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创新演讲稿

2024-05-13

思维创新演讲稿(共12篇)

思维创新演讲稿 篇1

创新思维是什么呢?托马斯·彼得斯说要么创新,要么死亡。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新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新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新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创新思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创新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

创新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

创新思维具有艺术性和非拟化的特点,它的对象多属“自在之物”,而不是“为我之物”,创新思维的结果存在着两种可能性。创新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创新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其次,创新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再次,创新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此外,创新思维的成功,又可以反馈激励人们去进一步进行创新思维。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创新思维这种抽象的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成功的。从小处说,一个非常间的方法就是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当有别人回答的答案时想一想能不能有其他的解决方法。

创新来源的第一条法则是:“你永远要对新技术保持敏感”对新技术保持敏感,意味着要对新近出现的技术保持一种谦逊的心态,经常想一想,这些新技术能否应用在一个相关的领域去解决一个旧有或新出现的问题。发比较多的人,更容易产生创意。创意是很脆弱的东西,如果不及时管理与发展,很容易就会被抹掉。下面介绍几种方法来发展创新思维:

1、批判性学习,敢于对书本和权威说不。

2、热爱讨论,甚至争论,要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3、坚持动脑和动手并重。

4、可以自学创新理论,包括创新哲学、创新的心理学、甚至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等。

5、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博览群书也是十分重要的。

6、热爱逻辑学,培养较强的逻辑推理和做思维实验的能力。

7、要有恒心,相信自己,不怕失败。

以上就是几个重要步骤:要敢于有想法,不妨把想法说出来,想法差不多了就去试,失败了寻求理论和技术支撑,直到有个结果。

思维创新演讲稿 篇2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被赋予的独特能力。创造性思维带来了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创新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谓创造性思维, 就是人们在已有的经验、信息的基础上, 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 亦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最佳的、独创的思维 (杨名声、刘奎林1999) 。创新思维的基础是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 继而进行构思和创新设计, 它具有以下五个特点:独创性、广阔性、敏捷性、流畅性和灵活性。具体到外语教育中,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指培养学生利用创造性思维灵活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的过程 (高一虹1999) 。听、说、读、写、译等是基本的语言能力, 而语用能力还包括交际过程中的策略和理解能力。只有给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赋予创新思维的灵魂, 表达才能与众不同, 引人入胜。只有完全具备这些能力, 才能够成为语言的创造者, 使人的内在潜质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文秋芳、刘相东2005) 。

二、英语演讲教学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中, 学生普遍不愿意主动阐述自己的观点, 交流层次肤浅, 缺乏逻辑, 无法创造性地表达看法。“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中, 教师更多地强调模仿记忆, 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的培养。” (何其莘、殷桐生, 等1999)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多强调语言知识点的传授和掌握, 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 许多学生只专注于课本知识、课内学习, 而不关注新闻、时事、社会、历史等知识, 狭窄的知识面和有限的词汇量束缚了思辨力和创新力的发展。

英语演讲教学要求学习者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实际上, 演讲课在国内高等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准备和进行演讲的过程中, 学生应具备综合使用、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等语言运用能力。在英语演讲教学中, 教师应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过硬的语言能力、完善的语用能力以及精彩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英语演讲课中, 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要求与其思维能力相匹配, 能回答对思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Grice&Skinner 1998) 。另外, 英语演讲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演讲课堂不能只是模仿和拷贝, 而要求学生的思维应具有深度和广度。在目前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英语演讲比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和“21世纪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中, 评委在点评时经常提到一个观点———当选手们的语言能力都达到可以交流的水平时, 只有具有新颖的见解、精巧的设计和机智的分析的人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优秀的演讲者最终依靠“较强的观察力、思辨力, 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开阔的视野以及创新的或与众不同的观点”等打动观众和评委。

三、在演讲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英语演讲课堂上, 首先, 要建立创新思维的心理和品质, 建立良好的思维习惯;要敢于跳出条条框框, 另辟思维的蹊径。其次, 要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增加思维动力, 培养思维意识。最后, 通过有效的课堂评估方式考查思维效果, 让创新思维引领语言和语用能力。教师在英语演讲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一) 创新设计, 营造动态、真实的交际语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Papert&Harel (1991) 指出, 要想让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 就必须营造一个积极吸收和处理新知识的环境。演讲过程是一个演讲者与听众充分互动和反应的动态过程 (井卫华、李文萍2009)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就要建立积极、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首先, 课堂气氛应该是不紧张、没有压力感的。只有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 学生的思维才是活跃的, 才更容易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其次, 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主宰者, 而应该成为一个观察者、引领者。师生间应该在自由和平等的气氛中开展研讨和交流。这样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再次, 在演讲话题的选择上, 教师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或社会热点话题, 这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通过正确的引导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恰当使用赞扬和褒奖, 在安全、健康、自由的班级气氛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让课堂成为一个“安全岛”, 使学生积极的思维心理和创新思维习惯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二) 从课堂设计入手,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就是从摒弃习惯性的、固有的思维角度, 多角度、另辟蹊径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在英语演讲课堂中, 学生要积极树立求变求新的思维模式, 而不能人云亦云;要敢于打破固有思维的束缚, 从新的角度考虑和分析问题, 逐步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英语演讲课堂的教学活动和任务的设计必须独具匠心, 以拓宽和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 教学任务的设计要体现开放性, 练习的结论无所谓对错, 而要求新求异;鼓励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思考、联想、探索、创新, 而不能被原有的观念、理论和思维模式所束缚。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在运用逻辑与创造思维, 选择最适合的演讲技巧与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拓展思路, 让学生学会思考。对于有不同意见的学生, 教师要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出来, 这也是激发思维能力,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小组讨论、辩论、互相提问、评价等方式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积极进行师生评价、生生评价, 鼓励创新思维

