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要素包括

2024-09-25

语文要素包括(共8篇)

语文要素包括 篇1

控制的要素包括什么?

内部控制的内容,归恨结底是由基本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及其构成方式,决定着内部控制的内容与形式。编辑本段1.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提供企业纪律与架构,塑造企业文化,并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是所有其它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控制环境的因素具体包括:诚信的原则和道德价值观、评定员工的能力、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责任的分配与授权、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编辑本段2.风险评估

每个企业都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风险,这些风险都必须加以评估。评估风险的先决条件,是制定目标。风险评估就是分析和辨认实现所定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具体包括:目标、风险、环境变化后的管理等等。编辑本段3.控制活动

企业管理阶层辩识风险,继之应针对这种风险发出必要的指令。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如核准、授权、验证、调节、复核营业绩效、保障资产安全及职务分工等。控制活动在企业内的各个阶层和职能之间都会出现,这主要包括:高层经理人员对企业绩效进行分析、直接部门管理、对信息处理的控制、实体控制、绩效指标的比较、分工。编辑本段4.信息与沟通

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需按某种形式辨识、取得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沟通,以使员工能够履行其责任。信息系统不仅处理企业内部所产生的信息,同时也处理与外部的事项、活动及环境等有关的信息。企业所有员工必须从最高管理阶层清楚地获取承担控制责任的信息,而且必须有向上级部门沟通重要信息的方法,并对外界顾客、供应商、政府主管机关和股东等做有效的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系统、沟通编辑本段5.监控

内部控制系统需要被监控。监控是由适当的人员,在适当及时的基础下,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作情况的过程。监控活动由持续监控、个别评估所组成,其可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能持续有效的运作。具体包括:持续的监控活动、个别评估、报告缺陷

语文要素包括 篇2

让教学的主体——学生充满生命活力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最活跃的“细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在课堂上, 还儿童以“天真”, 还儿童以“活动”。只有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才能“活”起来, 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 才是有价值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硬道理。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 以教材为载体, 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 把童真童趣融入课堂, 引领孩子画画、贴贴、唱唱、跳跳、演演等多种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 形象生动地获取知识。如在识字教学活动中, 把学生日常喜爱的猜谜活动引入课堂, 既激发了孩子的识字兴趣, 又培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中, 丹顶鹤的颜色美、姿态美, 画面感极强。在学了课文后, 让学生用图画把自己喜爱的丹顶鹤表现出来。大家兴趣盎然, 在画画中既回顾了课文的内容, 又根据自己独特的理解创作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 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当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起后, 就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掌握知识的热情, 学生乐在其中, 兴趣盎然, 智慧的火花就会不断迸发。例如, 学习《小露珠》一课, 针对课文内容特点, 启发学生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 进行生动有趣的角色表演。孩子们借助想象调动自身的经验积累和语言积累, 活化了文中的人、事、物。那惟妙惟肖的表演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将语言文字的教学通过角色表演落到实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的探索天地, 通过互动中的学习碰撞, 让所有的学习个体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让教学的主导——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要想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就应该既要有目的、有指导地放, 又要适时、合理地收。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深度和灵活的把握度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和关注程度都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所以, 教师进入课堂之前应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要根据学情, 准确取舍教学内容: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不讲;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暂不讲;重难点内容具体讲;难以记忆的内容多形式讲。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 而是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的灵活性、开放性也直接关系到教师对课堂的驾驭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只有心中熟悉教案, 眼中有学生, 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教与学才能变得更加精彩。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设计的问题有时不一定适合学生, 这时教师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及时调整学习的“坡度”。特别是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 我们必须进行有效的教学诊断, 适时引导, 巧妙追问, 释疑解惑。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引向深入, 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教学实效。

一年级上册《北风和小鱼》的四、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语段。为了使学生更贴切地理解词语, 比如“气极了、得意”, 我充分借助课文形象的插图, 挖掘课文的留白空间,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比如看插图, 说说北风生气的样子;北风看不到小鱼了, 心里想些什么啊?小鱼在河里还可能做什么呢?这样的想象说话, 使这个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立体更可爱地走进孩子的心里, 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似乎自己也就是童话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很好地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对话。此外, 在理解“鹅毛大雪”这个词语的过程中, 我避免直接灌输词语的意思, 而是创造语境, 将学生带入“雪景”, 引导孩子尝试以诗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从而对词语有一个画面般的感知。灵动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是轻松愉悦的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时刻把握学生思维的动态, 及时采取适当的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让教学的载体——教材更加厚实盈润

教材是教学活动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它提供了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凭借。教材的编排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探索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初步的思想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但教材是一个固定的文本,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和驾驭现行教材, 呈现给学生赋有时代意义和价值目标的文本, 努力让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知识习得和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 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基础和学生的需求进行选择、创新。《第一次抱母亲》通过记叙了儿子第一次抱母亲的经过, 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儿子对母爱的真切回报。为了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 在学完课文之后, 我引领学生再读《游子吟》, 加深对母爱的感受。继而拓展阅读《一碗馄饨》等课外读物, 结合课文的理解来阅读, 使学生们更加深了对“回报”的理解:要珍爱亲情, 还要学会感恩……从而将“爱与回报”的种子深深地根植于孩子幼小的心灵。

