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画图软件教学反思(共12篇)
认识画图软件教学反思 篇1
《认识画图软件》教学反思
布隆吉乡中心小学 芦幸花
本课是学生学习画图的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启动和退出画图的方法,认识画图窗口组成,认识画图工具箱。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展示了几幅的漂亮的图片,告诉学生这是高年级的同学画的,学生被漂亮的画面吸引,这时,我引导学生了解这么漂亮的画是用什么软件来画的。引出学生学习的内容“画图”软件。要想自己喜欢的图画,首先要掌握好“画图”软件的基本技能才行啊!接着在学习“画图”启动这一块,我先演示,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着去打开,当大部分的学生都能顺利打开“画图”软件,我请一位学生进行学生机演示,激励学生主动表现。在认识“画图”窗口的时候,我是让学生依托教材,学生先看教材,然后师生共同完成练习来实现画图窗口的教学。在画图工具的使用部分,我同样进行演示,然后由学生来操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学生的热情高了,学习起来就比较轻松,上课的发言等教学行为也较放松,自然地就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来了。在本节课的尾声我进行了难点的突破处理。
但是本节课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学生接受能力有较大不同,应分层感知工具的使用;二是教师准备还是欠充分,事先建立的接受学生作业的文档被删除了,没有进行作业展示,有些遗憾。
认识画图软件教学反思 篇2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
二、教学目标
1. 经历“画图”之旅, 体悟“画图”的价值, 形成“画图”策略。
2. 自觉运用“画图”策略解决现实问题, 感受“画图”的魅力, 实现“智慧”生长。
三、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从实物图开始 (一一出示四幅图)
师: (实物场景图) 你能很快说出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吗?
师: (实物对应图) 你能很快说出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吗?
师:比较前两幅图, 第二幅图上兔子的数量明显增多了, 为什么说得这么快呀?
生:第二幅图中, 兔子排了队。
生:前面的白兔和黑兔一只对着一只, 只要数多出来的4只白兔。
师: (圆片示意图) 前两幅图是美术老师画的, 这幅图是数学老师画的。它与前两幅图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感觉怎样?
生:用圆片表示了兔子, 画起来简单、方便了。
师:如果要表示的黑兔、白兔数量变大了, 黑兔有526只, 白兔有799只。你打算怎样表示?在随练本上画一画。 (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有一部分同学是这样画的———圆片示意图, 黑兔、白兔怎么只画了这几只?
生:中间用省略号表示了。
师:用省略号表示就不需要再画几百只了, 真聪明!有没有人打算画526只、799只?
师:还有一部分同学是这样画的———线段图。线段图与刚才一部分同学画的示意图相比, 感觉又如何?
师: (线段图) 这就是线段图 (屏幕显示) 。
师:我将四幅图放在一起, 让同学们好好感受一下 (动态演示) 。从第一幅图到第四幅图, 你想说什么?
智慧心语:“图”越画越简洁, 数量关系越来越清晰, 越来越有利于我们思考了。
第二板块:画线段图
师:刚才, 和同学们研究的是白兔、黑兔之间多与少的关系。如果我要表示: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3倍, 你想选择什么图来表示?
生:线段图。
师:这样的线段图怎样画呢?先想象一下。
师:哪幅图最能清楚、准确地表示“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3倍”?
生:第 (3) 幅。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为什么不选第 (2) 幅、第 (3) 幅?
师:请看第 (3) 幅图中的“?”, 问的是什么?
师:由此看来, 画线段图要注意些什么?
师:通过比较, 我们对线段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想不想自己也画一画?
用线段图表示上面的数量关系, 再根据线段图提一个问题, 并解答。
(出示上图) 读清要求后, 在随练本上画一画。
师:我挑选了几个同学的作业。大家来做一次老师, 先看一看图画得对不对?
师:根据线段图, 你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说说你的方法。
(重点评析:4+1=5, 4-1=3, 表示什么?)
师:同学们的图画得不错, 问题解决得也很好!尤其是有了一种解题方法, 还去思考另一种解题方法的同学, 我感觉, 他们更会用图。
师:下面要解决的问题, 难度加大了, 你还能独立画图吗?
一根绳子, 先剪下它的一半, 再剪下剩下的一半多1米, 这时绳子长3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先画线段图, 再解答)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画的线段图? (展示学生作业) 你是怎样画的?
师:题中第一个“一半”是指谁的一半?第二个“一半”呢?
师:同桌交流画图的过程。
智慧心语:画一画图, 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简明起来啦。
第三板块:还有哪些图
师:学到这儿, 我觉得, 你们已经会画线段图了, 而且也知道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除了线段图, 还有别的图吗?
小明、小华、小力和小强四位同学进行象棋比赛, 每两个人都要赛一盘。现在, 小明已赛了3盘, 小华赛了2盘, 小力赛了1盘。小强赛了几盘?
师:谁愿意把你的分析说给全班同学听?小明和小华之间画了一条线段, 是表示他们两家有多远吗?那表示什么?
师:借助连线, 谁与谁比过, 谁与谁没比过, 看得清清楚楚。其实, 这个问题, 也可以用你们学过的列表策略来解决, 但不如现在的连线来得简洁。
智慧心语:一条线段可以表示兔子的只数, 可以表示绳子的长度, 还可以表示两个人之间下了一盘棋。
师:除了关系图, 还有什么图?
