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桥的意义

2024-10-20

汉语桥的意义(精选7篇)

汉语桥的意义 篇1

汉语桥的意义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已成为各国大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在中国与世界各国青年中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

“汉语桥”比赛内容包括汉语语言能力、中国国情知识和中国文化技能。选手们首先在各自国家参加预赛,每个赛区的优胜者应邀来华参加决赛。

据了解,今年以“激情奥运、快乐汉语”为主题的第七届“汉语桥”比赛将由湖南卫视承办。而湖南卫视也派出几路人马组成摄制小组对美国、泰国、南非、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加拿大九个赛区进行了全程跟踪拍摄。

“汉语热”市场分析关注

海外如今有近3000万人学习汉语,如果按每人每年1000元人民币的学习费用来计算,这就意味着一个巨大汉语产业的形成。正是以这样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某中央级媒体看到了非常乐观的前景,认为“汉语热”即将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一个全新的增长点。乐观的情绪固然很能感染人,也是我们每个希望经济保持强劲增长的中国人所愿意看到的现实,然而,事实恐怕并不会如此简单,至少在目前而言,这一潜在的经济增长点还未明显地表露出来。不过,我们不妨将此当作一个美好的远景来看待。

在国内,学习英语的人大概都有类似的经历,那就是每年耗费在购买教材及各种辅导材料、音像资料,为此报名英语班的费用,加起来的确是个相当大的数目。而英国在英语教学中也的确得到了巨大的经济回报,据了解,英国每年从全世界的英语学习者中获得了110亿英镑的收入,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文化产业,由此不难理解英国政府为何每年要投入巨资来推广英式英语。

微不足道的“留学生经济”

但汉语在国际上地位还远远不能与英语相比,甚至如果仔细考察汉语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得出的结论也许未必那么乐观。首先一点,推广汉语最直接的群体就是到中国来的留学生。这一数字每年都在大幅增长,有数字说2004年在校留学生已达到十万人,今后还将以每年25%的幅度增长,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能以奖学金、打工收入来维持自己学费和生活费的留学生属于极少的,那么,这对中国而言,留学生在华的人数越多,汉语推广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应也就越明显。然而,与中国庞大的经济总体而言,这一点效应实在太小甚至可以忽略。中山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周小兵教授告诉记者,在中山大学的留学生,一般来说,每个学期的学费大概在1040美元左右,正式的本科生的学费要达到2400美元,相比起中国学生来说,自然是高一点,但是,近年来中国大学生的学费同样在大幅度增长,一个本科生的学费也达到 5000元左右,做一个横向的比较之后,我们也许未必会如此乐观。政府“埋单”的推广模式

对外的情况如何呢?由于汉语正处于大面积推广阶段,尤其国家出于对外交往的需要,汉语的推广现在仍处于主动给予的阶段。记者从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近10年来,我国已对外赠送中文图书60余万册。据介绍,1996年,赠送图书的数量仅有1万多册,近几年,随着我国对外汉语交流工作的逐步深化,以及对外交往的增多,赠送图书的数量也有了明显增加,仅2004年,对外赠送图书的数量就达近20万册。这些图书包括各种综合类教材、技能性教材以及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读物等等,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和汉语有重要促进作用,但也意味着汉语的推广正处于“只问耕耘”的阶段。记者从有关渠道了解到,每年国家汉办投入逾2亿元来进行汉语推广,也就是说,至少在目前而言,还未能有足够的证据显示汉语教学可以成为一个经济点。而作为对外汉语推广的重要机构,孔子学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国家也将其定位于“非营利性机构”,根本没有赋予其经济功能。事实上,对外推广本国语言,是各国扩大自身影响力而极力在推动的事,甚至是不惜为此投入巨资,西班牙2002年投入了5000多万欧元,日本今年将每月5万日元奖学金的学生数目从300名增加到600名。此外,为满足国外对汉语学习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国制定了“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自2003年至2005年5月底,我国共派出志愿者教师近500名,这些教师主要在当地公立的中小学和私立的华文学校等从事全职汉语教学工作。通过志愿者的形式推广汉语,从精神层面来说固然值得推崇,但从经济角度来说,却无法乐观。如何把商机变成现实利益?

有英语的成功经验于前,汉语推广也不可能总停留于现阶段的“奉献”,长久之后的前景仍然为许多人看好,东方教育集团董事王强就是其中的一个。从2000年开始,新东方已在北京、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地开始了对外汉语教学。王强表示,汉语教学成为中国的一大文化产业是毫无疑问的,关键是中国怎么利用这个商机的问题。他认为,首先中国要和目前在华以及即将来华的企业之间形成一种战略伙伴关系,即由中国自己的教育机构来完成汉语教学、汉语推广的知识产权的研究,“要借鉴英国当年将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做法”。“如果你在这方面让国外的机构已经完成了,那么中国是抢不了这个先机的”。他告诉记者,在如今的现实中,中外教育机构其实是同时起步,中国人有先天的优势,就应该迅速利用这种优势,成为知识产权的拥有者,新的汉语教学方法论、新的推广平台,有效的系统必须迅速地来构建起个平台,才能变成中国人的商机,“否则就无优势可言”。他举例说,中国学英语的人一提起教材,马上就想到《新概念英语》,现在国内一年有三百万人在使用这套教材,如果产权属于中国人,效益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商机不是某个具体产品的推出,更重要的是平台的构架。当你已经形成汉语大系统,别人又要跟你对接的时候,你就是商机的获益者”。

汉语桥的意义 篇2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8年3月至2008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患者进行CTA检查, 其中临床怀疑冠心病者80例, 无症状体检者20例, 男58例, 女42例, 年龄38~72岁, 平均年龄55岁。

1.2 方法

采用飞利浦公司的Brilliance CT 64进行扫描。将患者心率控制在60次/分以下, 如平静时心率大于70次/分, 检查前半小时口服倍它乐克50~100mg, 以控制心率。受检者仰卧位, 足先进, 连接心电信号, 于轻度吸气后闭气扫描。先确定扫描范围, 选取主动脉根部为感兴趣区, 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碘帕 (370mg/mL) 60mL。流速4.0mL/s, 之后注入40mL生理盐水。注入对比剂同时对感兴趣区域CT值进行跟踪监测, 当CT值达180HU后, 启动正式扫描。扫描参数:电压120~140kV, 电流350~450mA, 层厚0.5mm, 螺距13.2。