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中童话、寓言故事比较多, 学生对此情趣最浓, 兴趣最高。一篇课文已经学完了, 学生仍关心课文中的动物或人物的结局, 他们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故事。如学完《小松鼠找花生果》, 孩子们余兴未了, 教师启发孩子续编故事:“听了蚯蚓的话, 小松鼠连忙对它说什么, 又是怎么做的?”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搭上想象的列车, 在轻松的环境下展开想象的翅膀, 既发展了想象力, 又提高了说写能力。

对孩子们来说, 教科书是沉睡的巨人, 要使教材中的知识充盈着鲜活的气息走近孩子, 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握课程标准理念, 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在学生与教材之间修筑一条传递知识的绿色通道, 拓宽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领域, 切实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大学语文》课堂的“叙述”要素 篇3

关键词:叙述 课堂教学 能力培养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09.049

听、说、读、写是最基本的四门功课,也是《大学语文》课堂最直观的教学手段。非语文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目的,就是在教师有意识的主导下,熟悉和了解古今中外璀璨的文化内涵,接受灿烂文化的洗礼,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這里所谈的语文素养,其实指的就是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它是素质教育下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其中,“叙述”因素渗透于大学语文课堂听、说、读、写活动全过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学生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叙述”却常常有意无意的被人为忽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笔者在从事《大学语文》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了“叙述”这一要素在大学语文课堂所占的比重,以及它所凸现的独特文化价值和它对大学生素质发展过程中的不可取代性。本文拟从这一视角出发,探讨“叙述”要素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表现形态。

1、叙述的性质

叙述是一种思维表达方式,是把研究成果用一定的方法在理论上再现出来。它的基本特点在于陈述“过程”。而在大学语文课堂,叙述则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教学过程,即借助叙述来展开课堂教学情节,交代教学活动和理解把握书本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对知识充分理解并融会贯通之后的尽情表述。

教师的讲解,是对知识的叙述,通过逻辑严密、切合题意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比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它是《大学语文》中重要的一篇课文,无论思想内涵还是艺术性都堪称上品。学习此文离不开对其独特文化背景及社会现象的叙述,它既包括那个时代的,也包括当事者个人(甚至作者本人)的。此时,适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象的叙述,便可拉近学习者与历史的距离,完成现实和过去的融合,还原那个年代尘封的旧事。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知识的潜移默化和消化吸收;也是对新知识的再叙述,它旨在使知识由客观转向主观,变书本知识为我所用、为我所有。一篇课文,教师辛苦教授的最终结果只有引起学生的全面反馈,产生共鸣,教学才算达到预期的目的。比如,曹雪芹的《宝玉挨打》(《红楼梦》节选章节),教师的叙述,是学生叙述的前奏。学生的思考则是通过教师的简单叙述为其出发点,反过来学生的叙述过程,便是对课文整体把握与深入理解的学习过程。宝玉因何挨打,学生还原式的再叙述既能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又籍此把握作者的话外之音和言外之意。

教师通过课堂上的叙述,穿针引线引导学生询疑质难,就演化成了学生对书本深层知识的顿悟与理解。因此,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叙述”是知识的交流,是情感的交流,它是知识传递方式,更是一种课堂上教学双方的心灵默契。

2、叙述的功能

讲解一篇课文,重点在于分析课文主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就是作者通过材料一层一层地表现出来的文章的主题思想的路子。怎么样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呢?这,还必须落实到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果的叙述当中。教师可利用简短的叙述开场,引导学生切入课文、积极思考、深入理解,让他们在明确的教学要求中,通过快速阅读,架构叙述主线,剥茧抽丝,掌握文章的主旨。教授李斯的《谏逐客书》一文,教师叙述“逐客”这一背景,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驱逐客卿?接着,请同学们根据以上问题,结合原文进行思考。这是教师的简单叙述。在这里,教师不宜多讲,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在整体阅读课文后,便会自然明确文章的主旨。这时教师要求多位同学进行叙述,随着同学叙述的深入,文章的主旨就会逐渐趋向明朗、一致。最后教师再适当叙述,作者的观点如何,我们通过学习又当如何等。这时的教师叙述便等同于点拨、评价和小结。而学生们则通过叙述,很好的完成了深入理解、认真构思、组织材料和表达等诸多能力训练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借助叙述熟悉了课文的网络(结构),明确了作者的用意,了解了文章的表现方法和表达效果。

3、叙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方案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叙述”的主体应该是广大的学生。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着力在“叙述”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把握“叙述”呢?

一要善于观察,深入理解课文。要根据教师的提示和表达内容的需要进行有目的的观察理解。巴甫洛夫强调:观察,观察,再观察。因为叙述的准确、生动,是建立在观察准确、理解深入的基础之上的;二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叙述有一定的顺序性,要注意层次顺序,选择合理的表述方式。要求内容真实、有的放矢,这就要求在广泛深入的钻研课文的基础上,娴熟掌握和运用叙述技巧;三要借鉴教师的叙述,把握“叙述”的内涵,探讨“叙述”的规律,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以强化学习感受;四要创设“叙述”环境,增加叙述的内容。比如:或复述故事,或归纳段意,或概括主题,或补充情节,或谈人物刻画,或述学习心得等等;五要启发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叙述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语)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要统筹兼顾,不能简单的只是教教材。而应借助教材,努力以灿烂的经典文化为传媒手段,激励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培植其高尚的人格操守。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实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在教学中坚持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提高,是会找出一个比较好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的。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

