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通用9篇)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篇1
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实现哪五大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用矛盾分析法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中的“好”与“快”的辩证关系?
1.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好”是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快”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强调。依靠科技进行结构优化,提高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会影响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快”也不会持久。2.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要坚持全面地看问题。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又要注意的速度。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结合十七大报告精神,请你谈谈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1.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四、为什么说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深入领会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摆在当前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真正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必须要解决好观念转换、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的问题。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与发展观相辅相成,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与发展观是密切相连的。有什么样的政绩
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反之亦然。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片面的政绩观。很多地方,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指标主要以GDP为主,甚至成为领导干部升迁去留的唯一标准。与此同时,在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的引导和驱使下,一些地方开始脱离地方实际,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大搞“形象工程”、“亮丽工程”、“夜景工程”,给地方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有的地方不顾群众反对,大肆圈地卖地,通过各种手段“挤占”群众利益,在当地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由此可见,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就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在政绩观上出现偏差,发展观就会与科学产生偏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然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要坚持看政绩用干部,努力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明确一个原则。那就是,对那些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被实践发展证明属于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的,必须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而对曾经被认为是突出成绩、但被实践证明是虚假政绩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加以认定和追求责任,已经因此得到提拔重用的干部,必须坚决撤下来。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篇2
陕西省商南县财政部门积极应对, 主动出击, 把握住经济发展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 统筹整合资金4 000多万元, 采取贴息、以奖代投、信用担保等措施, 巧用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 对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的50多个项目进行了重点扶持, 促进了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 出台优惠财政政策, 对以出让形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 出让金减按30%交纳并可分期付款, 以年租形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 投产前免土地租赁金, 并在3年内减免企业所得税, 行政性收费只收取工本费, 禁止对企业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 对所有投资者承诺政策扶持力度不变、服务水平不降、宽松发展环境不变, 营造良好的突破发展氛围。
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篇3
一是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有力的措施落实好中央的政策,使之转化为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巨大力量,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破解难题保增长,加快调整促转型,维护大局保稳定。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要把握机遇。抢占先机。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树立更加强烈的机遇意识,争分夺秒。只争朝夕,抓好贯彻落实,最大限度地争取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最大限度地防止经济增速下滑。
三是要创新思路。好中求快。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好与快统一起来,以创新的思路和办法用好现实的发展机遇,上项目要看市场前景、有利于提升竞争力,扩大投资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发展产业要有利于结构优化升级,努力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为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保增长促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推出以下十项举措:——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港口、机场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篇4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成为许多人关心的话题。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成为人们观察中国未来发展的“窗口”。人们希望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举措能再一次释放出“改革红利”,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开启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又好又快”这一发展理念,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曾经使用过的“多快好省”和“又快又好”的提法形成对比。这不仅仅是几个字的删减或调换。这一变化,见证了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艰辛的探索历程。“好”与“快”是这一发展理念中的两个关键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而“好”的理念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做到“好”就是要保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
