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发假货币网络建设

2024-08-23

浅议农村发假货币网络建设(精选7篇)

浅议农村发假货币网络建设 篇1

文章标题:浅议农村发假货币网络建设

随着城市反假货币宣传的到位和打击制假贩假力度的不断增强,城市反假货币网络建设日趋完善,而广大农村地区开始成为制假贩假活动的首选地。因此,加强广大农村地区反假货币网络建设,建立重点区域反假货币义务宣传员制度,推动农村反假货币知识普及已成为当前反假货币工作的重点。为此建议:以三个“重点”为突破

口,逐步构建农村反假货币网络。重点在基层农村金融机构中选拔优秀的客户经理、素质高的农村商店经营者为反假货币义务宣传员,重点依托农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局,利用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构建以人民银行为主导、政府推动、金融机构参与,以农村商店经营者为主体的农村反假货币宣传网络,形成“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加强反假货币技能培训,以点带面,扩大效果。要使农村反假货币宣传网络达得预期效果,提高义务宣传员人民币知识和反假货币技能是关键。应加强对义务宣传员反假货币知识的培训,使每一名反假货币义务宣传员了解和掌握了人民币大众防伪特征、假币识别等技能,为提升农村反假币宣传质量奠定基础。对农村反假义务宣传员要严格各项考核措施,通过签订协议书、发放聘任书、培训证书等,使反假货币义务宣传员紧紧围绕“爱护人民币、传播人民币防伪知识”这一中心,以“反假币、爱护人民币”宣传为重点,积极配合当地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反假货币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反假义务宣传员这个平台,为反假网络建设提供一个突破口。真正做到“培训到位,材料发放到位,咨询到位”,确保“网络”有效运行。

联合行动,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反假积极性。建立和完善农村反假货币义务宣传员制度的同时,应积极加强与公安、工商等部门的合作,共同鼓励农村商店经营者和广大群众参与打击制贩假人民币的行动中来。对反假货币有贡献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达到“惠及一人,影响一片”的效果。在激励措施的支撑下,农民群众参与打击制贩假人民币的积极性会明显提高。

建立反假货币信息中心,指导反假货币工作的开展。设立乡镇反假信息中心,具体操作由信用社承担,反假义务宣传员应定期不定期向信用社汇报假币动态及人民币流通情况,信用社汇总辖内情况向辖内人民银行反馈。同时,为确保农村反假网络的正常运行,由人民银行牵头,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沟通情况,研究解决反假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反假货币简报》、《情况通报》等形式,定期通报假币流通情况和特点,形成迅速快捷的反假信息共享,从而推动反假货币工作的顺利开展。

《浅议农村发假货币网络建设》来源于,欢迎阅读浅议农村发假货币网络建设。

浅议农村发假货币网络建设 篇2

(一) 公司岗位分离实施情况不规范

(二) 货币资金业务漏洞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

1、公司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体系不齐全

(1) 、家族式的经营方式使公司内部管理较混乱, 容易出现贪污舞弊现象。在我国, 中小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家族式的经营方式。该公司也不例外, 其所有权和经营权大都控制在其家庭或家族成员的手中。另一方面, 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 企业的所有者选择自己人来管理一些重要部门。企业的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密不可分, 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比较混乱, 报销审批制度不严, 因而容易出现贪污舞弊现象。

(2) 会计、出纳岗位职责划分不清, 由于规模小、业务频繁、会计核算简单、会计制度不健全, 同时公司老板出于管理成本的考虑, 要求财务人员“一个萝卜几个坑”, 出纳除了办理涉及现金、银行存款的本职业务外, 同时还兼保管银行存款全套印鉴、审核会计凭证等会计业务, 会计员, 偶尔也收取现金, 一个人办理有关现金业务的全过程。

(3) 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造成会计资料乱、漏的现象, 导致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有的会计人员“半路出家”, 业务不精通, 方便那些“有心人”利用各种手法贪污现金。比如:利用工作之便, 少开收据, 隐瞒收入;涂改原始凭证的金额, 达到多支出的目的。

2、库存现金收支业务处理存在漏洞

(1) 涂改凭证金额。会计人员利用原始凭证管理上存在的漏洞或业务上的便利条件, 使用“退字灵”、“修正液”等化学药剂, 乘机更改发票或收据上的金额, 把现金收入原始凭证上的金额改小或将现金支出原始凭证上的金额放大, 从而达到贪污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会计主管人员或指定人员未认真审查原始凭证。

(2) 票据“头尾”不一。票据出票时往往需要套写。出纳员或经办员在套写时将复写纸的下面放置废纸, 利用假复写的方法, 使票据凭证联和存根联金额不一致, 造成收多报少或支少报多, 贪污差额款。其主要原因是填制收付款原始凭证与收付款职责未分开, 单位内部牵制制度失效。

(3) 撕毁票据或盗用凭证。会计人员或出纳人员对收入现金的票据, 乘机撕毁, 将现金据为己有;或用盗取的发票、收据等凭证向客户开票, 隐匿现金, 达到贪污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单位票据款方面存在漏洞, 未能有效地控制票据的数量和编号;对于收入款项的监督不力。

(4) 虚开发票, 虚构内容。会计人员或有关人员与外部人员串通, 在购物时虚开发票, 或在做账时虚列工资、奖金等, 将多支出的现金据为己有。其主要原因是未能坚持经济业务事项的办理不得由一人负责全过程的原则;未能做到薪金支付单等由单位人劳部门编制和审核;会计稽核人员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5) 添枝加叶, 加码报销。会计人员在原始凭证上添加经济业务的内容和金额, 达到贪污现金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会计人员素质差、稽核人员未履行职责, 未发挥作用。

(6) 错记金额, 贪污现金。出纳人员在登记现金日记账时故意记错金额或将其合计数加错, 表现为少计收入、多计支出, 从而将多余的库存现金据为己有。其主要原因是会计分工、会计牵制出了问题, 出纳人员除登记日记账外, 还兼登记明细账和总账。

(7) 公款私用, 挪用现金。出纳人员或其他人员采用虚写或涂改现金缴款单日期的做法, 未将当天应该送交银行的销货款等及时入账, 挪用后进行体外循环。其主要原因是会计牵制不力, 稽核人员未发挥作用。

