆化生即变化的普遍性。有感于此,我画山水画就是想在咫尺之中寻找万千变化,表现云蒸霞蔚、绿影秋水、野树红叶、寒潭碧流之自然气象。

“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之大哀乎!”(《庄子·齐物论》)在庄子看来,变与化,是自然世界运行的根本姿态。因此,山水画要生动起来,简单点讲就是要有变化,而且是“形化”。所谓“形化”,在我看来是用山水画表现人生之大变化、宇宙之大变化。不能像“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哪样就事论事,就山水而画真山水,实乃性情所为。

我画山水画依“三法”而为。首先是“看法”,即看其变化,寻其“形化”。观察自然山水之变,不轻易动用情感,“观物取象”,看到什么是什么,即观“自然之道”,宇宙之大道。“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循‘道’而趋,已至矣。”(《庄子·天道》)作为生长和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其所的“道”,在山水中可以化为一山一石、一树一桥、一壑一涧、一泉一屋……是自然而且自由自在的,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郭熙总结了前人绘画创作经验和自己的绘画实践后,在思想理论上创立了“三远论”。这是对处理空间关系的一种看法,即如何看山水的问题,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时空审美意识。“三远”看到自然山水的变化,以后又看到了“迷远”、“幽远”、“阔远”等景象。无论怎么看,都要注意空间的变化,但是不要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识。

而后我认为要有“想法”,不仅仅是看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想到了什么。即“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庄子·外篇秋水十七》)万物的生长像马儿奔驰一样,没有哪个动作不在变化,没有哪个时辰不在变化,该做什么?万物本来就会自行变化。山水画中不仅寓含着哲理,还显示着生理,显示着生命的韵律。山水不仅是人类的审美对象,也是“含道映物”而能够让人“澄怀味象”的事物。山水所呈现出的美在中国画中表现为山水之“神”。魏晋士大夫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渗透了玄远幽深的哲学意味和宇宙意识。宗炳所说的山水之神,其实正是他发现了山水的美。这种美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涵养人的心胸,迫使你有“想法”。画山水时要跟着想法走,这想法与自然之道息息相通,方得山水画精妙之处。万物都是可以与你相通的,所以面对自身以外的自然景色,则应万物而“心动”,产生想法,但又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自然山水之中,依据自然之景,写自家精神。具体的落实便是“心动”程度的表现,是对自然山水保持不感应、不干涉的态度,凭借精神意识上虚静的心态接物。由此,到达坦然而作、自然而生之境,所绘山水才能进入自然状态和自在境界。“心动”之后所画的山水即可达到谢赫所说的“气韵生动”。顺带一提,就气韵而言,中国山水画有大气磅礴、清气婉约和气韵风范之分。大气磅礴通常指一幅作品所表现出的阳刚之气,谋求整篇的恢弘,不斤斤计较一笔一画之得失,跌宕连绵,大璞不雕,一气呵成。清气婉约乃指一种秀美的阴柔之气。气韵风范主要介于大气和清气之间。我的山水画追求一种气韵风范,不知做到与否,努力而为之。如我字号“清源”一样,清气婉约而有大气磅礴,正是山水在我的心源之本。

有看法、有想法,还得落实,就是要有“做法”。我的做法是用自己的想法表现对自然山水的看法,将自身体会到的变化与自然山水的变化相统一,跨越时空,随物变化。中国山水画用仰观天地,俯察万物,搜尽奇峰作草稿,直抒胸中丘壑的方法作画。关于这种“做法”,宗炳曾说:“且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以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形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图画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宗炳以方寸素绢能包容千仞昆仑来说明山画水的做法,说明在一幅画中可以表现出自己所认识的整个宇宙。我一向的做法是,将中国东部的山水表现在我的山水画近景中,将中国西部的山水表现为作品的远景部分,每一幅画总是在画对整个中国的感受。