马克·吐温曾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能充实地活上两个月。”同样的道理, 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中得到教师或同伴的肯定和表扬, 这无疑对他们的观点、思维方式、分析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肯定。在英语演讲课堂中, 教师的正面评价和鼓励会直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望, 继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在评价中, 教师应该是评价标准的确立者和学生表现的鼓励者。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满足学生对成功的需要, 同时, 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同伴互评要求学生在观摩完每个演讲后, 根据之前习得的演讲知识提出反馈意见。反馈以现场对话形式进行, 使用英语完成交流:一是深化习得的英文演讲知识, 二是通过英语互评提高学生的英语会话能力。同伴互评所营造的独特学习环境, 使学习者在互评中内化演讲知识的同时, 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如对同伴的各种理解进行评估) , 并最终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智力。学生通过个人实践, 观察、评价同伴学习过程以及聆听同伴反馈意见内化和巩固习得的演讲知识 (叶萍2014) 。创新思维能力要求学习者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深入探索、深思熟虑, 并做出判断。这些要求和英语演讲课中的同伴互评活动的特征基本吻合。创新思维能力的特征在英语演讲课的同伴互评活动中主要体现在表达、语言、内容、结构、演讲策略的评价和反馈方面。实践证明, 同伴互评的过程伴随着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 组织各种模拟实践项目, 结合校园第二课堂活动, 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空间

对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仅仅依赖课堂的有限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有声有色的校园第二课堂活动, 创造更多的机会, 让学生在更多样化的活动中发挥创新思维的能动作用。第二课堂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学生社团活动和各类竞赛。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举办演讲比赛, 模拟联合国活动等各种竞赛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周到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密的逻辑和创新思维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虽然一场竞赛或一段演讲只有几分钟, 但这短暂的时间凝聚了丰富的内涵, 这时的语言训练不再是机械的操练, 而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创新。

结束语

在国际化交流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英语教学的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上, 而要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扎实语言基本功的前提下, 英语演讲对语言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一名出色的演讲者, 必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演讲教学注重对学生交际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如逻辑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培养等。教师采取多种途径, 如建立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和气氛, 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课堂活动, 鼓励师生及生生互评和交流以及借助各种模拟实践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 使学生具有独立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的良好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高一虹.1999.外语学习木桶的“短板”[J].国外外语教学, (3) .

何其莘, 殷桐生, 黄源深, 刘海平.1999.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 (1) .

井卫华, 李文萍.2009.英语公共演讲课与外语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探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4) .文秋芳, 刘相东.2005.中外评委对大学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 (4) .

杨名声, 刘奎林.1999.创新与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42.

叶萍.2014.同伴互评法在英语演讲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外语教学, (3) .

Grice G L, Skinner J F.1998.Mastering Public Speaking[M].Massachusetts:Allyn&Bacon, 142.

走出思维定势,发展创新思维 篇3

【关键词】思维定势 初中英语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走不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沿袭应试教育的态势,导致学生为考试而学,被动写单词、记短语、背诵语法点的机械学习方式,做大量练习,题海战术的做法普遍存在。置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于不顾,致使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理论上的空话。

再者,在教学中,还常见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容易按某一习惯、某一思路进行思考问题,思维定势严重影响、制约学生的思维创新的发展。因此,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定势,发展创新思维势在必行。

一、走出思维定势,是创新思维的前提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人们长期固有的行为习惯,也可以称之为“心理定势”。这个思维定势制约着我们思维的发展,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创新和限定问题的解决时往往出错,把人们引入误区。因此,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走出顺着思维定势而思考问题的方法的误区,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改的要求。

生活中常看到种现象:一头小牛被主人用绳子拴在树桩上,它挣脱不得,因为体小力不足,可是,当它长成能耕地的大牛时,主人还把它拴在树桩上,它也就安安稳稳地呆在那儿,没有了挣脱的意识,因为,在它的潜意识中,他没有能力挣脱,从小到大都这么被拴着,它已经习惯了。仔细分析,牛一直被拴着,拴着他的不是它的主人,不是小小的树桩,而是它的多年来的习惯。