2、钱梦龙《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

3、徐 正《名师授课录》语文出版社2006年

4、刘伯奎《教师口语——表达与训练》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6年

作者简介:

语文课文教材包括哪些内容 篇4

教材分析可以从三个层次展开:

1.宏观上对整套教材的分析。

2.中观上对单元教材的分析。

3.微观上对单篇教材的分析。

一般教参上会对整套教材进行比较深入的阐述,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做好单元分析和单篇教材分析非常重要。教材分析可以涉及到课前的静态分析和课中的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就是教师要做好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的授课梳理,尤其要针对自己班学生的学情,预见出教学重难点出会出现的不同情况及其处理办法。课上的动态分析则需要教师用智慧以及对教材的充分理解灵活处理生成问题。

正确分析理解教材,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就单篇课文来说, 教材分析一般包括如下方面的.分析:

1. 分析构成单篇教材的基本要素。无论何种文体的文章一般都是由主题、素材、结构和语言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前两者属于文章的内容范畴,即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后两者则是文章表达形式的体现,即是怎样写的。

2. 明确不同学段单篇教材分析的重点。

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不适合从整体入手理解文章内容。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重在教会学生读懂一句话以及理解自然段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中年级则应引导学生在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读懂逻辑段的内容。

不同学段教学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材分析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对于的学生语文技能的训练,低年级应重在字词句的分析,中年级则应重在句段的分析,高年级才应重在篇的分析。一般来说,具体包括如下方面的分析:

(1)字词的分析。读懂字音、认准字形,能初步结合词语理解字义;学习辨析学过的同音字、形近字和多音字;学习独立识字。

(2)句子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句子表达的意义,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句子的表达方式。

(3)段的分析。先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再学习逻辑段,概括主要内容。学习段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4)篇的分析。高年级教材分析的重点应是对篇章结构特征的分析,包括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是什么,内容是怎样为表达中心服务的,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语言表达有哪些特色。

无论是任教那个年段的老师,面对每一篇课文时都要先从整体上把握内容、主旨,再从局部的细微之处深入到语言的内容“沿波讨源”,整体与局部的分析都是必要的,对于局部的分析必须建立在对整体把握的前提之下。

针对不同的学段,教师对教材分析理解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分析理解的重点也应该是教学的重点。

语文要素包括 篇5

1.将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 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应该讲究语言得体,“欢迎你再来”这一类的语言是不宜随便使用的。③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④谈到决赛对手时,教练说:“这将 是一场漂亮的比赛,在决赛中和他们会师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机会。”

A.坦陈 场所 必须 必然 B.坦陈 场合 必需 必定 C.坦承 场合 必需 必然 D.坦承 场所 必须 必定

答案 D [此题考查近义词辨析。一是要注意不同语素的理解,二要注意语境,三要用好排除法。“坦陈”与“坦承”区别在“陈”和“承”,“陈”是陈述,“承”是承认,根据语境,应该是承认,故“坦承”更合适,先排除A、B项。“场合”指由一定的时间、地点、人员等构成的某种环境,“场所”指供活动的处所,一定的地方,根据语境,应选“场所”。再排除C项,故选D项。] 2.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阅读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________作品的语言,感受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不仅可以________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还可以激发我们________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A.品味 体味 珍爱 B.品评 体验 珍惜 C.品评 体验 珍爱 D.品味 体味 珍惜

答案 A [“品味”指深入体会,玩味;“品评”指辨别评议优劣、好坏。从文句来看,阅读对象是“优秀作品”,不存在让读者辨别、评议优劣、好坏,而是让读者体会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因而应选“品味”。再看“体味”和“体验”这组近义词。“体味”是仔细体会,“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从搭配对象来看,“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应搭配“体味”。“珍惜”和“珍爱”都有“看重”“重视”的意思。“珍惜”侧重“爱惜”,“珍爱”强调爱护的程度。“自然”和“珍爱”搭配,突出了十分热爱自然的情感。]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通过几代技师的努力,我厂终于生产出了有口皆碑的佳酿,它口感_________,气味芳香,成为我厂的“招牌酒”。

②理想的美,是创建高洁的人格,发育丰腴的肌肉,__________外延都要达到完全的深境,而不是像绣花枕头一肚草似的,仅存其表面之美。

③在焊接的过程中,温度如果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无法充分熔化金属,就会影响焊接质量。此时如果加入一些________,能够促进金属熔化。

A.淳厚

内涵

溶剂

B.淳厚 内含

熔剂 C.醇厚

内涵

熔剂

D.醇厚 内含

溶剂

答案 C [“淳厚”之义为“淳朴”;“醇厚”(气味、滋味)纯正浓厚,也有“淳朴”之义。“内涵”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概念的内容;“内含”指“里面包含有”。“溶剂”指能溶解

别的物质的液体,如水等;“熔剂”指熔炼、焊接或者锻接时,为了促进原料、矿石或者金属的熔化,而加进的物质,如石灰石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A.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B.某些人以“祸起萧墙”来解释巴尔干地区危机的本源,显然是不公允的。.... C.李向群在抗洪斗争中威武不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不愧为新时期的雷锋。.... D.坚持环境综合治理的方针,反对本位主义,警惕和防止出现以邻为壑的倾向。....答案 C [“威武不屈”形容在强暴的压力下不屈服,指一个人的坚贞刚强。不能由于与自然的斗争。]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国务院发表声明称,必须采取更为严格、更为有力的措施,认真落实中央制定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________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②去年九月份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水电资源告急,国家媒体报道,贵州水电站日均发电量________90%。