3、银行存款收付业务处理存在漏洞

(1) 擅自提现或填票购物。会计人员或出纳人员擅自签发现金支票提取现金或擅自签发转账支票套购物品, 不留存根, 不记账, 将现金、实物据为己有。其主要原因是未建立有效的票据使用制度, 未定期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

(2) 公款私存。会计人员利用经管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便利, 把公款转入自己私设的银行户头上, 从而达到侵吞公款或长期占有公款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未建立有效的票据使用制度, 未定期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

(3) 多头开户, 截留公款。会计人员利用个别银行间相互争资金、拉客户的机会, 私自利用单位印鉴章在他行开设存款账户, 以本单位更换开户行为由, 要求付款单位将欠款或销货收入款转至私设的户头上, 从而达到截留公款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印鉴的保管岗位和货币资金收款岗位未分开。

(4) 转账套现。会计人员或有关人员配合外单位不法人员在收到外单位转入的银行存款后, 开具现金支票, 提取后交付外单位, 达到套取现金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负责债权债务的岗位和负责货币资金的岗位发生了混岗。

(5) 出借支票、账户。会计人员非法将支票借给他人用于结算或被允许使用本单位开设的银行账户办理收付、转账业务, 从中捞取私利。其主要原因是票据、银行账户管理混乱, 各种票据未连续编号, 稽核岗位形同虚设。

(6) 涂改银行对账单。会计人员私自提现, 然后通过涂改银行对账单上的发生额或余额, 使其与银行存款日记账上的金额相等或平衡, 以掩盖银行存款已减少的事实。其主要原因是会计分工出了问题, 负责银行收付业务人员的职责和负责调节银行对账单人员的职责未分开。

(7) 恶意串通, 支付虚开票款。会计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串通商 (厂) 家, 根据开具的不实发票及填制虚假收料单 (验收单) , 将购物票款转至商 (厂) 家, 对方提款后私分。其主要原因是会计核算时未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8) “初”取“末”存。出纳人员私盖印鉴章, 于月初从银行账户上提取大额现金, 月末再把所欠窟窿补齐, 如此可使银行对账单上的期末余额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上的期末余额相符, 以掩人耳目。其主要原因是出纳人员保管了银行印鉴章。

二、改进意见及措施

(一) 建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

中小企业的货币资金管理出现混乱的根源, 除了其本身经营特点之外, 更重要的是在企业内部缺乏货币资金控制制度。一个企业的财务规章制度是否健全, 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格, 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货币资金能否健康运转, 关系到企业的财产能否安全无恙。为此, 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制度

不相容职务是指企业里某些相互关联的职务, 如果集中于一个人身上, 就会增加发生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 或者增加了发生和舞弊以后进行掩饰的可能性。这是每个企业建立相互约束机制的基础。就会计部门来讲, 出纳和会计这两个职务, 不能由同一人担任, 即:出纳只负责货币资金的收付、保管各种空白收据、支票、发票等, 不能兼任会计审核、会计档案保管和登记债权、债务、收支、费用等分类帐、总账的工作, 应该根据分工原则, 尽量地将涉及到现金的业务由不同的人员来完成, 避免只由一个人去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如果企业的确人手有限, 也应保证实行钱帐分管, 即管钱的不管帐, 管账的不管钱。此外, 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种职务之间的分离: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业务经办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

2、建立授权审批制度, 各司其职, 杜绝一条龙作假的现象货币资金支出审批手续的规范化、制度化, 既可减少某些不必要的支出, 也可以防止侵吞和挪用行为发生。具体可以包括:

(1) 授权权限, 即审批人应当根据批准制度的规定, 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 (2) 授权批准程序, 企业的有关部门或个人在用款时, 应当向审核人 (会计主管) 提交支款申请书, 注明款项的金额、用途、支付方式等, 并应附有关的合同或送货清单、签验货证明等。审核人应对该申请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核, 并核实该笔业务的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完整。

(二) 优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环境

1、管理决策者。

管理决策者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中的决定性因素, 特别在推行企业领导个人负责制的情况下, 管理决策者的领导风格、管理方式、知识水平、法制意识、道德观念都直接影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因此, 管理决策者本人应加强自身约束。

2、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在内部控制每个环节中, 各岗位都处于相互牵制和制约之中, 如果任何一岗位的工作出现疏忽大意, 均可以导致某项控制失效, 比如, 空白支票、印章应分别由不同的人保管, 如果保管印章的会计警惕性不高, 出门不关抽屉, 将使保管空白支票的出纳有机可乘。由此造成出纳携款潜逃的案件也屡见不鲜。

(三) 重视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关键点

1、重视现金收支业务控制的关键点。

(1) 管住现金的流入点。简单地说就是从哪儿来的, 以什么形式来的, 来了多少, 还缺多少, 没来的钱怎么办。同时货币资金收入必须及时入账, 不得私设小金库, 不得账外设账。控制非法和不合理的资金流出, 关键看支出程序是否合法、合理, 要审核支付申请, 看是否有理有据。

(2) 要审核支付程序, 看审批程序、权限、手续是否完备;审核支付办理, 看是否按审批意见和规定程序、途径办理, 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3) 管好现金盘点。很多单位的日常现金盘点基本上都是由出纳人员自行完成的, 这还不够, 至少应增加第三者参与检查, 还要增加不定期抽查, 保证现金账面余额和

实际库存相符。

2、重视银行存款收支业务控制的关键点。

(1) 是管住银行开户点。不能在同营业网点开立几个账户, 或同时跨行开户、多头开户, 不能将单位公款以个人名义私存。

(2) 是管住银行、客户对账点。单位与银行对账较有规律, 每月至少核对一次。但单位与客户之间的对账较复杂, 因为社会信用危机普遍存在, 使得逃债的行为时有发生。

(3) 是加强与异地和同城单位账目核对, 确保货币资金支付合理, 回收合理、足额。

(4) 是管住票据领用, 要加强与货币资金有关票据的管理工作, 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及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 并专设备查簿登记, 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 备查簿需做会计档案管理。另外还要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工作, 严禁一人保管所需的全部印章, 未经批准严禁在票据上签章。

