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e管理小结

2024-10-11

hse管理小结(精选8篇)

hse管理小结 篇1

春节期间HSE小结

按照关于加强“春节”期间安全工作通知要求,在节前召开了全站安全会,传达了厂安全例会精神,组织、学习了厂《节日安全管理规定》,对全体职工进行了节日安全教育。重点抓好节前的安全防范、组织工作;节前组织了一次安全检查,对办公设施,检定及其配套设施逐个进行了检查,保证使之拉闸断电和封存;安排了节日值班;宣传节日期间要注意防火、防盗、防人身伤害、防交通事故,注意合理饮食,严禁酗酒闹事、打架斗殴等。对节日期间外出探亲、访友和旅行的同志进行了事前安全教育,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并逐一登记在册,掌握外出动态,并要求外出同志保持通讯联络畅通,便于联系。正是由于干部职工安全工作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具体工作合理组织、安排,方法得当,措施有力,保证了“春节”期间安全、有序和平稳度过。

节后上班当天又召开了全体职工大会,使大家的经历了7天长假有所放松的心及时收回,能够投入到正常的生产经营工作中去。会议期间大家对节日期间的心得、体会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并对一季度及全年安全工作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合事故,重点对我们的安全工作存在哪些薄弱环节、问题和不足进行了畅所欲言的发言。大家充分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危险,随时有可能存在和发生人身触电、设备损毁等事故。今后工作事前一定要继续做好方案制定、进行危害识别、落实现场安全监护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熟练掌握应急处理方法和不断提高处理能力;重点学习安全用电的有关规定、制度和办法,以及设施操作规程等;不断强化意识,做到自我约束和自觉规范行为;通过领导高度重视,职工不断加强安全意识,合理组织与安排,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行为,保证安全生产工作平稳、有序。

hse管理小结 篇2

HSE管理体系本身就是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的产物, 它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英国北海油田帕波尔-阿尔法平台事故和Exxon公司油轮泄油事故的总结中, 它宣告不考虑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生产方式和安全理念已走到尽头。

当代, HSE体系体现出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精神, 是与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要求一脉相承的, 从根本上说, HSE管理体系就是科学发展观在石油石化行业领域的缩影和生动体现。

随着HSE体系推进工作的逐步深入, HSE体系更加注重务实, 注重将事情做到实处, 以求实的科学认识观来指导HSE体系建设工作, 总结推广可行实用的HSE管理工具, 落实领导承诺, 体现有感领导, 强化直线责任, 推行属地管理, 共享安全经验, 安全环保工作呈现良好格局。

基层单位的生产班组, 是中石油集团公司最基本的组成单位, 是中石油集团公司的HSE管理体系落实的基本点, 班组建设的好坏影响基层单位的管理效果, 同时影响HSE体系的健康发展。因此, 班组HSE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自2001年基层组织开始实施HSE“两书一表”运行模式后, 基层单位的HSE建设不断完善, 班组在HSE管理体系中作为执行者, 负责落实各项管理原则的实施, 而基层班组人员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被动管理模式, 对HSE管理内容知道而不理解, 背诵而不领会, 执行而不参与, 虽然确保了HSE体系的落实, 却对管理体系的发展没有多少积极作用。

科学理性的HSE管理体系与感性化的个人思维碰撞, 强制约束的管理制度是执行的保障, 人性化管理是提高管理效果的前提, 而灵活机动的个性化管理方法, 是HSE管理体系向上完善的补充。

在基层HSE体系建设中, 重点是培养员工的责任感、认同感, 只有员工认识HSE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认同HSE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HSE管理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而增加员工对HSE管理体系的认同, 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度的宣扬上。

如何提升员工的责任心, 是每个企业都在积极探索的问题, 只有员工充满责任心, 企业的制度才能真正有效的得到执行, 企业才能安全平稳发展壮大。在工况复杂的石油行业, 责任心更是员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以往增加员工责任心的方式往往是靠严肃的制度管理, 公平的业绩考核等方法, 随着“以人为本”等新观念的兴起, HSE管理体系的逐步健全, 领导承诺落实, 直线责任的不断强化, 属地管理的全面推行, 中石油集团公司的员工队伍建设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 员工责任心培养也出现很多方式方法。

在班组HSE建设中, 对HSE管理手册的学习, 是第一要务只有员工真正读懂HSE管理手册, 才能认同HSE管理体系, 才能在操作规程的制定上积极参与, 才能将各项HSE管理规定落在心中, 确保操作规程不是一纸空文, 而要促使员工学习HSE体系的相关知识, 员工责任感是必不可少的一点。

被人需求, 能够提升个人的价值感, 提升个人责任心, 冀东油田集输公司推行的HSE培训, 将于生产息息相关的设备基本操作, 安全应急预案, 流程切换操作, 等等员工需要掌握的技术问题, 交由班组总结整理, 由员工进行课件制作, 直属领导进行课件审核, 制作完善的课件, 由员工进行讲解, 看似简单的活动, 背后却隐藏着提升员工被需求感, 提高员工责任心, 促进员工主动学习, 促使员工积极探索的重要含义。提升个人的责任心, 才能促使员工去了解、掌握岗位相关的HSE知识, 才能使员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将员工从被动的执行者, 提升为积极的参与者, 使基层HSE建设充满活力。

同样是以提升员工责任心, 增强队伍凝聚力为目的, 公司推行的“三卡一单”管理制度, 彻底将每一名员工都定义为安全员, 每个人都是被监督者, 同时也是监督者。想要检查他人日常操作行为, 是否符合《HSE作业指导书》的规范要求, 首先要求员工自身能够深刻理解《HSE作业指导书》的内容, 这在无形中又促进了员工对HSE管理体系知识的学习和认知。而人人都是安全员的自我定位, 更是凸显了员工责任心的强化, 使员工自觉提高自己, 监督他人, 为整个基层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HSE管理体系不是一个孤立的制度, 是与生产和企业文化深深结合到一起的优秀制度, 是石油企业智慧与经验的凝练, HSE与企业的日常生产, 员工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科技的进步, 人们思路的扩展, 更是为HSE管理体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班组”作为中石油集团公司最基本组成单位, 也在积极践行集团公司的管理方针, 同时在努力提高自身管理规范的建设, 提高HSE管理的活跃程。HSE管理从宣传, 到制度制定, 以及最后的执行, 都与基层员工的参与区分不开关系, 每一篇作业指导书的内容, 都是员工及领导的心血凝聚, HSE制度的执行, 更是员工思想状态的体现。再完美的制度, 均需要人去执行, 去考核, 在“以人为本”观念盛行的当代, HSE管理体系, 更需要调动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 促使人们充分参与, 只有参与了, 才能去了解, 才能去关心;只有了解了, 才能真正将制度执行到位。HSE体系建设才能真正落在实处。

摘要:本文着重论述自1997年开始, 中国石油全面推行HSE管理体系建设, 2001年基层组织开始实施HSE“两书一表”运行模式后。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 HSE管理幅度随之扩大。班组, 作为集团公司的最基本组成单位, 在HSE管理体系建设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班组,HSE体系,创新管理

参考文献

[1]邬燕云.我国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J].劳动保护, 2007 (3) .

[2]廖海江, 孙庆云, 王银生, 刘铁民.化工企业建立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绩效对照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5 (2) .

[3]张亚丽, 牟善军, 王秀香.中国石化HSE监督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 (4) .

hse管理小结 篇3

【关键词】风险管理;HSE管理;融合

ISO31000:2009标准是人类管理学领域的又一里程碑式的成果,开辟了人类管理风险、管理未来的新纪元。 HSE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领域,HSE管理的核心是风险管理。实践证明,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能够有效提升传统HSE管理的水平。

一、风险管理与HSE管理融合的背景

石油化工企业HSE管理领域的矛盾比较突出,中原油田采油四厂积极培育风险管理人才,践行风险管理理念,在加强日常HSE管理的同时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对HSE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估,在实现风险管理与HSE管理的深度融合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二、风险管理与HSE管理融合的理论依据及融合路径

主要管理理论依据:ISO31000:2009标准

融合路径:

(一)风险管理环境构建理念与HSE管理环境建立的融合。在内、外部HSE管理环境识别、建立上取得最高管理层的有力支持。

(二)运用ISO31000:2009标准不以认证为目的,适用于第一方、第二方审核和评价的特点,由企业内部专业风险管理人员进行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实现专业风险评估与基层HSE管理需求的“快捷”融合。

(三)风险管理环境要素与HSE检查考核要素的融合,实现HSE检查考核硬件与软件并举的格局。

(四)风险管理应对策略与HSE风险应对措施的融合。增强了风险应对措施的科学性、多样性和有效性。

(五)风险评估技术与HSE风险管理的融合。实现风险分级管理与集中管理结合。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实现HSE风险的定量、半定量评价。

三、风险管理与HSE管理深度融合的主要措施及效果

(一)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强化HSE管理环境建设:“输入决定输出”,风险管理过程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管理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风险管理的成败。对照这一理念及其内涵,结合HSE管理工作实际,主动优化HSE管理环境,在组织结构、职责与分工、员工的胜任能力(包括管理者本身)、管理方式、信息流与决策控制等方面进行提升。

组织结构方面,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单位重点管理岗位人员的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岗位人员管理、选拔、任用、培养、考核机制,制定了《基层单位重点岗位人员管理规定》,基层单位的HSE管理员、经营管理员、设备管理员等七类重点岗位人员的任免由基层单位内部决定转变为厂主管部门负责的公开竞聘、选拔、监督、培训、考核。同时确立了中层科级管理干部逐步实现公开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

职责与分工方面,对27个部门(单位)的管理职责、运行项目和业务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共统计260项业务,梳理218项业务流程)。并分5个论证组(经营管理论证组、政工管理论证组、生产管理论证组、科研管理论证组、生产辅助管理论证组)进行了论证优化。实现了项目分工、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可视化管理。

