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科学课件

2024-07-26

风的科学课件(精选8篇)

风的科学课件 篇1

关于风的科学课件

教学课题:风从哪里来

一、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风的视频资料,有关风的.图片。

学生准备:扇子、气球、纸风车、小刀、蜡烛、蚊香、火柴、饮料瓶、纸片,与风有关的资料等。

四、活动过程

(一)课件导入

播放关于风的音像资料,讲述关于风的故事,从而引出关于风的话题,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风从哪里来?

(1)提出问题:“生活中哪里有风?”。

(2)小组交流生活中与风有关的现象及自己对风的感受和体验。

(3)探讨风的分类方法。

(4)小组内利用器材制造风。

2.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提出问题: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2)小组内展开猜想与假设。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4)设计、交流实验方案。

(5)合作动手实验。

(6)交流验证结果。

(7)引导绘制风的成因图。

(三)自由活动

1.提出要求:我的问题你解决。

2.组内互相提问,互相解决。

3.教师小结、评价。

(四)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地球的高层大气中有没有风,人们是怎样研究的。

教学反思:在这一课中,无论是从题目还是内容来说,都比较简单,但是我也有我的困惑。我在讲课时,通过已有的材料进行实验,利用蜡烛、饮料瓶剪刀、卡纸等,学生小组根据本节实验目的做实验,在这其中,我感觉,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感受风的形成,但是在表达风形成的原因时,却有了一定的难度,怎样让学生理解有关压力的知识,颇费了一番脑筋,学生明白了,但是我感觉还是不理想,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效果。希望同行能多交流一下心得。

风的科学课件 篇2

●明确课件制作目的

设计课件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究竟要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什么问题,这是创作课件时首先要明确的。课件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创设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情境开始,无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所以,在课件设计之初就要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当教师不易讲清、学生不易理解时,尤其是讲授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时,由于教师确定的思维启发或学生被启发而出现的求知兴奋时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会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因此,课件制作一定要明确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注意学习环境的创设

在现代学习环境下,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在传统课件设计中,对媒体的呈现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进行精心设计。现在,由于把媒体的选择、使用与控制的权力交给了学生,这种设计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反之,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则成为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所以,在课件设计中要加大师生交互和学生与课件交互的比例,让学生亲自参与,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认识,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由于现代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发挥在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自主学习的组织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等方面(而不是板书、讲授和满堂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然会体现得越充分,这样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注意课件中知识的扩展

一个好的课件,先要有好的素材(信息资源)、好的创意。好的创意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备课。首先,教师应在相关实际情况中确定一个真实事件或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组织学生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规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通过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知识外化来实现学生的自我反馈,引起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主动监测、引发思考、积极参与研究活动、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节内容时,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经过旋转变换而组成一个平角。“是不是所有的三角都具有这样的特性?”教师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做新的探索。教师把握时机,在学生渴望知道问题结论的氛围中,适时展开教学,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明确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方法之间的关系

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是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而是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挖掘一切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我认为,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多少代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过分夸大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是不恰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只有用在“不可替代”的情况下,才更具有使用价值。过多、过滥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甚至会给教学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有一个辅助教学软件演示椭圆的画法及定义,软件利用计算机绘图的特性动态地把椭圆画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椭圆定义:虽然生动有效,但实际上老师在数学课上只需带一根绳两个图钉,就可以非常直观地画出椭圆,并由此很方便地导出椭圆定义。因此,无论从教学效果,还是教学效益来说,一般情况下,传统教具所能发挥的作用绝不逊色于计算机。另一个例子从其他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有个立体几何的辅助教学课件,讲解的是立方体中有关异面直线的关系,做得很直观、形象,把这个立方体绕不同的轴旋转,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各线之间的关系。从技术的角度讲该课件的确做得很好,但是如果学生由此产生想象力的依赖性,效果则适得其反。因为立体几何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而这样直观的课件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电脑课件在科学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篇3

一、利用电脑课件,让幼儿身临其境,激发探索兴趣

兴趣是推动幼儿感知事物的内部动力。只有幼儿对感知的事物和现象产生浓厚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探求知识、学习技能。3-6岁的幼儿思维直观、形象,需要有具体的事物感知,所以在课件的设计中画面必须生动形象、动态逼真、声音优美、过程制作合理、科学、规范,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识规律,让幼儿身临其境。我在课件创作中努力遵循这一要求。

