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教学大纲

2024-06-21

临床药理学教学大纲(精选8篇)

临床药理学教学大纲 篇1

临床药理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专业七、八年制学生使用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药理学、临床药效动力学、临床药代动力学、市场药物再评价的概念。2.熟悉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临床药理学的职能。

3.了解临床药理学的发展概况,新药临床试验的分期、药物临床试验的伦理学要求。【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1.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交叉学科。临床药理学以基础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规律等,包括临床药效学、临床药动学、新药的临床试验、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2.临床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和临床效应及作用机制。

3.临床药代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正常人与患者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性。

4.市场药物再评价(revaluation of marketing drugs):对已批准上市的药品从临床药理、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等方面,对其在社会人群中的不良反应、疗效、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做出科学评价和估计。

二、国内外临床药理学发展概况

三、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1.药效学研究 2.药动学研究 3.毒理学研究 4.临床试验 5.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四、临床药理学的职能 1.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 2.市场药物的再评价 3.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4.临床药理学教学与培训 5.临床药理服务

五、新药的临床药理学评价 1.新药研发的主要流程

2.新药临床试验的分期:Ⅰ、Ⅱ、Ⅲ、Ⅳ期 3.新药临床试验方法学:对照、随机、盲法

六、新药临床试验的伦理学要求

第二章

【目的要求】

1.掌握药物在人体的体内过程随时间而改变的量变规律。2.熟悉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诸多因素。【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吸收

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1)消化道内吸收:口服或舌下、直肠给药

(2)影响药物从消化道吸收的主要因素:药剂学因素、生物学因素、首关效应

(3)消化道外吸收:从注射部位、皮肤粘膜、鼻粘膜、支气管或肺泡吸收 2.分布 分布是指吸收入血的药物随血流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细胞膜屏障器官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体液pH和药物解离度、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转运体。3.代谢 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也称生物转化(1)生物转化的方式与步骤(2)生物转化的部位及其催化酶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3)生物转化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与营养状态、病理因素。4.排泄

排泄是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到体外的过程。

(1)肾排泄药物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2)胆汁排泄及其影响因素(3)肠道排泄及其它途径排泄

二、药代动力学基本原理

1.药代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1)动力学模型:开放性一室模型、开放性二室模型。(2)消除速率过程:一级动力学过程、零级动力学过程

2.主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临床意义(1)半衰期(2)表观分布容积

(3)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4)生物利用度(5)总体清除率

(6)稳态血药浓度与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第三章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个体化

【目的要求】

1.掌握治疗药物监测的定义及临床意义。2.掌握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药物种类。3.熟悉治疗药物监测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1.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1)个体化给药(2)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

(3)判断病人用药的依从性(依从性指病人是否遵医嘱用药)2.血药浓度与药效的关系 3.需要监测的药物(1)治疗指数低的药物

(2)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3)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分(4)肝肾心功能不全(5)合并用药

4.治疗药物监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影响血药浓度与药效关系的因素(2)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和验证(3)采血时间与方法

5.血药浓度测定的方法

二、给药个体化 1.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

(1)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明确有效血浓度范围、掌握患者的个体化资料。(2)给药个体化的步骤

2.根据血药浓度制定与调整给药方案

第四章

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药物效应的量效关系、时效关系与时效曲线。2.掌握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3.熟悉药物的效应和作用、受体学说及其临床意义。【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药物的作用是增强或减弱机体原有的功能。增强者称为兴奋(excitation),减弱者称为抑制(inhibition)。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二、药物作用“量”的规律

1.量反应的量效曲线(graded dose-response curve)呈对称的S型曲线。2.质反应的量效曲线(quantal dose-respone curve)。

3.时效关系与时效曲线

三、药物特异性作用机制

1.作用于受体的药物:激动药、拮抗药、部分激动药、反向激动药

2.受体反应性的变化:受体脱敏、受体调节:下调(down regulation),上调(up regulation)3.受体理论与临床用药

四、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药物方面:

1.给药方案: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和间隔时间 2.药物剂型 3.制药工艺 4.药物相互作用

(二)机体方面:年龄、性别、营养状态、精神因素、疾病因素、遗传因素、生物节律。

(三)其他因素:生活习惯、环境污染。

第五章

药物的临床研究

【目的要求】

1.掌握新药临床试验分期及各期的目的。2.了解中国GCP的要点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中国GCP要点

二、药物临床试验分期及各期的研究内容、目的和设计原则

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某些类别的新药可以仅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Ⅰ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Ⅱ期临床试验: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确 定适应症,推荐临床给药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每日给药次数等,评价其不良反应并提供防治方法。

Ⅲ期临床试验: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是治疗作用确证阶段。目的是进一步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注册申请新药获得批准提供充分的依据。

Ⅳ期临床试验:又称新药上市后监察。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注意罕见不良反应)。

第六章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

【目的要求】

1.掌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2.掌握哺乳期妇女用药注意事项。【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药物对妊娠妇女的影响

(一)妊娠期药动学特点

(二)妊娠期用药注意 妊娠期合理用药原则:

1.给育龄妇女用药,应考虑妊娠可能性;

2.对已孕妇女,在妊娠头3个月内应尽量不接触药物尤其是已确定或怀疑有致畸作用的药物;

3.若紧急情况必须用药时,应注意(1)单药有效避免联用

(2)有疗效肯定的老药避免使用尚难确定是否对胎儿有影响的新药(3)小剂量有效避免大剂量使用(4)早孕期间避免使用C类、D类药物

(5)若病情急需,要应用肯定对胎儿有害的药物,应先终止妊娠,再用药。

(三)分娩期合理用药

镇痛药、麻醉药、子宫收缩和抑制药的临床应用。

二、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一)胎盘对药物的代谢和转运

(二)胎儿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三)药物对胎儿的损伤 1.致胎儿生长发育迟缓 2. 药物的致畸作用:

美国FDA根据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经验得到的药物对胎儿致畸危险性,把药物分为A、B、C、D、X 5类

有致畸作用的药物:苯妥英钠、巴比妥类、碳酸锂、已烯雌酚、避孕药、链霉素、四环素类、维生素A类、抗凝药、抗恶性肿瘤药、糖皮质激素、抗甲状腺素、酒精、吸烟 等。

三、哺乳期妇女用药 1.药物的乳汁转运 2.哺乳期妇女用药注意 1)药物对泌乳的影响 2)乳汁中药物对乳儿的影响

相当多的药物可通过乳汁转运,被乳儿吸收后,可能对其产生影响。

哺乳期妇女应禁用抗肿瘤药、抗甲状腺药、苯二氮卓类、抗抑郁药、抗癫痫药、喹诺 酮类药物

3)哺乳期妇女用药注意事项: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选择适当的用药时间;必须要用可能对新生儿有影响的药物时,应暂停哺乳。

第七章

新生儿及儿童用药

【目的要求】

1.掌握新生儿及儿童用药注意事项。

2.熟悉新生儿及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的用药特点。【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新生儿及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的用药特点

(一)新生儿对药物反应的特点

脏器功能发育不全,酶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代谢及排泄慢。随出生时体重、胎龄及生后日龄的改变,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变化很大。病儿之间个体差异大。

病理状态下,患儿各项功能均减弱。

(二)药物对新生儿的影响

1.可引起新生儿溶血、黄疸或核黄疸 2.可引起新生儿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3.某些抗生素对新生儿可产生不良影响 4.阿司匹林可致新生儿出血倾向

5.新生儿皮肤较薄,应用易吸收的外用药可产生全身毒性。

(三)婴幼儿期用药特点

(四)儿童期用药特点

二、新生儿及儿童用药注意事项 1.及早明确诊断有助合理用药

2.防止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的不合理使用 3.选择适宜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 4.严格掌握用药剂量 5.注意给药时间和间隔 6.重视用药的依从性

第八章 老年人的临床用药

【目的要求】

1.掌握老年人安全合理用药原则。2.熟悉老年人药动学、药效学特点。【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老年人生理、生化功能的变化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功能、免疫系统、泌尿系统功能的改变。

二、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特点 1.药物吸收:胃酸缺乏、胃排空速度减慢、胃肠及肝血流量减少、胃肠道内液体量减少,药物吸收减少。

2.药物分布:老年人细胞内液减少,总体液量减少,而脂肪增加;血浆蛋白减少;药物游离浓度增高。3.药物代谢

老年人肝重量减轻,肝血流减少,肝微粒体酶活性降低,对药物代谢减慢,t1/2延长 4.药物排泄

老年人肾组织进行性萎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血流减少,肌酐清除率降低,对药物的排泄能力减低,易蓄积中毒。

三、老年人药效学特点

1.神经系统改变对药效学的影响 2.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对药效学的影响 3.内分泌系统改变对药效学的影响 4.免疫系统改变对药效学的影响

四、老年人安全合理用药

(一)用药原则

合理:明确诊断、权衡利弊、正确选药。简明:简化治疗方案,用药种类少、用法简单。

适量:起始量一般用成人量的1/3~1/2,,经肾排泄的按肌酐清除率估算。

安全:警惕药物相互作用,减少不良反应。

(二)注意事项

1.慎重、合理选药,用药方案简明。2.提高老年人对医嘱的依从性

3.控制疗程,及时停药

4.注意烟、酒、茶和饮食对药物的影响

第九章

遗传药理学与临床合理用药

【目的要求】

1.掌握遗传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熟悉遗传药理学在临床药物治疗和新药开发中的意义。【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定义:

