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教师成果(共7篇)
6教师成果 篇1
浅析中学生上网的现象与对策
睢县回族高级中学指导老师 张桂琴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正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开展,也使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普及,学生对上网也是越来越感兴趣,由于网络的无限开放性,再加上青少年身体和心理的不成熟,好奇心大,意志力差,对各种诱惑的东西缺乏判断力,青少年很容易就沉迷于游戏,聊天,甚至光顾一些不良网站,浏览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因此,如何然那个青少年从网络中解脱出来。让网络成为我们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好帮手,也成了现在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我们的学生大多家在农村,买一台电脑对他们的父母来讲是不现实的,而网吧的兴起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便利、廉价的场所。于是我们的学生有了一个比电子游戏厅更好的去处。他们在网吧里听音乐看电影打游戏用QQ与他人聊天,光顾不良网站。他们是带着好奇心进网吧的,如果沉迷于网上游戏,聊天和黄色内容,就会落入陷阱,成为网络的牺牲品。而屡屡见于报端的学生因上网引发的种种问题让我觉得这一切不再遥远,也许哪一天就会在我的学生中出现。
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80%以上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让他们玩游戏,我然后问了一些学生才知道,小学时,信息技术课上他们一般就是玩一些小游戏或者画图,老师根本不怎么过问学生在做什么。有70%的同学都有OICQ号码,而他们在当踏入初中的时候我也统计过,基本上没有学生知道OICQ,所以说,学生通过网络自我去发现、学习、使用的能力是很强的,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总是想让学生多学点知识,学生到了机房后就会说:老师,今天就不讲新课吧,让我们自己上网吧!可是现在的信息技术课都必须依托在网络的基础上,要是把网关了,你的课就没有办法上,我们老师只能说:“只要先掌握了新课的内容后,才可以上网,但是不准玩游戏”,而且我们建议学生去看新闻,关心一下国内、国外的一些重大事件,去收集一些与学习相关的信息、资料。这样的方法虽然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去学习,但是也是有弊端的,总是有一些学生在课上偷玩游戏或聊天。当你巡视过去的时候他们会马上关闭或重新启动机器,时间长了,我们老师和学生就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这种情况并没有因为学生被抓而减少,而是上课玩游戏、聊天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每个班级总是有几个同学不听劝的,这种经历每个计算机老师都有经历过,面对这样的情况,面对这学生无可奈何、失望的表情,我们作为信息技术老师不得不去思考:该怎么办?怎样才能使学生不再沉迷网络游戏,使网络有效的为我们学习、生活的好帮手。下面我就谈一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了解学生上网现状
据对上网学生的问卷调查,约86%的人上网玩游戏,5%人上网聊天,4%的人上网关注影视偶像动态或其他娱乐新闻,5%的人上网查找学习资料。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学生上网都是以聊天或玩游戏为目的,他们通过网络去获取他们学习相关的信息,但是这样的学生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多,寥寥无几,而多数上网的学生把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聊天交友和游戏娱乐上了,他们根本没有很好的利用网络工具去提高能力、开阔视野,为自己学习服务。有的学生上网废寝忘食,甚至逃课上网也大有人在。
二、全面了解互联网
所谓互联网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 internet,从某种意义上讲,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他起源于60年代,当时其主要用于美国国防部搞军事指挥,90年代初,一些企业开始逐步参于,并于1991年组成了“商业 internet协会”。商业机构的加入,很快发现它在通讯、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多方面的巨大潜力,继而有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人个都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之中。久而久之,它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也就成了一个信息资源的海洋,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各种图书、文献和技术资料以及工作、娱乐、生活、教育、新闻和商业等各种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如网络可以用来收发电子邮件、学习知识、下载资料、远程教育、了解实时新闻、网上聊天、休闲娱乐等。
三、正确认识网络游戏,激发学生创造力
计算机是一种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也是一种娱乐工具。目前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往往不是来源于计算机知识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网络游戏的热衷。虽然有益的电脑游戏对训练学生的协调能力、判断能力等有一定的帮助,而且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把电脑游戏视作计算机应用的全部,沉迷于此则只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就显得十分重要。
学生们在游戏中往往是被刺激的效果、精美的画面所吸引,而对其中的思想性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目前社会上的许多游戏实际上不是为中小学生开发的,其中许多血腥、暴力甚至色情的场面对他们是有害的。这时,我们要教育学生,现在还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帮助我们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作为高级的游戏机。另外,还可以鼓励那些喜欢玩游戏的同学,如果你想自己编出更好玩、更有趣的游戏软件,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将来努力成为一个出色的软件设计师。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如全国第三届电脑制作活动中来自广东南海的卢信是14岁的初二学生。他的作品《越算越快-人类计数的发展》获得了此次比赛初中组电脑动画一等奖。这件作品就是采用游戏过关的新颖表现形式从而脱颖而出的。正如卢信所说:“电脑游戏给了我许多启迪,每次找到过关的窍门后,我就试着从游戏中去研究它的程序设计,再按照原来的程序编出更完美的游戏程序。”
四、正确对待网上聊天,谨慎网上交友
现在网上聊天交友已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时尚,迷恋网络交友是自然的。但是有此学生因迷恋上网,忽略了现实生活,造成网络和现实的混淆,影响了真实社会的人际交往。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家长和人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正确处理虚拟和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网络交友本无可厚非,但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很多学生上网交往时,习惯说假话、空话,有的对在聊天室或留言板上吵架骂人津津乐道,故意欺骗他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你不骗别人,别人就会编你”成为不少学生网民的共同心态。从我做起,真诚交往,把网络变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途径,是学生们应当树立的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也是网络教育应有的责任和任务。
五、教师对网络的正确认识是引导学生健康上网的基本前提 网络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对教师来说同样也是新事物。因此要做好学生健康上网的引导工作,教师本身必需认识网络,了解网络,使用网络;不仅要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还要了解学生怎样开始上网的,在什么地方上网,上网的时间,在网上做什么,上网的喜好程度等。通过调查了解学生上网的基本动向后,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只有知己知彼,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收到好的效果。
六、适时的开展网络知识的培训是引导学生健康上网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通过班会课等不定期的以讲座的形式开展一些网络知识的培训。比如:如何收发电子邮件,如何下载软件,有哪些好的下载工具,网络安全,病毒防治等。还要利用一些实际的事例,告之学生如果在网上禁不起诱惑,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让学生引以为诫。
七、家校配合是引导学生健康上网的必要手段
对于一些农村同学的家长来说,对网络要么一无所知,要么一知半解。无法对学生的上网进行正确的指导。而对学生的教育家校配合一直是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对家长也有必要进行简单的宣传,以便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和监督。我们可以利用家长会等时机,向家长宣传什么是网络,我们的学生在网上可以做些什么:比如可以学习,也可以正常娱乐,还能够以更隐蔽的方法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因此家长对子女的关注应更多些,要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并能经常与班主任联系和沟通,由家长和学校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还有现在农村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亲都是打工,周末回家后没有复习功课,很多学生去网吧,这样,我们教育部门必须联合公安机关去网吧进行拉网式的排查。连云港市板浦初级中学在这一点上就做的很好,学生在周日休息的时候,学校专门安排老师与公安机关联合去网吧检查,在社会上得到了很多家长的好评。
