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课件

2024-08-16

科学与艺术课件(精选8篇)

科学与艺术课件 篇1

科学与艺术课件设计

教学目的: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②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③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④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1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运用多媒体播放或解释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揭示目标: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②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③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阐(chǎn) 婵(chán) 奠(diàn) 辐(fú)

2、积累下列词语:

①潜意识②婵娟③共鸣④依赖⑤奠定⑥鉴赏⑦意境⑧跨越⑨狭义⑩广泛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

背景资料: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3、感知内容:

①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②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③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④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的结构。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科学与艺术有哪些相同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列举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为了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1)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2)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六、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时内容: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的中心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实例。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

2、揭示目标: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②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③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自学:

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六、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谈认识

七、教后记:

科学与艺术课件 篇2

1 艺术设计类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原则分析

1.1 理论指导性原则

纵观当前教育教学的发展, 以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指导的教育教学更应该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 更应该丰富当前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手段。对于艺术设计类课程来说, 对其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影响较大的理论有很多。例如, 相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及教学理论等。从理论的指导性的角度来看, 多媒体教学课件最初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最初期的课件的设计形式也多以框面以及小步骤的分支式程序的设计为主, 但是随着课件设计理论的丰富, 课件设计也得到了完善。

在多媒体课件的发展阶段, 艺术设计类多媒体课件除了受认知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外, 同时也受到了诸多方面的影响。例如, 课件的设计开始关注课件受用者的内心需求, 开始慢慢地适应学习者的心理需求,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 课程设计开始将学习和学习者的兴趣、爱好以及实际需要联系在了一起, 这对于提高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的效果是十分关键的。

1.2 开放性设计原则

针对艺术设计类课程的特点, 艺术设计课程具有鲜明的特殊性, 因此在实际高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过程中, 设计还应该根据实际出发, 因为在真正的设计时, 由于教学内容以及思想的不同, 多媒体设计的差异性也非常大。由于每个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师的教学经历、实践经验以及教学者的思想文化观的不同, 在对教学对象的课件设计时, 课件中融入的主观色彩也不同。所以开放性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好地适应多样性的教师需要, 同时也可以方便教学发挥课件的最大作用。

1.3 动态交互原则

以上我们提到过, 偏向于教师直接使用的演示类课件的应用最为广泛, 这种课件的实际操作只需要进行鼠标点击就可以进行, 而课件的播放顺序也是事前在设计时候进行设定的, 这种课件的设计更加趋向静态交互, 但是这种方式却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的教学需要, 还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 采取必要的动态交互, 这样对于吸引学习者的眼球和注意力将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以此来更顺利地完成基本的教学过程。基于动态交互原则上的艺术设计类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更具灵活性, 这对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件教学效率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2 艺术设计类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原则分析

2.1 适度运用原则

无论是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课件, 还是其他课程的课件中都会具有一定的文字、声音、动画或是其他形式的多媒体, 这也是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但是如果这些色彩比例过大, 演示的效果虽然较好, 但会使学生对重点的把握和理解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这种课件的设计教学效果也会很差。

因此在艺术设计类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过程中, 还应该坚持一定的适度运用原则。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增强教学的创造性, 以帮助学生反思学到的东西, 从而对教学内容达到更深刻的认识。

2.2 适量信息原则

多媒体教学课展示的信息较多, 会让学生囫囵吞枣, 来不及消化和理解。同时, 过多信息展示使得教师不能及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出回应, 师生互动是有限的,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所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时的信息一定要适量, 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必须根据课程特征适量使用多媒体。

2.3 有机结合原则

教学媒体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选择使用适当的表现媒体和教学方法,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动画设计专业中, 对于自然运动规律的分解,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 可以非常直观地显示出自然界中很难观察到的景象, 使学生更快地理解自然运动的规律。

因此, 理论问题,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其明显的优势, 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涉及实践的环节, 则更适合采用动手实践的方式。

3 结语

从艺术设计类课程本身的特点来看, 其教学上的主观因素比较浓, 很多时候在教学教材的处理上可能会由于个人的主观看法不同而出现差异, 这和教师的社会阅历、认知背景等都有着很大的联系。从当前艺术设计课程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情况来看, 还应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辅助教学作用, 在充分吸取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加强创新, 以更好地提高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教学效果。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特别是当前的艺术设计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更是呈现出了多方向发展的趋势, 教学手段和方式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对于艺术设计类课堂的教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论述了艺术设计类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原则, 并对这些应用原则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艺术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岩.浅谈艺术设计类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应用[J].美术大观, 2013 (2) :151.

[2]杨俊贺.艺术设计教学网络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D].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7.

[3]秦福建.浅谈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N].渝西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2) :60-62.