要想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先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如果政府干预过多,则会导致效率降低。比如,在企业全球化的过程中,政府干预过多,让单纯的企业行为变得不再单纯。虽然政府有责任为企业走向世界提供更好的条件,但是如果干预过多,违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那么即使企业短时间内可能得到一些利益,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政府应该做的事不断完善市场体系,而不是直接干预。另外,在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政府在宏观调控经济、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比如在“环境保护”这个市场“不愿做”的领域,政府就应该下大功夫,一方面加大政府的直接投入,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而不能把保护环境的皮球踢给市场,这样只会是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总之,只有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才能做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此外,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必须确保国家安全,使人民安居乐业,这样人民才有可能一心一意进行经济建设。试想如果一个国家时刻处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国民时时担惊受怕,又怎能大搞经济建设呢。在《决定》中指出,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该委员会把公安、武警、司法、国家安全部等部门,糅合在一起,负责情报、军队、外交、公安等的国家安全。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为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必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在《决定》中能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报告中指出要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这为了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从司法角度保障社会公平,维护人民权益。另外,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改革户籍制度等措施,能够很好地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的现象。虽然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
巨大的成果,但广大农民并没有公平地分享这一成果。通过这些改革,能够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充分调动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另外,要想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不断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实现“科教兴国”,实现“中国梦”。创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只是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着重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主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决定》中关于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科学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就是为了鼓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着重在于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人类,往往是以企业为主体。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自主创业方面加大投入,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当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够有机结合,必将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篇5
张红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对促进“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出发,准确把握形势变化,在关键问题和主要任务上花力气、求突破。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近年来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粮食生产实现了1958年以来的首次连续7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实现连续7年增长6%以上。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的形势,为实现全局发展目标奠定了较好基础,使“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一是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四取消、四补贴”、最低收购价、大县奖励等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二是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8.89亿亩、49%和51.5%,农业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三是支撑力量更加强大。去年,全国财政收入接近7万亿元,外汇储备达到2.4万亿美元,“十二五”时期农业的外部带动力量将会更加强大。四是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方面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关注农村的氛围十分浓厚。
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继续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城镇规模扩张将促使农产品需求刚性持续增长。面对不断加大的供给压力,农业发展面临着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耕地和水资源约束加剧等突出问题,需要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以更好地支撑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必须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最大的潜力在农村。但目前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结构不优、波动脆弱的特征十分明显,消费能力有限。“十二五”时期,需要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和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的过程中加快农民增收步伐,遏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势头,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近几年农村面貌虽然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农村发展滞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网络等基础设施条件仍比较落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与城市居民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些发达国家把加强农业作为重要的战略突破口,将农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将对未来国际农业发展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十二五”时期,面对日趋复杂激烈的国际农业竞争,我们既要坚持对外开放,又要从战略高度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千方百计确保粮食安全,做强做大国内优势农业产业,切实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
“十二五”时期,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特别关注以下重大问题。