八、教师开放的思想是引导学生健康上网的重要条件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必需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和开放的教育思想。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是要将学生教育成和我们有着相同价值观的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年龄特征,有自己文化背景造成的特征,有他们所处的一个时代的特征,因此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应该能够尊重他们的特征,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老师听说学生在网上打游戏了,先跟他交流一下打游戏的心得,然后再告诉他打游戏要注意掌握时间,要适可而止。学生交网友了,要告诉他现实社会和网络虚拟世界是不同的,要注意区分等。由于老师的开放的教育观念使得学生愿意跟你交流,他遇到难题也会乐意向你请教,然后在交流和请教中老师又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最终引导学生健康上网,正确上网。
九、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上网场所是引导学生健康上网的基本保障
我们的学生大都家在农村,家里购置电脑的比例很小。网吧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场所。而很多网吧的运营很不规范,只管赚钱。有的网吧甚至故意用不良的网站吸引这些涉世未深的学生,以牟取暴利。因此只有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上网场所,才能更好的起到保护,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向学生开放上网教室。通过对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的屏蔽和过滤,为我们的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上网环境。而且由于有老师的指导,可使我们的学生更好的掌握上网的技能。
总之,只有帮助学生尽早建立和适应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减少由于网络负面影响所带来的损害,这样才能保证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培养教育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那么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应当联合起来,给予足够的重视。
6教师成果 篇2
全自热非等压醇烷化净化合成氨原料气新工艺
“全自热非等压醇烷化净化合成氨原料气新工艺”是针对合成氨原料气净化领域, 开发出的一种净化度深、便于调节醇氨比、降低合成氨综合能耗、利于环保、使用范围广, 可以取代现有运行能耗高、污染严重的铜洗净化工艺及运行能耗高的中压甲烷化工艺。一、主要科学技术内容:该项目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合成氨原料气净化新工艺, 主要由中压醇化、高压醇化及高压烷及氨合成四个子系统组成, 氨合成的原料气首先经中压醇化系统对原料气进行初步净化, 使其中对氨合成催化剂具有毒害作用的CO、CO2转变为产品甲醇, 然后进入压缩机增压, 增压后的气体, 再经高压醇化进一步净化 (同时副产甲醇) , 经两级醇化后的气体中的CO+CO2含量小于200ppm, 再经高压烷化系统, 将ppm级的CO+CO2转变为对氨合成催化剂无害的CH4, 中压醇化及氨合成系统以产醇和产氨为主;高压醇化及高压烷化系统以净化为主。二、技术经济指标:1、进中压醇化系统合成氨新鲜气体中CO、CO2成分可控制在3.0~10.0%、0.2~1.0%;进高压醇化系统合成氨新鲜气体中CO、CO2成分可控制在1.3~1.7%、0.2~0.4%。 2、出高压醇化系统CO+CO2≤200PPm, 出高压烷化系统CO+CO2≤10PPm。 3、净化为主时, 系统电耗为零。 4、在净化过程中, 与铜洗净化工艺相比节省电解铜0.18kg/t NH3、节省冰醋酸0.21kg/t NH3、节省自用氨12.0kg/t NH3、节省蒸汽360kg/t NH3、节省电21.4kWh/t NH3、节省冷却水32m3/t NH3;与中压烷化系统相比, 合成氨新鲜气中减少甲烷含量0.3~0.7%, 减少合成氨系统放空量60~150Nm3/t NH3。三、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及应用推广:情况全自热非等压醇烷化净化合成氨原料气新工艺充分利用了甲醇和合成氨部分设备、技术兼容的特点, 走出了联醇 (联氨) 的新路, 符合国家关于甲醇行业发展的政策, 是对合成氨原料气净化工艺的创新, 属国内首创, 工艺有效气利用率和气体净化度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12月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组织的专家鉴定。该技术在山东阿斯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应用获得成功, 年减少排污费2.39万元, 废水年排放量减少2.76万m3/a, 污染物氨氮年减排2.76t/a。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我公司自2004年5月份开发成功以来, 已投入运行和正在设计的大中型合成氨厂已达到18家以上, 合成氨总量达到2840kt/a、副产甲醇达到1060kt/a。如果这些装置全部投入运行全年新增利润为82019万元、税收为29733万元、节支总额为21652万元。我国有中小氮肥厂近五百家, 如果有70%的厂采用此新的净化工艺, 全年可以新增利税约1594817万元/a;新增税收约578142万元/a, 全年可以减少3.086×109 Nm3/a有毒气体的排放。
新溶剂法竹纤维纺丝技术问世
由福建宏远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新溶剂法再生竹纤维纺织材料300吨/年中试项目日前通过验收。该项目开发的以竹浆粕为原料的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生产工艺属国内首创, 自主设计的整套工艺路线和溶解、脱泡、过滤等关键设备具有创新性, 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
有关专家认为, 再生竹纤维纺织材料的开发成功, 为我国纤维素纤维的绿色生产开辟了新途径, 对解决我国天然纤维的短缺问题, 提高纺织纤维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 再生竹纤维是将竹子切片后, 采用化学方法将竹片精制成符合纤维生产要求的浆粕, 经溶解制备纺丝原液, 再经常规工艺得到竹纤维短纤。竹纤维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良好的服用性及绿色环保性, 成为广大消费者青睐的新型纺织材料。新溶剂法再生竹纤维纺丝技术则采用新溶剂将竹纤维素直接溶解并制成纺丝溶液, 进而纺丝成型得到竹纤维, 具有生产流程短、无污染、产品性能好等优点, 可取代国家不再鼓励的传统粘胶纺丝法生产工艺。新溶剂法制造纤维技术此前仅为少数发达国家掌握。
我国素有“竹子王国”之称, 福建又是重点产竹省份, 竹林面积约占全国的1/4。目前, 竹纤维纺织材料科技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已列入福建省实施的重大专项。
新戊二醇合成新工艺及产业化开发
本技术研究开发了新型催化剂催化合成, 催化剂可再生, 使用批次高, 合成过程开发了在线流加工艺, 精制过程采用低温萃取、分离纯化的创新的工艺路线。技术经济指标:转化率达到93%, 总收率达到85%以上, 比国内现有工艺收率高出10个百分点;产品符合HG/T2309-92标准。技术水平:目前新戊二醇都是化学法生产, 有加氢法和甲酸盐法。加氢法设备投资大、产品收率高、质量相对好、但反应温度高、压力大, 加氢法在国内处于研究阶段, 未能实现产业化。传统的甲酸盐法转化率低、成本高、废水量大。本工艺开发了阴离子树脂催化剂和在线流加新工艺, 在常温常压下合成, 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底物专一性高、收率较高、环境污染少的优点。该技术优于传统岐化法 (一步法) 。经国内外专利及非专利文献的检索, 未见密切文献报道。该工艺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新戊二醇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和化工原料, 用于增塑剂、聚酯树脂、医药等行业。催化合成新戊二醇新工艺, 能耗和成本低, 优于传统方法, 可替代进口, 有明显优势。该项目社会经济意义除了在聚酯树脂、石油深加工、塑料等相关行业所起的作用外, 还在于这种新戊二醇能广泛用于高分子合成系列产品 (如二溴新戊二醇、新戊二醇棕榈酸酯等) , 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继续开发、生产这些系列产品。不仅可以代替国外产品, 节约石油资源, 可以大幅度降低树脂产品排放中有毒物质含量,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新型催化剂助国产石蜡跻身高端
从2005年10月至今, 石油化工研究院大庆化工研究中心开发的石蜡、微晶蜡高压加氢精制催化剂在抚顺石化公司的国内首套高压加氢装置上已经成功应用了3年, 超额完成了技术协议所签订的2年的寿命要求, 而且产品达到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国际认证质量标准。该催化剂的开发应用稳固了我国在世界石蜡生产上的优势地位。
石蜡、微晶蜡是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 我国石蜡年产量150万吨, 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和贸易量的70%。但受石蜡、微晶蜡生产技术的限制, 我国一直无法生产满足FDA国际认证的高品质产品。我国微晶蜡年产量仅0.3万吨, 只占石蜡产量的0.2%, 与发达国家10%的消费结构相差甚远, 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大庆化工研究中心经过多年技术攻关, 通过载体材料、催化剂及工艺创新, 在生产高品质石蜡、微晶蜡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成功开发出石蜡、微晶蜡高压加氢精制成套技术。该成果曾获中石油2007年技术创新一等奖, 并申请了多项专利。
2005年10月, 中石油在抚顺石化分公司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首套石蜡、微晶蜡高压加氢装置, 并在该装置上应用了新研发的石蜡、微晶蜡高压加氢精制催化剂。3年来该装置生产稳定, 年产石蜡、微晶蜡20万吨, 产品质量达到FDA国际认证质量标准, 满足了用户需求, 产品畅销国际高端市场。
新型高效脱硫纳米催化技术及产品NBC
6教师成果 篇3
“6·18”增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识
在“6·18”的推动下,学校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意识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常抓不懈。主要表现在:
