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事局事业单位

2024-10-06

广东海事局事业单位(精选10篇)

广东海事局事业单位 篇1

广东海事局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单位备案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的管理,防治污染水域环境,依据《经1978年议定书修订的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MARPOL 73/78)、《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海事局各级海事管理机构是辖区防治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污染水域监督管理的主管机关。

第三条 船舶污染物是指包括MARPOL 73/78附则I、附则II、附则IV、附则V、附则VI所定义的如下船舶产生的废弃物:

(一)残油、油泥、含油污水;

(二)化学品及有毒液体物质残余物、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水;

(三)船舶生活污水;

(四)船舶垃圾;

(五)臭氧消耗物质和废气滤清系统残余物。

第四条 拟从事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的单位,应配备符合《船舶污染物接收及清舱作业单位接收处理能力要求》(JT/T 673-2006,附件1)要求的设备设施,并将安全、防污染制度和接收处理的能力向主管机关备案。

第五条 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应按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制定安全作业制度,编制防治船舶污染水域环境应急预案,每六个月举行一次应急演练,演习前应向所在地海事局报告,演习后应做好评估和记录,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

第六条 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单位申请主管机关备案的,应向所在地海事局提交如下材料:

(一)备案申请表(附件2);

(二)工商营业执照;

(三)安全与防污染管理体系(附件1,附录A);

(四)防治船舶污染水域环境应急预案、应急器材和物资清单及其证明材料;

(五)安全与防污染管理人员、接收作业人员名单和专业培训合格证明;

(六)《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或与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污染物处理单位签订的污染物委托处理协议;

(七)从事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的船舶的所有权证书、国籍证书、船舶检验证书、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证书、船上油污应急计划、最近一次的船舶安全检查报告;如作业船舶属于作业单位租用,应补充租船合同或协议;

(八)船员名单及其适任证书、特殊培训证书或相应的专业培训合格证明;

(九)符合作业船舶停靠条件的码头或停泊点资料。

第七条 所在地海事局受理申请备案单位的材料后,应进行审核并现场确认,对符合条件的,提出初审意见,并将申请材料及初审意见书面报送广东海事局。

第八条 广东海事局对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提交的备案申请材料和所在地海事局初审意见进行复核,对于符合备案要求的单位,每年统一对外公布名单,并发放《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记录簿》(附件3)。

第九条 备案单位应保持实际情况与备案资料相符,如果单位、船舶、设备、器材、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与防污染管理人员等情况发生变更时,应及时向所在地海事局递交备案变更资料。

第十条 经备案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应当在指定的区域从事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作业前,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应持拟排放船舶的申请向辖区海事管理机构申请批准。

第十一条 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船舶污染物,应当填写《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记录簿》,向船舶出具污染物接收单证,并由船长签字确认。船舶凭污染物接收单证向海事管理机构办理污染物接收证明,并将污染物接收证明保存在相应的记录簿中。

第十二条 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污染物处理的规定,自行或委托有处理能力的单位对所接收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单位应具备相应资质并取得广东省环保部门颁发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第十三条 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应于每月3日前将上月度的船舶污染物的接收情况,填写《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情况月度报表》(附件4)报所在地海事局。不具备处理能力的作业单位还应提交船舶污染物委托处理情况的证明材料。

所在地海事局应在每年1月31日前把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情况填入《港口接收设施统计表》(附件5),以书面和电子邮件的形式报广东海事局。

第十四条 从事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的人员,应参加广东海事局组织的船舶污染物清除作业安全与防污知识定期培训。

第十五条 主管机关发现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存在严重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可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情节严重,或未在规定限期整改的,责令其不得从事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

第十六条 主管机关依法对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和污染物接收现场进行监督检查,并填写《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现场检查表》(附件6)。对发现不符合本规定的行为,应责令其停止作业并限期改正,经改正后方可恢复作业。

第十七条 船舶污染物接收如有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主管机关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原《广东海事局船舶残余油类物质清除作业单位登记备案办法》(粤海事危〔2006〕72号)同时废止。

广东海事局事业单位 篇2

船舶能效管理, 是指对船舶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从2013年1月1日起, 我国国际航行船舶开始正式实施船舶

能效管理, 对国内航行船舶能效管理并未有强制性的实施要求, 天津海事局是首家在国内航行海船中开展船舶能效管理的单位。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天津海事局所属船舶消耗燃油约1454吨。以实施船舶能效管理后第一年目标航标作业能效指数、测量作业能效指数和巡逻能效指数降低7%计算, 在船舶作业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节约燃油约100吨, 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20吨。

广东海事“三化”建设 篇3

广东海事局迅速组织学习部长的讲话精神,深入领会海事队伍“三化”建设的深刻内涵,全面贯彻落实部长的各项工作要求,推进广东海事队伍“三化”建设。

一、“三化”建设的内涵

我们认为,“革命化”建设就是要求海事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政策。重点要做到忠诚于宪法、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始终围绕实现现代化海事强局的发展目标,全面加强队伍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品德和思想作风建设,切实发挥海事在水上安全监督管理和服务保障方面的职能作用,确保完成好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正规化”建设主要是指依靠规范化的组织形式和科学的运行机制,坚持依法管理、从严管理、标准管理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切实在行政执法、组织机构、监督制约、教育培训、风纪风貌、综合保障等方面实现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保证政令畅通、内务规范、工作高效、服务到位,为革命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秩序和环境。重点要做到“四统一”、“四规范”,即“统一录用制度、统一纪律要求、统一外观标识、统一执法标准”;“规范机构设置、规范编制管理、规范职务序列、规范行为举止”。

“现代化”建设就是要求海事必须适应国家海洋战略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应用先进技术,掌握先进装备,努力实现海事的工作理念、管理方式、体制机制、装备设施和后勤保障的全方位现代化。重点要做到以水上交通安全为中心,以“四型”海事建设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加强基础和基层建设,实施人才强局、科技强局和质量强局战略,努力提升海事监管、服务、应急、保障能力,基本实现执法装备现代化、安全监管立体化、巡航应急一体化、辅助决策智能化、管理运作精细化。