小牛完全可以摆脱树桩的约束,挣脱绳索,可是,它没做到。因为它受固有的思维所致。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走不出定势思维的约束和羁绊,导致英语英语成绩滞后等。那么,引导学生走出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爱思考、爱观察、勤思索、用于探讨和尝试,促其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其必要性和实践意义。

二、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定势、发展创新思维的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走出“我不行”的误区。英语教学中,常常看到一些同学对教师的提问坐视不管、听而不闻,别说创新思维了,不动脑、不开口、不动手,静静地坐着,理由很简单“我是差生,我不会”。而这些学生,往往也是被遗忘的群体,老师也对他们视而不见,优生也对其嗤之以鼻。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学习与我无关、我是差生,我不行的理念导致了这部分学生上英语课犹如苦行僧,盼望着下课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让他们走出“我不行”的思维定势,激发他们上课踊跃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思考、积极投入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激励性的教学评价,Very good、Great、Excellent、Well done、You can do better the next time等的多运用,会让学生乐不可支,促其“我不行”到“我也行”的转变。

2.精心设计任务,找到“我能行”的感觉。要让一些学困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关键是想方设法让其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促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采用情境创设、Guess游戏、Brainstorming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对这些学生设计的问题相对容易点,让其会做、能做,否则,他们会望而生畏。如教师的提出的问题是Yes /No,或设计T/F,对于中下等的学生来说有必要,如学习8B Unit1 Reading, Was pollution a problem in the past?90%的学生能回答,而How long has Mr. Chen lived in Sunshine Town? Where did Mr. Chen and his wife move? 对于学困生来说束手无策,因此,教学中设计的任务应有层次性,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才能充分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

3.情境法教学,给学生思维创新提供情境和氛围。走出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需要营造一个放飞思维的平台和氛围,这个平台和氛围就是情境法的有效运用。

如学习8B Unit8 Welcome to the unit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污染的图片,Our planet is in trouble.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What else can we do?而启发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说出更多的保护环境的方法,引导学生不受课本的约束,自由想象说出更多、更好地办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4.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促其创新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

在反馈环节、单元测试等的运用中,设计的练习有梯度、有宽度和有深度,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英语学科是语言学科,也是交际性很强的学科,更具实践性、实用性,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走出思维定势,而创新学习,创新实用语言进行交际、不受已有知识、经验等的约束和桎梏,通过体验、交流、实践等创新思维,突出英语学习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让创新思维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课内外绽放光彩,放飞创新思维的翅膀,点燃创新之火,照亮英语学习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思维创新演讲稿 篇4

姓名:左均华单位:江西省临川二中

内容提要: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种教育的趋势,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作为各门学科的基础,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坚持搞好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而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作为改进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不仅是一个突破口,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较好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思维活动性综合性互动性实用性贴近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创新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是何等的重要。然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以神圣的使命。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因此,创新是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课题。

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它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3]语文作为各门学科的基础,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坚持搞好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而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作为改进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不仅是一个突破口,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较好的途径。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课前三分钟演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活动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活动性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课内课外双向结合。课前三分钟演讲以课堂为阵地,学生在讲台上大胆自如地进行自我介绍或推荐、简评一篇佳作等。课前,要上讲台的学生为使自己演讲的内容更吸引人,精心选择主题,精心构思思路,精心组织语言,精心训练。

在这过程中,可以锻炼他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力、准确的判断力、迅速的应变力和较强的记忆力。可以说,当他在精心准备演讲的时候,他也在思想、学识、智能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所以说,课前三分钟演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极大的作用。

2、演讲的形式灵活多样。课前三分钟演讲可以是一个学生演讲,也可以是多个学生演讲或表演;可以以某个话题为中心,由学生选择,如辩论会、知识竞赛、新闻发布会等;可以以教师为中心,对生活中的某些语文现象进行剖析,或者以聊天形式,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热门文学、语言知识;也可以老师抛“砖”以引学生之“玉”。

3、演讲的内容不拘一格。在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内容上,提倡学生大胆想象,大胆选材,大胆质疑,大胆探索,学生可以进行生动有趣的自我介绍或推荐、简评一篇佳作或结合课文内容,归纳文学常识、作品特点等,使思维立体化、多元化。

由于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活动性特征,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创新思维也应运而生。学生思想自由翱翔,是创新机制的极佳形式,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行为要求。

二、课前三分钟演讲的综合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传说一群来自英、法、中、美等几个国家的朋友聚会。宴会开始,英、法、中的朋友都拿出自己国家的名酒,而美国人却空空如也。不过,他不慌不忙地拿过一个空杯,把其他国家的酒依次倒入一些,然后举杯说:“这就是象征我们美国综合精神的鸡尾酒,干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即创造。演讲是各种素质的综合运用与体现,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需要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记忆力与语言表现力。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不是相关材料的流水账陈列,而是需要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方式,重点突出,通过有效的语言表达对演讲主题进行演说。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熟知与演讲主题相关的材料,准确识记重点知识,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迅速认知结构。其次,通过思考,确定演讲的立意角度、论证的逻辑思路,围绕主题,精选材料和语言,优化组合有关知识,通过思维创造,使有关材料与演讲主题融会贯通,成为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最后,通过演讲的方式阐发自己的见解,启迪现实。