(1)与各市、县(市、区)已签订了40多个合作共建协议;在校外设立6个长期的“三结合”基地和4个科技开发综合示范区,使长期科技推广协作关系的挂钩点达120多个,并加强与星火技术密集区、星火产业带的联系;建立起全省性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及转化协作网络体系。
(2)引导科技人员主动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全校长期在农村开展科技服务的教师和科技人员达270多人,涵盖全省63个县(市)。
(3)学校每年争取落实100万元农业推广专用资金(其中70万元为省长基金),用于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为了方便校内外科技人员及企业了解学校科技工作的最新消息,校科研处除了充分利用省“6·18”信息平台、校园网信息平台外,还租用虚拟主机,建成了福建农林大学科研信息网站,建起了福建农林大学不落幕的科技成果推介平台。
在加强推广网络建设的同时,学校还不断创新调研、推广、转化模式:
(1)组织科技人员走出去,积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推介最新科技工作者成果。如今年我们围绕“6·18”成果转化这一主题,先后组织了龙岩市、三明市、福州市4场新技术、新成果推介专场,有86个项目实现对接并签订合同或合作意向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推介效果。5月份还将继续在漳州市、莆田市举办专场推介会。
(2)在全省不同地区建立了长期调研基地。如分别在邵武、上杭、石狮等地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研基地”,形成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调查研究网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实践基地。
(3)结合大学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派出专家、教授亲临基地指导,传授知识,开展科技推广示范,加速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如在屏南基地改进生产技术,并结合当地的气候、资源等,重点推广高山反季节蔬菜栽培系列技术,结果培植出了一个主导产业——高山反季节蔬菜产业,全乡反季节蔬菜从6亩发展到5000多亩,每亩蔬菜农民净收益可达1000多元。
(4)通过选派科技副县长、科技服务团、挂职干部,架起学校与地方科技经济结合的桥梁,为科技推广与实施牵线搭桥。这锻炼了科技干部队伍,加强了对县域经济、社会的了解,不仅对学校科技成果的对接、转化有利,对其所在地的科技、经济发展也十分有利。
(5)每年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驻村科技干部,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这可以在实践中了解“三农”的实际需要,为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开发和科技推广提供组织保障。如福建农林大学与南平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先后多批派遣“科技特派员”、“驻村干部”前往南平市九县(市、区)的乡镇、村驻点,开辟了农林院校和“三农”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科技成果推广的新渠道。他们把成果转化、传授知识与提高农民的科技综合素质结合,在帮助农民走上科技致富之路上发挥了科技示范作用。
“6·18”展示了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
“6·18”成果交易会在政府的推动下,已在广大企业中产生了较大影响,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来学校寻找新技术、新成果的企业大量增加。为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学校必须不断推出新技术、新成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6·18”也就成为考验学校科技综合开发实力的试金石。学校党政领导都十分重视“6·18”成果交易会,把它当作展示学校科技研发实力的平台。仅“十五”以来,全校新上科研项目1300多项,其中仅农业“863”项目就有10个,国家发改委重大产业化专项3个,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个,国家农业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引进与推广专项5个;近百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仅2004年,全校投入的科技计划经费已达5700多万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到4个(包括国家发改委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省科技厅重大专项),有50多个新的技术成果通过鉴定,有申请专利及植物新品种保护共达30多项,有10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或认定。其中国家审定或认定的有6个,有26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达到建校以来的最高水平。
由于学校领导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工作,加上校科研处的精心管理,为“6·18”交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成果。2003~2004年的对接项目数及获得资助的项目数均居所有参会单位的前列,充分展示了学校科技研究与科技综合开发的能力。
“6·18”促进了成果的组装、熟化与产业化
满足于发表论文、成果鉴定、获奖、评职称,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通病,在高校严重存在。因此以往高校成果是多而小,大部分未经中试或不够成熟、不配套,给推广、转化造成了不少的困难。对已有成果进行组装熟化,更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尽管福建农林大学每年都有一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但我们仍然不放松,紧紧地以“6·18”为契机,抓项目、抓成果,还紧紧抓好成果的梳理、熟化、组装和配套,鼓励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把研究工作向产业化方向延伸,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并成功地对接和实施。如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通过执行国家948项目,引进了240份品种资源及先进的技术,不但极大地充实了我国甘蔗种质资源基因库,而且还选育了“福引83-13”等6个良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多万亩,新增产值4.6亿元,目前全国甘蔗种植面积的60%是采用福建农林大学选育的新品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2004年通过“6·18”平台与福建春秋实业公司对接,虽然没有获得“6·18”资助,但通过对接组装,把7个新品种及其系列新技术、新成果组装在一起,申报了国家发改委重大产业化计划,获国家无偿资助1200万元。
“6·18”加速了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扩散与推广
福建农林大学在长期的科技研发过程中,通过独立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选育出了水稻、甘薯、甘蔗、红麻、黄麻、花生等农作物,及蔬菜、果树、林木、白番鸭等一系列动植物新品种,同时还研发一大批适宜福建地方特色的种养技术,系列农产品、林产品深加工技术以及其它适合在农村推广的实用技术。自“6·18”平台建立以来,有力地推动了成果的对接转化,并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福建农林大学培育的金山系列甘薯新品种在全省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成为本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亩产达3000公斤以上,增收产值效益在5亿元以上。由于福建农林大学首创的菌草技术不但在省内、国内获得推广,同时也走向世界,在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时,也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6·18”推动食品工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省食品工业虽有巨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福建省的食品结构仍有明显的不足:一是精加工食品少;二是方便食品少;三是保健食品少;四是名牌食品少。在美国、日本,农业产值与食品工业产值之比分别达到1:3.7和1:2.8,而我国的比值大约是2:1,这意味着以农副产品为加工原料的食品工业的市场有近十倍的成长空间,如果再加上对传统特色名牌产品开发,食品工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福建省食品工业资源丰富,且有许多著名的特色农产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并产生效益,对闽西北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福建农林大学对接的项目中,有关农产品深加工及食品的项目居多,涉及粮、油、茶、果、蔬菜(食用菌)和动物产品、水产品、林副产品等,不但可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带动了种植业及养殖业的发展,对农业种养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
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对接项目之一,福州茶口粉干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即食南瓜米粉生产线的建立”,获得立项及资助后,于2003年底建立了年产500吨南瓜米粉生产线并成功投产。由于产品淀粉含量为34.5%,符合糖尿病患者主食要求,一投放市场,便受到多数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欢迎。产品开发与市场应用的成功,引来了国内外各企业的大力关注。澳大利亚飞马财务集团公司获悉该产品信息后,立即派公司高层人员赴闽清茶口粉干实地考察。经过一年半的悉心探索、研究,澳大利亚飞马公司决定投入风险资金400万美金,建设年产5000吨即食型南瓜米粉生产线,以适应国内外的市场需求,项目年消耗特种大米约5000吨,南瓜5000吨。同时,沃尔玛公司已表示将在全球连锁店销售该产品。