科学与艺术课件 篇3

【关键词】地理教学 多媒体课件 制作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72-02

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应是精确的地理信息合、精巧的计算机程序,优美的艺性相结合的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程也是学习过程,是学生以计算机为载体,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等信息的认知和实践过程,它构建于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和艺术欣赏等学科基础上。任一方面欠缺,都会使课件使用效果大打折扣。

本文从实践出发,试论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应强调科学性:

地理多媒体课件的科学性体现在教师对课件的设计中,包括教学内容、方法、媒体的选择等。具体而言,先要确定适合多媒体教学的内容,还要求教法突出多媒体的不可替代性。由此可见,科学性的实现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水平。

由于多媒体课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课件中地理信息的学习来掌握地理理论、知识和技能,因此地理信息表述的科学性就成了多媒体课件追求的基本目标。地理信息表述的科学性,主要指地理信息表述要准确。

在课件表述的地理信息中,主要有地理要素在时空上的变化、地理要素的数量、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等,在设计时各有不同的侧重。

1、空间概念:

空间概念包括区域和方向概念。区域概念常以地图来表现地理事物的空间规律,通过点、线、面的组合实现。点的内容指具体地理事物的位置;线的内容如交通线等;面的内容则表示一定的区域。一般大面积的空间范围宜用浅色,小面积的点线宜用艳色。

方向概念常建立在运动、物体展布和数量对比的基础上,因而设计教学课件时要区别使用不同的表示方向的形式,如运动方向用动画或箭头表示,区域对比用颜色差异表示,区域间量的渐变用近色或同色深浅表示等。

2、时间概念:

时间概念的表示要抓住时间点和时间段。以要完整表现对流雨为例,既要注意说明对流雨形成的几个时间段,又要注意典型现象出现的时间点。

3、数量概念:

教学课件中常用的地理数据多样,通常可分为绝对数据和相对数据。绝对數据用于说明一般数量概念,相对数据则用于说明地理事物间的数量对比,建立在绝对数据之上。在表现手法上,前者突出数据本身的大小,后者更重视数据间的对比,因而常用各种统计图表示。

另外,科学的认知理论是设计课件中信息呈示、流程控制的基础。它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信息的记忆。

二、地理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强调技术性:

与所有用于教学的课件一样,地理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注重程序设计的技术性,突出表现在程序的精致好用。课件的技术水平取决于程序设计者、地理教师、设计人员间的配合。

地理课件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合理选择多媒体对象类型:

针对不同的课型和课程内容选择合理的媒体类型。如以地球运动为代表的空间概念很强的内容,三维动画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以地形雨为代表的地理现象二维动画就能较好完成;适当的视频资料可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学习兴趣,过多的背景反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无谓加大了课件制作的工作量。又如区域地理新课教学可用色彩鲜明、注记恰当的地图,在练习时则可用到没有注记的色彩简单的地图等。

2、注意程序的流程控制:

程序流程控制有利于地理教学过程的实施。课件流程切忌设计成预先确定运行时间的、单线前进的方式,而应该切合自然的教学过程。如合理安排动画的暂停、突出时间过程中的关键点,教师可从容讲解实际过程中转瞬即逝甚至根本看不到的现象,对典型的时空关系进行分析,而动画暂停的触发,可以是预先设计的典型时间点,也可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临时实现;流程设计要能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它可能源自教师讲解过程的需要,也可能源自学生学习过程的需要,因此程序要有灵活的跳转,既能方便到达某目的地,又能迅速跳转到起始处,要尽量提高程序的响应速度等。

3、突出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教学环境比以往任何教学工具都有明显优势,突出表现在它有很强的交互、计算、综合能力。交互不仅用于控制教学过程,更可用于学生的学习和练习过程。在 Windows 环境下,通过键盘及鼠标操作可以设计出多样的练习;通过简单编程,可以利用计算机计算快速的特点,进行地理计算;利用计算机处理声像动画更是地理多媒体课件的本质优点。另外通过程序设计可以将教学过程,尤其是个体化课件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实现学习过程的跟踪。

4、创造友好的使用环境:

要使课件有较好的兼容性,要兼顾课件在不同硬件上的兼容性;要有较强的容错能力;要使课件符合标准的操作习惯,便于推广普及。及时将计算机软硬件领域的先进手段用于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应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地理多媒体课件的界面设计强调艺术性:

由于课件的学习过程首先是一个主观的感受过程,因而多媒体课件就不能离开影响学生主观感受的“艺术”性。追求艺术性目的是达到使课件易接受性,是课件制作的更高境界,对制作者也有更高的要求。必要时可请音美专业人员加盟协助。

从艺术性的角度看,地理多媒体课件可注意以下几点:

1、视觉美感:

视觉效果是影响地理多媒体课件外观质量的重要因素。优美的视觉效果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2、听觉美感:

地理多媒体课件应该考虑加入一定的声音信息。

3、操作美感:

课件的操作方式要顺乎学习习惯和电脑操作习惯,为不同环境、不同使用者提供兼容的操作方式,如在操作不方便则课件的教学效果必会受到很大影响。

从更高的要求来看,课件要讲究整体美。作为一个完整的课件,要讲究整体性,即学习内容的科学完整、使用的简单稳定、艺术风格的和谐统一。

四、地理多媒体课件的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是辩证的统一:

1、艺术性应服从于科学性:

追求课件艺术性不可喧宾夺主,而应该注意其科学的表现能力。

2、艺术性可以加强科学性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好的构图,有利于安排好画面上多媒体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比传统教学中一幅漂亮的板书会来得更加精彩;和谐的色彩能给人能给学习者以悦目的享受,使信息接受更加顺畅;恰当的对比能充分突出重点要点。

3、技术性是科学性艺术性的保障

地理多媒体课件本身是一计算机程序,因此技术性是课件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课件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保障。一般来说,课件程序的设计水平越高,制作越精巧,其教学效果也会越好。但只有好的程序是不够的,因为技术性要通过科学性和艺术性才能表现出它的作用。

科学与艺术课件 篇4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学期《太阳与动植物》教案PPT课件教学设计反思

9.太阳与动植物。

教学目标

1.会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与生物关系的知识;

2.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分析与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

3.能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与生物关系的资料,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4.能与同学愉快合作开展“太阳与动植物”的主题活动,意识到太阳与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搜集关于太阳影响动植物生命活动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2.学生课前收集关于太阳与生物关系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讲述:太阳离我们虽然十分遥远,但它与地球上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2.提问:你们知道太阳与动植物生命活动有怎样的关系吗?