遗传药理学是研究机体遗传因素(DNA的多态性)对药效学和药动学影响的学科,主要集中研究引起药物反应个体和群体差异的变异基因。

二、遗传药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阐明遗传因素在药物代谢和反应差异中的作用及其机制。2.阐明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遗传变异。3.查找药物新基因。

4.阐明基因组中与药物相关的蛋白及其功能及编码基因。

5.对人群进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并阐明与药物反应变异相关的候选基因。

6.阐明药物反应蛋白和相关基因在疾病发生等方面的作用。

三、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

(一)药物氧化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

细胞色素P450酶系基因多态性:细胞色素P450酶系(cytochrome p450, CYP450)由一群基因超家族编码的酶蛋白组成。它参与临床上90%以上的药物代谢。因此,P450基因多态性是造成不同个体药物代谢差异的基础。

1.CYP2C9 2.CYP2C19 3.CYP2D6 4. CYP3A

(二)药物代谢转移酶基因多态性 1.HMNT基因多态性 2.TPMT基因多态性

三、药物转运体基因多态性 1.ABCB1转运体 2.有机阴离子转运体 3.有机阳离子转运体

四、药物受体的基因多态性 1.β受体的基因多态性 2.AT1受体的基因多态性 3.组胺受体的基因多态性 4.5-HT受体的基因多态性

五、遗传药理学和临床合理用药

(一)遗传药理学在临床药物个体化治疗中的意义 1.针对病人基因型选择合适的药物 2.针对病人的基因型选择个体化剂量

3.早期发现疾病的遗传性易感因子,及早预防发病和进行有效治疗。

(二)遗传药理学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意义

1.开发针对性强、对特定疾病和特定人群更安全有效的药物。2.发现药物新作用靶点,开辟新药设计新途径。3.改善新药开发和新药临床试验过程,减少参试人数量。4.提高新药研制成功率。5.降低新药开发成本和医疗费用。

第十章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药物警戒

【目的要求】

1.掌握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及常用分类。2.掌握药源性疾病的概念、诊断和处理原则。3.掌握药物警戒的概念及主要工作内容 4.熟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5.熟悉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

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

1.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定义 WHO:为了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人在正常用法用量下服用药物所出现的非期望的有害反应。

2.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 ADE)

WHO: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良医学事件,不一定与用药有因果关系。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

(一)按照药物不良反应的性质分类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传统分类

(三)药物不良反应的新分类法

三、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

(一)药物方面

1.药理作用

2.药物的制剂工艺、杂质

3.药物的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

4.药物相互作用

(二)机体方面 1.种族和民族差异 2.性别、年龄 3.个体差异 4.患者的病理状态

(三)其他因素

第2节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

(一)我国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

(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程序

(三)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范围

(四)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法

(五)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意义

第3节

药源性疾病

一、药源性疾病的分类

1.量效关系密切型

2.量效关系不密切型 3.长期用药致病型

4.药后效应型

二、诱发药源性疾病的因素 1.患者因素 2.药物因素

三、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依据病史、用药史、临床表现,询问过敏史、家族史,排除药物以外的因素,经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作出诊断。

治疗原则:找出致病药物,停用并促其排出;症状严重时,要进行对症治疗;对已确认的致病药可选用特异性拮抗剂。

第4节

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PV)

一、定义

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药物不良事件或其他任何与药物相关问题有关的科学研究与活动。

二、药物警戒的主要工作内容

1.早期发现未知药品的不良反应及其相互作用。

2.发现已知药品的不良反应增长趋势。

3.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因素和可能机制。

4.对风险/效益评价进行定量分析,发布相关信息,促进药品监管和指导临床用药。

三、药物警戒的目的

1.评估药物的效益、危害、有效及风险,以促进安全、合理、有效的用药。

2.防范与用药相关的安全问题,提高患者在用药、治疗及辅助医疗方面的安全性。

3.教育、告知病人药物相关的安全问题,增进涉及用药的公众健康与安全。

第十一章

药物相互作用

[目的要求] 1.掌握药物相互作用的概念及对临床治疗的影响。2.熟悉药物在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3.熟悉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4.掌握预防不良药物相互作用的方法。[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药物相互作用的概念及对临床治疗的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s):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所产生的复合效应,使药物的疗效发生变化或产生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对临床治疗的影响:药物的作用加强或减弱:加强指疗效提高或毒性增加;减弱指毒性减小或疗效降低。

疗效提高和毒性减小称为临床期望得到的药物相互作用。毒性增加和疗效降低称为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一)影响药物的吸收

1.pH的影响 2.离子的作用 3.胃肠运动的影响

4.肠吸收功能的影响 5.间接作用

(二)影响药物的分布

1.竞争血浆蛋白结合位点

2.改变药物的组织分布量

(三)影响药物的代谢

1.酶诱导(enzyme induction)

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格鲁米特、甲丙氨酯、苯妥英、扑米酮、卡马西平、保泰松、尼可刹米、利福平、螺内酯 等可加速某些药物的代谢,减弱其疗效。

2.酶抑制(enzyme inhibition)

药酶抑制剂:氯霉素、异烟肼、环丙沙星、红霉素、甲硝唑、咪康唑、酮康唑、西咪替丁、奥美拉唑、三环类抗抑郁药、吩噻嗪类、保泰松、胺碘酮、维拉帕米、哌醋甲酯、丙戊酸钠 等可抑制某些药物的代谢,增强其疗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四)影响药物的排泄

1.干扰药物从肾小管分泌 2.影响药物从肾小管重吸收

三、药效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1.协同作用

2.拮抗作用

四、药物体外的相互作用

配伍禁忌、药物与容器的相互作用、赋形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五、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1.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2.呼吸系统不良反应 3.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4.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5.肾脏的不良反应

六、不良药物相互作用的预防 1.详细了解病史

2.减少联合用药的种类和数量

3.尽量避免联合应用易导致严重不良相互作用的药物 4.充分考虑遗传因素、疾病或病理情况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5.不宜频繁更换药物

6.应用容易引起相互作用的药物时,应特别注意,必要时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第十二章

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性

[目的要求] 1.掌握药物滥用、药物依赖性的概念。2.掌握具有依赖性药物的分类。3.掌握药物依赖性的治疗措施。4.熟悉药物滥用的管制与防治。[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概念 1.药物滥用(drug abuse):非医疗目的反复使用具有依赖性潜能的精神活性物质的行为。2.药物依赖性

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是指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 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 表现出一种强迫性地定期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 为的是要体验它的精神效应, 有时也是为了避免断药引起的不舒适。同一个人可以对一种以上的药物产生依赖性。药物依赖性分为精神依赖性和生理依赖性两类: 1.精神依赖性(psychic dependence)

药物对CNS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欣快、愉悦、满足)。滥用者表现为对药物强烈的心理渴求(craying)。这种不能自制的强烈欲望驱使用药者产生觅药行为(drug seeking behavior)和用药行为(drug taking behavior)。

2.生理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

具有依赖性特征的药物经过反复使用所造成的一种病理性适应状态,必须有足量的依赖性药物维持,机体才能保 持正常状况。若突然停药,生理功能紊乱,产生戒断综合征(abstinence syndrome)。

3.交叉依赖性(cross-dependence)人体对一种药物产生依赖性时,使用该药所引发的戒断症状可被另一性质相似的药物所抑制,并维持原已形成的依赖状态。

二、具有依赖性特性药物的分类

1.麻醉药品(narcotic drugs):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

2.精神药物(psychotropic substances)::镇静催眠药、中枢兴奋药、致幻剂。3.其它:烟草、酒精、挥发性有机溶剂。

三、致依赖性药物的依赖性特征

四、药物滥用的危害

五、药物滥用的管制与防治 1.国际管制战略

2.我国的药物滥用管制办法

六、药物依赖性的治疗

治疗目标: 从依赖状态变成无毒状态,并维持无毒状态。

完整的阿片脱瘾包括:脱毒或控制戒断症状;身体康复和心理康复; 预防复吸。第十三章

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

[目的要求] 1.掌握不同类型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原则。2.掌握各类癫痫的合理选药。

3.熟悉抗帕金森病药、抗老年痴呆药的临床应用。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药物治疗

(一)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选药原则 1.首选抗血小板药

2.频繁发作的颈内动脉系统、无房颤的患者可选巴曲酶降解纤维蛋白。3.经抗血小板治疗后仍频繁发作者可考虑加抗凝治疗。4.伴房颤者选华法林长期口服以预防发作。

5.对于有危险因素者,尤其有出现脑梗死者,应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治疗。6.可加用钙通道阻滞药或改善脑供氧的药。

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药物治疗

(一)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选药原则

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以分型、分期为核心的个体化治疗。

三、脑栓塞的药物治疗 1.降颅压、脱水及利尿药 2.溶栓药 3.抗凝药

第2节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药物治疗

(一)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选药原则

二、脑出血的药物治疗

(一)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选药原则

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减轻血肿造成的 继发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治并发症。

第3节

治疗癫痫的药物

一、癫痫发作的主要类型。

二、抗癫痫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三、癫痫治疗的总则

1.按照发作类型选药

2.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尽量单一用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最好监测血药浓度;换药时应先加用替换药,再渐停老药;不可突然停药。

