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作品分析

2024-09-19

舞蹈作品分析(共10篇)

舞蹈作品分析 篇1

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天的记忆是感伤而苍凉的, 它褪去了春天的年轻, 收敛了夏天的张扬, 还没有到冬天的暮老。那是一种对青春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坚持, 它美的深沉, 美的坚强。它是路旁秋菊摇曳的身影, 又是大雁归去时划过的痕迹, 抑或是秋雨过后, 树叶散落的小径。而在这个舞蹈中, 将所有的感受灌入其中, 用舞者刚柔并济的舞蹈语言, 上演着秋季最动人的故事。

该作品具有明显的朝鲜风格, 编导是在现代舞题材上运用了鲜朝鲜舞长短呼吸元素来写意表达, 使得其意境颇具浓厚的“民族”基调和气息, 从而使得舞蹈演员在用现代舞元素体现言简意赅的现实情感时因舞姿、气息控制方式带有鲜族风情而更显别具一格的清新醇美。给我们带来这样一个有着淡淡伤感又极度唯美的视觉享受。此作品更像一个喻意深刻且美妙的诗歌, 体现出舞蹈长于抒情的特点。

作品开头, 一袭白衫, 显出舞者修长清瘦的背影, 缓缓向后走去, 此时略带沙哑的朝鲜民歌《阿里郎》响起, “路恒长, 夜未央, 人孤单。星微亮, 去无返, 人世片段。为了爱走遍了茫茫人海, 心无所, 泪无乡, 一身尘埃......”直接将观众带入到, 茫茫人世, 孤身一人, 时光荏苒, 物是人非的浓浓思乡情中。演员用极强的控制能力在一举手一投足间收放自如, 舞蹈中多次运用抬后腿、前吸腿等动作, 看似简单, 但像演员做成如此自然稳定并且对节奏的把握恰到好处却不常见, 由此也看出演员的基本功非常扎实。随后舞者用一系列连贯动作, 快放慢收, 点线结合, 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这一部分主要是在缓慢的背景音乐中快速且干净利落的做一系列连贯的动作, 与悠长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看似不留痕迹, 却让观众大呼过瘾。之后随着音乐的起伏, 舞者也放大了自己的动作, 运用竖叉、撕腿跳、滚地、扑步等动作强化自己的情绪, 更像一个独孤的舞者为自己舞蹈。最后又重复开始缓缓向后走去的舞步与之呼应, 转身停在一个蹲地的动作, 眼睛看向远方, 音乐停止而身体未停歇, 手臂依然缓缓延伸, 预示着曲终人不散, 舞蹈不会停歇, 关于那份秋天的记忆也永不忘却。

此作品最难能可贵的是动作和气息的融会贯通和控制, 专业舞者通常都认为朝鲜舞是民间舞中最难把握的, 这是因为朝鲜舞对呼吸是非常有要求的, 同样现代舞中的呼吸也是非常重要的, 呼吸是舞蹈的灵魂, 正是舞者善于运用呼吸的控制, 才赋予一个舞蹈的生命, 才使得身体的每一个关节都在跳动。《秋天的记忆》就是以呼吸为契合点, 加之朝鲜传统舞蹈语汇与现代舞编舞手法相结合, 呈现出美轮美奂的舞蹈作品。它比朝鲜舞来的更直接、强烈, 又比现代舞更婉约、细腻, 可以说, 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优秀作品。

张荪在《谈演员的控制》中提到表演《秋天的记忆》的感受, 他说“呼吸和动作相互配合, 快放、慢收、延伸、顿挫等等的呼吸方式, 都能有效的提升动作的质量。所以在对动作进行千锤百炼的同时, 不断加强对动作呼吸意识的锻炼, 能够更加丰富动作在表演时的可观性, 演员在完成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由内到外的连贯和顺畅。”可见, 张荪在表演这个作品时, 着重对呼吸意识的锻炼, 对肢体语言抑扬顿挫的把握, 才能将作品演绎的身心合一、人舞合一, 浑然天成, 观众欣赏后欢畅淋漓。

在技术技巧上, 此作品运用了现代舞的“倒地——爬起”、“收缩——伸展”等明显动作语汇, 几个大幅度的跳跃和零星的几个翻腾动作都做了几乎不留痕迹、干净利落, 没有技术技巧前的准备动作, 一切都是顺其自然, 毫不费力, 更像是情绪到达一定程度而自然而然的展现出来的。另外, 在比赛中和其他一些作品对比发现, 在《秋天的记忆》中并没有什么高难度的炫技动作, 却在比赛中拔得头筹, 因为它回归了舞蹈最本真、最自然、最纯粹的东西, 是肢体语言的美, 是情绪的抒发, 是节奏的精准把握。由此也引发了舞蹈界对于技术技巧在舞蹈作品比重上的一些深思。

在音乐的选择上, 选用了朝鲜经典民歌《阿里郎》, 这和舞蹈的动作及形式完全贴合, 舞者身体的一提一沉、一张一合、一顿一挫都和音乐配合的天衣无缝, 勾起观赏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灯光以相对昏暗的蓝色调为主, 渲染了舞者的孤独和落寞。特别是舞蹈中间部分向后走的几步, 舞者微含后背但却坚毅的背影, 一个追光打到舞者身上, 显出空旷的四周狭长的路途, 不免让人暗自神伤。

这个被评价为看了会让人流泪的作品是非常有道理的。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为了梦想而只身在外, 一路走来, 蓦然回首, 年华不再, 一身尘埃, 唯有爱在心中。这也是这个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 所以也是最能触动观众内心而产生共鸣的地方。另外, 此作品与以往总政选送的军旅题材有很大的不同, 没有铿锵有力、令人惊叹的技巧, 也没有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修饰。就是那样一个自然、纯粹的作品去探寻舞者身体、内心和气息的融汇, 可以说是当代舞蹈作品中一个优秀的典范。

参考文献

[1]杨三峡《舞蹈鉴赏》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

[2]袁禾《大学舞蹈鉴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3]杨鸥《舞蹈力量训练原理与方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年

论舞蹈作品的创作 篇2

【关键词】舞蹈编导;构思;要素

舞蹈是一门视觉直观艺术,她不分国界、民族和种族,也不存在任何欣赏的障碍。舞蹈同样源自于社会生活,而舞蹈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却高于生活。舞蹈是美的,她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这种美的创造,是经过舞蹈艺术工作者对各种相关文化、艺术集合而成。同时,一部成功的舞蹈作品需要多元素的结合:

一、舞蹈作品创作,离不开新颖而独特的艺术构思

舞蹈艺术构思是舞蹈编导在孕育舞蹈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舞蹈形象思维活动。它包括酝酿、确定主题、选取和连题材、塑造人物形象和考虑整个舞蹈结构的布局安排,追求和探索舞蹈艺术最适当的表现形式。舞蹈艺术的构思,在舞蹈创作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是否符合舞蹈艺术作品的构思,直接影响整个舞蹈艺术作品的成败。在舞蹈艺术构思中,舞蹈编导要深入生活,寻找发现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有象征意义的舞蹈形象,以及新鲜的舞蹈语言,来抒发人物、表现主题。凡是符合这样的舞蹈艺术构思的作品,都是比较优秀的舞蹈作品。例《太阳鸟》,此作品是一个极其有鲜明和独特的作品。编导张继刚深入鸟类的生活,对鸟类的生活进行了调查,充分了解了鸟类的生活习性。同时,编导对作品用的是新颖而独特的艺术构思。从鸟巢的设计、鸟的头部运动等都作了形象的构思。找到了鸟类的个性,并用舞蹈语言表现出来,所以《太阳鸟》这部舞蹈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二、舞蹈作品创作, 离不开深刻而动听的音乐

在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说:有乐而无舞,似知音而不能见;有舞而无乐,如会意而不能言。生动地描述了音乐与舞蹈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音乐在舞蹈中的地位和作用。

舞蹈音乐是舞蹈创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优美动听的舞蹈音乐不仅是舞蹈作品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还为舞蹈增强了流畅度和节奏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所以说,舞蹈音乐完成了舞蹈创作和人物塑造一半的任务。例《踏歌》,此作品的音乐,既有古典的雅韵,又有欢快流畅的旋律,还有和谐清雅的伴唱,结合舞姿,给观众留下一种心旷神怡的美感。

三、舞蹈作品创作,离不开巧妙而合理的舞蹈结构

简单来说,安排作品情节的方法就叫舞蹈结构。创作舞蹈结构时,时刻不能忘记用舞蹈的表现手法去考虑;不能忘记用舞蹈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去考虑;不能忘记用舞蹈动作去处理情节、人物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否则就不是舞蹈,而是别的艺术形式。如戏剧……

舞蹈艺术结构特征有:①立意明确。 ②结构要有逻辑性。③要用对比的艺术规律来运用。④运用的手段要丰富。例《小溪、江河、大海》,此作品开始从一滴滴水珠的形象,逐步形成细流,进而形成小河,接着形成大江,直至形成漫无边际的大海。它运用了从小到大的顺序结构,从滴水的小泉到奔流的大海。从舞蹈结构上是运用了似静非静的静态,到飞浪冲天的动态,还用了很多点与面的对比来写照,充分展现了水的美。

四、舞蹈作品创作,离不开丰富而新颖的舞蹈语言

舞蹈语言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或多个舞蹈动作与呼吸、力度、音乐、节奏、道具、服饰等因素相结合,经过编创者精心组织结构,使其成为能够表达一定思想、情感、意图的特殊肢体语言和表达形式。

舞蹈语言作为舞蹈作品的直观要素,它是增加作品魅力最重要的要素之一。高高地跳起、不断流动的舞步、巧妙连贯的动作、干脆利落的舞姿……当这些美丽漂亮的舞姿展现在人们眼前时,无论是谁都会被它所吸引,目不转睛的欣赏它。舞蹈工作者在进行舞蹈创作时,有新颖、创新的动作,回给舞蹈作品本身带来更高的价值魅力,也会给观众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例《秦俑魂》,此作品创作的出发点是在一个“俑”,将中国的古典舞、太极,以及中国武术中最具有特色的动态沉稳于一体。如“横移空中转身变叉”、“空中腾跃劈腿”、“旋子三百六”、“空中转体”……表演者把整个作品演绎的淋漓尽致、脚步流畅,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舞蹈作品创作,离不开生动而鲜明的艺术形象

舞蹈艺术形象是由舞蹈的文学形象和舞蹈表象形象相结合形成的。

(1)舞蹈的文学形象。在舞蹈意识形象产生过程中,舞蹈的文学形象如同舞蹈中的音乐一样,是舞蹈的灵魂。舞蹈表现要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提炼内在的思想、深度的涵义,让作品具有文学性。只有这样作品就才更具有意境和生命力。

(2)舞蹈的表现形象。它也是舞蹈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舞蹈作品中,舞蹈表现形象的情感活动为主体意识,把情感提升到第一位,由它来左右舞蹈构思和创作。要达到表象形象的深度,必须通过形象思维在表象中塑造真正的舞蹈表现形象。

因此,舞蹈艺术形象的产生,只有将舞蹈文学形象与舞蹈表现形象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生动而鲜明的艺术形象,创造更佳的舞蹈艺术魅力。例《秋海棠》,此作品从文学著作《秋海棠》入手,提出主人公的一生戏场,引导出舞蹈作品的引子“花冠”。作品又是以倒叙的表现手法来讲述主人公的一生。从人物的体态特征来展开主人公一生从艺、尊艺的述说。形象而生动人物形象表现的栩栩如生。这个作品的艺术形象是体现文学形象与表现形象相结合的典型作品。

综上所述,只有将五大要素综合、灵活的运用,才能把生活中的美,用舞台空间表现出来;才能把作品中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生气盎然。这就是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7

[2] 江口隆哉 金秋译:《舞蹈创作法》,学苑出版社,2005.7

[3] 孫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舞蹈作品分析 篇3

一、大陆妈祖题材舞蹈作品

在现当代舞蹈史上, 最早关于妈祖舞蹈的作品是从莆田湄洲妈祖祖庙的《妈祖祭奠·乐舞》开始的, 它是古代祭奠活动在现代中的一种恢复。在大陆以妈祖题材创作的舞蹈作品中, 由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创作演出的《妈祖》和由天津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乐舞《妈祖》, 它们都是由湄洲妈祖祖庙妈祖祭奠所衍生的舞台化作品。另外, 2007 年4 月由吉林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妈祖·磨难》也可当成一个小型舞剧看待。

二、台湾的妈祖题材舞蹈作品

在台湾地区, 由无垢现代舞团创作演出的现代舞剧《醮》和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创作演出的舞剧《妈祖林默娘》这两部舞剧都在台湾地区进行了演出。1995 年台湾无垢舞蹈剧场以一场史诗般的舞作《醮》, 掀起台湾表演艺术界的一场革命, 开创了台湾仪式剧场的先河, 并成为50 年来首次受邀至法国亚维侬艺术节演出的台湾舞团作品, 深深触动了难以被取悦的法国观众。

三、针对舞剧《妈祖》和《醮》进行对比

本文选择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创作演出的舞剧《妈祖》和台湾无垢现代舞团创作演出的《醮》来进行比较研究, 探究这两种风格的舞蹈创作是如何诠释妈祖题材的, 与两部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以及呈现出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并对今后有关妈祖题材舞蹈作品的创作提供借鉴意义和深度的思考。

首先, 在题材的选择上, 两部舞剧是相同的, 但是经过不同的编导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对于妈祖这一题材, 大陆与台湾同处同一时代背景下, 但是经济发展状况与社会体制不一样, 艺术创作的环境也不一样, 这样就导致作品最终的呈现是不同的。两岸选择同一题材进行创作在情理之中, 因为两岸文化一脉相承并且同根同源;其次, 舞剧《妈祖》是以妈祖传说为背景, 也就是妈祖的其人其事, 通过了后人的美化与代代相传, 属于间接题材。编导选择了文艺作品中的妈祖形象来塑造人物形象。然而, 舞剧《醮》则是选择妈祖祭祀的核心法事“醮筵”, 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与缅怀。同样, 这部舞剧也属于间接题材。