二、指导学生认识太阳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1.出示植物一生的图片资料。

2.提问:在植物一生的生命活动中,太阳起到了哪些作用?在这幅图中作简要说明吧。

3.教师指导学生从光照与温度两个方面对植物一生生命活动有哪些影响进行交流。

4.讨论:如果没有太阳,植物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吗?为什么?

5.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代表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6.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组织那些有表达欲望的和那些信息交流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在同学之间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中,最终达成共识。

7.教师进行小结。

三、指导学生认识太阳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1.出示动物生命活动的音像资料。

2.分析音像资料中动物的生命活动。

3.讨论:太阳对动物的生命活动有哪些影响呢?

4.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代表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5.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组织那些有表达欲望的和那些信息交流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在同学之间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中,最终达成共识。

6.组织学生把讨论的结果简要的记录在教材第33页的表格中。

7.教师进行小结。

四、提出课后收集更多的关于太阳与生物关系文字或图片资料的要求,为下节课开展活动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与太阳的关系

1.提问:失去了太阳的光和热,地球上还会不会有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呢?为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从生物链的角度确定太阳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

3.讨论:以草原群落为例,分析太阳与生物之间的影响关系。

4.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代表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5.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组织那些有表达欲望的和那些信息交流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在同学之间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中,最终达成共识。

二、收集整理太阳与生物关系的资料,写一篇关于《太阳与多彩的生命世界》的科学小论文

1.提问:关于太阳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吗?

2.学生整理分析资料,并进行汇报。

3.提出科学小论文的写作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太阳与多彩的生命世界》,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

4.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

5.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科学小论文的资料收集工作。

6.指导学生完成科学小论文。

领导科学与艺术 篇5

正如斯蒂芬罗宾斯博士所言,即使一本导论性科学所包含的题材,也应当具有的内在就、刺激性。因为我们谈论的都是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例如:为什么艾柯卡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推销员成为世界闻名的超级企业家。张瑞敏为什么要对海尔集团进行市场链流再造?为什么超前的决策回失败?怎样的领导激励下属为组织目标奋斗?

领导学是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学科,实践的需要使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领导学中经验和艺术的东西所占的比重比较大,特别是高层领导需要经常处理的是变幻莫测的重大事件,而这几乎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此是就需要领导者具有随机应变的领导艺术。李德伟,1955年生,哲学博士、经济学教授,多所院校兼职教授,曾在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人民大学学习,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广西工学院院长。先后在国家经委、财政部国资局、计委、国家工商总局、柳州市工作。从事经济管理与改革工作近三十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曾直接策划企业改革、发展项目,企业上市、资本运作、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主持过一系列涉及国家宏观调控、改革和发燕尾服重大问题的政策项目、直接为国家有关部门采用。其成果被中央新闻媒介多次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曾应邀担任亚太发展中心企业改革研究网研究员。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与OECD、法国工业研究中心等国际研究机构进行多次合作。发表过200多篇论文,出乍8本著作,多篇论文在国际学术著作,多篇论文在国际学术议上宣读、发表,并被收入国外专著。本书是作者在对古今中外大量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领导者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同时这些观点也为作者本人及他人的实践证明是快捷有效地学习领导学知识的方法。领导是什么?准确地说,领导不是一个静止的位置和权势,而是一个过程、一种活动,是做出决策并带领被领导者实现决策的过程和活动。决策是领导过程的核心和灵魂。决策制定后,领导过程转入实施阶段。由于领导是组织被领导者去实施决策,因此,这实际上就是识别、选拔、组织人员,指挥他们按照既定决策行动的过程。显而易见,领导者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并不包揽全部活动。作为决策者,他只是就如何挑选合格的执行者,如何组织、指挥被领导者去行动等方面进行决策。这实际上是对如何用人、如何组织进行决策。同时,领导者要运用其权力,调动组织系统的人财物。中国已经加入WTO近两年,中华大地上的企业也是变化万千,然而在苏醒和梦噩中挣扎的企业领导人们又如何面对这一崭新的局面呢?总体前进中的企业管理领导方式又将何去何从?