(四) 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

1、支付申请。公司有关部门或个人用款时, 应当提前向审批人提交申请, 注明款项的用途、金额、预算、支付方式等内容, 并附有效经济合同或相关材料。

2、支付审批。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和相应程序对支付申请进行审核, 超过范围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 审批人应当拒绝批准。

3、支付复核。复核人应当对批准后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进行复核, 复核支付申请的批准范围、权限、程序是否正确, 手续及相关凭证是否齐备, 金额计算是否准确, 支付单位是否妥当等, 复核无误后, 交由出纳人员办理支付手续。

4、办理支付。出纳人员应当根据复核无误的支付申请, 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三、施行各项措施后预定达到的效果

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 才能加强相互制约和监督, 才能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 才能防止和避免生产经营中的偏差及制止营私舞弊行为。对企业来说, 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必须建立其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 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及时修正或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 只有不断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改进, 才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

只要公司管理当局及员工自觉地执行企业的各项控制制度, 更好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相信通过施行以上各项措施, 将完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各项体系, 使该公司的管理水平与整体收益大大提升。让公司大大减少发生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 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来进行;完善货币资金操作程序, 可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 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完整、真实、准确地记录于正确的账户, 从而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

四、结语:

浅议农村新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经费;对策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一个民族的魂。马丁·路德·金曾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素养,即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1](P.12)

一、农村文化的现状

(一)文化建设经费短缺,文化设施薄弱

经费是支撑农村文化事业的脊柱,没有强大的经费投入做保障,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指出,2004 年农村文化事业费30.11 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6.5%,低于城市文化事业费所占比重47 个百分点。[2] 全国农村38240 个乡镇中的23687 个文化站需要新建、改建,720 个县级图书馆需添置书籍。[3] 2005 年,零点调查发布的《2005 年度零点中国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显示,文化娱乐设施和资源在我国农村地区极为匮乏,90.3%的居民表示当地没有任何可供借阅的图书和音像的图书馆。[4]以笔者所调查的5 户村庄为例,三村拥有老年人活动室,一村拥有健民娱乐中心,但却无一村拥有图书室。可见,早在“六五”时期就提出的“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至今仍未实现。

(二)健康的文化活动贫乏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然而,由于过去过分强调经济建设而忽略了文化建设,致使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境地,农民文化生活贫乏、枯燥,娱乐活动单一。人们基本上过着“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单调生活。在笔者访谈中,大多数农民仍怀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娱活动,那时的农民可以常常参加乡镇举办的运动会、文艺演出等活动,并能经常聚在一起观看电影,业余生活十分富足。而如今,闲暇之余广大农民除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聊聊天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这就为一些不健康的娱乐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地下六合彩”、不健康的文艺演出等犹如一场瘟疫遍及农村,严重扰乱了农民的正常生活和社会治安的稳定。

(三)专业文化人才匮乏

专业文化人才是农村发展文化事业的基础和保障。现实的情况是,我国8 亿农民中,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七年,4.9 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到87%。[5]农村从事文化事业的人员多数为低职称。以中国县级剧团和图书馆为例,县级剧团从业人员81.6%的人员为中级以下职称;县级图书馆中,82.3%的人员没有高级职称。[6]可见,专业人才的紧缺已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建设的一大瓶颈。

(四)资源闲置浪费,传统文化传承乏力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45 亿元,地方累计投入2.5 亿元,数字资源达到34TB(1TB 数据量相当于25 册电子图书或926 个小时视频节目)。[7]从笔者所调查的几所村庄来看,各村都已享受到这一优惠政策,即每村配备一台数字电视、一台电脑和部分图书,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农民对其利用情况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一方面,农民对读书似乎并无多大兴趣,闲暇时更多以聊天、打扑克为消遣;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受其知识水平的限制。据调查,绝大部分农民基本是“电脑盲”,即使是略懂一二者也只是玩玩游戏,而不是利用其获得有效的信息和资源。因此,各村电教化设施基本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我国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繁荣农村文化,有着积极意义。然而,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的涌入,使外来文化艺术渗透到城乡生活的各个角落,我国一些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正在逐渐被边缘化。

二、农村新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基层干部认识存在偏差,重“硬”轻“软”调查结果显示,基层领导干部普遍存在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在经济建设中心化的大背景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多以经济的发展程度来衡量。而文化是软指标,很难做出政绩和效益,因此基层领导认为农村文化可有可无,投入大、见效慢,抓文化不如抓经济建设见政绩。农村文化建设往往是“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列不上地方发展规划,挤不上财政支出项目,从而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资金来源不足,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

农村新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渠道:其一,政府的财政支出与补贴。例如,全国财政直接为农民提供的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投入经费9.4 亿元,而每个农民仅能享受1.27 元;[8] 其二,村集体的收入,包括土地和企业的税收以及其它创收;其三,社会力量及个人的捐助。例如,中国体育福利彩票给山东省文登市大泽头村提供的全面健身娱乐设施以及某公司总经理以个人名义投资而建的文登市汤村张氏家庙。这些资金对农村新文化建设是杯水车薪,要做好新农村的文化建设需要更多、更广的社会资金来扶持。

在某种意义上说,居民对文化的消费也就是对文化建设的一种投资。然而,如今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不足,居民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同时,消费结构又极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较低;二是受传统观念的制约,文化支出用途极不合理,婚丧大办占据消费的绝大部分。

(三)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匮乏

以所调查村庄为例,多年来,农村生源考入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基本无一回到农村第一线。外出务工的青年人因长期居住于城市,对单调的农村生活并不留恋。多数农村只剩下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调查村庄的所谓“文化骨干”就是几位会敲锣打鼓的老人。在2008 北京奥运会来临之际虽也举办了所谓的“庆典”,然而其活动仍旧局限于五、六十年代的吹吹打打,无丝毫奥运特色。由此可见,农村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建设的瓶颈,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有序和长远的发展。

三、农村新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9]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应当是农村新文化建设。要使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将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纳