尽管支持保护农业的氛围日渐浓厚,但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任务仍然艰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还不完善,带有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的利益取向尚未根本调整。从投资结构看,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慢于城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很小且增长缓慢。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业占比仅为3.1%。从财政支持看,“三农”投入历史欠账太多。而且,资源要素流出农村的趋势还在继续,“三农”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建立。2009年我国土地出让收入约1.42万亿元,但耕地补偿机制尚不健全。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收的能力偏弱,农业很容易被边缘化。
尽管粮食实现连续增产,但维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难度依然很大。继续保持粮食增产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2009年,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75%的13个粮食主产区,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的39%,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7%。农民种粮行为发生重大变化。近年来粮食生产成本刚性上升,2007年—2009年水稻、小麦、玉米价格年均上涨7.1%,而总生产成本年均提高11.7%。2009年,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比例下降到29.1%,粮食生产兼业化、保口粮、粗放经营的现象比较明显。“十二五”时期,粮食问题的核心仍是保供给,需要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在统筹协调中实现综合平衡。
尽管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仍未改变。2004年—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高出农民收入增幅2个
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21∶1扩大到3.33∶1。在农村内部,农户之间、区域之间的农民收入差距较大。2009年,上海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是甘肃省农民的4.2倍。因此,需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增加农民收入,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尽管农村劳动力还有富余,但职业农民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将成为常态。2003年—2009年,40岁以上的农业劳动力的比重由57.7%提高到67.8%。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受过短期职业培训、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分别仅占20%、3.4%、0.13%,而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接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在70%以上。随着农村劳动力继续转移,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还会加剧。特别是高素质的职业农民严重短缺,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进程。
尽管农业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从贸易结构看,2004年农产品贸易逆差为46亿美元,2008年猛增到181.6亿美元。特别是园艺、畜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频频受阻,而大豆、棉花、食糖等资源性大宗农产品进口急剧增加,农业比较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国外资本通过并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控制种业研发、布局粮食收购市场等多种方式进入我国农业产业领域。
尽管农村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关键领域改革仍然滞后。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不完整,征地制度改革滞后,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妥善保护。部分地区探索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试点、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等,也对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提出了新要求。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扶持政策还难以调动商业金融机构的支农积极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育相对缓慢。由于法律
地位不明确,我国开展信用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促进“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应始终围绕促进城乡统筹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个中心任务展开,在保供给、强基础、转方式、拓功能、遏差距、促开放六个方面有所突破。保供给,就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总量增长、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要求,千方百计确保农产品供需平衡。强基础,就是着眼于中长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下大力气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培养造就职业农民,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转方式,就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拓功能,就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拓展农业在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和能源替代等方面的新兴功能。遏差距,就是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遏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开放,就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改善要素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完成“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必须重视两大政策取向:一是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协调城乡、工农关系,是未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方向。应进一步完善税收、补贴、价格与民生政策,着力构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二是注重面上政策与区域政策的协调配合。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新时期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十二五”时期应在继续完善面上政策体系的基础上,注重健全完善区域性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篇6
2007年以来,江苏省宝应县以“强县强镇、三年倍增”为目标,紧紧围绕“工业强县”这个第一方略,以“四力”为着力点,强化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扎实推进“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推进年”活动,实现了“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带党建”的喜人局面。全县非公企业党组织215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单独组建率达100%;工业规模经济达323亿元,开票销售182亿元,与上一年同比分别增长24.2%和25.9%。
一、健全党组织,增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渗透力。