1.3 图像处理

扫描结束后, 应用工作站分析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冠脉探针、曲面重组以及最大密度投影, 以具体直观地显示冠脉情况。

2结果

本组8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中, 发现心肌桥者16例, 其中发生于左前降支者10例, 左回旋支者3例, 左对角支者1例, 右冠状动脉者2例。20例正常体检者中发现心肌桥者2例, 发生于左前降支者1例, 左回旋支者1例。因此本组病例中CTA检查发现心肌桥发生率为18%, 多发生于左前降支血管, 其次为左回旋支, 见图1、图2。8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均做了冠脉造影检查, 结果仅发现心肌桥2例。CTA与冠脉造影就单纯显示血管相比, 尚可直接显示心肌、心肌桥覆盖壁血管的厚度即血管深入心肌壁的深度以及是否伴粥样斑块、钙化及血管狭窄程度。

左前降支血管走行于浅层心肌纤维下, 正常位于心肌与血管间的脂肪消失, ←为壁冠状动脉, 覆盖壁冠状动脉的薄层心肌纤维为心肌桥。

左回旋支血管显示不连续, 提示被心肌所覆盖, ↑为壁冠状动脉。

3讨论

正常情况下,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走行于心外膜下的结缔组织中, 如果一段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肌内, 被心肌纤维所覆盖, 则这束心肌纤维被称为心肌桥, 行走于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被称为壁冠状动脉[1]。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冠状动脉解剖变异, 其发生原因尚不明确, 可能与胚胎时期血管发育位置异常有关。如果在冠状动脉发育过程中, 原始小梁动脉网外移失败则出现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中被浅层心肌所覆盖。据报道, 心肌桥尸解检出率为15%~85%, 但行冠脉造影检出率仅为0.5%~16%[2]。相差如此大, 说明有很多病例被漏诊。这可能与心肌桥的长短厚度及临床表现等有关。Ferreira等依据心肌桥厚度将其分为表浅型和纵深型。表浅型是指冠状血管走形于心肌内, 但位置较浅, 厚度一般不超过2mm。表浅型多见, 它对冠状动脉压迫小, 心肌缺血表现不明显, 临床无症状, 易漏诊。纵深型是指冠状血管走形于心肌较深位置, 厚度常常在2mm以上。纵深型易挤压血管, 与左前降支血管关系密切, 常可扭曲该血管, 致心肌血供不畅乃至不足, 引起一系列症状。它不仅致心脏收缩期血流灌注减少, 而且影响舒张早中期的血流, 使冠脉血流储备明显降低。壁冠状动脉还易发生痉挛及继发动脉粥样硬化, 并在此基础上发生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 从而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有人根据壁冠状血管的狭窄程度分为3级:狭窄程度小于50%为1级, 50%~75%为2级, 大于75%为3级。临床表现与心肌桥厚度长度及壁冠状血管狭窄程度有关。表浅型及1级一般无症状, 易被漏诊, 体检时可发现。此种病例多发生于青壮年。本组病例中有20例体检患者, 他们无任何心脏病的表现, 只是例行体检, 其中就发现2例表浅型心肌桥。这两例患者分别为38岁和41岁, 均为男性, 平素体健。纵深型2~3级临床症状也无特异性, 表现为胸憋气短、心前区不适、胸骨后疼痛、休克等, 与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心脏病表现相似, 所以易发生误诊误治, 使病情延误, 甚至恶化。

表浅型、1级心肌桥无须治疗。2级心肌桥需保守治疗, 通常口服β-受体阻滞剂如倍它乐克等, 钙离子拮抗剂也有一定作用, 硝酸酯类药物及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物不宜使用。纵深型、3级心肌桥则需心肌桥松解术或冠脉搭桥术治疗[3,4]。心肌桥早期发现早期正确治疗则预后良好。

心肌桥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与其它冠心病表现无明显区别, 而且治疗也完全不同, 治疗的早晚与预后密切相关, 所以早期行冠脉成像检查明确诊断非常重要。目前诊断冠脉疾患的较精确的检查方法为冠脉造影, 虽然它被称为目前的金标准检查方法, 但因其不能直接显示心肌以及冠脉血管伸入心肌的深度, 所以对心肌桥的检出率明显不如CTA, 从而使很大一部分患者难以被早期发现, 从而延误治疗。64排CTA可以早期安全地发现心肌桥, 提高它的检出率, 并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

CTA不仅对心肌桥的诊断具有优势, 因为我们采用CT机是目前扫描速度较快、成像功能较好的多层CT, 它可以5秒钟无创完成心脏检查, 所以对于那些心律不齐、病情较重、不能进行长时间检查的患者也可轻松应对。冠状动脉检查成功率也达90%以上, 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以及钙斑、软斑等病变。而且与冠脉造影相比, 费用明显降低, 所以冠状动脉CTA可以作为体检手段或为冠脉造影做筛查手段, 也可作为冠脉术后的复查首选手段。

摘要:目的:评价64排CT冠脉成像 (CTA) 对心肌桥的诊断及其意义。方法:选择100例有冠心病症状或是心脏体检的患者, 为其做64排CTA, 从中选择出有心肌桥表现的病例, 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总结, 并对临床有冠心病症状患者做冠脉造影来对比观察。结果:100例病例中CTA发现心肌桥18例, 而冠脉造影只发现2例。结论:本组病例中CTA对心肌桥的检出率为18%, 冠脉造影检出率为2.5%, 所以CTA对心肌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冠脉造影。64排CT冠脉成像可以清晰而且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及其细小分支, 并精确显示血管的走行情况、管壁的粥样斑块及钙化、血管的狭窄程度等, 与目前诊断冠脉的金标准冠脉造影相比, 本检查方法不但对心肌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前者, 而且为无创性检查、费用低廉, 所以64排CT冠脉成像还可以作为体检手段或为冠脉造影做筛查。

关键词:64排CT,冠脉成像,碘帕醇,心肌桥,无创性

参考文献

[1]Smith SC, Taber MT, Robiolio PA, et al.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 caused by a myocardial bridge treated with intra-coronary stenting[J].Cathet Cardiovasc Diagn, 1997, 42:209-212.

[2]钱菊英.冠状动脉心肌桥研究现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6, 34 (4) :474-476.

[3]蔡衡, 万征, 林青, 等.心肌桥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临床意义[J].中国循环杂志, 2003, 18 (1) :31-33.