入对基层干部的考核体制中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态度决定一切。农村基层干部应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真正把文化建设当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作为农村基层干部的主管部门应强化监督激励机制,将农村文化建设细化、量化,把农村新文化建设取得的业绩作为主要考核内容纳入对农村基层干部考核体系中,确保农村新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韩国的新村运动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各级政府的一致高度重视有着密切而直接的关系。新村运动的核心是新村教育和农民培训,准确的定位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使新村教育深入人心,并取得了最终的成功。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首先要切实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也不低于城市文化事业费的增长水平。其次,开拓新的投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农村文化建设领域,从而缓解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压力。再次,完善农村文化市场,提供充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鼓励农民文化消费支出,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成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与全面繁荣。

(三)打造农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一是妥善解决现有人才的福利、待遇等现实问题,为文化人才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工作环境,同时吸引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青年到农村文化干部队伍中来。例如,农村基层组织应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这一有利条件,一方面,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尽力做到留住人才、稳住人才,让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农村文化建设中,充实和壮大人才队伍。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培训,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组织相关专家到农村进行培训和专业指导,或组织农村文化人才到城市参观或到高校进修,以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整体素质。重视培育农村文化内生机制,培养出一支属于农村自己的文艺队伍。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对那些为丰富农村文化的专业人才给予适当的奖励表彰,同时对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的农民予以鼓励。充分调动整个农村的积极性,给全社会营造一种关心支持农村新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打造农村特色文化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尤其在农村,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积淀,存在着许多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因此,在农村新文化建设中,必须充分挖掘这些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大力弘扬农村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资源,让其发扬光大。例如,文登市宋村镇的大火爆、赏龙灯、逛庙会等传统文化节日对当地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另外,要因地制宜,改变观念,以文化资源为依托,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打造富有地方特色又有乡土气息的文化品牌,这对于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和自豪感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英]塞缪尔·斯迈尔斯.品德的力量[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

[2] 徐馨. 农村文化建设待解四大难题[N],人民日报,2006-1-11.

[3]刘建斌,张学礼.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思路初探[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

[4]柴洪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Vol.123(5).

[5] 宗宇翔. 增训新农民要有新章法[N], 中国财经报,2006-10-21.

[6]张军.农村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学习与探索,2007,(1).

[7]周玮.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开创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EB/OL].http://www.ccmedu.com/bbs38_23981. html,2008-11-22.

[8]文化部.农村文化建设五大困难亟待解决[N],云南日报,2007-01-07.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EB/OL].http://cpc.people.com.cn/GB/104019/104

浅议农村小水电建设及改进 篇4

关键词:农村小水电站供排水系统厂用电水电站设计

0引言

农村水电是指由地方组织实施的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通过开发农村水能资源形成的中小水电站及其配套电网,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主要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我国的农村小水电来说,小水电是我国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温家宝同志指出:发展农村水电、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的需求日益迫切,各地都在大力发展小水电,将其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人们对农村小水电的发展也倍加关注。在水利水电领域,水电厂是一种生产型的企业,电厂的一切设备都是服务于生产,但是小水电存在工程造价持续上升,建设成本不断增高,电站本身规模较小,电量生产有限,生产成本偏高等问题。如果与大规模生产的常规能源实行竞价上网,小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将会受到巨大冲击。此外,现在的小水电自身在供、排水系统,大坝泄洪、排水闸门止水、水库水位调度以及厂内用电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国务院已经决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西部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加大对水利、水电建设和水利系统的农网改造投入是这一政策的重要内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发展农村小水电是一项非常有前途的事业。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我国农村小水电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我国农村小水电自身系统改进问题,以期为我国农村小水电建设提供点建议。

1排水系统的改进

1.1供水系统的现状及改进在我国,节电节水的潜力非常大。据有关国际组织发表的资料显示:中国的单位国民经济总产值所消耗的电是美国、德国等的4倍左右,消耗的水是他们的2倍左右。我国的大量用电设备中,风机和泵类电机的耗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50%左右,若推广新型电机调速技术,可节电40%左右,即可以节约全国发电量的1/5,由于我国人均占有水、电资源相对于别国又少很多,因此,在我国一方面水电供应紧张,而另一方面,水电的浪费又十分惊人,节电节水,不仅潜力巨大,而且意义深远。应采用一定高度一定容量供水池,半水期利用山体引水,枯水期采用坝后取水,自动抽水,低水位信号。二台水泵相互备用,维护简单,投资省。

1.2排水系统的现状及改进厂内集水井排水可采用自动排水即安装一个比正常库水高些的自排管进行排水,备用水泵在半水期时自动启动排水,当来水量较小时,自动排水可节省厂用电。

1.3大坝泄洪、排水闸门止水问题我国和世界上约三分之一的大坝失事,是洪水漫坝所造成的,因此,正确地对大坝防洪安全进行评估和校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拦河闸坝是水利枢纽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主体建筑物之一,它担负着水电厂的发电、流域的防洪、水库的灌溉等重要的任务。因目前河水杂质较多,特别是半水期大坝泄洪时山体杂物较多,有可能引起闸门闸不密而漏水,有时出现2~3cm间隙,从而造成安全隐患。对此可采用在闸门上游倒些河卵石和粗砂子,不仅有阻滞这些杂物的作用还能起到堵漏的效果。

1.4水库水位调度小水电以往通常采用水位自动测报系统,这样不仅投资大,而且维护不便,特别是目前水质大都较差,自动测报系统常会误发信号给正常的运行及管理造成不便。现在可采用视频直观监控监视电厂各设备的运行状态,这样不仅能够减轻现场人员的劳动量和劳动强度,及时发现各种危险状况,制止事故的发生,而且随着我国许多水电站及变电站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运行管理模式,在较少运行人员的情况下,为有效地保障电站安全可靠的运行,也使得运行管理人员借助计算机监控系统能够观看远方稳定而清晰的现场图像信息的愿望更为迫切。另外,增设视频监控系统的同时,还可以在厂房值班室安装电视机,可增加值班工人的娱乐,不会使上班过于枯燥无味。随时切换视频,可直观大坝水位,提高劳动生产率,更方便的对全厂重点部位的实时情况进行准确了解。现场图像经过分控计算机处理,通过光缆及网络传输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对接收的视频数据和监控数据,进行监控、存储、管理,值班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现场情况。提高了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在改造后期的运行过程中也减少了运行和维护人员,提高了电站经济效益。

