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整点和半点》教学反思

2024-07-21

《认识整点和半点》教学反思(通用14篇)

《认识整点和半点》教学反思 篇1

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整点和半点》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及的读法及记录方法,幼儿在回忆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钟面的观察与操作了解秒针、分针、时针的运行关系,在活动中诱发幼儿形成遵守时间与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整点和半点》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幼儿在回忆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钟面的观察与操作了解秒针、分针、时针的运行关系。

2、认识整点、半点及的读法及记录方法。

3、在活动中诱发幼儿形成遵守时间与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1、教具:有关各种时钟的幻灯片;时钟一面,可活动钟面一只;表示7、8、9、10点钟的钟面各一只,时间记录卡各一张。

2、学具:幼儿观察记录表每人一份,活动钟面每人一份;实物时钟4只。

活动过程:

一、调动已有经验,回忆相关知识。

1、前段时间我们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了有关时钟的调查,知道时钟有好多好多种。现在请你看看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钟,看看你认识它吗?

2、依次出示幻灯片,幼儿讲名称。

3、刚才我们所见到的只是时钟家族的一部分,它可能还有其他的种类,我们以后再来探讨。

4、上次我们已经认识过钟面,来告诉大家,最长的针叫(秒针),有点长的针叫(分针),最短的针叫时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数字(12),最上面的是数字12,然后依次是1、2……11。请你好好回忆一下,时钟里的指针是朝哪一个方向走的?(1……12)对了,这样的方向就叫顺时针方向。

二、交流调查表,说说自己在什么时间,正在干什么?

1、小朋友们说的真好,那你知道我们人为什么要使用钟吗?

2、钟与我们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前几天我们小朋友已经做过了一个调查,将自己活动的时间记录了下来,现在请你拿出自己的调查表,说说你在什么时间在干什么?你只要说出长针在几,短针在几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好我们先自己说。

3、谁愿意上来说给大家听。(请3—4个小朋友上来说)。

4、说的真好,钟面上的指针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它们在运行中有什么关系呢?

5、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个时钟,请你看看里面有几根指针,(两根)你猜猜看是哪两根针呢?(分针与时针),那秒针在哪儿呢?听(滴答)声就是秒针在跑。那他们两在运行时有什么关系呢?下面请我们小朋友们去玩一玩,看看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秘密?注意,拨指针的时候一定要按照顺时针方向拨。

6、说说看,你们都发现了什么?说的真好,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就表示一个小时。

7、那么长针、短针指着的数字又是表示几点钟呢?别急,老师来向你们介绍。

三、认识整点、半点以及它们的记录方法。

1、好,先请你们听一个好听的故事。

2、教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小明秋游》,边讲边出示相关时间的钟面。

3、讲述后提问:

1)、小明去秋游了吗?为什么没去成?

2)、他该几点钟起床,他是几点钟起床的?

3)、小明到幼儿园是几点钟了?

4)、他为什么会迟到,他是几点钟睡觉的?

教学反思:

幼儿对整点的认识很明确,但是对半点,时针的位置无法正确拨出。

本文扩展阅读:整点,读音为zhěng diǎn,汉语词语,意思是整理即清点,时间为整数的某一时刻。

《认识整点和半点》教学反思 篇2

1. 背景

广州的酒店业作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行业, 一直以来都有相当多的外国客人入住, 所以酒店对员工的语言技能有较高的要求。“西餐服务”是餐饮服务这门专业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其中包含很多西餐礼仪、文化、技能等各方面的知识, 这些都是中国学生不了解的, 学起来比较有新鲜感。在酒店的西餐厅进餐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国客人, 尤其是在广州举办交易会期间, 他们往往都不会说中国话, 这就要求学生能使用英语与他们进行交流。

2. 本次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

根据CLIL的相关理论, 笔者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将语言与教学内容进行融汇, 但由于学生很少上双语课, 还没有养成说英语的习惯, 而且英语的听说能力也比较差, 所以笔者选择了“西餐服务”中“认识西餐菜式和西餐餐具”的内容作为本次实验课的教学内容, 通过大量图片来引导学生认识西餐中的各种菜式, 并结合实物让学生知道其用途和摆放方式, 最后设置了两个游戏“You Pick, I Say”和“Matching Game”来检测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实验班级情况分析

笔者开展CLIL教学的商务部某班的学生对于学习较为投入, 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求知欲也很强, 而且他们的英语水平在我校的学生当中也是相对较高的, 这些都是笔者选择此班作为实验班的重要原因。

4. 本课各个环节的设计

知识目标:学习有关西餐菜式和西餐餐具的单词, 并能进行正确的表达和辨认。

能力目标: (1) 能用英文正确表达各种西餐菜式和西餐餐具; (2) 对主要西餐餐具之间的区别非常清楚, 并能熟练掌握其摆放方法。

教学重难点:各种西餐餐具的区别以及摆放方式。

课前准备: (1) 将根据课程内容编写的CLIL教材提前发给学生, 并布置相应的预习内容, 请学生事先进行学习; (2) 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图文并茂的PPT来辅助教学; (3) 准备好各种西餐餐具。

课堂活动设计说明:

(1) 第一个活动:“Read after Activity”。该活动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习各种西餐菜式和餐具的规范英文表达。