③经过全体抢险人员8天8夜的艰苦奋战,山西王家岭矿难抢险救灾工作创造了中国________世界矿难史上抢险救灾的生命奇迹。

A.遏止 锐减 乃至 B.遏制 骤降 甚至 C.遏止 骤降 甚至 D.遏制 锐减 乃至

答案 D [遏止,极力阻止;遏制,制止,控制;据语境当选“遏制”。锐减,急剧减少;骤降,突然下降,忽然下降;据语境当选“锐减”。甚至,提出突出问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乃至,甚至,多用于范围依次扩大的语境,据此当选“乃至”。] 6.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虽说他是文化人,可他对茶的了解的确不敢恭维,在他眼里茶只是下里巴人用以解渴的东西。B.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不能成 就大业。

C.高考提前一个月进行,使莘莘学子从七月流火的最炎热的日子里解脱出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考生的关怀。D.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

答案 D [下车伊始:指官吏初到任所。A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跟“阳春白雪”对举。B引而不发: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此处误用为“做事不果断”,属望文生义。C七月流火: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 7.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人物,总计四百有余,对主要人物的刻画,各具情态,各有性格,无不栩栩如生。B.《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不置可否。

C.他驰骋想象,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情感注入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世骇俗的笔墨,恣意挥洒,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与不平。

D.这种富于启发性的概念导致这方面的科学研究纷至沓来:世界各国主要研究所的理论物理学家们写出了好几千篇探索超维空间性质的学术论文。

答案 B [不置可否: 置:放,立;可:行;否:不行。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________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②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________这一技术。

③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模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________能力。A.毕竟 沿用 鉴赏 B.毕竟 采用 鉴别 C.究竟 沿用 鉴别 D.究竟 采用 鉴赏

答案 B [毕竟:副词,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相当于“终究、到底”。究竟:副词,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沿用: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采用:认为合适而使用。鉴别:辨别(真假好坏)。鉴赏:鉴赏和评定(艺术品、文物等)。]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人要是有一颗像草木一样“不怨寒暑移”的心,就不会抱怨天气变化、寒暑交替,遇事就会处变不惊,安之若素。....B.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了一场特大火灾,一座装修豪华的五星级酒店被大火烧得面目全非,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欷歔不已。....C.在一次新生欢迎仪式上,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七月流火,天气虽然炎热,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

D.去年美国国内航班,平均每天大约有一万件行李丢失,航空公司对此的解释是,惨淡经营,人....手不足。

答案 A [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叹为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七月流火:指夏去秋来,天气逐渐凉爽起来。惨淡经营: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A.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文中有不少看法都是管中窥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一....孔之见)B.这些人,还要继续活跃下去,“推销”五花八门、似是而非的观点;就像树林子里的鸟,有夜....莺,也有夜猫子,各站各的枝,各发各的声。(模棱两可)C.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足协的一位官员,该官员表示,“山寨”足球队与国足比赛的事不靠谱,...国家队不可能和一支民间自发的球队比赛。(出人意表)D.“近山知鸟音,近水知鱼性”,韩祖祥对向阳湖一带的各种淡水鱼了如指掌,对各种捕鱼方法....

运用自如。(洞若观火)答案 A [A项,“管中窥豹”与“一孔之见”都是比喻片面的见解,句中是自谦之词,可以互换。B项,似是而非: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模棱两可: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C项,不靠谱:在句中指不合情理,离谱。出人意表:出乎人们意料之外,指已然发生之事。D项,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像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明白透彻。]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透彻,解释得那么轻松。

答案D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D项“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A项“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不合语境,应为“不负众望”;B项“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画得逼真,搭配不当;C项“渐入佳境”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渐浓,不合语境。成语的运用要靠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适用范围和对象是否准确,感情色彩是否得当,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有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并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12.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菜籽油含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等三种人体________的脂肪酸,还有油酸。菜籽油能________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还能促进肝内胆固醇的降解和排出,因此,对________心血管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A.必须 抑止 防治

B.必须 抑制 防止 C.必需 抑止 防治

D.必需 抑制 防止

答案D [本题从近义词辨析的角度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必须”只能做状语不能做定语,因此 A.女性作者的文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说大多数是这样,应该算是持平之论。

B.不管走到哪里,她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一身珠光宝气,令人感到十分庸俗。C.“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D.老王和老李曾非常要好,20多年前,两人产生了矛盾,一直互不理睬。退休后,一件偶然的事,消除了他们多年的隔阂,两人和好如初,白头如新,大家也为之高兴。答案 A [A持平之论:持平,主持公道,没有偏向。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B珠圆玉润:像珠子那样圆,像玉石那样滑润,形容歌声婉转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C高山仰止:是比喻对高尚品德的崇敬仰慕,与句中要努力攀登书山、不能止步的语境不符,所以不正确;D白头如新: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 15.填入下列文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白描是使用最________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文学表现手法。②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________,与黄庭坚、蔡襄、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③中美两国保持正常稳定的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与发展。处理中美关系应着眼于全球,着眼于21世纪。我们主张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解决分歧。________严格遵循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立的各项原则,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中美关系________会得到改善和发展。A.凝练 别具一格 只要/就 B.简练 独树一帜 只要/就 C.简练 独树一帜 只有/才 D.凝练 别具一格 只要/才