汉语写作的意义对话孙郁 篇3

人是靠语言符号来思维的,但是流行的语言,被无数次污染过的语言不能够再激发人们的想象,

不能够再给我们带来心绪的刺激和自由,所以要不断地去寻找陌生的语言,

陌生的方法,陌生的表达方式。这是作家的任务,也是思想家的任务。

孙郁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曾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20世纪7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80年代起转入文学批评和研究,长期从事鲁迅和现当代文学研究。作品包括《鲁迅与周作人》《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鲁迅与胡适》《胡适影集》《微笑的异端:影像中的胡适》《鲁迅与陈独秀》《张中行传》《对话鲁迅》《鲁迅书影录》《鲁迅藏画录》《百年苦梦:20世纪中国文人心态扫描》《在民国》《文字后的历史》《远去的群落》《混血的时代》等。

“写作是要向人的认知极限超越的一种精神劳作。”刚刚在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上凭借文集《写作的叛徒》一举摘下“2013年度文学评论家”封号的学者孙郁,在名为“没有意义的意义”的讲座上这样描述着自己对汉语写作的诠释和理解。

众所周知,孙郁用自己的半生时光研究鲁迅,同时关注着张中行、汪曾祺、孙犁等文坛中那些刻意与主流体制之间保持着距离的边缘人物。他赞叹李人方言写作中活脱脱的市井之气,赞叹鲁迅直指人性善恶的凌冽,赞叹莫言在创作中对本真的还原……

作为文学的旁观者,孙郁审视着作品;作为文学的参与者,孙郁反思着创作。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下的中国,汉语写作着实遭遇了不少的问题和阻碍——流行词汇的盛行、写作模式的固定化、主题先行的思维方式、写作目的性的“有用”化……那么,究竟何谓好文章?孙郁以龚自珍《定庵文录序》里的文章做总结,“其道常主于逆,小者逆谣俗,逆风土,大者逆运会,所逆愈甚,则所复愈大。大则复于古,古则复于本”。

对孙郁而言,汉语写作是精神的跋涉、心灵的需求。而今日之中国文坛,又该如何挖掘汉语写作的可行性呢?

1 作家不要顺着流行的东西来思维,要逆,逆才会发现问题。很多人的文章写出来后觉得没有意思,食之无味,是因为顺得太常态。

半年前,我出席教育部一个学生指导委员会的会议,讨论的其中一个内容,是关于中小学课本文章选定的。会议上很多学者都认为,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里,古文的数量太少了。很多人听了可能会有疑问,五四不是说要打倒文言文,把文言文废掉,用白话文、用我们今天的口语来写作吗?为什么还要学习那么多古文?

实际上,这一百年来,中国文章写得最好的、小说写得最好的,几乎都是古文基础非常好的人。我最近在三联出版社出了一本书,叫《汪曾祺闲录》。汪曾祺生前跟我讲过,他写小说、散文,看似白话文,但是文章的背后都是文言文在支撑的。他这个话让我想起鲁迅,鲁迅用白话文写作,可是他的文字背后也都有古文的东西在支撑。

这个现象我们后来的学者就不太关注。1949年到现在,中国人的白话文写作就是在单一的语调里。有人分析,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汉字词汇量是最少的,无非就是“共产党”、“毛主席”、“工人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为人民服务”……哪怕到现在,汉语的词汇量也没有民国时候的词汇量丰富。

民国时候的文人写作,有受到古人的影响—当时很多遗老遗少都用古文写作;与此同时,上海滩的一些作家,写作亦东亦西,受到翻译体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市井话语式的写作,写的是市民生活,用的是方言。

當时的文化生态相对来讲比较健全。就白话文的写作领域,有人用蓝青官话也就是普通话写作,也有地道的方言写作。说到方言,清末有一部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是最著名的吴语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方言小说。老舍先生,用北京话来写作。还有四川的李人先生,是用四川的方言写作。李人在法国留学,深受左拉的影响。他的法文特别好,翻译了大量的法国小说和欧洲的小说,还写出了非常好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郭沫若先生还写过一篇文章,称赞他是“中国的左拉”。

为什么老舍先生、李人先生的文章写得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用流行的语言来写作—他们的写作和流行语言没有关系。中国现在用流行语言写作的,当然也有好的文章,但非常少。显然,我们的词语出现问题了—我们的汉语,我们每天重复的一些“正确的废话”,说的都对,但是都没有价值。

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说,好的文章“其道常主于逆,小者逆谣俗,逆风土,大者逆运会,所逆愈甚,则所复愈大。大则复于古,古则复于本”,这句话讲得很有道理,后来章太炎先生、鲁迅先生一直到汪曾祺先生,谈文章之道基本上都抱持着这个观点:一个作家不要顺着流行的东西来思维,要逆,逆才会发现问题。很多人的文章写出来后觉得没有意思,食之无味,是因为顺得太常态。写作是要向人的认知极限超越的一种精神劳作。

2 鲁迅说“在中国要成大事者,必有学者之良知和市侩之手段”。首先要有学者的良知,但是只有学者良知不行,还要有市侩手段—你要懂得世故。

到底什么写作是好的?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他获奖前的好多年,我们一起在鲁迅博物馆开了一个莫言的学术研讨会。当时的莫言不被主流媒体所认可,茅盾文学奖评不上,主流媒体也批判他。因为莫言的写作,是把好人当成坏人来写,把坏人当成好人那样来写。他看到了问题的复杂性。比如写抗战,他写很多参加抗战的人并不像我们电视电影里描写的勇敢而纯洁,抗战的队伍里也有流氓。在当时,这样写是不行的,是被当时部队的批评家所批评的,还有杂志连篇累牍地发文章批判他。

后来,人们发现莫言的写作还原了事物一部分的本真,而且他的想象力给汉民族的书写、汉语的书写带来了内力。他那种狂欢式的思维方法,实际上颠覆了中国推崇的儒家里温文尔雅的书写秩序,也颠覆了泛道德化、泛艺识形态化的写作精神秩序。在当时来看,他“逆风俗”、“逆流行色”的写作是绝对不能被忍受的。