正规化、革命化、现代化建设是海事建设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革命化建设是海事建设的政治方向,现代化建设是海事建设的中心任务,正规化建设是海事建设的重要基础。

二、广东海事的发展现状

广东海事局是全国三大海区局之一,管辖海域面积占全国的七分之一,海域岸线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内河通航里程占全国的八分之一。近年来,广东辖区持续增长的水运需求,大幅增加的危险品运输,以及日益频繁的水上活动,给海事监管和服务带来巨大的压力。广东海事局不断强化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力推进自身能力建设,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辖区安全形势持续稳定,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海事保障。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海事在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队伍、基础设施装备、内部规范管理、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综合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广东海事推进“三化”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广东海事局“摊子大、战线长、任务重、欠账多、不平衡”的基本局情和“大而不强”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发展不平衡,工作不协调,影响发展可持续的问题,在各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这些问题,都必须在推进“三化”建设进程中加以解决。

三、“三化”建设是广东海事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

新的形势。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策,把海洋事业摆在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强调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今年的全国“两会”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实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强调要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这些都对海事履行“三保一维护”职责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海事部门必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从保障水上交通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促进国家海洋强国建设的高度,积极转变发展理念与管理职能,全面提高履职能力和服务效能。

新的起点。直属海事系统“三定”方案的实施,标志着海事核编转制进入冲刺阶段。随着体制机制的逐步理顺,海事队伍纳入公务员管理,海事责权将更加明晰,工作要求将更加严格,制度管理将更加完善。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公务员法》,尽快适应身份转变的角色定位;要求我们要按照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完善工作制度机制,努力提高行政服务效率;要求我们要按照新的机构职能职责,切实做好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的各项工作。如何在改革中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推动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新的使命。杨部长要求加强海事队伍正规化、革命化、现代化建设,强调海事发展要在政治上、业务上、能力上、作风上有新突破、新进展、新成效。广东海事局要在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维护生态文明、转变行政职能、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努力作为。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身强大,才能肩负起应有的责任,才能履行好神圣的使命,加强广东海事“三化”建设,是广东海事局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

四、广东海事“三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广东海事推进“三化”建设,依据是“摊子大、战线长、任务重、欠账多、不平衡”的基本局情和“大而不强”的现状,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立足于这一基本局情。布局是整体推进两基建设(基础和基层建设),实施三大战略(人才、科技、质量强局战略),构建四个体系(水上安全防控、应急管理、航海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强化五项保障(政治、思想、组织、纪律、宣传保障)。方法是统筹沿海与内河、发达与欠发达地区海事协调发展,统筹航政与航保协调发展,统筹行政、业务与党群工作协调发展,统筹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协调发展。标准是安全监管效果好,事故指标低位运行,在系统中处于领先地位;业务建设品牌响,履约研究、规则标准制定有大的话语权,在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海事服务口碑好,在社会中享有广泛赞誉,在系统中起到标杆作用;综合管理质量高,行政党群工作不断出成绩、出经验,在系统中起到示范作用。

五、广东海事“三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始终坚持把维护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是海事的安身立命之本。要科学把握水上安全监管规律,依法履行水上安全监管职能,建立健全水上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着力解决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要牢牢守住防范群死群伤事故这条底线,全面加强事故预防预控,确保安全形势稳定。

(二)始终坚持把提升海事公共服务水平作为“正规化”建设的集中体现。服务是海事工作的本质属性。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行业,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海事作为交通运输系统水运子系统中的重要支持保障力量,要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培育海事服务理念,发挥海事专业优势,建立海事公共服务标准,完善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彰显海事社会价值。

(三)始终坚持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作为“革命化”建设的工作准则。依法行政是海事执法的基本要求。要健全法规体系,明确执法权限,统一执法标准,规范业务流程;要注重队伍建设,加强执法教育,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执法水平;要完善执法监督,落实责任追究,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

(四)始终坚持把人才科技质量强局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实现路径。人才、科技、质量是拉动广东海事科学发展的“三驾马车”,人才是根本,科技是支撑,质量是关键。要拥有一支过硬的干部人才队伍,要不断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要全面实现综合管理高水平、高效能、高质量,切实增强广东海事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始终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作为推进“三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党的建设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前提。要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品牌支部创建、党员品牌工程建设、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活动和海事文化建设,突出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和海事政风建设,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作用,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广东海事局事业单位 篇4

专业论文

广东海事“廉政火炬传递”活动正式启动

广东海事“廉政火炬传递”活动正式启动

4月18日,以“廉政火炬驻我家,平安人生你我他”为主题的广东海事“廉政火炬传递”活动正式启动。广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出席启动仪式,并作了题为“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廉政讲座。交通运输部局党组书记许如清、广东海事局梁建伟、陈毕伍,以及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纪检办和深圳、湛江、汕头局、航保中心以及等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政委和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启动仪式和廉政讲座。启动仪式由梁建伟主持。