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 将它的宽增加后, 变成了正方形, 周长增加了6厘米。原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师:先默读题, 独立思考。有了想法之后, 同桌之间讨论讨论:“周长增加6厘米”在图上怎样画?
师:“周长增加6厘米”在图上怎样画? (动态演示)
师:请做第89页的“试一试”, 第90页“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 我们共同欣赏:18+18+36+72+144+288+576=?你能快速报出得数吗?
(图与式子同时出现, 让学生感悟) 欣赏之后, 什么感觉?
智慧心语:数形结合真是妙!我们从实物图开始, 学会了画线段图, 线段表示数量简洁清晰。线段还可以表示一种关系, 有关系图, 还有面积图……画图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好策略。
四、教学反思
“画图”策略, 主要是通过画长方形、正方形等让学生体会“画图”的价值。教学时, 多数教师是就面积图教面积图, 学生感觉内容枯燥乏味, 画图困难、突兀, 连学习的兴致都没有, 更别谈对此策略价值的体悟了。如何使“画图”以全新的视角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体悟“画图”确是非常好的解题策略呢?为此, 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究竟为了什么?学生在课堂上除了收获知识、能力、活动经验之外, 还能收获什么?
1. 有心整理“画图”资源———让智慧萌芽
四年级学生在先前的认知活动中, 就存有原始的画图意识了, 只不过, 我们没有做有心人对此进行整理与激发, 使之成为学习四年级下册“画图”策略的预备资源。一、二年级学生没有少接触实物图、示意图, 但很少有教师对“图”进行过梳理;三年级上学期解决几倍求和、几倍求差的实际问题时, 仅让学生粗浅学画线段图, 并未作“策略”教学要求……横观、纵看小学阶段乃至初中、高中课本中关于画图的素材, 感觉四年级下学期“画图”策略, 内容呈现较单调, 学生不是画长方形就是画正方形, 容易厌倦, 不易触发学生的“画图”意识, 不利于“策略”教学。于是, 从学情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寻找、定位本课的教学基点, 组织本课的教学素材, 成了本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当我们领着学生梳理一至三年级的“画图”时, 学生的思绪随图打开:实物场景图→实物对比图→圆片示意图→线段图。回归学生画图的原点, 追溯“画图”知识的历史, 精心呈现“画图”历程, 画图知识被“串联”、被“并联”、被“融通”, 智慧的种子在图的进展中萌芽。
2. 愉快经历“画图”之旅———让智慧生长
本课例题是画面积图, 如果教学开始, 就直接进入复杂、苦涩的面积图, 学生会感到很懵, 无法理解:为什么老师非得要求画图解决问题?我们没有强行要求学生画图, 而是领着学生经历了一次非常特别的“画图”之旅。实物图虽美, 但数学课不研究色彩, 画起来太费时间;圆圈图稍简洁了些, 但数量多了也难办;线段图可以简洁、明了地表达数量关系。在“图”的三次“升迁”中, 学生的所思、所想不断遭遇挫折, 最终走向“线段图”。教师一边引领学生整理以往原始、朴素的“画图”经验, 一边有意激发学生画“线段图”的欲望。在今天的“画图”之旅中, “画图”知识上下贯通, 不断发生、变化、发展、提升;在今天的“画图”之旅中, 学生的智慧一次又一次生长;在今天的“画图”之旅中, 我们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烈、求知的愉悦。
愉快的“画图”之旅, 充分展示了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 凸现了数学本身应该体现的智慧———秩序、简化, 也体现了设计的智慧———蒙太奇式的“远景图”渐渐清晰, 拉至学生“画图”知识的最近发展区, 吸引学生, 从实物图出发, 进行整体感知, 整体行进。学生对线段图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清清楚楚, 由此, 产生画线段图的需求。有了“画图”的欲望, 何愁学生不会画面积图?
3. 着力打开“画图”天窗———让智慧超越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与反思 篇3
教材简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学习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长度,但对厘米、米等“单位”缺乏感性认识。所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感知并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呢?又怎样让学生真切感受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初步的长度观念呢?
一、创设情境,引入“厘米”
(……经过用回形针、蜡笔、小刀、橡皮等工具测量同一课本后得出同一物体用不同的测量单位测量,结果不一样。从而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测量了课本的长,为什么测量的长度不一样呢?
生:我们用了不同的“东西”测量课本,所以结果不一样。
师:怎样测量物体才会有一个统一的结果呢?请观察你们手中的尺子。(学生自主观察、交流)现在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怎样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2:我想知道尺子上一小格表示什么?一大格表示什么?
师:在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
(播放课件:小朋友好,我是长度单位“厘米”,平时你们测量物体时,可以用上我,比如说铅笔长15厘米,课本长20厘米,课桌边长100厘米。小朋友们,初次见面,你想对刚才的介绍说点什么?)