(二)强基固本,HSE检查考核软硬件并举:改变以集中检查结果为HSE季度、年度考核主要依据的工作方法,采取日常安全管理信息搜集、分析、评价与集中检查结果相结合的方式,消除检查结果与被检查单位安全管理实际水平之间的落差,发现HSE管理中的“短板”。对下步HSE管理重点的确定,整改措施的制定,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灵活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多角度拓展HSE风险应对措施:在HSE专项风险的管理中,以事件为导向,建立风险清单,开展风险分析与评估,根据风险的内部、外部风险源特点,在原有措施的基础上,运用风险管理应对策略,从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共担)和风险接受的角度,指导应对措施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使安全保障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如私家车交通安全管理,针对恶劣环境这个外部风险源,依据风险规避策略,制定了雨、雪、雾等不良环境下的私家车使用参照公用车管理模式进行限制和引导的措施,以规避恶劣天气对交通安全的不利影响;对井下作业、采油维修等工作危险系数高的岗位人员,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分担风险损失。对文88注气站大型注气增压机组严重超期服役的风险,在油气生产形势严峻的背景下,采用强制停机待检修措施,以规避重大设备损毁风险。特别是井下作业大队在专业管理人员和一线操作岗位中对“物体打击伤害风险”开展识别和评价的过程中,共查找出起下管杆、洗井作业、倒扣、换井口、卡钻等28个内外部风险源,对每个风险源的应对措施有效性进行详细分析。最终改进风险应对措施5项,新增应对措施12项。例如作业队下油管挂井口的现象经常发生,历史上曾发生过挂伤人的事件,通过全员分析、识别,这个风险源受到重视,进而完善了设备安装对中、人员站位、起下速率控制等风险减小措施。

风险管理应对策略融入HSE风险管理,改变了模糊的“削减”认识,而是针对内、外部风险源的不同特点,科学制定组合应对措施,有效提高了HSE风险应对措施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四)应用风险评估技术,促进了HSE风险的精确定位与管理:管理HSE风险是HSE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应用风险评估技术,实现了风险分级与集中管理的结合。实现风险定量、半定量评价,初步建立了风险预警机制。

通过厂级及基层级风险事件库的建立,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组织开展风险识别、分析,进行半定量、定量评估。依据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对各个层级的重大重要风险进行排序,绘制风险图谱,实现了风险的“可视化”。落实“谁管理、谁负责”的管理理念,进行风险的分级管理和集中管理。

在风险预警管理上建立了风险预警逐级报告制度,实践中初步建立了HSE管理风险预警和HSE专项风险预警。

以往基层单位HSE管理检查考核用“达标”和“不达标”排序界定,单位不出事故,多界定为“达标”单位。无法满足HSE管理的精确需求,我厂在调整HSE检查考核方式以后,一些管理问题高发,但没有事故的单位也进入“不达标”预警区域,有的放矢的指导这些单位对HSE管理的薄弱环节提升。实现了HSE管理关口的前移。

HSE专项风险根据半定量、定量指标确定风险预警阀值,直观反映风险的不确定,为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如在停产井、废弃井井控管理中,完善了建档、承包、定期测压、巡护、安全施工等制度。定期对停产井、废弃井测压,重点关注注水(气)井网区域停产井压力变化,制定了相应的预警压力阀值。

四、结束语

ISO31000:2009标准为HSE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风险管理与HSE管理的深度融合,使企业的HSE管理环境得到改善,全员的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HSE风险应对措施更加科学、丰富、精确、有效。实现了风险管理的精确定位,初步建立HSE风险预警机制。企业安全发展保障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HSE管理题库 篇4

一、单项选择题

1、HSE管理体系是建立在(B)这一管理理念上的(通过控制风险,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B、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C、管工作必须管安全 D、事故事件都可防范

2、HSE隐患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和规程,或因设备、设施、程序的缺陷与问题等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D)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A、隐患B、风险C、事件D、事故

3、隐患管理贯彻(A)的方针,按照管工作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部门)的隐患识别、评估和整改工作全面负责,各级属地主管是本属地隐患识别、评估和整改的责任主体。

A、预防为主、全员责任 B、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C、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D、事故事件都可防范

4、隐患管理贯彻“预防为主、全员责任”的方针,按照管工作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各单位(B)对本单位(部门)的隐患识别、评估和整改工作全面负责,各级属地主管是本属地隐患识别、评估和整改的责任主体。

A、主要领导 B、主要负责人C、主管领导 D、全体领导

5、隐患管理贯彻“预防为主、全员责任”的方针,按照管工作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部门)的隐患识别、评估和整改工作全面负责,各级(A)是本属地隐患识别、评估和整改的责任主体。

A、属地主管B、管理者C、领导 D、负责人

6、隐患整改应遵循“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的原则,同一区域内交叉管理的由(A)负责。A、资产归属单位 B、资产使用单位 C、隐患所在单位 D、指定管理单位

7、根据事故伤害类型,结合物探生产特点,我们将隐患分为民爆物品、交通伤害、机械伤害、火灾、触电等共(B)个类别。A、17B、18C、19D、20

8、按照隐患的表现特征,我们将隐患危害类型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其他(B)。

A、5大类,30小类B、6大类,30小类C、6大类,20小类D、5大类,20小类

二、多项选择题

1、HSE隐患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和规程,或因(ABC)的缺陷与问题等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A、设备B、设施C、程序D、管理

2、HSE隐患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和规程,或因设备、设施、程序的缺陷与问题等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ABC)。A、物的危险状态 B、人的不安全行为 C、管理上的缺陷 D、环境不良

3、隐患管理贯彻“预防为主、全员责任”的方针,按照管工作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部门)的隐患(BCD)工作全面负责,各级属地主管是本属地隐患识别、评估和整改的责任主体。

A、发现 B识别 C、评估D、整改

4、隐患整改应遵循(ABC)的原则,同一区域内交叉管理的由资产归属单位负责。

A、谁管理、谁负责,B、谁使用、谁负责,C、谁验收、谁负责D、谁发现、谁负责

5、根据隐患的(ABD),将HSE隐患分为一般隐患、较大隐患、重大隐患和特大隐患四级。

A、危害大小 B、社会影响 C、风险程度 D、整改难度

三、判断题

1、HSE隐患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和规程,或因设备、设施、程序的缺陷与问题等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事件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2、HSE管理体系是建立在“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管工作必须管安全”这一管理理念上的(通过控制风险,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

3、隐患整改应遵循“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的原则,同一区域内交叉管理的由(资产归属单位)资产使用单位负责。(×)

4、对确认的隐患,单位没有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有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时,(员工有权拒绝作业),紧急情况下员工穿戴好劳保就可以作业。(×)

5、根据隐患的危害大小、社会影响和整改难度,将HSE隐患分为普通隐患、一般隐患、较大隐患、重大隐患和特大隐患

(四)五级。(×)

6、隐患发生原因分为(ABC)、设计缺陷、其他5类。A制度或操作程序缺陷 B、制度或操作程序未落实 C、未培训或培训效果不良 D、管理或监督不到位

四、简答题

1、HSE隐患:

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和规程,或因设备、设施、程序的缺陷与问题等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2、HSE隐患管理基本要求:

1)隐患管理贯彻“预防为主、全员责任”的方针,按照管工作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部门)的隐患识别、评估和整改工作全面负责,各级属地主管是本属地隐患识别、评估和整改的责任主体。

2)隐患整改应遵循“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的原则,同一区域内交叉管理的由资产归属单位负责。

3)对确认的隐患,单位没有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有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时,员工有权拒绝作业。

3、隐患类别: 根据事故伤害类型,结合物探生产特点,我们将隐患分为民爆物品、交通伤害、机械伤害、火灾、触电、起重伤害、水上作业、淹溺、灼烫、高处坠落、坍塌、锅炉压力容器、环境、职业健康、职业禁忌症、疫情、中毒和窒息、其他共18个类别。

4、隐患危害类型:按照隐患的表现特征,我们将隐患危害类型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里与生理性、行为性、其他6大类,30小类。

隐患分级:根据隐患的危害大小、社会影响和整改难度,将HSE隐患分为一般隐患、较大隐患、重大隐患和特大隐患四级。隐患原因:隐患发生原因分为制度或操作程序缺陷、制度或操作程序未落实、未培训或培训效果不良、设计缺陷、其他5类。

属地管理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班组按照(A)的原则,从班组长到操作员工每个层面均有自己的属地。

A、层级管理B、直线管理C、层级负责D、直线负责

2、属地是指每一位员工所负责日常管理的(C),可包含作业场所、实物资产和人员。

A、工作岗位B、工作场所C、工作区域 D、工作地点

3、属地管理是对属地内的(B)按标准和要求进行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

A、人员 B、管理对象 C、工具D、设备

4、属地管理目的是为了落实(A),树立“安全是我的责任”的意识,实现“谁主管,谁负责”的目标。

A、线性管理责任 B、直线管理责任C、层级管理责任D、直线管理责任

5、属地管理是确保(C)实施的有效工具。A、层级管理 B、直线管理C、线性管理D、严格管理

6、属地的划分主要依据岗位(C)为主,包括区域内的人员、设备设施及工器具等。

A、工作岗位B、工作场所C、工作区域 D、工作地点

7、属地管理职责是(B)的一部分。

A、工作职责B、岗位职责C、工作流程 D、岗位规程

8、属地职责与专业职责的区别:属地职责主要是做好(A)的日常管理,不涉及专业。

A、人和物 B、人和设备C、设备和工具D、人和工具

9、属地主管负责对本区域(A)实施全过程监护,确保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规定的落实。

A、危险作业B、所有作业C、高危作业D、关键作业

10、(B)负责,要让全体(各个层级)员工掌握属地的概念;属地管理的目的;属地划分依据和管理的方法等 A、队站长B、班组长C、小组长D属地主管

二、多项选择题

1、属地是指每一位员工所负责日常管理的工作区域,可包含作业场所、实物资产和人员。包含有三个方面内容:(ABC)A、明确的范围界限 B、具体的管理对象(人、物等)C、清晰的标准和要求 D、规范的制度和规程

2、各班组需将本班组的管辖区分片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做到本班组所属的(ABC)、每个工(器)具等在每一个时刻均有人负责管理。A、每一个人B、每一片区域 C、每一个设备(设施)D、每个岗位