那么企业中的领导现貌问题怎么样;如何管理好企业如何成为优秀的领导者;成功领导者应必备的素质及观念又是一个什么样?这些将是本文对现代企业以领导学做出的一些浅谈。

所谓领导,就是设定目标,率领和引导组织或个人在一定的时境以及其他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计划或方法实现该目标的行为过程。有分工协作必须要有领导。

领导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艺术,需要不断地顺势而变,需要不断创新。领导艺术应该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重点。特别是在当今中国,企业的朝气、活力,甚至生死存亡都和领导层是否得力密切相关。对于一个亏损企业,领导班子的更换往往会使企业起死回生。

东方人也许有这个习惯: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把希望寄托于什么救世主;不是积极大胆的参与管理,而是守侯贤明的领导者来指引方向。这也许是封建社会阳儒阴法的深刻烙印。作为一种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有其特色,也不能说就是不好。但无论如何,这对领导者的素质、观念、行为方式方法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领导者也要不断自我提高才对得起民众的信任。我们也许应该注意中国传统的权术和御心术,和西方现代领导心理理论(主要是管理风格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情势理论、效用理论等)结合到一起,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效益效率都得到同步提高。

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具有创造性的领导才能、技巧、艺术和方法。主要包括:决策的艺术、创新的艺术、应变的艺术、指挥的艺术,抓总的艺术、统筹的艺术、协调的艺术、授权的艺术、用人的艺术、激励的艺术。在履行领导职能,恰当分工、协调管理、提高工作有效性,拓展联系等弹性(可塑性)较大的方面能够体现得很明显。

领导是一门艺术。虽然我们可以学习其中的一些原则和基本方法,但是这就如同有了砖石未必能够盖得起大楼一样,更不用说辉煌、雄伟或雅致的建筑。

在这个专题,我除了与其他栏目相互配合,说明一些领导学原理以外,主要还是描述成功领导的境界。

对于领导者来说,境界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

领导者的成功在于能够引导人充分的思考。以智慧推动着下属与合作者的活动

继费德勒的权变论之后,70年代初,一种新型的领导权变理论颇受重视,这就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豪斯(R.J.Howse)的通路――目标理论(Path goal theories)。该理论把伊万斯(W.G.Evans)的研究加以延伸,又把期望理论与俄亥俄大学的领导行为二因素理论(关心人和抓组织)结合起来。该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某些领导行为之所以有效,乃是因为在该情境之中,这种行为有助于下属人员达成和工作有关的目标。豪斯等人认为:领导是一种激励部下的过程。领导方式只有适用于不同的部下和环境时,才是有效的。该理论的核心是要求领导者用抓组织、关心生产的办法帮助职工扫清达到目标的通路,用体贴精神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帮助职工通向自己预定的目标。因此,豪斯提出了四种领导方式:指令型的、支持型的、参与型的、成就型的。而这四种领导方式必须根据部下的不同情况分别选择,选择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即部下的人格特性和环境因素。人格特性包括能力、需求等。环境因素包括任务的性质、组织的权力系统和工作群体等。

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 篇6

【摘 要】领导不仅仅是指组织、策划并实现一个单位整体目标的人,也是指真正关心属下职工的生活、拯救那些已达到被解雇边缘的员工并帮助他成功的人。领导也是一种必须不断发展的天赋,艺术和手艺。因此,领导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应该富有艺术性和科学性。领导者应该努力得到下属的充分信任、尊重和跟随,而不是依靠权力得到下属的敬畏。领导者要破除旧例,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新方式,要重塑创造力、思维、信念和追求。

【关键词】领导;科学;艺术;研究

学习研究领导科学与艺术不仅有助于认识和把握领导活动的规律、造就科学的领导观,而且有助于总结实践经验、感悟领导艺术,提升和提高领导意境和实践能力。本文试就领导科学与艺术的定义、产生和发展进行粗浅的梳理和探讨,并结合实际,就怎么样做一个优秀的新时期领导者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一、领导科学

(一)领导科学定义

领导活动是领导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而科学地揭示领导工作中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是其最基本的任务。领导科学主要研究领导活动中各种因素之间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并从那些规律中进一步形成领导活动的科学理论体系。依据领导活动的基本实际情况,可以将领导定义为:领导是由特定要素组成的统一体,是领导者在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下影响、率领和引导被领导者实现双方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的社会活动过程。由此可以看出,领导活动是一种领导者、被领导者以及领导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领导者最关键的一项工作是决策,准确的决策则需要领导要有较强的全局观念。为了部门的健康发展,领导者在充分了解实际情况、弄清每一项决策的意义的基础上,要掌控可能出现的主要利益矛盾,认真、系统分析决策的是否可行、是否可控、下达命令的方式和时机是否合理。合理决策是评价一位领导是否优秀的主要手段之一,因为优秀的领导不会或很少犯决策性错误,他敢于负责自己做出的每一项决策,决策时更不会出现随风型、急功型、豪赌型、矛盾型等不理性的、对企业或单位发展有负面影响的决策。

(二)领导工作是一门科学

我们之所以将领导工作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因为领导工作是一种特殊的、需要科学来指导的实践活动,其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含,这是生产领导科学的土壤和源泉;其次,领导工作自身拥有的特殊规律性和科学性是其他学科是无法代替的;第三,领导工作牵涉到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综合性极强,当我们利用这些知识和学问解决问题时,新的知识和学问随机也会出现。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任何的组织和集体为成功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必须依托科学进行领导。

(三)怎么样才能实现领导科学

1.树立科学的领导观念

各级领导同志必须要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坚持走群众路线,积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地走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着重提出“公仆”意识、“法制”意识,强调“领导就是服务”,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改变工作作风,消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陋习,真正实现科学地领导。

2.完善科学的领导体制

本人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科学改革,完善领导体制:一是必须改进和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二是必须从上到下建立健全一套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度和程序,坚定地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工作,做到“群众路线永远在路上”;三是更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做到精兵简政,提高各级领导机关和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陋习;四是进一步完善组织人事制度以保证领导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3.掌握科学的领导方法

