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看法(精选10篇)
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看法 篇1
傅雷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看法怎样?哪些你同意?哪些你有不同的看法?
从傅雷的家书来看,傅雷对西方文化的缺陷进行了严格的批判,比如说西方的经典基督教,在作者看来是病态的。作者由基督教的基本思想引出对西方主流思想的思考,很明显,作者更倾向于赞同东方的平静、自由和易于满足,这从作者欣赏舒伯特的音乐,并将之与我国古代文学对比可看出的。将西方的愤慨与反抗和对于生命的种种不满持与隐晦的反对态度。从作者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作者受东方的主流思想影响较深,本身更欣赏东方特有的从容的人生态度,对于生命中的种种机遇报以感激;相反的,对于西方人的不满与极端主义并不理解亦不看好。
对于作者对东方的人生态度中亲切,洒脱,随性,高蹈,遗世独立等的态度是我所赞同的。因为在我看来,人生应该平和一点,不要太激愤会更能获得幸福。当然,这并不是说自满或者没有追求。
可是,对于作者对基督教过多的否定以及对佛教的过多肯定是我所不认同的。作者是拿基督教的缺陷与佛教的优点比,当然会有很多的弊端。事物应该一分为二看,基督教流传于世至今,当然也 会有其流传的价值与意义。基督教确实对西方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形成了他们现在的激愤与不满的态度。而佛教倡导人平和淡定,也让我们中国人有了自己的性格特点,虽然是截然不同的性格,却也都有自己的成就,不能如此就说西方的思想不够东方好。作者只是站在中国人的视角看问题,因而不够客观。
以现在的眼光看,傅雷的思想有什么时代局限?
从全文看,傅雷对东方的思想大多持肯定态度,而对于西方的思想则是批判继承,并有些偏激。由傅雷所处的时代看,他们那时的人对西方了解并不深刻,并且佛家思想对东方人的影响是很全面的,所以对西方与东方的对立面就很难接受,因而作者会有这种想法也不奇怪。而且,西方的思想也确实有不妥之处,作者是拿西方思想与东方思想的对立面来对比批判,难免会偏颇。
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看法 篇2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 文化差异在其中也有诸多不同的体现。英语与汉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 是世界上使用最多最广的语言。本文将试从英汉词汇差异的角度, 探讨中西文化不同对语言表达所产生的影响。
一、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导致语义截然相反
不同语言或文化中, 同一事物可引起完全不同的联想, 即词汇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截然不同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以及在翻译等方面常常引起误解和导致交际的失败。
比如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就是如此。一些颜色词为中西两种不同文化所共有, 然而他们的文化内涵却截然不同。如, 在西方, 人们习惯用蓝色 (blue) 来表示沮丧、消沉或者淫秽、下流, 但在中国文化中蓝色却表示恬淡、宁静, 而淫秽、下流的意思则是用黄色 (yellow) 来表示, 如“黄色书刊、黄色录像”。另一方面, yellow在英语中却象征正义、坚定、智慧、光荣, 如yellow paper或yellow book并非“黄色书籍”, 而是极其严肃的政府报告;红色 (red) 一词在英语国家是用来表示愤怒, 气愤的意思, 但在中国文化中却被用来代表革命。白色在西方文化中是纯洁、天真无邪的象征, 但在中国, 白色却象征着恐怖或者死亡。
一些对动植物或者自然现象的称谓词汇, 虽然字面上都有同样的具象, 但由于文化的差异, 其联想意义却千差万别。如, “蟋蟀” (cricket) 在中国文化里常给人以忧伤凄凉, 孤独寂寞的联想。如宋玉的《九辩》:“独申旦而不寐兮, 哀蟋蟀之宵征”。蟋蟀的这种忧伤形象在英美文化中就不存在, 英国民俗认为在圣诞夜听到蟋蟀鸣叫的人将会无比幸运。可见, 同样的蟋蟀在不同的文化中所产生的不同联想反映了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民对客观世界, 对自然界的独特的认识和态度, 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
同样, 汉语中常用“松树”来赞誉挺拔、坚毅的品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而英语中却鲜有这方面的词汇表现, 如A z a l e a s (杜鹃花) 和Plumblossom (梅花) 都没有特殊的文化内涵;daisy (菊花) 也只出现在英美等国墓地周围。
又如对于“西风” (west wind) 的理解。由于地理位置不同, 当西风吹来起来的时候, 在英国正是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季节, 而在中国, 则正是深秋或隆冬。因此“west wind”对于英国人和“西风”对于中国人所产生的联想必然是截然不同的。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就对“west wind”进行了高度的赞颂, 把它作为希望和力量的象征。可这样美好的形象在汉语中都成了凄凉、萧条的代名词。如著名的“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地理位置也会影响一个词的文化内涵, 从而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于思维的影响。
二、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
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 有些词汇指示意义相同, 联想意义却各自千差万别。就文化内涵相同的方面来说, 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相同点;而对于在其他方面所引起的不同联想说明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个性。
这类词在英语中和汉语中有不少, 如rose和玫瑰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中都象征着爱情, 但有关r o s e的英语成语如“under the rose”却是秘密和沉默的象征, 比如在会议桌上方悬挂玫瑰花, 意味着所有与会人员必须保守秘密的古老习惯。而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又常用带刺的玫瑰来比喻那些容貌美丽、但却不容易接近的姑娘。
又如汉语的“心”和英语的“h e a r t”文化内涵也各不相同。“心之官则思”、“精心策划”、“心猿意马”、“口是心非”等语言结构中的“心”, 指的是思想、想法等, 既管感情又管理性。英语中的“heart”就不能表达同样的意思, 只对应解剖意义上的“心脏”。而与汉语中同思想思维有关的意义对等的却是“m i n d”, 例如, 许多用“m i n d”构成的成语“m a k e u p o n e’s m i n d” (下决心) , “o u t o f sight, out of mind” (眼不见, 心不烦) , “speak one’s mind” (说出心声) 等, 这种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两种文化的思想和哲学传统的差异。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 与本民族文化内涵相似的词汇比较容易掌握, 却常常忽略了该词所具有的其他文化内涵。
三、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 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英汉词汇之间就常常会有这样的非对应性词汇空缺现象。这种现象源于汉民族与西方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同和社会生活的不同, 抑或源于中西社会文化的差异。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 Dream (美国梦) , 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 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Halfway house (中途的房子) , 指康复医院;blue boy (蓝色的男子) , 指经过变性手术, 由男性转变为女性的人;Pink Lady (粉红女郎) , 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
