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的历史与现状调查

2024-11-06

张氏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共6篇)

张氏的历史与现状调查 篇1

张氏家族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举行了祭祖续谱工作为了让张氏子孙正本清源知道自己家族的来源及家族历史现将有关资料记载于此凡我张氏子孙系此一脉的看后可以和我联系。如有张氏后裔有更详细资料的望能寄给我以便资料更加完善。希热心者给与大量支持将不胜感谢 前言 国家有正史地方有方志家族有家谱。家谱是同宗共祖的血亲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与正史、方志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家谱是中华民族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繁衍生息兴盛衰亡祖先们感人至深的创业历程折射出历史文化的光辉。这里有聚有散有喜有忧有经验总结有血泪教训。这就是活生生的历史看看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每一个脚印将会激励我们后人今后把路走得更快、更好。 在政通人和之太平盛世我族有识之士不忍谱废于一九九五年季春倡议我族全体族众投资、献智、出力祭祖续谱。此次祭祖续谱不分房支摒弃族、房长之封建传统废黜族权、家法之封建宗法以国之大法为准绳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上符国情下慰民望也。 此次祭祖续谱主要是再拟辈派旨在后辈长幼有序而得以正名也。 张氏来历 来源有五 1、出自皇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皇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皇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

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4、其它姓氏改姓。秦末有韩国贵族姬良因于博浪沙谋刺秦始皇未成通缉改姓张明良。三国时魏国名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世居马邑后为张姓大族。见《三国志.魏志》 5、元太祖成吉思汗蒙古族的后人有的因战乱避难于西南而改姓张始祖为张攀桂。其后代现多居住在彭水高谷一带。见《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概况》。 郡望堂号 1、堂号 百忍堂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艺拿起笔来写下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艺100尺绸缎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郭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2、郡望 清河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祖为汉留守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浩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序 张家兴场张氏家族源远流长。元末吏治腐败赋役繁苛义军蜂起民不聊生。时有朱元璋率兵经过湖北潜江蚌湖伍家窑头文家台时被地方草寇四大天王杀死兵将无数。朱元璋盛怒之下下令将当地黎民杀得路不拾金。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建都金陵国号洪武。为巩固政权取悦黎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旨将部分江西百姓迁往湖北定居。张氏始祖--妙

迁六郎公即由江西南昌县馀甘后街迁居湖北安陆府潜江新丰内院叶家台。明灭清兴六郎公后裔再度迁居新丰外院观音庵新兴庄土地中台上。至此家族兴旺人丁众广至张氏祖六世时有族旅分迁所知一支迁至潜江红桥张寓桥石门楼一支迁至潜江赵家台对河梅家嘴一带我祖张行论迁居本省竹溪、房县一带。光阴似箭历史辗转。张家兴场张氏家族自六郎公至今已二十二代六百二十七年虽属斗转星移弹指一挥间但张氏家族的.兴衰聚合喜乐变迁实谓历史悠久可歌可泣。抬眼望我族人多布广精英济济。抗压迫御外敌大兴民族振华夏我族布满十一省市传家风倡族德宏伟业壮国威我族前仆后继勋功卓越。值此一九九五年春为让子孙明史继业正本清源光宗耀祖精忠报国特予祭祖示孝清宗续谱。故留此序已寄史志。 家训 我先祖公德成垂青史留芳名 张氏子应继承知礼义守文明 尊父母尽孝心赡养老守人伦 兄和弟手足情孝与悌须秉承 夫妻顺情意真身价等互尊敬 抚子女尽职责勤又俭振门庭 为父者德为先善其言范其行 人相处谦诚信睦邻里乐助人 莫欺弱勿畏恶依法律判公明 从政者须廉政躬于政勤为民 从军者保家国从教者育精英 我族人齐飞腾贡赋税守法令 己不欲勿施人创和谐图安宁 张氏族共奋进建家国国强盛 吾后辈遵家训兴中华载丹青 捐款名单 单位捐款 张典后裔650元张荣华500元王场中学 王场电管站300元张良华300元江北农场 王场企办200元张洪文300元王场食品 王场邮电支局100元张明星300元市政府 张新场村200元张明香300元第二修造厂 河堤村100元张明汉300元江苏无锡 张新油脂加工厂100元张忠振300元王场企办 张新棉花采购站100元彭学美300

元王场教委 张新卫生所100元张汉青300元 张新中学100元张明向300元 个人捐款张明典200元张新场二组 张明宇1000元张新场三组张兴龙200元军事科学院 张学宜1000元铁十五局张明照200元张新场三组 张兴山1000元深圳张好宜200元王场食品 张聪振500元王场电管站张天宜200元张新场三组 张新文500元市物资局张裕振200元张新场一组 张明龙500元王场村张明福200元河堤村二组 张明和500元宁夏张明显200元河堤村一组 张兴海500元王场电管站张兴炳200元广华办事处 张兴玉200元张新场三组张明山100元张新场十组 张运新200元严河村张明泽100元张新场十一组 张琼200元潜江医院龚典发100元王场 张珍山200元王场企办聂国东100元王场财政 张松振200元广华办事处张明安100元张新场三组 张同心200元王场四组张天寿100元张新卫生所 张福振200元潜江医院张明福100元张新场十组 张铜振200元天门张明林100元张新场二组 陈勇200元天门张港张建宜100元王场中学 张科振200元潜江电力局张华100元王场粮管所 杨刚林200元工商管理局张达振100元王场街办 张明宣100元张丰文100元张新场五组 张爱荣100元中铁十五局张兴龙100元王场 万元成100元张信振100元王场财政 张明普100元张新场三组张学宜100元潜江化肥厂 张兴仁100元张新场五组张兴泽100元浩口镇政府 张新国100元张新场四组黄银成100元张新场四组 张佃振100元潜江中学万开河100元王场 张富振100元二修造厂刘汉平100元熊家嘴村 张明亮100元王场村黄文举100元王场 张俊振100元张新场二组聂华年100元 张见振100元洪湖市委

关国章100元王场食品 张荣振100元荆沙市彭大进100元王场 熊万坤100元王场张辉振50元张新场三组 邓昌晶100元张友山50元张新场三组 何家庆100元高石碑张顺国50元杨市计生办 王三海100元王场张见振50元张新场五组 王永功100元王场张明元50元王场食品 饶国禄100元张兴贵50元王场兽医 汪传栋100元荆沙市张克宜50元潜江浩口 张新水100元江汉钻头厂张学宜50元潜江浩口 赵友发100元王场中学张合振50元张新场二组 张明书100元河岭村张荣宜50元张新供销 张明镜100元黄冈张明池50元共和村 张明鉴100元青海张合振50元张新场四组 张安振100元天门张运山50元张新场二组 饶国伦100元张仁宜50元张新场二组 聂光连100元张顺振50元张新场六组 张兴强150元潜江园林张兴海50元天门 杨家文100元张新场九组张明斌50元 张明义100元松滋枝城张明炯50元 张玉振100元松滋枝城张松振50元王场水管站 刘碧源100元铁道部四设计院张松振50元张新场四组 张兴友100元河堤村张明波50元王场供销 张明星100元张元振50元王场供销 张银振100元水利站张环振50元王场供销 张兴高50元张明平50元 彭大新50元张国振50元 张明举50元潜江园林姚其林50元 张明山50元潜江园林黄文振50元 张明庭50元潜江园林聂益勇50元 张明姣50元河堤村二组马明星50元 张香志50元河堤村彭书烈50元 张秀文50元河堤村张明同50元王场 张桃振50元王场信用社聂益龙50元王场粮管所 张银振50元河堤村刘大勇50元王场 张荣山50元河堤村张兴龙50元运粮湖 张明兰50元河堤村张聪振50元 张振银50元河堤村张锡