(1)坚持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领导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工作原则,工作当中不能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求实效,更不能出现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的不良作风;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采用科学的领导方式。首先,领导应该以身作则,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在工作当中要认真负责,放低姿态,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给其他员工做一个好的榜样。其次,要坚持教育改正的领导方式。领导者要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正确、科学的指导,对所犯的错误要认真梳理改正,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改正工作,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3)科学管理,提高员工工作成效。领导者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团队的业绩。工作当中要给员工创造轻松愉快的工作气氛,不断挖掘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善于发现和调整员工的情绪,尽可能地帮助员工解决其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使其快速进入到工作状态。有必要时可以安排一些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成效。用人时要给予员工充分地信任,让他尝试新的或者更重要的工作,让他意识到自己对单位的重要性,因为领导的信任是对员工来说既是一种荣耀,又是一个很大的动力。

二、领导艺术

(一)领导艺术的定义

领导艺术是在领导的方式方法上所表现出的创造性和有效性的综合。简单地来讲,领导要在管理过程中把握规律,而把握的规律必须要符合政治理念,要用使人愉快、舒畅的方式进行管理,并在规律中创造升华,升华到艺术境界;另一方面是有效性,领导实践活动是检验领导艺术的唯一标准,领导在实践活动当中要保持原则、提高管理力度,让职工心里形成一种“总有人在监督”的理念,约束、规范职工行为,如果在管理实践当中发现有些管理方式方法不符合实际情况,那么必须第一时间进行改进,不断完善各类管理制度,保持管理方法的有效性。

(二)领导工作是一门艺术

领导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艺术,富有艺术的领导会给团队无限的激情和斗志,更会给成员创造更大的发挥空间。领导艺术需要不断地随着形势得到发展。领导是一个团队的核心和凝聚力,他负责把一盘散沙结合起来,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将大家拧成一股绳,这样才能让整个团队一起进步,因此做一个成功的领导必须具有领导艺术。

(三)如何实现领导艺术

首先,要有较强的用人艺术。领导工作中的关键是用人的方法和艺术。伟大领袖毛泽东曾将领导者的职责归纳为 “出主意,用干部”,认为领导的决策与用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领导者用人的艺术可以简单概括为:合理选择,知人善任;合理使用,积极培养;扬长避短、宽容待人。

其次,决策上要富有艺术性。决策要善于顾全大局、统筹兼顾、抓好关键点。决策指令要及时果断、一目了然;要善于激发下属的积极性,要有更强的预测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三,用权艺术要更强。其包括:(1)规范化用权,即在规定的权力制约与监督体系下使用权力,不能出现越位、越轨现象;(2)实效化用权,即权力实行方案要有可行性,其效果要达到预期的目标或结果;(3)体制外用权,即依据机构或部门及政策制度外的法定政策制度使用权力。

第四,要具有更强的授权艺术。其包括:(1)合理选择授权方式;(2)授权时要留下一定的责任,即如果下级得到权力后在工作上出现重大失误,上级领导也要负一定的责任;(3)根据下属的能力和素质来授权,授权时要公平合理,不能任人唯亲,要任人唯贤;(4)授权时要明确责任和权力,讲清下属的工作任务、责任和权力,权责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5)授权时要分清能下授的权力和该保留的权力,授权有做到适度。

第五,要具有人际交往艺术。人际沟通要有艺术性,与他人沟通时要态度和蔼、端庄谦虚;尊重别人、注意方式;简化语言、积极倾听;抑制情绪;积极创造互信互敬的交往环境;更要有处理好矛盾纠纷的艺术,即严己宽人;分寸得当、审时度势;讲究策略、把握主动。

总之,领导工作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体,领导活动不仅需要科学地进行,而且也需要艺术性地进行。领导者必须要认识到领导工作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天赋和艺术。学习和实践是提高领导艺术水平的根本途径,因此要掌握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广博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要从领导实践中总结经验,观察体会别人的领导方法和艺术,向那些在发展领导艺术上取得成功的领袖学习。要学会关心下属、爱戴下属,关心下属的兴趣和成功。要多思考、多总结,这不仅有助于不断提高自己科学领导的艺术,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增强科学领导的能力。

参考文献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浅析 篇7

一、艺术与科学的概念整合

“科学”在通常意义上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其中自然科学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医药等;社会科学主要包括:文化、艺术、经济、政治、军事、历史等学科。科学所包含的内容广阔,“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综合知识体系。”[2]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诞生,并根据人类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不断地发展前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本身包含于“科学”的大范畴之中,两者之间并无任何壁垒。

“艺术”虽然归属于科学的范畴之内,但它具有很多独特个性。艺术是人类依照美的规律,主观能动的创造精神产品和物质财富的生产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一种创造性的意识形态,更是一个创造性的生产过程。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审美共鸣,满足人类心灵对于美的渴求。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可以逾越科学所确立的秩序和规范,在精神领域弥补人类难以实现的物质愿望。但正因为艺术的这些特性,使其与科学之间仿佛被划定了一道潜在的鸿沟。

二、艺术与科学在历史上的比翼连理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在诸多自然现象中探索其发展规律,寻求现象中的本质,为人类社会改造客观世界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创造之源。“艺术”则旨在遵循自然现象中美的规律,探索人类的心灵奥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无与伦比的洞悉力和创造力,属于精神文明的缔造者。艺术与科学之间看似沟壑重重,但它们的形成都源自人类对事物本源的理解,它们的发展都是由人类的创造力所带动的。