答案 B [①句“凝练”重在“紧凑”,而“简练”重在“简要”,白描重在简要而不在于紧凑。②句 “别具一格”只是说“另有一种风格”。但“独树一帜”为“与众不同,另成一家”之义,与后文配合更为贴切。③句单独看,则难以区分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但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此处意在强调表达对中美保持正常稳定之关系的期望,用充分条件句较为合适。]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B.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美观大方,还可附庸风雅。” ....答案 B [A.始作俑者: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与句意不符。B.移樽就教: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泛指主动前去向人请教。C.声情并茂: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使用对象不当。D.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

语文要素包括 篇6

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切忌望文生义、张冠李戴。(2)谚语

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表达了人们的经验和对自然、社会的认识,简练通俗,意思完整。如“众人拾柴火焰高”、“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适当地运用谚语,能够增强表达效果。(3)惯用语

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如“吹牛皮、开后门、背黑锅、碰钉子、回老家、磨洋工、耍花招、跑龙套、吃大锅饭、打退堂鼓、钻牛角尖、不管三七二

十一、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惯用语用法上是整体的,意义上是单一的,已从字面意义转化为较深刻的抽象意义,不能望文生义。如“踢皮球”本指以脚踢球的运动方式,后喻指“不负责任地互相推来推去”。(4)格言

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如“知识就是力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5)歇后语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引子”起辅助作用,类似谜面;“注释”近似谜底,表示歇后语的基本义;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部分常常不明说出来,让人猜它的含义,所以叫歇后语。根据前后两部分的构成情况,可分为两类: ①会意型。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万年松树,千年芭蕉——粗枝大叶”,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②谐音型。如“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旗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后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歇后语形象生动、幽默风趣,使用时要注意场合,内容要健康。

从近几年各省的考题来看,熟语类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置选项:

一、望文生义

如惯用语的意义都是字面意义的引申和比喻意义,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就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如“泼冷水”就不是说“把冷水泼出去”,而是指“挫伤人的积极性或让人清醒”。再如“差强人意”、“不刊之论”、“首当其冲”、“望其项背”、“不足为训”、“文不加点”等都可能因望文生义而误。如:

①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②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二、用错对象

每个成语的使用都有其适用的对象,如果在使用时不分对象,就会张冠李戴,闹出笑话。如: “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车水马龙”是说人车往来不绝或形容繁华的情景。与人们争着购买鲜花这个对象不合。有些成语是有固定的使用范围,如果不顾成语使用的对象和使用范围就乱用成语,就很容易造成“牛头不对马嘴”的后果。如:

①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 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②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③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丰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④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焕然冰释。

⑤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但大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能否换为鱼龙混杂)

⑥听到这个噩耗,老人家瘫坐在地上号啕痛哭,双手也情不自禁地颤抖起来。

【解析】①项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各尽所能” 意思是“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主语应该是人,而不能是“博物馆的收费”。②句中行云流水是比喻自然不拘执,对象多指文章、歌唱等,三、搭配不当

词语有自己的词性,成语也有,不了解成语的词性,在运用时可能就会出现搭配不当,以至结构混乱。如:

①中药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以植物为最多,也包括动物和矿物,其药效一般比较缓和。

②虽然平时工作很忙碌,但只要有时间,我就整顿家务,让家里变得洁净、整齐、漂亮。

四、褒贬误用

成语也有感情色彩,运用时如不注意与全句内容和谐一致,就会造成误用。如: ①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 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②最近,浙江手机上网资费全面下调,广大用户对此额手称庆。专家预测,未来通过手机收看体育赛事或许会成为一种潮流。(能否换为弹冠相庆)

五、谦敬错位

有些成语带有谦虚意味,只能用于自己;有些成语带有敬重意味,只能用于他人。如果不明白成语的谦敬色彩,运用中就会产生错误。如:

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六、自相矛盾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没有错误,但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前后矛盾。如: “拖拉机司机急于赶路,不走公路,另辟蹊径,沿着江边小道行驶,不料驾驶失控,出了车祸。”“另辟蹊径”原意是另外开辟一条路,即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这里如用原意,与“沿着江边小道”相矛盾。如果不注意成语的意义和整个句子语义的比照,也极有可能使成语的意义和句子的语义矛盾。如: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八、不合语境

成语有其特定的含义,成语的使用恰当与否,关键是看其是否符合语句表意的需要。如果与所在的语境不能协调,使用就是不恰当的。成语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这就必须与所在的语境保持协调一致,否则就会犯不合语境的毛病。如: “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大人喜欢孩子,孩子也喜欢大人,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相濡以沫”用于困难环境中相互救助,而句中所给的环境却洋溢着幸福气氛,与语境不相吻合。

①英勇而机智的荆轲,筹划了一个有始有终的行动方案,为了吸引秦王赢政上钩,就必须砍下樊於期的头颅,作为晋见时奉献的礼品。

②海滨公园是附近居民喜爱的运动场所,在花海中无论是散步、慢跑还是骑车锻炼都令人神气十足。

③环境专家试图用向湖里放鱼的方法治理湖水污染,因为这里的渔业资源已经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