振50元天门 张跃振50元河堤村张绪炳50元红桥 张兴华50元河堤村聂益森50元 张兴合50元河堤村包德培50元 张兴友50元河堤村张运珍50元潜江园林 张永振50元王场园林场张兴前50元 张清振50元王场园林场聂益凤50元广华 张后振50元王场镇机关张金振50元天门 张兴红50元王场镇机关伍昌培50元张新六组 聂国勇50元王场镇机关张书振50元张新四组 张明荣50元张荣先30元张新三组 张爱民30元张新三组张明松30元永进村 张生松30元张新三组张汉文30元永进村 张兴权30元第二修造厂张亨振30元张新场九组 张明金30元张新二组张元生30元张新场九组 张清振30元张新场三组张进振30元张新场九组 张银振30元张新场三组张兴武30元张新场九组 张明旭30元张新场三组张兴建30元张新场九组 张年生30元张新场三组张彦振30元张新场二组 张明祥30元张新场三组张绪振30元张新场七组 张林振30元张新场四组张喜振30元张新场七组 张禄振30元张新场四组张香振30元张新场七组 张明安30元张新场四组张森振30元张新场一组 张连安30元张明生30元共和村 张明高30元共和村张兴周30元 张权振30元共和村刘兰桥30元黄湾村五组 张开雄30元张新场二组张明龙30元代河村 张智慧30元张新场二组张明灿30元共和村 张洋振30元张新场六组张书成30元共和村 张明怀30元天门张向振30元河堤村二组 张华振30元张新场五组张汝振30元河堤村二组 张润文30元张新场十一组张雄振30元河堤村四组 张祥文30元张新场十一组张龙振30元杨湖村一组 张会振30元张新场一组张合生30元河堤村二组 张云龙30元河堤村二组张兴

前30元 张香饵30元河堤村二组张明汉30元 张兴武30元河堤村二组张明亮30元 张兴月30元张明传30元 张会林30元张明龙30元 张寿亭30元张继兵30元河堤村一组 张三元30元张继武30元河堤村一组 张洋振30元张火振30元河堤村一组 张世振30元张祥振30元 张虎振30元张安振30元 张兴梅30元张尚振30元 张明世30元张兵振30元 张明元30元张玉兴30元 张春振30元张春振30元张新场三组 张明纪30元张明功30元张新场三组 张金振30元张明免30元张新场三组 张菊振30元张明向30元张新场十一组 张兴久30元张瑞振30元张新场三组 张权振30元张明环30元张新场三组 张兴亮30元张兴义30元张新场三组 张兴元30元张明雄30元张新场三组 张世荣30元聂光禄30元张新场五组 张李振30元张明银30元张新场三组 张水振30元张新场三组张兴满20元张新场四组 张月山30元张明海20元 张明发30元张兴学20元 张明同30元张喜新20元 张兴贵30元张成文20元张新场二组 张开山30元张红宜20元张新场二组 张兴领30元张明均20元 张辉振30元张学振20元 张社振30元张新场十一组张发振20元 张芳振30元张明芳20元 张元振30元张新场一组胡友山20元 张连云30元天门张兴礼20元张新场九组 张汉荣30元张望生20元张新场九组 张望志30元张群力20元 张远宜30元浩口张东振20元张新场一组 张兵宜30元张子荣20元 张友宜30元张克荣20元 张明春30元张兴国20元 张海振30元张新场十组张顶振20元张新场三组 张明吉20元张新场五组张宽振20元张新场十组 聂国锡20元张新场五组张明清20元 张龙振20元张

新场三组张金宜20元 张后振20元张新场四组张明学20元 张宽振20元张新场十一组张兴兰20元 聂国富20元张兴平20元 张广振20元张汉振20元 张兰贵20元张林振20元 张千宜20元园林场张明炳20元 李三宝20元张庆振20元 张琛振20元河堤村张雄振20元 张军振20元河堤村黄金柏30元张新场一组 龙中富20元朱振香30元王场供销 张高振20元张明月10元张新场二组 张支安20元张兰林10元张新场二组 张孝荣20元张开荣10元 张松振20元张开勇10元 张柏振20元张开军10元 张绪振20元张金振10元 张明波20元张伦振10元 张明祥20元张远振10元 张明风20元张清振10元 张桂香20元聂光宇10元 张先珍20元张武振10元 张前针20元李前鹏10元 张凤针20元张三宝10元张新场四组 张兴安20元张明全10元 张才平10元张新场四组 张兴涛10元 张会元10元 张兴适10元 张瑞堂10元 张兴才10元张新场五组 张财寿10元 张兴玉10元 张栋振10元 张明禄10元 张兴富10元张新场七组 张兴凤10元张新场九组 张小兴10元 张军振10元张新场十一组 张明祥10元 张明成10元河堤村 张璐璐10元王场 张为才10元义新 张明同50元张新场二组 清宗续谱筹委会名单 主任张好宜 副主任张明照 委员张裕振 张天宜 张明安 张明福张新场 张明典 张明福 张明显 秘书长张明林 字派 度行光方庆懋贤良文明振兴荣显家邦 祖德忠厚万代永扬京兆述定继世克昌 续派 炎传再起伦纪纲常盛世祺昭英绩辉煌 续宗千秋宏发瑞祥大义为国源远流芳 此次续派经筹委会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定稿。经代表大会审议同意上谱立册使用。 后记 这次张新场

张氏家族族谱的编撰成册是张氏家族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功德之举。家谱作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希族人好好珍惜之。 自一九九五年春祭祖以来历经十年由于历史的原因家族族谱失落重修族谱遇到诸多困难虽通过多方收集、考证实难尽善尽美只能说在既注重历史又适于现实的原则下粗略的概述了张新场张氏家族六百年来的繁衍、兴衰、变迁。 此次族谱的印刷成册得到了明星公、裕振公、兴炳公、兴龙公等人的鼎力资助在此对这次族谱编印工作做出贡献的各位族人表示感谢 编撰人张明林 张氏前几代祖先 始祖六郎公张妙迁妣何、娄二孺人 二世祖张万圣 三世祖张兴乏祠张舆 四世祖张本洋张本浩张本澜 十八代明字辈十九代振字辈 由于资料遗失中间数代无法考证现代社会也无需汇集总谱特附登记表于后各户自行记载。 张氏家族各户世系派系源流登记表 世系派字名讳出生年月配偶备注

张氏的历史与现状调查 篇2

1. 穆勒什德

哲合忍耶门宦的道统传承以穆勒什德 (导师) 的传承为核心, 因此自马明心起, 哲合忍耶的发展围绕历代穆勒什德及其宗教主张而进行。“穆勒什德”系阿拉伯语, 大意为“导师”、“引导者”, 被认为是学识渊博、遵行严谨、品德高尚的人, 是个人功修与宗教实践各方面都出类拔萃并几近完美的“完人”, 而且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和判断能力。哲合忍耶认为他就是传播教义、教理的导师, 是带领信众正确掌握和理解哲合忍耶教义、教理, 领会其真谛并彻底履行其宗教功课的引路人。[1]28穆勒什德在广大教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往往能够得到人们的拥护和尊重, 做到一呼百应。当穆勒什德逝世以后, 信众为永远纪念他而为其修建拱北, 并经常前来上坟、悼念, 成为信众心中永远的敬仰者。