3、属地主管的主要属地职责包括:负责本属地的日常管理;执行本属地安全规定;(ABD)。

A、负责本属地直接下属的绩效考核; B、负责本属地人员的培训; C、负责本属地人员的考勤和奖罚; D、对进入属地人员进行安全提示和监护。

4、关键属地区域要有明确的标识,标明(ABC)。A、注明属地区域名称 B、本区域内的设备设施 C、属地主管人 D、属地主要风险

三、判断题

1、属地管理与“家”的概念相同,属地划分的原则也是与之类似。属地主管对属地享有管理权,任何人、任何时间进入属地、做任何事都要接受属地主管的管理。(√)

2、属地划分的原则是层级负责,做到不越位;人人有责,每一个属地(班组、机组、岗位);每一个时刻均有人负责管理。——做到不空位、不错位。(√)

3、属地主管负责本属地人员的培训,不包括组织实施对承包商员工的入场培训与考核,确保承包商员工了解作业区域内的危害和安全规定。(×)

4、属地主管负责对隐患、事件及时合理处置和报告,主动进行调查及整改,避免同类事故/事件的发生。(√)

5、划分属地区域要充分讨论沟通;明确各层级属地管理者的责任、权限以及各级管理范围。(√)

6、划分属地区域在认真讨论,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按照班组实际进行划分,做到人人有属地、人人有责任。(√)

7、各个岗位员工在获得属地区域的同时,要界定本属地管理的责任、权限和范围。(√)

事件管理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事件管理的目的是加强轻微伤害事件和未遂事件管理,充分利用轻微伤害事件和未遂事件资源,防止和减少更大级别(B)发生。

A、事件 B、事故 C、风险 D、伤害

2、在生产场所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员轻伤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小于1000元的情况是(A)。

A、工业生产安全事件 B、道路交通事件C、火灾事件D、轻微伤害事件

3、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人员轻伤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小于1000元的情况是(D)。

A、工业生产安全事件 B、财产损失事件C、经济损失事件D、道路交通事件

4、火灾事件是指在生产、办公以及生产辅助场所发生的意外燃烧或燃爆事件造成人员轻伤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小于(C)元的情况。A、3000 B、2000 C、1000 D、500

5、人员受伤需要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且不影响下一班次工作的情况的事件是(B)。

A、损工事件B、医疗事件C、急救箱事件D、经济损失事件

6、人员受伤仅需一般性处理,不需要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且不影响下一班次工作的情况是(C)。

A、损工事件B、医疗事件C、急救箱事件D、经济损失事件

7、经济损失事件是指在生产活动中发生,没有造成人员伤害,但导致直接经济损失小于(C)元的情况。A、3000 B、2000 C、1000 D、500

8、事件管理程序要求,(D)应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形成记录,在本单位公布,同时逐级上报。

A、事件发生班组B、基层单位C、所属单位D、事件发生单位

9、基层单位HSE管理员应(C)将轻微伤害事件和未遂事件调查报告、统计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提出改进建议,纳入到HSE管理综合报告中。A、按年 B、按季 C、按月D、按周

10、轻微伤害事件或未遂事件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应当视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应急处置,防止事件进一步扩大。立即报告属地主管,并逐级报至()。事件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应急处置,立即报告直接主管,并逐级报至(D)。A、公司主管领导B、单位主要领导导 C、单位主管领导D、基层单位主管或主要领

11、事件调查完毕后,(D)应组织本属地人员召开安全分析会,讲解事件原因和应吸取的教训。

A、基层主要领导B、主管领导C、HSE管理员D、属地主管

12、事件原因分析应使用“事故/事件原因分析图” 的方法查找所有原因,直至找出导致事件发生的(D),并制定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A、主要原因B、管理原因C、直接原因D、根本原因

13、事件调查应(D)在事件发生后内完成,形成事件调查报告,并由HSE管理员录入HSE信息系统,调查报告应附有事件原因分析图。A、半年 内B、一月内 C、15个工作日 D、10个工作日

14、急救箱事件是指与工作相关的(A),由急救员或具备同样能力的人员处理即可,而不一定需要专业医护人员处理的情况。A、微伤害或轻微疾病 B、轻伤或疾病C、限工或损工D、重伤或重病

15、已经发生但没有造成人员伤害或直接经济损失的情况的事件是(D)。A、急救箱事件B、医疗处理事件C、限工事件D、未遂事件

16、员工工作时受到伤害,导致其下一个工作日只能做部分工作,或不能工作一个完整班次的情况是(C)。

A、轻微伤害事件B、轻伤事件 C、限工事件D、损工事件

17、基层单位领导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事件进行调查,并在(D)小时内通报事件情况,进行安全提示。A、5 B、10 C、12 D、24

18、HSE管理员负责在(A)个工作日内将事件基本信息录入HSE信息系统

A、5 B、10 C、15 D、20

二、多项选择题

1、事件分为4类:(ABC)、其他事件。

A、工业生产安全事件 B、道路交通事件C、火灾事件D、轻微伤害事件

2、工业生产安全事件、道路交通事件、火灾事件以及其他事件根据损害程度分为五级:限工事件、未遂事件、(ACD)。A、医疗事件B、损工事件C、急救箱事件D、经济损失事件

3、轻微伤害事件或未遂事件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应当视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应急处置,防止事件进一步扩大。立即报告属地主管,并逐级报至基层单位主管或主要领导;属地主管及时组织(ABC)等对事件原因进行调查、分析。

A、当事人 B、专业技术人员 C、HSE人员D、生产管理人员

4、轻微伤害事件是员工在工作时发生伤害,但未造成器官功能障碍,且能自行修复,未损失一个及以上工作日的情况。轻微伤害事件按伤害轻重程度划分为:(ABC)。

A、急救箱事件B、医疗处理事件C、限工事件 D、轻伤事件

三、判断题

1、限工事件是指人员受伤后下一工作日仍能工作,能在整个班次完成所在岗位全部工作,或临时转岗后能在整个班次完成所转岗位全部工作的情况。(×)

2、医疗事件是指人员受伤仅需一般性处理不需要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且不影响下一班次工作的情况。(×)

3、急救箱事件是指人员受伤,需要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且不影响下一班次工作的情况。(×)

4、经济损失事件是指在生产活动中发生,造成人员伤害,但导致直接经济损失小于1000元的情况。(×)

5、未遂事件是指已经发生但没有造成人员伤害或经济损失的情况。(√)

6、属地主管负责对事件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验证。(√)

工作安全分析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工作安全分析(JSA)的优点是找出(A),研究解决对策,预防伤害与事故的发生

A、风险 B、隐患 C、危害因素 D、问题

2、工作安全分析(JSA)的优点是有(B)的,是系统化的,让工作更正确、有效率的执行。

A、目的 B、组织 C、方法 D、措施

二、多项选择

1、工作安全分析是指事先或定期对某项工作进行(BCD),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达到最大限度消除或控制风险的方法。

A、工作循环检查 B、安全分析 C、识别危害因素D、评价风险

2、开展开展JSA的时机:(ABD)制修订作业指导书、操作程序、操作规程等标准操作文件前。

A、按照JSA工作计划开展;B、现场负责人随机组织的JSA; C、基层领导临时安排的危险工作;D、作业许可前。

七、工作安全分析的实施步骤 包括:把工作分解成具体子任务或步骤、(ABC)。

A、识别工作流程中每一步骤的危害 B、评估风险 C、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D、现场验证

三、判断题

1、工作安全分析(JSA)的目的与作用是关注日常的操作、全员参与,改善对危害的认识或增强识别新危害的能力。(√)

2、开展工作安全分析可以制定、完善操作规程,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或作业方案,持续改善安全标准和工作条件,消除重大危害,减少事故。(√)

四、简答题

1、工作安全分析(JSA)的优点:

--找出风险,研究解决对策,预防伤害与事故的发生--有组织的,是系统化的,让工作更正确、有效率的执行--拟定人人皆可使用的程序--让人们养成安全的工作习惯 三、五、JSA的应用范围 JSA应用于下列作业:

(一)新的作业;

(二)非常规性(临时)的作业;

(三)高危作业;

(四)工艺、方法、物料、设备、工具、作业环境等因素

发生变化的作业;

(五)评估现有的作业。

六、JSA的管理流程 1)工作任务的审查 2)JSA程序的实施 3)作业许可和风险沟通 4)现场监控 5)总结和反馈

作业许可管理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业许可的目的是控制(B)中的风险,将现场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防止事故发生。

A、非常规作业和危险作业 B、非常规作业和高危作业 C、非常规作业和常规作业 D、高危和危险作业

2、作业许可其组织者或作业者需要事前开展作业(A),提出作业申请,审核、验证作业的安全措施。

A、危害辨识B、隐患识别 C、风险评价 D、安全检查

3、作业许可涉及准备申请的材料和审核和批准作业2个主体:(A)。

A、申请人和批准人 B、申请人和监护人 C、属地主管和基层领导 D、作业人员和现场主管

4、批准人是负责审批作业许可证的责任人或其授权人,是有权提供、调配、协调风险控制资源的(B)。A、属地管理人员 B、直线管理人员 C、层级管理人员 D、主要管理人员

5、作业许可证审查是由(A)在现场主持,作业涉及的各相关方参加,对许可证中提出的安全措施、工作方法进行审核的过程。A、批准人 B、属地主管 C、基层领导 D、申请人

6、作业完成后,(A)在现场验收合格,双方签字后方可关闭作业许可证;表明该工作已经按照工作许可证的要求完成,且相关区域可以回归到正常的运行状态。

A、批准人和申请人 B、申请人和监护人 C、属地主管和基层领导 D、批准人和现场主管

7、各单位(B)是执行作业许可方案的负责人,负责作业许可制度在本属地的贯彻落实,并对方案的实施提出改进建议。A、各级主要领导 B、各级属地主管 C、各级管理者 D、各级主管领导

8、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作业许可培训,执行作业许可证规定的方案,(C)作业许可证审查,并提出改进建议。A、执行B、主持 C、参与 D、参加