3.密切注意不良反应 4.孕妇用药应特别慎重

四、常用抗癫痫药

第4节

抗帕金森病药

第五节

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

一、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

二、常用抗帕金森病药 1.拟多巴胺类药 2.中枢抗胆碱药

第5节 抗老年痴呆药

一、概述

二、常用抗老年痴呆药

1.脑循环改善剂 2.亲智能药

3.与神经递质有关的药物

第十四章

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目的要求】

1.掌握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T1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掌握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及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3.掌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β受体阻断药、利尿药在心衰治疗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4.掌握常用调血脂药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

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

一、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临床分型。

二、常用抗高血压药的分类

三、常用抗高血压药 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 3.肾素抑制药 4.钙通道阻滞药 5.β受体阻断药 6.利尿药

四、抗高血压药的合理应用 1.小剂量用药,减少不良反应 2.平稳降压 3.联合用药 4.个体化治疗

五、特殊人群的降压治疗

1.高血压合并心衰:ACEI、ARB、β受体阻断药、利尿药 2.高血压合并冠心病:β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滞药、ACEI、ARB 3.高血压合并糖尿病:ACEI联用钙通道阻滞药或小剂量利尿药 4.高血压合并肾脏损害:ACEI、ARB、钙通道阻滞药 5.老年高血压:钙通道阻滞药、ACEI、ARB、利尿药 第2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应用

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1.冲动形成障碍:①自律性增高;②后除极和触发活动。2.冲动传导障碍:①单纯性传导障碍;②折返形成。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I类:Na+通道阻滞剂,又分为Ia、Ib、Ic三个亚类。II类:β受体阻断剂 III类:延长APD药 IV类:钙通道阻滞剂

三、临床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1. I类抗心律失常药

(1)Ia类

奎尼丁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普鲁卡因胺的作用和临床应用特点。(2)Ib类

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美西律的作用特点。(3)Ic类

普罗帕酮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特点。2.II类-β受体阻断药

β受体阻断剂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主要适应症。普萘洛尔,美托洛尔、艾司洛尔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特点。3.III类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作用、药动学、不良反应。索他洛尔的抗心律失常特性。4.IV类 钙通道阻滞药

维拉帕米在抗心律失常中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四、抗心律失常药应用原则

第3节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的临床应用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醛固酮受体拮抗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与评价。

二、利尿药

利尿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与应用。

三、β受体阻断药

对心力衰竭从禁忌到适应症,抗心衰的机制及临床评价、用法与注意事项。

四、强心苷类

强心苷类抗心衰的作用与机制、临床应用与评价、用法与注意事项。

五、心衰的药物治疗原则

第4节 调血脂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临床应用

一、调血脂药

1.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

洛伐他汀(lo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等此类药物的降脂特点、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评价。

2.苯氧酸类(贝特类)的降脂特点、临床应用及评价。3.烟酸类的降脂特点、临床应用及评价。

二、抗氧化剂

普罗布考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评价。

三、多烯脂肪酸类

包括n-6和n-3两种类型,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评价。

四、保护动脉内皮药 肝素、硫酸软骨素等。

第十五章

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药物 【目的要求】

1、掌握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的作用与作用机制、适应症、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2.熟悉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药理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3.掌握硫脲类药物治疗甲亢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 糖尿病的临床用药

一、糖尿病的类型

二、胰岛素

1.胰岛素各种制剂的特点 2.胰岛素的药理作用与机制 3.临床应用与评价 4.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三、口服降血糖药

1.磺酰脲类:第一、二、三代磺酰脲类药物的名称、作用与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与评价、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2.格列奈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作用与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与评价、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3.双胍类:二甲双胍

作用与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与评价、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4.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药理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与评价、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5.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

药理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与评价、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6.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 药理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与评价、不良反应。7.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 西格列汀

药理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与评价、不良反应。第2节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临床用药

一、硫脲类

包括 ①硫氧嘧啶类:丙硫氧嘧啶、甲硫氧嘧啶;②咪唑类:甲巯咪唑、卡比马唑 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与评价、不良反应与防治。

二、碘和碘化物

碘化钾和复方碘溶液的药理作用与机制、临床应用与评价、不良反应与防治。

三、放射性碘

临床应用与评价、不良反应与防治。

四、β受体阻断药

常用普萘洛尔、美托洛尔辅助治疗甲亢及甲状腺危象。

第十六章 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目的要求】

1.掌握抗菌药依据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分类。

2.掌握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抗菌特点、临床评价和主要不良反应 3.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4.熟悉需要进行TDM的抗菌药物。【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抗菌药的临床药动学

(一)抗菌药的体内过程

临床常用抗菌药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方面的特点。

(二)抗菌药的体内过程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依据抗菌药在不同组织或体液中的分布情况,选择在感染部位易达有效浓度且细菌敏感的药物,以提高疗效。

2.轻中度感染选择口服吸收好的抗菌药,严重感染注射给药。

3.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药易透过胎盘屏障损伤胎儿,孕妇禁用。4.多数抗菌药在尿中浓度高,治疗单纯性尿路感染可口服用药。

(三)抗菌药依据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分类

1.浓度依赖性抗菌药:氨基苷类、氟喹诺酮类、甲硝唑等。2.时间依赖性抗菌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等。

二、抗菌药的治疗药物监测

需要进行TDM的药物:氨基苷类、万古霉素、氯霉素、SMZ-TMP、肾功能减退者应用大剂量青霉素。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确诊为细菌感染才用。2.据药敏结果选药。3.依据药物的作用特点选药。

4.依据患者病情状况制定抗菌治疗方案。5.避免局部用药;联合用药应有明确的指征。6.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和疗程。7.综合治疗

四、抗菌药的临床应用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的抗菌特点、临床应用及评价、主要不良反应与防治。

第十七章

抗恶性肿瘤药的临床应用

【目的要求】

1.掌握常用抗恶性肿瘤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及特点。2.熟悉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了解其发展方向。3.熟悉抗肿瘤药物的合理应用。【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一、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分类

根据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将其分为五类 1.干扰核酸代谢的药物

2.直接影响和破坏DNA结构及功能的药物 3.影响转录过程的药物 4.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5.生物治疗药

二、常用抗恶性肿瘤药的作用与特点

(一)干扰核酸代谢的药物 1.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药

甲氨蝶呤(MTX)的抗肿瘤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2.嘌呤核苷酸互变抑制剂

巯基嘌呤(6-MP)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3.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

氟尿嘧啶(5-FU)的抗肿瘤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卡培他滨的特点及应用。4.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

羟基脲(HU)、吉西他滨的作用特点。5.DNA多聚酶抑制剂

阿糖胞苷(Ara-C)、安西他滨的临床应用

二、直接影响和破坏DNA结构及功能的药物

(一)烷化剂

1.氮芥(HN2)用于恶性淋巴瘤,尤其适于有纵膈压迫症状者。毒性大。

2.环磷酰胺(CTX)对恶性淋巴瘤疗效显著。对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卵巢癌、乳腺癌等有效。致骨髓抑制,出血性膀胱炎,肝功损害。

3.噻替派(TSPA):用于乳癌、卵巢癌、肝癌、恶性黑色素瘤。致骨髓抑制。4.白消安(马利兰):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抑制骨髓。

5.卡莫司汀:其脂溶性高,能透过血脑屏障,主要用于脑瘤,对恶性淋巴瘤、骨髓瘤也有效。致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肺纤维化.(二)破坏DNA的铂类化合物

顺氯氨铂:肿瘤联合化疗常用药物之一,与其他抗肿瘤药无交叉耐药性。可损伤消化道、抑制骨髓、引起耳毒性和肾毒性。同类药物卡铂抗瘤作用强,毒性较低。

(三)破坏DNA的抗生素类

丝裂霉素(MMC):用于消化道肿瘤、恶性淋巴瘤等。

博莱霉素(BLM):主要于鳞状上皮癌,也用于淋巴瘤的联合治疗。

(四)拓朴异构酶抑制剂

喜树碱(CPT):用于胃癌、绒毛膜上皮癌、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对膀胱癌、结肠癌、肝癌等。喜树碱毒性大,可致GI反应、泌尿道刺激症状、骨髓抑制等。羟基喜树碱的毒性较低。

三、干扰转录过程的药物

1.多柔比星(阿霉素,adriamycin):抗癌谱广,疗效高,用于耐其它药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或粒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肉瘤、乳癌、卵巢癌、小细胞肺癌、胃癌、肝癌、膀胱癌等。可致心脏毒性、骨髓抑制等。

2.柔红霉素 作用机制同阿霉素,用于耐其它药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或粒细胞性白血病。也可致心脏毒性、骨髓抑制等

四、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一)干扰氨基酸供应的药物

L-门冬酰胺酶 :可水解 L-门冬酰胺使瘤细胞蛋白质合成受抑制,而正常细胞不受影响。用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有骨髓抑制、过敏反应。

(二)干扰蛋白质功能的药物

三尖杉酯碱:它们抑制蛋白合成起始阶段,并使核蛋白体分解,释出新生肽链。对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疗效好,也用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可致骨髓抑制、脱发、胃肠道反应等。