妈祖, 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 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妈等。这一信仰的主体据说是由真人真事演变而来的。考察妈祖的生平得知, 这一信仰来自民间传说。首先是传说, 然后是传说的历史化和神化, 最后形成普遍的妈祖信仰。人们总希望通过妈祖祭祀, 将妈祖的博爱、扶弱济贫、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尽孝的观念发扬光大, 把妈祖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 并传给下一代。舞剧《妈祖》大多数倾向于儒家, 在艺术精神传达方面主要遵循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人物直接表现妈祖;二是在祭祀方面传统且规整;三是在美学追求上体现现实主义原则。然而, 舞剧《醮》主要倾向于道家, 在艺术表现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利用法事间接表现妈祖形象;二是受西方现代舞影响较深;三是舞剧体现浪漫主义原则。舞剧《妈祖》主要体现了一种民族意识;而舞剧《醮》则属于情绪舞剧, 希望在异乡找到一个归宿和心灵上的慰藉。最后, 一中一西, 一儒一道两部舞剧呈现给观众不同的艺术体验, 堪称艺术上的完美之旅。

摘要:本文以两部较有影响力和具有独特艺术张力的舞剧作品《妈祖》和《醮》作为主要分析对象, 探究妈祖题材舞剧创作上的规律, 并结合妈祖文化进行分析比较。主要从妈祖文化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 一是舞剧在题材方面探究;二是大陆和台湾两岸舞蹈的比较。

关键词:妈祖舞蹈,作品题材,舞剧《妈祖》和《醮》

参考文献

[1]江口隆哉.舞蹈创作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5.100-167.

[2]王玫.舞蹈编导教学手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

[3]隆荫培, 徐尔充, 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4][法]卡琳娜·伐纳编著, 郑慧慧译.舞蹈创编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论舞蹈作品的赏析技巧 篇4

关键词:舞蹈作品;赏析技巧;主题形象

舞蹈是各色各异的,动作有很大的区别,它们也表现了舞者所塑造形象的不同情感。舞蹈作品主要就是靠人的一些动作,如手势、造型等表达思想和内容的。它是一种美的表现,舞蹈演出者有意识地把握住身体线条,在有节奏的旋律下,身体线条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随着动作的延伸,上身和下身有机地配合,在一定空间中做各种姿态,使人们从那灵巧的躯体得到艺术上的美感,或者说在感情上获得满足。所以在对舞蹈作品进行赏析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其中的感情主线。

一、了解舞蹈的类型

舞蹈有很多类型,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生活舞蹈、艺术舞蹈、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等。在欣赏舞蹈作品的时候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不同的舞蹈类型,欣赏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在对舞蹈作品进行赏析之前,必须要弄明白舞蹈的类型,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例如:就生活舞蹈而言,它跟人们的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功利目的性比较明确,是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欣赏这类舞蹈,我们可以淡化对舞者专业方面的要求,而艺术舞蹈是由专业和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创造,从而创造出主题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对于艺术舞蹈,欣赏者往往要从专业方面对舞者进行一定的评价,同时这类舞蹈对情节的理解也有一定的要求,观众必须懂得舞蹈演出者的表演是对某些社会生活的艺术再创造,存在艺术所共有的放大与夸张的特征。

二、要有一定的舞蹈知识以及欣赏水平

对舞蹈作品进行赏析,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对于欣赏者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只有这样舞蹈欣赏活动才可以正常、顺利地进行。所以我们了解舞蹈艺术的特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舞蹈形象构成的各种因素以及其形成的过程等是非常有必要的。舞蹈是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从舞蹈作品诉诸于欣赏者的感觉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综合了听觉和视觉的表演艺术。舞蹈在一定的空间里面,通过舞蹈演出者连续的动作和不断变化的舞蹈队型、画面,以及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手段塑造舞蹈的艺术形象。因此,考察和了解作品中各种表现手段是如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主题内容是如何表达出来的,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加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舞蹈欣赏。

三、把握好主题思想和形象

对舞蹈作品进行赏析的时候,不得不提的就是形象,它同时联系着理性活动和感性活动。所以我们可以把舞蹈欣赏的过程看成是观众开始形象思维的一个过程。作为舞蹈创作者,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形象思维,这个过程和观众的是不一样的,甚至说是截然相反的。舞蹈创作者主要就是创作出舞蹈作品,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一些实际生活感受获取创作的灵感,然后就会选定一个题材,以此确定主题,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塑造所要表达的形象。但是对于欣赏舞蹈的观众来说,就完全不是这样的,他们第一步就是对舞蹈形象进行感知,主要就是通过舞蹈表演者的表演,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然后才会体会其中所要表达的生活现实以及舞蹈作品的主题思想。总的来说,舞蹈创作者主要就是通过舞蹈这种表现形式表达生活,而舞蹈作品的欣赏者则是通过对舞蹈形象的把握来更好地感知生活,从而了解它的本质意义。

综上所述,在对舞蹈作品进行赏析之前,首先必须要弄明白舞蹈的类型是怎样的,不同的舞蹈类型,欣赏的角度也不一样;其次,对于一些基本的舞蹈知识要明白,如要明白舞蹈的一些比较典型的特征,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和其他的艺术有怎样的联系等,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再次,要把握好舞蹈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形象。

参考文献:

[1]林建平,杨吉慧.浅析如何欣赏舞蹈[J].邢台学院学报,2011,36(12):79-82.

[2]金上平,钱国林.浅论如何进行舞蹈欣赏[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2):11.

舞蹈作品分析 篇5

众所周知, 傣族人民居住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 常年热带雨林气候, 雨水充足, 阳光普照, 所以大家给傣族人民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水乡的孩子”。著名傣族学专家黄惠教授指出:“用水来形容傣族, 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水, 是傣族人民的朋友, 是傣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是傣族人民心灵寄托。

《水乡》

居住在水乡的傣族儿女们喜爱水, 热爱水, 赞美水, 歌颂水, 他们的心灵像水一样的明丽, 清澈, 单纯。清晨, 太阳微微发热时, 一群漂亮可爱的傣族小卜少, 蹦蹦跳跳地来到水边, 拿起瓦罐, 用水来洗礼自己, 水边的影子, 映射出一张张年轻的小卜少, 年轻、漂亮、貌美的影子。慢慢的太阳缓缓升起, 她们情不自禁的跳入水中, 在波清澈透明的水中, 她们嬉戏, 她们欢笑, 她们谈笑, 她们秘语。用水洗去昨夜的疲倦, 用水洗去心灵的灰尘, 用水洗去精神的灰暗……这就是著名傣族舞蹈《水乡》给大家的清晰记忆。