生1:我想认识厘米这个新朋友。
生2:我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
二、参与活动,体验“1厘米”
1、认识“1厘米”。
活动一:找一找
师: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出示课件:闪动1厘米的距离)
师:直尺上闪动部分的长度就是1厘米,也就是从0到1的距离叫1厘米,也可写作1cm。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直尺上还有哪些地方也是1厘米长,同桌相互指着说一说。
生1:从刻度1到刻度2是1cm。
生2: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cm。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直尺上每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cm。
总结并板书: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或者每一大格间的长度都是1cm。
2、感受“1厘米”。
活动二:量一量
师:请拿出学具盒里棱长1cm的正方体,它宽度就是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不信,量一量看。(教师巡视并用实物投影演示)还可以怎样量?(学生测量,初识将物体的一端对尺子上任意一个刻度,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活动三:比一比
师:请每位小朋友用左手(或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拿住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然后抽掉小正方体,手指不要移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比一比再用直尺量一量,反复多次,直到学生比的长度大约在1厘米左右。)
活动四:想一想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出1厘米的长度,再次验证你比的是否正确。
活动五:摸一摸
师:现在我们把1厘米记在脑子里,请从信封里摸出1cm的物体。
(学生动手摸后回答。)
生1:小正方体的每一条边长是1厘米。
生2: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厘米。
生3:小棒长1厘米。
生4:钢笔粗大约1厘米。
生5:火柴盒的厚大约是1厘米。
活动六:说一说
师:请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也是1厘米。
(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小手指1节的长约1厘米,有的说大拇指甲的宽大约1厘米,还有的说1粒大豆的长大约1厘米,钢笔上橡皮头的长大约1厘米……)
三、汇报交流,拓展新知
1、仔细观察先估一估再填空。
2、认识“几厘米”
师:现在我们一起仔细观察各人手中的直尺。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1:我知道10厘米的长度,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0是10厘米。
生2:10厘米里面有10个大格,也就是说10厘米有10个1厘米。
生3:从刻度1到刻度3有2厘米。
生4:不对,是3厘米。
师:为什么是2厘米?
生1:因为从刻度1到刻度3有2大格,尺子上1大格表示1cm,所以是2cm。
四、课堂小结(略)
课后反思:
“认识厘米”,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教学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但具体比较操作与应用有一定难度。由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常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明晰,直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感知、体验、实践、交流反思、产生情感从而达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要上好此课,必须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如何让学生认识“厘米”这一单位呢?片段一设计了用不同的“东西”测量课本,结果不一样,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矛盾冲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需要。接着教师拿出直尺让学生观察,并辅以课件演示启发学生找出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cm的表象,为进一步认识厘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将1厘米的教学转变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过程呢?活动中的找一找——初步认识刻度;量一量——尝试体验初步建立表象;比一比——感受新知,形成数学模型;想一想——抽象概念,建立空间观念;摸一摸——反思实践,应用数学模型;说一说——联系生活,拓展想象等环节都是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想象,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感受,并形成1cm的空间观念,从而促进对“1厘米”认识。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构建所学知识系统。
如何强化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呢?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直尺,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摸一摸、找一找、估一估”等活动加强个性化记忆和理解。如,摸出一支粗约1厘米的钢笔、厚1厘米的火柴盒,观察小手指一节的长……这些都是学生体验的结果。用蔬菜图估计长度,强调体验过程,把对1cm的体验最终落实在生活实践中。二度开发教材、灵活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建构。
由于整堂课关注的是学生的体验,所以学生学得非常兴奋,兴趣非常浓厚,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这种变教材为“学材”,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体验”的空间,还使他们牢固地建构了1厘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画图》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习启动与退出“画图”程序的方法。(2)了解“画图”窗口的组成。(3)初步认识绘图工具箱。
(4)在欣赏画图作品和初步认识工具箱中工具的过程中,感受“画图”程序的强大功能。(5)通过对画图作品的欣赏和对画图程序的操作,培养学生对画图程序的热爱,从而进一步培养对信息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并运用工具箱中的工具。教学难点:如何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工具。[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启动和退出画图的方法。
2、让学生认识画图的界面及各个组成部分。
3、初步认识并尝试各种工具。过程与方法:
采取学生自主学习与相互讨论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解决本课新授知识。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的典型作品,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归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2、通过学生的主动练习,激发学生对画图的喜爱,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喜爱。行为与创新:
1、使学生能初步使用各种工具。
2、使学生能根据作品,选择合适的工具。[教学准备] 优秀绘画作品的展示课件。
学生习作一份、学生学习笔记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对比引入,初步尝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喜欢)看过在电脑里画的画吗?
师:课件出示往届学生作品。这是一幅在电脑里完成的作品,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在这幅图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形状?(提示学生观察作品中的简单形状)
师:其实用一些简单的形状就可以在电脑里拼出一幅漂亮的画,想学吗?(出示课题)
二、认识“画图”
师:在电脑里画画,我们可以使用“画图”这个程序,也许有些同学以前用这个程序,如果你是第一次用,请你按照书上的方法打开画图程序,比一比谁的动作快!
师(指名演示操作,边做边说)你打开画图软件了吗?是怎样打开的? 生:开始——程序——附件——画图 师:(教师根据学生口答启动画图并逐一介绍窗口的组成),大家的动作都挺快的,一下就打开了画图这个程序,还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在电脑里画开了,看到他们画得那么开心,老师也忍不住想画两笔了,想看看吗?(老师演示)
师:从刚才的操作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基本上都是在工具箱里使用了一些工具来完成的。
师:工具箱里的各种工具都能为我们的创作提供方便。请对照书本33页,和你的同座位一起来认一认所有的工具,并在画图区里试试它们的作用。
师:哪位同学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指名用介绍工具。学生演示,说名称,自己会用的工具,自己想知道或还不太了解的工具)
生: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个工具,它可以指出这个工具是用来干什么的?(师注意说明状态选择器)
师:通过与别人的交流分享呢,我们认识了更多的工具,你记住它们了吗?下面我们就来做个小比赛,看看大家是否真的记住了。(学习笔记第一项连线练习,开火车反馈)
师:(回到开头学生习作)现在再请你观察一下这幅画(习作1),你能说说在这幅画里,使用了哪些工具吗?