我的另一“做法”是以《林泉高致》对山水画空间的精辟论述为依据:“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居可游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数十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所画作品追求诗意,力求诗画结合。写山水之美景,画山水之灵气,以心感悟“行、望、居、游”的境界。希望能像古代山水大师的作品一样,在尺绢上描绘气象万千、层峦垒嶂的大境界,希望在有限的平面上表现广阔无限的空间。

山水画本身是物质性的,把看法、想法、做法的“三法”融合到一起时,就不单单是物质性的了。因为我对山水画作用体会是,它有“洗心”、“澄怀”之智慧功用。对山水画的体会,我是在探索中求变化,在自我完善中求精妙。对作品的要求,不苛求自然之形似,始终把握住山水形象的大境界,多层次地提供现代人俯视大千世界的视觉经验。同时,在作画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瞬间的感受和经验,把握真实的感觉,在瞬息变化中表现自己的认识。郑板桥曾自述:“奋斗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作画无他途,唯勤观察,勤思考,勤感受,勤动笔,才能有所收获。我当继续努力。

山水画的智慧 篇2

教案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标导学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

1. 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目标导学三:深入探究,理解文本艺术内涵

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明确: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明确: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教学提示】

四个探究题设置均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最后一题,由于大多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与基本鉴赏理论不足,得出答案并不容易;教学过程中教师宜从各方面引导分析,切勿将答案直接予以学生而达不到教学目的。

目标导学四: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 展示李可染老师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

“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做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教学提示】

设置此赏析,并非使学生达到品味山水画意境的高度,而是借此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三、板书设计

意境概念定义:景与情的结合获得方法深刻认识对象,产生思想感情 写景时写情,源于现实超越现实

苦心经营意匠

可取之处

本文教学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认识并体悟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理论。教学过程中所设置探究提问,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体悟感受绘画理论知识,培养艺术审美能力。

笔墨现智慧 山水呈禅意 篇3

读了画家王中仁的山水画作,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中仁的山水画生气贯注,意境鲜明,禅意悠然,过目难忘,令人浮想联翩。

当今画界热闹非凡,现代艺术对传统艺术的挑战与反叛为动态特征之一,突现了画家的个性主观的、情绪化的追求与表现。在这种背景下,纵览中仁的山水画风格主流,可见画家在作品中努力展示个性笔墨语境,注重创意与魅力的塑造。我以为这种表达画家的创作内心情绪的特点,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渴望。中仁的这一艺术追求,其实是遵循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的艺术取向,完成了从写实到写意,从具象到意象,从三维空间到二维平面空间表现的转换与提升。因而,他的山水画作品更质朴、更单纯、也更平实而又浪漫得惹人喜欢。

其实,艺术领悟世界的方法是感觉。中仁山水画作中表明了他对非理性与直觉感受的领悟,坚持着对大自然生命本色的表达方式。可以见的,在他笔下所表现的是一个进程的状态,他不刻意追求画面的严谨与完整,在那简洁、单纯、浪漫的水墨语言中,留下的是画家的一种美学感受、印证的是画家的一种情绪波动。然而,他却把对大干世界的崇敬、对人类所渴望的安静和详和,展示得淋漓尽致,让平凡与亲切重归画面。这种造诣,是令人高兴和赞赏的。

王中仁是位文化与艺术综合力很高的画家。他的山水画作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作品清新高雅,飘逸着画家的笔墨智慧,凸现出他在山水画中的生命精灵。画家十分注重写山水,以为就是传递一种气势、一种精神,也就是为生命、为生活以及生存环境立此存照。他清醒地认识到绘画不是简单地为客观存照,而是在客观存在中发现美、呈现美、立象尽意,以形传神。