而汉语中用“您”表示尊敬礼貌, 而英语中没有类似的对应词, 只有一般性的统称“y o u”。汉语中的“辛苦了”表示对别人的关心。交流中时常用“辛苦了”来肯定别人付出辛勤劳动和所做出的成绩, 并表示慰问。而英语却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 朝廷对于有功之人或有罪之人常常采取福泽三代或株连九族的政策, 因此亲族间的称谓比英语要繁杂得多。汉语中要区分血亲姻亲, 如伯父、叔父、姨母和伯母、婶母、姨父;宗族非宗族, 如爷爷、侄儿、孙子和外公、外甥、外孙等;父系母系, 如叔叔、姑妈、堂兄和舅舅、姨妈、表兄等;长幼辈分, 如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等。而英语的亲属称谓就简单得多, 用几个词就能涵盖, 如:grand-parent (爷爷, 外公, 奶奶, 外婆) , b r o t h e r (哥哥, 弟弟) , sister (姐姐, 妹妹) , uncle (伯父, 叔父, 姨父, 舅舅, 姑父) 。在西方, 亲属关系的涵盖和延伸范围远没有中国那么广阔。
汉语中的其他一些词语在英语中也属词汇空缺。例如:粽子、饺子、阴阳、观音、玉兔、土地庙、中山装、旗袍等等, 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 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
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看法 篇3
一、从文化建设的主体看
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个经常被忽略的问题,但文化是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认同就没有文化。有参与才有深入的认同。以学校培养人才的理想人格为例,往往校长变了,学校宣称的主导价值也变了,昨天还是“务实”、“守纪”,今天又崇尚“创新”、“和谐”了。对老师来讲,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反正是变个口号!”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效能的发挥来自于各个方面,校长是教育的领导者,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也是教育的参与者,他们都是学校文化的实践者,也应该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大部分学校在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和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的规划、制度修订过程中都能发挥工会、教代会的作用,让教职工参与到学校的决策当中。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学生是管理对象的观念和做法。一些学校领导把和师生的关系片面定位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指令与听命、监督与执行的关系。一些教师的心中也存在着“打工者心态”,只要不损害到自己的眼前利益,什么事都“与我无关”,“无所谓”、“随他去”。
打工者心态的产生恐怕与对校长负责制的片面理解有关,缺乏合理的制度设计,就无法淡化权力意识,强化服务意识,就无法减少依靠硬性的行政指令推动学校工作的做法;我想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同时,是否可以让类似于“专家教师团体”的机构制度化地参与治校,或许比较有利于教师把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教育的发展
之间建立深刻的联系,有利于把学校的发展更多地建立在长远的教育追求和学生成长的基础之上。
二、从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向看
任何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一盘散沙有一盘散沙式的行为规则。教育的本质在于塑造未来,我们讲的文化是我们心目中期望的文化,即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的师生价值追求和行为规则。另一方面学校在现实中存在,有其现实制约性,社会对升学率等近期效应的要求更为强烈。因此,学校文化建设要即立足于现实,又要面向未来。要在短期社会效应与学生长远发展、基础素质发展二者之间取得平衡,在“实然”追求和“应然”追求之间取得平衡。
1. 学校目标——外延还是内涵
当前教育功利化普遍存在,如作为努力于全面发展、长远发展的基本课程“音、体、美、劳”,它们的开齐开足居然要教育行政部门三申五令、再三督促。学校的指向已不是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是三年发展、毕业班发展;办学竞争的手段直接简化为争抢优质生源、抢夺学生时间、营造高楼大厦、开展宣传公关;学校可持续发展简化为升学率持续提高。学校的管理、决策活动一切以“应试”为中心。这是老话题,也是老难题,解决这个难题已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能力范围了。
但学校,特别是从事基础教育的学校,其本色使命是为学生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奠基,顾及不到学生身体、心理、品质等基础素质的养成,不能以教育对象和社会发展的未来来规划现在,就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和根本。促成学校教育追求的返朴归真是当务之急,急病须猛药,应从高中招生制度、学校年度考核的导向和标准的变化开始,让学校的目光重新关注到“对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发展奠基性的价值”,使及格率重于优秀率、过程增量重于最终结果、综合素质并重于考试分数。
2. 管理风格——约束还是促进、激励
有效的禁止是需要的,但它只能保证人们不做不好的事,不能保证人们去做好的事;规范是需要的,但它只能要求人们形式上必须如何,不能保证人们实质上必定如何;聘是需要的,但末位淘汰能确保去掉最差的,不能期望出现最好的。发展的活力和源泉只能来自于潜能的发挥、热情的激发、智慧的挥洒。
每种管理方式都会产生各自的案例,同类的例子不停地积累,就会形成教师们互相会心的“故事”,这是学校文化的表现方式之一。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类故事是“靠什么说话”的故事:教师在学校是凭“实力”说话、还是凭“关系”说话,抑或凭“实利”说话?同样,学校管理者也需要及时反思一下,自己领导的样式是“权力征服”、“实惠收服”还是“衷心佩服”?自己平常与教师沟通是严肃批评的多,还是真诚表扬、激励的多;是支持的多,还是埋怨的多;是讲故事不断影响老师的多,还是发指令不停挑剔的多……
服务型、激励型的管理更在于能不能形成大家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共同的事业和相容的行为方式,正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真义所在。有效的文化建设就是有效的管理。
3. 教师文化——实利、经验、封闭还是事业、专业、合作
新课程改革以后,大部分教师在理念层面都比较认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同伴合作,并在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当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从几次相关调查的情况看,教师把自己看成是普通从业人员的趋势在上升,教书育人工作的神圣性在不断消失,教师更多地把自己定位于平常的人,而不是价值榜样。这一方面使得教师在学生面前形象亲和起来,体罚、心罚等现象有效减少。另一方面,趋利性增强。家长的金钱和学生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中起到了比以往更大的作用。教师需要更有效的,以教育与学生个性、与未来发展显著相关性为依据的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更具刚性的行为底线界定。
