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作品赏析

2024-10-08

舞蹈作品赏析(精选12篇)

舞蹈作品赏析 篇1

随着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人们对舞蹈的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我们的高中音乐课标中也增添了音乐与舞蹈的教学模块, 这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喜讯, 因为许多高中生都非常喜爱上舞蹈课。他们可以从中释放自己的青春, 也可以学会用审美的眼睛看世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启发学生用他们的眼睛从身边从校园生活当中发现艺术素材, 启发他们创作的源泉呢?

一、观察生活, 熟悉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作品形象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只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 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 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 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素材, 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感受之后, 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脱离了生活就失去了艺术。不断提高学生深入生活的自觉性, 从中发现美的能力,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取之不尽的艺术养分。

二、积累生活素材、搜集舞蹈素材

积累身边现有的舞蹈动作、结构形式和音乐素材, 并能不断的从生活中捕捉、汲取鲜活材料补充进记忆库。我们这些非舞蹈专业的音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上的舞蹈视频、购买舞蹈碟片, 进行反复的学习、揣摩, 通过音乐的分析去让学生了解舞蹈的种类, 可以进行一些基本的动作练习, 因为不同的动作预示着它的舞蹈风格是不一样的, 通过音乐教学, 然后把身体的这个节奏律动、肢体的延伸融进去的时候, 自然而然的更进一步提升了音乐的美。因为学生不能直观的通过视频学习, 所以我掌握的到位程度, 就直接决定了学生们学习效果的好坏。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给学生提供观看优秀舞蹈作品的平台, 为学生多播放一些经典的舞剧, 从视觉和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 带给他们美的享受, 激发他们对这一模块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舞蹈产生兴趣, 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模仿, 老师再根据他们的表现加以纠正引导。

在实际教学中, 作为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用眼睛观察, 用耳朵倾听, 积极捕捉生活中的音乐、舞蹈素材进行创编实践。如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其中有好多项目都隐藏着音乐舞蹈的成分。舞蹈来源于生活, 学生要根据生活创编舞蹈, 就需要自己亲自去体验生活。比如:洗衣服、跳皮筋、跳绳、乒乓球、排球、队列等一系列的生活实践活动都有比较规律的节奏韵律, 完全可以创作出美好的音乐舞蹈, 在生活中有了体验才能在舞蹈中去释放, 去表现。

舞蹈作品赏析 篇2

观芭蕾舞剧《天鹅湖》有感

任课教师: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中外舞蹈赏析论文

摘要:《天鹅湖》原为柴科夫斯基为莫斯科帝国歌剧院所作的芭蕾舞剧,之后作曲家将原作改编成了在音乐会上演奏的《天鹅湖》组曲。《天鹅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芭蕾舞剧,也是所有古典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流传至今。

关键字:芭蕾 舞剧 天鹅湖

芭蕾,欧洲古典舞蹈,由法语ballet音译而来。芭蕾舞孕育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十七世纪后半叶开始在法国发展流行并逐渐职业化,在不断革新中风靡世界。芭蕾舞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女演员表演时以脚尖点地,故又称脚尖舞。其代表作品有《天鹅湖》、《仙女》、《胡桃夹子》等。

《天鹅湖》原为柴科夫斯基为莫斯科帝国歌剧院所作的芭蕾舞剧,之后作曲家将原作改编成了在音乐会上演奏的《天鹅湖》组曲。《天鹅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芭蕾舞剧,也是所有古典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流传至今。

《天鹅湖》分为4幕是柴可夫斯基所作的第一部舞剧,取材于民间传说,主要剧情为: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王子齐格费里德游天鹅湖,深深爱恋奥杰塔。王子挑选新娘之夜,恶魔让他的女儿黑天鹅伪装成奥杰塔以欺骗王子。王子差一点受骗,最终及时发现,奋击恶魔,扑杀之。白天鹅恢复公主原形,与王子结合,以美满结局结束。

第一幕

在优美的序奏声中大幕启开,台上是绿荫掩映的美丽的庭园,背景是雄伟的城堡。王子齐格弗里德迎来20岁的生日,明天将举行盛大的庆祝典礼,今天在城堡的前庭举行热闹的集会。桌上佳肴美酒,堆积如山。王子在家庭教师沃尔夫冈和友人宾诺以及村里的青年和姑娘们的围拢之下欢乐起舞。

这时,母后出场,她对王子说:“你不能再如此终日嬉戏了。明天在你的成年庆祝典礼上,请来各国的公主,你从中挑选未来的王纪吧。”王子勉强应允,母后满意地退场。

中外舞蹈赏析论文

王子意识到不久就要告别自由自在的青春时期,忽然心情沉重,脸上的笑容消失。宾诺发现王子不悦,为了改变他的情绪,立刻拿酒来,开始欢闹。村民们跳起华尔兹,舞台上逐渐恢复明亮。

一会儿,欢宴散去,红日西沉,王子陷入沉思。宾诺等四五个青年来邀王子狩猎,王子再次露出笑颜,和他们一同前去狩猎。

第二幕

这一幕由《天鹅湖》最有代表性的著名的序奏开始。

山间湖水,美丽的月色,可爱的天鹅成群结队地在湖面上滑行似地游动,上岸之后,一个一个地变成了少女。其实,她们是被恶魔罗特巴尔德施魔法变成天鹅的,白昼是天鹅,只有夜晚才在这湖畔还原人形。

这时,王子齐格弗里德手持弓箭登场,当他以一只头戴王冠的天鹅为目标搭箭欲射时,那只天鹅在王子眼前变成了美丽的少女。她自称是天鹅的女王奥杰塔,本来是某国国王的公主,被恶魔罗特巴尔德施妖术变成天鹅,只有夜里才恢复人形。而且,飞来这湖畔的那些天鹅,都是和她一样遭到同样命运的少女。王子听后大惊。

王子聆听着奥杰塔倾述的不幸,由深深的同情逐渐转为爱慕。同时,奥杰塔告诉王子,要想解除魔法,必须有纯真的爱情。王子发誓,要在明天的成年庆典上宣布与奥杰塔订婚。

恶魔罗特巴尔德在暗地里窥视,露出狰狞的笑容。一会儿,东方发白与王子惜别的奥杰塔和少女们,又被恶魔罗特巴尔德变为天鹅。

第三幕

盼望己久的王子的成年庆典。被邀请的贵族和达官显宦们云集在城堡的大厅里。王子和母后登场就位。然后从六个国家邀请来的美丽的公主也登场。但是,王子心中只有奥杰塔。

不料恶魔罗特巴尔德带领黑天鹅欧迭尔出现,把欧迭尔变成奥杰塔的模样,欺哄王子,王子被骗,把她当作奥杰塔。

生活慧眼舞蹈作品 篇3

随着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人们对舞蹈的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们的高中音乐课标中也增添了音乐与舞蹈的教学模块,这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喜讯,因为许多高中生都非常喜爱上舞蹈课。他们可以从中释放自己的青春,也可以学会用审美的眼睛看世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启发学生用他们的眼睛从身边从校园生活当中发现艺术素材,启发他们创作的源泉呢?