三、课前三分钟演讲的互动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课前三分钟演讲的互动性表现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就是在学生演讲的时候,老师可以就某个问题巧妙地设置悬念,即兴提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内心的求知欲。生生互动即表演者在演讲的过程中,可以就某个话题提问学生,也可以请学生谈谈感想。如有学生的演讲是有关诗人海子的,学生对海子过早的离世表示哀痛,同时也表示不理解,认为海子的奇怪和与众不同其实应该是心理有问题,需要心理医生好好疏导,才能让他融入正常的社会。如若他能得到正确的疏导,他很有可能给后世留下更多的优美篇章。学生认为对理想的追求和享受尘世的幸福并不矛盾,认为人皆有缺点,但我们应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努力修正之,让自己成为正常的社会人。学生更敏锐地指出,我们的时代因为高速的发展,带来许许多多的问题,许多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问题,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心理医生的疏导,才能共建和谐社会。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得以全面锻炼,知识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四、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实用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写作是语文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我们的学生经常认为写作很难,一到写作课,往往抓耳挠腮,痛苦异常,认为没有素材可写,知识贫乏。而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可以帮助他们在日常学习中不知不觉地积累写作的素材,因为是自己同学演讲的内容,是同龄人,往往容易引起共鸣,对所讲内容也容易记住。一个学生自己一个人知道的素材经过演讲,可以把这个同样的素材同时告知全班的同学,让全班的同学都记住一个写作的素材,日积月累,学生自然就丰富了写作的素材,提高写作的水平。

五、课前三分钟演讲的贴近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生活,是创新的源泉。贴近生活,增加生活积累,是创新工作的基础。课前三分钟演讲的贴近性,就在于它能使学生贴近生活,增加生活积累。

语文教材的内容有稳定性、规范性,相对也具有滞后性,难以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而课前三分钟演讲则有贴近性。她可以及时采集带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作为演讲素材。例如,针对我国宇宙飞船载人成功的返回,学生在课前三分钟演讲中向大家介绍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目前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状况等,有的学生还进行学科整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和画面。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演讲内容,本身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作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手段之一,其效果是潜在的,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潜在的种子终会有发芽、开花、结果的一天。唯有持之以恒,才能让学生快乐地学语文,在学习语文中体验快乐和成功,进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为21世纪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关于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式 篇5

(1)概念

逻辑思维是指符合某种人为制定的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于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并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

(2)特征

概念的特征:内涵和外延。

判断的特征:一是判断必须对事物有所断定;二是判断总有真假。

思维创新演讲稿 篇6

一、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1、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不受常规束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流畅性是指在研究问题时,多方设想,思维发散,思路流畅敏捷,对同一问题寻求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多结果的解题办法。在解答物理问题中,则常常表现出一题多解、一题多值(或多种结果)等情况。

例1:如图1示,通电直导线与线框abcd在同一平面内,如果要使线框中产生感应电流,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a

d

c

b

I

图1

一般像这种题的问法,都是线框abcd向某一方向运动(比如向右)线框中有没有感应电流。这不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改为上述问法以后,学生的思路马上就发散开来了,积极去寻求可能的答案。学生说出的方法越多,说明他思维流畅,发散性越好。没有想到很多方法的学生,也掌握了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同时,其思维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图2

变通性是指思路的变换与贯通,解决问题不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思路一旦受阻,及时转向,寻求可行的、最优的思路或方案。

例2:如图2示,一条形磁铁放在水平桌面上,它的正中央上方固定一通电导线,导线与磁铁垂直,给导线通以垂直纸面向外的电流,则磁铁对桌面的压力是减小了还是增大了?桌面受不受摩擦力作用?

分析:若以磁铁为研究对象,因磁铁N极的指向与通电导线产生的磁感线相切,故磁铁对桌面在水平方向无相对运动的趋势,因而不受桌面摩擦力作用。但磁铁对桌面的压力情况难以判断——思维受阻。

变通:改取通电导线为研究对象,由左手定则可判断安培力F向下,故磁铁受反作用力F’向上,因此,桌面受压力变小。

这种变通,其实也就是逆向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

独创性是指思路新颖而独特,对问题有独到见解,能独辟蹊径,提出不同寻常的解决办法。

例3:在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E=6V,内阻r=2Ω,电灯L1的电阻R1=10Ω。问电灯L2的电阻R2为多大时,L2最亮?