全县在认真学习和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个长效机制文件和省市关于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基础上,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首先,进一步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实行“招聘一批、发展一批、推荐一批”,使上千名的党员走进非公企业工作,为非公企业党组织增添新生力量。根据非公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的实际,全县以园区为载体、协会为纽带,采取了找党员、转关系、派指导员、建联系点等有效的方法,按照单独组建、园区统建、行业联建等模式组建党组织。为加大党组织组建力度,建立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登记申报、年检年报”制度,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通报进度。其次,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双强”素质。以加强非公企业“四好”领导班子建设为突破口,通过组织推荐、下派干部和领导兼职等措施,把一批政治素质强、经济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选拔进企业领导班子。为进一步提高非公企业领导班子的 1
“双强”素质,认真做好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业务培训工作,先后组织了6名同志到中央和省委党校进行培训。第三,不断深化党建主题活动。围绕抓示范、促规范、增活力、求实效的要求,开展了以“争创促进发展、维护权益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创支持党建、诚信守法的先进业主,争创勇于进取、示范带头的优秀共产党员”为内容的“三争创”主题实践活动,并认真组织以“五好”为标准的个私协会党建工作达标竞赛活动,先后命名了菲达宝开、润扬管件等22家党组织为市、县非公企业“示范党组织”,108名优秀共产党员受市县表彰。积极实施党员责任区、示范岗活动,推荐30名党员电焊工、钣金工和服装设计定制工参加技能比武,激发党员职工争先创优的热情。第四,不断完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建立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群联席会议制度,党员业主、党组织负责人和业主积极分子定期培训制度以及发展党员预审、公示、票决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了民主评议党员“三评一定”制度。同时,实行非公企业党建经费税前列支制度,保障党建工作经费和活动经费,使企业党建工作逐步走上正常化、规范化轨道。
二、建立活动阵地,扩大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影响力
为促进企业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各企业党组织因地制宜、拓宽渠道,积极整合资源,完善服务网络,建立了一批标准高、服务全的党建阵地。多途径建阵地,强化功能。按照县委《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的要求,结合实际,对新建厂房,提前预留办公用房,保证有阵地;对已有厂房,通过清理、转换等方式,挤出空间,确保正常开展活动;对经费紧张、场地有限的则通过园
区统一筹划,使党员有“家”可归。同时,为提高党建阵地的实用性,还按照“三室八有”标准加以规范,即:有办公室、会议室和阅览室,有党组织牌子、党旗、办公设备(桌椅、电话、电脑等)、学习园地、学习资料、报刊文件柜、党建工作记载簿和规章制度的标准。阵地建设,拓展了其功能发挥,加强了非公企业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创新服务载体,深化内涵。根据企业党员自身的特点以及各自特长,开展了“党员志愿者服务”、结对帮扶、“共产党员”挂牌、“党员送温暖”等一系列的活动,先后有近千人加入了党员义工队伍,清扫街道,美化环境;300名下岗职工、困难户、孤寡老人受到了帮助。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党员的责任意识,66个非公党组织、138名业主、230名企业党员受到了不同层次的表彰。
三、密切党务工作者,激发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凝聚力。
非公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党务工作者奋力进取和无私奉献,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较好地实现着“三个带头”。带头建好队伍。党务工作者是非公企业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他们紧紧围绕党章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坚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先进的文化陶冶人,先进的典型激励人,组织开展了许多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活动,陶冶广大职工的情操,带头打造素质优良、工作出色、永葆先进的党员队伍。带头履行职责。作为非公企业的政治核心成员,党务工作者坚持围绕中心开展工作,把心紧紧与企业大局联在一起,与广大党员职工联在一起。在工作中,为营造团结奉献、爱岗敬业、积极向上的局面,主动为职工排忧解难办实事,不少人经常走访职工家庭,关心了解职工情况,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较好地协调了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带头发挥作用。广大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始终不忘自己是党员的一份子,坚持带头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带头开展“岗位能手”、“志愿者服务”活动,带头服务企业、奉献社会,带头维护企业各方合法权益,在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楷模作用。
四、深化党员“先进性”,发挥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战斗力。全县非公企业共产党员以先进性建设为动力,围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两大主体战略,克难攻坚,勇于拼搏,充分发挥其先锋作用。首先是保持先进性。广大非公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论,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观念。同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科学技术和业务本领,特别是全县实施的“把党员培育成企业骨干,把企业骨干培育成党员”的“双育”工程,使党员成为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中坚力量。其次是践行先进性。以“学宝胜”和“为创业作贡献、为党旗增光辉”主题实践活动为动力,带头科技创新、带头二次创业,推动了“三重”工作新突破,开拓了企业发展新局面,用创业的成效践行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广大党员还通过“手拉手”、“结对子”,共同提高知识和技能,争创出一批企业示范岗位和岗位能手。宝胜科创营销部开发处等10个岗位被县委命名为企业党员示范岗位。第三是展示先进性。广大共产党员在解放思想中展示先进性,在经济发展中展示先进性,在构建和谐中展示先进性,在改进作风中展示先进性,涌现出一大批不同岗位、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其中既有响应县委号召投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篇7
一、湖北县域经济已进入又好又快的发展阶段
目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县域工业化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化速度加快,县(市、区)之间呈现出比学赶超的良好势头。2007年,全省76个县(市、区)完成生产总值4644亿元,比2002年增长72%,增长速度由2002年的7.95%提高到13.85%;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分别比2002年增长171%和9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02年的3992个增加到6295个,工业实现利税由91亿元增加到32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由653亿元增加到1934亿元;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县市由1个增加到11个,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夷陵、枝江等地克难奋进,抓发展的决心,抓项目、干大事的气魄,真抓实干的作风,值得我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这些年全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证明省委、省政府抓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措施是有力的。可以说,经过上一轮的发展,我省县域经济已进入提质增速、加快转型、迈向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
虽然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县域经济仍然是全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风险,包括体制机制不活、产业结构不优、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开放度不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发展还不平衡,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认真解决。