(三)影响微管蛋白装配和纺锤丝形成的药物

1.长春碱类 有长春碱(VLB)、长春新碱(VCR)、长春地辛(VDS)长春瑞宾(NVB)。主要作用于M期。VLB主要治疗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绒毛膜上皮癌。VCR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疗效好。VDS主治肺癌、恶性淋巴瘤、乳腺癌、食管癌、黑色素瘤和白血病。NVB治肺癌、乳腺癌、卵巢癌、淋巴瘤等。长春碱类可致骨髓抑制、神经毒性、脱发、胃肠道反应和局部刺激等,VCR的外周神经毒性大。

2.紫杉醇类 有紫杉醇和紫杉特尔,对卵巢癌和乳腺癌有特效。对肺癌、食管癌、大肠癌、黑色素瘤、淋巴瘤、脑瘤也有效。紫杉醇致骨髓抑制、心血管毒性、神经毒性和过敏反应。紫杉特尔不良反应较少。

五、生物治疗药

(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伊马替尼、吉非替尼、索拉非尼的抗肿瘤特点。

(二)单克隆抗体药

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的抗肿瘤特点。

六、抗肿瘤药物的合理应用 1.选择正确、有效的给药方法 2.联合用药

临床药理学教学大纲 篇2

1 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基于问题的学习,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增多[1]。在药理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先问题、后内容”,以教师为引导,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2]。PBL教学法能增进基础知识和临床的联系。例如:氯丙嗪出现中毒时低血压,为什么只用去甲肾上腺素,不能使用肾上腺素解救?可将这个问题提前一周交给学生。将一个班的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8人,小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网络寻找答案,并相互交流讨论。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汇报自己组得到的答案,教师根据每组学生所得到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PBL教学法使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法得到改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但PBL教学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在整个药理学教学中全部采用。由于PBL教学法需要课时多,而我校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两年的理论学习中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只能在部分章节采用。

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判断案例中提出的问题,从而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3]。例如“患者,男,42岁,高血压病史十余年,最高达220/120 mm Hg,无明显症状,未规律用药,近期感觉不适。查体:血压180/112 mm Hg。心电图:左心室高电压,提示心肌肥厚。心脏超声: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尿常规(-)、血脂、血糖均在正常范围内。针对此患者请给出合理治疗方案”。通过这个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在假设的场景里思考当面对患者具体病情时该如何处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临床经验,只有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法促使学生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融会,从而获得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找到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关系,把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拉近了基础知识与临床的距离,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日后实习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收集大量临床案例,根据教学内容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转化为临床用药经验。

3 多媒体教学法

在传统板书教学中,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书写板书,而药理学每个章节药物多、内容繁杂,教师将大量授课精力用于板书上,讲授时间相对缩短,易使学生疲惫、走神。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各种媒体信息,如对药物应用图文、药物体内过程图像、实验视频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CAI),以优越的性能和生动、直观、新颖、有趣的教学环境成为药理学用以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4]。比如在抗心律失常药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将心脏发生心律加快的原因以动画形式表示,易于学生理解。在药理学中作用相似、学生容易混淆的药物可以采用表格形式,便于学生记忆同一表格中药物的相同点、不同点。例如,将中枢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药的镇痛机制、镇痛部位、各自具有的优缺点以表格形式让学生一目了然,从而总结出两类药物区别,为今后临床用药打下一定基础。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在于可以展现传统教学无法展示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理性的内容感性化,通过视觉和听觉等感官刺激来调动学生学习药物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拓展学生对药理学感知的深度;同时节省了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5]。但是当教师对自己所做的幻灯片熟悉度不够时,容易让教学杂乱无章。所以多媒体教学法要求教师对临床专业知识透彻掌握,力求将幻灯片做的清晰易懂,以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4 翻转教学

翻转课堂是基于网络在校园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6],其主要学习任务由学生在课下完成。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重新设计,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可以通过学校网络中心教师的帮助制作视频课件,要求短小精湛,突出重点。将视频放在学校网站的云数据中,将一些不重要的章节纳入学生自学范围,学生课下进行学习,课上教师重点讲授其他临床常用药物。如抗帕金森药物和抗阿尔茨海默症药便可采用此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考试的形式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监督学生自学章节的学习。但此教学方法对学校硬件和学生自我约束力都有较高要求。

5 LBL教学法

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教学法为传统教学法,由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课时少、内容多、重点多,所以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LBL教学法能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反复解说难点,能使学生较快掌握学习重点;强调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充分驾驭课堂,有助于学生思维的集中;提倡班级授课制,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7];便于师生情感交流,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在药理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活化书本知识,培养出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利平,方定志.PBL教学方法的调查和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95-96.

[2]王丽琼,施晓波,丁依玲.PBL+LBL双轨教学模式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6(5):941.

[3]刘铮然,崔成立,杨玉梅,等.案例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0):93-94.

[4]刘晓健,刘义,王蕊.利用多媒体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50-51.

[5]文莉,陈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药理课堂教学[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5,7(4):62-63.

[6]周维英,周红,陈晓红,等.基于翻转教学模式的药理学教学探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4):2212-2214.

临床药理学教学大纲 篇3

摘 要: 本文从当前兽医药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出发,阐述利用动物医院临床实习,强化兽医药理学教学效果的优势,让学生及任课教师进入动物医院,进入临床一线,掌握临床用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兽医药理学 动物医院 临床实习

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基础学科[1]。兽医药理学是高等农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作为动物医学专业(兽医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兽医药理学,会正确选药、合理用药、提高药效、减少不良反应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将来从事临床实践工作所必需的。通过多年兽医药理学教学工作,笔者发现,兽医药理学对于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门容易学的课程,总结原因如下:

1.当前兽医药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因为兽医药理学这门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大都开设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学生这时接触的专业课程并不多,对专业知识刚开始有所了解,许多专业名词并不是很明白,尤其是讲到药物的临床应用时,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内科病、外科病、传染病、寄生虫病等这些临床专业课,所以对药物的临床应用只能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是兽医药理学与其他科目相比,知识点较散,理论性内容较多,杂而抽象,药理知识不太容易掌握。药物种类繁多,许多药名通过外文直译过来,没有记忆的规则,一类药物里有许多种药物,各自理化性质和作用特点又不尽相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复杂,所以面对千奇百怪的药名、多如牛毛的知识点,学生不知该从何入手,抓不住重点,好像什么都要看、都要背,短时间内又难以理解和记忆。

三是高校教学特点与现状:药理学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将临床各类药物治疗的病例进行筛选引入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2]。现高校年轻教师大多数为兽医药理学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学历较高、科研水平较高,但相对来说临床实践水平有限,加之没有临床用药经验,讲课时很难与兽医临床用药实际相联系。因此,讲课过程中只讲授课本理论知识,缺乏实例分析,难免比较枯燥,课堂的气氛较差,学生学习兴趣欠佳,教学效果难以保证[3]。

四是教材内容主要针对家畜与家禽,有关宠物等小动物的常用药物及药理知识较少,这对于近几年蓬勃发展的宠物行业和将来打算从事宠物临床工作的学生来说都是极大的欠缺[4]。徐茂森[5]提出随着“伴侣动物热”不断升温,暴露出国内动物医疗行业人员数量的缺乏和质量的不足。

2.充分利用动物医院临床实习,增强兽医药理学教学效果

高校动物医院是动物医学专业校内重要的教学实习基地,对于动物医学专业来说,其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形式的教学基地所无法替代的。动物医院具有综合功能,不仅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实施教学计划,为学生的专业课实习和毕业实习提供良好的条件,还具有搜集科研素材、对外服务社会的多重功能[6]。

动物医学专业各课程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各课程之间存在许多如何之处。能将这些课程有机融合,使学生学习各课程能够相互贯通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从事动物医院的临床实习。学生在动物医院实习,在指导教师和临床医师的指导下,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亲自动手操作,全面了解动物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防控与治疗技术,掌握兽医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畜牧兽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对于兽医药理学课程的学习来说,还有以下优势:

2.1实现从理论知识—模拟药房—真正药房的过渡。

现有的药理学课程主要是阐明药物的作用和作用机制,讲授药物的临床具体应用、应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较少。教材讲授的药物大多为原料药,与实际临床应用的制剂还有一定差别,再加上临床上联合用药较多等实际问题,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将来实际应用的脱节。理论课上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也开展以问题、病例为中心的讨论和PBL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形式单一,没有实境教学,学生学习效果也一般。刘爱军等[7]在药理学教学中开展了“病案式模拟药房”的教学改革探索。通过学生—多媒体病案软件—模拟药房的互动,“病案式模拟药房”模拟医院形式,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满足了学生的初步临床实践需求。一般开设动物医学专业的农业院校中都有自己的动物医院,让学生走出教室,利用周末及假期,走进动物医院,进入真正的动物药房,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可见、可触、可闻的实物,必将有利于学生对药物在实际临床上的正确合理使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2开阔学生知识面,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一般教学用教材的出版、更新往往滞后于当前该领域的发展,兽医药理学教材也滞后于新药的研发和上市应用[8],因课堂讲授课时的限制,不能把教材上所列药物一一讲授,在动物医院实习过程中,医院内所用药物品种较多、较新,涉及面比较广,学生可以接触了解到许多课本上未涉及的药物,利于学生开阔知识面,跟上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发展。