一、观察生活,熟悉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作品形象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只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素材,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脱离了生活就失去了艺术。不断提高学生深入生活的自觉性,从中发现美的能力,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取之不尽的艺术养分。

二、积累生活素材、搜集舞蹈素材

积累身边现有的舞蹈动作、结构形式和音乐素材,并能不断的从生活中捕捉、汲取鲜活材料补充进记忆库。 我们这些非舞蹈专业的音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上的舞蹈视频、购买舞蹈碟片,进行反复的学习、揣摩,通过音乐的分析去让学生了解舞蹈的种类,可以进行一些基本的动作练习,因为不同的动作预示着它的舞蹈风格是不一样的,通过音乐教学,然后把身体的这个节奏律动、肢体的延伸融进去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更进一步提升了音乐的美。因为学生不能直观的通过视频学习,所以我掌握的到位程度,就直接决定了学生们学习效果的好坏。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给学生提供观看优秀舞蹈作品的平台,为学生多播放一些经典的舞剧,从视觉和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带给他们美的享受,激发他们对这一模块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舞蹈产生兴趣,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模仿,老师再根据他们的表现加以纠正引导。

在实际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积极捕捉生活中的音乐、舞蹈素材进行创编实践。如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有好多项目都隐藏着音乐舞蹈的成分。舞蹈来源于生活,学生要根据生活创编舞蹈,就需要自己亲自去体验生活。比如:洗衣服、跳皮筋、跳绳、乒乓球、排球、队列等一系列的生活实践活动都有比较规律的节奏韵律,完全可以创作出美好的音乐舞蹈,在生活中有了体验才能在舞蹈中去释放,去表现。

舞蹈作品赏析 篇4

众所周知, 傣族人民居住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 常年热带雨林气候, 雨水充足, 阳光普照, 所以大家给傣族人民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水乡的孩子”。著名傣族学专家黄惠教授指出:“用水来形容傣族, 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水, 是傣族人民的朋友, 是傣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是傣族人民心灵寄托。

《水乡》

居住在水乡的傣族儿女们喜爱水, 热爱水, 赞美水, 歌颂水, 他们的心灵像水一样的明丽, 清澈, 单纯。清晨, 太阳微微发热时, 一群漂亮可爱的傣族小卜少, 蹦蹦跳跳地来到水边, 拿起瓦罐, 用水来洗礼自己, 水边的影子, 映射出一张张年轻的小卜少, 年轻、漂亮、貌美的影子。慢慢的太阳缓缓升起, 她们情不自禁的跳入水中, 在波清澈透明的水中, 她们嬉戏, 她们欢笑, 她们谈笑, 她们秘语。用水洗去昨夜的疲倦, 用水洗去心灵的灰尘, 用水洗去精神的灰暗……这就是著名傣族舞蹈《水乡》给大家的清晰记忆。

“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 是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在舞姿造型上的体现,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地区的傣族人民对孔雀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 孔雀崇拜造就了“三道弯”的体态发展, 孔雀的自然形态就被认为是一个“三道弯”经典。当孔雀立于高处或栖息在树枝上, 长长的尾羽垂下来, 其形态正好是“三道弯”,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上看它的骨骼结构, “三道弯”与弯曲的特点就更加鲜明。

从《水乡》舞蹈的表现形式来剖析, 在傣族特有的S状曲线姿态不停地变换姿态, 俗称“肢体三道弯”;通过不同的动作的连续过程形成的S状曲线动态, 可称为“动律三道弯”。

傣族舞蹈中蕴含着奇特的神秘力量和厚重的民族风情, 有着高内涵品质, 高文化色彩, 高历史底蕴的东方标志。傣族舞蹈中从大海江海中透射出本民族强劲有力的精神境界、从花鸟鱼虫中透射热爱社会, 热爱生活的积极品德, 舞蹈充满了宁静祥和, 充满含蓄典雅, 从曼联朴实大方, 舞蹈的表现动律中散发出女性的温和美, 充分展示出东方人的线条美, 东方人的曲线美, 东方人的外在美。

“三道弯”弯出乡土情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 特点突出, 感情内在而含蓄, 舞姿富于雕塑感。傣族舞蹈动作主要是以表现着的头部、手部、手指部、臂部、大臂部小臂部、肘部、肩部、腰部、胯部、膝部等每一处身体的关节, 骨骼尽可能的弯曲, 使整个人体的线条发生扭曲, 是肢体的画面感觉比较缠绕和弯曲。肢体的形成变化莫测、婀娜多姿的S造型, 不论手的撩、推、拉、撤、晃还是脚步的跳、挪、垫、跑、跐动律转换, 还是孔雀舞中的美丽漂亮造型的舒展、流动、自如美, 傣族舞蹈的姿态丰富多以, 表现个性强列鲜明。不仅会使人们感到那秀丽山河的自然律动美, 还会使人们感到傣族人心灵的平和与静谧、朴实与原始, 更能使人感受到他们对美的理解和对甜蜜生活的向往。

傣族的舞蹈中, 大部分时用人体动作来模仿鸟兽, 比如“孔雀舞”“鱼舞”“蝴蝶舞”等。傣族舞蹈中最说服力和表现力的是杨丽萍老师的《雀之灵》, 整个舞蹈将近七分钟, 从舞蹈到开始到舞蹈结束, 杨丽萍老师所表现得那只孔雀, 基本上身的造型和状态时是“三道弯”, 也就是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发力, 上体三道弯和夸张的摆动胯部幅度来展现出高枝欲飞的漂亮孔雀的原始的、真实的、自然的、淳朴的基本造型状态。三道弯作为傣族舞蹈所特有的表现形式, 它主要展现出来, 傣族女子如水般的柔美、细腻温婉可人、纤细, 典雅的特色而闻名。

“一顺边”扭出乡土意

“一顺边”的舞蹈姿态时是傣族固有的舒展的、平静的基本舞姿动律中提炼出来的, 主要呈现一些事物的祥和与安逸、渴望与美好的舞蹈意向, 虽然傣族大多生活居住在高原、山巅, 峡谷的坝上, 但高原山地的地理区域与地理位置直接性的因射出劳作的人们在日常劳动、居家定所的生活中, 劳动时的步态和形体动态中, 多部分是“一顺边”的。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罗雄岩认为“一顺边”的美, 源于高原的劳动生活, 来自高原民族的审美心理。在高原上山路崎岖, 人们往来间有诸多不便, 上山、下坡自不必说, 就是一般走路也和在平原上大有不同, 其主要区别, 就在于脚掌的着力点和身体的平衡上, 于是逐渐形成了“一顺边”的体态。

舞蹈作品《水乡》中那女的长长地筒裙, 在水边嬉戏, 筒裙时而遮住头发, 时而藏在腰间, 时而挥舞在手中, 当舞蹈者在做勾踢步时, 每表现一个动作, 没运动一步都要将裙子轻轻地撩起, 就像平静的河水掀起小浪花一样美丽。傣族人的身高普遍偏低, 体形较小, 娇小玲珑。朴实的生活习惯就是男女老少爱穿一筒裙, 筒裙长度大致可以到脚裸, 高部位大概在腰间, 紧紧缠绕在下身。在河里洗澡时筒裙可以作为遮挡物, 同时还可作为包头的纱。

结语

人类是万物之灵, 人与人交流流需要沟通, 需要语言, 需要艺术, 需要肢体, 探索傣族民间舞蹈《水乡》, 从作品中看傣族舞蹈表现形式, 舞蹈风格特色文化, 看舞蹈文化背景, 掀开了傣家儿女悠久历史文化传统, 以及傣族人民心灵最朴实的内涵, 反映出热带雨林中那番绿荫般的凉意。

摘要: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舞别具风格的表现性艺术特色, 不仅反映出了独特的地理地貌, 更反映出了乡土乡情。傣族是一个居住在云贵高原的勇敢民族, 常年的热带雨林气候及高原地貌造就了傣族舞蹈“三道弯”与“一顺边”的特色舞姿动, 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四年来舞蹈专业的严格学习将从傣族舞蹈的表现形式、体态、特色等方面简析傣族舞的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水乡》,三道弯,一边顺

参考文献

[1]高立士.傣族谚语.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0:5.