由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与福州大世界橄榄有限公司对接的“年产2.0万吨青梅汁及年产500吨高透光率青梅浓缩汁生产线”的建立项目,在2004年5月已成功建立了年产2.0万吨PET瓶装高透光率青梅汁生产线,并将产品投放市场。产品质量稳定,风味独特,口感良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现已实现部分出口。为更好地实行青梅汁生产线的配套加工,公司已建立了标准化生产基地3000亩,示范推广面积15000亩。形成青梅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项目产业化前景良好。每年可消耗青梅约6500吨,实现产值4000万元,利税2000万元,加工增值达7倍,当地农民增收500万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6·18”拓展了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渠道
在2004年的“6·18”交易会上,经黄小晶省长牵线,福建农林大学与荷兰应用科学研究院签订了农副产品保鲜技术引进、合作研究、专业技术人员进修与培训等科技合作及暨学术意向书。通过一年来的落实,2005年与荷兰的瓦尔林根大学签订了协议,开展荔枝贮藏保鲜技术合作,延长荔枝货架时间,同时开展水葫芦治理专项合作;拟引进荷兰的先进贮藏保鲜设备及先进的技术。该合作的实施对促进福建省农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改优秀教师成果总结材料 篇4
——XXX
我叫XXX,是XX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从教近十年,我认真学习课改理论知识,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将课改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结合起来,力求让自己的每一节语文课都体现课改精神,渗透课改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这样的课堂中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收获自信。经过苦心钻研课程改革理论,深入领会课改理念,再加上虚心聆听专家讲座,学习名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指导,我慢慢走上了课改的路子,并且在这条道路上成长起来,找到了方向。我的语文教学也因此而取得优异的成绩,语文课堂也能在轻松、愉快中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情感的熏陶、精神的陶冶。
在课改中,我尊重学生个性,关心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参与者,引领者,教师不但是教练,还是队长,也是队员。课堂上或是循循善诱的引导,或是热情洋溢的参与,或是聚精会神地倾听,对回答问题学生的尊重、爱护,对积极回答问题学生的认可、欣赏,对不敢回答问题学生的鼓励、关注,和学生一起做徜徉在语言文字中的学习者和探索者。课堂教学追求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态势。师生间相互支持、切磋、交流,思维不断发生碰撞、交融、最后达成共识。这一切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与积极性,为课改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我已经真正的接受并在努力实践。关注学生的感受及学生的反应,同时把自己定位于参与者、引领者,让学生成为知识学习的自主者与探究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开辟一个
空间,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学生对待定的问题进行交流、研讨。不再自己把握话语权,也不再满堂灌,满堂问。学生学习行为的根本变化,也促使他们能够亲近文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享学习成果,共享语文学习的快乐。教与学间努力向着教促学、学促教,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发展。
不再惟教材,惟考卷,而是开始关注学生语文素养及综合能力了。教师的关注,也促使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激活,知识面在开阔,好奇心在增强,注重合作,乐于探究的学习氛围初步形成。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是合作探究意识增强。到目前为止,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逐步形成了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并不同程度的探索着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步骤。夯实着这种学习方式。多数学生从起初的假惺惺、羞答答的小组合作、言而无物的探究中到现在的试着去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试着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研讨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二是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学生从以往的背教材,教材习题,背知识中走出来。在课堂上有了较大的时空去学习、锻炼自己。整体看,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无论是对文本材料的整体感悟,还是对局部的探微;无论是对内容的理解还是对语言的品位与揣摩以及语言的感受能力的形成都有了可喜的变化。
三是思维水平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对文本的解读试图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视角深入探究,体现良好的思维水平。注重阅读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与独特的感受。
四是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不论课上课下,学生说的能力提高很大。基本达到了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有逻辑。总之,我秉承“自学是基础,思考是灵魂,合作是需要,指导是桥梁”的思路,在教学中锐意改革,逐渐走出了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路子。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反思,初步形成了“导—读—悟—品—拓”五字教学模式,即导学新课—诵读感知—整体感悟—重点品析—拓展训练五个大环节,一、“导”即导学新课。
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首先要设计新颖别致的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个富有激情的导入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设计与课文有关的小练习,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一些情况。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第三检查预习,落实字词教学。
二、“读”即诵读感知。
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巧妙的运用诵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扫除学生阅读障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使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情趣盎然。
教师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可以把学生带进一个情境交融的世界,净化学生的心灵,能够迅速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中,从而自觉不自觉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时的心情、思路,用心去感知课文内容,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的模仿诵读,更是学生对文本的一次深刻的感知。集体读、自由读、分组读等等,多种形式的诵读都是对文本的感知过程。
通过诵读感知,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三、“悟”即整体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要教师以学生引路人的姿态出现,态度和蔼可亲,作风民主正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做到“不惟书”、“不惟师”,勇于提问,敢于质疑。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氛围,让学生身心愉快、思想活跃,课堂教学才会达到高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或用“_____的_____”句式,发表自己的读后感。达到了整体感知的目的。从新课开始,就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我感悟,引导学生找句子、找词语、找标点,圈点勾划。学生交流时,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由讲述,并适时点拨,并有效的调控课堂教学。在感悟关键字词时,当学生没有找到的文本中的关键字词时,教师充分发挥了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及时指出,引导体味。这样,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很轻松的学到了知识,感悟了文章内容及主旨。真正做到了务实高效。
四、“品”即重点赏析。
一篇文章的重点部分、难点部分,教师要精讲赏析,要从文段的情感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句式特点、重点字词的运用等等方面来分析,让学生在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中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泛泛的点拨,则达不到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拓展学生的视野。
我们要求教师设计层层深入的主问题,来引领学生达到对课文的赏读。如《湖心亭看雪》,围绕一个“痴”字教学,让学生“读痴-悟痴-赏痴-议痴-品痴”。
五、“拓”即拓展训练。
品味语言,贵在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或赏析、或仿写、或练笔等。通过这些训练,可以丰富学生语言的感悟及表达,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导—读—悟—品—拓”五字课堂教学模式只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尝试,还需不断去实践去完善。