2.3提高学生临床工作能力,培养合格的临床兽医师。

兽医药理学教学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让兽医师学会“对症下药”,通过正确药物的使用达到治愈患病动物的目的,把药理学的理论知识及技能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但现有的教学模式下,简单、有限的实验室内的实验教学和课程实习远远无法满足真正的临床实践要求,只有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临床实际工作中,患病动物的病情可能存在混合感染、继发感染或多器官、多症状发病等复杂病情,并不仅仅拿出药理课本上一种药物就可治愈,需要用到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我们在讲授理论课时大都进行单一药物的讲解,这就造成了学生面对临床病例“无从下药”的尴尬处境。但这种情况限于药理理论课时的限制,只能通过动物医院的临床实习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2.4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促进高校药理教学的发展。

药理学是一门动态发展的学科,现有的药理理论课程应推进整合教学并引入更多的临床药理内容[9]。因此,教师应当通过动物医院的教学实习,随时了解临床用药情况,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弥补学校药理教学与临床用药之间的不足,删去过时及淘汰的药物,使高校药理教学跟上临床用药的发展趋势。还应通过扎实的药理学知识,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为临床服务,改进临床兽医师药学及药理学知识不扎实的情况。当前畜牧兽医行业中存在许多学历水平不高的“赤脚兽医师”,他们临床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匮乏,现在临床病例复杂多变,许多问题不能很好地解释和解决,这就需要专业人才运用理论知识合理全面分析病例,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当前蓬勃发展的宠物行业,面对老年动物疾病、肿瘤、心血管等疑难病例,需要我们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协助临床医师制订正确的用药方案。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反过来用实践检验、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必将促进临床医学与药理学的共同发展。

医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临床医学的实践性极强,对于一个医生来说,医学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实践,任何好的理论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10]。动物医学专业旨在培养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扎实,具有兽医临床诊疗、动物疫病防控、生产技术推广等基本能力,能在动物医学和动物生产领域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现在兽医专业课程的教学大都采用传统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灌输式教学模式[11],只注重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动物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应充分利用动物医院这一综合性实训基地,使专业课程额教学和兽医临床紧密结合,让学生及任课教师进入动物医院,进入临床一线,掌握临床工作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杖榴.兽医药理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谢耀峰.我院药学专业药理课程期末试卷成绩分析与评价[J].时代教育,2015,(7):62.

[3]王笃学,樊国燕,娄飞.论兽医药理学的教学与兽医临床用药的关系[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55-56.

[4]孙永学,曾东平,李守军.小动物疾病防治方向的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广东农业科学,2012,02:166-167+171.

[5]徐茂森.动物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在校动物医院轮岗实习模式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4,(5):345-346.

[6]马吉飞,周庆强,张建斌等.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天津农学院动物医院的建设与实践[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9,16(1):59-62.

[7]刘爱军,刘建国,沈甫明,等.在《药理学》教学中开设“模拟药房”的一些建议[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357-359.

[8]刘晓强,李引乾,蒿彩菊.提高《兽医药理学》教学效果的探讨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5):34-36.

[9]徐添颖,蔡国君.浅谈新时期药理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5,(3):31-32.

[10]曾勇,鲁映青.论临床思维概念[J].医学教育探索,2005,4(1):46-48.

临床药理学教学大纲 篇4

临床医学院

院系部

: 内科学

教研室 : 任艳芸 制定人 :

赵明君

审核人

: 系主任签字 陕西中医学院教务处

制 2014年2月20日

《临床医学概要-内科学》教学大纲 总 学

时:90学时 理论:64学时 实验;0 见习:26学时 学 分:8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 前 言 临床医学是研究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学科群,在现代医学中居重要地位,其内容丰富、领域宽广、涉及诸多学科。《临床医学概要》仅为临床诊断和防治的思路、原则、方法以及临床各科常见病的诊治原则和要点。在高等中医院校讲授《临床医学概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系统掌握中医学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学会内科常见病的现代医学诊疗知识,使学生对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诊治原则等各个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知识和相应的诊治技能,使学生能适应中医临床工作的需要,有利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互相渗透与利用,更好地发挥中医优势,促进中医药学及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临床医学概要的基本内容很广可分为多个专科。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风湿性疾病、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等。教学方法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教学二大部分。实践教学分为实训和临床见习两部分。临床见习在附属医院内科各科室进行,实训见习在我院实训中心进行。在教学中,要求根据当前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实际情况以课堂讲授和临床见习为主要形式。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应用多媒体、录像等现代化教具,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运用启发式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全面牢固地掌握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同时在教学中需注意介绍一些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加强三基训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实提高学生对内科疾病的诊治能力。本大纲使用教材为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临床医学概要》(第2版),主编 朱明德,石应康,人民卫生出版社。应用心理学专业总学时90学时,讲授64学时,见习26学时,学分8分,本课程为考试课,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70%,实践技能考试占总成绩的30%。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目的要求]

1、了解急性上感的病因。

2、掌握急性上感的诊断。

3、熟悉急性上感的防治。[教学内容]

1、概述。

2、临床表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咳嗽、咯痰、肺部体征。

3、诊断。

4、防治。[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为主、加临床见习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急性上感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技能,具备一定的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知识,并具备向社区公众人群进行宣教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知识的能力。

第二节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目的要求]

1、了解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病因。

2、掌握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诊断。

3、熟悉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防治。[教学内容]

1、概述。

2、临床表现:咳嗽、咳痰、喘息。

3、诊断。

4、防治。[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为主、加临床见习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技能,具备一定的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知识,并具备向社区公众人群进行宣教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知识的能力。

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 [目的要求] 1.了解支气管哮喘的病因。2.掌握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分期。3.熟悉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教学内容] 1.概述。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3.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哮喘的诊断标准;哮喘的分期。4.防治。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支气管哮喘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技能,具备一定的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知识,预防哮喘发作的危险因素,并具备向社区公众人群进行宣教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知识的能力。

第四节

肺结核 [目的要求] 1.了解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和发病机理。2.掌握肺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肺结核的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1.概述。2.临床表现:表现以低热、咳嗽、咯痰、痰中带血及相关体征为临床特征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

3.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4.治疗:化学治疗、常用抗结核药物的应用、标准化学治疗方案及其它治疗。5.预防。[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肺结核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对此类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技能,具备一定的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知识,尤其注意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传播方式,并具备向社区公众人群进行宣教肺结核预防知识的能力。增强人群抗结核病的能力。第八章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 心力衰竭 [目的要求] 1.了解心力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改变。2.掌握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及急性左心衰的抢救处理。[教学内容] 1.概述。2.心力衰竭的分类、病因与发病机理:其中心力衰竭的代偿机制是本章内容的难点。3.临床表现: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浆BNP,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如B超等。

5.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5.1诊断:按照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5.2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心包积液、肝硬化腹水伴下肢水肿等。6.治疗:一般治疗、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利尿剂、RA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正性肌力药物、扩血管药物)、非药物治疗等。急性左心衰的抢救治疗。7.预防。[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心力衰竭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对心力衰竭的识别能力,尤其注意早期识别危险因素并进行诊断并予以有效干预,注意心衰各种诱因的防范,对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特点和救治常规有一定的认识。第二节 高血压 [目的要求] 1.了解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改变。2.掌握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高血压的病因与发病机理;高血压的分类。3.临床表现:以血压增高为特征和对靶器官的损害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B超、动态血压检测、血液生化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等。5.并发症:脑血管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衰竭、主动脉夹层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 按照病史、症状、体征及心电图特征等进行诊断。6.2鉴别诊断:原发性高血压主要与各种继发性高血压进行鉴别。7.治疗:降压治疗的原则;降压药物治疗的合理选用;特殊类型高血压的处理。8.预防。根据高血压的分层管理和危险因素的多少评估高血压的预后,重点是高血压对靶器官的影响方面进行预防。[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和其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高血压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提高对高血压的识别防控能力,尤其注意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注意防范高血压导致的靶器官的损害,提高人群中对高血压病的防控能力。第三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目的要求]

1.了解冠心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改变。2.掌握冠心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冠心病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措施。[教学内容] 1.概述。2.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冠心病的分型、发病机理:其中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的病理生理改变是本章内容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稳定型心绞痛发作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如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心电图检查,包括静息心电图、运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腔内电生理检查、B超、冠脉造影、冠状动脉三维血管重建成像CT等。5.并发症: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乳头肌功能不全、心脏破裂、栓塞、心室壁瘤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 按照病史、症状、体征及心电图特征等进行诊断。6.2鉴别诊断:心绞痛与ACS、其它原因的胸痛、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肌梗死与心绞痛、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急腹症等鉴别。7.治疗:心绞痛治疗分发作期和缓解期治疗,具体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血管重建治疗等。心肌梗死的治疗分监护和一般治疗、解除疼痛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再灌注心肌治疗、溶栓治疗及各种并发症治疗。8.预防。主要讲述冠心病的三级预防知识。[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冠心病的临床特征和心电图特征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提高对冠心病的识别能力,尤其注意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注意心肌梗死导致的心源性猝死的防范,对冠心病的PTCA治疗有一定的了解。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胃炎 [目的要求] 1.了解慢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改变。2.掌握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慢性胃炎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慢性胃炎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其中胃炎的胃镜改变和组织学病理改变是本章内容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上腹部不适或者疼痛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胃镜检查、Hp检查等。5.并发症。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 按照病史、症状、胃镜组织学改变等进行诊断。6.2鉴别诊断:胃溃疡等进行鉴别。

