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题

2024-10-18

作品赏析题(精选10篇)

作品赏析题 篇1

概率与方程的交汇

例1从数字0、1、3、5、7中取出不同的三个数作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系数, (1) 可以组成多少个一元二次方程? (2) 其中方程有实根的概率是多少?

解: (1) 先确定a, 然后再确定b、c, 就可组成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因此, 组成方程的个数为A14A24=48个;

(2) 若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根, 则必须满足△=b2-4ac≥0.

当c=0时, a、b可在1、3、5、7中任取两个, 有A24种取法;

当c≠0时, b只能取5、7:b取5时, a、c只能取1、3, 共有A22种取法;b取7时, a、c只能取1、3或1、5进行排列, 共有2A22种取法.所以, 有实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共有A24+A22+2A22=18个, 其中方程有实根的概率是

评析:以二次方程对系数的要求为切入点, 将排列组合和概率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是本题的亮点.

概率与函数的交汇

例2多项飞碟是奥运会的竞赛项目, 它是由抛靶机把碟靶 (射击的目标) 在一定范围内从不同的方向飞出, 每抛出一个碟靶, 就允许运动员射击两次.一运动员在进行训练时, 每一次射击命中目标的概率P与运动员离碟靶的距离S (米) 成反比.现有一碟靶抛出后, S (米) 与飞行时间t (秒) 满足S=15 (t+1) (0≤t≤4) .假设运动员在碟靶飞出后0.5秒进行第一次射击, 且命中的概率为0.8, 如果他发现没有命中, 则通过迅速调整, 在第一次射击后0.5秒进行第二次射击, 那么他命中此碟靶的概率是多少?

解:设 (K为非0常数) , 则.当t=0.5秒时, P1=0.8, 代入上式得K=18.所以∴当t=1秒时, P2=0.6.因此, P=P1+ (1-P1) ×P2=0.8+ (1-0.8) ×0.6=0.92.

评析:以函数为切入点, 将概率与函数融合是本题的亮点.

概率与数列的交汇

例3掷一枚均匀的硬币, 每次出现正面得1分, 出现反面得2分, 求恰好得n分的概率是多少?

解:设Pn表示事件“恰好得n分”的概率, 则得1分的概率为由题意知“恰好得n分”可由其对立事件:“先得n-1分, 再掷一次反面后得n+1分”求得, 故.

于是, 易知数列是以为首项, 公比为的等比数列.故

评析:将概率问题数列化, 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是本题的亮点.

概率与立体几何的交汇

例4在正方体上任选3个顶点连成三角形, 则所得的三角形是直角非等腰三角形的概率是 ( ) .

(A) (B) (C) (D)

解:在正方体上任选3个顶点连成三角形可得C38个三角形, 而且机会均等, 属等可能事件.而要得直角非等腰三角形, 则只能在对角面内取.每一个对角面内有4个直角非等腰三角形, 上下、左右、前后共有6个对角面, 则共有24个直角非等腰三角形, 从而所求概率为.故选择C.

评析:寻求分类标准, 并且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组合, 不重不漏地求出符合条件的图形个数是本题的亮点.

概率与二项式定理的交汇

例5有10个单项选择题, 每题有4个选项, 某人随机选定每题中一个答案, 求答对多少题的概率最大?并求出此种情况下概率的对象.

解:选定每个答案是相互独立的, 而且每题答对的概率均为, 答错概率均为, 故属于独立重复实验, 可通过建立二项式模型来解决, 即答对r道选择题的概率为.显然, 它为二项展开式的一项.根据二项展开式中最大项的求解方法, 设第r项最大, 解得因为r∈Z, 所以r=2, 故

评析:用二项式定理和独立重复实验的密切关系, 把概率的最大值问题转化为二项展开式的最大项问题是本题的亮点.

概率与极限的交汇

例6甲、乙两人玩轮流抛掷一对骰子的游戏, 由甲先掷, 乙后掷, 然后甲再掷……规定先得到两颗骰子点数之和等于7的一方获胜, 一旦决出胜负游戏便结束.不限定两人抛掷的次数, 求甲获胜的概率

解:甲掷一次获胜的概率为;甲掷两次获胜的概率为甲掷三次获胜的概率为

故甲获胜的概率为

赏析中考实验题 篇2

如何在笔试中最大限度地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如何抑制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错误倾向,是摆在中考命题者面前的一大课题。现在盛行的做法是增设背景陌生的探究题,从而有效考查学生的一般探究素养。其实,对课本实验加以深度挖掘,从中推陈出新,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近年的中考命题在这方面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化粗为细考查实验技能

例1(2005 泰州)同学们知道了液体压强的特点后,老师提出了问题:有两只杯子,分别盛有清水和盐水,你能否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

①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相平,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1(a)所示的情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U形管左支管液面上方的气压_____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调节的方法是( )

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②小明再作图1(b)所示的检查.当用手按压(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1(c)和图1(d)所示。他发现图1(d)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1(d)杯子中盛的是盐水。 ①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是(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②简要说明理由_____。

评析本题第(1)问考查学生对实验仪器的校验,这种细节上的考察能有效甄别真假实验!未动手安装过压强计的学生会想当然地选A。其实,由于气压差向里(安装软管接口时,因接口叠加,压缩了密闭气体的体积,导致气压升高)U型管中的液体是很难倒出的。正确的方法是重新连接时适度挤出管中气体。

2化明为暗考查实验素养

例2(2006 浦东)甲、乙两同学分别做“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除了小灯外,他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均相同。小灯的额定电压可能是:“2.2V”、“2.5V”或 “3.8V”,小灯功率相差不大。甲同学正确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记录了第1组数据,当小灯正常发光时记录了第2组数据,把滑片移到端点时小灯闪亮了一下,后熄灭,并记录了第3组数据,如下表所示。则他们所用的电压为____V,甲同学所用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W,当乙同学所选用的小灯正常发光时,电压表的示数如图所示,而滑片恰好在变阻器的中点,此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为____Ω,乙同学所选用小灯正常发光时的电流为____A。

评析本题不露痕迹,却又入木三分地考察了学生的实验素养。学生若不具备相应的实验经验,很难挖掘出下列四个隐含条件:实验之初,变阻器全接入电路;滑片移到端点即为变阻器未接入;小灯闪亮了一下后熄灭即为灯丝过载后烧断;灯在不同电压下工作时,温度变化较大,灯丝的电阻有变化,应注意同一性!