9、临时性的、没有安全程序可遵循的、作业区域相关规定和工作程序(规程)未涵盖的作业,应办理作业许可证(D)。A、小票 B、大票+小票 C、临时作业票 D、大票

10、不能确定是否需要办理许可证的其他作业,应选择办理许可证(D)。

A、小票 B、大票+小票 C、临时作业票 D、大票

11、如果一项需要作业许可的工作中包含了某些专项高危作业,还应同时按照相关规定办理专项作业许可证,即(B)。A、小票 B、大票+小票 C、临时作业票 D、大票

12、涉及高危作业的,如车辆牵引、进入受限空间、高处作业、吊装作业、在电气设备上工作、临时用电、动火作业等需要专项许可的作业,应同时按照相关规定办理专项作业许可(A)。A、小票 B、大票+小票 C、临时作业票 D、大票

13、一般情况下,非常规作业除了办理作业许可外,还要进行()。A、工作循环检查 B、工作安全分析C、风险评价 D、上锁挂签

14、作业许可申请人应组织所有作业相关人员对申请的作业进行(B)。

A、工作循环检查 B、工作安全分析C、风险评价 D、安全观察与沟通

15、作业完成后,必须进行现场清理和恢复;(A)共同在现场验收合格后,方可在作业许可证上签字,关闭作业许可证。A、批准人和申请人 B、申请人和监护人 C、属地主管和基层领导 D、批准人和现场主管

16、许可证一旦被取消即作废,如再开始工作,需要重新申请作业许可证。取消的作业许可证应立即收回,并注明取消原因,经(B)在许可证上签字后,由批准方存档。A、批准人和申请人B、提出人和批准人 C、申请人和监护人 D、批准人和现场主管

17、许可证的有效期限不超过1个班次(B)。需要延长作业时间的,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申请延期,单次延期不得超过1个班次。自作业许可生效起超过24小时(自然时间)的,必须重新办理作业许可。

A、2小时 B、4小时 C、6小时 D、8小时

18、作业许可证一式(C)联,许可证应编号,编号由许可证批准人填写。

A、二B、三 C、四 D、五

18、许可证未经(A)签字,不得延期!A、申请人和批准人 B、申请人和监护人 C、属地主管和基层领导 D、批准人和现场主管

19、作业许可经批准后,由(C)对作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实施现场培训。

A、申请人和批准人 B、申请人和监护人 C、申请人和现场负责人 D、批准人和现场主管

20、当作业许可证已分发后,不得再作任何修改。工作完成后,许可证(A)由申请人、批准人签字关闭后交批准方存档并上交(包括已取消作废的许可证)。

A、第一联 B、第二联C、第三联D、第四联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业许可是为了有效控制其风险,其组织者或作业者需要事前开展作业危害辨识,提出(ABD)的安全措施,并最终获得作业批准后方可从事该项作业活动的一个过程。A、作业申请 B、审核 C、监督作业 D、验证作业

2、作业许可包含三层意思:(ACD)。

A、非常规作业和高危作业必须办理作业许可; B、非常规作业和常规作业; C、作业许可需先申请,再审批;

D、未办理作业许可证不能从事该项作业活动。

3、非常规作业是指:(ABC)。

A、在生产或施工作业区域内工作程序或操作规程未涵盖到的作业,没有安全程序可遵循的工作; B、偏离安全标准、规则、程序要求的工作;交叉作业; C、非计划性维修工作(未列入日常维修计划或无程序指导的维修工作);

D、单位领导临时布置的的作业。

4、作业许可申请人是负责填写作业许可证,并向批准人提出工作申请的作业单位现场负责人,如(ABD)或区域负责人。A、项目经理 B、作业单位负责人C、基层单位负责人D、现场作业负责人

5、申请人在提交作业许可申请之前,应准备好相关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作业许可证申请表;作业内容说明;(ABD)等。A、相关附图 B、风险评估结果 C、工作安全分析 D、作业方案

6、如果一个作业许可证包含多种类型的作业,应统筹考虑(ABC)、工作时间等因素,由涉及的所有作业方共同完成工作安全分析。A、作业类型B、作业内容C、交叉作业界面 D、承包商

7、根据工作安全分析的结果和技术要求,制定作业方案(适宜、可操作、有效、尽量简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BD)设备设施、工具及其相关技术参数;工作流程及风险控制措施;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等。

A、作业描述及作业点周边环境;B、作业相关人员及资质; C、安全管理规定; D、执行的标准、规范。

8、当作业环境发生变化、(ABC)等,各方都有责任随时取消作业许可,停止作业,并应通知相关方。

A、出现违章 B、安全措施未落实 C、发生事故D、领导变动

9、在执行作业许可程序时,应严格落实作业许可证及以下相关文件中提出的安全要求:(ABC)与相关方协调、沟通所达成的协议。

A、工作安全分析;B、作业方案;C、许可证审查和现场核查的结论和要求; D、作业计划书

三、选择题

1、作业许可是为了有效控制其风险,其组织者或作业者需要事前开展作业危害辨识,提出作业申请,审核、验证作业的安全措施,并(最终获得作业批准后方可)从事该项作业活动的一个过程。(×)

2、作业许可目的是控制非常规作业和高危作业中的风险,将现场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防止事故发生。(√)

3、一般情况下,非常规作业除了办理作业许可外,还要进行工作安全分析。如果该工作任务是低风险活动,并由有胜任能力的人员完成,可不作JSA,但应对工作环境进行分析。(√)

4、并不是每一次的高危作业都要进行工作安全分析,如遇到相同作业已往已做过工作安全分析并形成了成熟的作业指南,在本次作业中只需要对作业指南进行评审(确保以前识别的危害没有变化,控制措施依然有效,并且与确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任务相适应)即可,不一定非要进行工作安全分析,但作业许可是必须的。(√)

5、申请人应实地参与作业许可证所涵盖的工作,否则作业许可证不能被批准。当作业许可证涉及到多个负责人时,涉及到的负责人(均应)部分列在申请表内。(×)

6、工作安全分析和作业方案是作业许可审批的基本要求,与涉及的相关人员共同完成。(√)

7、许可证审查通过后,所有参加审查的人员均应到许可证上所涉及的工作区域进行实地核查,确认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

8、许可证审核和现场核查通过之后,批准人或其授权人、申请人及工作执行人(公司员工或承包商负责人)和受影响的相关各方均应在作业许可证上签字。(√)

9、如许可证审查或现场核查未通过,应对查出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申请人需重新提交一份带有对该问题解决方案的申请,重新进行审批。(√)

10、作业人员、监护人员等现场关键人员变更时,应经过批准人和申请人的批准。(√)

11、一份作业许可证控制多种类型作业时,若其中任何一项作业被停止,其他相关作业应同时停止,本作业许可证及其附带的其他所有许可证也同时取消。(√)

12、当正在进行的工作出现紧急情况或已发出紧急撤离信号时,所有的许可证立即失效。重新作业,(应)可以不办理新的作业许可证。(×)

13、如果在许可证有效期内没有完成工作,申请人可申请延期。申请人、批准人及相关方应重新核查工作区域,确认所有安全措施仍然有效,作业条件未发生变化。若有新的安全要求(如夜间工作的照明)也应在申请上注明。在新的安全要求都落实以后,申请人和批准人方可在作业许可证上签字延期。(√)

14、对于同一项目来说,如果期限内完不成该任务,需要第二天继续由原班人马进行,这时应当分析作业条件有否变化,措施是否依然有效,如确无变化,措施仍然有效,可办理延期;否则应办理作业申请。(√)

15、如果人、机、料、法、环中(任)只有一因素发生变化,不应重新办理作业许可申请。(×)

16、工作安全分析和安全措施只适用于特定区域的系统、设备和指定的时间段,如果工作时间超出许可证有效时限或工作地点改变,必须停止作业,重新办理作业许可证。(√)

17、在工作实施期间,申请方应时刻持有有效的作业许可证,并将作业许可证、附带的其它专项作业许可证放置于工作现场的醒目处。(√)

18、当同一工作有多个施工单位参与时,每个施工单位都应有一份作业许可证(或复印件)。当工作需要中断(正常工作间的休息除外)和工作已超过许可证规定的时间限制时,许可证应交回批准方保留。在取得原许可证或连同延期确认后方可复工。(√)

四、简答题

1、在收到申请人的作业许可申请后,批准人应组织申请人及相关人员集中对许可证内容进行审查,并记录审查结论。审查内容包括:

(1)确认作业的详细内容;

(2)确认所有的相关支持文件,包括工作安全分析、作业方案、作业区域相关示意图、作业人员资质等;(3)确认对安全的完成作业所涉及的其他相关规范;(4)确认作业前、过程中及作业完成后应采取的所有安全措施,包括应急措施;

(5)分析、评估周围环境或相邻工作区域间的相互影响,并确认安全措施;

(6)确认许可证期限;(7)其它。

2、现场核查(可与许可证审查“合二为一”)

许可证审查通过后,所有参加审查的人员均应到许可证上所涉及的工作区域进行实地核查,确认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确认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与作业有关的设备、工具、材料等;(2)现场作业人员资质及能力情况;(3)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

(4)安全消防设施的配备,应急措施的落实情况;(5)培训、沟通情况;

(6)作业方案中提出的其它安全措施落实情况。现场核查确认合格,批准人方可签署作业许可证。

3、作业人员接受那些培训?

