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理性思维》读书笔记

2024-10-01

《条理性思维》读书笔记(共15篇)

《条理性思维》读书笔记 篇1

《条理性思维》读书笔记

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模型,不论是自己开发的还是学来的。

解决问题的过程

察觉问题

问题是什么(症状)——紧迫性如何——重要性如何——谁去解决

此步易犯错误:匆忙行动;把现象当原因;事必亲躬(管理者应是问题发现者,不必拘泥于细节)。

提升察觉问题能力:在企业里制造一种不安气氛;走出办公室;利益相关方管理;利用并相信直觉;反省(我们最难发现的问题来自我们自己的思维和处事方式);建立对环境的监察机制。

收集信息

如何及收集那些信息:和利益相关方交谈;有目的选择性地收集信息;5WH原则; 呈现:对要素进行力场分析;进行逻辑分析(我:箭头);进行SWOT分析;统计分析; 对于需实现型的问题需要多关注目标状态以及差距;

说明问题

找出症状及根本原因:不断问为什么;对照分析(如果是一个因素,那么就找另外一个情形只在那个因素上有差别);检验假设包括因果假设;和自己辩论;大脑模拟;借助图标分析(我:即图形逻辑分析);

说明目标及限制:需改变的问题更关注现状,需实现的问题更关注目标及条件;不同的目标导致不同的行动方式,因此必须说清楚;条件包括相关资源如时间、空间、资金、人力、材料等限制;也包含对方案的一些要求;

(我:大概这步结束后才能知道能不能解决吧)

开发方案

原则:注重可行性;剩下2个;在格子外思考(意识到自己的假设并跳出);需找问题的逻辑(问题的逻辑里本身就蕴含解决方法);不能忽略暂不作为的方案(如没到时候需先静观其变;先处理症状;暂时性决策;先选好方案到时再执行);

不遗漏价值方案的方法:与上一次比;对对手比;与现实比;

常见错误:没能找出所有价值方案;追求完美;太保守;

策略思维:贯穿始终的原则;保证做正确的事;减小工作量;

另一种途径:先找出一个方案,再不断完善;

(我:先从不同视角找出不同的方案再合并)

选择

有效决策原则:保证过程的正确性;明确方案可能带来的内外部变化以及能否应付;让适合的人参与(我:co-location,越早越好);通过想象力检验;通过部分实践检验;和别人讨论;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即如果环境变化越快我们的决策速度也应该快,如果环境变化缓慢我们的决策速度可以慢一点);谨慎常规化;为决策制定“战略“或总体原则;采取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直觉;

易犯错误:忽略不做决策的决策;决策之后不继续追踪;企图收集所有信息;在不恰当的时候运用直觉;问题是现状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屏障但其中一个没有被足够重视; 实施

确定整体目标——分块(甘特图;为每一块确定目标期限计划)——授权(目标授权:目标期限基本原则,给下属自由)——建立控制系统(明确报告检查援助机制;按目标检查;不侵犯下属的自由权)——定期反馈(如有问题再循环)

使机会最大化:让关键的人参与;提高表达技巧;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反思整个过程(向自己提问);

创造力

障碍:逻辑障碍(过分逻辑;非此即彼的观念);情感障碍(怕引来讥讽;不追求更高的目标);

更富创造力技巧:想象结果及发展过程;与别人讨论(不同人有不同视角;特别是有创造力的人);放松(紧张与创造矛盾;可去散步放松);用逻辑图展示而非文字;不断琢磨;不轻视任何想法并努力寻求其价值;暂时搁置去睡觉(让潜意识工作);大量广泛阅读发展兴趣;

激发别人创造力方法:从不同角度提问引发思考(一般不打断,只听);只看其想法中的优点及其实质(过程中不批评和询问细节);

直觉

培养:放松抛开左脑看实物;倾听内心的声音并相信它;

策略思维

策略是一条贯穿我们采取的各个步骤,并把这些步骤联系起来的一条主线。

步骤:停下来,事情也许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想想症状背后更大的问题,把问题放到整体上去思考,这也许会进而发现更大更根本的问题——“需改变”变为“需实现”(我:不太明白)

策略思维的障碍:成功(我:惯性?)、缺乏成功(维持生计,没有精力搭理策略思维)、没有时间(我:没把时间花在第二类事上,甚至产生恶性循环)、缺乏概念技能、一些思维定势。

补救措施:问恰当的问题(这儿怎么了?是不是更大问题的一部分?);走开(走开利于从外部全局看待问题;利用想象力);从想象的未来反观现实;图像思维;和别人聊聊。

(我:策略思维并不是战略思维,策略是怎么更好地达到目的)

推销问题解决方案

细致设计决策过程:为了使方案摆平各方,需要驾驭决策整个过程,需要积极主动。必须清楚哪些人会与这个决策有关?在哪个步骤上?他们寻找什么?他们对自己的建议怎么看?每个人看了你的建议都会有反应,关键是你要使这些反应偏向你这一边。

准备充分:首先把决策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我:特别是逻辑),还要考虑对方关心的问题:与对象的契合(引起决策的那个问题对对象有什么影响,在此条件下他的需要是什么,此方案怎样满足他的需求)、以前出现过吗(如果问题以前出现过,要详细研究当时采纳的方案及其结果,说明此时你的方案是最好的;如果你的方案以前被提出过也是一样)、其它选择(告诉对象我们考虑过的其它选择,以及为什么选择的是现在这个)、别人是如何做的(行业内竞争对手是怎么处理相同问题的,如果行业内已找到方案,那我们只需采取并做得

更好即可)、实施细节(如果采纳这个方案,谁会牵扯进来?项目应该如何管理?花费多少?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最好还要精心准备讲演稿。

主动出击:必须主动去说服别人(特别是批准者),因为没有人能像你一样对你的方案感兴趣。要告诉别人此计划的好处。

取得他人配合:每个人都有自己优先考虑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他是不会主动支持你的。因此你需要做到如下几点:讨人喜欢(主动帮助让别人觉得你可靠,主动关心别人,和他们打成一片;我:《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的人际习惯,开理细诚)、表现得象一个成功者(我:人都欺软怕硬)、强调给他带去的好处、承认他们优先考虑的事情(我:不要显得只有你和你的方案才是重要的)、明确表示你想要什么及其原因。

注意事项:好的主张也需要推销;人们很少主动读发给的材料;应该从一开始就考虑方案的推销(我:最大化满足主要对象的利益;征求他们的意见)

管理者如何解决问题

影响力:培训别人、改变被人的看法、改变别人的做事方式就是在运用影响力。运用影响力所能达到的效果原超过自身的力量,影响力是使管理者成为管理者的原因。如果代下属做事或思考会造成:你不在问题就不能解决、下属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长进、由于你的位置你不了解实际情况可能犯错。(我:这可能也是产出与产能的平衡问题?)更好的方式是提供帮助(当然前提是下属有能力),这可能一开始要多费些时间培训,但长远来看是高效的。