二、处理好四大关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宏伟蓝图,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十七大报告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给我们在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指明了方向。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高一些,所走的弯路就会少一些,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就会好一些。在新的起点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要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速度还不够快、规模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一方面,如果县域经济不能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就业压力就难以有效缓解,农民收入就难以稳定提高,县乡财政实力就难以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就难以协调发展,因此,加快发展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各地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下决心解决存在的问题,主动向省内外的先进县市学习,制定学赶的目标和计划,使本地县域经济发展尽快有一个大的进步。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节能、节地、环保的要求,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
另一方面,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优化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把“好”与“快”统一起来,“好”是“快”的前提。胡锦涛同志最近强调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避免片面依赖高耗能、高投入、高污染产业和“先污染、后治理”、“先粗放、后集约”等错误倾向,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做到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中加快发展,在节约能源资源中加快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加快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紧紧抓住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重要位置,力争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城镇化模式的发展新路。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对不能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市县,一律实行“两停止两不准”。
2、要正确处理内生型发展与外源型发展的关系。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既要向内使劲,又要善借外力。向内使劲,就是要积极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形成内生型增长机制。内生型发展是一种发展模式,指主要依靠自身资源和内在发展动力实现持续发展的道路,它与主要依靠外来资源和发展动力的外源发展模式有明显的区别。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要靠自己解决,所以今后的发展要注重向内使劲。我们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形成有利于各类市场主体创业的体制机制,激发全民创业热情,激活各类民间资本,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促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是,内生型发展绝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必须与外源型发展模式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要善借外力,在发展内生型经济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在提高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也不是县级经济,必须打破行政和区域界限,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国内大市场,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要牢牢抓住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加快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与当地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变潜在优势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优势。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积极主动地承接境外和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要加强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和合作,大力引进中心城市转移或外溢的产业和企业,发展与城市大工业、大企业配套产品的生产。
3、要正确处理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枝江市给我们提供了以工兴农、工农互动的经验。我们要重视“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最终还得靠工业化、城镇化来解决。实践证明,只有大力发展工业,才能为县域经济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县乡财政提供充足的财源。应进一步树立加快工业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观念,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工业化发展路子,使县域工业按本地特色和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布局和分工,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要注重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同时支持中小企业成长,积极发展与支柱产业、大型企业配套的企业和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努力提高县域经济的规模、质量和效益。要努力办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促进产业、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使之成为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要注重引进品牌、培育品牌、形成品牌。
县域工业的发展,特别要注意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结合,尤其要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这既是县域工业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县域工业与中心城市工业的区别与分工。河南的县域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农产品加工业十分发达,双汇集团就是典型代表。我省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各地一定要把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以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我省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既促进工业增效,又促进农民增收。要支持和引导城市企业和资本到农村开发农业资源,加大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力度,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步伐。