启动仪式上,黄先耀做开篇讲话,他高度肯定广东海事局创新廉政建设新方式、新路子,他认为开展广东海事“廉政火炬传递”活动,是广东海事反腐倡廉工作的创新之举,也是干部职工主动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渠道,必将深入推进广东海事廉政文化建设,使廉政教育深入人心。他寄语广东海事局再接再厉,用铁的纪律约束权力和行政行为,让清廉的薪火在广东海事“燎原”,为全面推进建设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的海事队伍,打造人民满意的广东海事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党组书记许如清也做了专题发言。他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广东局坚持“两个安全”一起抓,坚决守住辖区水上安全形势总体稳定这一“底线”,坚决守住遵纪守法这一“红线”,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广东局坚持以廉政文化引领海事新风,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大力唱响海事廉政歌曲,潜心创作廉政微电影,扎实推进廉政养成计划,广泛传播廉政正能量,营造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以廉为福、以贪为祸”的廉政文化氛围。他充分肯定了开展廉政火炬传递活动的做法。廉政火炬寓意“清风海事、平安人生”,他要求充分发扬踏实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把廉政火炬传递活动作为传播廉政文化的新平台、建设惩防体系的新载体、推进反腐倡廉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设的新抓手,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广东海事“三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建设人民满意的广东海事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据悉,为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交通运输部党组、广东省纪委反腐倡廉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职工廉洁自律意识,广东海事局党组决定用一年时间在全局范围内组织开展以“廉政火炬驻我家,平安人生你我他”为主题的廉政火炬传递活动,从粤东、粤西两条线同时在局属24个单位进行“廉政火炬”接力传递,“廉政火炬”在每个单位驻一个月,“廉政火炬”驻留期间,所在单位开展廉政谈心、廉政监督、擦亮廉政品牌、推行廉政养成、唱响廉政歌曲、观看廉政电影、开办廉政讲坛、举办廉政知识竞赛等一系列干部职工乐于参与的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的主题活动,传播海事清廉薪火,宣扬海事廉洁理念,传递海事廉政正能量,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浓厚氛围,在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制度、监督等各方面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

本次活动的主办方表示,本次“廉政火炬传递”仪式,既是一次廉政火炬传递活动动员会,也是一次全体干部职工点燃清廉之火的誓师会。通过传递活动,丰富和创新廉政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充分发挥廉洁文化的熏陶作用,营造广东海事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解读廉政火炬传递活动

主题意义

本次活动以海事“三化”建设为引领,以“廉政火炬驻我家,平安人生你我他”为主题,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着力解决干部职工在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干部职工的宗旨意识、党性观念、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和廉洁意识,树立良好的党风、政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活动时间

本次活动从2014年4月开始,2015年4月结束,历时一年,分东西两线同时在局属24个单位轮流开展,火炬传递由东西两线同时进发,东线由汕头局至广东局局机关,西线由湛江局至南海航海保障中心。每月火炬传递,将举行简约又庄重的传递仪式,原则上定于每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月第一个工作日在火炬接收单位进行。火炬传递活动结束后,火炬将送回广东局。

六项规定动作

廉政火炬传递过程中,各单位将开展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规定动作6项:开展廉政谈心,广东局领导与火炬驻在单位正职谈心一次,火炬驻在单位领导要与机关处室、基层单位主要负责人谈心一次;开展廉政监督,对火炬驻在单位开展一次廉政监督,火炬驻在单位对所属单位(部门)至少开展一次廉政监督;擦亮廉政品牌,火炬驻在单位组织干部职工集中演唱《广东海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共同观看廉政电影;开设廉政讲坛,火炬驻在单位正职必须亲自讲一次廉政党课,组织干部职工撰写廉政感言;推行廉政养成,火炬驻在单位要按照“三六五”廉政养成计划要求,组织干部职工撰写廉政日志,促进廉政养成;评选廉政模范,每个单位至少要评出一名廉政模范,局党组将依据各单位廉政模范上报情况,评选出广东海事局廉政模范10名。

广东海事局事业单位 篇5

内江市人事局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解答意见

1、关于岗位总量设置问题

岗位总量设置掌握的原则是以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为准。空编较多的单位和职能弱化只出不准再进人的单位以现实有人员为基数设岗。借用人员不设岗,回原单位占岗。编外人员(人事代理人员)不纳入岗位总量。

2、关于岗位结构比例问题

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要求必须按文件规定的比例控制。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比例不能作为提高结构比例的理由。高级正高与副高的比例原则上按1:9确定。对规模小、人数少的单位首次设岗,在不突破规定的等级内,原则上按现等级设岗,实行动态管理。

政工系列不属于专业技术系列。

3、关于管理(职员)岗位设置问题

事业单位管理(职员)岗位数量,根据其规格、规模和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的权限确定,本着从严从紧的原则,在国家没有新的政策规定出台前,现仍暂按川人任[1991]94号文件的规定执行。

4、关于岗位类别设置

岗位类别的设置以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结构为依据,不能以现有人员的结构情况作为岗位类别设置的理由。如果这次岗位设置需要调整的,应先商编制部门同意并调整后,再按新的编制结构设置。

5、关于核定的领导职数是否一定要设岗的问题

经编制部门核定的领导职数包括中层领导职数要设岗。

6、关于九年制学校混设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的问题

根据2002年省政府川办发[2002]46号文件规定,高、初中核定编制要分核的规定。对这类学校要商编制部门将高初中编制分核。如果不能分开的,按班次核定。

7、岗位实施的基本步骤和程序

(1)成立实施领导小组(要有职工代表)

(2)制定实施方案、编制岗位说明书。根据人事局核准批复的岗位设置通知,按照单位的职能职责,结合单位实际,科学合理制定单位的实施方案,同时编制岗位说明书,并交职工会学习通过。

人事考试教育网

(3)公布岗位。

(4)实施岗位聘用(包括:个人申请、资格审查、竞聘)

(5)公示

(6)签定合同

8、关于岗位说明书的编写

岗位说明书的编写以人事局核准批复的岗位数量和等级为依据,根据单位的职能职责,科学合理的编制单位的岗位说明书。确定单位三类岗位类别具体设置那些岗位及岗位最高等级。

岗位说明书是一岗一书(除有完全相同的岗位可以共用外)岗位任职条件在岗位说明书中必须具体。

9、关于“双肩挑”问题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点和工作需要兼任的,要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申报核准。“双肩挑”实行双岗、双责、双考核。