[2]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水文化:传统与变迁.民族研究, 2006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4]吕艺生、朱清渊.舞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于平.中国舞蹈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12.

[6]刘建.舞蹈形态学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5, 3.

[7]冯双白.中国民间舞的学问.人民出版社, 1989, 11.

[8]田静.中国舞蹈名作赏析1949~1999.博库文化出版社, 2002, 1.

[9]马薇, 马维丽.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

[10]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舞蹈的魅力之赏析 篇5

——我最喜爱的剧目赏析

一、舞蹈的内涵

艺术是人类所创造的,也是区分人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艺术是一种发展,是一种文明。而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英国哲学家罗宾·乔治·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称“舞蹈是一切语言之母”。的确,舞蹈最初源于生活,在人类还不具有清晰地语言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用肢体动作传达信息、交流感情、表现感情是最好的选择。而这样的肢体动作日后就在经过重复、改造和美化就慢慢形成了具有艺术性的舞蹈。比如“巫”与“舞”在中文里同源因为古时候人们在祭祀的时候的一些特定动作逐渐就演化为了一种独特的舞蹈。在1994年出版的《中国舞蹈词典》给舞蹈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舞蹈,艺术的一种,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难以表现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舞蹈是一种空间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因此,对舞蹈的赏析应当是多角度多方位的。

在舞蹈的大集合里包含了许多子集。如果按照舞蹈的作用和目的来划分,舞蹈可以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生活舞蹈也就是用于生活需要,比如娱乐、社交、宗教祭祀而进行的各种舞蹈。而艺术舞蹈则是我们经常可以在荧幕或者舞台上看到一类舞蹈。它们是舞蹈艺术工作者们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感悟、分析、提炼和想象,再进行艺术创造,设计出的具有鲜明主题,丰富情感,完整形式的作品。我们熟知的艺术舞蹈大致可以分为中华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体育舞蹈、街舞等几个大的门类。

在这学期的舞蹈赏课程中,我们欣赏了各种门类的舞蹈,其中中华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和芭蕾舞是我最喜欢的三类。

二、我喜爱的剧目赏析

(1)中华民族民间舞——《出走》

《出走》是一部融入了现代舞蹈元素的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剧目,是一个男子的双人舞,用腾格尔《天堂》作为舞蹈音乐。描绘了两个年轻人被迫要离开家乡时的场景,真实地表现出了他们内心矛盾,痛苦与不舍的感情。舞蹈的开头并没有音乐,是一段无伴奏的表演。而正是在这种没有音乐渲染的情况下,两位舞者仅用身体的语言就表达出了整个舞蹈的核心情感。弟弟想要留下,冲着故乡的方向狂奔,哥哥上前拉住他,甚至抱住他,将他拽回,两人在挣扎中跪下捧起故乡的泥土„„他们跳跃、翻滚,一次又一次地摔倒在地,悲伤哭泣。在表现这样并没有过多故事情节的剧目时,舞者的神态和感情成为了最灵魂的部分。在这部剧目中,最打动我的也正是舞者们眼神中流露出来的对土地爱得深沉,对故乡思念得真切的情感。他们每一次痛苦流连的跳跃,每一个伏地哀伤的悲鸣,都舞出了“欲走还留”的无限依恋。他们将“背起行囊,离开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出走的激情与留恋的故土在无情地争夺”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舞者用夸张的动作将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和挣扎,和每个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放大。比如在开始的无伴奏表演中,哥哥似乎与弟弟产生了激烈的争执一般,将弟弟推向远方。这种表演让观众更能体会得主人公心中深切的预留不能的痛楚之情。(2)中国古典舞——《踏歌》

中国古典舞源自于中国古代宫廷舞蹈和戏曲舞蹈,优雅大方。踏歌,兴起于我国唐汉,经历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再回到民间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在《踏歌》这部舞蹈剧目中,一群身着翠绿色连衣裙的少女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相约而行,郊游踏青。“正是风和日丽,几许翻红嫩绿,处处踏青斗草,人人眷香偎玉。”少女们的舞姿柔美灵动,却富有韧性,温婉又俏皮。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动作是舞者和着节拍将肩部顺带肩部至手部向下垂,同时顺着方向微微下蹲,顺边儿来回做,左一下右一下。就好像我们形容声音时候所说的“抑扬顿挫”。这个在现实生活中被认为是同手同脚极其不和谐的动作,在这样一个舞蹈作品里竟然成为了点睛之笔。在这个动作中,下蹲时的“停顿”与整个舞蹈中的“流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视觉上产生反差,给观众深刻的印象。同时,这样一个清新大方,古朴自然的动作,将一群南国佳人婀娜多姿的形象展现地淋漓尽致。虽然在这个剧目中并没有很多高难度的技巧,但是舞蹈中很多腰部、腿部、手臂的动作都将将古典舞的韵味展现了出来。可以说不是用技巧震撼观众,而是令观众享受并且陶醉其中。(3)芭蕾舞——《化蝶》

《化蝶》这一剧目,应该属于技巧芭蕾,是在芭蕾的基础上融入了高难度的技巧成分而创作出来的。除了“芭蕾”与“技巧”这两个元素之外,《化蝶》还将中国古典文化的元素融入其中。所以说吴正丹和魏葆华的《化蝶》是一个中西合璧,凡间融合的经典作品。由于女主角是在立足尖的基础上舞蹈的,就暂且将它归为芭蕾的门类。

前两个剧目《出走》和《踏歌》最打动我的是他们的表演和感染力。而《化蝶》最打动我的——我想也是震撼所有人是它的技巧性和高难度。在我们普通人看来,里面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双人的组合都是超越人体极限,难以想象的。两位主角在闪动的荧光蝴蝶中来回穿梭,男主角十分轻巧地托起女主角,不断换位的凌空一字马、单脚顶立自转、倒竖葱等高难度动作,都在女主角柔软的肢体与男主角强而有力的臂弯中游刃有余。而就我所学习到的一些舞蹈基础,我知道这样的动作需要绝对的思想集中,身体极强的平衡性,还有柔中带刚的力度。比如女主角在男伴的头顶立倒着垂直劈腿一百八十度,双手没有任何支撑,仅仅靠腿部还有腰部的力量控制自己保持平衡,这是需要经过多少训练才能达到的境界!同时他们还要做得正确,跳得靓丽,更是难上加难!再比如男主角以单臂顶起女演员脚尖自转,再绕台公转,女演员用一只脚尖站在男主的头顶上,做着各种优美造型,那么轻盈。一切艰难与不易在两位舞者的表演过程中都烟消云散,我们只看到翩翩的蝴蝶美丽的飞舞。因此,当我欣赏《化蝶》时,就好像享受盛宴一般,被它,被他们深深地吸引了!