7.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治疗等。8.预防。对患者进行饮食教育,注意定期复查,防止有异常化生。[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慢性胃炎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慢性胃炎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提高对慢性胃炎的识别能力,注意防范慢性胃炎导致的肠上皮化生,提高学生对慢性胃炎的诊疗处置能力。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目的要求] 1.了解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改变。2.掌握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消化性溃疡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与发病机理;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其中消化性溃疡的胃镜改变和组织学病理改变是本章内容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节律性上腹痛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胃镜检查、Hp检查、X线钡餐等。5.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按照病史、症状、胃镜组织学改变等进行诊断。6.2鉴别诊断:其它引起上腹痛的疾病进行鉴别。7.治疗:药物治疗、患者教育、维持治疗等。8.预防。对患者进行饮食教育,注意定期复查,防止有并发症和异常化生。[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消化性溃疡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提高对消化性溃疡的识别能力,注意防范消化性溃疡导致的癌变,提高学生对消化性溃疡的诊疗处置能力。第三节 肝硬化 [目的要求] 1.了解肝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改变。2.掌握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肝硬化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肝硬化的病因与发病机理;肝硬化的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是本章内容的难点。

3.临床表现: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主要是失代偿期的表现,其中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症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肝功能检查,B超,磁共振等。5.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胆石症,感染,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肝性脑病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包括确定有无肝硬化、寻找肝硬化的原因、肝功能分级等。6.2鉴别诊断:引起腹水的疾病,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其它疾病等。7.治疗:保护或改善肝功能;对门静脉高压和其并发症进行治疗;手术及对患者的教育等。8.预防。对患者进行教育,包括休息、酒精药物、进食等进行教育,并定期复查,防止有并发症。[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肝硬化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肝硬化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肝硬化的诊治能力,注意防范肝硬化导致的癌变,提高学生对肝硬化的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四节

急性胰腺炎 [目的要求] 1.了解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改变。2.掌握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急性胰腺炎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与发病机理;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是本章内容的难点。3.临床表现:分轻型和重型急性胰腺炎,其中重症胰腺炎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淀粉酶、脂肪酶、腹部超声、腹部CT等。5.并发症:肠麻痹,腹膜炎,休克,肝损害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确定胰腺炎的诊断。6.2鉴别诊断:胆石症、消化性溃疡、心肌梗死、急性肠梗阻等。7.治疗:寻找并去除病因,控制炎症。包括监护,各器官支持,减少胰液分泌,镇痛,预防和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及对患者的教育等。8.预防。对患者进行教育,包括休息、进食等进行教育,并定期复查,积极治疗胆道胰腺疾病,严格戒酒。[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胰腺炎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胰腺炎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治能力,注意防范急性胰腺炎导致的各种并发症,提高学生对胰腺炎的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

第十章 血液与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节 缺铁性贫血 [目的要求] 1.了解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缺铁性贫血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其中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贫血的表现和组织缺铁的表现为主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骨髓象、铁代谢、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测定等。5.并发症。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病因、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和海洋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转铁蛋白缺乏症进行鉴别。7.治疗:病因治疗、补铁治疗等。8.预防。重点的营养保障方面的预防,做好慢性病的防治。[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缺铁性贫血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二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目的要求] 1.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其中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贫血、感染、出血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骨髓象等。5.并发症。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血常规及骨髓象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进行鉴别。7.治疗:支持治疗;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等。8.预防。加强劳动和生活环境保护,避免暴露于各种射线,不过量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尽量少用或不用损伤骨髓的药物。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加重因素,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

第三节

白血病 [目的要求] 1.了解白血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2.掌握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白血病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白血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白血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其中白血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骨髓象受抑制和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骨髓象、细胞化学检查、免疫学检查、血液生化改变等。5.并发症。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特点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细胞贫血、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异常进行鉴别。7.治疗:①一般治疗(紧急处理高白细胞血症,防治感染,成分输血支持)②抗白血病治疗等。8.预防。加强劳动和生活环境保护,避免暴露于各种射线,不过量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尽量少用或不用损伤骨髓的药物。[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白血病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白血病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白血病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白血病的加重因素,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四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目的要求] 1.了解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2.掌握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临床表现:以皮肤紫癜为主的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尿常规、血小板计数、肾功能检查等。

4.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4.1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等特点确定诊断。4.2鉴别诊断:其它疾病引起的皮肤紫癜进行鉴别。5.治疗:消除致病因素、一般治疗、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等。6.预防。加强劳动和生活环境保护,避免各种有毒化学物质和过敏源的接触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紫癜性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紫癜性疾病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紫癜性疾病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淋巴瘤的加重因素,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十一章 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目的要求] 1.了解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3.熟悉肾小球肾炎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以尿检异常合并水肿、高血压、伴或不伴肾功能异常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尿检异常,免疫学检查,肾功能检查,穿刺活检等。5.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5.1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确定诊断。5.2鉴别诊断:各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鉴别。6.治疗: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免疫抑制治疗等。7.预防。对患者进行教育,包括休息、进食等进行教育,并定期复查。[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肾小球肾炎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肾小球疾病的诊治能力,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目的要求] 1.了解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2.掌握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3.熟悉肾病综合征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其中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大量蛋白尿和低白蛋白血症为特征的“三高一低”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尿检异常,免疫学检查,肾功能检查,穿刺活检等。5.并发症:感染、血栓栓塞、急性肾损害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鉴别。7.治疗: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免疫抑制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8.预防。对患者进行教育,包括休息、进食等进行教育,并定期复查。[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肾病综合征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肾病综合征的诊治能力,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三节

尿路感染 [目的要求] 1.了解尿路感染的病因、发病机理。2.掌握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尿路感染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尿路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其中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肾盂肾炎和膀胱炎为代表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尿液检查、尿细菌学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5.并发症:肾乳头坏死、肾周脓肿。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和尿道综合征、肾结核、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鉴别。7.治疗:一般治疗,抗感染治疗等。8.预防。对患者进行教育,包括饮水、休息等进行教育,并定期复查。[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尿路感染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尿路感染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尿路感染的诊治能力,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四节 慢性肾衰竭 [目的要求] 1.了解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慢性肾衰竭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分类、发病机制。其中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根据不同分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中以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全身多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尿液检查、肾功能、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5.并发症。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病因、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和肾前性肾损伤和急性肾损伤进行鉴别。7.治疗:有效治疗原发病,去除肾功恶化因素,维持体液平衡,治疗并发症,肾脏替代治疗等。8.预防。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早发现肾损害的危险因素,避免肾毒性药物的应用。[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慢性肾衰竭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慢性肾衰竭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慢性肾衰竭的危险因素,并对肾脏替代治疗技术有着一定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七篇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目的要求] 1.了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高甲状腺素血症、代谢亢进和浸润性突眼等为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影像学检查、CT、MRI等。5.并发症:甲状腺危象、甲亢心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甲状腺毒症及相关的临床表现来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其它疾病引起的甲状腺毒症进行鉴别。7.治疗:抗甲状腺治疗、碘131治疗、手术治疗及其它治疗等。8.预防。[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加重因素,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二节

糖尿病 [目的要求] 1.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糖尿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糖尿病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糖尿病的分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代谢率紊乱症候群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糖代谢检查、胰岛β细胞功能检查、并发症的检查等。5.并发症:急性严重代谢紊乱、感染性疾病、慢性并发症: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大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神经系统并发症、糖尿病族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血糖升高并相应的临床表现来确定诊断(糖尿病诊断标准)。6.2鉴别诊断:与其它疾病引起尿糖阳性等进行鉴别。7.治疗:糖尿病健康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病情检测、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并发症的防治等。8.预防:提倡合理膳食、经常运动、防止肥胖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糖尿病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糖尿病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糖尿病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糖尿病和各种并发症的加重因素,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三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目的要求] 1.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以关节损害及其它相应脏器损害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急性炎症反应指标、免疫学指标、链球菌感染指标、关节影像学检查等。5.并发症。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关节损害和其它关节外的损害及其相关临床表现和免疫学指标来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RA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进行鉴别。7.治疗:一般性治疗、药物治疗、其它治疗等。8.预防。[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加重因素,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四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目的要求] 1.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皮肤粘膜损害、相关脏器损害、免疫学异常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般检查、自身抗体检查、脏器病理活检、X线及影像学检查等。5.并发症。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SLE分类标准进行诊断,同时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和免疫学指标来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与其它结缔组织病进行鉴别。7.治疗:一般性治疗、对症治疗、免疫抑制治疗等。8.预防。注意在病程中预防狼疮的复发。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复发的加重因素,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教学时数分配表 理论 序号 教 学 内 容 见习实验 讨论 讲授 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2 2 2 支气管哮喘 4 2 2 肺结核 7 4 小结 呼吸系统疾病 共计 10 4 心力衰竭 8 4 2 高血压病 9 4 2 冠心病 11 4 2 心血管系统疾病 共计 小结 12 6 胃炎 14 2 消化性溃疡 15 2 2 肝硬化 17 4 2 急性胰腺炎 18 2 消化系统疾病 共计 小结 10 4 缺铁性贫血 26 2 2 再生障碍性贫血 27 2 白血病 28 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0 2 血液系统疾病 共计 小结 10 2 肾小球肾炎 20 2 肾病综合征 21 2 2 尿路感染 23 2 慢性肾衰竭 25 2 2 泌尿系统疾病 共计 小结 8 4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31 4 2 糖尿病 33 4 2 类风湿性关节炎 35 2 2 系统性红斑狼疮 36 4 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 共计 小结 14 6 合 计 64 26 教学参考书目