传神的中仁山水画,多是峻山飞瀑,雾驾云腾,人间烟火,花鸟栖息的美丽诗境家园。那傲骨气势的众山,那飘逸灵气的清泉,那朦胧轻绕的飞雾、那苍翠挺立的花木、那活泼可爱的飞禽走兽,在他那从容自信的水墨语言中透出了热烈而向上的生命气息。山势、云雾、树木、小桥、流水、人家,生与活、气和韵的相遇,实在是性情相似、精神相通、天设之缘。

有道是个性化水墨语境,营造了画家的艺术风格。中仁笔下的山水,聚散疏朗,形态各异,构图多样,但精神如一,勃勃生机,跃然纸上。看他的山水,水墨韵味四溢,浓淡相间,疏密有致,气节挺拔,精气呵成。再看他的林木花草,浓墨重彩,意到墨随,点染泅晕,有意无意之间,春风化雨,郁郁葱葱,精神气节不言而喻。如果说中仁笔下的山水注重精神,那么他的云雾更关注写意,香远益清之境油然而生。

可见,山水、村落、流云、飞鸟,自然景致是中仁钟爱的表现对象。然而,在他笔下呈现的突出特色是强调了画中有诗、山水相依,意境禅味。如《春山晓霁》、《廊桥秋色》等,画中的山岚那亘古不移之气势,苍老沉雄之气息,扑面而来,不失苍润葱郁之生气和自然之韵律,又避开了为绘奇绝俊俏之形与磅礴气势而忘却了禅境诗韵的营造。我更喜欢他笔下的山水人间图,如《临水好人家》、《山寂泉鸣桃花香》、《夕照映归鸟》等。这些作品是八闽山水的写照,笔墨老道,既有烟火气息,又有文化之根。山脉苍茫,浑厚拙朴,沉默无语却有诗,寂寞深处有生气——繁衍着生命,孕育着文化。尤其是那依山偎水的古寺民宅,却延伸了历史的深处,见证了已经远去的岁月,但却与当今大自然浑然一体,天人合一。沧桑之境,远古之意,氤氲出某种禅意。可谓流水有情、山峦有神、岁月有痕、花木有期,不善诗文胜似诗文,尽得笔墨智慧与风流。

王中仁的山水画韵律和节奏,在作品中所主导的美学思想,可以看出画家已删了一切不必要的琐碎形式,让读者直观作品。这份自信、坦然,直接让人看到了画家的真诚,也让人看到了这位享有盛誉的艺术家应有的格局和胸怀。

(癸己冬撰于榕城虚静斋)

山水画的智慧 篇4

从2004年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游学期间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面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复杂性科学的关注;到后来博士研究期间聚焦创新2.0与智慧城市,参加北京大学复杂性科学研讨班对钱学森大成智慧、山水城市的学习和思考;再加上这次智慧园林高峰论坛就创新2.0、智慧城市与智慧园林进行交流的邀请,促成了这个初步想法,在智慧园林论坛上给园林界的朋友介绍一下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及山水城市思想,并结合当前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分享一些粗浅的学习体会,以期引发更多关于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智慧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的思考。如能对推动以山水城市营造推动创新2.0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略有裨益,那就更好了。

一、创新2.0时代“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城市

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与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组织方式、社会形态与创新模式的改变,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下一代创新形态也即创新2.0正在逐步显现。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向知识社会的、以人为本的创新2.0生态构建,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创新。“互联网+”作为对创新2.0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也被认为是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形成创新涌现的智慧城市生态。更多可参阅《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年第6期文章《“互联网+”=新一代ICT+创新2.0》。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正在成为这个时代城市发展的主题。

二、理解智慧:钱学森大成智慧学与复杂性科学中国学派的发展

智慧城市很火,“智慧”成了许多技术公司兜售自身产品和IT解决方案的万能包装。我们谈智慧城市,谈以人为本的新型智慧城市,必须回到智慧的本源,回到钱学森先生的大成智慧理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智慧不仅仅是“智”能,还有“慧”的灵性。“集大成,成智慧”。其中,“智”是技术,是信息技术与数据体系;“慧”是人,是专家体系、知识体系。理解中国语境下的智慧城市,需要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传承中,从复杂性科学中国学派的发展中去寻求“智慧”的本源。