3化旧为新考查实验反思

例3(2005无锡):为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如果要想利用实验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应设计怎样的实验步骤?

(2)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时,小明先后用大、小木块按图甲所示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小明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3)在研究此问题时,小红设计的实验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长方体木块,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拉动长木板,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可测出木块和木板间的摩擦力。小明看了小红的实验后,认为小红设计的实验优于自己设计的实验。对此,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评析本题第3问巧妙地改进了实验方法,为实验反思作了很好的导向!有实验经历的学生都清楚,小明的方法操作起来很困难。因为弹簧悬空,很难保证沿水平方向拉,另外,在拉的过程中很难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而小红的方法恰好克服上述缺点--长木板紧贴水平桌面,能保证沿水平方向拉;木板只须作直线运动,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加速或减速,滑动摩察力都不变);此时弹簧秤保持静止,便于读数。从而减小了系统误差。

附参考答案

1.(1)大于 B, (2)压强计的气密性不好:或压强计金属盒(或软管)漏气;或U型管与软管连接不好;(3) ①不可靠的 ②金属盒(或“橡皮膜”)在两种液体中的深度不同;或没有控制金属盒(或“橡皮膜”)在两种液体(或“在液体”)中的深度(或“深度相同”);2.4.5V;0.65W;10Ω;0.23A;3.(1)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拉动木块,读出此时弹簧秤示数F1;同上,在木块上加一重物,测得弹簧秤示数F2;比较F1和F2的大小 ;(2)不正确;实验过程中,没有保持相同压力;(3)木板不必作匀速直线运动(或弹簧秤静止,便于读数)。

一道三角函数题赏析 篇3

1.基本解法

本题主要考查平面向量的运算法则、三角函数公式及恒等变形能力, 考查运用向量及三角函数知识综合解题的能力.

解法1:因为 a//b,

所以2sinβ-3sinα=0. ①

又因为 c·d=3,

所以 3cosα+2cosβ=3. ②

要求undefined的值, 可先求undefined的大小 (为什么呢?)

因为α、undefined,

所以undefined.

将①、②变形为

2sinβ=3sinα, ③

2cosβ=3-3cosα. ④

平方相加得: (2sinβ) 2+ (2cosβ) 2= (3sinα) 2+ (3-3cosα) 2, 整理得undefined.

由undefined得

undefined

再将undefined, 代入②中得

undefined.求出undefined.

又undefined, 故undefined.

评析:本法属常见方法, 有一定计算量, 但对三角函数公式及恒等变形要求较高.本题若求undefined的值, 计算量太大, 若求undefined的值, 则undefined有两解, 存在取舍的烦恼.因此, 如何恰当地选择计算undefined的某一三角函数值是本法的关键.

解法2:仿解法1可知道

undefined

故undefined.

评析:本法在解法1的基础上, 更进一步, 有一定技巧性, 几乎没有计算量, 但对三角函数公式及恒等变形的要求高, 大多数学生不太敏感, 不知道消去β, 无法化简.只能半途而废.

2.巧思妙解解法3:由已知条件可知:

2sinβ=3sinα, ③

2cosβ=3-3cosα. ④

③④两边相比得:

undefined

又α、undefined, 知undefined,

故undefined.

评析:本法采用弦化切手段, 再利用二倍角公式及诱导公式, 简捷、巧妙, 少数学生运用此法, 事半功倍.

练习题:

1.已知undefined, 且α、β∈ (0, π) , 求2α-β的值.

2.已知3sin2α+2sin2β=1, 3sin2α-2sin2β=0, 且α、undefined, 求α+2β的值.

答案:undefined;undefined.

一道中考压轴题赏析 篇4

如图1,Rt△ABC中,∠B=90°,∠CAB=30°,顶点A的坐标为(10,0),顶点B的坐标为(5,5■),AB=10,点P从点A出发,沿A→B→C的方向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D(0,2)出发,沿y轴正方向以相同速度运动,当点P到达点C时,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求∠BAO的度数.

(2)当点P在AB上运动时,△OPQ的面积S(平方单位)与时间t(秒)之间的函数图象为抛物线的一部分(如图2),求点P的运动速度.

(3)求(2)中面积S与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面积S取最大值时点P的坐标.

(4)如果点P、Q保持(2)中的速度不变,那么点P沿AB边运动时,∠OPQ的大小随着时间t的增大而增大;沿BC边运动时,∠OPQ的大小随着时间t的增大而减小,当点P沿这两边运动时,使∠OPQ=90°的点P有几个?请说明理由.

思路要点(1)由A、B两点的坐标特征,易联想到含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形,因此,作BE⊥OA,垂足为E,则AE=AO-EO=10-5=5,又AB=10,所以∠EBA

=30°,从而∠BAO=60°.也可用三角函数来直接求出∠BAO的度数,或由

Rt△ABC与Rt△BEA的对应边成比例,利用相似三角形来得到结果.可见本题不仅简单,而且解题思路很宽,每位考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解题的方法.

(2)这是一道图形信息题,由图1知点P从点A运动到点B的路程是10个单位,由图2知点P 从点A运动到点B的时间是5秒,故点P的运动速度为2个单位/秒.

(3)解决本题关键是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再利用配方法求出面积的最大值.主要方法有:

方法一:由图2知,抛物线经过点(0,10)和(5,30),再取t=2,如图1,作PM⊥OQ,PN⊥OA,垂足分别为M、N,此时AP=4 , AN=2 , PM=ON=8 , OQ=2+2×2

=6,易求得S=24,即抛物线经过点(2 , 24).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S=at2+bt+c,则c

=10,再解方程组4a+2b+10=24,25a+5b+10=30得a=-1,b=9.所以S=-t2+9t+10=-t-■■+■,所以当t=■时, S有最大值■,此时P■,■.