1、《内科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供8年制或7年制专业使用),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内科学》(第7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实用内科学》(第14版)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4、《内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徐蓉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使用说明

1、本大纲与陕西中医学院制定的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2版)相配套,供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教学使用,可以同时供康复医学专业使用。

2、应用心理学及康复医学专业使用本大纲时,侧重临床表现及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内容。

临床药理学教学大纲 篇5

1. 护理学的发展史

(1)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2)南丁格尔对近代护理学的贡献

(3)我国护理学的发展

2. 护理学的性质和范畴

(1)护理学的性质

(2)护理工作的范畴

3. 护理学基础的临床应用

(1)满足病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2)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

(3)满足病人的治疗需要

护理理论

1. 护理的4个基本概念 护理的4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2. 整体护理 整体护理的概念

3. 护理模式

(1)人际间关系模式

(2)保健系统模式

(3)自理模式

(4)适应模式

4. 护理的支持性理论

(1)系统论

(2)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

(3)压力–适应理论

(4)信息交流论

(5)解决问题论

护士的素质、角色功能和行为规范

1. 护士的素质

(1)素质的概念

(2)护士应具备的素质

2. 护士角色的功能

(1)护士的角色的概念

(2)护士的角色的功能

3. 护士的行为规范

(1)护士的语言行为

(2)护士的非语言行为

护理程序

1. 护理程序的概念 护理程序的概念

2. 护理程序的步骤

(1)评估

(2)护理诊断

(3)计划

(4)实施

(5)评价

医院和住院环境

1.医院医院的概念和任务

2.门诊部

(1)门诊护理工作

(2)急诊护理工作

3.病区

(1)病区的环境管理

4.铺床法

(1)备用床

(2)暂空床

临床药理学综述 篇6

【摘要】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高血压的深入了解,对各种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利弊也

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对该类

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高血压 ;抗高血压药;临床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

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高血压病是脑血管意外和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

素,对高血压病进行适当的治疗,可减少心、脑、肾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当前,如何对占高血压病人群 70 %的轻型高血压及老年患者进行早期治疗和及早

防止靶器官受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1]。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个渐进性的,由复杂和相互关联着的病因学引起的心血管症状。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及心、脑、肾和眼视网膜等器官功能

性或器质性病变,即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2]。我国高血压病人已超过1

亿,且有增加的趋势[3]。抗高血压药(antihypertensive drugs)临床上主要用于治

疗高血压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合理选用抗高血压药,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血压(<

140/90mmHg),还能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降低其病死率[4]。本文就高血

压病的药物应用及药理研究进展予以概述。

1.临床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及应用

目前抗高血压药物种类繁多,特点各异,它们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影

响着血压的调节,按作用部位或系统把抗高血压药分为10类:(1)利尿药:(2)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3)钙通道阻滞药(CCB);(4)肾素抑制剂(RI);(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6)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7)

周围血管扩张药;(8)周围作用的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9)作用于血管运动中

枢抗高血压药和咪唑啉受体激动药;(10)钾通道开放药;

2.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认为与血流动力学改变、肾钠潴留、肾素-血管

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钠的转运、血管反应性增高和管壁增厚、交感神经系统的作

用、血管扩张激素、神经肽、胰岛素抵抗等有关[7]。

3.抗高血压药应用机理

3.1.利尿降压药

利尿剂是常用基础降压药,主要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合并有力衰竭

患者。其降压机制主要通过排钠,减少细胞外容量,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近年来, 利

尿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基础地位已得到公认, 并作为一线基础用药列入高血压治

疗指南.最新的 ACCOMPLI SH[8]研究以利尿剂作为初始和联用药物的推荐受到

挑战。该试验结果证明, ACE I与 CCB联合明显优于 ACE I与利尿剂的联合,该研

究挑战了传统用药方案, 并将对高血压治疗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指南推荐以利尿

剂作为联合制剂之一的策略将会有所改变。

过去由于大剂量使用噻嗪类药物,发现它可引起高糖、高血脂、高尿酸及降低

胰岛素敏感性等代谢上的副作用。现在通过一系列小剂量的长期实验发现小剂量

比大剂量的利尿剂更能明显地防止脑血管意外 ,逆转左心室肥厚及降低心脏病的发生,对小剂量噻嗪类随6个月以上,发现血胆固醇由最初稍上升后逐渐恢复至服

药前水平,长期观察也未发现糖尿病发病率上升或心率失常等。因此,最初用121

5毫克至 25 毫克/天是安全有效的。综合分析比较 ,利尿剂降低脑血管意外发生率

达 42 % ,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率达14 % ,明显优于β受体阻滞剂。吲哒帕胺是

一种吲哚类利尿剂,兼有利尿及钙拮抗作用,它可从胆汁排出,肾衰病人适用,对糖及

血脂等无影响,被认为是优良的新一代药物[9]。

3.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 I具有较强的降压作用, 能逆转血管壁、心脏的不良重塑,恢复其结构和

功能, 并能改善胰岛素抵抗, 对糖、脂肪等代谢无不良作用。其降压作用主要是通

过抑制周围和组织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使血管紧张素生成减少, 同时抑制激肽

酶使缓激肽降解减少, 从达到降压作用。ALLLHAT[10]研究是一项由美国国立心

肺血液研究所主持的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对照的临床试验, 其结果表明, ACE I

治疗高血压患者不但可以减少全因死亡率、冠心病事件及心脑血管疾病事件, 还

可减少新发的糖尿病。

3.3,受体阻滞剂

抗高血压的受体阻滞剂主要指选择性的受体阻滞剂, 主要包括(1)β受体阻

断剂这类药可单独作为抗高血压的首选药,也可与其他抗高血压药如利尿药等合用。尤其适用于心输出量及肾素活性偏高的患者或伴有心绞痛、心律失常的高血

压患者。(2)AT1受体阻断药AT1受体阻断药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和慢性心功能

不全,亦用于使用ACEI抑制药引起剧烈干咳而不能耐受的高血压患者[11]。目前

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有氯纱坦、厄贝沙坦等。(3)α1受体阻断药可用于各型高血压,尤其适用于中度高血压并发肾功能障碍患者[11]。

目前临床常用的主要有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沙唑嗪及曲马唑嗪等。受体阻

滞剂的降压机制为选择性阻滞血管平滑肌突触后膜 受体,舒张小动脉及静脉, 降

低外周阻力, 心排血量略升或不变。受体阻滞剂主要的不良反应为体位性低血压。

受体阻滞剂降压作用确切,但因其不良反应及禁忌证较多,目前在临床上已不作为

一线降压药。对于临床上一些顽固性的高血压(如肾性高血压),仍会用受体阻滞剂

(如哌唑嗪、特拉唑嗪等)。有研究表明[12], 受体阻滞剂对高脂血症和糖耐量异常

者可能有利, 能逆转左室肥厚, 改善胰岛素抵抗, 明显改善前列腺肥大患者的排尿

困难, 但是至今临床试验尚未证实长期应用能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

近年推出的 ARB 在血流动力学上的特性与ACE I较为接近,但对但是, 2009年公

布的两项M eta分析[13,14]均显示, ARB未能如其他降压药物一样显著降低冠心病

事件, 这使 ARB在降压中的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作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4,肾素抑制药

肾素抑制药是作用于 RAS的第四类型抗高血压药物, 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血管紧张肽原是其唯一底物。在 RAAS中,肾素催化血管紧张肽原形成无生物活性的十肽中间产物 Nag[15]。因此, 抑制肾素的活性可使 RAAS的限速过程受阻, 导

致体内Nag及醛甾酮含量下降, 进而引起血管舒张,水钠排出量增加, 血压下降。

早期开发的肽类和拟肽类肾素抑制药,如依那克林、雷米克林等,由于合成的成本

高而其药动学特性不佳使开发受到很大阻碍。近来开发的选择性高、口服有效的第二代非肽类肾素抑制药, 由于充分利用了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理论, 化合物活

性和药动学特性得到很大改善,如阿利克林等。它们的降血压作用与对肾素的抑制

相平行,且克服了肽类肾素抑制药口服无效或生物利用度低、消除快的缺点。

3.5,钙离子拮抗剂(CCB)

常用降压的有Ⅰ类苯烷胺类(如异搏定),Ⅱ类二氢吡啶类(如硝苯啶), Ⅲ类苯

噻氮类(如地尔硫),其中Ⅱ类对血管特异性较强。目前,CCB释放后应用的新趋势是:

第三代二氢吡啶类药物如非洛地平降血压有效且作用时间长;非二氢吡啶类药物如异搏定,尤其是缓释型制剂,对心脏选择性强,能降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故对发作状态及扩张周围血管有独特的降压作用。短效的硝苯啶片剂在降血压治疗中,对大多数中青年患者不适用。此外,当服用二氢吡啶类降压药无效时加服利尿剂不能增加其疗效,相反高钠饮食可增加其疗效,因为当体内钠离子增加时可调节 CCB 受体的结合率。常用的 CCB 如异搏定、硝苯啶可增加地高辛的浓度。地尔硫与胺碘酮同服可发生心脏停搏和低血压,惟有第三代药物氨氯地平无此类代谢相互作用[16]。

4.总结

随着对高血压的认识不断更新,临床上对于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更科学和理性。抗高血压药的治疗目的不仅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还应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逆转或延缓靶器官的病理变化。现阶段研究显示新型复方制剂能够增强降压效果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使患者的依从性明显改善,成为当前抗高血压治疗的主流[17]。相信随着药物不断的更新发展,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更加完善和安全[18.19]。

参考文献

[1]赵敏军,韦永强.抗高血压药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 ,24:3790-03

[2]吴向文, 王强 抗高血压药的不良反应及应用原则[J].实用医技杂志.2008,07:0866-02

[3]刘丽莹,曹梅馨.抗高血压药物药理研究进展[J].文献综述2011,15:0040-02

[4]范治国,刘治安.抗高血压药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药房.2010,42:4011-03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566.