2. 哲合忍耶板桥支系的道统———“里九外九”

道统世系或穆勒什德的传承问题, 是哲合忍耶各分支形成的主要原因, 因此, 在哲合忍耶的不同支系门宦里就有不同的道统传承世系。具体说来, 按照各支系门宦内部的看法, 宁夏西吉的沙沟、新店子两个支系认为哲合忍耶门宦的穆勒什德为“里七外八”。所谓“里七”是指国外 (也门) 的七辈掌门, 即第一辈穆罕印迪尼、第二辈班哈吾迪尼、第三辈奈格什班迪、第四辈塔珍迪尼、第五辈穆罕默德·载尼、第六辈穆罕默德·阿布杜哈里格和第七辈穆罕默德·伊本·载尼;[2]4“外八”是指第一辈马明心、第二辈穆宪章、第三辈马达天、第四辈马以德、第五辈马化龙、第六辈马进成、第七辈马元章、第八辈马震武。[3]282甘肃张家川的宣化冈 (北山) 支系则坚持“里七外七”, “里七”的穆勒什德同上, 但是“外七”则认为是从第一辈马明心、穆宪章、马达天、马以德、马化龙、马进成、第七辈马元章为止, [1]296不承认马震武的穆勒什德地位。

然而, 吴忠板桥和张家川南川支系门宦则认为是“里九外九”的道统传承, “里九”是指第一辈伍外思哥尔尼、第二辈筛赫扎米、第三辈穆罕印迪尼、第四辈白哈稳迪尼、第五辈塔仲迪尼、第六辈筛赫巴给、第七辈筛赫宰尼、第八辈尔布杜力哈力给、第九辈筛赫伊布尼宰尼;[4]3“外九”是指第一辈马明心、第二辈穆宪章、第三辈马达天、第四辈马以德、第五辈马化龙、第六辈马进成与马进西 (二人同属第六辈) 、第七辈马腾霭、第八辈马国权 (现执教者) 、第九辈待续。[4]91

二、哲合忍耶板桥道堂的建立及其发展变迁

1. 哲合忍耶板桥西道堂的建立

宁夏吴忠板桥道堂又称板桥西道堂, 是我国伊斯兰教哲合忍耶支系板桥门宦从事苏非功修和传道授业的总道堂, 如今整体建筑由道厅、拱北、经厅、马进西故居、客房数百间及伊学等组成。

马进西 (1868—1940) , 哲合忍耶板桥门宦第六辈穆勒什德, 道号筛赫·菲图热屯拉, 逝世于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在板桥门宦看来, 马进西是一位里程碑式的导师, 他和胞兄马进成合执一辈教门, 内部信众认为是“马进成担了教门, 而马进西掌了教门” (然而官川系统的支系门宦认为是马元章得到了口唤, 是第七辈, 这也正是板桥和南川支系与其他支系之间的根本分歧所在) 。1918年, 马进西出于对故乡灵州金积堡这块热土的怀念和向往, 实现哲合忍耶祖辈“绿旗灵州插”的遗愿, 命王热伊斯 (教务主持者) 率教民重修了金积堡道堂, 取名板桥西道堂, 此名一直沿用至今。1920年, 马进西由汴梁 (今开封) 迁居板桥西道堂, 亲自主持教务工作, 执教约53年。当时, 道堂整体建筑由道堂、拱北、清真寺三部分组成。据老阿訇回忆讲解, 道堂为古堡式, 大门高大起脊, 门内为道堂院, 道堂正厅较高, 带前廊、平顶, 其左为古砖木结构大屋顶平房145间, 两个拱北修建在道堂及城堡住宅院的东边, 清真寺在道堂拱北正北面, 有大殿、水房、阿訇室、学员室等, 整个建筑是一个完整的宗教活动中心。1966年文化大革命伊始, 道堂与其内部珍藏的各种经典、书画文物、宗教用具等一切宗教建筑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而荡然无存。

2. 哲合忍耶板桥道堂的发展现状

1988年, 在党中央拨乱反正落实民族政策以后, 板桥门宦第七辈穆勒什德马腾霭 (1921—1991) 恢复重建了道堂经厅和东西厢房。1991年马腾霭逝世后由其子马国权掌教, 他于1993年在马进西的住房遗址上建起了住房17间, 1995年修建远方客人住宿楼60间, 1997年又在原西道堂的旧址上恢复重建西道堂的道厅, 可供1 800人同时礼拜, 3000多人同时参加“尔麦里” (宗教功修) , 1998年又修建油香房、车库、工作人员住房等15间, 水房6间。2005年, 用古新结合的建筑风格恢复重建了马进西的四合院故居, 后又在道堂正南面建成伊学教学楼及客房数十间, 从而构成了如今的建筑规模。

板桥门宦在吴忠市利通区有信众约5万人, 所属分道堂9个, 分布在新疆的有3个, 即乌鲁木齐道堂、焉耆道堂、鄯善道堂, 青海省道堂, 甘肃有临夏四家道堂、东乡道堂、张家川南川道堂3个, 江苏省王营道堂, 宁夏固原道堂;所属寺坊500余座, 教民遍布全国各地。目前的板桥道堂已经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苏非主义哲合忍耶宗教活动、传播中心, 被命名为中国伊斯兰教苏非文化中心, 国家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哲合忍耶板桥道堂的宗教功修特点

1. 按条件常守念诵《古兰经》并了经

这些条件包括:按七个“嘿孜拜”伴随细微条件和俊美礼节念诵古兰经, 每个周一的白天举行“大了”;每月封印一次古兰经, 到月尾了经;为搭救亡人念诵古兰经;穿洁净的衣服;点香;虔心的举义;念之前赞圣并念开经独阿;迎向天房念诵;跪着诵读古兰经;高声诵读古兰经等。

2.“杜闪拜”的尔麦里

波斯语叫“杜闪拜”, 阿拉伯语就是“伊斯奈尼”, 星期一的意思, 也就是说要在每个星期一举行一次尔麦里。

3.“盘闪拜”的尔麦里

也就是在星期三晚上所做的尔麦里, 礼两拜求济拜, 念诵乃格什班底耶道长传授至今的古兰经章节, 传“国权章”苏热, 做个长的“独阿”。

4. 建立高念记主词的“达伊尔” (圈子)

这时指的是周一尔麦里的达伊尔周四尔麦里的达伊尔, 早晚奥拉德达伊尔, 和苏非门人为搭救亡人而建立的念诵《麦达艺海》的达伊尔, 宵礼后念诵《穆罕曼斯》的达伊尔。

5. 念《穆罕曼斯》

念《穆罕曼斯》需要十大条件:有小净、单人念应该面向天房、字句念清、诵念者要知道意思、要韵颂、尽可能背会、念的人要有穆勒什德的口唤、先诵念“安拉洪麦算力”直到末尾再念《穆罕曼斯》、每面念完紧接着再念“安拉洪麦算力”一遍、每晚诵念五面, 并于三十三晚了之。

6. 礼“谢净拜”和念早晚的“秘传暗段”

即在洗完小净之后要礼两拜副功拜“谢净拜”, 然后在早晚跪念秘传暗段。

7. 念诵《奥拉德》

《奥拉德》字面意思是古兰经选读, 哲合忍耶板桥道堂规定在每天“邦不达” (晨礼) 和“底格勒” (晡礼) 后, 要高念一段赞主、赞圣的“奥拉德”。“邦不达”后的“奥拉得”, 还加念“则克若” (认主念词) , 念到重要节段, 必须闭眼摇头, 情绪热烈, 加快节奏。

参考文献

[1]马国瑸.宣化冈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5.