汉语写作的本真被遮蔽—这个现象在我们大一统的国家里一直存在着。鲁迅的老师章太炎先生在讲文学的时候,提倡用废置的语言来写作。在日本主持《明报》的时候,章太炎写了很多可谓“佶屈聱牙”的文章。而当时的中国流行什么样的文章呢?广东的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就非常有名气,特别是梁启超的文章,可以说是摧枯拉朽,给人们带来新意。可是章太炎看不上他的文章。为什么呢?就拿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来说,章太炎认为他的文章是儒家的那套东西—说教。这也受到了韩愈的影响。韩愈讲究的就是布道,文章要打官腔,虽然我个人也很喜欢韩愈的文章,但是韩愈的文章就像茅盾的小说一样,对后来中国的文学负面影响很大。

茅盾的《子夜》写得很好,可是茅盾的思维方法对后来中国长篇小说写作有负面影响—主题先行。韩愈的写作也是这样,他要为圣人立言。以至于后期受他影响的读书人,写作时都不是写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而是写圣人的思想,把自己的躯体移植到圣人的躯体里面,用中国人的话叫做“载道”,载他人之道,言他人之志,而不言自己之志。

章太炎写作就不用儒家那套。他是最早为荀子翻案的人之一。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但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荀子的思想虽然是儒家,但是对人性的透视入木三分。儒家把仁义道德放得很高,可是凡夫俗子终究成不了圣人,怎么办?就装假,说大话。荀子不一样,他设定人是恶的,每个人都要遵守这个规则,先小人后君子。历朝历代的人都骂荀子,但章太炎就为荀子翻案,他认为荀子的人性恶论是有道理的。现在我们身边就有很真实的例子,看似善意的愿望下,总会出现一些不善意的行为。

赋体最早就是从荀子开始。在文章之道上,荀子跟儒家传统的一套很不一样。他有一种翻江倒海的、颠覆温文尔雅写作的、内在的浩然之气。鲁迅也受荀子影响。鲁迅曾经和当时北京大学哲学系的系主任徐炳昶通信时说到,“在中国要成大事者,必有学者之良知和市侩之手段。”首先要有学者的良知,但是只有学者良知不行,还应有市侩手段,你要懂得世故。在讨论中国问题的时候,鲁迅把善良的和恶的东西都考虑到了,他写文章就都爱写一般人不愿意听的话。鲁迅说自己是猫头鹰。他特别喜欢猫头鹰,自己还画了猫头鹰。中国老百姓不喜欢猫头鹰,因为晚上听到夜枭声是不吉利的。鲁迅认为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有问题,他就写文章,发出恶声,这也是他推崇的雄声,他认为一个民族“有雄声”是非常重要的。

3 中国民族爱热闹,每天都要聚餐、喝茶、喝酒、摆龙门阵,每天热热闹闹,完了就回家睡觉。到我这年龄一检查,三高、脂肪肝什么病都出来。但就是没人思考人生的要义。

晚清时,中国流行的写作理念是桐城派。这个派别的代表方苞、姚鼐、刘大的文章观念对读书人的影响特别大,他们讲“义理、辞章、考据”,五四新文人不同了,用不同的方式来写作。有地方的口语,这跟传统的语言不一样;也借外来语,翻译语;还有书面语。俗得不能再俗的语言进入到文字里面,使文章学的观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五四时期,很多人写作借用了另类的一套思维。比如像废名,他像写绝句一样地来写白话文,而且把禅宗的东西引到自己的文章里,非常有深度。当时的很多作家,写作都想要建立一个非常态的,跟自己心性自由、思想自由、审美趣味相吻合的文体。梁启超找到的是新民体,章太炎找的是六朝语言,周氏兄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话语方式,每个人都不一样。

有思想、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推崇个性,推崇逆谣俗、逆主流意识形态的写作文风。周作人在日本留学时,在《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这篇文章里讲,文章中不可缺者有三:有神思,能兴感,有美致。他把这个“有神思”作为这个最重要的一点;第二个是能不能有兴趣,兴起人的感受;第三是有没有美致,是不是美文。

古希腊为什么能产生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些伟大的先贤、思想家,在我看来,是因为古希腊的人超功利。怎么超功利呢?比如逻辑学。中国也有逻辑学的萌芽,但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的学科,也没有形成科学哲学。还有物理学、化学、数学,系统的科学我们都没有。这个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就是中国人太功利,所有东西都讲实用,没有形而上,没有心灵的上苍。可是古希腊不是这样。古希腊人主张老百姓经常要辩论,就像孩子们的游戏那样玩。抛出一个话题,两个人就开始辩,周围的人就围着听。辩论其实讲究的就是逻辑。

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很多都是犹太人。以色列这个小国有一大批“闲人”,是极端的希伯来教信徒。这些闲人干嘛?他们每天都读《旧约》,和圣人交流。他们有思想,会发掘和创造。他们把民族最本然的、最有智慧的东西传承下来,把文化的基因原原本本地保留下来。这些超功利的闲人,不上班也不掙钱,不考虑生活压力,也不焦虑。不像中国人,一旦没找到好工作,就焦虑得不行,就感觉遭遇了生存危机。

实际上,我们这个民族过去是有先贤的。乡下有乡绅,私塾有教书的,还有些归隐山林的人,也算是些“闲人”。但现在呢,所有人都匆匆忙忙,不但不超功利,还没法每天反省自己。在土耳其,每隔一会儿就能听到清真寺里提醒伊斯兰教信徒念经的声音,让大家在这个时候做祷告。大家忙了一天,总会抽出时间面对圣人,面对着思想,反省自己,思考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

中国民族爱热闹,每天都要聚餐、喝茶、喝酒、摆龙门阵,每天热热闹闹,完了就回家睡觉。到我这年龄一检查,三高、脂肪肝什么病都出来。但就是没人思考人生的要义。思想智慧是在寂寞当中才有的,要给自己一点时间,让心灵和上苍进行交流,和古人进行交流。但这种交流,在当下的中国人看来没有任何意义。读四书五经没有意义,读《鲁迅全集》、《马克思全集》没有意义,还不如读个管理手册,读个发财之路什么的。急功近利充斥着所有媒体,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整个文化生态和汉语写作,写作的语言也就自然逐渐趋于粗糙和简单化。

4 鲁迅说,当地火喷出来,烧毁了地面的乔木,他认为在这个时候有一种大欢喜。人在涅槃里重新生长起来,走向黑暗走向绝望,而在黑暗绝望的反叛里面形成新的自我。意义,是在一种很复杂的紧张的关系里才能建立起来的。