“双肩挑”审核原则:①该岗位确实需要“双肩挑”;②要符合专业技术岗位聘用条件;③确实从事专业技术工作;④要完成专业技术岗位的职责任务。

“双肩挑”增设的专业技术岗位增加到专业技术的最低档。

10、关于竞聘不同类别岗位条件问题

对于竞聘不同类别岗位的人员需符合竞聘岗位任职的基本条件。

竞聘到专业技术岗位只能在相应岗位的最低档。

工勤人员竞聘管理岗位:①具有大专以上学历;②在本单位工作满3年;③有职位空缺。机构为科级事业单位的工勤人员不得直接竞聘科级管理岗位,且竞聘管理岗位需符合川人任[1991]94号文件的规定;首次聘用到管理岗位,一般聘用到九级以下职员岗位。

11、关于能否高等级放在低等级岗位上使用的问题

对于核准的岗位等级,空余的高等级的岗位可以放在低等级岗位上使用。不过,空余的高等级专业技术岗位放在低等级岗位上使用时,高、中、初岗位内部不同等级之间要保持合理的比例。

12、关于各岗位等级任职条件的确定问题

人事考试教育网

各岗位等级任职的基本条件不能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其具体条件由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根据单位实际情况综合确定。

13、关于事业单位首次岗位设置聘用时可否晋升职务等级问题

事业单位首次进行岗位聘用时,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结构比例,不得突击聘用人员和突击晋升职务。要保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即首次竞聘时,管理人员按现聘职务对应进入相应等级的管理岗位;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其现聘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竞聘相对应的专业技术等级岗位;工勤人员按现任工人技术等级对应进入相应等级的工勤岗位。

14、事业单位首次岗位设置聘用时现有人员未达到结构比例或超过结构比例应如何处理?

事业单位首次进行岗位聘用时,单位正式人员尚未达到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事业发展要求和人员队伍状况等情逐步到位,单位正式工作人员超过核准的要求,先超比例聘用,今后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者解聘等办法,逐步达到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超过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按照现聘职务进入相应职务岗位等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最低档。

超结构比例聘用的人员,其聘任合同按现聘职务岗位签定。

15、因单位领导班子调整,退出单位领导岗位的人员如何聘用?

因单位领导班子调整,退出事业单位领导岗位的人员可在符合任职条件的前提下按有关规定转聘到本单位其它类型的岗位;如无法转聘到本单位其它类型岗位,可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并经同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保留原职务对应的管理岗位等级的待遇。设置了同级其它担负管理任务职员岗位且有空缺的占相应的岗位数,未设的或无空缺的不占岗位数。

16、关于事业单位长期不在岗位人员的处理原则

因本人原因长期不在岗的事业单位在册正式工作人员,在单位进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之前必须回到原工作岗位,参加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竞聘工作岗位,否则所在单位可以按《四川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管理办法》予以解聘。

17、关于退休和离岗待退人员问题

广东海事局事业单位 篇6

为规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的内容和样式,便于岗位设置方案的拟定、审核,我们设计了岗位设置方案样式。要求如下:

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一)现有机构编制、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分类分级统计情况;

(二)拟设置岗位数量、类别、等级、结构比例意见及主系列专业技术岗位名称;

(三)相关问题的处理意见;

(四)组织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二、岗位设置方案文本用A4纸,字体、行距、页边距等按公文标准设定。

三、岗位设置方案报送一式三份,电子文本一份。

四、报送岗位设置方案时,一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原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管理手册》(复印件);

(二)市人事局备案核准的现有在职管理、专业技术和工勤人员聘用情况;

(三)岗位设置情况一览表(样式见附件,该表从淄博人事信息网下载使用)。

广东海事局事业单位 篇7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的通知》的通知

各街道教育办、中小学、直属单位:

现将区人事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的通知》(宝人„2009‟13号)转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几点要求,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用人单位须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或完善本单位有关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竞争上岗的实施办法,在办理职务聘任前将其报送区人事局人才资源开发科业务办理窗口和区教育局人力资源科备案。

二、用人单位对拟聘人员在学校公告栏进行公示后若无异议(公示3天以上),方可印发《聘任通知》,并在《聘任通知》内注明“经公示无异议”。

三、办理聘任所需材料:《聘任通知》一式二份,单位、人事部门各留一份;拟聘公示,一式一份,交人事部门一份(新聘、续聘人员名单可集中于一份公示文件)。

四、根据人事部门要求,拟聘人员须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且须记录于本人继续教育证书中,中学须有市级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盖章,小学须有我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盖章。用人单位经核查本单位拟聘人员满足继续教育完成要求,方可报送人事部门办理聘任审批手续。

五、用人单位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聘任、续聘或解聘,应严格按照有关的聘任条件和程序进行,及时办理,审批后按照要求把《宝安区事业单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审批表》归入个人档案。

六、原聘期届满后再次获聘的,单位必须为其办理续聘手续,逾期3个月未办理续聘手续的,视为自动解聘,区人事部门将对其工资待遇按规定进行处理。

七、现《宝安区事业单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审批表》直接由用人单位盖章后即可去区人事局办理审批(不用主管部门审核盖章)。

八、办理完聘任后需交主管部门备案的材料:经区人事局审批后,各单位须将《聘任通知》、公示、以及《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系统职数办理情况登记表》(附件2)各一份交至区教育局人力资源科。

附件:1.关于加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的通知》

(宝人„2009‟13号)

2.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系统职数办理情况登记表

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

广东海事局事业单位 篇8

[字号:小 中 大]

日政办发〔2005〕44号

市政府各部门,各高等院校,市属各事业单位,国家、省属驻日照各单位:

市人事局《关于加强市直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日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五年七月十八日

关于加强市直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人员

管理工作的意见

日照市人事局

(二○○五年七月四日)

为加强市直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人员管理工作,根据市政府2003年第3次市长办公会议和市政府《关于市直事业单位计划外聘用人员缴纳社会保险金问题专题会议纪要》(〔2004〕47号)精神,现就加强市直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人员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编制外聘用人员计划的确定