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高效课堂教学要具有以下六个特征:一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二是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三是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四是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五是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六是以科学的教学组织为保障。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现状,客观地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
为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我个人也因此获得了上级的各种奖励。
2008年我撰写的论文《让学生的心灵放飞于语文课堂》在市论文交流中被评为市二等奖。2008年我研究的课题《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渗透》获得了市级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在优质课评选中,我于2008年执教《地毯下的尘土》获得市二等奖;2010年执教《陋室铭》获得县一等奖。
2009年,由于教学成绩突出,被评为师德先进个人,并被评为师德标兵。在2009年和2010年的小论文竞赛中分别获市级二等奖、县级一等奖。
在2010年参加有教体局,环保局,共青团县委联合举办的“六五环境知识竞答中获优秀奖 ;2010年参加教育系统师德师风演讲比赛获二等奖。
教师个人校本研修成果总结 篇5
一、重视——端正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校本研修是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科研的整合体,进行校本研修有助于学校的发展、有助于教师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校本研修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需要,更是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只有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才能促进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实施,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使自己的教育更具有效力,更具有活力,更具有能力。校本研修能够给教师提供真正需要的各种信息反馈,用以制定出适合校情、学情的教学设计,校本研修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对课例的研究。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一方面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这一高效手段,在专业领域由专家教授进行专业引领;另一方面能够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最大范围内的收集相关问题的研修课例,让校内外、让城乡间、让老中青不同类型的同学科参与者,互动、合作、共享、反思、改进、提高,以集体之智慧,高效提升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水平。
二、聆听——积极主动的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机会,认真遵守培训专家组的各项要求,按时参加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讲座,并做好笔记。无论专家讲座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座中,解读专家思想,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三、参与——向专家请教
对讲座中不明白的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向专家请教,并努力向培训的教授提出心中的疑问和困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学习,相信这些来自一线的老师们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或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四、反思——寻找提升新途径
结合自己在教学实际工作中的感受写出,写出研修日志,发表在教师培训平台上,并且坚持每天做好相关主题的笔记,对照自己以往的专业成长道路,寻找自己的课堂教学与专家所谈的课堂教学的接入点,寻找与现代教育理论接轨的方法和途径,看是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最大的`提高,并将所思所悟及时整理。
五、拓展——坚持自我内涵发展
在课余时间,认真读书或在网上搜集各位专家推荐的学习内容精心研读,写和体会,让研修的效应延伸到今后自己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去。
六、课例——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结合课例,联系实际,寻找出一条适合本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进一步掌握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了解物理教师专业发展趋势,理解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和研究学生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提高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能力。并且在研修结束,写出研修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在某些具体的方面进行深刻、细致的总结,规划出今后教学改革设想,结合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发挥教学的示范引领作用。
6教师成果 篇6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主要研究内容
1. 绪论
分析高校教师发展制度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 指出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等, 是对论文的总体概括。
2. 教师核心竞争力和高校教师发展制度
界定高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并基于伯格威斯特的态度、结构和过程的理论模型, 分析高校教师发展的内涵与特点及其内在影响因素, 探讨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升与高校教师发展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
3. 高校教师发展的理论基础
主要对国外大学教师发展的三种理论模型进行介绍, 包括伯格威斯特的态度、结构和过程理论模型、盖夫的大学教师发展模型以及伯格威斯特和菲利普斯的修正模型。以上几种模型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对影响高校教师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 通过比较研究, 构建适合于我国教师发展的模型。
4. 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制度的现状分析
通过文献查阅、历史分析法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制度的演变过程, 分析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存在的问题、矛盾以及成因分析。
5. 高校教师发展制度的模式研究
运用伯格威斯特的态度、结构和过程理论模型为理论视角分析不同层次高校教师个体态度、组织结构和学术活动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 过程三维结构以及对不同层次高校教师发展的影响作用。
6. 高校教师发展制度构建
高校教师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进行的, 个人发展、学术发展、组织发展和共同体发展皆包容在制度发展所创设的环境之中。因此, 教师个体态度、组织结构和学术活动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 过程对不同层次高校教师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部分将依据这个基本假设对提升教师核心竞争力的高校教师发展的各项制度进行深入研究。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
该研究系统地查询了国内外有关高校教师发展和教师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研究文献, 为研究打下较好的理论基础, 为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构架。
2. 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的本质是从事物的相互关系来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从而探索规律。本研究将三种高校教师发展的理论模型进行分析比较, 探究出影响高校教师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为构建我国不同层次高校教师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3. 历史分析法
本研究采用历史分析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师发展制度的演进进行解析, 通过探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 找出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发展滞后, 制度建设缺失等存在的问题, 解析影响高校教师发展的因素, 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通过构建适应于高校教师发展的制度环境, 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4. 归纳法
对四种不同层次大学的教师发展模式进行归纳分析。针对于我国不同层次高校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教师类型和学科特点的不同, 不同层次高校教师发展的理论模型应有所侧重, 因此构建合理地高校教师发展模式, 对提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学校自身的发展, 以完成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