[2]杨学林.哲赫忍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0.

[3]周传斌.门宦教权体制的结构与运营[C]//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3.

[4]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0.

柳林弹唱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 篇3

关键词:柳林弹唱 生存现状 发展保护

2014年11月11日至13日,由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主办、南京晓庄学院承办、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协办的“全国首届民间俗曲展演暨专家研讨会”在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厅隆重召开。本次会议诚意邀请了八个民间曲艺音乐代表曲种上台演出,它们分别是“连云港海州五大宫调”、“扬州清曲”、“兰州小曲”、“山东菏泽南路琴书”、“广西文场”、“柳林弹唱”、“榆林小曲”以及“南京白局”。值得一提的是,这八个曲种都已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演出完成后,到场的专家学者们有针对性的对该曲种进行讨论发言,整个会场气氛热烈而又融洽。

本次会议,笔者被安排专门对山西“柳林弹唱”进行调研和采访,现将调查结果呈现如下:

一、柳林弹唱概述

柳林弹唱流行于山西三川河流域,是一种介于戏曲和表演唱之间的汉族民间艺术。柳林弹唱的地方特色相当浓厚,演唱时基本使用当地方言,唱词情节完整、通俗朴实,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看盘子、烤旺火、听弹唱成为柳林人元宵节晚上必不可少的活动。

柳林弹唱是由宋代孔三传所创的“诸宫调”发展而来。伴奏乐器以管子、笛子、四音为主,配以二胡、三弦、板胡、梆子等,所用曲牌大都为传统的古曲古调,有“九湾十八调”之说。曲调按照帽子、套曲、过门、尾曲的顺序演奏。表演时以唱为主,间以说白。角色以二人为宜,用对唱或合唱的形式,生动的再现民间人物或故事,演唱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民歌类,如《下柳林》《掐蒜苔》等;二是经过改编的传统民歌,如《卖菜》《两亲家夸富》等,三是戏剧故事类,如《审录》《钉缸》等。

柳林弹唱是柳林独具特色的艺术瑰宝。2001年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的专家们两次来柳林对弹唱进行调查,《晋西弹唱音乐》入选《中国戏曲·陕西卷》。2005年中央音乐学院周青青教授和李月红教授,2011年上海音乐学院乔建中教授和黄虎副教授专程到柳林县考察柳林弹唱,对这一民间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年,《柳林弹唱词曲》入选《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陕西卷》,入选曲目有37个之多,长达86页。2014年9月柳林弹唱参加了第六届北京传统音乐节之“四方水土四方乐”汉族传统音乐专场音乐会,参加表演的演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且是生平第一次登上首都最具专业性的音乐舞台,“下里巴人”登上大雅之堂唱响京城,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2006年柳林弹唱被正式列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价值可见一斑。

二、柳林弹唱生存现状

本次会议,“柳林弹唱”团队共来访11人,由柳林县文化馆副馆长杨津平带队。在展演中,该团队共表演了三首曲目,分别是《猴三偷桃》《八洞神仙》和《绣荷包》,均由车保生、穆爱爱夫妇表演,主要伴奏有:乔锁应(管子)、王鼠平(竹笛)、穆锦文(四弦)、王秀珍(扬琴)、张成海(晋胡)、贾振飞(梆子)。演出期间,柳林弹唱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原生态的表演形式,得到专家、学者一致好评和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演出结束后,笔者采访了主唱车保生、穆爱爱夫妇,在与他们的交谈中,笔者对柳林弹唱的生存现状与其保护传承发展状况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刻了解。

根据车保生夫妇介绍,柳林弹唱广泛散播于民间的草根阶层,在农村非常流行,这次参演的大部分艺人都是农民出生,他们当中一部分艺人现在就以“弹唱”作为职业。同时也有一部分艺人因为没有固定的工作和职业,所以在“弹唱”的淡季,他们部分会从事农业劳动,而到了旺季,他们就会全身心投入到“弹唱”职业中去,由此可见,这个曲种可谓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所以说柳林弹唱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

柳林弹唱现在主要使用的情况就是县里的红白喜事,因此在柳林,婚丧嫁娶就是它的主要演出场合,在这种情况下,音乐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其中情歌是首选类型,因为一是适合当时的情况,第二个,人们都喜欢听到这样的歌曲内容。孩子老人的生日,在当地的生活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一些有钱人会要求弹唱艺人在生日时助兴表演。在此之际,艺人会在正式开始之前解释演出的主题,并承诺要有祝福性的讲话,然后开始正式演戏,唱歌以喜庆内容为主。

对于如何培养柳林弹唱的传承人这个问题,车保生夫妇提到,柳林弹唱的学习属于口传心授,想学就可以跟着学。学习时师傅只要将唱词告知徒弟,徒弟将已掌握的唱词和曲调结合起来记好,就可以跟着师傅演出。这个学习过程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至于表演过程中的动作和表情既可以模仿老师,也可以自己创造。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弹唱”已不再热爱,家长认为上学才是出路,年轻人也觉得“咿咿呀呀的”没意思,登不上台面,所以,愿意学习“弹唱”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就连观看“弹唱”表演的年轻观众也越来越少了。因此,现在的柳林弹唱只是靠着中年艺人和观众的喜爱才能生存,年轻的这一代已然出现断层,所以怎样才能让柳林弹唱的舞台更广阔,受到年轻一辈的欢迎,让它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柳林弹唱的发展与保护

车保生夫妇还介绍了现代柳林弹唱与传统弹唱的区别。现在的柳林弹唱改编旧作品,创作新作品,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迎合当代观众的喜好。虽然运用的还是传统曲牌,但是歌词大多已重新填写。在表演方面,传统弹唱的演员主要以男性为主,而今天,女唱手已经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伴奏上,传统的柳林弹唱以管子、笛子、晋胡、四音为主,配以三弦、二胡、扬琴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电声乐器的兴起和通俗音乐的影响,柳林弹唱在伴奏乐器中加入了电子琴,并采用近现代音响设备。至今日,电子琴已逐渐成为现在“弹唱”的主奏乐器。出于收入方面的考虑,现在的“弹唱”除了在正式的比赛和表演中使用传统的伴奏乐器外,平日的表演都已简化为一架电子琴配一把晋胡。在收入方面,传统柳林弹唱的表演基本没有报酬,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柳林弹唱开始以场论价,一场演出的价格可在100元人民币左右。

最后,当被问及对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看法时,车保生夫妇显得很无奈。据他们所说,当地政府部门对柳林弹唱持有积极的保护态势,但是一系列的保护工作主要是在文化馆中进行,工作人员将一些珍贵的曲目曲牌收集整理、录音摄像,将其保存在文化馆中。但是即使如此,柳林弹唱的艺人生存现状却不容乐观,简单来说就是“没钱”。政府并没有拨款支持柳林弹唱的发展,对于那些热爱并精于弹唱的老艺人们,出于健康和生计等考虑,他们不得不放弃,因为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创作,需要大量资金和费用来发展,让老艺人们自掏腰包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这样一来,就没有人愿意献身于民间艺术,这样不仅导致仅存的古词古曲失传,而且也打消了后人传承和发展柳林弹唱的积极性。而且柳林弹唱流传至今,一直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可以说是在一个混乱的、独立的自由状态。它不依附于政府的存在,也不依赖公司或其他部门。虽然有个别艺人组织自己的团队,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逐渐分散,大部分是由一个领导者根据演出的要求临时找人,经过简单的排练就上场演出,或是大概商量一下曲目安排,以避免唱同一只曲子,这就导致优秀的唱手常有人找他演出,而其他人会因为没生意,经常接不到演出,从而就退出了舞台,也就导致了今天这个“单调”的局面。