2厂用电问题

厂用电系统设备的经济运行及改进措施:①在现有的厂用电变压器容量的情况下,采用明备用方式,并将备用变压器处于冷备用状态,以减少备用变压器的空载损耗。②全厂照明回路采用声、光、触摸、感应等控制方式,如路灯采用声光控结合。③尽量采用节能灯具。④有条件的可将技术供水联络运行,以减少技术供水泵运行台数。⑤注意空调等大宗厂用电负荷的及时投切。⑥减少油、水、气系统的跑、冒、滴、漏,以减少各系统电动机的起动次数等。

另外,因电站受丰、枯水期影响,电压波动比较大,特别是丰水期,厂内照明灯极易烧坏,厂内电脑也常因电压过高而损坏,照明灯可采用串联灯泡加断路开关,即电压高时2个灯泡串联。电压低时断路开关将其中一盏灯短路,其他系统可装个3KVA的手动调压器,这样既节省了投资,维护起来也方便,一般厂用电除水泵空压机外,不会超过3KVA(主要用于电脑微机,传真机,监控器等)总之,厂用电系统在水电站具有重要作用。在运行中采用各种方式节电,以实现经济运行。

3小水电站的设计改进

3.1水轮机的选择水轮机是水电站一个十分重要的设备,水流的动能和势能转换成机械能就是通过水轮机来实现的。水轮机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机组的效率和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①机组台数的选择农村小水电站机组台数与电站的投资、运行维护费用、发电效益以及运行人员的组织管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多年设计和运行经验表明:农村小水电站机组台数一般为1~4台,且型号应尽量相同,以利于零部件通用和维修管理方便,其中每座电站2台机组居多。②水轮机型号的选择水轮机型号的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水轮机的运行效率、汽蚀和振动等。选择型号时,既要考虑水轮机生产厂家的技术水平和运输的方便程度,又要确保水轮机常处于较优的运行工况,即尽量处于水轮机运转特性曲线图的高效区。尤其是机组运行时,水头的变化不要超过水轮机性能表的水头范围,否则会加剧水轮机汽蚀和振动,降低水轮机效率。③机组安装高程的确定水轮机的安装高程不能超过水轮机允许的最大吸出高度,否则会引起水轮机转轮的汽蚀、振动等不良现象,因而缩短机组的运行寿命。

3.2保护装置农村小水电站主保护装置的配置应在满足继电保护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力求简单可行、维护检修方便、造价低及运行人员容易掌握等。①过电流保护单机800KW以下的机组,可以采用自动空气断路器的过电流脱扣器作为过流及短路保护,其动作整定值可以通过调整衔铁弹簧拉力来整定,整定值一般为发电机额定电流的1.35~1.7倍。为了提高保护的可靠性,还可采用过流继电器配合空气断路器欠压脱扣器作过流及短路保护,继电器线圈电源取自发电机中性点的1组(3只)电流互感器,继电器动作值亦按发电机额定电流的1.35~1.7倍整定。原理:当发电机出现短路故障时,通过过流继电器线圈的电流超过其动作值,过流继电器常闭接点断开,空气断路器失压线圈失电而释放,跳开空气断路器主触头,切除故障元件—发电机。②欠压保护当电网停电时,由于线路上的用电负荷大于发电机容量,此时电压大幅度降低,空气断路器欠压线圈欠压而释放,跳开空气断路器,以防电网来电造成非同期并列。③水阻保护当发电机因某种原因(如短路、长期过载、电网停电等)突然甩负荷后,机组转速会迅速升高,这种现象叫飞逸。如果不及时关闭调速器和励磁,可能造成事故。一般未采用电动调速的农村小水电站可利用三相水阻器作为该保护的负荷。

4结语

浅议农村信用社会计文化建设 篇5

摘 要 会计文化是会计人员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群体意识的总和。会计文化建设对银行业格外重要,大部分员工都参与并实施会计工作,农村信用社应重视会计文化建设体系的建设,提升整体行业竞争力。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会计文化 企业文化 建设

中国金融业在经历了央行分离、四大国有银行改制、汇改变迁、利率市场化后,农村信用社作为中国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进行着深入的改革,伴着六十余年的风雨变迁,农村信用社如今也跟着改革的浪潮,逐步适应正在变化的新环境。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农民、农业”已有了新的面貌和发展,对农村金融需要和服务需求有了更高的认识。笔者就在工作中的体会浅谈农村信用社会计文化建设的几个要点。

一、会计文化的含义

会计文化,是人类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这个分支虽然早已产生、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播而发展,会计文化学的产生是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在有机融洽中不断前进、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会计文化可以理解为会计职业领域内业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为所有(或大多数)成员所接受或共同享有的会计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实施。会计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会计价值观念以及以此为核心生成的会计行为准则、会计道德观念、会计惯例、会计信条和会计知识体系等等。

从实务角度看,会计是一种确认、计量、记录经济事项的技术,以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会计文化是会计工作的灵魂,追求会计文化是会计人员的精神面貌和职业境界,大力倡导和弘扬会计行业优良传统作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才能推动经济良性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会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活动是一种服务于金融行业的管理活动,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在管理实践中所显现的激励、 协调、 约束、教化等作用,成为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经过笔者在农信系统工作的切身体会,通过对优秀的金融单位如何进行会计文化建设了解,以及对会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总结出农信社会计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会计文化建设制度不够完善。目前大部分农信社没有一套完整的会计文化建设体系,尽管平时很多工作都在开展,但是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要求。会计文化建设制度不够完善。制度是会计文化建设的标竿和旗帜,完善的制度能有效约束和激励员工参与到会计文化建设的学习中去。这样导致从宏观上来讲工作比较零散。管理层对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高,偏重于实际的会计工作。