作业许可经批准后,由申请人和现场负责人对作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实施现场培训。培训内容包括:

HSE 管理体系 篇5

HSE 管理体系

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简称为HSE管理体系,或简单地用HSEMS(HealthSafetyandEnviromenManagement System)表示。HSEMS是国际石油天然气工业通行的管理体系。它集各国同行管理经验之大成,体现当今石油天然气企业在大城市环境下的规范运作,突出了预防为主、领导承诺、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科学管理思想,是石油天然气工业实现现代管理,走向国际大市场的准行证。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市石油勘探开发多年管理工作经验积累的成果,它体现了完整的一体化管理思想。

HSE管理体系是三位一体管理体系。H(健康)是指人身体上没有疾病,在心理上保持一种完好的状态;S(安全)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努力改善劳动条件、克服不安全因素,使劳动生产在保证劳动者健康、企业财产不受损失、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顺利进行;E(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因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因素间相互形成的生态关系的组合。由于安全、环境与健康的管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把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形成一个整体的管理体系,是现代石油化工企业的必然

HSE管理制度 篇6

目 录

1、安全工作例会管理制度

2、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

3、劳动防护用品制度

4、特种作业人员制度

5、安全档案管理制度

6、安全生产责任制

7、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

8、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

9、消防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10、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11、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12、健康管理制度

13、职业病防治制度

HSE管理制度

总则

为了加强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保护从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促进公司的发展和壮大,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根据国家现行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公司对安全生产管理的规定进行编制,凡在公司管理范围内从事与安全生产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制度。

安全生产管理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产管理目标:杜绝因工死亡和重伤事故,轻伤率≤0% 生产管理原则: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原则;

“四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动态管理和安全一票否决制原则; “四不放过”(对发生事故的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广大职工群众没受过教育不放过,安全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得到处理不放过)原则。

1、安全工作例会制度

1.1公司实行安全例会制度,安全例会由分管安全领导主持,各部门经理参加。

1.2 安全工作例会,公司每个月召开一次,有关部门每两周召开一次,生产车间每周召开一次,遇到特殊情况可随时召开。

1.3 例会内容主要是传达学习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有关文件、指示;检查分析安全生产工作状况;总结经验教训,提出防范措施和近期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和要求等。1.4 每次例会议题由会议主持人提出,例会前一天通知与会人员。

1.5 做好会议记录,对解决重要问题的会议不能议而不决,要明确落实解决问题的责任,必要时可作会议记要下发。

2.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

为搞好我公司的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工作,保障本公司安全费用能够落到实处,切实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确保工程施工正常有序地开展.根据《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各项规定,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2.1.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工程计量款的1%作为本项目的安全生产费用;安全生产费用优先用于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及为满足和达到安全生产标准而进行的整改。

2.2安全生产费用应当按照项目计取、确保需要、企业统筹、规范使用的原则进行管理。财务应将安全费用纳入项目财务计划,做到专户存储,专户核算,保证专款专用,并督促其合理使用。

2.3安全费用应当用于以下安全生产事项: 2.3.1安全技术措施工程建设。

2.3.2安全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和维护。2.3.3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2.3.4劳动防护用品配备。2.3.5安全生产检查与评价支出。

2.3.6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物品支出。

2.3.7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支出,主要是指:是指施工现场、库房等作业场所的监控、通风、防晒、防火、灭火、防爆、消毒、防潮、防静电、防腐、防渗漏、隔离操作等设施设备。

2.3.8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整改和监控支出。2.3.9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支出。

2.3.10其它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2.4企业安全员应建立安全费用台帐,记录安全生产费用的费率、数额、支付计划、使用要求、调整方式等条款。安全工作结束,多余的安全生产费用纳入财务,由主办会计管理。2.5项目经理对安全生产费用全面领导。审批安全费用提取、安全投入计划、经费使用报告、安全经费提取和使用情况报告。

2.6财务部负责对安全生产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审核安全费用提取、安全投入计划、安全经费使用等,根据安全生产计划,做好资金的投入落实工作,建立安全经费台帐,确保安全投入迅速及时。

2.7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审核、汇总并编制项目部安全投入计划,审核安全投入报告,监督检查安全投入落实情况,汇总并建立项目部安全经费投入台帐,编制安全经费提取和投入情况报告。

2.8安全生产费用实行专户核算。企业应当按规定范围安排使用,不得挪用或挤占;结余资金结转下使用;安全生产费用不足的,超出部分按正常成本费用渠道列支。

2.9各部门主管按照职责分工对有关专业安全生产费用计取、支付、使用实施监督管理。2.10发现安全费用支取人擅自挪用安全费用的,项目部将按情节严重程度严肃处理,处理办法项目领导班子研究决定。

2.11本制度由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3.1 按照国家颁发的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及有关规定,为从业人员配备劳动防护用品。3.2 每将安排用于配备劳动防护用品的专项经费,分管领导每年初根据国家要求编制劳保用品购买的种类、数量,报负责人审批,在专项经费中支出。

3.3 采购。专人负责劳动防护用品采购,到定点经营单位或定点生产厂购买,不得采购三无(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和过期产品。

3.4 验收。设备安全部门负责劳动防护用品的验收,严把质量关,发现“三无”产品或有质量问题,要及时报告和处理。

3.5 保管。仓库保管员负责劳动防护用品的保管,检查合格后方得入库,并妥善保管。3.6 发放。

行政人事部门负责制定发放标准清单,分管领导审核同意,保管员发放,领取人员在领取清单上签名。

3.7 使用。

(1)从业人员在作业时,必须按照规定,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否则不得上岗作业。(2)在使用特种作业防护用品前,必须对其防护功能进行必要的检查,发现有问题的,不得使用。

(3)安全员负责监督员工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各管理人员及员工均有权监督员工的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对不按规定使用劳保用品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控告。3.8 更换。

(1)发现质量问题,由设备安全部门确认,及时给予更换。

(2)丢失或有意损坏一般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人员需按用品价格的半额赔偿后更换;是特种劳保用品的,先更换后按规定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理。3.9 报废。

对过期、损坏的劳动防护用品由保管员统一收集保管,经分管领导审查集中报废。

4、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4.1范围

4.1.1本规定适用于公司一切涉及特种作业的单位和特种作业人员。特种作业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容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对操作者本人、他人及周围设施的安全有重大危害的作业。

4.2特种作业包括:(1)电工作业;(2)焊接与热切割作业;(3)企业内机动车辆作业;(4)行车起重作业;(5)电梯作业;(6)压力容器作业;(7)压力管道运行操作作业; 4.4培训

4.4.1特种作业人员在独立上岗作业前,必须进行与本工种相适应的、专门的安全技术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

4.4.2安排职工从事特种作业操作的部门应以书面形式向安全部提出特种作业人员上岗计划,提出培训需求申请,由设备安全部联系有关单位进行培训。4.5管理和监督

4.5.1公司负责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严格管理,严禁无特种作业操作证的人员从事特种作业的操作。

4.5.2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必须持有相应工种的、有效的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无证上岗操作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对用人部门和作业人员进行处罚。4.5.3设备安全部门应当建立特种作业人员档案。

5、安全档案管理制度

5.1 安全档案由专人负责收集管理。5.2 安全档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关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程、标准;

(2)上级政府、部门的有关安全生产方面文件、行政执法文书;

(3)本单位安全生产方面的文书、制度、操作规程、安全生产台账、会议记录等:(4)特种设备和危险源资料,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书;(5)本单位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资料。

5.3 本单位或所属部门有关安全生产的文件、资料因需不能交出统一保管的,应及时复印送交专管人员保管。

5.4 档案专管人员应注意收集各种有关安全生产的信息资料,及时提供有关领导审阅。5.5 档案专管人员应保证资料的完整无损,按分类装订成册。

6.安全生产责任制

6.1总 则

6.1 安全生产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关键。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安全生产,特制订本制度。

6.2企业法定代表人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要贯彻“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企业的各级领导人员和职能部门,必须在各自工作范围内,对实现安全生产负责。

6.3安全生产人人有责,有岗必有责。企业的每个职工都必须在自己岗位上认真履行各自的安 全职责,实现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6.4制度适用于本公司的各车间及相关部门。公司安全生产总目标无重大安全事故 2014年安全生产分解目标为

1、轻伤事故为零(设备安全部、生产车间)

2、重伤事故为零(设备安全部、生产车间)

3、工亡事故为零(设备安全部、生产车间)

4、重大设备事故为零(设备安全部)

5、重大交通事故为零(驾驶班、物流部)

6、重大火灾事故为零(生产车间)

7、新增职业病为零(设备安全部、生产车间)

8、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设备安全部、生产车间)

9、三级安全教育培训率(设备安全部、生产车间)

10、事故隐患整改率100%(设备安全部、生产车间)

11、职工参加体检率100%(全公司)

12、安全、环保设施运行率100%(全公司)

7.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制度

入厂三级安全教育是指对新的招收的职工、新调入职工,来厂实习的学生或其他人员所进行的厂级安全教育、车间安全教育、班组安全教育。

7.1.1厂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讲解劳动保护的意义、任务、内容和其重要性,使新入厂的职工树立起“安全第一”和“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思想。

7.1.2介绍企业的安全概况,包括企业安全工作发展史,企业生产特点,工厂设备分布情况(重点介绍接近要害部位、特殊设备的注意事项),工厂安全生产的组织机构,工厂的主要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奖惩条例,厂区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制度、防护用品管理制度以及防火制度等等)。

7.1.3介绍国务院颁发的《全国职工守则》和企业职工奖惩条例以及企业内设置的各种警告标志和信号装置等。

7.1.4介绍企业典型事故案例和教训,抢险、救灾、救人常识以及工伤事故报告程序等。厂级安全教育一般由企业安技部门负责进行,时间为4~16小时。讲解应和看图片、参观劳动保护教育室结合起来,并应发一本浅显易懂的规定手册。

7.2 车间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7.2.1介绍车间的概况。如车间生产的产品、工艺流程及其特点,车间人员结构、安全生产组织状况及活动情况,车间危险区域、有毒有害工种情况,车间劳动保护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对劳动保护用品的穿戴要求和注意事项,车间事故多发部位、原因、有什么特殊规定和安全要求,介绍车间常见事故和对典型事故案例的剖析,介绍车间安全生产中的好人好事,车间文明生产方面的具体做法和要求。2.2根据车间的特点介绍安全技术基础知识。如冷加工车间的特点是金属切削机床多、电气设备多、起重设备多、运输车辆多、各种油类多、生产人员多和生产场地比较拥挤等。机床旋转速度快、力矩大,要教育工人遵守劳动纪律,穿戴好防护用品,小心衣服,发辫被卷进机器,手被旋转的刀具擦伤。要告诉工人在装夹、检查、拆卸、搬运工件特别是大件时,要防止碰伤、压伤、割伤;调整工夹刀具、测量工件、加油以及调整机床速度均须停车进行;擦车时要切断电源,并悬挂警告牌,清扫铁屑时不能用手拉,要用钩子钩;工作场地应保持整洁,道路畅通;装砂轮要恰当,附件要符合要求规格,砂轮表面和托架之间的空隙不可过大,操作时不要用力过猛,站立的位置应与砂轮保持一定的距离和角度,并戴好防护眼镜;加工超长、超高产品,应有安全防护措施等。