“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 是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在舞姿造型上的体现,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地区的傣族人民对孔雀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 孔雀崇拜造就了“三道弯”的体态发展, 孔雀的自然形态就被认为是一个“三道弯”经典。当孔雀立于高处或栖息在树枝上, 长长的尾羽垂下来, 其形态正好是“三道弯”,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上看它的骨骼结构, “三道弯”与弯曲的特点就更加鲜明。

从《水乡》舞蹈的表现形式来剖析, 在傣族特有的S状曲线姿态不停地变换姿态, 俗称“肢体三道弯”;通过不同的动作的连续过程形成的S状曲线动态, 可称为“动律三道弯”。

傣族舞蹈中蕴含着奇特的神秘力量和厚重的民族风情, 有着高内涵品质, 高文化色彩, 高历史底蕴的东方标志。傣族舞蹈中从大海江海中透射出本民族强劲有力的精神境界、从花鸟鱼虫中透射热爱社会, 热爱生活的积极品德, 舞蹈充满了宁静祥和, 充满含蓄典雅, 从曼联朴实大方, 舞蹈的表现动律中散发出女性的温和美, 充分展示出东方人的线条美, 东方人的曲线美, 东方人的外在美。

“三道弯”弯出乡土情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 特点突出, 感情内在而含蓄, 舞姿富于雕塑感。傣族舞蹈动作主要是以表现着的头部、手部、手指部、臂部、大臂部小臂部、肘部、肩部、腰部、胯部、膝部等每一处身体的关节, 骨骼尽可能的弯曲, 使整个人体的线条发生扭曲, 是肢体的画面感觉比较缠绕和弯曲。肢体的形成变化莫测、婀娜多姿的S造型, 不论手的撩、推、拉、撤、晃还是脚步的跳、挪、垫、跑、跐动律转换, 还是孔雀舞中的美丽漂亮造型的舒展、流动、自如美, 傣族舞蹈的姿态丰富多以, 表现个性强列鲜明。不仅会使人们感到那秀丽山河的自然律动美, 还会使人们感到傣族人心灵的平和与静谧、朴实与原始, 更能使人感受到他们对美的理解和对甜蜜生活的向往。

傣族的舞蹈中, 大部分时用人体动作来模仿鸟兽, 比如“孔雀舞”“鱼舞”“蝴蝶舞”等。傣族舞蹈中最说服力和表现力的是杨丽萍老师的《雀之灵》, 整个舞蹈将近七分钟, 从舞蹈到开始到舞蹈结束, 杨丽萍老师所表现得那只孔雀, 基本上身的造型和状态时是“三道弯”, 也就是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发力, 上体三道弯和夸张的摆动胯部幅度来展现出高枝欲飞的漂亮孔雀的原始的、真实的、自然的、淳朴的基本造型状态。三道弯作为傣族舞蹈所特有的表现形式, 它主要展现出来, 傣族女子如水般的柔美、细腻温婉可人、纤细, 典雅的特色而闻名。

“一顺边”扭出乡土意

“一顺边”的舞蹈姿态时是傣族固有的舒展的、平静的基本舞姿动律中提炼出来的, 主要呈现一些事物的祥和与安逸、渴望与美好的舞蹈意向, 虽然傣族大多生活居住在高原、山巅, 峡谷的坝上, 但高原山地的地理区域与地理位置直接性的因射出劳作的人们在日常劳动、居家定所的生活中, 劳动时的步态和形体动态中, 多部分是“一顺边”的。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罗雄岩认为“一顺边”的美, 源于高原的劳动生活, 来自高原民族的审美心理。在高原上山路崎岖, 人们往来间有诸多不便, 上山、下坡自不必说, 就是一般走路也和在平原上大有不同, 其主要区别, 就在于脚掌的着力点和身体的平衡上, 于是逐渐形成了“一顺边”的体态。

舞蹈作品《水乡》中那女的长长地筒裙, 在水边嬉戏, 筒裙时而遮住头发, 时而藏在腰间, 时而挥舞在手中, 当舞蹈者在做勾踢步时, 每表现一个动作, 没运动一步都要将裙子轻轻地撩起, 就像平静的河水掀起小浪花一样美丽。傣族人的身高普遍偏低, 体形较小, 娇小玲珑。朴实的生活习惯就是男女老少爱穿一筒裙, 筒裙长度大致可以到脚裸, 高部位大概在腰间, 紧紧缠绕在下身。在河里洗澡时筒裙可以作为遮挡物, 同时还可作为包头的纱。

结语

人类是万物之灵, 人与人交流流需要沟通, 需要语言, 需要艺术, 需要肢体, 探索傣族民间舞蹈《水乡》, 从作品中看傣族舞蹈表现形式, 舞蹈风格特色文化, 看舞蹈文化背景, 掀开了傣家儿女悠久历史文化传统, 以及傣族人民心灵最朴实的内涵, 反映出热带雨林中那番绿荫般的凉意。

摘要: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舞别具风格的表现性艺术特色, 不仅反映出了独特的地理地貌, 更反映出了乡土乡情。傣族是一个居住在云贵高原的勇敢民族, 常年的热带雨林气候及高原地貌造就了傣族舞蹈“三道弯”与“一顺边”的特色舞姿动, 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四年来舞蹈专业的严格学习将从傣族舞蹈的表现形式、体态、特色等方面简析傣族舞的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水乡》,三道弯,一边顺

参考文献

[1]高立士.傣族谚语.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0:5.

[2]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水文化:传统与变迁.民族研究, 2006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4]吕艺生、朱清渊.舞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于平.中国舞蹈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12.

[6]刘建.舞蹈形态学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5, 3.

[7]冯双白.中国民间舞的学问.人民出版社, 1989, 11.

[8]田静.中国舞蹈名作赏析1949~1999.博库文化出版社, 2002, 1.

[9]马薇, 马维丽.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

[10]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舞蹈作品分析 篇6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 人们创造了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就是各有其独自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舞蹈是凭借人体造型、姿态、表情等媒介手段创造动作意象的艺术, 一般有音乐伴奏,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而音乐的载体则是声音, 所有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声音传达给接受者。古代音、乐有别。《礼记·乐记》:“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 感於物而动, 故形於声。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后浑称“音乐”, 指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舞蹈和音乐虽然作为众多艺术领域中的两大表现形式存在着, 但它们有着很多的共同性。

第一, 舞蹈与音乐都具有抒情性的特点。抒情, 即为抒发情感。以艺术作品与创作者的相互关系来看, 其实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创作者情感的表现。情感, 就是指审美情感, 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艺术创作者或是欣赏者的自身喜好。舞蹈一般是通过在特定的生活情景中用来描绘人物思想感情, 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 以此来表达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对生活的见解。抒发情感则是舞蹈和音乐共同性, 但是相对于舞蹈, 音乐所表达的方式具有抽象性, 然而音乐则不会对舞蹈本体的感情传递产生阻碍, 可以说是丰富了舞蹈作品的内涵, 做到了与舞蹈真正的融合。音乐是一种符号, 声音符号, 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音乐是有目的的, 是有内涵的, 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 思想情怀。音乐从声波上分析它介于噪声和频率不变的纯音之间, 从效果上讲它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和表达人的情感。舞蹈作品渗透了舞蹈创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 舞蹈创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思维融入到生活思维中, 将自己的情感倾向融汇在他的舞蹈作品中, 因而使舞蹈作品既表现了人物形象的情感, 又表现了舞蹈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因此, 在同一构思的艺术体现中, 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舞蹈可以把音乐的形象解释得更加透彻和真实;音乐可以渲染和加强舞蹈的情感表现和感染力。