(2) 第二个活动:“看图认菜”。该活动主要用来帮助学生了解西餐当中的各种菜式和西餐餐具的正确摆放。

(3) 第三个活动:“You Pick I Say”和“Matching Game”。该活动主要用来检测学生对于前面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5.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由于有了英语作为课堂的辅助教学语言, 学生不再认为专业课知识只是沉闷、单调的技术性词汇, 也可以通过有趣的英语对话来进行学习, 同时这种英文对话能力的练习也有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 这些都是以后从事酒店工作的良好基础。

(2) 本节课仍然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职中生的整体英语水平还不是很高, 再加上平时参与CLIL教学实践的机会也不是很多, 学生还没有养成用英语来进行表达的习惯, 即使采用英语, 也是中国式英语。因此, 让学生能够慢慢习惯用英语来进行表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远不是一两堂课就能够解决的。这要求教师做好长远的规划, 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开展CLIL教学。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 教师要有耐心, 并给予正面鼓励, 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习惯。只有这样, CLIL教学才能真正成为融汇语言训练和专业知识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邓震夏.浅论运用CLIL模式提高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1) .

《8和9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3

对于8、9的认识,学生的脑子里并非一片空白,在幼儿园的学习及日常生活中他们或多或少已经接触过8和9,对8和9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进行8和9的认识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基于此点认识,在教学中我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数学。我在教学主题图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数量是8或9的物体,这样不仅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外,使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领会8、9的基数含义,同时在学生说一说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同时也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构建自然数和被数物体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进行信息交流以及“说”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活动素材,并让学生独立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数点子图”,我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数,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而且还会联系左右图来数。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完点子图后,我让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课我注重了多元化的生生、师生评价。如在出示直尺图后,我让学生也来当当小老师,看着直尺上的数,向其他的小朋友提几个问题。学生在互问互答完以后,我会提醒提问题的学生,“你觉得他回答的怎样?”“把掌声送给××!”通过送掌声的活动,给学生以极大的鼓励,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掌声,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评价能力的提高。

《认识整点和半点》教学反思 篇4

教师资格考试说课教案:认识整点和半点

活动目标:

1、幼儿在回忆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钟面的观察与操作了解秒针、分针、时针的运行关系。

2、认识整点、半点及的读法及记录方法。

3、在活动中诱发幼儿形成遵守时间与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教具:有关各种时钟的幻灯片;时钟一面,可活动钟面一只;表示7、8、9、10点钟的钟面各一只,时间记录卡各一张。

2、学具:幼儿观察记录表每人一份,活动钟面每人一份;实物时钟4只。

活动过程:

一、调动已有经验,回忆相关知识。

1、前段时间我们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了有关时钟的调查,知道时钟有好多好多种。现在请你看看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钟,看看你认识它吗?

2、依次出示幻灯片,幼儿讲名称。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3、刚才我们所见到的只是时钟家族的一部分,它可能还有其他的种类,我们以后再来探讨。

4、上次我们已经认识过钟面,来告诉大家,最长的针叫(秒针),有点长的针叫(分针),最短的针叫时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数字(12),最上面的是数字12,然后依次是1、2……11。请你好好回忆一下,时钟里的指针是朝哪一个方向走的?(1……12)对了,这样的方向就叫顺时针方向。

二、交流调查表,说说自己在什么时间,正在干什么?

1、小朋友们说的真好,那你知道我们人为什么要使用钟吗?

2、钟与我们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前几天我们小朋友已经做过了一个调查,将自己活动的时间记录了下来,现在请你拿出自己的调查表,说说你在什么时间在干什么?你只要说出长针在几,短针在几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好我们先自己说。

3、谁愿意上来说给大家听。(请3—4个小朋友上来说)。

4、说的真好,钟面上的指针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它们在运行中有什么关系呢?

5、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个时钟,请你看看里面有几根指针,(两根)你猜猜看是哪两根针呢?(分针与时针),那秒针在哪儿呢?听(滴答)声就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是秒针在跑。那他们两在运行时有什么关系呢?下面请我们小朋友们去玩一玩,看看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秘密?注意,拨指针的时候一定要按照顺时针方向拨。

6、说说看,你们都发现了什么?说的真好,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就表示一个小时。

7、那么长针、短针指着的数字又是表示几点钟呢?别急,老师来向你们介绍。

三、认识整点、半点以及它们的记录方法。

1、好,先请你们听一个好听的故事。

2、教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小明秋游》,边讲边出示相关时间的钟面。

3、讲述后提问:

1)、小明去秋游了吗?为什么没去成?

2)、他该几点钟起床,他是几点钟起床的?

3)、小明到幼儿园是几点钟了?