管理者帮助下属解决问题的方式:听他陈述计划(没有什么比把想法表述出来更能使人思路清晰了)、根据经验提出想法和建议、与之争论、问问题(引导别人思考最有效的方式)。

引导下属注意:逻辑性(纵向的因果联系,从症状到根本原因)、广泛性(作为下属要看到问题的各个方面是很困难的,管理者应该帮助他们退一步,在整个局势中观察问题,事物是如何联系的,一部分的变化如何影响另外的部分)、创造性(如果„„会怎么样?)、可行性(提醒他哪些可能是不可行的,比如要考虑利益相关方)、善于利用资源(提醒他可以利用哪些资源)、风险(如果他胆小就鼓励他,如果他胆大或许应该压一下)、果断。

如何具备影响力:投资时间(管理者的时间就如金钱是有限的,需要主动选择,明智考虑投资,应该多投资于产能,当然是在自己能力之内)、保持信息灵通(培育信息渠道,注意对信息的分辨)、每天走走(去现场绝对必要,给大家请教你的机会)、把握介入和跳出的平衡(引导式的,到一定作用就跳出)、把握处理一般问题与普遍问题之平衡(我:介入处理具体问题是为了了解情况,但精力应主要在一般问题上)。

问题也可能是机会,毕竟问题没有在更糟时才出现。

由集体解决问题

三种决策方式:个人决策、征求意见(自己没有专业技能或需要别人的默会知识)、集体决策。个人决策适用于:紧急、秘密、危机。当任务完成需要每个人热情的参与因由团体决策,因为参与带来权利,权利带来义务。

共同工作的优点:互相交流(后期会更努力去执行)、互相启发、更多方案、更敢于冒风险。但如果领导无方可能会造成效率底下或流于形式抑或达成虚假共识。

如何安排讨论:明确内容步骤、鼓励畅谈、维持秩序、复述、、阶段总结(形成共识)指出讨论存在的问题(如果得不出结论的话)。

高效率团队的特征:有信心(因为问题解决的高效性)、团队拥有自我信念(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能正面问题而非逃避制造假象)、人们对问题自行分类(知道哪些事应该自己解决)、使命感(这是积极主动的前提)、目标导向(一切与之不符的东西都应被改变并取得共识,比如组织系统)、紧迫感(因为使命感)、容忍犯错(如果因为不想付错误的代价而不

允许犯错那最宝贵的创造性无疑就被扼杀了)、建设性地处理冲突(知道冲突不可避免,但都是关于目标使命,并能从大局出发予以解决)、交流高效畅通。

有益创造高效解决问题的氛围的因素:鼓励创新容忍一定程度的风险容忍错误、横向纵向相互交流、财务公开、总目标明确、责任明确(不会互相推诿)、有团队意识、参与式决策、真正以客户为本。(可以从这些因素调查企业的氛围)

在以上这些点上,管理者应该成为榜样。

(我:如果团队里人人水平差不多,只是存在知识等方面的领域差异,集体解决问题似乎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团体可能做出愚蠢的决定,比如希腊人处死苏格拉底。并且这样也可能埋没高人,团体和民主一样做出的决策不会犯低级错误,但也不太可能太高明。而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正如《驾驭变化的世界》所言,是要依靠通才之个人默会知识,而他们的观点不一定能被大家接受。那又如何处理这一矛盾?)

《条理性思维》读书笔记 篇2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发现思维导图完全符合以上的要求,而且可以与传统的读书笔记融合,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大工具。下面是笔者的具体做法,大致分为三步。

第一步:激发兴趣,轻松上手。

刚开始的时候,教师有必要通过一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尽快地喜欢上思维导图。

笔者一方面从网上搜集了一些精彩的思维导图播放给学生看,同时将自己前段时间读完《简单的逻辑学》这本书后在博客上发布的一张全书知识要点思维导图也播放给学生看。看到自己的老师也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学生们果然来了兴趣。

另一方面,我当堂以教科书上的一篇文章为例子,用思维导图进行条理分析,让学生觉得思维导图一点儿也不难,身边的文章就可以随时用它来分析。

接下来我就布置了几次简单的练习,放手让学生大胆使用思维导图。

第二步:加强训练,形成规范。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阶段,重点在于通过训练,形成以下规范:

首先是形式方面。笔者要求学生画图要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统一风格,同时推荐了几款思维导图软件中的风格给学生参考。

其次是内容方面。在第一阶段,学生对于如何用思维导图对文章进行条理分析还不太熟练,有的不知从哪里入手,有的胡乱堆砌,质量都不高。对此,笔者针对课外阅读的方法进行了强化训练,比如优美的散文往往有“文眼”或者说“线索”,抓住“文眼”或“线索”就能厘清文章条理。

接着对思维导图的分支数和层次数做了必要的硬性规定,要求每张思维导图的分支数至少有两个,层次数至少有三个,促使学生在阅读时积极开动脑筋,尽快确定切入点,找出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厘清文章的条理。

制定了这些规范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读书笔记整体美观性获得提升,读书笔记基本形成好词好句好段摘抄、读后心得、条理分析三大模块。

第三步:整体优化,自成风格。

在第三阶段,笔者的目光不再局限于读书笔记一个方面,而是从读物选择、读书方法、读书笔记风格等各方面入手,树立典型,促进整体提升。

比如,在读物的选择上,只有获得老师许可的优秀读物才能进入阅读书目。鼓励学生在一段时期内就读一本书,专写这一整本书的系列读书笔记。如,有个学生平时喜爱朱自清的散文,有段时间课外读的是《朱自清散文》,她就写了一个关于《朱自清散文》的读书笔记系列,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再如,读书方法的指导也可以从某一文体切入进行重点训练。小学中高年级主要接触的是记叙文和说明文,因此,可以在某一段时间内专门指导如何写好说明文的读书笔记,让学生掌握其中的一些规律和技巧,这样的指导就做到了循序渐进、重点突出。

经过指导和训练,一些学生在画图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让别人一看到其思维导图,就能立刻猜出是谁画的。如,林婧同学习惯把文章中的一个特定人物或景物画出来作为背景,一般是主要人物或者是线索,然后在这个背景上写字,图文交相辉映,非常有趣。

生理性思维与病态思维研究 篇3

关键词:生理性思维;病态思维;精神活动;心理过程;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R3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12-019-02

对大量精神病人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人的精神现象即人的心理现象,是人脑的高级机能,它不仅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它不仅表现在行为中,而且以语言、意识、思维、记忆及其它形式表现出来。人在接触周围世界时,通过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去辨认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和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前者叫感觉,后者叫知觉。人在活动中对被感知的大量事物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认识了某些事物的特点,并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和推理,以便进一步认识外界事物的内在区别和本质上的联系,这一系列的生理心理活动就叫做思维。对比正常人和精神病人的精神状态,是研究思维科学的方法之一,因为思维活动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判断一个人的精神活动是否正常对了解他的思维活动是有很大意义的。那么,怎样才是正常的精神活动呢?