7.2.2介绍车间防火知识,包括防火的方针,车间易燃易爆品的情况,防火的要害部位及防火的特殊需要,消防用品放置地点,灭火器的性能、使用方法,车间消防组织情况,遇到火险如何处理等。

7.2.3组织新工人学习安全生产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制度,并应教育新工人尊敬师傅,听从指挥,安全生产。7.3班组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7.3.1本班组的生产特点、作业环境、危险区域、设备状况、消防设施等。重点介绍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高空作业等方面可能导致发生事故的危险因素,交待本班组容易出事故的部位和典型事故案例的剖析。

7.3.2讲解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重点讲思想上应时刻重视安全生产,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不违章作业;爱护和正确使用机器设备和工具;介绍各 种安全活动以及作业环境的安全检查和交接班制度。告诉新工人出了事故或发现了事故隐患,应及时报告领导,采取措施。

7.3.3讲解如何正确使用爱护劳动保护用品和文明生产的要求。要强调机床转动时不准戴手套操作,高速切削要戴保护眼镜,女工进入车间戴好工帽,进入施工现场和登高作业,必须戴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工作场地要整洁,道路要畅通,物件堆放要整齐等。

7.3.4实行安全操作示范。组织重视安全、技术熟练、富有经验的老工人进行安全操作示范,边示范、边讲解,重点讲安全操作要领,说明怎样操作是危险的,怎样操作是安全的,不遵守操作规程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8.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

8.1.企业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自身管理规定,对生产过程中安全生产各要素和环节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8.2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采用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查。

8.3企业应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登记和治理,落实整改措施、责任、时限和预案,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8.4企业应当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档案,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隐患排查治理日期;隐患排查的具体部位或场所;发现事故隐患的数量、类别和具体情况;事故隐患治理意见;参加隐患排查治理的人员及其签字;事故隐患治理情况、复查情况、复查时间、复查人员及其签字。

8.5企业应当每季、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隐患形成的原因、特点及规律,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8.6应当建立安全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发动职工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鼓励社会公众举报。对发现、排除和举报事故隐患的有功人员,应当给予物质奖励和表彰。

8.7企业应当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依法进行的安全隐患监督检查,不得拒绝和阻挠。

9.消防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9.1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9.1.1每年以创办消防知识宣传栏、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提高全体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

9.1.2定期组织员工学习消防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依法治火。9.1.3各部门应针对岗位特点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9.1.4对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和使用人员应进行实地演示和培训。9.1.5对新员工进行岗前消防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9.1.6因工作需要员工换岗前必须进行再教育培训。9.2防火巡查、检查制度

9.2.1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巡查检查制度。9.2.2消防工作管理职能部门每日对公司进行防火巡查。每月对单位进行一次防火检查并复查追踪改善。

9.2.3检查中发现火灾隐患,检查人员应填写防火检查记录,并按照规定,要求有关人员在记录上签名。

9.2.4检查部门应将检查情况及时通知受检部门,各部门负责人应做每日消防安全检查情况通知,若发现本部门存在火灾隐患,应及时整改。9.2.5对检查中发现的火灾隐患未按规定时间及时整改的,根据奖惩制度给予处罚。9.3安全疏散设施管理制度

9.3.1各部门应保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严禁占用疏散通道,严禁在安全出口或疏散通道上安装栅栏等影响疏散的障碍物。

9.3.2应按规范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9.3.3应保持防火门、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机械排烟送风、火灾事故广播等设施处于正常状态,并定期组织检查、测试、维护和保养。9.3.4严禁在工作期间将安全出口上锁。

9.3.5严禁在工作期间将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关闭、遮挡或覆盖。9.4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

9.4.1消防设施日常使用管理由专职管理员负责,专职管理员每月检查消防设施的使用状况,保持设施整洁、卫生、完好。

9.4.2消防设施及消防设备的技术性能的维修保养和定期技术检测由消防工作归口管理部门负责,设专职管理员每月按时检查了解消防设备的运行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安排维修,使设备保持完好的技术状态。9.4.3消防器材管理:

(1)每年在冬防、夏防期间定期两次对灭火器进行普查换药。(2)派专人管理,定期巡查消防器材,保证处于完好状态。

(3)对消防器材应经常检查,发现丢失、损坏应立即补充并上报领导。(4)各部门的消防器材由本部门管理,并指定专人负责。9.5火灾隐患整改制度

9.5.1各部门对存在的火灾隐患应当及时予以消除。

9.5.2在防火安全检查中,应对所发现的火灾隐患进行逐项登记,并将隐患情况书面下发各部门限期整改,同时要做好隐患整改情况记录。

9.5.3在火灾隐患未消除前,各部门应当落实防范措施,确保隐患整改期间的消防安全,对确无能力解决的重大火灾隐患应当提出解决方案,及时向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报告,并由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当地政府报告。9.5.4对公安消防机构责令限期改正的火灾隐患,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改正并写出隐患整改的复函,报送公安消防机构。9.6用火、用电安全管理制度

9.6.1、用电安全管理:

(1)严禁随意拉设电线,严禁超负荷用电。(2)电气线路、设备安装应由持证电工负责。(3)各部门下班后,该关闭的电源应予以关闭。(4)禁止私用电热棒、电炉等大功率电器。

9.6.2用火安全管理:

(1)严格执行动火审批制度,确需动火作业时,作业单位应按规定向消防工作归口管理部门申请“动火许可证”。

(2)动火作业前应清除动火点附近5米区域范围内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或作适当的安全隔离,并向设备安全部借取适当种类、数量的灭火器材随时备用,结束作业后应即时归还,若有动用应如实报告。

10.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10.1 事故分类

10.1.1 本制度所称的事故是指本单位发生的工伤事故、火灾事故和设备事故。10.1.2事故等级划分:

(1)轻伤:指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失能伤害。

(2)重伤:指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3)死亡: 10.2事故的报告 10.2.1 事故快报:

(1)事故发生后,负伤人员或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直接或逐级上报。

(2)公司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向县安监局、当地乡镇政府报告。10.2.2 事故报告内容: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及事故现场情况等。(2)事故简要经过、伤亡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3)事故发生的初步原因。

(4)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控制情况。

10.2.2 保护好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因抢救需要移动现场物体时,必须做出标志、拍照、详细记录和绘制事故现场图。事故现场的清理,应经事故调查组的同意。10.3事故调查

事故调查履行下列职责:

(1)查明事故发生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2)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3)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

(4)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5)提交事故调查报告。10.4事故的处理

10.4.1 事故处理要坚持 “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落实防范措施不放过。

10.4.2 因忽视安全、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玩忽职守或者发现事故隐患、危险情况不采取有效措施、不积极处理以致造成事故的,公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有关负责人和事故责任者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0.4.3在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拖延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或者 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0.4.4对下列人员必须严肃处理:

(1)对工作不负责,不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违反劳动纪律,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者。(2)对已列入整改项目不按期实施,又不采取应急措施而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者。(3)因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或经劝阻不听而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者。(4)因忽视劳动条件,削减保护措施而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5)因设备长期失修、带病运转,又不采取紧急措施而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者。(6)发生事故后,不按“四不放过”的原则处理,不认真吸取教训,不采取整改措施,事故重复发生的主要责任者。

11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1.总 则

11.1.1为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它公害,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创造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树立正确的企业发展观和环境观,形成人人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活动的良好氛围,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转化、废弃物高效再生,推动公司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特制定本制度。

11.1.2本制度所指环境是指公司辖区内影响人类和发展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办公区和工作劳动场所。

11.1.3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遵守法规,清洁生产,建生态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1.1.4 环境保护工作要实行“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专业管理与全员参与管理相结合”、“技术改造与更新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规划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努力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防治污染。11.2机构设置

11.2.1 公司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司总经理任环保委员会主任,生产总监任副主任,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组织贯彻执行国家和市政府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法令;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环保工作,并对全公司重要环保工作和活动进行决策与安排。11.2.2行政部是公司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主要职能部门。11.2.3各部门负责人是各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人。11.2.4 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配置环保管理员。11.3各级职责

11.3.1总经理职责

11.3.2对公司环境保护工作负全面责任,是公司环保工作的最高决策者和指挥者。

11.3.3主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组织召开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研究解决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监督公司对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情况。

11.3.4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

11.3.5统筹安排协调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关系,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组织管理人员学习有关文件和业务知识,检查环保工作的落实情况,总结推广环保工作先进经验,表彰先进单位及个人,提出环保工作努力方向与目标。

11.3.6安排环保管理人员参与公司新建项目及环保设备的选型,严格监督项目建设过程中环保“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工作。11.4安保部职责

11.4.1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工作方针、政策、法令和上级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工作计划,并负责具体实施。

11.4.2组织编制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并办理上报审批手续。

11.4.3参加公司新建、扩建、技改项目的方案研究,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严把“三同时”关。归口管理建设项目的环保工作。

11.4.4根据有关规定组织并参加污染源的监测工作,掌握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排放浓度及排放规律,建立污染源档案,定期进行核对修正。

11.4.5负责定期、不定期检查公司产生污染的生产设施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转情况。依据环境保护制度提出奖励或处罚意见。积极推广采用环保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解决公司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难题,并做好有关资料搜集工作。11.4.6负责组织编制公司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对公司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按要求及时向上级环保部门报告,并组织处理。监督检查违反环境保护规定,根据检查发现问题,针对造成污染环境事故的程度,提出改进意见,责成有关部门限期解决。

11.4.7开展公司的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循环经济等工作。切实将清洁生产纳入公司日常的管理中,巩固清洁生产成效,实现“节能、降耗、减污、提效”的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11.4.8负责组织对公司员工环境保护知识培训。会同有关单位,运用多种形式,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工作。

11.4.9负责向所在地环保部门报告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并接受环保部门的指导和监督。11.5 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职责

11.5.1负责本部门的环境保护工作,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环境管理工作会议研究本部门的环境管理工作,认真组织落实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确保环境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

11.5.2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条令、条例,全面贯彻《环境保护法》,严格执行集团、粮油本部、公司的各项环境管理的规章制度及环境保护的管理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和集团、粮油本部、公司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部署。