4、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加快发展,不断做大经济蛋糕、增强财政实力,才能为发展社会事业、解决民生问题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要始终把发展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同时,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我们务必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和谐。要努力解决群众在上学、看病、就业、社保、住房、行路、饮水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不断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认真听取和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湖北建设,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引智促吉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篇8
《国际人才交流》: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吉林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对外开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请您谈一谈引进国外智力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金振吉: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支持下,吉林省引智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引智结构不断优化,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引智工作在推动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国家外专局实施的振兴东北工程在吉林已初见成效。
《国际人才交流》:吉林是农业大省,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现代农业,是吉林引智工作的亮点,请您介绍这方面的成果。
金振吉:吉林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服务农业是我省引智工作的重中之重。几年来,我们围绕强农富农、建设现代农业,积极开展农业引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围绕粮食增产增收实施了一批重点引智项目。我省近年连续聘请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的几十名专家前来进行咨询、指导和科研攻关,并成功地引进了国外优良的玉米种质资源和先进的育种技术,实现了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使玉米产量逐年上升,现在亩产达到1164公斤,累计增产超过200万吨,农民增收20亿元以上;省农科院水稻所经过多年努力,利用引进日本、韩国水稻品种培育出的“吉林超级稻”通过国家“948”项目验收,亩产达到752公斤,年推广达400多万亩,增产水稻400多万吨,农民增加收入约7.2亿元。
二是积极开展农业引智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根据国家外专局要求,结合我省实际,选择116个村4811个农户实施了“千村引智示范项目”。经过一年努力,首批选定的超级水稻、玉米、大豆、燕麦等9个引智成果的示范推广取得较大进展。建立了省农科院“优质超高产水稻生产技术”、延边农科院“优质马铃薯产业化”、白城农科院“燕麦引进与繁育”等5个国家级的农业引智示范基地和延边农科院的“自然养猪技术”等12个省级农业引智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全省农业引智示范推广体系,为加快农业引智成果的辐射、推广,服务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积极推进农业引智成果产业化。多年重点支持的燕麦项目已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十一五”产业化重大项目。由外商投资1.2亿元人民币建成的燕麦加工企业——吉林省吉鹤燕麦有限公司已开工投产,开发出了燕麦纤维素片、燕麦即食粥、燕麦饼干、燕麦啤酒、燕麦饮料等十余种燕麦系列产品,初步形成了燕麦产业链条。大成集团通过引智引进国外先进的玉米加工技术近30项,实现了从加工淀粉、蛋白粉、纤维饲料等粗加工产品,到生产变性淀粉、淀粉糖、氨基酸等精深加工产品,再到生产化工醇等化工产品的3次跨越。此外,马铃薯脱毒种薯、蓝莓等项目的产业化也在稳步推进。
四是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专家、学科带头人和创新人才。白城农科院任长忠通过赴加拿大培训和开展中加燕麦合作研究,在燕麦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重大技术创新,被农业部任命为“948”燕麦项目和“十一五”主要农产品产业化重点项目燕麦课题组的首席专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曾赴波兰培训的吉林农大李亚东被推选为农业部“948”蓝莓项目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张三元通过赴日培训,培育出“吉林超级稻”品种;延边农科院姜成模通过赴俄培训,成为国内知名的马铃薯专家。
《国际人才交流》:燕麦是吉林最重要的引智成果之一,请您介绍一下有关燕麦产业的发展情况。
金振吉:从1998年开始,我省连续聘请加拿大燕麦专家布罗斯博士来我省指导燕麦种植和品种选育,经过十多年的连续聘请专家和出国培训,我省燕麦产业从无到有,在品种选育、产品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一跃成为全国第一,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仔细盘点,燕麦引智项目的实施产生了4个效应。一是促进了燕麦科研的创新。经过几年的努力,先后选育出10个燕麦新品种,制定出相关生产标准4个,开展的燕麦复种“一粮两草”以及一年两季双熟的创新技术研究成果,填补了北纬45度地区暨研究领域的空白,将我国一年两熟线向北推进了近1000公里。二是通过燕麦引智项目的实施,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通过燕麦项目的实施,吉林省白城燕麦产业已经显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到2008年已累计推广种植燕麦30万亩,生产燕麦5万吨,并填补了我省没有燕麦种植、研究和产业的空白。由白城市农业科学院和香港金福企业集团合资成立的吉林省吉鹤燕麦有限公司,其生产的燕麦营养早餐、燕麦即食米、燕麦纤维素片、燕麦饼干等系列产品,自2004年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和好评。另外,白城燕麦白酒、燕麦啤酒等产品也成为生产企业增加经济效益的新增长点。目前,通过燕麦项目的实施,建立的“燕麦品种引进—燕麦品种繁育—优质原料基地—科企联合加工—形成主导产品—构建主导产业”的示范推广体系,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燕麦科研、生产、加工、经营一体化建设进程,并显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三是燕麦项目的实施培养了一个学科带头人。通过燕麦项目的实施,我省引进了国际一流的燕麦育种专家布罗斯(Burrows)博士,通过他的传、帮、带,布罗斯博士培养了一个得意门生——任长忠研究员,名师带出了高徒。目前,任长忠研究员已成为我省乃至我国公认的燕麦专家,是一位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燕麦学科带头人。四是燕麦项目的实施扩大了吉林的国内国际影响。通过燕麦项目的实施,我们建立了国家燕麦引进与示范推广基地。国家质检总局把该基地列为国家级燕麦标准化示范区。“白城燕麦”已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是目前我省西部地区第一个得到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也是目前我国第一个得到地理标志保护的燕麦产品。下一步我们要在延伸燕麦的产业链条上下工夫,变品种优势为产品优势,做大做强燕麦产业。
《国际人才交流》:进入新世纪以来,吉林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在全省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取得了哪些成果?
金振吉:国家外专局实施振兴东北工程以来,我省通过聘请国外专家和选派技术及管理人员出国培训,直接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的最新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跨越式提高,推动和促进了吉林经济的发展。如一汽集团解放公司为提升管理水平,聘请日本专家引进丰田生产方式,在现场整顿、工位分割、标准作业、消除浪费等方面完成了2539项改进,年节约经费达3848万元。长客股份公司通过引进国外智力,掌握了世界高速铁路客车的设计与制造的关键技术,打造出了200公里/小时和300公里/小时两个高速动车组品牌,仅用5年时间走完了国外需要10年才能走完的历程。2005年吉林省外专局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级对俄引智示范基地——中俄科技园,吉林省外专局重点资助的首批入园项目3个,通过中俄专家的共同攻关,均取得重大成果。“大功率光纤激光器生产技术”项目解决了锥度光纤控制等11个技术难题;“稀土塑料制品着色剂”项目完成了稀土二元、多元硫化物合成及性能测试;“激光掩膜加工技术”完成样机制造,实现了批量生产。到目前为止,中俄科技园已实施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10余项,培育、孵化的项目20余项。
《国际人才交流》:振兴东北,吉林的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请您谈一谈新形势下,吉林的引智工作有哪些新机遇?您对引智工作有哪些希望?