三、总结

舞蹈,就是以人为载体,以人体动作为语言手段的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不论国籍不论地域,舞蹈都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所以,学会赏析舞蹈,便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一门艺术,这可以荡涤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走进舞蹈艺术,感受舞蹈魅力,享受高雅的艺术!

参考文献:

观舞蹈作品《边走边聊》有感 篇6

我是个奇怪的人,看作品之前会有很多好奇与问题。而看的过程中就会从问题中跳出去欣赏舞者本身。等到看完了我的脑筋才又恢复了运转。可是过后却忘了寻找问题的答案。于是,我不得不又反复的捉摸、反复的回忆。才有了以下观后之感。

说实话在看完第一遍后,我真的不知道他们是在表现"聊",能看到的只是舞者在运用大量变化的舞步和调度来表现"走"。因此,我开始细细回味,并运用中国式幻想企图能从中看出一个道道或是一个意思来。于是,我成功的通过脑电波的收集和整理,以及记下老师对我们的引导性思维后,我得出了一个自圆其说的含义。

在我看来,这个作品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对话关系。就像老师引导我们对舞者服装的捉摸一样。为什么女舞者盘好高贵的发髻穿着足尖跳芭蕾,而男舞者则穿着不打领带的西装和大头皮鞋且还留着光头。还有,从动态上来看,男舞者从开头始终是处于一个领导地位,是他在引领着女舞者来舞动。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因为男性在芭蕾双人舞中主要以托举为主。但为什么当男子把西装脱下躺到女子身旁后,女子先站起来并主动拉起男子的手而起舞呢?而且在结束舞段时女子反而好像由被动发力处于到了一个主动发力的位置。这些细节之处,让我对整个舞蹈动机的表达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认为这个作品一开始就好像是在表现一种芭蕾舞与现代舞的对话。女子代表芭蕾舞,男子代表现代舞。由于编者(男子)处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在作品中女子不必穿上天鹅裙,而是改穿黑色的便装,仿佛就是告诉观者芭蕾所处的年代。而男子则更不用谈了,一身休闲西装加一双噌亮的皮鞋和一个噌亮的光头,明显就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他们的舞蹈开始时,就是他们对话的开始。我想男子在作品开头与中间都处于主导地位,是因为整个作品是站在他,也就是一个现代人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表情达意的。因此,如若我们非要站在这个题目的角度来看的话,男子仿佛就是一个发问者,而且他总想操控着女子,又想从女子身上获取些什么?在舞动中,女子有一个对斜线方向的回头,而男舞者则是拨动其身体让其回身这个动作中,我们便能从中洞察此意了。但为什么男舞者脱下西装顺势又躺在了女子身旁呢?我想可能这代表着一种现代人对古典艺术的反思和忏悔,忏悔不应一味的求变,忏悔自己不应忘其根本。所以,后来在结尾舞段编者想通过芭蕾浩瀚的胸怀来拉起现代舞之手,引领着他朝希望之门一起互动。

舞蹈《中国妈妈》赏析 篇7

一、舞蹈内容实在, 通俗易懂

主要表现在服饰和动作上。舞蹈一开始便给大家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时代背景, 这些从老妈妈身上朴素的服饰、头上典型农村劳动妇女发髻、因辛苦劳作而略弯的腰背以及齐耳短发、身着和服的小姑娘就可以看出来。

其二表现在动作上, 一群老妈妈出场就用苍老有力的手坚定的直指前方, 那是对日本暴行的指控。她们用手捂住了嘴, 无声的嘶喊。身着和服的小女孩用膝盖跪行不时跌倒的身影简单而真切的表现出在战争中日本小孩子的无助、可怜。其中有一位母亲伸出手来, 慢慢的摸向她的头, 却被其她母亲们打了回来, 一个“打”一个简单的“退步”一个快速的“转身”, 把老妈妈内心对敌人仇恨和对小女孩母爱的复杂与纠葛清晰的摆放在了舞台上。她们的“指”“吐”“踹”几个简单的生活动作也将内心的愤怒推向了高潮。她们一层一层的拥抱小女孩, 展示出母爱的伟大最终超越了国界超越了生死。这些都是用简单易懂的肢体语言清晰的将舞者心理变化表达出来, 这既是舞蹈的魅力所在, 也是这部舞蹈作品广受欢迎的成功之处, 这是语言所无法取得的效果。

二、情感贯穿主线

《中国妈妈》的最大成功就是它所体现的感情, 那样深刻, 那样真实, 让人忍不住感动到流泪, 思想主题与艺术手段结合得十分自然。用老妈妈复杂、丰富的情感变化作为舞蹈故事的主线贯穿其中。憎恨 (抗拒) 、接纳、养育、送行四个环节紧紧相连。憎恨时的咬牙切齿、悲痛万分;接纳时的拒绝挣扎、怜悯拥抱;养育时的真情奉送、关怀备至;送行时的恋恋不舍、牵肠挂肚。表演者运用不夸张造作而又具有真实感的表情, 动作完整的表现出了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的复杂变化。把“母爱”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一段跨国的母爱, 一位善良的中国妈妈抚养令人发指的日本鬼子的遗孤, 显彰出了女性的伟大胸怀。

三、音乐舞蹈融为一体

这部舞蹈的音乐大致也可以分为五段, 而且每一段之间都有着一个过渡的静止场景, 又把每一段的故事情节与音乐完美结合在了一起。刚开始, 音乐中弥漫着硝烟, 扣人心弦, 沉重有力的节奏带来了一群中国妈妈步履蹒跚, 手指前方, 让我们似乎回到了那不堪回首的硝烟岁月。音乐在中国妈妈一层一层的拥抱后转变为清新活泼, 跳跃的节奏, 展现出小女孩的娇俏可爱, 快乐的童年和中国妈妈嬉戏的场景。随后音乐节奏转化为越来越慢, 基调也越来越深情, 不但把小女孩的逐渐长大的场景在短时间内展现在舞台, 又体现出小女孩长大后很孝顺。此时音乐中出现了那一首感人至深的童谣:“老玉米, 金黄黄, 养活了异国的小儿郎。我捧着玉米回头望, 地里站着的是我娘……”, 童谣的出现, 是故事主题的突出再现, 成功的把观众的情感带入了舞台故事剧情中, 让观众不禁掉下泪来。

一片静默中, 气氛变得沉重起来, 舞台上只剩下小女孩的插秧动作, 带有东北特色的民间小调《摇篮曲》的出现, 把中国妈妈抚养小女孩的千辛万苦呈现在了舞台上, 不用任何语言, 这一首简单的童谣就是最好的表现形式。当年的小儿郎已经长大了, 可是中国妈妈却并没有为了一己之私就这样让孩子留下, 而是一步一步蹒跚着拿出了当年的和服, 那一挥手, 那狠心的一推, 再次使舞蹈的主题思想得到升华。