[6]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S].世界临床药物.2009,30(09)

[7] 马佳,常福厚,范蕾.蒙药抗高血压作用的研究进展[J].蒙医药论坛2008),02:0112-03

[9] 刘雪峰.抗高血压药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J].山东医药工业.2011,3(21)

[11]李端.药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1-249.[16]朱岫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受体阻断剂联合应用治疗高血压的协同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07(31)

[17]A m J H y p art ends 20 156名中国高血压患者服用钙拮抗剂依从性、停药、换药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华高血压杂志 Chin J H preteens, September 2009, Vol.17 No.9

[18]张石革.抗高血压药发展新趋向-复方制剂的进展与临床评价[J] 中国医药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02

临床药理学教学大纲 篇7

1 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提高临床药理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即是说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促进临床药理学课堂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 强化临床药理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记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 应注意各种手段的应用, 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来。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中部分结论启发学生的联想及探索精神, 激发其学习热情, 调动其积极性[2]。

2 新颖的课堂教学内容

2.1 注意学生临床知识的补充

医学院校的学生大多临床方面的知识颇感兴趣, 尤其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有着浓厚的兴趣, 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或组织学生到病房观看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 补充大量的临床知识, 从而使得学生一定程度的了解疾病自身的特点, 对疾病有了感性认识后, 才有利于临床药物知识的讲解, 才可能使学生将临床知识与药学理论相结合, 更好更深刻地掌握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适应症、禁忌症及相关问题[3]。

2.2 注意药理学及临床药理学教学区别

学生在学习临床药理学时, 已经完成了药理学课程的学习, 鉴于药理学与临床药理学内容既有交叉, 又有侧重, 在进行教学时, 应尽量避免重复教学。在临床药理学总论的教学中, 着重讲授新药临床研究与设计、新药审批与管理、治疗药物监测与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老年人、妊娠期妇女、新生儿合理用药、时间药理学与临床合理用药、遗传药理学与临床合理用药、药源性疾病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而药动学、药效学及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等在药理学中已经讲授过的内容不必重复讲授。在临床药理学各论的内容中, 每个药物的介绍都包括药物作用、作用机制、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证等内容, 交叉重叠较多。教学时, 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应在药理学中重点讲授, 而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救治、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则宜在临床药理学的各论中详细讲授。

2.3 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切忌教学形式千篇一律、死板硬套。传统的教学模式, 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及接受能力, 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 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综合采用比较法、病例讨论等教学法, 从而使临床药理学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与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4]。

2.3.1 比较法

比较法是一种较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比较法的运用有利于揭示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分析事物之间的异同, 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知、记忆。因此, 将比较法应用在临床药理学教学的实践中, 可以把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 有利于区别易于混淆的知识点, 使学生能够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加深印象。例如:在学习抗菌药物时, 应用比较法可以非常清晰而容易地掌握这几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异同点, 有助于理清思绪, 强化记忆。

2.3.2 讨论法

传统的大学教育多采用“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 即授课教师满堂灌, 特别追求知识数量的传授, 但却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性思维方式, 学生为应付考试, 为取得好成绩, 只需要强化知识点的记忆, 而懒于创新的思考, 及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学讨论法克服了教学中的这些不利影响, 使得每位学生能积极参与到相关知识的讨论中,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培养自己自学能力及科研和临床思维能力, 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如:讲授抗炎免疫药物的临床应用时, 可设计多个病例, 分别表现非甾体抗炎免疫药物诱发胃肠道、心血管、变态反应等不良反应, 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非甾体抗炎免疫药物诱发上述不良反应的具体机制及应对措施, 从而加深学生对非甾体抗炎免疫药物临床应用的认识。

2.4 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 不可能每个章节的教学均能找到实例病人, 或表现动态的变化过程, 多媒体教学弥补了此项不足。在多媒体教学中, 可以把相关临床疾病及药物治疗过程采用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等形式表现出来, 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起来, 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得以提高[5]。

综上所述,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但学习兴趣的培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新颖的课堂教学内容, 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临床药理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能动性的重要前提, 只有学生产生了稳定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临床实践及其他相关工作中才能真正受益。

摘要:学生在临床药理学的学习中, 很难将临床知识和药学理论, 药物的临床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导致学生对临床药理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认识不足, 感觉课程枯燥, 缺乏学习的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新颖的课堂教学内容, 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临床药理学,教学,学生,兴趣

参考文献

[1]魏伟.对临床药理学一些基本问题研究的思考[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 2008, 13 (10) :1081-1085.

[2]李得荣, 张占栋.浅析在药理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医学信息, 2011, 24 (9) :4935-4936.

[3]吴少瑜, 魏强, 吕琳, 等.临床药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中外医疗, 2010, 29 (2) :117.

[4]孟静茹, 贾敏, 马雪.罗晓星药理学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11, 13 (5) :424-426.

临床药理学教学大纲 篇8

结论:在生理学教学中可采取TBL教学法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关键词:临床思维能力;生理学教学;策略

前言:临床思维是每位医学专业学生应必须学习与掌握的能力,是在根据已知的病理知识、医学知识以及结合患者临床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符合逻辑的程序以及科学思维进行临床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本次研究通过分析生理学教学中T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的教学效果,研究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策略,现作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某校2013级2个临床医学专业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共40名学生,教学内容、授课教师、教材、教学总时数、考试题目等均相同。

1.2方法。对照组均行常规教学法展开教学,实验组则行TBL教学法,具体方法:①在生理学第一次理论课堂上提出肺功能、休克、缺氧这三个教学单元将应用TBL教学法进行教学,并通过PPT向学生简要介绍TBL教学方法,以对该教学法模式的方法与具体步骤有所了解。②将学生分组,40名学生分为8个学习小组,每组5人。分组需按异质性原则,即兼顾性别、个性特征、能力倾向与学习成绩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分组。推选组内各方面较优秀的1名学生担任小组组长,负责组织该组学生资料查阅、讨论探究、记录、成绩汇报等各项工作,并及时将小组成员遇到的困难、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通过分组教学可以使学生互帮互助、相互督促,增强学习兴趣与积极性。③课前准备:每次课堂均提前一周将教学大纲、课堂进度安排、临床案例以及有关问题等预习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资料进行预习准备。③随堂测试:每次课堂前15分进行随堂测试,测试内容主要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点、基本结构、重点知识等,试卷发放与回收由小组长负责,完成测试后各组交换互评,通过课前随堂测试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④小组讨论与汇报:在教学过程指导学生根据课前预习与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组内的讨论,教师按顺序参与各小组的讨论,以为各小组的讨论方向、困惑等进行指导。讨论结束后通过抽签选择问题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针对各小组的优点、不足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学生期末临床病例分析考试成绩,满分100分,分值与成绩为正比数量关系。

1.4统计学方法。数据经SPSS18.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学生平均成绩)以形式表示,经t检验,P<0.05时组间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实验组学生平均临床病例考试成绩为91.37±3.20分,对照组为80.23±3.12分,两组学生成绩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t:=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生理学为临床医学专业必须的基础课程,近年来,医学技术进步迅速,临床医学各个学科也在不断地完善并细化,生理学课程内容也有了明显地细化。但是传统教学生理学教学中,很多老师会过分注重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与完整性,而忽视教学的目标,忽视临床知识在生理学课程中的重要性。而医学生理学教学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就别临床思维能力的医学工作者,因此在医学生理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良好地适应社会医疗服务工作的内容。在医学专业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及“自主学习”是教育部、卫生部对医学院校教学的重要要求内容之一,TBL教学法符合这一要求,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写作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充分的课前准备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意识,生理学教学涉及生理、解剖、病理、遗传、生化、临床内科与外科学等多个内容,因此需要教师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学生课前进行认真的预习。

本次研究结果,实验组学生平均临床病例考试成绩为91.37±3.20分,对照组为80.23±3.12分,两组学生成绩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应用TBL教学法有利于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但是TBL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一是教师角色转变难度大,生理教学教师通常接触临床的时间不多,因此临床经验较少,在在教学中容易出现无法回答学生问题的情况:二是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加大,如课前准备共组需要教师收集各种临床资料以为学生的预习提供参考内容,需要耗费教师较多的时间与精力;三是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适应难度较大,学生过去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在自主学习、思考与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均较为薄弱,因此较难适应TBL教学法。因此在应用TBL教学时应循序渐进,给学生一个适应期,教师也应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积累临床相关知识,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生理学教学中可采取TBL教学法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上一篇:春江花月夜诗词赏析下一篇:老干部党支部先进材料报送稿报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