钱学森先生很早就意识到系统科学、信息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复杂性带来的机遇,在1990年就提炼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创立了复杂性科学的中国学派,并提出了大成智慧学理论。大成智慧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的新阶段,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统一结合是其核心,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其科学基础和知识源泉,前科学知识库是其重要的发展源泉。大成智慧学要求打通界限、总揽全局、相互促进,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大成智慧学的实践方法是大成智慧工程(Metasynthetic Engineering),主要是针对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综合集成法应用。钱学森在综合集成法中前瞻性的将数据体系从计算机技术体系中专门提出来,并与专家体系共同集成起来,构成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体系。面向创新2.0的大成智慧工程强调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以人为本。

钱学森先生把“大成智慧学”英译为“Science of wisdom in cyberspace”,把“大成智慧”英译为“Wisdom in cyberspace”,强调“大成智慧”的特点是沉浸在广阔的信息空间里所形成的网络智慧。首任国务院信息化联席会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互联网的筹建人陆首群先生也指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在现实世界物理空间之外营造一个影射“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虚拟现实的“世界(场景)”,即构建虚拟化网络空间,并强调,创新2.0正是借虚空之力以人为本重构实空业态。也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清华大学孟庆国教授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是智慧城市的两大基因,缺一不可。

三、智慧城市的两大主题:城市生态建设与历史文脉传承

钱学森先生指出:“大成智慧学”将是科技-经济-社会-环境日益协调发展的科学技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准,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水平上,而且还体现在社会、环境、教育、文化的协调发展上。人们将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社会公平、教育文化医疗共享,以及消除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对社会和心理的危害上。人们将会努力使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得到平行发展。大成智慧强调针对城市这类复杂系统综合集成中人的作用,强调虚拟、现实两个城市空间的融合,这对当前智慧城市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随着创新2.0时代的到来,再重新审视大成智慧学理论,更能充分理解其对认识和解决城市这类开放复杂巨系统问题,推动创新2.0时代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类典型的开放复杂巨系统。随着设施和环境的传统狭义的城市管理与面向社会和人的社会服务管理越来越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在钱学森及其复杂性科学中国学派团队的帮助下,我们对基于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三个维度对城市管理复杂性进行了分析。从知识维看现代城市及其管理,园林绿化、城市景观、历史文脉正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钱学敏教授在2007年的北京大学复杂性科学研讨班就《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城市管理三维结构》一文讨论中特别强调,城市生态建设、历史文脉传承是城市管理知识维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智慧城市的发展融合线上线下两个空间更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而且作为创新2.0时代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更加聚焦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城市生态建设与历史文脉传承自然成为以人为本智慧城市建设的两大主题。

四、山水城市:科学与艺术、传统与未来的结合寻找中国城市治理出路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基因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体现在钱学森先生大成智慧学理论的研究发展中,也一直贯穿了钱学森对城市科学发展的思考和研究。1990年,钱学森先生提出山水城市的设想: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建设未来城市。

自远古时期,人类即逐水而迁、傍水而居,依山傍水成就了一座座生机勃勃的城市。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孔子“君子比德”一说以热爱与向往自然为出发点,从自然山水那里领悟到与“智者”、“仁者”相似的品性与性情,从而生发美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成为影响后世自然美学思想的重要观念,它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高度概括了古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主要精神,也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园林及城市的发展。

钱学森先生在给吴良镛教授的一封信中写到: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溶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而这个“山水”不是真正的山与水,而是强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之魂的一个城市,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生活环境,它要求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强调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钱学森还强调山水城市的人民性,指出山水城市“是把古代帝王所享受的建筑、园林,让现代中国的居民百姓也享受到。18世纪封建统治阶级能够建造并享受的生活环境,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理应能够实现,广大市民应能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其中。”正如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强调整个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创新空间,是一个城域开放众创空间,一个创新生态系统。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也强调不是城市间的园林,而是城市即园林、即山水。