中国的许多作家,近年来意识到自己的母语写作出现了问题。实际上,无论是英语写作、德语写作,还是日语写作,最近四五十年来,都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最近三十年来,西方也有很多哲学家、思想家发现自己国家的写作有问题。语言被媒体、被大众所熟悉的词语所污染,被污染的语言又被不断地再三使用,像钞票一样,每个人都可以碰,最后钞票上沾满了细菌。

语言仿佛失去了意义。他们发现名词可以用动性来表达,发现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价值观下所形成的审美维度是不一样的。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一切规定都是否定”,这就意味着词语自身是有限度的。每个时代流行的语言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会出现问题,因为词语是限定的,它会遮蔽一些问题。他认为虽然我们总是理解现象存在这样的东西,但是缺少关于存在的真正的概念。也就是说,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新生的事物出现以后,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恰当的概念和一个新的方法来描述它。

西方人文传统下的意义遭遇了不同的劫难。大多的思想者对意义的理解都出现差异,所以我们从尼采、克尔凯郭尔、福柯、德里达的逻辑中发现,欧洲这些著名的思想家对欧洲的文化、对艺术的理解都不一样。在他们的词语里面,关于倾听、焦虑、行动、身体这些概念都有不同的表达。

关于意义的讨论是有不同的观点,海德格尔就说有沉默,无声和隔音。他认为以往的那种确切化的话语方法是无效性的词语,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本身没有意义。而那些沉默之声对我们而言,才会有另一种体验。王小波也有一篇文章,叫《沉默的大多数》。发言的人在哇啦哇啦大讲特讲,好像是在代表着什么,但往往是言不及义,说的都是废话;很多人在重大的问题上都不发言、选择沉默,可是他们心里有一杆秤。王小波对此的体验是非常深切的。

对意义的体验和表达是很复杂的。比如基督教,我们看到的《圣经》 ,实际上并不是用耶稣的母语写的,我们所拥有的耶稣的语言都只是译文。由此而言,按照杨慧林先生的看法,神学意义上的语言的坚信,其实也是语言与意义本身之间的绝对差异。

鲁迅先生曾经以马可福音的片段描述过耶稣的受难,他跟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对耶稣的理解都特别有意思。他们都是以耶稣、以世界末日的降临来表明天国的意义,就是在末日到来的时候,天国才有意义。鲁迅也说,当地火喷出来,烧毁了地面的乔木,他认为在这个时候有一种大欢喜。人在涅里重新生长起来,走向黑暗走向绝望,而在黑暗绝望的反叛里面形成新的自我。意义,是在一种很复杂的紧张的关系里才能建立起来的。

俄国的著名思想家别尔嘉耶夫在论尼采的时候说,尼采这种伟大的思想家的重要性在于,“他以前所未有的果敢精神决定道出存在”,他破坏批判时代的礼教,轻视时代的体面,这成为了生活本身,生活奥秘的呼声,而不是论述生活。尼采不是论述生活,而是让生活本身敞开,让生活本身发出暴戾的呼声。这也是后来鲁迅、萨特、卡尔维诺、尤瑟纳尔,还有刚刚去世的马尔克斯的写作方式,不描述生活,不主观地说生活是什么,而是让生活敞开,让生命打开,让生命的思想打开,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打开的这个过程,就是远离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的过程。打开只属于自己的隐秘,你才能够成长起来。

这一百年来,包括今天中国的文学、中国的好的作家,他们的语言与我们的母语一样,都有不可确定性的变异性,都面临着寻求和萦回。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话说,语言的规律不仅仅是表达思想,它还使一些没有语言就不能存在的思想成为可能。我们发现几乎文学研究、哲学研究,到最后都是语言研究。因为人是靠语言符号来思维的。但是流行的语言、被无数次污染过的语言不能够再激发人们的想象,不能够再给我们带来心绪的刺激和自由,所以要不断地去寻找陌生的语言、陌生的方法、陌生的表达方式。这是作家的任务,也是思想家的任务。

德国诗人保罗·策兰的写作,就避开了德国人流行的话语。他用自然的语言,寻找了一种另类的方法来写作。他要走向神圣。所谓“神圣”,就是在世俗的理解里没有意义的话语语境,他认为这样的写作才有意义。他认为那个主流的語言导致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一句话说,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写诗从那以后变得很奢侈,变得都有问题,因为德国的文明出现了问题。要告别法西斯这个文化,创造一个非法西斯的语言,才能让写作有意义。

策兰的写作意义就是在这个层面诞生的。他创造了一种异样的文字、异样的思维、异样的智慧表达方法。还有卡夫卡,他是犹太人,但他在东欧没有用所在国家的语言写作,他用德文写作。他说,我想要写的,我写出来的,不是我想要说的。他认为他的语言表达出现问题了,他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并没有表现出内心的本然。所以他在一种多维的话语里面,建立起一个自己的新的书写语境。卡夫卡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的小说伟大,还在于他有犹太文化的背景,又有德国文化的背景,还有东欧斯拉夫文化的背景,在多种语境里面,他最终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智慧表达方法,这个方法不是捷克的,不是波兰的,不是犹太民族的,也不是德国的,是卡夫卡自己的。

汉语桥的意义 篇4

提要:汉语词汇是汉语在中华文化长期的歷史积淀下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汉语词汇中的不少成员是经歷了歷史的沙汰之后形成的文化结晶,内裡贮存了相当数量的文化资讯。这些文化资讯,有些不经研究者发掘甚至难為常人所知。文化资讯贮藏最多的词就是所谓文化词。但普通词中所贮藏的文化资讯也不容小覷,一些词语之所以易被人作俗词源的解释,正是由於解释者不能正确瞭解那些词语所贮藏的文化资讯所致。汉语词汇中的一些成员因為是歷史的產物,其结构自然是歷史上某个时期形成的,今人对之进行解析时自然也不可比附以现代常见的结构。明瞭一些词语的特殊的意义和结构,对於更好的教授汉语词汇,特别是针对母语非汉语的学生所进行的第二语言教学,有著非同寻常的意义。关键字:文化词;典故词;整体意义;词语结构 一