四、巧妙编排, 首尾呼应

巧妙处一, 小女孩出场的巧妙安排, 开头的音乐沉闷中愤怒, 老妈妈们怒气满面的手指前方, 痛诉着日本侵略者造成的深重灾难, 就在这时, 突然一个日本小女孩的出现, 让老妈妈的恨即可有了实质的目标, 小女孩的可怜无助, 又让老妈妈怜悯之心顿生, 矛盾的心理就这样产生了, 小女孩出现的时刻更可以显示出中国妈妈宽广的胸襟。

巧妙处二, 在第一段音乐结束, 就是中国妈妈经过矛盾的心理斗争, 最终还是以温暖的拥抱接受小女孩时, 编导用一层一层的拥抱将小女孩围在中间, 在散开时小女孩的装束就变成了一个地道的中国小姑娘, 红头绳扎的小辫, 花布上衣, 这个动作的编排既富含深刻的含义——中国妈妈用超越国界的慈母之心接受了小女孩, 并将她视为己出, 给她快乐的童年生活。同时又用众妈妈的拥抱动作遮挡住小女孩换服装的动作, 避免了舞台上动作的拉杂, 又让观众的情感随着演员的情感没有一丝的中断。

巧妙三, 舞蹈中唯一的一件道具——和服, 和服在刚出现时它穿在小女孩的身上, 把她的身份表现了出来, 也把这种中日的矛盾突出在舞台上, 让中国妈妈面对国仇家恨和一条无辜生命的选择变的异常艰难, 越是艰难越展示出母爱的伟大和中国妈妈博大胸襟。故事从这一件和服开始, 也从这一件和服结束。所以, 这个和服是舞蹈的亮点, 把一个本来无法表现的主题用道具非常巧妙的表达出来了。

《中国妈妈》是中舞蹈中的精品, 它情节简单、思路清晰、过度自然、情感表现真实, 演员动作不拖泥带水, 以卓越的主题意境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展现了中国妈妈这一伟大形象, 使中国妈妈的形象上升至伟大的中华民族, 从而体现出舞蹈源自生活, 表现生活, 它能够用肢体语言艺术来表现人们的内心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雪天:《舞蹈欣赏》,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9.1

[2]刘小标:《〈从中国妈妈〉剖析舞蹈的点子》, 《大众文艺》。

舞蹈作品赏析 篇8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 人们创造了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就是各有其独自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舞蹈是凭借人体造型、姿态、表情等媒介手段创造动作意象的艺术, 一般有音乐伴奏,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而音乐的载体则是声音, 所有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声音传达给接受者。古代音、乐有别。《礼记·乐记》:“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 感於物而动, 故形於声。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后浑称“音乐”, 指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舞蹈和音乐虽然作为众多艺术领域中的两大表现形式存在着, 但它们有着很多的共同性。

第一, 舞蹈与音乐都具有抒情性的特点。抒情, 即为抒发情感。以艺术作品与创作者的相互关系来看, 其实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创作者情感的表现。情感, 就是指审美情感, 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艺术创作者或是欣赏者的自身喜好。舞蹈一般是通过在特定的生活情景中用来描绘人物思想感情, 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 以此来表达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对生活的见解。抒发情感则是舞蹈和音乐共同性, 但是相对于舞蹈, 音乐所表达的方式具有抽象性, 然而音乐则不会对舞蹈本体的感情传递产生阻碍, 可以说是丰富了舞蹈作品的内涵, 做到了与舞蹈真正的融合。音乐是一种符号, 声音符号, 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音乐是有目的的, 是有内涵的, 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 思想情怀。音乐从声波上分析它介于噪声和频率不变的纯音之间, 从效果上讲它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和表达人的情感。舞蹈作品渗透了舞蹈创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 舞蹈创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思维融入到生活思维中, 将自己的情感倾向融汇在他的舞蹈作品中, 因而使舞蹈作品既表现了人物形象的情感, 又表现了舞蹈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因此, 在同一构思的艺术体现中, 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舞蹈可以把音乐的形象解释得更加透彻和真实;音乐可以渲染和加强舞蹈的情感表现和感染力。

第二, 舞蹈作品中舞蹈动作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是相对一致的。音乐包括了节奏、音高、和声, 舞蹈则包括动作、构图、节奏。节奏一方面使音乐的元素, 同样也是舞蹈的元素。由于舞蹈和音乐这两种艺术都具有节奏性, 因此节奏是这两种艺术的相同点。节奏是在音乐、舞蹈中用以表现一定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音乐的特定节奏都体现在舞蹈的律动上, 舞者对节奏的感受力愈深其肢体敏感愈强烈, 舞蹈律动性的实质就来源于此, 有了动力性的节奏就想舞起来, 舞蹈表演的艺术动力正是音乐的节奏感。音乐自身的节奏性和旋律性充分体现在了舞蹈动作当中, 舞蹈动作的曲直收放, 轻重缓急, 起伏跌宕, 都是与相适应的节奏规则和旋律共同进行的, 音乐充分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情绪, 舞蹈就要把音乐中每个细微、带有感情色彩的变化体现出来, 通过形体动作, 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表达, 使一切舞蹈动作都充满了激情, 音乐则变成了可视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音乐的旋律性、节奏感、力度和色彩, 音乐的气势、律动和它传递出的音乐张力每时每刻都在激动着人的心灵, 并对舞蹈艺术有着极大的启示和诱导作用。

第三, 舞蹈动作本身与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是高度统一的。著名舞蹈家吴晓邦非常重视舞蹈美的思想——舞蹈的内容美。他说:“我们进行舞蹈创作都是为了反应和表现我们的社会中生动的人物和内容……在舞蹈家的创作下人物必须栩栩如生。通过作品要人们去认识出什么是可敬的、可爱的, 什么是可笑的、可怜的和可憎的种种人物形象和思想。”舞蹈动作在体现舞蹈内容美的同时, 音乐同样被赋予了体现主题思想及舞蹈作品内容的使命, 相对于舞蹈动作, 音乐更具有对观众听觉的感染, 发觉观众内心深处对于舞蹈美的追求。准确地说, 对于音乐和舞蹈来说, 要去理解这些内容时, 只能尽可能意会, 而不能更多的言传。音乐和舞蹈不能像文字那样明确, 但正是这样抽象的内容更能唤醒欣赏者的心灵。文字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只有音乐和舞蹈可以对每个人说出同样的话, 唤起同样的感觉, 这样正是舞蹈作品能够对于表达舞蹈作品中舞蹈动作与音乐的高度统一之所在。

舞蹈本身达到一定的意境, 在加以音乐来衬托, , 这样使整个舞蹈作品在本身的高度之上又增加了更深层的艺术效果, 于是舞蹈看起来更完美、更具震撼。在一部舞蹈作品中, 其中的音乐与舞蹈动作, 各自所担负的使命是相同的, 都是为了创造同一个艺术形象, 抒发同一内心感情, 介绍同一特定环境, 向着同一最终目标而相互统一为一个整体, 其统一的程度, 势必将超越音乐与舞蹈两者自身的范围。

摘要:一部舞蹈作品包含了动作、音乐、服装、道具、灯光等各个方面, 其中最主要的则是舞蹈本体——舞蹈动作, 以及与它相适应的音乐。舞蹈和音乐虽然作为众多艺术领域中的两大表现形式存在着, 但它们有着很多的共同性。本文以舞蹈作品中舞蹈本体与音乐为着眼点, 探究其内在的联系。