认识整点教学反思 篇5

本次公开课有许多不足之处,概括为以下几点:

1、重点不突出

本节课设置内容增加了早上8点和晚上8点的对比,在第一课时中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掌握。而本节课的重点“时针和分针的规律”没有突出出来。

2、形式较单一

本节课借助课件,向学生出示了几个关于时间点的图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由于前后几张图片形式和内容基本一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维持较长时间,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3、没有顾及学生主体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则通过引导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本节课中虽然让学生都回答了问题,但是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分组不太合理。有的学生说错了,没有让他明白他为何错了,应该及时给他指出来,而不仅仅是鼓励他下次努力。有的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我却因为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多给她积极发言的机会。

4、总结规律不到位

在讲解第一个整点时间时,应该及时让学生发现、总结规律,师多强调几遍,甚至让每一位学生都站起来说一遍,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记忆更深刻。

5、基础知识不牢固

本节课在认识钟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因此学生应该对钟面数字和指针有较好的掌握,但是经过课堂提问,发现学生上节课掌握并不很牢固,甚至A类生有个别也容易把时针和分针弄混,因此在讲新课之前,应该领着学生再认真复习一遍时针和分针的认识。

6、语速太快,语言不够精炼。

图片讲的太快,没有及时总结,也没有让学生整体说一遍。说“时针”和“分针”时语速太快,学生不容易分清楚。

7、课件内容设置不太合理,不符合学生正常生活作息。

8、学生纪律不好,教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有学生下位,应该及时引导他回到课堂中来,而不是一味要求他坐下来、遵守纪律。

《认识整点和半点》教学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

2、懂得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设计意图】

在大班数学课程计划里,“认识时钟”是幼儿学习内容之一。大班幼儿对于时间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不够全面。大班幼儿每天的生活、学习都是紧张而又遵循时间规律的。幼儿通过认识时钟,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时钟上的整点,知道钟(手表)等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知道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从而教育幼儿学会珍惜时间,养成按时生活、学习的良好作息习惯。

【活动准备】

PPT课件、实物钟表、幼儿每人一个小钟表

【活动过程】

一、谈话谜语导入宝贝们,早上好!今天我们班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我们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哦,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班还来了一位小客人,瞧,他来了。他的名字叫多多,他可聪明了,你们愿意和他交朋友吗?可是他有一个要求:必须猜对他的谜语,让我们看看是什么谜语吧。

(出示课件)能猜出来吗?

幼儿:表师:对,是钟表,你见过钟表吗?在哪见的?(幼儿自由回答)多多家也有好多钟表,我们一起去跟他看看吧!

(出示课件)幼儿初步认识不同的钟表师:那你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

二:认识钟面钟表的用途可真大呀?现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个钟表上都有什么呀?

1、数字宝宝有哪些数字宝宝?(1---12)它们是怎么排队的?

(课件演示)幼儿:哦,从1到12,从小到大转一圈。和幼儿一起用手画一画。

2、时针和分针钟面上还有什么?有几根针?两根一样吗?

师:呀小朋友真厉害,这根短短的,粗粗的叫时针;长长的,细细的叫分针;我们一起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3、12个大格除了数字和两根针,钟面上还有什么?

幼儿:短线有几根短线,(12)对了,12根短线组成了12个大格子,分针和时针就是每天围绕这些格子转来转去,它们是怎么转的呢?,!来源:屈,老,师教.案网"今天呀它们就要给小朋友演示演示,你们可要仔细看哦,看看它们谁跑的快谁跑的慢?

(课件演示)幼儿:分针快,时针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师小结:分针走一圈,时针就走一大格。但是它们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转,这叫顺时针方向转动。

三、认识整点

1、好,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钟表,我们一起看看这个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又是怎么走的?

幼儿二次感知运转规律师总结:分针走一圈,时针就走一大格。那小朋友知道现在是几点呀?

幼儿:1点或12点师:这是一点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小朋友再看看,时针从1点开始走,当他走到2点时,分针走了多少?(一圈)那现在分针指着几?(12)时针指着几?(2)现在就是2点整。

2、依次拨表,认识3、4、5、6点整3、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整。

四、巩固整点

1、今天我们跟着多多认识了钟表,好高兴呀。钟表是多多最好的朋友,那我们再去看看多多每天都是怎么和钟表相处的?

(出示课件)多多的一日生活这是几点?多多在干什么?

2、刚才我们认识了整点,小朋友再看看这几个表分别是几点?们的分针都指着几?

幼儿一起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整。

3、肢体动作表示整点小朋友表现的太棒了,多多想考考你们,想请你们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表示时间。

五、集体操作钟表帮助多多合理地安排了他一天的生活,那小朋友的一天又是怎么过的呢?

1、出示图片,幼儿集体拨表

2、请个别小朋友示范

3、集体验证(提醒幼儿在拨表时按顺时针方向)

六、游戏:灰太狼灰太狼几点了老师扮演灰太狼,小朋友扮演羊羊规则:羊羊问灰太狼灰太狼几点了?灰太狼拨表,羊羊认表,只要是看见月亮出来,羊羊就要藏起来。背捉的小朋友再当灰太狼。

教学反思:

运用多媒体演示,借助孩子的想象,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活动中安排了观察、操作、议论、交流、归纳和整理等教学活动,让孩子自己发现钟面上有些什么,在交流中,孩子们把自己在平时积累的经验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和激发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交流中,较优秀的孩子充当小教师的角色,一部分小朋友在小组学习中得到了帮助,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凡是孩子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活动相结合,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孩子们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幼儿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7

关键词:周长本质,教学实施,思考

教学中常见这种现象:对于图形的“周长”,学生在学习和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认为很简单,认为一个物体的四周边的长度和就是周长,对于“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一概念没有深入解读。这造成学生今后学习“周长公式”时,会有计算上的错误,甚至当“面积”都学完之后,在做题或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有学生把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混淆。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进行深刻思考:“周长”的本质是什么?在教学中应当如何着手进行教学?