第二, 舞蹈作品中舞蹈动作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是相对一致的。音乐包括了节奏、音高、和声, 舞蹈则包括动作、构图、节奏。节奏一方面使音乐的元素, 同样也是舞蹈的元素。由于舞蹈和音乐这两种艺术都具有节奏性, 因此节奏是这两种艺术的相同点。节奏是在音乐、舞蹈中用以表现一定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音乐的特定节奏都体现在舞蹈的律动上, 舞者对节奏的感受力愈深其肢体敏感愈强烈, 舞蹈律动性的实质就来源于此, 有了动力性的节奏就想舞起来, 舞蹈表演的艺术动力正是音乐的节奏感。音乐自身的节奏性和旋律性充分体现在了舞蹈动作当中, 舞蹈动作的曲直收放, 轻重缓急, 起伏跌宕, 都是与相适应的节奏规则和旋律共同进行的, 音乐充分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情绪, 舞蹈就要把音乐中每个细微、带有感情色彩的变化体现出来, 通过形体动作, 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表达, 使一切舞蹈动作都充满了激情, 音乐则变成了可视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音乐的旋律性、节奏感、力度和色彩, 音乐的气势、律动和它传递出的音乐张力每时每刻都在激动着人的心灵, 并对舞蹈艺术有着极大的启示和诱导作用。

第三, 舞蹈动作本身与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是高度统一的。著名舞蹈家吴晓邦非常重视舞蹈美的思想——舞蹈的内容美。他说:“我们进行舞蹈创作都是为了反应和表现我们的社会中生动的人物和内容……在舞蹈家的创作下人物必须栩栩如生。通过作品要人们去认识出什么是可敬的、可爱的, 什么是可笑的、可怜的和可憎的种种人物形象和思想。”舞蹈动作在体现舞蹈内容美的同时, 音乐同样被赋予了体现主题思想及舞蹈作品内容的使命, 相对于舞蹈动作, 音乐更具有对观众听觉的感染, 发觉观众内心深处对于舞蹈美的追求。准确地说, 对于音乐和舞蹈来说, 要去理解这些内容时, 只能尽可能意会, 而不能更多的言传。音乐和舞蹈不能像文字那样明确, 但正是这样抽象的内容更能唤醒欣赏者的心灵。文字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只有音乐和舞蹈可以对每个人说出同样的话, 唤起同样的感觉, 这样正是舞蹈作品能够对于表达舞蹈作品中舞蹈动作与音乐的高度统一之所在。

舞蹈本身达到一定的意境, 在加以音乐来衬托, , 这样使整个舞蹈作品在本身的高度之上又增加了更深层的艺术效果, 于是舞蹈看起来更完美、更具震撼。在一部舞蹈作品中, 其中的音乐与舞蹈动作, 各自所担负的使命是相同的, 都是为了创造同一个艺术形象, 抒发同一内心感情, 介绍同一特定环境, 向着同一最终目标而相互统一为一个整体, 其统一的程度, 势必将超越音乐与舞蹈两者自身的范围。

摘要:一部舞蹈作品包含了动作、音乐、服装、道具、灯光等各个方面, 其中最主要的则是舞蹈本体——舞蹈动作, 以及与它相适应的音乐。舞蹈和音乐虽然作为众多艺术领域中的两大表现形式存在着, 但它们有着很多的共同性。本文以舞蹈作品中舞蹈本体与音乐为着眼点, 探究其内在的联系。

关键词:舞蹈,舞蹈本体,音乐,相通性

参考文献

[1]郭晓聪:艺术概论[M],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

[2]约翰·马丁:舞蹈概论[M],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3]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高楠:艺术心理学[M],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舞蹈作品分析 篇7

一、从结构上去分析舞蹈作品《biangbiang 面》

结构, 简而言之就是安排作品情节的方法。对于每一部作品来说, 结构都是一条能够让人思路清晰的主线。《biangbiang面》把舞蹈情绪、舞蹈节奏与舞蹈音乐有层次、有逻辑、有发展的组织与结合起来, 成为一个结构明晰的舞蹈作品。《biangbiang面》属于三段体结构, 也就是说整个舞蹈的布局分为三段:A-B-A。

A段:节拍是跳跃的快板, 舞蹈动作热情轻快, 舞蹈音乐中还包含了说唱、歌唱。舞蹈一开始便放出一段秦腔, 随着爽朗的笑声, 激情豪爽的音乐响起, 与音乐紧密结合的是豪放洒脱的男生群舞, 动作干净利索, 滑稽并富有张力;接着女生出场, 同时音乐转换为女生的歌唱“逛咸阳, 吃biangbiang”, 如同此时的音乐一般, 女生开始了欢快热情的群舞, 在此之中还透着细腻与勤劳温婉;之后男女群合一共舞, 音乐依然是欢快豪放。虽然在此段中分别有男群舞、女群舞、男女大群舞, 但舞蹈与音乐整体都是轻快地、热情地。

B段:场面忽然的静了下来, 音乐变为悠扬绵延的曲调, 节拍是相对平稳的中板, 男女群也静止在A段的结束造型上, 无论是舞蹈还是音乐都与A段形成巨大的反差。此段首先是一对男女的双人舞, 大群人则在舞台另一端静静地看着他们表演一段嬉戏逗乐的舞蹈, 舞蹈场面由动态为主进入到静态为主;之后大群又变为男群和女群, 同样是玩耍嬉戏的舞蹈。

A段:此段便是开头A段稍有变化的再现, 舞蹈音乐再次变为小快板, 舞台上演绎着活泼爽朗的大群舞, 整个场面再次沸腾起来, 又与B段形成鲜明地对比。

虽然《biangbiang面》的三段形成强烈的对比, 但无论是轻快的节拍、激昂的音乐、热情的舞蹈, 还是适中的速度、悠扬的音乐、闲适的舞蹈, 都是以不同的方式为整个舞蹈作品的主题服务。