方法二:因为点P的速度为2单位/秒,时间为t秒,如图1,作PM⊥OQ,PN⊥OA,垂足分别为M、N,则由AP=2t有AN=t,PM=ON=10-t,PN=■t,从而

P10-t,■t(0≤t≤5).又OQ=2+2t,所以S=■(10-t)(2+2t)=-t2+9t+10

=-t-■■+■,所以当t=■时,S有最大值■,此时P■,■.

(4)当点P沿这两边运动时,使∠OPQ=90°的点P有2个,理由如下(方法不唯一):①当点P与点A重合时,∠OPQ<90°.当点P与点B重合时,OQ的长是12个单位长度.如图3,作∠OPM=90°交y轴于点M,作PH⊥y轴于点H,由△OHP∽△OPM,得OM=■≈11.5,所以OQ>OM,从而∠OPQ>90°.所以当点P沿AB边运动时,使∠OPQ=90°的点P有1个.

② 同理,当点P在BC边上运动到C点时,可算得OQ=12+■

≈17.8,而构成直角时PM交y轴于0,■, ■≈20.2>17.8,所以∠OCQ<90°,从而使∠OPQ=90°的点P也有1个.即当点P沿BC边运动时,使∠OPQ=90°的点P也有1个.所以当点P沿这两边运动时,使∠OPQ=90°的点P有2个.

典型错误 从阅卷情况来看,考生的得分率较低,其主要原因有:

1.误认为第(1)题中AC与x轴垂直,直接由∠BAO=90°-30°=60°得到结果,犯这种错误的人数不少,这与命题者的“精心”设计有关(图形中确实给人以AC与x轴垂直的感觉).

2.对于第(2)题,不能从图形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来简捷求解,有些考生由于得不到第(2)题的正确结论而使解题半途而废.

3.对于第(3)题,不善于进行数形转换,求出解析式之后由于配方不熟练或顶点坐标公式记忆有误而出现错误.

4.对于第(4)题,不会应用分类思想去思考而出现漏解, 不善于利用题设条件“点P沿AB边运动时,∠OPQ的大小随着时间t的增大而增大;沿BC边运动时,∠OPQ的大小随着时间t的增大而减小”,将说明∠OPQ=90°的问题转化为说明点P沿AB边运动时,∠OPQ随着时间t的增大由锐角增大为钝角,从而必有一个时间使它为直角;同样,当点P沿BC边运动时,∠OPQ随着时间t的增大由钝角减小为锐角, 必有一个时间使它为直角.

微软招聘题赏析(四) 篇5

答案欣赏 因为是不规则绳子,所以不能简单地截成长度相同的两段.同时点燃A和B两根,A只点一头,B点两头.等B 燃完了(也就过了半小时了),立即把A的另一头点起,此时开始计时,当A 燃完后(从计时开始刚好15分钟),立即再点一根C,C只点一头,等C 燃完后,刚好共计1小时15分钟.

本期趣题 一个大院里住了50户人家,每家都养了一条狗.有一天住户接到通知说院子里有狗生病了,要求所有主人在知道自家狗生病的当天应立即把狗枪杀.但问题是,院里的人看不出自家的狗是否有病,只能看出别人的狗是否有病,而且看出来也不能交流.院中第一天、第二天都没有枪声,第三天传出了一阵枪声,问有多少条病狗被枪杀.

答案欣赏 (1)如果50条狗中只有1条病狗.比如说张家的狗有病,那么,张看到的另外49条狗是正常的,从而判断自家的狗一定病了,张就会把自家的狗枪杀掉,但第1天没有枪声,说明病狗多于1条.(2)如果50条狗中只有2条病狗,比如说王家和李家的狗是病狗,那么,除了王和李以外,其余的人都看到了2条病狗,而王和李只能看到1条病狗和48条正常的狗,他们第一天没听到枪声,就能判断病狗数量多于1,所以王和李可以判断出自家的狗一定是病狗,按照规定应该枪杀,但第2天没有枪声,说明病狗多于2条.(3)如果有4条或4条以上病狗,那么每条病狗的主人至少看到了3条病狗,由于病狗数量是不是3条无法确定,故每个人也就不能判断自家的狗是否有病,第3天也就不会有枪声.这与已知矛盾,综上可以判定,病狗的数量是3条.

2012.1-2合期趣题

请一笔画出四根直线,将图上9个点全部连接.

基于锯齿波图象的高考压轴题赏析 篇6

2008~2011年江苏省高考物理卷压轴题均为非常规的周期性变化和运动问题, 物理过程比较复杂, 绝大多数考生难以正确构建物理图景, 求解受阻, 得分率很低.笔者研究发现, 连续四年的这几道压轴题有一共同特点:题中已知条件提供的图象或者是题中研究对象相关物理量间的关系图象呈现为锯齿波形状.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几道试题.

1.“速度-位移”锯齿图象

【例1】 (2008年江苏省高考题) 如图1所示, 间距为l的两条足够长的平行金属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 导轨光滑且电阻忽略不计.场强为B的条形匀强磁场方向与导轨平面垂直, 磁场区域的宽度为d1, 间距为d2.两根质量均为m、有效电阻均为R的导体棒ab放在导轨上, 并与导轨垂直, 设重力加速度为g.若a进入第2个磁场区域时, b恰好离开第1个磁场区域;此后a离开第2个磁场区域时, b 又恰好进入第2个磁场区域.且ab在任意一个磁场区域或无磁场区域的运动时间均相等.求a穿出第k个磁场区域时的速率v.

解析:本题从电路结构来说, 两根棒与轨道组成闭合电路, 在磁场中的棒切割磁感应线产生感应电动势, 相当于电源, 在磁场外的棒作为外电阻.由于两根棒始终是一根棒在磁场中, 一根棒在磁场外, 因此, 可以作这样的简化:如图2所示, 导体棒b与两条轨道相连接 (b固定不动) , 导体棒a以速度v1离开磁场区域1, 以速度v2进入磁场区域2, 然后又以速度v1离开磁场区域2, 再以速度v2进入磁场区域3, ……导体棒a在无磁场区和有磁场区运动时间相同.