一、周长概念的本质

“周长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领域,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对“周长的认识”这一具体的课程内容,在内容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目标要求,即“指出并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人教版教材给出了(一般图形)周长的明确定义就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首先,在这一概念中我们要认识几个关键词:封闭、一周、长度。所谓“封闭”,就是这个图形没有缺口,这是区别于没有封闭的图形而言。所以在教学准备中,我们要考虑准备一些封闭图形的同时,也要考虑准备一些不封闭的图形。而“一周”,明确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就是与学生生活中经常提到的“一圈”相似,要让学生建立起“首尾相连”的概念。第三个关键词“长度”,表明周长可以度量,而且是一段距离,有长短。

二、教学实施

基于周长的以上这几个特征,我觉得在设计时要逐一击破,让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1. 导入设计

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出示蚂蚁爬树叶的短片。我们要打破常规出现的长方形、正方形图形,虽然好像与后面的学习联系了,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矛盾。学生的认知过程是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所以我 们选择从 爬树叶开始, 更能体现这一点,同时对周 长的认识有 准确的基点。

2. 分析探究

(1) 描周长。引导 学生思考: 小蚂蚁是怎 么爬的?是沿着叶 子的“边”爬了一圈。我们可以指出,小蚂蚁爬过的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描出它们的周长。这些图形中,有一般的图形,也有长方形和正方形。

(2)辨周长。第二步可以出示一些不封闭的图形,让小蚂蚁也爬一爬,让学生比较与前面蚂蚁爬过路线的不同之处。在比较过程中,学生发现不封闭的图形与封闭图形它们的边一个是首尾不相连,一个是首尾相连。引出我们把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的概念,封闭图形的一周叫做它的周长,不封闭图形是没有周长的。

(3)比周长。接下来,教师再出示一张小树叶图形,让另一只蚂蚁爬,两只蚂蚁出现对话,都认为自己爬得远。教师这时候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哪只蚂蚁爬得远?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思考。

(4)测周长。让学生汇报自己是如何测量出这不规则形状的周长的。最后发现,可以沿树叶摆一圈线,然后把线拉直了就可以量出两张树叶的周长长度。让学生明确:原来周长是有“长度”的,而且这个长度可长可短,这个长度是可以度量的。这样一来,本节课也有了思维活动,有了思维价值,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

3. 小结梳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这几个关键词语记录在黑板上,以便于学生在回顾整理时进行有效梳理,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周长的概念”。事实上,在这里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周长概念,也是帮助学生对概念有一个全面准确的理解。

4. 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在练习中增加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出数学书的周长。量好后说说过程。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长边 +宽边 + 长边 + 宽边;2长边 + 长边 +宽边 + 宽边;3长边×2+ 宽边×2;4(长边 + 宽边)×2。我们暂不考虑谁的方法简便,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一来可以巩固对周长的认识,二来为下一步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后思考

政治课教学反思和对策的再认识 篇8

政治课教学新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兴趣反思2011年5月1日深夜,美国总统奥巴马向世界宣布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已被打死,立即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美国民众纷纷走向街头热烈庆祝,在庆祝的人群中绝大多数却是青少年(中小学生)。看到这种情形后,不免引起人们的深思,“911”事件发生时,现在庆祝的中小学生可能是刚出生或者是上小学的孩童呀,他们对“911”事件和“本?拉登”可以说是基本不了解,但是他们为什么能够表现出极大的兴奋和关心呢?直到最近读了[美]加里.D.鲍里奇著的《有效教学方法》,才解开了谜底。所以,我们要很好地反思我们的政治课教学。

一、政治课教学反思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设计及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整个教育的全过程,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身负新课程具体实施重任的教师,要适应这些根本性变化,首先应成为学习者与研究者。对动态的新课程主动参与,全身心的“体验”。不断对新课程进行“解读”、选择和创造,因为教育是一个需要创造和充满创造可能的职业。进行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只有反思我们的教学才会使我们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

二、政治课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1.反思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念

我们对新课改的精神理解不透彻,有一定的片面性。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再看一下我们的教学行为,发现不少教师包括我自己对新课改理念缺少深入的理解。重现象轻本质,形式多内容少。所以导致了教学改革从认识上的片面走向行为上的极端,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浮躁的现象。如在有些公开课中,为迎合听课者的心理,烘托课堂气氛而设计的探究活动空洞无物,毫无价值,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滋长学生的轻浮情绪。

2.反思政治课教学方式、内容、方法等

教学方式不仅是完成课堂教学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因此,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成为此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些课堂上有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有些教师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不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虽然“声色并茂”,整个课堂热热闹闹——确切地说是乱哄哄,但犹如一场高科技产品展示会,学生能够学到什么东西,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就不是教师考虑的问题了,这种只注重形式而不关注教学内容的形式主义,严重破坏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不仅是对新课程改革的践踏,更是对教师神圣职责的亵渎。同时,传统的德育认为教育为中心,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采取灌输式、注入式的德育方法,没有真正把学生视为有理想、有感情、有需求、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予以充分地尊重他们,从而否定了学生的能动性,进而有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3.反思政治课设置、教材的使用及政治教师在学校尊重和重视的程度