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人员是指在不增加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和财政支出的前提下,为促进事业发展,由市直事业单位聘用的专业技术人才。编制外聘用人员实行人事计划管理,但不纳入编制管理,财政不核拨经费。

市直用人单位原则上于上年末提出下编制外聘用人员计划及所需人员的岗位安排意见,报送市编办。市编办根据用人单位的工作需要、人员现状及经费收支情况,本着从严掌握、改善人员结构和优化人才配置的原则,于年初确定并下达用人单位编制外聘用人员计划。编制外聘用人员计划每年核定下达一次,跨自行废止,不累计使用。当年不申报或没有安排编制外聘用人员计划的,用人单位不得聘用编外人员(包括原聘人员)。编制外聘用人员计划一经下达,有关部门及用人单位要认真执行,不得超计划聘用人员。

二、编制外聘用人员的聘用程序

1.聘用条件。编制外聘用人员原则上接收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或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特殊专业可接收专科以下学历人员,但要从严控制。首次聘用的人员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2.招聘方式。编制外聘用人员原则上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进行。考选工作要按照公开、公正的原则,严格按规定程序操作,做到政策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保证选人的客观公正性和科学性。对重点院校的本科生和紧缺专业的人才,可采取综合素质测试、考察等形式选聘。

3.组织实施。编制外人员招聘工作由用人单位主管部门为主组织实施,市人事局予以指导。用人单位主管部门要制定考选工作方案,明确招考人数、学历层次和专业要求、考选方式和程序等,报经市人事局同意后组织实施。

4.聘用手续办理。对符合考选工作方案规定的条件和要求,并按程序招考的拟聘用人员,由各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将拟聘用人员基本情况报市人事局审核,经审核同意聘用的人员,办理编制外聘用手续。

5.聘用人员备案。用人单位在编制外聘用人员工作结束后,及时填写“市直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人员备案表”,报市人事局(编办)审核备案。

三、编制外聘用人员的人事管理

按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有关规定,市直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人员在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实行人事代理。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负责办理以下各项代理业务:

1.人事代理手续办理。用人单位持《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办理《委托人事代理合同书》签订手续,按照规定缴纳人事代理费。

2.聘用合同鉴证。根据《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聘用合同鉴证暂行办法》,用人单位要按照公平、公正、协商一致的原则与编制外聘用人员依法签订聘用合同,并进行合同鉴证,确保被聘用人员的合法权益。

3.考核。参照事业单位在编同类人员标准、程序进行。用人单位要将《考核实施方案》报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审核同意后组织实施,考核工作结束后,写出总结报告,连同《考核登记表》一并报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备案。

4.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按照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聘用的原则,参照事业单位在编同类人员的评聘程序和办法进行。

5.工资福利待遇。编制外聘用人员享受本单位在编在职同类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根据事业单位在编同类人员的工资标准确定档案工资和办理工资调整手续。经核准审批后的档案工资作为计算缴纳社会保险金的依据。

6.社会保险金缴纳。经市人事(编制)部门审核备案的编制外聘用人员,按照事业单位在编在职同类人员的标准,在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事业处和市社会医疗保险事业处缴纳社会保险金,财政不拨款、不兜底。社会保险金转移按照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办法执行。

市人事局会同用人单位严格界定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人员的范围,对未纳入市编办下达的编制外聘用人员计划和未按程序办理聘用手续的,不得纳入事业单位社会保险金缴纳范围。市人事局要将每年的编制外聘用人员情况及时通报市劳动保障部门,确保编制外聘用人员社会保险金缴纳的顺利进行。

7.退休审批。编制外在聘人员符合国家规定退休条件的,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手续。

8.户口、党团关系和计划生育管理。编制外聘用人员的户口及党团关系,落在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负责管理;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强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日政发〔2003〕72号)有关规定,编制外聘用人员计划生育管理由用人单位负责,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协助做好有关工作。

9.聘用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为3年,合同期满聘用关系终止,根据工作需要,符合续聘条件的可以续聘。市直用人单位与编制外聘用人员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解除聘用合同。符合合同约定的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条款的,按合同约定办理。用人单位与编制外聘用人员解除聘用合同的,用人单位要在15日内书面向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备案。编制外聘用人员因解除聘用合同获得的经济补偿,按照国家现行政策规定执行。

四、其它事项

编制外聘用人员的流动。市直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人员在原单位解聘后1年内,市直其它有编制外聘用计划的事业单位拟聘用的,可简化程序,主要根据被聘人员的学历、专业、能力素质和聘用单位的条件要求,经聘用单位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市人事局审批,在原工作单位的聘用年限可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

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人员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后,无单位聘用的即为社会人员,到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可委托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实行个人人事代理,1年后其劳动保险关系转到企业单位社会保险机构。被企业单位聘用的,按事业单位人员调企业的有关规定办理。本意见未尽事宜,按照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执行。原经人事编制部门批准已

办理编制外聘用手续的人员按本意见完善相关手续。

广东海事局事业单位 篇9

【发布文号】粤府[1996]55号 【发布日期】1996-07-05 【生效日期】1996-07-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

《广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粤府〔1996〕55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现将《广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管理实施细则》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六年七月五日

广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加强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总额控制和工资基金管理,严格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根据国务院《 工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和人事部、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我省范围内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以下统称机关、事业单位)。

中央和部队(非现役编制)驻粤机关、事业单位参照本实施细则执行。

第三条 第三条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基金管理的主管部门。

第四条 第四条 工资基金是指机关、事业单位用于职工(包括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和临时工等)各项工资支出的专用资金。

第五条 第五条 工资基金管理的内容,以国家统计局《 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为准,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凡属工资总额组成的各项支出,不论现金或转帐,均纳入工资基金管理。