信息通信技术(ICT)的融合和发展,催生了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创新形态的演化和知识社会的形成,进一步催生了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即创新2.0。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2.0模式正在给山水城市的营造带来新的机遇,助力融合城市现实和虚拟空间,对接历史文脉和现实生态,推进社会各方参与城市生态环境、园林景观建设,重新绘制山水城市的人文与天际。创新2.0时代的山水城市营造将进一步丰富创新2.0以人为本的生态经济社会人文内涵,走出中国特色的新型智慧城市之路。

五、以人为本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必然是智慧生态城市,山水城市是智慧生态城市的中国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以及复杂性科学中国学派及其大成智慧、山水城市、智慧城市研究中汲取智慧养分对于重新认识和推进创新2.0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至关重要,也将有助于对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舍本求末诸多乱象的正本清源。

钱学森对城市建设如何建立在中国历史悠久的文脉传承基础之上又开拓创造出21世纪的中国城市建设文化忧心忡忡又充满期待,并前瞻性的预言,“中国建筑文化新的辉煌时代恐怕要等到21世纪20年代才会到来。”山水城市、人民城市,正是钱学森对充满生态人文内涵的中国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景。十八大以来,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文化自信的提出,以及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部署,正在迎接这个美好时代的到来。

当代城市发展问题的应对,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探索重塑城市公共价值的中国道路,考虑城市里的天人合一的历史文脉传承和生态营造,倡导未来创新性思维。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中国城市园林文化的伟大复兴中,信息技术将为山水城市的营造提供基础支撑作用。而山水城市的营造也将更好体现创新2.0的经济社会、人文与生态内涵,赋予智慧城市更丰富的人文和生态内涵。山水城市建设将为创新2.0时代中国特色的新型智慧城市提供新视野,为中国园林文化的复兴和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提供新路径,为全球智慧城市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的飞速城市化进程缔造了一系列发展奇迹,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系统性问题,并前所未有地面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对城市地理、人居环境、公共服务进行重写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在以山水城市营造推动创新2.0时代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征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和园林艺术将在其中焕发耀眼的光彩,中国的园林工作者将在创新2.0时代的中国特色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在题为“创新2.0,与我理想有关的一切”的演讲中说,我理想中的智慧城市就是技术、自然、人和社会和谐共生。今天,我也同样借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来描述创新2.0时代的山水城市、中国特色的智慧生态城市: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的栖息在这大地上。

报告人简介:宋刚,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所理学博士、移动政务实验室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现任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科技信息中心主任、北京城市管理科技协会副理事长、北京物联网研究会副理事长。

(根据宋刚博士在2016北京智慧园林高峰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更多关于大成智慧与智慧城市的研究可参考本刊2014年第17期文章《钱学森大成智慧理论视角下的创新2.0和智慧城市》)

《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 篇5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2.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

1.给加点字注音

渲染

暮霭

惆怅

浮光掠影

朝朝暮暮

2.解释下列词语。

渲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惆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浮光掠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语句中运用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B.杨丽萍在她的舞蹈表演中,总是使出浑身解数,用灵活优美的舞姿去表现和诠释中华民族舞蹈的魅力与内涵。

C.三年的初中生活,我们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相互关心和帮助,相敬如宾,友好相处,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D.相同的思想、观点、趣味及理想,使他们两人常常一拍即合,一见面就感到一种相互理解的愉悦和心灵的快乐。

二、文本探究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Xuàn

ǎi

chóuchàng

lüèmù

2.渲染:(1)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大艺术效果。(2)比喻夸大的形容。

惆怅:伤感,失意。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睡眠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3.C

二、文本探究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15.《无言之美》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读音。

意蕴()颦()

寂寥()

谚语()

心旷神怡()

栩栩如生()