德育教学长期以来片面强调理想,习惯于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却相对忽视了作为基本义务的道德层面的具体要求要求。有些学校思想政治课开设的节数不足,一周开一节,有些五年制的高职校第五年就没有开设政治课,其实高职的第五年恰是学生思想最为关键的一年,这很值得关注。课堂上只是空洞理论说教和传播,缺少真实的实践案例的引领。有些学校根本不重视政治课开设,如苏南有所中专校就没有专职的政治教师和固定的政治课教材,政治课教师由一些干部兼任,教材是他们自编校本教材,这便严重影响了这个时期青年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三、今后政治课教学的思考和对策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课堂教学和学习氛围、营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所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转变整个大教育观念的关键。故而要求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能停滞不前,始终要保持与时俱进的一种状态。当然这就特别要求我们政治教师要树立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政治教师的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要不断地调整和更新自己教育教学的理念。

2.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能以昂扬的精神面貌、旁征博引的谈吐、轻松愉快的笑容、适度得体的动作把学生的心固定在课堂上。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政治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进修和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与提高。平时注重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研究,不断探究当代学生成长新特点和学生认知的新规律,及时总结新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特点和规律,找到适合目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

3.充分运用各类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幽默性,切记板起面孔的训斥和说教。教师的语言也要不断更新,尽快熟知当今社会的流行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中如能恰当运用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其次,教师要注意教学案例的新颖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选教学案例一定要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兴趣愿意和你一起学习解读案例,并从中接受正确思想观点的影响和教育。如前面提到的“911事件和本?拉登”,美国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教育时,他们往往采取方法的是先让学生观看“911事件”录像,让学生先看到整个事件的恐怖场面,从而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然后,教师适时讲出造成这一严重后果的罪魁祸首就是“本?拉登”,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就播下了“本?拉登”是恶人,美国必须将“本?拉登”予以铲除的种子。所以,当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本?拉登”被击毙后,美国的青少年是异常地兴奋,欢呼雀跃,就十分正常了。说明美国学校的思想教育是十分注重其有效性的。

最后,教师要注意政治理论在表述过程中的形象性,即将一些枯燥乏味的抽象的政治理论用生活中比较鲜活的语言予以表达,让学生易于理解、容易记忆、乐于接受。

4.政治教育要从空洞说教转向切合实际行动

大班数学认识半点教案 篇9

1.通过活动帮助幼儿巩固整点,认识半点,能正确辨别时间。

2.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操作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懂得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课件、时钟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时钟图片,引出故事

这是什么?时钟上有什么?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时钟?

二、利用课件巩固整点,学习半点

(一)巩固整点,进一步掌握整点时分钟、时针的指向。

(二)认识半点,知道半点时分针总是指向数字6,而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

三、集体游戏,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知道要早睡早起,合理安排时间。

2.时钟连连看,引导幼儿将起床、上学、午餐、午睡、放学等图片与钟面相连,进一步知道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

四、延伸活动:双休日的时间安排

1.教师示范演示部分时段自己的活动安排。

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半点教案 篇10

1.会认识半点,知道时钟的作用。

2.知道一日活动中重要环节的时间安排,感受幼儿园生活的作息时间。

二、活动准备:课件、幼儿自制的时钟、幼儿活动操作材料。

三、活动过程:

1.以猜谜语的形式引题。滴答、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2.复习认识整点。(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

3.出示ppt引导幼儿观察并认识半点。(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点半)

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比较3:00和3:30时钟分针和时针的不同。

4..欣赏故事《喜欢钟表的国王》,了解时间的重要性。

提问:国王有什么爱好?因为国王的贪心,滴答国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没有钟表,不知道时间,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怎么样呢?

国王为什么会肚子咕咕叫,厨师还没有送上早餐?

小鸟为什么无精打采,唱不出美妙的歌曲?

国王到大街上巡视,为什么没有人欢迎他?

集市上为什么会打架?

发生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滴答国王又把钟表分给了大家?

小结:滴答滴答王国里,因为有了钟表,一切都变得井然有序,我们知道了时间,生活就能安排的很有规律。

5.看课件结合幼儿一日生活作息时间,学习拨钟。

来园:8;00户外活动8;30早操9;00午餐11;30起床2;30

游戏3;00离园4;30

《认识整点和半点》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农村教育 离农 供需平衡

一、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化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教育在社会各个发展阶段都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存在的。农村教育是历史的产物。农村教育的出现与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密切相关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的内涵和意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村教育始终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存在的,以其自身的变化不断适应社会需求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最早的农村教育要追溯到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由晏阳初、陶行知及梁漱溟等人倡导的“乡村教育”,“是在中国兴起的一个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的社会运动。”(《教育实用辞典》)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时,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家,我们理解的农村教育通常是源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农村地域的、针对农民大众的、为农村培养人才,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直至改革开放30余年,根据2010年中国GDP数据显示,“中国的GDP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39.8万亿元(约合6.2万亿美元),三大产业结构由1978年28.2:47.9:23.9转变为2010年的10.1:46.9:43.0”,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向工业结构转变。2010年“新兴经济体农村转型的新德里宣言”提出“农村不再是农业或粮食生产的同义语,而是包括许多小城乡、中等城市,农村人口也不再仅指农民,而是生活在农村地区的所有人群,至少包括农民子女、直接务农群体、从事非农商业活动的人群、全体服务人员等。”这一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把农村教育定义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包括有文凭的全日制正规学习和短期非正规的成人扫盲学习以及技能培训”。由此可见,现代的农村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是指为社会进步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教育,农村教育是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全面系统的教育,体现的是一种大教育思想。