第六条 第六条 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管理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下达的工资总额计划为依据。各地区、各部门应根据省人事厅下达的工资总额计划,综合考虑属下各机关、事业单位的性质、经费来源、编制定员以及职工人数计划等情况,按计划管理程序将计划逐级及时分解落实到机关、事业基层单位。各机关、事业单位根据每年下达的工资总额计划以及本单位的人员变化情况和每月与每季度支付工资需要,编制当年工资基金使用计划,全年工资基金使用计划不得超过上级下达的工资总额。

因建制或编制定员变动等特殊原因需要增、减职工的,经报主管部门和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调整职工人数计划和工资总额计划后,方可相应调整工资基金使用计划;工资基金不足需要追加工资总额时,由主管部门和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批调剂;调剂不了的,按计划管理程序报上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批调剂。未批准调剂前,原使用计划不得突破。

每年省工资总额计划下达前,各地区、各部门可按上同期实际支付的工资总额,扣除其中不合理部分,增加合理部分,先行核定所属各机关、事业基层单位第一季度工资基金使用计划。待省工资总额计划下达后,再核定各单位全年的工资基金使用计划。

第七条 第七条 实行工资基金与增人计划配套管理的办法,机关、事业单位增加人员,须编制增人计划,经主管部门审核,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并核增工资基金。违反增人计划管理规定擅自进人的,不得核增工资基金。

第八条 第八条 机关、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增加工资时,凭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的增资人数和增资总额到工资基金管理部门办理增加工资基金使用计划手续。

第九条 第九条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晋升行政职务、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等需增资时,在规定的职数范围内的,可凭政府人事部门核定的增资额办理增加工资基金使用计划。

第十条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办理增加工资基金使用计划:

(一)未经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批准,擅自突破工资总额计划的;

(二)不按人事部门下达的职工人数计划擅自补充增加人员的;

(三)违反工资、奖金、津贴管理规定,自行提高标准的。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机关、事业单位只能在银行开设一个工资基金专用帐户,一切工资性支出只能在此基金专用帐户支付,并如实填写工资基金使用登记表和工资基金支付登记表,不得套支或坐支现金发放工资。开户银行根据人事部门核定的工资基金使用计划监督支付工资。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机关、事业单位根据工资基金使用计划,逐季送主管部门审核盖章,报同级人事部门批准后,列入《 工资基金管理手册》(机关、事业单位使用本),凭《 工资基金管理手册》逐月到开户银行提取现金。由银行代理发放工资业务的单位,每月在向代理银行提供工资发放表(或电脑磁盘)的同时提交《 工资基金管理手册》,代理银行须依据政府人事部门核定的工资基金使用计划代为核发工资。机关、事业单位每季度分月发放的工资总额合计数,不得超过本季度工资基金计划使用数;违反规定超出本季度工资基金计划使用数的部分,开户银行不得给予支付。季度工资基金使用计划如有节余,可结转到下季度使用;但不允许提前支取下季度的工资基金。因新工资政策出台、落实国家安置任务或国家有其他新规定,致使季度工资基金超计划的,凭政府人事部门核定的增资数额办理调整季度工资基金使用计划。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应建立《工资基金管理台帐》和《在职人员花名册》,对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定员数、实有人数、新增人员、工资总额等情况,及时予以登记,作为申报和核定工资基金的凭据。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经批准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挂钩的事业单位,由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按照工效挂钩的办法,核定工资总额基数和结算新增效益工资,工资总额基数和新增效益工资合并构成工资总额计划,纳入工资基金使用计划。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经批准实行工资总额包干的机关、事业单位,由其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的政策规定,核定工资总额基数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后,作为包干限额指标,纳入工资基金使用计划。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中央和部队(非现役编制)驻粤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由驻地政府人事部门负责管理。当地政府人事部门根据其上级主管部门分解下达的工资总额计划审核工资基金使用计划,并可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对一些工资总额计划偏低的单位,适当调整工资基金使用计划。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每年进行一次工资基金年审,对各机关、事业单位使用《 工资基金管理手册》和执行工资基金使用计划、职工人数计划,以及开户银行是否按规定支付工资等进行检查。经年审合格的,核定下一的工资基金使用计划,并更换使用新手册。年审不合格的,不予核定下一的工资基金使用计划和更换新手册。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各地人事、财政、银行、审计、统计等有关部门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管理和检查监督工作。人事部门按照国务院和人事部的规定下达工资总额计划和审核工资基金使用计划;财政部门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核拨经费;开户银行依据核定的工资基金使用计划支付工资;审计、统计部门依法进行审计、统计监督。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会同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对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工资基金和现金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 工资基金管理手册》由省人事厅、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统一制订。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情况汇报 篇10

(新华网 2010-07-13)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编办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我省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稳中求进”的改革思路,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基本服务优先、服务公平公正、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按照会议安排,现将广东省事业单位改革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做法

2006年,我省被中央确定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5个试点省之一。2007年,制定出台了《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和《广东省省直事业单位模拟分类目录》,选择部分省直原依(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原省人事厅、水利厅、原环保局以及佛山市进行试点。深圳市从2006年开始也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2008年以来,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改革思路,完成了全省事业单位模拟分类和匡算工作。2010年,正式印发《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计划今年底前全省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改革过程中,我们广泛征求专家和各界意见,认真吸纳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各地经验,充分调动有关部门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相当程度上化解了改革的困难、风险和阻力。聚社会各方之智、求综合配套之策、成全面推进之势的事业单位改革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一)抓好科学分类,着力增强事业单位公益属性

科学分类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和切入点。改革中,我们着重抓好事业单位清理规范,重新界定、调整、收缩和转换事业职能范围,科学分类,积极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调整与规范并举,退位与补位共进”。一是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回归机关或转为行政机构。如2007年将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省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等10个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或机关内设机构。二是将应由市场承担的任务交给市场。如将省水利厅几大水利枢纽的发电、检修等经营性职能剥离,按企业化运行,实现事企分开。三是将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规范社会组织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出台《关于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的意见》,明确将可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能转移出去。如在省旅游局所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明确事业单位承担的行业标准、行规行约制定、行业评比、培训等任务逐步交给社会组织。