首先,正常精神活动最显著的特点是与周围客观世界有一致性的关系。外部世界的各种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它们的强度、形式与内容都必须在所有人身上产生几乎是相同的心理反应。

另外,人的精神活动自身具有协调性,即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行动之间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调节的关系。正是这种协调性保证了精神活动的完整和作用的正常发挥。

正常精神活动的第3个特点是个性心理特征的相对稳定性。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在心理方面的表现,它是人的先天素质在后天不同实践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各种心理过程是统一的,即它的形成依赖于各种心理过程,使各种心理过程都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征。个体心理特征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在没有充分原因存在时,它不会轻易改变。无论是在一个人的能力方面还是性格方面,这种相对稳定性是保证正常精神活动的重要条件。

那么,判断一个人的精神正常与否的客观指标是什么呢?目前从一般心理学原则来看,大致有3个方面可作为判断的客观指标:一是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他所生活的环境对他提出的要求,他的谈吐和各种行为活动能否被常人理解,有没有明显离奇和出格的地方;二是看他的精神活动自身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他的认知过程、内心体验和意志活动是否协调一致。比如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应该在感知到它的同时有愉快的体验,并伴有愉快的表情,这种协调性是否存在,可以帮助我们鉴别人的精神活动的正常程度;三是看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以及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在他的各种心理过程中是否得到表现。

同样,对精神活动的检验也可以用来衡量人的思维活动是否正常,有无离奇和出格。鉴于思维活动并不等同于精神活动,有些精神活动的外部表现(如情绪)并不与思维活动有着完全一致的联系(当然有时也有着密切的一致性联系),因而,判断思维活动是否正常,必须首先要知道生理性思维和病态思维的差异。生理性思维的特点大致有以下5个方面:①思维的具体性:思维是以感知觉为基础而产生的,因而一个想法只能具有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具体内容,才是真实的。无法想象当一个正常人将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时却是别人无法理解的不切实际的东西。这样的思维不同于抽象思维,即使是抽象思维,也是在大量人们已熟知的事物中经抽象、推理而得出的结果,是可以被人们接受的思维过程。②思维的目的性: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就理所当然地指向一定的目的。而且这种针对某个目的的指向性是出于自己的意愿的,这是正常思维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毫无目的的思维同样不是生理性思维。③思维的实际性:思维活动往往是围绕当前的需要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因此,凡是正确的思维就应该具有实际的效用和切实可行的可能性。④思维的实践性:思维不仅仅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而且,通过思维所概括出来的认识,还要经受时间的检验。因而,实践是检验思想和一切主观的东西是否正确或是否病态的唯一客观标准。凡是通过客观实践检验的思维,才是正确的生理性思维。⑤思维的逻辑性:思维不仅能反映由感觉器官所直接感知的事物,而且还能反映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对事物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过程,都应该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即它要符合逻辑规律。不符合逻辑规律的思维是不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因而它不可能是生理性思维。

病态思维则不具有以上5条特征,表现为言论上内容空洞、涵义不明、不切实际、令人费解。通常,精神病患者(如精神分裂症病人)可能是类似的病态思维。

典型精神病患者的病态思维是容易与正常人的生理性思维区别开来的。但精神病患者与正常人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尤其是一些尚未诊断为精神病的人,他们的思维只在某些方面与正常人不同,因而,对于这些人的思维的社会意义和实践意义就要作出合理的判断,以免从这些生理性思维推导出不正确的结论,作出不合常理的决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从思维的社会效益来说,生理性思维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可以得到错误的结论,即具有生理性思维的人是会犯错误的,但病态思维是得不到任何正确结论的。因此,当我们听别人发表自己的见解时,首先要区别他的见解是由生理性思维得出还是病态性思维得出的,必须对思维障碍有清楚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美]J.P.查普林,T.S.克拉威克. 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下)[M].林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 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 [美]克雷奇.心理学纲要(上)[M].北京:文化出版社,1980.

[4] 郑丽玉.认知心理学——理论与应用[M].台北:五南图书公司,2000.

《条理性思维》读书笔记 篇4

苏格拉底认为对人不具任何效用即是丑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丑在外表是丑陋的,给人带来快感,但不会给人带来痛感;休谟则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丑的事物的本质为痛感;鲍姆加通则是用感性的不完善来定义丑。

庄子,闻一多称庄子为“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正是庄子诗人般的性格造就了其与哲学浑然一体的别具一格的美学理论。”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由此可见,畸人在庄子看来仅是异型人,形容状态上与普通人略有不同,庄子描述这些异形人并不是为了展示现实生活的丑陋,而是通过特殊的外在与他们闪光纯洁的内在进行对比。,“大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不止也。’就像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塑造的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

作者从理性与非理性的角度,切入哲学话题,丑是对于美学的辩证否定,并非完全否定,其中有一章节着重在描述,审美现代性与审丑,现代艺术在传统美学的观点看来,舞台上的`错乱与歪曲鄙丑都是现代艺术的表达形式,大众传媒主导了传统美学思想的发展,而近现代大众传媒的对于传统的冲击力,变转了美学的传统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将扭曲与错乱艺术近乎发展到顶峰。

故事思维读书笔记 篇5

其实,吓到了家人、朋友和同志。“直白的真相令人畏惧”,没错,就像苦口的良药吓跑了孩子,严酷的诤友赶走了知己。娇艳的花儿,才能引来蝴蝶翩翩起舞,才能唤醒一个明媚的春天。来点故事思维,让我们的生活和写作多一点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生活和写作并没有因此而变“坏”,反而锦上添花、秀外慧中。

故事思维,不光是讲故事。正如”断舍离”,不只是噼里啪啦大扔东西。在《故事思维》这本书中,作者安妮特 西蒙斯(美国)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在我们的辩证思维之外,再加上一个故事思维。在运用辩证思维和理性思维时,我们剔除了情感因素和逸事因素,这也把故事剔除了。

在作者看来,故事思维跟辩证思维、理性思维是平起平坐的。有了故事思维,才能使内容获得人们的信任,触动人们的心弦。

《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篇6

《思维导图》这本书的作者东尼博赞,1942年出生在英国伦敦,“发明”了思维导图(话说我真的不觉得这类东西叫发明,撑死了叫个开始使用),据说目前近3亿人用思维导图。当然这个作者本人的title还是比较多,记忆大师啦,心理学教,教育学家等等。

这本书从简要介绍大脑开始,根据脑部结构引出思维导图,后续提出了思维导图的定义、基本应用、高级应用和未来。总体来说,思维导图打破了常规记录模式,由顺序的自上而下(后者从左到右)的记录方式,变成了图文并茂,发散的记录方式,文中的基本应用和高级应用个人觉得可以分两类,读后感。一类是头脑风暴类,发散思维,想到什么写什么,可以不注重逻辑;第二类是日记、文章、笔记等我觉得需要逻辑的记录方式,这类其实我倒是觉得更像刘濯源的学科思维导图。至于后者这个学科思维导图我更是觉得就是耍流氓,把自己的东西稍微结合点而已。

对我个人来说《思维导图》这本书给我增加了一种记笔记的方式,可以用简单的词,用树状发散的逻辑来记录,效率还是高了一些,不过思维导图解决不了我关注的记忆问题,还要要多回顾吧,不过至少一本书让你吸收到了东西就是好的。