公元前六世纪,被誉为美学鼻祖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和谐”,他们自如往来于科学和艺术之间,主张把艺术和科学融为一体。该学派在公元前五世纪所提出的“黄金分割”理论如今依然被广泛应用于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领域,同时该理论在工程设计和管理等学科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样,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统治秩序被破坏,新的制度逐步建立。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此起彼伏,思想文化体系也变得异常繁荣,出现了文化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讲道:“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在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深知本性的洁白,却要谨守混沌的态势,这将成为天下的范式。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科学认知领域和艺术创作方面。由此可见当时人类对于自身和外界事物的认识是感性与理性并存的,既追求数理的和谐又重视意象上的博大。这样直觉与理性的有机结合,使艺术和科学在意识形态上浑然一体。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对于宇宙自然的探知伴随着科学家在数学、物理、地理方面的发明和发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也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艺术家自然而然地把科技原理贯通于艺术创作之中,使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让我们无法准确界定其艺术家或是科学家的身份。例如文艺复兴代表人物达·芬奇,他精通光学、力学、解剖学和机械工程学等,同时也是创作了《蒙娜丽莎》等绝世佳作的艺术大师。达·芬奇在绘画中利用透视学原理,把几何学与画面中的点、线、面关系紧密结合,进一步确立了艺术与科学相互交融的关系。与此同时,在东方的艺术文明进程中,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也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元、明,衰落于清中期的理学。广义上的理学意在讨论“天道性命”,即世界的本源、人类的心性来源以及人类认知世界的方法等问题,是中国历史上影响重大的学派之一。理学观点虽然无法直接引导受众发明望远镜来观察天体运动,却可以结合道教思想虚构出一个广袤的宇宙构造图式,这正是人类探索自然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片段。受理学影响颇深的宋代绘画也从绘画观念的话语构建及形式语言的选择等方面顺应着科学的发展。

另外,无论是作为人类文化瑰宝的仰韶彩陶、商周时期辉煌瑰丽的青铜器,还是追逐自然光色的印象派名作、包豪斯风格的设计作品等,无一不是艺术与科学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证明,艺术仿佛是黑暗世界里的一道光芒,温暖着人类的双眼,而科学恰恰就是为这道光芒引路的真理。科学带领艺术避免其陷入华而不实的虚幻境地,艺术则防止科学因为缺乏人文精神而变得不近人情。换言之,失去科学的艺术寸步难行,离开艺术的科学同样举步维艰。

三、艺术与科学在当代的完美互动

当代特别是21世纪以后,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各类高科技、新技术的发明和利用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性质。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艺术从创作灵感到制作手段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理性精神已逐渐成为现代文明的基础。整个世界正在用全新的创作素材、高科技的表现手段来演绎着艺术家对于科学的认知;科学家的创造也因崭新的艺术思想而变得更为活跃、生动。

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其中以“第一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最为瞩目。在《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由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创作的创意作品《物之道》和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的作品《生之欲》成为本次展览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李政道先生以《生之欲》为例指出:“吴先生的作品就是把宏观的人类的情感寄托在微观的蛋白基因上,将人的生命和欲望连在一起。它使我们了解,什么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所产生的创意。”[1]而吴冠中先生在谈到《生之欲》的创作过程时则谈到:清华大学生物研究室组织艺术家观看微观世界,是蛋白质的图片启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吴冠中先生认为:“新的艺术情思催生出新的艺术样式,新的艺术技法。但材质、科技等等的迅速发展却又启示了新的艺术技法,甚至促进了艺术的大革新。”[4]这次艺术与科学理性的对视在艺术界和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也给艺术和科学带来一系列新的发展契机。

在当代艺术中,“艺术与科学技术新的统一”从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将工业技术纳入艺术生产的环节之中,使艺术创作逐渐摆脱原有的手工制作特性,转向利用新技术对新材料进行运用和加工等方面。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虚拟技术的开发和数码艺术的兴起,新手段的应用促进了艺术本体形态的转化,进而提炼出新的艺术理论指导当代艺术的前进。例如在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安尼施·卡普尔的大型装置作品《升天》。在威尼斯圣乔治大教堂正中央一个一人高的圆柱形蒸汽发生器和四周四个柜子里各装的十二个大风扇以及屋顶的管道使大厅内的气流旋转上升,屋顶的辅助射灯能够让观众通过斜射的光线隐约看到整个气旋的形态。蒸汽旋时而清晰时而虚幻的形象搭配着风扇群发出的风噪声增加了作品的宗教色彩,使其散发出令人难以抗拒的庄严和空寂。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当代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多年思辨的哲学思想和一生的艺术追求的综合反映,同时这些作品的创作也离不开艺术家长时间对多种材料的综合认知实践,这也恰恰是艺术与科学完美互动的有力证据。

结语

面对崭新的21世纪,我们发现艺术与科学这对人类文明之花依旧无法分开,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和守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艺术创作中传统的思维方法和制作手段正面临着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和考验,单一化的形式语言已经转入多元化的发展轨迹。同时,伴随着现代科学整体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艺术也不断地向科学灌注着无尽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空间。艺术与科学的交叉互动日见频繁,艺术与科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也只有这种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才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3]林公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艺术与科学的真正对话[J],艺术·生活,2001.5