如在《种子的传播》活动中,我在网上下载了蒲公英动画。其中有一段内容蒲公英飘啊飘,飘过了很多地方。我就把这些背景组合成一幅长长的画面,配以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用移动背景来显示蒲公英的飘动。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跑到大屏幕前感受蒲公英随风而舞的动态画面。由于画面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大家注意力集中,思考问题时思维活跃,主动参与的能力大大提高。

二、利用电脑课件,再现事物发展过程,解决学习难点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要求幼儿观察理解的内容很多,但有些内容却不容易说清楚。如《我从哪里来》活动,幼儿对自己的出生充满了新奇,迫切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我在网上找到了相关的图片,制作成课件,通过对画面的放大、放慢、定格等多种手段,将一系列的胎儿形象具体生动地展现在画面上,使幼儿有具体的事物可以感知,不但容易理解,而且知识完整、印象深刻。

又如在《食物的旅行》中,我将食物从进入口腔到排出体外的整个消化过程及消化系统各个部位的名称,通过课件形象地展现在幼儿面前,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看着吃的食物在身体中的旅行,幼儿有了一种奇妙的感受。这种感知,激发了幼儿对人体的探索愿望,让幼儿第一次这么关注自己的身体,并纷纷回家讲给父母听,科学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运用电脑课件能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的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幼儿观察,形象直观、效果显著。许多说不清又无法用实验表示的难点问题在多媒体帮助下,一下子就解决了。

三、应用电脑课件,加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益

电脑课件具有传播速度快、预设性能好等特点。许多准备工作以及课堂上与教学无关的操作时间都可以省略。如:在《雨的形成》活动中,如果我们在活动中亲自用实验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既花时间又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通过配有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的多媒体课件,让幼儿很形象地知道了雨是怎样形成的。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转化成了非常容易理解的,直观的问题,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

四、应用电脑课件,创设游戏情景,让幼儿情感愉悦

电脑课件在调节幼儿学习情绪上也有较大的优势。当幼儿获得成功时,课件里就会请出小老师说出表扬的话“你真棒”、“你太聪明了”、“非常好”等,或请可爱的小动物奖小红旗、五角星、红花;如果幼儿做错了,则会播放“继续努力!”等鼓励的话,这就迎合了幼儿渴望得到肯定的心理。所以我们可以应用电脑课件将枯燥的科学知识融于游戏情景中。

如《蚯蚓》活动中,关于蚯蚓吃什么,我设计了一个移动交互的喂食画面,画面上有蚯蚓和一排食物,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一个个移上去喂,蚯蚓喜欢吃的可以停在那儿不返回,不喜欢吃的随便怎么喂也会退回原位。这样一来,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了蚯蚓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发现平常观察不到的腐烂的叶子原来蚯蚓也喜欢吃,这一发现使他们欣喜若狂,因为这是通过他们的实践、摸索得出的结论,从而情感愉悦,学习时没有心里压力,便更加喜欢学习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风的力量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风产生的原因、风的特征和风的种类。

2、动手“制造风”,感受风的力量和等级。

活动准备:

注射器、气球、电吹风、风扇、寻找不同的风等。

活动过程:

一、动手实验,了解风产生的原因。

1、教师用注射器吹起一个气球,并用细绳扎好。在吹气球的过程中,与幼儿互动。

师:气球有什么变化?(变大了。)为什么变大了?(因为有“气”进入气球。)“气”从哪儿来?(从针筒中来。)针筒中的“气”从哪儿来?(从空气中来。)

小结:我们周围都是空气(为下面认识风产生的原因打下基础)。

2、教师打开电风扇,让幼儿感受到“风”。

师:现在将风扇关闭,你还能感觉到风吗(没有风了)。

小结:当打开电风扇时,由于空气流动,我们感觉到了风,当关闭电风扇时,空气不流动,所以就没有风了。因此,风是由于空气流动产生的。

二、幼儿实验,加深对风产生原因的`认识

1、小朋友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试一试如何让空气动起来产生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玩的(各组选出代表)。