生:口答工具
师:这是一幅很简单的画,用的工具也很少,你还想给它添上些什么? 生:口答(添加内容)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可是在这幅画上,没地方添加了,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找一找,书本33页的知识屋也许对你有帮助。
生:演示并口答调整画图区大小的方法。师:这种方法可不可以?我们一起来试试!(分类板书:拖动法、菜单法)有没有(简单些/更精确些)的办法呢?
生:补充回答。师:这两个方法各有优点,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要求,用不同的方法来调整画布的大小。师:画布大了,我们就可以用更多的工具画更多的内容了,(出示习作2),看一看这幅图,它用了哪些工具呢?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你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幅呢? 生:完成学习笔记第二项说说画画 师:展示学生作品
三、小结归纳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学会了启动画图程序,认识了画图窗口中的各个部分,通过交流合作认识了各种工具和调整画布的大小(逐一出示板书)。大家学的真棒!时间过得真快,虽然舍不得,我们还是得暂时告别画图,如果你想保存你的作品,可以要在关闭时选择保存就行了。
生:退出画图。
四、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画图软件,并且用它尝试完成了一幅自己的作品。现在请你花一分钟时间,对照学习笔记第三项,给自己今天的学习打个分。
画图教学反思 篇5
根据学校课程改革的精神,在学期初我向学校申报了开设计算机社团活动,并有幸担任了我校低年级段计算机社团活动的负责老师,本学期的社团活动,我为学生们准备的是利用“画图”软件进行电脑绘画制作。
“画图”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必修的软件之一,由于它功能多、简单易学,因此,不管是在普校还是在聋校都非常受学生的喜爱。怎样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即玩到也学到是我学期初思考最多的问题。通过“画图”软件的教学,我希望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计算机社团活动中上,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创造性思维还不发达,加上我校学生自身听障因素,我发现学生对于“画图”各种基本工具的使用都较易掌握,但不能灵活运用,比如我想让学生画画生活中的物品,可是学生面露难色,觉得有些东西“画图”软件中没有,软件中提供的工具太少了,不够用,难以画出真实的物品,其实并非如此,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创造性的思维。有一次活动中,我让学生画一幅月亮的图画,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看一幅月亮的范图,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谁能用几秒钟时间完成。大部分学生从常规思维出发,采用了曲线工具来画,用两条曲线圈起来,结果花了不少时间,画出的“月亮”还不够理想。
我引导同学试一试用两个圆错位重叠,擦去一部分,看看结果如何。有些同学就可以想到,先画好两个大小基本相似的圆,然后移动其中的一个圆,把它覆盖在另一个圆上面,组成一个新月形,然后用橡皮擦去多余的部分就完成了。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对于这类同学,我给予了鼓励,并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们一样创造性地看等问题,能发表你独特的观点。通过画月亮的讲授,学生兴趣倍增,纷纷跃跃欲试。看到这里我便趁热打铁,出示了第二个小练习“画一颗红心”,并说:“同学们,你能在5秒内完成吗?这个画法和我们画月亮很相似,大家试一试。”在这近乎不可能的目标驱使下,学生兴趣大增,课堂气氛活跃,思维蹦出了火花。有的同学想到了这样的方法:用红色画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圆,并相互交叉,然后在下边画两条相交的切线,最后用填色工具填上红色就可以了。也有同学采用了复制翻转等方法,真是各有千秋。
又比如在讲解如何使用“颜色填充”工具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张没有颜色的背景图片,让学生用调色板设置出不同的前景色和背景色,并用油漆桶将不同的颜色填充到图片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采用了比赛的形式,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又漂亮,完成之后,展示学生作品,选出前三名进行奖励。通过小小的比赛游戏,不仅能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调色板设置出不同的颜色,并区分前景色和背景色的不同性质。
《画图》教学反思 篇6
画图本是WINDOWS自带的一个小软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点也没错。这个软件看似简单,但如果能巧妙使用,它将呈现你意想不到的功效。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主自学习活动使学生随时随地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为研究学习对象,自然地、综合地学习。这种学习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个人意义”地学(主动地学),而不是老师要他们学(被动地学),这将还原出他们探索生活的美好的天性。
当然,我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①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一定能完全正确,有时甚至会扯到别的问题上,这时候应该肯定他的回答,为大家解答了某个呆会将要解决的问题。不应该把学生的回答扭过来,感觉学生有点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味道,不仅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②学生看完老师展示的图片后,觉得电脑作画好神奇,想象之门被打开,每一个学生都蠢蠢欲动,这个时候教师只要对各个工具稍作讲解,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而我的作法是请学生们把每一个工具的用法都说得清清楚楚,在讲解上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学生有点等得不耐烦了,这些都有待好好改进。
关于教学反思的实践与认识 篇7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明确教学反思的内容, 是进行教学反思的前提。理论上, 任何与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都可能成为反思对象和内容。但一般而言, 我们往往根据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顺序, 分阶段地确定反思的内容。
1. 课前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的预见性。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充分发挥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 这就要求教师在预设教学方案时要高瞻远瞩, 因为教学方案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 是勾勒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取向。
在设计预设方案时, 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握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地位,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 认真反思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教材编排意图, 教法设计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选择的材料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在理解时可能生成哪些情况及如何处理生成资源, 是否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 对学生实际要求的估计是否合理, 是否为学生创设了立足的空间和愉悦的空间, 能否联系社会实际生活, 能否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等, 课前反思就是对这些思考和预设是否与教学的实际进程具有适切性进行的比较和反思, 进而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及其原因, 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预见性和合理性, 有效地改进教学。
2. 课中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动态过程, 这个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的认知活动, 也是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因此, 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反思就是对各要素互相作用过程及其效果的反思。