汉语词语,一部分单位的意义,就是各组成成分简单组合后所呈现的意义,整个词语的意义一望便知,无须举例;另一部分单位的意义,却不是各组成成分组合后所呈现的意义,整个词语的意义并非成分简单组合后所呈现。这后一部分词语,意义难為汉语非母语的人士理解,是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汉语中有所谓文化词。文化词,即是指蕴含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一陈建民1989《语言文化社会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一而文化意义,内涵很丰富,它可指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联想义、比喻义、象徵义等各种各样的意义。其中,蕴含了歷史文化资讯的文化词,最值得关注。举“潜邸”这个词例来看,它一般的意义解释就是皇帝即位前的住所。但是细究起来,这样的解释似乎又有问题:多数皇帝即位前為太子。太子居於东宫,东宫是太子居所,“东宫”这个词也便成為了太子的代称。在太子的词典裡是没有“潜邸”这个词的。“潜邸 ”,实际上即潜龙之邸,又称潜龙邸,指的是非太子身份而继承大统的人登基成為皇帝前所居住过的宅邸。虽然“云雨”本身就是一个婉辞)。当然,“典故”最主要的是指关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云雨”一词的典故即是。但“典故”也可是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歷出处的词语。“典故”的后一种意义,就不见得都是古代的,而亦可是现代的了。例如“文化大革命”时的政治风云人物王力,在1967年8月7日对外交系统造反派发表讲话,极左分子受到蛊惑,一度夺取了外交大权。8月22日,在外交部造反派的策划组织下,极左分子火烧英国驻华代办处,导致了文革期间最严重的外交事件。王力1967年8月7日的讲话被时人称為“王八七讲话”,王力本人更被讥称為“王八七”。瞭解中国市井文化的人,当然瞭解“王八”这个詈语的含义,明白当用这个词辱駡对方时对对方的贬损程度。因此,当时人把王力的姓氏与他讲话的时间连在一起造出一个“王八七”时,造词者的贬抑态度不言自明,听者闻之也自然的会心一笑。教师在讲解此词时,一定要将中国的市井文化造出的俗词的意义讲解清楚,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这个词有较為深刻的瞭解。

汉语词语中的一些单位,其意义不是各组成成分分别的意义,而是组合后另外的整体意义,这种情况,在不少词语上表现得尤為明显。单字词如“火”;双字词如“拍马”;三字语如“碰钉子”;四字语如“指鹿為马”;多字语如“长江后浪推前浪”。教师在讲解时,要清楚的讲明:汉语的这类词语,意义并非字面上所呈现的那一个,词面掩盖下的那个意义才是其真正的意义。而这字面掩盖下的真意的形成,多靠的是比喻,如:

吃香 肝胆 窠臼 刻骨 枯肠 块垒 林涛 露馅儿 陆沉 马趴 眉宇 苗条 袍泽 蓬茸 駢儷 墙裙 蛇行 锁钥 涂炭 荼毒 碰钉子 葡萄胎 剜肉补疮 缘木求鱼 也有的靠的是借代,如:

巾幗 门房 琴瑟 阮咸(捉)舌头 丝竹 泰斗 鬚眉 樽俎 诸葛亮 红袖添香 二 汉语词语的结构不是很简单的,复合词的结构尤其复杂。一些复合词并非在现代结构而成,其字与字的关系自然就不能按照现代常见的模式去理解,也不能照现代组合成的复合词的结构关系去套。要正确理解复合词的结构,就必须明晓词在构成当初时的结构状貌,而不能统统按照现代人所能理解的结构状貌来理解或解释。如“绳之以法”,其中的“绳”在现代只能理解成表示的是事物物件义,而不会像古人那样将“绳之以法”的“绳”理解成是动作行為义。但那样一来,势必无法正确地解释“绳之以法”中“绳”与他字的关系。再如“额手称庆”的“额”与“手”,今天看来都是名词性的成分。但两者却是古代句法的关系,用现代句法来解释,显然无法解释得通。

除上面所谈的结构关系复杂的复合词外,汉语中还有一种逆释词。所谓逆释词,就是释义时要逆常序进行。例如“辞行”,是行前去(向他人)告辞;“缝穷”,是因為穷而做缝补衣裳的活儿;“駡街”,是在街上叫駡;“逃难”,是因战乱之难而逃亡;“叫阵”,是在阵前叫喊,搦战;“开胶”是胶粘合的地方绽开;“出炉”,是(钢水等)从炉中(倾倒)出来;“跑肚”,是因為肠胃(肚)不适而(往厕所)跑;“起夜”,是在夜间起床(小便);“试表”,是用体温计(表)来测量(试)体温;“收秋”,是在秋天收穫农作物;“死节”,是為保全节操而死;“缩水”,是纺织品、纤维等因浸泡入水而收缩;“跳月”,在野外月光下唱跳歌舞;“痛风”,是因风而痛;“吐口”,是开口说(吐)出话语;“卧病”,是因病而卧床;“醉氧”,是因氧气瞬间过多而使人有类似酒醉的晕眩感;“陷身”,是身体陷入(某种境地);“笑场”,是指演员在场上表演时失笑;“晕场”,是指考生在考试时或演员在演出时由於过度紧张或其它原因而头晕,致使考试、演出无法正常进行;“卸肩”,是将物品从肩上卸下来;“饮场”,是(演员)在场上喝水以润喉咙;“支嘴儿”,是指从旁给人出主意——用嘴给人支著;“抓周”,是在婴儿周岁时,父母為其摆上各种物品任其抓取,以试探婴儿长大后的志向和爱好等;“洗三”,是指在婴儿出生的第三天為其洗澡;“转磨”,是绕著磨盘转;“跳伞”,是利用降落伞从飞行中的飞机或跳伞塔上跳下来。此种逆释词,所反映出来的构词方式是很独特的。这类词现代虽也有出產,但更多的是在古代產生出来的,因此古雅色调的词中更不难见到用此种逆释词。例如:“勤王”,是“為王事而勤”;“庖代”,是由“越俎代庖”缩减而成的;“踏春”,是春天裡到郊外散步(踏)游玩;刘邦的宠妃戚姬被吕后折磨成“人彘”,意為把人(戚姬)摧残成猪一样的动物一样,现代应该倒过来理解,是猪一样的人——彘人。不少被人们视為前述后宾的支配式的复合词,仔细分析起来,后字未必是前字的支配物件,而很可能是前字所表示的动作行為的发出者。例如“耸肩”,《现汉》将它的语法属性定為动词,不少学者差不多也都认為其是前述后宾的支配式的,但是“耸肩”,其实是“肩”在“耸”;“闹灾”,《现汉》也将它的语法属性定為动词,人们多也把构成它的字与字的关系看作是前述后宾的支配式的,但是“闹灾”,却是“灾”在“闹”。