导体棒a在无磁场区, 以初速度v1做加速度为a1=gsinθ的匀加速运动, 位移为d2;导体棒a在磁场区, 以初速度v2做加速度为a2=B2l2v2mR-gsinθ的变速运动, 速度逐渐减小, 加速度亦逐渐减小, 位移为d1;以磁场区1的下边界为记录位移的起点, 沿导轨向下为x正方向, 导体棒的速度v随位移x变化的规律如图3所示.

现根据题给条件计算速度v1和v2.

将导体棒a在磁场外和磁场内的运动时间均记为T, 在无磁场区域有:

v2-v1=gsinθΤd2=v1+v22Τ

在有磁场区域, 对a棒由牛顿第二定律:mgsinθ-BΙL=mΔvΔt, 其中Ι=Blv2R, 则有:

∑Δv=∑[gsinθ-B2l2v2mR]Δt

解得:v1-v2=gsinθΤ-B2l22mRd1

v1=4mgRd2B2l2d1sinθ-B2l2d18mRv2= (4mgRd2B2l2d1sinθ-B2l2d18mR) 2+2gsinθd2.

2.“速度-时间”锯齿图象

【例2】 (2009年江苏省高考题) 如图4所示, 两平行的光滑金属导轨安装在一光滑绝缘斜面上, 导轨间距为l、足够长且电阻忽略不计, 导轨平面的倾角为α, 条形匀强磁场的宽度为b, 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与导轨平面垂直.长度为2b的绝缘杆将导体棒和正方形的单匝线框连接在一起组成“”形装置, 总质量为m, 置于导轨上.导体棒中通以大小恒为I的电流 (由外接恒流源产生, 图中未画出) .线框的边长为b (b <l) , 电阻为R, 下边与磁场区域上边界重合.将装置由静止释放, 导体棒恰好运动到磁场区域下边界处返回, 导体棒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始终与导轨垂直, 重力加速度为g.求:经过足够长时间后, 线框上边与磁场区域下边界的最大距离A.

解析:本题中“”形装置 (以下简称连接体) 由静止释放后将沿着轨道上下振动, 开始的一段时间振动幅度越来越小, 最后做等幅振动.

取刚释放时线框的下边界所对应的斜面上的点为坐标原点 (以下涉及的坐标均指线框下边界的坐标) , 沿导轨向下为x轴正方向.

第一个周期, 连接体下行过程:

①坐标x=0到x=2b=s1, 连接体向下做变加速运动, 速度由零增加到v1.

②从坐标x=2bx=3b, 连接体向下做匀加速运动, 加速度a2=gsinα, 速度由v1增加到u1.

③从坐标x=3bx=4b, 位移为l1=b, 连接体做匀减速运动, 加速度a3=BΙlm-gsinα, 速度由u1减小到零.

连接体上行过程:

④从坐标x=4bx=3b, 连接体向上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3的匀加速运动, 速度由零增加到u1.

⑤从坐标x=3bx=2b, 连接体向上做初速度为u1加速度为a2的匀减速运动, 速度由u1减到v1.

⑥从坐标x=2bx=2b-s2, 连接体向上做初速度为v1的变减速运动, 速度由v1减到零.

连接体运动的v-t图象如图5所示.从图5很容易看出s2<s1=2b, 比较过程①速度由零变到v1与过程⑥速度由v1变到零, 因加速度av 的函数关系的不同, 图线弯曲方向相反, 因而v-t图与坐标轴间围成的面积 (位移) 不同.

第一个周期, 连接体下行距离s1+b+l1 , 上行距离l1+b+s2, 因s2<s1, 故上行距离小于下行距离.即经一个周期, 连接体整体向下平移了一段距离.

对第二个周期可作类似讨论, v-t图的变化情况与第一个周期相似, 但图象的纵横向幅度都比第一个周期小, 线框整体又向下平移了一段距离.

n趋于无穷大时, sn→0, lnl, 最终线框上边界达到的最高点为磁场的下边界 (即线框最终不再进入磁场区域) , 此后连接体做等幅振动.线框的 (下边界) 坐标在x=2bx=2b+A之间变化.

下面来计算经过足够长时间后, 线框上边界与磁场区域下边界的最大距离A.

连接体下行的第一阶段, 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gsinα的匀加速运动, 位移为bvm=2gbsinα,

连接体下行的第二阶段, 做初速度为vm加速度为a=BΙlm-gsinα的匀减速运动, 末速度为零, 位移为A-b.线框下行的全过程由动能定理, mgsinα·A-BIl (A-b) =0, 解得连接体的振幅为A=BΙlbBΙl-mgsinα, 其中, 导体棒在磁场中的运动距离为l=A-b=mgbsinαBΙl-mgsinα, 连接体的等幅振动的v-t图象如图6所示.

3.“电压-时间”锯齿图象

【例3】 (2011年江苏省高考题) 某种加速器的理想模型如图7所示:两块相距很近的平行小极板中间各开有一小孔ab, 两极板间电压uab的变化图象如图8所示, 电压的最大值为U0、周期为T0, 在两极板外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若将一质量为m0、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的粒子从板内a孔处静止释放, 经电场加速后进入磁场, 在磁场中运动时间T0后恰能再次从a 孔进入电场加速.现该粒子的质量增加了1100m0 (粒子在两极板间的运动时间不计, 两极板外无电场, 不考虑粒子所受的重力) .若在t=0时刻将该粒子从板内a孔处静止释放, 求其第2次加速后从b孔射出时的动能.

解析:本题的加速器可看作是一回旋加速器的变形, 只是把常规的回旋加速器中两个D形盒合并为完整的磁场区, 相应地把原来的磁场中的半圆周运动变成了完整的圆周运动.

t=0时由a处释放的粒子将由ab做第1次加速运动, 然后沿逆时针方向在磁场中回旋, 加速电压为u1=U0, 如果粒子的质量为m0, 则粒子在磁场中的回旋周期与电场变化周期相等, 即T=T0, 粒子第2次进入电场, 加速电压仍然为最大值, 即u2=U0.对照图8来说就是第1次加速为图象上的A1点, 第2次加速为图象上的A2点.