2、教师将吹起的气球发给幼儿,请他们两人一组,将气球里的气放出,感受空气被压迫出来的动力,是否形成了风。

3、分组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在什么时候发现风或制造风(骑车,汽车开动,快跑的时候)。

三、归纳总结,分析风的种类。

1、根据活动准备,寻找生活中不同的风。

现在就请大家来说一说,你们都找到了哪些风。

(空调吹凉风;刮大风时很冷;打开冰箱有凉风;台风;妈妈洒完香水后有香风;电吹风里的风很热。)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风,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这些风。风是一个大家族,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型的风可以按等级分,按季节分,按风向分。如一级炊烟随风偏,二级风来吹脸面,三级风吹叶动彩旗飘,四级风吹飞纸片……夏季的风温暖潮湿,冬季的风寒冷干燥。

请幼儿根据儿歌判断现在室外风的等级。

2、实验风的干湿、风向。

用风扇将喷出的水雾吹向孩子,让大家感受风潮湿的感觉,并引导孩子回忆下雨时风的特点(有点凉,吹在身上有湿的感觉)。再用电吹风吹向幼儿的头,感觉风很热很干燥

点燃蜡烛,让孩子拿着站在窗口、门口和走廊上,观察火苗的方向,并说出风是从哪儿吹来的。

初一上册科学课件:科学入门 篇5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 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千米(km)=1米(m)=10毫米(mm)=10微米(um)=10纳米(nm)=10埃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②放对: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放正。若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应选另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 ③看对:视线与刻度面垂直,不能斜视;

④读对:读数时先读出刻度线所对应的值,再在两条刻度线之间进行估读,即测量值应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⑤记对:记下读数,并注明单位。

(2)、特殊长度的.测量:

a.平移法:如一元硬币、乒乓球直径的测法;

b.转化法:

①化曲为直:如测量曲线的长度,可以小心的用细线与曲线重合,再将细线拉直测量; ②化直为曲:用已知滚轮在较长的线段上(如操场跑道上)滚动,用滚轮的周长乘以圈数,得出线段的长度;

③积小成大:如测量纸张的厚度、铜丝直径等; ④化暗为明:如测玻璃管的内径、工件的裂缝等;

c.手测法:

d.步测法:

(3)、测量误差(误差):指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测量错误是不允许的,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杠杆的科学课件 篇6

《杠杆的科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第2课。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杠杆现象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的,但孩子很少对其中进行过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知识。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能在杠杆尺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做出自己的分析。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喜欢进行持续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3.科学知识:认识杠杆这种简单的机械,知道杠杆上有三个点:重点、支点和力点,能够收集生活中应用杠杆的事例,说说杠杆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掌握杠杆上的三个点,找到杠杆的.支点。能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的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

教学难点:能初步根据三个点之间的距离区分出省力还是不省力的。

三.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动手进行探究验证实验,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四.教学过程

本着以科学课标的精神指导科学教学的原则,遵循课标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运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建议,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对教材内容做了适当处理,将本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走近科学。

从生活中引入杠杆,把它与今天的课堂对接起来,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通过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如怎么打开铁盒,怎么移动石头,怎么去拔钉在木板上的钉子等等,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杠杆。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时,我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让探究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在学生探究中,教师有扶有放,在教学活动上讲解与指导相结合..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前,老师先和一名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看清实验步骤,明白实验的注意点。在师生合作完成示范实验之后,引领学生小组合作经历这么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多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初步结论、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孩子身心充分解放的过程,一个每个孩子都充分参与活动的过程,一个师生共同探索、相互合作的过程,一个孩子思维异常活跃后的顿悟的过程,一个学生经历多次的验证后的科学实证思想的洗礼的过程。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如何针对问题寻找实验,感受结论与定论的发展关系,理解验证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理解科学是可以反复验证的。科学需要实证,引导学生作实证研究,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科学方法的训练,更是对儿童在做科学的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科学实证思想的渗透和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着真金不怕火烧,真理不怕验证。这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来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在本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现实中很多孩子不习惯于实验后的验证活动,或者验证活动十分马虎。因此,让孩子理解验证活动的重要性是本课一大特色,强烈渗透着科学实证思想。