关键词:舞蹈,舞蹈本体,音乐,相通性

参考文献

[1]郭晓聪:艺术概论[M],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

[2]约翰·马丁:舞蹈概论[M],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3]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高楠:艺术心理学[M],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舞蹈作品赏析 篇9

一、从结构上去分析舞蹈作品《biangbiang 面》

结构, 简而言之就是安排作品情节的方法。对于每一部作品来说, 结构都是一条能够让人思路清晰的主线。《biangbiang面》把舞蹈情绪、舞蹈节奏与舞蹈音乐有层次、有逻辑、有发展的组织与结合起来, 成为一个结构明晰的舞蹈作品。《biangbiang面》属于三段体结构, 也就是说整个舞蹈的布局分为三段:A-B-A。

A段:节拍是跳跃的快板, 舞蹈动作热情轻快, 舞蹈音乐中还包含了说唱、歌唱。舞蹈一开始便放出一段秦腔, 随着爽朗的笑声, 激情豪爽的音乐响起, 与音乐紧密结合的是豪放洒脱的男生群舞, 动作干净利索, 滑稽并富有张力;接着女生出场, 同时音乐转换为女生的歌唱“逛咸阳, 吃biangbiang”, 如同此时的音乐一般, 女生开始了欢快热情的群舞, 在此之中还透着细腻与勤劳温婉;之后男女群合一共舞, 音乐依然是欢快豪放。虽然在此段中分别有男群舞、女群舞、男女大群舞, 但舞蹈与音乐整体都是轻快地、热情地。

B段:场面忽然的静了下来, 音乐变为悠扬绵延的曲调, 节拍是相对平稳的中板, 男女群也静止在A段的结束造型上, 无论是舞蹈还是音乐都与A段形成巨大的反差。此段首先是一对男女的双人舞, 大群人则在舞台另一端静静地看着他们表演一段嬉戏逗乐的舞蹈, 舞蹈场面由动态为主进入到静态为主;之后大群又变为男群和女群, 同样是玩耍嬉戏的舞蹈。

A段:此段便是开头A段稍有变化的再现, 舞蹈音乐再次变为小快板, 舞台上演绎着活泼爽朗的大群舞, 整个场面再次沸腾起来, 又与B段形成鲜明地对比。

虽然《biangbiang面》的三段形成强烈的对比, 但无论是轻快的节拍、激昂的音乐、热情的舞蹈, 还是适中的速度、悠扬的音乐、闲适的舞蹈, 都是以不同的方式为整个舞蹈作品的主题服务。

二、从内容上去分析《biangbiang 面》

仅从舞蹈的名字上来看, 此作品就有着浓厚的陕西地方特色。众所周知, biangbiang面是一种陕西关中民间传统风味面食, 是陕西的名特小吃之一。“biang”字不仅概括出它的产地特征、做面人辛勤劳作, 还显示出秦人心底宽阔、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爽快精神, 从而能够引出陕西人引以为荣的饮食文化。《biangbiang面》的主题就是围绕着陕西名吃biangbiang面而向大家呈现陕西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舞蹈中, 所有的动作基本上都是来源于陕西关中农村生活, 经过特殊的提炼, 展现在舞台上。据了解, 西安音乐学院参与《biangbiang面》的师生们, 为了使舞台上的舞蹈更接“地气儿”, 曾多次到关中乡间采风, 与农村当地人一同感受纯正的乡村文化, 不仅观察村民们的做面过程, 并动手学习民间面食的制作, 还亲自体验拿着青花老碗, 蹲在墙角吃面的过程。舞蹈的整体风格是热情的、喜气洋洋的, 无论是男生豪放、彪悍的动作, 还是女生灵巧、细腻的动作, 都透出着陕西人民豪爽、大气、宽心的性格。

三、《biangbiang 面》将生活动作夸张的再现

看过几遍《biangbiang面》又对陕西稍有了解的欣赏者, 很容易就能看出它是将陕西关中人民日常乡村生活中的行为动作, 通过创造革新, 以舞蹈的手段夸张的向我们展现出来, 从而使欣赏者有一种新鲜感, 更有兴致去仔细琢磨舞蹈背后的生活动作。这就增加了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 延长审美欣赏的时间, 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许多人虽然都听说过或品尝过陕西名特小吃“biangbiang面”, 但大多数人都不了解背后所蕴藏的故事, 也不了解“biangbiang面”的产地——陕西关中的历史文化背景、民俗特色等。陕西关中“八大怪”中的“面条像裤袋、帕帕头上盖、碗盆不分开、板凳不坐蹲起来”都以艺术的手段出现在了舞蹈当中。

西安音乐学院独具陕西特色的舞蹈《biangbiang面》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呈现了三秦儿女的性格特点、生活状态, 是体现陕西的文化实力与竞争力的一部代表作。它不仅将陕西关中的一些民俗特点艺术化地呈现在舞台上, 展现出独具关中特色的音乐舞蹈风格, 更讴歌了三秦儿女的爽朗、勇敢、勤劳、慷慨。《biangbiang面》的接“地气儿”, 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象征, 集群众性和艺术性于一体, 获得了各界的热烈反响。

摘要:《biangbiang面》是在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决赛上, 夺得了铜奖的优秀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它由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师生共同策划、编曲直至完成, 舞蹈内容、形式、结构等方面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下面我将试图从内容、形式等方面解析《biangbiang面》。

关键词:biangbiang面,结构,内容,再现

参考文献

[1]吕艺生, 毛毳.舞蹈学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3.

舞蹈作品赏析 篇10

如何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学生喜爱和欣赏舞蹈、舞剧,从而达到美育的效果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开设“舞蹈与舞蹈赏析”课的实践中,进行了有益而深入的探索。

一、舞蹈中的形体美

舞蹈首先是人体艺术,这是真理,谁也用不着故作高深,另想出深哲奥理。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地球上的万千物种中,形态最美的是人,是人体。其结构上、外观上、形态上的美感是万物莫能比的。玉石的美,珍珠的美,毕竟是“死物”之美;乔木之美,鲜花之美,毕竟是“无意”之美;孔雀之美,骏马之美,毕竟是“无心”之美。只有人,才能达到有形有态、有意有情之美。

为人体唱赞歌,用各种艺术手段去表现人体之美,都是不过分的。在人体的一切美感中,“性感美”是最出色的美感之一。没有性别差异的人,不男不女或亦男亦女,注定无风采无神韵,当然也无起码的美感可言。

人体之美,最有美感的是动态之美、行为之美。因此,用最大的兴趣去崇尚人体之美,讴歌性别之美,赞美动态的人体之美、性格之美,都是有道理的。

而表现这一切美,最佳也最生动的艺术形式就是舞蹈。借用舞蹈形式能把人的美感能量发掘出来、表现出来、发挥出来。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舞蹈教育的必要性

最早提倡和发展普及型舞蹈教育的国家是美国。美国自20世纪初以来的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普遍设立了舞蹈课,这一做法都基于他们对舞蹈艺术的基本认识:几十年来,美国教育系统里的舞蹈教育目标,初期认为,舞蹈活动可以强身健体,纠正姿态,调理肌肉,使动作准确。在心理方面,舞蹈对学生适应团体活动,接受领导,遵守法律有帮助;对个人而言,表情达意有益处。