二、结论
(一) 教师核心竞争力与高校教师发展制度的关系
1. 教师核心竞争力是高校教师发展制度的价值选择
在新形势下, 对高校而言, 教师核心竞争力的优劣显得尤为重要, 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师发展。高校教师发展, 从广义上说, 可以是所有在职大学教师, 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 使自己各方面的水平持续提高, 不断完善。从狭义上说, 高校教师发展, 更多地强调其作为教育者的发展和提高, 也就是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与科研能力的增强, 高校教师发展直接对高校的学术、科研、管理、人文环境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构建适应于高校教师发展的制度环境, 是提升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 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教师坚定教学信念
教学信念是教师确认并信奉的对教学的理解, 它影响和支配着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信念给其行为提供行动的标准, 指引着行为的方向。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教师坚定教学信念, 教师除了要能继续不断地提高专业知识能力之外, 更要能在教育实践与社会变迁中坚持理想、掌握原则。从推陈出新的教育理论或学说中取精用宏, 采取明智的选择或判断, 使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时代需要相吻合, 使教师能够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 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树立正确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目标, 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3. 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整合高校的资源配置
高校作为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摇篮, 没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具备专业化知识和综合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是不可能的, 在高校, 许多教师既承担着教学任务, 又承担着科研项目, 因此应继续实施青年科技人才计划, 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根据新世纪对学科带头人、创新人才和年轻骨干教师的需要, 继续实施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计划, 要勇于探索, 进行体制创新, 建立起既有利于发挥高校学术环境宽松自由的优势, 又有利于队伍整合和学科交叉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激励机制。目前高校实施岗位设置分级管理制度, 这是高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有利于优化配置人才资源, 有利于完善竞争激励机制, 有利于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4. 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增强教师学术竞争力
当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 面对新世纪教育的发展和挑战, 教师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 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以增强教师的学术竞争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呼唤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专家型教育人才。教师的学术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内核, 包括学术生产能力, 学科建设能力, 科研创新能力等。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直接促进了教师学术能力的提高, 科研能力的增强, 相应地提升我国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我国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声望,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5. 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助于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 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 只有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水平不断提高, 才能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 才能使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不仅包括学科专业性, 也包括教育专业性。与此相应地, 我们可以得出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标准:其一, 系统完善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其二, 将学科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所需要的教育知识和技能;其三, 具有健全的教师职业道德, 以保证教师更好地履行其育人的责任, 满足社会的需要, 维护教师的职业声誉;其四, 系统长期的教师教育和培训, 不断的职后教育进修;其五, 有效地教师专业自主, 在教师工作的范围之内, 教师拥有做出判断、采取行动的权利, 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其六是教师专业化团队的建立, 努力造就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前提, 也是实现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优化”目标的唯一途径。
(二) 构建高校教师发展制度是提升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教师作用的日益增强, 教师的质量受到普遍关注, 构建高校教师发展制度成为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方向。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于2001年5月在北京市丰台教育发展服务区建立了首批教师发展学校, [1]教师发展学校是中小学功能上的拓宽, 是在教师教育改革的国际背景下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和教师教育的制度创新。教师发展学校既着眼于教师, 也着眼于学生, 使学校具有让教师获得持续有效发展的功能, 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必然趋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核心是具有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 教师作为研究者, 经常反思教学工作,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赋予教学以生命力。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过程, 即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过程, 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提高, 独立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的过程。这个过程既需要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 又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一定的理论, 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因此, 良好的高校教师发展制度是保障教师质量, 进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三)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高校教师发展制度与组织发展缺乏协调性, 当高校教师发展制度与大学的组织发展, 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相适应时, 制度的保障可以促进高校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反之, 则不利于教师的个人发展。高校教师发展保障体系不健全, 没有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教师的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 这大大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高校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缺乏规范性, 不仅使教师的发展目标偏离了正确的航线, 也无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1. 高校教师发展制度与组织发展缺乏协调性
高校教师的发展活动是依托于一定的组织环境之中, 高校教师发展制度的建立应与组织发展相互协调。组织的发展为教师个人发展提供有力的环境保障, 为促进教师发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国外一些高校在实践中建立了“教学卓越中心”, 协调专家学者以及教辅部门的有关工作, 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所以, 高校要促进教师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整合校内外各方面资源, 达到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使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组织发展相互适应, 协调共进。否则, 教师的发展会受到限制。