现在的问题是粒子质量突然变为1.01 m0, 使得粒子在磁场中的回旋周期与电场的变化周期不再相等, 因而加速过程存在相移.

质量为m0的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根据Bqv=mv2rΤ0=2πrv, 解得:Τ0=2πm0qB.当粒子的质量增加了1100m0, 其周期增加ΔΤ=1100Τ0.

根据图8可知, 粒子第1次的加速为B1 (A1) 点, 电压u1=U0, 粒子第2次的加速为B2点, 根据△A2CI∽△B2DI, 有B2DA2C=DΙCΙ, 即u2U0=0.25Τ0-0.01Τ00.25Τ0, 解得:u2=2425U0.

故粒子射出时的动能Ek2=qu1+qu2=4925qU0.

在本小题中, 粒子经第1次、第2次加速后还会有连续多次的加速过程, 考虑到相移的存在, 各次加速时刻对应图8中的点B1、B2、B3、B4…, 不难计算, 能连续加速的次数为Ν=0.25Τ00.01Τ0=25, 如果将磁场中运动过程略去并将各次加速的点集中到uab-t图的1/4周期内, 则如图9所示.类似上述关于u2的分析方法, 可以得到各次加速电压分别为:u1=U0u2=2425U0, u3=2325U0u25=125U0.因此, 粒子经加速能获得的最大动能为:Ek=q (u1+u2+……+u25) , 解得:Ek=13qU0.

4.扭转后的“速度-时间”锯齿图象

【例4】 (2010年江苏省高考题) 制备纳米薄膜装置的工作电极可简化为真空中间距为d的两平行极板, 如图10所示, 加在极板AB间的电压UAB做周期性变化, 其正向电压为U0, 反向电压为-kU0 (k>1) , 电压变化的周期为2τ.在t=0时, 极板B附近的一个电子, 质量为m、电荷量为e, 受电场作用由静止开始运动.若整个运动过程中, 电子未碰到极板A, 且不考虑重力作用.若电子在0~200τ时间内未碰到极板B, 求此运动过程中电子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

解析:本题与常见的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运动模型的最大差异是交变电压的正负半周幅值不对称, 这给问题的求解带来很大挑战, 我们可以作出带电粒子运动的速度v 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11所示.这是一条被扭转后的锯齿波.

下面根据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思路来给出带电粒子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

题中给的交变电压可以看作是由图12中的两个电压U1、U2所合成, 相应的带电粒子的运动可以看成是由对称方波电压U1作用下的运动v1和在恒定电压U2作用下的匀加速度运动v2的合成, 如图13所示.

与电压U1对应的加速度大小为a1= (k+1) eU02md;

与电压U2对应的加速度大小为a2= (k-1) eU02md.

(1) 当0≤t-2<τ时, 电子正方向运动速度大小为v1=a1 (t-2) , 反方向运动的速度为v2=-a2t, 合速度为v=v1+v2=[t- (k+1) nτ]eU0md.

(2) 当0≤t- (2n+1) τ<τ时, 电子正方向运动速度大小为v1=a1τ-a1[t- (2n+1) τ], 反方向运动的速度为v2=-a2t, 合速度为v=v1+v2=[ (n+1) (k+1) τ-kt]eU0md.

在结束本文时还要说明的是, 以上所讨论的涉及锯齿形物理图象的高考压轴题, 显然与《机械振动》这一模块的基础知识联系紧密.从现行教材模块的划分情况来看, 机械振动属于选修3-4模块, 有相当多的考生并没有选学这一模块, 因而, 此类高考压轴题对选学不同模块的考生来说是有失公平的.笔者认为, 从学生的应试以及完整的力学知识构建角度来说, 即使不选3-4模块的学校, 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补充一下机械振动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还是很有必要的.

作品赏析题 篇7

一.探究题考查内容

从考查内容上讲, 探究题主要有如下8种类型:

1.探究原因。即对文本中的特殊语言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原因进行探究。例如, 2012年高考湖北卷第19题:选取一个角度, 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 (8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时, 首先要明白“杜鹃鸟”是如何被美化的, 然后在文本中找出相应的材料加以阐述。本题可以从主体意蕴、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等角度来分析, 注意答题的全面性。

2.理解意蕴。探究作品的创作意图、作品的主旨以及文章语言所蕴含的深义。

例如, 2013年高考江苏卷第14题:“他喜爱北平, 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 (6分)

此题考查“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考生可从人物形象角度对其内涵进行探究。

3.阐释观点。即针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 2013年高考重庆卷第18题:贝尔蒂对俘虏霍夫曼的态度是否值得肯定?他该不该舍命去救胆小怕死的迈尔?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7分)

这道题重在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 除了对文本的具体信息作筛选外, 还要求考生具有必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积淀。

4.整合思路。即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行梳理, 对写作思路进行分析。例如, 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第17题: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6分)

文章思路是作者行文时思考的路径和线索。分析文章思路, 主要是分析文章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如何安排材料的逻辑顺序, 这是分析文章构思的重点之所在。

5.概述感悟。这类题要求考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悟, 谈感受, 谈启示。

例如, 2012年高考辽宁卷第11题第 (4) 小题: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 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 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8分)

“最后的黄豆”既是“爷爷”留给我的物质财富, 更是精神财富, 也是“爷爷”留下的人生教训。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就像小说中的父亲, 即使有再多的财富, 到头来也只能挥霍一空。题目中“最后”可谓“题眼”, 引人深思。

6.鉴赏风格。鉴赏作家的写作特色和写作风格。例如, 2012年高考上海卷第10题: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 结合这一评论, 赏析第 (7) 段画线句。 (3分)

“细致而不柔弱”是林海音的写作风格。文中划线句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 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 两两呼应, 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 意味深长。用词朴素, 句子简短, 表达恰到好处, 而不见柔弱。

7.探析情感。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探究、分析。例如, 2013年高考湖南卷第18题:综观全文, 作品表现了“我”这个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解答这道题, 要综观全文, 先逐一筛选出能体现“我”的思想感情的信息点, 然后分别加以赏析探究, 最后分类整合答案。