2.会计人员业务知识相对匮乏。随着电算化会计、网络会计在会计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同时,会计人员自身的技能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银行中经验丰富的老会计,往往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不甚了解,而新生力量,又往往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银行柜面从事会计工作的基层人员,往往仅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也就是俗称的会计证,中级会计师职称的人员少之甚少,更不用提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高级证书。员工对财会知识不够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遇到财会理论要么照搬前辈的做法,要么采取回避的措施,要么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有些临柜人员,往往觉得懂操作就行,会计理论知识了解不了解并不重要。

3.会计文化建设氛围尚欠浓厚。从培训考试来看,往往过于教条化,多数员工对财会知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尽管每年都组织财会人员的参加各类财会考试,但大多员工都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背答案而背答案,根本不了解题目的意思和内涵,也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与结合。从会计制度执行来年,又往往过于灵活化,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过度重视人际关系,对不公正、不公平事件具有較强的接纳和容忍能力,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事原则。

三、构建符合当前形势的农信社会计文化

符合当前形势的会计文化,应是一种“诚信、可持续发展”的会计文化。建立“诚信、可持续发展”的会计文化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1.完善会计文化制度的建设。管理层需将会计文化建设纳入考核目标,会计发展以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为主线,使会计人员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对自己的工作方向形成一个共识,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发挥出潜在的积极性。保持个人目标与会计目标高度一致,缔结一个团结同心、真诚合作、和谐默契的企业团队,促进会计事业和会计文化的蓬勃发展。

2.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的要求。会计物质文化作为一种载体文化,是会计文化发达程度的外在表现。由于它是一种有形文化,较易被发现和引起重视,在会计工作设施的配套上,企业领导者也会大力支持。然而,高水平人才的短缺,却不能使这些设施工具得到充分的利用。可由相关管理人员成立了讲师团,各个部门的精英以及基层的优秀员工组成,通过开展培训课的方式,建设一支具有过硬专业知识同时又符合信息化、网络化要求的会计人员队伍 。 相应管理层鼓励高科技人才,也应成立奖励基金,鼓励员工参与各类高级职称的考试。

3.改进会计人员培训的模式。首先,制定信用社会计人才中长期培养实施方案,使培训变得规范化和制度化,让会计人才在继续教育上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其次,采取“统分结合、上下联动”的方式,分期、分批逐步实施会计人才的培养工程,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逐步提高会计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使其对本单位、本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建立专业的培训基地,将培训内容、授课老师和培训场所等各方面结合为一体,以增强同行业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沟通协调,促进整个银行业有序、稳步和健康的发展。

4.优化会计文化建设的考核。一方面,应在有效的控制实际操作风险的基础上,成立了专门的会计检查小组,由管理层及财务部门和基层会计为主要成员,以固定检查和突发检查的模式对基层信用社进行实际操作检查。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意见及时的反馈给基层信用社领导,及时进行整改。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弄虚作假、以人情代替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对农信社会计人员的业绩进行日常和定期相结合的考核管理,并使之与奖惩机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5.丰富会计文化建设的内涵。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项目开发,汲取企业文化的精髓,丰富会计文化。对内部员工来讲,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特殊的福利,有利于员工认真快乐地开展工作。对外部客户来讲,企业文化是一张优质的名片,为客户提供便利舒适的服务。企业文化产生的持久而有效的影响力, 必将为会计人员高效地做好会计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以会计文化精神为引导,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提升会计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会计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职业道德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和信念、还有行业自律性惩戒来维系。

四、结束语

农村信用社会计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用社的共同财富。信用社会计文化建设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持续过程。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会计文化建设的问题,充分把握机遇,努力建设会计文化体系,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优化客户服务,把控风险,提升行业竞争力,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国峰.社会信用的制度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2(4).

浅议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建设 篇6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建设

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主要是利用信用社内部的各个部门通过分工的不同而产生的相互制约与联系的关系。并且通过制约与联系可以将信用社的职能进行控制,从而形成一套系统的措施与标准,让信用社的管理体系变得更加完整与严密。而且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日常的业务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风险,而通过内控制度的建设则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些问题,让农村信用社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还是会出现,因此就需要对信用社内控制度进行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让我国农村信用社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出现的问题

1.没有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的信用社内是存在由社员代表大会,监事会,理事会组成的“三会”,并且在此制度下建立了一系列的规定。但是在信用社日常工作中,“三会”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不能在农村信用社中拥有监督权和决策权,并且在农村信用社中的执行权力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很难得到正常的利用。而且由于“三会”目前在农村信用社中没有实际的权力,因此信用社的实际管理者为信用社法人,因此信用社法人的权利也就得不到制约,对农村信用社在工作中的收益会造成一些隐患。

2.内控制度的权威性不够

如果内控制度想要在农村信用社中发挥出很好的作用,那么就需要内控制度真正的得到执行。但是目前在我国的农村信用社中的内控制度仍然缺乏权威性与独立性。没有一个独立并且权威的内控机构,那么农村信用社也就不能拥有完善的内控制度。而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信用社稽核人员仍然属于联社领导,无法在信用社中拥有独立性,并且由于缺乏独立性,在工作中如果发现了信用社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修改建议也不具有权威性,在信用社中得不到很好地执行,对相关责任人也无法作出妥善的处理。

3.内控制度没有落实并且建设不规范

目前农村信用社中内控制度所表现出的一个明显现象就是制度得不到落实,在信用社日常工作中的一些违规现象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而且在信用社中的经营也注重经营规模的发展,并没有将内控制度的建设放在第一位。而且就内控制度的建设情况而言,很多信用社的内控制度建设显得不规范,一些制度的建设无法跟上信用社的业务发展情况,还有些制度的建设和信用社的管理工作不能很好的匹配,因此就会造成信用社内控制度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的情况,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二,完善农村信用社内控建设的方法

1.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由于目前的农村信用社中的“三会”无法起到相应的作用,因此就需要在信用社中进行改进,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能够让信用社法人得到有效的约束。按照这个目标,应该在农村信用社中完善社员代表大会,监事会,理事会组成的“三会”制度,并且需要给予“三会”真正的监督权,执行权以及决策权,通过这些权力可以有效的制约信用社法人的各种权力,从而达到防止信用社中权力滥用的情况发生。