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反思, 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机智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经常性的反思习惯, 并能够根据课堂新生成的教学资源, 及时、主动地调节教学方案, 改变教学策略, 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最终真正达成有效乃至高效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学生是否有立足的时间参与课堂教学, 学生参与热情与程度如何, 是否注意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有无爆发出创造灵感和智慧火花, 教师有没有抓住这种机会改变教学进程,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是否渗透和强调了能力的培养, 价值观因素是否得到充分挖掘, 并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展示;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得当;教师语言、行为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瞬间及时进行反思, 随机应变, 合理调整, 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课后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的发展性。
课后反思, 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 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 它包括学生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反思基础知识, 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方法的应用、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认同;后者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是反思成功之处。如某些教学设计的巧妙之举和得意之处, 学生有创意的提问, 独到的见解。教师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从而拓展教学思路, 以丰富日后教学材料。二是反思课堂留下的遗憾和缺陷。即使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败笔之处”, 如教材内容处理不妥, 问题设计欠合理, 师生互动牵强生硬;还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有哪些需要关注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等。对这些不足和失误教师应及时进行反思, 同时找到对症的“良方”, 使自己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减少失误。三是反思再教设想。教师应根据已教情况, 结合自己所得所失, 思考如果以后再教时该怎样处理, 以使自己的教学日趋成熟。
4. 对作业与批改的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 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教师批改作业是督促学生完成作业, 检查教学效果, 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是增强教师课堂教学工作针对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作业设计与批改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作业本身的反思。如作业量是否适当, 难度是否适宜;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完成这些作业需要多少时间;设计的作业是否有层次性和多样性;不同学生的作业要求有无区别对待。二是对作业完成情况的反思。哪些题目学生做错了, 原因是什么;自己对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方法指导情况怎样, 有无抄袭现象等。三是对批改作业行为和方式的反思:每次作业是否需全批全改, 是否只改部分学生的作业, 可否只改学生的部分作业, 让学生帮忙批改是否可以, 可否让学生互批互改;是否能依据学情和不同类型的作业, 有目的地写出赞扬性、指令性、启发性、警钟性和鼓励性的批语;哪些情况需要面批, 作业完成反馈情况效果怎样, 讲评是否达到理想的效果等。
5. 对课外辅导的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的因材施教性。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主要的补充和延伸, 是因材施教、培优补差的有效措施。
课外辅导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给缺课的学生补课, 给学困生辅导和给学有余力或有特长的学生个别辅导以加深和加宽课上所学内容。其形式有两种, 即教师对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辅导和适当组织学习优秀的学生帮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对课外辅导的反思主要包括:是否制定了科学的培优补差方案;辅导内容和方法是否对应学生的实际需要, 形式是否恰当;是否能在重视知识的基础上, 更能重视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的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上;怎样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等。
6. 对学业成绩考评的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诊断性。
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检测和评价, 是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步骤, 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教学工作起激励、诊断、反馈、调查和评价的积极作用。检测的反馈包括对检测内容的反思和对检测方法的反思。前者如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特别是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反思;内容是否实现了“三维目的”的有机整合, 是否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和科技发展;科学性、规范性和针对性对各项技术指标的把握, 以及对题目的难易程度和类型等反思。后者主要采用考查还是测试, 考查是书面检测还是课堂提问, 测试采用笔试、口试还是实验操作的反思。对成绩评定主要包括评定是采用评分的方式, 还是评分加评语的方式, 评分时对学生有创建的回答有无适当的加分以资鼓励等。
二、教学反思的几种方法
1. 写教后记。
一节课结束后, 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及时认真地写出教后记。可以记以下内容:一是记成功之处。如形象的比喻、巧妙的比喻、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 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见解内容作一简单总结记下来, 供以后参考。二是记失败之处。即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 安排不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出缺点、检测中出现的失分点记下来,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应吸取的教训和补救的内容。教后记的内容虽然很多, 但不需要详细记录, 特别强调的是记录一定要及时, 否则容易遗忘。
2. 写反思日记。
反思日记要求详细具体, 除总结一天的工作, 记自己的所得所失外, 还应重点记载课堂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 以及对公开课、观摩课、集体备课等活动后的认识、收获、体会和感悟等, 必要时教师要对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为进一步研究或专题研究积累材料。
3. 开展交流讨论。
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中, 同级同科教师聚在一起, 教师应针对课堂上发生的问题, 发表各自的见解和意见, 以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 得出最佳方案,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 看自己的教学录像。
教师可将自己的某一节课完整的摄制下来, 然后进行回放, 反思为何当时会这么做, 这样做是否妥当, 下次可以怎样改进。一堂课的录像可以让教师找出课堂上经常性的肢体行为和言语行为问题:如经常性盯看课本或教案, 经常性说的一句口头语, 一直注视看某几个学生, 板书时经常性的擦擦改改。录像还可以让教师清清楚楚地统计课堂上每各环节的时间分配, 师生发言、思考的所占时间的多少等。凭借教学录像, 教师就有更多反思和改进的机会, 从而充实自我、改进自我和完善自我。
5. 开展教学研究。