从优秀教师成长的经历看,更强的教育效能才能导致更强的教育事业心和责任感。学校建立备课组制度进行同伴互助,更有的建立了有利于团体互助的年级组和学科捆绑考核制度,形成了整个学科好,我才好;整个年级好,我才好的机制。教师合作教学共同提高的情形大有改善。不过,备课组长、教研组长的活动主要还是事务管理性的,如上情下达、安排出卷,排课,协调进度等,很少有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表现出学科教育研究专家、带头人、规划者、引领者、主持者的角色。组内备课、说课产生深度交流和碰撞的不多。有意识地研究同伴有成效的经验,用以自我提高的教师很少。业余时间会阅读教科书以外的学科和教育书籍的老师,所占比例也很少。相当部分的教师,基本上还是凭老经验进行重复性的工作,关起教室的门口孤军奋战。
教师都有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的需要,关键是要有大家信服的带头人和一定的教研氛围。期望教育均衡的政策能促动更多的学科骨干流向相应的学校,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教研组长队伍建设,把学科带头人评选、骨干教育培养与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和考核可以教研及教研组织实务为主。
教研氛围建设的关键是提供可简便操作的、能让教师看到学生变化的教育方法或内容。教师是实践者,实践是以成效说话的,能用也有用的办法才是引领教师开始反思自我,学习新经验的关键。以之为基础,教师才会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去改善和扩展原有的经验,才有兴趣去关注普适性的理论。总之,教研要走从实践到理论的路子,而不是相反。总结推广教师中的成功做法是营造教研氛围最有效的途径。
4. 学生文化——单一、被动还是自主、多元
学生是学校文化最终作用的对象,也是学校文化活跃的参与者。然而,试想一下:学生在“分数”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兴奋点”?学生的行为指向是避免失败还是争取成功?在学生“创新”和“服从”、“努力”和“水平”之间、“品性”和“成绩”之间,老师、家长更欣赏什么、肯定什么?对学生的评价是以一个模式比照、寻找差距,还是寻找、确认,表扬好的、对未来有意义的表现?学生敢不敢自由地在老师面前流露自己心里真实的想法?学生能不能在学校选择到自己喜欢的课程和活动?从总体上看,答案是令人沮丧的。也不奇怪,有什么样的教育哲学和教育过程,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文化。就学生文化谈学生文化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
同伴群体是学生文化的重要影响源,为了维持在一个小团体中的地位,同伴之间会有种种默契:在班级里表现什么行为,不表现什么行为,以及如何表现。班级开展更多和更吸引人的活动,提供更多的不同学生相处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形成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行为方式。
三、从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和载体看
学校文化有两个层次,即“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所谓“做正确的事”,指的是学校的教育追求,也就是把符合教育的本质,适应时代的发展的教育价值筛选出来,成为学校共同体所有成员的追求——使命、目标、变化、发展是它的组成部分;所谓“正确地做事”,指的是改善学校和教师做事的惯常行为方式,使之更加有效率——操作、实施、成效、调整是它的组成因素。那么,如何保证自己的办学是在“做正确的事”?
现在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过程中,一日千里:从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和谐社会建设;从农业经济到知识经济;从自然经济社会到商品经济社会。教育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幸福服务的,当教育发展环境还沉浸在“升学率”的躁狂当中的时候,我们必须拿起望远镜看一看我们的学生即将进入的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并思考它对我们的要求,这个望远镜就是新课改的根本追求——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思考,市场取向与教育追求,二者之间要不要做一个平衡?在高升学率之外,我们还要做什么?在高楼大厦里面,我们要追求什么?如果需要变革,我们的方向是什么?期望校长在迎来送往之外有一定的精力用于教育思考,期望老师在改卷之余有一定的空间发出叹息,然后尝试做一个办学目标及其说明,以之统帅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设计教育项目与活动,并以之来裁断相关决策疑难。这样学校就是一个有教育思想的学校了。其实,大部分老师也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教育均衡发展现状”的调查中,62%的受调查者认为,要缩短与先进学校的距离,薄弱学校应差异发展,以特色立校,认为应全方位追赶先进学校的占14%,而认为应集中精力提高成绩的只占10%。
“正确地做事”首先来自于对办学目标的实施规划。一些学校也有办学目标,如大部分学校有自己的校训。但因为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校训看不出关系,校训没有意义;而日常教育活动则因为没有目标和思想的统领变得零碎、随意。
办学规划能解决这个问题。花大力气知道了什么是正确的事──弄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办学,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之后,就要考虑为了实现办学目标,要制定什么样的实施制度;要设计什么样的课程、活动;要有什么样的师资及进行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要发掘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及其他资源;要有什么样的阶段性目标及目标的评估。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估首先是对学校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适切性的评估。对学校的考评应立足于减少和消除短期行为,不仅看学校为今天立足于社会做了多少,而且要看为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做了多少。如在人才培养和储备上做了什么,做了多少。
科学规划长、中、短期发展目标,将长、中、短期发展目标联系起来,要改变由于管理者的更替而任意改变管理目标的情况,把任期制和学校的长远发展相结合,任期目标要从属于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
“正确地做事”还来自于文化细节的积累和沉淀。学校需要规划,更需要积累,规划是有意识地优化,而积累是规划的基础,更是规划的现实化。失去了传统也就无所谓创新,而传统是由细节沉淀而成的。积累不仅需要持续,更需要有心。每一所学校每天都在产生这样那样的细节,我们能不能挑出那些体现“做正确的事”的声音,放大他们,把他们固定下来,很大程度体现了学校文化建设能力的高低。文化底蕴的产生与漫不经心是不相容的。
想到李希贵司长讲的两个细节。一个是他们学校老校长的儿子以一分之差低于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最后只能跑到80公里外的另一所学校就学,现在这所学校发出的录取通知书存放在校史室。另一个细节:多年以来学校通过备课笔记检查来保证备课质量,但效果不是很理想。他们仔细推敲以后,决定对老教师采取一种特别的做法:把他们的备课本放入教师阅览室,供年轻老师查阅,根据借阅量给以一定的奖励。结果老教师的课越备越精,年轻教师也受益非浅。这种做法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这种符合学校发展的细节不断产生,不断沉淀,成就学校深沉的文化底蕴。
“正确地做事”还有赖于不断反思自我的深层假设。除了反思,没有其他措施可以保证惯常工作方式能够不断地改善。一个人行为表象的背后,都有许多深层假设。经常出现体罚行为的教师,往往是性恶论的信奉者。对于做出成绩的老师总是讽刺挖苦的人,往往相信人的本性都是懒惰的,自私的。学校要引导教师对自身实践和教育表象进行反复梳理,创造条件与各方面进行反复对话,拷问老师的深层假设,这个过程就是教师价值观的澄清过程,更是学校共识的形成过程。