在调整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将规模小、效益低、设置重复、职能相近、服务对象单一的事业单位进行整合,实行综合设置,然后再对整合后的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如:原省人事厅所属事业单位改革,在对省人事信息中心、省人才服务中心、省海外人才引进服务中心等6个事业单位进行清理整顿和职能调整的基础上,重组为省人才服务局、省人事考试局2个事业单位后再分类。

(二)加强民生保障,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益性是事业单位的基本属性。根据国家的部署,我们将关系国计民生、事业单位集中的重要公共服务行业,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地勘、水管工程等行业体制改革纳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整体部署中统筹推进,努力在整体部署中解决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共性问题,同时在行业体制改革框架下解决不同行业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个性问题。一是推动科研体制改革。出台《关于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对科研事业单位重新分类定性、调整重组,在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组建若干主体科研机构。二是推动地勘体制改革。出台《广东省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组建省地质局、省核工业地质局、省有色金属地质局,并整合地级市地勘队伍,保留一支公益性地质队伍,实行“省市结合、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在全国创造了地勘改革的“广东模式”。三是推动文化体制综合改革。在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塑造合格文化市场主体、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保障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如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实施转企改制,并按集约化方式和资产运营模式组建广东南方影视传媒集团、广东星海演艺集团、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省出版集团等,积极推动省属新闻出版单位、文艺演出院团、新华书店等事业单位进行转企改革。四是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出台乡镇卫生院等机构编制标准,明确乡镇卫生院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同时,将职业病防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列为公益一类、公立医院列为公益二类,不断完善全省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五是推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在水管事业单位中积极推行水利工程管理与维修养护分离,将水利工程养护、经营部分剥离后转为企业,同时将承担城镇供水、水利发电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的水管单位确定为经营性事业单位并转为企业。

(三)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增强公益服务能力和活力

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抓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一核心,努力突破传统事业单位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

一是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我们积极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淡化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行政隶属关系,逐步打破事业单位的体制束缚,激发事业单位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省直已确定在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事业单位推进试点,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架构的法人治理结构。深圳市还专门出台《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实施意见》,在利益关联方较多的事业单位和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建立法人治理模式。今年中央编办将我省确定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我们将在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公共服务等领域,以及广州、佛山、深圳等市、县(区)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事业单位推进试点,目前正在研究确定试点单位名单上报中央编办。

二是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一直以来,事业单位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经费使用效益不高,大部分经费用于养人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少单位经费中人头费占了很大比例,个别单位甚至全部经费都用于养人,无钱办事业。这次改革,我们注重打破传统建机构养人员办事情的方式,树立“以事定费”、“以费养事”的观念,根据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采用政府保障、项目拨付、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公共事业,保障财政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目前,我省已有不少地方和部门的事业单位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办法。如核定购买服务人员数、明确中小学的后勤服务人员不占用事业编制,按不超过教职员总数的15%聘请后勤服务人员,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等。这些做法较好地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

三是试行法定机构管理运行模式。根据省领导批示精神,积极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先进经验,将法定机构试点工作作为我省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继续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构建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奠定基础。目前已研究确定了试点工作方案,初步确定省直9家事业单位和广州、深圳、珠海市作为试点。深圳市已对某些特殊行业或领域中兼具政府、事业、企业多重角色于一身的单位,通过特定立法方式,明确法定机构的法律地位、职责任务、人员配备、薪酬机制、治理结构和财务管理。该市城市规划发展研究中心的管理办法已进入政府规章立法程序。

(四)注重加强监管,着力规范事业单位管理

事业单位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牵涉面广,专业人才和技术知识高度密集,隶属关系和投资渠道各不相同,情况十分复杂。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服务绩效不高等问题将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事业单位监管体系建设,不断规范事业单位管理。

一是健全事业机构编制标准体系。出台《广东省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广东省机电排灌管理体制和机构编制问题的意见》;完成《广东省中小学教职员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修订工作;出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编制标准、《广东省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员编制标准暂行办法》等,并已着手制定《广东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通过制定标准,规范和改善管理,巩固改革成果。

二是建立总量和动态调控机制。改革中我们认识到,事业单位编制必须适合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需求,并逐步与财政预算衔接。为此,省编办与财政厅建立了对省属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实行增编指标控制办法,确定2008年省属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含高职、中职)新增事业编制总量,按动态调整、体现公平的原则,对现有编制数分类定档,对学生数多、编制少的院校重点增编;学生数大幅减少的院校进行减编调整;同时合理调整编制结构,将分编重点倾向高职院校。我们还从2007年开始在中小学实行了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根据学生数的变化情况,按标准增加或减少编制数。

在这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还进一步明确严格控制事业机构编制,强调在分类改革期间,事业机构编制原则上只减不增,确因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需新增机构或编制的,采取机构有撤有设、编制有减有增的办法,实行部门或区域、行业、系统内调剂,动态管理。有明确规定必须增设机构的,严格按“撤一建

一、总量控制”的原则办理。

三是探索事业单位网上监管。建立广东省事业单位网上监督管理系统,与省质监局、社保局等13家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联检部门交换数据、联合监督。通过网上监督系统,实现信息数据的联通共享,促进行政审批由串连式向并联式转变和事业单位监管体系由静态性、单一性向交互式、网络化的扁平管理体系转变,将监管的着眼点从年检与事后惩戒转变为事前防范和事中监督,创新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监管途径。同时,还建立了财政、人事、工商、质监、银行、公安、税务等15家联检单位参加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联络会议制度,通报法人证书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探讨提高法人证书权威性的有效途径。