为弄明课堂上遇到问题的实质, 探索用的改进教学的方案, 教师应以教学理论为指导, 广泛开展教学研究, 通过调查与实验,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的过程, 探索新形势下适应教学发展的理论体系, 以适应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
三、教学反思的作用
1.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或梳理出经验中蕴含的原理, 使经验升华为理论。同时, 对教育教学的反思还可以帮助教师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专业理论体系, 形成独具个性的专业理念, 而这些都是指导教师今后从事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
2.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否合乎教育理论、合乎教育规律, 是否科学有效, 既需要别人的评价, 更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教师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 通过实践与理论的接合, 通过与教育目标的对比, 可以使自己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 从而不断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书读多了, 反思多了, 认识自然就会提高, 实践也就有了方向, 有了信心, 有了力量。
3.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获得专业自主。
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更具有课程与教学的相对自主权, 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学法指导、学习动机、学生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更具有自主性和操作性。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 使教师能独立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进而提高专业自主性和探索性。
4.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
教师形成反思意识, 养成反思习惯的本身就是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自己的负责, 它有助于形成教师爱岗敬业、虚心好学、自我否定、追求完美等优良职业品质。
总之, 教学反思, 贵在及时, 贵在坚持, 贵在执着追求, 一有所得, 及时记下, 终有收获。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结果而进行传视和分析, 从而提高自身觉察水平, 促进能力发展的教学活力, 其本质是对教学的一种反省认识活动。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 既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更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培优补差
参考文献
[1]周桂珍.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山东大学, 2005.
《8和9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8
对于8、9的认识,学生的脑子里并非一片空白,在幼儿园的学习及日常生活中他们或多或少已经接触过8和9,对8和9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进行8和9的认识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基于此点认识,在教学中我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数学。我在教学主题图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数量是8或9的物体,这样不仅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外,使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领会8、9的基数含义,同时在学生说一说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同时也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构建自然数和被数物体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进行信息交流以及“说”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活动素材,并让学生独立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数点子图”,我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数,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而且还会联系左右图来数。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完点子图后,我让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课我注重了多元化的生生、师生评价。如在出示直尺图后,我让学生也来当当小老师,看着直尺上的数,向其他的小朋友提几个问题。学生在互问互答完以后,我会提醒提问题的学生,“你觉得他回答的怎样?”“把掌声送给××!”通过送掌声的活动,给学生以极大的鼓励,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掌声,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评价能力的提高。
认识画图软件教学反思 篇9
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每个阶段学生都很投入,他们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发表意见,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作品有创意、有个性„„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策略,学生能主动探究、乐于创新、积极实践,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创新等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这节课的准备和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信息科技的教学,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几个操作命令,而是要让学生学会一种学习方法,用信息技术改变学习的方式,主动对知识进行获取、整理、运用。上完课,我依然沉浸在上课的快乐中。下面,我从以下几点来谈谈我的感受:
教学中,我坚持一条原则:“应该尽量鼓励个人的发展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多。”让学生始终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如:预习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统筹安排,大家既分工又合作,协力完成了多项任务,有的小组能主动将小组合作中的问题整理在课上进行交流汇报,学生的交往能力、信息素养能力得到提高。又如:在构思、创作、展示、评价等阶段,均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能力得以展示。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没有框框,思路开阔,能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能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共享各种资源,一步步解决问题、内化知识,把最初的学习任务观内化为学习的责任观。学生在学到新本领的同时,培养了合作能力,也获得了情感的深刻体验。
在课中,师生角色定位准确。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的角色只是指导者、合作者、调控者。如:小组成员积极动脑筋、主动想办法进行预习,准备工作做的很充分。我以指导者的身份查看每组的学习情况、学习过程,对个别小组的问题进行单独交流、指导,对共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通过集体探讨、交流等共同解决问题。课堂中,体现更多的民主,鼓励学生好问好说、敢于否定、敢于争辨,不给学生“是”或“否”的答案,而是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学习的民主、宽松的氛围,耐心期待学生在“发现~选择一探究一解决”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如:在作品展示、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别人展开争辨,我只是充当了一个倾听者或点拨者。
教学中,我注重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情境,让学生保持身心愉悦的同时进行学习、探索。课伊始,我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在学生集中了注意力再把本课的学习任务开门见山的抛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被充分激发,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学生能较快地进入学习情境.又如:学生创作作品阶段,由于时间紧凑,操作上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学生的情绪是非常紧张的,这时,放上一段优美、轻缓的的音乐,在音乐的流淌声中,学生渐渐地拥有一份轻松、愉悦的心态,紧张中显得那么有条不紊、思路清晰、动作熟练。