④牡丹居社区餐厅明天将开始营业,消息传出。社区居民口耳相传。以前他们到最近的餐厅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现在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饭了。

⑤热情的张阿姨听说小王是自己女儿的朋友,便拉着小王的手全神贯注地跟她拉起了家常,一直聊到深夜,害得小王都没赶上末班车。

【解析】①有始有终: 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与“行动方案” 搭配不当。②中“神气十足” 形容摆出一副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样子。带有傲慢的神气,而语境是“神定气闲”。③ 比喻

从以上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搭配,明确成语的褒贬、谦敬色彩等情况。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九、重复累赘

主要表现在,成语的部分意思与句中的某个词意义重复,造成成分赘余。如: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居室”与“蓬荜”意义重复累赘,因为“蓬荜”是“蓬门荜户”的省略。【典型例题】

1.(2013?安徽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随着全社会对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深入解读,“幸福感”“幸福指数”毋庸置疑地成为民生改善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话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B.《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纪录片,片中由近距离拍摄呈现出的各类食材的纹理构造,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

C.如今,视觉文化方兴未艾,在这图像和文本相互转换、相互模仿、共同存在的现实状况下,图文关系正在成为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热点。

D.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2013?大纲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亲情历历在目。B.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订上可谓处心积虑。

C.沉迷网络使小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幸亏父母及时发现,并不断求全责备,他才戒掉了网瘾。

D.他在晚会上出神入化的近景魔术表演,不仅令无数观众惊叹不已,还引发了魔术道具的热销。

.(2013?新课标Ⅰ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B.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

C.张经理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如电光火石,让小余心头淤积的阴霾顿时消散,再次燃气争创销售佳绩的激情。

D.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语文要素包括 篇7

系统乃是相互作用的要素的综合体。系统科学研究的重点是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要素是系统中既独立又联系的基本成分。对于静态系统, 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材料, 在教学上一般指教师、学生和教材。

一、语文教学系统中的基本要素

根据上述原理, 语文教学系统是由语文教师、学生和语文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1. 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同其他教师一样, 都处在教学系统中主体地位, 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对语文教学的内容、对象、手段、过程等全都予以认识和改造, 只有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只有能动地掌握语文及各方面的知识, 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作用, 这是教师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既然是主体, 就承担着改造客体, 使学生尽快提高语文水平的任务, 这当然是不能去包办代替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去认识语文教学规律, 认识学生,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语文水平。

2. 学生

学生在教学中既是主体, 又是客体。学生是认识过程的主体, 他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他认识的客体。学生同时又是教学对象, 也即教学的客体。在教学中, 学生为教师所认识、所塑造。但是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有主观能动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语文教学信息、知识能力的转换者和接收者, 是语文教学效果、语文教学质量的体现者,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之主动地介入语文教学全过程并发挥其作用, 才能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飞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对学生来说是外因, 为学生的接受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学生的接受才是内因,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好学不好的根据, 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来起作用, 没有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的信息传播是很难产生好的效果的。

3. 语文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 没有语文教材, 语文教学就无法进行。语文教材是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的依据和凭借。教师依靠语文教材进行教学, 达到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语文教学目标;学生凭借语文教材, 获得学习语文的门径, 达到学习语文的目标。

语文教材是为实现语文教学目标而编制的, 从内容到编排都为适应教学目标的特殊需要而定。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语文能力, 语文教材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凭借;语文教学也有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任务, 语文教材是学生获取语文基础知识的主要来源, 是涉猎各种社会知识、自然知识的窗口;语文教学还有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审美观, 提高他们思想品德素养的任务, 语文教材是为他们吸收思想养料建造的园地。

从上述的三个基本要素中可以看出, 无论是语文教师的“教”, 还是语文教材的“编”, 都是以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为前提的, 更进一步地讲, 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所以,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学生”是核心要素。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核心要素

1. 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1) 学生“学”的现状。

近年来, 中职的学生来源大多是“分流生”, 中考分数未达到高中录取线, 大部分学生在初中已基本被“放弃”, 因而学习态度不端正。根据我校对当前学生思想状况调查, 约20%的学生认为读书目的是混日子, 约30%是为了应付考试, 争取顺利毕业, 而仅有8%的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 这些学生中大部分学习兴趣不浓厚, 学习态度不端正, 基础较差, 成绩不理想。目前学生的语文知识, 尤其是句、段、篇章知识, 语法、修辞知识、逻辑知识掌握得不够好, 更不善于谋篇布局, 不善于运用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 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因而多数学生表现为书写差、错别字多, 阅读理解写作能力低, 直接制约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从而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

(2) 教师“教”的现状。

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大多不被重视, 加之多数文化课教师对专业缺乏了解, 因而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改变。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 教师是课堂的主宰, 学生只是“知识的储存库”。不少教师习惯于把篇、章、句、语、修、逻等知识嚼碎, 详尽而系统地“喂”给学生, 教得支离破碎, 学得粗枝大叶。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于让学生听、记教师的繁锁讲析和现成的答案, 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也阻滞了学生的思维 (尤其是创造性思维) 和个性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也许在应试中能加上一定的法码, 然而未必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和语文素养。这种教学模式, 使语文课失去了吸引力, 也不合学生的胃口。