在理论意义层面上,从农村教育发展过程来看,农村教育至少经历了三种变化:农村教育指向的范围由在农村的教育扩大到具有国民教育意义的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对象由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扩大到生活在农村地区的所有人群;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由服务农村转变为服务整个社会。农村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同于最初的农村教育,现代农村教育强调的是一种开放的教育理念。农村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着,在未来的社会,尽管农村教育宏观政策环境会发生持续性变化,但是现代农村教育理念中倡导的“大教育”思想始终不会过时。

二、农村教育的“离农”问题

农村教育的理论目的在于实现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农村,进而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在农村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农村教育目标定位发生偏差,农村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应试化和城市中心倾向,农村教育逐渐偏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

具体表现在:农村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与城市教育中普通文化知识的传授无异,学生的劳动技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目前农村学校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城市服务,学校不重视农民的需求,很多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离农”教育。实际上,农户子女并非是不重视和不需要教育,没有机会进一步升学的农户子女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希望接受职业教育满足自己谋生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组织主体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农户对职业教育中的实用技术的多元化需求。如此情况下,若农村子女既不能在城市立足,也不能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农户子女就无法生存,农村教育在农户那里就变得毫无用处。因此,一部分农村学生会选择辍学,到城市靠出苦力谋生;而大部分农户送孩子上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到城市工作,既为了谋生也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龚继红学者的一份关于“农户对教育目标的期待”的调查显示,“有56.1%的农户送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升学,考大学,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总之,当前农村教育体系还不够完整,不能充分满足不同教育个体的实际教育需求,致使农户不得不根据自身环境条件的限制对自身教育需求做出的相对理性的调整。而农村教育个体的教育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村教育变成了在农村办的城市教育,由此定会造成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大量流失,加剧农村社会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矛盾。

三、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反思

农村教育微观层面上教育个体的自我选择现象呈现了当前农村教育在宏观教育供给与农户教育需求之间不平衡的现实矛盾,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不能停留在仅仅满足农村社会需求的农村教育宏观政策的层面,在农村教育实践过程中,要试图从宏观的教育政策深入到农村农户的实际教育需求,再根据农户实际的需求对宏观教育政策做出重新调整,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是促进农村教育持续性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调节过程。农村教育不断向上发展的动力就在于农户不断变化着的实际的教育需求。

社会既是教育的供给者,也是教育的需求者。目前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尤其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对农村教育提出了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因此,农村教育发展要充分关注宏观变化的社会需要,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当宏观教育政策深入了解、考虑农村教育个体的教育需求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时,给予农户的选择和帮助就会更多,农村教育个体做出的教育选择就会相应地更符合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也就是说,只有社会充分了解农村教育的实际需求,国家和社会才能为农村教育提供更多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财政帮助;农村教育只有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保证为社会发展输入更多有用的人才。供求角色的持续性转换,要求农村教育必须主动了解不断变化的需求状况,只有保证供求处于持续的动态平衡状态,才能促进农村教育系统和整个社会系统之间形成良性健康的互动,从而实现农村教育良性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龚继红.农村教育问题研究:基于供求行为的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蓝建.21世纪的农村概念及其有关教育问题——一种国际视野[A].2011年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制度创新会议论文[C].2011-168.

[3]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当代国际农村教育发展的改革大趋势[A].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C],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225.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与反思 篇12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电脑打出已学过的五种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 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后用手去抚摸桌面和书面, 再次感觉到这些面是平的, 教师随即板书:“平面图形”。

1. 出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后问:这个物体叫什么?当学生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是正文形时教师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 随即发现这是一个多面体———长方体。教师板书:“立体图形———长方体”。

2. 电脑打出课本20页的立体图形 (墨水盒、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箱、台灯罩) , 让学生辩认哪些是长方体, 再让学生说说教室里有哪些是长方体的物体, 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所见, 说一说哪些是长方体的物体。

(二) 通过操作, 获得新知

1. 认识长方体面的特征

师:请拿出你们亲手做成的长方体, 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一个面, 数一数一共有几个, 看一看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

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数长方体的6个面, 并跟据回答板书:面6个面 (长方体) 。

师:根据6个面的不同位置, 我们把上面的面称作上面, 那相对的就是? (生:下面) 前面相对于? (生:后面) , 左面相对于? (生:右面)

教师带领学生按相对的面再次一组一组地摸长方体的每个面。

师:长方体有几组相对的面?每组有几个面?相对的面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 探究棱的特征

师: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教师边比划相邻的面边讲解, 板书:棱)

师:拿出长方体纸盒, 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

师:看来数棱也要讲究方法。看左右方向, 有几条棱?

生:4条。

师:很好!这是一组相对的棱。那长方体一共有几组相对棱?每组几条棱/相对棱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一起探讨以下。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结果板书: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要分清这3组棱, 关键是分清它们的方向。

3. 探究顶点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比划的是相对棱, 下面来练习比划相交于某一点的棱, 好吗?