研究性学习注重研究的过程而不重视研究的成果,但适当的展示研究成果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网络的存在为学生展示研究成果提供了既方便又快捷的平台,借助网络,师生共同展示研究与创作成果,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展示与交流是一种无形的评价,它不是评定学生在整体中的位置,而是提供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机会,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主角,他们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拓展了思路,促使自己进一步创新、主动投入自我完善,使后继学习更自觉、更有效。
信息技术 - 认识画图 篇10
2.掌握画图软件的进入与退出,并熟悉画图软件窗口的组成。
3.熟练掌握窗口中各部分的操作方法。
4.通过运用画笔软件绘制小鸡,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画笔软件各部分的操作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对学习电脑的兴趣。
教学重点:绘图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教学难点:曲线工具的运用。
教学准备: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新课教学
1、启动“画图”软件:讲解并演示启动“画图”软件的方法与操
作步骤。
a.单击“开始”按钮,打开“开始”菜单;
b.将鼠标指向“开始”菜单下的“程序”选项,打开“程序”
菜单。
c.将鼠标指向“程序”菜单中的附件选项,打开“附件”菜单。
d.用鼠标单击“附件”菜单下的“画图”选项,启动画图程序。
启动后的屏幕窗口如图1所示:
2.讲解并演示画图软件的窗口组成:
(1)标题栏:它包含了画笔的标题和图画的命名。
(2)菜单栏:有六个下拉式菜单。
(3)工具箱:有许多绘图工具,绘画时任选一项工具。
(4)线宽框:改变每个工具的线条宽度。
(5)调色板:左面是绘画时的前景色和背景色的显示框,右边有28种颜色供选择。
(6)滚动条:上、下、左、右移动绘图区域。
(7)绘图区:在该区作图、绘画。
3.讲解绘画工具的选择和应用:(边讲解边演示)
(1)剪切工具:裁剪工具:它可以定义形状自由的剪切块。
(2)选定工具:它可以定义一个矩形剪切块。
(3)橡皮:可以擦除图面中不想要的部分。
(4)涂色工具:用前景色对封闭区填充。
(5)取色工具:它是用一个图形的颜色填另外的封闭图形区域。
(6)铅笔:可以在绘图区内任意画线,(7)刷子:与铅笔工具相似,只是刷子工具状态有12种,使绘图更
为丰富。
(8)喷枪:该工具与前两种工具的功能类似,它们留下的痕迹的不
同是由鼠标的拖动速度决定的,速度越们慢,斑点越密。
(9)文字:利用文字工具可以在图画上写字。
(10)直线:利用它可以画直线、水平线、垂直线。
(11)曲线:利用它可以画单弯头曲线、双弯头曲线。
(12)矩形:可以画空心方框或空心矩形。
(13)多边形:可以画一些多边形图形。
(14)椭圆:可以画一些垂直或水平的椭圆环。
(15)圆角矩形:可以画一些圆角方框。
4.实例:“画小鸡” 画鸡身
(课件、范图演示)画鸡头
画鸡眼
讲解并演示作画步骤: 画鸡脚
画鸡嘴
涂颜色
图 2
5.作品存盘退出:(讲解并演示)
讲解:选择“文件”菜单下的“保存”命令, 将所绘制的图画保存磁盘上。
退出画图程序:a.单击画图窗口右侧的关闭按钮;
b.单击菜单中“文件”选项中的退出命令;屏幕弹出对话框如图3所示;
图 3
c.单击【是(y)选项,保存当前窗口中的图形并退出画图程序;
d.单击【否(n)选项,不保存图形,退出画图程序;
e.单击【取消选项,取消退出操作,继续使用画图程序。
6.练习:选择“文件”菜单下的“新建”命令, 打开一个空白的绘图窗口,绘制小鸡觅食的简笔画。如图4:
图 4
全课总结(略)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1
教材简析:
“认识厘米”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是在一年级学习了“比长短”,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认识厘米”是“图形与几何”知识板块中的内容;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测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测量的方法。并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厘米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感受学习成功喜悦的同时,深深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尝试估测物体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动手操作,统一认识
师:我校要新定做一批课桌,可是工人叔叔不知道大小,你们能帮忙利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吗?(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测量。)
汇报测量结果。
师:都是测量课桌,为什么大家汇报的数不一样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产生测量的需要,在矛盾冲突中建立数学观念,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 合作探究,形成概念
(一) 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课件出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尺子,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1,刻度2等,认识厘米(cm)。)
教师适时指出: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cm)作单位(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认识厘米)。
2.认识厘米。
师: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到2刻度线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
3.建立1厘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师:请同学们用手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小组比画,全班汇报。)
师: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可以在教室中找一找,可以在学具袋里放一些图钉、方格纸等物品,让有困难的同学到学具袋里找一找。)
师:在尺子上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用手势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在第2、3两步教学环节中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4.认识几厘米。
引导学生认识3厘米、6厘米有多长,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3厘米和6厘米哪个长一些?你还知道其他的厘米吗?学生互相介绍,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为了减轻难度,我在学生建立了1厘米长度表象的基础上认识3厘米、6厘米,为后面的估算做铺垫。)
(二)学习测量方法。
1.度量长度,掌握方法。
出示第3页例3。学生小组内自主测量线段(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小结测量方法。(说明:如果有未从0刻度量起或者0刻度线磨损的情况怎样确定物体的长度?让学生自主交流,指导纠正。充分肯定学生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测量方法简便。)
完成做一做。
2.大约几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1题。
你发现了什么?(明确几厘米多一些或几厘米少一些,都可以说成大约几厘米。进一步明确“大约”的含义。)
三、 综合训练,巩固新知
第一层次:基础性习题。
做一做(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完成)。
第二层次:开放性习题。
练习一第1、2题(估测、测量)。
(设计意图: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估测能力,通过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层次:发展性习题。
师:选择你最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可以小组合作测量。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此,在学生已将掌握了最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拓展延伸,强化概念
师:现在你能量出课桌的长度,告诉工人叔叔了吗?(学生小组合作测量。)endprint
五、 总结评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的长度,你觉得用你的直尺合适吗?用厘米作单位还方便吗?