《条理性思维》读书笔记 篇7

理性思维是学习和练习的良好开端

从学生刚刚拿到一首新作品开始, 就要郑重明确, 一切并不能盲目的开始。我们首先必须要理性地、头脑清晰地打好这个乐曲的整体框架。第一, 引导学生要先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入手。一部作品所处的时代是艺术发展的什么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 除了音乐以外, 其他艺术门类的风格发展又是如何的, 这些都是我们诠释作品最重要的思想内涵。第二, 对于作曲家本身的理性研究也非常重要。作曲家身处的历史环境、生活背景, 以及一生的生活和情感经历, 尤其是影响其风格的重大事件, 都会影响着他的作品思想和表现手段, 作品中必然带着深深的、抹不去的独特个人色彩的烙印。因此理性的案头工作是开始一首新作品前必不可少的。

理性思维发挥的重要环节———读谱和练琴

第一, 读谱。读谱是广义的读谱, 是指这首作品谱面上作曲家所写的一切内容, 不仅包括音符、时值、节奏、指法, 还包括音乐表情术语、表情记号等。这是尊重作曲家、尊重原曲必须要做到的。

第二, 练琴。在读谱完成之后的练习过程, 要以更加理性的态度面对。从最基本的音准、节奏、指法, 到技术、速度、清晰度的准确体现, 再到声音的层次、力度、音色的细微表现等, 一切都要以作曲家所告诉你的东西为准。

这一阶段又是一个更容易让我们的学生不理性的阶段, 随着对乐曲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 随性所欲的潜意识又开始萌动, 练琴的过程往往成为改编的过程。教师此时就是在不断重复着把学生拉回到原来的轨道上的工作。所以, 理性在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练琴必须是一个高度理性的状态。

给稳固的理性思维插上感性的翅膀

随着我们理性地把乐曲中作曲家告诉你的一切表象的东西, 认真细致地熟练完成, 接下来就是我们感性思维任意驰骋的时刻了。我们要把一切稳固的理性思维插上感性的翅膀, 让感情注入到这一个个乐音之中。

第一, 音色的把握, 需是理性和感性的紧密结合。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面临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问题——音色。对于学生们来讲, 音色好像一直是一个抽象的问题, 其实不然, 音色的控制是一个演奏者对手指弹奏琴键过程中感性和理性完美结合的过程。

首先, 我们要对自己的手指有极高的控制能力, 这个能力是我们对能产生不同声音的触键方法客观、理性的分析和实践总结出的。然后, 逐一对其能够产生的不同声音的触键方法进行理性归类。紧接着, 通过我们细腻感性的音乐感受, 对丰富的声音变化不断追求———把我们刚刚通过理性分析掌握的不同触感, 与我们头脑中的对声音的意象结合起来。

第二, 不断持续练琴的过程就是理性和感性不断转化和交融的过程。必须要把握住理性的根本, 就是在认真、客观地体现原曲的基础上, 不断地把我们的思想和感受, 以及我们一开始提到的对整个乐曲产生的时代大背景的感受, 用我们的手指表达出来, 这样演奏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对于这一点确实也是我们教学中的难点, 也是学生练琴时最纠结的过程。且不说天分极好的极少数学生, 他们也要花些功夫才能做到。绝大部分在艺术道路上攀登的学生, 他们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可想而知。因此, 教师在此时的艰难过程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对乐曲整体的严谨理性状态把关, 另一方面, 要不断启发学生的音乐联想力和感受力, 把自己独特的感性思维注入到严谨的作品中。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完善的艰难过程, 抱着永无止境的艺术理想和追求, 把自己的演奏在不断的磨炼中绽放出来。

感性的翅膀也需要理性的制约

当我们把作品精雕细琢后, 就到了正式演奏的状态了。很多学生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平时练习得很好的作品, 在正式演奏、考试、音乐会之中, 就会大打折扣, 甚至完全变了样。这里面有很多因素, 比如心理因素、没有舞台经验或者天生胆怯, 再比如乐谱记忆的还是不牢靠, 对平时练习时的东西还是没有完全的把握等等。

我认为, 后两者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如果后两者解决了, 自然就会有舞台自信, 不紧张、不害怕, 所以演奏一定要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那这个自信究竟要怎样才能在心里树立呢?演奏自信心理的建立, 也是理性和感性的不断完善过程。

首先是背谱, 我所说的背谱一定是非常理性的、依靠音乐记忆准确无误地刻在大脑上, 而不是大部分学生简单的凭感性的手指运动记忆。必须要做到倒背如流, 头脑清晰, 做到每一段、每一行、每一小节都能独立记忆、随时抽取。这样, 只有乐谱能够准确无误地在心中, 舞台上才不会怯场。因此, 理性记忆是首当其冲的。第二点, 也是很重要的, 就是把我们在练琴时的以理性为基础的感性飞跃的状态, 再一次理性化。也就是说将已经做到的音乐的感知力、表达力、音色等等感性因素, 用我们的大脑理性地固定下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表演体系。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舞台上有可以把握的标准, 不至于盲目和抽象。

因此, 在上舞台之前, 对作品的把握又要进入一个非常理性严谨的状态, 以保证用清晰的头脑和理智的控制力完成舞台的演出, 建立演奏者的自信心。

感性的光辉是舞台演奏的灵魂

当我们真正踏上舞台, 开始演奏通过一系列艰苦的历程磨炼出来的作品时, 当理性的光辉让我们自信地演奏时———这个时刻, 我们将最后一次、也是最大程度地释放自己的对音乐、对作品深情的感受。尤其是在那样一个属于你一个人的舞台上, 听众的情思随你而动、全场的氛围也因你而不同;在这样一个任由你主宰的音乐天堂里, 你的灵感会随时迸发, 在我们已经刻骨铭心的理性严谨的音乐理念上, 给它注入新的也是唯一的超乎想象的音乐情思, 那是它最终的永不泯灭的生命力。让你的乐思驰骋、乐音流淌, 一切都是那么游刃有余,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把我们自己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呈现出那难忘的一曲。

小结

由此看出, 在钢琴演奏和教学中, 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准确运用和融合, 是一个重要和复杂的过程, 也是能够完美展现钢琴艺术魅力的重要手段。因此, 在钢琴教学, 教师对学生在整体思维上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 一个作品从一开始的接触到能完美的演奏, 需要理性——感性———理性——感性的循环往复, 而且, 在有些环节中, 不单单是一种思维方式独立存在, 经常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相互交融的综合状态。

《条理性思维》读书笔记 篇8

何雅琴

《我们怎样思维》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10年完成的一篇名著,其主张“儿童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这在当时无疑是一场革命,促进人们开始真正关注儿童,“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其观点对现代教育影响深远:

什么是学校?

学校即社会,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该把现实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教材?

知识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教育应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怎样学?