师:同学们请看, 老师比划出的这两条棱相交于一点, 这条是左右方向的, 另一条是前后方向的, 还少哪一的方向的棱?

生:上下方向的。

师:好, 就请你上台与老师合作, 将上下方向的这条棱比划出来。

师:你们也能这样与同桌合作比划出相交于一点的3条棱吗?

生:能。

学生合作比划, 教师巡视指导。

师:3条棱相交的一点叫顶点。请同学们拿出长方体纸盒, 摸一摸长方体的顶点, 数一数共有几个顶点?

学生操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8个顶点。

(三) 通过实验, 开拓思维

1. 让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小棒和三角套架, 如课本一样套成长方体框架。

当有的学生套得快、有的学生套得慢、有的学生套不上时, 让快的学生帮助不会套的学生。套接好后小组讨论并填写实验报告 (一) 。

实验报告 (一)

把12条棱分为 (三) 组, 每组 (4) 条, 分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每个三角套即是一个顶点, 套接时, 要注意到对边必须相等, 这样可以套接成一个长、宽、高各不相等的长方体。

(1) 认一认:长方体的“长”、“宽”、“高”。让同桌同学指着长方体框架互相说一说: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并做一做课本22页的第2题。想一想:怎样才能套接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并填写实验报告 (二) 。

实验报告 (二)

两人一组学生交换小棒, 用相同长度的 (8) 根小棒和相同长度的 (4) 根小棒可套接成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

(2) 试一试, 用12根同样长的小棒会套接出什么样的长方体?套好后填写出实验报告 (三) 。 (放音乐)

实验报告 (三)

三人一组, 交换小棒, 用 (12) 根长度相等的小棒可以套接成 (六) 个面都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

2. 概括长方体棱与面的关系

教师问:通过实验, 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答:长方体的面与棱长有密切联系。当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时, 必定有8条棱是相等的。当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时, 只有相对的4条棱相等。相反, 当12条棱中, 若有8条棱是相等, 必定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长、宽、高各不相等, 即只有4条相对的棱相等时, 这个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本教案使用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册20—21页 (人教版) 。

二、教学反思

(一)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学生通过用眼观察, 感受到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我在教学中有序地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日常生活等方面观察长方体, 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

通过对长方体的动眼观察和动手操作, 学生对长方体已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这时让学生把所获得的印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有的会把“棱”说成“边”、“顶点”说成“角”, 等等, 尽管如此, 我仍然鼓励学生大胆说, 通过点拨, 使学生形成了科学的概念。

(三) 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形成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 这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揭示了事物的实质和事物的联系,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 在教学中, 我着重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和“探索性学习”两方面特点。

《认识整点和半点》教学反思 篇13

本节课的教学, 我认为有两点比较成功: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 我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物体与几何中的长方体模型的观察, 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和思辨论证的过程.《课程标准》中指出: “几何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模型的认识, 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 教师可以将长方体内的点、线、面关系作为载体, 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 认识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 我坚持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模型 ( 课前发给学生的) 或手中的文具, 通过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情况来看, 学生很乐于在这种情境下去学习.

二是有效地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学生在对异面直线概念的认识上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课程标准》中指出: “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 ”因此, 在探究异面直线的定义时, 我利用几何画板设计了一个动画, 让学生观察静止时与运动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这一本质, 有助于本节难点的突破. 同时, 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有助于学生空间感的形成, 对后面教学异面直线的画法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 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或可以改进的地方, 下面我就重点反思一下这几个方面.