2.让内控机构具有权威性

由于目前的内控机构并没有权威性,并且稽核人员属于联社,因此很多时候不能对信用社中的一些不规范情况进行很好的管理。因此就需要信用社的内控制度建设完善机制,并且让稽核人员拥有权威性和独立性,从而能够对信用社工作中的不规范现象进行及时的指正,并且可以很好的制约信用社法人的权力,从根源上避免了权力滥用现象的发生。

3.落实内控制度

要将信用社内控制度建立的完善,就需要将制度落到实处。在信用社的管理工作方面,需要普及内控制度,将内控制度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真正的显现出来。而要做到这些,首先需要明确信用社中的各种责任,让信用社中每一位责任人都能够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且需要严格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去规范信用社中的工作流程,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最好要加强对信用社中各项工作的考核,并且及时作出评价和修改建议。

4.对会计工作重视起来

如果要让内控制度真正的起到作用,就需要加强对会计工作的重视。首先要严格按照工作规范来规范会计工作的操作流程,实施岗位分工的工作措施,让会计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有很明确的责任人,从而能够将信用社的工作情况以最客观,最真实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保证内控制度的进行。

三,结语

目前的农村信用社工作中的内控制度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就需要对信用社内控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改进内控制度在农村信用社中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建设仍然存在着缺乏权威性,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制度没有落实等问题,因此就需要信用社在工作中落实内控制度,并且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让稽核人员拥有独立性和权威性,从而能够让内控制度的建设更加完善,信用社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勇.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的不足及完善[J].时代金融(下旬),2013,(2):190-191

[2] 孙若石.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1):355,344

[3] 王羡东.完善和加强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及执行力[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3):12-13

浅议农村发假货币网络建设 篇7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支撑作用

一、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普遍问题

1.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解不深

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即大农业内部的农、林、牧、渔之间的比例关系或农业内部比例关系的调整。但是农业产业并不是孤立和封闭的,其发展也涉及到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涉及到与农村非农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农业内部各个生产部门的成长和比例变动。所以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就必须从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来考虑农业结构的优化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但是若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指的就是农村的农业产业,工业产业和服务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受多种原因的制约,农产品深加工不够,粗放经营多,优势资源没有转化成优势产品,工业化程度不高,阻碍了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进程。

2.对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认识不清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以农民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政府的职能是提供制度,培植市场的主体是农民,提高其产、供、销经营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政府过多的经济职能导致了农业结构调整中经济区被行政区所代替。过多的行政干预,导致比较优势难以发挥,产业优势没有形成。重速度轻结构,重经济指标,轻体制和机制,相应服务的严重滞后,所涉及到农业方面的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相矛盾。农民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受“重工轻农”政策的影响,其产权和利益没能很好形成,市场参与能力和占有的意识差,不具备独立抗市場风险能力。从而形成了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虚设”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

3.对违背市场规律的现象未遏制

农业的脆弱性决定了农产品供过于求时,就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有的地方本来就有比较好的且已形成规模的产业,在利益的驱使下一哄而上,造成市场供求严重失衡,生产出来的产品低价卖出甚至卖不出去。比如我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的生姜、桑蚕、苎麻,九十年代发展以银杏为主的“三棵摇钱树”就是如此。在结构调整中,农民拿出最好的耕地,各级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由于对市场预测不足和管理的不科学,农民生产出的产品根本就卖不出去,没有发挥出相应的经济效益。一厢情愿的结构调整,极大的伤害了农民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4.对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未及时解决

(1)农民收入增长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地区的农业和工商企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城区比较,并没有形成各个产业全面繁荣发展的局面。农村地区农业占相当大的比重,工业起步较晚,第三产业比重过低。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后来乡镇企业的兴起给农村经济注入了一股活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城市经济的激烈竞争下,少数乡镇企业升级成现代企业并做大做强,多数乡镇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留下了大量的债务。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我市是一个典型农业县市,绝大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是农业,近年来,虽然各地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不少农民缺乏专业技能,体力劳动者居多,也制约了农民增收。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仅靠农业和打工两项,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2)农业现代化滞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几年的探索,我市已形成了“两叶一芋两草一菜”的发展思路和标准化生产要求,但是只单纯追求数量增长,不注重质量提高,品牌培育较晚,市场占有率低下,知名度不高,龙头作用不明显,新技术的培育和推广优势不明显。大部分农民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农业只能粗放而不能集约经营。农业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产品结构雷同,虽然产量逐年递增,但农民在买方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增产而不增收。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风险不能共担。农业的市场、信息、技术服务支撑体系较薄弱。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服务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受信息、交通等因素影响,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3)特色优势不明显

产业链延伸不够,上游、下游和横向要么是生产的空白领域,要么协作能力较差。全市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拉动作用不强。小而散,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弱,量的扩张和质的突破难,导致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现有的农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更新慢,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采用少,缺少特色和高科技产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大多从事粗加工、低附加值、低水平产品生产。普通产品多,特色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品牌产品少,缺乏比较优势。资源开发和利用多是高消耗、高浪费、高污染、低效益,缺乏综合、循环利用能力。

(4)普遍存在的问题

①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还不够。各地没有本着“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的原则,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特色,连片开发,规模较大的专业村、专业乡还比较少,“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格局还未真正形成,农业经济的规模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②科技普及率还比较低。我市农村劳动力多数文化程度偏低,科技意识比较淡薄,受传统生产方式影响,主动学习和应用新科技的自觉性差,一大批农业新品种、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率较低。虽然每年各级主管部门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培训和宣传,但普及面低,收效甚微,致使全市农业的科技含量整体不能迅速提高。

③资金短缺成为目前制约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由于财力因素,市政府每年用于发展农业的投入有限,加之农业生产风险大,农村信用社投放农户的贷款规模和范围偏小,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和农民自主投资的积极性,致使农业发展缺乏后劲。

总之,离开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而单纯地搞新农村建设,就必然会导致新农村建设泡沫化、虚拟化、空心化。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产业素质不高、结构性问题突出。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把符合市场要求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适应农产品市场的现实需求,又要注意研究预测潜在的和未来的市场需求;既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基本数量需求,又满足多层次、优质多样化的需求;既要适应国内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又要研究分析国际市场的需求,发展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2.效益最大化原则