舞蹈也是一种运动,对学生来说,是比柔软体操或是枯燥体育更完备的一种课程。这也无疑把普通学校的舞蹈教育和体育课相结合,从另一种角度审视了普通学校的舞蹈教育,这不仅使舞蹈教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而且替代了传统的体育运动课,使学生对舞蹈产生更大的积极性和娱乐性。

三、开设“舞蹈与舞蹈赏析课”的意义

1. 让学生学会欣赏舞蹈,提高其舞蹈审美能力。

基于舞蹈在美育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讲,舞蹈作品的选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舞蹈的思想主题,对学生的审美价值和标准起到了一个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在讲解舞蹈作品之前,首先要认真严格地对每一个作品进行筛选,所选择的作品必须有深刻的主题、立意和较高的欣赏价值,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在思想上能够得到深刻的启迪,在审美认识上有一个很大的提高。有些好的作品学生看不懂,也不能达到其教育效果,因此,针对每一个作品,我尽可能收集最完善的资料,加上自己的体会为学生作细致的点评,使学生明白每一个舞蹈作品都不仅仅是单纯的机械运动,还是有深刻主题和寓意的艺术作品,通过讲解,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独立欣赏舞蹈作品的目的。比如在欣赏军旅舞蹈作品《走·跑·跳》时,先将作品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播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谈对作品的理解。然后反复播放作品,在播放过程中讲解该舞蹈的基本动作是对现实生活中军事训练动作的艺术加工、提炼和升华,它通过当代军人在艰苦的军训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歌颂甘于奉献、百折不挠的团队精神。

2. 提高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欣赏完一至两个舞蹈作品之后,安排教授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鼓励学生设计一些能够表现如亲人离别、欢聚和一些容易用动作语言表达的场面和情景,同时还鼓励学生模仿倒垂柳、雄鹰展翅飞翔等简单动作,以加深学生对舞蹈的切身感受。虽然学生的动作并不很美观,也不是很到位,但却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舞蹈与学生的距离,加深了舞蹈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生自身的深切感受。

通过一个学期的“舞蹈与舞蹈赏析”课的讲授,我们可以从受到舞蹈教育的学生身上发现,通过舞蹈教育使得他们身体器官更加灵活、敏锐了,而且从不同程度上也增加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这正是因为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极大程度上促进和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这也充分证明了“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一伟大论证。(《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284页,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北京)

还有很多学生渐渐地喜爱上了舞蹈,对于舞蹈有了全新的认识,有的学生在心得体会中写道:“我开始惊讶于舞蹈艺术的表现魅力了,它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它可以不分国界,不分民族,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语言。”……

3. 普及舞蹈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当今社会人人都离不开艺术,舞蹈就是一种艺术。学生要想具备更高的艺术修养,就必须了解舞蹈,学会欣赏舞蹈,使其不断地提高对舞蹈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把欣赏中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更充分地发挥艺术的审美功用和现实作用。因此可以说:进行舞蹈教育正是要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人们在艺术欣赏活动中,真正地、充分地得到艺术的享受。

通过讲授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舞蹈与舞剧欣赏”选修课是非常适合和必要的。因为,第一,我国在教育体制改革之前,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普通高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接受的美育几近空白,为了弥补这一空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有必要从艺术鉴赏课入手,而舞蹈和舞蹈作品鉴赏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主要途径之一;第二,通过对舞蹈与舞蹈作品的赏析,能够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和了解舞蹈,减少拒舞蹈于千里之外的观象。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的舞蹈事业发展很快,可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讲,他们中的很多人却对此一无所之,为了缩短舞蹈与高校之间的距离,有必要开设此课。

总之,“舞蹈与舞蹈赏析”课可以作为美育的最佳途径之一,让更多的学生得到美的教育,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提高,也使其他学校的美育工作迈上新台阶,愿更多的学校都能开设“舞蹈与舞蹈赏析”课。

摘要:舞蹈是一门高雅艺术, 舞蹈教育实际上是美育的最好途径之一。通过舞蹈教育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个全面的提高, 它不分国界, 不分民族, 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语言。

浅谈舞蹈作品与服饰的关系 篇11

关键词:舞蹈;服饰;作品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是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动态艺术三位一体的艺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一、意象的研究

“意象”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本体和审美旨归,亦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意象”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南朝粱时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的。他说:“独照之匠,观念象而运斤。”但最初,“意象”并不是一个艺术和美学的概念,而是卜筮活动的术语作“意”与“象”分别出现的。“象”是感性的、可见的,“见乃谓之象” (《系辞卜》),它是一种外表形态、形象,具体而明晰;“意”是精神性的,不能为视知觉所感知,但能理解、想象,在艺术作品中是一种情思、情志、情意,深远而隐含。所以, “意”并非是概念所能穷尽的东西,它与主体的理性修养密切相关、与其经历、情感乃至个性密切相关而带着一种深微神妙的、模糊的性质。简言之,意象是带有情感的符号象征性、并具有精神内涵的艺术形象。它是外物形象的知觉审美形式与其象征意蕴的有机统一。“象”为什么能“尽意”?因为“象”不是生硬的概念。而是一种活脱脱的能变化的生命体,鲜明生动的形象易于为人所感知。并在感知的过程中通过联想、体悟去领受更多、更深的“意”,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把握对象。

二、服饰色彩在舞蹈中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功效

服饰色彩在舞蹈中占据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虽然只是整个舞美色彩这个大概念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少了它,舞蹈作品就等于少了灵魂一样,它的运用可以唤起与人们生活经验相关的各种联想。在色彩的感受中,人们对色彩的冷暖感受最为鲜明,暖色容易引起兴奋,使人产生活跃,扩散,突出的感受;冷色则趋向抑制,使人受到收缩,退避,宁静,因此在舞蹈服饰色彩的处理中,可利用色冷暖的特性构成情绪色彩,并与其他的舞美因素配合,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情绪含义。

舞蹈艺术家总是把色彩看作是有助于深刻表达作品思想的一种手段,看作是从情绪上感染观众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舞蹈服饰的色彩应该比现实生活更具有感染力和魅力。它连同舞美一起烘托意境渲染气氛,从而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情。如《一把酸枣》中酸枣的服装,白色和黄色的同款服装,塑造出酸枣清纯、恬美、善良的形象,色彩的运用渲染出一种温情与善意,使人物显得柔美。后来逼嫁时酸枣的一身红色的嫁衣让观众的心不由为之提起来,火红的色彩顿时改变了情绪,似乎预示着主人公悲惨的命运。

三、服饰对舞蹈意境的烘托与营造上的视觉功效

好的舞蹈作品,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舞蹈动作本身,而是舞蹈中给人以震撼力的画面和意境,而我们所说的画面除了舞蹈应合情合理具有的场景、灯光和道具外,服装更是功不可没,它不仅可以辅助演员表达所要的性格特征,而且还是概括舞蹈所在的时代背景最有利的工具,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服装文化形态和内涵,才有可能为舞蹈烘托气氛,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大梦敦煌》的故事背景是唐朝的,主人公莫高白色的服装紧扣唐代服饰的主题,又不失角色艺术家的身份以及浪漫情怀的体现。他的服饰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蕴藏着导演的深远用意。