11.5.3建立健全本部门环境管理的组织架构,配备专兼职环保管理人员。制定和完善本部门环境管理规章制度,并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11.5.4提出本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计划,控制排污点数和排污量,为职工创造清洁、适宜的工作环境。

11.5.5保证本部门环境保护投入的有效实施。

11.5.6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

11.5.7发生事故要坚持“四不放过”原则,要及时、如实向公司报告环境污染事故,不得隐瞒、谎报。

11.5.8要组织人员配合公司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处理,拟定改进措施进行整改,并在员工中开展事故分析、教育,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11.6.生产中的环境管理

11.6.1生产中的环境管理是指加强责任污染管理,协调生产同环境的关系,把环境管理渗透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中,使生产目标同环保目标相统一,经济效益同环境效益相统一。

11.6.2 制订环境保护工作的计划和目标,控制排污点数和排污量。定期、不定期检查产生污染的生产设施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转情况。依据环境保护制度提出奖励或处罚意见。

11.6.3加强设备环境管理,杜绝“跑、冒、滴、漏”等现象,使之无污染或减少污染。

11.6.4制订清洁生产审核计划并组织实施。切实将清洁生产纳入日常的管理中,巩固清洁生产成效,实现“节能、降耗、减污、提效”的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11.6.5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对可能产生的环境隐患进行控制和预防。11.6.6凡经检查验收合格的污染防治设施,要单独列入固定资产,建立台帐和技术档案。

11.6.7污染防治设施不能擅自拆除或停用,确有必要拆除或停用的,必须征得安保部同意后方可实行,未经批准擅自拆除或停用的,必须重新安装使用。11.6.8使用部门要编制污染防治设施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明确操作的技术要求和标准,标明处理后必须达到的排放标准。

11.6.9对于连续运行的污染防治设施,要建立交接班制度,交接班内容包括运行状态,污染物处理指标及处理量,以及有关消耗指标。

11.6.10监督污染源排放物的变化趋势对环保质量的影响,分析生产过程中相关问题,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对于正常运转的防治设施要定期对处理效果进行监测,其监测内容、采样处所、周期,视工艺要求和设备条件而定。

11.6.11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根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确定各部门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指标,负责监督实施,并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11.6.12 建立污染源档案,主要内容有污染源名称、位置,污染物的名称、排放量、排放浓度、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规律等。定期填写环境监测报告,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报告和环境质量报告。

11.6.13禁止在厂区内焚烧沥清、油毡、橡胶、塑料、皮革以及其它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烟尘的物质。特殊情况,确需燃烧的须报安保部批准。

11.6.14运输、装卸、贮存能够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粉尘的物质,必须采取密闭措施。

11.6.15机动车辆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

11.6.16 禁止向水体排放油类、酸类、碱类或剧毒废液,禁止将可溶剧毒废渣向水体排放,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废渣,垃圾和其它废弃物。

11.6.17加强用水的科学管理,建立健全用水考核制度,完善用水计量装置、控制物料流失和水的浪费,剖析生产过程及工艺中存在的技术管理问题。制定控制污染物的措施。

11.6.18对于新建的项目,项目组安排专人负责环保工作,参与环保设备的选型,组织实施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施工、投产工作,严格监督项目建设过程中环保“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在环保部指导下开展项目建设期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11.6.19 项目组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对相关方在环境因素方面进行识别、评价及检查,对可能产生的环境隐患进行控制和预防。和施工单位签订工程施工合同中,应包括有关环境保护条款,按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管理程序要求管理施工中产生的生活废水、废气、施工现场道路扬尘、生活垃圾及固体废弃物,严格施工噪声管理。11.6.20 资料移交

11.6.20.1、项目组应在第一时间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保资料交安保部,由安保部办理环评手续。

11.6.20.2项目开工建设,将项目环保设备清单、施工计划、施工图、环境保护治理设施的设计文件交安保部一份。

11.6.20.3工程建成后,对项目环境保护治理设施进行竣工验收,将竣工验收报告交安保部一份。11.6.20.4.废弃物的管理

11.6.20.4.1固体废弃物处理的目标是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压实、破碎、分选、固化、焚烧、生物处理等。各单位对废弃物要分类存放在指定地点。建筑垃圾要及时清运。

11.6.20.4.2危险废弃物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理,签订协议时要审查资质证书的有效期。转移危险废物时,废物移出、运输、接受单位须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并将有关联单按时报安保部。

11.6.20.4.3办公、采购物资包装废弃物的处理要分类管理。11.6.20.5资源的充分利用

11.6.20.5.1充分利用余热回收作为生产热能源。11.6.20.5.2采用清污分流,闭路循环,一水多用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11.6.20.5.3把废弃物质加以分离回收,使废弃物转化为新的产品。

11.6.20.5.4本企业不能综合利用的废油、废渣等可采用招标方式供应可利用单位。

11.6.20.6宣传培训与教育

11.6.20.6.1安保部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职工自觉遵守环境保护制度,树立环境意识,培养环境感情,强化环境规范,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11.6.20.6.2安保部、综合管理部应定期组织各级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参加专题讲座、培训班,学习先进技术,总结推广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经验。

11.6.20.6.3安保部要配合综合管理部开展有关环境保护普及知识的教育,参加授课等。

11.6.20.7.考核与奖惩

11.6.20.7.1要加强环境保护管理的考核工作,违反本制度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保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根据不同情节处以罚款:

11.6.20.7.1.1拒绝、阻挠安保部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11.6.20.7.1.2不按规定建立污染源档案、不按规定制订环境保护、月度目标和计划或者弄虚应付的。

11.6.20.7.1.3购进不符合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的材料和设备的。

11.6.20.7.1.4故意不正常使用或者擅自拆除、闲置污染防治设施的。11.6.20.7.1.5不按照规定排放污染物或者超标排污的。

11.6.20.7.1.6不进行“三同时”建设,或者建设项目竣工后其环境保护设施不经验收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

11.6.20.7.2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11.6.20.7.3 安保部应制定环境保护管理考核细则及评比办法,采取自评,组织检查评比,安保部抽查等办法,考核结果作为评定奖励依据之一。每年进行一次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比工作,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12.健康管理制度

12.1为加强对劳动保护用品管理,保证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防止伤亡事故发生,根据有关规定及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2.2购置劳动防护用品,必须是符全国家标准的合格产品,安全性能应达到劳动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

12.3特殊劳动防护用品(安全帽、安全带)须有安全鉴定证、生产日期、执行标准。

12.4购进的劳动防护用品必须经设备安全部验收,验收合格后由使用部门登录台帐。

12.5劳动防护用品设专人进行保管,保管仓库应有防潮、防虫、兽措施,不得无故损坏。

12.6发放部门应根据领用人的工作性质、劳动条件、作业环境的标准进行发放,领用人有权拒绝领用不合格的劳保用品。

12.7定期检查安全帽、安全带,出现破损随时更换、发放,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领用或发放。

12.8电气焊工、电气操作工使用的特殊工种防护用品不得向从事其它专业的作业人员发放。

12.9设备安全部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劳动防护用品使用配带情况,劳动防护用品不能满足施工需要时应责令停工,及时向主管经理报告,并落实整改结果。12.10已到使用期限,或已损坏的劳保用品应及时办理报废申报单,经主管经理批准签字后清理、消帐、重新购置。

13.职业病防治制度

13.1总则:

13.1.1为认真做好公司员工职业病伤亡事故统计报告和善后处理工作,使之规范化、标准化,依据国务院(1991)第75号令,劳动部、等有关文件规定,结合公司具体情况,制定本制度。

13.1.2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承担范围内的所有施工工程。

13.1.3本制度中所称的伤亡事故是指员工、工程施工操作人员,在本岗位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或虽不在本岗劳动、但与施工设备、设施环境、条件有关的伤亡事故。

13.1.4本办法中对伤害程度划分为:轻伤、重伤、伤亡。其中: 轻伤:指员工负伤后,需休息2-2日以上,但不够重伤的伤害。重伤:指员工负伤符合“劳险” 规定范围的伤害。

13.1.5公司经理应对员工的伤亡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的正确性、及进性负责,对本制度的贯彻实施负责。13.2事故报告:

13.2.1发生轻伤事故后,负伤者或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将事故立即报经理部,经理应及时向设备安全部及主管经理报告。

13.2.2轻伤事故报告至总公司时间不超过8小时,当发生事故不在劳动时间,可向行政人事部报告。

13.2.3发生重伤死亡事故后,经理或其他管理负责人,应立即报告设备安全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公司分管领导报告,重伤、死亡事故报告时间不超过2小时。

13.2.4当发生三人以上重大伤亡事故或直接经济损失达5万元以上的事故,上报董事长。

13.2.5事故报告应将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分析的初步原因、受伤者姓名、所属部门等表达清楚,如某项内容不能很快了解清楚,也应先行上报,不能因此而迟报。

13.2.6发生重伤、死亡等重大伤亡事故后,现场负责人应立即组织抢救伤员,任何人不得改变或伪造事故现场,因抢救伤员和国家财产、防止事故扩大,而需移动某些物体进,必须作好标志和记录。事故调查未结束或未经劳动安全检查部门批准,不准擅自清理事故现场。13.3事故调查:

13.3.1轻伤由设备安全部组织经理部进行调查,查明事故经过、原因、事故责任者,拟订防范措施及作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认真填写事故登记表,作好台帐记载。

13.3.2重伤事故调查由公司主管经理参加主持,由设备安全部和各部门经理组成事故调查小组,并报请公司相关部门和劳动监察部门派员参加。

13.3.3死亡事故、重大伤亡事故由公司会同劳动安全监察部门和其他上级执法部门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

13.3.4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具备事故调查某项业务专长,与事故无直接利益关系。

13.3.5事故调查组的职责是查明事故发生的过程、原因,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确定事故责任者,提出对事故的处理意见,制度防范措施。其工作程序为:

(1)现场勘察、搜集有关资料。

(2)进行事故分析(确定事故类别、原因、责任人和根据责任性质及后果程 度提出处理意见)