金振吉: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为进一步做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新一轮人才流动的契机,加大聘请外国专家和出国(境)培训工作力度,提高聘请专家和出国培训的效益,开辟我省对外开放、对外交流的新格局。本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做好俄罗斯、日本、韩国的引智工作,继续保持与周边国家的良好交流与合作,同时加强与世界其他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具体抓好以下4方面工作:为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服务。通过对实施中部黑土地保护和西部土地整理、标准粮田建设、良种研发和推广、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空中云水资源开发、病虫草鼠害预防、生态保障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引智,为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建设现代农业提供国外智力支持,并以此带动我省特色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每年筛选2项优秀的农业出国培训成果加以推广。
其次是实施5个重点引智项目,促进重点领域技术升级,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本着突出重点、体现支撑、技术领先、效益显著的原则,重点抓好省农科院玉米所和辽源市农科院的“专用玉米育种技术、种质资源引进与材料创新”项目,省农科院、延边农科院、通化市农科院的“水稻高产、优质、广适型新资源与品种引育利用”项目,长春一汽丰越公司的“长春一汽丰越公司扩建”项目,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项目和中油吉林石化公司研究院的“碳五分离工业化技术开发”项目。进一步加强对12个省级引智示范基地和5个省级示范单位的指导和管理,全面做好国家重点项目、软件项目、东欧及独联体项目执行、跟踪、调研、指导和总结;抓好国外专家组织来省考察的接待工作;提早谋划2010年项目组织、征集工作。
三是为“双十双百”工程服务。培养和引进100名在原始创新方面有重大发现,在技术创新方面有重大发明,在创办企业方面有重大作用的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要紧密围绕汽车、精细化工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升级换代需要,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掌握高新技术和核心技术上大做文章。出国培训要采取项目带动、团队建设、培训交流等多种措施,使科技创新带头人脱颖而出,充分发挥创新人才作用。针对一汽集团、长客集团、吉化集团研发、管理、生产、应用等环节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结合项目单位需求,抓好中长期技术合作培训项目,抓好大中型国有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培训项目。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篇9
南溪县委副书记、县长肖敏
2010年是经济发展形势较为复杂的一年,也是决战“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关键之年,更是南溪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攻坚跨越之年。全省提出将川南经济区打造为四川经济次高地,“万里长江第一县”南溪作为川南经济区重要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此,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为,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强力推进南溪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一、着力抓好引资引智,努力在项目工作上攻坚跨越
弘扬南溪“大气包容,重情守信”的人文精神,广聚四方英才,共推南溪发展。
推进开放合作,全力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围绕主导产业链,大力开展招商活动。拓展招商领域,密切与北京、重庆、成都等地的联系对接,积极开展招商推介活动。重点抓好与广州四川商会合作的城市开发项目和罗龙产业园区广州四川商会产业园园中园项目。整合招商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家和南溪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的资源优势,盯住知名财团、国内500强企业的产业拓展和延伸,争取引进一个、带来一群、开发一片。
坚持投资拉动,全力项目建设。发挥好扩权试点县优势,把准国家、省、市政策走向和资金投向,积极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主动做好项目规划、包装、申报和跟踪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建立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红黄牌”制度,既对阶段性任务完成好的项目给予红牌嘉奖,对未完成阶段性任务的给予“黄牌”警告并责令其作出书面检查,同时在广播电视上向全县人
民作承诺,纳入年终考核。全年计划投资56.63亿元,安排新建和续建重点项目123个,其中工业项目50个、基础设施项目46个、农业项目11个、社会事业项目16个。
二、着力抓好平台建设,努力在工业发展上攻坚跨越
南溪的希望在工业,工业的希望在园区。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第一驱动力,着力推动资源、产业和环境的集群化发展,尽快打造百亿工业大县,推动县域经济总量的跨越提升。
借临港之势,超常做好园区建设。主动融入临港经济区发展,迅速完善罗龙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完成中池路等7.5公里的道路、自来水厂管网、污水处理厂、110KV变电站配网、配气站及管网工程等项目建设;以大学生创业园为载体,完成3.5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及配套项目建设,将中小企业孵化园创建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完成南溪食品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罗龙产业园区企业的培育与引进,力争产值达到55亿元,实现税收6600万元。
借政策之机,加快产业集聚。突出产业集群项目攻坚,推进产业对接和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布局,增强集聚能力。加快完成宏程机械、锅炉公司搬迁改造、天蓝化工项目群、红光化工项目群、金山花炮引火线等项目建设,加快蓝天二期工程、五粮液药业二期工程、达业科技二期工程、南山射钉、长信实业、浩宇皮业等项目。以创建“四川中小企业基地县”为载体,认真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企业开拓市场,鼓励企业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做好重点企业上市准备工作。大力推进龙头型企业、成长型企业和潜力型企业建设,力争新增12户规模以上企业。
三、着力抓好新农村建设,努力在农业发展上攻坚跨越
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抢占绿色食品市场高地。以召开高规格的食品产业发展大会为契机,突出特色和效益两大重点,编制完善南溪食品产业“十二五”规划、食品园区规划等一系列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龙头企业+订单基地”、“物流网络+龙头企业+基地”等发展模式,加大“农超对接”力度,推动农业、加工业和商业的联动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集中打造南溪特色农业品牌,抢占西部乃至全国绿色食品市场高地。