8.品味标题。对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进行分析探究, 说明观点和理由。例如, 2013年高考山东卷第22题:结合文本, 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6分)

此题要求考生探究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可从表层含意和深层意蕴两个方面进行探究。从表层含意讲, “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 言简意丰, 耐人寻味。从深层意蕴讲, 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 认识活着的意义, 进而引发读者怎样对待生活和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

二.探究题复习策略

文学作品阅读探究题如何指导学生答题, 如何增强学生阅读答题的效果, 下面提出四点策略性建议。

1.在“读”字上下功夫。文学作品阅读首先要在“读”字上下功夫。要认认真真读文本, 读懂文本, 只有读懂了文本, 才能够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怎样指导学生读文本?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阅读。这一步要落实好“三个要求”:

(1) 理清文章思路。思路, 是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由此及彼表达文章情感主旨的路径、脉络。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理清文章思路, 弄清楚作者是怎样写作这篇文章的, 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后写什么。把握好文章的行文思路, 才能理解文章, 才能对文章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

(2) 把握文章主旨。即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事, 抒了什么情, 言了什么“志”。

(3) 掌握主要的写作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篇文章写得生动, 写得感人, 写得震撼人心的。

读文本, 我们应认识到, 文体不同, 解读的思维和方法不同。小说和散文都属于文学类文本, 但阅读方法不尽一样。即使都是散文, 写人记事的散文与写景抒情散文、托物言志的散文的解读方法也不完全一样。复习备考期间, 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不妨试一试, 先不做题, 先研究解读文本的方法, 让学生整体阅读, 把文章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大致弄清楚了, 再让学生去做题。

第二步:品味语言。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深入文章里层, 围绕语言进行阅读探究。文本中往往有一些结构性语句, 如点明或隐含主旨的关键句, 还有统领句, 过渡句, 抒情句, 点题句, 总结句, 还有含义深刻的句子等等, 围绕文本语言进行探究, 领悟其深意。

第三步:局部阅读。围绕探究题的要求进行阅读。完成三项任务:1.明白题干所问与原文的哪些段落、哪些语句有关;2.细读和研读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和语句;3.思考和领悟题目的要求, 整合答案要点。

2.在“补”字上做文章。补, 就是补充。备考期间, 适当给学生补充一些文学作品阅读知识, 提高学生阅读素养。主要补充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补充文体阅读知识, 增加学生阅读涵养。文学作品阅读题得分率较低,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是学生对文体阅读知识不甚了解。文学作品阅读集中在散文和小说两种文体上。从近两年高考命题情况看, 2012年全国17套高考卷, 考查散文11套, 考查小说6套;2013年全国18套高考卷, 考查散文9套, 考查小说6套 (另外3套考查实用文) 。虽然同为文学类文本阅读, 但二者所需要的知识支撑却不尽相同。小说阅读一般都紧紧围绕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思想来设置。检索2013年6篇小说阅读信息, 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小说的情节梳理、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小说次要形象的描写作用分析、小说语言含意的理解、小说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的分析、作品思想内容探究、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小说人物描写对深化主题的意义的理解等。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就不可能全面而准确地回答相关问题。如2012年高考江西卷选用的材料是法国雨果·克里兹的小说《报复》, 探究题设计为:结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8分) 考生假如不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 就不可能准确的谈出启示。因此, 怎样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这是学生应该必备的知识。一般来说概括人物特征, 分析人物性格, 离不开人物形象塑造的知识。比如, 可以直接从人物语言、动作看性格, 从肖像描写看性格, 从神态特点看性格, 从心理活动看性格等;还可以通过作者的议论或者作品其他人物的评价间接地看性格。如果考生缺乏这些概括人物形象的知识, 一般很难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再如2013年全国9篇散文涉及到的考点有散文语言的含意、作品的情感变化、散文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散文的主旨、散文语言的表达作用、人物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作者的见识与魄力、散文的标题等。散文的文体知识还包括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构思, 散文的表现手法, 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等等。

平常教学中, 如果老师能够适当给学生补充小说阅读和散文阅读的有关知识, 就会增加考生答题的熟练程度, 进而提高考生答题的准确率。

二是补充一些作家写作风格知识, 让学生增加对作家的了解,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从2012年高考文学作品选文来看, 选文偏重于当代及知名作家的作品。从作者所处的时代来看, 各地选文以当代作家为主, 2012年高考17篇文学作品中, 当代作家有11位, 占64%, 现代作家5位, 占29%。从考生熟悉的程度上看, 所涉及的作家有7位是中学教材上出现过的知名作家, 他们分别是孙犁、老舍、冰心、刘心武、鲁迅、梁晓声、刘亮程, 另外, 张海迪、林海音也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作家了, 学生对作家熟悉, 便于考生知人论世地解读文本。当然, 也有一些作家同学们不太熟悉, 他们大多是活跃在当今文坛上的各个省作家协会的会员。选他们的作品进行考查, 旨在提醒考生平时要广泛阅读, 不能仅将目光盯在一些老作家的文本上。

向学生介绍一些作家的写作风格, 对学生把握文本和把握作者情感价值是有帮助的。如冰心的散文突出爱的主旋律, 其风格柔美细腻, 温情脉脉, 隽永雅致, 抒情味浓而富有哲理。她的语言清丽、典雅, 称之为“冰心体”语言。我们读她的作品《笑》《往事》《寄小读者》《小橘灯》就可以感受得到。林海音的散文充满乡恋和亲情, 她的文章一般以情为纽带, 表现她对祖国母亲的挚爱和对第二故乡北京的怀念之情。这从她的作品《陈谷子烂芝麻》《苦念北京》可以感受得到。梁晓声的作品主要两部分, 一部分知青作品, 一部分纪实作品。《今夜有暴风雪》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 写得气势雄浑、沉郁悲壮, 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浓郁。