四是探索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制度。开展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是新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绩效管理思想和经验,结合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工作,针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职能特征,建立健全绩效评估体系,对事业单位的运行情况、服务质量、岗位设置、人员结构、资金使用等进行评估,把监管的着眼点变为事前防范和事中监督,从而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2007年底,世界银行和国家财政部委托我办开展“事业单位监管机制”课题研究。我们结合世界银行课题,组织力量对如何通过绩效评估和问责机制来提高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提供的质量和效率进行研究,争取为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涉及面广,触及了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涉及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在改革推进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主要有:

(一)改革动力仍然不足

事业单位改革实质上是政府自身改革,但目前改革动力仍然不足。一方面,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出发,社会公众均对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持积极态度。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利益相关方对改革仍存在迟疑或观望态度:首先,部分主管部门不愿意改革,一旦改革将导致其利益受损,因此改革积极性不高。其次,有的部门领导习惯现有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事业单位改革后的发展有担忧和顾虑,缺乏改革信心;有的则担心改革带来不稳定而不敢改革。再次,事业单位职工习惯了现有较为稳定的工作状态,担心现有利益得不到保障,保不住“铁饭碗”,改革缺乏内驱力。因此,在政府和社会公众“想改革”与事业单位利益相关方“怕改革”的双重博弈下,动力和阻力的此消彼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力度。

(二)相关配套政策有待完善

完善的配套政策是顺利推进改革的保证。而改革的相关优惠政策主要由中央确定,地方政府难以提出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政策。目前,组织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财政管理等配套政策不衔接,成为制约改革顺利推进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与分类相对应的财政管理政策不衔接。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精神,要改革财政投入方式,但目前中央并未出台具体的政策意见,分类后如果事业单位仍按原财政管理方式进行管理,使得分类失去实际意义。此外,改变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需要创新财政制度,而财政在扶持社会组织和其他机构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还缺乏规范的制度规定。

二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不明确。目前,推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如职业年金政策不明晰、相关费用来源不明确等,执行中引发了不少问题。例如,目前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普遍担心改革后待遇水平会降低。特别是学校教师普遍要求按照《教师法》规定,退休后的待遇水平不低于机关退休人员。而事业单位管理层则担心实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后,单位所缴费用大且渠道不明,会大大加重单位负担,不利于事业发展。

三是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政策不健全。目前,中央和省均未出台事业单位转企政策和措施,事业单位多是比照国有企业的改制办法进行转企改制。之前,我省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主要在文化系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但我省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转企改制有特殊的资金补贴政策,情况极为特殊,其做法难以借鉴,给事业单位改革推进转企改制工作增添了难度。

(三)现有法律法规和制度滞后

现有体制和法律法规框架下建立新的制度缺少法律支撑,而且相关部门目前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深入研究,难以及时为实践提供指导,导致改革推进难、到位难,影响了改革正面效应的发挥。如:(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概念难以适应实践需求。事业单位举办主体多元化是大势所趋,但目前《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仍从所有制形式上将事业单位分为两种法人,如何进一步完善国家法人库及其法规建设,以适应事业单位产权多元化和举办主体多样化的需要,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尚需研究。(2)逐步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涉及一系列制度调整问题,包括改变按行政级别确定工资、退休金、享受相应待遇等,难度较大。(3)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理事会的决策机构定位与党管干部原则需要探索和研究衔接政策等等。

(四)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目前国家公益服务提供或财政投入虽然有了大幅的增加,但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事业的举办主体还是以国家为绝对主力,社会力量还没有充分进入社会事业发展领域,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促进社会力量举办公益事业,不仅可以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选择,而且有利于打破垄断,对国家举办的事业单位产生压力,形成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

三、体会和建议

(一)改革应当统筹协调,注重方法步骤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营造改革的氛围和环境,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激发各界参与和支持改革的热情,把握好改革的进度和步骤,对改革的有效推进十分必要。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外部和内部的正面宣传,调动事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改革的积极性,也让社会了解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正确认识改革的实际内容,从而增进对改革的理解、支持和信心,有效避免震动。二是注重协调联动。建议建立高层次的改革领导协调机制,多方联动,协调推进改革。同时,重点领域和行业的改革,建议由国家层面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进,更容易形成巨大的示范效应。三是加强宏观指导。建议中央能尽快出台总体的指导意见,从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具体内容等方面,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进一步明晰改革思路。四是分步有序推进。改革不宜操之过急,应当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逐步推进。

(二)事业单位分类应当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事业单位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且事业单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遇到的问题较多,改革的难度不亚于政府机构改革和国企改革,且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因此,在改革的时间进度上,建议不做硬性要求,改革不宜一种要求、一个模式推进。在工作方法上可按照先易后难的办法,进一步扩大试点,不断总结经验。事业单位分类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财政状况、社会承受度、政府执政理念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分类不能一刀切。对一些争议比较大的分类问题,可以暂且搁置,待思路明晰后逐步解决,不一步到位。

(三)各项政策措施应当尽快衔接、配套推进

事业单位改革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分类改革是重点,是切入点,但分类远远不是改革的全部,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必须系统推进。关键是要建立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在制度设计和安排上科学合理,使不同类别事业单位都能发挥各自的优越性及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个人利益不受损害。建议:(1)在国发[2008]10号文基础上,加快制定职业年金办法,并且明确职业年金办法具有强制性以及相关费用来源等问题;为吸引人才,确保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事业单位新人与老人、中人的待遇差距不宜过大。(2)尽快出台分类改革后的财政、人事、收入分配、产权制度等各项配套政策,避免改革仅停留在分类上,确保改革的实效。(3)保障待遇等政策措施需慎重考虑与历史政策的衔接,避免前后攀比和“翻烧饼”。

(四)改革与管理创新应当并重

事业单位机构分类之后,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管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决事业单位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等问题,做到以改革促进管理,以管理巩固改革成果。应着力探索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评估等公共事业监管体系、建立机构编制总量调控和动态管理机制、探索适应现代机构编制和人事制度管理要求的人员聘用制和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等。

(五)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力度

上一篇:今天的教室特别静作文下一篇:咖啡馆项目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