由区域内自求平衡逐步向发挥区位优势、形成区域间专业分工协作转变;由单纯的种植业向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转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依靠科技原则

科技对农村结构调整具有关键作用。实现农业提质增效,最根本的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步伐,在优化品种、品质结构上求得突破,实现农业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资源利用从粗放向精深加工转变,使科技进步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推动力。

4.发挥优势原则

要使农产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发挥好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以烟叶、茶叶、畜牧等一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推进专业化分工和区域经济发展。

5.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不仅要解决好当前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而且要着眼于农业长远利益,有效地利用、配置、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调整产业结构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1.有助于培育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首先的要求,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发展生产必须要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大的产业支撑。一是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使其充分发挥效益,降低农业产业的市场风险;二是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提高产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三是要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动植物防检和保护、认证认可等服务体系,为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保障;四是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发展推广订单农业和电脑农业,为公司+基地+农户创造条件;五是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内部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环保、安全的要求,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为发展特色、绿色、循环产业打基础。

2.有助于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必须发展好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使现代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等产业协调健康发展,能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能够积累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能够改变农村收入结构、就业结构,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改变农村生活方式;能够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业用地、农村人口居住的适度集中。

3.有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怎样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一个重要、实质性的措施是:在城乡发展过程中建立具有差异、互补和衔接的产业分工体系。通过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使农村地区整体上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作用下,引导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村流动,从而加速新农村建设进程。

四、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1.政府调控市场,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城市是城市、农村是农村的建设办法。体现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教育群众自觉主动参与,克服“等、靠、要”思想,通过城乡互动来推进新农村建设,根据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第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条件;第二,随着城区产能相对过剩、产业升级、生产成本提高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大,农村要主动创造条件承接城区转移、辐射和扩散的产业,与城区建立起合理分工、互为支撑、相互补充、相互推动、紧密联系的产业布局体系,实现城乡生产层面的衔接。同时,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凡是企业能办的,政府就不干预;凡是中介机构能解决的,政府就不包揽。政府要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提供战略规划,实施分类指导,集聚优势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点。

2.市场引导企业,发展特色产业

以我市独特优势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传统工艺为支撑,确定3~5个特色产品,引导各生产要素向特色产品生产领域相对集中,开发和延伸特色品牌,进行优势延伸,形成特色产业。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注重实效、突出特色,不搞形式主义,形成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精的比较优势,促進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增强农村经济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企业带动农户,培育循环经济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加速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高技术来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发展。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要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发展规模化的加工企业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带动农户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这个重点主导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加快农产品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农村信贷、财务、技术服务与推广、职业介绍与劳务输出等组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使农民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农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消费心理等方面,能够获得及时、充分的数据和资料,能夠以此分析和判断应该种什么、养什么。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实施生态建设,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加快产业发展生态化步伐。

4.加大投入力度,转变经营理念

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入手,切实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来抓,自觉地把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到重要位置,全面推进,抓出成效。同时还要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而是要靠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如交通、水利、林业、农发、扶贫、科技等部门的资金和项目实行捆绑使用,统筹安排,集中发放,开辟“财政专项拨入,涉农支农项目投入,部门扶持投入,社会捐赠投入,农户主体投入”等渠道,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佳效益。要把培养“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现代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长远之策。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出发点,通过政府引导和资金扶持激活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5.产业纵深推进,优化结构调整

(1)提高第一产业经营水平。全市各级都应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全新的市场农业发展观,大力发展经营主导型农业。借助专业合作组织或公司、流通协会等形式,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多渠道搞活流通。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布局和区域分工,形成产、供、销一条线,普及订单农业,提高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竞争力。

(2)强化第二产业。大力培育一批市场牵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附加值高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保鲜、贮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用足用活“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因地制宜地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特色明显的农产品,带动农民增收。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各种面向“三农”的服务业,积极扶持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专业化经营。以发展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契机,构建小城镇和农村物流网络,拉动农村消费和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创造有利环境,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农村品尝、观光旅游等业,鼓励支持有生产能力的农民搞农业综合开发,千方百计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五、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新农村建设做保障

1.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1)调整大农业结构,重点是发展畜牧业、茶叶、烟叶、药业。调整种植业结构,要在保证粮食面积相对稳定、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反季节蔬菜等高效作物,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亩产值、亩效益。

(2)调整品种结构。要立足市场需求,淘汰产量低、品质差的老品种,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新品种。

(3)调整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业,重点发展名特优产品和精细特色农业产品,实施绿色农业战略,发展绿色食品。同时要积极发展新型企业,如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标准农业等。

2.科教并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提高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改善科研条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具有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开发优质新品种,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和抗风险能力。

(2)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普及成熟适用农业技术,使其充分发挥效益。

(3)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举办各种类型的农业技术培训班,兴建农民技术学校,培训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农民了解农产品、提高素质创造条件。

3.培育骨干企业,实现农产品增值增利

目前,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低,主要低在农产品加工滞后,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农产品是进行粗加工或根本没有进行加工就直接进入市场,造成竞争能力不强、价格低,影响农民收入。全市要围绕本地主导产业,整合资源有计划地办好各种类型的加工企业。形成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起来。

4.积极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我市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2亩,大量劳动力长期从事种植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从农村经济角度来看,农村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茶叶和产品加工业和以农产品储藏、运输、销售为主的服务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包括旅游业、商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拓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空间。只有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大批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才能真正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同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逐步改善我市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承载力。

5.强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有一个稳定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持续有力的行政扶持。首先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使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次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落实各种优惠政策,扶持结构调整中的新兴产业发展。规范发展农业中介服务和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深化教育、社会保障等项社会制度改革,为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创造条件。第三,对于部分设置不尽合理的政策条款进行完善和修正。第四,加大宣传力度,农民自觉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克服等、靠、要思想,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2)强化科技保障。一是要加大良种繁育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力度,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要加强农民培训,借助函大、农广校和农民夜校等阵地,有计划地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

上一篇:建设工程投标邀请函下一篇:2023年山东省公务员面试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