向学生介绍一些作家的写作风格, 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解读文本。

3.在“答”字上明要求。明确答题思路, 掌握答题方法, 增强答题的规范性。具体要求有四点: (1) 审准题干, 读清要求。学生初次遇到探究题, 往往会茫然无措, 不知从何下笔, 洋洋数语, 却得分寥寥。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显得尤为重要。审读题干, 明确探究的内容、依据和方向, 是做好探究题的第一步。探究题内容广泛, 涉及到对句子含义、人物形象、思想意蕴、情感倾向、艺术技巧、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多方面的探讨和品析, 我们要明确题干要求我们探究的是什么内容, 以免偏离题意。而且, 我们要根据题干确定探究的依据和方向, 有些题目中明确规定要“结合文本”、“联系现实”或“谈谈你的体会和感悟”, 这些字眼要求我们或立足文本挖掘文本主旨, 或联系生活拓展文本内涵, 或关注自我表达个性理解。

(2) 确定步骤, 分清层次。答题应有清晰的逻辑思维, 要根据审题结果确定答题的层次。探究题答题层次不是固定的, 根据题干的不同要求, 可以有“观点+文本依据”“观点+文本依据+现实依据”“观点+文本依据+自我体会”“观点+文本依据+民族文化心理+自我体会”等多种答题层次。

(3) 通读全文, 锁定区域。所有的探究都是基于文本的深入广泛研讨, 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深入解读, 是做好探究题的根本。文本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什么主题,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文章的思想意蕴有哪些, 只有读懂读透了文本, 才能从中看到现实的意义和深层的民族文化背景, 也才可能激发自己的个性思维, 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4) 合理拓展, 规范表达。探究应有深度和广度, 个性理解以探其深, 联系现实以拓其广, 但深和广都应紧紧扣住文本主旨, 是在文本意蕴的土壤上开出的思维花朵。当然, 任何思维都离不开规范清晰的表达, 我们要善于将探究的结果用层次井然、语言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一般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来组织答案, 先总说观点, 再分层阐述, 从文本层面、文化层面、现实层面、自我层面等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探析。

4.在“练”字上求实效。练, 即训练。在训练中力求突破, 在训练中注重落实。练不仅仅指数量, 更重要的是质量, 要注重精练, 注重答题的规范性训练。

“练”有四层含义:

(1) 强化审题训练。严格审查题意, 明确答题要求。

(2) 强化答题思维训练。思维要缜密, 思考要全面, 思想要深刻。

(3) 强化语言训练。语言要流畅, 表达要准确、简明。

方根趣题赏析 篇8

有一天,x和y都去公园游玩,一见面,它们就拉起了家常.

x(悲伤地):“我现在的日子很难过啊,虽然我是我家主人的平方根,可是我自己却没有平方根.”

y(骄傲地):“那你真可怜,我的日子可好过了!我不但有平方根,而且还有算术平方根呢!说来也怪,它俩还长得一模一样.”

聪明的读者,你知道x,y分别代表什么数吗?比比它们的大小.

2.华罗庚巧求立方根

有一天,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乘飞机出国访问,在飞机上,他的助手借了邻座一位旅客的杂志看,上面有一道题目要计算59319的立方根,华教授看了后,立即脱口而出,说答案是39,旁边的人都觉得很惊奇,问他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同学们,你们知道窍门在哪里吗?

3.阿贝尔写在信封上的时间

阿贝尔(N·H·Abel,1802-1829)是挪威著名的数学家,虽然他去世时只有27岁,但是他在数学领域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仅以阿贝尔命名的数学名词就有20多个.为了纪念这位在数学上取得杰出成就的数学家,2002年挪威政府专门设立了80万美元的数学奖——阿贝尔奖.

阿贝尔平时很善于动脑,据说有一次曾给他的中学数学老师写过一封信,信封上的年、月、日写的是[60643212193].

同学们,你们知道阿贝尔写的日期是阳历何年何月何日吗?

4.故事中的数学问题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他曾在作品《一个人需要很多土地吗?》中写了如下一个故事:有一个叫巴河姆的人到草原上去购买土地,卖地的人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地价:“每天1000卢布.”意思是,谁出1000卢布,那么他从日出到日落走过的路所围成的土地都归他,不过如果在日落之前,买地的人回不到原来的出发点,那他就只好白出1000卢布.巴河姆于是付了1000卢布,等第二天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连忙在草原上大步向前走.他足足走了有10俄里(1俄里=1.0668公里),这才朝左拐弯走去,走了许久许久后,才再次向左拐弯,这样又走了2俄里,这时他发现天色已经不早,而自己离出发点足足还有15俄里的路程,于是只得改变方向,径直朝出发点跑去……最后,他总算如期赶回出发点,却口吐鲜血死去.请你算一算,他这一天共走了多少路?他走过的路围成的土地有多大?(精确到0.1俄里、0.1平方俄里)

参考答案

1.因为x是一个数的平方根,而它本身没有平方根.于是联想到负数是正数的一个平方根,并且负数没有平方根,所以x是一个负数.又因为y有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并且相等,由“0的算术平方根是0”和“0 的平方根是0”可知y是0.所以x

2.因为303=30×30×30=27000<59319,403=40×40×40=64000>59319.又因为前两位是59,所以答案的十位数字必定是3,又因为尾数即最后一位是9,而1、2、3、4、5、6、7、8、9的立方的个位上的数分别是1、8、7、4、5、6、3、2、9,所以答案的个位上必定是9,从而可以知道59319的立方根是39.

3.因为[60643212193]=1823.5908……(年),365×0.5908……=215.64……(日),而1823年是一个平年,到7月31日就过了212天,因而可以得到日期是1823年8月4日中午.