综上而言,保护柳林弹唱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保护老艺人的基础上,培养年轻人对柳林弹唱的热爱,再加上国家的大力支持,这样才能让柳林弹唱一直走下去。

基金项目:

本文为南京晓庄学院青年专项课题,项目名称:江苏曲艺音乐的历史与现状,项目编号:2010KYQN13。

参考文献:

[1]杜旭华.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2]白占全.弹唱文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3]梁茂春,陈秉义.中国音乐通史教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4]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紫檀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篇4

紫檀是名贵的木质材料, 相关文献将紫檀归于檀香一类, 檀香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黄、白、紫三种颜色的檀香使用较为广泛。紫檀成材需千年, 其直径最大的仅为20cm左右, 木质较为细密, 且木材份量是最重的, 盛产于热带与亚热带的原始森林之中, 色调较为深沉, 材质稳重且大方。小叶的紫檀还能作为一种中草药, 据相关文献记载, 紫檀具有止痛、止血等特效, 能调节气血, 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 加之人为赋予的特有价值, 使得紫檀成为最为珍稀的物种之一。

木材市场上的紫檀多种多样, 名称也不尽相同, 但略懂木材知识的人, 对紫檀有相关了解的人都知道, 紫檀的种类只有一种, 那就是小叶紫檀。小叶紫檀堪称真正意义上的紫檀, 很多其他种类、冠以紫檀名号的木料, 像大叶紫檀等, 只是单纯借用紫檀二字, 营造出一种树种本有的高贵感, 增添名称的响亮性。紫檀的生长周期较为缓慢, 原产于印度和我国广东、海南等地区, 归类于常绿乔木, 新采伐的乔木中心呈红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 心部逐渐变紫或黑紫, 且多呈中空状态, 由于紫檀的质地较为细密, 且得来较为珍贵, 因此, 很多紫檀被用来做成名贵的家具, 或由名家大师做成雕饰。评判紫檀品质的好坏有些外部评价标准, 例如人们常说的“金星紫檀”与“牛毛纹”:紫檀摆放时间长久, 其内部会凝成金色的亮点, 俗称“金星”;心材部位可能带有一些似牛毛状的裂纹, 称“牛毛纹”, 这些物质所含越多, 则表明紫檀摆放的时间越久, 紫檀也越名贵, 木质也更加细密。

2 紫檀的发展

2.1 紫檀的应用

在古代中国, 就有诸多紫檀的应用记载, 《诗经》中就有关于紫檀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 紫檀被用于制造车辆, 古代人早已发现并利用紫檀木质坚硬的特点。随着时代的演变, 唐宋时期, 紫檀多被制作成乐器, 苏轼有词写到:“借君拍板与门槌。”这便是紫檀应用于乐器制作的最佳证明。元代时, 紫檀的乐器制作得以进一步发展, 檀木甚至可以制成槽板的琵琶。明清时代, 紫檀的应用得以进一步扩大, 被制作成家居用品, 家具、桌椅、床、柜子等都应用了紫檀这种材质, 紫檀不仅因其实用价值而应用广泛, 还因为是具有高贵身份的代表, 很多官宦人家为了提升品质, 追求高贵而使用紫檀材质的家具。随着对紫檀实用性价值的深入挖掘, 紫檀的观赏价值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紫檀纹理细腻、色泽鲜明, 成为一种家具典范, 不断受到热爱生活品质人们的热烈追捧。紫檀珍贵难得, 很多紫檀都呈中空状, 这类多被制成笔筒, 而用紫檀制作器物, 往往表面会被打磨千次, 使其表面如镜子般通透光滑。紫檀的独具特性和珍贵价值, 不仅是紫檀本身所孕育的, 也是人工多增加至紫檀之上的。

中国的云南、广东等地也产紫檀, 紫檀与檀香属同类木料, 为常绿灌木。中国最早认识并使用紫檀的历史源于东汉末期, 晋代时期便有史料对紫檀木进行记载, 载文为紫檀木, 出扶南, 色紫, 亦谓之紫檀。紫檀的大规模使用和其砍伐量的增加都由于皇家对紫檀木的重视。中国古代开展过无数次的对外交流与对外贸易, 在这些交流的过程中, 伴有一些名贵木材的交换, 紫檀便是名贵木材之一, 因此常被作为中外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外贸易的物品。古代的郑和下西洋, 以及明朝的政府官员远赴南洋进行采办活动, 都包含着优质木材的交流。在中国历史上, 曾有一段时期, 紫檀几乎被采伐殆尽, 因此, 很长时间, 紫檀都是较为枯竭的木材, 这段时间, 紫檀的珍贵度也在不断提升。

紫檀木的重视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在使用初期, 紫檀只被当做一些制作细小物件的材料, 但是其具体良好的物理特性, 逐渐被宫廷内部所应用, 其价值也在不断攀升。而到明晚期, 很多文人喜爱用紫檀制成的文房工具, 紫檀的雍容华贵之美得到他们的青睐。紫檀有一个特点:被打蜡磨光后, 不用油漆便会呈现出如绸缎一般的光泽。紫檀的应用面广泛, 不仅被文人所青睐, 一些贵族家庭的家居用品也采用紫檀制品。清代时期, 紫檀木采伐严重, 木材紧缺, 皇家甚至花费大量的钱财从私商手中去购买紫檀, 很多官员都要遵从宫廷规定, 遇到紫檀便要悉数买下交由皇家。

紫檀的发展也遭遇过打击, 由于中西方交流的密切度不断增加, 一些欧美的传教士对檀木喜爱有加, 并多加宣扬, 外国人士多方收买中国的紫檀制品, 转送至本国, 用于装饰陈设。清朝时期, 圆明园的装饰多使用檀木, 加之袁世凯时期的使用, 使得中国檀木几乎消失殆尽, 很多专家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真正的紫檀木已经步入绝迹的状态, 一些专家甚至误以为紫檀木为蔷薇木。在时代发展后期, 20世纪90年代, 中国的贸易部从印度洋岛购置了紫檀, 才证实紫檀并未绝迹, 紫檀至今发展态势仍较为良好。

2.2 紫檀的名称由来及其产地

很多国内外学者都参与对紫檀的研究与探索, 但仍有很有问题亟待解决;紫檀的研究历史较为久远, 但对紫檀的相关问题, 很多专家并未达成一致的意见。植物分类细化, 豆科紫檀属类植物约70余种, 而檀香紫檀当属这70余种的一种。在中国古代宫廷制造家具上, 所使用的种类几乎皆为檀香紫檀, 剩余的在商品名称上称之为花梨木。多数冠以紫檀名的, 实质上却不是紫檀, 而是被人们称为紫檀的花梨木。更有甚者, 一些树种既不属于紫檀木, 也不是紫檀属一类, 却被人们冠以紫檀之名, 如较为常见的大叶紫檀, 其既不属于紫檀木, 也不在紫檀属中。关于紫檀的产地, 很多相关研究人员都为此做出重要研究, 也得出相关研究结论, 据我国木材学家以及植物学家的研究成果, 紫檀木的主产部为印度的西南部及偏南的地区。除了印度多产紫檀外, 像越南、泰国、老挝、印尼等地也是紫檀的产地。这些地区生产的紫檀与我国明清使用的紫檀家具还有些许区别, 印度自然环境缺陷, 水分流失多, 不利水分保存, 在此地生产的紫檀, 成材期达到500年以上。紫檀在我国引种后, 由于气候环境的差异, 紫檀在材质、纹理、色泽上与印度地区差异很大, 我国的紫檀心材为紫红色。由于紫檀稀少奇缺, 因此十分高贵, 且走私现象严重, 我国的紫檀存量也不多, 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知, 提高对紫檀的重视度与保护度, 不断增强对国家重要材质的保护力度, 切不可对重要物质造成浪费。