谈谈对复兴中华文化的看法和思考 篇4
复兴中华文化的一些值得提倡的做法;
1.儒学的复兴。21世纪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世纪。伴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的复兴,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儒学复兴”运动。全国人大通过决议,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在中小学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始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一些地区的中小学中,还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教育部决定,将中国对外的汉语教学中心,一律改成“孔子学院”,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二百多所“孔子学院”分布在世界各地,向全世界人民传播中国文化;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孔子的三千弟子齐声朗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将儒学热推向了高潮。
2.中国的道统思想观是中国文化的正脉和主流,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正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尧、舜、禹、汤、周、孔是中国道统思想的真正代表者。古老的中国之所以被称之为“神州”,依据老子对精神文明和社会发展分期的揭示,神州期就是道治、德治社会和仁治社会的时代。古代中国的神州时期,在道德治世开极和仁德治世开极时期,各诞生了一位大智慧的圣人级人物,这就是伏羲和黄帝。这绝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大道无为化生的必然结果。
3.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骨,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会。我认为当代的革命精神是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包含自强精神、仁爱精神、勤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气节精神、斗争精神、改革精神和开放精神十个主要方面。进一步建设和弘扬革命精神,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需要。
4.“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是伟大汉服复兴运动的主导理念,这是有深刻内涵的。自三代至明朝的几千年中,中国一直是衣冠礼仪之国,一直在与世界同步,许多时候甚至超胜于世界。这得益于拥有发达文明的华夏民族的先进思维方式和精神理念,而衣冠礼仪则是中国精神理念之外在表现。自三代至明朝,中国人从来不吹嘘自己,而惟以衣冠礼义自豪。礼仪、道义、衣冠,三者共同构建古代中国的人文社会。而“衣,身之章也”则表明衣冠的意义并不仅是御寒,还能表现个人的精神境界。衣冠,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5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必须高度重视中国文化软实力。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民族复兴的力量之源和开路先锋,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冲击,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一手抓繁荣文化事业,一手抓发展文化产业。主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争取与我国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积极构建适合中国文化特点的平台,即将到来的大唐开国1400周年庆典活动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百年一遇的绝佳机会。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它给后世留下的印象至深,除了国力强大、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天下太平外,更突出的亮点就是辉煌灿烂的文化。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化成就可算唐诗。在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科学技术领域,宗教往来方面成就辉煌,大唐开国1400周年即将来临,中国政府理所当然要利用这个百年不遇的机会,搭建全面复兴民族文化的国际舞台,展示灿烂的唐朝文化,表现民族文化与异质文化平等交流的智慧,提升支撑民族复兴的综合国力。考虑到唐朝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和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建议中国政府高规格超常规地举办唐朝开国1400周年纪念活动,大唐开国1400周年纪念活动为全体华人提供了一个固本培元弘扬民族文化的机会,我们要积极借鉴国际上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经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文化活动平台,像重视奥运会世博会那样把大唐开国1400周年纪念活动打造成全面复兴民族文化的国际平台。
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看法 篇5
您好:耽误您几分钟!我是14连锁二班的调查员,我们正在面向大学生进行当代青年对电竞文化的问卷调查,非常感谢您给予我们的支持和帮助。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级()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3、你了解电子竞技吗?()A了解
B有些了解 C听说过
D没听过
4、你认为电子竞技是一项体育运动吗?()A认为
B不认为 C不知道
D都有
5、你经常关注电竞方面的新闻吗()
A从不
B很少 C偶尔
D经常
6、你们班有多少电竞爱好者()A没有
B很少 C很多
D非常多
7、你觉得女生玩电子竞技吗?()
A没有女生
B女生很少 C女生很多
D全是女生
8、你每月在电竞方面花费比重()
A20%以上
B20%~40% C40%~60%
D60%以上
9、你平均每次电竞时间是多久()
A从来不玩
B1~3小时 C3~6小时
D有时间就玩
10、随着时间的流逝,你认为电子竞技会被各个年龄阶段所接受吗?(A会
B不确定 C不会)
11、你玩电竞的原因()
A娱乐
B职业玩家
C游戏主播
B朋友带着玩
12、你认为电子竞技对人们有益的方面(A增强人们的反应意识
B增强人们的团结意识 C增强思维能力 D宣泄情绪 E开发潜能
H与朋友一起玩,增进友谊
13、你认为电子竞技对人们不利的方面(A花钱多
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看法 篇6
中西文化差异对涉外商务活动的影响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将更广泛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中西方文化的.诸多差异必然会在国际商务的经济运行中反映出来.文章从国际商务谈判行为、国际商务管理、涉外商务交往中的时间观和空间观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对涉外商务活动的影响.了解这些差异及影响是我国企业在跨文化际经济活动中所必须重视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作 者:刘雯祺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外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刊 名:新疆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JIANG EDUCATION INSTITUTE年,卷(期):200420(3)分类号:G05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涉外商务活动 影响