2. 高校教师发展保障体系不健全
实际上, 导致一些教师发展规定与计划不能够被落实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发展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在观念上, 院校领导对教师发展缺乏长远考虑, 没有形成科学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的理念, 仅仅满足于教师能把课上起来;在具体工作中, 一些学校因师资不足等限制教师的进修, 尤其是时间较长的学历培训、脱产进修等。同时, 一些学校还由于师资力量不够, 要求教师承担过多工作, 使教师既没时间也没精力去进行自我提升。此外, 由于教师发展需要支付较高成本, 而且对于如何分担教师发展成本、保障教师发展经费的落实, 相关部门也没有具体的规定, 使教师培训与自修的经费支持得不到保证。
3. 高校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缺乏规范性
当前, 高校教师评估体系缺乏规范性, 功利性色彩较为严重, 教师职称的高低、学术能力的体现均集中于发表的论文数量上, 并普遍把能否在SCI、EI等学术刊物系统上发表文章作为科研评价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青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轻薄浮躁的研究风气, 没有真正沉下心来做研究, 使一些研究在经过做“开题报告—写论文 (做科研) —结题—成果鉴定—评奖”这一程序之后, 被束之高阁, 而且课题研究中“课题负责人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应付各种报表、总结、汇报、检查和评估。”[2]这种评价方法既背离了高校教师发展目标, 又会对被评价者造成压力, 无助于教师的发展。
4. 高校教师发展制度的激励力度不够
从心理学上看,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需要基础上某种动机引起和发动的, 动机还能增加或制止减弱活动, 适度的激励可激发人的动机, 促进目标实现。教师作为学校的人力资本, 同样在追求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中需要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激励。而我国高校教师的激励措施远远不能保障教师的根本需求, 如薪酬水平、住房条件、医疗卫生环境、福利待遇等均不能与国外发达国家同级别同资历的教师相比。由于办学资金不足, 学校分配制度改革缺乏资金保障, 教师福利待遇受到地域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 近几年, 教职工工资和其他待遇没有明显的改善, 教师办公条件也相对发展不快。因此, 学校的激励是对教师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手段, 它让教师的需求欲望予以适当的满足和限制, 也就是在推进现代学校发展过程中, 让教师在追求和达到某种既定目标的愿意程度而采取的一种措施或手段。学校领导要适时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 发挥教师的智能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让每一个教师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有所前进, 使每个教师都切实感到力有所用, 才有所展, 劳有所得, 功有所奖, 从而自觉地努力工作和学习。
三、对策
该研究从基于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影响高校教师发展的若干因素, 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研究, 从影响高校教师发展的三个层面出发,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各类高校教师发展的若干模式, 并初步构架教师发展制度体系:如相机抉择制度、学术制度、继续教育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权益保障制度、人才培养制度、科研工作制度、社会服务制度、现代大学制度、“N型组织”合作制度、人才制度。
1.界定高校教师核心竞争力与高校教师发展的内涵及其特征, 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提升教师核心竞争力是实现高校教师发展的根本目标, 而教师竞争力的提升的关键在于构建一套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制度体系。因此, 教师核心竞争力是高校教师发展制度的价值选择;构建高校教师发展制度是提升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2.基于伯格威斯特的态度、结构和过程理论模型为理论视角, 构建适合我国高校教师发展模型, 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发展, 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组织发展三个层次进行论述, 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并处于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共同作用, 从而保障高校教师的发展。
3.针对我国不同层次高校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不同, 教师发展模式应有所侧重, 结合我国四种不同层次的高校来研究教师发展模式, 对提升教师核心竞争力, 构建适应于高校教师发展的制度体系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构架。
4.高校教师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是高深知识的代表, 是培养具有专门知识、专业技能人才的教育工作者, 其内在核心竞争力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专业素养等方面, 也会影响到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制度环境入手, 制定合理有效地教师发展制度提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水平, 使教师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影响大学教师发展的三个层面, 即个体发展、过程发展、组织发展这三个方面构建一套符合教师发展的制度体系, 如相机抉择制度、学术制度、继续教育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权益保障制度、人才培养制度、科研工作制度、社会服务制度、现代大学制度、“N型组织”合作制度、人才制度来提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注释
1[1]张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途径--教师发展学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15) :132.
6教师成果 篇7
摘 要:应用他人的教科研成果是中小学教师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开展教科研工作、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师应用他人教科研成果的过程包括确定所要解决的教育实践问题、查阅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教科研成果、制订新的教育措施、实施新的教育措施和评价新的教育措施等五个环节。
关键词:教科研成果 应用 过程 中小学教师
中小学教师应用他人教科研成果的过程,是一个应用和研究相结合的过程,是从解决教师教育实践问题的需要出发,有目的地选择和整合教科研成果,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并予以实施和检验的过程。与专业的教育研究者不同,中小学教师教科研成果应用是将观念形态的成果转化为实践形态的成果。
一、确定所要解决的教育实践问题
解决自己当下教育实践所遇到的难以应对的问题,是中小学教师应用他人教科研成果的动因和归宿。具体说来,这些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1.是教育实践问题,而非教育理论问题
中小学教师应用他人教科研成果,源于教育实践问题的呈现,致力于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虽然其最终研究成果可能会对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所贡献,但这通常不是他们的初衷,更不是他们的直接追求。
2.是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研究的问题是他们自己所遇到的教育实践问题,这与专业教育研究者不同。后者主要研究他人的实践问题,试图给实践工作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有益建议。教师研究自己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克服了研究和教育“两张皮”的想象,形成了研究和教育的良性互动。
3.是正在发生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而非过去曾经出现或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教师当然可以去研究自己过去曾经遭遇的或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教育实践通常不会赐予他们这些闲暇,现实工作总会不断产生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们才是教师研究的关注点。只有直面现实,从“此时此地”做起,才能有效地溯及过去和把握未来。
4.是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非原创性的教育实践难题
教师科研的主旨是优化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而不是教育理论成果的产出。教师大可不必像一般的理论研究者那样刻意追求选题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恰好相反,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限于自身的研究能力,把那些困扰广大教师的教育实践难题暂时搁置,先研究解决那些别人解决得较好而自己尚难以解决的教育实践问题,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借鉴他人的解决方法,可能更为迫切、更有价值、更加可行。
5.是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而非教育体制、教育外部环境等教师一人不能左右的问题