逆释词在定—中偏正式和状—中偏正式两类之中有著比较广泛的分佈。

定—中偏正式复合词,通常应该是前边的语素修饰、限定后边的语素,而逆释的词却恰恰相反,它们是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语素后置,被修饰、被限定的语素位置在前。有鑑於此,定—中偏正式的逆释词,其格式应為中—定正偏式。此种格式的逆释词约有六类: 第一类 事物十形状

“事物+形状”类中的“形状”,指的是“事物”的某一部分之形,它从后面修饰、限定“事物”。常序的同类型复合词,是以“事物”修饰、限定“形状”,情形刚好相反。试比较: 逆释例: 鉤吻:唇吻状的鉤。

烟卷儿:卷儿状的烟。

常序例: 脑桥:脑中的桥状物。墙裙:墙壁上的像裙子一样的装饰物。

第二类 事物+顏色

“事物+顏色”类中的“事物”是具有某种顏色的事物;“顏色”起修饰、限定的作用。常序的同类型复合词以“事物”修饰、限定“顏色”,语素的顺序恰与逆释词相反。试比较: 逆释例: 韭黄:黄色的韭菜。

虹彩:彩色的虹。

常序例: 肉红:肉样的红色。

土黄:土一样的黄色。

第三类 事物+动作

对外汉语中文化传播的意义 篇5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传播,意义

当前世界正在构建地球村, 不同民族、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多, 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于中国而言, 汉语是中国文化浓缩的结晶, 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汉语不仅承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意识与精神。由于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多, 对中国社会当前的发展现状也所知甚少, 因此通过对外汉语传播中国文化, 有利于其他国家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了解。

一当前对外汉语发展现状

目前汉语热是一股时尚潮流, 对于部分喜欢中国的外国青年来说, 能说上几句汉语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情。纵观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 部分大学特别针对外国留学生开设了汉语班, 外国留学生也十分喜欢汉语班的开设, 并且特别热衷于汉语的学习。不仅大学开设了汉语班, 如今一些教育机构也开设对外汉语学习班, 以供在中国工作的外国朋友学习汉语。此外, 一些电视频道与新闻媒体, 也在对外汉语上做足了功夫。如国内某卫视的一档节目“汉语桥”, 其主要内容就是外国朋友展示自己的汉语水平, 并互相交流汉语学习方法与学习心得。这一档节目,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激发外国人对汉语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 目前孔子学院已经在全球七十余个国家开设了汉语学习机构, 汉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也反映出国外逐渐加深了对中国的关注以及对汉语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 世界部分顶尖大学也开设了汉语课程。虽然目前汉语不是世界的通用语言, 但随着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可以预见, 未来汉语必定可以成为英语之后又一种世界主流的语言。

二对外汉语中文化传播的意义

1. 重塑中国形象

一方面, 通过对外汉语, 向外国民众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可以让国外民众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当今发展, 逐渐根除国外民众的偏见。

另一方面, 中国是一个友好和热情的国家, 传统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还是中国当今的发展与状态, 都只有通过对外汉语向外国民众传达文化内容, 才能使其消除对中国存有的误解和偏见, 使其从本质根源上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与社会面貌, 以便重塑中国在外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

2. 提高中国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对外汉语中的文化传播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要之路, 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在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下, 世界上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文化之间势必会互相交流和互相渗透。这不仅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中国社会文化自身发展创造了条件, 更为中国文化的世界性传播开辟了道路。这是因为只有文化得到世界的认可, 才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力。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外国民众接受认可中国的发展, 进而使中国的影响力日益提升。

3. 提升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竞争力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碰撞已经拉开序幕, 但目前中国文化的竞争力明显不足。

因此, 做好对外汉语加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在对外汉语的传播过程中, 要对中国文化进行一番甄选, 剔除封建迷信的糟粕, 剔除不符合当代价值观与社会观的内容;选取符合外国民众道德标准和信仰的文化内容;选取符合世界主流观念及科学精神的内容;选取能彰显中国民族精神与文化价值的内容。以此来进行文化传播, 才能使国外民众接受和认可中国文化, 提升中国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竞争力。

三结束语

对外汉语的热潮在逐渐加深并将继续热下去, 对外汉语的重点在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播, 使外国民众从根源本质上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中进行文化传播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同时也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需要各方人士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蒋旭峰.传播文化需要文化传播的自觉[J].对外传播, 2010 (8)

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的原则及意义 篇6

关键词: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原则教学意义阅读技能

留学生在经过一阶段的汉语学习之后,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这时他们希望借助自己已掌握的汉语知识获取更多的信息,更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对外汉语阅读课具有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等特点,能极大满足学生的需求。然而阅读课覆盖面广,生词繁多,又常常使学生望而止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探讨这门课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意义,通过贯彻这些原则,发挥阅读课自身优势,而提高学生能力。

(一)阅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1技能性原则

技能性原则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突出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些老师把主要时间放在让学生阅读材料上,把不明白的词句逐句分析,这样就类似精读课了,学生掌握不到必要的阅读技能。阅读课文中常用的书面词语,起承转合的关联词语,段首或段尾的概括句及汉语句法结构等方面知识,对了解文章内容和培养阅读技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

2实境性原则

实境性原则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境,使课堂情景化,这样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真实的语言环境。在阅读课中,真实的情境对语言学习来说十分重要。首先,在阅读内容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选材面要宽,涉及范围要广,要能够把学生对语言学习和对社会文化各方面信息的了解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也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对于所选的内容也可根据学生的水平稍加改动。其次,要给学生提供独立进行阅读的环境,使学生依靠自己对文章进行理解想象。

3有的放矢原则

有的放矢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了解学生现在的汉语水平,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有些初来中国的学生还很小,他们的思想还未成熟,对学习汉语可能只有持续几天的热情便慢慢变为厌倦。特别是在做阅读题的时候,看到整篇的文章不知如何下手,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个时候老师要积极地引导教育学生,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让学生为了自己的学习目的而学习,而不是盲目地无目的地接受学习,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阅读课教学的意义

1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学习并掌握一门语言,首先要能够认读这门语言的字词,在阅读中掌握的字词越多,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能越深刻越具体。所以阅读课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词汇量,通过分析文章、理解文章和认知文章中的重要词汇,从而提高学生的汉字认读能力。