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看法 篇7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应当属于一种文化交流活动, 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之间转换和传递同一个信息的过程。电影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特征, 这些文化特征直接影响着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因此, 译者需要对电影本身所体现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等有充分具体的了解, 只有这样, 才能翻译出优秀的片名。
1 思维差异的影响
由于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状况等存在很大差异, 英汉思维方式必定存在着很大差异。正如翻译巨匠傅雷先生所说:“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 我人重综合, 重归纳, 重暗示;西人则重分析, 细微, 曲折, 挖掘惟恐不尽, 描写惟恐不周”, 即汉语语言重人文, 强调综合和概括, 暗示和慎言;而英语语言文化则重科学, 强调细微和周到。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语言表达, 对同一事物也会因不同理解而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 这种语言表达的差异正体现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些思维差异表现在电影片名方面就是汉语言中较多地使用概括性的词汇, 如《天下无贼》、《保持通话》、《东京审判》等, 而英文电影片名往往使用精简和新颖的词汇, 如Pearl Harbor、Ghost、Speed等。
以Speed为例, 如果简单地译为《速度》, 显得平淡无味, 绝对无法引起中国观众观看影片欲望。退休炸弹专家佩恩由于不满政府的退休政策而决定报复社会。他炸毁电梯未遂, 继而炸毁了一辆公交车, 并在另一辆公交车上安装了炸弹。只要这两公交车的时速超过50英里时速就不能再低于50英里, 否则将引起爆炸。当警官杰克赶上这辆公交车时, 公交车已经载满乘客, 时速也早已超过了50英里。杰克冒险上了公交车, 并和佩恩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译者将其译为《生死时速》, 不仅高度概括了影片的内容, 还带给观众一种难以抵抗、紧张和刺激的感觉。又如Taxi译为《的士速递》, Next译为《预见未来》。
2 价值观差异的影响
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重人伦, 轻视物理, 重集体, 轻个人。中国电影片名不常用人名作为片名, 在为数不多的此类的影片中, 其片名所代表的人物大多是民族英雄、历史名人、革命先烈或者模范人物, 如《郑成功》、《张思德》、《焦裕禄》等。
与此相反, 西方人受古希腊民主精神、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影响, 主张以人为本, 洞察宇宙, 探索人生, 强调人的价值, 强调人的决定作用, 以人为中心。很多英文电影直接使用片中角色的名字为片名。多数片名是以片中主人公的名字命名, 但也有的片名是片中配角的名字, 甚至是从没出场的人物的名字, 如Gigi、Forrest Gump、Rebecca、Annie Hall等。
翻译时译者往往会以原片名为基础, 再结合影片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如Forrest Gump。影片讲述的是弱智者Forrest Gump以诚实、守信、勇敢、专一的态度创造奇迹的人生故事。Forrest Gump是影片主角的名字, 译者保留其姓“甘”, 并增加符合了汉语表达形式的“阿”和“正传”, 将片名译为《阿甘正传》。更多的时候, 译者会完全摒弃原片名, 根据剧情提炼、归纳和翻译片名, 如Jerry Maguire、Erin Brockovich、Hamlet、Rebecca分别被译为《甜心先生》、《永不妥协》、《王子复仇记》、《蝴蝶梦》。
3 审美差异的影响
审美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中西方文化自身固有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其审美标准的差异, 这给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译者首先需要正确把握英语语言所传递的文化内容, 然后考虑汉语观众的审美需求, 在汉语语言文化中选择合适的形式来传达英语语言文化的信息, 力求使两种语言在艺术形象上达到统一, 将英语作品的美准确地传递给汉语的电影观众, 带给他们美的享受。
西方影片喜欢具有概括性的语言, 追求简朴美, 如Casablanca、The Piano、Matrix等。而中国的影片喜欢采用富有象征性、富含诗意的语言, 追求意境美, 语言结构上讲究平衡美和对称美, 如《花样年华》、《山楂树之恋》、《夜宴》等。因此, 翻译英文片名时较多地使用四字词语, 如Death Before Honor《铁血军魂》, 这个译名使用了中国人熟悉的词汇“军魂”, 蕴含了浓郁中国文化以及译者的情感, 符合汉语语言的审美要求, 体现了含蓄美。又如Enter The Matrix译为《黑客帝国》、Gone With The Wind译为《乱世佳人》等。
4 宗教文化差异的影响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历史现象, 与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及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宗教可以影响到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求。宗教文化在人类的生活中充当着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角色。一个国家的宗教文化是它的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人大多都有宗教信仰, 所以宗教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他们的语言交际行为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而中国人很少有宗教信仰, 很少甚至完全不了解宗教文化。所以, 中西方宗教文化方面的差异性突出表现在语言思维方面的差异。因此, 在翻译有关宗教文化类电影片名的时候, 为了帮助汉语观众更清晰理解影片, 译者一般都会适当地作一些补充或说明。
以Seven《七宗罪》为例。该片根据13世纪道明会神父圣多玛斯.阿奎纳列举出人类各种恶行的表现和天主教教义, 人类有七种遭永劫的大罪 (seven deadly sins) :gluttony (暴食) 、greed (贪婪) 、sloth (懒惰) 、Pride (傲慢) 、lust (淫欲) 、Envy (嫉妒) 、wrath (暴怒) 。如果仅仅按照字面译为《七》, 中国观众则很难理解《圣经》中“七”的特殊宗意义。译名《七宗罪》不仅忠实传达了原片的文化信息和故事主题, 而且点明了原片的宗教寓意。
5 文化意象差异的影响
同一个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文化意向。中西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因为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中对同一事物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同一事物, 在汉语中看来是美好的事物, 而在英语中却可能有着丑恶的形象。同样, 在汉语中看来是丑恶的事物, 在英语中却可能有着相反的看法。译者在翻译英文电影片名时应充分考虑这一方面的影响。以“龙”为例。中国“龙”和西方的“dragon”所承载的文化意向差异很大, 它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文化意象是不对等的。“龙”作为华夏民族的代表, 是一种图腾, 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勇气、权力、吉祥的象征, 是;而西方人则把“dragon”看成是巨大的长着翅膀和长尾巴的能吐火的大蜥蜴, 是邪恶、恐怖的象征。Dragon Heart如果简单翻译为《龙之心》, 必定会误导中国观众。因此将其译为《魔龙传奇》, 更为贴合西方人对“龙”的文化意向, 并符合影片的内容。又如, 美国电影ghost讲述的是一对情侣至死不渝、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如果将其简单译成《鬼》, 会让中国观众误认为是带来恐怖片, 因为在中国文化中“鬼”是人死后的灵魂, 它青面獠牙, 异常恐怖和邪恶。译者正是考虑到中西文化意象差异, 灵活地将其译为《人鬼情未了》, 既点明了剧情, 同时也能引起观众观影的好奇心。