3 新时期紫檀所面临的状态

紫檀现已归为国家濒危树种, 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在历史上, 由于对该树种的长期采伐, 导致紫檀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极其罕见。资料表明, 在我国现存的紫檀也多为早年人工培植栽种的。由20世纪40年代从印度、缅甸等地引入我国的紫檀, 多种植于庭院、村寨、庙宇之中, 数量有限, 且地区资源条件不足。紫檀的授种率是极低的, 很难见到饱满的种子。在当前紫檀所面临的情况下, 很多相关机构都采取了积极拯救紫檀的措施, 我国也开展了很多保护濒临动植物的活动。为保护濒危紫檀, 保护机构要了解种群数量, 探讨人类活动以及生物多样性对紫檀习性的影响, 定期对紫檀的种群进行检测, 扩大种群数量, 有效保护紫檀的最终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4 结语

紫檀的发展是有史证可依的, 在我国不同的发展时代, 紫檀的应用于发展形势也不尽相同, 但由于紫檀独特的物理特性, 十檀九空, 成材期长, 且内部材质细腻, 木材高贵典雅, 加之人工的雕琢, 使得紫檀的价值提升百倍。紫檀在中国历史的实用价值是极其珍贵的, 为提高对紫檀的重视度, 加大人们的保护意识, 国家必须积极宣传紫檀知识, 提升人们保护意识, 为存留珍贵物质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中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

张氏父子与东北大学 篇5

少养5万兵也要办教育

“东北王”张作霖虽说是一个泥腿子出身的赳赳武夫,但他对于教育事业却很热心。1915年2月,时为奉天(沈阳旧称、下同)第二十七师师长的张作霖曾上书大总统袁世凯,就奉天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整顿措施,并建议对学校加强管理。1918年,在升任为东三省巡阅使的张作霖的力主之下,奉天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成立。按照张作霖的要求,学生免收学费,并发给伙食费,这些费用全部由奉天省(辽宁省旧称)政府买单。

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不久,奉天省代省长兼财政厅长王永江(1871-1927,字岷源,大连金州人)等人向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

张作霖对于王永江等人的建议当即表示赞同。他对王永江说:“我没读过书,知道肚子里没有墨水的害处,所以可不能让东北人没有上大学求深造的机会。岷源,一切事我都交给你了,开学越快越好。用钱告诉我,不管多少,我宁可少养5万陆军,东北大学是非办不可。”

1921年10月25日,奉天省议会通过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以储备人才、振兴教育的议案。次年春,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闻讯出面“劝告”道:“你们不必办大学,你们要想培养理工人才,可以到我们旅顺工科;造就医学人才,可以到我们南满医大;学文、学法,可以到日本去,我们可以给予官费优待及一切便利。”对此,张作霖十分气恼,他对王永江道:“他们越是反对咱办大学,咱们就是非办不可。得快办,要办好,快出人才。”

在张作霖的鼓励和支持下,东北大学于1923年4月26日宣告成立。文法科设中国文学、英国文学、俄国文学、法律学、政治学等系;理工科设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等系,共有学生480多人。校舍暂用奉天国立高等师范等校的旧校舍。王永江兼任校长。不久,奉天省公署拨清昭陵前白桩外陵地并毗邻民地共35万多平方米,基建费奉洋600万元,开始兴建新校舍。

“知行合一”是东北大学当时的校训。为力戒纸上谈兵,张作霖后又准许拨官地15万多平方米,拨款奉洋280万元,给东北大学兴办工厂。这种大学设附属工厂,既顾及学生实习,又保障经费来源的模式,也是当时国内其他大学所没有的。另外,东北大学还设有植物园地6万多平方米。这样,整个校园面积达60万平方米,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校园。经过一年多建设,理工大楼、教授住宅、学生宿舍及相应的附属设施相继竣工。当时,奉天省财政给东北大学的经费每年达160万银元,这在国内大学之中算首屈一指。如南开大学才40万,北京大学不过90万,清华大学虽有“庚子赔款”补贴也只有120万。为吸引一流学者来此任教,东北大学所设定的薪金和待遇相当优厚,甚至高于国内的几所知名大学。以教授为例,北大、清华教授月薪300元,南开240元,东北大学则为360元。张作霖还下令:“凡大学教授等薪金,一律用银元发给,并不许拖欠。”这与当时国内战争情况下,各校教授遭欠薪、减薪为常事形成鲜明对比。此举招揽了许多知名教授、学者前来任教。据1928年的统计,东北大学128名教职员中,留学归来的有77人,其中11个博士、37个硕士、29个学士。其阵容之盛,远非其他大学可比。

为了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东北大学不仅在招收新生时严格挑选,而且认真吸收欧美国家名牌大学的经验,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标准为蓝本进行课程设置,并特别重视外语教学和应用,答卷、做题、写实验和实习报告均用英语。学生在校期间实行淘汰制,月考、期考、学年考试,违纪者严惩不贷;成绩不及格者,一律牌示降级,或酌令休学、退学。学生经过多次考试淘汰,毕业者仅逾半数。

那些不相信中国人会把东北大学办好的日本人在参观了东北大学之后,都不得不承认,东北大学的实验设备是一流的,教授薪金也比国立大学高许多,教育水准高于日本在满洲开办的高等教育院校。

1927年11月,王永江因病逝世。奉天省省长刘尚清继被东北大学委员会公推为校长。

励精图治从严治校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沈阳附近的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谋害。7月2日,东三省议会推举张学良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奉天省保安司令,主政东北。8月16日,身负国恨家仇的张学良在继任东北大学校长后,明确提出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为办学宗旨。他向社会发表声明,不继承父帅遗产,从中结算出1000万元作为东北大学教育事业经费。他主持设计了白山黑水盾形校徽,代替了最初建校时的圆形校徽,以此提醒全校师生勿忘祖国和家乡。东北大学举行开学或毕业典礼,他都亲自参加,每次演讲时都鼓励学生发愤学习。

为激励师生负起“爱校、爱乡、爱人类”的重大使命,根据张学良的提议,由著名白话诗人刘半农作词,著名学者、作曲家赵元任谱曲,创作了《东北大学校歌》。在1929年东北大学六周年校庆那天,2000多名师生服装整洁列队于操场上,待张学良讲话后,放声高歌《东北大学校歌》:“痛国难之未已,恒怒火之中烧。东夷兮狡诈,北虏兮矫骁!……苟捍卫之不力,宁宰割之能逃?惟卧薪而尝胆,庶雪耻于一朝。”抒发了学子们报效桑梓、报效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并毫不隐晦地道出了时人对于日、俄侵略势力进一步掠夺我东北河山的担忧。