(3)进行事故现场处理。(4)拟定防范措施。

(5)填写事故调查报告书。

12.3.6发生事故的单位,应服从事故调查组的安排和要求,不得以任何借口阻碍、干扰、破坏事故调查的进行,隐瞒事故真相、弄虚作假、提供伪证,一经查出,将从严惩处。13.4事故处理:

13.4.1轻伤事故发生后,安技部在48小时将事故报告、登记表、诊断证明书、责任者书面报告等资料进行登录汇总。主管经理参加安技部对轻伤事故报告的审批和结案。

13.4.2发生重伤事故及重大伤亡事故后,公司根据调查结果填报有关资料,报总公司安技部及安全留察部门审批结案。

13.4.3重伤及重大伤亡事故要有完整的事故档案材料,其内容应包括:(1)工伤事故登记表;

(2)伤亡事故调查报告及批示;(3)现场调查记录、图示、照片;(4)设计资料、鉴定、试验报告;(5)人证、物证材料;

(6)直接经济损失计算材料;(7)医疗诊断证明书;

(8)安全操作规程、作业标准等;(9)处理、处分决定。

油田企业交通HSE管理分析 篇7

1交通HSE管理

驾驶员、、车辆、道路环境是交通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 做好交通HSE管理就必须从以上三方面进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 为了确保车辆运输、作业能够良好的进行, 必须将以上三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切实的做好运行管理。

2车辆运行HSE管理

HSE管理人员应对特种作业车辆完善相应的审批登记手续, 将车辆使用时间、使用石油、驾驶人员情况、出车与返车时间、行驶路线、目的地等进行全面登记, 并将其交由用车领导签字确认, 然后让HSE主管审批【2】。另外, HSE管理人员还应进行行车风险评估, 例如路段情况、天气因素, 根据实际情况对可能会出现的后果进行预测, 并制定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不同的油田企业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特点, 可以将特殊路段规划为:a、 集镇、学校、村庄;b、窄路、山路;c、城市交叉路口;d、井场施工路段;e、漫水路、漫桥路;f、铁路道口。根可根据气候划分为:大风天、冰雪天、雨天、雾天以及高温天气【3】。HSE管理人员应针对上述状况给予措施防护, 但实际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因此HSE管理人员应该综合多种因素, 给出防范方案。

3道路HSE管理

交通系统中道路是基础, 油田企业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较为特别道, 因此道路环境也比较特殊, 多为荒野、无人区以及荒漠。大部分路基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常常会出现边坡滑坡与路基沉陷等问题【4】。针对这一现象, HSE管理人员应注意对野外进行道路检测, 注重对道路信息登记, 强化道路附属设施配备, 定期进行道路风险评估。对于在油田管理范围内损毁严重的道路应及时给予维修。

4车辆HSE管理

车辆主要涵括了普通车辆与特种车辆, 特种车辆是关注与研究的重点。在油田企业中, 常见的工程作业车辆有:井架车、 洗井清蜡车、试井车、起重运输车、锅炉车、采油车以及绞车等。危险化品的运输车辆有液化气罐车、酸罐车、油罐车【5】。 HSE管理人员应将每辆车辆的各项信息进行详细记录。除此之外, HSE管理人员还应该考虑车辆的不全因素。根据油田企业的需求, 围绕管理工作与车辆使用, 结合控制设备、车辆检测设备, 完成对车辆安全性能的识别。并对车辆各项信息进行打分, 给出综合风险评估结果, 制定针对性风险控制措施。

5驾驶员HSE管理

相关数据统计表明, 不安全的驾驶行为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 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a、不系安全带:系好安全带能够有效预防车祸受伤率与死亡率, 与不系安全带人员比较, 在可能发生死亡车祸中, 系安全带人员的生还几率能够提高70%左右, 因此驾驶人员必须正确应用安全带;b、超速:由于油田企业所位于荒郊野外, 相关数据表明, 超速在是导致交通事故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针对该因素, 各此车辆应该配备GPS或者VDR, 切忌超速行驶;c、超载:车辆超载会导致增大轮胎负荷, 容易发生爆胎现象, 影响车辆稳定性能、制动性能、转动性能, 同时会增加车辆部件磨损情况, 缩短车辆使用寿命, 且接近50%的交通道路事故与超载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因此车辆货物与乘客数量应在规定范围内;d、酒后驾驶:酒精会让驾驶人员的判断力、操作力、视觉都会受到大幅度的影响, 除此之外驾驶人员还会过高估计自己能力, 因此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针对该问题, 驾驶人员在出车前4h应禁止饮酒与服用违规药物;e、打手机:在驾驶途中打手机降低驾驶人员注意力。研究表明, 如果通话内容很重要, 驾驶人员注意力会下降幅度可达到40%左右。驾车打电话已经成为道路交通事故的一大隐形杀手。驾驶人员在驾驶时应杜绝打电话, 如果有重要来电应降低车速, 靠边停车;f、疲劳驾驶, 疲劳驾驶会导致驾驶人员体力下降, 注意力降低, 反应迟钝, 判断能力降低。因此驾驶人员在开车前应确保得到适当的休息, 杜绝疲劳驾驶。

6结语

油田企业交通安全与企业经济效益存在紧密联系, 在油田企业交通安全管理中应用HSE管理体系, 能降低车辆行驶风险, 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提高安全保障, 进而让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高学贤, 陈军.HSE管理体系的实践、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 13 (12) :22~25.

[2]孔祥荣.基于HSE管理体系的油田企业交通管理实践[J].企业技术开发 (学术版) , 2011, 30 (5) :134~135, 139.

[3]权转运.基于安全文化建设为核心的特种车辆HSE管理[J].交通企业管理, 2013, 28 (1) :68~70.

[4]刘卫红.如何有效解决HSE体系建立与运行脱节问题[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2005, 19 (3) :8~9.

机电工程项目HSE管理体系探究 篇8

关键词:HSE管理体系 问题 对策

0 引言

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简称为HSE。HSE管理体系必须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對安全、健康、环境的管理机制进行深入探究,以消除不安定因素,降低重大事故或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概率。在工业发展初期,由于生产技术和人类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人们大都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来从事工业生产。这种粗放型生产方式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伤害。HSE管理体系所秉承的先进的管理理念,使其能够长久地应用在组织管理中。

1 概述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一个集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机制于一体的HSE管理体系应运而生,它的形成与发展昭示着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完美过渡。从整体来看,该体系所包含的安全、环境与健康三种管理机制的工作原则和最终成果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因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应该将这三要素统筹于一个综合的管理体系中。HSE管理体系集各国同行管理经验之大成,体现现代企业在大城市环境下的规范运作,强调以人为本、领导承诺、全员参与、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是企业推行现代管理,迈向国际大市场的通行证。

1.1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工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和产品价值的创造者。“以人为本”就是重视人的生命和健康,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发展阶段,都不能以人的生命和健康来换取产品或利益。企业在开展各项工作和管理工作时,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思想,在确保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等其他有效途径来从事生产活动。

1.2 注重领导承诺的理念。领导承诺,将以往的被动反应转变为主动关注生产,管理思想发生了质的转变。企业领导或决策层对社会和全体员工的承诺,以及对资源保证和法律责任的承诺,是确保HSE管理体系顺利实施的前提。

1.3 贯穿持续改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HSE管理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建立了配套的考核和评审机制,根据评审结果敦促相关部门就某些不达标的部分进行整改,使整个管理体系持续改进,不断摒弃“糟粕”、不断完善,从而使整个组织可持续发展。

1.4 体现预防为主、事故是可以预防的理念。安全事故多半是由设备故障、人为误操作、管理的缺失和环境不安定所致。HSE管理体系系统地建立起了预防的机制。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的企业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并未真正贯彻落实安全管理的方针或政策。HSE管理体系涵盖了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事前预防工作。

1.5 体现全员参与的理念。全员参与是HSE管理体系集的另一个特点。仅针对单个部门或个人开展安全管理工作,不会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安全管理需要全员、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HSE管理体系恰恰也涵盖了这一重要理念。比如岗位的职责的划分、对危险因素的辨识、员工培训、业绩审核等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全员共同商榷。全员参与管理活动有助于形成企业独特的HSE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转化成员工的日常行为准则。

2 HSE管理体系的构建

2.1 HSE管理体系建立的准备。在前期准备阶段,应该提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①领导决策;②成立体系建立组织机构;③宣传、培训。

2.2 初始风险评价。HSE管理体系是基于初始风险评价体系建立起来的。初始风险评价的目的是掌握现阶段企业的HSE管理现状,搜集并整合各方面的信息资料,为HSE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2.3 HSE管理体系的策划与设计。HSE管理体系的策划与设计涵盖了前期策划和设计准备、中期设计以及后期的设计评审三个环节。HSE管理体系的初步设计方案完成后,应由权威评审小组就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进行综合评审,然后设计部门参照评审结果修正和完善设计方案,最终给出一套具体的设计方案。

3 HSE管理体系的实施

3.1 施工准备阶段:HSE管理人员要审查施工分包、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单位资质,审查专业管理人员、爆破工等特种人员资格。检查进场设备机具,督促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并指派专人全程监督检查各分包企业的安全生产情况,辅以科学的管理,确保各项安全法律法规得以贯彻执行,同时制定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技术措施、高危作业安全施工及应急抢险预案,做好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总结工作,严防重大HSE事故发生。

3.2 施工阶段:参照行业规范和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工程建设,加强过程巡检,及时排查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严禁违规操作;针对机电工程建设中易出现的职业病或职业性中毒问题加强安全防范措施的研究,不断提升管道作业的安全系数。在安全管理中,重点加强人员和机械设备的监督检查力度,严防人为误操作或机械设备故障引发的HSE事故,确保安全作业。

4 结语

机电工程管理要求项目部HSE管理人员首先要运用风险分析法全面分析、查找机电工程建设中的安全隐患,确定其中危害作用最大的安全隐患,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安全隐患的资料和信息,结合现场调研以及资料文件的审阅情况进一步确定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编制安全隐患应急预案,尽量将HSE隐患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避免发生HSE事故,为机电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徐德蜀.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

[2]姜海湖,马新来.改进HSE培训方式全面服务企业安全生产[J].石油教育,2009(01).

上一篇:铁通公司经理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银行客服经理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