二、从内容上去分析《biangbiang 面》

仅从舞蹈的名字上来看, 此作品就有着浓厚的陕西地方特色。众所周知, biangbiang面是一种陕西关中民间传统风味面食, 是陕西的名特小吃之一。“biang”字不仅概括出它的产地特征、做面人辛勤劳作, 还显示出秦人心底宽阔、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爽快精神, 从而能够引出陕西人引以为荣的饮食文化。《biangbiang面》的主题就是围绕着陕西名吃biangbiang面而向大家呈现陕西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舞蹈中, 所有的动作基本上都是来源于陕西关中农村生活, 经过特殊的提炼, 展现在舞台上。据了解, 西安音乐学院参与《biangbiang面》的师生们, 为了使舞台上的舞蹈更接“地气儿”, 曾多次到关中乡间采风, 与农村当地人一同感受纯正的乡村文化, 不仅观察村民们的做面过程, 并动手学习民间面食的制作, 还亲自体验拿着青花老碗, 蹲在墙角吃面的过程。舞蹈的整体风格是热情的、喜气洋洋的, 无论是男生豪放、彪悍的动作, 还是女生灵巧、细腻的动作, 都透出着陕西人民豪爽、大气、宽心的性格。

三、《biangbiang 面》将生活动作夸张的再现

看过几遍《biangbiang面》又对陕西稍有了解的欣赏者, 很容易就能看出它是将陕西关中人民日常乡村生活中的行为动作, 通过创造革新, 以舞蹈的手段夸张的向我们展现出来, 从而使欣赏者有一种新鲜感, 更有兴致去仔细琢磨舞蹈背后的生活动作。这就增加了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 延长审美欣赏的时间, 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许多人虽然都听说过或品尝过陕西名特小吃“biangbiang面”, 但大多数人都不了解背后所蕴藏的故事, 也不了解“biangbiang面”的产地——陕西关中的历史文化背景、民俗特色等。陕西关中“八大怪”中的“面条像裤袋、帕帕头上盖、碗盆不分开、板凳不坐蹲起来”都以艺术的手段出现在了舞蹈当中。

西安音乐学院独具陕西特色的舞蹈《biangbiang面》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呈现了三秦儿女的性格特点、生活状态, 是体现陕西的文化实力与竞争力的一部代表作。它不仅将陕西关中的一些民俗特点艺术化地呈现在舞台上, 展现出独具关中特色的音乐舞蹈风格, 更讴歌了三秦儿女的爽朗、勇敢、勤劳、慷慨。《biangbiang面》的接“地气儿”, 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象征, 集群众性和艺术性于一体, 获得了各界的热烈反响。

摘要:《biangbiang面》是在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决赛上, 夺得了铜奖的优秀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它由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师生共同策划、编曲直至完成, 舞蹈内容、形式、结构等方面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下面我将试图从内容、形式等方面解析《biangbiang面》。

关键词:biangbiang面,结构,内容,再现

参考文献

[1]吕艺生, 毛毳.舞蹈学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3.

论舞蹈作品结尾的艺术功能 篇8

完美的舞蹈结尾处理, 对作品人物形象的丰满、主题思想的深化, 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因此, 充分发挥舞蹈作品结尾的艺术功能, 寻找新颖、特异的独特结尾方式, 让流动的舞姿、震撼人心的情节、充满魅力的舞蹈形象,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带给人们一种回味无穷的美的享受。

一、变化式、还原式处理方法

所谓变化式方法, 即舞蹈开头采用“舞姿造型”或“逆光剪影”手法, 而结束时采用另一种不同的艺术手法。所谓还原式手法, 即舞蹈开头采用的手法, 在结尾再次表现。如古典舞群舞《舞越潇湘》以一组高山流水, 水波荡漾的人物造型开幕, 而以婉绵起伏的山水造型, 并回到依山傍水的情境中落幕。

无论是“变化式”还是“还原式”, 决不是在形式和表演手法的简单重复和再现, 而是根据主题的深化、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对原有开头手法, 进行发展和促新, 使“还原”和“变化”富有新的寓意。

二、切光处理手法

利用光线在视觉中明与暗的变化而产生的艺术效果, 使本来沉浸在舞蹈动态、人体形象感觉、舞蹈细节和情节气氛之中的观众, 在进行意味深长的思维体验时, 由于灯光的变化, 改变了视觉感觉和思维趋向, 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不是前面富有实体的人体场景, 而是一个特殊的艺术空间。

以切光作为舞蹈结束的处理方法有多种, 除了结束在舞姿造型上, 如古典舞《黄河》, 切光在全体演员单腿突跪, 成往前仰望舞姿造型上作为结尾, 表现性格刚强的炎黄子孙, 为追求幸福、顽强拼搏的精神。还可以切光在情节情绪发展最激烈的时候, 切光在动态流动的高潮中, 使流动舞蹈一刹间化为静止造型, 还可以切光在矛盾焦点外, 给人以想像和悬念。

舞台灯光一瞬间的切光变化, 发人深省, 同时得到一个新奇的艺术享受。

三、综合处理方法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外, 还可以采用综合性的几种结尾处理方法同时运用, 在选用还原式结束手法时, 还可以增加慢收灯光, 或切光处理, 以及行进发展式等方法, 几种结尾方法相结合, 大大增加了结尾的力度, 达到预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优秀作品《荷花舞》歌颂荷花出于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德, 舞蹈中朵朵荷花连贯流畅, 富有诗意的舞姿, 在优美动听的乐曲伴奏中, 在观众的视觉面前飘动。结尾采用了行进发展和灯光处理相结合的方法, 群荷在白荷的率领下, 以图案式队形逐渐退场, 使观众在舞蹈中产生联想, 虽然舞蹈已经结束, 但审美情感仍然向远延伸, 使之产生深爱荷花、敬仰荷花、追求荷花的高尚品质的审美冲动。

《瞧!这些东北妮儿》结束时, 东北妮儿踏着欢板节奏, 翻绕如蝶飞舞的手绢, 掀起热烈欢快的起伏场面, 最后灯光渐暗, 幕落结束, 两种处理方法的结合使用, 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东北妮儿那股泼辣劲儿和对黑土地热爱的舞蹈形象。

四、行进发展处理方法

行进发展的结尾方法, 即舞蹈的主题已经提示, 舞蹈的高潮已到了一定的火候, 但节目没有就此收回, 延续流动的舞姿仍然在舞台空间起伏激昂, 不断向前推进, 虽然情绪、情节已告一段落, 但观众的情感仍然伴随着舞姿的流动而翻滚。

傣族独舞《水》, 从不同的情绪、情节要求出发, 同各种不同性格的流动动作, 映着火红的晚霞, 踏上归途, 抒发了傣族少女对美、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处理方法, 达到了锦上添花的特殊效果, 使主题突出, 使舞蹈形象更完美, 具有拨动心弦, 振奋精神的艺术魅力。

舞蹈结尾处理方法, 不是一个随意形式, 它是作品的添加剂, 起着强有力的加强和补充作用。结尾方法的选择, 必须从内容出发, 为展示人物思感情、塑造舞蹈形象、挖掘主题、烘托气氛服务。精美的结尾艺术处理方法, 是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可缺少的有力手段。

浅谈舞蹈作品与服饰的关系 篇9

关键词:舞蹈;服饰;作品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是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动态艺术三位一体的艺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一、意象的研究