许多教育实践问题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牵涉的因素很多,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合作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对于主要由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造成的问题,教师个人虽竭力抗衡却收效甚微。教师应当选择那些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解决或可以有效缓解的问题。
6.是一个被清晰表述的问题,而非含混不清、游离不定的问题
研究的问题必须得到清晰的表述。清晰的表述应该揭示了问题研究的关键,如“提高××同学的学习成绩”就显得一般化,需要进一步聚焦研究焦点。如果该同学学习成绩不良主要是学习兴趣不浓导致的,那么研究问题可表述为“激发××同学学习兴趣的措施研究”。
二、查阅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教科研成果
查阅教育研究文献不只是专业教育科研工作者研究所必需的,中小学教师在确定了所要解决的教育实践问题之后,同样要广泛搜集与此问题相关的现有的教科研成果。这样才能明了研究现状,充分利用已有的教科研成果资源,提高教育实践的质量。这是中小学教师应用教科研成果的基础性工作,切不可因其繁琐而少为甚至不为。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需要查找的教科研成果有理论和实践两种形态。
1.理论形态的教科研成果
其来源主要是:书籍,包括教育专著、教育论文集、教育类教科书、教育类资料性工具书和教育类科普读物;期刊,包括教育学术理论性期刊、教育情报性期刊和教育普及性期刊;档案类资料,包括教育学术会议文献和学位论文;报纸,包括专门的教育类报纸和综合性报纸的教育专版;网站,包括教育网站、学校网站和教师个人网站。
2.实践形态的教科研成果
如“课堂教学实录”、“心理访谈”等音像资料,它们可能具有更好的示范性和借鉴性。
对于所搜集到的教科研成果,教师在阅读、消化、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写出成果综述。成果综述的撰写过程,是中小学教师深入学习教科研成果、形成教科研成果应用策略的过程。成果综述不是简单的成果罗列,而是在吃透这些教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合,通过一定的逻辑线索予以呈现。
三、制订新的教育措施
新的教育措施是教科研成果与教育实践问题的连接点,也是教科研成果的应用点。这些新的教育措施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1.创新性
从他人教科研成果中借鉴的教育措施虽然不具有原创性,但对于教科研成果的应用者来说却是新的东西,是他们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没有自觉、系统操作的教育措施,无疑具有创新性。这些新的教育措施的实施会带来教育实践活动的变化,能有效避免教师教育行为的低水平重复。创新性还表现在,所寻找的教育措施有时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去概括提炼,触类旁通,横向移植。例如,班主任在发现有些学生的问题时,需要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时就需要“请家长”。但“请家长”会引发学生怨恨,家长也觉得没面子,心里不痛快,往往带着某种情绪与老师交流,双方常因话不投机不欢而散。怎样使“请家长”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避免一些不良后果呢?一位班主任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却没有发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后来,她读到一篇谈“教育时机”的文章,文中强调,许多教师习惯于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育他们,其实最好的教育时机不是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而是学生有进步的时候。这个观点让她突生“灵感”:何不在学生进步时请家长?!采用这一新的“请家长”方式后,学生以家长被请而自豪,家长也非常愿意来学校,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以肯定成绩、总结经验为主,自然其乐融融[1]。
2.可操作性
教育措施不能模糊、笼统,应当具体、明确、可操作。例如,一位老师苦于不能很好地解决某位学生屡教不改的打架行为,他在查阅、研究了大量相关的教科研成果后受到启发,认为自己过去的教育措施治标不治本,只注重外在行为的惩戒,忽视了内在心理的疏导。这位同学的打架行为其实源自于内在的心理缺陷:①缺乏情绪调控能力,容易冲动,行为被情绪所左右;②缺乏应对人际冲突的能力,没有掌握处理人际冲突的必要技巧,一遇到人际冲突情境,就习惯于采用这种害人害己的打架行为。于是,他提出了如下新的教育措施:①运用情绪教育策略提高该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②运用行为强化策略帮助该学生掌握人际冲突的处理技巧。因为采用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些教育措施具备了较强的可操作性。
3.针对性
针对性指的是符合教师的教育实际。就某一个教育实践问题而言,相关的教科研成果往往提供了大量的解决办法,但每一个方法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必定有其适用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具体的教育对象和教育情境,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因素。所以,教师一定要在吃透两头(教育方法和特定的教育情境)的基础上,选择那些对你当下所遇到的教育问题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通常说来,你最后所选定的教育措施是在你过去的教育活动中被忽略的。你可能会发现,相关教科研成果里所介绍的一些教育措施,你过去曾经尝试过,不见效果,但并不能因此就否认这些措施的有效性,他们可能适合于研究者的问题情境,而不适用于你的问题情境。
四、实施新的教育措施
新的教育措施只有通过教师主动、系统的操作实施,才能变成影响学生的现实教育力量,才能产生教科研成果应用的实际效果。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
1.设计并开展系列体现新教育措施的教育活动
学生是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获得改变和发展的。没有贯彻新教育措施的教育活动,新的教育措施便无法作用于学生,只是停留在教师的主观设想阶段。而且这些教育活动必须是系列的,有量的积累,逐步推进,这样才能显现新措施的功效。例如,一位初中班主任为了解决本班学生普遍存在的亲子沟通困难问题,制订了几条教育措施,其中之一是增进学生对父母的了解。为了贯彻这一措施,班主任设计并组织了以下活动:①主题班会:我对父母知多少;②作文:爸爸(妈妈)的初中生活;③“爸爸妈妈”秀系列活动:邀请家长给学生作报告,谈他们的工作和人生;④家庭趣味运动会。这些活动有效地贯彻了增进孩子对父母了解的意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克服新教育措施实施的不适应性
新措施在实施初期通常不会立竿见影,需要一段时间的坚持才能收到效果,此时教师不可中途放弃。实际上,任何一项新的教育措施的实施,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一个适应阶段。在适应期,甚至经常出现一些混乱局面,情况似乎比原来更糟糕。例如,当我们尝试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时候,在班级管理模式转型的阶段,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探索和磨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出现班级管理失控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新教育措施的适应期,经受住适应期的考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新的适应过程中获得师生的共同发展。
3.做好新措施实施过程中的数据收集工作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新的教育措施尽管来自于他人的教科研成果,但是否能有效解决自己教育情境中的问题,还是一个有待检验的教育假设。所以,教师在实施这些措施的过程中,要注意收集相关数据以便评价新措施的实施效果。需要收集的数据,既包括定量数据,也包括定性数据。定量数据是数量化的数据,如学生考试的分数、行为出现的频率、行为持续的时间等,可以通过测验、系统观察等方式获得。定性数据是描述性数据,如现场观察记录、访谈记录等,可以通过情境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得。
五、评价新的教育措施
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开展分析,检验新教育措施的实施效果,评价教科研成果应用的有效性,是中小学教师应用教科研成果不可缺少的。
1.重数据分析,用事实说话
对于定量数据可以进行统计处理,看看新教育措施操作前后有没有显著性差异。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可能更重视定性数据所表达的信息,但此时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将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进行参照,如果两者所传达的信息差异较大,需要慎重考虑定性数据的客观性;二是在定性数据中要重视非研究参与者所提供的信息,如果他人提供的信息与自己的观察、感受出入较大时,需要对来自自身的定性信息进行考证。
2.正确对待研究结果
如果数据分析表明,新的教育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教育实践问题,教师在收获教育成功喜悦的同时,别忘了严谨审视一下研究过程中的效度,即问题的解决究竟是新的教育措施带来的,还是其他的因素导致的。如果数据分析表明,新的教育措施对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作用不大,教师切不可否认这一研究的价值,而是要分析是不是其中的哪些环节出了问题,如新的教育措施是否有教育活动的支撑,教育活动是否如实贯彻了新的教育措施的意图,数据收集工作是否存在问题。即便是教育措施的选定有误,也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也会给我们一个结论和许多有益的启示。
3.注重研究结果的报告
中小学教师撰写教科研成果应用的研究报告,实现了从教科研成果的应用者向教科研成果产出者的转变。这种研究报告,不同于专业教育研究者的研究报告,有其自身的特色。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教育案例,也可以是教育论文。这些文章因为有着切身的研究活动和体验,常常有理论有实践,有血有肉,可读性强,更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胜兰.学生进步也请家长[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08(7).
【6教师成果】推荐阅读:
凼底中心小学教师教学成果奖励制度06-02
温水镇中教师教学成果奖励制度5则范文07-02
开发成果07-18
推广成果10-15
大学成果10-21
临床成果10-21
成果整合05-09
活动成果05-13
成果保持05-22
找矿成果05-27