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号黄玉婷 贸易作业

2024-05-26

15号黄玉婷 贸易作业

15号黄玉婷 贸易作业 篇1

分析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成效、存在的问题

国贸061黄玉婷15号

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成效

改革开放30年来,经过外贸统制专营时期(1949~1978)、放权过渡时期(1979~1987)、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1990)、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时期(1991~1993)、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进展(1994~)1994年这5个阶段的外经贸体制改革,我国外贸体制经历了①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②简政放权、③外贸吃“大锅饭”的体制、④微观管理层的变革、⑤以汇率并轨为核心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

1.外贸统制专营时期(1949~1978)与产品经济和单一的计划经济的国家经济体制相适应,当时我国建立了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

2.放权过渡时期(1979~1987)简政放权是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主旋律。1984年,经贸部实施简政放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以如下三项最为重要:

(1)1984年1月起,多数省份有权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1985年1月起,允许企业自己决定使用50%的留成外汇;

(2)1984年1月,明确28种限制进口商品,允许一批机构无须经过经贸部就可进口非限制类商品,这些机构包括经贸部所属外贸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门所属的外贸公司,省政府经营的外贸公司。

(3)1984年9月,通过外贸体制改革报告,内容包括“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外贸代理制”、“改革外贸计划体制”和“改革外贸财务体制”等。

3.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1990)外贸吃“大锅饭”的体制多年来一直制约着外贸事业的发展。经过调查研究,国务院决定从1988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其主要内容是:

(1)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以及全国性外贸(工贸)总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和相应的补贴额度,承包基数三年不变;

(2)取消原有使用外汇控制指标,凡地方、部门和企业按规定所取得的留成外汇,允许自由使用,并开放外汇调剂市场;

(3)进一步改革外贸计划体制,除统一经营、联合经营的21种出口商品保留双轨制外,其他出口商品改为单轨制,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直接向中央承担计划,大部分商品均由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自行进出口。

(4)在轻工、工艺、服装三个进出口行业进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改革试点。

4.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时期(1991~1993)这一轮外贸体制改革重点放在微观管理层的变革,它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前一阶段简政放权道路的延续。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有两项特别重要:

(1)取消国家财政对出口的补贴,按国际通行的做法由外贸企业综合运筹,自负盈亏;

(2)改变按地方实行不同外汇比例留成的做法,实行按不同商品大类统一比例留成制度。此后,中国外贸经营基本打破了“大锅饭”体制,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5.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进展(1994~)1994年,中国政府开始了以汇率并轨为核心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有:

(1)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发挥汇率对外贸的重要调控作用。

(2)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完善对外贸易的宏观管理。

(3)加快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

(4)保持对外贸易政策在全国范围的统一性,增加透明度。

(5)加强外贸经营的协调服务机制。

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1978年初第32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3位。外汇储备快速增长,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2002年底就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日本。吸收外资也快速增加,1993年后,我国吸收外资总额连续5年保持发展中国家首位和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国际工程承包发展很快,全球225家知名承包商中,我国已有26家企业进入此行列,这26家国际承包商营业额占225家总营业额的22.7%。外经贸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七位,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

二 对我国外贸体制的评价

中国的外经贸改革因受到出口创汇的经济目标制约,改革的步伐有时要迟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但经济对外开放的总体思路又将外经贸体制推到了市场与计划经济体制矛盾冲突的第一线,而改革的对象是原计划经济体制和国有外贸企业。下面将外经贸改革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加以叙述。

1.宏观改革。外经贸改革的初期目标是要在保持计划体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健全对外经贸的行政管理体制,一方面继续保持国内经济相对独立于世界经济,另一方面利用国际市场资源解决国内经济发展的瓶颈。当时的要求是: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学会两套本领。“奖出限入”增加外汇收入以支付技术设备的进口是这一时期贸易政策的重要特点。第二阶段的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实施的,政策目标是在确保外汇收入的前提下逐步下放计划权力。最后,通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划指标和创汇指标的承包过渡,实现了对外贸易宏观调控方式的转轨,宏观政策手段由向创汇倾斜转为向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倾斜。

2.微观改革。1995年以来,外贸企业经营机制开始发生明显转变,由于过去各级政府均下达创汇指标,而外贸企业在出口中,以完成创汇任务为第一位,成本则放在第二位,外贸企业依赖财政补贴来完成出口任务。因此,换汇成本不断提高,当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时,只能通过贬值来保证出口,这就是所谓“汇率跟着换汇成本走”的现象。每轮的贬值都只能暂时性地弥补外贸企业的亏损,很快地又会由于换汇成本的上升而进一步贬值。从1995年起,各级政府对于创汇指标的要求减少,财政也无力大规模的补贴,由于外贸企业开始自负盈亏,在既定的汇率水平下,必须通过核算将换汇成本控制在汇率水平以下,而将换汇成本高的产品出口放弃。这就形成了新的机制,即“换汇成本跟着汇率走”。几年来的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有力地促进了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的转轨。后来,外贸企业已开始转变观念,不再把希望寄托在人民币汇率贬值上,而是希望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所有这些均表明了以往改革的显著成绩,也意味着外贸未来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三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30年成绩是世界瞩目的,但距离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还是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行政审批为主要特征,缺乏明晰的指标体系和监督手段,缺乏透明度,效率不高。

2.将配额分配等同于商品管理的全部内容,制约了政府部门职能转变。

3.滋生出一批依靠配额生存的企业,不利于平等竞争。

4.缺乏快速、平衡的反馈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在当前国际贸易竞争日趋激烈、商品价格波动十分频繁的情况下,极易丧失贸易机会。

5.缺乏对国内生产和国际市场的把握,忽略了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和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

6.对贸易摩擦缺乏预警、监测及应对系统。入世后我国外贸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1)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亟待进一步增强和提高

(2)外贸经营制度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3)外贸法律制度需健全和完善, 外贸中介组织尚需发展和规范

(4)外贸宏观调控体制尚需改革和健全

四方针政策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对策

(1)深化企业制度改革, 为增强和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提供所需的制度条件

(2)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外贸经营制度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4)建立健全外贸宏观调控体系

(二)发展方向——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针对我国外贸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四个举措中来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1.深化外贸经营资格管理方式改革。实行外贸经营主体备案登记制,统一各类企业外贸准入标准,让各类企业享有自主经营和平等竞争的权利。

2.积极引导外贸代理制的发展。完善外贸代理法律法规,按照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理顺委托方与代理方的关系,加快培育一批专业化、服务型外贸经营主体,提高代理能力。

3.建立外贸诚信经营和退出机制。积极推进外贸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信用数据征集,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完善外贸经营资格年检制度,规范外贸企业行为。依法对违法违规的企业予以处罚,严格限制其法定代表人行业准入资格,维护公平、自由的外贸秩序。

4.完善进出口商会体制。加快制定《进出口商会条例》,实现对商会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逐步推行行业工会制度,增强行业的代表性和公信力;逐步改革商会人事制度,加强商会常设机构建设。

上一篇:我是90后的心理医生作文下一篇:最少的演讲稿甲乙丙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