(设计意图:虽然本节课的教学已经结束,但是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这一环节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反思:
“认识厘米”是在一年级学习了“比长短”,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是“图形与几何”知识板块中的内容,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等,所以二年级的小朋友还是比较难学的。
因此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通过看、指、找、比、想、量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4个环节:
1.帮助工人叔叔确定课桌的大小。由于学生选取的测量物品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不相同。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产生测量的需要,在矛盾冲突中建立数学观念,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3.认识厘米。我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这个观念也是学生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拉链扣、纽扣宽度等,对学生建立1厘米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学习测量方法。在此环节,我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线段的长度,在交流汇报测量结果和测量方法。对于学生测量方法的多样化给予表扬,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测量方法更简便。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时也要对少数落后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对于这节课中涉及的估算内容学生们完成得不好,估算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靠用尺子量来完成估算习题的,比较依赖测量工具。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
认识画图软件教学反思 篇12
情节一:“认识厘米”导课部分教学实践的对比分析
(第一次教学活动)
教师出示两条线段, 问学生哪条长?哪条短?师:要想知道哪条线段长, 可以怎么办?生:用尺子量。
感触:我设计了两组线段的比较, 第一组学生可以直观比较得出哪条线段长, 第二组直观比较有难度, 引起学生的争论, 从而引出测量工具——尺。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 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 从而引出“用尺子量”的办法。这样导课丝毫不影响我的教学环节, 但我总感觉学生是被我牵着走, 是在我设计的情景下被动思考, 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高, 缺乏浓厚的学习热情。我不禁要问:“教师的角色在哪里”“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维得到哪些发展”。自己的评价:“看似合理, 毫无价值。”
(第二次教学活动)
根据教材内容播放3人量课桌的录像。师:录像中同学们在做什么?生:量课桌。师:你能介绍一下每个同学量的结果吗?师:同样长的课桌为什么3个小朋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 是量的课桌不同?那是什么原因?生:不是。因为他们用的东西不同。师:对, 他们用的测量工具不同, 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看来我们得需要一个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 那你知道这个测量工具是什么呢?生:尺。
感触:第二次教学我根据教材编排, 让学生观看3人量课桌的录像, 然后充分地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的结果却各不相同, 使学生感悟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播放的录像跟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 学生学习兴趣陡增, 很多同学也学着模仿测量, 我的心顿时为之一颤, 是啊为什么把学生晾在一边, 不让他们去做, 去体验测量的乐趣呢?教材是载体, 我应该灵活地组织和调整教学内容。这节课我应将主动权放给学生, 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己的思考: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三次教学活动]
师:同学们, 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 请大家自由选择喜欢的工具, 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同学们都拿出了统一的工具——尺子。于是, 我又重复了一遍。师:请大家自由选择身边的工具, 量一量桌子的长度。生:老师, 只有尺子才能量啊!生:我们的桌子有4个直尺这么长。生:我们的桌子有9个三角尺这么长。
感触:这次我的本意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长度的过程, 然后激发学习需求, 需要统一的测量工具——尺。哪知一说测量课桌的长度, 全班学生不约而同都拿出了统一的测量工具——尺。尽管我一再提出可以利用身边不同的工具测量, 可小朋友们还是拿着尺在不亦乐乎地忙着。原来, 从幼儿园开始到现在, 小朋友手中的尺子早就玩过数把, 他们对尺已有一定的“数学经验”。所以, 我这设计的环节是多此一举。包括前两次的教学都是绕了一个大圈, 折腾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上到这儿, 我马上顺势进入下一个新授环节——认尺。自己的醒悟:尊重孩子的认知起点。
情节二“认识1厘米”教学实践的对比分析
(第一次教学活动)
师:请小朋友观察大屏幕上的直尺, 刻度0到刻度1之间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师:谁来说, 老师刚才说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请你在尺上指给同桌看。师:刻度1到刻度2这一大格的长度是多少?生:2厘米。生:不对, 应该是1厘米。师:那刻度2到刻度3的长度是多少?刻度4到刻度5呢?生:都是1厘米。师:也就是说每个大格的长度是多少?生:每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
感触:让学生认识尺上的1厘米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一问一答”进行的, 先讲后练, 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的过程, 建立的1厘米概念不够深厚。特别是当学生对“刻度1到刻度2”产生混淆时, 我没有及时讲解清楚, 强化起点, 引导学生看清楚1→2起点是1, 而不是0, 这样引导的话, 学生就会顺利说出1→2也是1厘米, 从而不会出现纠缠不清的。
(第二次教学活动)
师:1厘米有多长?请小朋友在自己的尺上指一指, 然后和小组内同学说一说, 你找的1厘米是刻度几到刻度几?生:学生自己动手指1厘米并在小组内交流。师:请小朋友到实物投影上指出你找到的1厘米。生:我找到的1厘米是刻度0到刻度1。师:有和他想的不一样的吗?生:我找到的1厘米是刻度3到刻度4。
【认识画图软件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画图教学07-23
画图软件09-12
画图软件07-03
《初识画图》教学06-08
《使用“画图”》教学设计09-1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画图4000字08-27
《学习用画图和列表方法整理信息》教学设计05-12
让画图活起来07-12
四年级画图教案09-28
画图画听音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