综上所述,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不能用机械地、单一的方法来翻译, 而是需要译者在忠于电影内容和了解中西方文化巨大的差异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造。译者必须充分了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各方面的差异性, 特别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充分考虑到中西思维差异、价值观差异、审美差异、宗教文化差异和文化意象差异等方面的翻译对策, 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实现两种语言文化信息的完美转换。
参考文献
[1]龚萍, 申丽.英文电影片名的文体学探究[J].电影文学, 2011 (01) .
[2]续纪.电影片名翻译刍议[J].电影文学, 2011 (06) :149-150.
[3]虞惠红.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电影片名翻译的创造性背叛[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1) :88-91.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研究 篇8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影响;翻译
一、引言
翻译学里的目的论将翻译划归入人类行为的研究范畴之内,人类的沟通交际受到言语环境的影响制约局限,而语言环境又是根植在文化习惯当中的,所以翻译肯定受到译入文化和译出文化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对于语言翻译里的词义提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是翻译人员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判断的全面体现。
二、英汉文化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一)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英美文化里最为重要的一点价值观念就是个人自由,这是一种注重人人生而平等,以个人作为基本单元的文化观念,因此英美文化也被称为个人价值至上文化或者我文化。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念是孝和忠,人家交往过程中一般非常注重自我和交往对象间的关系,因此,中国的文化也被称之为集体主义文化和我们文化。比如中国人经常崇尚四海之内皆兄弟,大树底下好乘凉、仁义值千金、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经常将自己与所谓的自家人看作是一体,同时希望能够在自己之外寻找到安全之所。而英语谚语里却崇尚“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也就是“天助自助者”,“life is a battle”,也就是“生活就如战斗”,这些英美文化中的谚语都是在提醒人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奋斗和努力才能够获得安全感和成功。
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追究到本质就是文化差异的外在体现长时间生活于不同地区的人在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也有所差异,所以就形成了差异性的思维方式,比如西方人比较偏重于自然和科学技术,东方人则比较侧重于人文和伦理道德,西方人思维过程中一般比较侧重于竞争、求变、求异、逻辑、理性等,不同思维方式使得不同的民族根据不同的方式来创建营造不同的文化,这种不同最终通过语言这一文化载体加以表达出来。这一思维方式上的不同造成在翻译过程中部分词语有着不同的引申意义,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这一类的翻译陷阱。
(二)风俗习惯、地域、历史方面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文化一般都具有非常鲜明和显著地地域性,因此和对方的异质客观存在相区别,且这种异质肯定要通过语言来加以表达,比如英语里有很多对西风进行歌颂的诗篇,而汉语里却经常有对东风加以赞美的诗句,英语诗歌中经常抒写有关夏日的美丽,汉诗则经常描述春天的美丽,这些都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有着直接的关联。
英汉两个民族在生活习惯与风俗习惯上的不同必然会导致认识和观察问题的方法、方式、角度等方面的不同,就话题的选取看来,英美人在交谈过程中比较忌讳涉及信仰、婚姻、收入、年龄等于个人信息相关的内容和话题,而国人一般见面就会问收入、婚姻、年纪等问题,再入英国人一般对狗都有好感,top dog表示重要人物,而中国人却在心理上厌恶和鄙视狗,这些在翻译中都需要加以注意。
三、英汉翻译里处理文化翻译的方法策略
(一)音译
对于在英汉翻译中很难找到对应词汇的有关文化内涵方面的词汇,可以使用音译的方法来翻译。美国可口可乐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第一次进入到我国市场时,被翻译为可渴可蜡,结果就是在印刷有这种翻译汉语标识的饮料上市销售时,很少有人过问或者注意,普通人都会联想到这种饮料是不是“味同嚼蜡”或者是“蜡制”的饮料,有这种想法又怎么可能有人青睐或者喜欢呢?后来将翻译改为“可口可乐”的表示方法,不但在读音上更加接近,也将产品的特点概括的精炼到位,蕴含口中快乐的含义,这也是之后“Coca-Cola”饮料在全国范围内风靡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日渐一日的坐上中国饮料大哥大的位置。
(二)直译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持语言中原有的文化特征,我们还可以使用本节探讨的直譯法来翻译,这样不但有助于英汉文化间的交流,沟通,还能更好地丰富译文语言,比如在“paper tiger”这个词汇就首创于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有关“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的表述中,英语里原本没有这一词汇,美国学者斯特朗首先将其翻译为稻草人,毛主席不赞同,觉得直译为纸老虎更好,于是这一词汇在1949年首次在英语中出现,使用的就是“paper tiger”的直译,表示外表上看着强大威猛,实际上外强中干的物或者人,不但使得纸老虎的本意得到了保留,同时也丰富了英语的词汇体系。
(三)意译
英语和汉语不管是在内容层面还是形式层面都有着非常巨大的差异性,所以在直译的时候很难做好各个方面都能够不折不扣的让原文的民族文化色彩得到保留,这的时候就需要使用意译法进行翻译。比如“I tried to make friends with my new neighbors,but I got the cold shoulders.”翻译这句话里的“cold shoulders”一词时并不是翻译为“冷肩膀”,其真实的意思源于一个西方文化中的历史典故,在骑士风行的时期,骑士们扶弱济困、除暴安良,深受到人们的爱戴,所以骑士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是用美酒佳肴进行厚待,备受人们的尊宠爱戴,二普通的路人通常只能享受到一盘冷的前腿肉,自此以后“cold shoulders”一词就代表遭到冷遇,所以对这一句子的翻译应当翻译成为“我本想与新邻居交朋友,但是却遭到了冷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英汉两个地区在地域文化和思想观念都诸多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对两个地区的语言文字表达也带来了非常多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弄清并把握好文化差异对于翻译带来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保证翻译正确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因素。