[2]惠彦渊,试论艺术与科学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相互作用[J],艺术科技,2013.1

科学与艺术 篇8

关键词:透视工具;视觉线索;艺术与科技

1 何为暗箱

凡·宏格斯特瑞登(Samuel van Hoogstraten 1627~1678)是17世纪荷兰极少数有绘画理论著作的画家之一。他给绘画下了一个定义:“表现所有可见世界赋予概念的科学,通过颜色和轮廓欺骗眼睛。”[1]他认为绘画就像自然之镜,在其中观者以愉快和赞颂的态度受欺骗。但千万不要认为17世纪的荷兰绘画仅仅是这种迷幻人眼球的小把戏,艺术家所呈现的真实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和仪器的基础上的。凡·宏格斯特瑞登在他的《绘画的引言》中讲到“知识成为绘画”。他认为绘画是一门基于理论高度的科学而不是仅仅的模仿。宏格斯特瑞登所指的理论是指是科学透视的理论。17世纪,随着画家对空间认识的扩展,大量透视理论书籍出版了。在这些书中,理论家尽可能地把透视知识与绘画实践相结合。当时最有影响力的透视大师和理论家德·弗瑞斯(Jan Vredeman de Vries 1527~1604),在他出版的小册子中着重示范了怎样把线性透视和画面结合起来。例如,怎样把地砖、屋顶、打开的门、窗户消失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维瑞斯的透视理论对画家创作有着很大的启发,许多画家直接把书中的透视图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例如,在建筑画家库克吉斯特的名作《威廉一世的墓》中,画家基本上复制了维瑞斯的透视图,画面最前面的柱子与最靠后的柱子体量上的对比使构图显得格外的集中。

除了参照透视理论外,17世纪的荷兰画家常常在科学的视觉仪器的帮助下达到了更加逼真的透视效果,如广角镜、暗箱。在这些仪器中,经常被画家使用的是暗箱(camera obscure)。暗箱的原理很简单,在一个封闭的屋子或盒子壁上穿一个小孔,并在小孔上装上透镜,光线进入小孔的同时,把屋外和盒外的倒置景象投射在墙壁和盒璧上。早在1038年,阿拉伯学者阿哈兹(Alhazan)在他的著作中就叙述了暗箱的原理。尽管阿哈兹没有实际制作暗箱,但他的著作影响了对视觉感兴趣的中世纪英国哲学家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1267年,培根用镜子和最基本的暗箱原理创造了令人信服的视觉幻象,后来他还运用暗箱在墙上反射出太阳的影像。随后,莱奥纳多·达芬奇也提到对暗箱的兴趣。在维米尔的时代,像暗箱这种扩大视域、转移物象的工具已广泛地被人们所了解。17世纪荷兰作家卢瑞科雄(J.Leurechon)赞扬了暗箱中生动的影像:“在这里你会看到鸟,人,动物的活动,可以看到在风中摇摆的植物……没有任何画家可以在他的画中呈现这种运动。”[2]暗箱为当时的画家提供了准确简单的透视参考。宏格斯特瑞登在书中评论道:“我坚信这种黑暗中的反射会给艺术家很大的启发,艺术家除了得到自然的知识之外,还可以看到真正属于自然绘画的主要特征。”1652年,简·尼瑟隆莱(Jan Francois Niceron)在他的《透视》中描述了棚式暗箱所产生的生动视觉效果,“如果画家模仿所有他看到的形状,复制所显现的色彩,他会把透视安排得如期望的那样完美”。[3]

2 荷兰小画家和暗箱

17世纪的荷兰因其逼真而著称,这不仅是因为荷兰画家技法卓越,还因为科学仪器——暗箱的使用。以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绘画为例,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他的画往往只有一两位人物,安静地沉浸在家庭氛围中,画家尤善于表现室内光线和赋予质感的细节。

虽然在维米尔的画室单据中没有提到过这两种暗箱,但对于画家来说,除了暗箱中的透镜不可以自制,需要专业人员磨制外,其他部分都可以自己制作。在代尔伏特,安东尼·凡·里温霍克(Anthonie van Leeuwenhoek)是制作透镜和利用透镜做研究的专家。和维米尔一样,里温霍克于1632年出生在代尔伏特。虽然没有资料显示画家与这位科学家的直接交往,但起码有三条信息可以推测他们的彼此认识甚至熟知的关系。首先,除了进行科学研究外,里温霍克的主要职业是布商。我们似乎可以把布商的职业与维米尔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丝绸纺织生意联系起来。其次,在科学和视觉上的共同兴趣也把他们联系起来。从1655年开始,里温霍克对航海、天文、数学、哲学的兴趣与维米尔画中仔细刻画的地图、地球仪几乎同时出现,这位科学家在显微镜中的发现和维米尔一些绘画技术有某些相似性。例如,他认为物质是由小的“圆形颗粒”组成,这似乎可以部分地解释维米尔画中很有节奏的点点笔触。一些人甚至还推测里温霍克充当了维米尔《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的模特。最后,在维米尔去世后,里温霍克成了维米尔财产的管理人。他不仅尽自己的努力减少画家财产的流失,而且还给予画家遗孀凯瑟琳娜经济上的援助。这种支持和帮助更加明确了画家与科学家之间的不平常关系。当然,因为没有确切的资料支持这种关系,最终还只是推测,但这位科学家朋友的存在必定丰富了维米尔的绘画艺术。

在維米尔的画室单据中有没有显示暗箱,尽管我们无法证实维米尔和里温霍克的关系,但关于维米尔是否使用了暗箱的争论似乎已画上了句号。维米尔画面中所显现的一些特殊的视觉效果使专家学者都认可了画家使用了暗箱的观点,但对于画家如何使用以及对这一工具的依赖性上仍有着很大的争议。笔者非常同意《德尔夫特的巨人——约翰尼斯·维米尔和自然哲学家们》的作者霍尔塔D·Huerta最近提出的观点:与其把目光放在维米尔是否使用暗箱的争论上,还不如讨论维米尔使用这种仪器的方式更有成效。

到底是什么把维米尔和暗箱联系起来的呢?