第三部分,回归生活。

风的科学课件 篇7

实用的多媒体课件, 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应用,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怎样制作科学课多媒体课件, 往往成为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一、多媒体课件制作要尊重科学事实

尊重客观事实的唯物主义态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我们要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通过事实来掌握科学知识, 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制作多媒体课件要避免忽视科学事实。如一位老师在教《地球的形状》时, 为让学生建立地球是“梨形”的概念, 多媒体课件把地球夸张地设计成鸭梨的形状, 忽视了地球总体上是圆形的概念, 给学生留下地球就是鸭梨形状的错误印象。

多媒体课件还应及时把新的科学信息传递给学生。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通过新的行星定义, 冥王星被排除在外。在教《太阳系》时, 课件中只能出现太阳系八颗行星, 而不是以往的九大行星。

二、多媒体课件制作要尊重学生亲历的权利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尽管多媒体技术以其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方位的信息, 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为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多媒体的制作也要尊重孩子们亲历的探究权利。教师要避免把多媒体这一辅助手段加以神化, 出现追求形式、随便滥用的现象。

一位教师在教《探索宇宙》时, 整堂课用了三十多分钟为学生播放《宇宙》录像片, 开始学生兴趣盎然, 最后学生无精打采。学生变成了无声的观众, 他们的自主探究的权利被剥夺了, 无疑这节课是失败的。

三、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有针对性

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制作多媒体课件应该根据实际需要, 着眼教学的重难点, 弥补语言和实验等手段的不足。

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无法观测到, 我制作了课件:设计了一个地球和一轮太阳, 地球上站立一名学生, 以动画形式使太阳的直射面不变, 让地球自西向东缓慢自转, 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学生对自转现象一目了然。接着是太阳公转的动画, 让自转的地球围绕太阳转, 体现太阳光线在赤道南北高度的变化, 同时讲解太阳光线强弱与南北半球四季更替、赤道没有四季以及南北两极特殊环境形成的关系。这样就有效地克服了时间和空间不足的局限。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 适时设计课件。教《动物的生命周期》时, 我设计课件:小卡通蚕开口讲话, 从卵、成虫、孵化、吃叶、蜕变、产卵, 都让卡通蚕自己介绍出来。课件的应用, 让学习既轻松又充满情趣。

科学多媒体课件, 对于客观存在但无法用视听方式直接感知的事物, 有着特殊教学的效果。如:电流产生时电荷的定向流动, 声音的传播方式, 磁场的分布等。通过多媒体的技术模拟, 能够将它们直观再现出来。

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适度

1. 多媒体课件制作时, 媒体选择要适度。

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 不是越多越好。如《磁铁》, 可以在讲台上放一块塑料板, 板上放一个塑料小胖猪 (内含铁质) , 教师用手在塑料板底下操作, 让小猪跳舞。然后再进行分组实验, 无需其他多媒体手段。

2. 多媒体课件制作时, 时间的控制要适度。

学生注意力有其年龄特点, 所以制作课件时不能超时。如《探索宇宙》, 可以通过编辑, 缩减非重要内容, 总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 分时段有目的地让学生观看, 中间给学生自主探索、自由提问的时间, 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会好一些。

3. 多媒体课件制作时, 文字的编排要适度。

不能因为有了课件, 就忽略传统的板书。师生互动时, 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情况有条理地写在黑板上, 也是多媒体课件所不能企及的。

4. 多媒体课件制作时, 画面的色彩要适度。

小学生对色彩、声音、故事情节兴趣很高。如果为了愉悦而淡化了科学性, 就会失去课件的教学优势。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时, 我制作课件:一个凤仙花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

风的科学课件 篇8

如今的小学科学课比之前的教材更加突出“科学探究”,教材以建构主义等先进课程设计理念为支撑,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这一崭新的理念,突出表现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观察活动”和“探究活动”上。如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下降的规律是什么,种子萌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等。这就意味着在我们的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科学实验作为支撑,但是在繁忙的一线教学工作中,科学教师往往会担任比较忙碌的教学工作,对于科学实验的准备及操作往往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为此,我常常在想如果能制作出一套人机交互良好的科学实验配套课件,这样就能为一线科学教师解除很多烦恼,并且还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去探究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何谓人机交互良好的课件?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机交互:人机交互、人机互动,是一门研究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的学问。人机交互良好的课件,就是指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收集信息,并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而得出一定的结果的课件,与事先预制好只需点几下鼠标就显示结果的普通课件不同,人机交互良好的课件可以由学生或者教师任意输入实验的条件(包括机器通过音频、视频等其他模式识别设备收集的信息)而计算演示出不同的结果。