(3) 语文教材的弊端。

(1) 现有的中职语文教材内容多, 容量大。由于课时量的减少, 一套共两册的语文教材, 每单元只能讲授一至两篇课文。教学中不能体现整个教材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 中职语文教材更新变换慢。多年来, 我校一直使用一套教材。教师的“教”变成了一种简单重复的工作, 教学中缺乏应有的生气。教材内容陈旧, 离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 不适应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有的文章难度较大, 学生理解起来的确有困难。

(3) 没有突出中职教育的特点。现有的教材缺乏对学生职业教育的考虑, 缺乏时代精神, 缺乏反映中职学生现实生活的作品, 不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职业教育教材观。

2.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核心要素

从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中可以看出, 各方面的弊端都是因为没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重视而引起的。

中职学生与高中学生相差甚远, 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薄弱, 学习兴趣不浓厚, 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方法不正确, 这些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进行。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对着这个问题不予以重视, 就会使教学脱离实际, 更加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材的编制如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就会使教学内容枯燥, 学生难以接受。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因为学生“学”的状况较为特殊、复杂, 所以无论是教师的“教”, 还是语文教材的“编”, 都应对其更予以重视, “学生”作为核心要素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三、抓住核心要素, 优化语文教学

抓住语文教学中的核心要素, 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 优化中职语文教学。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与进入高中的学生素质存在较大差别,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 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 体现中职生的特点, 增强其“适应性”。

1. 中职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语文基础相适应

中职语文教学是初中后语文教学的继续, 然而中职学生大多语文素质较低, 针对中职生的这一特点, 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控制好难易程度, 循序渐进, 切忌好高鹜远。因而在教学过程中, 应突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重点进行字、词、句、文的认、释、读、写, 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能力训练和提高, 不能把对普通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套用为对中职生的要求。

2. 中职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应用相适应

中职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 对专业课程却比较重视, 我们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去发现学科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索热情。除讲究德育渗透,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还必须重视职业渗透, 就是这个道理。

(1) 注重语言表达教学,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中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融入社会, 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某种程度上, 说出比写出更重要、更难, 语言表达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中, 口头表达课可以演变为“演讲与口才”课进行教学, 着重强化演讲思路、演讲语言、演讲艺术、演讲气质及演讲效果的学习和训练, 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成为一股活水。

(2) 注重应用文教学, 提高文书写作能力。

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 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加强应用文教学, 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然而现行的不少中职语文教材把应用文写作作为“附文”来对待, 没有突出中职语文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专门对学生进行各类应用文的教学, 训练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相信学生会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王革玲.对中职语文教学困境的思考[J].广西教育, 2010, (9) .

[2]卜颜丹.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天地 (高中版) , 2009, (5) .

[3]向红静, 叶安全.刍议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的诸多困惑与对应策略[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10, (4) .

[4]刘先伦.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三要素[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2) .

[5]宋培伟.职高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J].中原职业技术教育, 1995, (1) .

语文要素包括 篇8

关于课程内容,课程论研究中一般称其为“课程要素”;所谓“课程要素”,它指的是特定形态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而课程要素的择定,主要的依凭则是课程目标。因此,要追寻语文学科的课程要素,从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这一视角出发,应该是一条适宜的路径。对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研究,目前得到世界广泛认可的有两家观点,一是加涅,一是以布卢姆为首的研究小组。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根据学习结果的类型把教学目标分为五个方面,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以及态度。以布卢姆为首的研究小组于1956年、1964年和1972年先后公布了教学目标的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以及动作技能领域。这两种教学目标分类学说虽然使用的术语不同,但事实上它们之间是共通的。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分属于布卢姆的三个目标领域:“前三种学习结果属于认知领域(包括知识、技能和策略);第四种学习结果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种学习结果属于情感领域。”①综合加涅的观点和布卢姆的观点,这里我们可以用三个概念来概括学校教育情境下教学的基本目标,即知识、技能以及情感。

根据上述观点,这里我们可以认定语文教学应该存有三类基本的教学目标,即课程目标:知识、技能与情感。如前所述,课程要素的择定主要的依凭乃课程目标,根据语文学科三类基本课程目标,这里我们可以确认语文学科教学的三类基本课程要素,即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以及语文情感。下面我们将深入到语文学科内部来具体阐释这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

语文知识,简而言之指的是语文学科关于语言以及言语(包括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的知识。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学说,语文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即语文陈述性知识与语文程序性知识。具体到语文课程中,语文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抽象的理论性知识和具体的语料性知识。前者主要包括语文学科理论界多年来认定的所谓的“八字宪法”,即关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理论知识;后者主要包括常用字、常用词、常用短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以及惯用语等)、古今名句以及相关自然、社会等方面的一些文化常识(比如“岁寒三友”:松、竹、梅;阳文阴文: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语文程序性知识指的是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操作中如何运用语言的知识,它主要包括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以及语文学习的方法、策略的知识等。语文陈述性知识中的“八字宪法”与语文程序性知识事实上都是理论性的语文规律法则性的知识,这里我们借用魏国良先生在其专著《现代语文学》中的“语则”②这一概念来统称这块知识。论及至此,上述若干类语文知识,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归结为两大类,即语则类和语料类。