首先提出维米尔使用暗箱的是一个19世纪的美国版画家约瑟夫·潘乃尔(Joseph Pennell)。引起潘乃尔注意的是维米尔早期的风俗画《军官和笑着的女孩》。在这幅画中,尽管士兵和少女坐得非常近,两位主人公在形体上却不成比例,男士的体积似乎太大了。文艺复兴以来,画家在透视理论和实践中都积累了经验,比如远景中的人要画得小一些,近景中的人要大一些。但当两个人距离比较近时,画家往往会抵消两人体积上的差别。最好的例子来源于同时代的荷兰画家洪托尔斯特(Gerrit van Honthorst 1590~1656)的《老鸨》。这幅画中的人物位置与维米尔的画非常相似,但是人物的大小是相同的。维米尔画中夸张的人物比例引发了使用暗箱的猜测。

其次,证据来自维米尔画面中的小光点。《充满阳光的暗室》的作者查理·塞缪尔(Charles Seymour)设置了一组同样光照下的相同物体,并通过真正的19世纪暗箱观察比较,最后发现暗箱所呈现的画面与维米尔的画面非常相似。他特别指出的是《戴红帽子的少女》中西班牙椅子上的狮子头,画家描绘的狮子头与暗箱所显现的一模一样,它们同样闪烁着“光点”。点彩法是维米尔画中典型的特点,这些光点不可能通过肉眼观察到,也不是风格的发明,这是非常典型的暗箱呈像特点。17世纪的透镜尽管很清晰,但还不能准确地对焦物体,这使暗箱中阳光照耀下的物体产生了一些小的模糊光晕。如果仔细观察,在维米尔画中不断出现的厚厚的白色的小圆点,就是在模仿暗箱中重叠模糊的光晕。在《倒牛奶的女仆》中,蕴藏在面包、罐子、篮子以及女仆身上的晶莹光点不仅使画面异常生动,而且使整个画面显得格外的神圣。在《刺绣女》中,少女的衣服上、毯子上以及丝线上的点点笔触为原本宁静的气氛注入了活力,原本静止的画面增添了流动。这些点点光晕的存在,不仅可以使画面显得玲珑剔透,而且可以增添一种特殊的感觉——光是无处不在的。

另外,暗箱非常重要的优势在于把自然物体的颜色的层次缩减到肉眼可以复制的有限的调子中。对于想要表现令人信服的光照效果的画家来说,精确地判定物体的明暗调子一直是个问题。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人们总是根据固有色概念忽视调子的多样性。例如,日光下的一条白色手帕显然是白色的,但如果把它放在树的阴影下,由于环境色的影响,这个手帕就不再只是白色。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管白手帕在亮处还是在暗处,基于已有的认知,仍会认为手帕是白色的。第二,由于人的眼睛和现代照相机的自动光圈相似,可以瞬间适应不同的光线,精确地识别所观察的物体,这就阻止了我们看到颜色的多层次亮度。在暗箱中,自然物体的亮度缩减到肉眼可以复制的有限调子,很容易分辨出物體的明暗调子。在《一杯酒》和《拿酒杯的女孩》中,维米尔根据白色酒壶所处的不同环境,在酒壶的暗部使用了不同的颜色。在《一杯酒》中,酒壶位于金黄色的桌布上。在刻画酒壶的暗部时,画家在白色中加入了土黄。而在《拿酒杯的女孩》中,酒壶位于较暗的蓝色和白色衬布中,画家则在白色中加入蓝色使酒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19世纪色彩理论没有出现之前,这种对物体调子的准确把握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暗箱的帮助。

显然,暗箱给维米尔带来了一些画面上的灵感,加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这些视觉效果无疑与画家的艺术追求是一致的。画家对故事象征的削减,对空间的压缩,对暗箱独特视觉效果的利用和扩展,显示了他的一再的关注,这就是绘画作为视觉语言自身的魅力。17世纪,记载使用视觉仪器的画家很多,包括我们上边提到的宏格斯特瑞登、法布里图斯,甚至包括里温霍克,但暗箱视觉呈现的特点在画面中的线索多多少少有着不同。对于荷兰艺术家来说,暗箱只是辅助绘画的工具,如何使用它为自己的绘画增添效果因人而异,他们有选择地利用暗箱视觉为自己的艺术效果服务,显示了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Aurthur K . Vermeer[M] . Wheelock Ben Broos and Albert Blankert,1995.

[2]Vermeer's World:An Artist and His Town[M] . Pegasus Library,2001.

上一篇:医院医生三查三问三思学习讨论心得体会下一篇:银行优质服务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