图3

L1

L2

等效

R2

R1

L2

R2

E r

E r’=r+ R1

分析与解:本题按常规解法,需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出电流I,再由P2=I2R得出P2的函数表达式,然后用代数法求极值。

作为一种特殊的解法,可以把R1看成电源内阻的一部分,如图3.4示。在此电路中,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内阻时输出功率最大,故R2 = r’= r+R1=12Ω时,灯L2最亮。

激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篇7

●创设民主氛围, 激发创新火花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民主教学思想, 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 学生在课堂上自觉学习的热情越高, 创造性也就越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在教学民主方面堪称我们的典范, 他不光班级管理依靠民主, 讨论问题发扬民主, 就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也要与学生共同商量, 甚至连公开课上学什么、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 仍然跟学生商量。他的这种教风, 给了学生重大的自主权, 让师生真正处于平等的地位, 从而将教师的意愿化为了学生自己的意愿, 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在这种环境中, 学生以主人翁和高度责任感自觉学习探索。试想, “主人”们一旦自觉学习, 主动探索起来, 思维岂能不活跃、创新意识的火花岂能不迸发。

●灵活结合教材, 激发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特点, 在教学中, 我结合教材, 大胆进行教学设计, 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 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 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 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 提出恰当的信息技术综合设计课题, 这些课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难度;二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总之,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造教育的因素, 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 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 优化教学设计, 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 让学生创造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 从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

●激发学习兴趣, 引发探究热情

教师要千方百计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只有产生了兴趣, 才会有动机, 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 获得信息, 检验信息, 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 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1.目标激学

目标是一个人奋斗的归宿, 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 激励学生拼搏进取, 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追求。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 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 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 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 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信息技术的迫切性;近景, 上课伊始, 展示目标, 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 激发进取心。

2.竞赛激学

争强好胜的心理, 使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 输入汉字练习这一节, 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 针对这一现象, 利用好恰当的契机, 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 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 人人上机, 看谁的速度快, 这样一来, 你追我赶, 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 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学科“整合”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 篇8

一、好奇心——质疑的基础,创新意识的萌芽

好奇心,人皆有之。爱迪生指出,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它的好奇心,使之得到它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善于开发,利用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往往可以促使学生对新知识,新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提出探究性问题,体现出学生的创造个性。

好奇是创新的使者,为促使儿童好奇心的发展,应创设引起学生观察和探索的情境,并善于提出难度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找到答案。如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出示一组积相等的式子:5×8=4×10。然后告诉学生,老师可以根据这一式子说出不同的几组比例。接着,教师便边说边写出了几组比例。学生很奇怪,这乘法算式与比例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起了学生的好奇,产生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促使他们想进一步探求出解题的奥妙。此时教师再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学得高兴,教师教得轻松。

有疑方能生奇,有奇方能激思,善思方能促创。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处于萌芽姿态的创新意识,让每一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如在推导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有一位同学提圆柱的表面积一定要用“S=2πrh+2πr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老师面带微笑,引导性地问:“那么,你说呢?”学生自豪地回答:“我认为可以把这个公式变形成为:S=2πr(r+h)。”多好的想法啊!创新的火苗在这里开始燃烧起来了,未来的希望将在这里腾起。

二、自信心——成功的源泉,创新思维的发展

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肯定和充分估计,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一定愿望的心理状态,它是所有事业成功的动力。没有自信就没有独创,就没有勇气将创新意识付诸行动。正如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的“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可见自信的作用之大。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这种意念和力量便是树立自信心的源泉。对小学生来说,学习是一种复杂、艰巨的智力活动,需要积极情绪的支持。再者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情感的可塑性强,随意性大,正是树立自信心的关键时刻。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实现预期目标,从而产生成功的体验,促使自信心的形成与稳定。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主动建构者,学生的数学素质是通过数学活动而得到的。我们要本着“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思想来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先复习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推导过程,问学生:“你们能根据三角形,梯形的推导过程把圆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吗?”学生听了都跃跃欲试。此时,教师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不多会儿,就有学生把圆平均分割,拼成了近似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图形,并根据它们的计算公式推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及时表扬了学生会动脑筋,肯定了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课后,还把学生剪拼的图形贴出来展览,师生共同欣赏、品味和评论。教师在充分肯定每一位同学一切努力思考的结果的同时,对敢于跳出书本“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同学给予了极大的赞赏,激励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促动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这样,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体会成功,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三、自尊心——前进的动力,创新情感的力量

自尊心即自爱心,是自我尊重和自我保护并期望他人和社会尊重和爱护的心理状态,它促使人积极向上,以追求实现更高的社会期望。自尊心较强的人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就会萌发创造意识,产生创造行动。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觉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唤起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小学生由于身心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希望得到周围人的尊重。这种自尊心往往是他们进步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应以友好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对学生好奇心、自信心、自尊心的培养,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激发创新的思维,焕发创新的精神。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东青实验学校)

思维、理解 (演讲稿) 篇9

“判断”什么?判断真假,判断善恶,判断美丑。这三种判断的关系是逐步推进的,而且是不可逆的。即不真,不善,不美,或者说,不真的必不善,不善的必不美。反言之,美必须善,善必须真,虽然真的不必善,善的不必美。这里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形式逻辑。由上所述亦可见,关于真假的判断,实际上处于打开人类智慧大门的最关键的地位,所以又称其为第一判断,善恶判断和美丑判断则顺次称之为第二判断和第三判断。人类的历史其实已经用它的文明进程,充分地证明了这个具有普遍性的真理。