从经验中学,做中学。

这本著作的结构与主要观点: 第一部分

思维训练的问题

主要回答:什么是思维、为什么把反省思维作为教育的目的、思维训练中的天赋资源、学校情境与思维的训练。

杜威认为:思维起源于某种疑惑、迷乱或怀疑。最好的思维方式是反省思维,这种思维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

在整个反省思维的过程中,居于持续的和主导的因素是解决疑惑的需要。只有人们心甘情愿地忍受疑难的困惑,不辞劳苦地进行探究,他才能有反省的思维。

形成反省思维的方法问题就是在于建立必能引起和指导好奇心的各种情境。第二部分

逻辑的探讨

主要回答:反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推论和检验的实例、反省思维的分析、判断在反省活动中的地位、理解观念和意义、系统的方法、经验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

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

教育在理智方面的任务是形成清醒的、细心的、透彻的思维习惯。

思维活动是从疑难的情境到确定的情境。思维是由直接经验的情境引起的。

反省思维的功能是把经验含糊的、可疑的、矛盾的、某种失调的情境转变为清楚的、有条理的、安定的以及和谐的情境。

第三部分

思维的训练

主要回答:活动与思维的训练、从具体到抽象、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思维训练中的观察和知识、讲课和思维训练。

从具体到抽象主要从实际操作开始,把兴趣转移到理智,培养思维的爱好。

杜威十分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强调教育与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其中一句“教育就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影响很多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重新审视,特别是“做中学”、“教育即生活”。

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探索怎样把过去的知识转化为处理未来问题的工具。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其中心的问题是从各种现实的经验中选择那种在后来的经验中能够丰满而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经验。教育即是生长,生长即是教育。

读了这本书后,我对什么是思维、什么是反省思维、怎样思维又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事实上因为杜威思想对课程改革的影响,他的很多思想已经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只是我们不知道原来这些理念出自于杜威先生的教育哲学。在教学中经常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这种情境有时是为了激活经验,有时是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然后围绕问题组织探索、交 1

流、讨论,解决问题,对问题的结果进行检验回顾等,其实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反省思维的过程。

当然杜威的很多思想要想在今天的课堂上完全落实还有很多的困难,毕竟文化的、政治的背景差异在此,因此我们有时也可能在课堂中安排“做”,但那样的“做”,是为了“做”而“做”,学生不得不“做”,而且“做”了就要有结果,有效果,立杆就要见影,杜威强调的“儿童中心”,儿童立场应该更明确,而我们基于应试,虽然口头上儿童是中心,但大多数时儿童是知识的“容器”,是在“题海”中拼搏的“健儿”,诸如此还有很多很多。即便有很多的难度,但我想好的教学思想应该是让儿童受益,即使落实上有再多的困难,但她能走的更远,因为这样是思想是有生命的。

《麦肯锡思维》读书笔记 篇9

1、建立团队的全局观;

2、团队精神大于个人利益;

3、听取别人的意见;

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篇10

一.运用多向思维让观点更新颖更深刻

多向思维要求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虑同一问题, 即发挥思维的活力, 使思维不要局限于一种模式、一个方面。作文课上运用多向思维, 目的在于, 训练学生的思维时, 要学会对同一问题、同一素材、同一题目、同一体裁的不同处理。

作文中的多向思维, 可分为客体发散和主体发散。

客体发散是就写作对象而言, 对象的特性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的。比如写以“宽容”为话题的议论文, 一般同学都会从“生活需要宽容”“宽容是阳光”等宽容的作用方面去立论。这样立论并没有错, 但往往缺乏新意, 立意肤浅。如果运用多向思维展开思考, 多问几个问题, 就会有很多惊喜的发现。

主体发散是就写作者而言的, 作者的能力、素质、修养、经历、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各不相同, 面对同一事物、同一题材, 各自的感受和认识, 也是有差异的。所谓“一千个读者, 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关系型作文“冷与热”就比较复杂, 即使是同一个论题, 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 那么其关系类型也就会随之变化。我们在面对一个作文论题时, 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发散思维, 审慎解读, 这样才可能有新颖、深刻的立意。

二.运用反向思维让观点更新颖更辩证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潘新和说, 现在的风向标是:老老实实地顺着命题者给的材料来论证, 大多也就得个四五十分, 但是, 和材料观点“抬杠”, 写驳论, 那么, 就“奔着60分以上甚至满分去的” (福建高考作文满分70分) 。现在的高考评卷已经越来越开放, 特别欣赏有自己见解的作文。这就要求考生写议论文得“眼睛带刺”。

那么, 怎么和材料观点“抬杠”呢?运用反向思维来阅读分析材料, 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反向思维的作文一般说来有两种类型。

一是就一般的常用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比如对一些名言警句、成语故事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大凡名人名言、警句成语, 都有一定的哲理或警策性, 日子久了, 人们也习以为常了, 这就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即对观点或事物产生一种“向来这样”的固定看法。其实, 不少名言警句所论的是事物属性的一个方面, 或者是就一个角度而言。我们完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从反面去想一想。如, 成语“班门弄斧”, 最早出现的雏形是柳宗元的“操斧于班、郢之门, 斯强颜耳”。意即在鲁班门前操弄斧子, 是厚着脸皮。 (郢, 是另一位古代的操斧能手) 讽刺那些不自量力, 竟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认识也不断发生变化, 不少人在生活实践中逐渐意识到, 其实, “弄斧必到班门”, 这样才有机会获得高人指点, 让自己少走弯路。

另一类型是针对某一文章的某一具体观点, 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这种商榷性的文章, 针锋相对, 旗帜鲜明。

不久前, 我给刚上高二的学生出了一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 , 根据要求作文。

子曰:“邦有道则知, 邦无道则愚.....”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子曰:“邦有道, 则仕 ;邦无道, 则可卷而怀之......”

读完上面的材料, 你有何联想和感悟, 请据此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写第一遍的时候, 大多数同学立意为“邦有道则仕”或“邦无道则隐”, 也就是归纳出材料的共同点。然后我把优秀的文章展示给同学们学习、评价。

写第二遍的时候, 就有不少同学立意为“邦无道更该‘见’”。

写第三遍时有一个同学立意为“邦有道, 亦可隐”, 让我眼睛一亮。

虽然, “邦有道则‘见’, 邦无道则隐”的思想跟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是矛盾的, 要弄清这个问题对高二的学生而言并不容易, 但学生能够对现有观点进行挑战, 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做到自圆其说, 确实是一大进步。对高中生来说, 让大脑生成思想要远比生成诗意和浪漫重要。

当然, 要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 需要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敢于质疑, 不迷信, 爱真理。并敢于怀疑权威, 对权威也要一分为二, 辩证地分析。

思维导图读书笔记(通用) 篇11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思维导图读书笔记1

《思维导图》这本书的作者东尼博赞,1942年出生在英国伦敦,“发明”了思维导图(话说我真的不觉得这类东西叫发明,撑死了叫个开始使用),据说目前近3亿人用思维导图。当然这个作者本人的title还是比较多,记忆大师啦,心理学教,教育学家等。