参考文献:
[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2]李源,英汉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看法 篇9
摘要: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而跨文化谈判是我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重要商务活动之一。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文化的某些差异,总结出跨文化谈判中迥异的思维和决策方式,从而帮助我外经贸企业提高谈判的有效性。
关键词:文化差异;谈判;影响;对策
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加速了国与国之间的往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大潮中不可或缺的一端。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外经贸企业在跨国谈判中寻求国际合作,部署着全球战略,但是,中西文化差异引发的迥异的思维和决策方式却对谈判的有效性提出了严峻挑战。一个合格的谈判者,应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把握对手的思维过程,研究对方的决策方式,提高适应性,掌握主动权。这样,才能在谈判中不辱使命,取得收益。
一、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的对立
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形态,我们可以将两者归结为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跨文化谈判由于建立在自成系统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势必造成谈判双方思维方式的迥异。
1.和谐型文化思维方式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认为“获罪于天,无可祷也”。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溶的天人合一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这种和谐观念,培养了国人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的文化品格。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中国文化重群体轻个体,强调纪律性和群体观。因此在谈判席上,中国人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很少直接予以拒绝,而是迂回曲折陈述自己见解,用语礼貌含蓄,追求永久性的友谊和长久合作。
2.抗争型文化思维方式
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们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奥秘,企图做自然的主人。“和谐来自斗争”,“人是万物的尺度”便是人与自然孑然分立的鲜明写照。在天人相分的`二元思维模式支配下,一方面,西方人具有直面挑战,追求胜利的精神品质,他们率直、豁达,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另一方面,由于西方人更为崇尚个人自由和人格独立,强调个体生命和尊严,所以他们在思维过程中偏向于个人主义。以美国人为例,谈判桌上,他们热情坦诚、滔滔不绝,喜欢用确切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向。对于争辩,他们情有独钟,语言更具对抗性,这些都是富于开拓精神、求胜欲望的欧洲移民后代的典型特征。另外,他们的谈判小组是一个松散的团体,谈判争执时,每个成员可以竞相发言,不像中方谈判团那样由首席代表一人发言,其他成员全力支持。
二、化解对立推进谈判的对策
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外国文化就一定比中国文化先进。和谐型文化造就了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他们服从集体、坚持原则;与此相反,抗争型文化孕育了西方民族以个人为中心的本位主义,他们追求民主、注重细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客观的说,中西文化各具特色,各有优劣。在涉外商务谈判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产生的不利影响,努力寻求化解文化对立的有效办法,主动适应,扬长避短。 1.民主与集中
如何分配决策权以达到利己的谈判的目的是一件难事,决策权分配的差异是跨文化谈判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中西文化都会把民主与集中作一定的结合,但双方的侧重点不同。西方人追求个性独立,强调个人责任和集体权力,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中国人含蓄内敛,强调个人权力和集体责任,集中观念更加符合国人处事原则。
在涉外谈判中,表面看来西方代表团的决策者就是出面谈判的一至两人。实际上,在他们背后有一个完整的决策链,既有幕后决策机构,又有信息咨询团体,还有人数可观的智囊团,他们共同为决策者提供智力支持,应对谈判中的复杂问题,可以说西方人发挥了个人参与权的极致,把个体的智慧升华为集体的决策。相反,中方谈判团惯于众人谈判,“一把手”拍板,谈判中往往对不同看法保留意见,把“一把手”决策看成是集体意志的集中,这样,权威的思想就成了谈判的决议。试想,如果拍板的人是外行,其他成员又保留不同意见,那么谈判是注定要失败的。
因此,在涉外谈判中避免决策权的过分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简言之,就是要统筹兼顾民主与集中,牢牢把握集中的度,提高谈判的有效性。
2.细节与原则
中西方谈判策略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自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是线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西方人倾向于线性思维方式,他们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分析解剖和个体研究,重具体胜过整体。因此,西方人往往对具体细节给予极大的关注。他们讲究实际,一开始就急于讨论具体款项,他们认为合同是一套完整的、应被遵守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
中国人重视综合性思维方式。中国人倾向于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虽然中国人也习惯于把事物分成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对立面被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谈判中,中方代表凡事“先谈原则,后谈细节”,从整体到局部,事实表明先谈原则可能会对后面的细节讨论产生制约,入世关键一役的中美谈判是注重细节的成功典范。
因此,跨文化谈判中要善于把握细节,敏锐洞察对手的需求,力争从细节上寻求突破,赢得谈判主动。
总之,熟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国外经贸企业积极应对跨文化谈判中遇到的诸多复杂问题,寻求有效的沟通渠道,发现导致彼此误解或对立的真正原因。因此,我们要善于总结优势,积极借鉴对方谈判技巧,提高跨文化商务谈判的适应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张 强:1992,《谈判学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0.