当年,为阻止日本插手东北教育的野心,张学良加速扩建东北大学。从1925年至1931年,他捐资100万元银元,修建了文法学院教学楼;捐资30万元银元,修建了一座可容纳万余人的现代化的罗马式体育场;捐资50万元银元,增建了图书馆、化学馆和实验馆。

nlc202309031525

在学校管理方面,张学良更是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他上任伊始便破除了男女不能合校的旧俗和禁令。1928年开始,东北大学各系开始招收女生入学。当年9月,各科共50名女生走入东北大学校门。1929年,他批准东北大学各科改为学院,所聘任的院长都是从曾在外国留学的专家、学者中遴选的,如文学院院长周天放,是美国欧力根大学教育学学士,曾任北平民国大学副校长;理学院院长孙国封,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理学博士;法学院院长臧启芳,曾留学美国;工学院院长高惜冰,是美国麻省纺织工科大学学士;教育学院院长李树堂,是美国纽约大学教育学博士。同年7月1日,在东北大学第一届毕业典礼上,张学良亲自向120名学生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学士学位。各系毕业成绩第一的学生由学校选送,往英、美、德各国留学深造。

要特别指出的是,张学良对于基础教育和民众教育也是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如1928年秋,他捐助500万银元,作为发展辽宁省立中小学教育事业永久基金,以补助教育资金之不足。为保管和处理此项专款,特成立“汉卿捐助奉省中小学教育基金董事会”,张学良亲任董事长,聘请热心教育的名流如袁金铠、王树翰、李静澄等17人为董事。他还创办了辽宁私立同泽高级中学校、成立了辽宁省民众教育委员会,专门发展民众教育事业。这样,在东北地区基本上建立起了具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由低到高的一整套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为东北地区近现代教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求贤若渴的张学良出任东北大学校长后,延聘和新聘的专家、学者有章士钊、梁漱溟、冯祖荀、庄长恭、童隽、刘仙洲、潘成孝、余泽兰、纪育澧、黄侃、江之泳、李光忠、陈雪屏、马宗芗、孙宗钰、周传儒、郝更生、吴蕴瑞、申国权和宋君复等。

1928年8月,结束欧洲旅行考察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张学良的盛情邀请下来到东北大学。梁思成被任命为建筑系责任副教授,月薪为800块银元,直到1931年6月离任。期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撰写了中国建筑史第一部教材《中国建筑史》,培养出刘致平、刘鸿典等一批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后来,林徽因因劳累患了肺病,张学良命副官谭海陪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到北京香山双清别墅休养,并沿途观赏了辽西地区的名寺古刹。林徽因带病帮助梁思成测绘了锦州的大广济寺、府城隍庙及义县奉国寺等,还把锦州农神庙、三才寺等古建筑的雕饰图案绘成册。

张学良主张“健身强国,抵御外侮”。他在出任东北大学校长之后的一次演讲中这样说道:“我今天所欲与诸位说的,首先是提倡体育。说起来中国的教育界大多数不肯注意体育,所以学生多失于软弱,我很希望本校关于体育方面要特别注意。”他先后作出了加强体育教育,成立体育专修科,增聘体育教员,注意招收体育好的学生,组织学生代表队参加各类体育比赛等决定。我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就是由他慧眼发现并栽培的。

那是1928年秋的一天,张学良的大弟张学铭回家说,他在大连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时,发现有一个叫刘长春的少年速度如风,谁也撵不上他。张学良听了,立刻派人前去调查。当调查的人回来后,张学良听罢汇报,当场拍板,破格录取只念到初一的刘长春。为了提高东北大学田径队的水平和进一步栽培刘长春这块难得的短跑璞玉,张学良特批以每月800大洋、两匹马的重金聘请德国田径队队长、5000米长跑世界纪录保持者布奇来担任东北大学田径队的教练和刘长春的指导教师。在1929年5月举行的第14届华北运动会上,刘长春一鸣惊人,连获100米、200米和400米这3个项目的第一名,而且均创造了新的全国纪录。1932年,张学良个人资助刘长春参加了洛杉矶第10届奥运会,让中国的国旗第一次飘扬在了奥运会的赛场上。

到1930年秋,东北大学已经发展成为设有文、法、理、工、农和教育共6个学院和8个专修科的、当时国内最具综合性的大学,有教授300人,学生达到3000人,而此时北京大学的学生不过2000多人。

张伯苓:鼎力相助张学良办学

张学良能够将东北大学推向辉煌,与张伯苓的鼎力相助分不开。

张学良与张伯苓的忘年交有着诸多传奇的色彩。1916年10月底,时年40岁的张伯苓应沈阳基督教青年会的邀请,来到沈阳市做题为《中国之希望》的讲演,时年16岁的张学良是听众之一。“中国不亡吾辈在!”“每个人都要自强,只要人人有了自我,中国就亡不了。我们必须有这么想的气概,不管人家怎么说,自己要有这种信念。”面对中国内忧外患频仍,正感到前途渺茫、灰心失望的少年张学良听了张伯苓的讲话后,大为震撼,从此立志救国。他以张伯苓私淑弟子自居,在创办东北大学的过程中,虚心向张伯苓请教。

1930年底,张学良改组东北大学,成立校务委员会,自任主席,聘张伯苓为校务委员。张伯苓多次应邀前往东北大学出谋划策,指导工作。当他发现张学良缺少执行校务的得力助手时,立即将自己的得意门生、从英国留学归来、正好是东北人的宁恩承推荐给张学良做秘书长,代行校长职务。此外,他先后派遣南开大学秘书长黄钰生和体育课主任章辑五等人去东北大学帮助工作;还将校务管理的行家里手、南开四校的事务主任孟琴襄借调到东北大学工作一年。孟琴襄在任东北大学事务部主任期间,带领员工真抓实干,不仅令校园面貌大变样,而且节约后勤经费20多万元。由于东北大学多方面学习借鉴南开大学的办学和校务管理经验,成效显著,当时沈阳传媒这样报道说,“南开精神已由白河之滨移来辽河之滨了。”

张学良:英名与东北大学的名字共存

正当东北大学蓬勃发展之际,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城。日本南满公学学堂长跑到东北大学伪致慰问,劝师生照常上课,声称经费由日本供给。全校师生悲愤至极,严词拒绝,被迫走上流亡之路,成为第一所流亡大学。先到北平、后迁开封、西安,再到四川三台县。1938年7月,奉国民教育部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并入东北大学。

nlc202309031525

当年,东北大学迁至西安时,正在西安任职的张学良拨款50万元建筑了校舍,他有感于“九·一八”后国破校散的处境,在礼堂基墙内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撰:

沈阳建校,经始维艰。

至九·一八,痛遭摧残。

流离燕市,转徙长安。

勖而多士,复我河山。

校长张学良立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东北大学回迁沈阳,在原校址开学。1948年6月,东北大学再迁北平,后又迁回沈阳。1949年3月,东北大学一分为三,成立了东北工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和东北农学院。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老东北大学的海内外校友强烈希望能够恢复东北大学校名。张学良自从西安事变后虽然失去了人身自由,但他仍然惦记着东北大学。1992年11月,宁恩承取道香港去台湾探访张学良时,谈到了东北大学复校一事。张学良非常高兴,他感慨地谈到:“我的军队没了,我的军衔没了,我只有东北大学、老朋友和过去的事了。”11月30日,他在专用的“张”记信签上,题写了“东北大学”4个字。

1993年3月8日,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4月13日,东北大学在美校友会会长张捷迁受东北大学校长蒋仲乐的委托,专程从美国飞赴台湾,向张学良致送了东北大学聘书。4月22日,东北大学复校庆典在沈阳市举行。已是93岁高龄的宁恩承受张学良委托,并作为张学良本人的代表,专程从美国赶来参加复校庆典,并为张学良亲笔题写的“东北大学”校牌揭幕。那一天,沈阳市上万名民众集会,庆祝东北工学院更名为“东北大学”。当宣布张学良被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名誉董事长时,会场爆发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从1993年开始,东北大学每年都派人赴夏威夷看望老校长张学良,汇报学校的发展变化。对东北大学的来人来访,张学良总要单独接见。他还题写了“教育英才”4个大字,对东北大学的强盛寄予厚望。

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因病抢救无效在夏威夷逝世,享年101岁。

东北大学在向夏威夷张学良先生治丧委员会发去的唁电中写道:“今天,张学良老校长离开了我们,他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他的名字将与东北大学的名字共存……东北大学的全体师生校友将永远以老校长为榜样,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前赴后继,为把东北大学建设成中国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自强不息,不辜负张学良老校长的重望!”