这本书从简要介绍大脑开始,根据脑部结构引出思维导图,后续提出了思维导图的定义、基本应用、高级应用和未来。总体来说,思维导图打破了常规记录模式,由顺序的自上而下(后者从左到右)的记录方式,变成了图文并茂,发散的记录方式,文中的基本应用和高级应用个人觉得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头脑风暴类,发散思维,想到什么写什么,可以不注重逻辑;第二类是日记、文章、笔记等我觉得需要逻辑的记录方式,这类其实我倒是觉得更像刘濯源的学科思维导图。至于后者这个学科思维导图我更是觉得就是耍流氓,把自己的东西稍微结合点而已。

对我个人来说《思维导图》这本书给我增加了一种记笔记的方式,可以用简单的词,用树状发散的逻辑来记录,效率还是高了一些,不过思维导图解决不了我关注的记忆问题,还要要多回顾吧,不过至少一本书让你吸收到了东西就是好的。

思维导图读书笔记2

这个假期除了阅读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外,还读了学校假前赠送的一本励志书——《思维导图》。说心里话,励志方面的书籍有点不适合我这个年龄段的人读了,为什么呢?人到中年,经历过太多的波折,虽说不上近乎麻木,却也斗志渐退。我不是乐天派,更不是悲观者,只想尽力活好当下,如何让当下的生活更有意义是我不断思考并践行之的。读完这本《思维导图》,发觉它与以往的励志书稍有不同,有些章节能给我们很大启发。下面,对阅读之感触做以简单梳理。

《思维导图》是英国的东尼.博赞所写,整本书紧密围绕“思维”展开论述,共有八个章节。第一章揭开“思维导图”的神秘面纱,讲了如何绘制;第二章与认识大脑有关,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第三章关注了记忆力;第四章、第五章都与发散思维有关;第六章、第八章重点讲了思维的导图的妙用;第七章谈及阅读。全书除了语言平实外,配有多幅思维导图,方便阅读者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我最感兴趣的是与大脑有关的部分,即第二章。虽然题目是《由思维导图引发的思维风暴》,但此章主要围绕“大脑”的结构、功用及保养展开,所谈及的脑科学知识极少。一直想买一套脑科学系列的丛书,即《脑科学与教育译丛(共9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但始终没有买到,无奈,阅读了其中一本电子版的《脑与学习》,很受启发。在这本《思维导图》中,著者提出的几个问题很有思考价值,即“你了解自己的大脑吗?”、“你认为自己的大脑潜力都发挥出来了吗?”、“你常常认为自己很笨吗?”

其实,深入地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觉人活于世上认识自己最重要,而认识自己应该有必要了解大脑,作为教师,了解了大脑的构造和机能更有利于科学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书中关于脑的`组成,绘制了思维导图,只觉看起来很有趣吧!

在作者的论述中,我们能够明显觉察到他对“右脑”偏爱,如“右脑具有创造性活动的本领”,“发挥右脑记忆功能的最好工具便是思维导图”等。其实,关于大脑的功用,在脑科学丛书中一定能找打更科学的答案。作者谈大脑的保护与保养时图文结合,详细且全面,我们可以参考和借鉴。

读完此书,恰值女儿的二胡要考十级了,于是,和小家伙一起尝试绘制脑图,闭上眼睛,脑海中就呈现出一幅骨骼清晰的框架,思维导图的确能让人对各个目标把握更全面、更具体,因为色彩斑斓,所以便于记忆,但是,运用彩笔绘制脑图也需要一番工夫,凡事皆需练习才能得心应手!

思维导图读书笔记3

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思维导图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会广泛的应用,也会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深刻变革。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学习思维导图不是真正的目的,应用思维导图达成目标才是真的目的。

我们应该利用思维导图实施工作、利用思维导图制定学习和工作计划,进行班级管理,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提高记忆力,教师备课、做读书笔记等。所有这些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思考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以及提升自己的注意力和工作乐趣。

只要有一定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的人都可以学会运用思维导图,一个人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他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挖掘出自己的思维潜力。

思维导图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思维特点,因而具有非常强的个性化特征。由于制作者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生活和工作经验的不同,其所制作的思维导图也非常不同,因此,思维导图有利于个性的张扬和充分体现个体思维的多样性。

思维导图的建立有利于人们对其所思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非常有助于人们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从而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或关键环节。

思维导图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有助于使一个学习者真正实现终身化学习和学会学习的目标。

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世界上有很多科学的、符合规律的、经过实践证明的一些有效的学习和思维方式,我们应该教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它、理解它、学会运用它,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的过程中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改革,探讨新的教学技巧,帮助教师掌握正确有效的教学策略,更快更有效的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促进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总之,当我们认识到一项工作和方法,能够改善我们工作和学习,能够使我们教师和学生受益时,就应该积极的学习、尝试,并应用到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去,在实践过程中去感悟、去完善,使其为教师所用,为学生所用。

思维导图读书笔记4

假期,怀着好奇的心情翻看了《思维导图》一书。从一片混沌到茅塞顿开几乎用了我整整一个假期。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我感受最深的是对速读记忆的作用,自人们接受学校的教育以来,在阅读或学习过程中,为记住学习内容,养成了按顺序做常规笔记的习惯。然而我们很少意识到:此种传统的笔记方法存在着非常致命的弱点!托尼巴赞在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后,明确而深刻地对传统笔记的弊端作出了简明而精辟的阐述:

1、埋没了关键词:重要的内容要由关键词来表达,然而常规标准笔记中,这些关键词却埋没在一大堆相对不重要的词汇之中,阻碍了大脑对各关键概念之间作出合适的联想。

2、不易记忆:单调的笔记看起来很枯燥,要点也很相似,会使大脑处于一种关催眠状态,让大脑拒绝和抵触吸收信息。

3、浪费时间:要求记些不必要的内容;读些不需要的材料;复习不需要的材料;再次寻找关键词。

4、不能有效刺激大脑:标准笔记的线性表达阻碍大脑作出联想,因此对创造性和记忆造成消解效果,抑制思维过程。

与传统笔记相比,思维导图对我们的记忆和学习产生的关键作用有:

1、只记忆相关的词可以节省时间:50%到95%;

2、只读相关的词可节省时时间:90%多;

3、复习思维导图笔记可节省时间:90%多;

4、不必在不需要的词汇中寻找关键词可省时间:90%;

5、集中精力于真正的问题;

6、重要的关键词更为显眼;

7、关键词并列在时空之中,可灵活组合,改善创造力和记忆力;

8、易于在关键词之间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

9、做思维导图的时候,人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关系的边缘,鼓励思想不间断和无穷尽地流动;

10、大脑不断地利用其皮层技巧,起来越清醒,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

作为助记术的思维导图为您提供了一个十拿九稳的记忆方法,使您的记忆能力成倍增长;同样创造性思维导图也把您简单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向四周无限地发散!书山有路勤奋是路,学海无涯方法是舟,思维导图将是您一生受益的优秀学习方法!

思维导图读书笔记5

这本书由号称“大脑先生”的著名学习方法研究专家东尼·博赞编写,《思维导图》读后感。《思维导图》借助一些简单的事例,从零开始教你如何绘制思维导图,你会发现思维导图可以应运于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生活的得力助手!