人机交互良好的课件对于科学实验的辅助与提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课前准备更充分

新教材使用以来我们经常在教师中听到这样的声音:“科学课真是难教,实验材料太难找了!”科学实验材料的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渠道:一类由教师准备,主要包括实验药品、实验器械、制作实验器材,即学生不容易找到,实验课又必需的材料。另一类发动指导学生准备,是指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日常用品、自然现象等。如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我安排学生在上学的路上采一些野花带到学校,老师指导学生观察,学习解剖花的方法,认识花的结构,了解花相同与不同。而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我发动学生到大自然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解剖、尝味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学生对果实的认识。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为上课准备好了充足的实验课的材料。

而教师要准备的实验药品等往往因为部分小学设备配备不完善,无法在学校内部找到,这样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准备的难度,降低了教师教学的热情,从而产生对科学课的厌教心理。而如果有一整套配套使用的人际交互性较好的课件,教学时教师就能在无法找到必要实验材料时使用这套软件,从而避免教师根据课本空讲实验的尴尬。

二、比幻灯课件更信服

一般课件或者现在教学中所使用的配套光盘中的实验往往比较简单,例如在一些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实验中,光盘中的视频实验往往先展示一个实验开始的画面,然后镜头一转就出现结果的画面。这样简单的视频影像在学生脑海中只能留下短暂的印象,而且还会使得有些学生对影像结果产生怀疑的态度。而如果我们可以拥有能随意改变实验初始条件并能由改变后的条件演算出实验结果的课件,一定可以使得学生更加信服。例如在“像火箭一样驱动小车”的实验中,如果学生可以随意改变气球的大小,并由此计算出小车行使的速度与距离,那么学生对于这个实验就像自己实际操作一样随心所欲,信任程度也会大大提高,而且学生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三、比实验操作更准确

实际的实验操作往往会因为一些非人为因素导致实验失败,例如在“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小魔术:用水淀粉在纸张上写字,晾干后在用碘酒擦拭写字部分即刻显现出来。这个实验课本的设计意图很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学生做了后才发现结果往往不是这样的,涂了碘酒的区域都会变成蓝黑色,而不是只有水淀粉的地方才是蓝黑色,原因就是纸一般由植物纤维为原料(含淀粉等),碘和淀粉反应会生成蓝色的络合物,这样就跟设计这个实验的初衷所违背。如果我们设计的课件可以由学生在指定区域写上任意字,并用电脑提供的“碘酒”去涂抹让字显现出黑紫色,这样就能完成这个实验的初衷了。

四、更易引起实验冲突

如在“滴水计时”这一课中为引起学生发现泄水型水钟滴水速度先快后慢的特点,特意设计了10ml、50ml、100ml三个实验,并通过计算让学生去发现泄水型水钟的特点。这样的设计会使得教学内容重复且拖沓,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引导学生注意泄水型水钟滴水速度先快后慢这一点,教师往往会感觉这样的引导会比较生硬。假如我们使用课件制作一个能让水滴匀速的泄水型水钟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出来后学生就会发现这与他自己所做的实验时间不相符合,就会让学生去思考整个实验过程,从而发现泄水型水钟滴水速度先快后慢的这一特点。

五、可实现大难度实验

如在“我们的小车”这一单元中,我们在做实验时往往会因为现实中有摩擦力而使得所得的结果与预设的结果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实验失败。而使用交互性比较强的课件,我们可以假设实验在一个没有摩擦力的世界,这样在“像火箭一样驱动小车”的实验中即使气球鼓起的大小只有一点点变化,也会使得结果有所改变,这样除了可以使得实验的结果能如预设一样成功外,也可以扩大学生的思考方式,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上一篇:如何加强和改进新形式下部队的训练工作下一篇:美容院如何拓展新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