汉语的词汇量非常大,但是作为构词单位的语素和构词规则却是有限的。如果把作语素用的常用汉字和构词规则教给学生,让他们记住,这样在遇到新词的时候他们就会举一反三地推断出生词的意思了。如同学知道“衣”的意思后就能推断出“棉衣”、“毛衣”、“雨衣”等词语的意思。

2培养学生的筛选能力

除了欣赏性阅读以外,阅读一般都是带有目的性的,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跳过冗余的信息,迅速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样阅读可以避免把时间浪费在没用的信息上,从而加快了阅读的速度。例如《回头再说》这篇课文中,第一段如下:

“我刚到北京时,听过一个相声,说北京人的口头语是‘吃了吗’。后来我发现,其实,北京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回头再说’。”这段文字开篇是谈北京口头语是“吃了吗”,但是看到“其实”这个转折词语时,就会发现北京人最爱说的话是“回头再说”。所以前面的信息就是冗余的可以跳过的信息,也因此明白了整篇文章是围绕“回头再说”这句话展开的。

3培养学生的预测推断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因此组成它的词、词组、句子之间都是一个联系的有机体。

预测是由已知的文章信息去假设猜想出未读到的下文内容。例如,由《求职记》这一文題可预测这是一篇讲述关于求职经历的文章。再如由文章第一段“往年,我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别人为工作的事奔波忙碌,想不到这么快就轮到自己了。”可预测文章马上要讲述的是作者自己的求职经历。

推断是由已知的文章信息去推断自己陌生或者难以理解的信息。例如,由“哈尔滨出产的香肠特别好吃”这句话中,由“出产”可推断出“哈尔滨”是一个地名,由“好吃”能推断出“香肠”是一种食物。

4培养学生跳跃障碍的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陌生的词语或句子。对于一些能够影响阅读理解的,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解决它。如果觉得不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应该跳跃过这些词,如某些人名、地名、专业术语等。

如:“在一个名叫拉曼却的村子里,住着一位绅士吉桑诺。”

在这短短的一句话里,却有两个音译词“拉曼却”和“吉桑诺”。不过很显然“拉曼却”是村子的名字,“吉桑诺”是绅士的名字,所以在阅读时不必弄清这两个词的确切所指,就可以完全跳跃过去继续读下文。

总结

在汉语地位日益提高,国际文化交流大力发展的今天,对外汉语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教育能力素养。作为一名阅读课教师,在上课时要做到遵循技能性、实境性、有的放矢性原则,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筛选能力、预测推断能力和跳跃障碍的能力为目标,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名学生。希望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师都能对自己的事业做到认真负责,为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惠玲阅读课教学原则初探[D]河南大学学报,1998

[2]黄晓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3]蒋可心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孟繁杰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5]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汉语桥的意义 篇7

关键词:汉语典故;中国传统文化;幼儿教育

作为学龄前儿童的父母和教师,我们应该思考:最好的孩子教育在哪里?我认为,首先应该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因为,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传承,汉语中的每一则典故都是流传已久的精彩故事,体现了深刻睿智的人生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如“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些积极的人生理念和道德精神,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学龄前的幼儿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心理时期,如果在他们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引入汉语典故教育,既可以开发记忆力,又可以打好语言文字功底,还可以获得文化熏陶和修养。

一、对幼儿进行汉语典故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刚刚萌芽,加上生活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较差,还难以理解那些抽象的思想内容。而汉语典故是一个个反映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故事和事件,富有知识性和文化内涵。对幼儿来说,这些故事中的人物是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利用这些故事对他们进行教育,比空洞的说教更易于让他们理解和接受。因为,一个典故能精确描述一段历史,婉转表达一种人生态度。在教育中把比较抽象的道理,用故事的形式展现给他们,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也更易于孩子接受。这些汉语典故中的故事情节能够为处于成长阶段的幼儿提供多角度的帮助,给他们启迪,让他们从中汲取经验和知识。所以,合理地利用汉语典故对幼儿进行思想性、知识性和文化性教育,既是可行的,也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对幼儿进行汉语典故教育的策略运用

1.网络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激发幼儿对汉语典故的学习兴趣

在对幼儿的教育中,电脑电视等网络多媒体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一般的说教,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学习过程。因此,通过电脑电视的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幼儿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幼儿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保持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并使这种兴趣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

2.注重理解典故内涵,尝试记忆

幼儿对于典故的内涵并不能很容易理解。有些幼儿背诵汉语的一些经典如诗歌等,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把诗句死记硬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直到朗朗上口,一字不差地全部念诵出来。但事实上,他们对于这首诗的内涵却一窍不通,究竟诗中说了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并不能完全明白。其实,碍于幼儿知识经验的缺乏和理解能力的不足,我们不能要求幼儿完全了解汉语典故的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那些对于幼儿来说太深刻了;我们也不能要求幼儿深刻理解典故含义,毕竟个别字词的含义与今天的含义相差太远了。所以对于汉语典故,让幼儿了解字面的内容和浅显的含义便足够了,例如,悬梁刺股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给幼儿解释“梁”是古时候建筑房顶用的木头,“股”是指人的大腿。然后告诉他们这个故事是讲古时候有两个人用功读书,发愤图强。后来,一个成了饱读诗书,博学多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一个成了六国的丞相,非常显赫。

在幼儿阶段,典故的学习贵在精而不在多,每一个典故我们不应该主要以能否记得作为成功的依据,而应该要求幼儿从中受到启迪,得到自身在语言和审美,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提高。作为幼儿教师和家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典故更应该深刻、完整地去理解、去感受,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地同化幼儿。我想用那一句诗来表达正恰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所期望的就是这样,在一种淡淡的无意识之中把汉语的经典融入幼儿心中,融入他们的生命中,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经意之间给幼儿以影响、以启迪,让他们真正接受五千年优秀文化这座“南山”。

今天,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我们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应该传承光大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所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需要幼儿继承和发展。汉语典故正是蕴含了丰厚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的一大国宝,让幼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但可以让幼儿更加了解这一文化精髓,同时还能赋予这些典故时代感,让它们在新的时期里焕发出新的现代风采。

参考文献:

[1]王金龙.用典种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3).

[2]季燕.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世界公民:关于幼儿本土文化教育与外来文化教育[J].幼教博览,2007(01).

[3]季芬.走近社会文化:幼儿社会文化教育资源微探[J].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01).

作者简介:蔡娟,女,1980年10月出生,湖北武汉市人,本科,武汉市洪山区实验寄宿幼儿园教师。

上一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市中医院安全生产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