书中所创造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帮你像局外人一样看见你头脑里“思想的地图”!将你的思维过程通过图画的方式再现出来。它不仅将原本复杂的逻辑思维用简单的线条和图画来表示,让你在大量信息中迅速掌握重点、明确层次。而且能增强你的思维能力,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启发我们的联想力与创造力。

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这条学习箴言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现实中,也有不少人是按照这句话的教导来做的。然而我们会发现,有时无论你多么勤奋,多么刻苦,却总是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学习的压力是越来越大、要学的东西是越来越难,精力总是不够用,熬夜的结果是上课昏昏欲睡,导致课堂听讲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好像成为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例如上课听讲一般都需要记笔记,以往我们往往采取诸如1、2、3、4这样的直线型方式,由于不能及时将课堂所将及时的进行归纳总结,课堂上的笔记仅仅是对老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而且常常是不完全的,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没有重点。等到课后再想总结,由于事过境迁,对授课内容记忆已经不再完全,课堂笔记便成为残缺不全的、不系统的知识记录,对于今后复习的价值已经不大。而如果采用“思维导图”为工具记录笔记,那么将老师讲解的一些可信内容记下来,并且将这些核心内容之间的联系用线条连接起来。此时,思维重点、思维过程以及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就可以清晰的呈现在图中。

这样的课堂笔记不仅能够迅速帮你进行归纳总结,而且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也形象的被记录在图中,以后复习时,只需将这副图从头到尾再过一遍,那么当时的授课情景就会在你的脑海里重现一遍,这对于今后的复习无疑也是极大的帮助。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篇12

以前,因为早之前的经历,让我渐渐的只看到坏的一面。所以,会恐惧会害怕。就像书中所说的漂泊者,在行进的过程中目的就是躲避那些风险和困难,而忘记了自己本来的初衷,本末倒置,偏离了航线。这就是我的思维和心智模式的问题。

现在,希望自己能像一个航海者,坚定一个最原始的目标,只看到目标达成之后的成功和喜悦。不管路上会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不去想。让自己只看到好的一面,让自己更有勇气和力量。须知道,只有经历过海浪和风暴,自己才能更强大。困难,来了就来了,着手解决便是。

想起了李鸿章说过的一句话:“过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未来遇到的困难不去想它,等其到来了着手解决,不因自己内心的恐惧而使其更强大。过往的事情后悔的也不去念念难以释怀。

理性思维下我国法治社会的构建 篇13

改革开放至今, 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似乎中国发展模式已经跃然于纸上, 可是, 我们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依然相当多, 矛盾非常突出。历史和现实告诫我们:一个社会要想取得长久的发展, 就必须要用法律来保证。

一、构建法治社会困难的原因及分析

(一) 、客观原因及分析

我们的社会正在进行着历史上最深刻的变迁, 西方文明用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走完的现代化之路, 而今天的中国却只用了短短几十年。作为研究社会问题的人员, 我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那就是同样一件事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错位, 是可以避免产生社会的矛盾。而我国现在正在面临着国家权威的集中化和民主法律建设双重任务, 又偏偏出现在同一时空。所以原本在西方不可能成为矛盾的两方面, 在今天的中国却形成了。有其好的一面, 它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向更高文明发展。但是, 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 我国的现代化目标将不可能取得成功。

我们的确借鉴了西方社会发展的方式包括法律法规, 但是, 是否就意味着中国也已经是法治国家呢。法律不是在人类社会早期就诞生的, 而是随着人类社会不断的发展, 分配关系、合作关系越来越复杂, 为了保证社会持续的发展和有序的生活, 法律才有出现的必要。可以说, 法律是文明的果实, 这个果实是有其根土和枝干的, 它包含着一种文明的感情记忆和文明历史, 它更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理性产物。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程度远没有达到西方社会, 法律体系已经近乎完美, 但是, 我们国家的法律传统却没有更新的那么快, 更准确的说, 没有这种土壤去培育它, 而这些土壤是要经过多少年的环境作用才能形成。

(二) 、主观原因及分析

我们的传统法律思想是很难跃过历史的跨沟的, 现阶段中国的部分法律体系是否适应今天的环境呢。我们的文明几千年来, 一直是一种农垦文明, 思想依然停留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思想是具有延习性的, 它一旦在人们的脑海里形成, 就很难根除, 会根深蒂固。人的思想是可以左右他的行为的, 尤其是文化思想。某种程度上, 当前我们的实际情况为:日趋完美的法律体系与大众思想、认识之间的距离, 不是朝夕能够弥补的, 思想的落后, 乃至这些思想后面的深层次的根源正是我们这个社会现在尴尬之处所在。

我们的历史主体法律意识相当薄弱, 权力行使的主体或者相对人在面对具体的环境之中, 经常习惯以传统的思维来运用当下的法律体系, 在运用权力的过程中, 经常以人的权威去代替法律的权威。这样的思维逻辑继续传承下去, 那么, 我们的社会乃将是一个“人治”社会。人治的一个巨大祸端是随意性。为了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 我们社会传统向来忽视审判过程, 而只关注审判结果。审判过程的不合理或者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 那么审判结果还有多大的意义呢?为了实现正义的目标, 人治就可以随意的按照个人的意志采用各种手段, 来达到目的。一旦这种行为习惯成为一个民族的习惯性思维, 法治社会的到来还是任重道远的。

二、加快构建法治社会的对策措施

在东亚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 也不乏成功的国家或者地区, 如: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等。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七、八十年代所采取的改革措施, 使传统的威权性政府最终走到了法治政府的一边。但是, 成功的经验是不能复制的, 具体的历史环境又是不同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区域是非常狭小的, 文化具有极大的同一性, 思想各方面相差不大。而中国毕竟是一个大国, 不仅仅是指其庞大的国土面积, 也是指其文化的和而不同但统的格局。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汉族和少数民族;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各种差异对不同区域的中国影响是巨大的, 导致了有的地方比较先进, 人们比较开放, 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有的地方比较落后, 人们比较保守, 思想很落后, 对现代文化知之甚少。因此, 我们需要一个更加权威型的政府, 因为这有这样, 才能给现代化过程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客观上, 我们要处理好培育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政治权力的集中化、行政统治的夸张化与民主法治社会的发展同时成为国家发展的目标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改革产生的震荡。微观上, 我们需要努力展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和特定国情的社会主义法律。尽快完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 因为法律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环境, 更主要的目的是用新的去扬弃旧的, 从而达到改造国民性。同时, 切实加强监督制度建设, 使整个执法过程更加合理化, 使这种制度不因人的改变而扭曲。更为重要的是, 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制度文化, 使制度本身成为一种文化, 一种载体。这种文化、载体就能够被普普通通的国人所能接受, 去影响他们的思维传统, 去发展他们的潜在的公民意识。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 制度与文化相互培育, 相互影响, 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社会。总之, 改革的难度是巨大的, 但是前途是光明的。