“意象”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本体和审美旨归,亦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意象”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南朝粱时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的。他说:“独照之匠,观念象而运斤。”但最初,“意象”并不是一个艺术和美学的概念,而是卜筮活动的术语作“意”与“象”分别出现的。“象”是感性的、可见的,“见乃谓之象” (《系辞卜》),它是一种外表形态、形象,具体而明晰;“意”是精神性的,不能为视知觉所感知,但能理解、想象,在艺术作品中是一种情思、情志、情意,深远而隐含。所以, “意”并非是概念所能穷尽的东西,它与主体的理性修养密切相关、与其经历、情感乃至个性密切相关而带着一种深微神妙的、模糊的性质。简言之,意象是带有情感的符号象征性、并具有精神内涵的艺术形象。它是外物形象的知觉审美形式与其象征意蕴的有机统一。“象”为什么能“尽意”?因为“象”不是生硬的概念。而是一种活脱脱的能变化的生命体,鲜明生动的形象易于为人所感知。并在感知的过程中通过联想、体悟去领受更多、更深的“意”,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把握对象。

二、服饰色彩在舞蹈中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功效

服饰色彩在舞蹈中占据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虽然只是整个舞美色彩这个大概念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少了它,舞蹈作品就等于少了灵魂一样,它的运用可以唤起与人们生活经验相关的各种联想。在色彩的感受中,人们对色彩的冷暖感受最为鲜明,暖色容易引起兴奋,使人产生活跃,扩散,突出的感受;冷色则趋向抑制,使人受到收缩,退避,宁静,因此在舞蹈服饰色彩的处理中,可利用色冷暖的特性构成情绪色彩,并与其他的舞美因素配合,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情绪含义。

舞蹈艺术家总是把色彩看作是有助于深刻表达作品思想的一种手段,看作是从情绪上感染观众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舞蹈服饰的色彩应该比现实生活更具有感染力和魅力。它连同舞美一起烘托意境渲染气氛,从而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情。如《一把酸枣》中酸枣的服装,白色和黄色的同款服装,塑造出酸枣清纯、恬美、善良的形象,色彩的运用渲染出一种温情与善意,使人物显得柔美。后来逼嫁时酸枣的一身红色的嫁衣让观众的心不由为之提起来,火红的色彩顿时改变了情绪,似乎预示着主人公悲惨的命运。

三、服饰对舞蹈意境的烘托与营造上的视觉功效

好的舞蹈作品,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舞蹈动作本身,而是舞蹈中给人以震撼力的画面和意境,而我们所说的画面除了舞蹈应合情合理具有的场景、灯光和道具外,服装更是功不可没,它不仅可以辅助演员表达所要的性格特征,而且还是概括舞蹈所在的时代背景最有利的工具,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服装文化形态和内涵,才有可能为舞蹈烘托气氛,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大梦敦煌》的故事背景是唐朝的,主人公莫高白色的服装紧扣唐代服饰的主题,又不失角色艺术家的身份以及浪漫情怀的体现。他的服饰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蕴藏着导演的深远用意。

一个多世纪以来,《天鹅湖》以感人肺腑的浪漫爱情、对比鲜明的舞剧结构、洁白无瑕的天鹅短裙经受住了110年的考验,成为芭蕾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经典。其中一、三幕充满异国情调的、多彩斑斓的服饰展现出宫廷生活的奢靡华丽。二、四幕发生在天鹅湖畔,洁白的天鹅短裙美轮美奂,充满了诗情画意,营造出了诗意品味。由此可见,服饰对于意境的渲染意义重大。

四、舞蹈服装装饰性设计对深化舞蹈意象的作用

“与其它表演艺术门类的设计相比,舞蹈服装更强调符号的表现性,这种表现性往往根据作品的需要而承载更多的象征性和装饰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众多的少数民族舞蹈绚丽多姿,那些精美的装饰更是给观者留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如蒙古族舞蹈中的女性服装,其上装前后都点缀有大量的亮片,当舞者抖动双肩时,亮片在灯光的折射下如精灵般跳跃,使原本就是高频率快节奏的形体动作更显其娇媚动感;同样,蒙古族舞蹈中的男性服装总是点缀很多色彩丰富的小布条,舞动起来飞飞扬扬,飘飘洒洒,使我们在感悟舞者形体美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略这个马背上民族热情开朗的天性。

还有一些舞蹈服装装饰性设计,更是渗透到人物的个性之中。如《胭脂扣》中的一条酒红色薄绸无袖立领旗袍,整体设计简洁,细节设计上别有意味:酒红色的选用隐含了“返回阳间寻找爱人的妓女”这一特殊身份的潜台词;夸张的偏大襟装饰性设计打破了单调的红色,以肉色弹力绸连接至胯部的开衩处,其问丝绳盘扣又起到了极好的修饰点缀;双开衩的设计便于舞者的大幅度腿部动作,同时也使其双腿在视觉效果上更加修长完美,充分展现了人体美。其设计中最为传神之处在于右胸前的盘扣上垂下的黑底红花丝质长绸,在右腰间的第二颗盘扣处又稍加固定,在腋下形成了松散的弧形,然后坠至裙脚处,飘逸的长绸随着舞者的旋转舞动如柳丝款摆,更显风情万种。总之,舞蹈以人体为媒介制造、传播和接受信息,舞蹈服饰也同样如此。

服饰和舞蹈虽不同门类,但两者之间又有着相同的语汇。舞蹈与服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舞蹈表演中的肢体语言要考舞蹈服饰得以升华,而舞蹈服饰只有在舞蹈表演中才能充溢生命,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艺术。

参考文献

[1] 王小平.舞台服装设计是舞蹈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美与时代(上旬刊),2010(11).

[2] 袁禾.中國古代舞蹈审美历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儿童舞蹈作品编排之我见 篇10

关键词:儿童舞蹈作品,编排,寓意,服装

中国古籍《毛诗·大序》提出:“……情动于中, 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不如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儿童舞蹈作品作为美育的重要裁体, 正为社会所重视。近年来, 儿童舞蹈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文艺花园里, 儿童舞蹈作品表现形式更是五彩缤纷使观众耳目一新。中国儿童舞蹈作品伴随的时代步伐迈向远方。

儿童舞蹈具有形象鲜明、天真活泼的特点, 如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 是一首天真无邪的乐曲, 是童心的展演、对童趣的描绘。儿童舞蹈作品的编排与社会成人舞蹈编排相比, 其目的在于使儿童更好地获得健康身心和高尚情操。儿童其因年龄小、阅历浅, 身心基础比较薄弱, 教师在编排舞蹈时应抓住其心理、身理的特点因材施教, 不能生搬硬套, 否则排出的舞动作品比较成人化、刻板, 不仅起不到美育的功效, 反而会使儿童失去学习舞蹈兴趣。

儿童的年龄范围是6至12岁。他们在这时期主要表现为对各种事物充满了浓厚兴趣和极大的热情, 好奇心强、纯真可爱, 想象力丰富, 活泼好动。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 易被周围琐碎事物干扰。绝大部分的孩子内心潜藏着强烈的表现欲望。