同“语文技能”相比,语文学科理论界更多使用的是“语文能力”这一概念。语文能力,它反映的是个体进行言语交际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以语言运用这一专门能力为主、以智力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综合能力。从言语主体对信息的处理这一角度来看,言语交际活动事实上有两个基本维度,即信息的输入和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入包括读和听,信息的输出包括写和说。因此,语文能力事实上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即读、听、写、说。其中,读和写指向的是书面的言语活动,听和说指向的是口头的言语活动,从这一角度来看,语文能力又有两个维度,即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和口头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均为语文学科的专业理论术语,而“语文情感”则是我们为了论述方便起见而造的一个概念。所谓语文情感,它指的就是在语文课程中要教学的情感。在我国心理学界,较多人把“情感”界定为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反映。由于个体的需要有生理性(物质性)的、有社会性(精神性)的,因此,有些学者所说的“情感”既包括比较稳定的、主要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也包括情境性的,主要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感受,而有些学者则认为“情感”仅指比较稳定的、主要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显然,这里我们所讲的“语文情感”应该是社会性的、精神性层面的情感。具体到语文课程中,要培养的语文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即高尚的政治情操、良好的道德情怀、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积极的态度情思。其中,前三个方面分别指向政治的、伦理的、审美的,第四个方面则指向学生的个性人格修养。

这里我们给出语文学科课程要素的一个结构图:

从根本上讲,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其最深层的学理是基于上述具体的语文课程要素的性质。课程要素性质有别,教学路径自然有异,教学模式的建构也就各不相同。从逻辑上讲,语文学科所存在的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即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情感,规定着语文学科应存有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与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下文将从语文学科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来具体探讨语文学科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

对于语文知识中的理论性的“语则”而言,无论是语文陈述性知识,抑或语文程序性知识,与具体的语料性的语文知识相比,这块知识往往是比较抽象而复杂的,因此,这块知识最适宜的教学方式是讲解。讲解的方式重点在“解”,即教师通过循序渐进地叙述、描绘、阐释、推论等把抽象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运用讲解的方式,我们的语文教师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述要做到清楚明晰、浅显易懂,要抓住实质、多举实例,并力求做到语言生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思维等多种心理机制,保证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能通畅无阻、有效高效。对于语文知识中的“语料”而言,则主要依靠学生的积累。运用积累法,我们的语文教师主要扮演的是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其实际操作主要靠学生自己,语文教师要防止自己游离于“教学”之外,成为局外人。关于这一块语文知识,语文教师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对学生的积累要有具体规划,二是对学生的积累要给予方法指导,三是对学生的积累要有检测制度。据此,这里我们把语文知识的教学模式归结为:“讲解—积累”。

如果说语文知识是可以“教”给学生的,那么语文能力则不然,语文能力是无法“教”给学生的。知识是可以“教”的,能力是“教”不出来的。能力它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的形成首先得通过技能的训练,也就是说技能的高度综合化、稳定化后方能最终形成能力。因此,能力的形成必须要借助于技能的训练,语文能力也概莫能外。获得语文技能、形成语文能力虽然要靠一定的语文知识,但“教”了语文知识未必就能自然获得、形成语文技能、语文能力。语文技能、语文能力的获得与形成必须要靠训练。一言以蔽之,语文知识是“教”出来的,语文能力是“练”出来的,通过操练,包括读、写、听、说在内的语文能力方能真正习得。值得注意的是,“操练”不只囿于做些习题,它的样式是很广泛的,譬如诵读、背诵、抄写、习作、复述、对话、演讲、辩论、研讨、评论、专题报告等等。据此,我们把语文能力的教学模式归结为:“操练—习得”。

语文情感既不是像语文知识那样“教”出来的,也不是像语文能力那样“练”出来的。语文情感,诸如要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等等,靠教师的“讲解”是苍白无力的,靠学生的“操练”也是无济于事的。语文情感的教学其价值指向为人文情思的熏陶与感染,即旨在一种“精神家园”的培育,而这种“精神家园”的培育与知识能力的获得是大不一样的,单方说教加单方操练已显得苍白无力,它必须以一方言语主体与另一方言语主体视界的重合和心神的际遇为前提,而要达成这一前提,首先需要的是一种“对话”——它“以灵魂的相互转向、精神的相互回应为基本特征,不拘时空、不拘形式”③。在语文教学中,对话是多维存在的,它包括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而最终要走向的便是学生与自我的对话,这就是“体悟”。学生借助于种种“对话”,在别人的言语世界与自己的内心世界之间游历着、反思着、体验着,通过不断地“同化”、“顺应”或“重组”,从而建构、生成起新的情感态度。据此,我们把语文情感的教学模式归结为:“对话—体悟”。

综上所述,对应着语文学科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语文学科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从学理上就被抽绎出来了,如图所示:

综言之,探讨语文学科的教学模式,其科学的学理路径应是从探寻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出发。语文学科所存有的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即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它们从逻辑上规定了语文教学应存有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即“讲解—积累”模式、“操练—习得”模式、“对话—体悟”模式。认清语文学科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领会语文学科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是科学地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前提。

————————

注释:

①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②魏国良:《现代语文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182页。

③李维鼎:《语文教材别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页。

上一篇:浅谈幼儿德育教育论文下一篇:多线程编程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