[2]王洪耘,宋刚,,《商务谈判》[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3]赵伟君:2002,《中西文化冲突与我国跨文化商务谈判对策》[J].湘潭:湘潭大学学报.
文化差异对涉外商务沟通的影响 篇1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各国间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文化的多样化程度在商务活动中也与日俱增。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其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因此文化差异不仅会影响到沟通双方对各种言行举止的运用和解释,而且会影响沟通双方的思考方式和各自的价值观念,并且会下意识地把这些概念带到沟通桌面上来,致使沟通复杂化、困难化。因此为了使沟通顺利进行,避免沟通障碍,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尤为重要。
在涉外商务活动中,不同的国家存在着文化的不同点,商务沟通中存在的跨文化问题主要通过语言、礼仪、禁忌与宗教信仰、沟通风格体现出来。
语言:涉外商务沟通大多用英语进行,而沟通双方的母语往往又不都是英语,这就增加了交流的难度。跨文化交流的一个严重通病是“以己度人”,即主观地认为对方一定会按照我们的意愿,我们的习惯去理解我们的发言,或从对方的发言中我们所理解的意思正是对方想表达的意思,就会出现误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愿,且若带有不信任色彩的语言、用词,都会令对方担心,从而不愿积极与我们合作。
礼仪:涉外商务沟通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人们之间的交往要符合一定的礼仪规范。在商业沟通中,懂的必要的礼节与礼仪,是沟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违反礼仪规范,不仅会影响双方融洽关系的形成,而且还会影响对方对自己在修养、身份、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甚至影响整个沟通的成效。
宗教信仰:在对外活动包括涉外商务活动中,禁忌是不得不考虑的事项,特别是东亚、南亚、中亚、北非这些宗教盛行的地区。了解一些国家的风土人情、习惯禁忌,对于与对方交流,准备把握对方的沟通思路,及时完成沟通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沟通风格:文化背景相同的范围内,人们共处时很少产生交际上的差异;但当文化存在差异时,往往会出现误解和冲突。中、西方在做事、处理问题风格迥然不同。譬如:德国人风格较为严谨、周密。
克服涉外商务沟通中文化差异障碍,是为了在商务沟通中做到知己知彼,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摩擦,从而实现双赢的目标。对于从事涉外商务活动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来说,应立足以下几点避免文化冲突:
(一)从文化冲突到彼此包容、适应。商务活动从事者们必须意识到,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一种标准来衡量文化的好坏。所以我们要避免只站在自己文化的立场对别人的文化进行解释和评论,减少偏见和歧视。应该把自己臵身于对方文化的立场,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者在需求、动机、信念上的不同,从对方异国文化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如果对方来自受男权文化影响的阿拉伯世界,则接洽之前及间隙为营造气氛的闲谈中,都不宜涉及妇女问题,而且开门见山并不是收效很好的沟通开局策略。与注重礼仪的法国、日本、英国人沟通时,必须注重衣着与规矩从而显示己方的教养与风度;要成功的与新加坡商家合作则需加深与对方沟通成员的私人交往,努力强化人际关系,可适时适量赠送礼物作为联系纽带,而且沟通之余和沟通 结束都要经常保持联系。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克服民族中心论,学会尊重彼此的文化,求同存异,增强文化差异意识与敏感性,运用有效的沟通手段,文化差异不会成为商务活动的障碍。
(二)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相互尊重合作的原则。中外双方合作中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出现分歧与争执是双方通向默契、对观点达成共识的必经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人员只能求同存异相互理解、经常沟通与交流,特别是对一些不同的观点与行为,双方应从文化差异与思维差异的角度作一些分析,这样才能消除误解、避免冲突、达成谅解、相互理解,最后才能建立适合本企业的思维观念、工作方式、交流方式的合作原则。涉外商务沟通中,不同的商务文化有时甚至会截然相反,有些代表坚持的原则和礼俗在我们看来可能是不可思议的。千万不要妄加评论对方的文化准则,同样也不要让对方来评判自己的价值观,而且这样很容易引发尖锐矛盾。所以当不同文化在沟通场上碰撞时,要学会尊重对方,加强交流,哪怕在极其微小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
(三)训练沟通语言与非语言,掌握不同的沟通风格。作为一名涉外商务活动的从事者,为了有效地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事、雇员、客户进行沟通,必须熟练地掌握公司从事商务往来的那个国家的语言知识,而不能处处依赖翻译。语言技能促成更容易、更精确的沟通,拉进双方距离,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同时,商务活动从事者必须了解不同国家的语言表达方式的文化特征,这也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基本要求。另外,掌握多种沟通风格也很重要。在高情景文 化和中等程度的不确定性回避的文化中,人们往往使用详尽性的沟通风格,用大量的时间进行交谈,详细解释各种细节。
(四)洞察不同国家代表文化准则、社会习俗和禁忌。在与国外商务人员交往之前,一定要尽可能多了解他们的习俗与禁忌,以避免不知道某些特殊讲究而使对方不快甚至于影响商务合作的进程与结果。例如“四”在日本特别忌讳,在沟通场合、送礼的数量、楼层、房号、座次的安排等方面,都要尽力回避。当前,为帮助商务人员避免因不同文化而失礼,在美国已形成价值1亿美元的市场,比较有名的除“哈里斯不同文化培训”咨询公司外,还有设在旧金山的“顶点资源”公司,像英特尔公司等涉外企业,都会在这类公司的帮助下,定期为自己的员工举办训练课程,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备无患。
【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看法】推荐阅读:
中西教育文化的差异07-26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10-17
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05-29
翻译与中西文化的差异09-24
中西文化的几点差异11-10
对中西方民主理论进行对比,谈谈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看法06-14
从餐桌礼仪看的中西文化差异11-11
从广告创意中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06-30
中西文化礼仪差异06-08
中西文化差异教育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