舞蹈艺术是当今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重要部分, 其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等, 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儿童舞蹈教学中, 为提高学生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我, 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引导他们进行舞蹈创编,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具备的一定的舞蹈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对儿童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认识和锻炼。

1. 儿童舞蹈作品的灵魂———寓意

任何艺术作品的主题都是作品当之无愧的灵魂, 儿童舞蹈艺术作品的主题亦不例外, 它们是作品的核心, 而寓意则是灵魂中的骨髓。优秀的儿童舞蹈作品必须有鲜明的寓意。当前市面上出现的许多儿童舞蹈作品, 只追求舞蹈动作的新颖、音乐的完美和服装的华丽, 而忽略了寓意明确这一重要环节。使观众欣赏之后, 不能明白作品所要表达的涵义。每个舞蹈作品在编排之前, 必须确立寓意, 就如作文之前的构思、立意一样。在确立寓意的同时, 作品的内容应具有独特之处即创新, 以激发起观众的观赏兴趣和价值。儿童舞蹈作品还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即不能脱离儿童的视角和生活实际, 作为创编者的成人应去除更多的成人思维和成人意识, 心中有孩子, 有孩子的生活和需求。时下的儿童舞蹈作品中不乏有一些超越儿童理解能力、缺少童真、童趣的色彩。作为儿童自己的舞蹈, 要体现出儿童的生活、学习等实际, 切忌背离现实生活而去追求华丽的视觉享受。儿童舞蹈以它独到的寓教于乐方式, 潜移默化地使孩子热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憎厌一切假、恶、丑的行径。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舞蹈的具体形象来认识缤纷的世界, 感悟真善美的生活, 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的能力。

艺术源于生活, 儿童舞蹈动作源于儿童的生活, 类似同于艺术是对生活的再加工, 舞蹈动作也不是简单摹写与再现自然的生活动作, 它需要通过精心的选择、提炼和加工, 采用比拟和象征的手法, 把生活中的动作美化, 使之升华为富有强烈表现力的肢体语言, 给人以美的意境。创编者在创作儿童舞蹈作品的过程中, 不能仅仅为了编排而编排, 应编排出具有针对儿童的思想性、教育性、说理性的儿舞蹈艺术作品, 即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 寓教于编, 寓编于乐。

例如, 在学习舞蹈《毛毛虫找妈妈》时, 我没有急于编排舞蹈动作, 而先让孩子欣赏毛毛虫找妈妈的故事。我边表演边绘声绘色地描述毛毛虫爬树找妈妈的情形, 告诉孩子现在虫妈妈在我的左肩顶端张开怀抱, 等待小毛毛虫的拥抱。我的左臂是大树的树干, 右手是毛毛虫, 毛毛虫从树枝边缘一点点地向左臂的大树干的顶端蠕动, 轻轻的, 慢慢的, 当它爬到顶端时不小心掉下来了, 然后它继续爬呀爬呀……这个作品旨在告诉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有了困难、挫折, 要不言败, 不放弃, 加油向前冲。孩子们都愉悦的沉浸在毛毛虫坚持找妈妈的美好故事中, 自然而然地领悟作品的主要思想。

这一事例说明了儿童舞蹈作品往往以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创作艺术形象, 但其反映品格都是崇高的、健康向上的。其以不同的方式, 以不同的角度反映生活, 并给儿童以启迪, 给人以美的熏陶。

2. 儿童舞蹈作品的亮点———服装

服装在舞蹈艺术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具有直观、鲜明的视觉冲击力。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在日常生活中, 服装的作用都如此重要, 对舞蹈艺术的作用就更为突出了。舞蹈服装作为角色外部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对表现故事情节, 刻画人物形象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 服装设计得好或坏, 直接影响到整个舞台效果的优劣。

舞蹈是人体艺术, 是演员用身体来向观众倾诉、表达一定内容的。服装设计不理想、不符合作品的意境, 不但无法传递出作品的内容, 反而会给人以别扭的感受。完美的舞蹈服装, 会给观众以鲜明的人物形象, 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要做到这一点, 编导要考虑到最基本两点:一是有助于点题, 服装的亮点可以完美地点衬出舞蹈的主题, 看了服装的款式、色调、风格, 观众就能明白舞蹈要表现的题材, 二是服装要体现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如我们在2008年元旦晚会中编排的幼儿舞蹈《金鱼宝宝闹元宵》中的“金鱼宝宝”的服装, 不少观众、学生家长和专家教师看了都认为服装过于雍肿、肥大, 小演员被裹得严严实实, 束缚了肢体表现, 根本无法施展开舞姿, 很不适合幼儿穿着。舞蹈简单来讲就是指手舞足蹈。所有的舞蹈动作、姿态, 都是要演员身体各部位灵活、轻巧的紧密配合, 而服装不合适会束缚演员身体的某些部位, 会给其做动作带来极大的影响, 使他们不能灵活地运动, 传达美的艺术情感。幼儿本身肢体表现力就不够丰富, 再加上复杂的服饰, 整个舞蹈就会看起来很笨拙。所以幼儿舞蹈的服装不仅要符合剧情的内容情节, 而且要在主体的基础上再次做深层次的艺术加工、提高和美化, 使舞蹈艺术作品达到直观、形象、轻便、绚丽的目的, 尽力做到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般来说演员上肢的问题不会太大, 主要是下肢。设计服装时应多考虑到演员的双腿, 让其在舞台上完美地彰显自己的舞姿, 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服装的用料尽量选择质地轻、薄、飘逸、有弹性的纱或绸缎。同样的一条裙子, 用轻薄的料子做成的穿起来就显得美观, 舞起来就会显得轻如蝉翼、轻盈曼妙。

3. 结语

儿童舞蹈作品与成人舞蹈作品相同的, 都是通过人体舞姿, 表达思想感情的美体艺术。不同的一点在于儿童舞蹈作品更欢快明朗, 涵盖了“童心”与“童趣”, 蕴含着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感受与亲和力。儿童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 学习自己喜爱的动作, 从肢体动作中感受舞蹈的快乐。教师通过对舞蹈作品深度的揣摩、精致的编排, 表现出儿童内心的喜悦, 思想的灵动, 充分挖掘儿童的想象力, 既能体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育理念, 培养了儿童对舞蹈的表现能力和感悟能力, 又能达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4.

[2]隆荫培, 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4.1.

[3]隆荫培, 徐尔充, 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

[4]程天心.儿童舞蹈教育、创作经验谈.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12.

[5]汪流.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6.

[6]主编江心, 徐尔充, 隆荫培, 苏祖谦.舞蹈知识100问.华乐出版社, 2001.7.

[7]《运动解剖学》编写组.运动解剖学.人民出版社, 1978.9.

[8]于平著.舞蹈文化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3.

[9]黄式茂.幼儿舞蹈教学指导.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0.11, (1) .

[10]陈淑琴.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1, (2) .

[11]高月梅, 张弘.幼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10, (1) .

上一篇:财务分析评价下一篇:护士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