4.按照题意画出草图,如下,出发点为A,第一次由AB方向左拐到BC方向,第二次由BC方向左拐到CD方向,最后从点D直接回到出发点A,且AB=10、∠B=∠C=90°、CD=2、DA=15,要求梯形ABCD的周长和面积.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新街镇中学)

数学好题赏析 篇9

(2)设x1+x2=1.1求证:f(x1)+f(x2)=1;○

2求f(1/101)+f(2/101)+…+f(100/101)的值;○

3试用k(k∈N+)表示f(1/(10k+1))+f(2/(10k+1))+…+f(10k/(10k+1))的值.○

(1)解:依题意得f(x)=1-2/(4^mx+2).若m为负值,则f(x)在[1,2]内单调递减,最小值为f(2),代入2/3=1-2/(4^2m+2),解得m=1/2矛盾,舍弃;

若m为正值,则f(x)在[1,2]内单调递增,最小值为f(1),代入2/3=1-2/(4^m+2),解得m=1.综上所述,m的值为1.1证明:由(1)可得函数f(x)=4^x/(4^x+2).(2)○

4^x14^x24^x1(4^x2+2)+4^x2(4^x1+2)所以f(x1)+f(x2)= ————+———— = ————————————4^x1+24^x2+2(4^x1+2)(4^x2+2)4^(x1+x2)+2(4^x1+4^x2)+ 4^(x2+x1)4+2(4^x1+4^x2)+4

= ——————————————— = ————————— = 1.4^(x1+x2)+2(4^x1+4^x2)+44+2(4^x1+4^x2)+4 2解:f(1/101)+f(2/101)+…+f(100/101)首尾两个为一组形如x1+x2=1 ○的函数,值为1.一共有50组,结果为1*50=50.故f(1/101)+f(2/101)+…+f(100/101)的值为50.3解:与○2同理得f(1/(10k+1))+f(2/(10k+1))+…+f(10k/(10k+1))○

中考律诗赏析题 篇10

1、下列对这首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A、这首《凉州词》写的是边塞将士的生活,描绘边地的生活环境,反映戍边将士的复杂感情,是宋代边塞诗的名篇之一。

B、第三句中的“怨杨柳”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吹奏哀怨的《折杨柳》曲,另一层意思是说,因为与家人离别而怨恨的戌卒抱怨边塞杨柳不青,连折柳寄情的愿望也难以表达。

C、“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喻指朝廷对戍边将士不关心,恩泽不能到达边塞。

D、这首诗格调雄奇,语句流畅,虽抒哀怨之情,但悲中有壮,不失慷慨、豪放的风格。

2、选出对此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A、此诗第二句写雨景,运用“如烟”的比喻,绘出了雨的形态。

B、第三、四句写农事繁忙,“才”、“又”两字的搭配使用,不说“忙”而读者已感受到忙的气氛、忙的节奏。

C、《乡村四月》写江南农村初春的风光及繁忙的农事,表现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D、这首诗写景、叙事相结合,语言质朴、清新。

3、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渭 城 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这是唐代诗人王维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又名《送六二使安西》。

B、这里的“渭城”指秦故都咸阳城,“故人”是老朋友的意思。

C、诗的一、二两句写景,写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

D、诗的三、四两句叙事抒情,抒发了强烈、真挚的惜别之情。

4、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A、这是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所作的画上题写的七言绝句。

B、全诗通过对画面景物的描写,结合联想,显示了早春自然界的勃勃生机,形象真实,意境清新。

C、第三、四句实写了画中的景物,如鲜嫩的蒌蒿、短壮的芦芽、逆水上游的河豚。

D、第一句中的“三两枝”说明时间是早春。

5、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A、一、二两句写江和山,以“断”和“开”两个动词写出了大江奔腾的壮阔气势。

B、“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使静止不动的山富有动态的美,也写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C、“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传神地描绘出一叶轻舟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

D、这首诗文字浅近,想象独特,写景逼真,展现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山水画卷。

6、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A、‘渔歌子’是题目,这首词的语言通俗流畅,清新自然,具有民歌风味。

B、“鳜鱼肥”表明这是垂钓的大好季节,“青箬笠,绿蓑衣”标示了渔父的身份。

C、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的自然景物,刻画了一位怡然自得的垂钓渔翁。

D、这首词托物言志,借渔翁的生活表达自己摆脱官场羁绊后,热爱自然,追求闲适生活的情趣。

7、对下面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破阵子 辛弃疾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辛弃疾写这首词寄给陈亮,既是对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解,也是借此抒发自己失意的感慨。

B、“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意思是“弹奏”,这个词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诗句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紧张激烈。

D、这首词借剑寄意,表现抗金救国的主题,即是壮词又是悲歌,基调愤激。

8、对下面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A、《出塞》,古代一种军歌的题目。塞,边疆可作屏障的险要地方。

B、“龙城飞将”古人对汉朝防守边疆大将李广的美称,诗中借来代称英勇机智的统帅。

C、“胡马”指古代北方民族的军队。胡,古代对北方民族的通称。

D、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

9、对下面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A、这首诗是作者路过瓜洲,怀念金陵住所的诗,一般认为是作者第二次拜相,奉诏进京时所作。

B、“绿”意为“吹绿”,把看不见的春风转移为色彩鲜明的视觉形象,蕴含更为丰富,也更富有表现力。

C、“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间”,音为jiān,中间。这句诗交代了两个镇所处的地理位置。

D、这诗借春风、明月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10、对下面一首诗赏析有误的是( )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A、这是一首北朝时敕勒族的民歌,描绘出我国北方草原的奇特风光,全文意境清丽。

B、敕勒川是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川意为平川、平原。

C、末句中“见”同“现”,呈现露出来,“见”字突出了北方草原的草长势茂盛。

D、“穹庐”、“四野”、“苍苍”、“茫茫”等词语勾勒出草原的辽阔苍茫,也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

11、下面一首诗赏析有误的是( )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A、这首诗为七言绝句,抒发了自己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情感。

B、一、二句意为:石灰石从深山中被人们用多少次的锤敲凿挖才取出来,经过烈火焚烧后好像很清闲。

C、三、四句意为:面对粉骨碎身石灰石完全不怕,只求得为人们留取青白,高度赞扬了石灰的品格。

D、全诗以“石灰”为意象,写了石灰的品格,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12、下面一首诗赏析有误的是( )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作者于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

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此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照着那些彻夜不眠的人,映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同时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

C、“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表示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13、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长期遭贬谪的悲凉、愤懑的心情,同时又袒露出作者豁达豪放的襟怀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B、一、二句写出了作者被贬谪置于巴楚这荒远凄凉的地方,已有二十三年了。

C、三、四句写作者借吹笛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回到家乡后衣着破烂的落魄情景。

上一篇:池州医院党委工作要点下一篇:网络营销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