汉语欧化语法的历史与现状 篇6

关键词:欧化现象研究现状利弊

0引言

王力是我国第一位精心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他在40年代初所著的《中国现代语法》中,用相当大的篇幅从六个方面对新文化运动以后汉语的欧化表现进行了细致的讨论。

书中对“欧化”有着深刻的认识:“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因为中国人懂英语的比懂法德意西等语的人多得多。”近年来,何自然、吴东英、谢耀基、石定栩等不少学者也发表有关文章和著作,列举了近年来香港报纸中汉语句子在句法层面上的一系列变化,并认为这些变化是受了英语的影响。

自从西方语言进入中国后,就存在了“欧化”的问题。王力将文法的欧化视为语法史上的一桩大事。后来有观点认为,促成现代汉语尤其书面语的面貌和精神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主要动力,就是当年所提出的欧化。欧化为现代汉语的发展打通了一条宽广的大路,为它的壮大提供了支持,这是不能否认的。

1欧化的表现

1.1句子延长“句子的延长也是欧化文章的一种现象。”通过连接词把句子延长,是英语的一大特点,而汉语无需使用或较少使用联结成份,因此趋向于使用短句。然而现代汉语文章里的句子却越来越长,长句越来越多,使用长句成为一种很普遍的文风。尽管这种句子明显是欧化了的,但同时又有被汉语“同化”的味道,因为它被标点符号“化整为零”,又用了连接词,因而也算一种规范的汉语句子。汉语句子无节制地延长,是人们在翻译中模仿印欧语句子的结果。翻译者顺着翻译,比先理解原文再按汉语习惯去写要容易得多。但也不可否认,有的翻译者刻意模仿外文句子结构,殊不知久而久之,渐成风气,以至损害了汉语的传统。

1.2可能式与被动式汉语的“可能式”原本是从英语直译过来的,是欧化的,因为它与汉语的“可”字不同。王力先生认为把He may come tomorrow译为“很可能地他明天就回来”比译为“他可能明天回来”要顺口些,但以现在看来情况恰恰相反。由此可见,有些欧化的形式,现代人恐怕已经难以分辨哪些是传统的,哪些是舶来品了。

汉语的被动语态所叙述的原是不如意或不希望的事。“被动式所叙述的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并非一切的叙述都可变为被动句。”王力还指出:直到现在,“被”字句的动词,大多数仍是表示不如意或不愉快的动作。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频率就相当高,没有语义上的限制,可以用来表示褒义、贬义、中性三种。

自从西方语法进入以后,其使用的范围日益扩大,因为“西文里如意的事或企望的事也都可用被动式,于是凡西文能用的,中国人也跟着用(尤其是翻译),许多从前不说的话也跟着说了。”下面是当年王力先生列举的不符合中国传统习惯的欧化句子,恐怕在今天没有谁看着不习惯了:

他被选为会长。

昨天捉着的嫌疑犯,经警察局证明无罪,已被释放了。

1.3连接词连接词在现代汉语使用过程中随处可见。然而,汉语本来并不是这样。汉语因为没有繁复的变位、变格以及形态变化,所以汉语词语的结合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而更多地受语义因素的制约,词与词之间的联系手段往往不靠语法,而靠语义条件,这是所谓的“意合法”。英语的造句方法是形合法,连接词是必不可少的。现代汉语的巨大变化之一就是比以前更大量地、更频繁地使用连接词。尤其是学术性著作中,连接词成为不可缺少的联结手段,如:

倘若将“超然治学”与“学术治国”,“舆论干预”与“直接参政”作为分别对待学术与政治态度的两组模式,那么西方知识分子的选择截然相异;他们一方面是为学术,另一方面又以舆论参与国家政治,因而他们可以实现对双重角色的整合认同。(许纪霖:《智者的尊严》)

这段文字里如果没有“倘若”,“那么”,“因而”等连接词,就是一盘散沙。联结成份的欧化现象在理论性的作品中比较常见,这恐怕也与科学技术多从欧美引进有关。学术性著作按原来的形式从西方文字翻译过来,久而久之便成为汉语认可的一种模式。然而,这种受连接词限制的结构会增加语言的准确性与逻辑性,对于科学技术而言,要比未欧化的汉语更确切一些。

1.4定语和定语容量王力先生在书中提到汉语中出现的长定语,并认为这是中文欧化的结果。在现代报刊杂志中,长定语前置变得非常普遍。“目前的白话文,不知何故,几乎一律前饰,似乎不懂后饰之道。”但长定语包含一个较长的修饰成分,大多出现在像徐志摩和周树人等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学者的文章中,且尚未普及使用。

长定语在英语中普遍常见。在汉语中,定语通常置于中心名词之后。“依中国语的习惯,次品如果很长,总是放在其所修饰的首品后面。只有那些极度形容词(如‘胡子苍白了又做了官的’,‘天打雷劈五马分尸的’),才放在首品的前面,使文气更生动些。现在欧化的文章却不然了,不论是否极度形容词,一切的修饰次品都放在其所修饰的首品的前面。”因为先说出了首品,它的修饰品无论怎样长,附在后面,就不觉得累赘了。通常,汉语的长定语后置,逗号将长定语隔开,使其成为句法上简练的小短句。如:

这个孩子白白胖胖的,圆圆的脸蛋儿,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

欧化的语法还有不少,在此不能一一加以比较。进入新世纪,我们发现,欧化的语法现象之多、速度之快超过了人们的想象。昔日的欧化语法逐渐变成汉语的规范结构,很多欧化句也已经被吸收为标准的汉语。反观今日的欧化句,是否会“约定俗成”,成为汉语的规范结构呢?

2欧化的研究现状

继王力先生之后,1951年,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中称“语法欧化的趋势是很自然的,一切反对力量都遏止不住这个潮流”,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的再版序文中,也特意讨论了处理欧化句子的语法这一问题。但是50年代初以后,大陆学者很少有该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直到1990年谢耀基的《现代汉语欧化语法概论》出版,对汉语欧化问题的研究才有新的进展。

汉语的欧化在提出时曾得到广泛支持,但随着欧化的日益加剧,对欧化这一话题的讨论反而逐渐归于沉寂了。今天,当英语以排山倒海之势深入到我们生活各个领域的时候,重提欧化问题在语法研究上是必要的。欧化的词语极易流行,也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欧化的语法则往往处于一种半隐蔽状态,是潜移默化的。研究语法的人向来不愿意对欧化的语法表示赞同还是反对,直到20世纪的80年代中国语法学界才渐渐发出变革的呼声。

上一篇:某某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政务公开工作总结下一篇:劳动法律法规情况的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