凡是今天显得最具有文明性的国家、民族、社会,那里的人们关于真假判断,即第一判断的问题,必定早已经获得了逻辑化和法制化的双重保障。反之,凡是今天仍显得极其落后的国家、民族、社会,那里的真假判断,即第一判断问题必定仍未能获得有效的解决,甚至依然不可能解决。中国和中国人即是,直到今天,也未能从逻辑方法上和宪政法律上真正解决真假判断,即第一判断问题的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国家或民族之一。而不能解决真假判断,即第一判断的问题,便不可能真正解决属于第二判断的善恶判断的问题,更不用说再深入解决属于第三判断的关于美丑判断的问题了。

“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流传林彪关于毛主席指示的一段话,“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换言之,下面的中国人,根本就不必要有判断,会干活,会吃饭就行了。林彪的这种说法,不仅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现实,也同样反映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传统。中国人在秦汉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在极权专制的政统和独尊儒术的学统的合谋之下,中国古代老子、孔子、墨子共同形成的优良的道统,实际上早就已经式微。丧失了全面的道统,或仅处于极端扭曲的儒家一家的“道统”之下的中国人,只能有逐渐成为世界上最愚蠢的人类的命运。所谓愚蠢的人,其实就是缺乏判断力,进而缺乏理解力的人。

一个连真假判断,即第一判断问题都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国家和民族,怎么可能进一步为解决善恶判断问题、美丑判断问题,也即第二、第三判断问题提供必要的前提呢?又如何可能会有关于真假判断,即第一判断的深度,更进一步分辨清楚真理、真事和真情之间的差别呢?普遍匮乏判断力的人类最容易诉诸情绪上的发泄和可怕的从众心理,例如中国历史上的“义和团”运动,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运动,“愤青”们的鲁莽行事,当今的年轻人迷恋种种“星”们的一窝蜂般的“狂欢”时尚,以及深深陷入“网瘾”而不可自拔的青少年及其家庭的悲剧,至于赌博、吸毒、滥淫、艾滋病等等人间的丑恶和苦难就更不用说了,等等等等,事后留下的全是无尽的悔恨,和青春岁月磋砣殆尽之后的无穷的悲哀。中国人的悲哀延续了两千年,现在应该是终止的时代了。

思维决定作为演讲稿 篇10

当前,兵团全面深化改革正处在关键时刻,迫切需要这种“狮子型”干部独当一面,凭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厘清千头万绪的改革任务,以政治智慧和勇气高位推动深化改革工作,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为壮大兵团综合实力、更好履行职责使命奠定坚实基础。

面对深化改革的重任,有勇无谋是蛮干,有谋无勇是纸上谈兵,我们所呼唤的“狮子型”领导干部,是要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领导,干成事需要勇气担当,会干事则需要智慧和方法。

智慧有很多方面,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思路开阔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职责是“ 出主意”,“ 主意”就是思路。特别是在我们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利益关系复杂,矛盾问题增多,工作难度加大,迫切要求领导干部开阔和创新思路,千方百计化解千难万险。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何找到这些方法,就需要改变旧的思维定势,变保守思维为创新思维、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机械思维为辩证思维。现实世界中矛盾和问题的形态多种多样,解决的办法也应多种多样。思路宽,方法就多,就能有效解决问题,更好推进工作和事业;思路多,就能从万千头绪中找到一个最优方案、最佳路径,成功的几率就大。

思路开阔很大程度上源于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领导干部要开阔思路,关键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固步自封、不僵化停滞。思想变,思路变;思想新,思路新。只有摆脱本本主义束缚,敢闯新路,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观念新思想,才能在遇到问题时灵活应对、恰当处理。开阔思路,基础在于常学习、多借鉴、勤实践。办事情“唯书”“唯上”不是思路宽;脱离实际空想、蛮干也不是思路新。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在遇到问题时“文思泉涌”,而不是“胸无点墨难成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吃透“上情”和“下情”,既要认真学习中央大政方针和上级指示精神,又要搞好调查研究、多进行理论实践。开阔思路的重点在于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统筹兼顾。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中,有很多工作既具有独特性,也具有普遍联系性,因此,既继承前人又不因循守旧、既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就能做到观察形势有新视角、推进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思维创新演讲稿 篇11

一、摒弃表象的错误经验,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物理现象普遍存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学生在学习各种物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已形成由物理现象所产生的各种观念,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直接影响物理概念的正确建立。如“相对运动与静止”“匀加速运动”“动量守恒”等物理概念与模型的建立时,学生受生活经验的表象影响,造成思维障碍,经常得出错误的结论,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思维偏离正确的轨迹。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因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突破表象,从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中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去伪存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物理现象和问题。