一个多世纪以来,《天鹅湖》以感人肺腑的浪漫爱情、对比鲜明的舞剧结构、洁白无瑕的天鹅短裙经受住了110年的考验,成为芭蕾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经典。其中一、三幕充满异国情调的、多彩斑斓的服饰展现出宫廷生活的奢靡华丽。二、四幕发生在天鹅湖畔,洁白的天鹅短裙美轮美奂,充满了诗情画意,营造出了诗意品味。由此可见,服饰对于意境的渲染意义重大。

四、舞蹈服装装饰性设计对深化舞蹈意象的作用

“与其它表演艺术门类的设计相比,舞蹈服装更强调符号的表现性,这种表现性往往根据作品的需要而承载更多的象征性和装饰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众多的少数民族舞蹈绚丽多姿,那些精美的装饰更是给观者留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如蒙古族舞蹈中的女性服装,其上装前后都点缀有大量的亮片,当舞者抖动双肩时,亮片在灯光的折射下如精灵般跳跃,使原本就是高频率快节奏的形体动作更显其娇媚动感;同样,蒙古族舞蹈中的男性服装总是点缀很多色彩丰富的小布条,舞动起来飞飞扬扬,飘飘洒洒,使我们在感悟舞者形体美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略这个马背上民族热情开朗的天性。

还有一些舞蹈服装装饰性设计,更是渗透到人物的个性之中。如《胭脂扣》中的一条酒红色薄绸无袖立领旗袍,整体设计简洁,细节设计上别有意味:酒红色的选用隐含了“返回阳间寻找爱人的妓女”这一特殊身份的潜台词;夸张的偏大襟装饰性设计打破了单调的红色,以肉色弹力绸连接至胯部的开衩处,其问丝绳盘扣又起到了极好的修饰点缀;双开衩的设计便于舞者的大幅度腿部动作,同时也使其双腿在视觉效果上更加修长完美,充分展现了人体美。其设计中最为传神之处在于右胸前的盘扣上垂下的黑底红花丝质长绸,在右腰间的第二颗盘扣处又稍加固定,在腋下形成了松散的弧形,然后坠至裙脚处,飘逸的长绸随着舞者的旋转舞动如柳丝款摆,更显风情万种。总之,舞蹈以人体为媒介制造、传播和接受信息,舞蹈服饰也同样如此。

服饰和舞蹈虽不同门类,但两者之间又有着相同的语汇。舞蹈与服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舞蹈表演中的肢体语言要考舞蹈服饰得以升华,而舞蹈服饰只有在舞蹈表演中才能充溢生命,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艺术。

参考文献

[1] 王小平.舞台服装设计是舞蹈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美与时代(上旬刊),2010(11).

[2] 袁禾.中國古代舞蹈审美历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舞蹈作品创作的情节与环境 篇12

“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发展的历史。” (高尔基言) 在叙事性舞蹈里如果没有巧妙合理 (既在情理之中, 又在意料之外) 的情节安排, 人物性格就难以充分显示出来。但情节又不能胡乱编造, 也不宜将一些和人物性格无关的情节强贴在人物身上。双人舞《追鱼》不仅风格浓郁而且情节生动有趣, 舞蹈通过赏鱼、捉鱼、鱼戏老翁、紧跑紧追、金鱼翻滚、浑水摸鱼、金鱼脱逃等情节贯串全舞, 使人物性格在情节中展开, 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 成功地刻画了乐观、幽默、诙谐的老渔翁和天真、调皮可爱的小金鱼的形象。此外, 如舞蹈《孔乙己》、舞剧《妈勒访天边》等优秀作品在情节安排上都十分成功。

目前, 有一种创作方法和舞蹈、舞剧的样式被称为“无情节舞剧”和“交响舞剧”。这类舞剧大多抛弃戏剧式结构方法, 按照音乐的旋律、节奏和乐思的启示和规范来编排舞剧, 因而情节很少, 力求创造出一种舞蹈和音乐的和谐美, 舞蹈成了音乐的外化形态。另外, 还有一种主张“淡化情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舞蹈之所以不感人就是因为情节太多, 叙事的任务太重, 从而限制了舞蹈表现力的发挥。从舞蹈发展的角度来说, 这种变化和改革有一定道理, 但凡事都不能走极端。一方面, 长期以来, 我国观众在艺术欣赏中很重视作品的情节性因素, 舞蹈家也往往通过生动的情节塑造人物以吸引观众;另一方面, 我国广大观众对舞蹈艺术的熟悉程度和欣赏水平还有一定局限。因此, 情节在一定样式的作品中是可以淡化的, 但必须注意和照顾到观众的审美习惯和理解接受的能力。

舞蹈作品中的环境, 一般是指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 舞蹈情节事件发生的具体生活场景和时空氛围, 是舞蹈艺术舞台上为塑造人物表达内容, 由各种物质材斟和光线、色彩、声音相结合营造出的特定时间和空间。

舞蹈是一种在一定时空中直观表达的表现性艺术, 它的环境可以是具体的特定的时空, 也可以是朦胧的虚幻的时空, 还可以是多种时空的重叠呈现、不同时空的刍由转换。因此, 关于舞蹈环境的艺术处理要根据舞蹈佳品的风格、表现手法的不同而有不同。

从舞蹈作品的实践观察, 一般戏剧性结构的作品, 环境比较具体, 以实境为多。所谓实境, 就是舞台景物多由景片、幕布等实物构成。人物总是在比较明晰的社会环境中生活行动, 有些作品由于环境创造的成功, 为作品中人物的塑造、主题的表达增色不少。如《大梦敦煌》的环境描写就十分出色:舞剧一拉开帷幕, 观众就被自由翱翔、腾空飘逸的“飞天”所吸引。然后, 六臂如意轮观音舞动手臂、香烟缭绕, 一派天国氛围。接着, 三天上转回人间:大漠无边、驼铃串串, 四峰大驼穿场而过。舞剧运用如此简洁而又富特色的环境描写, 创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氛围, 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显示了出来。随后, 随着人物登场, 剧情展开, 编导又设置了敦煌市场、神秘而阴暗的洞窟、黄沙遍野的丝绸古道、繁荣喧闹的二十七国交易会等, 这些环境的设置不仅使观众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受到艺术熏陶, 同时也把观众引入了规定情景, 感到眼前发生的人物和事件真实可信, 进而深受感染。

抒情性舞蹈作品的环境描写也十分重要。抒情舞的环境往往是一个时代气氛的概括, 一般为虚境。所谓虚境, 即舞台上实物较少, 多用灯光、色彩、声响来烘托营造, 舞者通过借景生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地展开舞蹈。《酥油飘香》的环境描写就是这样:“蓝天高、绿水长, 浓浓酥油, 风吹万里香”, 呈现出一幅和平、幸福的图景。这正是经过改革开放之后, 21世纪中国大地上时代气息的艺术概括。单纯、含蓄而又富于情绪的舞蹈, 表现一群可爱的藏族姑娘劳动的场景, 她们自由欢快地生活在春光明媚的大地上, 诗情画意, 情景交融, 非常贴切地表现了作品的的主题。

舞蹈作品是舞蹈家主观审美意识的反映, 舞蹈工作者把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体验, 通过特定的形象, 物与事件加以概括, 在运用精炼的舞蹈语言进行表达, 一个舞蹈艺术作品因此而诞生了。

上一篇:新闻理论课的教学技巧下一篇:圆柱螺旋弹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