摘要:法治社会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应有之意。然而, 现实困难重重, 社会矛盾异常突出。其深层次原因表现为制度文化不够发达, 历史的主体法律意识淡薄, 法治体系与社会历史的错位。加强制度文化的培育, 改造国民性等是构建法治社会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法治社会,社会矛盾,制度文化,改造国民性

参考文献

[1]冯霞.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模式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

[2]祝黄河.中国社会全面发展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9.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篇14

最近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相识于蚂蚁私塾—重启思维的读书会,见识到了什么是“一个人走得快,但一群人走得远”。个人喜欢听书和看书相结合,想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个人认识和重启思维以及充实一下我不羁的灵魂。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古典老师的一本书——《拆掉思维里的墙》。

《拆掉思维里的墙》是一本认知类的书籍,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所谓成功学的书籍只喂读者喝毫无营养的心灵鸡汤。

书中对各种我们常见的思维误区和认知陷阱做了详尽的描述,并给出了一些作者建议的解决。

我们有些人受社会大众的思想和传统教育思想的限制也好,思维和认知被无形的墙禁锢却浑然不知,本书作者的观点就像锤子一样,把禁锢你认知的墙一点点地敲掉,露出一个开阔的天空给你全新的视野。

本书的作者是古典老师,古典老师前期在新东方任职,是GRE词汇首席讲师。他为了让更多的迷茫焦虑的年轻人找到自我,后期转向生涯规划,创办新精英生涯,现已成为中国最专业、培养认证生涯规划师最多的生涯教育机构。

现在就我个人读完这本书写一下感想吧,欢迎大家留言交流哦~

01不要追求过度的安全感

不论是职场上、生活上还是感情上的安全感很多人都想拥有,其实这个世上没有绝对的安全感。

安全感在很多时候是束缚人的枷锁,过度追求会让人生少了很多可能性。

最近一个小师弟问我关于毕业找工作的事情,他大学期间读的专业不是他喜欢的,但是又觉得毕业后若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大学四年学的东西都浪费了,想尝试别的.工作,又害怕最后万一一团糟呢?

小师弟就是存在过度追求安全感的问题,其实,在毕业找工作的期间,谁不迷茫谁不焦虑呢?有这种心态是正常的,年轻人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就是不断尝试的过程。

追求绝对的安全感,往往就容易把自己困在思维之墙,做什么都做不好,甚至有人把大把时间花在焦虑纠结中,从而选择了什么也不改变。

有人说,如果一直不断地尝试,最后一事无成怎么办?

在尝试的过程中要有目标性,不要像无头苍蝇那样到处乱撞,不是每条路都要走一遍,也不是所有的坑都要跳一跳,有些弯路和坑是完全可以避开的。

要有一个大概的整体方向,方向对了,无论哪个你是用哪种交通工具开哪条道路,最后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文中提到苏格拉底的摘麦穗的方法就很受用,当你路过一片麦田在不能往回走的前提下之只能带走一颗麦穗,如何选到尽量大的那颗呢?这就看大家如何取舍,如何选择了。

其实我们可以一开始先用一小段时间来观察麦穗的大小,确定了之后继续向前走,遇到比刚刚观察区里还算大的,就可以下手了。

职业选择也是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小样本观察和尝试确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了解自己的能力处于什么样的薪资基准,然后做出选择并全情投入,这样的选择才会相对靠谱。

02拒绝受害者心理

受害者心智,表现为一个人经常把引起个人负面情绪或者导致个人失败的原因归于环境,而非他自身,这是非常影响个人进步和幸福的心智。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会不由自主走进“受害者心智”的模式,原因如下:

第一:我们很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受害者,但是为了得到别人认可或者同情,经常过度夸大事情的结果和个人负面情绪,总是从外界找原因,从不反省自己。

第二:很多人过度把自己当作“受害者”,这是一种安全策略,深究其实是源于自身的不自信和懦弱。

他们表现出“我最惨,所以你们都得帮我,不可以欺负我,借钱也只能我问你们借,你们怎么好意思还叫我还?”的状态。

当受害者理所当然地得到同情、谅解和帮助的时候,久而久之,假扮的受害者就会越来越像真正的受害者,一事无成还乐于对他人进行情感绑架,从而走上恶性循环之路。

因此生活中我们要时时警惕自己突然跑出来的受害者心智,不要制造假象自我感动自我麻痹,生活不会因为你这样而会怜悯你,试问谁又喜欢负能量满满的人呢?

03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等待不如行动,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等待不如行动,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就像“我们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样。

我们面对事情,可能出于害怕事情结果的失败,只停留在等待,迟迟不敢迈出那一步。

又可能出于是拖延症,迟迟不想解决事情,拖到事情最后又急急忙忙寥寥草草的解决,最终事情没干好,自信心也受挫。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完美主义者”,有些人就想一下子把事情弄得完美无缺,总是揪着一个无关重要的点而否定全局,追求完美固然是好,但是完美也是有个过程的,一口吃不了胖子。要记住“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先行动起来,勇敢踏出一步,慢慢总结完善才能更接近完美。

等待的成本,犹豫的成本,拖沓的成本往往超过即时行动本身的成本,毕竟,就算最后是最坏的结果,也比没有都没干的强。

就像我当时开公众号写文章一样,写作扔下好多年了,文字的敏感度不高,身边文学大咖太多,我总是自我否定,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没有价值,太烂了,经常一篇文章快完成就放弃了,就这样进入了恶性循环,幸好有你们的陪伴,我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坚持下来了。

《条理性思维》读书笔记 篇15

转眼又是一年,在过去的2011年自己成长了很多,收获了很多。看过书之后,又对人生对成功有了自己更深的理解。

?是的,谁都渴望成功,但似乎谁都摸不准成功的脉络;与其裹挟在追逐成功的大军里茫然前行,还不如冷静下来,自己跟自己比上一比。超越了自己就很成功。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只有追求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你才能真正的全身心的快乐的投入到你的学习工作当中。

?其实成功最需要的就是去做,不能只靠空想,只靠从书本上学来的理论知识,也不能只相信从别人那里听到的成功人士的经历,因为那并不代表会适合于你。所以“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另外,说做就做,不要犹豫,不要拖泥带水,要有执行力。要敢于尝试,尝试一些新的东西,你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我们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不要让这句话成为你失败的借口。失败了就是失败了,不要找任何借口。也不要抱怨,抱怨只会增加自己的痛苦。?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不仅仅是家庭事业等方面的成功,更是做人的成功。一个再成功的人,却是一个道德品质严重缺失的人,那他也只能成为社会的败类。古往今来,多少鲜活的实例摆在我们的眼前。古代奸臣暴君,今有贪官污吏,他们的事业够成功吧,但是他们没有一颗爱人的心,他们只能遭受世人的唾弃。然而,即使一个人一无所有,但是她却又一颗爱人宽容博爱的心,为人民服务,他们就能名垂千古。

?我对人生成功还是没有那么深刻的理解,我相信随着我知识的积累,人生经验的增多,我相信我会对人生对此成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还有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快乐积极乐观,相信我们都会成功。加油!

上一篇:水机销售话术下一篇:公章学校印章管理制度与使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