二、将具象抽离,寻找隐蔽的实质

物理现象常涉及众多因素,有些是“显因素”,有些是“隐因素”,学生容易忽视隐因素,事实上许多“隐因素”才是物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如健身公园中的铁质双杠和木椅,在长时间太阳光暴晒下,是否温度一样高?相当多的学生都说铁质双杠的温度高。这种错误的结论的实质是学生忽略“长时间在太阳暴晒下”的隐形条件,仅凭生活中的经验——人体感觉的冷热程度来判断。把生活具象和抽象的物理概念相混淆。实际物理问题的实质往往是隐蔽在具象之中。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由表及里,寻找物理现象的本质,找出与物理问题相关联的物理概念,并用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能对物理知识有深刻的理解。

三、激发兴趣,夯实基础知识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培养学生发现物理问题的习惯,激发学习物理兴趣尤为重要。教学中不仅要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还可制造一些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探究“蒸发制冷”这一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发给每位学生一支温度计,让学生用用浸有乙醚的棉花团裹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现象。学生惊奇发现温度计的度数急剧下降到0度以下,这一巨变让学生兴奋,急于探究其缘由。远比强调学生要认真学习有效得多。课外活动中多组织一些实用物理兴趣小组,如摄影、无线电、航模小组,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且加深了物理知识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能力、动脑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才能。任何科学知识的学习,除了兴趣之外,一定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在传统教学中所强调的“双基”教学和训练非常重要,切不可轻视。在教学中应力求精讲、巧练、学透、活用,既减轻了学习负担,改变苦教苦练的题海战术,又有了好效果。

四、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一种以智慧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由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等要素构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继承以往教学优点的同时,一定要打破老框框,摆脱习惯性思维的缺陷,突破思维定式。如在“提问—讨论—反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上“与众不同”,在平常作业时,要求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在批改作业时,不只满足学生的标准答案和完整的解题步骤,而对那些有独到见解的想法和答案,即使不够成熟,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日积月累,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五、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只有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也是克服思维障碍的法宝,也才能在原有思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维形式是多样性的,有形象、抽象思维,求同、求异思维,集中、发散思维等。教师更喜欢培养学生的求同性,要求解决问题思维趋同性时,对书写格式要求具有整齐划一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唯师、唯书的思维惯性,不敢质疑,不敢怀疑权威。若是这样培养学生,即便是高分生也难以具备创新能力。爱迪生的“奇思妙想”才使他成为发明大王,爱因斯坦的“离经叛典”才有了伟大且具超前性的相对论。因而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时,必须重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思维。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离不开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的方法一般有如下步骤,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实验—验证假设—获得结论。物理学上著名定理、模型,科学家的重大发现、发明基本离不开上述历程,就中学生而言,与专家学者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是有区别,但教师应教会学生适合研究的启蒙方法。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得出正确的共性结论。同时也应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精神,学习前辈名家的执着精神、愈挫愈勇的毅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团结协作的品质。(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职教中心)

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篇12

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是创造力,而开发民族创造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各国竞争得焦点,而培养创造型人才又源自于教育。我们要教育孩子多动老筋,勇于创新,如果把孩子都教育成规规矩矩,俯首贴耳的小傻瓜,这样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如果只强调知识不注重创造就很难有突破性发展,也无法持久进步。要发展就要创新,要进步就要创新,要推动生产力就要创新,一切奇思妙想就源于创新之中。

二、创造发明与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创造发明:利用创造性思维创制新的事物, 首创新的制作方称为创造发明,通俗地说就是创制以前没有的物品和制作方法。具原创性或首创性

创新:利用创造性思维改进原有事物或原有制作方法,使之成为新的方法、新的事物。通俗地说就是新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发现问题的思维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或者是指一切能导致创造性成果(如新的思维、理论、方法、策略、作品、艺术形式、艺术形象等)的思维形式。

三者的关系是:创造发明与创新是创造性思维运用的结果,而创造发明与创新的区别又在于创造发明具有原创性,而创新不具原创性。

创造思维形式是创造性课堂教学的第二要素,是创造性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常见的创造思维形式有: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想象思维、立体思维。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应不断地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得出新的结论、新的成果。使之不断的提高创新能力。

三、创造思维形式的运用

联想思维的运用

联想思维:由一事物而想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称联想。从联想的过程分析,这个“由一事物”指的是已经感知的事物(原型),“另一事物”就是正在需要解决的事物(新事物),因此联想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把已经感知的事物与正在需要解决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联想的结果分析通过联想,产生了新的事物(成果),其模式为:

从而引导学生从生物学专用术语与汉语词语产生联想。

如在讲授高中物理“电势能”一课时,首先分析电场力作功产生势能,则这个电场力是原形,作功是联系电场力与电势能的共同点,作工产生势能,将这个作功转移到其它物质或物体上,故而有:

这样,既培养了联想思维又培养了发散思维。

在“作文立意”教学中的运用

作文立意是作文写作最具创新、最具活力的核心的部分,此时,若施以联想教学法,则学生创作思维活跃,立意深刻新颖,文笔流畅生动。如以“雪”做作文时,以雪为原型,与之相关联的是水,水是生命之源,水可以滋润万物,故而有:

或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联想。

侧向思维的运用

侧向思维:是指利用其他领域的概念、知识、方法、思路和现象去解决本领域的问题,即从局外信息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通俗地说就是换一个角度、绕道走、另辟蹊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变换角度所得到的杰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旁敲侧击、敲山震虎,这是另辟蹊径的结果;这是侧向思维运用的经典之作。

逆向思维的运用

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指的是在思考或解决问题时往往从反面去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即从反面想想、唱唱反调。它的优点在于主动打破常规思维的单向性、单一性、习惯性,有时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 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指一件事情常常具有两面性,有时看起来是坏事也许是好事。又如数学上的正定理、逆定理。

琵琶既可以手指,又可以拨片,可横抱又可竖抱。而"反弹琶琶"是作者经过了多方向的"求异"之后,最终确定了朝原来的"信息"相反 (或相对) 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精湛的艺术表现,立意新颖、旋律优美,是逆向思维巧妙运用的结晶。"反其意而用之"也是逆向思维的表现,没有异想,哪来天开?","熟不一定生巧","弄斧应到班门","不看风焉能使舵"等。

立体思维的运用

立体思维:是对一切固定的、一切框框的突破的全方位创新思考。运用全方位的立体思考是与人们脑海中的禁固思路相对立的,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本质地把握事物的规律性。如一个完整方案、一个实验,你就得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进行周密思考,科学设计,这样你的方案才能完整,你的实验才能成功!数学的立体几何就是要运用立体思维去学习、去解决。

形象思维及运用

形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对表象进行取舍时所形成的,以反映客观事物形象特征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思维形式。

它紧扣事务的形与像,依靠场景、画面、图表、言语和符号等一切可以感知的表象,通过对这些形象信息材料的领会和理解,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是构思新假设、新理论、和新设想的必不可少的创造思维形式之一,不仅适用于文学、艺术等创作活动而且也适用于科学技术、创造发明等活动。

猜谜、编迷是训练形象思维的一种好方法。

(1)年级并不大,胡子一大把

不论看见谁,总爱喊妈妈。(打一动物)

(2)有根部入土,有芽不开花

虽是家常菜,园里不种它(打一植物)

编迷有多种方法

(1)象形法:即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把它和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如花生——小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小胖子。形象有趣

(2)直述法:抓住事物的某一个特点,通过比喻、状物等手法进行描述,越直接越好。

如公鸡——一朵红花头上戴,锦衣不用剪刀裁,清晨縔子特别亮,唱得千门万户开。

(3)反比法:即按照事物的形态、特征,从反面去构思造象。如棉花:不是棉树却结桃,桃子里面长白毛,到了秋天桃子熟,只摘白毛不摘桃。

发散思维及运用

又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通常是指以某一已知事物为出发点,通过联想、类比、分析或想象等活动,诱发新的事物的思维方式。这里“诱发”是关键,“发散”是特点,特征是新、异、奇。多才会有新、多才会有异、多才会有奇。其模式为:

其设问方式为“知多少”、“有哪些”。如以细胞为题:

利用“这个知多少”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就会去寻找“多”,从多中去寻找新、异、奇,从而列举了许多细胞名称。

集中思维及其运用

又称收敛思维、辐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通常以需要探求解决的问题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方面,采用不同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思维方式。其模式为:

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课堂教学常用的基本思维形式,收敛思维是由"多到一",而发散思维则是由“一到多”,二者兼用效果更佳,

灵感思维及运用

是人们在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场合大脑中所爆发出来的一种非预期性创造思维。灵感有三个特征:非预期的突发性,不受意识控制的非自觉性,认识过程的跳跃性。灵感的非预期的突发性,是说它有会依照预定的日子和钟点而来,你千招万呼它偏不来:你无意寻觅,它却仓促而至。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发明活动中只占极短暂时刻。灵感的不受意识控制的非自觉性,即不以人的意识所左右。灵感在认识过程中的跳跃性,是指这种思维是在跳跃性认识突变方式中实现的。正是灵感的突发性和非自觉性。因此,大凡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一旦灵感来临,便立即捕获,舍生忘死,在所不惜。灵感是一宝贵的创造力,也是创造思维、创造想象能力和创造记忆能力的巧妙融合。

想象思维及运用

是指在头脑中创造过去未曾感触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有可能实现的事物的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是一种极其自由灵活的思维活动方式,发明者可以凭借想象的翅膀,海阔天空自由翱翔,出神入化,无羁无绊,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思维基础。通过想象,作家才会有孙悟空大闹天空的精彩片段。“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是诗人毛泽东的想象

上一篇:房地产推广工作计划下一篇:东归,东归白居易,东归的意思,东归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