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完成徽记大豆食品加工、国砫食品技改、金南福酒业技改扩能、长兴酒业扩建等项目建设,加快口口香食品豆腐干、醉翁酒业扩能技改等项目建设。争取富民白鹅精深加工、天成酒业制曲等项目开工建设。做好蓝天纸业林纸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做大做强畜牧加工、豆制品、蔬菜加工、白酒生产等农产品加工业,加速发展一批经济实力强、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新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打造示范片建设新典范。以示范建设为带动,科学规划、全力实施全省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整体推进江南和马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村落建设、公共服务,规范和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提升规模化生产水平,抓好10万亩榨菜、45万只“四川白鹅”、8万亩大豆等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打造50个“春风村”,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打造全省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新典范。
四、着力抓好新城建设,努力在彰显特色上攻坚跨越
南溪县城依江而建、地势平坦,在长江上游具有独特的推进城镇化的基础和条件。围绕建设川南独具特色的滨江城市,全面发展城市经济,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
以战略眼光规划城市,提升城市品味。以打造西部“宜居、宜业、宜游”滨江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充分发挥南溪得天独厚的长江岸线资源和生态优势,做足做精“水”、“古”两篇文章。聘请一流专家团队进行高起点、大手笔规划设计包装,完成西城新区城市设计编制工作,启动西城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方案设计和项目包装工作;完善罗龙场镇建设规划,完成大观镇、刘家镇、长兴镇、石鼓乡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部分中心村村庄规划编制,强化城乡水、电、气专业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加强城乡总体规划与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科学引领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序展开。
以精品意识建设城市,打造滨江新城。主动融入宜宾百万城市组团,强势推进滨江新城开发。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完成滨江道路硬化和桂溪河1、2号桥建设,全面推进西城“一横五纵”主干道和桂溪河3、4、5号桥以及滨江景观带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新城开发和旧城完善,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成县城取水、制水及管网改造工程、护城溪二期及道路工程等项目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启动广福门至西门防护堤及道路景观工程建设,促使新老城市之间有效衔接。
以产业理念发展城市,激发创业激情。切实把商贸流通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全力协助市上完成宜南快速通道路面工程建设,积极配合省市做好宜泸渝沿江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宜宾港罗龙作业区建设,做好九龙港前期工作,推进农村产业公路建设,完善西南粮食物流园区功能,加快四通物流等项目建设,逐步形成综合交通物流体系。加快推进长江国际五星级酒店建设,启动桂溪河传统风格建筑商业步行街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等三产服务业,加强政策扶持引进力度,促进旧城商业业态不断向新城延伸。围绕川南旅游环线,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和长江生态资源,加快五粮液南溪公园建设,启动
水上主题公园、仙缘长街建设,逐步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休闲、娱乐、购物、食宿为一体的畅游之地。
五、着力抓好配置要素,努力在破除瓶颈上攻坚跨越
以市场化为手段,推动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向工业发展集中,全力保障发展所需。
加大平台建设,极力破除资金瓶颈。整合财政资金,支持经济发展,大力培植财源。发挥好县财源国资公司等政府融资平台作用,加大BOT、BT运作力度,撬动民间资本投资。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融资、担保平台,推进银政企合作。
强化规划执行,极力破除土地瓶颈。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落实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和用地规划控制指标,引导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整理开发土地13850亩,全力争取发展用地指标。认真做好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作,积极帮助失地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着眼持续发展,极力破除环保、人才瓶颈。深入推进生态示范县建设,强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限制高污染项目,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大力实施人才素质培养工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
六、着力抓好民生改善,努力在和谐发展上攻坚跨越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动社会进步、改善民生民本。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更快发展。
统筹社会事业,提升社会满意度。大力实施教育品牌发展战略,创新南溪一中办学模式,与国内外著名院校建立战略联盟,借船出海,打造四川乃至全国知名的“教育品牌”。积极探索南溪职中“多轨运行”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强化校
企合作,力争由职业高中成长为职业技术学院。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为契机,积极实施文化振兴工程,发展繁荣文化事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倾力民生民本,增强人民幸福感。发挥好罗龙产业园区工业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加快构建创业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创业机制。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办法。深入开展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新建廉租住房100套以上,实施租赁补贴1200户以上。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荐阅读:
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0-26
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调查报告07-15
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09-23
经济发展农村经济06-23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0-24
低碳经济发展绿色经济06-12
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剖析06-05
经济发展下的绿色经济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