目不忍睹()

信手拈来()

铢两悉称()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轻描淡写:

(2)栩栩如生:

(3)目不忍睹:

(4)信手拈来:

(5)铢两悉称:

三、文本探究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②以文学作品的“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凸显无言之美;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④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二、作者链接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三、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读音。

桥堍()歌谣()契合()

旷远()

苟安()

拘泥()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拘泥:

四、文本探究

1.结合文题尝试概括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2.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五、拓展训练

在阅读中拥有“心力量”

朱永新

我们看到的世界,总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而阅读,就是那副帮助我们清晰看世界的眼镜。

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个方面。伟大的书,本身就同时拥有安顿灵魂和激发创造的力量。物质的发展永远会受到各种制约,精神的蓬勃才是不竭的源泉。毫无疑问,阅读正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更有条理、更有方向、更有智慧。更重要的是,阅读让我们的心灵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重建信仰。社会需要诚信,人们需要信仰。读书会让人知道世界的深奥,会让人明白自己的无知与渺小,会让人产生敬畏之心。而敬畏之心是建立信仰的重要基础。阅读不是为了帮助我们逃避生活,逃避与人打交道,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拥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共读共行,才能同心同行。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创新创造。好的书会让我们更年轻、更有活力。读书,应该是一种挑战,向未知世界、同时向自己智力的一种挑战。虽然批评式的阅读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不过读书不是为了批评书中的缺点与错误,而是为了创新创造。尤其对于研究问题与建构理论而言,阅读应该以学其所长为主。

我们需要用阅读探索世界。我们看到的世界,总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近视”“老花”等原因,或者“粗心”“马虎”等心理,让我们无法清晰把握这个世界。而阅读,就是那副帮助我们清晰看世界的眼镜。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反思自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本书里,每个读者所读到的,所汲取的,都带有个人色彩。每个真正用心阅读的人,总是能够在书中寻找到自己,从而通过行动,去寻找有意义的人生。

当然,读书需要循序渐进。不同的书会组成一个自然的阶梯,引导我们去攀登思想与智慧的高峰。所以,当我们被一本书阻拦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可以寻找另外更合适的书作为再次攀越这本书的阶梯。

没能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不妨从现在行动。即使不能以书为友,也应对阅读的好处有所了解,对爱书人、读书人保持尊敬。我们的古人对于书籍、阅读、读书人,都是尊敬的。在古代,连有字的纸张也不能随便乱扔。对这些保持必要的尊敬,本身就是对文化的尊敬,是一种修养。

对于已经养成阅读习惯的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要提高标准。读书也是思维与智力的体操。如果不能读一些有挑战性的书、能够刺激自我超越的书,很难有真正的成长。跳一跳才能摘智慧之果。同时还要注意读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在朱子24字读书法中,熟读精思是最主要内容。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是很难真正把握书中精髓的,正如饮食,只有细嚼慢咽才能有补于身体。

虽然,现在很多人说书价贵,但毕竟还有公共图书馆和网上阅读等途径,对于想读书的人来说,不会因为没有钱而无法读书。把阅读当做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基本需要与日常习惯,对财力的要求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读书,不是无奈的选择,不是为了打发无聊的光阴。最伟大的知识总是藏在最伟大的著作中,只有通过我们的阅读才能转化为力量。

以阅读重建心态,从而拥有“心力量”,必然创造新未来。

1.文中所说的“心力量”指的是什么?

2.在作者看来,阅读能够让我们得到哪些好处?

3.读书要做到哪几点?请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4.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请谈谈你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心灵中安身立命的力量。

2.重建信仰;创新创造;探索世界;反思自我。

3.一要养成阅读习惯,二要不断提高阅读标准,三要注意读书方法。

4.比喻论证。把阅读比喻成眼镜,形象生动地证明了阅读对于探索世界的巨大作用。

上一篇:高等学校内部行政管理下一篇:民间金融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