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与开展不够充分.《课程标准》中强调: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展示”这一学习模式, 课后反思时觉得自己关注的依然是自己的教, 并试图以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 这与《课程标准》是相违背的. 究其原因, 我觉得还是自己的角色扮演不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 比如说, 在讲解空间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时, 我是通过指定长方体模型中某几条棱所在的直线引导学生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然后用教具演示异面直线让学生观察并设问: 这两条直线平行吗? 相交吗? 之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得出异面直线的定义, 并要求学生指出定义中的关键词. 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及自己的课后思考, 觉得这样处理不利于知识的生成. 如果一开始我就让学生通过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或文具去找出或摆出两条直线可能存在的位置关系, 其中平行和相交学生容易处理. 如果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两条直线存在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情况, 这时我再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去寻找、归纳这样的两条直线的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给这种新的位置关系下定义, 在定义的严谨性的探索过程中, 更好地体会定义的由来, 最后再通过动画演示和学生寻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如果这样来处理,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本节知识难点的突破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同时也会使得课堂更加充满生命活力, 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反馈结果的处理不够机智.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几十名活生生的学生在一起学习, 他们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 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教学预设之外的情况是难免的、必然的, 当意外情况出现时,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当因势利导, 以变应变, 调整预设, 机智地驾驭课堂, 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些地方把握不到位, 比如本节课在开始的导入环节中, 我让学生观察国家游泳馆和校园中的建筑物图片, 包括学校的图书馆、科技楼、教学楼, 然后我提问: 它们都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我预设是学生回答: 由点、线、面组成. 但是, 课堂上有的学生回答长方体, 有的学生回答球, 有的学生回答棱柱等等, 当时我就急了, 说: “从构成空间图形的基本元素来想, 它们可以看成是由点……”在我的提示下, 学生跟着我一起说出: 点、线、面. 听到学生终于说出我想说的了, 我很欣慰, 然后顺利地引入课题. 课后我想, 如果当时我就追寻着学生的思路, 说: “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 如果把这些建筑物的部分物体抽象成几何中的长方体、球、棱柱, 通过前面对简单几何体的认识的学习, 大家还能具体说一说这些几何体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吗?”这时学生可能会很自然地说出点、线、面, 然后再告诉学生空间图形是丰富的, 但是它们都可以看作是由点、线、面这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进而引入课题.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调动, 但我觉得要是这样引导学生说出点、线、面, 比直接提示学生说出来要自然, 学生不会感觉知识的生成太生硬, 同时, 这也是对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的一种实践与训练. 还有, 在教学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 我试图通过观察长方体模型和利用文具摆放引导学生归纳出异面直线的定义, 学生回答的答案是: 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这与我的预设回答有差距, 当时我就问: “是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吗?”学生疑惑, 有的学生看书后回答是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 我顺势就给出异面直线的定义: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 并对“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做了强调. 课后回想, 这样不妥, 虽做强调但并没有回答为什么不能说成“不在同一个平面内”. 如果当时能利用长方体模型 ( 如下图) 举例说明: 观察可知, 直线a在平面α内, 直线b在平面β内, 它们可以说成是不在同一个平面内, 但是a∥b. 实际上, 它们又都在平面γ内. 所以, 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种说法不严谨, 它的含义是不在指定的某个平面内, 而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 指的是对任何一个平面, 这两条直线都不可能在其中, 所以这种说法更严谨. 定义追求的就是严谨求实, 这是数学家应有的思维, 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态度. 如果这样做, 不仅能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 同时也有助于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教育.

三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细节的把握不够完美. 教学细节是教师教育理念的一种流露, 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 教学功力的一种表现, 把握住了细节, 便留住了一份精彩, 营造了一份美丽.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些细节仍然没有把握好, 比如在进行异面直线的概念辨析教学时, 我提问了一位男同学, 这名学生可能没有做好准备, 站起来显得很紧张, 我鼓励他不用紧张, 但他还是不能作出判断. 这时后面有一名同学高高举起了手, 我就让他回答了这一问题, 而且回答得非常好. 我很高兴地表扬了他, 并请他坐下, 但我却忽视了刚才那位紧张的同学, 让他一直在站着. 课后我的同事告诉我, 那名同学最后只好自己坐下了. 现在想想, 这样一个小疏忽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如果在请另一名同学回答问题之前, 我能对那名同学说一句: “没关系, 请坐下想一想, 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解决问题的!”如能这样做, 我就不会内疚了. 再者, 在引导学生说出空间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时, 学生说有平行、相交、垂直, 当学生说出垂直时, 我脱口就说: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 ”这种说法在空间中是不成立的. 而当时我就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 导致说法不严谨, 对学生也是一种误导, 这可以说是本节课中唯一的一个失误. 还有在板书设计的紧凑性、教学语言的精练度以及鼓励性语言的使用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细节把握不到位的地方, 这些都值得我进行深刻的反思, 力求做得更好一些.

《认识整点和半点》教学反思 篇14

一、教学实践

下面是我在低年级教学中《认识角》的几个片段:

1. 片段一:初步认识角

师:拿4根小棒可以围成什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并指名说

师:拿去一根小棒,可以围成什么图形?

学生摆小棒,指名说

师:再拿去一根小棒,你能摆出什么图形呢?

学生继续动手摆小棒,师巡视

指名几种有代表性的情况并以实物投影展示

师:这样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认识的角。

板书:认识角

2. 片段二:感知角的特点

(1)抽象出角

课件出示:剪刀、三角板、钟面

师:你能在上面的物体上找到角吗?

让学生上来指一指(师帮助指出角的边)

课件演示:每个角的边红色闪动后移到下面

(2)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略)

(3)找角

(1) 拿出数学书,找到角, 指出边和顶点

指一名学生说

(2) 拿出三角板找到角, 指出边和顶点

指一名学生说

(3) 各自在小组里拿书本或三角板边说边指出角、顶点和边。

二、教学反思

1. 以玩代学

片段教学中,都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了学生容易操作的活动,安排了两个自我展示环节,让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得到肯定,这无疑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伴随着强烈的满足感, 学生思维活跃、联想丰富、记忆清晰。

2. 培养了操作能力

教学设计中不仅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更注意到操作的难度不断加大、由浅入深:先操作小棒形成角, 又触摸认识生活中的角, 再叉开角的两边,最后学生自主做角。

3. 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设计了学生喜欢的操作活动,无疑是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学生忙碌的操作场景和跃跃欲试的自我展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样的学习氛围怎能不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4. 把生命的活水引入课堂

教师注意到给每一个学生自我操作、合作交流及自我展示的机会。许多学生都积极地要求,在合作交流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如摆角的形状展示,交流找到角的边和顶点,做角,知道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决定角的大小……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做得有声有色。可见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头脑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教师点燃的火把。

5. 与学困生一起成长

上一篇:金融分析师CFA的职业规划下一篇:过腊八节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